思想道德自我评价十篇

时间:2023-03-26 09:41:32

思想道德自我评价

思想道德自我评价篇1

1、学习之余,坐在车里,观看家乡的夜景,是让我最放松的一件事,这几年家乡的变化太大了,立交桥,景观大道,休闲广场,人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一定努力学习,争取为祖国和家乡的发展多做一份贡献,我是一名中学生,平时的一言一行我都能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去做,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能够严格遵守,课余时间外出,能够遵守公共秩序及交通法规,对公共设施能够爱护,外出坐车我会主动给有需要的人让座或帮助他们。在劳动课上也从不偷懒。

2、转眼间,我的大学生活就要结束了,毕业之即,对自已几年来的学习和生活作一个总结和鉴定。在思想品德上,本人自觉遵守《大学生行为准则》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集体,积极参加学校及系里组织的各项活动,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树立了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

3、初中三年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学习能力和方法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各种活动中也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但是我也深刻认识到自己有一些不足,在学习中还是容易马虎。我一定会克服自己的缺点,每一件事情都会做的更好,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贡献大的人。

4、学习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凭着对个人目标和知识的强烈追求,刻苦钻研,勤奋好学,态度端正,目标明确,基本上牢固的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力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同时,还注意各方面知识的扩展,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而不懈奋斗。

5、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喜欢打篮球,乒乓球,游泳等,会骑自行车,有时早上会和爸爸骑赛车在环路绕一圈。在班级任体委,经常组织同学和其它班级同学打比赛。活动中同学之间产生矛盾能够帮忙调节,遇事冷静,不冲动。

6、学习之余喜欢听交响乐,爵士乐,喜欢吹萨克斯,从初二下学期开始学习萨克斯,已经坚持一年每天放学回家吹半个小时萨克斯,现在已经达到7级水平,中考结束后准备考最高级9级,学习乐器不禁没有一影响学习,而且还使一天紧张的学习得到了放松。

7、在学校和同学相处能够以诚相待,信守承诺,平时不管学习多忙,只要同学求我帮忙的事,我都会答应他们。比如他们组织的特色班会,需要我客串的,或需要我帮忙找的材料,我都会认真准备。

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本人坚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挑战,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我毕生的力量

9、本人思想端正,能吃苦耐劳,有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目标,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乐于助人,关心国家大事。

10、本人自入学以为,一直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各方面表现优秀,道德品质自我评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工作责任心,坚持实事求事的原则。

11、在家里,经常帮助家长做家务,比如洗碗筷,擦地,修理一些简单毛病的电器,家里的电脑中病毒后从作系统等,父母工作忙,不在家时,可以做一些简单的饭菜,帮助表弟表妹学习,爸爸工作忙,家里的力气活,都是我帮妈妈干。

12、在思想品德上,本人有良好道德修养,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拥护*******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爱护公共财产,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并以务实求真的精神热心参予学校的公益宣传和爱国主义活动。 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己的信条,并切实的遵行它。

13、本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祖国的每一点变化,都牵动着我的心,香港回归的日子,神州五号发射的日子,申奥成功的日子,都是我最难忘,最让我激动的日子,我和每一位热爱祖国的中国人一样,为那一时刻的到来而欢呼雀跃。

14、在校期间,本人一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通过系统地学习掌握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由于有良好的学习作风和明确的学习目标,曾获得"优秀团员"、"三好学生"等荣誉,得到了老师及同学们的肯定,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

15、在生活上,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充实而有条理,有严谨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作风,为人热情大方,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拥有自己的良好出事原则,能与同学们和睦相处;积极参加各项课外活动,从而不断的丰富自己的阅历。在心理方面,我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人格,克服各种心理障碍,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16、在学习上,我热爱自己的专业。除了在专业知识方面精益求精外,我还利用课余时间阅览各类书籍,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和背景知识。

17、在课余时间,本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也热爱劳动,积极参加校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继承和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参加了校文学社和书法协会,丰富了课余生活,使自己在各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18、做事认真负责,在各项工作中,能把同学们团结到一起,善于与他人协同“作战”,社会实践能力强,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快,乐观向上,爱好广泛,并能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能够积极上进并主动挑战一些困难。

19、能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参与并组织班级和学校的各种课内外活动,活动中与同学能够和睦相处,关心集体,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乐于帮助别人,在各种劳动中积极肯干,不怕脏,不怕累。

20、能够主动帮助老师组织各种活动,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各科老师都把我当成是他们的好帮手。()

思想道德自我评价篇2

关键词 学生 思想品德 评价

一、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基本内涵和原则

1.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基本内涵

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是教育评价领域中最基本的一个领域,也是教育工作者最关心的一项工作。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反映教育现状,根据学生思想品德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通过不断改进教育手段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是对学生个体思想品德的进展和变化的评价。它包括对学生政治方面、思想方面、道德方面以及能力方面的评价等方面。测试是其最常用的工具,然而,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不只是测试,它还包括多种手段和方式。

2.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基本原则

不少学者对学生评价的原则上作过研究,其中最为出名的是格朗兰德在多年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的五条原则:

(1)在评价前首要的是要明确评什么。

(2)评价工具的选择,要与评属性或被评的成就相一致。

(3)全面的评价需要各种评价工具;测试是对学生评价的重要的,观察、访谈等调查技术在对学生的评价中也应受到应有的重视。

(4)要清醒地认识运用评价工具的局限性。

(5)评价是达成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的本身。

二、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基本内容

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四方面,根据评价内容的主次顺序,可表述为:对学生政治方面、道德方面、思想方面以及能力方面的评价。

1.对学生政治方面的评价

对学生政治方面的评价主要包括两方面:政治立场和政治响应。首先要明确学生的政治立场,包括学生是否热爱祖国,是否关心时事,是否坚持马列主义、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是否坚定不移的向共产主义迈进等等。其次要评价学生是否积极的参与政治响应。包括学生是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否坚持改革开放,是否关心时事政治,是否响应国家政策等等。对学生政治方面的评价是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基本内容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对学生进行该评价时,把握好评价尺度才能正确反映出学生实际。

2.对学生道德方面的评价

对学生道德方面的评价是仅次于对学生政治方面评价的评价内容,它主要包括两方面:遵守法律法规和遵守社会公德。学生要遵守法律法规,拥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这是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最基本要求。同时,学生要遵守社会公德, 讲文明,懂礼貌,热爱生活,遵守纪律,这是学生是否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人民的最基本要求。对学生道德方面的评价也要求学生谨记八荣八耻,时刻警醒自己不只是要做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更要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优秀人民。

3.对学生思想方面的评价

对学生思想方面的评价主要是评价学生是否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上,争取进步;是否热爱集体,关心大家,帮助他人等等。简言之,就是评价学生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情感和态度,这也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发自内心积极向上、关心集体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思想进步,道德高尚的人。

4.对学生能力方面的评价

对学生进行能力方面的评价主要包括评价学生是否具有道德认识、分析以及评价能力;是否具有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掌握道德认识、分析以及评价能力,学生才能明辨是非,避免误入歧途,沿着正确的思想品德路线前进;而掌握人际交往能力,可以使学生通过更多的渠道渲染良好的思想品德、加强道德建设;同时拥有自我发展能力,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政治方面的要求,更快的深入道德方面的内涵,更深刻的促进思想方面的进步,同时也有助于各项能力的提升。

(一)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实现

1.明确思想品德评价的重要性

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主人,是否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对于未来社会建设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而学生又处于青少年阶段,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对思想品德的理解比较肤浅和片面,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念,因此教师需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评价,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并且适时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和行为是有一种发展性规律的,任课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特点,重视儿童思想品德意识的培养,不断矫正思想品德行为,养成他们的思想品德习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情感、思想品德意志、思想品德行为的同步发展。

2.选择正确的思想品德评价方式

(1)督促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督促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首先,督促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其次,在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时,要注重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过程和方法的关注与整合。最后,督促学生自我评价的内容要全面,既要注重政治方面、道德方面、思想方面以及能力方面的评价,还要注重学生自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2)有效地运用各种手段进行评价。教育评价早已形成相对固定的评价模式,它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对教育评价的基本范围、内容、过程和程序的规定。教学评价的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泰勒模式、CIPP模式以及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西方教育评价的模式一般都有较大的适用范围,可以广泛地用于对学生各方面的评价。

除了借用传统的思想品德评价模式,我认为还能够有效的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如果采用了多媒体平台设计心理测试答卷的话,可以让学生接受更多的信息,如各种图片、影音、网络视频等等;也可以迅速呈现一些评价所需的情景,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下进行心理测试;多媒体平台就能够有真实表现出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时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时也可以从学生的网络生活中搜集信息,如学生在博客中的情感流露、在校友论坛里的心理历程等,都可以作为学生的一个侧面来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孟庆男.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思想道德自我评价篇3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三原则

一、“循序渐进,知行统一”的原则

培养品德集中到一点,就是要落实到道德行为上。道德行为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正确的行为方式才会带来良好的行为效果,小学生特别是低幻儿童对行为的理解具有很大的具体性和情境性。教师、家长必须对其进行具体的指导,细致地加以评价。对高年级学生,除了让他们明了道德行为的一般要求、规则和步骤外,还要使他们具有独立地灵活地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

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时,必须针对各年级道德认识的能力,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由概念到行为制订出不同程度的评价标准(我们称它为“思想品德评估导向标”),为他们创设道德情境(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使他们得到道德行为反复训练的机会,逐步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激励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

小学生品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非意志行动向意志行动转化的过程,小学生的道德言行内容简单,表现刻板,直接与外界(教师、家长等)的褒贬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评价时要做到确切、合理,把不断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做为出发点,在设计“评估导向标”时对不同年级的评价标准应有侧重点,有适当的坡度和必要的反复,允许学生一次做不到,下次再重做,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当然,评价小学生的道德行为,既要以激励为主,也要给予必要的处罚,但一定要讲清道理,使其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应该怎样去做才对。在使用“评估导向标”犑辈患欠郑瑺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处罚就是引导他限期(下次自我评价前)改正错误,重新做起,然后给予登记。再让其多次反复去做,这样就给了他改正的机会,激发和保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好胜心。有时在引导小学生改正错误的时候,应该有目的地组织他们反复练(为他们创造改正错误的条件),培养其道德意志的控制和调节能力,从而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三、“以身作则,以情感人”的原则

一个人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感染别人,使对方产生相同或与之有联系的情感,这就是情感的感染性。

在进行思想品德评价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思想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心理特征,一方面要用自己对学生高度热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他“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又要用自己具有丰富道德情感的形象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所以在引导学生评价中要严格作好教师的自我评价,(我们为此在教师中开展教师工作评估,实行教师工作积分制)要求每一个教师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衡量、要求

自己,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行为,注意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勇于自我批评,诚心诚意地、民主地接受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表率,不愧“为人师表”,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起到感染、教育学生的作用。

由于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往往受教师、家长和社会评价的影响,所以教师和家长在平时各项活动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准确、恰当,要有激励性。特别是对待道德行为差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培养他们的道德意志和信心,使其刚刚荫芽的思想火花能够越闪越亮。

在评价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同时,要为其道德行为的培养设置一定的情境,通过少先队、班集体,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之中,使其产生出各种道德情感,培养意志,促进道德习惯的形成。

思想道德自我评价篇4

关键词:主体性道德评估;德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9-0057-02

一、大学生思想品德考评新视角:主体性道德评估

主体性道德评估是指以大学生为主体(主我、思维主体),以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为评估对象(客我、行为客体),以教育者为主导,以各种评价工具、评价技术以及评价活动为载体,实现提高大学生道德主体性为目的的教育与管理过程。[1]这种在考评过程中注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评估模式与传统的思想考评模式相比至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主体性道德评估有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过程既是学生接受外在教育因素影响的过程,也是学生将教育者传授给他的政治观念、思想体系、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的个体意识,自主构建自身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过程。通过主体性道德评估,学生能参与到道德指标体系的评价中来,并作为道德评价的主体对自己和同学的道德水平状况做出判断和评价。

主体性道德评估能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做出更准确、全面和公正的评价。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考评工作中,主要是由学校和老师根据德育大纲和社会要求来设计道德评估指标体系的,而在主体性道德评估中,学生作为指标体系设计参与者之一,其设计出的各项具体性指标更能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反映学生的真实需要,这有助于提高思想品德评结果的准确性。在传统的道德评价模式中,主要是由辅导员或班主任以及少数的学生干部来考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因而对他们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表现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主体性德育道德评估,让学生作为道德评价的主体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做出评价,这是对单纯外部评价的有益补充,能更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道德水平状况。主体性道德评估还赋予每个学生平等的他评权利,弥补老师或辅导员单凭印象给学生打分,少数学生干部打人情分的现象,使评价结果更公正可信。

主体性道德评估促进大学生自我反省,在反省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考评仅仅充当着一个“裁判”的角色,根据考评指标对学生进行优、良、中、差的等级划分。在这种考评模式下老师和学生关心的只是考评的结果,有些学生甚至连指标体系都没完整地看一遍就被一锤定音地划入某一等级,一些被划入中、差等级的学生往往会抱怨评估体制不公正,而不是积极地自我反省。通过主体性德育,学生参照每一条德育指标来认真检查自己的言行,明确哪些是自己的强项,哪些做的不够,在反省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二、主体性道德评估的特点

主体性道德评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首先,教师不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对待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道德水平现状,确保师生平等的基础上,来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考评工作,他们是之间是合作的关系,这种前提下的道德考评工作不带任何强制色彩。发挥目标的导向性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质潜力。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后,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个性特征、和思想观念都不一样,若不对其正确的组织引导,很可能使德育考评工作进入“无政府状态”,教师主导,有效组织思想品德考评工作,推进德育考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主体性道德评估以学生为主体主要表现在:首先,在出发点上,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来设计和展开考评工作,把发现学生长处和激励学生主动发展作为考评的目的。其次,在评价过程中,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德育主体的成长过程。最后,注重把评价结果向学生反馈,不对学生的道德素质一锤定音地做出结论,给予学生申辩的机会。

主体性道德评估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发展性评价。以往的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鉴别、选拔功能,而发展性评价十分强调评价的诊断、反馈和调节功能;以往的评价注重的是一次性的终结性评价,而发展性评价关注的是多次性的形成性评价;以往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过去,发展性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发展。[2]主体性道德评价作为一种发展性评价是在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综合发挥德育评价的多种功能,运用多种科学的评价手段,诊断出学生道德发展中产生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激励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发扬成绩,对照问题,改进自己、完善自己,然后求得发展。其评价的目的不是奖惩,而是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

主体性道德评估具有功能整和和延伸性。主体性道德评估主张全员参与,使评估结论公正客观并形成教育合力,主体性道德评估还发挥着纽带功能将各种道德实践功能整合。其次,主体性道德评估是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其考评工作的内容,由学生外化出来的行为(他评的主要内容),延伸到了考评对象丰富的内心世界(自评的主要内容);同时,主体性道德评估不再局限于对学生此时此地的道德水平做出判断,关注学生道德能力的发展,使德育功能延伸,实现道德教育社会化和终身化。

三、主体性德育评价操作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明确道德评估的目标,统一全员思想,并使每一个人的目标与学校目标找到整合。对学校而言,开展道德评估要为学校管理服务,学校管理服务于学校办学宗旨――立德树人。对老师和辅导员而言,切忌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组织考评工作,要给自己定好位:在评估过程中是主导而不是主体,应该“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并通过考评工作找问题,提出指导性的意见,调整与德育目标相背离的地方,促进学生德能的发展。最后,对学生而言,要消除对考评工作的抵触情绪,认识到考评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挑毛病,而是为了帮助改正毛病;同时,要对自己负责,积极主动自我反省、自我监督。

在德育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时,可以将指标体系分为基础性指标体系、个性化指标体系和道德理想指标体系三个部分。其中,基础性指标由学校根据社会对学生的道德要求提出,是对每个大学生起码的道德要求;个性化指标体系则偏重学生参与设计,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选择权,突显出学生的个性差异;理想道德指标体系则可根据前两个指标体系由师生共同参与完成,在德育目标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学生量身定做适合每一个学生的道德理想指标,理想指标的要求要略高于学生当前道德水平,保证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后能达到。

实现道德评估渠道和途径的多元化。主体性道德评估以学生为中心,牵涉到学生与自己,与家庭、与学校、与社会、与自然环境等各方面的关系,因此,学生自己、学生的老师、家长、同学、朋友以及社区成员都有评价学生思想品德的发言权,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这些主体联结起来,形成学生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多位一体立体考评方式。

注重评价结果的信息反馈和利用。道德评价的目的不是鉴定,而是促进发展。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校、老师和学生本人。学校根据评价结果制定下一阶段的德育工作计划;老师则要把评估结果作为改进自己的教育工作的重要参考;学生通过结果正确认识自己,发扬优势,改进不足。通过对评估结果的反馈和利用,使主体性德育评价的优势充分全面的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思想道德自我评价篇5

[关键词]大学生 政治思想品德 多维度评价

[作者简介]周杰(1969- ),男,安徽蚌埠人,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学工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西 桂林 541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独立学院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多维度考核模式探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3LSZ06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059-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文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一定的社会组织用一定的政治理论、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社会全体成员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目的是使社会成员具有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

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多维度考核是对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之后引起的思想和行为变化的动态评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多维度考核是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以揭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范围和原则、标准和指标体系,既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现实需要。专家学者对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考核进行的探究大致有两类:第一类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考核,第二类是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量化考核。

一、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评价现状

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评价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量的年轻人涌入大学校园,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各高校按照党和国家的指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投入了相当的精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开辟了各种新的途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实践证明,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的考核与评价还存在不足。

1.评价角度单一化。不少高校对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考核仍然沿用传统的课程考试方法,通常分为平时的考核和期末的考试,通过开卷或闭卷考试,学生取得一个分数,成绩达标的话,就给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一定的学分,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即可达到合格或者优秀。这种评价方式把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单纯地看作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进行一样的考核。但这只是完成了课程的教学环节,至于评价结果有多大的权威性或可信度,则难以确认。很多高校也制定了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考核评价制度,大到爱祖国、爱人民,拥护党和国家的法律政策,小到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具体表现,都进行量化考核,还设置了一些加减分项目,每学期或每年对结果进行一次统计,将其作为对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考核结果。学生在各个不同的组织中也会接受不同的测评。比如,学生要入党,则有班级、院系党组织对其进行评价;担任协会干部或成员,则由社团进行评价。评价来自各个方面,每一方面基本上都是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进行评价,但这只能看到学生的一个“单立面”,看不出“全景”。然而,“横看成岭侧成峰”,评价角度的单一化,势必导致评价标准的片面化,评价结果虽然满足了一定范围的要求,但缺乏立体感。

2.评价途径割裂化。《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根据《意见》的要求,各高校除了要有专职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还应有相关的机构或部门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用多种途径来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进行考核评价。比较常见的基本评价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辅导员评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管理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所以,辅导员对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评价是各高校通行的相对有权威的方式。来自于这个渠道的评价往往会依据相应的评价体系,依托一定的组织,按一定的程序进行评价,往往使用信息采集的评价方式。第二,课程考核评价。既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那么课程考核是组织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就有了课程的平时考核与期末评价,由负责思政课的老师综合学生的日常表现与考试分数给出一个评价结论。这种评价主要作为课程考试成绩和学分认定的依据,与学生现实情境下的道德修养并无直接联系。第三,党团组织评价。高校大学生一般都是共青团员,到了大二、大三,逐渐出现了建党对象和预备党员,党组织中的学生都要接受党支部的评价,并将其作为阶段性考核或期末推优、发展党员及党员转正等的依据。

结合不少高校现行的做法和实际工作机制的制约,可以看出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采用的各种评价途径之间是相互割裂的。授课老师不了解辅导员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考试分数自然就不会受辅导员评价的影响;辅导员也不知道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考试分数,即使知道也不会将其列入学生操行评分的指标;其他社团的评价、党团组织的评价、相关管理部门的评价等,更是各自独立,互不相通、互不采信。

3.评价结果数字化。不管是思想政治课程考核,还是班级的操行评定,往往都是给出一个具体的分数,有的是通过展示、演讲或其他测评进行投票,统计结果是票数。无论是分数还是票数,都是以数字的形式呈现出来的结果,也就是很多人热衷于“量化考核”。数字的优势在于一目了然,可以直接用于排序,便于取舍。但是一个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具有复杂性,不是一个数字就能够代表的,数字不能看出被评价人的言语行动,不具有生动具体性。

综上所述,许多高校现有的评价模式虽有维度,但互相封闭,虽有侧重,但不共享;一个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表现不佳的学生,照样可以入党,一个在同学面前颐指气使的同学在辅导员面前可能会俯首帖耳,一个八面玲珑的人可能因为票数高而当上先进等。另外还存在一些评价上的空当,比如学生在公寓生活中、在食堂就餐以及其他公共场所的表现,缺乏相应的监控体系。这些评价方式上的漏洞会导致学生在不同的场合做出不同的表现,只注重某一方面的品德修养,忽视整体素质的提高,甚至出现“投机”、逢场作戏的现象。当前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考核的现行方式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操行与考试相结合。

二、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评价模式初步建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同配合和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教育目标。高校中的各单位、各部门应通力协作和密切配合,全体教职工应积极关注和参与,要将创新精神融合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充分发挥各种途径的优势和作用,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局面,科学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水平,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校园文化建设、课堂教学和日常管理之中。

1.建立评价统筹机构,健全评价协调机制。很多高校都成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学生政治思想品德评价理应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之下开展,但实际操作层面并不是这样运行的。高校的相关机构大多是为了工作检查和工作汇报而设立的,真正干实事的并不多,能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进行评价指导的更少见。所以,高校应该明确分配工作职责,并严格落实,其中重要的内容就要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进行测量评定与考核。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考核应形成评价制度,要有固定的评价周期,要使评价结果发挥实在的作用。领导小组从学期初制订计划,到过程中的管理,再到评价结果的确定公布,都要有指导要求和监督,甚至可以接受学生的投诉质疑,及时纠偏和追责。做到善始善终,形成整体推进的工作局面,而不是泾渭分明,各自为政,失去重心。

2.完善评价途径和评价指标。除前文提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辅导员(班集体)评价这些常规的评价途径以外,还要注意使用其他评价途径。一是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学生基于对自我的认识,根据公认的评价准则,对自身政治思想品德整体或某方面的现状做出的认识和判断。自我评价能促进学生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并积极主动地将各种评价指标纳入到自我的认知结构中去,提高锤炼思想道德的自觉性。二是党团组织评价。高校学生基本都是共青团员,也有相当部分学生积极递交入党申请书,参加党课培训,接受党建教育。学生在党团组织中学习和开展活动时,要接受该组织的评价。三是社团评价。当下大学校园中的社团非常繁荣活跃,但是学校对社团的管理相对比较松散,健全学生在社团中接受评价的制度并坚持实施,能实现社团管理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双赢。四是相关管理部门的评价。公寓管理部门、图书馆、设备设施与相关场所管理部门、食堂管理部门、安全保卫部门等,学校都应该赋予其评价的权力,发挥其管理育人的作用。每一种评价途径都要设置具体的评价指标,将量化指标与定性描述相结合,尽量使评价结果既具有可比性,又具有直观性。

3.有效整合评价结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明确了评价途径,确定了评价周期,有了各渠道的评价结论之后,防止各说各话的重要措施就是要将来自各个途径的评价结果整合起来。这种整合不只是各个评价结果的简单累加,还要重视日常的互通信息。比如,思想政治课的授课教师要及时了解掌握班级中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的相关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如果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或正式党员对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都是无精打采的,那么其入党动机就有待考察。辅导员与任课教师之间加强沟通交流,在日常评价的过程中督促教育学生,使得对学生的教育能够紧密衔接,不留空当,以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其他的各种评价途径之间也应经常交换意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最后再按评价周期,把来自各种途径的评价数据和评价意见整合起来,不仅有了量化评价结果,又有了定性评价结果,这样全面的评价结果就可以用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各个方面,如评奖、推优、入党和干部选拔等,都可以将其作为评选依据,同时还要做好谈心和反馈工作。这样既有利于对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整体把握,也有利于学生从各个方面要求自己,自觉自律,全面提高。

4.要开发评价的教育功能。评价的目的在于教育,但是长期以来,评价往往被作为独立于教育过程而存在的一种活动,其本身所具有的外显的或内隐的教育功能被忽视了。高校要把评价本身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评价水平、评价能力和评价的信度以及权威性,通过优质评价机制的建立、精细规范的操作,全面掌控评价的过程与结果,以得到科学准确的评价结论,让学生心悦诚服。同时还要根据评价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指出其努力的方向。这样的评价才让学生能了解自我、改进自我,从而促进个人政治思想品德的全面提高。

三、结语

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单一化的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评价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高校要树立多维度的评价理念,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应从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的发展与心理、情感的需要出发,通过不断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馈,使评价结果尽可能符合大多数人的需要,使其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评价的服务方向也应与时俱进,即由过去只满足一元的价值需要向试图满足多元的价值需要发展。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评价内容要从单一到多样,评价方式要从单调到丰富,评价标准要从一维到多维。在主体多元、价值多元、方法多元,在多元中寻求平衡,尽可能吸纳各方的观点,以获得更完善的发展。在评价中强调多维的同时,还应建立对话机制,在多维的评价主体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和广泛的磋商,在对话中逐步消除分歧,形成一个以一元为基础、相互综合融入的多维评价格局,最终形成评价结果,也就是遵从“一维(领导协调机构即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多维(各种评价渠道的评价结论) 唯一(各评价渠道评价结论的整合)”的评价模式,这里的“唯一”是在充分吸纳多维的基础上形成的“唯一”,而不是建立在“权威”基础上的唯一。多维度考核不仅要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要激发学生的实践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行,促使学生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多维度考核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引导学生主动把理论知识用于指导自己的行动,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找到行动的理论基础,做到进退有据。

[参考文献]

[1]郝以宏.探究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4).

[2]蒋笃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J].思想政治研究,2011(3).

[3]金晓萌,曹军.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1(2).

[4]陆岩,姜国玉.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J].思想政治研究,2011(2).

思想道德自我评价篇6

培养品德集中到一点,就是要落实到道德行为上。道德行为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正确的行为方式才会带来良好的行为效果,小学生特别是低幻儿童对行为的理解具有很大的具体性和情境性。教师、家长必须对其进行具体的指导,细致地加以评价。对高年级学生,除了让他们明了道德行为的一般要求、规则和步骤外,还要使他们具有独立地灵活地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时,必须针对各年级道德认识的能力,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由概念到行为制订出不同程度的评价标准(我们称它为“思想品德评估导向标”),为他们创设道德情境(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使他们得到道德行为反复训练的机会,逐步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激励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

小学生品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非意志行动向意志行动转化的过程,小学生的道德言行内容简单,表现刻板,直接与外界(教师、家长等)的褒贬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评价时要做到确切、合理,把不断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做为出发点,在设计“评估导向标”时对不同年级的评价标准应有侧重点,有适当的坡度和必要的反复,允许学生一次做不到,下次再重做,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当然,评价小学生的道德行为,既要以激励为主,也要给予必要的处罚,但一定要讲清道理,使其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应该怎样去做才对。在使用“评估导向标”辈患欠郑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处罚就是引导他限期(下次自我评价前)改正错误,重新做起,然后给予登记。再让其多次反复去做,这样就给了他改正的机会,激发和保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好胜心。有时在引导小学生改正错误的时候,应该有目的地组织他们反复练(为他们创造改正错误的条件),培养其道德意志的控制和调节能力,从而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三、“以身作则,以情感人”的原则

一个人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感染别人,使对方产生相同或与之有联系的情感,这就是情感的感染性。在进行思想品德评价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思想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心理特征,一方面要用自己对学生高度热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他“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又要用自己具有丰富道德情感的形象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所以在引导学生评价中要严格作好教师的自我评价,(我们为此在教师中开展教师工作评估,实行教师工作积分制)要求每一个教师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衡量、要求自己,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行为,注意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勇于自我批评,诚心诚意地、民主地接受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表率,不愧“为人师表”,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起到感染、教育学生的作用。

情感教育是提高思品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我们的主要方法是:

1、故事触情――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以故事为主,很适宜采用讲故事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也喜欢听故事。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做好准备,通过诱人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从故事中明白事理,坚定信念,提高认识。如学《惜时如金》一文,使学生明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自小学习好的主要原因,乃是他爱惜时间、刻苦学习,从而激发起他们从小要惜时如金,发奋学习的思想感情。

2、设“画”诱情――俗话说:“触景生情”,具体的情景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需要,教师要合理地运用幻灯、挂图,加以生动的描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如教《爱惜粮食》这课,我绘制了一组以粮食生产过程为主线的图画,让学生边看图,边听老师的描述,使学生很快被带进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境。在看、听的过程中明白了粮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3、歌唱促情――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引进音乐,把思想品德教学与音乐合理的联系起来,能加深课文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了《做爸爸妈妈的好孩子》这一课,让学生唱《我的好妈妈》,使学生明白妈妈为我们日夜操劳的艰辛,我们应该怎祥孝敬母亲,怎样做个好孩子的道理。又如学习《珍惜时间》一课,让学生唱《明天歌》,使他们在歌声中领悟到时间是宝贵的,明白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自觉做到今天事今天毕,刻苦用功,惜时如金。这样,既加深广对课又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思想道德自我评价篇7

“路径依赖”是指一个具有正反馈机制的体系,一旦在外部偶然性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而很难被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体系所替代。美国经济学家诺斯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1]好的路径会通过惯性和冲力,产生飞轮效应,进而对事物发展起到正反馈作用,事物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不好的路径会对事物发展起到负反馈作用,可能会将事物锁定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下而导致停滞,这样事物的发展就进入恶性循环状。

“路径依赖”理论的分析框架如下:(一)确定某一系统的性质,并判定其是否具有正反馈机制。(二)确定该系统形成正反馈机制的根源及其作用方式。(三)分析系统演进的过程及其性质。一旦某一系统的正反馈机制启动,系统可能出现的状态有:(1)多重均衡,即制度演化的轨迹不是惟一的;(2)路径依赖,即系统演进的路径决定于系统的初始状态,制运行的惯性使它自身将继续存在一段时间;(3)可能非效率,即由于路径依赖的原因,无效制度是可能的;(4)“锁定”,即一旦偶然性因素使某一方案被采纳,它就很难被替代。(四)确定退出“锁定”条件和作用机制。在社会系统中,要退出次优路径依赖的变迁路径,其条件取决于形成自我强化机制的各种因素的性质。由于系统演进过程存在着“多重均衡”,所以,发动制度变迁和保持制度的均衡都是合理的,既可以维持良性路径依赖,也可以打破非效率制度“锁定”。

二、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依赖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地进行变革,但始终呈现出以社会为本位,以政治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教育方式,以高校党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要管理机制的模式。[2]当前,我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着明显的“路径依赖”现象。如高校传统管理主义理念突出,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独立,“官本位”思想严重,缺乏服务理念;管理职能比较单一,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主;管理手段上依赖于简单的说教和规训,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等。

我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形成路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学习“苏联模式”和老解放区经验的产物,它在计划经济、权力集中和文化一元的条件下对大学生思想道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文化多元时代的到来,“路径依赖”现象禁锢了人们创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思维空间,降低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根据路径依赖理论,良好的路径可能进入良性循环,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会越来越强;不良的路径可能进入恶性循环,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会越来越弱。

三、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创新的路径选择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确立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观念,提供行为指导、行为规范等内容的制度安排过程。好的思想道德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大学生认同并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努力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高校要努力消解“路径依赖”现象,积极探索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路径。与此同时,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积极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路径,注重学生主体性实现,使思想道德教育既要反映出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时代特色,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想实际,还要兼顾现实客观条件及教育者现有自身能力和素质,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学生满意度。

1.建立符合实际的高校大学生评价和激励机制

高校大学生评价机制要体现公平和正义,这样大家才会服从学校的制度安排,自觉选择道德行为。通过评价,学校不仅可以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而且评价结果也可作为检验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评价内容应包含诚实品质、团队精神、沟通能力、个性发展、自我控制等。评价方法可以采用大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家长评价、学校评价等方式。信息评价结果是学校对大学生进行适度奖励和惩戒的依据,是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思想品德考察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工作的重要依据,具有很强的实践参考价值。[3]当完善的道德激励机制和个体良好的自身素质相得益彰时, 人们才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向往更高的道德境界。高校可以开展大学生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对学年获奖的大学生给予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奖励,如发放一定的生活补助,颁发荣誉证书等等来激励大学生的道德行为。

2.探索符合大学生个体需要、富有时代气息的培养内容

大学生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不仅有学习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需求,也有树立和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需求, 还有和谐人际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道德需求;不仅有休闲、娱乐的文化需求, 也有包括学习、生活、环境等物质需求。从经济学的供需均衡原理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符合其教育对象的内在需求。[4]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只有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 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得到学生欢迎和认可,才能为促进高校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文化保证。新时期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有创新意识,积极寻找探索与大学生现时精神需求相吻合、能反映时代变化、有教育意义的教育主题,既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引导作用,又要符合大学生真实的精神需求。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能够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敏锐捕捉具有时代气息的新理念、新观念,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思想道德教育赋予了时代的新意,让大学生耳目一新,既增长知识、增长见识,吸收新文化,开发新思维,从而达到更好的培养和引导效果。

3.搭建社会实践平台,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践行能力

思想道德自我评价篇8

关键词: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培养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7-042-03

思想品德课程目标分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及知识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最基础性的目标就是,帮助初中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人格,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他们的素质。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中,新课标要求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知识目标第一的位置,而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新课标把对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列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终极目标,是思想品德课的最高境界。位置的改变与调换,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转变,也体现了现代社会对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目标的要求。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居于三维之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即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动机,使学生具有丰富的内心体验,积极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崇高的价值观。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这一过程又不可能自发完成,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只有在社会生活的实际中体验,在实践中探究,领悟人生的意义,明辨是非,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思想品德的执教者,我再次就思想品德课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略谈自己的几点思考,以引起同行们的真正关注。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现状不容乐观

在当前实际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为了应付考试,往往重视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而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只流于形式。表现于以下几方面:

(一) 教师忽视情感教学,使课堂失去生机和活力

长期以来,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普遍处于尴尬状况。一方面,从学生的健康成长、国家的发展需要出发,思想品德课起着其他科不能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从存在的实际情况看,在教学中普遍表现出的是学生厌学,老师难教。缺乏“情感”的教育如一潭死水,使中学思想品德课缺乏生机与活力。这也是导致思想品德课教学弱化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在:

1.在教育目标上,教师仍然偏重于认知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核心是完善学生的人格。当前一些教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应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个别教师甚至单纯追求考试分数,将学生变成背诵的机器。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课堂气氛沉闷,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为了应对各种考试,教师往往在思品课堂上划划重点,并要求学生加以背诵。让学生整天陷在枯燥的背诵中,缺少对文本的解读,缺少情感的体验,结果导致学生情感的枯竭,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在教学方法上,仍重教条式讲授而轻教学情感投入

作为教师,如果总是以说教者的形象站在讲台,面无表情,生硬地将知识塞给学生,这种僵硬的、灌输型的课堂教学,必然会引起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反感,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丧失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也许会出现这样一种场面:教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述,这边一些学生已呼呼大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动之以情的教育,便很难做到用自己高尚的情感打开学生心灵的窗口,疏通思想渠道达到陶冶学生情感的目的,更谈不上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一境况与我们的教育初衷是相背离的。

3.在教学实践中,仍偏重于形式化而轻情感体验

在教学实践中,施教者往往注重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如讨论、做游戏、演小品,满足于课堂热热闹闹,但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却调动不多,有的老师是以学生的参与情况、课堂氛围的热闹与否作为实现情感目标的标准,而不是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标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自己的情感简单代替学生的情感,缺少师生间的情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不管问题的难易,统一让学生相互讨论,分小组学习,没有给予学生自主思考和自我教育的时间。在小组学习和讨论中,不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而是纯粹从老师教学设计的需要出发,主观地开展或停止。掘不深。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价值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内心体验上。

(二)学生生活体验匮乏,缺少丰富的人文素养

学生们每天都是家庭与学校“两点一线”式的生活,学习的内容也是从书本到书本,缺少必要的社会活动和思想教育活动,诸如劳动教育、爱心教育、尊师孝亲的感恩教育、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教育等等,从而导致缺少生活阅历,缺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缺少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能力,缺少丰富的人文素养。

(三)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评价标准欠完善,使目标要求不能落到实处

评价使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在学生评价上存在评价方式单一(考试评价制度),注重成绩忽视学生全面素质(尤其是思想品德因素)和个体差异等弊端。这导致教师教学重知识目标,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重品德知识的记忆,轻品德意识的树立和品德践行的培养。(如之前说的,书面作业优于实践性作业!

二.真正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有效方法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个人发展价值取向与社会生活文化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难度越来越大,许多老师也在不断地探索学科教学新方法与新模式,而在课堂教学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也日趋凸显。笔者认为,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不仅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也符合新时期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发展与改革的趋势,另外,对教学效益的提升具有非凡的意义。

为此,笔者在不断的摸索中,下面就我的几点体会,跟大家分享,希望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 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1.教师要不断充电,树立以人格影响人格的观念

教师本身就是教育学生的一种强有力“教材”,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道德个性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

教师首先必须要考虑到自身人格对学生的影响,并把其作为教育熏陶学生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美的人格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如强烈的使命感;坚强的意志;果断的办事能力;明确的判断力,对真、善、美要由衷地敬仰,对假、恶、丑要愤怒鞭挞。这些都可以给学生强烈的感染。教师可要加强知识的修养,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大于教学大纲时,教师才能成为教育的真正能手,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2.教师要正确认识新课程对思品课的定位和要求

新课标解读中明确指出:“教育的功能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也是传承和培育文化传统、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过程。思想品德课程是以实现教育的后一个功能为主要任务的。”“中学生打好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应成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根本任务”。这说明:思品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道德素质。知识是实现这一根本目标的载体和途径,但知识不能也无法替代学生的内心体验。根据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习特点,思品课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悦纳自我要远比让学生背得出什么叫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有哪些指标更重要。在教材编排上看,新教材也给老师留下了更多的空间和选择。但在教学中不少老师拘泥于知识目标,在教学中过多的纠缠于知识点、概念、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结构,而忽视了思品课的情感价值目标。从新课标的具体内容来看,关于知识目标,新课标更多的用了“了解”,对法律知识是“知道”,没有传统上的“掌握”等要求。这本身就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要求:“思想品德教育需要知识的传递,但是思想品德不只是纯粹的知识,而是一个人的言行的表现。”所以要真正实现情感价值目标,关键还在于教师要真正转变观念,深入全面地了解新课程的精神,重视学生的道德实践和道德体验,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形成信念,升华情感。

(二) 教师要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注重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艺术化,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置,预定了我们教学的方向和资料选择,如果仅以教参为依据显然是单薄、教条的,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所以,我们教师理当认识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课程的优先目标是课程设计要考虑的首要问题,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理解与细化是目标落实的基础。

心理学者认为,“价值观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没有个体的需要,就无所谓价值及价值观问题”。这就是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不是教师通过教育的手段加到学生身上的,它是由学生自身的需要产生的。因此我们在备课设计教学活动,渗透情感价值观教育时要能遵循学生价值观形成规律,运用心理学的需求层次论方法,避免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逆反心理、抵触情绪。再就是明白一个道理:课标中的分类目标不等于教学中的课时目标,两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我们在备课确立教学目标时,要以课标分类目标为指导,理解和细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才能设计出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使目标真正得以落实。

2.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思想品德课是影响人的思想的一门学科,思想的问题只能由思想的交流来完成。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也是师生情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良好的氛围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升华情感的前提和有效途径,更是学生情感成长的重要载体和基础。在思品课教学中要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首先要相信学生,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教学实践看,只要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其潜力是巨大的,课堂教学氛围活泼而有序,没有担心中的放开以后会出现的乱和散。其次:这样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既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扎实的专业知识、也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设计、活动来引导学生环绕主题展开思考、讨论,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思考的结果能以恰当的形式体现、展示出来。

3.以作业测试为载体,检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品德意识

作业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作业质量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反映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质、学习能力等。特别是情感目标型的作业较清晰的展现了学生个体情感体验。所以我们教师提倡情感目标类型的题目,这样有助于我们间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但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学生的道德认识也许仅限于作业试题中,而没有真正的道德行为表现,设计实践型作业或能弥补这一不足!思想政治教学离开生活,必然枯燥流于形式。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要激励学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亲情交流、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将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深深体会到:实践型作业比之于传统的书面作业,是一种突破,较为综合的考查了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立体目标,能将道德规范及道德情感体验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实践内容,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但不能量化对比而被应试之门卡住,还在努力尝试之中。

(三)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取向,督促学生形成自觉践行道德的意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赞扬差生极其微小的进步,远比嘲笑其显著的劣迹更文明。”可见,教师对学生正确的评价是何等地重要。为全面促进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学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适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过重地批评会导致学生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过度地表扬会使学生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而程度较轻地批评起不到警醒的作用;而表扬程度较轻又不容易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因此,我们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把握尺度,做到恰到好处,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为目的。

思想品德课教学呼唤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求知过程和实践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研究精神、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首先,对学生学习发展的考查方式要多样化。单一的考试评价制度并不能完整反映学生实际,容易挫伤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有位名人说过,一个人智力不够可以通过品德弥补,而一个人品德不行则无法用智力弥补!除了考试法,我们还可以采用观察法、激励性评价法、成长记录袋法等检验学生的品德发展。其次、改变单向的评价制度。单向评价制度中被评价者无发言权,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产生应付心理。应该提倡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达到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和自我教育。再次,评价要注重过程。重视学生在过程中的转变,让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与提高的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当然,评价方式的改变先要转变评价理念认识。要知道评价不是定优劣,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要知道教学不仅是让学生会考试,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人格发展。评价要能在潜移默化中是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逐渐固化为学生的行为表现。

三.结束语

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态度是情感的反映和表现。价值观不同,产生的情感和态度也不向。总之,只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一定能够很好地落实。

参考文献:

[1]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及其落实策略[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04

思想道德自我评价篇9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教学 语言评价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语言评价是指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运用语言的形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描述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评价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践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此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为视点,探讨思想品德教学语言评价的依据以及教学语言评价的有效实施。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语言评价的依据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语言评价是指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运用语言的形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描述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如若没有依据,就会带来评价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语言评价主要基于以下评判依据:

1.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正确理解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1]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倡导“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师在对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进行语言评价的时候,要对教学目标有比较深入的、正确的理解,灵活地掌握教学目标的要求,分维度、分重点地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合理的、有效的评价。体现在备课环节中,教师要认真、仔细地专研教材,吃透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的实现形式和实现步骤,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2.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灵活把握

初中思想品德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2]由此可见,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生成过程,还是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语言的评价过程中要正确地认识、灵活地把握教学过程。

(1)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是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双边活动过程。作为教学过程两个主体的教师与学生,都可能会对学生的预期学习效果产生影响。教师在对学生的预期学习效果进行语言评价之前,要充分地考虑教学组织形式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是否适合学生对学习预期的掌握;要充分地估计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对知识的能动性理解,给学生留足发现知识、体验知识、理解知识的时空,鼓励学生学习、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强调课程不仅是文本知识,更是体验课程。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3]具体地来说,教师应当认识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教学目标的一种实现形式,也是教学语言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充分地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3.教师对学生的深入了解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语言评价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道德认识,唤醒学生的道德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想使得语言评价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必须遵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

(1)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身心特征。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充斥着各种矛盾,诸如要求独立而寻求依赖,蔑视平淡而能力不足,渴望自尊而反对批评,等等。针对学生的身心特征,教师的教学语言评价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对知识的自我解读和自我建构,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得语言评价成为直抵学生心灵的言说,成为愉悦身心的调味剂。

(2)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学生是不同的个体,由于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素质,家庭氛围,成长环境等的影响,造成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能力水平的差异、社会背景的差异及文化体验的差异,等等。在教学语言评价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学习水平、努力程度有所了解,预测在实施目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哪些偏差,应怎样帮助纠正等。只有做到课前心中有数,才能在课中评价准确,发挥正常。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语言评价的有效实施

1.厚实语言积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思想品德教学语言评价中,首要的条件就是教师要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要能够在不同的问题背景、不同的学生个体之间进行不同的语言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注意总结和积累,锤炼自己的语言。如对学生学习效果表示肯定和赞赏的语言评价该怎么说,对学生学习效果表示不满和否定的语言评价又该怎么说;对优生的语言评价该怎么说,对学困生的语言评价又该怎么说;对学习积极、大胆、主动的学生的语言评价该怎么说,对学习消极、胆怯、被动的学生的语言评价又该怎么说,等等。如在《珍爱生命》学习中,有位平时不爱说话、悲观内向的女生在说到自己最喜欢的小猫不幸生病死亡时,伤心地哭了起来。笔者这样评价道:“看得出你对小猫的感情很深,把它的生命看得很重,相信你是一个珍惜生命的人。珍惜生命就要让生命更加美好,老师希望你能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好吗?”一种商量性的语言评价,可给予学生激励和鼓舞,促使他们更加热爱学习和生活。当然,评价要因时空、因情境、因人物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语言,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和语言去评价所有的问题和学生。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语言的修养,增加自己的语言魅力,多运用适合学生心理需求的、学生能接受语言评价,如诙谐、幽默的语言评价。

2.确定价值导向

初中思想品德倡导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在课堂教学语言评价中,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达标的评价外,也不可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生成的其他能力和素质。实践证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增强和觉悟的提高都可以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反映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语言判断的时候,确立语言评价的价值导向。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对学生的参与性作出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参与教学的效果。学生是否参与课堂教学,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还是消极被动地参与。(2)对学生的学习体验作出评价:初中思想品德强调体验式学习,如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表现出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能够自我控制和调节对学习的情感,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能是不错的。反之,如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平淡和冷漠,一副无动于衷、我行我素的神态,那么学习效果就可能不会太好。(3)对学生的思维活动作出评价:主要考察学生是否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寻找解决问题方法和途径,同时考查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挑战性和解决问题是否具有创造性。

3.预设教学空间

学生知识的习得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根本无法预知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课前设计和假定得越多、越细,课堂上学生自由驰骋的空间可能就越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预设有学生思维发散、个性张扬、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评价时,才能够做到胸有成竹。如在《换位思考》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换位思考”的含义,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在酒店、宾馆的电梯里,通常设有一面大镜子,请大家想想,最初大镜子的设计者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问题一抛出,学生们跃跃欲试,纷纷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做出了相应的语言评价。学生A:便于人们查看自己的衣服是否整洁,以便更好地整理服装。教师语言评价:看得出来你是一个很爱干净的孩子!学生B:方便人们观察电梯里是否有小偷的出现。教师语言评价:你的防范意识很强,你的回答非常有意思,如果电梯的设计者是这样想的,小偷会记恨他的!学生C:通过镜子可以知道是不是超载了。教师语言评价:安全最重要,我们要紧绷安全这根弦。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回答并没有达到教师的期望,这时如果教师的教学经验不丰富,应对能力不强,或者说教师本身就没有预设有这样的空间,不能够很好地捕捉评价的基点,那么这样的教学肯定不会取得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思想道德自我评价篇10

[论文摘要]笔者所提出的理性化的道德成长,是指学生在接受道德认识、形成道德情感并实践道德行为的过程中,促使学生道德思维的形成,使之不但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对道德进行反省和评价,从而使学生的道德真正深化成长。在此基础上,作者尝试着提出理性化道德成长的策略。

一、理性化道德成长的提出

对于广大教育者而言,所谓的道德教育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规范性内容,主要是对人的言行方面进行规定和要求,使人认同规范,遵守规则,从而实现规范对人的约束调节作用;二是意义性内容,主要是一些关于人的生活价值、生活意义等一些价值观内容,使人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反省,进行自我确认,这种自我确认有道德“自我建构”的内涵,德育应该在这方面进行引导。

规范性内容和意义性内容是道德的本来内涵,作为道德教育,应该在运行过程中对两者都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现实的道德教育却过于注重对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使规范性内容和意义性内容处于失衡或者割裂状态。因此,提出理性化的道德成长概念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理性化的道德成长,是指学生在接受道德认识、形成道德情感并实践道德行为的过程中,促使学生道德思维的形成,使之不但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对道德进行反省和评价,从而使学生的道德真正深化成长。

二、现实教育中德育内容的失衡及其原因

笔者认为,现实德育工作失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对道德内涵理解的片面性

道德是人的道德而非物的道德,其带有人的本性,也就是:人总是为有一定意义的生活而活。毋须置疑,在人的生活中,需要有相应的行为规范,但这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的目的在于使自己觉得有意义。但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给德育这样的定义:人在生活中用以调节与他人、与社会、与所在集体等关系时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在这里,过于强调了规范性而忽略了意义性,似乎道德就是规范,人的道德成长就是接受认可道德规范从而形成相应的道德情感并实践相应的道德行为。人为了规范而生活,而人生的意义则被孤立起来了。

(二)社会本位的深刻影响

我们的教育受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影响颇深,国家与社会价值一体化,个人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被高度的政治组织化了,不存在任何游离于组织之外的独立个体。在这种环境下,个人没有任何特殊利益和价值,没有任何的特殊选择而能是服从。这种价值观念在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种思想道德的缺陷使愈来愈明显了,主要是对个体价值的否定,压制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个体的全面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三)现实教育中的功利化取向

由于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教育功利化的倾向,因此,有的学校在工作中更多地重视学校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所谓的社会效益,追求学校秩序的稳定,因此在学校德育中存在着偏重规范的灌输而忽略意义的引领的现象。

(四)理想主义的强化

传统的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内容是高度理想主义的,它继承了传统思想道德的理想化倾向,把个人设计成理想化的革命者,基于这种人格理想,传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在“提倡”和“禁止”两个方向都走入了极端。把思想道德提到一般人达不到的境界,只能培养肓从的驯化了的圣徒,然而却失却了德育的现实功用。

三、实施理性化道德成长的策略

要使学生真正地实现理性化的道德成长,应从以下入手:

(一)立足于德育的主体性建设

1.德育的主体性主要是德育工作主体和德育对象主体。

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也就是说,德育工作者的职能,要由单向灌输道德理论,转变为关心、指导、帮助受教育者提高道德素质的同时,使自己也受到教育,获得发展。因此,德育工作者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要具有宽广的视野和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现代的德育思想、观念;系统掌握现代德育知识、技能,提高德育的创新智慧和实践能力;在开放的环境中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文化和道德修养,对受教育者真正能够做到启人心灵、为人师表。

2.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能力。德育是一个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的独特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有教育环境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也包含受教育者作为主体的自我选择、自我塑造、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如果把道德仅仅看成是个体对社会、对他人的就范,道德建设就无法形成主体性的建设,也无法释放个体的潜能,发挥个体的积极性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因此,在德育的过程中,德育工作者要重视培养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能力。

(二)建构有利于受教育者道德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青少年在连续的和进步的社会生活中所必须具有的态度和倾向的发展,不能通过信念、情感和知识的直接传授发生,它要通过环境的中介发生。”首先,在现实生活中,作为未成年人,面临的是一个成人化的环境,反映的是成人的意志和需要。在这种环境中,受教育者显然是弱势群体,道德内容、道德评价等都是置于成人设计之下,这给受教育者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在全民构建和谐社会的环境下,德育工作者应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重塑现实的社会环境,使受教育者发展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更加人文化与和谐化。其次,信息化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当今的现实,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它必将影响到受教育者的道德成长。德育应介入和运用这种载体,因势利导、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不仅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受教育者道德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而且还要创造一个完善的网络环境。

(三)德育内容要生活化

现实的道德内容过于政治化和理想化,缺乏人文关怀。

理性化的道德成长要求德育内容应该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生命和现实生活,把体现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构成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受教育者的具体教育内容系列。德育课程内容除了显性的课程内容,还要注重开发一切积极隐性课程内容,改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环境,把其中对学生思想品德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

(四)德育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参与

理性化的道德成长要求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评价以动态评价为主,既重过程又重结果,既重效果又重动机,既重认知又重表现,要求让受教育者参与到道德评价中来。如果把受教育者排除在自己品德发展的评价过程之外,受教育者就会逐渐形成了对自己道德评价的依赖心理和恐惧心理。而科学的道德评价应该是一种参与式评价和发展性的评价,必须把受教育者主体性作用的发挥作为他们道德发展的有效,使受教育者平等、公正、有尊严地参与到自身的道德发展来,看到自己道德实践的成果,分享道德成长带给他自己的喜悦和快乐,从而逐步形成良好道德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戴纲书,德育环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

[2]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