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发言提纲十篇

时间:2023-03-27 17:49:10

师德师风发言提纲

师德师风发言提纲篇1

为那么一个破东西代言,经这么一曝光,郭德纲这回糗大了。正像网友所说的,郭德纲多少有点肥头大耳,与“排油减肥”有点距离;而作为200万代言费收入的既得利益者,郭师傅为代言产品吹点凑凑,有些言过其实,看来这也是逃不掉的。不过郭德纲多少有点冤,别的不说,相比于那个躲在背后为“藏秘排油”宣传搞策划的“策划大师”张锦力,郭德纲师傅就成了挡箭的标靶,整一个草船借箭的“稻草人”。

策划大师张锦力厉害的,他曾向媒体披露了种种成功的“策划诀窍”,比如替“其实就是一个英语学习机”的好记星,策划出一种人们没听说的理论一五位立体论:可以眼睛看着、嘴中念着、手中按着、耳朵听着、脑中想着,这叫“五位立体”的学习方法;其实,用哪种学习机不是“五位立体”学习的?至于“藏秘排油”,也是策划界“发展进步”的结果:排毒养颜胶囊第一个提出排毒概念,一炮走红;随即“清宿便”概念策划出台,比简单的排毒要强;后来“肠清茶”明确提出是清理肠中的毒,一下子就大发了;新“突破”的概念是“排油”,既去毒还减肥,一举两得,“吸油基排油素”凭借的就是这个“突破”。再往下怎么炒作?张锦力说,弄个“排油因子”那就太小了!于是,大师的策划思路在2006年获得了新的突破:藏秘排油!不仅排油,还加上喝酥油茶都不胖的人的“秘籍”,谁禁得住不买?

如今,对于代言明星也好,对于策划大师也罢,我国的法律没啥规定,所以,曝光归曝光,明星大师们照样可以过舒坦的日子。的确,整个事件中,个人因素并非主因,正像郭德纲所说的:“我仔细查验了该公司的各种手续和广告批文,全都合格。如果这个产品有问题,权威主管部门为什么不查处?”所以,郭德纲同志也是监管“无法”且“乏力”的一个普通牺牲品而已;而其他明星代言的倒灶玩意儿还多着呢!

师德师风发言提纲篇2

作为中国少数敢于公开戏谑春晚的艺人,郭德纲“反叛”“草根”的形象和春晚舞台所秉持的“稳重大气”格格不入。他和这个中国最重的舞台的关系长期被视为“庙堂和江湖之争”。

不谈政治

“话题别谈那么大,我就是一个相声演员。”郭德纲说。

虽然他擅现挂,言语犀利,但多是对生活细微的调侃,讽刺小人物的“聪明反被聪明误”。作品中,时事热点只是作为笑料,从不发表正经评论。

作为老派艺人,他严格遵守相声行规:不谈政治,不离政治——也就是说,脑子里老得有政治这根弦。相声是门语言艺术,与其他曲艺专业比,和意识形态关联很紧。“师傅提醒我们,在剧场说段子时,临时加的热点话题,要格外小心。”郭德纲的徒弟岳云鹏说。

“过去,相声演员唱堂会进大宅门还得问‘今儿忌什么,主人姓什么?属什么?’知道了,别沾染上这些字。”郭德纲谈起相声的“尺度”,“你得首先知道自己是个艺人,不是拿自己当一个反体制的精英。这太错误了啊!头天晚上出事,今天在台上一说,台下一鼓掌一叫好,录完传到网上去,你能红几天?这叫哗众取宠。观众不会记得一个相声演员哪年哪月因为汽车撞死人这事儿在台上骂过街。终归。你让人记住的是你所展现的相声艺术。很多事情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技巧展现一下,摸一下就走。非要拿过来卖,有目的。也许会得了名,赚了钱,但也许也会倾家荡产诛灭九族。”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及敏感话题,郭德纲经常以“这太复杂了,没法说啊”作为回应。

“郭老师自我审查的尺度比电视台还高,他是自觉将枪口抬高一寸。”江苏卫视《非常了得》导演吴瀚侠说,“孟非会就时事发表观点。郭老师采用回避态度。比如干爹成为流行词后,一个小孩儿认他做干爹。他立刻接一句:那我还得买个包。大伙一笑,也过去了。”

郭德纲是综艺节目最为渴求的主持人:既有制造包袱的能力又能准确把握语言尺度。“本子上的包袱看着好,一会儿现场说,可没有这种效果。”郭德纲常为节目删改笑料。他基本不看台本,对“观众是否会笑”判断非常准确。

接受采访的3档综艺节目制片人不约而同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要一个笑果,郭德纲能给两倍的量。”而郭德纲说,对比相声。综艺节目对他来说“太浅”:“我一年三分之二的时间放相声上,其他只是谋生的手段,谈不上感情。”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他是市场的英雄。票房养着他,观众是衣食父母,确实活得自在。”段嵘此前是北京电视台春晚的语言类导演,曾为郭德纲打造过《星夜故事秀》。

成名后,郭德纲被誉为“相声界的救世主”,一些更为夸张的盛赞认为他至少让“相声晚灭亡了50年”。他是当下中国身价最高的相声演员,前无古人。他的演出费一路上涨,主持费连年翻倍,并受邀出演多部热门电影。《建国大业》中。他出演为主席照相的师傅,两分钟三旬台词,逗得观众哈哈大笑。

2007年3月,郭德纲收购天桥乐剧场,德云社成为全国第一家拥有自己剧场的民营相声团体。而后,他将传统的戏班注册成文化演出公司,以现代企业的模式在北京新增了4家分社。他拥有一家中餐馆和一个专门定制传统成衣的华服铺。即便如今他很难有时间再去小剧场演出了,但门下徒弟的常规演出票仍供不应求。

2010年8月因被某电视台封杀,德云社停业自查,票房一天损失30万元。9月12日复演后,演出票更为紧俏。“我以前听他的相声,都是从网上听的,没花过钱。出了那个事,我想,可能我以后想花钱也听不着了,所以一定要为他做点什么。”郭德纲的粉丝花姐说。实际上,郭德纲绝大部分的粉丝都抱有这样的态度。为庆祝德云社复演,9月12日被定为“纲丝节”。

他把“杜绝商业冠名”写进各地商演的合同中,为证明单凭卖票“郭德纲”三个字也能赚钱。“北京31家小剧场,除德云社外,剩下八成靠送票为生。比如某文化馆演出,演一场区里给演员3000,市里为曲艺事业的繁荣再给补一万块,家家如此。”郭德纲说,“如果指着这个吃饭绝不能送票,从心理学说,老百姓天天看不花钱的,一天你卖一毛钱,他马上视你为仇人。如果实在卖不出去,你就得考虑是不是不该干这行。没有这个能力你就别跟这儿混了。又不会说相声,又想说相声,还想指着说相声吃饭,你不是破坏市场吗?观众会觉得听相声就是得送票,那我们这些真靠票房为生的人怎么办?”

从2006年起,德云社每年举办圣诞夜天价相声晚会,以8万元一桌创造了中国相声的票价纪录。开票20秒前三排告罄。郭德纲对“天价”的一贯态度是“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要年年没人买票,然后臊眉搭眼演,那我不是吃饱了撑的?谁规定我们就得三毛钱一张票?你查查中国相声史上门票最高的是谁啊?我这不算给说相声的露脸吗?”

他的电视综艺节目收视率一股维持在同时段前三位,他也是视频网站最爱合作的艺人。以优酷为例,郭德纲主持的《我是传奇》点击量1.3亿,单口相声《济公传》点击量1.6亿。

“我要不红,还在北京挨饿,会有人多看我一眼吗?”郭德纲曾说。2007年,他入选福布斯“中国名人榜”,这份榜单根据公众人物一年中的收入、曝光率进行综合排名。郭德纲获得“名人商业机构”和“文化娱乐体育产业商业人物”两项大奖,总排名第26。

郭德纲的衣着品牌有纪梵希、LV。购买了联体别墅。2010年,北京台主持人春妮访问郭德纲时说:“我喜欢以前的老郭,现在你腕上的手表把我晃晕了。”

“我没变。”郭德纲说,“做官、赚钱都没多想。”一场演出前。郭德纲躲进车里躺了10分钟。他太累了,后台挤满探班友人。回去后,他告诉徒弟:“一个人都不想见。”最忙的一天,他日程表上排了17件事情。他开始怀念没成名前。和妻子一起买菜,“在黄昏,吃口饭,然后高高兴兴去剧场说相声”。

卖艺有节操

郭德纲7岁拜师学评书,后辗转多位老师学西河大鼓、河北梆子,从伺候师傅起床、倒痰盂,到等师傅高兴时学两段;从手抄整理记录师傅老段子,到揣测老艺人腔调。他在传统艺人的规矩熏陶下长大,梦想有朝一日成为“角儿”。

20世纪80年代相声演员被体制化后,大部分人会忌讳流露“江湖气”。郭德纲一出道就带着强烈的江湖气。他讲面子,像旧时代的“角儿”一般立规矩。私下,他身边的员工就称他为“角儿”。

《名人坊》制作人刘铮说:“郭德纲是老派艺人,和他合作,你得遵守一些曲艺行当的老规矩。比如中午前他不见客。因为头天晚上散戏后,传统艺人得吃夜宵,睡觉已经半夜了;饮食上,得准备他吃得可口的饭菜:拍黄瓜、炸酱面。这合传统艺人的性情:不爱大鱼大肉,爱有滋味的平民饭菜。后台吃饭,我看德云社的座次是有讲究的:郭德纲坐主座。于谦一旁,徒弟不能先吃。他很在意这些辈分排次。”

2013年1月14日,郭德纲和吴宗宪为优酷网录《我是传奇2》。“前10分钟,他和吴宗宪有点较劲。倒不是为了比过谁,而是不能丢了台上的面儿。”刘铮说。郭德纲反感在舞台上自称“很幽默”的人:爱抖小聪明,那就比比看。《非常了得》的柳岩因为接不上郭德纲的梗很懊恼。“你不要接上。女主持伶牙俐齿观众不喜欢。让所有人都觉得你傻才好。”郭德纲最欣赏的女搭档是春妮。大气宽容,现场帮他控制流程,方便他往里头插科打诨。

刚出名时,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开心茶馆》主持人大鹏亲眼看到郭德纲拒绝过一些公司年会演出:20分钟。5万块钱。“他不乐意去,不想这样被消费。”

“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这是汉人骨子里的气节。”郭德纲强调做艺人也“有所为有所不为”:“我宁可站街上来8个老乡,他爱听,说完他开心,我也开心。”

为臣要忠,为子要孝,为父要仁

郭德纲信这个。他是一个传统的人。

德云社内部秉持传统的长幼尊卑、师徒礼纲。演出后台摆着张文顺、侯耀文两位前辈遗像。张文顺早年在剧场提携郭德纲,德云社最初叫“文德云社”,郭德纲希望将张文顺的“文”放在自己前面。被老先生拒绝:“4个字的名字太赘了。去掉‘文’!”2004年,郭德纲拜侯耀文为师。成名后,他解释拜师不是被体制“招安”,而是,“在相声界干了这么多年,必须要有名正言顺的归属,中国相声族谱上必须有我,这跟主流没关系”。

三节两寿,郭德纲会带徒弟跪拜张、侯。他安排张文顺的亲戚管理自己的饭馆,将侯耀文的长孙带在身边。

门下徒弟从童子功教起,品质不端者扫地出门,尤憎不孝不敬之人。有一次,徒弟岳云鹏无意对某位师长有不敬之词,岳的老婆立刻掴了他一巴掌。第二天,岳云鹏去郭德纲家主动承认错误。对外,郭护犊子,2010年一家电视台曝光他的徒弟殴打记者。上午,他开会致歉。晚上在演出现场称赞徒弟“民族英雄、智斗歹徒”。

一档综艺节目中,导演建议岳云鹏喊郭德纲“老师”或“老郭”。他颤颤巍巍不敢出口。“没关系这是节目,”郭德纲安慰,“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哪怕在舞台边上,你跟师傅开一句玩笑都不行,一上台,想怎么挤兑都行。”

2013年1月18日是郭德纲40岁的生日。1月17日晚,徒弟们结束演出后从北京各个剧场赶去师傅家中祝寿。拜寿的传统是每个徒弟使个小活。2012年德云社在澳洲演出,晚上没事干,郭德纲把徒弟叫到自己屋里:每个人说一个最近听到的鬼故事。

“精神上,师傅是我的父亲。”岳云鹏说。这些年郭德纲搬到哪里,他也搬到哪里。岳云鹏结婚,老家北京各办一场,全由郭德纲操办;他的父母生病,郭德纲付了药费。

现代社会,这种恩威并施的师徒关系常会与商业利益产生碰撞。2010年离开德云社的徒弟何云伟、曹云金指出:作为老板的郭德纲时常打压徒弟、团体存在利益分配不均。

“我是挨过饿的人,我太知道这事怎么办。什么东西需要等一等,不能急着要。急功近利就是迫不及待歇斯底里地要红要发财,抢貂皮大衣,即使6月份也得穿上。大批年轻相声演员都是这么一个状态,等不了。”郭德纲坚持说这是为徒弟的长远发展。某网站曾邀请德云社“鹤”字辈新人上节目,被郭拒绝。

岳云鹏把德云社比喻成一盅佛跳墙,郭德纲是海参鲍鱼,自己是旁边的白菜:“有人不爱吃佛跳墙就爱吃白菜心,可约朋友吃饭,怎么说?吃白菜心去?不对,去吃佛跳墙。虽然佛跳墙他没动,但他是打着这个名义去的。道理一样,我是白菜心,可没有这佛跳墙,大伙儿可就不会来了。没有人单独吃白菜心。”

有人曾撺掇岳云鹏单干。他回:“别一看师傅赚钱,我就要怎么样。我不傻。”

师德师风发言提纲篇3

郭德纲被列为三俗,已不是第一次。早在2006年2月,一群相声界的表演艺术家们,针对郭德纲面向大众面向百姓的相声,提出反对“庸俗、低俗、媚俗”。后反被郭德纲借此创作了相声段子――《我要反三俗》。而在今年7月,由一个“打人事件”牵出来一系列新闻和言论,郭德纲没能继续站到正义的一方,却不巧地正好撞到了国家提出要反对“庸俗、低俗、媚俗”的枪口上。

打人事件本身并无法判断孰是孰非,双方各执一词,未亲眼所见的笔者无法为此杜撰什么情节。而此事的源头是郭先占了公共绿地,其事件后的所谓道歉也着实令某些人肝颤。他以幽默而讽刺的相声闻名。以口头刁钻好斗著称,在公开的“道歉”和博客的言论中充分发挥所长,将对手骂了个“体无完肤”,也从此被若干传媒封杀而在京城无容身之地。到了这时,一场骂战愈演愈烈,郭的言论、郭的弟子,到郭的那块绿地,依次登上了媒体头条,郭本人也遭到了央视的不点名批评,关于他的不当言行每日均现报端,大众耳熟能详的都是媒体义愤填膺的评论。

在此间影响较大的评论有新华时评《公众人物面对监督要自重》。媒体与网络评论有《郭德纲,你“多狼性”但不能没人性》、《郭德纲的“避雷针”为何失灵了》、《郭德纲:“德”之不存,“艺”将焉附》等等。如此一来,带给公众的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印象就是,这不过又是一次媒体与明星大腕之间的掐架。

而就在媒体愈演愈烈地对其口诛笔伐。并开始大张旗鼓地“反三俗”之时。郭却不再是众矢之的,因为一旦要封杀郭,便有老百姓要不乐意了。而且自始至终,便无公权部门对其说不,只靠相关媒体“一个人的战争”,那些“各打五十大板”的猜测就会风生水起,甚至是不了了之、没有下文,由此带来一个错觉,原来“反三俗”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如今两月过去,老郭和他的《今夜有戏》还天天开锣,依然故我,我行我“俗”。单看《今夜有戏》,老郭在台上每集必宣扬传统艺术,老郭和嘉宾嬉笑互动中所表演的也多为传统戏曲,不得不让人为之感叹。所谓雅俗共赏,雅与俗之间的界定本并不明显相声、戏曲、二人转皆为传统艺术,如果李玉刚的旦角是高雅的艺术,那么小沈阳的女性化扮演又何谈低俗?艺术的形式本源于民间,形式本身也并不具备高贵与低俗之分,难道贵族享有的便是高雅’百姓乐见的便是低俗?如此不仅剥夺了百姓的文化权,也阻碍了各种艺术形式的发扬与发展。净化文化环境不能流于形式与表面,更不能一棒子打死,节目形式的大众化、娱乐化并不代表其所表现的内容便是低俗、庸俗或媚俗的。百姓呼吁清新干净的文化环境,同样向往自由开放的文化空间。

不管怎样,郭没有被封杀住。和一个人过不去很容易,但跟大众的眼光过不去便如在打自己父母的嘴巴。当然,我们也绝不希望看到某些媒体中继续频繁出现各种将低俗、庸俗、媚俗当作乐趣,将低俗、庸俗、媚俗当作噱头的做法。

声音:

孔庆东――郭德纲是民族英雄不是反三俗对象

郭德纲是我们国家相声界唯一的,敢于讽刺权贵、敢于讽刺不正之风、敢于反对潜规则的,是一个民族英雄!郭德纲说他徒弟是民族英雄,这话不对!郭德纲自己是民族英雄!

姜昆――遵守道德底线实际上是一个很低的标准,对于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工作者来说,应该有更高的追求。从艺人走向演员,再由演员走向艺术家,我们一路走来,不能光从技艺上提高,更是认识的提升,包括对文化艺术本身的认识,以及对文艺工作者在社会上应该承担怎样责任的认识。如果在路上,看到有人在往相反的方向走,我们必须大声疾呼,把他们叫回来。否则,长此以往,他们一定会遭到观众的抛弃和社会的淘汰。

罗志渊――将“反三俗”进行到底

郭德纲确实俗,草根意识与江湖气都让他显得低俗,而在草根中爬滚后终得众多媒体追捧,发家住上别墅,于是个人膨胀。其主演的电影《三笑》,不仅唐伯虎,而且秋香,这是对文化的亵渎,显得非常恶俗!但是,是谁把郭德纲这个“三俗典型代表”捧起来的?是媒体!所以,媒体应该反省。

新京报

师德师风发言提纲篇4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完善德育工作机制

学校组成由校长组织,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学校领导定期组织了班主任和教师认真学习国家、省市区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有关精神 ,全面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及各种法律法规,明确了各自所担任的职责,提高了德育工作人员的素质。

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学校调整教师职业道德及政治思想考核内容。把教师关心和做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做为对教师政治思想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作为评价教师、评聘职务、表彰奖励、教师晋级的重要依据。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教育 ,建立教师师德档案 ,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 ,树立"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的追求目标。

学校按照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根据学校的实际,开展了一系列师德建设活动。 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严格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开展了全校教师尊重学生活动。号召全体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求每位教师做到仪表美、语言美、情感美、行为美。教师对学生实施成功教育,进行鼓励性评价,建立了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是开展了“爱学生、讲奉献”活动,教师主动与学生谈心、交朋友,解决学生学习思想问题,教师利用休息时间无偿为学生辅导和补课。对待后进生,我们注意在思想、心理上以情动其心,以理引其知,以严导其行;在学习上进行“劝学、督学、导学”;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很多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了很大提高。

三、加强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习惯

养成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工程,对于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习惯有着极其重要作用。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清楚、了解、懂得《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和内容 ,学校开展了宣传、学习活动。

四、深入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提升学生思想素质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德育工作永恒的主题,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操、树立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手段。

2、强化诚信教育,深化精神文明建设

诚信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石,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我校以开展“明礼诚信”教育活动为契机,通过“四结合”进行诚信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与师德建设相结合。 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乃至学生一生的成长。开展诚信教育,教师应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学校通过各种制度建设及对家长、学生承诺等方式,把诚信教育落实到全体教师的教育行为上,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开学初,学校领导带领全体教师向学生进行公开宣誓承诺,保证讲诚信,重身教。我们要求老师做到:第一是平等诚心听真话。教师要鼓励学生讲心里话,用自己的语言讲话,引导他们不讲大话套话,讲真话实话。二是情理交融讲真理。教师要理直气壮地讲科学真理,讲党的方针政策,不能言不由衷,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放进去,要有个人的创见和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讲的是真心话。三是言行一致做真人。

二是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一滴水能折射阳光的七彩斑斓,一个人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均能体现人的道德修养。诚信教育我们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要求学生不说谎话,不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明礼守纪,拾金不昧,团结友爱等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抓起,教育学生懂礼貌讲诚信。

三是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理想信念教育是诚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中包含着道德理想,信念中也包含着做人的信念。为了对学生进行理想诚信教育,我校从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入手,开展学英雄、学先进教育活动,以英雄人物和先进人物为榜样,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

四是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开展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只有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协力,才能构筑起诚信的道德大厦。诚信教育应是开放式教育,不能封闭在校园里孤立进行,我们积极争取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合,使之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办好家长学校,与家庭教育有沟通和指导,着力营造良好诚信教育氛围。

五、加强法制、环保、安全和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为了不断提高师生法律意识,学校宣传法律法规知识,还利用班会、集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法制教育。组织学生观看“禁烟”,“禁毒”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资料片和影片,使师生提高了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2、构建美丽校园,优化育人环境。我校是一所村级学校,资金短缺,办学条件有限,但我校始终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做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多方渠道,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积极改善办学条件,进行了学校的基础建设。重新修建了大门、围墙,学校还根据实际,制定了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形成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理念形象,优化了育人环境,陶冶了学生道德情操。

3、积极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此课程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4、为了确保学生的人生安全,学校开展了经常性的教育活动。每次活动,学校都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班主任平时对学生进行了叮嘱式的安全常规式教育,确保了学生上学放学期间的安全。

六、实施成功教育,使学困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教师找学困生谈话,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情况,为他们制定思想和学习提高目标,不断鼓励帮助他们进步。

七、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

学校利用“教师节”、“国庆节”等节日弘扬德育主旋律,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各项活动中,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强化养成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文明程度;注重隐性教育,利用板报形式,让墙壁说话、让环境育人,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团结协作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品格。开展 “在国旗下讲话”, 让“国旗在我心中”深入学生心中,培养学生爱国思想。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组织学生开展献爱心捐款活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丰富了学生业余生活。

师德师风发言提纲篇5

父母离婚不是你不上进的理由

郭麒麟是郭德纲和前妻胡中惠的儿子。当年,刚刚21岁的郭德纲和胡中惠一见钟情,半年后就步入了婚姻殿堂。婚结得很草率,给他们以后的生活埋下了隐患,尤其是儿子出生后,抚育孩子的艰辛和陡然加重的经济负担,让两人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这段婚姻只勉强维持了几年就破裂了。离婚之后,儿子判给了郭德纲,胡中惠则远走异国他乡。

那时候,郭德纲已经狂热地爱上了相声,为了给自己的艺术梦想寻找更广阔的空间,他决定到北京发展。临行前,他对刚满8岁的麒麟说:“妈妈在国外,顾不上你,现在爸爸也要去北京了,不能和你在一起,和别的小朋友比起来,你虽然少了爸爸妈妈的照顾,但是你也比别的小朋友更牛,因为你很多地方都要靠自己管自己。爸爸想看看,你能把自己管成什么样。”

多年之后,郭德纲回忆起自己对儿子的这一番“临别赠言”,说:“很多家长可能会觉得,在孩子这么小的时候就把他丢给爷爷奶奶,很对不起孩子,会想办法补偿孩子。最要命的是这种态度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欠他、爷爷奶奶欠他、这个世界欠他,他就觉得他犯什么错误都是应当的,得到什么都是应当的。所以那个时候我就对郭麒麟表明了我的态度:不要以为爸爸妈妈离开你是对不起你,你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如果你成为了一个坏孩子,你也不能怪别人,你首先要怪你自己!”

初闯北京的日子,是郭德纲人生中最窘迫的时光,自顾不暇,对儿子的生活和教育更是鞭长莫及,也不能够经常打电话――电话费就够一天的伙食费了。有时候想儿子想得厉害,他就给以前在天津一起说相声的朋友发传呼,让朋友打电话过来。朋友知道他挂念儿子,经常会去他家看望,顺便给他捎来一些有关儿子的信息。

正如郭德纲最担心的那样,爷爷奶奶总觉得这个孙子小小年纪父母就不在身边,忒可怜了,于是对孙子有些溺爱。溺爱的结果是,郭麒麟日益任性、蛮横。有一次,郭德纲听朋友说麒麟在学校里竟然因为老师批评了他几句就跑回了家,还扬言再不上学了。郭德纲气坏了,打电话给儿子,结果还没说两句,儿子就在电话里大声哭诉:“我不用你管!你们从来都没有管过我,你们自私透顶!别的同学都有爸爸妈妈,就我没有!人家都说我是个孤儿!我再也不去学校了!”一番话噎得伶牙俐齿的郭德纲也无言以对。考虑到马上就要放暑假了,他对儿子说:“行,你不去学校也行,但你得自己养活自己,来北京吧,我给你找个活儿干干。”

于是那个夏天,郭麒麟来到了北京,跟着郭德纲住在北京郊区大兴的一间平房里。也就是在那里,郭麒麟亲眼目睹了父亲为了梦想历尽艰辛的生活。那时候,郭德纲在一家茶馆说相声,说一场也就挣一两百块钱,还要和茶馆三七分成,最后落到他手里的就几十块钱,仅能够填饱肚子。有一天,房东来要房租,郭德纲听见敲门声,赶紧示意儿子别出声,两个人缩在房间的一角大气也不敢出。房东离开后,两人一直躲到半夜,才翻墙出去找东西吃。还有一回,郭德纲演出结束已经是夜里12点了,公交车已经停运,他身上只有4块多钱,他和出租车司机商量:“我没钱,但我有块表,你把我送到大兴,这块表就归你。”没有一位司机肯干。没办法,他只能走,一直走到凌晨3点多,才走到家。见麒麟还在等他,他只对儿子说了声“赶紧睡吧”,就倒在床上睡着了。第二天早晨醒来,他看见麒麟正捧着他的脚呆呆地看呢。原来,他的脚上全是磨出来的大血泡!

麒麟要回天津的前一天晚上,父子俩躺在床上聊天,郭德纲对儿子说:“儿子,我知道,爸妈离婚对你来说是一个挫折,但老天爷不会说,这孩子父母离婚了,所以他可以不上进、可以犯浑。老天爷不管这些,他只管谁不上进谁犯浑,谁就要受到惩罚。你以后的人生也是这样,你不能和命运谈条件,你只能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不消沉,始终做一个坚强努力的人。”

北京之行,让麒麟迅速长大,暑假过后,他乖乖回到学校,开始努力学习。那之后,他每学期的成绩都保持在全班前三名。

自己的选择自己负责

郭麒麟小的时候,郭德纲就经常带他去自己说相声的地方玩,耳濡目染,可以说,从会说话起郭麒麟就会说相声。有时候,郭德纲一高兴,还会拉上刚会走路的儿子上台说一段。别具一格的“父子搭档”得到许多听众的喜欢。

自己的经济状况稍微好转之后,郭德纲就将儿子接到了北京,于是,德云社的后台成了麒麟课余玩耍的乐园。他经常管这个叫“师父”,管那个叫“师哥”,嘴巴特别甜。大家都很喜欢他,时常教他一些简单的段子,有时候也让他上台说一段。没想到,他说得还真是像模像样,很有大家风范,最重要的是他有点“人来疯”,一上台就兴奋,毫不怯场。他最崇拜曹云金,成天缠着他,问这问那。他说相声的风格非常像曹云金――帅、怪、坏,都占全了,一些小女孩听众成了他的粉丝。“这小子倒是说相声的料儿,有灵气。这个遗传你不承认还真不行。”私底下郭德纲常常不无自得地和朋友说,但他从未想过让儿子也走这条路,或许是因为自己在这条路上走得太辛苦――没有哪个父母愿意孩子将自己吃过的苦再吃一遍。

按照郭德纲原本的意愿,他想等麒麟初中毕业之后,送他去国外读高中、上大学,所以当麒麟上初三那年自己提出要退学说相声的时候,郭德纲一口否决。因为他觉得,这孩子眼看着中考临近学习越来越紧张,却想临阵脱逃,这怎么能行呢?可是麒麟的主意很正,他对父亲说:“我喜欢说相声,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容易出成绩,再说学习好的人这么多,也不差我一个,现在很多人考上好大学,不还是找不到工作吗?反倒是专攻一项的偏才成功的概率比较大,我认为我说相声比读书成功的概率大,这是我深思熟虑的结果。”儿子的这番话,郭德纲心里是认同的,但他担心儿子吃不了学相声的苦,他对儿子说:“干任何一行能成功,天赋占一成,兴趣占两成,努力占七成,你现在只占了前三成,后七成一点没捞着,所以你不适合干这行,也干不成。”

为了能够获得父亲的支持,聪明的麒麟走起了“温水煮青蛙”路线。他知道父亲是不容易被说服的,就去说服爷爷奶奶、继母王惠,以及德云社的师父、师叔和师哥们,天天软磨硬泡。大家渐渐地都偏向麒麟那边了,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郭德纲的身边到处都是儿子的“说客”。大家伙儿这么不停地煮啊煮啊,最后,郭德纲这只石头般顽固的“青蛙”终于软了,同意让儿子试试。

在同意麒麟退学之前,郭德纲郑重地和儿子谈了一次话,首先声明:“这是你自己的选择,你将来是吃鲍鱼还是啃窝头,是出名还是落魄,和我没有关系,你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其次,两人约法三章:“第一,不要指望我能帮你什么忙,一切都靠你自己。第二,学相声很辛苦,不许抱怨,不许后悔。第三,不进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停止,你这辈子都不能停止学习。”这是一场两个男人之间的谈话,最后,麒麟郑重向父亲表态:“我现在说什么都没用,您就看我的行动吧!”之后,郭麒麟拜父亲的搭档于谦为师,正式踏入了相声表演艺术的大门。

给孩子制造一点挫折和逆境

麒麟非常害怕父亲,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根据我多年对他的了解,要跟他作对绝对没好果子吃。”麒麟小时候有个毛病,爱吃肉不爱吃蔬菜,郭德纲就想出一招儿治他,在桌上放一碗红烧肉,一碗水煮大白菜,只允许他吃白菜。大白菜一点味道都没有,难以下咽,麒麟就求他:“我倒点酱油行吗?”结果酱油还倒多了,咸得不行,他边吃边哭,郭德纲却不为所动。还有一阵子,郭德纲要求儿子早晨起来去公园跑步。有一天,麒麟偷懒,没去跑步,郭德纲晚上回来知道了,就把已经上床睡觉的儿子揪起来,逼他去跑步,补上当天的任务。

在麒麟的心目中,郭德纲绝对是一位严父,尤其是在说相声上。别看现在麒麟上台挺自然,也很放得开,其实一开始他不是这样的。有一次,郭德纲在家里请一大帮朋友吃饭,酒酣饭饱之际,让麒麟给大家说一段相声,可是麒麟怎么也磨不开面子,扭捏着开不了口。郭德纲火了:“放得开是演员最起码的素质,你这样扭扭捏捏,永远成不了大器!”当下便让麒麟站到门外,对着空气大声说相声,还要说得屋里的人都能听见才行。那天正好是星期天,小区里人来人往,大家看见一个小男孩像发神经一样独自一人又说又唱,都过来围观,麒麟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但从那以后,麒麟在人前放不开的毛病就被彻底治好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反正再丢人,也不会有我那天丢人,还怕什么?”

郭德纲很忙,但是再忙,他每天都会给麒麟安排功课,一天要背多少个段子,这些段子名称都写在一张纸上。每次新说一个段子,师父教完了,郭德纲还会让儿子和搭档站在他面前把段子说一遍,然后他给提意见、加包袱,让儿子再去练,过些日子,再把儿子叫来说一遍,再给提意见。这样反复多次,直到满意为止。

相对于父亲,麒麟和继母王惠以及师父于谦,关系就亲昵很多。有一段时间,麒麟学乖了,犯了什么错,先去找继母王惠,“让我妈帮我顶着”。但郭德纲不吃这一套,他对王惠说:“你不要认为自己是继母就不敢管他,你不管也行,但是我管他的时候,你不能在一边给我‘泄气儿’,这是我的底线!”看到父母因为自己犯错而闹别扭,麒麟再也不敢让继母为自己顶着了。之后,再挨了老爸的训,郁闷得不行的时候,他就去找师父于谦。他和于谦更像是一对父子,有什么心事什么秘密,都会和师父说――“同样的话,如果和老爸说就会觉得很奇怪。”遇到难题,他也会让师父帮着拿主意。于谦有时候心疼这个徒弟,就对他说:“你爸要是对你太严厉了,就来我家住两天,咱不怕他。”

郭德纲说:“你看看这怎么能行?现在的孩子,得到的宠爱太多了,生活中都被爱他、顺着他的人包围着,将来遇到挫折,遇到不顺着自己的人,就会崩溃。让孩子适当经历一些挫折、逆境,其实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我愿意现在就给他制造一点挫折和逆境,让他有点儿免疫力。”

师德师风发言提纲篇6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教师 备课问题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004-03

教师的素养是多方面的,其要者有三,即德、才、术。一个优秀的教师必定是一个既有崇高的道德素质,又有丰富的知识素养,还有高超的教学技艺的灵魂工程师。在这德、才、艺的三维综合体中,“艺”深刻地影响着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效果。因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创造性的活动,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艺,以智慧地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备课(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借助各种(语言、动作、表情、色彩、音响、文字、符号、图像、模型、实物、标本等)教学手段,依据教学原理、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而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教学技艺。课堂教学艺术外延较广,主要包括备课艺术以及授课艺术两个方面。下面笔者就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的备课艺术,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备课是教师谋划教学活动的创造性劳动过程

《礼记・中庸》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人做任何事情,有预谋才能成功,否则就会失败。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是一样:教师有预,就有高效或相对高效的课堂教学;不预,就只有低效或相对低效的课堂教学。所以,教师备课是教师高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备课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然而,有些教师认为备课等于写教案,或者认为备课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形式、一种任务、一种累赘、一种苦差。这实质上是把备课当作一项异化劳动。

什么是备课?这个问题见仁见智。备课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精美设计,备课是学科知识的内化、教材内容的转化与教学课堂的美化,备课是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备课是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研究与关怀,备课是教师自我修炼、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过程……

上述这些观点的差异,均是源自其立场、视角的差异。备课从内涵上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备课,特指针对某一次授课而言的备课;广义的备课,泛指针对教师自我提升、自我成长和持续发展而言的备课。可见,备课是指教师在课堂授课之前进行的各项教学设计工作,即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程的性质、特点,结合教学条件的具体情况,从教学论上加工和处理教材内容,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法,以谋划教学活动的创造性劳动过程。[1]从外延上探讨备课,其涉及内容很广,有学者概括称:“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钻研教学大纲、组织和处理教材、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能发展水平等,同时还需参阅大量的有关资料,不断充实和更新授课内容”。[2]可见,一个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教师备课质量的高低。因而,提升教师的备课艺术修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纲要》课教师备课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纲要》课程,是根据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号)及实施方案的精神而开设的一门大学生必修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为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增强《纲要》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使这门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教师必须思考“备课”这一影响教学效果的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目前,《纲要》课教师备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注重备课形式而忽视备课内涵

《纲要》课上限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下限是2014年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其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因而,《纲要》课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巨大。曾有《纲要》课教师这样感叹:教师最累的工作是备课,教师最无效的工作是备课,教师最受折磨的工作还是备课。由于一些教师认为备课是一项沉重的工作负担,因而,备课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被异化为一些教师的“心病”,一些教师把备课蜕化成了一项机械、呆板的体力活。他们在备课时,更多地注重备课形式,因为这属于简单劳动,而对备课内涵这一复杂劳动关注不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学校管理层的原因和教师自身方面的原因。有些学校的教学管理层,对教师备课的管理只注重检查教师的教案完成度及其形式的完整度(如教案的数量是否达标、各个要素填写是否完善、书写是否工整、格式是否规范、PPT是否美观等),而对备课的艺术性、创造性、发展性等属性关注不够。教师自身方面的原因:为写教案而备课,即有些教师对备课概念理解不够,认识不清,对备课环节的内涵关注不够,使得备课流于形式。这严重影响了《纲要》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注重备课结果而忽视备课过程

一些学校的教学职能部门对教师的备课要求,狭隘地定位在简单的教案检查。因而,少数教师只注重备课的结果而忽视备课的过程,导致备课能力和备课效益低下。如有的教师在备课时只注重备教材知识内容(简单抄写教材内容中的大纲),而对教学对象基本情况的了解、重点难点的引导、发展能力的训练、道德情感的培养等问题思考得很少;还有的教师备课时过分依赖或机械照搬网上他人的教案资料。从结果上看,教师备课任务是完成了,但从过程看,教师的备课效益是低下的。这也就严重影响了《纲要》课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备课标准而忽视备课个性

备课是有标准的,《纲要》课备课一样,也是有标准的。这种标准既有形式上的,也有内容上的。形式上的标准主要是指学校的模式化标准;内容上的标准包括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指导思想、课程教学进度、课程教学课时等。这种备课标准必须坚持,但备课质量和水平更体现在备课个性上。如《纲要》课涉及的理论问题、现实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的安排;《纲要》课教师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成果、纵向和横向教学经验的总结运用;板书及PPT的目的性(体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针对性(针对教材、学生)、概括性(设计简明、醒目、凝练、集中)、条理性(逻辑、思维、结构)的设计;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启发教学法、自学辅导法、互动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的预设……然而,在备课时一些教师为了应付课堂教学,迎合学校的教学检查、评比,比较注重备课形式的标准化、模式化,而忽视备课的个性化。因而备课的开放性、生成性、独创性不够,科学性、实用性、适应性不强。这严重削弱了备课为教学服务的功能,严重制约了《纲要》课的备课质量和教学水平。

(四)注重教材内容而忽视教学对象

教材,是教学要素的核心内容,绝大部分教师备课都能够较好地关注教材内容。如《纲要》课的理论体系,《纲要》课整体知识结构与各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各章节具体史实、历史人物、基本观点、基本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结构,各章节知识在整个《纲要》课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各章节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各章节的教学建议、问题解答和教学参考资料等都能较好地设计。但是对教学对象(大学生)怎样学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思考和谋划不够。如对教学对象的知识基础和对知识的兴趣、需求了解不够;对教学对象的思想状况、心理特征、角色差异了解不够;对教学对象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等了解不够。这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有的放矢。

三、注重备课内涵,提升《纲要》课备课技艺

《纲要》课教学质量的提高、《纲要》课教师职业道德的修炼、《纲要》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纲要》课教学经验的交流,都取决于《纲要》课教师能否认真备课和善于备课。上述《纲要》课教师备课环节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中,“注重备课形式而忽视备课内涵”是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改革这一“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要求《纲要》课教师必须“注重备课内涵”。

(一)准确把握和理解《纲要》课课程定位

准确把握《纲要》课课程定位,是上好这门课的前提和基础。《纲要》课备课首先要准确理解并把握《纲要》课的性质、任务和教学理念。

第一,准确把握《纲要》课的学科性质。首先,要明确《纲要》课与一般的课程不同,它是围绕“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条主线 / 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展开中华民族的屈辱与抗争、探索与救亡、改革与建设的历史,帮助大学生增进“两个了解”(了解国史和国情),懂得“四个选择”(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和坚定“四个共信”(对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信仰、对社会主义的共同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共同信心、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共同信任)。因而,《纲要》课具有更强烈、更突出、更鲜明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性质。其次,要了解历史属性是《纲要》课的基本属性,即《纲要》课要按照历史学教学与研究的逻辑与方法来教学,既要忠于历史资料的真实性,又要注重历史学科的科学性,并在二者的相互交融中达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有历史说服力和历史感染力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效果。再次,要明确《纲要》课和中共党史课与中国革命史课的区别和联系。因为《纲要》课与中共党史课和中国革命史课不仅在教学内容方面不同,而且在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方面也有差异,决不能将二者混淆。

第二,准确把握《纲要》课的教学目标。[3]由于《纲要》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突出的思想性、系统的理论性、丰富的知识性、强烈的实践性等特点,《纲要》课教学目标体系设计既要注重知识目标的辩证设计,又要关注能力目标的系统设计,还要立足情感目标的体验升华。这要求教师要善于将历史、现实和未来统一起来,让大学生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从中汲取智慧,在历史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的激荡、交融中体验情感、升华思想、发展和完善自己。

第三,准确把握《纲要》课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主体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及其规律性的理性认知,也是教学主体对教学活动的基本看法、基本态度和基本观念,是教学主体在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科等不同层面积淀而成的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根据、教育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05年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方案,笔者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教育教学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关于《纲要》课教育教学的基本观点,即三位一体(人本、人文、人师)的教学理念――教育的“人本理念”、教学的“人文精神”、教师的“人师风范”。

(二)科学组织和处理《纲要》课教学内容

首先,要求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即设计《纲要》课的教学内容体系可以着重讲清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以实现《纲要》课的教学目标。一是中华民族饱受屈辱与顽强抗争的历史;二是中华民族英勇奋斗与艰辛探索的历史;三是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与繁荣富强的历史。帮助大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和“两条主线/两大历史任务”,增进“两个了解”,懂得“四个选择”和坚定“四个共信”。其次,要求立足教材体系处理教学内容。《纲要》课备课的蓝本是国家的统编教材。但要有效实现《纲要》课教学目标,教师备课时还必须立足教材,以内化知识体系、转化教材体系、美化教学体系。具体来说是需要围绕“教材地位、内在逻辑、重点内容、教学目的”四个视角审视教材内容。

总之,备课作为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需要教师用热情与真诚去备课、用公平与民主去备课、用思想与魅力去备课,这样才能促使教师在传播思想、激荡情感、张扬个性、展示风格、升华魅力的过程中处于非常“自由灵性”的状态。同时备课又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夫,需要教师脑中有课、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心中有法,这样才能促使教师培养情感备课的习惯、树立快乐备课的心态、创设轻松备课的环境、发现幸福备课的乐趣。如果教师备课能将自身的心灵、情感、生命、人格与他所准备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融为一体,那么备课就能达到促进教师实现教育教学“人本理念”、“人文精神”、“人师风范”的理想境界。

[ 参 考 文 献 ]

[1] 尹杰钦.课堂教学艺术探微[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3):66.

师德师风发言提纲篇7

一、教化本体 教化本体是指语文教育以教化为立足点,语文教育的存在以教化为基石。教化本体表明语文教育是建立在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础之上。古代最为典型。《学记》中说:“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在语文教育尚未独立设科的古代,教育包括文史哲的教育。有人说,一部中国教育史,就是一部中国语文教育史。“化民成俗”成为语文教育的基础和首要目的。古代儒家一贯主张:“诗书教化,所以明人伦也。”“明人伦”就是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但“明人伦”仅是教化的一个方面。中国古代,教化的内容是很广泛的,主要有“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安贫乐道思想,除暴安良思想,不畏、见义勇为思想,学无止境、精益求精思想,精兵简政、为政清廉思想,自强不息、人定胜天的思想,等等。”①为了实现教化的目标,中国古人将儒家经典著作选为教材。“四书”、“五经”是官方所定的蒙学之后的主要课本。《大学》是十分典型的一套自成体系的道德教育教材。全书提出了一个总纲“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讲修身,“亲民”讲爱民,“至善”则指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都是讲提高自身修养;“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属于治人的范围,涉及到道德的各个方面。《诗经》本是一部诗歌总集。虽然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的话,意思是要学会说话,就要学“诗”。然而,他仍然主要将它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课本。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诗”有七大作用:一是感发兴趣,二是考见得失,三是团结和睦,四是怨而不怒,五是孝敬父母,六是效忠君王,七是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七大作用中,没有一条真正涉及语言文字教育,除第七条外,都是有关伦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见,在古人的心目中,《诗经》是进行全面教化的生动教材。即便是在近代初期,中国人仍然认为:“中小学堂注重读经以存圣教”,“中国之经书,即是中国之宗教”,“若学者不读经书,则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所谓三纲五常者尽行废绝,中国必不能立国矣。”②将读经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了能否立国的高度,教化本体深入人心。教化本体思想还体现在教与学的方法上。古代中国人很讲究“化”,怎样化?所谓春风风人,夏雨雨人,是“化”的方法,就是在和风细雨中潜移默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象春风那样亲切、温柔,象夏雨那样滋润心田,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感染,受到教育:将教化的内容“化”入内心,“化”进脑髓。从学的方面说,就是要得意忘言。言是获意的手段,获意后,言则可忘。在这里,“意”指思想内容,是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这一点,柳宗元的论述较为典型。他将语文教育的目的定为“文以明道”。指出:“学者务求诸道而遗其辞”,“道假辞而明,辞假书而传,要之之道已耳。”③很明显,道在文之上,学文的目的在于“明道,在于接受思想教育。“辞”只是“道”的载体,自然,“明道”之后,可以弃“辞”。根本不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更象是在接受政治思想教育。中国历史上语文教育的教化本体,是由中国社会的泛道德主义决定的。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伦理道德渗透于社会的一切方面,任何个人的言论或行为都严格地受道德价值的制约与牵制。整个社会,非常重视伦理道德,强调以道德标准来衡量事物或行为的好坏;而且,那一套伦理价值观念深入人心,能为一般社会成员普遍接受。伦理价值观的君临一切,独占鳌头,统治者自然就十分重视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语文教育中强调渗透伦理道德思想教育,这是语言的特点决定的。因为,“文”总是要载“道”的,故而,“教化”成了代“文”弃“辞”的本体。

二、智能本体 智能本体是指以培养语文能力、开发大脑智力为根本进行的语文教育。近代中国,国门大开,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有感于西方的坚船利炮,认识到开启民智的重要性,纷纷写文章作演说出书报,呼吁开发民众智力,教育成了他们关注的焦点。于是,“语文”独立设科,开辟了我国语文教育的新时代。独立设科后的语文教育,开初,虽然还在一定程度上将“诗书教化”作为追求的主要目标,但社会的发展对人的才智的要求愈益迫切,渐渐地,以“教化”为主旨的语文教育,让位于以智能为本体的语言文字教育。1912年,《教育部颁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对语文教育在智能上提出了要求:“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兴趣,兼以启发智德。”将“智”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且位居“德”之前。这是在教化本体上的一个革命性的飞跃,表明人们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在不断加深,意味着语文教育以教化为本体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1923年,由叶圣陶起草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在突出智能这一点上旗帜更鲜明。规定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①使学生自由发表思想;②使学生能看平易的古书;③使学生能作文法通顺的文字;④使学生发生研究中国文学的兴趣。简单地说,就是会说,会读,会写,有兴趣。很明显,语文能力的培养已经占据了语文教育的主导地位。建国后,强调进行“双基”教学”。1952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中提出中学的教育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获得“现代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双基”理论的提出,在语文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反响,广大语文教师以给学生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和熟练的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为主要目的,提高了教学的效率。随着时代的发展,“智力开发”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重大课题。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类知识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学校掌握的知识,形成的技能,能够终身管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反映在语文教育上,就是教学改革风起云涌,有教材的改革,有教法的改革,在全国形成了许多流派。如魏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刘月出月出的作文三级训练体系,陆继木春的双分体系等。这些改革,都紧紧围绕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这一核心。改革者们以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一改传统的

以“灌”为主的方式方法,代之以“导”,以“练”,以学生智能的开发与培养为宗旨,将语文教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智能本体,还体现在建国后颁布的几个教学大纲中。1956年的《初级中学汉语文教学大纲》提出:“教给学生有关汉语的基本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理解汉语和运用汉语的能力。”还提出了一些思想教育的要求。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提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78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明确指出:“中学语文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和必要的语文知识,进行严格的读写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1980年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把教学目的规定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大纲(试用)》将教学目的表述为:“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五个大纲,都有一条“能力”红线贯穿其中。特别需要强调的是,1992年的大纲和1996年大纲,单独提出了智力开发问题。不仅如此,在语文教育的内容上、方法上,近代以来,都以突出智能培养为主要特征,限于篇幅,此不论及。三、人文本体人文本体是将语文教育定位于人之上,以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根本支点。智能本体是对教化本体的一个突破,使语文教育凸现出它本身的特点。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这是第一次真正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变革,为充分发现语文在其它学科乃至在社会生活中的工具性作用,奠定了基础,使语文教育象语文教育。然而,智能本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它至少有两点不足:第一,只关注语文作为外在工具的一面,忽视了蕴含于其中的人的因素,使语文教学实践变成了象使用锄头、镰刀那样的纯技术的实践,语文课堂成了木工师傅教徒弟使用锯子、刨子之类的状况,冷面无情,只见技巧不见人;第二它无视人的丰富的个性,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有待开动的机器。课堂上,我讲,你听;我导,你练;我考,你背。使本来应该丰富生动的课堂,变得单调无味。有鉴于此,语文教育界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重新给语文教育定位。其一,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足以证明,从本世纪初的“国文教授法”到80年代的“语文教育学”,其间经历了由“教授法”发展为“教学法”和“教材教法”的阶段。80年间,人们愈益深刻地认识到,教学法或教材教法,思路单一,只研究如何教,忽视了如何学,如何育。只重教,忽视学,不见育,只是语文教育的半壁江山,难以满足语文教育全面育人的需求,也发挥不了语文教育全面育人的功能。因而,“语文教育学”应运而生,它更加重视人在智能、道德、情感等多方面发展的需求,全面开掘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人”的地位日益显露。其二,陈仲梁在1996年第9期《语文学习》上撰文《期待:语文教育的第三次转变》,认为从本世纪初开始,语文教育出现过两次转变。本世纪初,从文字型教育转变为文字———语言型教育;近十年来,又出现了第二次转变,从文字———语言型教育转变为语言———思维型教育。并指出:语文教育将出现第三次转变:语言———人的发展。明确地将未来语文教育定位于人之上。其三,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提出了‘发展个性和特长’的教学目的。”④其实,在教育理论界,早已有人提出将教育的支点定在人之上的看法。斯普朗格认为人的本体结构的生成、定向、定格,关键是教育,“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⑤语文教育,作为整个学校教育大厦的一个主体部分,理所当然,将自身固定于人的个性、人的理智、人的道德、人的情感之上,应当是很自然的,很必然的。

教化本体———智能本体———人文本体的演变,显示出语文教育本体的演变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每一次演变都是一次飞跃,一次提升。智能本体,虽然吸收了教化本体重视化的合理因素,但摒弃了唯教化思想,吸收了在蒙学阶段重视读写训练的经验,从时代的要求出发,使语文教育在能力训练、智力开发的基础上迅速发展。人文本体又是一次质的变革,它力图避免智能本体的片面性,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和谐主动发展。

注释:1 张隆华:《中国语文教育史纲》第20—21页,湖南师大出版社1991年版。2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第199页,人教社1961年版。3《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柳河东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4《关于高中新大纲和新教材》。《中学语文教学》1996年第9期,5 冯增俊:《教育人类学》第87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师德师风发言提纲篇8

关键词: 新教师 快速胜任 教学岗位

1.引言

随着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蓬勃发展,对教育的核心――教师的需求量急剧增加。然而,大多新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对教学各环节、教学规律不够熟悉,对教学任务要求的理解不够深刻。如果不重视或不及时引导处理,则不仅直接影响其个人成长,更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如何让新教师快速胜任教学岗位?怎样才能让新教师少走弯路,快速成长?本文就此作探讨。

2.新教师快速胜任教学岗位的途径方法

现实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从教几十年,却成就平平,毫无建树,终日慨叹教学工作枯燥乏味。而有的年轻教师虽然仅从教两三年时间,却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无论是教学效果,还是工作态度都与前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什么一些教师的教学水平总是原地踏步,迟迟不能登上新的台阶,而有些教师则能够快速成长并且脱颖而出呢?

经过分析,我认为,这与他们从教最初一两年间的工作有很大关系。如果新教师能够认准目标,找准方法,并积极努力就很容易出成效。但是,如果目标不明确,工作不得法,就容易出现厌倦甚至逆反心理,进而影响其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所以,新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始自己的教学工作。

2.1认真学习领会本学科教学大纲。

“目标是人做事的内在动因,目标越具体,做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越高,效率越高,反之亦然”。[1]做任何事情都要认准目标,目标越明确行动就越自觉。教学工作也不例外。那么,教学工作的目标和总要求是什么呢?就各学科而言,就是本学科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规定了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它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学业成绩和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准则。因此,新教师首先应认真学习深入领会该学科大纲,研读其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知识要求、课堂设计等,把教学大纲的要求烂熟于心,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灵活把握。

然而,很多新教师包括部分老教师却忽视或者根本不了解这一点。他们不学纲,更不用说明确大纲要求并灵活把握了。拿到学校给发的教材,简单翻看后就开始所谓的“备课”:根据自己喜好对教材内容进行简单加工,罗列出课本上涉及的知识点等就形成了所谓的“教案”。他们不知道大纲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建议。讲课就事论事,各知识或单元往往孤立存在,缺乏联系性和统筹性,显得很单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所谓备课就是找教材里的知识点,所谓讲课就是把知识点列出来。最终导致教学僵化,思考模式机械化。这也就成了他们提高教学水平的障碍,最终成为制约其成长的瓶颈问题。很多从教多年的教师的教学水平之所以不能提高,多是因为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2.2研读教材,活用教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必须用好首要工具――教材。一套完整的教材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层次性、连贯性和针对性。它凝聚着编写者的智慧,体现着编者对该科目大纲的理解,对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能对教学活动进行合理安排和处理,是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的核心载体。教师应在深刻领会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认真研读教材,理解教材,活用教材。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教师过度重视教材。他们视教材如经书,不敢越雷池一步,僵化地按照教材编写的内容和顺序进行教学,不对其作任何调整和处理;他们过分依赖和拘泥于教材,不敢也不愿挑战教材的权威,跳不出教材的束缚;他们往往疲于教材,受累于教材。一句话,就是在教“教材”。这严重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没有做到活用教材。

究其原因就是他们对教材和大纲理解不到位,处理不得当。因此,新教师应在研读教材上下功夫,思考揣摩其意图,并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合理调整和处理。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活用教材,并且高于教材。

2.3向学生求教法。

“我们千万次地问:什么是一节好课?一节好课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追求学生课堂上成功,而不是追求教师课堂上表演成功”。[2]新教师要转变思路,从学生需要方面考虑,把学生的需要放在前面,进而反推自己该如何做。对一节课应该想:学生该怎么学,我该怎么做;而不应该想:我该怎么讲,学生该怎么听。

与老教师相比,新教师有以下优势:一是新教师新面孔,出于好奇,学生倾向于合作;二是与学生年龄差别较小,沟通方便,容易接受学生的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初上讲台的第一年,新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做学生的益友,建立与学生平等沟通和交流的渠道,搜集学生的意见。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效果好与坏,学生最清楚,也最有资格评述。学生反映的问题往往最真实,学生提出的意见往往最真切。新教师要从学生的意见和期望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然后,放大优势,改进不足。唯有这样,新教师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唯有这样,新教师才能逐渐获得教学上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这也是新教师实现自我成长的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2.4充分利用交流机会。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处理好大纲和学生要求的基础上,新教师要融入到整个学校的教学环境中去,把自己成长与学校教学发展合理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资源,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例如:积极参与学校的新教师培养机制;主动向老教师请教学习;积极参与教研活动;经常听课;积极参与公开课等教学活动。

2.5自我反省和总结。

很多老师都能够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但真正能够改进这些不足的,只有那些及时总结并不断反省的人。新教师应及时地把获得的意见、建议、经验、问题等进行总结、反思,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2.6不断学习,全面发展。

在深入学习,沟通交流,努力提高教学技能和艺术性的同时,新教师也应进一步加强教育理论和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进一步明确师德规范,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全面发展,为实现由教书匠到大师的蜕变做全面的准备。

3.结语

总之,新教师往往面临很多问题,但要快速胜任教学工作,还是有法可循的。只要从师德、业务、能力等多方面入手,认准目标,善于学纲和教材,乐于与他人交流,勤于总结教学经验,努力全面提升自己,就能够沿着正确的道路快速成长,并胜任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师德师风发言提纲篇9

关键词:高等学校;师德建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005-03

高等学校教师师德,是指高校教师在履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务和职责过程中应具备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循的职业规范。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教书育人、敬业奉献,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但在市场经济条件和开放环境下,高等学校师德建设工作面临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人民大众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期盼越来越大、对高校教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师德建设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师德建设,教育部、各高等学校也始终把师德建设放在特别重要位置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关系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师德建设文件,强调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明确师德建设的内容和措施。高校师德建设虽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要求。

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指出:制定本法“为了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建设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199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实施,面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新形势,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进一步发挥全体教职工的育人作用。教师最关键,要认真履行《教师法》规定的教书育人任务,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1995年11月23日《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颁布,对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原则、途径、考评、实施等作了总体部署,这是指导和规范全体教职员工教育思想与行为的重要依据。《大纲》强调教书育人,并对高校教师应该发挥的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全体教职工都负有德育工作的责任。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要发挥各科教学中的德育功能,结合教学相关内容和各个环节,有机地对学生实施德育。”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广大教职员工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要制定完善有关规定和政策,明确职责任务和考核办法,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教师要提高师德和业务水平,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根据这个文件精神,经党中央批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05方案”出台。强调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德提出了特殊要求,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不得从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

2005年2月7日,教育部专门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指出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主要措施,强调必须切实加强对师德建设的领导。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我们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并设置专节论述加强师德建设,指出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中国高等学校、高校教师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高校教师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重点。高校师德建设不但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高校教师的成才成长,而且关乎中国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大局。

加强高等学校师德建设,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中国的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已经进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阶段。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高校师德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本质要求。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高等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工程,也是高水平教学科研、高质量人才培养、高效益社会服务的有力保障。高校教师是高级人才的培养者,也是学校学术声誉的奠基者和传播者,更是优良学风、校风的建设者和示范者。因此,必须重视高校师德建设,教育教师进一步树立责任意识,增强从事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荣誉感,站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兴旺的高度做

好教书育人工作,对教育事业、对每一个学生具有高度责任感,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高等学校师德建设,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关乎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强调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没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就无法培育出一流的人才。邓小平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为了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教师必须“学高、身正”,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广大教师提出四点希望。其中,四是“希望广大教师淡泊名利、志存高远。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师德高尚的教师,一定既教书又育人,严谨治学,业务精湛,并用自己的思想、品德、情操去影响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确立崇高的人生目标。

加强高等学校师德建设,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师德建设是关键。目前高校教师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功利意识浓厚,育人意识淡薄,敬业精神缺乏,责任心不强,甚至治学态度浮躁。学术风气不端等问题,都与师德、师风直接相关,也严重影响了教师业务素质、研究能力的提升。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校教师的主体,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基础扎实,但由于住房问题等生活压力所累,受社会不良思潮影响等,一些人职业思想不稳定,不安心本职工作,热衷于兼职、炒股等有偿活动,造成教师队伍的“隐性流失”;个别青年教师不能很好地遵循师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失去了教师应有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青年教师是高校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健康成长成才是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和灵魂。师德高尚是业务精湛的前提和基础。必须进一步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加强高等学校师德建设,是促进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高等学校除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职能外,还应该具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和文化引领功能,正向影响公民道德建设、社会风气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对中国社会进步,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事业发挥重要的促进和引导作用。教师,特别是高校教师,是社会的良知,代表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程度。高校教师诚实守信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正因为如此,高等学校、高校教师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教育者、传播者,而且是中国传统美德的继承者、发扬者,良好的师德不仅可以影响和教育学生,带动高等学校的道德建设,而且可以促进全社会的职业道德建设,引导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

加强高等学校师德建设,贵在坚持,重在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规定的总体要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造就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贡献。”高校师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着力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积极推进师德建设工作改进创新。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必须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明确重点,区别对待。高等学校的师德建设,既是一个先进性问题,也是一个广泛性问题,要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做到既有重点,又兼顾一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如:要区别对待老教师、中年教师、青年教师,重点抓好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要区别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专业,确保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教师的正确方向;要区别重点大学、普通高校、高职高专等,重点大学教师应该起到示范带头和引领作用;要注意到办学历史悠久的学校、新成立高校、合并重组高校和新校区的不同特点,对新学校、新校区要给予特殊的重视;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承担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当然是师德师风建设的主体。只有区别对待,明确重点,高等学校师德建设才能具有针对性,取得实际效果。

师德师风发言提纲篇10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吸引力;教学感染力;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268-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称“纲要”)是高校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开设这门课程,通过对大学生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认识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塑造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纲要》课授课教师,要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做到精心备课、用心授课,注重教学艺术,努力提升《纲要》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精心备课,认真设计教学蓝图

大凡教师都知道,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前提和保证。因此,《纲要》课教师必须做到每节课的课前都要精心备课,认真设计教学蓝图。在备课中,着重抓好这样几个环节:

1.认真领会大纲和教材精神。熟读教学大纲和教材,领会大纲和教材精神,理清头绪,清晰思路,高清重点,攻克难点,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牢牢把握《纲要》课的主题和主线。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近百年来的历史进行过全面的回顾和总结,中华民族在近代以来始终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而斗争,这就是《纲要》课的主题。而近代以来,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认真领会和把握《纲要》课的主题和主线,是搞好《纲要》课程教学分根本。

2.认真组织教学内容。在领会《纲要》主题和主线的基础之上,《纲要》课教师必须广泛查阅有关资料,充实教材内容,增加备课素材,实现教学内容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需要教师分三步来努力。第一步是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科学制定授课提纲。要制定出科学的授课提纲,教师不仅要认真分析每一章节的核心内容、重点难点,而且要认真分析授课对象的接受程度,在此基础之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提纲设计,以综合性大学来说,教师的提纲可以分文科类、理工类、艺术类三种提纲。第二步是根据提纲,广泛查找资料。教学内容要以教材为本,做到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这就需要授课教师补充教材没有的新材料、新观点。一方面教师要广泛查找与授课内容相关的书籍、期刊,搜集对于学生而言较为新鲜的教学案例,另一方面也要搜集学界最新学术观点,使教学内容实现新颖性和学术性,使大学生《纲要》课和中学的历史课具有截然不同的特点。第三是综合分析,科学构建教学内容。在前两步的基础之上,教师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实现教学提纲和教学内容的完美结合。

3.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为了实现《纲要》课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不能懈怠。任课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制作适合自己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切不可把别人的课件拿来直接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体现体系的完整性(即应该体现任课教师的教学完整思路)、内容的丰富性(即应该实现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的完美结合)、形式的规范性(字体的色彩和大小、风格的选取等要适合学生的审美观)。力争实现多媒体课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学生观看起来一目了然、赏心悦目,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

4.认真设计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需要教师在授课之前进行认真的分析,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从教学内容来说,历史事件和历史任务的讲解适合老师讲授或视频播放,理论问题的讲解适合案例分析或师生研讨,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适合教师进行脉络梳理,不同的阶级人物及其活动适合比较分析等等;从教学对象来说,文科的学生基础较好,适合研讨教学法;理工科学生和艺术类学生基础相对较弱,适合专题教学法或案例教学法。

当然,除了上述几点之外,教师在上课之前还要认真准备好教案、备好教具、设计好板书等。对于设计好的教学蓝图,要烂熟于心,成竹于胸。

二、用心授课,努力培育学生学习热情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用心授课,努力培育学生的热情,使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

1.以亲和 的态度对待学生。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师只有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尊重学生,才能得到学生更好的尊重。因此《纲要》课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以亲和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亲和的态度体现在上课之前的一声问好、上课过程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提问,也体现在教师走下讲台,走入学生中间,和学生进行密切的互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使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之中如沐春风。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喜欢这个老师,进而喜欢这门课程。

2.以丰富的知识武装学生。《纲要》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力争通过授课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知识。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讲解,使学生做到知史实、明是非,并进而能够达到“以史为鉴”的作用,如讲到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要求学生做到勿忘国耻,强我中华;二是通过对历史史实和发展规律的讲解,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尤其是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如讲到洋务运动的时候,要教会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全面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的原因,在讲到孙中山的个人事迹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时,要全面分析其历史功绩及其局限;三是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讲解,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信。如讲到中国近代革命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的爱国事迹时、中国近代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时,用大量的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升他们的民族自信。

3.用精彩的情节感染学生。在授课时,教师根据教材的需要和实现做好的准备,将教材之外的精彩情节作为亮点,插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以此来感染学生。比如讲时穿插“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讲中国共产党一大会议时穿插“中共一大代表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讲红军长征时穿插“湘江战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精彩情节,教师在讲解这些情节时,即要善于设置悬念、烘托气氛,又要善于把语言、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有效结合起来,表现给学生一幕幕活灵活现的历史情节,使学生的情绪被教师带动起来,活跃课堂气氛。

4.以灵活的互动启发学生。师生互动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方式[1]。《纲要》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善于与学生搞好互动,互动搞得好,有助于烘托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素质。师生之间的互动形式很多,如提问法、研讨法、师生换位法、情景再现法。师生互动的主题则即可以是就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看法提问,如“你怎么看待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也可以是围绕现实问题从历史中找出答案,如“你怎么看待当前的中日关系”;也可以是围绕同一问题,请学生提供线索,如“你家乡的爱国主义人物有哪些,请简略介绍他的生平”。教师在互动中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活动状况、心理变化特点,使每堂课都有重点、有讲、有议、有争论、有体验。互动的实施使教师从单纯的灌输者成为课程的组织者、指导者,避免了老师的 “一言堂”的授课方法,使教学目的在相对轻松自如的环境中得以实现,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现、相互讨论、共同提高的天地,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满足学生求知探索心理的需要,提高其学习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用炽热的激情感染学生。《纲要》课教师课堂教学之中要充满激情,用炽热的激情感染学生。教师在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制造的各种罪行时,要充满悲愤之情;在讲革命先驱的英雄事迹时,要充满悲壮之情;在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要充满着喜悦之情;在讲到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巨大曲折时,要充满担忧之情;在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时,要对未来充满憧憬。诸如此类,教师要用其炽热的情感把学生的思绪拉入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下,感受一幕幕历史瞬间,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一次次的洗礼和升华。

6.用多彩的语言吸引学生。教师的语言表达是提升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元素。《纲要》课教师应多用生活语言,学生听得懂,也容易接受。只有贴近人情、人性,才能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润物细无声”。因此《纲要》课教师应着力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用多彩的语言把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语言要根据内容的不同或风趣幽默、或严谨缜密、或严肃公正……再配合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使学生被教师的语言吸引和感染。当然,学生比较喜欢语言风格机智幽默的老师,也就是说,如果抛开特定的情境,教师如果能够将一种幽默的、带有时代气息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风格运用在教学之中,会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总而言之,提升《纲要》课教学实效,需要教师花大力气,下大工夫,用心去研究、去探讨,注重发挥教学艺术作用,这一过程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