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5 18:24:11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篇1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老年介护;体会;建议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77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416-01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而我国的邻邦日本在老年福利及设施方面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为了学习和借鉴日本老年服务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本人有幸参加了2011年10月10日至11月3日的“第三届江西省老年介护师资培训班”的赴日研修学习,受益非浅,所见所学所想,感触颇深,下面就本人的几点学习体会与大家共同分享:

1 培训概况

1.1 冈山印象及旭川莊概要说明 我们此行培训地是日本冈山旭川莊,是由小儿科医生川崎祐宣先生于1957年4月创建成立的,现已有54年历史,是一所具有80个介护福利设施和民间福利事业的“医疗福利一体化机构”,从幼儿(如:旭川儿童院)到老年人(如:旭川敬老园)都可以利用,开展身心障碍、老年认知症、生活自理能力障碍、高龄老人及在宅服务等各种利用设施及专业化的服务;同时配有相应的专业人员培训、研修机构,如我们研修学习地:旭川莊厚生专门学院以及吉井川分院都是日本有名的专业培养介护、看护、精神保健士的专门高等学府。“敬天爱人”是其精神和灵魂。

1.2 培训实习情况 我们此行是由日本国际协力机构(简称JICA)援助,江西省红十字会和日本冈山旭川莊共同联合开展的“老年介护师资培训”项目。JICA是以无偿援助发展中国家开发经济及提高社会福利而实施的国际合作,是日本政府对外援助的一部分,在日培训共为期25天,主要培训内容包括三大块:理论讲座、参观见习、实际操作。理论讲座课程主要有:介护概论、老年人福利制度、在宅看护概论、认知症及其介护、老年福利论及福利设施的运营管理问题、老年基础医学、老年介护福利学援助论、高龄者介护与多职种的团结合作、高龄者福利设施、护士与介护士在临终关怀中的职责、康复概论等等;参观见习内容主要有:旭川庄资料馆、旭川儿童院、旭川敬老园、旭川庄高龄者设施、冈山博爱会病院、诚和敬老院;技能操作练习主要有:移动介护、沐浴清洁介护、穿脱衣介护、排泄介护、预防褥疮、喂食介护、轮椅介护、视障介护等等。

2 学习体会

2.1 日本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是老年介护事业的根本保障 日本是世界公认的超老龄国家,2010年老年人口就已达总人口的23%[1]。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老龄化问题,日本政府自1963年就先后出台了《老年人福利法》、《老年人保健法》、《介护保险法》、《国民年金法》四大支柱法律体系从社会福利、医疗保健、养老收入等方面给予老年人权益的支持与保障[2]。1987年日本政府又创立通过了“社会福利士及介护福利士”等福利服务行业的专业资格制度,实现了介护专业工作人员职称的制度化。同时它还引进竞争机制,允许民间团体提供多样化的介护服务,扩大了服务内容,提高了服务质量,给被保险人一个自由选择服务的空间,由此,将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保险模式向以社会为主导的方向转变,从而减轻了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压力。

2.2 介护内容广泛、福利设施先进、充分体现人性化与个性化 目前,日本介护保险制度在提供老年人福利服务项目内容方面共有3类,①居家服务;②设施服务;③紧贴社区型服务;而“居家服务”又包括:上门介护、上门沐浴介护、上门护理、上门康复、居家疗养管理指导、日托介护、日托康复、暂托生活介护、暂托疗养介护、特定设施入住者生活介护、福利用具出租、特定福利用具出售、住宅改建等13类服务。而“设施服务”则包括:介护老人福利设施(特别养护老人设施)、介护老人保健设施、介护疗养型医疗设施等三类设施。“紧贴社区型服务”是2005年介护保险制度改革时新增的服务,它包括:夜间应对型上门介护、认知症应对型日托介护、小规模多功能型居家介护、认知症应对型共同生活设施(集体之家)、紧贴社区型特定设施入住者生活介护、紧贴社区型介护老人福利设施入住者生活介护等六类服务[1]。

2.2.1 居住设施 以笔者所见的旭川庄敬老园为例,它是由多个家庭式单元组成的,一进入园区第一感觉就是环境整洁、悠雅、过道宽畅、明亮,各家悬関各具特色,8位老人组成一家,每人都有自己独立居住的私密空间,内有电视机、睡床、衣柜、洗漱池、厕所等个人生活设施,更有家庭聚会式大客厅、大电视机、大餐桌及开放式厨房,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充满温馨、和谐,房间楼层各通道、卫生间均设有高低不等的各式扶手及无障碍设施,处处体现人性化与个性化。

2.2.2 移动设施 包括适合半自理、不能自理等各种老年人、残障人的各式轮椅,变换器、步行器、助行拐杖等移动设施样式百变,应有尽有,功能齐全,移行便捷,同时还有帮助介护士省力的移动用升降器,设施考虑非常科学周到。

2.2.3 沐浴设施 日本是一个爱干净的民族,自古就有泡澡的风俗习惯,而且法律也规定在养老院的老人,每周泡澡不得少于2次,以维护老人的人权与尊严。因此,在旭川庄各式洗澡泡澡的沐浴设施是即多又先进,有坐式、升降椅式、滑轮式、升降浴缸式、泡泡按摩式等等,手指一按开关就会自动化搞定,满足了不同老人的清洁舒适需求,即方便又省力。

2.2.4 排泄设施 为了应对各式排泄障碍的老人,敬老院备有多种排便器具:如有普通坐式、移动坐式、躺卧式、纸尿裤式等等,以方便各类老人的不同使用。

2.2.5 生活设施 餐厅厨房备有各种形状、功能齐全、便于坐不稳的老人固定身体吃饭用的桌子、椅子,方便手残障者用的匙子、筷子、梳子等日常生活用具,可自行调节高低并配有紧急呼叫装置的睡床等等,所有设施均充分考虑安全和发挥老人的残存功能,实现正常人的生活。

2.2.6 运动康复设施 每层南北单元之间都设有适合老年人、残障人群体活动的区域和配备运动康复器械设施,如练习走路的平衡杆、阶梯训练台,练习手指功能与灵活性的磨砂台、体疗床,同时会定期组织推送老人在活动区或户外开展群体性的运动游戏活动,如插花、画画、赏花、丢沙包、滚球等等,丰富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愉悦身心,实现自我。

2.3 介护福利士“敬天爱人”精神高尚、理念先进、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尊重人的尊严。

3 结语

现在起至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期,也是做好应对老龄化准备工作的关键时期。重视预防,重视家庭和社区,政府介入,建立科学、规范、高效、可持续的养老体制,完善老年介护服务体系,为广大居家养老的社区家庭提供各式生活服务,贯彻国家十七大方针精神,保障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营造健康积极的老龄化社会环境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更是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 江草,安彦.老年人介护概论[M].日本:社会福祉法人旭川庄,2011.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篇2

【关键词】 长期照料护理;老龄社会;商业保险;长期护理保险

一、研究背景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我们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长寿时代,但与此同时,我们的社会还必须面对城市化、人口流动、家庭核心化和养老观念弱化所导致的养老资源减少等问题。随着老年人口数量及其占总人口比重的迅速增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将面临旷日持久、数量庞大的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的严峻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资源的需求和供给的现状加以分析,揭示出在现有社会经济条件下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为我国制定长期护理保险提供建议。

二、老年人长期照料护理现状分析

1、概念界定

老年人长期照料护理(Long Term Care 简称LTC)是指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受损生活不能自理,因而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都需要别人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广泛的帮助,包括日常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包括在医院临床护理,愈后的医疗护理和康复护理和训练等)。[1]

2、老年人长期照料护理的需求分析

(1)老年人身体状况随增龄而下降。就老年人自身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或心理渐渐的发生衰老变化,并开始患有慢性疾病,生活自理能力受损。长期性身心失调经常会使老人丧失完成日常生活的能力,使他们需要生活上的帮助。

联合国已经在2000年的世界老年人大会上,明确将85岁以上的年龄段划分为第四年龄,这一年龄段的老年人被称为“室内老年人”,他们普遍患有3种以上的慢性病,每天能到室外的时间很少或没有,其主要的需求是解决孤独与日常照料、医疗保障及护理问题。[2]因此,对于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来讲,长期照料护理资源的获得关系到他们晚年生活的质量。

(2)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和高龄化。按照国际人口老龄化的标准,我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而且老龄化、高龄化的进程在加快。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3]而未来老龄化事实更为沉重,有学者预测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超过4亿,同时通过预测可知,21世纪的中国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数的增长速度,不仅大大快于总人口数的增长速度,而且比老年人口数的增长速度还要快得多。

在人口快速老龄化和高龄化的形势下,老年人口的长期照料护理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将使老年人口总体的健康水平下降,患慢性病和卧床老人的增加,扩大了需要家庭和社会照料老人的数量,增加了老年人对日常生活照料的总需求。

3、老年人长期照料护理的供给挑战

如果说20世纪是西方发达国家经历老龄化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有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要迎接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在中国,几千年来所秉承的一直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家庭为老年人长期照料护理既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同时主要的照料者也源自家庭成员。但是在新的形势下,传统的家庭供给LTC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医疗成本也相应的随之上升。此外,长期照料的提供者还必须面对机会成本的损失,因照料老人而丧失收入、个人时间以及发展的机会也应该被计入因长期照料而带来的经济损失当中。

同时,对老年人的长期照料护理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快,老年人长期照料护理耗费的医疗支出在各国占其国民收入的比重均很大,国家财政面临着沉重的医疗支出负担的挑战。

三、长期护理保险的作用

为了应对LTC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沉重负担,长期护理照料保险应运而生。长期护理保险的出现从经济上为老年人及其照料者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

长期护理保险(Long―term Care Insurance),是针对那些身体衰弱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生活、需要他人辅助全部或部分日常生活的被保险人提供经济保障或护理服务的一种保险。长期护理是一个风险概率事件,而且长期护理本身又是一个成本高昂的行为,这使得在较大的人口基础上可以根据大数法则[4]建立长期护理保险成为一种可能。

长期护理保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逻辑上充分可行的方式从而保证了长期护理的支付能力,保险的原理相当于一个应对风险的蓄水池,通过将长期护理费用在使用者和非使用者之间的平摊来转嫁风险,降低了风险事件带来的后果。通过风险转移将个人风险转移给社会,减少了个人和家庭所要承担的巨额长期照料成本。

由于人们无法预料的老年期自己是否会需要长期照料或者是长期照料所需的花费,因此它必须选择自我保险或是购买医疗保险,而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将要面对较高的需要长期护理的风险,因此参加长期照料护理保险对他们而言是满足消费效用最大化的。

四、小结

在我国目前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削弱,社会保障系统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民众保险意识增强的情况下,发展商业性的长期护理保险,将会有效的降低个人面对长期照料风险是所遭受的损失,为老年人获取长期照料护理提供稳定经济保障。同时,该保险的实施将有助于弥补社会保障体系的不足。

【注 释】

[1] 邬沧萍.长期照料护理是老龄产业重中之重 [J] .人口研究,2001(2).

[2] 原新.老年人消费规律的理论探讨,第二次全国老龄工作会议论文集.

[3]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国家统计局,2011.4.28

[4] 大数法则(law of large numbers)用在保险领域是指,面临同一风险事故的数量越多,观察到的实际损失偏离期望损失的程度就越小.

【参考文献】

[1] 邬沧萍.长期照料护理是老龄产业重中之重 [J] .人口研究,2001(2).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篇3

关键词:优质护理;老年性脑梗死;护理效果

脑梗死又被称之为缺血性脑卒中,是指患者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因缺氧、缺血从而导致的软化坏死[1]。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疾病,病死率为10%~15%,致残率较高,患者治疗后较容易复发[2]。此次研究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间9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性脑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给予观察组患者优质护理服务,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间9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性脑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45例患者。观察组4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68.64±10.47)岁。对照组4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62~83岁,平均年龄(67.28±9.64)岁。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均接受MRI及CT影像学检查,检查结果均确诊为脑梗死患者。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相同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优质护理服务,方法如下。

1.2.1 心理护理

脑梗死发病较急,病势较为迅猛,患者入院后对突然出现的生理功能障碍难以接受,容易出现焦虑、悲观、急躁等不良心理。所以在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的与患者进行沟通,根据患者实际的心理状况及心理需求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并且可以使用图像、声音、视频等形式对患者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组织恢复较好的患者与患者进行沟通,帮助患者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使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

1.2.2 病房环境护理

优质护理服务是以患者为中心作为基础的护理理念,而病房护理时基础护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在日常的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加强对病房的卫生管理,定时对病房进行清洁打扫,使病房患者处于安静舒适、干净整洁的状态,使患者处于环境舒适的治疗环境中,护理人员应定期对病房进行紫外线消毒,避免病房内细菌滋生。

1.2.3 细节护理

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生活行为等进行分析,为患者制定出一套适合患者实际情况的护理方案,护理人员定期举行关于脑梗死临床护理工作的讨论会,护理人员之间交流护理体会,树立起全体护理人员的优质护理意识,将护理重点进行明确,将护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及临床护理服务规范、标准建立健全。对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中,护理人员应穿着整洁、仪表端庄,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保持大方、得体的行为状态,与患者交流时应注意文明礼貌,说话时应态度和蔼,对患者及患者家属提出的问题应积极耐心的进行解答。

1.2.4 康复护理

目前对脑梗死患者的药物治疗无重大突破,但是康复护理工作是提高患者生理功能恢复的重要措施。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积极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引导患者进行肢体、语言等功能的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对活动量进行调整。

1.3 判断标准

护理满意度的调查使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日常生活能力的调查采用Barthel指数对患者进行评价,运动功能恢复的调查采用Fugl-Meyer指数对患者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采用(X±S)及(%)表示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χ2进行组间检验,若数据P<0.05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为93.33%,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为80.00%,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评分显著优于护理前(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3 讨论

脑梗死又被称之为缺血性脑卒中,是指患者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因缺氧、缺血从而导致的软化坏死[3]。在临床中是一种较为常见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较高,致死率较高,对患者的健康及生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4]。脑梗死患者主要的主观症状为头昏、头晕、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感觉性失语等,脑神经症状为假性延髓性麻痹、 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舌瘫等,躯体症状为步态不稳、大小便失禁、肢体无力、偏身感觉减退、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等[5]。

老年性脑梗死患者在入院治疗过程中会产生多种的不良心理,对治疗效果及治疗后的恢复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护理配合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对老年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干预非常重要[6]。

此次研究对老年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给予观察组患者优质护理服务,护理工作是老年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优质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以强化质量管理,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流程,创建护理文化,推荐护理改革委主要原则。此次研究,采用优质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在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评分方面均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中效果较好,患者在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显著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较高。

参考文献:

[1]罗德青.优质护理服务对脑梗死患者恢复的效果分析及研究[J].吉林医学,2014,(15):3388-3388.

[2]胡秀玲,刘桂玲.全程优质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29):94-95.

[3]王形花,于文源.脑血栓病人的优质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9):3294-3294.

[4]周晓红.优质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31):312-313.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篇4

关键词:老年人;社区居家护理;选择意愿;安德森模型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0.6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0-150-04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一大难题。中国于2000年正式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目前,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正在加速,各种养老问题逐步凸显。与此同时,慢性病发病率提高、老年病低龄化、长期卧床无法自理等现象的存在,使长期护理的需求日益增加。在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的护理上,传统都是由家庭来承担的。然而,家庭的小型化和核心化、妇女就业率的提高以及职业流动性的增强等,都给传统的家庭长期护理带来了挑战。

长期护理在国际上被通称为LTC(Long Term Care),其内容包括三大类:(1)传统家庭护理,即老年人居住在家庭,由家庭成员为其提供护理服务;(2)机构护理,即老年人住在福利机构或者医疗机构,由机构内的专业人员提供护理服务;(3)社区居家护理,即社区内的专门机构或组织以及其他护理人员向居住在社区或者家庭的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但不排除家庭成员提供的支持和帮助。上述第一种为家庭护理,后两种属于社会护理。

本文基于对北京市海淀区城镇老年人护理方式选择的调查数据,使用安德森行为模型,分析老年人对护理方式,尤其是对社区居家护理的选择意愿,同时,使用Logit模型对影响老年人护理方式选择的因素及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一、理论模型和研究设计

(一)研究模型:安德森模型

安德森模型(Andersen Model)被认为是分析服务使用(service utilization)和预测服务需要的主流模型(Bass & Noelker,1987;Lemming & Calsyn,2004;Nogard & Rogers,1997;Wolinsky & Johnson,1991)。Wolinsky(1994)指出,尽管存在其他研究范式可供选择,安德森模型仍然是相关领域研究者的首选。该模型将影响个人使用服务的因素划分为三类:前置因素、使能因素和健康水平因素。不同因素之间存在因果关联:使能因素可归因于前置因素,健康水平因素可归因于前置因素和使能因素。

1、前置因素。该因素是对社会结构和个人心理状况的考察,主要有人口学变量,社会结构变量(教育程度、职业、民族、家庭结构、居住安排等)和态度变量(即对健康和服务的态度以及对疾病的知识等)。

2、使能因素。主要是对经济状况的考察,包括家庭资源变量和社会资源变量。家庭资源变量,包括收入、健康医疗保险、日常资源的种类和可获得性,用于测量个人自身寻求资源的能力。社会资源变量是指人口与结构、数量比、健康服务收费状况,还包括社区本身的城乡类型。

3、健康水平因素。包括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估(残疾状况、症状、诊断和总体状况)和健康状况的临床评估。

(二)研究设计

1、抽样方法。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北京市城镇老年人长期护理方式选择影响因素调查,本次调查于2013年9-10月在北京市进行。本调查采取实地调查与电话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用“滚雪球”的抽样方法。主要在海淀区内老年人聚集的场所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对调查对象(及其家人)进行结构式访谈来获得相关信息。本调查发放问卷350份,经过筛除,最终收回有效问卷298份,深度访谈12例,回收率85.14%。所得数据录入数据库,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变量选择。根据安德森模型,拟选择变量情况如下:在前置因素方面,人口学变量选取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社会结构变量选取教育程度、家庭结构和成员关系、居住状况;态度变量选取了健康的态度以及关于疾病的知识。在使能因素方面,家庭资源变量选取了经济状况、医疗费用来源、过去三个月的医疗开支、医疗开支中由子女支付的比例;社会资源变量主要指是否接受过社区提供的护理服务。在健康水平因素方面,选取了日常照顾状况、健康状况、自理状况、患过几种慢性疾病等因素。

二、城镇老年人选择社区居家护理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一)样本的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中有男性134人,女性164人,男女性别比为1:1.22。样本的年龄段主要分布在60-69岁区间,占总体的72.15%。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分布相对离散,小学及以下、高中文化和大学本科及以上这三组的人数分布接近,分别占总体的18.46%,20.81%和20.13%。

统计有效样本的月收入水平,月收入主要集中在2001-3000元和3001-4000元区间,分别占总体的31.88%和28.19%,可见大多数老年人的月收入水平在2000-4000元左右。由于老年人的养老、医疗支出比重大,单纯统计月收入水平难以衡量其生活水平,还应考虑到支出,因此进一步考察“自评经济状况”这一项: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老年人认为目前收入“够用”,占66.11%,只有3.35%的老年人认为自己“很富裕”,20.81%的人认为“富裕”,8.72%认为“有困难”,1.01%认为经济状况“很困难”。

关于老年人的生活形态,在有效样本中,70.47%的老年人有2个及以上的子女,独生子女的占27.52%,还有2.01%的老年人无子女。在“与子女的关系”一项中,38.59%的老年人与子女关系“非常好”,49.67%和子女关系“比较好”。

在居住状况方面,52.68%的老年人表示“只与配偶同住”,这表明过半数老年人选择不与子女居住,多是与配偶居住。在“日常生活照顾”方面,一半的老年人是“自己照顾自己”,32.21%的“靠老伴照顾”,可见对老年人的照顾仍然是以传统的家庭照顾为主。

在健康水平方面,考察了样本的“患慢性疾病”、“自评身体状况”、“自评自理状况”和“过去三个月的医疗开支”等相关内容。其中,有61.41%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21.14%的老年人认为自己身体状况“非常健康”,35.91%认为自己“比较健康”,不到9%的人认为自己身体状况比较差。与此同时,61.07%的老年人生活“完全自理”,35.23%能“基本自理”,只有不到4%生活自理有障碍。以上表明,大多数老年人认为自己是比较健康的(57.05%),且生活能基本自理,但老年人中患慢性疾病的比例较高,长期护理的需求大。

(二)护理方式的选择意愿与其影响因素

考察样本“过去是否接受过社区提供的护理服务”,结果显示只有13.09%的老年人接受过,对于因变量“老年人对社区居家护理方式的选择意愿”,我们界定社区居家护理服务包括的护理方式有:在家中接受未受过护理培训的家庭服务员照顾,在家中接受受过护理培训的家庭服务员照顾,专业医务人员上门服务,社区人员上门服务和托老所、社区日间照料机构。

经过统计,31.88%(95个样本)的老年人愿意选择社区居家护理方式,49.33%选择传统的家庭护理方式,18.79%选择专业机构(医疗保健康复机构、老年机构等)的护理。由此可见,在传统的养老方式和目前的护理现状下,选择家庭护理仍然是多数老年人的首选。

根据安德森模型,对之前拟选择的自变量分别与因变量(是否选择社区居家护理)做列联分析。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受教育程度这一自变量和因变量的交叉列联表,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如下:

由结果可知,卡方检验P值为0.000,小于0.05,所以可以认定两变量之间相关性高,即可认定检验结果成立。

按照同样的方法,对拟选择的其他自变量逐一检验之后,检验结果如下:性别(P=0.995),年龄(P=0.206),婚姻状况(P=0.040),退休前职业(P=0.359),受教育程度(P=0.000),子女数量(P=0.000),与子女关系(P=0.205),居住状况(P=0.694),对健康的态度(P=0.025),经济状况(P=0.045),医疗费用是否自费(P=0.001),医疗开支(P=0.728),医疗开支中由子女支付的比例(P=0.038),是否接受过社区提供的护理服务(P=0.040),日常照顾状况(P=0.000),健康状况(P=0.471),自理状况(P=0.305),是否患有慢性疾病(P=0.556)。

对于P值小于0.05的自变量,可以认为与因变量相关度高,从而进行下一步的分析。

(三)对影响护理方式选择因素的回归分析

1、变量的选择。根据上一节有关影响老年人居家护理方式因素的列联分析,结合安德森模型的三个因素,我们选取了以下共9个自变量:在前置因素方面,选择了人口学变量中的婚姻状况;社会结构变量中的受教育程度、子女数量;态度变量中的对健康的态度以及关于疾病的知识。在使能因素方面,选择了家庭资源变量中的经济状况、医疗费用是否自费、医疗开支中由子女支付的比例;社会资源变量中的是否接受过社区提供的护理服务。在健康水平因素方面,选择了日常照顾状况。因变量为被访对象对社区居家护理方式的选择意愿。

本文对其中的一些变量做了处理,以便能更好地进行统计和估计:关于“健康态度”变量,调查问卷设计了有关健康态度的量表,从“很同意”到“非常不同意”共有5个维度。在数据处理中,将“很同意”赋值5分,依次降低,“非常不同意”赋1分。关于“医疗费用是否全部自费”变量,由问卷中的“医疗费来自哪些方面(多选)”处理而来。只选择了“夫妻俩自费”和“子女支付或其他亲属支付” 两项或只选了二者其中之一的,表明其没有制度性的医疗保障,因此需要全部自费;此变量中,以0=全部自费,1=不全是自费。关于“经济状况”等变量,数据录入与问卷答案的顺序相反,即上述情况越好其值就越大。

2、方程模型的设定。根据前文的界定,我们设定老年人“愿意选择社区居家护理=1”,“愿意选择其他护理方式=0”。使用对数单位模型(Logit)进行处理,根据Logit模型的定义:

P(Y=1)=ΣαiAi+ΣβiBi+ΣδiCi +ε

其中Ai、Bi、Ci为影响因素向量,αi、βi、δi分别为各影响因素的系数,ε为随机扰动项。根据上述的变量选择,使用计量软件进行估计,结果如下:

3、回归结果分析。关于老年人选择社区居家护理的意愿,根据Logit模型的回归结果,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从前置因素来看,教育程度与选择意愿存在很显著的正相关(Sig.=0),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倾向于选择社区居家护理,可见教育程度较高的老年人能结合目前的护理现状与老龄化的国情分析各种护理方式的优劣势,越来越认可社区居家护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健康态度与选择意愿也存在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Sig.=0),这表明健康态度越高的老年人也越可能选择社区居家护理,健康态度主要是关于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坚持每天的体育锻炼、定期的体检、关注自己的身体情况和注重饮食健康等方面,对健康的关注使得老年人了解何种长期护理方式是最适宜的,因而健康态度越好越倾向于选择社区居家护理。

其次,从使能因素来看,经济状况是一个影响选择的很显著的因素(Sig.=0),呈显著的负相关,这表明经济状况越是富裕的老年人反而不愿意选择社区居家护理。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老年人护理服务选择的重要限制因素,如果经济状况不佳就只能依靠家庭成员(通常是子女)的护理;如果经济状况良好,那么更高层次的专业机构护理、专业私人护理会是他们的首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我国的社区护理服务发展不尽完善,服务方式单一且水平较低,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高水平的护理服务需要。此外,近三个月医疗开支中子女支付的比例与选择意愿呈现出负相关的显著性(Sig.=0.029),子女支付的比例越高老年人越不倾向选择社区居家护理。父母总是为子女着想,一旦子女为自己的医疗费用支出过多,父母会认为自己成了儿女的“负担”,在需要护理时担心麻烦子女,因而更倾向于选择自己或老伴照顾,为儿女减轻照顾负担。再次,本文认为之前是否接受过社区的护理服务也会影响之后对社区居家护理的选择,从结果来看也证实如此,二者存在着较显著的负相关(Sig.=0.015),这表明目前的社区服务的方式和质量不能令接受服务者满意,此前接受过社区服务的老年人今后反而不愿意选择社区居家护理了,可见现有的社区服务尤其是老年人护理水平亟待提高。与之相反的是,医疗费用是否完全是自费这一因素并没有对选择意愿产生太大的影响,更多的影响还是来自个人及家庭的经济状况。

最后,从健康水平因素考察发现,日常生活照顾与选择意愿的体现出显著的正相关(Sig.=0.004)。可以看到日常生活由保姆或者社区的专业服务人员照顾的老年人是更愿意选择社区居家护理的,这与平常得到的感性认识也是相吻合的。如果是平时由家庭成员照顾的老年人,在失能后需要护理时还是会选择以往习惯的家庭成员护理的方式。

三、结论及建议

本文利用安德森模型(Andersen Model),并通过相关的计量检验, 对老年人是否愿意选择社区居家护理的服务方式,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主要能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1、在前置因素方面,教育程度和健康态度与选择意愿有很显著的正向关系。因此,为了提高老年人选择社区居家护理的意愿,可以加强社区居家护理的宣传,使公众加深对社区居家护理的了解,同时鼓励老年人积极的生活态度,保持阳光健康的心态。

2、在使能因素中,经济状况、子女支付医疗费、之前接受的社区服务与选择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关系。这充分说明目前我国社区护理服务的水平还非常有限,服务方式亦较为单一,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高水平的护理服务需要。

3、在健康水平因素中,日常生活照顾的方式与选择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因此,为了提高选择社区居家护理的意愿,需要着重培养老年人的护理习惯,提高目前社区护理服务的比重,改变公众的护理观念。

社会老年护理事业必须统筹规划, 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在老年长期护理事业的发展中,政府需要起主导作用,通过开发与整合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资源,尽快为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充足的优质护理服务。我们建议,及早制定相应的政策计划,加强老年护理服务事业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加大公共财政对基本医疗服务和老年福利事业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发展社区护理服务事业。建立和推行长期护理保险。构建以社区为中心的社会护理服务网络,控制护理机构的比例与合理布局,提高护理的质量,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整合与老年长期护理有关的机构,建立专门负责护理事业的管理机构。通过正规教育和培训加快社区护理专业人才和管理人员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局.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Z].2001-3-28.

[2] 田申. 我国老年人口长期护理需要与利用现状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01):71-72.

[3] 徐勤、汤哲. 我国长期护理的现状与趋势[J]. 人口与经济, 2007,(02):7-9.

[4] 李鸿儒. 从供需角度分析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构建和发展[J].现代营销,2009.

[5] 林戈、鲍曙明、孙晓明. 建立以家庭和社区服务相结合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J].人口研究,1999,(02):55-56.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篇5

【关键词】老年病人 心理需求 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305-02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目前的重要社会问题[1],老年病人在医院的入住比例也逐年增加,加之近几年医患矛盾所导致的激化背景下,认真了解老年病人入院时的不同心理需求,从而采取有针对性护理对策是提高护理质量,预防护患矛盾的必须前提和有效手段。本研究随机对收住三级医院内科老年病区住院病人中的60例进行自行设计问卷调查,了解老年病人的入院心理需求,对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发现老年住院病人入院时的心理需求,并且相应提出护理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入选对象均为2009年1~6月我院收住院的老年病人,

随机抽出60例病人进行问卷调查。所有病人神智清楚,能正确回答问题,问卷有效。排除标准:神志不清,精神障碍:不能正确自主回答问卷的病人。其中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龄(75±7.7)岁。体重(73.3±13.4)kg。身高(164±24. 7)。cm。入院第一诊断心血管系统疾病18例,呼吸系统疾病15例,神经系统疾病10例,内分泌系统疾病9例,消化系统疾病8例。

1.2 调查方法

病人入院办理住院手续以后,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由接诊护士发放调查问卷,病人在病房独立完成问卷评分,封闭问卷信封交回。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病人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住院号、身高、体重),针对住院期间最常见的、询问频率最高的护理管理问题和要求共26个项目,内容包括专业水平、服务水平、交流能力、科室管理、病房辅助配套设施管理等护士长日常工作重点内容。调查中病人根据自己对该项目期望程度和表格中提供的标准,对每一个项目进行选择,选项包括“无所谓”、“希望做好”和“要求做好”三个。完成全部问卷调查以后,60份问卷均有效,全部问卷均交由另一个科室人员对问卷结果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2 结果(表1)

表1 调查结果(例)

3 讨论

病人住院后在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对于护理人员的工作会自然产生一定的需求,所有年龄的病人都会存在一定相同的、具有共性的心理需求[2],这一点在本研究中也得到体现。老年病人的心理需求特点主要表现在对护理工作细节上的更多要求,这一点也正与老年病人的慢性疾病特点和较长病程相吻合。

护士长是科室护理工作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直接对病区实施面对面的管理,在病区护理工作的动态运行中起领导、决策、指挥、监督等作用[3]。作为老年病区的护士长针对老年

病人的心理需求特点,在护理工作的决策中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适应现在新的护患关系,除严格按照护理工作要求做好日常临床护理工作以外,对于老年病区的护理工作做出以下进一步的护理要求和护理管理决策更加有利于深化新形势下的护理管理工作。

3.1 强调与老年病人反复沟通,耐心宣教的重要性

老年慢性期病人的病程一般较长,如中风后遗症,糖尿病病人,记忆力减退,容易沮丧不安,失去信心,产生家庭和社会累赘感,精神不振。护十长应要求护理人员经常与病人反复沟通,耐心向他们进行卫生知识宣教,使病人有信心配合治疗。

3.2 强调加强老年病房生活设施的管理

老年病人住院时间长,对于病房内部的各项生活设施的使用需求必然多于青年病人,加之老年病人对一些电器设备的操作上存在一些困难,所以妥善解决好老年病人的病房生活设施的正常运转和使用方便,使病人尽快体会到温暖如家,减轻焦虑,增加信心,改善病人对疾病的消极心理。

3.3 强调提高病区护士自身修养和专业素质

护士的庄重仪表,和善文雅的举止,年轻愉快的笑容,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让老年病人产生受到尊敬重视的感觉,护士与病人接触的时间往往多于医师,病人会在服药或者护理操作的时候,反复询问与自己治疗护理相关的专业知识问题,如药理知识和化验单结果的意义、正常值等,迅速、准确的回答就可以快速拉近护患之间的沟通距离,极大地取得病人和家属的信任。护士长在护理学习的安排上不仅仅要强调操作技能[4],针对于老年病的常见病种的病理、生理、药理知识的考核同样需要常抓不懈,并且经常性邀请专科医师进行小讲课、小讨论。

3.4 强调护士对收费细节的进一步掌握

在没有实行全民免费医疗的大环境下,收费上的小失误常常可以导致病人和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极大不满意,虽然多数情况下为病人的误解,但是如果护士在与病人或者家属沟通时,如果可以细化解释收费步骤,分解收费过程,将大大减少病人对收费的投诉。护士长对于收费工作应当倍加注意和重视,不多收也不能漏收[5]。对于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训练时,加入常见医疗护理项目收费内容的讲解和考核,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当必要的。

3.5 强调认真倾听病人家属要求,并且细致解释与劝导

对于老年病人家属的意见及时解释、说服可以打消病人和家属的疑虑和误解,使病人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使他们愉快地接受治疗。同时,作为护士长也应当反复强调在与病人以及家属交流前,与医师取得一致性意见和结论的重要性,不要妄下结论,随便表态。

3.6 创造好的病人交流平台

老年病人多是长期反复住院,病友之间长期生活在一个单元有可能出现一些纠纷事件,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妥善的处理,可能进一步妨碍到护士长对病区的有效管理。定期组织一些适合老年病人参加的互动娱乐活动,增进病友之间,医患之间,护患之间在不同场合下的了解,最终会惠及整个病区医疗、护理环境的改善。发现老年病人或者家属闻的纠纷后,及时、公正地处理,无法处理时及时上报、移交,可以促进护士长工作的贯彻和实施。

4 总结

作为护理管理的主要执行人和决策人,针对老年病人的心理需求特点制定出适当的护理对策,可以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真正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参考文献

[1] 钟华荪.广州城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6):314.

[2] 俞银娟.不同年龄住院病人心理需求的调查[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 11):1022 - 1023.

[3] 杨笔文.试论护士长的多元意识[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3):47 -48.

[4] 梁艳梅.新时期护士长管理技巧[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3(8):49.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篇6

[关键词] 老年;便秘;饮食;生活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c)-0124-01

便秘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多见于老年人。老年患者因生理功能衰退导致肠蠕动缓慢,体弱多病,不常运动等原因会引起便秘。由于粪便存于体内过久,肠内毒素增多,患者会产生腹胀、食欲不振、肝门坠胀、心烦失眠等亚健康症状,诱发痔疮、肛裂、心绞痛、脑血管疾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1]。因此本文针对老年便秘患者,从饮食和生活进行护理,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12月本科收治的老年便秘患者50例,年龄60~89岁,平均75岁,其中,男31例,女19例。50例患者均以便秘、排便费力为主诉。

1.2 护理方法

便秘常出现于老年患者中,由于致使便秘的因素较多,为此要因人而异,制定不同的护理措施,从饮食及生活护理综合应用,降低便秘的发生率,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1.2.1 合理膳食调整:对患者讲解饮食与排便、排便与疾病、健康之间的关系,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制定、调整针对性的膳食。增加粗粮、高纤维和脂肪类的食物摄入,并且多饮水,粗粮和杂粮消化后残渣多,增加对肠管的刺激量,利于大便运行;同时,要多食含纤维素多的蔬菜,适量的纤维素可维持正常排便,如多食青菜、芹菜等。纤维素不易被消化吸收,残渣量多,可增加肠管内的容积,提高肠管内压力,增加肠蠕动,有利于排便;脂肪可大便,并且脂肪酸还可肠道平滑肌,促进肠蠕动;饮水可增加肠道水分,避免粪便过于干燥,每日饮水应在2 000~3 000 mL,饮水时宜多量多次饮用[2]。

1.2.2 适当运动:运动可以减少长坐久卧,促进气血流通,提高腹肌力量,能够缓解老年功能性便秘。可以每日饭后散步60 min左右,顺时针按摩腹部5 min,活动腰胯部,睡觉前上下蹲10~20次,可缓解便秘。腹部术后、肠梗阻、急腹症、肠内肿瘤及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慎重行一系列腹部按摩。

1.2.3 养成排便习惯:通过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促进排便,每天按时如厕,排便时集中注意力,如厕时戒除读报看书,如厕时间控制在10 min左右,不宜过长。

1.2.4 正确用药:避免滥用刺激性泻药,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会引起肠微生态紊乱,肠动力下降,若长期依赖泻药排便,会诱发心、肾功能不全,埋下健康隐患[3]。

1.2.5 心理护理:老年患者便秘的发生与心理障碍、情绪紧张有关,精神负担、焦虑情绪、过度思想负担、紧张失眠等情况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便秘。对已有依赖服泻药习惯的老年人,应尽量减量服药,乃至最终停药。同时要保持愉快、乐观的心态,经常保持精神放松状态,对身体不适或某些习惯的改变,不必过分紧张,要树立信心,配合护理人员共同制定通便方案,直到完全治愈。对工作、生活节奏过分紧张的老人,要切实注意劳逸结合、动静结合。对精神过分紧张、忧虑、失眠的老人,必要时少量服用镇静药物,使睡眠改善、精神松弛。通过心理护理,帮助患者解除抑郁、恐慌心理,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平衡植物性神经功能,有利便秘的治疗。

2 结果

经改变老年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精心的护理,并且给予老年患者饮食治疗后,50例老年患者中有36例患者诉便秘及排便费力程度明显减轻,14例诉排便已不费力。

3 讨论

老年便秘的病因:(1)饮食不合理。膳食不合理,饮食过于精细,食物中的纤维影响结肠传输时间、肠蠕动次数及粪便量。(2)活动量少。由于老年人全身肌肉张力减退,致使日常活动受限,尤其是坐轮椅或常卧床的患者,患有便秘的概率较高。运动减少,肠蠕动也相应减少,加重便秘。(3)排便环境。排便环境不够隐秘,卫生条件较差,如厕设备不适宜,不习惯床上排便等情况均与老年人便秘有关。(4)精神紧张。精神过于紧张,致使神经调节紊乱,增加盆底肌肉紧张,排便时引起肝门直肠矛盾运动,导致便秘。(5)长期服药。长期服药会降低直肠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抑制排便生理要求,加重便秘[4-6]。

综上所述,应从便秘的危害因素入手,针对性的对老年患者从饮食和生活上进行综合护理,降低便秘的发生率,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泽敬,王玉丽,吉庆凤. 老年便秘患者45例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J]. 河北医学,2011,10(2):269.

[2] 袁凤红. 老年便秘患者的护理探讨[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8(10):324.

[3] 刘晓玲,温瑞霞,温金云. 人性化护理应用于老年便秘患者123例临床分析[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6(22):210.

[4] 刘玉敏. 老年人便秘的辩证施护[J]. 河南中医,2009,2(10):361.

[5] 邵洪娟,左荣,何俊. 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便秘78例循证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1):99.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篇7

【关键词】 社区;护理干预;老年;慢性病

慢性病是指不构成传染、具有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疾病的总称。老年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时期,老年慢性病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201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使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1]老年慢性病由于生理因素以及器官的老化,造成种种慢性病,严重危害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因而必须加强对老年人的护理。为了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病的护理效果,本文选取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我站管辖的老年慢性病患者840例进行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我站管辖的老年慢性病患者84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20例,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男性241例,女性179例,年龄在60-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5±2.1)岁;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男性231例,女性189例,年龄在61-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7.9±2.0)岁。其中高血压患者352例,糖尿病患者233例,冠心病患者175例,慢性支气管炎45例,其它3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教育、饮食护理、康复护理等综合措施。

1.3 观察项目 ①健康知识掌握情况采用健康知识调查问卷,满分为100分,健康知识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的知识,如疾病判断标准和依据、疾病的禁忌事项等[2];②血压和空腹血糖水平,血压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正常为收缩压≤18.6kPa、舒张压≤12.0kPa,血糖水平为空腹血糖,正常为3.6-6.1mmol/L;③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采用芝加哥伊州大学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简称ADL),共计2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法(完全自理、有些困难、需要帮助、全靠别人帮助),每个项目4分,总分<20分为日程生活功能障碍。[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明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护理后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比护理前明显提高,血压和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3 讨论

我国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慢性病也即将成为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老年慢性病由于病程较长、后期治疗较多,就需要社区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4]通过本研究发现,社区护理干预能够对老年慢性病起到良好的护理效果,它主要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教育、饮食护理、康复护理等措施,通过加强与老年人的沟通,对老年人进行健康知识宣传和教育[5],对老年人的饮食进行指导,对存在活动障碍的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姣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小芬,陈轶君,卢兴优.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社区护理干预及效果研究[J].现代医院,2007,4(5):12.

[2] 茹梅,杨淑静.社区老年慢性病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3):400-401.

[3] 淑杰,焦辉,王波.社区慢性病护理干预中的健康教育研究[J].医学信息,201l,24(1):267-268.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篇8

[关键词]Barthel量表;老年患者;护理管理

老年患者在进行护理时,存在一个主要的问题是缺乏针对性的护理,没有专门的个体专业化护理,使得护理效果受到影响[1]。我院老年科采取Barthel量表对老年患者的护理进行分级护理,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我院老年科收治的86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病情稳定的住院患者,年龄超过70岁,排除存在精神疾病或交流沟通障碍者。其中,男42例,女44例,年龄71~92岁,平均(80.15±8.37)岁。病症:冠心病3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28例,糖尿病27例;住院时间为2周~1个月,平均住院时间为(0.52±0.17)个月。

1.2方法:对患者进行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调查,内容包括:大便、小便、修饰、如厕、进食、床椅转移、平地行走45m、穿衣、上下楼梯和洗澡10项内容总分为100分,分值越低,患者功能缺陷越严重,并进一步对每项活动能力(独立、部分独立、需极大帮助、完全依赖)进行评估。调查问卷由专门的护理人员发放,向患者讲解调查目的,对于不能独立完成调查问卷的患者可辅助其完成。

1.3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9.0统计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和百分率分别表示计量结果和计数结果,使用t检验,P<0.05时表示有显著差异。

2结果

2.1不同年龄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男性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有降低的趋势。具体见表1。2.2老年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析:老年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体欠佳,超过80%的患者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够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具体见表2。

3讨论

大量文献报道指出,Barthel量表不仅包括手功能,如修饰、进食、如厕、穿衣等,还包括了对患者影响较大的移动能力等躯体功能方面。女性在评分上,身体活动能力得分较低,主要表现在力气和转移两方面。这可能与男、女患者的社会角色有关,女性有着较低的身体活动能力,身体锻炼难度普遍比男性低[2]。另外,可能与男、女患者经济独立能力、心理需求等有关,发病后身体活动能力的较早恢复也体现在患者能够尽早回到工作岗位之上,回归社会。更多的女性患者有抑郁情绪并抱怨对身体健康状况不满,焦虑、抑郁、身体活动和社会参与的减少是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生活质量降低的主要原因[3]。Barthel指数能够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功能状况进行评定,还可以对治疗效果进行预测,进而指导护理工作的良好开展[4]。老年患者基本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根据分级护理的医护理念,对患者进行分级护理,根据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分级,可以更好地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优化护理效果[5]。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男性患者其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女性,和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存在性别差异及其潜在的原因,不同Barthel指数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级护理。患者病情不同,生活自理能力不同,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可以更好的分配护理人员,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工作效果。这样也利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患者在康复阶段,需要进行康复锻炼,如肢体锻炼等。患者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失[6]。Barthel指数可以对患者进行分级评价,更好地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对患者进行动态评分,可以更好地进行康复训练指导,调整训练计划[7]。康复训练能够减少患者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减少骨折和软组织损伤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8]。老年患者其自身的生理功能处于退化状态,骨质疏松情况严重,应激反应能力也不如年轻患者,其发生跌倒等情况的几率增加。护理人员应提高护理安全意识,在老年患者行走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男性患者其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女性,和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有降低的趋势。老年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体欠佳,超过80%的患者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够进行日常生活活动。

总之,Barthel量表在老年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明确体现老年患者存在的问题,便于进行针对性的护理管理,改善患者的结局和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军健 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老年病科

参考文献

[1]张敏,徐桂华,罗彩凤,等.分级模式在老年胃肠道肿瘤择期手术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5,23(12):2011.

[2]deHaanRJ.MeasuringqualityoflifeafterstrokeusingtheSF-36[J].Stroke,2002,33(5):1176.

[3]丛林,姜海涛,闵连秋.卒中后患者生活质量的性别差别[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1,8:424.

[4]方园,李冬咏.ADL评估量表在老年病房实施基础护理中的应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2):100.

[5]闵燕丽,王芸,刘青青.分级护理在临床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8(5):159.

[6]王荣彩.ADL量表在分级护理中的护理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7):222.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篇9

结果:两组患者MMSE、ADL评分干预前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MMSE、ADL评分均显著改善(P

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显著提高老年痴呆患者的智能,并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337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03-02

老年性痴呆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神经退变性疾病,主要包括三大症状群,即认知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 [1]。每个患者所表现的症状并非完全相同,呈现出症状的个体化。照顾痴呆患者不仅需要爱心、耐心,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护理技巧 [2]。本研究重点探讨老年痴呆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74例老年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包括男20例、女17例,年龄为72-83岁,平均年龄为77.58±12.04岁;观察组包括男21例、女16例,年龄为71-84岁,平均年龄为78.71±13.1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基本生活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具体如下:

1.2.1 定向力障碍的护理。①可能保持患者生活环境的稳定,不要经常发生变动。室内摆设不要过多,尽量简单、整洁,常用的物品要放在固定的地方。②为方便病人辨别卧室、卫生间等,可在房间门口做一些简单醒目的标志,帮助病人认识周围环境。需要时可以带患者反复辨认,说明房间的特点。③应注意患者居住环境的安排,及时排除可能引起其摔倒的危险因素,如易滑的地板或地砖、不平的地面等。

1.2.2 记忆障碍的护理。①痴呆患者虽早期就有近记忆力丧失,但远期记忆仍保持良好,因此常会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此时应尽量配合患者的思维,与其谈论他所感兴趣的往事,以保持患者良好的心情。②与家属沟通在病房放置一些老照片,如患者本人的或者家庭合影,经常与其一同翻看,鼓励其追忆往事,认识家庭成员。③有意识地对患者的记忆能力进行训练,如让其看电视新闻,然后提问新闻的大致内容,可以经常提问,让其回答。

1.2.3 语言障碍的护理。①谈话时要注视患者,表示对他的关注,常叫他的名字或正确称呼,使其注意到照顾者。②交谈内容要正面、直接。③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词语,一次只说一件事情,并给其留出足够的时间回答问题。④可借用手势、图片或其他非语言沟通方法,来弄懂患者的意图。同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肢体语言,包括音调和身体动作等。⑤对患者说话声调要温和,放慢语速,使之感到是在一种平静的环境中,安心听你的讲话。

1.2.4 认知功能训练。①选择与生活有关的事件进行问答和日常生活操作能力的训练。如让患者按顺序叙述做饭与吃饭过程中的每一环节;让其先说出最常吃的几种蔬菜和水果,然后再说出自己最爱吃的几种蔬菜和水果;在照顾者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吃饭、洗漱、更衣、大小便及洗浴能力的实际训练等。②让患者说出家庭住址,按街道、门牌号、单元、楼层的顺序回答,还可以提问患者目前所住医院与家之间的距离,沿途经过的主要建筑物和路口。③让患者说出当天的年、月、日、农历日期及节气。④让患者自述亲身经历的十件大事,其中要说出近三年来最重要的三件事和最高兴的三件事(按时间顺序叙述)。⑤进行语言功能训练。要从简单到复杂,多开展聊家常、读报、读书等活动,多练多说很有必要。

1.3 观察指标。评估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MMSE量表选取≤17分作为痴呆的阳性分界线。ADL量表采用4级评分法,1=自己完全可以做;2=有些困难;3=需要帮助:4=完全不能做,得分范围14~56分。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设P

2 结果

两组患者MMSE、ADL评分干预前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MMSE、ADL评分均显著改善(P

表1 两组MMSE、ADL评分比较

注:与干预前比较,aP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篇10

【关键词】中医护理;老年人;慢性病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90―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老年慢性病人显著增加,为了降低老年慢性病发病率、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充分应用 中医护理所具有的优势和特色来满足老年慢性病人的医疗保健与日益增长的养生保健需求。对此,在新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为中医护理提供了机遇。一是理论特色,即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更符合现代医学模式和个性化、人性化护理的需求;二是中医护理操作灵活多样,使用器具简单,操作方便,易掌握、适用范围广,疗效明显的特点;三是中医养生保健具有优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渴望健康长寿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而中医养生保健护理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目标的实现;四是中医护理费用与西医相比要低很多,也符合我国实现收取低廉的费用,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的目标。中医护理的优势和特色在老年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方面已日益显现。现将运用情况分析如下:

1 中医护理的整体观特点

中医学认为,人体自身是一个统一整体,构成人体的脏腑、器官、经络、皮肤等,在功能上是相互协同,互为作用的,在病理上亦是相互影响的。如心主血脉,主神志,肺主气司呼吸,主宣法和肃降,肝主藏血,脾主运化,肾主藏精排泄,各有各自的生理功能,但又相互为用,相互影响。如心与肾,心在五行属火,位在上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在下属阴,肾水上升为顺,心火下降为和。心火下降于肾,肾水济于心,心肾相交,以维持人体阴阳平衡,其他脏腑亦同,反之则为病。说明五脏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不是孤立的。

2 中医护理的辨证施护特点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又一基本特点,中医认为证和症有着不同的概念,“症”即症状,如咳嗽、头疼、 腹痛等。“证”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 段病理的概括,如感冒表现的风寒证,风热证等,证与病的概念也不同,病包括了证“病之总者为病,而病总有数证”,如伤寒病拟有六经分证,温病以卫气营血分证,所以中医护理不仅要针对症状病名,同时还要正确辨析证的寒、热、虚、实,才能取得很好的护理效果。中医护理 并不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相同病机或证可采用相同护理方法,不同病机或证,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

3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患病特点

3.1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中医认为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为正气渐衰,维持生命活动的各种物质与功能都在全面衰退,五脏功能日益低下,生命状态处于较低水平的、很不稳定的平衡中。衰老的病机特点复杂多变,虚实夹杂,但以五脏虚损为主,肝衰为先导,肾虚为根本。[1]

3.2 老年人的患病特点 老年人正气虚弱,诸邪易攻;抗邪无力,外候不显;病程长、病症复杂、疗效差、易反复;思维迟钝,情志异常;对疾病的反应能力差;易出现消化功能差及睡眠障碍。[2]

4 中医护理的特点

4.1 情志护理

所谓情志护理是指运用调解情志来治疗脏腑疾病的方法。《景岳全书》言“凡情志之属,唯心所统”,故心与各类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内伤七情常为心系疾病的重要病因。中医学非常重视精神因素在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已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 中医认为,精神状态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治疗都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在精神上均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有的表现悲观丧气,精神忧郁,有的表现急噪不安,有的由于疾病的折磨丧失了信心。因此医护人员,必须根据七情制胜法则,对患者实施情志护理,正确引导不良情绪的疏泄,使其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提高治疗、护理效果。

4.2 饮食养护

中医认为食药同源,古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饮食除了营养,还能治疗疾病。是因为其与中药作用基本相同,不但可以营养机体、补益脏腑,而且可以调和阴阳,增强体质、益寿防老。不同性味的食物对五脏也发挥着不同的补益作用,还可以辅助治疗疾病,调理饮食的原则注重“四时调摄”,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很适宜食用扶助阳气的食物;夏之热,宜多食甘酸清凉之品,宜少食辛甘燥烈食物;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注意少食辛燥食品;冬气寒,宜食黏以热性治其寒,注意食热饮食,以护阳气。饮食养护在体质上也有差别,体肥之人,在饮食上可适当多食粗粮和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可起到健脾利湿,助消化的作用。体瘦之人,应多食用甘润生津的食物,则有助于养阴清热,阴平阳秘。另外,尤其要注意年老之人,身体日趋衰弱,各脏腑生理功能减退,在饮食调养上一般提倡:清淡、温热、熟软,而禁忌油腻、厚味、黏硬、生冷。由此可见,饮食调养是临床康复护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4.3 起居调护

要保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益寿延年,就应该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素问.上古天真论》强调:“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可“尽终其天年”,反之,如果“起居无节”便将“半百而衰也”。说明“起居有常”是调养神气的重要法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季宜“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即应晚睡早起,多动少怒,以应上养之气。秋季宜“早卧早起,以鸡俱兴”,即应早睡早起,神态安静,以应收敛之气。冬宜“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即应早睡晚起,避寒就温,减少运动,以应潜藏之气。睡眠养护要根据阴阳变化的规律,采用合理的睡眠方法和措施,保证充足而适当的睡眠时间,以恢复机体疲劳,保持充沛的精力,从而防病健体。人的睡眠时间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不同年龄、体质、习惯、季节变化和体力消耗等因素而定。古代养生家特别认为“少寐乃老人大患”,主张老年人以睡眠时间相对长为好,减少人体消耗。并且需要午眠,在养生学上称为“子午觉”,补充相对不足的睡眠,消除上午的疲劳,恢复体力。

4.4 运动养护

形体的锻炼,不仅可以促进气血的流畅,使人体筋骨坚强,脏腑功能健旺,增强体质,还能以动济静,促进身心健康。《吕氏春秋》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从形、气关系上指出不运动的危害。阐明了动则身健,不动则身衰的道理。但亦不能过分运动,应指导患者适当运动,动静结合,以“小劳不倦”为度,使气血流畅,关节伸缩自如。

5 体会

老年慢性病具有病情缠绵、正气虚损、邪气有余、气机不畅、累及脏腑的病变特点。因此,对老年慢性病的护理,必须针对其特点,进行辨证施护,这样就能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