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会计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4 08:06:43

资产减值会计论文

资产减值会计论文篇1

在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我国全面接受资产减值观念,它是这次会计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资产减值会计的产生、发展及其基本作用,从而更好地利用它为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服务。

在1993年会计制度改革时,我国的会计制度中第一次明确地接受资产减值的观念,允许所有企业针对应收账款这一流动资产项目计提减值一坏账准备,但政府对计提幅度给予了较严格的限制。这是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端。那么,当时为什么会接受资产减值这一观念呢?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情况有着深刻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品经济发展日益深入,到20世纪90年代初,企业间出现大量“三角债”,企业会计报表中应收账款的余额越来越大,而且部分企业甚至包括部分国有企业因经营不善已破产或事实上到了难以维继的程度,企业会计报表中列示的长期挂账的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受到质疑,其余额也就不再真实,这些已严重影响到企业日常生产经营。1993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加大,经营困难、破产倒闭日益频繁,使得企业的应收账款实际上总有一部分收不回来。根据谨慎原则,所以接受了资产减值观念。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发展,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成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而我们却发现企业会计报表报告的资产项目的账面价值与其实际价值不符的现象日益严重,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投资者决策判断,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大计提资产减值的范围与幅度,消除资产项目的账面价值与其实际价值不符的现象。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使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资产更符合资产要素的定义,体现了客观性的原则,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会计期末资产的价值,降低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我国于1997年和2001年在适用于股份公司尤其是针对上市公司的会计规范中,分别将计提减值的范围由1项资产扩大到4项资产(分别是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又由4项资产扩大到8项资产(分别是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委托贷款、无形资产),至此计提减值的范围已覆盖会计报表中主要资产项目。资产减值计提幅度也从由政府严格限制逐步过渡到由企业根据相关标准自行判断,满足了企业自身发展和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从上述历史背景的回顾可以看出,资产减值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蓬勃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本文认为,市场经济为资产减值会计提供了产生与发展的环境,独立、自主经营的企业为资产减值会计提供了执行主体,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为资产减值会计提供了实施的可能。从会计理论方面,关于资产这一会计要素的界定为资产减值会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新《企业会计制度》中,资产定义是:“资产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在每一会计期期末,用该项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为该项资产估价,发现预期经济利益小于资产账面净值,即可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反映这一现象。所以,资产减值会计是为满足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准确了解企业资产实际价值服务的,它是以“决策有用论”这一会计目标为导向,而不是以“受托责任论”为导向的。

下面以新《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固定资产项目的规定为例来作一说明。按“受托责任论”这一会计目标的要求,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应说明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要求了解的会计信息应尽可能地精确与客观。从会计计量属性来看,固定资产项目运用历史成本计量才最客观、最精确。因此,它倾向于要求采用历史成本反映固定资产的相关信息。而“决策有用论”这一会计目标是以满足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决策的会计信息需求为宗旨,要求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只要某个项目的价格或价值变动能够可靠地予以计量,且对决策具有相关性,就应当确认有关价值的变化。对决策最有用的会计信息就是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因此,它更倾向于要求会计报表能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所以通过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实现这些要求。

新《企业会计制度》关于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如下:

1.总体要求

“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企业应当合理地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2.计提范围

“企业所有固定资产”。

3.计提方法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

4.计提金额

企业根据固定资产是否出现以下迹象自行判断计提金额。

(1)固定资产的市场价值已经大幅度下跌,并已远远低于账面资产的价值。

(2)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已经发生损毁。

(3)其他迹象表明资产预期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已远远低于原有的估计。当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可按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全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①长期闲置不用,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再使用,且已无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

②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已不可使用的固定资产。

③虽然固定资产尚可使用,但使用后产生大量不合格品的固定资产。

④已遭毁损,以至于不再具有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

⑤其他实质上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固定资产。

5.计提基础

按固定资产单项项目计提。

企业根据上述规定应当在会计期末时按照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进行计量,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且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作为固定资产净值的减项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通过会计报表披露的信息就可以了解企业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

目前,新《企业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项目的抵减项目有两项: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两个抵减项目分设的原因及两者是否可合并成一项反映,存有相当争议。本文认为两者分设是必须的,不能合并成一项反映。两个抵减项目的存在是满足不同方面信息需求的产物。计提折旧是为了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确切地讲是为了反映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损耗。遵循的是会计要素计量确认的一般要求——配比原则。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为了反映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即为了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了解固定资产目前的实际价值。遵循的是一种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要求——相关性原则。因此,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的核算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满足不同的目的和核算要求。两者必须相互独立地存在,不能混同。从对固定资产项目计提减值的分析可以看出资产减值会计在财务会计中是必需的且日益重要。目前实施的资产减值会计迫切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摈弃旧观念,积极、充分地了解资产质量方面的信息,与企业其他相关部门合作,合理确定资产的实际价值,进而遵循相关会计规范,确定资产减值,为会计报表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

参考文献

资产减值会计论文篇2

[关键词]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原则;资产减值准备

一、资产减值准备是会计制度的要求和会计原则的体现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终,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并依此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同时,《会计准则》还规定了谨慎性原则,当对某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尽可能选择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权益的做法。我国目前关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不仅说明了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而且企业通过确认资产价值,可将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泡沫予以消化,提高资产的质量,使资产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未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同时,通过确认资产减值,还可使企业减少当期应纳税款,增加自身积累,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另外,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中通过确认资产减值,可使利益相关者相信企业资产已得到优化,对企业盈利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更具信心。

2000年财政部颁发的新《企业会计制度》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多改动,新制度在原有的短期投资减值准备、坏账准备、存货减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由此扩大成了八项资产准备。这不仅表明了资产减值准备在会计记录和核算中的重要性,也使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更加完善,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中存在的问题

在需要计提的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中,常被企业用来进行操纵盈余的是原有制度规定的四项准备,下面依次进行讨论。

1.短期投资减值准备

会计准则规定,我国企业在运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对短期投资进行期末评价时,可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采用单项比较、分类比较和总额比较的方法比较短期投资成本与市价。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较重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10%以上),应按单项比较为基础计算并确定计提的跌价准备。这给了一些企业灵活选择的空间,使部分企业通过对计提方法的选择———总体、类别和单项,达到左右利润的目的。

2.坏账准备会计准

则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分析各项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并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对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坏账准备计提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在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时,企业应当根据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予以合理估计。这对于那些资产较好,会计核算规范的企业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使财务报告更能真实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反之,则成为部分企业调节财务状况的砝码。

3.存货跌价准备

存货准则规定,存货跌价准备应按单个存货项目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计量,如果某些存货具有类似用途并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且实际上难以将其与该产品系列的其他项目区别开来进行估价的存货,可以合并计量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以按存货类别计量成本与可变现净值。

当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市价持续下跌,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企业使用该项原材料生产的产品成本大于产品的销售价格;企业因产品更新换代,原有库存材料已不适应新产品的需要,而该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又低于其账面成本;因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导致市场价格逐渐下跌;其他足以证明该项存货实质上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形。当存在以下一项或若干项情况时,应当将存货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已霉烂变质的存货;已过期且无转让价值的存货;生产中已不再需要,并且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其他足以证明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由于准则允许企业对存货的跌价准备进行单个或分类计提,以及对发生存货计提情况的判断由企业自行决定的灵活性,又不免给一些企业空隙可钻。

4.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投资准则要求,企业应当定期对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逐项进行检查,至少于每年年末检查一次。如果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企业持有的长期投资有的有市价,有的没有市价。对有市价的长期投资可以根据下列迹象判断是否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市价持续2年低于账面价值;该项投资暂停交易1年或1年以上;被投资单位当年发生严重亏损;被投资单位持续2年发生亏损;被投资单位进行清理整顿、清算或出现其他不能持续经营的迹象。对无市价的长期投资可以根据下列迹象判断是否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影响被投资单位经营的政治或法律环境的变化,如税收、贸易等法规的颁布或修订,可能导致被投资单位出现巨额亏损;被投资单位所供应的商品或提供的劳务因产品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被投资单位财务状况发生严重恶化;被投资单位所在行业的生产技术等发生重大变化,被投资单位已失去竞争能力,从而导致财务状况发生严重恶化,如进行清理整顿、清算等;有证据表明该项投资实质上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其他情形。

这里所说的“判断”主要是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做出主观的职业判断。客观的说,由于每个企业实际情况的不同和每个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及经验的不同,可能会使判断的结果有所偏差,这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某些企业却利用这个空子为达到自身目的,对资产减值在提与不提之间随意判断。另外,从会计处理的角度看,长期投资有成本法和损益法两种。一般情况下,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一般情况下投资比例不低于20%即可采用权益法)。反之,应该采用成本法核算。权益法要求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当期损益要计入当期的“投资收益”,也就是被投资企业的盈利或损失将影响到投资企业的投资收益,而投资比例越大,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因此,部分企业就根据自身的利益对被投资企业的投资比例在20%上下随意变动,以达到控制利润的目的。

5.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时间

我国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定期或至少每年年度终了检查各项资产,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然而,对于“定期”会计制度没有说明,这使企业在操作时有一定的随意性,使企业之间缺乏可比性。相比之下,国际资产减值准则对计提时间则作了明确说明,规定在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估计是否存在资产可能已经减值的迹象。因此,我国的会计制度在计提时间的规定上还应该有所完善,弥补企业随意操作的漏洞。

三、我国会计制度和准则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1.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待完善

会计控制不仅具有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等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于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

2.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会计人员不仅要精通业务,胜任工作,更重要的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对需要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判断和表达,应当基于客观的立场,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严格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现实的会计实务中,业务素质、本位利益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使会计人员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可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和自律性管理迫在眉睫。

3.强化高层管理人员责任

就我国一些公司高管人员会计造假而言,从各方面强化约束其行为是非常必要的,但这些约束手段还远远不够。尽管高管人员承诺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但会计造假还是层出不穷。因此,应该通过立法将高管人员对其会计造假行为进行处罚,追究其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4.政府加强对企业会计的监管

资产减值会计论文篇3

关键词:资产减值;稳健性;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资产减值问题是公允价值计量在中国应用的一个观察窗口。1998~2006年的四次政策变迁见证了中国资产减值相关准则的发展历程。这些改革同时也为会计界带来了研究机会,迄今为止对于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等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一方面理论界在争论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到底是什么?是体现了资产的“价值”还是稳健主义的体现?资产减值应该确认怎样的标准?资产减值是否应该恢复?资产减值会计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效果等问题;另一方面实务界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争论企业资产减值的动机是什么、造成什么样的经济后果等问题。本文将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对我国企业特别是实施新准则后企业资产减值会计的研究空间进行探索。

二、资产减值会计的规范研究

(一)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对于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研究,诸多学者主要从资产的定义、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G.Edward.Philips(1963)从资产的定义角度分析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会计理论的变革实质上是试图改变传统会计理论强调成本的状况,代之以价值为中心的符合逻辑的结构。”对资产的定义也体现了这一点。所以,从理论角度讲,如果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那么,当企业的账面成本高于该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时,记录一笔资产减值损失是符合逻辑的,这就是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周忠惠、罗世全(2000)从理论角度探讨了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实质、确认与计量等问题,并分析了我国资产减值会计滞后的原因。他们认为,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是决策有用观,其目的在于通过提供资产价值的信息,向现实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未来现金流入或流出等决策相关的信息,而不在于向所有者报告受托责任。而当把资产减值会计与稳健主义联系起来讨论时仅用稳健主义来规范与指导资产减值会计实务是不足够、不充分的。会计职业界的注意力应该从按“稳健主义”进行计价的狭隘的历史观点转向按“价值”进行计价的观点;且为了提高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资产减值会计应该允许减值的恢复。同时,为了减少可能的操纵,应该对其进行充分、公允的披露。

(二)资产减值会计的实施障碍及效果。资产减值会计的实施效果问题学术界主要从我国资产减值准则应用中的障碍和效果展开。周忠惠、罗世全(2000)认为,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发展滞后的原因应归根于很多学者纠缠于“资产减值是否为国有资产的流失?资产计量还是收益计量?是否提高了相关性就降低了可靠性等问题,所以许多人对减值会计存在疑虑。许云(2004)通过对美国资产减值会计研究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后认为,资产减值会计之所以难以规范,是因为会计数据的背后实质意味着利益的划分,而资产减值会计所涉及的利益之争尤其复杂。它不仅关系到企业与企业间的利益之争(Anonymous,2001),还直接关系到企业股东与管理层的利益之争(斯蒂芬.A.泽夫、贝拉.G.德兰,2000)。这些矛盾都直接影响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所以要企业真实地计提资产减值:一方面是技术问题,有赖于公允价值的研究,因为它提供一种客观的标准;另一方面是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与管理者的诚信问题,如果企业不诚信,即使技术再完美,也同样容易被管理层绕过,而使资产减值沦为管理层操纵利润的工具。英国的ASB、美国的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研究和制定了长期资产减值准则及相关准则,我国也规定所有股份有限公司必须计提四项减值准备(张美红,2000)。面对我国企业资产减值的现状,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和制度尚需跟进。勤勉、王玉蓉(2007)考察了我国近年来资产减值会计制度的变迁对会计盈余稳健性的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尽管存在较大的盈余管理空间,但我国不断强化促进了更加稳健的会计盈余,并且盈利公司会计盈余的稳健性高于亏损公司,表明资产减值会计制度的改革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方面是有效率的。在不完善的市场中,广泛存在的不确定性使得以稳健主义为基础的资产减值会计模式更为适当。

三、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证研究

(一)企业资产减值行为的动机。该类文献主要以研究资产减值是否被用来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动机包括避税、管理层变更、大清洗或利润平滑以及债务契约等,而也有学者发现资产减值没有被用来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Strong和Meyer(1987)的研究认为,早期的减值一般是在弃置资产或企业重组时确认,因而企业在经济扩张时期更易确认减值,而当限定行业时,当年确认减值的公司上一年的业绩既不是行业内最好的也不是行业内最差的。Zucca和Campbell(1992)研究了1978~1983年间的77个减值会计案例,发现绝大部分减值都可以归入“大清洗”、其余的案例归入“利润平滑”,暗示减值实质上是为了以后期间(转回)而进行的秘密储备。与上述结论相反,Francis et al(1996)的研究却没有找到当年确认减值的公司是“清洗者”或者“平滑者”的证据,相反,他们找到价值减损变量(公司和行业的历史股票回报率、账面市值比以及总资产回报率)显著解释了减值确认的频率和幅度。

国内文献归结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则进行盈余管理主要动机是规避或迎合证券市场的政府监管政策。蔡祥等(2004)研究了1998~2000年上市公司执行资产准备计提政策过程中的选择后认为,减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资产质量的实际状况,但规避或迎合政府管制政策的经济动机仍然构成了主要原因之一;资产减值程度、追溯比例、资产减值类型及其背后所反映的经济动机差异,显著影响了投资者的评价行为。沈振宇等(2004)研究了坏账准备准则变化前后上市公司利用坏账准备利润操纵行为的变化,认为在我国当期转型经济条件下,上市公司更容易利用原则导向会计准则所赋予的职业判断的空间来操纵利润,而针对规则导向会计准则规定本身而言,公司难以利用其来操纵利润。代冰彬、陆正飞、张然(2007)以2001~2003年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试图区分企业资产减值行为是盈余管理和体现稳健性,他们以“盈余―回报关系度量法”,为资产减值的稳健性进行了检验分析后发现,除了盈余管理动机,会计稳健性和经济因素也是企业资产减值行为的影响因素。于李胜(2007)从新旧准则最大的变化――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的问题入手,研究上市公司是否会在2006年新旧准则衔接期大量转回减值准备,以及准则颁布前后计提和转回减值准备的动机是否存在差异及比较了新旧准则下会计信息质量差异;最后研究了公允价值计价是否会提高会计信息的定价能力等问题。结果发现,新准则中禁止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做法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稳健性,并且由于财政部、证监会在准则衔接期政策实施得当,抑制了上市公司在新准则实施前突击转回已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动机,从而未出现上市公司“赶集”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现象。同时他们还发现,按新准则调整后的股东权益比旧准则有较高的价值相关性,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提供增量的价值相关信息。研究整体表明,新旧准则转换过程是平稳、有序的,会计信息质量也得到了提升。张然、陆正飞、叶康涛(2007)以最新《资产减值》准则对旧准则允许八项减值准备转回的规定,已确认的长期资产减值2007年之后不得转回的问题入手发现。上市公司在准则颁布以后实施以前,并没有由于会计准则变迁而集中转回大量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但由于以后将不允许转回,上市公司对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明显更加谨慎,数额有所减少。新准则的颁布对亏损公司使用减值准备进行“大清洗”的现象有一定的遏制作用。同时证明,制定与修订会计准则不仅要考虑到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的执行问题,还要考虑在新旧准则变迁期间,公司利用新旧准则的差异进行会计操纵的可能性;而适当的政策监管对准则变迁期间的公司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二)资产减值行为的经济后果。此类研究主要以企业进行资产减值引起的市场反应为主要研究主题:Rees等(1996)发现市场对减值的反应显著为负,而且计提减值前的资产回报与市场调整后的股票回报都显著低于同行业公司的平均值。Bartov等(1998)以1984~1985年间的373次减值公告作为研究样本,研究了减值公告前后,减值公告与短期和长期股票回报间的关联关系。Elliott和Hanna(1996)研究了1970~1994年间公告减值的2,761家公司的101,046个季度数据,作者将样本公司分为多次减值、一次减值与没有减值几类,通过对盈余反映系数(ERC)的研究,发现多次减值将产生噪音,市场更难以认识其盈余的真实性。李增泉(2003)针对1995~2000年中国上市公司研究表明,会计盈余对“坏消息”的反应速度比对“好消息”的反应速度快,会计盈余在总体上是稳健的。洪剑峭等(2004)在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信息含量进行的研究中发现,资产减值政策可能成为某些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来华、黄娇丹(2007)以我近年来资本市场的数据为样本,针对资本市场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现象的频繁出现来验证资产减值在资本市场的反应,结果表明,资产减值信息失真能直接导致资产减值信息的相关性锐减;并且针对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规定的存货等已确认的资产减值不得转回的规定,发现资产减值的计提方向存在信号显示作用。这表明资产减值准备方向传递了公司未来前景的信息,全面取缔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将减少资产减值的部分信息含量(来华、乾惠敏、黄娇丹,2007)。

四、国内资产减值会计研究的不足与研究空间

现有文献已经对企业资产减值问题的研究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还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间:

1、缺乏对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主体背景特征的研究。现有研究发现管理层变更和减值准备计提有相关关系,但是缺乏对管理层特征的研究,如管理层的年龄、性别、职务、学历、任职时间等。如果将董事长、经理等个人的背景特征从管理层中剥离出来,将会扩展资产减值会计的研究视角。

2、缺乏对资产特性的研究。不同资产有不同减值,影响减值的因素与资产的特性紧密相关,而现有的研究大部分将不同类型和性质的资产纳入同一个模型中分析,没有区分资产类型来建模,经济因素变量多以整体资产或盈余的信息来作为替代变量,变量选择粗糙,研究结果缺乏说服力。

3、对于企业是否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缺乏系统性、长期性的研究。现有研究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问题的研究大多以截面数据为基础,缺乏长期、系统性的研究,例如多次新旧准则变化(新准则加大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引起的企业减值准备计提行为变化的研究。

4、盈余管理和稳健性的度量依据有待开发。现有研究一般将扭亏动机、配股动机、亏损动机、异常项目等因素与资产减值相关指标联系起来考察企业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研究文献整体缺乏案例等直接证据。稳健性的度量一般以企业计提减值后是否有经营业绩下降为依据,缺乏可信度,因为导致经营业绩下降的因素很多,单纯地认为企业计提减值后经营业绩下降了,就表示计提减值准备是稳健性的体现是不充分的。

5、2006年新准则颁布后,已有对于新准则中长期资产减值不能转回的规定在上市公司的反映问题上做了研究,但是缺乏对短期资产和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行为对比的研究。如在旧准则中减值准备可以转回的非流动资产而在新准则中不能转回,上市公司对该类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行为有无变化;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减值项目“转移”问题,即减值准备不能转回的非流动资产是否存在“计提不足”,而减值准备可以转回的流动资产等项目却“计提过度”。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G.Edward Philips.October“The Revolution in Accounting Theory”.Accounting Review,1963.

[2]周忠惠,罗世全.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J].会计研究,2000.9.

[3]许云.美国资产减值会计研究的历史回顾及启示[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5.

[4]斯蒂芬.A.泽夫、贝拉.G.德兰.现代财务与会计理论――问题与论争[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5]张美红.资产减值会计.当代财经,2000.

[6]勤勉,王玉蓉.资产减值与会计盈余稳健性的实证分析[J].财会通讯,2007.5.

[7]Strong J,A Thakor,J Mwyer・Assets writedowns:Managerial incentives and security returns[J]・Journal of Finance,1987.

[8]Zucca L J,D R Gampell・A closer look at discretionary write-downs of impaired assets[J].Accounting Horizons,1992.

[9]蔡祥,张海燕.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追溯与市场效应[M].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4.

[10]沈振宇等.会计准则制定导向悖论[J].财经研究,2004.6.

[11]代冰彬,陆正飞,张然.资产减值:稳健性还是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7.12.

[12]于李胜.盈余管理动机、信息质量与政府监管[J].会计研究,2007.9.

[13]张然,陆正飞,叶康涛.会计准则变迁与长期资产减值[J].管理世界,2007.8.

[14]李增泉.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的实证研究[M].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1.4.

资产减值会计论文篇4

关键词:资产减值转回;会计准则;相关性;历史成本

随着我国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我国资产减值处理也不断地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两项准备阶段”、“四项准备阶段”、“八项准备阶段”和“全面计提减值准备阶段”。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改变之前同国际准则相同的处理,为了规避恶意操纵利润,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只允许在资产处置时再进行会计处理。关于长期资产减值是否能转回,一直有广泛的争论,未能达成一致。本文分析重点在于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动机和经济后果,以及对我国会计准则对于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制定提供政策建议。

影响公司资产减值计提处理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和盈余管理因素。其中,主要是是盈余管理的因素使得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提出质疑。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盈余管理方面的动机进行分析:第一,融资动机。我国公司融资渠道主要有:留存收益、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发行股票。获得上市资格、取得竞争优势,利用资产减值损失转回进行盈余操纵来美化报表。第二,避免亏损动机。公司亏损,不仅对公司管理者的管理能力进而薪酬水平受到影响,也会影响股价和投资者的信心,企业的再融资也将受到影响。第三,大清洗动机。对高管的奖励机制上,考核的指标很容易纵,高管会尽可能达到公司的要求,另外,面临无法避免亏损的境地时,企业会为以后转亏为盈创造机会,进而多计提减值准备以后期转回。

美国会计原则认为减值作为一个新的成本基础,不可以逆转,不允许资产减值转回。但国际会计准则认为,资产减值会计是以决策有用观为理论基础,通过提供资产真实价值,向企业现实的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信息,以帮助其做出正确决策。资产减值损失的冲回反映一项资产在使用或出售方面的潜在服务能力,比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有所提高,从提供资产真实价值量度的角度考虑,资产减值是应该允许恢复的,企业应认定那些引起资产潜在服务能力提高的估计改变。另外,IASB为了避免人为过度随意冲回资产减值,对企业应何时冲回资产减值损失做了详细的规定,对可能出现的虚假也做出了严格的限制,并规定转回后的金额不能超过没有确定减值损失的资产折旧后的账面价值。若我国会计准则将来重新允许资产减值转回,这一点是值得充分借鉴的。

关于资产减值转回的会计学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以IASB为代表的准则制定机构支持资产减值转回,以FASB和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为代表的准则制定机构反对资产减值转回。对于资产减值转回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与历史成本的一致性、资产减值转回的信息质量、盈余操纵、自创商誉等。

不允许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市场经济不够发达。当经济环境监管不到位时,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首要目标,既然谨慎地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就应当更加谨慎地转回甚至不允许转回,以防止利润操纵。第二,一定程度上与历史成本相背离。新的资产成本以可收回金额为基础,与重估资产价值增值并没有区别。而且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转回的限额使得转回后,信息质量下降。第三,方便了平滑收益。减值损失的转回使得盈余的波动性降低。第四,公允价值取得困难。对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需要大量的工作,尤其是资产的公允价值。第五,会导致自创商誉。减值损失的转回在许多情况下会隐含地导致内部自创商誉。因此,FASB禁止转回以前确认的长期减值损失。我国新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也是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允许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原因主要有:第一,信息相关性的要求。如果造成减值的原因己不存在,就要果断地转回,为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提供相关性的有价值的信息。第二,符合资产的定义。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新会计准则中资产负债观的广泛应用,更要求反映资产的真正价值。第三,承认市场的变化性。市场环境不断变化,之前确认减值的事实发生变化后,就应当回复确认的减值损失。另外,关于反对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论述,我认为,第一,只要在规定的转回限额以内,没有超过资产的初始成本减摊销或折旧后的余额,那么减值损失的转回与历史成本就是一致的。第二,对于担心企业人为操纵利润,但新会计准则大幅度谨慎地采用IASB中广泛采用的公允价值,更强调资产负债观,对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的否认,也是基于目前我国的现状,未来趋势应是支持的。第三,自创商誉的问题。IASB中规定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减值损失转回后的账面金额不会超过资产的初始成本减去其摊销或折旧后的余额,限额的存在不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故不存在形成自创商誉的问题。因此,IASB允许转回以前确认的长期减值损失,这也是本文的观点。

如果允许资产减值损失转回,在市场环境逐渐规范的前提下,我们还必须做好相应的政策准备,尤其是应对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转回人为操纵利润。我将以增加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转回操纵利润的难度为出发点,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准则法规准备。前文提到,企业有足够的动机利用资产减值损失转回来操控盈余,企业过度追求利润是外界对经营业绩的追求的不良后果。在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时,应建立综合的企业效绩考评体系,兼顾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减弱资产减值准备与公司考核评价指标之间的联系。第二,加强监管工作。综合利用财务报告的表内信息和表外信息,对资产减值发生的原因、计提减值的依据、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原因等进行说明。在监管工作到位的前提下,企业才能真正按照要求披露相关信息,财务报表使用者更能理解减值情况,进行理性决策。总之,要正确看待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利弊,做好对允许转回的政策准备才是重中之重。(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建新.《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7年第3期;

[2]张奇峰、王俊秋、王建新.《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财经论丛》.2007年第3期;

资产减值会计论文篇5

关键词:资产;资产减值;会计;会计准则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2

一、资产和资产减值的含义

1.资产的含义。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以下简称“《准则》”)是由财政部制定,于2006年2月15日,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该《准则》中对资产的定义,是“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因此,资产有三个特征:一是由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与现有的和未来即将发生的无关;二是企业本身拥有,或者实质控制的;三是预期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该定义突出了资产本身的功能性,即能够为企业带来潜在的经济利益。这是一种“未来经济利益观”,考虑到了反映资产的动态特性,是基于资产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的角度来定义资产的本质的。

2.资产减值的含义。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中对资产减值这样定义为:“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资产是预期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当一项资产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它就不能在作为企业资产存在,那么不能带来利润的资产的价值就应该减去,企业就应该确认减值损失。企业是一个经济主体,以盈利为目的,只有当一项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利益大于其市场价格时,才会决定购买。在购买之初,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它的可回收金额是一致的,企业也明确资产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价值变动的情况的存在。资产价值的减少原因有两点:第一,客观存在使其减损的因素。这包括物理原因、宏观环境变化、企业外部环境变化或企业内部情况变化等引起的该资产能够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的减少;第二,主观操纵因素。这包括管理层的调动和调整、利润平滑因素和“大清理行为”等。资产减值是一种衡量标尺,不断地比较资产账面价值和其可回收价值的大小。

二、资产减值会计核算的原因和依据

1.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的原因。当一项资产未来可能流入企业的全部经济利益与该项资产现在的账面价值相比要低时,该项资产就发生了减值,那么在会计上对资产的减值情况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核算就是资产减值会计。其经济实质是用价值计量代替成本计量,并将价值小于账面金额的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或费用。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性,要求对企业的资产价值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记录、计量,以确保对资产价值的如实反映,这有助于相关负责人和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迅速地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做出有效的反应,即加强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

2.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的理论依据。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关于会计目标的相关理论。资产减值会计的产生有利于企业衡量资产的真实价值,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质量,从而可以为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帮助他们做出相对正确的决策,所以资产减值会计的产生,从决策有用观的角度来分析,是非常有意义的。资产减值会计的出现有利于增加有关企业资产的信息的相关性,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有用的信息。

(2)有关持续经营的基本会计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是会计的一个重要假设。它假定在现有条件下,在我们可预见的未来,企业会永久地经营下去。持续经营是企业其他各种设施、活动、交易等等运转的前提。若企业明年就停业,那企业今天要做的可能就是如何高价变卖,如何实现现下时点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不会考虑资产的未来使用问题,那么资产计提减值也就没有了意义。所以,资产减值会计的存在也是为了及时客观地确认资产的现有价值状况,评估其未来使用情况,合理估计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以便企业及时做出补偿决策,保证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都能正常运转和持续稳定的经营以及可能的规模扩张。

(3)会计的稳健原则。会计核算要求符合稳健原则,谨慎原则是稳健性的要求,即不允许高估资产收益,也不能低估成本费用。稳健要求企业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识别所有会给企业带来风险的信息,以便企业能够及时制定风险应对计划。资产减值会计是谨慎性的要求,也是

企业施行稳健原则的重要体现。减值《准则》第七条规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和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中,只要有一项超过了资产的账面价值,就表明资产没有发生减值,不需再估计另一项金额”,可见对资产价值的衡量符合稳健原则,采用孰低法,符合不高估资产,不少计费用的谨慎性原则,从而保证企业稳健发展。因此,谨慎性是资产减值会计推行的理论基础之一。

(4)企业未来经济利益观的理论。企业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实体,盈利是其主要的目标之一,企业不能创造利润就无法保证包括股东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资产减值会计就是把资产中不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部分剔除,留下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部分,因此资产减值会计是以未来经济利益观为理论基础的。

(5)资产评估理论。资产减值会计,顾名思义需要先判断资产是否减值,而判断的途径就是先要对对资产的真实价值进行评估,因而就涉及到资产评估理论。资产评估理论就是研究量化资产经济利益的行为的理论。资产评估是对资产在某个时点的价值的评定和估算。资产评估是一个科学严谨的过程,基于科学的原理,并且程序复杂,由专门的资产评估公司负责。因而资产减值会计中的很多环节都是以资产评估理论为基础的。

(6)资本保全理论。资本保全分为两种:财务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实物资本保全理论主张企业保全实物资本,即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企业作为一个理性经营的经济实体,必然以持续经营为假设,为满足谨慎原则的要求,对进行企业资产的减值损失进行确认,以满足资产保值目的,继而实现资本保全。

(7)相关性原则理论。相关性原则要求信息提供者提供的信息要与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信息的相关性同时具备及时性、预测性、和反馈性三大特性。由于不确定因素加大,信息应该把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快速、及时的反馈给使用者,避免因滞后而带来决策上的失误。预测性要求信息能够对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预测分析,使用者根据信息预测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进行分析,以做出最佳决策。反馈性是指信息帮助使用者证明过去的决策是否正确,帮助决策者做出正确的选择。资产以历史成本计量时,虽然保证了信息的可靠性,但是由于主观客观不确定因素使资产价值降低时,这时为了确保信息使用者进行正确的决策,计提资产减值又体现了信息的相关性。

三、资产减值会计核算的具体做法

2001年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了“八项准备”(分别是存货、应收账款、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委托贷款),即将年财务报表中的主要资产项目都被归入计提减值的范围;到2006年2月财政部公布《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并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中正式实施,标志我国现代会计开始与国际接轨。

无论是计提减值的公司从“特殊的股份公司”到“所有股份公司”,还是计提准备的资产从“四项”到“八项”,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市场的适应,对股东等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满足,对公司减值会计实务的进一步规范都是减值《准则》不断更新的动因。

1.资产减值确认的标准。资产减值确认的标准,通常有三种:(1)永久性标准。即对可预见的未来不能恢复的资产减值予以确认。这一标准规避由于对短期价值变动而引起的损失,不过这对相关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需要从业人员首先区别暂时减值和永久减值。(2)可能性标准。即对可能的资产减值予以确认。这一标准需要先对需要确认减值的资产进行分类,这一标准旨在与历史成本保持一致。把需要确认减值的资产分为三类:第一类,资产账面的价值金额很大,并且很可能不能全额收回;第二类,资产账面的价值金额价值居于中等,有可能不能全额收回;第三类,账面金额价值很小,同样可能不能全部收回。第一类,资产金额影响较大,根据重要性原则应当确认;第二类,资产价值金额只属合理,并且是可能无法收回,只披露即可;第三类,资产价值金额很小,因而有关它的减值信息对企业影响很小,无须确认和披露。(3)经济性标准。是指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于账面价值大于可收回价值的资产,就应当进行减值确认。经济性标准必须要取得资产的公允价值,并以资产的计量为基础,但是计量的结果不应成为确认减值损失的唯一理由。企业选择运用哪种确认标准时应该考虑折现因素。

2.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引起资产减值的原因从外部和内部分开考虑。资产减值的外部因素:如资产市场价格于当期出现非正常的大幅度下跌,且跌幅明显超出预计范围;企业经营环境,还有资产所处的市场环境预计可能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而且会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市场利率以及相关市场投资收益率已经得到提高,影响到折现率,使得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减少;资产减值的内部因素,如有证据显示资产太过陈旧,已经过时且实体已被损毁;资产已经或者即将处于闲置状态,预计停止使用或者企业管理当局决定将其提前进行处置;企业的内部报告资料显示,资产产生或本身就有的经济效益已经低于或将低于企业的预期。

3.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计提,在以后的会计年度,不得随意冲回。该规定的适用对象只限于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以及以成本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非流动性资产,而对存货等非流动性资产条件符合允许转回。

4.资产减值的确认方法和关键点。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方法包括备抵法和直接转销法,确认方法的不同直接导致资产账面价值的不同,也反映企业对信息质量的不同要求。备抵法指对企业资产进行减值处理时,把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财务报表中作为资产的减项单独陈列,并不对资产的账面价值做出调整。直接转销法是指对资产减值损失进行处理时,将差额直接调减资产的账面价值,同时将损失计入当期损益,方法比较简单,成本较低,所以信息的可靠性较强,随之财务报表信息的相关性就低一点。

分析计量是减值会计中的重要一环,资产减值的计量活动包括搜集与资产价值、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剩余年限和折旧率等信息,将这些信息进行归类和整理,并按照特定的程序、原则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在确认资产已经发生减值之后,就要涉及到资产减值的损失的计量了。资产减值的计量是保证资产减值信息的可靠性的关键一环。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性质。资产计量要尽量采用能反映资产“未来的经济利益”性质的计量属性,以使其与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最大限度接近。但是,在会计的实务操作中,资产计量不仅要尽量反映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的实质,还要考虑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原则和技术的实践操作性等影响。

此外,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属性对资产价值的衡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计量属性以及怎样界定计量属性的合理性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企业经营环境的多变性和未来不确定性,在实务操作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又是困难的。理论上讲,企业资产减值会计的计量属性有很多种,且在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其适用性。在实务中进行选择时要考虑的因素时非常复杂的,但以下有几个重要的原则是做出选择时必须考虑的:在资产减值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应以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为目标。计量属性的选择还要考虑资产的特性。选择适用的计量属性时;要结合行业性质和企业本身业务的特点,基于现有的数据以及信息的基础之上;要选择考虑投入产出、成本效益和重要性原则,还要尊重企业管理当局的意见。

参考文献:

[1]苏丹宁.资产减值:公司行为与市场反映研究[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

[2]周冬华.中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基于新旧会计《准则》比较[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3]秦勉.资产减值会计制度:历史、机理与效率[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4]财部会计《准则》委员会.资产减值会计[M].大连出版社,2005.

[5]汪海粟.信息失衡与无形资产减值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6]步丹璐.资产减值的经济后果检验――基于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的视角[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7]高微.资产减值会计相关问题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0(14).

[8]姜洁.新旧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减值相关问题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06).

[9]李桂萍.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资产减值《准则》问题研究[J].特区经济,2010(05).

[10]赵春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论《资产减值》《准则》的政策涵义[J].会计研究,2006(03).

[11]王跃堂,周雪,张莉.长期资产减值:公允价值的体现还是盈余管理行为[J].会计研究,2005(08).

[12]戴德明,毛新述,邓.中国亏损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行为研究[J].财经研究,2005(07).

资产减值会计论文篇6

关键词:资产减值 会计问题 完善策略

现在的市场环境竞争非常激烈,越来越多的不确定因素出现在了企业生产经营当中,企业资产的盈利能力也越来越不稳定,充满了变化,而资产减值会计能够客观的反映出这种变化,所以这种会计方法在全世界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1 资产减值会计概述

资产这一会计要素无论是在会计理论还是会计实务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会计学家都试图对资产加以定义或阐述资产的性质。对资产和资产减值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内涵及其相关的基本内容进行阐述。

1.1 资产减值会计概述

1.1.1 资产减值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如果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就应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把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从实质层面看,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的规范大致与国际上保持了一致性。站在理论的视角看,如果把资产界定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当出现资产未来经济利益低于账面价值的情况时,会计上对这一笔资产减值进行记录并反映是合理的。

1.1.2 资产减值会计

资产减值通常都会发生在资产的持有阶段,一般都是随着资产的报废和处置而消失的。根据提供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要求,一旦出现资产减值的情况,就应该进行资产的减值工作,并对这个过程中的减值情况进行确认、计量、披露,这就是资产减值会计。资产减值会计是一种会计处理过程,它能够利用资产可收回金额修正历史成本,还可以客观的计量企业资产的价值,它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是通过对资产未来可实现经济利益的确认来释放风险。

1.2 资产减值会计的产生与稳健性原则的应用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资产减值的这种会计思想就出现了,那时候的稳健性原则还只是一种保护策略,但是现在稳健性原则已经发生了变化,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稳健性原则能够对抗会计计量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性和会计估计,所以在资产减值会计中稳健性原则被应用的越来越多。资产减值会计不仅能够及时的发现会计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损失,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为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

2 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与应用

2.1 资产减值范围

原则上只要企业所有资产出现减值的情况就应该及时的进行确认和计量,但是资产的不同导致了它们具有不同的特性,随之不同的还有减值会计处理,自然所采用的具体准则也就不同了。相关的法律对资产减值范围进行了规定:①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②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③固定资产;④生产性生物资产;⑤探明矿区权益等;⑥无形资产;⑦商誉。对于存货、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递延所得税资产、金融工具以及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的减值处理,应分别使用其各自规范的准则。

2.2 资产减值的确认

在资产负债表日,如果资产账面价值低于可回收金额则确认其减值,它能如实反映资产负债表日资产的价值,避开了采用职业判断区分资产减值类型的难题,便于操作。

2.3 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可否转回

从资产减值会计本身来看,资产减值会计本身就是稳健原则的重要体现。既然减值损失的确认是稳健性的体现,那么为了保持会计处理的一致性,当减值损失不再存在或已减少时,不应该将以前年度确认的减值损失转回,以免企业通过转回减值损失操纵利润。

2.4 资产减值的计量

确定可收回价值是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首要任务。然而,可回收价值并没有一个定论,他有多种理解,比如重置成本、销售净价等,可回收价值的定义曾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中被提及,认为可回收价值是资产的销售净值与使用价值两者之间的最高者,其中使用价值指预期从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期限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资产的减值损失在确定可回收价值后能够被很快的计算出来,因为一旦确定了可回收价值,把其和资产的账面价值比较一下就可以知道了。另外由于在计量资产减值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主观因素,应该统一减值确认的标准、方法和计量模式,明确计量标准。

3 其他准则规范的资产减值处理

3.1 应收账款的资产减值处理

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应收账款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作为金融工具,应收账款初始确认应按照公允价值确认。一般而言,应收账款的公允价值应结合所确认的收入的公允价值来判断。

3.2 存货的资产减值处理

期末,如果存货发生了减值迹象,应按照存货的成本低于其可变现净值的金额,确认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当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则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且转回后不可超过原计提的金额。

3.3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资产减值处理

持有至到期投资以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的,其发生减值时,应当在将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持有至到期投资价值以后有得以恢复,应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按恢复增加的金额,借记本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已计提但尚未转销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3.4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本期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数额等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取得成本扣除已收回本金、已摊余金额的原已计入损益的减值损失后的余额与当前公允价值的差额。

根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种类不同,减值确认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两类进行处理:一是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公允价值已上升且客观上与确认原减值损失确认后发生的事项有关的,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二是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通过损益转回。

4 资产减值会计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1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问题

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上不同企业都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其中提与不提、提多提少、确认和计提时间都有着很大的随意性。计提资产减值会因为企业的不同、行业的不同、项目的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别。在某些资产项目上,一些企业没有计提,但是一些企业需要全额计提。通过资产减值会计处理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有的减少,有的增加。这虽然反映了企业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同时也反映它们在资产准备的会计处理上很随意。

4.2 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问题

现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披露资产减值信息过于简单,很多的企业都没有对资产可收回金额方面的信息进行披露,比如折现率的计算方法、销售净价的计算依据等,只是披露了一些重要资产减值的金额和原因,这种不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使得会计信息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5 完善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的对策

5.1 会计人员的严格管理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要求财务人员具备一定的职业判断水平,要精通业务,要有一定的道德评价标准、法规标准,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这就需要企业、社会相关部门不断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职业教育、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需要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判断和表达,应当基于客观的立场,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同时我国会计人员知识的更新速度应该跟上会计改革的脚步,这就要求进行日常的会计学习,来对会计人员的再教育进行规范,尤其是对我国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会计人员的培训学习。于此同时,还应该紧抓对继续教育的工作考核。

5.2 完善内部会计控制

首先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评价标准,加强会计监督,加大处罚力度,制定检查督查的量化评价标准,从而保证会计监督的有效发挥。其次,规范单位管理层人员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履职程序,加强管理层的教育和监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需要企业管理层的自觉规范。再次,加强对财务资金的管理,实行帐、钱、物分人专管,实行相互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安全率。最后,加强对授权批准、会计记录、财产安全和审核审计四个部分的控制,使不相容的职权分离。

5.3 强化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有些企业对资产减值准备给予模式,大大减低了企业的诚信度,而且使得会计的信誉备受挑战。要想真正的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打击会计造假行为,就需要财政等监管部门对企业经常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财务检查。对查出的违规、违法情况,追究相关人员和企业的法律责任,保证财务数据的准确性。

5.4 完善资产减值准备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要全面掌握资产的质量状况,就得靠采购与仓储、销售与收款、投资与决策、基建后勤等相关部门建立一整套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时向财务部门反馈各类资产出现的问题与原因。这里尤其强调要加强内部会计控制。会计控制不仅具有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等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于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完善的核算程序和标准,规范资产减值行为,这样才能保证各项资料的准确与完整,提供的财务数据真实可信,为资产减值准备的正确提取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我国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经济环境越来越规范,加之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为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但是我们还是要积极开展资产减值会计相关的理论研究,使得理论与实务的共同努力,使得市场经济与监管机制相互努力,最终使资产会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与效果,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的信息,使得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参考文献:

[1]陈汉文.管理会计[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年.

资产减值会计论文篇7

【关键词】 资产减值; 经济因素; 盈余管理; 市场反应

一、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瞬息万变,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导致企业的盈利能力失去了其在工业时代所具有的稳定性。当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或资产的内部使用方式或范围发生变化的时候,资产真正能带来的经济利益有可能会低于按历史成本计价的账面价值。因此,实行资产减值会计具有其必要性: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地预计可能的损失,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另一方面,避免由于资产的虚增或所有者权益的不实,而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错误判断。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各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先后出台了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意图通过准则的约束来规范实务界的行为,增强会计信息的稳健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然而,在会计实务运用中,资产减值准则与制定初衷有所背离,成了一把“双刃剑”:不仅是对企业资产现状的反映,更沦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基于此,我国2006年颁布的CAS8规定,资产减值禁止转回。然而这一政策的变迁是否遏制了盈余管理现象?新准则的颁布是否能合理有效地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状况?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学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而本文意图通过对国内外资产减值研究文献进行回顾,把握资产减值研究动态,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空间,为准则制定起到一定作用。

二、资产减值会计理论研究

国内外关于资产减值会计理论研究较少,而现有的文献主要集中于资产减值会计实施初期,针对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确认、计量三方面进行阐述。

周忠惠、罗世全(2000)和张美红(2000)都以“决策有用观”作为资产减值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认为企业的账面成本高于该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时,记录资产减值损失是符合逻辑的,而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是指在会计上对资产的减值情况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

周忠惠、罗世全(2000)认为资产减值会计不只是局限于过去,更多地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资产减值的确认应采纳“经济性标准”,即只要发生减值就予以确认,确认和计量采用相同的基础。同时支持允许资产减值的恢复,但认为为了避免操纵的现象,应该对资产减值进行充分、公允地披露。

张美红(2000)则认为资产减值会计突破了“实现原则”和“历史成本原则”,其以反映资产减值为目的,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对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进行修正。

毛新述等(2005)专门从公允价值和现值两个方面对资产减值会计计量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以公允价值和现值进行计量的指导性框架。同时,其也认为由于公允价值和现值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和转回,这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当期和以后各期的盈余水平,因而很容易为企业的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留下余地。所以,在实施此计量方法的同时,还应辅之以相关的配套措施。

三、资产减值的实证研究

(一)资产减值的影响因素

Gordon(1964)根据其规范研究认为公司管理层选择会计政策是为了平滑各期利润,并首次提出了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理论。而Watts and Zimmerman(1986)根据经济学的契约理论,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理论提出了三大假设:分红计划假设、债务契约假设、政治成本假设。自此,开启了学者对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经济动机的研究。根据现有研究表明,资产减值的计提动机可以分为三大类:经济因素、盈余管理因素和其他因素。

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又称为价值毁损因素,是指由于行业和公司自身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而导致公司资产的价值损毁。而资产减值的实质,正是反映企业账面成本高于该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但是公司管理层是否真正基于该实质计提资产减值,众多学者对此作了相应研究。

Elliott and Shaw(1988)以1982—1985年间计提了资产减值的240家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经济因素对资产减值的计提比例产生了显著影响,即资产减值的计提确实反映了企业资产的真实状况。Francis et al.(1996)利用加权托宾模型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也支持上述观点。

Rees et al.(1996)则通过研究资产减值与超常收益之间的关系,发现企业提取的资产减值准备并未在以后年度转回,而属于永久性资产减值。这意味着减值并非源于经理人员盈余管理的机会主义行为,而是管理层对于经济环境变化所作出的积极反应,即通过资产减值政策向市场传递经理人员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期。

我国学者王跃堂等(2005)通过研究2001年长期资产减值政策改革的实施情况,证实了上市公司计提的减值总额真实反映了长期资产未来收益能力的下降,而且追溯调整后计入当年损益的减值数额也真实反映了该信息。研究结果支持了经济因素是资产减值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这一论点。

2.盈余管理因素

根据西方相关研究,盈余管理因素主要包括管理层变更、大清洗、利润平滑。而我国学者的研究不仅印证了上述观点,同时还结合我国制度的特殊性(如ST制度等),发现国内上市公司存在为了规避或者迎合政府管制政策而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1)管理层变更。Strong and Meyer(1987)实证检验了管理层变更对于资产减值计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企业主要高层管理人员发生变更时,公司会提取大量的资产减值准备,以便在未来转回时提高业绩。Elliott and Shaw(1988),Francis et al.(1996)的研究均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2)大清洗行为。国内外大量研究(Chen and Lee,1995;McNichols and Wilson,1988;Riedl,2004;张然等,2007;于李胜,2007;步丹璐、叶建明,2009)均一致认为公司具有大清洗动机时,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Chen and Lee(1995)研究了1985—1986年间美国石油天然气公司高管薪酬计划与减值政策的关系。研究发现,当企业将会计处理方法从执行完全成本法(Full-cost method)转为探勘成功法(Successful-efforts method)有利于薪酬的实现时,高管会选择会计方法的转变,从而避免计提资产减值;而当会计方法的转变不能改变公司亏损的情况时,高管一般会选择计提资产减值。该结论表明管理者基于自身利益存在大清洗行为。

Riedl(2004)则从另外一个视角,即资产减值相关准则变化前后资产减值计提动机进行了对比分析。他认为虽然SFAS No.121《长期资产减值、处置的会计处理》对长期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和计量标准作出了详尽的规定,但是由于长期资产的流动性很低,其公允价值信息难以获取,其减值的计提仍然不可避免主观估计的存在。研究结果显示,与准则之前相比,准则之后资产减值与经济因素的关联度反而降低,而与大清洗行为的相关性提高。但遗憾的是,Riedl并没有对准则颁布以后未实施前这一期间的公司行为进行研究,也没有对准则实施前后企业出于新旧准则差异而实施的盈余管理进行研究。

我国学者张然等(2007)则分析了我国2006年新准则颁布以后实施以前的公司行为。研究发现:在新会计准则颁布以后正式实施以前的2005年和2006年会计年度,上市公司平均来看并没有转回超额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但是对于上年度计提较多减值准备的公司,在新准则颁布的压力下,在2005年和2006年转回了超额的减值准备。同时,还发现亏损公司的确利用减值准备进行大清洗行为,新准则的颁布对这种现象有一定的遏制作用。于李胜(2007),步丹璐和叶建明(2009)的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由于新准则的规定,使得一些企业在准则衔接期该动机有所减低。

(3)利润平滑。西方研究认为,分红计划一般规定了经理人员能够获得奖金的盈余的上限和下限,当会计盈余低于下限时,经理人员不会得到奖金,但高于上限的那部分收益也不会得到相应的报酬。基于机会主义行为观,当企业未经管理的盈余小于下限或大于上限时,经理人员将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即平滑利润。

Elliott and Shaw(1988)研究表明由于资产减值较其他会计报表项目在时间和数量上具有更大的可操纵性,管理层就可以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使企业利润在年度之间转移,从而保持企业年度利润的稳定性。McNichols and Wilson(1988)则以操纵性坏账准备为研究对象,发现当企业存在利润非常大或非常小时,都会计提较高比例的资产减值准备。我国学者李增泉(2001)的研究也支持上述结论。

但是,Francis et al.(1996)的研究却提出相反观点,认为利润平滑和大清洗动机对减值准备提取比例的影响并不显著。

(4)规避或迎合政府管制政策。蔡祥和张海燕(2004)研究发现,为回避监管部门关于“特别处理”的规定,会计政策调整前每股净资产处于面值边缘的公司提取了更少的资产损失准备,新被ST的公司则作出了完全相反的选择。

谭燕(2008)的研究则不仅考虑了资产减值准则的约束条件,还考虑了证监会多次修订并颁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基于此背景下,以2003—2006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结论显示证监会增加的披露规则的确约束了上市公司利用内部估值操纵盈余的行为,同时也发现上市公司偏好于采用流动资产项目进行盈余管理。

(5)盈余管理动机与资产减值类型的选择。上述文章均证实了盈余管理因素是企业资产减值计提与转回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部分学者还深入探讨了不同盈余管理动机导致的资产减值不同的类型。

李增泉(2001)通过对1998年A股公司与B股公司资产减值政策进行差异分析,发现上市公司被赋予是否提取减值准备的会计选择权时,一般选择不计提,即使计提,其提取比例也显著偏低;而当上市公司被强制要求执行减值政策时,具有扭亏动机、配股动机、临界动机的上市公司一般会选择增加(或不减少)当期收益的资产减值政策,具有亏损动机、变更动机和利润平滑动机的上市公司一般会选择增加(或不减少)未来收益的资产减值政策。

代冰彬等(2007)的研究发现,存在扭亏和大清洗动机的公司在进行盈余管理时,会计提各类资产减值准备;而存在利润平滑和管理层变更的公司只使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以便为未来存留盈余空间。

谭燕(2008)在对2001—2007年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研究时,发现管制规则是导致资产减值类型和转回结构选择的主要原因。

3.其他因素

在经济因素与盈余管理因素取得丰硕研究成果后,部分学者开始探讨公司治理结构、公司规模、审计意见等对资产减值的相关影响。

王跃堂(2000)对1998年A股上市公司执行三大减值会计政策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执行与未执行三大减值政策的两类公司的特征有系统偏差,在负债率、公司规模、公司治理结构、审计意见等特征变量上有显著差异。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决定因素不是西方所谓的“三大假设”,而是证券市场的监管政策、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经营水平以及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王建新(2007)的研究也证实了公司治理结构显著地影响了长期资产减值转回。

(二)资产减值的市场反应

Ball and Brown(1968)首次提供了可靠的证据,证实了证券市场价格对盈余公告的反应。随后,人们对证券市场反应的其他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针对资产减值的市场反应,国外研究主要通过事件研究法或关联研究法来考察资产减值的信息含量。

一般认为,减值公告导致的股票回报差异在统计上是显著的(Alciatore et al.,2000;蔡祥、张海燕,2004),市场对减值公告的反应显著为负(Strong and Meyer,1987;Elliott and Shaw,1988;Rees et al.,1996;蔡祥、张海燕,2004)。但是由于有其他相关信息渠道的存在,投资者可能在减值实施之前预计到该事件的发生。所以一般在公布资产减值公告之前很多公司的股价已经开始下降,减值公告所产生的市场效应只反映了其所传递的一部分信息含量(Alciatore et al.,2000;Bartov et al.,1998;Elliott and Shaw,1988)。

同时相关研究还表明资产减值类型、计提比例、追溯程度及其背后所反映的经济动机的差异,显著影响到了投资者的评价行为。

Bartov et al.(1998)将资产减值以其性质的不同分为两类进行研究:一是管理层改变经营决策的“经营决策型减值”;二是完全经会计调整的资产减值。研究表明:短期内,市场将会计调整的资产减值信息作为坏消息,公司股价呈现异常显著的下跌趋势;公司在公布第一类资产减值公告后股价基本没有变化。长期来看,两类减值导致的股票回报差异在统计上均表现显著。

Francis et al.(1996)研究发现,当资产减值传递着企业管理战略转变的信息时,高比例的减值意味着企业未来业绩的潜在增长机会,那么股价将作出正向的反应;当资产减值传递出经理人员具有盈余操纵的能力和意愿时,市场的反应将取决于盈余管理的实际影响:当投资者认为资产减值的行为模糊了企业的真实业绩时,市场将会作出消极的反应;当投资者认为这种盈余管理行为实质上改善了盈利的质量,或者实现了其他团体向股东的利益转移时,市场可能会作出积极的反应。

蔡祥和张海燕(2004)的研究也部分支持了Francis et al.(1996)的结论。其研究发现由于明显的盈余管理动机的存在,无论是在较短的事件窗口,还是在年度回报窗口,市场对应收款减值占主导地位的公司都作出了更为消极的评价。

(三)从资产减值角度考察会计稳健性

会计稳健性要求企业对于损失必须及时确认,而对于收益则需要有充分证据才能确认,而资产减值又是损失确认的一个主要部分。基于此,近年来部分学者开始从资产减值角度考察会计稳健性。

于李胜(2007)研究表明,会计信息整体是稳健的,但是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公司会计信息稳健性较差。可见,资产减值准备转回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稳健性。而我国新会计准则中所规定的“禁止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不仅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稳健性,还可以提高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

杨丹等(2011)则从资产减值角度考察会计稳健性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及时确认损失有助于促使公司及早停止低效率的投资,因此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会对公司的过度投资产生制约作用。由于及时确认损失也会促使厌恶风险的经理人放弃对风险较大但却可能盈利的项目进行投资,因此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也会导致公司投资不足。

四、研究启示

(一)全面研究各类资产减值科目

根据已有的文献可以看出,大量的实证研究在控制经济因素的情况下,证实了我国企业的盈余管理因素影响了资产减值政策的选择。但是大多数研究都基于长期资产减值所造成的影响,证实了2006年的政策变迁的确对企业的利润操纵行为起到了遏制作用。事实上,我国学者还可以结合我国的自身情况针对短期资产减值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公司是否存在利用短期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为准则制定作出贡献。

(二)深化资产减值研究相关问题

目前,我国针对资产减值的研究主要停留在资产减值的影响因素上,并未考察资产减值信息所产生的市场反应。根据以往的相关研究可知,会计信息可以帮助投资者进行估计与判断。但是,资产减值政策的变迁是否提高了资产减值相关信息的信息含量、真正有助于“决策有用性”,其对我国投资者决策又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三)从新视角解读资产减值

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广泛应用已是大势所趋,2006年新准则对可回收金额的新规定,也将公允价值明确地引入资产减值计量中,我国学者可以以此为契合点,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深入探究公允价值在资产减值中的运用及其对资产减值计提、转回、审计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从而为我国准则制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周忠惠,罗世全.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J].会计研究,2000(9):23-30.

[2] 张美红.资产减值会计[J].当代财经,2000(11):71-75.

[3] 毛新述,戴德明,姚淑瑜.资产减值会计计量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5(10):35-41.

[4] 王跃堂,周雪,张莉.长期资产减值:公允价值的体现还是盈余管理行为[J].会计研究,2005(8):30-36.

[5] 张然,陆正飞,叶康涛.会计准则变迁与长期资产减值 [J].管理世界,2007(8):77-139.

[6] 于李胜.盈余管理动机、信息质量与政府监管[J].会计研究,2007(9):42-49.

[7] 步丹璐,叶建明.《资产减值》的经济后果——基于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的视角[J].中国会计评论,2009(3):315-328.

[8] 李增泉.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的研究[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1(4):70-113.

[9] 蔡祥,张海燕.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追溯与市场效应[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4(3):31-56.

[10] 谭燕.资产减值准备与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管制——来自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8(11):129-142.

[11] 代冰彬,陆正飞,张然.资产减值:稳健性还是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7(12):35-42.

[12] 王跃堂.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基于沪深股市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0(12):31-40.

[13] 王建新.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动机与长期资产减值转回——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7(5):60-66.

[14] 杨丹,王宁,叶建明.会计稳健性与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基于资产减值角度的分析[J].会计研究,2011(3):27-33.

[15] Gordon, M.J.Postulates,Principles and Research in Accounting[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64, 39(2):251-263.

[16] Watts, R.L. and J.L. Zimmerman. 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D].Prentice-Hall, 1986.

[17] Elliott, J.A. and H.W. Shaw. Write-Offs as Accounting Procedures to Manage Perception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88(26):91-119.

[18] Francis, J., J. D. Hanna and L. Vincent. Causes and Effects of Discretionary Asset Write-Off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6(34):117-134.

[19] Rees, L., S. Gill and R. Gore. An Investigation of Asset Write-Downs and Concurrent Abnormal Accrual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6 (34):157-169.

[20] Strong, J. and J. Meyer. Asset Write-Downs:Marginal Incentives and Security Returns[J].Journal of Finance, 1987, 42(3):643-661.

[21] Chen, K. and C.J. Lee. Executive Bonus Plans and Accounting Trade-Offs: The Case of the Oil and Gas Industry,1985-86[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5, 70(1):91-111.

[22] McNichols, M. and G.P. Wilson. Evidenc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from the Provision for Bad Deb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88(26):1-31.

[23] Riedl, E.J.An Examination of Long-Lived Asset Impairment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4, 79(3):823-852.

[24] Ball, R. and P. Brown.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68, 6(2):159-178.

资产减值会计论文篇8

关键词:资产减值;确认;计量

为了使资产能真实地反映企业获得经济利益的能力,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第五十一条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此规定明确要求企业对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存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和委托贷款进行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计提减值准备,简称“八项准备”。为进一步搞好这项业务,我们应当深刻体会资产减值的实质内涵、准确把握其确认与计量的原则及其账务处理的方法等,同时进行积极的研究与探索。本文仅就资产减值会计理论的几个核心问题谈些看法。

一、资产减值会计的经济实质

资产是会计的重要要素之一,几乎所有的会计要素都直接或间接与其相关。我国《企业会计制度》采用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的概念,对资产的定义进行了界定,“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按照资产这一特征,不具备可望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资源,则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也不能作为资产继续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其实,会计学意义上的资产,与经济学意义上的“财富”、“资源”等概念有着极深的渊源,其真正的价值在于目前及未来利益。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就把财务会计的重心由利润表转向了资产负债表。虽然,这一定义是否完全适用于“会计学”,仍然存在争议,但是,它概括了资产的本质,应该说比较符合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因为,从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来说,它持有资产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葛家澍,1996)。从理论的角度讲,如果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那么,当企业的账面成本高于该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时,会计记录一笔资产减值损失是合理和恰当的,这就是资产减值会计的经济实质。

二、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

研究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必然要与会计观相联系。目前世界范围内存在两种主流会计观: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认为,管理当局是委托人授权控制其部分财产资源的受托人,管理当局不但负有诚实地管理好委托人资产的责任,而且负有为委托人的利益全力以赴开展经营活动的责任,这些责任就被称为受托责任。在受托责任观下,它要求资产计量从信息提供者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客观、可靠、精确。在这种观念下,资产计量倾向于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强调最后利润数据的确定。目前德、日等国基本持会计受托责任观。

决策有用观是建立在美国公司治理结构基础上的。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信息主要为市场投资者服务,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利用财务报告数据,通过各种评估模型来分析公司的内在价值,评估投资者的风险程度,从而做出投资决策。这种观念下,资产计量要求采用有别于历史成本的多重计量属性,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对信息的精确性没有严格的要求。资产减值会计试图用价值计量代替成本计量,并将账面金额大于价值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或费用。如果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是企业价值的函数,那么,资产减值会计应该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因为资产减值会计力图为资产的真实价值提供量度。一般认为,资产计量越接近其真实价值,越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以为,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为决策有用观,其目的在于通过提供资产价值的信息,向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未来现金流入或流出等决策相关的信息,而不在于向所有者报告受托责任。2000年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定义,采用了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法,这表明了我国有采用会计决策有用观的趋势。

三、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

是否确认资产减值,这涉及到确认标准的选择问题。目前主要有三种标准,即永久性标准(permanentcriteri on)、可能性标准(probabilitycriterion)和经济性标准(e conomiccriterion)。

1.永久性标准。是指只对永久性(即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恢复)的资产减值损失进行确认。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永久性标准可以避免确认暂时性减值损失。反对者认为,永久性标准不符合“资产是能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这一定义,且暂时性减值和永久性减值难以界定,有可能促使管理者当局故意递延减值损失的确认。笔者更倾向于后者,因为,会计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充满了判断和估计,要想在会计报告中剔除不确定性是不可能的,而主要立足于未来的减值会计尤其如此。因此,永久性标准不适用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

2.可能性标准。是指对可能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确认。其目的在于与历史成本框架保持一致并避免确认不必要的减值损失。美国等一些国家的做法是,确认与计量的基础不一样,确认时使用未来现金流量的不贴现值,计算时使用公允价值。因此,如果未来现金流量的不贴现值大于账面价值,那么,即使公允价值小于其账面价值,也不确认资产减值损失,由此可能导致资产价值的高估。

资产减值会计论文篇9

【关键词】 现行会计准则; 资产减值; 盈余管理; 琼斯模型

一、引言

为了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的质量,提高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我国财政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关于资产减值的会计政策。1998年,财政部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所有股份有限公司应对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存货以及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制度》扩大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在原来四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加上原来的四项减值准备,共有八项减值准备,简称“八项计提”,表1列示了我国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

从以往的实践来看,资产减值政策对客观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直接影响企业的当期损益,随着计提减值资产范围的扩大,资产减值逐渐成为了企业操纵利润的手段。

财政部在2006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以下简称现行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一规定理论上大大缩小了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自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实施后,国内大部分学者对其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许多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在抑制企业盈余管理方面有显著效用的结论。但是他们所采用的大多数为现行准则实施后前几年的数据,我们知道,新政策效用性的显现所需时间较长,所以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实施后前几年的数据能否真实反映准则的效用,是值得怀疑的。

到目前为止,现行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已经实施了六个会计年度,究竟现行会计准则是否在遏制企业盈余管理方面达到了其预期的目的以及是否减少了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性是本文所研究的内容。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自20世纪80年代初盈余管理在西方会计界提出以来,盈余管理就一直倍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Zucca和Campell(1992)研究了1978年至1983年之间67家公司的77次减值,研究结果表明资产减值成为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Hflin和Warfield(1997)研究了1985年至1991年之间宣告资产减值的588家公司并与配比的同行公司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公司为了粉饰利润存在递延资产减值的行为。Teoh,Wong&Rao(1998)检验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发行前后的折旧和坏账准备政策,发现与非首次公开募股(IPO)的公司相比,这些公司存在发行股票及以后年度通过折旧和坏账政策调整盈余的倾向。Mcnichds(1988)、Wilson(1988)研究发现,当企业濒临亏损或者利润较高时,管理当局存在通过资产减值平滑利润的现象。

西方学者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采用估计操纵性应计利润来检验选定样本在统计意义上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国内外普遍采用的度量盈余管理的模型都旨在从总应计利润中分离出可操纵应计利润来实现对盈余管理行为的检测。1991年Jones基于(Healy1985)及(DeAngelo 1986))的模型,把总应计利润分为操纵性的和非操纵性的两种,并提出了时间序列模型即Jones模型,侦测盈余管理的现象。Dechow、Sloan和Sweeney(1995)在Jones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修正Jones模型。陆建桥(1999)综合研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后提出了扩展琼斯模型,此模型经检验是检测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效果较为显著的模型。本文研究盈余管理测算可操纵应计利润所采用的就是扩展Jones模型。

(二)国内文献综述

我国对盈余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早期绝大部分文献主要集中于研究盈余管理产生的动因、常用手段以及如何有效防治,直到1999年陆建桥在其发表的《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第一次对盈余管理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研究他发现亏损上市公司存在操纵应计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廖理(2004)对国内外学者测算盈余管理行为的方法以及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进行了总结。并指出Jones模型对可操纵应计利润的计算效果较为显著。欧阳令南(2008)在盈余管理研究模型的有效性以及盈余管理与资产减值的关系方面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他认为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虽与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显著相关,但是其作用很小。

此外,自现行会计准则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学者在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问题方面的实证研究较少。现行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有些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形成实质性差异,且已经在上市公司实施,所以研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以实证数据论证现行资产减值会计准则能否制约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现行的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准备的冲回做了严格的规定。按照现行会计准则,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跌价准备、在建工程跌价准备和无形资产跌价准备在计提后不能冲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利用这些资产减值准备项目调节利润的空间将大大缩小,上述的限制性规定将对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现行会计准则对应收账款、长期投资、短期投资和委托贷款的减值准备项目未做规定,也有一些上市公司利用这些减值准备项目操纵利润。此外,现行会计准则实施后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的扩大、公允价值运用范围的拓展、资产减值中会计选择与职业判断的增多、研发支出的非完全费用化处理,客观上增加了盈余管理的空间。鉴于以上,本文提出假设:

H1:现行会计准则颁布实施前与后,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现象,并且现行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较之前有所增加

H2:现行会计准则(资产减值)颁布实施后,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降低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本文选择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的中国证监会(CSRC)行业股票列表中486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考虑到现行会计准则实施后其预期效果的显现可能滞后以及上市公司借助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是在几个会计年度进行的,所以本文选择2002―2011年10年期间数据完整的152家公司为样本,并且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三)模型建立与变量定义

1.盈余管理模型与变量定义

目前,在众多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中,西方国家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总应计利润法。该法通过分析总应计利润中的可操纵部分来检测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为了消除不同上市公司经济实力与规模的差异对测算结果的影响,本文以操纵性应计利润与年初资产总额的百分比作为衡量盈余管理的尺度。采用陆建桥(1999)的扩展Jones模型测算企业的操纵性应计利润(DAcc),计算公式如下:

(1)非操纵性应计利润

NDAccit/TAit-1=β1(1/TAit-1)+β2[(REVit-RECit)/TAit-1]+β3(PPEit/TAit-1)+β4(IAit/TAit-1)+?坠it(1)

NDAccit:第i个公司第t年非操纵性应计利润;TAit-1:第t-1年的总资产;REVit:第t年销货收入变动;RECit:第t年应收账款变动;PPEit:第t年固定资产;IAit:第t年无形资产;?坠it:误差项;i:第i家公司。对应系数β1,β2,β3,β4等于公式(1)中B1,B2,B3,B4在整个样本中的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计值。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扩展Jones模型的回归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TAccit/TAit-1=B1(1/TAit-1)+B2[(REVit-RECit)/TAit-1]+B3(PPEit/TAit-1)+B4(IAit/TAit-1)+?坠it(2)

TAccit:估计期总应计利润,在公式中用(REVit-RECit)反映公司各年的经营业绩变化,PPEit反映公司第t年的固定资产规模大小,为了消除各个公司规模对应计利润总额的影响,各个变量都除以TAit-1。

(2)操纵性应计利润

DAccit/TAit-1=TAccit/TAit-1-NDAccit/TAit-1(3)

DAccit/TAit-1:第i个公司第t年的经过总资产调整后的操纵性应计利润。

2.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关系模型的建立与变量定义

本文采用式(4)回归模型分析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

EM=λ1+λ2K1+λ3K2+λ4K3+λ5Z+δit(4)

通过(3)式计算得出经过总资产调整后的操纵性应计利润,取其绝对值作为盈余管理的金额(Earning Management,以下简称EM),K1―K3为控制变量,K1表示公司的资产规模即公司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K2表示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即净利润与净资产的比值;K3表示资产负债率即公司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值,Z表示资产减值准备变量,它是由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即第t年资产减值准备-第t-1年资产减值准备)/(第t年总资产+第t年资产减值准备)的绝对值表示的,λ2―λ5表示回归系数,δit是误差项。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本文对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关系模型中涉及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第一,资产减值特征变量。观察2002―2011年这10年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变化。从表4可以看出,总体上,准则变化后的资产减值计提比例小于准则变化前的资产减值计提比例。2002、2005、2006、2010年计提资产减值的比例为负数,说明资产减值转回的数值大于计提的数值。现行会计准则禁止转回部分资产减值,公司计提资产减值比例缩小了,一方面说明我国普遍存在虚提资产减值以操纵利润的现象,现行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更明确的计提标准及披露要求使企业计提资产减值更加谨慎,缩小了企业虚增资产的空间,使企业的财务信息更加透明;另一方面由于2007年与2008年宏观经济形势给大多数企业造成了负面影响,并且现行会计准则的实施使得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受到限制,使得企业不得不放弃通过过度计提资产减值降低本年利润,减少以后年度资产减值的选择。第二,盈余管理的金额(EM)。从表5可以看出,准则变化前EM为0.0627,准则变化后EM为0.1053,准则变化后上市公司可操纵利润的值明显高于准则变化前,说明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强度有所增加,支持了假设1。现行会计准则实施后,公司计提资产减值比例缩小而盈余管理强度却有所增加。从而可以得出,现行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的内容、方式、目的上较现行会计准则实施前有所改变,并且盈余管理的强度有所增加。

(二)回归分析

为了准确考察现行会计准则实施前后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变化,本文对加入控制变量的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模型运用SPSS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6和表7所示。可以看出,准则变化前与准则变化后样本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比例与盈余管理金额的变化都呈现正相关,说明公司管理层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仍继续存在,并且准则变化前的回归系数为0.089显著大于准则变化后的回归系数0.057。说明资产减值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准则变化前比准则变化后大,支持了假设2。以上结果进一步说明,现行会计准则缩小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有所改变,利用其他可操纵因素调节利润的强度有所增加。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2002―2011年我国沪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金额(EM)的测算以及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回归分析发现,从盈余管理金额(EM)的测算结果来看,准则变化后上市公司可操纵利润的值高于准则变化前,说明上市公司仍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并且其强度有所增加,支持了假设1。从资产减值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看,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调整盈余、财务指标的可能性减少。现行会计准则对部分资产减值计提标准及计提后不可转回的规定,缩小了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使资产减值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降低,支持了假设2。现行会计准则对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制约,提高了企业所提供的财务信息的透明度。

由此可见,现行会计准则的出台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封住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渠道”。但是作为一个生产会计信息的技术规范,会计准则本身并不能完全消除企业的盈余管理。再者,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同会计准则的相互博弈会愈演愈烈,盈余管理手段也会越发难以识别。因此,客观上要求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不仅要向国际准则靠拢,更要求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控制性,以达到资源合理化配置的最终目的。同时,在准则执行环节,应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操守,在选择会计方法时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在准则执行的监督环节,应增强外部监管者的职业判断能力,能准确判断公司计提减值的动机,并对其盈余管理行为起到制约作用。

本文的局限在于所采用的Jones模型虽然是学术界进行盈余管理研究普遍采用的模型,但是它并没有将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完全体现。另外,盈余管理的产生除了有资产减值的作用外,还有其他诱因。因此,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应该从多方面进行考虑。

【参考文献】

[1] Zucca,Linda J.and David R.Campbell,A closer look at discretionary writedowns of impaired assets[J].Accounting Horizon,1992(9).

[2] Heflin,F.T.Warfield.Managerial Discretion in Accounting For Asset Write-offs(Working paper)[D].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1997.

[3] Mcnichols,M.and Wilson,GP,Evidenc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from the provision for Bad Deb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supplement),1988(26).

[4] Dechow P,Sloan R,Sweeney A.Detecting Earnings Management[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5(4).

[5] Jones J.Jones.Earnings management during import relief investigat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1(2).

[6] Teoh,S.,T,J.Wong&G.Rao.Are accruals during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opportunistic[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1998,3(1).

[7]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8]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9] 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9).

[10] 廖理,许艳.盈余管理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4(8).

[11] 顾振伟,欧阳令南.资产减值准备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12] 张甫木.资产减值会计盈余管理实证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3] 李述有.新旧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J].时代金融,2012(6).

资产减值会计论文篇10

关键词: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资产减值;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066-02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极大程度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新企业会计准则总体上贯彻了资产负债观的思想,这表明

举例1,2005年1月1日,甲公司按面值从债券二级市场购入乙公司的债券1万张,面值100元每张,票面利率3%,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每年末支付利息,到期还本。

2006年,乙公司因投资决策失误,发生严重财务困难,但仍可支付利息。2006年12月31日,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下降为每张80元。甲公司预计会继续下跌。假定实际利率为3%。

分析:2006年减值的会计分录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20万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20万

2007年应确认的利息收入=(期初摊余成本100万元-发生的减值损失20万元)*3%=2.4万元

借:应收利息3万

贷:投资收益2.4万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6

这种处理方法是会计准则讲解以及cpa例题中的方法,本文认为符合会计理论的要求。WwW.133229.Com因为资产减值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发生了变动,同时这种变动已经在损益表中体现出来,所以在资产减值后计算利息收入时,应考虑的摊余成本是减值后的金额为基础计算。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非减值性的公允价值变动时,同样假定前面没有资产减值。那么在公允价值变动后如何计算利息调整和投资收益,这在会计准则讲解和cpa例题中没有出现,通过比较不同的会计辅导书的例题,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有的认为和上述例题发生减值后一样处理,也有以下的处理方法。把除减值外的公允价值变动不考虑在摊余成本计算之内。

举例2,2005年1月1日,甲公司按面值从债券二级市场购入乙公司的债券1万张,面值100元每张,票面利率3%,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每年末支付利息,到期还本。

2006年12月31日,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下降为每张95元,该下降为暂时性的。假定实际利率为3%。

分析:2006年公允价值变动的会计分录: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5万

贷: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5万

2007年应确认的利息收入=期初摊余成本100万元*3%=3万元

借:应收利息3万

贷:投资收益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