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结算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3 19:31:14

国际贸易结算论文

国际贸易结算论文篇1

以下为查字典论文网为您编辑的:“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结算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敬请关注!!

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结算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结算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更多内容请点击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

国际贸易结算论文篇2

摘 要:2007年7月1日,国际贸易结算领域的新惯例——UCP600将生效。该惯例的产生与商务实践的飞速发展和UCP500的本质缺陷密切相关。较之于UCP500,UCP600在文本结构、条款内容、语气措词上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必将产生巨大影响。各大进出口企业及相关部门应该认真学习研究新的惯例,以确保顺利渡过不足半年的过渡期,更好地保护自身利益,并把业务风险控制到最低点。 关键词:国际贸易结算;新惯例;UCP600 Abstract: UCP 600, ICC's revised rules on documentary credits will enter into force on July 1st this year. The revision contains major changes to the existing rules. These and other changes will have to be carefully studied by bankers, traders, corporations and other practitioners in the five months remaining before the new rules are implemented.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new rules; UCP600 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niform Customs and Practice for Documentary Credits,简称UCP),是国际银行界、律师界、学术界自觉遵守的“法律”,是全世界公认的到目前为止最为成功的一套非官方规定。七十多年来,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ICC(国际商会)和不断扩充的ICC委员会持续为UCP的完善而努力工作着。目前,大家熟悉并使用了13年的UCP500即将退出历史舞台,UCP600将于2007年7月1日正式实施生效。鉴于信用证在我国的进出口结算中扮演重要角色,广大进出口商及相关部门需要很好地学习新的国际惯例,并根据惯例的改变调整自身业务操作以便更好地保护自身利益,力争在开拓业务的同时把业务风险控制到最低点。 一、UCP600的修订原因 UCP于1933年问世(国际商会第82号出版物),目的是消除不同国家关于信用证法律方面的冲突,创建一个统一规则。自此,UCP 先后经历了六次修订,分别是1952年(国际商会第151号出版物)、1962年(国际商会第222号出版物)、1973年(国际商会第290号出版物)、1983年(国际商会第400号出版物)、1993年(国际商会第500号出版物,仍在实施中)、2006年(国际商会第600号出版物,于2007年7月1日实施)。UCP500自1994年实施至今已十多年了,毋庸置疑,该文本较以前的UCP有了较大的进步,不仅推动了信用证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UCP在全球范围内更广泛的应用,保障了国际结算和国际贸易的顺利发展。 然而,自UCP500生效以来,银行实务中围绕该惯例产生的争议层出不穷。国际商会银行技术委员会遗憾而且关切地注意到,在UCP500实施以后,一些银行错误地解释和应用UCP500的一些条文。由于未能正确地运用这些条文,其结果严重妨碍了按照UCP500开立的跟单信用证的使用。比如,据有关统计表明,由于包括银行和进出口商在内的当事人存在对UCP的错误理解及应用,大约有70%的信用证项下的单据在首次交单时由于不符而遭拒付,这就严重影响了信用证作为一种主要的付款工具的地位,而事实上成为了一种拒付的工具。另外,在信用证法律方面,这些年也出现了多宗与UCP500条款的解释与应用有失偏颇或对UCP500中的条款发出质疑的判例。而且,随着国际贸易和信息电子技术的发展,与信用证业务 相关的运输、保险、质检、物流等方面的做法也出现了显著的变化,UCP500在条款设置及措词方面也存在一定不足。总之,其条款的全面性、实务的针对性、内容与时代的同步性已逐渐显现出自身的不足。再加上,UCP500语言偏晦涩、语句欠精练、条款较繁杂、分类不科学的毛病也一直是困扰业界的问题。考虑到上述诸多变化,许多银行界人士和信用证专家纷纷向国际商会提出应该对UCP500进行一次全面修订,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为此,ICC于2002年初成立UCP修订工作小组,提出修订UCP500的动议。 二、UCP600的修订过程 多份研究报告显示,高比例、高频率发生的信用证拒付现象日益危及信用证在国际结算中的地位。在2002年4月的ICC银行委员会会议上,各国代表对何时、如何修订UCP500未达成一致意见(我国赞成立即开始修订),但一致同意先对产生最多争议的七个条款进行评议。因为ICC提出的专家意见中超过58%集中在UCP500这七个条款上:第九条 开证行与保兑行的责任(共二十六次);第十三条 审核单据的标准(共四十三次);第十四条 不符点单据与通知(共六十次);第二十一条 对单据出单人或单据内容未作规定(共二十九次);第二十三条 海运提单(共四十七次);第三十七条 商业发票(共二十六次);第四十八条 可转让信用证(共三十一次)。2003年5月,ICC正式授权ICC银行委员会启动UCP500修订工作。修订工作分三层组织机构:(1)The drafting Group (起草小组),小组共10位成员,其中8位来自欧洲,其余两位分别来自美国和新加坡,小组主席是Gary Collyer;(2)The Consulting Group(咨询小组),小组由来自26个国家的银行、运输及物流、保险等不同行业的40余位专业人士组成;(3)ICC national committees (国家委员会)。 UCP600修订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REVISION PROCESS,全面回顾UCP500实施以来ICC的各类出版物、意见书及决定,吸收其中的合理条款。(2)GENERAL OBJECTIVE,全面反映近年来国际银行业、运输业和保险业出现的变化,并体现一定的前瞻性;全面检讨UCP500中的条款结构和文字措辞。(3)CO-OPERATION,建立稳定的三级合作机制。在复杂的磋商过程中,起草小组共收到来自各ICC国家委员会的5 000多份意见书。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ICCCHINA)参与了修订的全过程,而且是最主要的几个参与国家之一。三年来,ICC银行技术与惯例委员会每年的春、秋例会上,UCP都是重要讨论的议题。2006年10月25日,在巴黎举行的ICC银行技术与惯例委员会2006年秋季例会上,以点名(RollCall)形式,经71个国家和地区ICC委员会以91∶0的投票赞成,UCP600最终得以通过,并将于2007年7月1日生效。 三、UCP600相对于UCP500的变化和特征 (一)UCP 600第一次系统地对有关信用证的14个概念进行了定义 UCP自上世纪30年代问世,先后经历了六次修订。然而,不论哪一个版本,均未对诸如开证行、申请人、受益人等相关当事人及保兑、议付和交单等相关行为进行定义。对这些概念,只能通过上下文及实务中形成的习惯认识来理解。针对同一个概念,由于语言、文化,案例乃至价值取向的不同,不同国家、不同当事人甚至不同法院往往会有不同的解释,因此就会造成对UCP条款的曲解与误用,出现惯例统一而标准相异的现象。对众多概念进行定义,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它不仅涉及到概念本身,更重要的是涉及各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ᦉ 7;统一实务中形成的不同观点,建立一套既与ICC以往观点不相矛盾又能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的清晰标准是非常有意义的。UCP600在这方面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第一次系统地对有关信用证的14个概念进行了定义,这14个概念是:Advising bank; Applicant;Banking day; Beneficiary; Complying presentation; Confirmation; Confirming bank; Credit; Honour; Issuing bank; Negotiation; Nominated bank; Presentation;Presenter。 (二)UCP600文本结构与内容编排上发生了较大变化 UCP600对UCP500的49个条款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及增删,变成现在的39条。具体情况如下: UCP600新增下列条款:(1)第2条,定义;(2)第3条,解释;(3)第4条b款,关于不得将合同、形式发票等列为信用证组成部分的规定;(4)第6条d(ii)款,关于交单地点的规定;(5)第9条c款,第二通知行的规定;(6)第10条d,f款关于接受或拒绝修改的通知以及默认修改的条款;(7)第12条b款融资授权;(8)第13条a款,URR的适用;(9)第14条d款,单据内容的一致性;第14条j款,地址及联系细节;第14条l款,运输单据的签发人。 UCP500中以下条款所规定的内容由于表达不确切、内容已过时及与国际贸易实务相脱节或超出UCP的范围等原因被删除:(1)第5条,开立/修改信用证的指示;(2)第6条, 可撤销与不可撤销信用证;(3)第8条,信用证的撤销;(4)第12条,不完整或不清楚的指示;(5)第14条f款,关于凭保议付的规定;(6)第30条,运输行签发的单据;(7)第33条a,b,c款,运费到付/预付运输单据;(8)第38条,其他单据;(9)第42条c款,关于信用证有效期的模糊规定;(10)第46条a款,有关“装运”的解释。 UCP600的条文编排参照了ISP98的模式,按照业务环节对条款进行了归结。就是把通知、修改、审单、偿付、拒付等环节涉及的条款在原来UCP500的基础上分别集中,使得对某一问题的规定更加明确和系统化,改变了原UCP500在次序排列上的不足,极大地方便了使用者。其中第1—5条为总则部分,包括UCP的适用范围、定义条款、解释规则、信用证的独立性等;第6—13条明确了有关信用证的开立、修改、各当事人的关系与责任等问题;第14—16条是关于单据的审核标准、单证相符或不符的处理的规定;第17—28条属单据条款,包括商业发票、运输单据、保险单据等;第29—32条是杂项规定;第33—37条属银行的免责条款;第38条是关于可转让信用证的规定;第39条是关于款项让渡的规定。 (三)UCP600的语气措辞更为简洁、严格、清晰、先进 UCP600的变化是全方位的,但最具影响的还是字里行间的变化,有时仅一个单词的不同便可能形成新的标准。 1.简洁。UCP不是法律,而是惯例,信用证本身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其规定。UCP500为表明这一态度,先后近30次明确“除非信用证另有规定(unless otherwise stipulated in the credit)”。为了简化语句,同时避免诱导信用证出现与UCP本质精神相反的条款,UCP600仅在第1条作出了类似的总括性规定:“unless expressly modified or excluded in the credit”,而从500的“除非信用证另有规定”到600的“除非明确修改或排除”的变化,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突出信用证本身的条款超越或者补充惯例的原则。另外,“and/or”改变为“or”,单复数同义。惯例行文很多涉及平行两项的选择,比如“汇票与单据”、“装货港与卸货港”等,旧惯 例往往用and/or表达,全文出现五十多处。而实际绝大多数仅为“二者选一”,而不是“二者选一或二者兼有”。鉴于or能够起到相同的作用,600仅在需要的地方保留三处and/or,其余均修订为or,大大简化了惯例的行文。600另一个行文简化的典型就是明确了单词的单复数意义相同:“Where applicable,words in the singular include the plural and in the plural include the singular”,这样一来,不论是惯例本身还是依据其开立的信用证便简明多了,比如,“credit”和“discrepancy”便无须再表达为“credit(s)”和“discrepancy(ies)”了。 2.严格。UCP500条款中常常使用诸如“应该”、“可以”或“将”这类多具劝导而缺少律令意味的词语,如此降低了UCP作为规则的不可挪移性。为了便于操作和执行,体现其规则语言的特点和权威性,UCP600加强了语气,对标准的措辞更加严格清晰了,我们可以从下列统计数字中明确感受到:UCP500使用should 15次,600 为 6 次; 500 使用must 54 次,600 则为77 次;500 往往措词为banks will accept,而600 则表达为“单据必须”;500使用“看起来”(appear) 达 39 次,600 则只为15次。而对于在UCP中备受强调的“表面上”(on its face),500 出现28 处,新惯例仅在审核单据的标准条款保留一处,以此表明银行仅负责单据的表面相符性这一标准并没有改变。 3.清晰。措辞的变化使表达更清晰、确切。比如,关于拒付电的变化,UCP500的规定为“Banks must give notice”,而600的措词则为“Banks must give a single notice”。尽管实务中已经认可的标准及ICC的相关解释为“仅能发出一次性拒付电”,但旧惯例的语句不能使人必然得出只能发出一次通知的结论,增加a single弥补了这一漏洞。又如,关于“5%溢短”的变化,500在规定“about”修饰单价、金额和数量时,允许被修饰者有不超过10%的溢短,即“allowing a difference not to exceed 10% more or less”。但在涉及“在信用证金额不超支的情况下允许货物数量有5%范围的溢短”时,用词则是“a tolerance of 5% more or less allowed”。由于这一规定会使人产生“只能是5%整”的误解,600将其修订为“not to exceed 5%”,这样既消除了误解,又与关于about的规定相统一。 4.先进。UCP自其产生,就规定银行对于天灾、暴动、骚乱、叛乱、战争或银行本身无法控制的其他原因而中断营业所引起的一切后果一概免责。但近年来恐怖活动激增,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潜在因素。UCP600因势而变,增加了银行“对恐怖活动造成的后果免责”的规定,显示了UCP的先进性。另外,由于可撤销信用证对受益人缺乏保障,近些年来几乎没被使用过,因此,在UCP600的第2条中对“信用证”的定义以及第3条中的解释规则(A credit is irrevocable even if there is no indication to that effect.)均明确规定信用证是不可撤销的。从 “如果信用证没有注明其是否可撤销则被视为可撤销”(UCP400)到“如果信用证没有注明其是否可撤销则被视为不可撤销”(UCP500),再到如今UCP600关于不可撤销的规定,表明了UCP顺应商务实践发展的潮流与时俱进的重要特征。 (四)确立了新的国际结算实务操作标准,增加了实务操作性条款 1.确立了银行审单的5天规则 关于开证行、保兑行和指定银行在收到单据后的处理时间,在UCP5 00中,规定为收单翌日起最长不超过7个工作日的合理时间。然而,随着市场竞争日趋剧烈,多数银行收到单据的当日便开始审核。600为了反映实务的变化,将其修改为“收到单据翌日起最长不超过5个工作日”,从而加快了银行处理单据的速度,确立了新的审单标准。另外,UCP500的7个工作日是以“reasonable time”即“合理时间”为前提的。当前业务中,经常出现处理时间是否合理的争议,这一概念受到当地行业惯例的影响,而一旦诉诸法律,还受到法官主观判断的影响,因此,围绕这一概念的纠纷不断发生。针对这种现状,UCP600删除了该条件,把单据处理时间的双重判断标准简化为单纯的天数标准,使得判断依据简单化,从根本上消除了UCP500规定的不确定性及过于理想化给银行带来的困扰,同时,也消除了法院以“不合理”为由轻易地干涉银行业务的隐患。关于审单时限的缩短,总体来说对受益人更为有利,加速了贸易进程。 2.增加了银行对不符单据处理方式 UCP500第14条规定开证行对于不符单据可以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持单听候处理,二是退还交单人。但是,在银行实务中开证行提出不符点并拒付后,并不必然退单,因为开证申请人并不一定拒付,原因是进口货物总有销售或生产的需要,同时,也已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所以真正拒付者不多。因此,开证行便在拒付电中加列“正就不符点征求申请人意见,一旦其放弃不符点,开证行将向其交单”的语句。但这种做法并没有得到国际商会的赞同,因为他们认为单据在未付款前所有权归交单者所有,这样的条款只有加在信用证上(而不是拒付通知中)才是有效的。显然,持单征询申请人对不符点的意见及等待其接受单据是更为符合实务的做法,有利于促进问题的解决。因此600摒弃ICC以往的观点,在第16条c款(iii)中规定拒付电可以表明“开证行持单直至申请人放弃不符点”,UCP600把这种条款纳入合理的范围内,符合了现实业务的发展,减少了因此产生纠纷的可能,并且有望缩短不符点单据处理的周期,这不仅改变了惯例,也是对法律的挑战。 3.明确了遗失单据的风险分担 UCP500第16条规定:“银行对由于任何文电、信函或单据在传递中发生延误及/或遗失所造成的后果,或对于任何电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的延误、残缺或其他差错,概不负责。”比如,单据遗失后货物被提取,由此造成的损失,不得由寄单银行或开证行承担。由于信用证业务的委托人不是申请人就是受益人,所以,该损失不是由受益人承担,就是由申请人承担。然而,实务中很多人将银行免责理解为银行免除付款责任,这是对UCP的曲解。根据UCP500第9条a款“对不可撤销的信用证而言,在信用证规定的单据全部提交指定银行或开证行,并且这些单据又符合信用证条款的规定时,便构成开证行的确定承诺”。据此,相符单据提交到被指定银行,开证行的付款责任便确立了,而这并不是以“必须收到单据”为前提。鉴于此,为避免纠纷,UCP600第35条明确规定只要指定银行审单后认为单证相符,无论指定银行是否已经兑付或议付(有时受益人并不要求指定银行兑付或议付),开证行或保兑行必须偿付指定银行,即使单据在从指定银行寄往开证行或保兑行途中或保兑行寄往开证行途中丢失。这一规定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对消除误解,减少纠纷,加强开证行的付款责任,将起到重要作用。 4.明确开证行可以作为转让行转让自己开立的信用证 转让信用证实际上是为了给中间商的交易提供便利,避免其重开信用证的麻烦以及对其资信的要求。按照UCP500第48条,只有被指定银行才能转让信用证。但根据第10条,信用证可以规定被指定银行,也可以不规定被指定银行。那么,在后者情况下,信用证便不能转让。而被指定的转让行又并不必然有转让的义务,若其拒绝办理转让,可能导致第一受益人(即中间商)的交易无法进行。实务中曾多次出现开证行转让自己开立信用证的情况,由于缺乏惯例,造成了不少纠纷。ICC因此形成了“只要信用证在开证行有效,开证行可以作为转让行”的意见。60 0采纳了这一观点,并取消了“信用证须在开证行有效”的前提,使得信用证的转让更具灵活性,具体表现为: (1)明确开证行可以作为转让行转让信用证,解决了被指定银行拒绝转让的问题。 (2)规定转让行有权在第一受益人无法或疏于换单(发票及汇票)的情况下直接将收到的第二受益人的单据提交给开证行,旨在保护没有过错的第二受益人。 (3)明确第二受益人必须向转让行交单,也就是第二受益人不得绕过转让行而直接向开证行交单,实际上是为了保护第一受益人的利益不受侵害。 通过上述规定以及对各方受益人的利益的权衡,更明确了第一受益人、第二受益人和转让行之间的关系和流程。 5.建立了“单据必须满足其功能”的标准 UCP500第21条规定:“对于运输、保险及发票之外的单据,如果信用证未规定单据的出具人和内容,只要内容与其他单据不相矛盾,银行将予接受。”限于篇幅和简洁的需要,信用证不会对每一种单据内容面面俱到,一般情况下仅给出单据的名称。第21条提供的宽松条件便成了受益人处理单据的万应灵药,以致造成对该条款的滥用。比如装箱单不表明包装,质量证不显示质量,检验证没有检验结果,凡此种种均缺乏单据所应具有的效力。对这种明显既不符合常理又可能会对申请人清关提货以及生产销售造成影响的单据,却因“内容与其他单据并不冲突”而不得不接受,使得收到的单据与信用证要求的初衷相违背。UCP600针对这一明显不足,在本条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加符合实际的规定,即“只要内容看来满足了所要求单据的功能”,从而建立了新的审单标准。 6.明确了“沉默不等于接受” 为了兼顾申请人与受益人的利益,UCP500并没有强制受益人必须发出接受或拒绝修改的通知,并给予其“以最后交单表示接受或拒绝”的权利。这种对受益人的优惠,常常带来问题。比如,若要对曾经修改过的信用证再次修改,由于尚未收到单据而不知受益人是否已接受了上次修改,在两次修改有关联的情况下,就难以确定这次修改的内容。于是,一些银行便在信用证的修改通知中加列“如果在一个规定时间内,受益人没有正式拒绝修改,修改就自动生效”等类似语句。ICC强烈反对此类错误做法,认为这是“沉默等于接受”的翻版,称其改变了“不可撤销信用证未经开证行、保兑行及受益人的同意,不得修改和撤销的性质”。而受益人的沉默被假设为接受,这也是与许多国家的法律相违背的。鉴于这种对惯例的错误运用及ICC曾表达的观点,600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如果修改中加列了接受或拒绝修改的时限,银行将不予理睬。 受制于笔者的水平和文章的篇幅,上述分析是粗浅的,但我们不难看出,尽管还存在某些未决问题甚至漏洞,UCP600之于500的变化是革命性的,它的影响是巨大的。还有不到半年的过渡期,各外贸企业及相关部门对于这样一个纲领性文件,应认真学习和研究,掌握其精神实质,为新惯例的实施提前做好各种准备,以保障信用证业务的顺利进行。

国际贸易结算论文篇3

关键词:国际贸易结算;案例教学;实验教学法;双语教学法

《国际贸易结算》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重要课程之一,也是伴随着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学科之一,对其现存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已显得尤为必要。《国际贸易结算》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了解和掌握国际结算基本原理,熟悉各种结算工具和结算方式,掌握操作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并能够与现实紧密地联系,有效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1当前《国际贸易结算》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1.1教学手段滞后

对于《国际贸易结算》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都是教师满堂灌,此法虽然在讲解中更系统、更完整,但会抹杀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表现就是课堂上学生只知道不停地记笔记,而不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谈不上进行创新了。此种教学方法教师讲得很努力,但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对课程内容缺乏学习的兴趣。此种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走上工作岗位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在工作中极容易受挫。

1.2理论脱离实践

在当前高校中承担《国际贸易结算》的老师很少有外贸企业的工作经验,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再回到学校,理论知识相对都很扎实。但缺乏实践经验。在教学中这些授课教师仅仅是凭借课本再借助互联网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因为这些知识学生也很容易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他们缺乏的是对一些实际操作的了解。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能将学到的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缺乏实践操作的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往往是“纸上谈兵”。

1.3教材不能随时更新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与国际结算相关的国际惯例、进出口单据形式等也相应作出调整。但由于教材出版滞后,教材内容与实际的操作会出现脱节,比如《UCP600》,《URDG758》等最新版惯例已生效,但很多高校使用的教材还没有及时更换。而且比较好的双语教材也比较缺乏,更不利于高校推行《国际贸易结算》双语教学的进程。

2《国际贸易结算》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2.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启发式、讨论式和互动式。案例教学可以将看似复杂枯燥的理论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把实际发生的国际结算事件引入课堂,让同学们身临其境的去分析、去解决,枯燥单调的理论借此也会变得生动。由于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比较刻板,教学内容脱离实践,很难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及灵活用,不符合国际贸易结算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案例教学法学生可根据自己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对案例进行分析,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案例教学法具体的使用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1选择恰当的案例

选择案例时以下几点应该注意:(1)典型性。在课堂上讲授的案例要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特点,国际结算业务的基本要点能在案例中体现出来。(2)新颖性。要求提供的案例不能太陈旧,最好能选择外贸企业的一手资料。(3)实践性。所选案例应该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如在讲解汇票、本票、支票时,可让学生根据所选择的案例动手开立各种票据,通过亲自开立票据掌握各种票据记载内容和形式。(4)引导性。讲解中的案例要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提出问题。案例提出的问题要能引导学生思维,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理论和实际的有效结合,促使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1.2案例的学习

案例的分析和学习一定要在基本知识的学习之后进行。譬如在讲解汇款中票汇的结算方式时,先让学生详细学习票汇的基本含义和业务流程,其中在介绍业务流程时就要让学生思考,票汇这种汇款方式是否存在一定的风险,为接下来的案例教学做好准备。然后就是案例的导入,导入案例之后先组织学生阅读和分析,在阅读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案例材料给予适当的引导,启发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比如教师讲到托收时,必然会涉及承兑交单与付款交单的区别,如果纯粹的课堂讲解,学生的印象并不深刻。借助案例可让学生讨论为何出口商收不到货款?在现实中如何才能规避这种风险?通过对学生的积极引导,根据案例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把学生进行分组,然后进行讨论。案例教学的核心就是课堂讨论,课堂讨论的好坏决定着整个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分组讨论的进行中,为了提高效率,每组可选取一位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提出不同的意见,本组代表要对质疑进行辩驳,老师在同学们讨论的过程也要给予积极的引导。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通过向学生颁发奖励,比如小礼品或者给学生平时成绩加分等,形成活跃的课堂讨论气氛。

2.1.3案例的总结

讨论完案例之后老师要给出正确答案,学生的分析一般不会太全面。作为老师,首先要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答案进行点评,然后在此基础上给出正确答案,对于表现积极的同学适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提高同学们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学生分析中的不足之处,也应分析出原因。最后,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和总结,通过总结,学生能对案例所反映出来的各种问题认识更加深刻。

2.2实验教学法

《国际贸易结算》这门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都较强,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实验教学取得的效果是课堂理论教学不能达到的,此法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验操作完成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实验教学可在实验室上机操作完成,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国际结算的实际操作流程。商品国际结算过程会涉及进出口方银行、进出口企业等多个部门。实验教学通过操作各类软件,模拟国际结算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对各种结算工具和结算方式有一种真实的感受,弥补了理论教学的不足。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学软件完成,少数校内外实践环节也包含在内。实验环节可分为以下部分。

2.2.1单证的制作

在课堂上讲授完票据、各种单据和信用证之后,可借助实验室的教学软件平台中的单证部分,让学生通过软件流程独自操作国际结算所涉及的各种单据和信用证的制作,并且审核单证是否相符。信用证结算方式是国际贸易结算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而此种结算方式对单据的要求全面且极其严格。在信用证的内容讲解完之后,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教学背景资料在软件平台上练习信用证的实际操作流程,涉及填写开证申请书、审核信用证、制作商业发票、海运提单、保险提单等一整套单据、审核单据业务等等。学生实际操作之后,就如同在实际中完成一批结算业务,印象非常深刻,加深了对信用证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还可以在软件中的同步练习中找到相关的信用证练习题,可在平台上完成后直接向系统提交,系统会自动进行批改,教师根据批改情况进行点评,使同学们及时纠正错误,加深基础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加强培养学生的单证练习和单据填写的能力,在软件平台上训练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可操作软件平台上的在线考试模块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

2.2.2仿真角色模拟

在国际贸易结算实际业务流程中,涉及的部门较多,因此涉及的当事人也较多。要使学生对每一个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了解透彻,可以在软件平台上进行各种角色的模拟。比如讲到信用证结算方式时,学生可分别承担出口商、开证行、进口商、通知行、议付行、付款行、保兑行等不同的角色,涉及不同的业务。在讲到托收结算方式中,学生又可以充当委托人、托收行、代收行、付款人、提示行、需要时的人等角色,学生们通过自己扮演的各个角色来深切体会各个当事人的职责。在汇款业务中,可担任汇款人、汇出行、汇入行、收款人等不同的角色,深刻了解汇款的实际操作流程。这种角色模拟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巩固了书本的理论知识,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3实施校企合作

学校应该和本地一些银行和外贸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双方各自利用自己的资源,实现校企合作。比如可以聘请银行和外贸企业具有实战经验的专家作为兼职老师,也可以邀请他们来校进行专题讲座,这些具有较强操作能力的专家能够向学生提供最新的外贸操作知识及技巧。在学生放假期间,可以组织学生到这些外贸企业或银行进行实战学习,学习实际的操作流程,真正感受到所学国际结算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

2.3双语教学法

“双语”教学是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在专业课教学中互相促进,它是以英语讲授为主、汉语解释为辅的专业课教学方式。国际贸易结算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其应该实施双语教学。在国际贸易结算的操作流程中,涉及的票据和单据都是用英文表达的,如汇票、商业发票、海运提单、保险单,还有信用证都是全英文表达,因此对相关业务人员的外语水平要求较高。另一方面,由于国际贸易结算业务中涉及很多国际惯例和法律,它们也构成了课程的一部分,如UCP600、URC522、URDG758、ISP98等国际惯例都需要英文基础,教师可通过英语教学让学生了解惯例内容,具备根据惯例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对国际结算基本知识的讲解时,应同步加大对相关英文的讲解,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国际贸易结算的相关工作。为了适应当前全球化的背景,国际贸易结算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法上,基本理论知识还要采用中文讲授,同时应当增加对相关英文的使用,适应国际结算的实际操作需要。但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急功近利,应结合学生的实际英文水平和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展开教学,同时要注意双语教材的选取。

3结论

《国际贸易结算》课程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避免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业务的脱节。因此,教师在国际贸易结算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国际结算业务实际操作中去。本课程侧重于理论知识在实践业务中的应用,因此应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有效结合起来,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国际结算实际工作的需求。为了实现国际贸易结算的教学目标,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国际贸易结算人才,作为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调动起来,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总之,《国际贸易结算》课程的教学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任课老师不断去探索和实践。但在改革过程中应始终把握其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采用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双语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封文丽.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实践探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4).

国际贸易结算论文篇4

关键词:国际贸易结算;双语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138-02

一、《国际贸易结算》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目标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持续、快速地增长,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国际贸易结算作为涉外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环节,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银行的广泛关注。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专业的必修课程,不少高校的《国际贸易结算》课程也开展了双语教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国际贸易结算》是一门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课程,涉及到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法、外贸单证等课程的综合运用。近年来,随着国际信贷、外汇买卖等金融交易量的迅速增加,国际间非贸易结算的笔数和金额均已大大超过了国际贸易结算,但是国际贸易结算在整个国际结算中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就国际结算实务而言,贸易结算较之非贸易结算要复杂得多,它几乎使用了所有国际结算的手段和方式。不懂得国际贸易结算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就不能从事国际结算的操作,也不能胜任进出口贸易的业务工作。因此,《国际贸易结算》双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理论原则指导下教导学生办理国际结算业务,侧重于业务程序的来龙去脉和基本操作方面的教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国际结算的专有词汇的英文表述,基本理论和基本业务知识,学会使用外语完成各种结算方式的基本操作程序,培养学生在掌握课程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

二、开展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完成《国际贸易结算》双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国内高校积极进行该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改革。在开展双语教学中,有些高校较好地实现了贸易结算双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既让学生掌握了该课程的专业知识,又让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得到了提高。与此同时,也有些高校的双语教学改革效果并不理想,未能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开展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师资能力有限。由于《国际贸易结算》双语教学改革不少高校是近几年才开始进行实践的,在探索初期,许多高校出现“师资慌”的情况,即年长的专业水平高的老教师外语口语表达水平有限,不适合从教双语课程,而许多擅长外语口语表达的年轻教师,由于教学时间短,经验资历浅,专业积累有限,采取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

2.《国际贸易结算》双语教材较少,难以满足多种院校课程教学的需要。目前还没有正式出版的《国际贸易结算》双语教材,不少院校都选择使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结算:理论・实务・案例(双语教材)》或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结算(英文版)》等教材作为替代使用。显然这些替代教材并不能完全适应贸易结算双语教学的需要。

3.贸易结算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着重介绍了UCP600、URC522、《托收统一规则》等国际惯例,以及各国票据法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较好的掌握国际贸易结算有关的基本概念和相关规定,不足之处是教学内容太过理论化,实践性不强,学生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如果在教学中侧重介绍案例,着重实训过程,不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则的介绍,又会使得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不系统、不扎实。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理论教学和实训的比例不好掌握。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双语比例的把握也有一定的难度。英文和中文的比例既影响了学生对于该课程专业英语的学习水平,也影响到学生对于基本概念和学科知识的理解水平。孰多孰少、孰轻孰重都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水平和效果。

4.传统的结算课程虽然在各个学校的学科体系中都被设定为专业必修课程,但是各个学校在教学课时的安排上却差异很大。对于课时安排较少的结算课程,中文授课勉强能完成该课程基本内容的介绍和学习,如果改成双语课,课时的限制就会影响其完成基本教学内容,从而影响整个课程体系的完整,以至于不能达到原定的教学目标。

5.在结算课程改为双语课后,许多学校针对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并没有改变,即大多数学校仍然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等方式来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无法针对学生专业英文应用水平的提高进行评价,因为对于双语课的教学效果评价过于片面。

三、提高《国际贸易结算》课程的双语教学效果,积极进行双语教学改革的建议

正是由于在开展《国际贸易结算》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上述问题,各学校需要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选用、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结构优化、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改善和提高。

1.针对许多学校开展贸易结算双语教学课程中出现的师资不足的问题,建议各学校加大力度配备新进教师担任双语课程的教学工作。与此同此,可以协调相关学科的授课教师加入授课工作。对于原来从事贸易结算课程的授课教师外语表达能力有限,从而影响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问题,建议各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分批次的安排相关授课教师进行外语培训和深造,提高教师的外语表达水平。培训方式可以采取要求专业外语培训专家来校进行,也可安排教师去培训机构进行,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安排教师去国外高校学习和深造,以提高培训效果。不少学校外语部往往有对外语言学习的国际交流项目,建议这些项目的申请范围也扩大到双语教学的授课教师,以提高教师的双语授课水平。

2.积极组织和开展贸易结算双语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建议有条件的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的学科设置与专业要求编写适合自己双语教学需要的专业教材,以满足教学需要。

3.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相结合,提高双语教学的授课效果。

(1)在贸易结算双语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使用全英教学,营建英语环境,创造学生使用专业英语的机会。

(2)在尽量全英授课的努力下,根据学生的外语水平和接受能力来适当安排中英文教学的比例。在票据概述、结算方式等前面的章节学习中,建议使用全英教学的同时,将专有名词翻译成中文,方便学生接受。例如,在介绍汇票时,先用英文介绍“Bill of Exchange”、“Draft”,接着介绍其中文名称――“汇票”。用这种中英文对比的方法介绍专有名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重要概念。对于这些专有名词的解释则建议尽量使用英文。例如,在解释汇票的概念时,应介绍“A Bill of Exchange is an unconditional order in writing,addressed by one person to another,signed by the person giving it,requiring the person to whom it is addressed to pay on demand or at a fixed or determinable future time a sum certain in money to or to the order of a specified person or to bearer”.

(3)对于字数较多的英文释义,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消化时间,并且可以通过提问问题、要求学生作答等方法来与学生互动,督促学生自主思考和理解概念。例如针对汇票的英文释义,教师可以提出问题:“Can you tell me how many parties are involved in this implication?”学生在努力寻找答案时,自然会对这段英文释义进行研究和思考。通过积极的互动,授课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方便在教学活动中随时调整双语教学的进度和讲解的深度。

(4)为了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授课教师可以多收集一些相关多媒体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展示给学生,方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最后,在知识点讲解结束后,尽量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作业,以督促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和研究,同时提高其使用所学知识为实践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4.在课程结构上,学校应适当增加双语教学的课时,以完成全部教学大纲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系统掌握贸易结算课程的知识点。相较于中文授课,在双语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接受过程较长、难度较大,因此讲授同样的知识点,双语课程需要的课时更多,各学校应依照具体情况来合理安排。

5.在评价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时,传统的闭卷或开卷考试只能测试学生的书面外语水平,对于听、说等其他方面的语言能力无法考察,建议学校可以结合面试、实践性操作测试等方法,综合评价《国际贸易结算》课程双语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结算论文篇5

关键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国际贸易结算货币;贸易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2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尤其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以美元为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不对称性和不公平性等本质缺陷后,人民币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人民币国际化也被提上金融改革的议事日程。而作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人民币跨境业务近年来的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自2009年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以来,先后有174个国家与我国发生跨境人民币收付,大幅跃升到2015年的7.32亿。经常项下贸易结算政策日趋完善、结算量保持快速增长。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因素,来研究如何更好地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良好有序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1.金融性因素

金融性因素主要从货币本身的特性、金融市场是否成熟两个角度出发。通过第一张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的分析可以得出:一般来说国际货币具有比较稳定的汇率和较低通货膨胀率;同时货币的使用具有网络外部性和惯性效应,使用规模越大,成本越低,人们越倾向于一直使用该货币作为国际货币。目前来讲,依然是以美元、欧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民币跨境业务作为后来者存在劣势。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特比别是离岸人民币市场决定了使用人民币充当国际货币是否便利、有没有畅通的人民币回流通道和投资渠道。金融市场越发达,人民币跨境业务的吸引力越大。

2.贸易性因素

贸易性因素主要包括贸易规模、贸易商品结构等。西方学者研究发现一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市场份额余越大,该国货币越有可能充当国际货币。在贸易商品方面,差异性越大、替代性越低的商品出口国家掌握更大的结算货币选择权。我国近年来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这对于推广跨境人民币业务是一个优势。但同时,我国出口商品中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占很大一部分,在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进行贸易时,在结算货币选择方面处于劣势。

3.经济性因素

一国货币如果想要发挥国际货币的职能,必须要有强劲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西方学者研究发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多是采用发达国家的货币进行结算。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迅猛增加,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这对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1.变量的选取与模型设定

这里分析的是影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因素,选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作为被解释变量。根据第一部分理论分析的研究,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建模的可行性,这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解释变量:

国家经济实力指标选取国民生产总值(GDP)进行衡量。币值稳定性的因素从汇率和通货膨胀率这两个角度选取。选取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ER)作为汇率的衡量指标。实际有效汇率是剔除通货膨胀影响后,一国货币与所有贸易伙伴国货币双边名义利率的加权平均数,满足以上两点要求。通货膨胀率这里用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衡量。

贸易因素主要从贸易规模和贸易结构两方面选取变量。我国的贸易规模用进出口贸易额来度量。这里选取附加值较高、产品异质性较大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在我国总出口额的比例作为衡量贸易结构的指标。

离岸人民币市场发达程度对跨境人民币业务有着重要影响,考虑到香港是规模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且统计数据比较完整,选取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作为衡量离岸人民币市场规模的指标。

基于上面的分析,设定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CBRE为人民币跨境结算额,GDP为国民生产总值,HTEX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与总出口额的比值,INEX为进出口总额,REER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CPI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HKR为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同时考虑到经济意义,这里对两边的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本文使用Eviews7进行数据处理。

2.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选取2009年7月至2014年12月的月度数据。由于中国人民银行没有公布2009年7月至2011年12月的跨境人民币结算额月度数据,这一时间段的数据采用香港金管局公布的香港跨境人民币结算额代替。因为在在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展的初期,80%以上的业务都是通过香港完成的,所以这一替代具有合理性。国民生产总值(GDP)、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贸易相关数据来自海关总署。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ER)数据来自于国际清算银行(BIS)。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HKR)数据来自香港金管局。

3.模型的检验

因为实践中的经济和金融数据大多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如果直接用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回归分析可能造成“伪回归”,因此需要对变量进行性平稳性检验。对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后,7个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拒绝原假设,接受不存在单位根的结论,序列式平稳的。因此7个序列式是一阶单整的,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了协整理论与方法,为非平稳序列建模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一些非平稳的经济变量的线性组合有可能是平稳的,这些平稳的线性组合可以用来解释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用OLS方法对回归方程(1)进行估计,结果如下:

检验结果显示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序列,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由此说明被解释变量跨境人民币结算额与解释变量国民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与总出口额的比值、进出口总额、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模型的设定是合理的。

4.误差修正模型

协整关系说明的是变量之间长期的均衡关系,而短期内的关系则可以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来检验。最常用的误差修正模型估计方法是Engle和Granger(1981)提出的两步法。第一步是对模型进行OLS估计,得到残差序列项,并检验其是否平稳,如平稳进行第二步,将残差序列作为解释变量引入模型,再进行OLS估计。

第一步在协整回归式已经完成,这里进行第二步,令=即将式(2)的残差序列作为误差修正项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OLS回归结果如下,

lnCBRE=-0.096622-0.299843+11.63169lnGDP+0.97839lnHTEX+1.273763lnINEX+2.859272lnREER-17.89851lnCPI+3.53377lnHKR (3)

在误差修正模型中,短期内被解释变量的变动由两部分决定,一是较稳定的长期趋势,二是短期波动。误差修正项 的系数大小反映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上一期偏离越大,本期修正量越大,从系数估计值(-0.299843)来看,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系统将以(-0.299843)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5.实证结果分析

长期中,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由回归结果可得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扩大、进出口总额的增长以及人民币升值对跨境人民币结算具有促进作用;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提高则对跨境人民币结算额的增长有抑制作用;变量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的系数为正,说明了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能够促进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

从短期情况来看,跨境人民币结算额不仅取决于国民生产总值等解释变量的变动,还受到上期跨境人民币结算额对长期均衡水平的偏离的影响,误差修正项的系数-0.299843体现了对偏离的修正。

三、政策建议

1.加快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

由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对于跨境人民币业务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目前为止人民币最大的离岸市场在香港,在扩大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规模的同时应该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逐步建立离岸人民币市场。当前当局对人民币离岸产品的管制还比较严格,但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相关制度可以适当放宽,更好的构建人民人民币回流机制,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

2.推进人民币汇率和利率制度改革

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性是影响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重要因素。从汇率角度来看,在资本项目开放程度有限的现状下,应稳步推进人民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正确引导跨境资金流动,减少国际热钱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从利率角度来看,虽然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初见成效,但是存贷款利率限制依然较大,这不利于人民币跨境流动,因此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依然有重要意义。

3.升级我国对外贸易结构

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产品只有具有差异性才能贸易中占据优势,使得外贸企业在跨境结贸易算货币选择权上占据主导地位。目前我国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仍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这就要求我国的外贸企业要树立差异化战略,加大技术投入,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进而改变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促进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Grassman S. Currency distribution and forward cover in foreign trade : Sweden revisited, 1973[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76, (76):215-221.

[2]Krugman P. Vehicle Currencies And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 Banking, 1980, 12(3):513-526.

[3]Bacchetta P, Wincoop E V. A Theory of the Currency Denom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2, 67(2):295C319.

[4]冯毅.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结算及其创新策略[J].改革,2011,(8):106-111.

[5]余永定.再论人民币国际化[J].国际经济评论,2011,(5):7-13.

[6]王宇.春风化雨:人民币跨境结算五周年[J].中国经济报告,2014,(11).

[7]潘成夫.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突破、影响与前景[J].金融与经济,2009,(8):4-6.DOI:10.3969/j.issn.1006-169X.2009.08.002.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井 潇(1992-),性别:女,民族:汉,职称: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国际贸易结算论文篇6

关键词:资本项目;管制;人民币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10-0040-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10.08

一、人民币国际化概述

(一)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人民币开始在我国周边地区大量流通,甚至在部分国家人民币已被作为储备货币的一部分,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中央银行也适时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自2008年12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香港、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白俄罗斯、阿根廷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签署了总额达65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又与冰岛签署了5亿美元(35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①。另外,2008年12月24日,外汇局和中国人民银行启动了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工作,对广东省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2009年5月,试点地区扩大至上海、广州、深圳、珠海和东莞等市,2010年又扩大到江苏、山东等20个省市。此举将使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走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人民币国际化已经从理论探讨发展到实际操作阶段。

(二)人民国际化对于我国的利与弊

人民币被其他经济体接受,成为国际化货币对我国而言有诸多好处:一是提高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朝着更加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改革,增强我国在世界经济、政治上的地位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与话语权;二是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使我国获取铸币税收益;三是有利于我国打造国际金融中心,争取金融资源与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四是有利于我国金融机构、企业乃至整个经济体规避汇率风险,解决债务与收益货币不匹配的问题;五是有利于适度降低外汇储备规模,减少巨额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的制约,并降低储备自身的风险[1]。但从近年来欧元的发展之路也可看出,人民币真正实现国际化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其要求我国市场管理机构要有更强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更加开放的市场:一是陷入所谓“特里芬两难”。这是指一国货币受到世界信任,在国际计价、交易和价值储藏中广泛使用,将会引起对该货币的需求大幅增加,进而导致货币升值和贸易逆差。当逆差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可能引起其他国家对该国货币的信任危机,进而削弱了其作为国际货币的基础。二是人民币国际化将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性,使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变得更加容易波动甚至动荡,这将明显增加宏观调控难度。三是中国在本币国际化之后理应承担起平抑世界经济波动的责任,对外供应人民币的责任最终将使中国贸易收支状况趋于恶化,容易出现国际收支失衡。四是如果人民币币值不稳定可能遭受国际化逆转风险,即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出现反复甚至出现被其他国际货币替代的风险。

二、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有国内学者开始了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研究,但主要的研究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早期理论界对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研究,基本等同于对人民币如何实现自由兑换的研究。

更多的学者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路线图。这些研究的成果基本一致,即人民币首先在大陆及港澳台实现自由流通,随后在周边区域,继而在全世界实现流通,这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实际上,如前所述,人民币在周边地区已实现了某种程度的流通。按照此种思路,21世纪初有学者开始将人民币的区域化作为实现国际化的一个发展阶段并进行了讨论,随后则进一步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构想[2]。潘理权分析了目前制约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因素,认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点应在于实现人民币的区域国际化[3]。李(2002)分析了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流通的现状及人民币区域化的收益和成本,提出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具体的方式[4]。李晓等(2006)则在分析了人民币亚洲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之后,提出了人民币亚洲化的策略和路径选择[5]。李富有(2004)从亚洲货币合作的角度建议在次区域内先实行平行主导货币区域化,并在次区域统一货币的基础上实行货币联盟,最终实现亚洲统一货币[6]。

而从英镑、美元等货币国际化的过程来看,一种货币要实现国际化,首先区域化并不是必由之路。即使要在某区域内实现区域化也是相当困难,如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就在推进日元的亚洲化,但因为各种因素的阻力至今也没有实现,可见某种货币国际化与其区域化并没有直接的前后联系。

三、厂商对结算货币的选择及货币互换协议

从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和我国现实国情出发,人民币国际化将是一个市场因素和政策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推进的过程。如2008年后,中国人民银行开展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工作。但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各方对结算试点工作了解不足,加之该项试点开展的时间不长,推进情况落后于预期。而与他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可以使人民币国际化迅速扩展的捷径。只要签订协议的国家和地区是选择合适的,此举将会迅速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货币支付体系中的份额。

货币互换(又称货币掉期)是指作为货币不同的债务资金之间的调换,其目的在于降低筹资成本及防止汇率变动风险造成的损失。我国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目的是两国(两地)通过本币互换可相互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为本国商业银行在对方分支机构提供融资便利,并可促进双边贸易发展,促进地区金融稳定。

两个国家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的核心问题是贸易结算中货币的选择问题。根据Rao以及Magee(1980)提出的计价货币选择模型①,当两个国家是互为贸易伙伴的情况时选择何种货币为计价或结算货币,一般取决于一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本国货币通货膨胀率、外汇市场深化程度等因素。Obstfeld和Rogoff在其专著《新兴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1995)中,建立了一个基于微观经济基础的货币选择模型,认为货币政策的传递、汇率制度的选择要依赖于微观经济体在对外贸易中结算货币的选择,而计算货币的选择取决于以下的五个共识:一是一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越大,在国际贸易中以该国货币结算的比例就越大;在结算货币选择方面,出口商的谈判能力比进口商大。二是预期通胀率和名义通胀率都会影响结算货币的选择。贸易方更愿以通胀率和通胀波动率相对低的国家的货币结算。出口方(进口方)更愿以预期升值(贬值)波动大(小的)货币计价结算。三是本币外汇市场深化程度高且国内银行体系发达的国家更愿意在贸易中以本币结算。四是如果目标市场需求降低,出口商愿意以进口方货币结算。五是参与经济联盟包括一些货币联盟的国家更愿意以联盟的货币结算。

假定A、B两国的各自的货币为a、b,对双方货币的需求曲线如图1所示:

若第三方货币为c,根据以上共识,可以设定以下的线性模型:

S是指对货币的需求;H、P、V分别指本国、贸易对方、第三方(如美元);X为进出口规模;Y为名义通胀率;Z为广义货币M2。

此模型的含义是,贸易双方对结算货币的选择取决于双方的贸易规模、通胀率以及通货规模。同时,贸易双方还可能选择第三方货币进行结算。该模型说明贸易双方在计价货币上的选择实际上是厂商(微观基础)的选择,而厂商对某种货币的选择又是基于其预期利润最大化的选择。

本文以Giovannini(1988)及其追随者对于货币选择的研究为基础[7],说明模型中的一个变量e(名义汇率)是如何影响到厂商对结算货币的选择的。假设厂商的收益函数是D(p,q);成本函数是C(p,q),其中p为销售价格;q为销售量。考虑到出口产品的汇率主要与价格有关,为简化问题,在以下的讨论中只考虑价格变量p。设本国货币和外方货币的利润函数分别是:

其中,PP以本国货币结算的名义价格;e是名义汇率。显然,厂商选择使用何种货币,取决于两者利润的比较(设为U),对上述方程(2)相减取期望得到:

根据Bacchetta和Van Wincoop(2002)的研究,在存在第三方货币的情况下,结算货币的选择不仅依赖于利润曲线的形状,还取决于两种货币的稳定程度。如果两者的货币相对于第三方货币都不够稳定,厂商将会选择第三方货币为结算货币[8]。

假设第三方货币为o,eo为第三方货币的相对于本国货币的汇率,po为第三方货币结算的价格,则使用第三方货币结算的利润为:

而不会选择贸易对方货币。

根据以上结论,本文选择了某化工企业向韩国出口的产品PDCB(对二氯苯)的相关数据为依据,做出该产品出口的利润曲线(见图2)。根据(5)式,贸易双方都会选择美元或人民币为结算货币,而不是韩币。因为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份额十分有限,美元成为了贸易对方的唯一选择。如果我国能与韩方签订相关的货币互换协议,设法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增大人民币兑换的便利程度,外方选择人民币的基础还是存在的,这就需要我国政策的推动了。

四、资本项目管理维持现状条件下的人民币国际化

(一)目前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障碍

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障碍在于人民币不能在资本项目下自由融资。当境外企业和银行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后,产生的差额无论是作为企业的存款还是作为储备货币,都必须在中国开设人民币账户进行投资,这就要求我国进行资本账户的开放和可兑换。为配合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工作,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推出了新政策,规定在20个省市试点地区,经中国人民银行备案后,银行和企业可开展与跨境贸易和融资相关的跨境人民币担保业务、境外项目的人民币融资试点、跨境直接投资项目的人民币结算服务试点。但这仅限于与贸易有关的融资,并没有改变资本项目下人民币不能自由流通的情况。

(二)资本项目管理维持现状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路径

事实上,没有一个国家宣布完全实行了资本项目可兑换,即使发达国家也设有专门的限制条款。在人民币资本项目不可自由兑换的条件下,中国可以用三种渠道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首先,通过货币互换计划或者共同基金的形式,在亚洲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内使用人民币,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其次,充分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在香港建立人民币跨境交易和资金回流离岸中心;第三,在国际贸易中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将是在人民币资本项目不能自由兑换下的一种大量使用人民币的变通方式。

(三)人民币国际化实施步骤的建议

1.从双边和多边开始逐步扩大。可以有选择地签署双边或多边贸易结算和投资协议。允许以本币进行结算和开立信用证等;允许以本币到对方进行债券、股票和直接投资;允许以本币进行资金的借贷。各自的企业拥有对方货币就可以到对方进行各种形式的投资。由于是本币资金,而且都是由于贸易产生的,其规模促使不会很大,对国内资本市场不会产生风险。

2.选择参与地区组织和机构(如东盟和上合组织)同等条件开放。在双边开放成熟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参与区域性组织,在区域内进行同等条件和约束要求的货币结算和投资。可建立一个由参与国共同以储备货币出资的协调或清偿的机构,以解决货币结算和投资中可能出现的货币问题,使资本账户的开放或可兑换可以扩展到区域内,而且没有风险。

3.以签署协议为前提条件,选择开放国家。对于我国而言,资本账户的开放不是为了开放而开放,而是为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可以与某些国家签署协议,给予其政府低利息贷款或经济援助乃至债务减免,条件是允许以人民币投资,资金援助或贷款是人民币。同时,由企业出面谈股份、股权等,生产产品可以出口至我国,把目前的进出口贸易转变为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

4.对于金融大国和储备货币国家,在特定项目上对等或交换条件开放。对于主要发达国家,对方不主动提出开放要求,我国也不必要主动对其开放。如果对方提出要求,我国需要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决定是采取对等开放还是交换条件开放。如美国提出到中国证券投资,包括股票和债券市场进行投资,我国可以要求同等的以人民币到美国的证券市场进行投资。如果美国要求开放保险和银行金融机构的控股和参股比例,我国可以要求美国接受中国企业和商业银行的人民币信用证、保函、对外担保等,允许在美国境内开立人民币账户并进行贸易结算等等。

5.选择合适项目逐步突破。目前,按照IMF的分类,资本项目或账户有七大类四十三项;如果按照实际情况和细分,资本账户的项目可以有70~80项。这些项目中,有很多我国已经完全实行了可兑换,但也有很多不可兑换。本文认为,应首先从人民币项下的信用证、保函和对外担保以及相应的账户管理开始放开,因为我国企业和商业银行这三类的进出口信用是最多的。也可以从允许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股票、债券并以人民币出境为突破,逐步推进双边、多边和区域性资本账户开放或资本项目可兑换[9]。

五、结论

人民币国际化可通过签订货币互换协议、跨国贸易结算以及在境外设立离岸结算中心的方法来实现,其中与主要贸易伙伴签订互换协议是迅速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中比重的有效方法。由于签订协议的地区经济规模远小于我国,上述协议不会影响到我国的金融市场稳定性。在维持现有资本项目管理模式的前提下,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扩大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以减少我国对外贸易中受到的汇率波动等因素的冲击。

参考文献:

[1]吴念鲁,杨海平.论人民币可兑换与国际化[J].当代银行家,2009(5).

[2]姜波克.人民币自由兑换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4.

[3]潘理权.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J].华东经济管理,2000(4).

[4]李.论人民币的区域化[J].河北学刊,2002(22):9.

[5]李晓,丁一兵.亚洲的超越(构建东亚区域货币体系与人民币亚洲化)[J].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6]李富有.区域货币合作:理论、实践与亚洲的选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7]Hiroyuki Oi, Akira Otani.The Choice of Invoice Currency in International Trade: Implications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Yen[J].monerary and economic study,2004(3).

国际贸易结算论文篇7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贸易顺差之间的关系,认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我国顺差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关系,汇率不是我国贸易顺差的决定因素。我国的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商品竞争力提高和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是汇率升值后我国顺差仍然增加的主要原因。

自1994年1月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此后,1995-2004年我国人民币汇率一直盯住美元在8.27-8.35之间浮动。与此同时,我国对外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许多国家因此认为我国的贸易顺差是由人民币汇率低估造成,纷纷要求人民币升值。迫于压力,我国于2005年7月21日进行汇改,人民币对美元开始升值。截至2008年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升至6.83。一般来讲,人民币升值会使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价格上升,不利于出口,但由于升值后人民币的购买力增强,有利于进口,这就可能会导致我国的顺差下降甚至发生逆差。但事实上,我国2005-2007年连续三年的货物贸易顺差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本文试图采用实际有效汇率来研究汇率和顺差之间的关系,并解释汇率升值后顺差仍然增加的原因。

1995-2007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计算

(一)实际有效汇率的含义及模型

一国的名义有效汇率等于其货币与所有贸易伙伴国货币双边名义汇率的加权平均数,若剔除通货膨胀对各国货币购买力的影响,即得到实际有效汇率REER(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实际有效汇率不仅考虑了所有双边名义汇率的相对变动情况,而且还剔除了通货膨胀对货币本身价值变动的影响,能够综合地反映本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和相对购买力。

本文采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基于消费价格指数计算实际有效汇率的全球体系模型,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P0和Pi分别表示本国和样本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R0和Ri分别为本国和样本国以美元标价的间接汇率。Wi为权数,表示我国与各贸易伙伴国双边贸易额占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的比重。

(二)样本国(地区)的选定

本文选取与我国双边贸易额占我国贸易总额比重较高,对我国外贸影响较大的国家(地区)作为样本。样本贸易权数之和在2/3以上。在计算1995-2003年的实际有效汇率时,本文选取了16个国家(地区)作为样本,分别为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德国、英国、泰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荷兰、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瑞典、芬兰和丹麦。在计算2004-2007年的实际有效汇率时,为保证样本贸易权数之和在2/3以上,又在原有16个国家(地区)的基础上添加了意大利和中国台湾。

(三)消费者价格指数

实际有效汇率的计算,需要剔除各国(地区)通货膨胀的影响。为了确保各国(地区)消费者价格指数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本文采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各国(地区)以2000年为基期的消费者价格指数。

(四)汇率和权数

在本文中除人民币与美元、英镑、日元、欧元、港币的汇率外,人民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经由美元套算得出。各国(地区)的权数为各国(地区)与我国的双边贸易额占当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权数每年变化一次。将以上相应数据代入实际有效汇率的计算公式,即得到1995-2007年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为了便于观察和比较,本文使用以2000年为参照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我国贸易顺差的关系

用统计软件Eviews3.0对货物贸易差额、加工贸易差额、一般贸易差额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做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HUOWU=4882.511-42.10222 *REER

T 1.999777 -1.747482

R2 =0.217288 调整R2=0.146132

YIBAN=1104.458-8.176933* REER

T 0.889405-0.667283

R2=0.038904调整R2=-0.048468

JIAGONG=6030.013-51.60406* REER

T 2.864697-2.484355

R2=0.359423调整R2=0.301189

从结果来看,上述回归方程的R2值和调整R2值都很低,这说明方程的拟合优度很低,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不明显。由于本文时间序列数据的样本量较小,不适宜做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本文将实际有效汇率和三种贸易差额置于一张图内(见图1),进行比较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我国加工贸易一直是顺差且顺差额在逐年扩大,其变动趋势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趋势之间基本不存在相关关系;我国货物贸易顺差和一般贸易顺差也没有严格按汇率的贬值(升值)而增加(减少),其变动趋势和实际有效汇率变动趋势之间相关性也不大,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另外,2004-2007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但三种贸易差额都为顺差,且顺差额也很大。按照马歇尔—勒纳条件,汇率的升值会促进进口不利于出口,从而缩小顺差或增加逆差,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后,我国贸易顺差却进一步扩大,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我国的对外贸易不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汇率并不是我国贸易顺差的决定因素。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后我国贸易顺差增加的原因

特殊的贸易方式—加工贸易。我国货物贸易方式包括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其中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占我国总贸易额将近一半且连年顺差,是我国货物贸易顺差的重要来源。由于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因此可以抵消绝大部分因汇率变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从而有利于扩大复出口,因此汇率升值后,我国加工贸易顺差逐年扩大。

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增加。2005年后,我国一般贸易顺差逐年增加,且增幅较大。对此有人怀疑我国出口企业通过降低工人工资或降低企业利润空间来保持出口量和出口竞争力。但自1999年以来我国职工实际工资的增幅和我国工业增加值(我国出口商品90%以上为工业制品)的增幅均超过GDP的增长幅度,我国工业企业的利润率也并没有减少,这说明我国出口行业并没有将人民币升值的成本转移到劳动力和企业利润上。2000年以后我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速,尤其是2002-2006年,与此同时我国工业从业人数的增幅却不大,因此我国工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在提高,工业产品的资本含量在提高。另外,从1998年到2005年,我国高中以上学历毕业生和职业中学毕业生之和在迅速增加,尤其是2003年后;同期我国国内专利授权数也在迅速增加。这意味着投入到我国产品上的人力资本量和科学技术在逐年增加,必然促使我国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产品资本、技术含量的增加,必然会促使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

出口商品结构改善。2001年以来,我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的比重越来越低,工业制品的比重越来越高。在工业制品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所占的比例日渐提高,这说明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在逐步升级,出口产品的技术附加值日益增加。

综上所述,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从长期趋势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我国贸易顺差不存在稳定的相关关系,汇率不是影响我国贸易差额的关键因素;人民币升值后顺差增加主要是因为我国特殊的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商品竞争力的提高和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吕风勇.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的测算和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3)

国际贸易结算论文篇8

[关键词]“国际结算与单证实务”;本科教学;“国际结算”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6-0101-03

国际结算课程是国际金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其他专业的专业课,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学而言,其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层次的教学中,应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突出其专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将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有机结合。因此,研究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 开设“国际结算与单证实务”课程的必要性 一方面,传统的“国际结算”被归为国际金融课程的一部分,理论化色彩很浓,教师基本上只是从国际结算支付方式上去研究或教学,没有结合外贸企业的实际业务去研究。“国际结算”教学基本上采用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过于理论化与抽象化。“国际结算”的很多教学内容是来自一些国际惯例、条款, 内容枯燥,头绪繁多。学生普遍反映“国际结算”难学,知识掌握不牢。结果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实际国际结算工作,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满足银行和外贸企业的岗位需求。虽然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相应地在教学中增加了一些实践环节内容,但实际效果不够理想。

另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贸易类专业以“外贸单证实务”课程取代了“国际结算”。“外贸单证实务”课程主要是处理外贸业务流转及结汇过程中的各种单证, 包括阅读、理解信用证和制作发票、提单、保险单等单据,这种技术性、技能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较好的作用。然而,银行和外贸企业需要的是不仅能够进行单证操作而且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国际结算人才。仅仅学会处理各种单证,还只是停留在较低层次的职业要求,只能满足用人单位的低层次需求,而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对学生来讲,仅会处理各种单证,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也无法支撑其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

目前,国际结算及其相关业务已经成为各银行重要的利润增长点,银行普遍需要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国际结算人才,对外贸行业来说,国际结算知识与外贸单证操作技能也是从业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因此,培养具有扎实的国际结算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外贸单证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国际结算人才,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的“国际结算”课程进行改革,尝试将传统的“国际结算”与“外贸单证实务”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开设“国际结算与单证实务”课程,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2 开设“国际结算与单证实务”课程的可行性2.1 教学方法的丰富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教学方法被国内外专家提出并加以运用,有些教学法已相对成熟。例如,案例教学法,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对由教师选定或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完成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引导他们发现、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能;项目导向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有目的地选定一些活动项目,以这些项目为导向,围绕项目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设计形象生动的场景,在有“情”之“境”中进行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以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创造积极思考、探索的氛围。

2.2 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

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师基本具有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学历,英语基础、专业基础都比较好。部分教师有过相关的业务经验;许多学校推出了“年轻教师下企业锻炼”计划,定期选派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业务实践;学校从银行、外贸企业等单位聘请既有专业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业务人员、管理人员兼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这些措施,为高校打造了一支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的高素质的国际结算教师队伍,为有效开展“国际结算和单证实务”课程教学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

2.3 教学条件大幅改善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使高校的办学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各高校纷纷设立国际贸易仿真实验室,并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购进专业教学软件系统。同时,多媒体教室的广泛使用也给开展多方法、多形式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有些高校还开通网络教学平台,构建了学生课内课外均可与教师进行沟通的无障碍交流平台。

3 “国际结算与单证实务”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3.1 课程内容的整合

3.1.1 调整传统结算方式的教学内容

汇付、托收和信用证三大传统结算方式目前仍是我国外贸企业涉及最多的结算方式,尤其是信用证方式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理应将其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结算与单证实务”的先修课程,在介绍支付方式这部分内容时,对传统的结算方式已进行了相应的讲授,所以不必再赘述其基本概念和业务流程,而是应当将相关的国际惯例融入进来,这样一来,既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设置,又避免了单独讲授国际惯例的枯燥乏味,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2 重视新兴结算方式的相关内容

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中的传统地位是国际结算中介,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逐步演变为集账务处理、信用调查、风险管理、担保、融资于一体的综合机构,从而使国际保理、银行保函、备用信用证等新兴结算方式快速发展,而这些结算方式在提供高层次金融服务的同时也需要高素质的业务人员。因此,在教学中应给予这些结算方式充分的重视,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更多的时间。过去的教学中仅仅对它们的概念、当事人、特点等进行简单的介绍,现在应增设其具体的业务流程和相关文件操作,如常用银行保函格式、保理协议等。

3.1.3 突出单证制作的应用性特点

单证工作贯穿于国际贸易业务的全过程,工作量大,时间性强,覆盖面广,不仅需要外贸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还必须与各个相关部门发生多方面的联系,同时,外贸单据也是处理争议,解决索赔的重要依据和法律文件。所以,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应占有合理的比重,突出对学生操作能力培养的同时,要注意与各种结算方式有机结合,不能单纯地介绍单证的填制。

3.2 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3.2.1 运用案例教学法介绍结算方式

首先,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内容和教学目的,遵循时效性、代表性、启发性兼顾的原则,选取合适的案例,从而结合有关知识点,抓住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本质和解决办法。其次,教师要在合适的时机引入案例,对案例的性质、内容及分析要求作相应的说明,防止出现学生在思考和讨论过程中抓不住重点。再次,教师在学生独立思考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若案例涉及内容较单一,可以直接采用分散讨论方式,若案例涉及内容较广,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形成小组集体观点,再组织发言开展竞争性讨论。教师在整个讨论中要鼓励学生自己充分思考,积极讨论,除关键问题外,不能过多干预学生的交流和讨论,通过不断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对案例作更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最后,要对讨论情况作出正确的解答,指出讨论中存在的错误及造成错误的原因。

3.2.2 运用任务驱动法完成单证制作

单证部分内容主要是处理外贸业务流转及结汇过程中的各种单据,这部分教学内容特色突出,实践性极强,教师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在讲解发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首先简要介绍发票的主要项目和常用格式,再设计一个具体的信用证,准备一张空白发票或是让学生根据信用证内容设计一张适合的发票,由学生独立制作出符合交单要求的发票。针对所制单据存在的问题,安排学生共同进行讨论和分析,最后教师进行系统总结。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更好地掌握制作单据的要领,而不是仅仅会在单据上机械地“填空”。

3.2.3 运用项目导向法开展实验教学

在每一种单据的制作均已学习完毕的基础上,实验教学环节是对单据制作的全面系统训练。这一环节可以采用项目导向法开展教学活动。教师首先将学生分成规模适中的小组,如一个自然班作为一组,然后给每一小组的学生布置一个相同的项目。比如,布置一个以托收方式进行支付的贸易合同,让学生根据该合同缮制相关的发票、装箱单、提单、汇票等单据,最后填制一份托收委托书,从而站在出口方的角度完成一个以托收方式进行的结算项目。在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设计一些“小陷阱”,激发学生全局性地分析项目,完成项目。最后由学生提交全套单据,教师在批阅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尤其是要注意把整套单据放在一个系统中进行总结和讲解,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单据之间的内在联系。

3.2.4 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集中性实践

集中性实践环节是对“国际结算与单证实务”课程所涉及知识综合性的运用和实践。这一环节应开设在理论课和实验环节之后,学生在这一环节的活动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开放性,适合采用情境教学法来开展教学活动。首先学生根据情况组成两人或多人的小组,小组内成员虚拟一份贸易合同,并根据合同中选定的结算方式分别扮演不同角色,按照相关业务流程完成全部结算步骤,缮制和取得全部所需单证。教师在整个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当的是组织者、指导者和评判者的角色,整个教学活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3 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3.3.1 考核环节要综合全面

考核应包括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理论部分的考核可以通过期末考试这种传统方式进行,卷面成绩按一定比重计入总成绩。实践部分的考核可以将学生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集中性实践环节等方面的表现都纳入考核范围,加强对学生学习的过程管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因此,可以适当增加实践考核的比重。

3.3.2 开展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

一方面,“国际结算与单证实务”课程中的重要概念、国际惯例、票据、单证等内容具有标准性、通用性和国际性的特点,英语是从事国际结算业务的通用语言。另一方面,课程内容专业性强,教学难度大,这就要求教学中既要一定程度上运用英语开展教学,实现教学内容的原汁原味,又不能片面追求英语授课的形式,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所以,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不失为好的教学方式,只要运用得当,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文娟.《国际结算》课程情境教学初探[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54-56.

[2]江波.论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在《外贸单证实务》课程中的应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50-52.

[3]彭一峰,莫红梅.实践性教学在《国际结算》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8(4):59.

国际贸易结算论文篇9

关键词:有效汇率;测算;贸易结构;外汇储备

中图分类号:F830.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5-0003-08

有效汇率作为一种衡量货币的总体情况及其在国际贸易和金融领域竞争中的相对地位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货币多元化的国际金融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其进行持续的测算和研究不仅有助于把握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走向,而且能够为相关的政策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一、有效汇率的测算方法

与双边汇率类似,有效汇率也有名义有效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之分。名义有效汇率(NEER)是根据一定的权重对测算国与若干样本国的名义双边汇率进行加权得到的汇率,而实际有效汇率(REER)是在名义有效汇率的基础上除去价格指数的影响得到的。在本文的测算过程中分别选择算术加权平均与几何加权平均两种算法进行测算。

算术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为:首先按照样本国进出口总量的比例计算出对应于每个样本国的权重。其次通过该权重求出各样本国与测算国双边名义汇率的算数加权平均,该数值即为测算国的名义有效汇率。再次利用该权重对各样本国CPI指数的算数加权平均进行测算,将该加权平均值从名义有效汇率里剔除后,即得到算数加权平均算法下的测算国的实际有效汇率值。

在几何加权平均算法中,权重的构造与算术加权平均中的略显不同,该权重是按照测算国进出口总额的比例分别对各样本国的进口量和出口量进行算术加权平均得到。运用此权数对各样本国与测算国双边名义汇率进行几何加权平均的测算,即得到了测算国的名义有效汇率值。相应的平减指数的测算也选择相同的权重和算法,在名义有效汇率的基础上剔除价格指数的影响后即得到了实际有效汇率的几何加权平均算法值。

二、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测算

根据2007年对外贸易的情况,相较于2006年的测算,我们在对样本国的选择和CPI的基期上进行了变动。

1.数据选择

(1)样本国的选择及其贸易权重。

不论是在样本国的确定还是在计算权重的过程中,都要使用中国与样本国的贸易数据,该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综合司网站公布的进出口统计。报告利用2007年1―12月的月度数据对贸易权重进行测算。

考虑到样本地区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本文在2006年选择的14个样本地区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国台湾地区。选定的样本地区除包括2007年与我国贸易量最大的5个地区: 美国、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以外,还选择了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欧洲的欧洲联盟(作为一个整体)和俄罗斯、北美洲的加拿大、南美洲的巴西和墨西哥,同时还包括亚洲的与中国经济结构类似的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如图1所示。

在选定的15个地区中,除墨西哥之外,其余14个地区2007年与中国大陆的贸易额均位列前20位。2007年这15个地区与中国大陆的贸易总额达17 097.85亿美元,约占中国大陆对外贸易总额的78.65%。因此,建立在这15个样本地区双边汇率基础上的有效汇率是具有较强代表性的。

(2)名义双边汇率。

本文中的名义双边汇率数据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每月公布的双边汇率数据,将双边汇率指数的基期定为2002年1月。

(3)计算平减指数的CPI数据。

在CPI及其基期的选择中,本文根据CEIC数据库中的各国CPI数据进行测算,所选择的基期保持与名义双边汇率的一致,为2002年1月。

2.测算结果

利用上述两种加权平均的方法测算出来的2007年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如表1所示。

图2、图3所描绘的分别是通过算术加权平均和几何加权平均算法计算出的2007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结果。

从算术加权平均法测算的实际有效汇率的结果来看,可以把2007年人民币的整体走势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7年1月至8月的整体上升阶段,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由90.07上升到94.33,升幅达4.73%,其中上半年走势波动比较大,3月份出现一次峰点,4月份回落后又开始上升。

第二阶段,是年末的整体下降阶段,8月升至全年最高点94.33后出现拐点,年末指数有所下降,但全年人民币整体仍然升值,幅度达2.51%。

另外,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几何平均法测算出的实际有效汇率结论与之相差无几。

三、测算结果的比较分析

我们对2007年的测算结果和2006年的相关结论进行比较分析,一方面对测算的方法和

结果进行检验,一方面对测算结果的影响原因进行分析。

1.2007年有效汇率波动态势

有效汇率2007年全年呈现小幅升值、双向波动的态势,尽管幅度有限,但是至少表明汇率市场化开始摆脱单边市场的困扰。

由于在2007年平减指数的测算中,我们选择了与2006年不同的基期,因此对两年的实际有效汇率数据进行绝对数值上的比较不具有任何意义。但是根据几何平均算法算出的名义有效汇率的1%升值幅度是具有说服力的。尽管算术平均算法下2007年12月份的有效汇率相对于2006年12月来说,不升反降,但是2007年全年的大部分月份实现了小幅升值。这一结论仅通过2007年各月份数据与年初的数据比较也可以得出相似结论。从2007年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情况来看,算术平均算法和几何平均算法下的升值幅度分别为2.51%和1.32%。见表2所示。

为了对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波动情况进行衡量,本文分别对两年的四种测算结果进行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的计算及比较,发现2007年人民币有效汇率的波动明显较2006年有所提升,汇率市场化明显。

2.从CPI的高企看名义有效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的背离及其政策涵义

根据算术加权平均法测算的实际有效汇率与名义有效汇率的结果来看,2007年度涨幅分别是2.51%、0.36%,几何加权平均法测算的实际有效汇率与名义有效汇率的年度涨幅分别是1.32%、-1.01%,两种算法的实际有效汇率与名义有效汇率的涨幅均明显存在较大差别。以算术加权平均法测算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的数据结果进行比较,2007年上半年,实际有效汇率长期低于名义有效汇率。6月开始,二者差距骤然缩小,7月、8月出现大幅反转。分析这其中的因素,不得不考虑平减指数CPI的影响。2007年以来,CPI持续上涨已成为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一个突出问题。2005―2006年中国物价状况表现为通货紧缩;而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通货膨胀水平大幅上升。有关研究机构的测算数据显示,2007年CPI上涨4.8%,其中新涨价因素达到3%,远高于通胀水平较高的2004年时的1.7%。

分析相较于名义有效汇率来说,实际有效汇率波动的幅度较大的主要原因,也是由国内通货膨胀较高的因素推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国内通胀水平的提高,同样也会降低出口竞争力,推动实际汇率升值幅度加大,因此,我们认为物价因素的剔除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幅度。

从政策涵义看,无论是物价上涨,还是名义汇率升高,都可以说是逼近均衡状态的有效手段。在衡量或者评估汇率升高幅度及其影响时,仅仅关注名义汇率是远远不够的,得出的结论也可能是片面的。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名义汇率升值幅度的大小,实际上蕴涵着另外一个政策选择,那就是:是选择相对较大的名义汇率升值幅度和较小的物价上涨幅度,还是选择较小的名义汇率升值幅度和较大的物价上涨幅度,两者之间是有替代关系的。在物价上涨压力较大时,需要更为关注通胀的压力。

3.从名义有效汇率看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的联系紧密程度

有效汇率是双边汇率的加权平均,某样本国与测算国的双边汇率只是测算国有效汇率的一个影响因子,并不能够全面解释测算国货币的实际有效汇率。2007年,人民币兑美元继续不断创出新高,从月度数据来看,1月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间接标价为0.12758,而12月份这一标价上升为0.13415,涨幅为5.15%。与此同时,本文测算出来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最高涨幅也只有2.51%。两者涨幅相差较大,主要是因为,虽然人民币兑美元的双边汇率持续上升,但相对于其他国货币并不一定升值甚至可能有所贬值。见表3所示。

本文尝试用相关系数来描述人民币有效汇率与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的相关性,所选择的数据均为未经CPI调整的名义汇率。数据结果显示虽然2006年两者正相关性表现并不明显,但2007年相关性呈现了负数,这意味着人民币有效汇率不仅不随着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而升值,相反还呈现了负的线性关系。因此,从两年的相关系数比较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人民币与美元汇率走势不再十分紧密和亦步亦趋,在美元汇率大幅波动的时期反而呈现出逐步脱钩的态势。这一点可以从图4中观察到。

4.从有效汇率看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走势与贬值原因

分析人民币兑美元连创新高时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升值的幅度远远不及,甚至在4月、11月出现大幅贬值的原因,主要是在这段时期内,由于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幅度实际赶不上全球外汇市场上其他一些主要货币对美元的升幅。图5是对2007年人民币对欧元和俄罗斯卢布汇率的描述。

虽然2007年人民币对美元、韩国元及港元都在逐步地升值,但是相对于欧元、卢布来说,人民币贬值幅度分别为5.15%和2%,同样样本国中存在不少货币相对于人民币来说有所升值。不仅如此,在计算权重的过程中,由于2007年俄罗斯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有所提升,以贸易额为权重计算的有效汇率中受到俄罗斯卢布的影响也较2006年有所增加。由于在测算过程中美元的权重比较大,美元的持续疲软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有一定影响,但在实际的国际金融等相关问题的分析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以双边汇率作为考察的对象,也要更多地考虑以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的实际有效汇率。

5.相较于BIS测算结果的滞后仍旧存在

图6是本文的两种算法及国际清算银行(BIS)计算的实际有效汇率结果的趋势比较图。从结果上看,三种方法测算的有效汇率走势基本相同,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可以采用任何一种方法作为分析的基础。这个结论与我们通过2006年的测算得到的结论也是一致的。

与2006年的测算相仿,本文测算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相较于BIS的测算结果有一定的滞后性,从图6中来看,大约存在一个时间跨度的不一致性。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BIS月度双边数据选择与本文中的选择存在一个月的偏差。

四、2007年有效汇率指数的影响分析

1.有效汇率的微升依然伴随着巨额的贸易顺差

货币贬值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影响对外贸易量。传统的金融理论认为,在需求弹性较高的前提下,货币贬值可以提高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和降低出口商品的的国外价格,通过这种相对价格的变化,减少进口,增加出口,扩大贸易顺差,反之亦然。

2007年以来,伴随着人民币对美元持续走强的情况,我国经济依然呈现了贸易顺差总体攀升的态势,但逐月分析,有升有降。全年的贸易顺差累计为21 738.3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其中有中国储蓄率居高不下、全球产业向中国市场转移等因素,但是有效汇率同样是值得关注的一个解释因素。

(1)有效汇率与对外贸易量。

在国际贸易逐步多元化的今天,用有效汇率来衡量人民币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并据此分析本币贬值对出口的影响效应,可能是更为容易观察到全貌的角度。见表4。

在2007年1月至3月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期间,我国同期出口总额由1月的866.2亿美元减少到3月的834.2亿美元。随后有效汇率下降至6月的92.74,出口数额则表现了总体上升至1 032.7亿美元的趋势,随后7―9月间、10―11月间有效汇率与出口的变动方向依然相反。在年末的11―12月间,两者的变动方向再一次说明,如果不涉及时滞因素,在分析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的原因时,有效汇率的变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总体上来看,2007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并没有使得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下降,学术界对此原因的研究不在少数,例如储蓄率原因、产业转移原因等等,但是也不排除有可能是有效汇率对于对外贸易的滞后效应开始显现,滞后周期比较长等因素所致。见图7所示。

分析图7不难发现,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走势与贸易顺差大致呈现相反态势。升值加快,顺差减少;升值放慢甚至贬值,则顺差增加。尤以3月、6月、9月、11月最为典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时,贸易顺差会呈下滑走势;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贬值时,贸易顺差会相应增加。而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贸易顺差已在逐渐减少,因此低估有效汇率对于进出口的影响显然是不正确的。

(2)有效汇率与对外贸易结构。

分析图7也可以看出,在实际有效汇率发生升值的过程中,也不乏有贸易顺差增大的情况出现,贸易结构的变化也同样得到了与2006年类似的结论。作为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之间价格的汇率,它的变动事实上形成了对贸易竞争力的不同影响,与2006年的结论相似,它的变动伴随了贸易结构的某种程度上的变动。

表现为双边汇率加权平均值的有效汇率对贸易结构也有一定的关系,从图8、表5可以看出:在第一阶段人民币汇率的趋势性升值过程中,工业制品的出口贸易量所占比例不断上升,而相应的初级产品的出口贸易量所占总量比例则保持下降。相应的,在人民币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的阶段时,贸易出口的结构发生了反向的变化,工业制品出口贸易比重呈现不断走低态势,而初级产品的比重有所增加。

但究竟是有效汇率的变动推动了贸易结构的转化,还是贸易结构的变化导致了有效汇率的变化,两者之间的影响程度如何,都有待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2.积极稳妥地扩大有效汇率的弹性有助于控制外汇储备持续增长、贸易顺差持续上扬的格局

我们在2006年的相关论文的研究中显示,控制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有效途径之一是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2007年上半年,外汇储备以月增幅平均达455亿美元以上的速度增长,而2007年下半年开始,这一增速略有放缓,其中,8月、9月、10月的增量接近上半年平均增量的一半。而11月份外汇储备增速加快,达到了420亿美元,12月又有小幅回落,外汇储备增加313亿美元,同比多增38亿美元。本文的研究表明,如果不涉及外汇储备形成的时滞以及不同表现形式等体制性的变化因素,有效汇率弹性的扩大可以说是推动外汇储备增速放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央行货币政策被动性的原因之一。

3.美国次贷危机下的人民币有效汇率

2007年8月份开始,由于受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危机影响, 波及整个全球金融市场,主要经济体尤其是美国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全球股市、汇市、信贷市场出现大幅震荡,全球主要货币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牵连。在次贷危机最严重的2007年11月份,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走势与实际有效汇率衡量的人民币贬值形成了巨大的背离, 当月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出现了巨额升值,达0.45%,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为92.67,相较于10月份贬值幅度达到0.42%。可想而知,遭受次贷危机最严重的美元出现的持续疲软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而其他样本国的货币并没有或者暂时还没有受到严重的牵连。在这种情况下,关注钉住一揽子货币的人民币有效汇率就显得更为重要。

而在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危机爆发后美联储采取不断降息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了进一步的流动性过剩,中美利差的反转可能进一步加剧热钱的流入,加大了通过加息来抑制国内通胀压力同时保持人民币在目前水平稳定的难度。

4.人民币的升值与融资性商品期货

2007年的中国市场上开始出现融资性进口铜这种金融工具,在紧缩性政策、银行贷款收紧、内外货币利差存在以及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该类“非消费性铜”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出现在了市场上,其用途不是用于国内消费,更多的是用来融资和套利。之所以选择铜,是由于铜每吨单价高,可以降低通过进口的融资成本,在国内外又都拥有流动性良好的期货市场,可以将进口过程中的风险锁定等。但是在目前的背景下,欧美大国正处于次贷造成的经济衰退影响中:股市大幅震荡,并把投资基金从债券等投资领域中驱逐出来。当大部分投资领域都是资金充裕的机构投资者不得不回避的领域时,商品市场可能成为释放全球流动性的主要出路之一。只要存在套利的空间,类似铜市场上发生的故事,可能会在其他市场重演,并且可能会随着中美利差的增加而愈演愈烈。虽然目前我们并不能够清晰地衡量这会给中国的铜市场以及其他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但是如何在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国际经济衰退的背景下维持中国金融体系稳定,是制定汇率政策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五、2008年有效汇率指数的趋势及展望

2008年美元汇率是否会出现逆转?金融市场的动荡显示,答案是十分复杂的。一方面,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影响究竟多大还难以准确估算,次贷危机与楼市泡沫破灭的相互推动及其影响的扩大,正在拖累美国经济逐步陷入衰退;另一方面,美元逢大选年容易上涨的惯例是否会被打破也有待观察。但是对于人民币来说,从外部需求看,次贷危机对欧美各国的影响,美联储持续降息,美国得克萨斯油田大面积受灾,石油、黄金、农产品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持续大幅上涨,全球通胀风险加大;中国国内2008年1月份南方大部分省市出现50年一遇的罕见雨雪冰冻灾害和春节等因素影响,进一步加大了物价上升的压力,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7.1%,再创11年来新高,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升值压力是不容低估的。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市场在人民币汇率机制形成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7年5月21日起,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的浮动幅度从3‰扩大至5‰。2008年中国汇率政策的主基调是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在渐进、可控、主动的条件下逐步加大弹性,以更好地应对宏观形势和外需的变化,因此需要更多地从有效汇率视角看待人民币升值,继续推进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

从趋势看,如果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货币继续走强,在这种国际货币环境下,2008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走势将最终取决于非美元主要货币升值幅度与人民币升值幅度的比较,甚至也有可能在特定时期内出现不升反降的局面。

在美国经济或已逐步衰退的2008年,为准确地把握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方向和弹性大小,人民币的有效汇率指数更值得关注,对于总体经济运行态势的影响也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1] 巴曙松,朱元倩.2006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测算、相关分析与趋势展望[J].海南金融,2007,(4).

[2] 巴曙松,吴博,朱元倩.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有效汇率测算及对国际贸易、外汇储备的影响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7,(5).

国际贸易结算论文篇10

【关键词】实践导向;应用型外贸人才;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B

2008年以来,北方工业大学经管学院围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探索,初步总结出了一套以实践为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体系,为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 以实践为导向进行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原因

以实践为导向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指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导向,另一方面是指实践教学是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方向。前者是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目的,后者是实现该目的的手段。以实践为导向进行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改革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是培养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客观需要

2010年对北京多所高校的国贸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外贸企业“招聘难”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业难”同时存在。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不再体现在数量上,而是更加注重人才质量。他们往往更加青睐应用型人才,即重视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包括沟通交流能力、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贸易纠纷处理和解决能力等。由于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大多重理论而轻实践,从而导致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脱节。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外贸人才,以实践为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特性的内在要求

国际贸易实务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涉外性的特点。首先,国际贸易实务专门研究国际商品买卖的具体过程,包括贸易合同的磋商、签订和履行、贸易术语的选择、商品定价、国际结算、货物运输和保险、商检索赔和仲裁等各个环节。以上环节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业务操作实践,仅凭理论知识纸上谈兵无法真正理解国际贸易的实质。其次,国际贸易业务涉及知识面广。例如一则贸易纠纷的解决和处理需要运用商务谈判、国际结算、外贸单证实务、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商法、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外贸英语等各方面的知识,而以上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必须与贸易实践相结合。最后,国际贸易实务的绝大部分教学内容,包括进出口业务环节、单证制作、贸易术语、合同文本、交易磋商等必须通过外语来实现,而学生的外语沟通能力也必须通过实践来提高。因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在特征决定了教学改革必须以实践为导向。

二、 以实践为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具备扎实全面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反映了外贸人才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发展潜力,是企业对外贸人才的基本要求。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可分为贸易理论、业务知识和贸易政策三部分。国贸专业学生在学习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之前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由此,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知识目标重点是业务知识和贸易政策两部分。在业务知识方面,要求熟练掌握进出口各个业务环节的一般操作流程,包括交易磋商、国际贸易运输和保险、国际结算、成本核算、商检、索赔等。在贸易政策方面,不仅要掌握相应的国际贸易惯例和法律,如《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等,还要了解国内外经贸法律法规、国际条约和协定、WTO规则等。

(二)能力目标

调查发现,大部分企业希望招聘具有实践操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外贸人才。实践操作能力包括进出口合同的操作能力、单证的缮制和审核能力、贸易纠纷的处理能力等。沟通交流能力是指语言表达能力、外语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指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新技术、新方法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因此,以实践为导向,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能力培养应该成为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重点目标。

(三)素质目标

传统教育模式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素质培养。根据近百家进出口企业的网上招聘要求来看,约有76%的企业把求职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等素质摆在首要位置。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爱岗敬业、责任心强成为外贸企业招聘人才的基本准则。因此,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也应把提高学生素质作为重要目标。

三、 以实践为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

(一) 引入案例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某一问题或社会现象的某些特定方面,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积极的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以求弄懂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国际贸易实务知识根植于外贸业务实践,对于书本中抽象的贸易术语、支付方式、运输保险、贸易纠纷等重点难点内容,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更无法运用。在这种情况下,引入适当的案例在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采取两种案例讨论方式:1.师生讨论。由教师选择与知识点结合紧密,体现国际贸易发展最新进展的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要求学生以4~5人为一组进行分析、讨论和判断,并推举代表对本小组意见进行总结和陈述,鼓励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进行争论。案例讨论不预设惟一答案,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寻求多种解决方式,开展开放式讨论。2.学生讨论。首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贸易实践,课下查找资料,在小组内部分析和讨论,设计原创案例或选择实际案例,并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然后,各个小组分别走上讲堂向其他小组成员演示案例,引导其他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并提出意见或解决办法,展开广泛讨论。最后,由教师对各小组表现和案例本身进行点评。案例讨论教学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发挥创造性思维,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从而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 积极开展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主要有半英语型、混合型和全英语型三种模式。半英语型是指以中文授课为主,用英语讲授贸易术语等内容,考试采取中文形式。混合型是以英语教学为主,采用英语板书和原版教材,在英语授课时辅以中文解释和说明,学生作业、考试等用英语出题,但用中文回答。全英语型是指教学、教材、板书、试卷全部使用英文。国贸实务课程既包括商品品名、品质、数量、包装,商品运输和保险,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等相对容易理解的基础知识,也包括国际贸易术语、国际支付等操作性强、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重点难点部分。因此,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可分别采取不同的双语教学模式。对于基础知识章节,主要采用混合型双语教学模式,即以英文授课为主,课件内容主要是英文,同时对于难以理解的业务术语辅以中文解释和说明。对于重点难点章节,采用半英语型双语教学模式,即用中文难点部分进行深入详细的分析,但案例讨论、单证制作和作业则全部为英文。灵活的双语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沟通能力,增强他们用英语学习国际贸易实务的信心,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重点难点知识,提高实际业务操作能力。

(三)进行多媒体立体式实验教学

单纯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因此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大大增加了实验教学的比重,达到近20%。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引入多媒体立体式教学方法:

1. 充分利用国际贸易网络资源

网络化和电子化是新时期国际贸易实务的显著特征。国际贸易网络资源涉及业务环节的方方面面,包括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商品供求信息、外汇牌价、航运信息、金融保险、国际结算、电子海关、检验检疫等业务环节,还包括国际商会、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贸易协调机构,各国政府贸易政策法规的颁布和管理机构,如商务部、海关、外汇管理局等,还有各种外贸专业论坛,如福步论坛、精英外贸论坛等。把以上各类网络资源以目录索引的形式推荐给学生,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课堂讲授交易磋商内容以后,可组织学生在实验课上浏览一些著名的外贸电子商务网站,如英文版阿里巴巴等。要求学生选择一种产品,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以进口商或出口商的身份寻找潜在客户,了解国际市场供求信息和竞争对手情况,发送建交函、进行询盘或发盘。网络资源的利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动手操作和创新思维能力,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2. 加强实验教学环境建设

加强实验教学环境建设,不断改善实验教学条件。一方面,引入多种外贸模拟教学软件,如世格外贸和TMT教学软件等,为学生创造相对真实的贸易实验环境。例如,在课堂讲授运输、保险和国际结算的理论知识后,组织学生利用世格外贸单证软件制作提单、保险单、汇票、信用证等相关单据,提高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设立外贸模拟实验室,在实验室设立银行、海关、商检局、外管局等服务窗口。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成立虚拟外贸公司,利用世格SIMTRADE软件,以进口商、出口商、工厂、进出口银行的身份在各个服务窗口模拟完成各个贸易环节。多媒体立体式实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注重过程教育

英国教育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提出了过程教育的观点,他认为,不是在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中研究教育、课程与教学,而只是对过程中的某些结果进行静态分析,这是现代教育和课程研究的最大弊端。传统的目标式教育往往重结果轻过程、重期末轻平时、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过程式教育则强调教育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应该起到引领和示范作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国际贸易实务的实践性贯穿于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的整个过程,因此注重过程教育应该是纵贯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主线。应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着力点,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手段,坚持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过程教育探索。除了在案例讨论教学、双语教学、多媒体立体式教学过程中时刻贯彻过程教育的思想以外,还可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关竞赛,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大赛和国际商务谈判大赛等,让学生“走出去”在竞赛中巩固知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专家进课堂”活动,把专家学者或外贸业务第一线的优秀往届毕业生“请进来”,向学生讲述实际外贸案例,解答业务知识和工作就业等各方面的问题。“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有更加切实的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另外,过程教育意味着必须对成绩考评方式进行改革。改变重期末轻平时的传统考核方式,使平时成绩在总评中的比重达到或超过50%。除了闭卷笔试外,还增加了期末面试、课堂讨论、课内实验等考核方式。考核方式的改革向学生传递了“功夫在平时”的思想,引导学生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 结语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随着国际经济形势和科技水平的发展,新的国际惯例、新的运输保险方式、新的国际结算方式、新的电子商务平台不断涌现,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创新。国际贸易实务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以实践为导向是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约翰·科布,马晓梅译. 过程教育[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4):20-25.

[2]李同芳. 如何培养“适销对路”的外贸人才[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3):74-75.

[3]韦霞. 我国外贸人才需求状况与培养问题分析[J]. 集体经济,2010(12):179-180.

[4]于晓燕,马有才. 基于问卷调查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探讨[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2):74-76.

[5]李国. 双语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J]. 改革与开放,2009(10):215-216.

[6]刘育松,张思思,谢朝阳.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外贸人才需求变化及高等教育的对策[J]. 商场现代化,2010(9):132-134.

[7]尹今格,孔洁.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中的运用[J]. 科技信息,2008(19).

[8]徐争辉,赵立华,张群卉. 《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 时代教育,2008(6):120-121.

“Practice-oriented” Teaching Reform Explora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A Case from North China Technology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most notable featur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is practicalness. Based on experiences of North China Technology University,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reasons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presents the knowledge objects, ability objects and quality objec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education, and summarizes the teaching methods system. Finally, this paper indicates that practice-oriented teaching reform is the only way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education and hope to provide some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Key words: practice, applicative foreign trade talents, teaching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