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实务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6 02:07:39

国际贸易理论实务论文

国际贸易理论实务论文篇1

一、样本选择

(一)教材选择原则相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教材而言,《国际服务贸易》教材的种类与数量要少得多,英文原版教材很少见。因此,本文选取近年来出版的《国际服务贸易》中文版教材。教材选取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则:1.系统性原则。所选教材对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与实践的论述有相对完整的体系,不包含以下两类教材:一是内容补充式教材,在传统《国际贸易》教材中增补国际服务贸易内容;二是专门业务型教材,仅针对教育、旅游、金融、运输等特定行业服务贸易发展与业务操作进行论述。2.新近性原则。国际服务贸易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内容、体系尚处在不断更新与完善中,着重选取最近几年出版或再版的教材,以反映服务贸易发展动态及教材改革的最新成果。3.权威性原则。本文所选教材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有一定影响,在高等院校有较为广泛的使用,优先选取部级和省部级规划教材。

(二)样本教材基本信息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检索系统中,以“服务贸易”为题名进行图书检索,按出版日期进行降序排列,依据上述筛选原则,从检索结果中选取9本代表性教材,所选教材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教材作者主要来自财贸类院校和设有经济学院的综合性院校,多是国际贸易领域内的资深教师,国际服务贸易教学及教材编写经验丰富,所撰写教材能较好地反映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及实践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所选样本教材多为近三年出版或再版的能反映《国际服务贸易》教材与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其中,陈宪主编的教材和程大中编著的教材出版时间稍微早些,编著体例及体系对后续教材影响较大。

二、差异比较分析

(一)教材内容依据上述9本样本教材的章节内容分布,可以将现行《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内容归纳为以下13个模块,分别就各教材对每个模块内容的涉及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样本教材对内容的选择有以下几个较为明显的差异与特点,1.除了刘东升和李小牧编著的两本教材对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做了简化处理外,其他教材对国际服务贸易概述、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国际服务贸易政策、多边服务贸易体制等模块内容均有详细的论述。这些模块内容在《国际服务贸易》教材中具有相对稳定性,构成现有《国际服务贸易》教材的核心内容。2.服务业与服务经济原理在教材中主要起着背景铺垫与主题导入作用,相关教材对这一内容的处理有所不同。程大中、陈宪、李慧中、刘东升等编著的教材对此论述均比较系统而详细,占据了2至3章的篇幅;冯宗宪和郭根龙、汪素芹等编著的教材则是直接入题,开门见山地介绍国际服务贸易概念、分类及特征等内容,没有涉及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及服务经济原理;李小牧和王海文、陈宪和殷凤等编著的教材将服务经济内容融入到国际服务贸易概述中,没有单独立为一章,逻辑上显得更为紧凑。3.新近出版的教材大多对国际服务外包、服务业FDI与跨国公司、国际服务贸易总协定等内容做了详细论述,但对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服务贸易、细分行业或部门服务贸易、服务贸易竞争力等内容的处理则走向了两极分化,有些教材根本没有涉及,有些教材则论述得相当详细。新近出版的教材对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趋势都做了详细分析,有些教材甚至将其独立作为一章内容。4.有些教材在内容安排上体现了创新和特色,比如陈宪编著的教材对服务贸易与人力资本的关系安排专门章节进行论述,从人力资本角度解释了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来源[4];冯宗宪和郭根龙编著的教材提供了服务贸易自由化现象的政治经济学解释[5],这些内容在其他教材中很少涉及。

(二)教材内容组织教材的内容组织需要服务于学生有效学习与课堂教学要求,一般应在适当的位置安排章节提要、图表、专栏、案例分析、阅读材料、复习思考题等内容,便于启发学生思考和自主学习。现行教材内容组织比较如表3所示。通过对教材内容组织的比较,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1.教材每章结束后均安排有复习思考题,但大多是知识记忆性或内容复述性的,同当代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启发学生思考的深度不够。2.大多样本教材没有使用引导案例和阅读推荐。引导案例和阅读推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尤其是阅读推荐,有利于帮助学生开拓阅读视野,为学生深度阅读提供素材线索。3.专题阅读材料少、形式单一、多以单一案例形式为主,专题阅读材料是嵌入教材内容中的多种素材,如各种专栏、背景资料、经济学家小传、案例分析、重大经济历史事件、重要文献述评等,这些内容嵌入教材的位置灵活多变,可以丰富教材的表现形式,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整体而言,现行《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对章节组成要素的组织设计不够灵活,版面设计比较呆板、单一,要素组织创新不足,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自主学习需求缺乏充分的关注,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指引和素材线索不够丰富,不便于开展启发式课堂教学和探究式自主学习,不利于有效提高国际服务贸易理论、政策与实践的传播效果,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方面有待改进。

(三)教材逻辑体系现行《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大多遵循“导论―理论―政策―实践”的逻辑体系架构,只有李小牧和王海文编著的教材采取了“导论―实践―理论―政策”的逻辑体系架构。前一种逻辑体系体现了演绎式逻辑思维,即运用已学的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分析相关服务贸易政策与实践,可以起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用;后一种逻辑体系体现了归纳式逻辑思维,试图从各种服务贸易实践问题中归纳其理论,一般而言,这种逻辑体系更适合于理论性偏弱的课程教材。从所考察的九本《国际服务贸易》教材来看,大多数教材的作者偏向于演绎思维式逻辑,但在导论的入题方式、国际服务贸易理论的阐述视角、国际服务贸易政策与实践涵盖的范围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相关教材逻辑体系比较如表4所示。《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导论的入题方式大体上有间接导入和直接入题两种,间接导入是先阐释产业服务化和服务经济原理及规律,再引入国际服务贸易概念、分类与特征,而直接入题则不涉及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开门见山地直接介绍国际服务贸易概念、特征、统计及其发展现状等内容。多数教材采取的是间接导入方式,冯宗宪和郭根龙编著及汪素芹编写的教材采取了直接入题的导入方式。相对于间接导入而言,直接导入有入题快、节约篇幅的优势,但缺少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国际背景及产业基础的相关分析,不便于读者深入理解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演化的特点与趋势。在现行《国际服务贸易》教材中,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包括劳动价值论、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三块内容,也有教材将劳动价值论放在导论的内容中,主要分析服务的效用与价值特性。蔡宏波、汪素芹编著的教材中运用劳动价值论解释国际服务贸易原理,冯宗宪和郭根龙编著的教材将国际服务外包和服务业FDI也纳入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体系。刘东升编写的教材及李小牧和王海文编著的教材均没有国际服务贸易理论论述,这可能与两本教材的适用对象有关,前者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后者适用于非财经类院校涉外专业,因而,这两本教材更偏重于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现实问题与热点问题。国际服务贸易政策包括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和多边服务贸易等内容,有些教材偏重于服务贸易政策工具的介绍,但对服务贸易政策工具的经济效应分析较弱。国际服务贸易实践包括服务外包、服务业FDI、国别服务贸易实践和部门服务贸易实践,也有教材将服务业FDI作为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之一,用来解释国际服务贸易的动因,比如李慧中、冯宗宪和郭根龙等编著的教材都具有这个特点,对国际服务贸易实践的教学内容是否涉及与涉及的深度,不同教材表现出了显著差异。

三、教材建设改革建议

教材是推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与核心要素,也是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的重点内容。现行《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基本上是按照“导论―理论―政策―实践”的逻辑体系组织教材内容,既突出了国际服务贸易理论的特殊性及其适用条件,又反映了国际服务贸易实践做法及其新趋势。但是,由于《国际服务贸易》这一课程在国内高校开设得尚不普遍,在教学大纲制定及教材内容编排上有待探索与完善,不同教材对相关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式有较大差异,本文从学科创新、教学改革及教材建设的视角,提出以下几点教材建设改革建议。

第一,根据教材适用对象,正视教材差异与创新。如果把《国际服务贸易》教材看作是一种差异化产品,那么不同教材之间实际上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只是这种替代性是不完全的,但正是这种不完全替代性特征,为满足不同读者的学习偏好提供了多元化选择。比如,面向高职高专院校的《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应该更多偏向于国际服务贸易的实际操作与现实问题。当然,读者也可以通过教材的比较阅读来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发现问题。实际上,消除教材的差异并不难,汇编一本内容多而全的教材即可,但这样容易造成教材在所述内容上浅尝辄止,缺乏专业深度。因此,作者需要根据教材的适用对象需求,在保证教材核心内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努力追求《国际服务贸易》教材内容的创新与特色。

第二,教材的创新不仅仅表现在内容选择上的创新与特色,教材内容的组织及编排创新同样重要。国际服务贸易涉及不同经济体、不同细分行业发展及其出现的新问题与新现象,内容多而杂。没有必要将这些内容全部罗列进教材,可以将相关内容作为阅读材料或延伸材料配置在教材的适当位置。这样既可以拓展读者的视野,也可以增强读者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提高教材的可读性,这也是国外优秀教材的通常做法。需要加强课堂讨论素材及课后作业的设计,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和交流探讨,便于实施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国际服务贸易导论这一章的后面,可以安排“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问题”的专题阅读材料或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自主研读或自主收集和更新数据,进行课堂交流讨论,没有必要再另立一章论述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了。

第三,增强教材导论的吸引力。不同教材在导论的处理方式上有较大差异,对于新入门的学生或读者而言,导论是这门课程的说明书,一个好的导论实质上就是这门课程的广告文案,一个成功的课程导论能帮助学生或读者快速了解这门课程开设的背景、性质与基本内容,并激发其继续阅读的学习欲望。如果导论环节对国际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及服务经济原理论述过多,会导致入题太慢,对于急于了解国际服务贸易知识的读者而言,可能抑制了其继续阅读的热情与兴趣,另外,这些内容与产业经济学或发展经济学等课程的相关内容有所重复,难以实现导论在整本教材中应起到的作用。所以,《国际服务贸易》教材的导论部分可以尽量压缩在一章之内,集中有限篇幅论述好服务、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关系,力图达到背景铺垫与引入正题的双重作用,内容过于庞杂反而不利于快速切入主题。

第四,国际服务贸易作为国际贸易领域一门新兴的分学科,理论体系尚不成熟,不同作者对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体系的认知也不一致,导致现行教材中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体系差异较大。综合现行教材理论体系,大体可以从劳动价值论、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三种视角分别加以论述。在教材中应该指出传统货物贸易理论对服务贸易的适用局限性及其不足,着重论述一些纯粹阐释国际服务贸易动因的理论模型及其应用,增强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对服务贸易新问题、新现象的分析与解释力度,充分挖掘国际服务贸易的独特性,增强《国际服务贸易》教材的理论生命力。

国际贸易理论实务论文篇2

【关键词】实践导向;应用型外贸人才;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B2008年以来,北方工业大学经管学院围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探索,初步总结出了一套以实践为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体系,为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以实践为导向进行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原因以实践为导向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指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导向,另一方面是指实践教学是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方向。前者是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目的,后者是实现该目的的手段。以实践为导向进行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改革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是培养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客观需要2010年对北京多所高校的国贸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外贸企业“招聘难”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业难”同时存在。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不再体现在数量上,而是更加注重人才质量。他们往往更加青睐应用型人才,即重视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包括沟通交流能力、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贸易纠纷处理和解决能力等。由于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大多重理论而轻实践,从而导致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脱节。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外贸人才,以实践为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特性的内在要求国际贸易实务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涉外性的特点。首先,国际贸易实务专门研究国际商品买卖的具体过程,包括贸易合同的磋商、签订和履行、贸易术语的选择、商品定价、国际结算、货物运输和保险、商检索赔和仲裁等各个环节。以上环节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业务操作实践,仅凭理论知识纸上谈兵无法真正理解国际贸易的实质。其次,国际贸易业务涉及知识面广。例如一则贸易纠纷的解决和处理需要运用商务谈判、国际结算、外贸单证实务、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商法、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外贸英语等各方面的知识,而以上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必须与贸易实践相结合。最后,国际贸易实务的绝大部分教学内容,包括进出口业务环节、单证制作、贸易术语、合同文本、交易磋商等必须通过外语来实现,而学生的外语沟通能力也必须通过实践来提高。因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在特征决定了教学改革必须以实践为导向。

二、以实践为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具备扎实全面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反映了外贸人才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发展潜力,是企业对外贸人才的基本要求。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可分为贸易理论、业务知识和贸易政策三部分。国贸专业学生在学习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之前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由此,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知识目标重点是业务知识和贸易政策两部分。在业务知识方面,要求熟练掌握进出口各个业务环节的一般操作流程,包括交易磋商、国际贸易运输和保险、国际结算、成本核算、商检、索赔等。在贸易政策方面,不仅要掌握相应的国际贸易惯例和法律,如《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等,还要了解国内外经贸法律法规、国际条约和协定、WTO规则等。

(二)能力目标调查发现,大部分企业希望招聘具有实践操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外贸人才。实践操作能力包括进出口合同的操作能力、单证的缮制和审核能力、贸易纠纷的处理能力等。沟通交流能力是指语言表达能力、外语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指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新技术、新方法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因此,以实践为导向,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能力培养应该成为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重点目标。

(三)素质目标传统教育模式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素质培养。根据近百家进出口企业的网上招聘要求来看,约有76%的企业把求职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等素质摆在首要位置。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爱岗敬业、责任心强成为外贸企业招聘人才的基本准则。因此,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也应把提高学生素质作为重要目标。

三、以实践为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

(一)引入案例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某一问题或社会现象的某些特定方面,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积极的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以求弄懂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国际贸易实务知识根植于外贸业务实践,对于书本中抽象的贸易术语、支付方式、运输保险、贸易纠纷等重点难点内容,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更无法运用。在这种情况下,引入适当的案例在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采取两种案例讨论方式:1.师生讨论。由教师选择与知识点结合紧密,体现国际贸易发展最新进展的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要求学生以4~5人为一组进行分析、讨论和判断,并推举代表对本小组意见进行总结和陈述,鼓励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进行争论。案例讨论不预设惟一答案,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寻求多种解决方式,开展开放式讨论。2.学生讨论。首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贸易实践,课下查找资料,在小组内部分析和讨论,设计原创案例或选择实际案例,并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然后,各个小组分别走上讲堂向其他小组成员演示案例,引导其他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并提出意见或解决办法,展开广泛讨论。最后,由教师对各小组表现和案例本身进行点评。案例讨论教学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发挥创造性思维,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从而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双语教学主要有半英语型、混合型和全英语型三种模式。半英语型是指以中文授课为主,用英语讲授贸易术语等内容,考试采取中文形式。混合型是以英语教学为主,采用英语板书和原版教材,在英语授课时辅以中文解释和说明,学生作业、考试等用英语出题,但用中文回答。全英语型是指教学、教材、板书、试卷全部使用英文。国贸实务课程既包括商品品名、品质、数量、包装,商品运输和保险,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等相对容易理解的基础知识,也包括国际贸易术语、国际支付等操作性强、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重点难点部分。因此,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可分别采取不同的双语教学模式。对于基础知识章节,主要采用混合型双语教学模式,即以英文授课为主,课件内容主要是英文,同时对于难以理解的业务术语辅以中文解释和说明。对于重点难点章节,采用半英语型双语教学模式,即用中文难点部分进行深入详细的分析,但案例讨论、单证制作和作业则全部为英文。灵活的双语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沟通能力,增强他们用英语学习国际贸易实务的信心,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重点难点知识,提高实际业务操作能力。(三)进行多媒体立体式实验教学单纯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因此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大大增加了实验教学的比重,达到近20%。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引入多媒体立体式教学方法:

1. 充分利用国际贸易网络资源网络化和电子化是新时期国际贸易实务的显著特征。国际贸易网络资源涉及业务环节的方方面面,包括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商品供求信息、外汇牌价、航运信息、金融保险、国际结算、电子海关、检验检疫等业务环节,还包括国际商会、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贸易协调机构,各国政府贸易政策法规的颁布和管理机构,如商务部、海关、外汇管理局等,还有各种外贸专业论坛,如福步论坛、精英外贸论坛等。把以上各类网络资源以目录索引的形式推荐给学生,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课堂讲授交易磋商内容以后,可组织学生在实验课上浏览一些著名的外贸电子商务网站,如英文版阿里巴巴等。要求学生选择一种产品,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以进口商或出口商的身份寻找潜在客户,了解国际市场供求信息和竞争对手情况,发送建交函、进行询盘或发盘。网络资源的利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动手操作和创新思维能力,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2. 加强实验教学环境建设加强实验教学环境建设,不断改善实验教学条件。一方面,引入多种外贸模拟教学软件,如世格外贸和TMT教学软件等,为学生创造相对真实的贸易实验环境。例如,在课堂讲授运输、保险和国际结算的理论知识后,组织学生利用世格外贸单证软件制作提单、保险单、汇票、信用证等相关单据,提高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设立外贸模拟实验室,在实验室设立银行、海关、商检局、外管局等服务窗口。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成立虚拟外贸公司,利用世格SIMTRADE软件,以进口商、出口商、工厂、进出口银行的身份在各个服务窗口模拟完成各个贸易环节。多媒体立体式实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四)注重过程教育英国教育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提出了过程教育的观点,他认为,不是在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中研究教育、课程与教学,而只是对过程中的某些结果进行静态分析,这是现代教育和课程研究的最大弊端。传统的目标式教育往往重结果轻过程、重期末轻平时、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过程式教育则强调教育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应该起到引领和示范作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国际贸易实务的实践性贯穿于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的整个过程,因此注重过程教育应该是纵贯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主线。应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着力点,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手段,坚持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过程教育探索。除了在案例讨论教学、双语教学、多媒体立体式教学过程中时刻贯彻过程教育的思想以外,还可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关竞赛,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大赛和国际商务谈判大赛等,让学生“走出去”在竞赛中巩固知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专家进课堂”活动,把专家学者或外贸业务第一线的优秀往届毕业生“请进来”,向学生讲述实际外贸案例,解答业务知识和工作就业等各方面的问题。“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有更加切实的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另外,过程教育意味着必须对成绩考评方式进行改革。改变重期末轻平时的传统考核方式,使平时成绩在总评中的比重达到或超过50%。除了闭卷笔试外,还增加了期末面试、课堂讨论、课内实验等考核方式。考核方式的改革向学生传递了“功夫在平时”的思想,引导学生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结语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随着国际经济形势和科技水平的发展,新的国际惯例、新的运输保险方式、新的国际结算方式、新的电子商务平台不断涌现,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创新。国际贸易实务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以实践为导向是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约翰·科布,马晓梅译. 过程教育[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4):20-25.

[2]李同芳. 如何培养“适销对路”的外贸人才[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3):74-75.

[3]韦霞. 我国外贸人才需求状况与培养问题分析[J]. 集体经济,2010(12):179-180.

[4]于晓燕,马有才. 基于问卷调查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探讨[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2):74-76.

[5]李国. 双语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J]. 改革与开放,2009(10):215-216.

[6]刘育松,张思思,谢朝阳.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外贸人才需求变化及高等教育的对策[J]. 商场现代化,2010(9):132-134.

国际贸易理论实务论文篇3

关键词:国际分工与贸易 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 基本范畴

当前国际分工与贸易呈现出两个新的特点:一是国际分工方式逐渐从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转变成为工序分工;二是贸易对象逐渐从最终产品转变成为中间产品。这种转变正逐步影响着当今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及实际贸易形式,影响着整个国际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前景,需要予以重视。鉴于此,需要对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的基本范畴进行准确界定。

国际分工与贸易发展阶段回顾

国际分工与贸易是相伴相生的。最初,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实施的专业化分工,才产生了为专业化服务的交换形式―贸易;各国为了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参与生产的国际化分工,才产生了为国际化分工服务的交换形式――国际贸易。因此,国际分工的细化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分工形式的变化也将导致贸易形式的变化,研究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发展阶段,需要先从国际分工的类型和内容入手。国际分工形式包括产业分工、产品分工和工序分工。

产业分工是各个国家根据自身的要素禀赋、经济发展程度及产业结构特征,通过专业化发展自身优势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一种国际分工形式。各国通过产业分工,可以通过生产专业化和国际交换提高资源及要素禀赋的利用效率,促进本国乃至世界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分工实现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向外扩张更是能够使各国在原有资源不变的条件下享有更多产品。产业分工与贸易是以产业标准为基准、以最终产品的交换为贸易内容、以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换为目标、参与主体是各个产业或部门的分工与贸易形式,也是传统的国际分工与贸易形式,关注的是各经济体专业化从事哪一种或几种产业的生产和贸易活动。

产品分工又称为产品内分工,是指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中把不同区段、不同零部件的生产分布到不同国家进行,每个国家只是专业化生产产品整个生产价值链上的特定环节的国际分工形式。因此,产品分工是同一产品在不同阶段的国际分工,是产业分工形式的进一步深化,既可以通过国际市场在不同国家间的非关联企业间实现,也可以在跨国公司内部实现。产品分工是随着第一次产业革命带来的分工细化而出现的,并且在二战后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逐步盛行起来的国际生产形式,自其产生以来,中间产品的交换开始逐渐盛行并逐渐在产品交换中占据较大比重,使最终产品交换不再是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相应的产业贸易也不再是国家贸易的仅有形式,产品贸易逐步走上历史舞台。于是,原来的产业分工标准不再适用,国际经济学界开始使用“产品内分工”来描述现代国际分工的特点。产品分工和产业分工相互补充,共同描述了当今现实世界经济中不同类型的国际分工形式,并共同构成了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的基础。如果说传统国际分工的边界是产业的话,产品分工的边界则在于价值链。产品分工与贸易既可以表现为发达国家之间的横向扩展方式的中间产品贸易,又可以表现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延伸方式的中间产品贸易。

“工序”是指一个或一组工人在同一工作地对同一个或同时对几个工件所进行的连续完成的工艺过程。各类工序组合形成最终产品,并生成了一条具有相联关系的链式生产组织形式,这种生产组织关系在空间上延伸便形成了产业链(芮明杰等,2006)。工序分工与贸易是指在国际分工与贸易体系中,某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开始跨越国界,同时实现了空间和时间上的分离,并通过工序贸易形成生产联系的新型国际分工与贸易形式。工序分工与贸易必须具有三个条件:一是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必须包含一个或者多个生产工序;二是产品生产必须跨越国界,两个或多个国家为产品价值的形成提供生产服务;三是至少有一个国家在工序生产中运用了国外进口产品作为生产的中间投入品,并且生产出的一部分最终产品或者中间产品必须出口到别国(Hummels et al.,2001)。

国际分工与贸易各发展阶段对比

从产业分工与贸易的角度看,国际贸易包括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其贸易主体是最终产品,从事的是一般形式的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理论基础是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禀赋理论消费者偏好相似理论、产品异质性理论等经济理论;而产品分工与贸易也称为产品内分工与贸易,其贸易主体是作为下阶段投入品的中间产品,从事的贸易形式从最终产品贸易转化为了中间产品贸易,现实中其具体的分工和贸易形式表现为加工贸易、全球外包与合同外包、OEM、ODM、公司内贸易和战略联盟等,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等基础理论都是其理论基础。可以说,产业分工与贸易和产品分工与贸易既相互补充,又相互替代,共同构建了当代国际分工与贸易的理论基础。

与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工序分工与贸易相比,产品分工与贸易在二战后盛行,其界定范围既包括跨越空间和时间界限的分工,也包括像斯密所描述的同一空间的生产分工;其贸易主体性质主要为中间产品,但是在一定贸易统计标尺下,它可能还涵盖一部分直接以满足消费为目的的具有中间产品性质的最终产品;其贸易主体是实物产品,具体形式不包括跨越工业或者行业的服务等劳务产品;其分工贸易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而工序分工与贸易的内涵小于产品分工与贸易,其界定范围与产品分工与贸易相比更具有专指性,它的出现是由于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交易成本下降以及经济、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带来的信息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下降;它所界定的分工范围仅仅限于跨越时间和空间界限的生产环节和工序分工;贸易主体范围完全是投入下一阶段生产所用的中间产品以及生产性的服务产品,不包括任何进入直接消费领域的产品;主体性质是生产环节和工序,主体的具体形式既包括实物产品又包括服务和劳务产品;由于其分工与贸易体系的复杂性和分工方式具有较高深度,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内部化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理论等理论综合构成了工序分工与贸易的理论基石。

综上,产业分工与贸易、产品分工与贸易、工序分工与贸易的比较可以用表1清晰地表现出来。

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的界定

由上文论述可知,“工序”是指一个或一组工人在同一工作地对同一个或同时对几个工件所进行的连续完成的工艺过程(芮明杰等,2006)。工序分工与贸易是指在国际分工与贸易体系中,以工序分工为基础,某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开始跨越国界,实现在空间和时间上同时分离,并通过工序贸易形成生产联系的新型国际分工与贸易形式。

对工序分工与贸易中“工序”的进一步划分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的内涵。本文对工序的划分主要分为三类:实物工序和服务工序;劳动密集型工序、资本密集型工序和技术密集型工序;高附加值工序和低附加值工序。其中,高附加值工序和低附加值工序将是研究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中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利益分配问题中重要的衡量标准。

根据工序投入品的性质和属性,工序可以分为实物工序和服务工序。工序分工与贸易最基本也最显著的特点是上游工序的成品成为下游工序的投入品。随着现代产品的品质和技术提升,生产过程也更加复杂化,不但物质产品成为产品生产的中间投入,服务业生产的产品、特别是生产产品也成为现代产品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区段和工序。

根据生产工序的比较优势,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中的工序可以分为劳动密集型工序、资本密集型工序和技术密集型工序三种类型。工序分工与贸易是国际分工的深化,是同一产业或行业内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工序阶段(生产环节)之间的国际分工,即生产布局的区位选择。虽然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通常被视为产业间分工的理论,但是其对于工序分工依然适用。由于在同一产品的工序链条上,具有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各个工序环节是各国根据其要素禀赋、按照其比较优势进行选择的。因此,相应的工序也可以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按照生产工序附加值的高低,可以将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中的工序分为高附加值工序和低附加值工序。附加值原指附加在产品原有价值上的新价值,如果将生产工序看作中间投入品,也可以用附加值将工序进行分类。高附加值工序是指与一般工序相比“投入产出”比例较低、文化价值和技术含量较高、价值增值幅度较大、生产利润较多的生产工序。而与之相对的低附加值工序是指投入产出比例高、文化价值和技术含量低、生产附加价值增值幅度较小、生产获利较少的工序。需要注意的是,附加值的高低是一个相对概念,高附加值工序也不等同于高科技工序,而只有高科技工序成为高效益工序时,才能称为高附加值工序。

综上可见,工序分工与贸易的概念范畴对于描述当代世界生产过程国际化,比产品内分工与贸易概念更加准确和具有专指性,更能够刻画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新格局,不但刻画出产业链分工的特点,而且将贸易主体界定为工序和环节,更加准确而形象具体地描述了当代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新特质,真正反映了国际贸易学分工贸易模式的理论内核(曾铮,2009)。

参考文献:

1.陈英.国际贸易类型与国际贸易理论研究评述[J].学术论坛,2010(11)

2.代中强,梁俊伟.分工与贸易利益:理论演进与中国经验[J].当代财经,2007(9)

3.顾磊.国际产品内贸易的模式、效应与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4.梁碧波.工序贸易及其影响效应―一个基于工序分工的贸易模型及其政策含义[J].国际经贸探索,2011(12)

5.罗琳.国际分工、利益集团与贸易摩擦[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6.芮明杰,刘明宇,任江波.论产业链整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7.曾铮.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研究―基于新兴市场国家视角的理论和中国经验[D].中国社科院博士学位论文,2009

8.朱廷,胡安亚.工序贸易的研究路径与进展[J].经济经纬,2010(4)

国际贸易理论实务论文篇4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建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国务院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确定了六大战略:即中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仔细分析,这六大战略的实现哪一项都离不开现代实用型国际贸易人才。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展开,海南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强烈。

一、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

国务院建设国际旅游岛战略使得海南一跃成为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热点地区。可以预见,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实施与推进,海南开放型经济将得到快速发展,对外交流与贸易变得异常活跃。海南与东盟国家,日本、韩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广泛开展。并且,在未来十年之内,海南有望建成我国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这些都将预示着海南对于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将大量增加。

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海南的国际经贸人才在业务上、素质上符合国际贸易规则所需条件的为数很少,国际贸易人才成了稀缺资源。随着海南国际贸易形势的深刻变化,外贸行业的经营主体已经形成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格局;各种涉外单位的国际经贸合作业务也从简单的对外货物贸易,发展到对外货物、服务、技术和资本的多层次及多领域的复杂经贸关系。海南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也将随之表现得更加多样化:即不同层次的涉外单位、不同的涉外主体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明显的差异。

就海南经济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现实情况而言,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有三方面需求:

(一)国际经济理论研究人才。侧重于对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国际贸易发展历史、现状及其演变趋势的研究。对国际分工与合作的经济条件及其相互作用等理论研究。这对于研究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区域国际贸易相关政策是必要的。

(二)对外经济贸易实务人才。掌握国际商品贸易综合理论与实务操作知识,具备国际贸易实务技能专长,直接从事针对工(农)业产品、国际金融、旅游、教育、物流配送中转服务和技术服务的外经贸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国际商务管理人才。此类外贸高端人才倾向兼具国际经济贸易理论和企业管理能力、电子商务知识的交叉型人才,既要熟悉国际商务规则与政策,有良好的外贸操作技能,还要懂得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国际分工与合作的经济条件和跨国经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是主要负责对外贸易项目运作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二、海南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现状

从海南高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人才培养现状来看,各高校的专业的培养目标都趋向于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即“理论学术型”人才。其特点是侧重于培养某一领域内对理论本身进行探索、研究。因此,本属于应用经济学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逐渐形成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于“理论型”的状态。人才培养的重点偏重于学生对国际贸易理论、国际经济学等理论知识掌握,而对国际贸易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人才培养方式集中于课堂上理论知识的传授,大多数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高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在具体业务中的岗位要求。

而且海南高校普遍存在国贸专业无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精通进出口业务操作的教师流向企业等现实问题。从而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培养方式过于倾向课堂理论教学,造成人才培养与现实脱节。表现在教学产品上则远远不能满足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要求。具体而言,海南高校在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学生能力不够全面。尽管近年来海南高校普遍认识到培养能力的重要性,但大多数国际贸易的教育仍然停留在理论灌输和简单的案例讨论阶段。当前海南高校国际贸易的教学,较为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对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则培养不够;较为注重培养对解决问题的分析的能力,而对培养学生针对问题提出独到见解的能力则培养不够;较为重视学生如何采取稳定可靠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对培养学生敢于承担风险的胆识则培养不够。

(二)忽视对外部环境变化反应能力的培养。当今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国际贸易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环境变化的反应速度。究其原因就在于环境是随时变化的,因此对于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是企业和企业管理者以及政府的相关部门关键的能力之一。反观国际贸易教学,只注重教给学生的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而没有重视培养学生对企业和地区外部环境(如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方面)发展变化的敏感性和应变能力。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企业所遇到的重大问题都是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培养出能够处变不惊,足智多谋的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是国际贸易急需的人才。

(三)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关注不够。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爆炸的世界,掌握了最新的信息,就领先一步,就赢得先机。政府和企业中的各个部门(财务、会计、营销、管理)特别是涉及国际经济合作的部门都要应用信息技术,都要搜集、处理、传递和利用大量的信息。今后的商业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据于信息技术。显然,国际贸易课程体系中,仅仅开设一两门信息管理与技术课程是不够的。

三、现阶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鉴于以上对国际贸易人才三方面需求的分析,结合海南普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笔者认为,海南高等教育必须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准确定位,具体如下:

(一)具有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培养贸易实务、国际商法、保险、运输、金融、商品学与报关报检等诸多方面的知识的人才。

(二)具备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贸企业与政府涉外职能部门面对的是纷繁复杂、充满竞争的世界。外贸企业推广新产品,寻找或挖掘新客户,开拓国外市场,参加商品展览会、商品交易会,举办新产品会,参加政府举办的博览会等,国际贸易人才不但要熟悉国际交易规则或潜规则,更要有一定的国际活动筹划与组织能力。因此,传统的只具备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外语知识的国际贸易的人才已很难适应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具有随机应变、临场周旋的能力与经验,具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具有较高的素质、较好的道德修养及一定的人格魅力。 “外事无小事”,在处理国际商务的过程中,外贸人才不仅仅只代表某企业,还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因此注意处处维护国家利益,表现较好的道德修养及一定的人格魅力,还必须具备更专业的外语沟通能力。在从事对外贸易时,交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进行产品技术性能等交流中会出现许多困难,因此,商务英语函电所用的语言必须地道与准确,企业要顺利完成交易,必须有既熟悉国际贸易操作又能自由运用外贸英语能力的外经贸人才。

(四)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应变能力。 新产品、新技术、新行业、新规则一直在不断涌现,外贸企业要想在新的经济环境中处于不败的地位,那么所用的外经贸人才必须是顺应经济发展,能够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外贸人员只有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

四、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体系的建构

高等教育中,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直接途径。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体系的建构对培养海南国际旅游岛国际贸易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海南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现状和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特点的研究标明,海南高校应顺应国际贸易人才需求实用化、多样化的趋势,走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的道路,以满足社会急需的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外贸专业人才的需要。

实施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高级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强调采取实施厚基础、重实践、宽口径的培养模式。既要保证学生对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实务技能的掌握,又要保证学生毕业离校后有较强的继续教育意识与自学能力.为其日后向高级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发展打基础。

(一)厚基础,指学生具备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理论经济学课程基础,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学思想;注重《国际经济学》、《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惯例》、《商品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地理》《WTO法规》等应用专业课程的教学给学生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重实践,指课程体系朝实用化方向调整,定位于重点培养面向实际生产和流通领域的,能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本科学历教育与目前国内的外经贸行业的职业资格教育结合。结合职业岗位要求.加强实务课程的延展.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中心,将《外贸函电与单证》、《国际商务英语谈判》、《国际商法》、《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报关理论与实务》、《国际货代学》等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并开设国家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外贸业务员等从业资格考试涉及的课程,鼓励学生在毕业前报考相应的从业资格考试并获取资格证书。这种课程体系的调整,一方面从知识和技能培养体系上大大加强国际贸易实务类理论课程的延展,提高学生工作技能,改善过去偏重理论的培养体系;另一方面,学生拥有一些职业资格证书,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赢得就业机会。

(三)宽口径,指根据社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需求趋向务实化、多样化的实际情况,顺应管理、经济两个一级学科日益交叉的现实发展趋势,增设管理学、电子商务、会计学、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课程,力争使学生在毕业时具备更高的专业应用技能,为其日后的工作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五、结论

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海南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对海南高等教育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除此之外,对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中英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忽视。一个合格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人才应该能流利的使用外语进行交流,能进行面对面的商务磋商与谈判,能用英文理解国际惯例、公约和法律的内容程度,便于将来参与解决国际贸易纠纷。此外,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广泛运用,培养既懂得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又懂得电子商务技术与方法的现代国际贸易人才已成为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中英文应用文写作,国际商务函电与国际公务写作,采用英文产品广告,外贸单证准确制作如发票、正本提单、保险单、汇票和信用证制作等能力也是实务形外贸人员必须具备的。

参考文献

[1]姚正海.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7-18.

[2]窦建华.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6):76-77.

[3]吕西萍.美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创新理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高教论坛, 2010(2):33-34.

[4]向秀英.地方商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思路探讨[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4):125-126.

[5]白玲.21世纪复合型、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7(3):44-45.

国际贸易理论实务论文篇5

【关键词】国际贸易 教学方法 课程 改革

我国高校国际经济和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从事涉外经济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而国际贸易课是该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确保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深化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根据笔者多年从事教学工作的体会,从国际贸易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改革等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论与实践脱节。国际贸易课是由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实务两部分内容构成。因此,该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是,在具体讲授时又常常出现理论深度不够,结合实践不到位,教科书和理论知识赶不上实际业务的发展等问题。同时,国际贸易理论在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务的业务也不断更新,知识老化速度加快。毕业之后走上工作岗位时,学生们就会发现,几年前在教室里所学知识与实际操作脱节。

2、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教师按教材讲授,学生通过听讲、记笔记、解题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来获取知识,最后通过考试来考核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这是目前高校中主要的授课方式。如果也按照这种照本宣科的方法来教授国际贸易课,不仅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而且不能学到实践技能。从教学现状看,国际贸易课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着单一讲授的问题。

3、重理论,轻实践。目前在国际贸易课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轻技能的倾向。其实,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理应将理论与实务紧密地结合起来。有的高校虽然也制定了实践教学计划,但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没有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措施作保证,从而使实践教学环节无法落实,甚至流于形式、走过场。

二、改进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1、 从国家对外经贸事业发展的需要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必将以更快的步伐融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将在众多领域,特别是在经济和对外贸易的领域与国际接轨。为适应这一新形势,为我国对外经济和贸易事业培养更多的既懂得新的国际贸易法律和规则,又了解国际贸易运作具体程序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必须对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实施改革。

2、从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看。国际贸易课程不仅是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必修课程,其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法则与程序,并能从事外贸经济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国际贸易课程也必须实施改革。

3、从外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外贸经济持续发展,对外经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呈现着要求标准高、多元化且竞争激烈等特点。外贸人才市场往往更青睐复合型、知识型、外向型、技能型、学习型和创新型人才。要成为这些类型的人才,必须要求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也必须加快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改革。

三、改进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方法的建议

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新挑战,适应国家对外贸易人才培养的需求,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加快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为此,笔者建议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根据国际贸易课程的特点,案例教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国际贸易课程的案例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也相当丰富充实,如果选择恰当,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案例教学法关键是案例的选择。作者认为,选择案例要注意两点:一是案例的典型性、真实性、可操作性和价值性等原则要求;二是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案例。一个好的典型案例不仅可使案例教学法得以顺利进行,使学生深刻理解和及时掌握所学内容,同时也可激发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世界顶尖大学哈佛大学商业学院主要是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授课的。学生入学以后,除了在大一集中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以外,其余时间全部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讲授,大学期间每个学生可掌握近500个典型案例。中国的阿里巴巴网、海尔集团等多个成功企业的经验都成为哈佛大学案例教学的内容。

同时,在案例教学中,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讨论的主动性、参与性,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切忌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一言堂”,而是要善于通过启发和诱导,鼓励学生主动发言,生动活泼地开展讨论,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促使教学相长。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教风的转变,虚心向受教育者学习,而且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言传身教、教书育人,从而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和新一代人的迅速成长。

2、课堂讨论法。对于一些综合性强、难度大的案例,教师采用课堂讨论法进行教学,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讲授“出口合同的执行”时,可采用课堂讨论法来组织教学,教师需先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案例小组,小组人数可根据班级人数的多寡来决定,一般以6人为宜,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大家准备10分钟后,由每组选派代表发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讨论中,教师可以随时发言提出问题,将讨论引向深入。这样,针对一个案子,同学们积极参与、勇跃发言、集思广益,既可避免出现冷场,同时也可以考察和掌握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在采用此种教学方法时,教师要特别注意掌握好每位同学的发言时间,控制好讨论的节奏,以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还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如把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体现在该课程的结业成绩中去,以激发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进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3、讲解分析法。国际贸易课程从内容上分,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实务两部分。对于国际贸易理论部分,以讲解分析的方法进行比较妥当。对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如自由贸易理论、贸易保护理论,贸易逆差、贸易壁垒、出口配额、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WTO的基本原则等等,不仅要给学生讲清楚,力求讲深讲透,而且要通过具体实例,举一反三,使广大学生真正掌握,并会具体运用。讲解分析法的优点是比较节省时间,针对性强,突出重点,教师容易操作,有利于把握教学的节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一些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缺点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的机会较少,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仍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开展一些讨论,以便加深对某些知识的理解。

4、多媒体教学法。教师要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在高校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根据国际贸易课程的特点,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文字、表格、图形图片、动画、音频、录像等形式讲授课程,从而增强授课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进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国际贸易课程的热情、兴趣以及求知欲望。通过教学实践表明,是否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效果截然不同。

5、实践教学法。所谓实践教学法,就是将课堂教学从教室搬到外贸工作的实践中去。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闭门造车式的教学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因此,在安排该专业的教学计划时,应将实践教学内容纳入总体教学课时中予以落实。还应定期安排学生到进出口企业、海关、航运等部门实习,参加实践活动,进行实践锻炼。给学生创造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使之熟悉各项进出口业务的特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当然,全部实践活动都应在教师的参与、组织和指导下进行。

6、模拟实验法。由于国际贸易是在不同国家间进行的跨国界的商品贸易,交易双方相距遥远,可采用建立外贸模拟实验室来达到实践的目的。要引入外贸模拟软件,通过电子模拟的手段,将外贸基本实践的过程,其中包括信息收集、市场预测、交易磋商、合同签订、对比报价、结算制单、合同履行等关键业务环节知识整合起来予以掌握,从而对如何做一笔外贸业务有一个完整的思路。同时,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为未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外贸模拟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外贸业务流程的必要环节,让学生在模拟的实验场景中,运用外贸基本业务知识,对虚拟的外贸业务进行处理,包括外贸业务的流程、基本单据的制作、填充及处理。学生在老师的分配和指导下,扮演外贸业务中各当事角色,比如进出口商或有关银行,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所学外贸业务知识进行模拟演练操作,其中包括商务谈判、基本函电、信用证的审核、各种单据的填制等。一轮业务进行完后,可以相互交换角色。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熟悉各个角色,掌握外贸工作业务的全过程、诸环节。

当然,良好的实验场所和外贸模拟实验室有关设备的质量,是确保模拟实验完成的重要条件,一定要按外贸工作实际流程的标准要求,建设好模拟实验室。

7、双语教学法。实行双语教学,是由《国际贸易》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的。由于该课程是冠以“国际”一词,学生学习的知识都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贸易活动的一般规律,而国际贸易活动使用的通用语言是英语。外贸活动的具体各环节需用英语,外贸工作人员需整天同英语打交道;不仅结算的所有单据全部用英语,而且需获取国际贸易的最新动态和信息、与外国人沟通和交流协作等也都离不开英语。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课程必须采用双语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熟练地用英语从事对外经济与贸易活动的能力。当然,要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接受能力,双语教学必须灵活掌握,即双语教学中的中英文比重应根据学生外语水平的高低,根据课程内容的难度和实际需要而定,切忌脱离实际走过场。

【参考文献】

[1] 冯莉: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创新探析[J].当代经济,2009(10).

[2] 申琦:《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式探讨[J].当代经济,2008(9).

国际贸易理论实务论文篇6

关键词 国际服务贸易 合作教学 教改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2.045

1 课程的定位与目标

全球服务贸易是不同国家间交换金融、旅游、运输等重要服务领域的一种贸易形式。基于世界经济发展迅猛,全球服务贸易超越货物贸易的背景下,“国际服务贸易”成为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重要的新兴课程。过往的教学理论中,货物贸易的教材成主体,而“服务贸易”课程只是本专业货物理论的延伸,随着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的深入,“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将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国际服务贸易”课程设置是让学生系统掌握服务业发展与服务贸易相关理论、政策,以及目前全球服务贸易领域的问题,了解并熟悉国际服务贸易政策、措施的研究及其趋向,使学生能在社会的实践中合理应用。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有综合思辨能力,在服贸活动中合理地运用服务贸易的协定、规则来解决实际问题。

2 课程教学内容存在不足的地方

2.1 课程内容系统不够完整

“国际服务贸易”是新开设且时间较短的课程,内容认识较浅有待深化。如对服贸主要服务类的金融、保险、电信等如何应对贸易壁垒措施的案例涉及较少,热点话题如“服务外包”的形式和特点、发展趋势等在教学中则涉及较少且不够深入,部分教学内容还滞后于现实发展形势的需要。因此,学习上学生难以领会相关理论、法规知识对服务贸易的适用性,难以有效地将服务贸易与国际贸易有机结合并对此有综合性认知。

2.2 课程认知不足缺乏兴趣

“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学时短,学分少,相比其他专业课要求较低。授教过程中,师生都有懈怠情绪,部分学生对新特点的概念认知模糊没有形成感性认识,产生“能学多少算多少、听不听都无所谓”的想法。比如在讲述服务贸易的理论与政策的过程中,部分学生未能认知其重要性,认为如果将来不从事服务业对外贸易的工作,学了没有用处,于是,学生对课程缺乏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缺乏生机、沉闷乏味等现象,上课效率较低。

2.3 课程缺少系统的实践性

服务贸易是一门可实操性强的学科,与其他贸易类专业课相比“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缺乏实践教学。如果在教学中,不断地灌输国际服务贸易基本知识、概念,缺乏相应实践性和模拟操作,学生易产生厌烦情绪。目前服务贸易开设的专业实验多是以商品贸易流程展开的沙盘教学,缺少服务贸易中法规运作及其相关流程操作的实训培养,以至于服务贸易行业缺乏专业实操性的人才。

3 课堂合作式教学方法的尝试

基于“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部分内容存在未完善的方面,笔者探研并尝试一种课堂“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其呈现为:

3.1 教学中注入与时俱进的元素

“国际服务贸易”作为一门新兴的重要学科,其授教的内容须与时俱进,跟随国际贸易时势的变化。为此教师应全球贸易活动变况,掌握相关理据和数据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课堂中增添与讨论实际经济相关的知识点和关注热议点,如国际服务外包,货币、期货市场等。注入这些新知识量,与实际紧密结合,充实了课堂新机氛围,调动学生的兴趣和能动积极性。此外,在其他教学场合可加大推介该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先入为主,认识到“国际服务贸易”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都是国际货物贸易的实效补充,以此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 运用合作模式学生自成主体

教学中,教师是指导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是主导学习的主体。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等不同要素互动组合形成的模式是多种教学因素和思维理念碰撞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自觉地学习、合作地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实施“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中,笔者尝试采用“合作式”教学方法在教程中插入互动的教学辅助模式,见表1 。合作式教学方法:学习布置分组讨论共解疑问演讲例举总结改进等。这种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地施教是对现行“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内容不足方面的改进和补充。

在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教学中,灵活开展一种教学辅助模式,首先是对不同章节的重要板块每月安排一次合作式的研讨会,学生会被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其次在明确学习任务和合作规则之后,要求学生自行整理、归纳己掌握的知识,通过组内讨论和分享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对于集中的个别难点,由教师进行集中讲解辅导。随后学习小组对归纳的知识进行课件制作和讨论,最后学生可在每月的研讨会上演讲汇报,教师对各小组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总结评价,推广好的做法,让学生受益。

3.3 “合作”教学模式的案例

“国际服务贸易”课堂中,单一灌输国际服务贸易理论知识,让学生易厌烦,产生负面情绪,影响教学质量。为了有效地改变这种负面状况,可开展合作式教学辅助模式,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特点、调动学生兴趣和能动性。

合作式教学辅助模式,教师需熟悉教材内容,并根据主要理论和知识点,针对性地从网络或书本中搜集和撰写案例,将主要观点与所设计“架构”紧密联系,并采用适当的议题来引导,学生从案例讨论中发现和应用所学知识。如教程中讲到“国际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这一章节时,可以用家乐福或者普华永道等跨国企业在中国成功经营的案例,让学生讨论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自由开放对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教师在授课前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提前通知学生,使学生提前了解案件,并提供一些与案例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查询相关案例背景的方法,可使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相关同类案例成功与受挫的资料,结合讲授的理论知识、贸易规则,让学生更好地分析案例的细节、摸索出其成败的经验。实践告知;合作式教学辅助模式能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主能力,运用知识分析能力。

合作式教学辅助模式实施案例分析可以学习小组形式开展,根据学业基础、学习习惯和学习目标等差异,组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生合作小组,并且实行“角色互换、轮流负责”的责任制度,体现学生的责任和能力。如在探讨某种国际服务贸易章节时,在学习小组中选择学生甲作为组长,而在探讨另一种国际服务贸易章节时,则换学生乙作组长领导组织讨论和学习。这样可避免“搭便车”现象,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能力的展现。

此外,小组里案例分析中学生之间持有不同观点,特别是“热点”的问题可在课堂上大家讨论,把问题摆出,让师生和学生之间共同探讨,达到课内课外互动。如在讲授“服务跨国直接投资”的章节时,可运用“印度服务业在吸引外资”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印度的例子来认知对中国服务业FDI的启示,感受到印度的服务业吸引外资的措施,总结出实施跨国直接投资所实行的战略。又如讲授“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章节时,分别给出韩国和葡萄牙在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改革上两个成功与不成功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对两个案例比较,结合所学过的理论知识,讨论总结出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次序方面的经验。课程讲授中通过穿插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实例的来龙去脉,一方面可让学生对服务贸易的知识点有更深入的认知,另一方面把书本上的服务贸易知识向实践迁移,活学活用。

3.4 课堂改革创新获成效

笔者经过两届学生的课程教学,从步入到实施的实践中学生呈现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主学习、辩证学习和应用学习的教学氛围得以空前体现,教改创新的成效表现为:第一,研究表达能力提高。合作式教学,学生研讨前须查阅大量资料,掌握第一手材料,并需领会课程的理论概念和知识运用,参与同组研讨,随后学生制作PPT演讲课件,观点要清晰而简练,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第二,分析思维得到锻炼。在合作式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地学研和思考,运用理论知识结合现实的经济社会,主动地训练分析思维。第三,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合作式教学,是学生以小组团队形式进行研讨,学生的相互支持与配合,是影响学习成效的关键。于是,学生们在团结协作积极地收集资料、制作课件、提纲准备、研讨计划、发言顺序等环节中,不仅体验到合作的优势与效果,而且培养了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

4 结束语

在“国际服务贸易”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系统不完整、认知不足、缺乏实用性等问题。笔者在“国际服务贸易”课堂教学改革中,尝试着一种创新型的合作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可为课堂教学创新改革的深入开展积累一些经验。

参考文献

[1] 梁瑞.与课内教学相融合的课外教学方法探究.中国电力教育,2011(27).

[2] 袁永友.独立学院国贸专业拓展服务贸易方向探讨.对外经贸,2011(12).

国际贸易理论实务论文篇7

【关键词】教学实践改革 案例教学 互动性 外贸模拟软件

国际贸易实务不仅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将来从事国际商务方向工作的人士而言,这门课程是必修课。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贸易实务的重要性无庸置疑。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能从事涉外经济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一、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与实践脱节。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很容易过时。尤其面对互联网的普及和知识爆炸,国际贸易实务的业务不断更新,知识老化速度快,教科书和理论知识赶不上实际业务的发展。当几年后学生毕业投入到企业中工作时,会发现当初在教室学的知识与实际操作脱节。

2、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传统的课程由于理论偏多的关系,老师按课本传授知识,学生记笔记,然后通过解题的方式获得学习情况的反馈,最后通过试卷考核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也是高校中的主要授课方式。如果也按这种照本宣科的方法来教授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不仅学生积极性不高,而且不能学到实践技能。如今针对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开展得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是理论教学加软件教学。总体来说,教学方法存在着单一的问题。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

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国际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都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与前者不同,国际贸易实务几乎完全不存在理论方面的知识,没有经济模型、数学公式与经济学定理。但国际贸易实务有它自己的特点,并体现在务实性和综合性上。

1、务实性。在国际贸易实务领域中,最有发言权的专家,不是做经济理论研究的学者,而是从事外贸多年的业务员。课堂上告诉学生的是外贸具体的操作方法,当他们毕业面临国际商务相关职务的面试时,考官也会问他们贸易实务相关的常识,而不是理论方面的。与这个领域相关的资格考试,也几乎与贸易实务相关,如报关员、报检员、物流师、货代、国际商务师等等。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可以给将来从事外贸行业的学生最全面、最务实的理念和具体操作方法。

2、综合性。与外国人进行商务磋商,发函电,打电话,甚至面对面谈判时都需要用到他国语言,一项业务中所有的单据、票据也书写成英文。这就要求从事外贸的人员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大多数情况下是英语,至少也要熟练掌握外贸领域中常用的专业词汇。

从事货代、物流方面的工作,装箱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技能。从事跟单方面的工作,计算换汇成本、利润率、运费、保险费、折扣、佣金、退税和报价等都需要与数字打交道。

正因为外贸涉及到许多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到一个领域的知识。比如交易磋商阶段需要了解国际商务谈判的基本知识;将货物从一个国家运到另一个国家时,需要运用到运输学知识;为货物投保需要用到保险学知识;对货物的支付又涉及到国际结算。在国际上也有买方和卖方共同遵守的国际贸易惯例,像国际商法和UCP600。各个国家有自己的海关政策,像关税政策和非关税政策等等。因此,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三、对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的建议

结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上述两个特点,以及笔者心得体会,本文认为要若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的培养。国际贸易理论、商务英语口语、外贸英语函电与国际贸易实务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以前学过的理论知识,现在要用到实际业务中去。写邮件、制作单据对于一名外贸业务员来说是必须掌握的。因为业务员会整天跟大量单据打交道,每天面对的就是全英文单据,而审单审证又特别重要,这关系到发货后能不能收到货款。因此,这些课程的学习,都是为做业务进行的准备。

如今互联网的普及给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的各个环节带来了便利和高效率,另一方面也要求将来从事该行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计算机基础知识、电子商务和Internet网络等课程也很重要。

2、大量引入案例。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入案例。一是用于讲解知识点。案例外贸就是实际业务本身,学生将来从事的也无非是这样一些事情。教材中出现的外贸专用术语,比如FOB、FAQ、溢短装条款等等,按照书本上的说法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所以一定要用大量实例解释基本概念,并告诉他们在业务中如何运用这些概念。使理论教学和实践紧紧相连。二是通过案例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国际贸易实务的案例相当多,大部分集中在贸易术语、结算方式以及交易磋商环节,或者将几个知识点结合起来。有些精典案例,老师们在课堂上也常常列举。对于如何解决案例,也可以有发挥的空间,不一定完全照搬参考答案。例如:某月20日,我方F公司向老客户G公司发盘:“可供一级红枣100公吨,每公吨500美元CIF安特卫普,适合海运包装。定约后即装船,不可撤销即期信用证付款,请速复电。”G立即电复:“你20日电我方接受,用麻袋装,内加一层塑料袋。”由于F公司一时没有麻袋,故立即回电:“布包装内加一层塑料袋。”回电后,G未予答复,F便着手备货。之后在F公司去电催请G公司开立信用证时,G以合同根本没有成立为由拒绝,于是发生争议。问:合同是否成立?为什么?

参考答案:我方发盘,对方电复“接受”,但更改了发盘中的包装条件,属非实质性变更,然而由于我方立即回电对该非实质性变更又提出变更,即表示了反对,故不能构成接受而仍然构成还盘。那么,既然对方的“接受”并非有效接受,是否就至此可以定论合同没有成立呢?回答也是否定的。因为合同虽不能由我方发盘经对方接受而成立,却可以由我方接受对方的发盘来达成。而对方的发盘即是其还盘,因之具备发盘的要件;受盘人特定、内容确定且表明受其约束;我方的接受即是我方的回电,虽更改了对方发盘的包装条件,但属于非实质性变更,且对方未予答复即并未表示反对,故构成有效接受,使得合同成立。

以个人观点,案例中“适合海运包装”究竟是什么包装,不明确。如果就是“麻袋装,内加一层塑料袋”,则G的回复视为接受。如果跟F发盘中的包装不一样,则是还盘。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跟学生讨论讨论案例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对于拓宽思维很有帮助。

3、与学生互动。任何一门课程,与学生的互动都必不可少。尤其是这样一门注重于实际操作的课程,必须在课堂上就让学生有做外贸的体验。所以一定要准备大量实际中会碰到的问题,看学生如何灵活处理。处理方法也许不止一个,根据不同情况,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最好把全部可能性都列举出来。

根据国际贸易实务本身的特殊性,可以让学生模拟演出。比如交易磋商,可以让学生分组扮演出口商与进口商,通过商务谈判来确定最终交易条件。以此增加学生参与次数与人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4、引入外贸模拟软件。经过整个业务流程的训练,学生不仅对前面学过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有了如何做一笔外贸业务的完整思路,基本掌握了如何与外商进行业务往来,尤其是对于对外报价、交易磋商、订立合同、审核信用证、制单结算等关键业务环节都能够掌握,从而为未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下一步,应该通过“外贸模拟实验”环节将各部分知识整合起来,并通过电子模拟操作的手段,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外贸模拟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外贸业务流程的必经环节,让学生在模拟的实验场景中,运用外贸基本业务知识,对虚拟的外贸业务进行处理,包括外贸业务的流程、基本的单据缮制和处理。学生在老师的分配下,扮演外贸业务中各当事人,比如:进出口商或银行。在老师指导下将所学外贸业务知识进行模拟演练操作。做的事情包括商务谈判、英文函电、信用证的审核、各种单据的填制等。一轮业务进行完后,可以相互交换角色,争取做到熟悉各个角色的任务。

良好的实验场所是保证外贸模拟实验的重要条件。场地宽敞,设备完善,各组之间不相互影响,实验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对实验室的维护相当重要,必须保证电源稳定,服务器运行无故障,注意随时保存数据。

最后,外贸操作软件有许多,如何进行选择,本文认为接近于真正的业务的软件比较好。

5、提高教师的调研水平。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不涉及理论模型,而是传授给学生做外贸的经验。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具有从事外贸行业的亲身体验。特别是,要熟悉外贸业务的各个环节的实践。如此才有能力解决学生提出的实践中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科技发展,外贸手段也逐渐升级。比如以前用电汇进行国际结算时,使用电报,而现在使用电传机。

其次,老师去企业调研,还可以知道企业需要怎样的学生。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增加就业率成功率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实验教师不仅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而且要走出去,参加外贸实践工作,及时将外贸业务中的新方法、新技术引入实践教学。

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学生,需要具备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策划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技能,而这些技能一定得通过实践才能获得;不仅如此,学生还要有一定的悟性或者接受能力。所以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更是一个人才培养战略问题。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切围绕这个目标而开展的行为便是教学方法创新的有效研究,就看什么方式更有效。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通过开展案例分析、主题讨论、调研、软件模拟训练等多种教学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将来能更快地适应国际商务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周新华:案例教学:创新性教学实践的一种方式[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

[2] 肖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9).

国际贸易理论实务论文篇8

关键词:服务贸易;中韩;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1.服务贸易理论基础的研究

由于服务贸易相比货物贸易发展较晚,所以由货物贸易发展起来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否适用于服务贸易是西方学者研究的重要问题。R.Dick和H.Dicke(1979)最早尝试运用国际贸易理论解释服务贸易。他们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法(RCA )”对18个经合组织国家的RCA指标进行了跨部门回归分析,其结果是,比较优势理论在服务贸易模式的决定中没有发挥作用。A.Sapir独立或者和E.Lutz (1981)认为“传统贸易理论不仅适用于货物贸易,也适用服务贸易,要素禀赋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模式的决定上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大多数国际经济学家所认可的是国际贸易理论进行模型的修正和扩展从而适用于服务贸易理论的“改进论”观点。

2.关于韩国服务贸易的相关文献

就国际学者对韩国服务贸易及相关产业研究的文献进行如下综述:Yongchun Baek 和 Randall Jones(2005)研究了在缺少劳动力和资本注入的情况下,韩国保持高增长则主要依靠技术革新引致的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并从研发体系的改革、私人部门研发活动的促进、鼓励革新的政策措施以及人力资源的发展等方面对如何促进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给出了具体建议。Sang In Hwang 和 Inseok Shin(2000)研究了银行业自由化对于韩国经济的影响,并发现,外国银行可以不受韩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而为韩国本土企业提供稳定的借款,外国银行的进入可以强化竞争环境,提高本土银行的竞争力,因此,外国银行以商业存在的方式进驻韩国是有益的。为此,韩国应在会计统计、贷款率和支付系统等方面做出改进,并应扩大产品范围、提升管理能力,使用兼并和股权投资等方式整合韩国银行业。

3.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实证考察方面的相关文献

西方学术界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的衡量指标主要有出口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出口贡献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等。1992年,豪克曼和卡森迪(G.Karsenty)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法(RCA )”分析了服务贸易在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比较优势。经过分析,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越大,国民人均收入在6000美元以上的国家在服务贸易上拥有较大优势。但是,收入水平低的国家在一些服务贸易部门也拥有比较优势。

二、国内研究综述

1.中韩服务贸易发展现状的研究

周启良和湛柏明(2013)通过研究得出中国服务贸易10年以来发展的势头非常强劲,不管是贸易规模、发展速度还是在世界排名的上升幅度都超过了韩国。朴贞妍(2012)通过中韩服务贸易数据比较得出中国服务贸易还处于发展阶段,目前竞争力不强,但增长率相当高,发展潜力很明显,并且服务贸易出口明显增加;韩国服务贸易总量相较于中国比较少,但是在金融、版税和许可证费用等高级贸易所占比例较高。

2.中韩服务贸易结构的研究

周雪梅(2013)在《中韩服务贸易比较研究》中,通过对中韩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及出口产业结构的比较研究,分析两国服务贸易的特征,对比两国服务贸易的优势和不足,启示中国在发展服务贸易过程中应注意教育,培养服务贸易人才,引入竞争机制,改善投资环境;继续发展优势产业并积极提升劣势产业的竞争;有序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孙莉莉和宵(2011)利用2000年-2008年中韩服务贸易的发展数据,对中韩双边服务贸易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韩服务贸易商品结构表现为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进出口占主导,其他商业服务比重较大;中韩服务贸易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且主要表现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笔者认为,如果只针对中韩服务贸易结构而言,两国进出口都集中在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三个行业。但是韩国在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上更具优势;而中国则因充足的劳动力因素影响,在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贸易上更具优势。

3.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的研究

于小燕(2013)认为发展我国服务贸易,政府要加强对服务业的支持;优化行业结构,整合行业架构;完善相关法律办法规和服务管理体制;注重人才培养,加快企业创新。胡琴(2010)的研究结果表明:发展服务贸易,应改善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加快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立足比较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改革服务管理体制,完善相关法。王清和林晓宁(2012)对发展我国服务贸易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培育新优势,提升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努力推进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推进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完善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加强服务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升服务贸易核心竞争力。

三、总结

通过国内外学者对中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中韩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较弱、贸易逆差大、行业间存在不平衡的观点已经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同。学者们通过对维度比较和实证分析从各个角度探讨了中韩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从多个层次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宏观上,政府应该加强主导,完善市场;微观上,企业应自主创新。在研究内容上虽然针对我国服务贸易的不少,但是多停留在对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的研究,对现代服务贸易的研究还有待提高。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对维度指标(出口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出口贡献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来测度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但是通过计量方法(实证分析)研究中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文献却非常稀少,未来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朝霞.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P4.

[2]Yongchun Baek,Randall Jones,Sustaining High Growth Through Innovition-Roforming the R&D and Education Systems in Korea,OECD Economics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s NO.470,OECD Publishing,2005

-12-20

[3]Sang In Hwang,Inseok Shin,The liberalization of Banking Sector in Korea: Impact on the Korea Economy,Korea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Working Paper NO.00-13,2000-6

[4]周启良,湛柏明.中韩两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亚太经济.2013,3.

[5]朴贞妍.中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J].商业时代.2012,16.

[6]周雪梅.中韩服务贸易比较研究[J].对外经贸.2013,3.

[7]孙莉莉,宵.中韩双边服务贸易结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11,5.

[8]于小燕.中国服务贸易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13,3.

[9]胡琴.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10,5.

国际贸易理论实务论文篇9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179-02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外贸行业蓬勃发展,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机会。伴随着金融危机、贸易摩擦等造成的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迫切需要培育一批具有坚实的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熟悉国际贸易实务、熟练掌握外语的高级人才,这对高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高校对于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及方向会有所差别,地方本科院校与重点院校在师资、生源等方面存在劣势,不能像重点院校侧重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也不能像高职院校仅强调单一岗位操作技能培养。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应立足于地方,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市场所需的实用型高级人才,注重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本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实践过程中真正掌握到相关理论知识并加以运用;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快速地来适应岗位要求。现有地方型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普遍薄弱的情况,深入分析国贸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对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和培养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促进国贸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地方型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导致地方型院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投入不足。长期以来,国家采用统一的模式去引导和评价高校,造成许多地方型高校向名校看齐,力图建设成为“强校”、“名校”,注重理论型、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忽视了专业特性与就业市场需求,造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过程中,理论课堂教学所占学时较高,在理论专业课设置时还存在不合理的现象。许多对国贸专业业务有用的选修课,因为教学课程设置的问题,被学生忽视,如国际结算等专业课程多设置在第七学期,许多同学为了提前修满学分,选择了跟本专业相关性较弱的经济类课程来凑学分,在未来入职后却要花相当长的时间来自学完成,可谓得不偿失。课时较少的实践教学部分,多采用仅简单的案例分析与课题讨论的方式进行,仍以教师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分散地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缺乏后期的连贯性业务训练及实践,理论知识未能有效的融入贯通到系统的国贸实务工作中来,造成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脱节。

2.外贸模拟实验室利用率不高。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中,贸易模拟实验室已成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外贸模拟实验室,可以使学生体验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的各个环节及流程,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多数地方高校在国贸专业的建设过程中,早已投资建成外贸模拟实验室,但实验室模拟训练教学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外贸实验室未能得以充分利用。实验课程多基于相关的多门理论课程,缺乏必要阶段型实务训练,待整体业务操作一涌而来时,许多学生草草翻书应付来做,不熟练,未能达到整体训练的效果。另一方面,对于模拟实验的考核是要通过两到三周的实验室训练来完成的,根据两到三周的实验室业务处理情况来进行最终的课程评价,与其他理论课考试所不同的是,由于其训练及考核占时较长,不像其他理论专业课考试可以给予补考甚至重修的机会,许多学生对国贸实验室训练不重视,应付了事。

3.现有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未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校外实习环节常利用教学基地参观考察(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方式来完成。但是对地方型高校来讲,绝大多数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践教学的效果不佳,未能通过校外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基地参观考察和毕业实习实践设计的初衷是,让学生到与进出口业务相关的外贸公司、海关、银行、等部门进行实习锻炼,在真实的业务环境中来掌握并运用其专业知识,熟悉进出口业务流程,以便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外贸岗位的需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往往分散实习,教师难以有效监管,最终提交实习日志及实习报告,就可顺利通过拿到该实践环节的学分。另外,实习期往往较短,而涉外贸易业务往往历时较长,学生难以在几周实习期间历经一项完整的交易,而外贸业务活动中常常涉及企业产品底价和公司利益等核心机密,学生很难参与到外贸业务的核心工作,仅被安排处理一些像处理文字、递交单据等技术含量低的重复性工作,无法真正参与复杂性的商务活动,校外实习效果并不理想。社会实践活动未能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一般被安排在大二暑期,缺乏学校及老师的监督与指导,许多社会实践活动被安排成企业调研、农村下乡体验等社会性的调研活动,对国贸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作用不大。

4.多数执教教师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教学能力不足。大部分从事国贸教学的老师缺乏实际业务的工作经验。地方型高校为了体现学校的师资水平,聘任教师都需要硕士甚至博士学历,专职教师拥有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极其缺乏,而在现有职称评定体系都看重做课题、写科研论文等理论研究成果,课程教学工作量满额等压力,更没有时间与精力踏实参与下岗锻炼,实践教学能力严重不足。对于国贸这个特殊的专业,工作节奏非常快,环节多,涉及的部门非常多,也很少有企业愿意接收青年教师来外贸部门顶岗锻炼。而对于拥有丰富经验的国贸从业人员,一是受学历门槛所限,无法成为正式编制的任职老师,二是熟悉国贸业务的从业人员,现有就业市场的薪酬水平都远远高于高校教师的工资水平,无人愿意放弃自己的工作岗位来高校任专职教师。

5.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言,校企合作存在一定的困难。高校一般通过在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便于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情景,在教师的指导下快速了解并熟悉职业岗位工作情况。地方高校虽然拥有众多的资源优势,如本地拥有许多外贸工厂与公司,但是由于国贸业务的特殊性,完整的一单业务需要较长时间,且涉及部门多错综复杂,实习生短期内难以胜任,高校与外贸企业间合作存在一定困难。而目前的公司外贸部门都较为繁忙,多数企业担心实习学生对正常外贸业务有影响,国贸专业建立起稳定的实习基地较为困难,这会影响到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二、地方型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有效性的解决途径

1.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原有“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国贸人才已不适合当今外贸企业的人才需要。地方型院校应结合自身条件,加大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明确国贸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并为实践教学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与政策支持。首先从课程设置上,应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量,强化基础技能训练,在理论教学中应穿插部分实践训练,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其次,应从充分利用外贸实验室资源,开发并采用外贸实务教学系统和外贸单证教学系统,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将学生置身到外贸业务的仿真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大对学生业务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训练,为下一步校外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应充分利用本地企业的资源优势,与外贸企业逐步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争取到参与地方企业实践的机会,切实训练学生的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2.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培训。基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殊性,难以引进富有经验的国贸人才来校讲学,聘请有经验的国贸从业者做报告或演讲也较为困难,这就需要青年教师走出去,通过企业挂职(顶岗实习)或长时间的实习,来掌握外贸实务业务的操作要点及操作技巧,通过这种在职培训的形式,锻炼青年教师的实践操作水平,提升外贸实务的指导能力。教师本人如有机会亲自去操作,可以体会到实际工作业务中都会遇到什么问题,使教授的内容更为生动和具体,消除理论与实践的这种差距。能够切实感知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国贸专业人员,开阔教师专业授课的思路,明确教书育人的方向,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吻合,有助于学生毕业后快速走向工作岗位。学校应通过实践课程的资金支持,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如提高实践教学工作量津贴、对实践教学成果进行奖励等机制来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改善目前实践课程任务繁重、低报酬的现状,逐步建设起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践型、技能型”教师队伍。

3.改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考核方式。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考核应结合实践教学,采取起灵活多变的考核方式。除了笔试考试的方式,还应该通过课后团队业务练习、仿真模拟业务操作、校外毕业(认识)实习答辩等多种方式来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及实际业务处理能力。加大对操作技能方面的考核,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校外实践环节不仅要提交实习报告来考核,还应通过提交影像资料、实习答辩等方式切实让学生参与到业务实践活动,加强实务处理能力与变通能力的考核,让学生体会到本专业的能力标准及岗位要求,并通过校外实践来锻炼业务动手能力,真正从实践活动中能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理论实务论文篇10

    【论文摘要】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尽管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实践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重点突出专业实践的培养,探讨教学改革的内容。

    1、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及简介网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它培养的是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智育也要注重德育;既要注重理论.也要注重实践;既要注重知识,更要注重素质和能力。从目前调查情况来看我国普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为60%而一般外贸职业院校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到70-90%甚至有的达到100%。这表明外贸企业更希望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培养能与外贸岗位相对接也就是说它们更注重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教育。特别是随着我国外贸经营权的全面放开对外贸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开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际贸易实务课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和时效性等特点知识涉及面较广。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可以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基本概念、理论和惯例弄清实务操作机理,领会相关知识、理论和技法掌握《公约)}、Incoterms2000、UCP600、ISP98 等常用国际公约和惯例,理解分析和处理国际贸易业务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并且通过仿真模拟操作可以让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国际贸易业务的具体流程和操作.成为社会需要的外经贸人才。

    2、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实践分析

    目前.各院校都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上不断创新,努力尝试各种教学模式。但从总体来看.这些教学模式还存在种种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很多高校教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造成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原因主要有:

    2 .1.1过度依赖教材,致使课程结构缺乏合理性

    现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参考教材虽然很多但从总体来看.各地所编写的教材为了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严密性,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点的介绍即使有侧重于实践教学模式的新教材也不免是纸上谈兵。另外世界形势变化非常快而很多新贸易政策的出台和新理论的出现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而其作为教学内容被纳入教材则耗时更久这就使得本课程的实践性和时效性很难通过教材完全充分体现出来。教师如果只按照教材内容安排讲授那么这种情况下所形成的课程结构就很难适应发展的需要,与实践脱节也就在所难免。

    2.1.2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网

    很多高校教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师是毕业后留校或直接从其它学校毕业后分配过来的理论知识虽然掌握的很好,但却缺乏直接接触和从事外贸工作的经历。这就使得他们在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对于实践的内容显得力不从心很难不使自己的课程讲授偏向理论而忽略实践。特别是国际贸易实务中出现的各种单证,讲授教师都从来没有见过或操作过就更不可能将其如何填写、制作以及应该注意的事项向学生传授明白。这种从书本到书本的传授方式,是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

    2.2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仍然遵循老师传授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记笔记、做练习题的方式进行授课。这种照本宣科的方式,单调乏味,很难使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即使现在很多高校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也仅仅是将原先固定的黑板换成能变动的黑板而已,其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出来。同时由于国际贸易实务对操作性要求较高很多单证实务的内容仅靠教师通过多媒体进行讲授而没有学生的实际上机模拟操作和真正接触有关的操作场景是很难理解和把握的。因而现实中,我们看到很多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一些国际贸易实务中的复杂条款和专业知识,而不能融会贯通其外贸的实际能力并没有通过在校学习而获得提高。

    2.3考核方式不合理

    在很多高校中,传统的考核模式就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命题在期末印制试卷,由学校统一安排时间学生做试题,老师阅卷给出分数。这种考核方式看似公平合理但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学习态度和能力。尤其像国际贸易实务这种操作性要求比较高的课程,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只是说明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能力,而无法反映出学生运用这些基本知识点、基本技能的能力。因而,通过这种考核方式是无法推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向应用型人才发展的。

    3、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3.1合理安排课程和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方面脱节的主要原因就是对教材过度依赖以及教师实践经验的匾乏。因而要保证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就需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

    3.1.1摆脱对教材的依赖,合理安排课程结构

    为了突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要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在保证理论知识够用的情况下加大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安排中的比例。为此可以将课程结构做出如下划分:网

      (1)讲授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各项条款和相关内容。这一部分主要涉及外贸合同中的基本知识点,可以让学生统一参考相应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教师在讲授本课程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可以穿插一些案例,并在课堂上相应增加学生自己分析和讨论的时间。同时为了让学生对所学案例有更深的认识可以将讲授中所有涉及的案例以及其他的案例练习编辑一个案例集统一发给学生,以便于学生课后能继续分析和学习。

      (2)讲授国际法规和惯例。由于国际贸易业务中会涉及很多的国际法规和国际惯例而这些法规和惯例又是指导学生从事贸易实践活动的基础是其取得成功的保证,所以这一部分要加大学生的学习时间。授课教师可以在讲授前先行印发一些常用的国际法规和惯例,然后结合案例对这些法规和惯例中的条款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加强记忆以及理解。

      (3) 讲授国际贸易单证实务。这一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除了对相应单证填写进行讲解之外更应该安排至少2/3的时间进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仿真模拟操作包括进行场景模拟和实训室上机操作二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鼓励学生在生产和实际工作现场接受训练和教育。

    3.1.2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

    为了解决国际贸易实务讲授教师在实践经验方面的欠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组织教师外出进修。通过进修教师可以与同行进行交流探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面的改革内容特别是就如何增加国际贸易实务中的实践教学进行经验共享,并能在交流中获取前沿的学科知识、吸取最新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先进的教学方法。

      (2) 选派教师到企业实习。教师缺乏外贸实践工作经验是造成讲授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最主要原因。对于这一方面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由学校以多种方式与企业进行合作并跟企业协商派本校教师到企业内部相应岗位从事工作.让他们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有机会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从中学习和获取实践经验。

      (3)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训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室尽管只是一种模拟操作但由于它是最为靠近现实外贸操作的场景学习模式所以教师积极参与其建设过程以及组织学生进行仿真模拟操作,也是自己增加和积累实践经验的过程。另外尽管实训基地主要是为学生实践操作而设立,若教师能与企业中的专业人员一起配合顺利完成指导学生实习的工作那么其过程中反馈的很多信息也是有利于其实践经验积累的。

      3.2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合理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

      3.2,1结合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知识点加大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模式口它可以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不过要充分发挥其作用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为了让学生把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在其中为学生设立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对案例进行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以便于其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只有如此教学才能有计划进行。

(2)案例要客观真实。要让案例所描述的事件在学生看来基本上都是真实的不要过多加入编者的评论和分析让学生自己先进行探讨。由案例的真实性决定案例教学的真实性更能引起学生  兴趣。

      (3)案例要具备较强的综合性。这就需要案例较之一般的举例内涵要丰富,其分析、解决过程也较之一般的举例要复杂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基本理论知识和灵活的技巧来处理问题  的能力。

      (4)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案例教学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锻炼能力的一种手段学生属于主要地位,教师属于辅助地位。应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进来、深入案例、体验案例角色启发学生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5)注意过程的动态性。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所以整个过程需要老师掌控好不能过于呆滞也不能失去秩序。

     (6)进行概括总结。在讲授中可以让学生总结也可以教师自己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在总结中要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强化以前讨论的内容,提示后续案例.给参与者以鼓舞。

    3.2.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网络学习平台

    为了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改变原先单调乏味的教学方式。这种改变主要包括:网

      (1)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尽量增加课程信息量运用多种软件和工具使多媒体教学中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生动。特别是像国际贸易实务这种实务性强的课程在应用多媒体授课时要结合每节课的主要内容,播放一些真实的贸易流程,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专业内容。

      (2)利用网络资源构建网络学习平台

    为了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的教学研究。教师可以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国际贸易实务学习的网络平台。在此平台上应教案、多媒体课件、练习题、最新信息、国际贸易网站的一些链接并将其与实训室中的模拟操作软件系统链接以便学生课后能自主模拟操作; 同时开设在线答疑,以便随时与学生就疑惑的问题进行交流。

    3.2.3完善实训室建设,实现仿真模拟化教学

    通过建立和完善实训室可以较为有效地改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方面的不足。不过,要注意在实训室建成后一定要实现仿真模拟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全程参与的亲历式的场景学习模式。在这些场景里学生是以具体的国际贸易业务工作人员置身于国际贸易业务的场景仿真模拟中,在已掌握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知识的基础上对每一步操作形成一个全新的感性认识从而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掌握国际贸易业务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技巧。为了配合仿真模拟化教学的实行,还应该引入相应的教学软件通过教学软件系统平台模拟一个开放的竞争的仿真国际贸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存在多家进出口公司,每家进出口公司都可以查询各类贸易信息。每位学生将作为一家贸易公司的业务员通过网络环境独立地从事国际货物买卖业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娴熟高效地进行正常的业务操作、赢得利润而且也必须通过反复实践来学习处理贸易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规避风险、降低损失。

    3,2.4加强校企联合建立实训基地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为了拓宽学生视野更好地培养其动手能力应该积极发展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一些校外实习基地。在校外实习基地建成后课程教师应与企业经验丰富的外贸人员一起编写实习计划和方案。根据与企业的协议,定期安排一些学生进入企业参观和实习并定期组织经验丰富的专家(如企业中的外贸人员以及海关、银行、商检等部门的专业人员)到学校给学生讲课。这种方式一是可以让学生能对外贸业务以及专业部门的流程和职能有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二是可以从一些有经验的外贸业务员手中学到一些实际操作程序以便于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3.3多样化考核方式,建立公正合理的考核体系

    改变原先单一的考核方式,采取多样化的考评方式和指标.重点突出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保证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授课效果进行检验的客观公正性。具体做法有:

    3.3.1合理编写考核大纲,增加实践内容命题

    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和授课情况编写考核大纲.在考核大纲中要详细说明本课程的命题方式以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在命题时,除了考核基础知识外应更加注重对专业技能的考核特别是在细化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增加一些能将所学专业知识融合到实践中的应用型命题。同时,为了体现本课程的时效性.考核大纲和试题库应经常调整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