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居导游词十篇

时间:2023-04-03 11:17:16

鲁迅故居导游词

鲁迅故居导游词篇1

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很有名的私塾,它坐东朝西,原是寿家书房,鲁迅12岁开始到这儿读书,五年多的学习生涯,使他受益匪浅,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为日后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矗

书屋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的匾额,两边柱子上有一副抱对: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都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写。何为三味,根据寿镜吾先生的儿子回忆: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其中醯醢是调味品。匾额下挂着一幅《松鹿图》,学生每天上学要先对着匾和图行礼,然后才开始读书。

当时私塾的教学,老师是坐在中间的这张方桌边上的高背椅子上,两旁的椅子则是供来宾歇坐。学生的课桌是自备的,所以看上去参差不一。鲁迅的座位在书屋的东北角,这张硬木书桌和椅子是当年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鲁迅在桌子右下角亲手刻下的早字。关于这个早字,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一次鲁迅因家中有事,上学迟到了,受到先生的严厉批评,他为了提醒自己,就在书桌上刻下一个早字,勉励和告诫自己今后不可再迟到。

三味书屋的老师名叫寿镜吾,这是他的画像。鲁迅评价他是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寿老先生品行端正,性格耿直,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他的为人和治学态度给鲁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对鲁迅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子,园内种有两株桂花和一株腊梅,当年鲁迅和小伙伴常在这一方小天地里玩抓蟋蟀、找脱壳的蝉蜕,看蚂蚁背苍蝇等游戏。

请来宾们随我穿过马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组颇具规模的清代建筑群就是我们今天要参观的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鲁迅祖居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典型台门建筑群,是鲁迅祖辈世居之地。乾隆十九年(1754年),周氏第八代世祖周绍鹏因家业发展的需要,举家迁址于覆盆桥,营造这座台门大院,成为颇具规模的封建士大夫住宅。鲁迅祖居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台门主体建筑有台门斗、大厅、香火堂、后楼共四进。东首有坐东朝西的厢楼九间,西首有坐西朝东的厢楼七间,堂屋之间均有明堂和廊屋贯通。现由鲁迅祖居复原陈列和绍兴民俗陈列两部分组成。现在请各位先随我参观鲁迅祖居复原陈列。

这沿街第一进俗称台门斗,建有头门、仪门。头门就是这六扇黑漆竹丝大门,俗称竹丝台门,接着便是仪门,左右各有耳房,仪门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翰林(匾,自右而左书着翰林两个字,左右还有泥金小楷的上下款,上款: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水陆各镇兼管两浙盐政杨昌浚为,下款: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这位钦点翰林的周福清便是鲁迅的祖父。这对周氏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荣耀,因而在周氏聚族的三个台门斗里都挂起完全相同的翰林匾。第二进为厅堂,绍兴俗称大堂前,是周氏族人举行重大喜庆活动和祭祖的公共活动场所。大厅是三开间的一个通间,正中上方挂着一块长方形白底黑字的德寿堂大匾,这是周氏老台门的堂名。大厅两旁的左右柱子上有一抱对: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大厅北面隔一天井是第三进,俗称香火堂前。是祭祀祖宗和处理丧事之用,原堂前正中上方有神龛,存放周氏历代祖先牌位。香火堂左右各有一间,左边为客厅、餐室,右边为佛堂、客房。香火堂北面再隔一个方形的石板天井是第四进。俗称座楼,是周家的主要生活住宅区。座楼中间一问小堂前一般作为平时会客、祭祖用。

各位来宾,我们已参观完整个中轴线部分,现在请大家参观西侧厢。西侧厢自南而北依次是厨房和佣人房间。接下来请大家随我一起参观东侧厢。东厢花厅是大书房,是台门子弟启蒙读书的地方。其陈列与三味书屋不同。书房正上方悬挂着一块志伊学颜匾额,伊指以才著称的商汤宰相伊尹,颜指以德著称的孔子弟-子颜回。这是教育台门弟-子要立志高远,学习认真。墙上挂有一盏灯笼,灯笼上有文星高照四个字,灯笼外倒挂着一株葱,灯笼里点一支状元蜡烛,以示弟-子聪明之意。

鲁迅故居导游词篇2

关键词:名人故里;体验;影响因素

0 引言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景区能否给游客带来难忘的体验,逐渐成为衡量景区经营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旅游景区中的名人故里、故居类,拥有历史文化要素方面的优势,在实现游客体验上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的名人故里景区大多存在类型单一、内容雷同、参与性不强等问题,游客活动大多停留在观光游览层次,旅游体验质量普遍不高。在当前旅游体验时代,把握影响名人故里景区游客体验的因素,围绕游客体验需求进行产品开发和景区管理,是名人故里景区旅游发展的关键。

目前学术界对名人故里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名人故里之争[1][2]及其引导[3]、法律规制[4],名人效应与故里开发[5],名人故里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6][7]、品牌经营[8][9]、形象策划[10]、市场开发策略[11]、经济价值评估[12]等。从已有研究可以看出,当前关于名人故里旅游的研究,还鲜有涉及名人故里景区游客体验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成果。

鉴于实践需要与理论研究的缺口,本文借鉴旅游体验影响因素已有研究成果,结合名人故里景区的特征,探讨名人故里景区游客体验影响因素及其体验开发对策,以期为名人故里景区旅游开发实践提供参考。

1 文献回顾

国外关于旅游体验的影响因素,Chris Ryan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他在《休闲旅游:社会科学的透视》一书中,将影响旅游体验的因素划分为先在因素、干涉变量、行为和结果几个因素,并且认为旅游体验的质量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先在因素由个性、社会等级、生活方式、家庭生命周期阶段、目的地的营销和形象定位、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期望以及动机所构成,并且动机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对各个干涉变量施加影响;干涉变量包括旅游体验中的延误、舒适、便利和目的地的可进入性、目的地的性质、住宿的质量、景点的数目和活动内容的多少,以及目的地的种族特性;而行为过程要受到旅游者感知到的期望与实在的偏差的大小,他们与目的地居民以及同行的旅游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旅游者辨别事件真实性和虚幻性的能力,建立可以使自己获得归属感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旅游者的活动方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13]。

国内部分学者对旅游体验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李怀兰将影响旅游体验效用因素划分为旅游者自身因素(包括旅游者的个性心理特点、个人能力、知识经验和付出成本)、与体验过程相关的其他人(包括旅游企业服务人员、旅游地居民、旅游同伴)、旅行途中因素(包括主题引入、快捷、方便、舒适)、旅游体验产品特性(包括主题独特性、文化含量、整体环境氛围、活动内容的丰度、参与度)[14];郑聪辉将旅游景区游客旅游体验影响因素分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其中可控因素包括旅行游览过程因素(景区游览主题、氛围、景点线路规划布局、行程安排、游览过程的连贯性、舒适性、活动内容的丰富程度、可参与度等)和景区服务管理因素(景区服务人员的态度、服务效率,提供的导游图及宣传资料,景区住宿、餐饮、购物、交通、通信、解说系统、游憩设施、医疗等);不可控因素包括旅游者个人内在因素(游客的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个性特征、旅游经历的丰富程度、个人旅游偏好、出行前的旅游期望等)、旅途经历因素(景区的可进入性、旅途长短、行程安排、途中邂逅的群体的言行举止及他们之间的互动等)和旅游资源条件因素(自然景观条件、名胜古迹条件、景区文化底蕴、自然气候条件等)[15]。于洁主要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方面,对影响旅游体验的因素进行了划分。其中,客观因素主要指旅游过程中的外界环境因素,如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等;主观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和心理因素,个人因素是指个体的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心理因素则是指游客的旅游感知与领悟力、参照群体和旅游动机等[16]。安桃艳将旅游体验质量影响因素分为旅游者因素和旅游目的地因素两部分,旅游者因素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个性特征、个人旅行偏好、过去旅游经历、旅游期望及游览过程与感受;旅游目的地因素包括景区可进入性和治安状况、设施和服务水平、景区形象和环境、景区价格及其他游客言行举止、导游形象和讲解水平、当地居民的态度和行为等 [17]。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国内外已有的旅游体验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缺乏针对不同类型景区的探讨,对名人故里景区游客体验影响因素的分析更为鲜见。基于此,本文在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名人故里景区的特征,尝试构建名人故里景区游客体验影响因素体系,提出名人故里景区体验开发对策,以丰富理论研究成果并为名人故里景区开发提供实践启示。

2 名人故里景区游客体验影响因素分析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名人故里景区游客体验是指游客个体在由名人故居、纪念馆以及一切与名人文化相关事物等为客体的旅游区中,参加旅游活动,形成精神层面上的感受的这一特定过程。影响名人故里景区游客体验质量的因素必然是综合的、多方面的。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名人故里景区的特征,本文认为名人故里景区游客体验影响因素可概括为主体、客体、主客关系三大方面。游客主体包括个人背景与个人的期望及行为两个部分;旅游客体指名人故里景区的条件因素,主要包括资源条件、服务质量、景区设施、文化氛围四个方面;主客关系则包含游客出行的旅途经历与游客在景区的活动参与情况。据此,本文提出名人故里景区游客体验影响因素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名人故里景区游客体验影响因素结构模型

在影响因素结构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笔者梳理具体影响名人故里景区游客体验质量的因素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名人故里景区游客体验影响因素体系

3 名人故里景区体验开发对策

通过对名人故里景区游客体验影响因素的分析, 笔者认为,就其调控的难易度而言,旅游主体、旅游客体中的资源条件因素、主客关系中的旅游经历因素属于难控因素。因此,名人故里景区体验开发管理,应主要从文化氛围营造、主题活动策划、服务质量提升方面入手,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体验旅游产品与服务,提升游客的体验满意度,实现名人故里景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1 文化氛围营造

名人故里景区文化氛围的营造,不仅要重视名人旧居、纪念馆等有形建筑的保护和建设,更要重视与名人相关的无形文化的挖掘与展示。如绍兴鲁迅故里,形成了以鲁迅祖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为主体,以绍兴鲁迅路历史文化街区为核心所呈现的鲁迅小说、散文、散文诗、杂文等文化、精神、思想、品质为一体的鲁迅故里文化[18],成为名人故里景区发展的典范。借鉴鲁迅故里文化氛围的营造理念,笔者认为名人故里景区文化氛围的营造,应注重挖掘与历史名人有关的遗迹、典故、言论、思想等,并通过有形建筑、活动等展示出来。同时,以历史名人文化为基础塑造景区形象,设计符合历史名人特征的景区形象识别系统,使名人故里景区的文化表征与形象深入人心。

3.2 主题活动策划

当前,名人故里景区主要以名人旧居参观、名人纪念馆生平与贡献介绍、名人相关遗迹考察为主,多为静态展示,缺乏可供游客参与互动的主题活动,使得游客游览之后,感觉名人故里景区在展示上大同小异,缺乏新意。因此,名人故里景区主题化、动态化、参与性活动策划迫在眉睫。如在四川广安邓小平故里景区,为了纪念邓小平几十年的革命生涯,展现其革命精神,将其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在旅游活动中,可策划火红岁月项目[19]。开发定位主要以军事题材为主,拓展运动为辅,寓教于乐。用报废的军事武器营造革命年代的环境,类似一座户外的军事博物馆。根据邓小平的革命生涯,巧妙地设置各种拓展活动,从游戏中感受当年邓小平革命生涯的艰辛。笔者认为,名人文化主题活动策划,应坚持源自名人、主题明确、喜闻乐见、游客参与的原则,这是名人故里景区主题活动策划成功的前提。

3.3 服务质量提升

优质高效的服务,是游客在名人故里景区获得高质量旅游体验的一个重要条件,它直接决定了游客在景区游览的舒适和愉悦程度。因此,要提高游客的总体旅游体验效果,名人故里景区应该在游览的各个环节都实现服务质量的提升。针对目前名人故里景区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景区需通过开展专业的服务技能培训,提升员工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员工对服务的认识,引入标准化的服务管理体系,强化员工为游客服务的意识,加强服务效率管理,增强服务人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参考文献:

[1] 马木兰,何丽红,郑丽.文化旅游资源区域争议的透析——以梁祝故里争议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26-30.

[2] 顾宝林.名人故里开发乱象的原因及其对策建议[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26-30.

[3] 向泽雄.“名人故里”之争及其正确引导[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58-61.

[4] 余俊.论旅游业中政府主导行为的法律规制——以名人故里之争为视角[J].生态经济,2012,(1):156-159.

[5] 蓝力民.禅宗六祖名人效应与六祖故里旅游开发探讨[J].热带地理,2010,(6):663-667.

[6] 朱玲燕.曾国藩故里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4):27-30.

[7] 宣传中.从鲁迅故居到鲁迅故里——关于绍兴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的模式研究[J],东方博物,2005,(4):121-125.

[8] 张薇,钟晟.朝圣视角下的旅游地品牌经营——以炎帝神农故里为例[J].旅游论坛,2010,(2):184-187.

[9] 赵飞,彭华.虚实结合·品牌运作——名人故里旅游开发模式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09,(9):4024-4025.

[10] 韩笑.汝南梁祝故里旅游区旅游形象策划及营销探讨[J].江苏商论,2011,(10):116-118.

[11] 喻建良.湖南名人故里旅游市场稳定与开发策略研究——基于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06,(5):888-891.

[12] 周军等.屈原故里景区旅游总经济价值评估研究[J].旅游学刊,2011,(12):64-71.

[13] 谢彦君,吴凯. 期望与感受:旅游体验质量的交互模型[J].旅游科学, 2000,(2):1-4.

[14] 李怀兰.旅游体验效用因素分析[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5] 郑聪伟.旅游景区游客旅游体验影响因素研究——以杭州西湖景区为例[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6] 于洁.旅游体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7] 安桃艳.旅游体验质量影响因素及管理对策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 110-111.

[18] 陈辉.基于名人文化的旅游产业横向融合研究——以鲁迅故里为例[J].江苏商论, 2012,(3):128-131.

鲁迅故居导游词篇3

砖塔胡同,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它东起西四南大街,西至太平桥大街,全长800余米,宽4米,因胡同东口南侧的万松老人塔而得名。它名气之大,并不是因为万松老人塔,而是因为它的“唯一”。胡同,源于蒙古语“gudum”,而胡同之称,始于元大都(北京)。据元人熊梦祥的《析津志》载,大都北京的城池街制:“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通”。通,通胡同,这也就是说当时的北京城内只有二十九条胡同,而在这二十九条胡同之中,只有一条胡同有文字记载,即砖塔胡同。罗哲文先生也曾说:“胡同一词,虽产生于大都,但其时只有二十九条胡同,而保存延续至今者仅砖塔胡同一条。可以说它是北京胡同之根。”在元人李好古的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生的书童问龙女的丫鬟梅香住址时,梅香说:“你去那羊市角头砖塔儿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剧中的“羊市角头”,即羊角市,今天的西四;“砖塔儿胡同”即今天砖塔北侧的胡同。从元朝到今天,700多年的时间里,砖塔胡同不但没有因为时代的更迭而消逝,反而连名称都保存完好,这不得不说是北京胡同史上的一个奇迹。在不少留存下来的元杂剧中也常能看到“胡同”一词,如元朝的大戏曲家关汉卿的《单刀会》中“杀出一条血胡同来”,这里便用“血胡同”来形容战争的惨烈。同时期的戏曲家王实甫也在《歌舞丽春堂》中写道“更打着军兵簇拥,可兀的似锦胡同”,虽然在这些戏剧中也都出现了“胡同”一词,但它们更多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来使用,并没给后人留下什么有用的线索。不过从另一方面却证明了“胡同”这种称呼,已经成了当时大都人的一种熟悉叫法。

现在的砖塔胡同内既有四合院、大杂院,又有上世纪50年代加盖的红砖宿舍楼,还有六七十年代的简易楼,80年代的商用楼,和现今的高档住宅小区。而在元、明、清三朝时,砖塔胡同及其南面的口袋底、大院、小院、三道栅栏等胡同内,布满了勾栏、瓦肆(剧场)供人娱乐。尤其在元代,统治阶级对文人的压迫非常残酷,取消了科举制度长达78年之久。在此期间,许多饱读诗书的才子,不能通过读书考取功名,只能靠从事戏曲创作来谋生,因此也促成了元杂剧的快速成熟与发展,像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等优秀的戏曲作家都是大都人,而珠帘秀、顺时秀、天然秀、赛帘秀、玉莲儿等各具特色独步舞台的著名演员也都在大都演出。每到演出时分,砖塔胡同里的勾栏瓦肆就热闹非凡,锣鼓喧天,灯火通明,丝竹之声不绝于耳。《青楼集・志》载:“内而京师,外而郡邑,皆有所谓勾栏者,辟优萃而隶乐,观者挥金与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全民娱乐的盛大景象,而《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赵氏孤儿》等这些在戏曲文学史上大放异彩的杂剧,也都创作于这个时期。

到了近代,砖塔胡同里还住过两位大文人。一位是张恨水,另外一位是鲁迅。提到张恨水,人们很快就会想到他的《春明外史》《啼笑因缘》《金粉世家》等缠绵悱恻的爱情小说,这些小说不仅让张恨水一夜成名,也让他戴了“鸳鸯蝴蝶派”的帽子。其实不然,张恨水的作品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抗战小说”“国难小说”,如《热血之花》《东北四连长》《游击队》等,因此日本人便将他列入了文化界进步人士的黑名单,他辗转逃到了大后方重庆,直到抗日胜利,才回到北平。1946年2月,张恨水担任了《新民报》副刊《北海》的主编,在西城购买了一所有30多间房屋的大宅子,在这里他创作出了《巴山夜雨》《纸醉金迷》《五子登科》等揭露社会黑暗现象的现实主义小说。1949年6月,张恨水突发脑溢血失去了生活来源,只好卖了原来的房子搬入了砖塔胡同43号(今95号)。幸运的是他的身体逐渐好转起来,此后还陆续创作了《白蛇传》《孔雀东南飞》等作品。直到1967年,张恨水离世,他一直都居住在此。

鲁迅,20世纪中国文坛上的重要人物,不仅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还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之一。但他与兄弟周作人失和一事,却成了文坛上的一桩公案,因此,也引出他搬到砖塔胡同的缘由。1923年7月鲁迅因与兄弟周作人失和,由八道湾的住宅搬到了砖塔胡同61号(今为84号)。在这里鲁迅仅住了九个多月,但却创作出了《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等脍炙人口的名篇,还完成了《娜拉走后怎样》《未有天才之前》等著名讲演稿。2002年砖塔胡同开始由西口拆迁,在各方人士的建议下,拆迁的进程才暂缓了下来。非常遗憾的是位于西口处的张恨水故居已于2004年被拆除。2012年,一则砖塔胡同内的鲁迅故居将被拆除的新闻,又将“维修性拆除”名人故居的事推到了风口浪尖,在众多网友和有识之士的强烈呼吁下,鲁迅故居终于被保留了下来。不仅如此,“北京胡同之根”的砖塔胡同也被保留了下来。

鲁迅故居导游词篇4

(课型:公开课。内容:赏析鲁迅经典小说《故乡》中饱含的作者复杂的人生感受以及作品主题的多元性。听课人员:全校语文教师。)

课堂上,主讲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欣赏并领会作品中饱含的作者复杂的人生感受的:

师:《故乡》被西方学者称为“东方散文诗”,就是因为这个作品极具抒情意味,处处饱含作者诗意一般的情愫,甚至都可以从唐诗宋词中找到印证作者感受的诗句。

例如,开头一句“我冒了严寒,回到了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这短短的一句话,“二千余里”、“二十余年”包含了一个天涯游子怎样的情怀?可以用哪首诗词概括?

生:游子思乡的情怀。马致远的《秋思》可以概括: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西阳夕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非常好。这首词就很恰切地体现了作者作为漂泊在外、辛苦奔波天涯游子的一腔思乡之情,异地奔波之苦便跃然纸上,正是思乡心切,所以不顾“严寒”风霜,扑进故乡的怀抱,想象着唱一曲团圆的歌。

生:此时是,“千万里,千万里,我也要回到我的家!”

生:此时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师:(点头赞许)《秋思》这首词只代表本文丰富的人生感受之一;天涯游子的悲苦,可否从文中还有其它发现?仿照刚才的例子,找一个句子,体会一下作者的感受(用诗词)。

生:“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这一点加上闰土对我的恭敬,杨二嫂的讽刺等,有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的感慨。可以用贺之章的《回乡偶书》来概括。”

生:(背诵)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很好,《回乡偶书》抒发了水流花谢、物是人非之感慨,而在《故乡》中远非此,是否还有伯牙犹在,钟子期已不存的悲哀?作为美好事物的丧失,可以用哪首唐诗来形容?

生: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师:正是“人面桃花”这个意象,象征了作者曾经的知己少年闰土,它如一道优美的风景刻在作者心灵深处,让作者时时带着美好的纯情想起他来。然而现实无情地风化了这个美的续集,让作者与他曾经的知己咫尺鸿沟,这更加重了作者的悲哀心情。

生:(抢答关于知音的诗词)(略)

师:作者怀着一颗饱受创伤的游子之心,回到故乡怀抱,指望寻找到灵魂的家园,尽管现实是残缺的,难寻美好过往,但是,人的心灵还是需要润泽的,大自然在人的感情范围内也不允许存在空白,还记得崔颢的《长干行》吗?

生:齐背《长干行》。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师:这首小诗在经典的瞬间中以对话的形式道出了人类心灵幽处的一缕柔情。因为人的一生中,就如作者,绝大多数时间是要独立面对人世沧桑的,凄苦、寂寞是人难以摆脱的情愫。尤其是知音、真情在现实生活中的失落,使它在理想中活跃起来,于是,作者用心灵揉捏现实的残缺,化为一轮理想的光轮,凝注它,便弥合了现实中的伤痛,获得一种诗意的珍藏——那金黄圆月下的海边沙地上的小英雄形象温暖了他今日的伤痛。

生:请看作者这段话“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它体现了“我”的孤独、悲凉、彷徨、无助等复杂的心情,可以用杜甫的名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来概括。

生:作为结尾部分,一扫悲凉气氛,作品出现了亮光,有一个经典名句:“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可以用诗人流沙河的《理想》来形容:“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光明。”

……

师:刚才众人评说,异彩纷呈。这篇作品包含了以上同学们说出的多种人生感受:有天涯游子的寂苦;有对人事变迁的人生感慨;有对美好事物不再的“人面桃花”情结,及知音难觅的惆怅;有孤寂、失落而产生的心灵深处的一缕优柔情怀;有失去了灵魂的家园的彷徨、悲凉;还有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期盼、追求等等。全文以其优雅的姿态,行云流水般的诗行,拨动了全人类内心的弦索,引起了人们内心深处不自觉的响应。

……

教学反思

一.师生品经典,语文即生活

鲁迅在中国的地位,目前为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鲁迅的好友郁达夫这样评价他:“当我们看到局部时,他却看到了全部,当我们见到全部时,他却见到了未来。”还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可怜的,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崇扬爱戴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旧上海的民众对鲁迅的盖棺定论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曾说过“鲁迅是一棵独立支撑的大树”,并且还说:“中国古代有一个圣人——孔子,现代中国的圣人——鲁迅,我不是圣人。”由此可见,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

在《故乡》中,明确体现出鲁迅曾强调的文学启蒙的作用:第一,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从而改良人生改良生活。第二,要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必须揭示出其精神的弱点,表明国民的不幸,从而引起疗救的注意。第三,要解除国民痛苦的病根,作家必须冲破不敢冲破、不敢正视的人生的“瞒”和“骗”的罗网。他曾这样说道:“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写出它的血和肉来。”我认为鲁迅正是以崇高的情感、健全的理性精神作为其创作精神而创作出《故乡》的。

对于这样一个伟人,我的崇敬之情难以言表;对于《故乡》这样的力作,我的理解与感悟真是一孔之见!我之所以敢弄斧到班门,其一,是为了得到方家指点,有更多的收获;其二,还想满足学生欣赏鲁迅经典作品的愿望,并提供一个欣赏视角。现代社会,学生心情浮躁,不能安下心来认真阅读经典作品,甚至网上还有歪批经典的误导,对学生理解经典作品有较坏影响;其三,为了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其四,是为了给学生倡导一种新理念,读经典作品,实质上是关注作者、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身,体现语文即生活的真理。

二.看山重水复,遇柳暗花明

为什么我要以诗解诗呢?该作品被西方学者称为“东方散文诗”,既是诗化小说,必有诗的情结:作者在本文的构思是“离去——归来——离去”,作者离去是寻求救国救民之道,走上了文学救国之路,然而,二十余年以笔作武器斗争,国家依然危在旦夕,彷徨绝望中,他叹息道,“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因此回乡寻求灵魂的慰籍,归来后才发现故乡更面目全非了,作者失去了灵魂的家园,离去将是必然的选择。尽管人生如此不尽如人意,但还要记起青春的誓言,还要坚持文学开启民智、文学救国的理想。我仔细揣摩,发现它其中包含许多诗的意象,像“天涯游子”、“人面桃花”、“笑问客从何处来”等等,这些意象有助于学生理解文中作者复杂的人生感受。

因此,借助想象,学生也真切体会了文中包含的诗意、诗情。“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我的使命就在于睁开明澈的双眼,引领学生发现它,拓展它,我引导学生领悟作者人生感受时主要理解了意象的魅力——意象的模糊性,它创造了艺术的“空白”,为我们读者留下了丰富的神异天地。“天涯游子”,“枯藤老树”“人面桃花”等意象,我们在文中归纳出它们,它们美在何处?人们使用它,垂青它,就在于它不特指,不确定,没有具体形象,尽管如此,但是《秋思》中的“游子”、《回乡偶书》中的“客”、《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桃花”,却足以撩起人们对它的青睐,引起人们漫无边际的情致和想象,为我们开拓了一个宽泛的情感空间。

鲁迅故居导游词篇5

论文摘要:在中国文学中,活跃着诸多的医生形象。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中医形象主要以医德和医区分为庸医或恶医形象。随着中国遭遇现代性之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医生形象卵裂为中医与西医。其时,中医往往是庸医和骗子的代名词,而西医则是良医和科学的代名词。

医生自古是悬壶济世的生命救治者。在中国文学中,历来不乏对此类形象的书写。可以说,中国文学中的医生形象是一个比较发达的文学形象。只不过,医生形象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不同的时代主题和内涵。医生形象是一个意蕴十分丰富的文学形象。然而,历来的研究者对该形象的关注较为缺乏。虽然之前出现过几篇关于医生形象的文章,如对元代杂剧中医生形象的研究、对《金瓶梅》中医生形象的研究、对加缪小说《鼠疫》中里厄医生的研究、对美国作家辛克莱·史密斯小说《阿罗史密斯》中阿罗史密斯医生的研究等。但是研究点相对零散,并且缺少对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医生形象的研究。本文拟以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医生形象为参照点,对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医生形象的研究盲区进行初步探析。要了解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医生形象,我们首先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医生形象谈起。中国古代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金瓶梅》等都有大量的医生形象。医生形象在古代文学中并不是复杂的人物形象,它们往往蕴涵单一,且都是中医形象。此时中医形象大都以医术和医德进行分类,如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医生是良医、神医形象,而医德低下、医术拙劣的医生则是庸医、恶医形象。也就说古代文学中的医生形象文化内涵并不丰富。他们大都被置放于二元对立的伦理道德评价平台上。如善恶、好坏、忠奸等。但是,随着中国遭遇现代性之后,医生形象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的变化表现有二:第一,医生形象不再是单纯的医治病人疾病的医者,而被赋予了医治国家和民族痼疾的使命,出现了文化医生、民族医生形象。第二,它不再被简单地区分为庸医和良医形象,而是被区分为中医与西医形象。其时,中医往往是庸医和骗子的代名词,而西医则是良医和科学的代名词。

一、作为民族医生的中医《国语·晋语(八)》说:“上医医国,其次疾人。”晚清国势危殆,知识分子忧心忡忡,纷纷提出各种救国方案。在凋敝而病弱的国家面前,知识分子如梁启超、严复、康有为等大都以医国者的民族医生自居,他们眼中落后的国家则如病入膏肓之病体。于是,他们指出国体之病象,诊察病灶之所在,开出治世之药方。这利,思维模式在很多知识分子笔下存活。

刘鄂的《老残游记》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文本。《老残游记》讲述了江湖游医老残行医治病的故事。老残为人治病是表层故事,通过为人治病从而为国家诊脉治病才是作者创作的主旨。因此,《老残游记》是一部诊治国家病脉,尝试开出药方的药方体小说。

首先,从主人公的选取上,主人公老残是一位手拿摇铃、来往城乡、悬壶治病的江湖中医。此时的中医还未遭遇西方现代性目光的质疑。所以值得关注的是,此时的中医竟然是拯救国家危亡的民族医生形象!这与此后鲁迅等知识分子笔下以骗子形象出现的中医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是因为在遭遇现代性质疑之前,中医形象还得以维持既往的体面和尊严。所以,此时的老残仍然以中医身份和国家医生的面孔出现。其次,从情节上来看,小说以老残四处行医途中的所见、所闻、所为为主导情节。作为江湖郎中的老残在小说中有多次为百姓治病的经历,如给高公的小妾治疗喉蛾病、给黄瑞和治疗溃烂病等。但是老残的真正身份是为国家把脉诊治疾病。百姓生病是国家生病的象征,而老残为百姓治病是作者为国家治病的象征。如老残的第一个病人黄瑞和的渍烂病是国家生病的象征。黄瑞和是“黄水河”的谐音。而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国的象征。而老残治疗的高公小妾的喉蛾病,即喉咙不通之病实际上是对黄河水患的暗喻。而小说开篇第一回的“危船一梦”情节表现了作者以医生的眼光为社会揭示病灶的忧虑。梦中的破船是l9世纪末、20世纪初晚清国势危殆的象征。

刘鄂以个体生命的病痛治疗隐喻国家社会的病态这一故事模式在鲁迅的小说中得到了继承。相同的是,刘鹗和鲁迅讲述的都是生病治病的故事,不同的是,刘鹗笔下的中医是救治国家的民族医生形象,而鲁迅笔下的中医日益孱弱平庸,根本无法治愈病人。

二、遭遇现代性质疑:当中医遇上西医医在中国古代文化体系中一支独秀。西方现代性入侵之前,中医一直是中国人寻医问药的唯一选择。设想一下,古老中国一直按照既往的社会秩序和轨道运行下去,中医将仍然是独霸一方的神气医生。但是,现代性的发生改变了中国的文化格局。

伴随着西方列强舰船利炮的入侵,西医也随之在中国扎根对峙,并有取代中医的倾向,中医的地位曰益尴尬和危颓。而西医在遭到最初的怀疑和排斥之后,逐渐被中国人接受和认可,逐渐形成倡西医,贬中医的局面。西医东渐以后,地位日益尊崇。以薛福成、郑观应、梁启超、严复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极力推崇西医,主张医学救国论。尤其是梁启超在被协和医院的西医割错了腰子的情形下,仍然推崇西医,为西医辩护。可见他对西医信仰之深!而五四特有的大批作家学医本身就意味着其时知识分子对西医的推崇。郭沫若、冰心、陶晶孙、鲁迅都是医学出身。鲁迅学医是为了促进国民对维新的信仰。

因为他了解到医学曾对日本明治维新起到重要作用。而在西医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的中医则被蔑称为“伪科学”。曾有激进分子主张废除中医,终因多方的努力和协调而免遭厄运。晚清至五四出现多次废除中医的主张。在20世纪的20年代的中国曾形成过一股废医热潮。其时的中国思想界大多以骂“中医”为荣。丁文江在对联中写道:“爬山、吃肉、骂中医,年来心不老;写字、喝酒、说官话,知难行亦难。”“骂中医”变成了五四以来西化知识分子的重要运动。鲁迅毫不客气地认为:“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1)现代性发生之前的古代中国对中医的质疑从来没有发生,中医地位如同天朝大国一样稳如磐石。而在现代性视野中,中国文化连同他的附着物中医一起遭到了即将土崩瓦解的历史性考验。中医由尊贵为皇家御医败落为被棒喝的昔日黄花。中医的危机贯穿整个民国时期。中医的危机也是中国古典文化遭遇现代性之后的危机显影。所以说,中医的败落不仅是医学事件,更是一个文化事件。

廓清了中医与西医在中国现代性发生之后的历史境遇之后,我们就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现代文学中的医生形象了。现代文学中有很多延医请药的场景。生病本身是任何时代、任何个体都会遭遇的事件。然而,请什么医生却成为那个时代的特有矛盾。当今人们进医院看病,对于中医与西医的分类已经习以为常了。而当时的中国国民对看西医还是看中医却往往进退两难。晚清民国时期的百姓对于刚刚兴起的西医持怀疑的态度。而知识分子却对中医持怀疑态度。那么究竟是相信中医还是西医呢?

鲁迅故居导游词篇6

关键词:文化旅游;绍兴;营销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一、文化旅游及其在绍兴的发展

(一)文化旅游的概况

文化旅游的含义是指旅游产品提供人在享受旅游产品的过程中学习或者研究、考察所参观的旅游产品。文化旅游通常是说的语言文字、手工品、书画、音乐、古代建筑、文化遗产、节日活动及宗教等内容。从世界的范围来说文化旅游是指世界各地的游客为了更加准确的了解旅游地区人民的思想及生活而进行的旅游行为,通过一些载体,让游客有机会亲身体验,切身感受到旅游当地的地方文化,使本次旅游更加生动,并且游客能够从本次的旅游中获取知识。和传统旅游不同,文化旅游是一项特殊的旅游方式,是由于游客对旅游地的好奇、渴望、憧憬等原因引起的。游客不畏艰苦离开自己熟悉的城市,到旅游地感受、体验异质文化,从而达到丰富自身的认知的效果。

(二)文化旅游的特点

多样性和综合性并存是文化旅游的最大特点,文化旅游及具备了创造性也有继承性。游客通过旅游能够了解当地的文化特征,是对旅游的综合概括也是完美统一。文化旅游还具有很深的文化内容,同时文化旅游的审美和价值也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开放性是文化资源的特效,开放性是动态文化,它是对各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它不单单是文化的组合和拼凑,开放性的文化旅游更加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一种匠心独运的文化风格。

在文化旅游的过程中,新奇性、地域性和时间差异是文化旅游的特点之一,由于旅游地的文化不通,使得文化旅游具有很大的差异和地域限制。游客常常还会选择不同的季节出游,所遇文化旅游还具备一定的时间差异,这种时间差就决定了旅游地必须要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这样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够更加完善的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伴随着游客的审美观、价值观、兴趣爱好等因素的改变,文化旅游业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自我。让游客能够体验到不同的文化带来的旅游乐趣。

文化旅游中的服务和经济是很重要的特点之一,文化旅游中吃住行都联系到服务,贴心舒适的服务可以让游客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让游客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并且文化旅游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性,实现优良的社会效益,提升经济价值。

(三)绍兴文化旅游的发展状况

1.绍兴文化资源

绍兴旅游资源主要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主,以乌毡帽、乌篷船等风俗资源为辅,既有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资源,也有独具特色的绍兴老酒为代表。乌篷船、乌干菜、乌毡帽和黄酒、酒店、酒楼、酒市以及茶文化、戏剧文化、建筑文化、书画、花兰等旅游资源构成了绍兴文化的整体资源。

2.文化资源在旅游业中的运用价值和吸引力

绍兴是境内有众多的古文物、是很多名人的故居。绍兴文化资源既能够体现出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也能够看到宗教寺院的景点、民俗风情的古镇和历史悠久的王陵古墓、鲁迅故居、蔡元培故居、祖居、大禹陵等都是非常有名的文化旅游资源。绍兴文化积淀非常深厚,使得绍兴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博物馆、绍兴遍地都是可供参观的景点,分布在绍兴的角落和街道里,绍兴独特的文化资源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绍兴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力度不够

绍兴部分景区内缺乏修整,一些景点杂草丛生,游客进入景区内没有感受到真正的文化内涵,一些景区的工作人员服务质量恶劣,景区乱收费,服务条件差,设施不齐全,景区只做表面文章,和宣传的效果有天壤之别,游客来到绍兴一些景区会感到有受骗的嫌疑,部分游客甚至有破坏公共财产的行为,这都体现了景区内的景点开发的力度不够深入。

(二)对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的宣传不够

地方特色是绍兴文化旅游的“灵魂”所在,对历史悠久的绍兴古城来说,当地政府虽然在宣传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更多的还是停留在表面上,没有真正的起到宣传的效果,特色的资源宣传力度小,对绍兴古城文化和水乡特色没有形成实质性的宣传效果。以至于游客到了这个地方,却对当地的特色文化一知半解。

(三)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绍兴旅游业中部分景区的吃、住、行、购物、娱乐没有形成一个体系,虽然绍兴旅游规划部门在努力实现一条龙的配套建设,但是力度还不够大,尤其在交通和住行方面,远远不能够满足绍兴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在旅游旺季,各个景区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并且景区内食物价格偏高。此外,绍兴旅游部门对旅游商品的管理也存在不足,宣传薄弱、管理松散、导游能力差等问题尤为明显。

(四)古城保护与旧城开发改造问题

随着改革开入的进一步深入,绍兴经济有飞速的发展。旧城原有的道路、桥梁、房屋建筑等城市基础设施越来越不适应高速发展的绍兴经济。旧城改造的步伐日益加快,使之与过去一贯坚持的古城保护政策形成鲜明对立,加上由于认识上的差异和城市规划上的失误,致使古城风格的保存与旧城改造建设双方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与阻挠。

三、完善绍兴文化旅游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对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视

在绍兴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绍兴文化资源今后要加强开发保护,对鲁迅故居、绍兴老酒、书法、戏剧等文化资源上加强保护的力度。大禹文化、远古文化、越国文化、建筑文化等都是绍兴文化旅游的优势,开展各项文化资源利用,今后对绍兴文化的发展是极大的促进效果。

(二)加强文化宣传

加强文物的合理利用,充分发挥文物的两个效益。重点搞好兰亭、禹陵风景区、鲁迅纪念馆、八字桥、吕府周围风貌保护区和浙东“唐诗之路”旅游线上文物景点设施的规划和建设。连点成线,连线成片,扩大景区规模,充实文化内涵,提高景点的观赏价值,使文物事业发展规划与旅游事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加强对大禹、勾践、王羲之、陆游、徐渭、蔡元培、秋瑾、鲁迅等名人文化的研究,把鲁迅纪念馆建设成为全国鲁迅宣传教育中心、文物资料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之一。

(三)完善绍兴文化旅游业体系

绍兴旅游的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是要秉承软硬件同时发展的原则,在软件建设中要形成强有力的管理机制和宣传体系,在管理中要通过法律的约束对各个旅游景区进行协调管理,根据各个部门的指示,积极调动与开发,自觉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服务项目。其次要扩展绍兴旅游的影响力,全方位,多角度推销绍兴文化特色,提升绍兴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多层次、多渠道吸引游客。此外还要建议一支具备高素质、深层文化的队伍体系。

(四)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要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对外的宣传,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的专版,制作绍兴文化旅游画册等宣传形式,全方位地开展绍兴旅游产业的宣传促销活动,扩大绍兴对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要在绍兴城区内的主要交通要道竖立景区景点的宣传广告牌或指示标志,增强景区景点各方面的吸引力。

四、结论

在全国旅游业百家争鸣,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的今天,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绍兴,针对其拥有的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而又开发不力的现实,应加快旅游业建设的步伐。立足本地,面向市场,深化改革,理顺关系。建立具有绍兴特色的旅游项目,特别是要注重古城绍兴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以自身的拳头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使绍兴真正成为众望所归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胜地。

参考文献:

[1]邓湘南,张筝,蔡小于.乡村旅游的文化体验营销研究[J].乡镇经济,2011(06):31-34.

[2]张锐,张.城市品牌理论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12(11)18-23.

[3]于涛,张京祥.城市营销的发展历程、研究进展及思考[J].城市问题,2012(09):23-28.

[4]舒卫英,章平,穆亚君.宁波市域旅游产业布局优化及战略措施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23-26.

鲁迅故居导游词篇7

一、单项选择题

1、《季氏将伐颛臾》中“且在邦域之中矣”的“邦域”指()国。

A、颛臾

B、鲁

C、齐

D、宋

2、韩愈《答李翊书》一文的主旨是()

A、赞扬李翊好学上进

B、反对骈俪文风

C、强调道是为文的根本

D、阐述“无望其速成”的道理

3、善于采用“欲擒故纵”论辩手法的作家是()

A、孟子

B、庄子

C、孔子

D、刘向

4、下列属于鲁迅先生所说“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是()

A、1927年

B、清代

C、汉代

D、元代

5、《选择与安排》中,作者用“善将兵的人都知道兵在精不在多”作喻来说明()

A、选择要恰到好处

B、安排要有条不紊

C、层次要清晰明了

D、轻重要分明得当

6、鲁迅用“人肉的筵宴”为喻是为了说明()

A、中国文明的实质

B、中国精神文明的核心

C、奴化心态

D、中国历史的可怕

7、下列人物与张巡不构成相互映衬关系的是()

A、南霁云

B、于嵩

C、贺兰进明

D、许远

8、下列不属于作品主人公的是()

A、李广

B、沙子龙

C、水生嫂

D、王恺

9、《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居是州”的“是州”指()

A、柳州

B、永州

C、苏州

D、徐州

10、宋代作家中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作家是()

A、欧阳修

B、苏轼

C、王安石

D、苏洵

11、“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中的“传”指()

A、《春秋》

B、《论语》

C、《尚书》

D、《左传》

12、其散文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人生世态,洋溢着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热情的作家是()

A、冰心

B、朱自清

C、巴金

D、茅盾

13、“海太大了,我太小了”这句话所包含的大海的性格是()

A、温柔而沉静

B、超绝而威严

C、神秘而有容

D、乐观而深沉

14、朱自清《背影》中说:“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里所用的方法是()

A、动作描写

B、表情描写

C、铺垫手法

D、侧面烘托手法

15、有“七绝圣手”之称的作家是()

A、李商隐

B、王昌龄

C、李白

D、杜甫

16、风格雄浑悲壮的作家是()

A、曹操

B、陆游

C、辛弃疾

D、苏轼

17、《氓》中属于赋的句子是()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C、“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18、《东篱乐府》是()

A、诗集

B、词集

C、曲集

D、文集

19、对宋初西昆派诗人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作家是()

A、李白

B、李商隐

C、杜甫

D、王维

20、孙犁的作品多以()农村为背景。

A、河南

B、河北

C、湖南

D、山西

21、苏轼《前赤壁赋》中所说之理是()家之理。

A、儒

B、佛

C、道

D、法

22、诙谐幽默、寓悲于喜,形成“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国作家。

A、英

B、法

C、美

D、俄

23、李斯《谏逐客书》中所写的重在四面扩张的秦国君王是()

A、缪公

B、孝公

C、惠王

D、昭王

24、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的作家是()

A、欧阳修

B、王安石

C、白居易

D、苏轼

25、培根认为,学问上“装饰”的用途是指()

A、幽居养静

B、熟习辞令

C、改变气质

D、增长才干

26、柳永《八声甘州》中着力抒写的思想感情是()

A、羁旅思乡之苦

B、伤春惜时

C、亡国之痛

D、情场失意

27、《左传》的记史方式是()

A、国别体

B、编年体

C、纪传体

D、本末体

28、《马伶传》所讽刺的真正对象是()

A、李伶

B、严嵩

C、顾秉谦

D、杨继盛

29、下列属于文学研究会的作家是()

A、茅盾

B、鲁迅

C、郭沫若

D、成仿吾

30、李白《行路难》中用以表现自己自信之情的典故所涉及的人物是()

A、吕尚

B、伊尹

C、宗悫

D、曹操

31、杜甫的《登高》是()诗A、七律

B、七绝

C、五律

D、五绝

32、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的作家是()

A、杜甫

B、白居易

C、辛弃疾

D、韩愈

鲁迅故居导游词篇8

杨秀梅

浙江,在我脑海中是那么遥不可及;绍兴,也是在鲁迅笔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得知。2017年6月20日,我有幸参加了旗委组织部和旗妇联在绍兴市委党校举办的敖汉旗优秀青年女干部(绍兴)培训班。

在学习期间,通过听取各位教师生动形象的专题讲座和丰富全面的现场教学,让我收获很大、体会很多、感受很深。

一、生动形象的专题讲座

绍兴市委党校位于风景秀丽的绍市会稽山旅游度假区,占地153亩,建筑面积6.1万平方米。学校教学设备齐全,服务设施优良,师资力量雄厚,我们培训班的49名学员在这里参加此次学习培训。

高丽老师的《魅力形象,成功职场》一课,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个人形象与职业形象对于女性的重要性,作为新时期女性,要给人以尊敬,给人以美的享受,形象意味着女人的价值观有多宽,竞争力有多强;朱越民老师的《国学智慧与领导修炼》一课,讲述了现在兴起的国学热,其实是人类文明的回归。朱老师从儒家、道家、佛家的智慧,启示我们做人做事的能力和底线;李萍老师的《女领导干部如何实施有效沟通》一课,生动地讲解了与人沟通的技巧,用很多实例告诉我们,笑容是沟通的最好通行证,没有人富到对它的不需要,没有人穷到给不起一个微笑,沟通是一辈子的学问!宋坚刚老师的《增强领导干部心理调适能力》一课,倡导拥有健康的身心是现代职场人,特别是女性领导干部值得重视的问题,我们生活的时代物欲横流,我们所处的社会竞争激烈,所以,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我们必须学习重要课程。最后一课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伟英为我们讲解了《快乐生活,做智慧女人》,从工作、家庭、社会三个方面为我们分析讲解女性自我提升、健康快乐、美好事业、幸福家庭的关系,让我们充分认识到:知识素养、现念、创业激情、创新能力、社会口碑、才情个性、阳光心态是新时期女干部必备的综合素质。

二、丰富全面的现场教学

绍兴素有山青水秀之乡、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的盛誉,又有水乡、酒乡、桥乡和书法之乡、戏曲之乡、名士之乡的美称。王羲之、蔡元培、鲁迅、马寅初、周恩来等名人皆出自绍兴,可谓历代名人荟萃,代有人杰。对于初次踏入这座城市的我们,亲眼见识了江南水乡的人文魅力。

鲁迅故里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绍兴老城区的东昌坊,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早年出生、成长和工作的地方。这里除了让我们感受到绍兴老街区的保护和利用外,还品味到鲁迅笔下的世事风物,认知鲁迅的精神世界,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难得的课堂。

仓桥直街是最具江南水乡特色的历史街区。众多保护完好的绍兴传统民居--台门在这里汇集,仓桥、龙门桥等老桥在河上一字排开,青石板街巷里的叫卖声、河中悠悠的乌蓬和桨声,加上枕河而居的老绍兴,构成了一幅具有浓郁江南古城、梦中水乡的风情画。因此,老街也被国内专家誉为"水墨民居书画街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把老街称为"中国遗产活生生的展示地".

诸暨大唐袜艺小镇位于西施故里诸暨市的中西部,区位优越、交通便捷、风景秀丽。"大唐袜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是诸暨市涉及面最广、从业人员最多、产业链最完善的产业之一,其生产的袜子总量占全国的70%以上,全世界的三分之一,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袜子生产基地,也是浙江省21世纪最具成长性的十大国际产业集聚区之一。目前"大唐袜业"纯生产或加工袜子的企业达3000余家,配套企业2000余家。其中,年销售2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135家,年销售超亿元企业达到35家。

越都社区是一个集商、旅、文、教、娱于一体的复合型社区。近年来,越都社区以"党建强社区、务实壮社区、文明树社区、服务优社区、法治安社区"为工作理念,创特色、出亮点、打品牌、铸经典,得到各级领导的勉励、鼓舞、关怀、支持。通过一个个示范点的创建,树起了社区建设在城区的一面旗帜,成为社区行列的典范,已成为越城一张公认的"金名片".

绍兴市档案局是全国巾帼文明岗,在这里,档案查阅系统的先进管理是无法比拟的,在档案查阅便民大厅,我们了解到,查阅人只要通过身份证电子识别,然后输入需要查阅的档案资料关键词,就能快速查找、方便阅看,这也充分体现了绍兴市档案工作已经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管理的轨道。

绍兴市素有"纺织之乡"的美誉,柯桥区是全国纺织生产能力最大的产业集群基地,是全省印染产业转型升级试点区,纺织工业创意设计基地成为全国首批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园区,柯桥区的纺织产业经济生产总量占全国的10%,基本形成了由PTA等化纤原料到化纤面料、印染印花、服装、家纺等完整的纺织产业链,强大的纺织产能对全国的纺织行业影响巨大。

安昌古镇的大山西村是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大山西村党委正是按着会议精神积极探索,把传统"家"文化与基层党建、基层治理紧密结合,逐步建立和完善"党组织核心领导、村委会组织实施、村监会民主监督、社会组织有效补充、村民积极参与的村级治理体系".在村级四个组织的基础上,建立商会、桥联、外来人口新村民小组、乡贤参事会等社会组织,广泛发动村里各阶层的力量,共建、共治、共享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学习培训的几点体会

(一)开阔了视野。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使我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对于绍兴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我们不能比,但是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管理手段,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开拓进取的精神、积极创新的思维来推动我旗各项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二)收获了知识。这次学习培训虽然时间短,但是却收获颇丰,特别是此次培训主要是针对女性干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何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既要有修齐治平的儒家思想、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又要有无贪嗔痴的佛学思想,从而拥有健康身心,做智慧女人。

(三)增进了友谊。忙碌的学习之余,我们举办了演讲活动,学员们联系各自工作,以自己的切身经历为主题,生动地讲述了在工作中发生的感人故事。此次活动,为学员们提供了交流心得、展示自我的舞台,为年轻女干部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更好地履行职责起到了一个积极的促进作用。培训结束的当天,我们举办了文艺晚会,女干部们一展风采,即兴发挥,把当代女性的特长发挥的淋漓尽致。

鲁迅故居导游词篇9

在课堂教学中,作者首先通过一段导语:“见多了人与人的是是非非,我们似乎都有些审美疲劳了,今天我们讲一个“人狗情未了”的故事。”制造一个故事悬念吸引学生阅读兴趣,暗示学生“人”与“狗”的微妙关系,为后面引入对十年浩劫,这个是是非非时代的反思做一个铺垫。随后要求学生快速通读全文,完成两个任务:一是找出重点字词;二是大致区分文本中写“狗”和写“我”的部分,从而获得对文本结构的初步了解。

随后,笔者设计了一个动笔的小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写一份《寻狗启事》,用一个词总结包弟的特点。这个环节是本教学设计的第一大亮点。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既考查了学生刚才的预习情况,又引导学生动手,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人与狗的距离,总结出小狗包弟的“可爱”特点。这些找“狗”、写“狗”的环节可以说是一种对文本的粗读,是对后面找“人”、找“我”的预热。

在纠结了半天“狗”之后,笔者置疑:“这么可爱的狗,

为什么要送走?不送行么?难道是可怜没人爱?举例分析”引入对分析“人”的环节。通过找出两个“人”:一个“里通外国”的艺术家;一个住屋是自己修建的老板,让学生看到“我”的别无选择,进而朗读、体会、思考,“送走包弟后作者心情有什么变化?说明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感受到作者从“轻松―羞耻―熬煎”的心理变化。随即笔者再次置疑:“‘里通外国’”的艺术家”,“为什么老板自己修住屋”,引出可爱的狗和善良的人都无路可走,没有选择,这是一种悲剧,同时引证鲁迅对悲剧的论断―“让有价值的毁灭掉”。

此时,笔者制造一个话题“这仅仅是一个人和一只狗的悲剧么,悲剧根源是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并且引导学生找到“小孩喊打喊杀”,思考“人性为什么会这样?”分析时代特征,思考悲剧根源,重点为什么连小孩都这样,从而感受到时代的黑暗、人性的扭曲。这时设置一个迁移拓展训练:“狗――人――时代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以前学过类似的文章么?”引导学生再次体会“以小见大”的手法,并回顾类似朱自清《背影》、(宋)叶绍翁《游园不值》等作品。这是本教学的第二大亮点。

为加强对“人性的扭曲”根源在于“时代”的理解,找到解决矛盾的钥匙,教师可以再次引导思考“这样的时代以前有过么?有过类似的人性表现么?”回顾鲁迅的《纪念刘和珍》中“有恶意的闲人”和“无恶意的闲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举例二战里的种族屠杀。在这里,笔者认为应该充分挖掘鲁迅的作用,提醒学生“面对这样的时代,鲁迅认为该怎么办?怎样才能避免历史重演?”找到答案“在《纪念刘和珍》里号召大家在沉默中爆发”。通过鲁迅的论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启迪学生思考“巴金认为该怎么办呢?”在这里要求学生自读最后两段,把“我”改为“我们”再读,同时结合课后练(3、4、5、6、7),引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回顾那个说谎成风的时代,告诫自己,时代要我们说真话”。接着笔者总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历史带给我们不只是沉重的教训,还有宝贵的经验。所以巴金在小狗包第里自我解剖,自我反省,化悲痛为力量,变教训为经验,提醒国人,时刻不忘说真话。”同时配合投影举例德国总理下跪。最后学生齐读新华社给予巴金的颁奖词,再次感受作者敢于面对历史,勇于自我解剖的人格魅力和时代责任感。这是本节课的第三大亮点,也是整堂课的高潮。

鲁迅故居导游词篇10

在世界范围内,肇始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在英国、法国、美国等欧美国家都首先在北方城市展开,而南方相对停留在过去的状态。工业革命带来的后果之一是美国爆发南北战争,最终北方打败了南方;另一个后果是,时至今日发达国家多处于北半球,发展中国家多处于南半球,形成“南北对立”。这些都为南方相对于北方的次属性提供了现实支撑。上述政治经济层面的现实加上南方固有的地理特征,转化为文化层面的叙述,使得“南方”成为一个相对于“北方”的阴性概念。它在流传过程中偏离了最初的所指,成为一个“超级能指”,不断生产、繁衍、强化关于自身的叙述:南方是偏向传统、怀旧、阴柔、可供休憩的地方,代表着奇异、瑰丽、想象力丰富、落后保守之地。以福克纳为代表的美国“南方文学”有力阐发了上述意蕴。在此意义上,“南方”不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成为某种风格、情调、社会氛围的代名词,成为想象力的产物,诚如威尼斯双年展主席奥利瓦先生谈到英语世界中的“南方”时所言:“在每一个国家,南方并不是一个地理位置,一般来说更不是工业发展的条件。它却象征着艺术创作的地方。在那儿,个体的人通过想象力的表现,在一个封闭的和工匠式的方式中来反抗主流文化。在这个意义上说,南方代表了典型的艺术空间,一个反抗外部环境的个人的想象空间。”

尽管有可能现实中的南方已经丧失了“南方”这个概念的最初含义(如中国南方已成为新经济的火车头,英格兰南方的发达程度已远超北方),但在话语层面,“南方”仍然在既定的方向上增值。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南方》中主人公达尔曼在南方有一座庄园,他病后想回到南方休养,在途中,“达尔曼几乎怀疑自己不仅是向南方,而且是向过去的时间行进。”来自北方的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在小说《最后一个南方女郎》里写到:“诗歌,我以为,就是一个北方人关于南方的梦。”中国可以归纳到这种“南方想象”之下的文学传统上可追溯至《庄子》、楚辞,中迄韩愈、柳宗元的南方诗文,下至沈从文的“湘西”和韩少功的“鸡头寨”。在大的区域内部也在不断产生裂变,重新分裂出“南北对立”,而位居“南”的一方仍然承担着上述所指,林海音《城南旧事》的怀旧情绪与城之南的地理方位结合得亲密无间,而电影《海角一号》中的“南台湾”被刻画为相对于台北的退守的家园。

汉语中关于“南方”的叙述关涉到异常宏大、旷日持久的南北人口对流。西晋张翰藉“莼鲈之思”而回归故乡吴中,这是“南人北上”后回望故乡的典型;北人白居易多次流寓南方,他描绘南方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带有和南方初次相逢的新鲜。无论是南人北上,还是北人南迁,“南方”都成为一个有距离感的审美对象,而南方之所以被作为观察的对象,其大背景正是自始至终的北方中心视角。近代中国出现大规模的“南人北上”潮流,在著作中重提南北差异的梁启超、刘师培、王国维、林语堂等人都是南人北上的典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主要来自南方,而一部现代文学史差不多是“江浙文学史”。来自南方的作家在一种“怀乡病”中极大丰富了关于南方的叙述,如俞平伯与朱自清的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郁达夫《江南的冬景》等。

在“南方”概念内部,还存在着“南方”与“江南”的分裂。历史上“南方”与“江南”有过重叠的时期(杜甫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说的是长沙一带,韦庄的“人人尽说江南好”说的是四川),但在当代,“江南”的区域被大大缩小,专指江浙一带。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当代的“江南”更多是在消费符号的意义上发挥作用,对“江南”的宣扬直接推动了江浙古镇旅游、苏杭旅游、婺源乡村旅游的兴盛。“江南”获取温柔富贵之乡名声的另一面是,它是奔逃、在野、避乱、隐居之地,它和东晋永嘉南渡,唐末南徙,宋人南渡,南明痛史,清兵南下之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乃至抗日战争之“南迁”、“南京大屠杀”等汉人的血泪史联系在一起。“江南”自有庾信的《哀江南赋》和吴梅村的“世间何物是江南”所提示的沉痛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