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居十篇

时间:2023-03-31 00:23:12

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篇1

Lu Xun's former residence is located at No. 21, santiao alley, Fuchengmen, Beijing. From May 1924 to August 1926, Lu Xun lived here all the time.

推开两扇黑色的院门,穿过短短的门道,眼前就出现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四合院。院里有两棵枝叶茂密的白丁香,沐浴着金色的阳光。这是鲁迅先生1925年4月5日亲手栽种的。

Push open two black courtyard doors, through the short doorway, there is a common small quadrangle in front of you. In the courtyard, there are two white cloves with thick branches and leaves, bathing in the golden sunshine. This was planted by Lu Xun himself on April 5, 1925.

小院里的南房是鲁迅接待青年朋友的地方,有时鲁迅自己也在这里休息。

The south room in the courtyard is where Lu Xun receives his young friends. Sometimes Lu Xun himself rests here.

东房曾经是女工的住室,以后用来堆杂物。

East room used to be the living room of female workers, and later used to pile up sundries.

西房当年是厨房,现在是“故居”管理人员的值班室。

The west room used to be the kitchen, now it is the duty room of the management personnel of the former residence.

北房有四间。西头一间是鲁迅先生的工作室兼卧室,鲁迅自己称它为“绿林书屋”,人们把它叫做“老虎尾巴”,因为它是扩建时展接出来的。东头一间是鲁迅母亲的卧室。

There are four rooms in the north room. The first one in the west is Mr. Lu Xun's studio and bedroom. Lu Xun himself called it "green forest book house", and people called it "tiger tail", because it was spread out during the expansion. The first room in the East is Lu Xun's mother's bedroom.

“老虎尾巴”是所有屋子最小的一间,室内放着一个老式的三屉桌。桌上摆着一盏煤油灯,它使我们想起当年还没有电灯的情景。油灯旁边放着一个普通的木制笔架,一只装在硬木盒里的砚台,还有一个旧马蹄表和一个烟灰缸。一只盖碗像不久前刚用过的一样摆在桌上。桌子一边是个牛皮纸箱,另一边是个什物柜。桌前一把藤椅,墙上挂着一幅炭画和一幅藤野先生像。屋子另一侧放着茶几和木椅,茶几上方的壁上挂着一幅题字:“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鴃之先鸣。”

"Tiger tail" is the smallest room in all rooms. There is an old three drawer table in the room. There is a kerosene lamp on the table. It reminds us of the time when there was no electric lamp. Beside the oil lamp, there is an ordinary wooden pen holder, an inkstone in a hardwood box, an old horseshoe watch and an ashtray. A covered bowl is placed on the table like it was just used a while ago. One side of the table is a kraft box, the other side is a cupboard. There is a cane chair in front of the table. On the wall there is a charcoal painting and a picture of Mr. Fujino.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room was a tea table and a wooden chair. On the wall above the tea table there was a inscription: "look at me, don't press me, I'm afraid that I'll cry first."

北房西侧的小门,通过后面和室内的陈设,都是极简朴的。就在这里,鲁迅写出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包括《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一部分文章。

The small door on the west side of the north room, through the back and interior furnishings, is very simple. Here, Lu Xun wrote a lot of immortal works, including three works, i.e. the collection of Huagai, the sequel of Huagai, the wild grass, and some articles in wandering, morning flowers and sunset, grave.

鲁迅故居篇2

绍兴似乎从古至今是一个出名人的城市,也可以说,这个城市是以名人而新的。但是一踏上绍兴,脑海里便只有“鲁迅”这个深刻的印象罢。也是因为鲁迅,给绍兴添上了些许浓郁的“书气”。

绍兴总会给予人一种“老夫子”式的感觉。在冬天里,绍兴可算是生冷的,只不过还带一点清新,让人从沉闷中释放出来。昨晚的雪还未化完,便堆积在檐上。小水珠从中渗出来,极有声韵地“嗒叭”垂下来。“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的孩提住所就坐落在绍兴市区。第一次看见,真仿佛是几十年前的古镇,永不褪色的意蕴,与这日新月异的城市相映成趣。在鲁迅故居的一条街上,有不少民间特色工艺品摆在那儿。还有弥漫的臭豆腐的香味飘散,似乎再次强调了绍兴的饮食特色。中间的水道上三三两两的停着乌篷船,似乎还在重现昔时的江南水乡。不少戴着乌毡帽的游客与老人穿插在人群中,别有特色。

在这个昔日的辉煌的大户人家里,虽是大年初二,却还是挤满了前来探寻的游客,不乏有闻名而来的老外。鲁迅的故居已大部分被修建,只留下故屋里的木板中的裂缝去探个仔细了。最真的,还是鲁迅故居里破损不堪的椅子,还有不成样子的一触即崩的棉絮,还有鲁迅睡过的木床,反应着当年这个伟大的历史人物的点点滴滴。我们还从被从远处“搬”来的三味书屋中看到了鲁迅所用的课桌与椅子,桌子上的那个“早”已经依稀,只是那黑白拓片还在描写着这一段“轶事”。则在“百草园”中,或许上面的杂草们已经做了几十年的替更,但是那片土地还在,洁净的轻纱一样的雪把这方寸土地轻轻地盖住,令人不禁想觉三尺土追寻当年鲁迅的脚印。这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从那连珠中,竟让人品味出一段江南的气息。更像是一幅水墨画,挂在故乡的记忆中。

鲁迅走了,带来了一拨又一拨或许永无止尽的来凭吊的人们,绍兴的故居还在沉睡中,让游客忍不住多窥一眼,庸俗的土墙还在大话着上个世纪,如今,只能从一个个故事与猜想中,扪问当年时节。

一片属于绍兴的棕黄色,记忆中的人儿还在吃着茴香豆,喝着温黄酒,安静地听着,属于乌篷船的故事……

鲁迅故居篇3

鲁迅在北京的住所

鲁迅的一生与北京有很深的渊源,和西城地区更是有着不解之缘。自1912年起,他在北京生活了14年,先后在四个地方居住,在此期间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鲁迅在北京的第一处住所是位于西城区南半截胡同7号的绍兴会馆,其始建于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原名山阴会稽两邑会馆,主要招待浙江山阴、会稽两县进京赶考的举人。鲁迅最初入住“藤花别馆”,后搬到了“补树书屋”,这一住就是七年半的时间,也正是在这里,鲁迅写下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等名篇,就连“鲁迅”这个笔名也是在这里诞生的。如今的绍兴会馆已成为民居,唯有门口的牌子证明这里与周围其它的房子并不相同。如果幸运的话,还能在门口遇到住在附近的老人,他们会热情地侃侃而谈,讲述这座故居内鲜为人知的往事。

1919年,鲁迅与弟弟周作人一起买下了八道湾11号的一座三进的大四合院,他在这里住了不到4年的时间。在这里,他们一家其乐融融,鲁迅也留下了《阿Q正传》《风波》《故乡》《社戏》等不朽作品。、蔡元培、郁达夫等人也经常造访此地。后来,为了远离兄弟纷争,鲁迅搬到了砖塔胡同61号(现为84号)的房子内。在短暂居住了不到1年的时间,鲁迅就和母亲及原配夫人朱安来到了他在北京的最后一个住处――宫门口二条19号(北平西三条21号)。至于这些居所原来是什么模样,只能在陈列厅中的老照片里寻找答案了。

陈列厅里读鲁迅

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逐渐没落的士大夫家庭,祖父因科场案锒铛入狱,父亲又长期患病,家道中落,少年鲁迅常出入于当铺和药店,倍感世态炎凉。在南京,他入免费的新式学校学习,阅读包括《天演论》在内的科学和文艺书籍;在日本,他受到了藤野先生的关怀和教诲,却在看过有中国人被指为沙皇军队的间谍遭日军杀头、围观的中国人神情麻木的纪录片后,深深感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遂弃医从文;在杭州、在绍兴、在南京,他先后任教、任职;在北京,他致力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和古籍校勘并撰写发表大量小说、杂文,成为中斗争最彻底、影响力最大的作家;在厦门,他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在广州,他有更多机会学习马克思主义,也目睹了更残酷的杀戮和更应用的牺牲,他彻底转换了自己的立场,同被压迫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上海,他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领导工作、投入各种社会活动、倡导新兴木刻运动并编辑出版多部刊物。

鲁迅博物馆的陈列厅以时间为脉络,以地点为线索,展示大量的照片、实物资料,介绍鲁迅的一生。这些展品中,有“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都是长方形的”鲁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有鲁迅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范爱农》、《奔月》等的手稿;有许广平从广州寄赠鲁迅的金星石图章;有鲁迅购买的日本木雕刀、铜织怀炉、象牙烟嘴、老花镜、绣花壶套等生活用品……一张张、一件件都记录着他的生活。鲁迅用自己的文字书写着他人生的篇章,展现着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民族之魂,指引着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展馆复原了三味书屋的模样,书房内“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坐在旁边的椅子上,仿佛置身于古老的书屋,读书、习字,又想悄悄跑到外面玩耍,这也许就是当年鲁迅学习时的场景与心境,在这里阅读到的不是伟大的鲁迅先生,而是一个刚刚走出百草园,走进三味书屋的孩童。

不凡人的平凡生活

走出陈列厅走到鲁迅的旧居,这是鲁迅1924年春自己设计改建的小四合院。正是在这里,鲁迅完成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篇》《野草》以及《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一部分文章。院子虽然不大,却处处蕴涵着老北京的韵味。“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被奉为鲁迅文章中的经典语句之一,这个小院中就有一处与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场景。这是两棵树,一棵是白丁香,另一棵还是白丁香,而且它们都是1925年4月5日鲁迅亲手所植。也许是较少修剪,它们长的比一般的树高大些,茂密的枝叶遮挡了小院的天空,阳光透过空隙照射进来,留下一地的斑驳,宁静而自然。

故居从建筑到室内的陈设都是比较简朴的。中间是起居室,两旁一侧是会客室兼藏书室,一侧是厨房。由于门口挡着隔板不能走进观看,只能将起居室看个大概,目之所及是外屋整齐的桌椅、洁白的面盆,而鲁迅的写字台及朱安的床榻在微微探身后方依稀可见。起居室的东屋是鲁迅母亲的卧室。鲁迅的母亲慈祥刚毅,思想也比较开通,虽然没有正式上过学,却每日读书看报,对鲁迅的成长有着很深的影响。尽管社会动荡,可在这间屋内,鲁迅与母亲促膝而谈,其乐融融,温馨而幸福。西屋为鲁迅原配夫人朱安的卧室。鲁迅奉母亲之命,迎娶了朱安这位比自己年长三岁、又没有文化的裹足女子。朱安的一生是孤独的,她尽心侍候婆婆,却无法走近丈夫,即使共同生活在这狭小的院落,这对宛若陌生人的夫妻也基本没有交集,这就是旧时女子的悲哀。小小的房间烙印着朱安寂寞的身影,在夜深人静之时,唯有昏暗的灯光陪伴着这位温婉懂礼的女子。起居室北面一间是鲁迅的工作室兼卧室。从旁边的小门绕到后面,便看清了这间凸出的“老虎尾巴”,名字虽霸气,其实就是正房最中间位置接出来的一间屋子,这搁现在也算是违规搭建了吧。透过玻璃向内望去,据说这里的物品都按当年的样子摆放,到处遗留着鲁迅的气息。鲁迅在这里工作、休息,亦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

这不大的小院里,鲁迅感受过亲情的温暖,咀嚼过包办婚姻的苦涩,也品尝过新生爱情的甜蜜,就是在这里,一位女子走进了他的内心,并陪伴他走完了人生剩下的时光,她就是许广平。许广平曾是鲁迅的学生,她仰慕这位博学多识的老师,也给鲁迅写过信,有时还登门谒见,向鲁迅求教。这位学生会的总干事,亦是学生运动的骨干,在鲁迅的教育和启发下,思想不断提高。后来许广平因避难住进了西三条这间小院里,隔离了外面动荡的时局,这里留下的是他们携手并肩的决心与爱情滋生的美好。

鲁迅故居篇4

仙台树木成林,绿叶繁茂,是日本本州东北的重要城市。鲁迅故居位于仙台市一条并不引人注目的小马路边,这里既无车马之喧嚣,又无废气之污染。鲁迅故居的门牌号是片:平一丁目1-10。走近一看,这是一栋日式木结构旧宅。2011年3月11日,这里曾发生9级大地震和浪高10米的大海啸。海啸上岸,当地损失惨重,仙台机场大厅浪高近3米,但鲁迅故居、鲁迅雕塑幸而无恙、毫发无损。

鲁迅故居的西邻是碧水潺潺的广濑川,时能听到海鸥的鸣叫声。由于年代久远,这间小楼已呈黑色,与旁边一家装修豪华的咖啡馆相比,显得颇为寒伧。即使这样,当地政府也不加修饰,体现了“维持原貌就是最好的管理”的文物保护理念。在鲁迅故居附近居住了30年左右的一位老太太叹息说:“鲁迅故居四周发生了很大变化,住宅翻新、道路修缮,但他住过的老房子还是老样子。”在低矮的门前,立一块小木牌,竖书“鲁迅故居迹”一行字,由第一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所书。故居门口栽了一棵枫树,树龄看上去已有数十年了,枫叶大部分由黄色转深红色。诚如鲁迅先生写给友人增田涉的―首诗中云:“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可见仙台秋天枫叶之丹红,给鲁迅印象之深。故居门口还亮着一盏小灯,光线暗淡,但见电表在转动,表明里面住着人,但门关得紧紧的。我无法入屋观看,只好在屋檐下站立,紧贴房门,摄得照片一帧,以为纪念。

鲁迅在1901年12月从路矿学堂毕业后,怀着“救国救民”的信念到日本留学,并题诗明志,发出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庄严誓言。1904年秋天,鲁迅先生来到没有中国留学生的仙台医专留学,颇受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他的食宿操心,安排鲁迅到这里住宿。

这里原是一家客店,离医专不远,是木板屋顶的两层楼房。这处住所在一个监狱附近,鲁迅住在楼上,楼下一部分租给别人“包办囚人的饭食”,鲁迅对此不甚满意,后来在医专老师藤野先生的劝告下,“搬到别一家”去住了。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故又称藤野九郎。他对鲁迅从生活到学习给予很多的关心,还帮助鲁迅用红笔仔细修改他所抄的讲义和课堂笔记。鲁迅先生心存感激,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写下著名的散文《藤野先生》,我就读中学时的教科书里收集了这篇名文。

沿鲁迅故居朝南步行几百米,就到了鲁迅先生当年听课的医专教室。这是一座阶梯教室,计有10排,好坐100余名学生,桌椅都是原样。黑板是可以升降的,当年的黑板刷还放在一边,阶梯教室还可以放幻灯。教室前方挂着一张藤野先生的照片,30岁出头,面容黑瘦,八字须,穿西服,戴领结和眼镜。我仿佛看见了藤野先生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走进课堂,用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讲授骨学的情景。

鲁迅先生后来决定不学医了,和藤野先生告别。藤野先生很难过,送给鲁迅一张照片,后面写着两个字:“惜别”。鲁迅先生回到中国后,将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北京寓所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歇一歇时,鲁迅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鲁迅先生又增加了作文的劲头。

仙台医专后来成为东北大学的医学部。自1970年起,这间教室不再使用。1975年,东北大学改建,将它平移数十米搬到这里,作为重要文物保护起来。鲁迅先生听过课的教室平时是不对外开放的。我们来访的那天,已进黄昏,学校破例为我们一行放行,并请专人来作介绍。鲁迅先生的座位在第三排。我们同行五人,都分别到鲁迅先生坐过的座位上端坐几分钟,默念一番,希望沾一点鲁迅先生的骨气和文气,并照了相。

许多参观者都在这里留言。1998年,当时的国家主席访日时,在鲁迅先生坐过的座位上坐了一回,感慨良多。前外交部长李肇星2000年在这里参观后在贵宾册上写道:“我,热爱鲁迅。我热爱仙台医学专科学校。我热爱东北大学。我热爱和祝福中日人民的伟大友谊。”

从这间教室步行不到5分钟,来到了大学园区。在中央的几棵大红松下面,坐落着鲁迅先生的纪念雕像。雕像为石质底座的铜质头像,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的曹崇恩先生于1992年制作的。其形象是人们熟悉的:直挺而坚硬的头发,浓密的八字胡须,棱角分明的面部,还有那深邃而又略带倔强的眼神。雕像背面是日语书写的文字介绍,其大意为:“中国文豪鲁迅,于1904年到1906年留学于此,但因念拯救民族之魂更为迫切,故弃医从文。今作此雕像,纪念这一转机之地。”在雕像左侧四五步远的地方,是东北大学医学部前身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遗迹碑,其背面记载着该校的起始日期:明治三十四年一三十五年(即公元1901年-1902年)。

大学还有一所专门为纪念鲁迅而建的纪念馆。这是一间约20平方米的木房,内饰为教室模样,墙上挂有鲁迅的照片和成绩单,还有鲁迅上课时所做的笔记和藤野先生用红笔做的修改。大学每隔几年会对该馆进行保护、修缮。10月19日是鲁迅辞世的日子,仙台人每年都会在鲁迅纪念碑前举行“碑前祭”,以怀念鲁迅。大学设立了专门给中国留学生的“鲁迅纪念奖”,每年颁发给4名品学兼优的在校中国留学生。另设立“鲁迅奖”,奖励为中日文化教育交流作出贡献的中国人。

最后,顺便介绍一点《藤野先生》之后的藤野先生。1915年,仙台市决定成立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迫于6月底提出“请求免职”,7月1日降为临时讲师,8月9日被解除讲师职务。藤野因生活关系,到东京三井公司的一家慈善医院就业。1919年回故乡自立诊所,1945年8月11日,在福井逝世,享年72岁。

鲁迅故居篇5

当两个管理员“押送”我上二楼参观鲁迅卧室书房,面对人去楼空,先生摊在桌上的文稿墨香依稀,禁不住悲从心来:先生啊,你在三楼专设书香客房,力邀许多朋友来住,可见你虽然喜欢深夜静静细画阿金,但并非喜欢孤独,仍然天性好客喜聚,是什么原由让你如今凄凄凉凉孤寂?你在生命的最后十天,也乐于抱病与青年木刻艺术爱好者聚会,为何如今上海青年对你这般陌生?

或许鲁迅故居太偏,鲁迅公园里会有许多上海人凭吊鲁迅?满怀希望到了鲁迅公园,诺大的鲁迅墓前,只有一个老乞丐在等候我,一个老头背对鲁迅坐像练太极拳,几个外地拾荒者在走廊昏睡……再寻鲁迅纪念馆,途中故意问路,一群帅哥靓妹面对咫尺之外的鲁迅纪念馆,皆迟疑摇头,如隔天涯。

好在进入鲁迅纪念馆后,见到十几个参观者,可细瞧之下,全是洋人和日本人,中国人竟然只吾一人!

正在费解,忽见楼上楼下各展厅都在播放《鲁迅传》以作解说,其中许多“”时熟悉的词句:“鲁迅从进化论到阶级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强调鲁迅以“革命精神”,“对伟大领袖和中国共产党的崇敬、信赖和热爱”云云。细看片头片尾,不禁惊奇:2008年10月16日上海鲁迅纪念馆播放的解说词,竟然是二十七年前所录制――1981年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的《鲁迅传》,由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王相武编导,孙道临解说。

众所周知,1981年的鲁迅研究,由于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基本上停留在“”水平,将民主鲁迅、自由鲁迅、文学鲁迅这样一个丰富多元的思想鲁迅,简化为“工具鲁迅”、“阶级斗争先锋”,视为“没有办入党手续的地下共产党员”,这种盲人摸象与历史真相差距不可以道里计。最为典型,这一王相武《鲁迅传》中,连鲁迅有原配夫人朱安这一基本史实也不敢介绍,让人误以为没与鲁迅正式登记的许广平为惟一夫人。

二十七年来,海内外鲁迅研究经过不断解放思想,从史料到观念均出现质的飞跃,集大成者如朱正的《鲁迅传》、林贤治《鲁迅传》、王晓明《鲁迅传》,皆以大量新史料新视野还原了“体制外鲁迅”、“多元鲁迅”和“独立鲁迅”。即便有关部门不以学界鲁迅新说为据,至少也该参考鲁迅之子周海婴先生的力著《鲁迅与我七十年》,采纳一些鲁迅并非只爱金刚怒目,而是常常“温情鲁迅”的意见。

再退一万步,上海鲁迅纪念馆即使不相信、不采纳任何人的鲁迅研究新成果,也该依据自己二十七年来的鲁迅研究新印象而修订解说词――本党五年必修订,宪法几年必修订,难道“民族魂”鲁迅解说词就可以二十七年不变?文件有过期之限,食品有保质之期,难道伟人的解说词就不需要与时俱进?

鲁迅故居篇6

到了!到了!鲁迅故里到了!洋溢着浓郁水乡风情的大幅浮雕上,“鲁迅故里”四个大字苍劲有力,那气宇轩昂的一代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的形象,在我眼前渐渐清晰起来……

迎着人流,我们来到了鲁迅故居。跨过高高的门槛,从侧门进去,穿过年代已久的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俗称“天井”,这里原种这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因此而得名。闭上眼睛,小时候的鲁迅赫然就在眼前,夏夜,他躺在桂树下小饭桌上乘凉,我耳边似乎还有继祖母蒋氏让他猜迷,讲故事的声音……鲁迅的卧室书房百草园……都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每到一个地方,就感觉离这位一代宗师又近了一步。

我最想去的地方还是“三味书屋”,于是又迫不及待的循着鲁迅的描述,探寻他当年读书的气氛。“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间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走进去,我们看到了一张陈旧的两屉硬木书桌。这书桌极其普通,但却蕴涵着特别的含义,因为这是鲁迅因故迟到后,受到塾师的严厉后,刻下“早”字,用以自勉的书桌,我眼前不由的浮现出鲁迅一笔一画的刻字与勤逸学习的画面。我深深地呼了一口气,贪婪的搜索着鲁迅的气息,这里毕竟是鲁迅生长的摇篮啊!

再次走在窄窄的青石板上,雨依然在下,一样的细,一样的小,为这一趟鲁迅故里之游染上了别样的情绪。一条清澈的小河,从故居门前潺潺流过,雨点轻轻落上去,裂开了以道道细微的缝,一圈儿一圈儿地荡漾开来……

我掏出一把茴香豆,坐上了晃晃悠悠的乌篷船,在头戴毡帽,手持青蒿的船家带领下,离开了这座文化古镇,但那一圈儿一圈儿的鲁迅情却久久在我心中荡漾。

鲁迅故居篇7

追寻爱因斯坦的瑞士足迹

董仲舒

①爱因斯坦是在德国出生的美国人,然而他最重要的作品《狭义相对论》,却是在瑞士首府伯尔尼诞生的。所以到伯尔尼的次日,我就去拜谒爱因斯坦故居。

②爱因斯坦故居位于伯尔尼最主要的街道――克拉姆大街49号,瑞士人现在称之为“爱因斯坦小屋”。这个仅一室一厅的小屋,至今仍保留着爱因斯坦当年在此生活的陈设,虽十分狭小,却不失温馨舒适。

③克拉姆大街有中世纪古老骑楼和一座钟楼。当地人说,《狭义相对论》的发表,与伯尔尼的这座钟楼有着密切的关系。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钟楼的时间都不一样,这给了爱因斯坦很大的启发。

④爱因斯坦在这里度过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获得了平生第一份稳定的工作,并结婚生子。建立家庭后,他结束了困顿的生活,有闲暇钻研心爱的物理学。正是在这里,爱因斯坦迎来了被他称为“奇迹之年”的1905年,得出了狭义相对论,创建了著名公式E=MC2,提出了光量子假说。这个小技术员改变了人类之前所认知的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开始引起物理界的关注。那一年,爱因斯坦年仅26岁。

⑤在爱因斯坦曾经求学和任教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拥有2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是最著名的学生。这里的师生并不讳言,爱因斯坦当年并不是一等的好学生,偏科、逃课,对实验课非常不感冒,结果得了最低分1分。他以平平的成绩毕业,导致日后找工作也不那么顺利。

⑥在伯尔尼国家档案馆,人们从爱因斯坦的档案中,隐约看到青年爱因斯坦的真实生活:大学刚毕业,向瑞士一所技术工业学校投递简历求职而被拒绝;作为老师,他并不成功,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讲授《热量分子理论》课程时,两个学期都只有三四个学生,其中还包括两位好朋友,后来这门课程只好被取消。

⑦爱因斯坦在瑞士生活了近20年。2005年,为纪念相对论诞生100周年,瑞士伯尔尼历史博物馆筹办了爱因斯坦展览,不仅展现了他在瑞士度过的岁月,而且完整地勾勒了他的传奇一生,包括反法西斯、晚年拒绝当以色列第二任总统等经历。瑞士观众的热情,令伯尔尼历史博物馆始料未及――竟有35万人次前来参观。于是,该馆专辟爱因斯坦馆,使展览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个关于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的常设展。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思考】

1.作者为何到瑞士追寻爱因斯坦的足迹呢?

2.文章的第②段主要交代了哪些方面的信息?

3.第④段中加点的“小”和“仅”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4.作者为什么要介绍第⑤段和第⑥段的内容?

5.阅读文章的结尾,写出你的感想。

与雨果为邻

余 斌

①如果可以选择,我更愿意与波德莱尔、普鲁斯特,或者和雨果同时代的司汤达、梅里美做邻居,这些都是我三十岁以后更心仪的作家。雨果?太阳光了吧?二十岁时读《九三年》,如醉如痴,上面这几位哪一个都不曾带来那样的激动。但那一小半是由于书,一大半恐怕是那个年纪,时刻准备着激动。他那里也许还是序幕哩,你已然把自己弄上高潮。当然,雨果的小说“气盛言宜”,差不多从头到尾都是高潮。你若不能维持在某种亢奋状态,就会觉得吃不消。

②我知道说什么选择之类有点矫情,事实上知道与雨果做了邻居,有的是莫名的兴奋,我还从来不曾与一位大作家走得那么近,虽说斯人已逝,惟留故居,然而这也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并非近邻,我住在雨果家隔壁的隔壁的隔壁,是一个朋友租的单室公寓,法国人称作STUDIO,位于一栋十九世纪初老建筑的五楼。这房子距巴士底广场不远,与孚日广场一圈的建筑则可以说是毗连着的,几十步就进入,向右一拐,便是雨果故居。

③欧洲中世纪的广场,至少有一型,与我们的概念大不一样。往往是楼房四面围起,封闭在当中的一块,就叫作广场,有的其实一点也不“广”,不要说天安门、红场的开阔,就是与现在大城市常见的市民广场比起来,也显狭小。不妨将其想象成放大了的天井,连房子考虑进去,则是一大规模的四合院。孚日广场要算大的,格局还是一样,四面都是三层的红砖楼房,39幢,一模一样,整齐排列的高窗,立面有白色的四方砖饰,对称谨严的布局,数学的精确与音乐的韵律感融而为一。这里最早是法王亨利二世的豪宅,称为皇家广场,到雨果在此居住时,皇家当然早到凡尔赛去了,雨果所居,也只是西南角一栋房(孚日广场6号)的三楼,大概280平米以上,但地处城市中心,又加房舍华美,怎么说也还是高档小区。我不知道雨果以什么为生,以住宅判断,他的景况虽无法和罗丹相比,较之司汤达、巴尔扎克等辈,却是好得不是事儿了。

④雨果在这儿住了16年,《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都是在此完成。后书对那个庞大的建筑有极繁复绚烂的渲染,所以我总想象雨果写那书时会经常从我的窗下走过,散步到巴黎圣母院去揣摩他泼墨挥洒的对象,这是最近便的路,而到圣母院,步行只需十几分钟。每每从他的窗下走过,则会遥想他在写作间隙端杯咖啡站在窗前朝下张看时,他会看见些什么。江山已改,广场上却应是风景不殊吧?是则进入他视线的就少不了将广场四面围合的高大绿树、齐整的草坪,对称分布的四个花坛、喷泉,还有中央的路易十三雕像。只是彼时必还有一种属于富人区的安谧,不似今日辟为公园后的闲散热闹。我很难设想一个安静的雨果。雨果当然是个属于广场的人物,但那应是万头攒动群情沸腾的广场,登高一呼,就像自由之神引导人民前进。当然这是住所,运动、革命是在别处的。一个人的住所常是性情的外化延伸,以雨果对豪华、气派的喜好,他选择居住在这里,并不让人感到意外。他若是像潦倒文人那样住在破败的阁楼里,反让人觉得不对。

⑤但是他家里面到底是什么样,我也不知道。并非不能入内,巴黎很多的名人故居都只有一块铭牌,房子有居民住着。雨果是法兰西民族诗人,遗体入先贤祠的,待遇自然不同。故居早被辟为博物馆对公众开放了,而且原非他居所的一楼二楼也成为博物馆的一部分。据说孚日广场的保持旧观,也与市政当局要维持诗人当时所处环境原貌的决心有关。我之所以未能登堂入室,全因巴黎要去的地方太多,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冲动太强。与雨果为邻半个多月,从他门前经过少说也有五六次,居然都是过其门而不入。待到行将回国的前一天,终于下决心抽时间去了,却恰逢星期一,这一天巴黎的大多数博物馆闭门谢客。所以我只能安于做雨果不远不近的邻居,偶尔点头打个招呼,无缘入室接谈。也好。

(选自《时文选粹》)

【思考】

1.阅读全文后说说文章标题“与雨果为邻”的真实含义。

2.第①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第③段中作者是如何介绍欧洲中世纪的广场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根据文章内容理解文中画线句中的“彼时”所指代的内容。

5.作者与雨果为邻半个多月,居然都是过其门而不入,对此你觉得遗憾吗?并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6.请结合本文内容及你的积累,说说你所了解的雨果。

访绍兴鲁迅故居

季羡林

一转入那个地上铺着石板的小胡同,我立刻就认出了那一个从一幅木刻上久已熟悉了的门口。当年鲁迅的母亲就是在这里送她的儿子到南京去求学的。

我怀着虔敬的心情走进了这一个简陋的大门。我随时在提醒自己:我现在踏上的不是一个平常的地方。一个伟大的人物、一个文化战线上的坚强的战士就诞生在这里,而且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

对于这样一个人物,我从中学时代起就怀着无限的爱戴与向往。我读了他所有的作品,有的还不止一遍。有一些篇章我甚至能够背诵得出。因此,对于他这个故居我是十分熟悉的。今天虽然是第一次来到这里,我却感到我是来到一个旧游之地了。

房子已经十分古老,而且结构也十分复杂,不像北京的四合院那样,让人一目了然。但是我仍觉得这房子是十分可爱的。我们穿过阴暗的走廊,走过一间间的屋子。我们看到了鲁迅祖母给他讲故事的地方,看到长妈妈在上面睡成一个“大”字的大床,看到鲁迅抄写《南方草木状》用的桌子,也看到鲁迅小时候的天堂――百草园。这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东西和地方,一点也看不出有什么神奇之处。但是,我却觉得这都是极其不平常的东西和地方。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寸土、桌子的每一个角、椅子的每一条腿,鲁迅都踏过、摸过、碰过。我总想多看这些东西一眼,在这些地方多流连一会。

鲁迅早已离开这个世界了。他生前,恐怕也很久没有到这一所房子里来过了。但是,我总觉得,他的身影就在我们身旁。我仿佛看到他在百草园里拔草捉虫,看到他同他的小朋友闰土在那里谈话游戏,看到他在父亲严厉监督之下念书写字,看到他做这做那。

这个身影当然是一个小孩子的身影。但是,就是当鲁迅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他那坚毅刚强的性格已经有所表露。在他幼年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里,我们看到了他用小刀刻在桌子上的那一个“早”字。故事是大家都熟悉的:有一天,他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原因,上学迟到,受到了老师的责问。他于是就刻了这一个字,表示以后一定要来早。以后他就果然再没有迟到过。

这是一件小事。然而,由小见大,它不是很值得我们深思自省吗?

这坚毅刚强的性格伴随了鲁迅一生。“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他一生顽强战斗,追求真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对人民是一个态度,对敌人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态度。谁读了这样两句诗,不深深地受到感动呢?现在我在这一间阴暗书房里看到这一个小小的“早”字,我立刻想到他那战斗的一生。在我的心目中,他仿佛成了一块铁、一块钢、一块金刚石。刀砍不断,石砸不破,火烧不熔,水浸不透。他的身影突然大了起来,凛然立于宇宙之间,给人带来无限的鼓舞与力量。

1963年11月23日写毕

(选自《游遍天下》,有删节)

【思考】

1.“我怀着虔敬的心情走进了这一个简陋的大门。”“简陋的大门”具体指什么?作者为什么怀着虔敬的心情走进了这一个简陋的大门呢?

2.“今天虽然是第一次来到这里,我却感到我是来到一个旧游之地了。”这一句前后内容是否矛盾?请简要说明理由。

3.文章第四自然段中说:“这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东西和地方,一点也看不出有什么神奇之处。但是,我却觉得这都是极其不平常的东西和地方。”对于鲁迅故居中的东西和地方,作者为何会觉得都是极其不平常的呢?

4.对于鲁迅刻“早”字的故事,文中写得非常简略,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5.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选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追寻爱因斯坦的瑞士足迹》 1.爱因斯坦是在德国出生的美国人,但他在瑞士生活了近20年,他最重要的作品《狭义相对论》也是在瑞士首府伯尔尼诞生的。 2.爱因斯坦故居的位置、大小及陈设。 3. “小”突出爱因斯坦当时的职位之低,“仅”突出爱因斯坦当时的年纪轻。这与他当时所取得的成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其非常了不起。 4.第⑤段和第⑥段向我们介绍爱因斯坦当年并不是一等的好学生;作为老师,爱因斯坦也并不成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爱因斯坦。这非但不会影响他在人们心中的光辉形象,反而使其形象更真实、更有血有肉。 5.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对爱因斯坦展览,瑞士观众表现出很高的参观热情,说明人们非常崇拜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鲁迅故居篇8

早上8点15分,大巴准时来到我们小区大门口,到达绍兴已是中午时分,在一家名为“小江南”的饭店用午餐。江南菜恰如江南的景致,清鲜秀雅、玲珑靓丽、其味清鲜、咸中稍甜、注重本味,很适合上海人的口味。

融入诸多文化元素的柯岩风景区

午餐后,我们先去地处绍兴城西的“绝胜之地”柯岩风景区,车行35分钟左右便到。这是国家首批AAAA级风景旅游区,景点采用联票制,票价115元(包括船票),由柯岩、鉴湖、鲁镇三大景区构成,游览面积6.8平方千米,游览一般需要3小时。这里,千年越文化光华闪耀,彰显绍兴特色的石文化、水文化、桥文化、酒文化、戏曲文化、名士文化、民俗文化,魅力四射,是公认的“山清水秀之城、名人荟萃之地”。

景区大门不远,就可以看见天下第一石――柯岩云骨。柯岩云骨耸立在水中,上大下小,犹如一支巨大无比的冰激凌,也像奥运会火炬。柯岩云骨又名“炉柱晴烟”,炉柱即云骨,为隋唐以来采石遗迹,高三十米,底宽六米,最薄处不足一米,远观如一柱烟蔼,袅袅升空,故名“炉柱晴烟”。在柯岩云骨旁的湖面,可以看见湖中有一大片的金鲤鱼在游动。它们似乎在比美,身上的金鳞一闪一闪的,令人眼花缭乱,时而聚在一起,时而又上下游动,时而躲到水底下。我从边上的小卖部里买来了些鱼食扔进湖中,它们聚在一起抢着吃鱼食。

大家漫步在景区小路,看看景,拍拍照,行走了约25分钟,然后乘船游览鉴湖景区。船在湖中悠悠向前,我在船上思古念今,从大禹治水到吴越争霸,从秋瑾就义到怀乡……鉴湖自古多名士,绍兴人杰地也灵。半小时后,船靠鲁镇码头。鲁镇乃鲁迅笔下虚构之物,照搬此地成为一景,景点繁多,计有古戏台、土谷祠、当铺、鲁府以及各业商铺组成。鲁镇以水河布局,以石桥彼此相连,有乌篷船航行河道,一幅古镇的架势。行于镇街,商铺林立,游客摩肩接踵,偶有鲁迅笔下人物粉末登场,与游客拍照留念,也有游客追逐书中人物只为留影。鲁讯先生笔下的祥林嫂、孔乙己、阿Q、鲁四老爷及官兵都可以在这条街上找到,特别是那个阿Q真是像极了,而且说话也有个性的。利用八百里秀美湖光山色精心打造的鉴湖景区,展现了绍兴母亲湖“昔日”的风采,凸现了绍兴特有的水文化、桥文化、酒文化的丰富内涵。游客可坐画舫、乌篷船,泛舟鉴湖;还可以漫步白玉长堤,欣赏美景秀色;也可到“葫芦醉岛”上,品酒听曲。快要走出鲁镇前,看到一碑上刻有“镜湖”二字,为乾隆御笔,听导游介绍得知,鉴湖在鲁镇前的一隅被称镜湖,湖本一湖,湖水相连,叫法不同罢了。

鲁迅故里“三味书屋”值得回味

第二天上午从宾馆出发,我们的大巴行驶了大约半小时就到达了鲁迅故里。天下着绵绵细雨,雨后的空气更加清新,由于蒙蒙细雨,把这个江南名城点缀得更添几分神秘的美感,像浓墨重彩的水墨画。

漫步在青石板路,窄窄的小巷,游人如织。我们的团队与其他团队已混为一体,浩浩荡荡在前行,行动难免有些迟缓,不过这样可以慢慢地欣赏,认真地品读鲁迅故里。漫步在以鲁迅名字命名的旧街上,绍兴黄酒香和臭豆腐的特有味道淡淡飘来,沿路有酒铺、茶铺、保健补药铺、土特产铺以及小吃铺等,粉墙黛瓦,花格木窗,还有石拱桥,乌蓬船。

走进鲁迅故居周家新台门,是一座大型的台门建筑,其规模和结构与老台门基本相同,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分六进,共有大小房屋80余间,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在内,共占地4000余平方米。听当地导游介绍,这里是鲁迅家族的故居,是鲁迅儿时生活的地方,1881年9月25日,鲁迅诞生在这里。主要建筑保存尚好,现室内按原状陈列,不少家什系当年原物。

从鲁迅故居绕到后面,便是百草园了。百草园占地近2000平方米,原来是新台门周姓十来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导游告诉我们,鲁迅先生小时常来玩耍嬉戏,品尝紫红的桑椹、酸甜的覆盆子,在矮矮的泥墙根一带捉蟋蟀、拔何首乌,夏天在园内纳凉,冬日在雪地上捕鸟雀。

看了百草园,不能不看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塾。鲁迅12岁至17岁在这里求学。鲁迅的座位,在书房东北角,一张硬木书桌是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有一次鲁迅因故迟到,受到先生批评,就在书桌右上角刻“早”字以自勉。三味书屋约有35平方米,正中上方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我一边参观一边在自问,为什么称为“三味书屋”呢?

100多年来,众说纷纭。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篇文章里,并没有介绍三味书屋的“三味”是什么意思,而且,各种版本《鲁迅全集》注解里对此的解释也不一样。因此,即使读了这篇散文,一般读者也难解“三味”的真正含义。

三味书屋塾师寿镜吾之孙寿宇先生认为,祖父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应该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当官不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醇厚的滋味。于是,把三味书屋的办学方向作为子孙的人生指南。

鲁迅故居篇9

这时,眼前一黑,昏了过去。

醒来时发现,身边的所有的一切都变了。高大的楼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矮小的茅草屋,所有的现代服饰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古装。我看了看自己,穿着一身漂亮的粉红色古装,我以为是父母不让我知道,要给我一个惊喜,所以弄晕我,给我换上衣服,放我拍古装剧。

我站起身来,拉住一个路人问:“现在是什么年代?”“现在是清末民初,怎么,难道你不知道吗?”什么!!?我穿越了,穿越到了我梦寐以求的鲁迅生活的年代,啊!我太幸福了,终于可以见到我的偶像鲁迅了。“请问,鲁迅先生住在哪里?”“诺,就在那里,对,就是那个站在那里遥望远方的人。”

我快步走到了鲁迅的身边,“敬爱的鲁迅先生,是您吗?”鲁迅缓缓的转过头,问:“是,我就是鲁迅,请问你是?”“哦,我是赵晓沫,一个来自未来的人。”“什么?来自未来的人?”鲁迅显然被我的话语雷到了,“未来?未来是什么样的?跟我们现在是一样的吗?”看着鲁迅对未来那么好奇,我也不好意思转移话题,继续和他聊关于未来的事情,“未来嘛,未来的这里,是个很美丽的地方,未来和现在是不一样的,现在只是这些矮小的茅草屋,而未来的这里,都建起了高大的楼房,况且,未来比这里先进了很多呢!”鲁迅听我讲未来的事情,也许有些迷住了,我摇了摇他,“哎,鲁迅先生,你怎么了?”鲁迅回过神来,“哦,没什么,咦,我们怎么站在外面呢?快到屋子里来坐坐,来,快来!”我跟着鲁迅走到了他的屋子里。

进入鲁迅的屋子,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德壽堂”三个字,随之看见了几幅图画,“鲁迅先生,可以带我参观一下你的家吗?”鲁迅谦虚的说:“当然可以!”接着,我看到了一张大大的摇椅,也许,鲁迅没有事情的时候,就躺在上面休息吧!一张木头的床,在我看来有怀旧的感觉。还有张书桌,应该就是鲁迅先生写字的地方吧!来到后面,我就看见了“三味书屋”,这就是鲁迅小时候的书塾吧!“鲁迅先生,那时候的你,是不是不喜欢读书,总想着玩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么,因为在未来,书中是怎么说的!”

鲁迅故居篇10

(一)以“绍兴全城旅游”为纲,开展精品旅游线路设计

绍兴的景点有四个特点:雅、多、小、散[1]。这样特色的景点赏玩时我们可以套用一句赏析散文的评语:形散而神不散。绍兴旅游应以“城”为中心,辐射方圆内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景点;以“全城旅游”为纲,以绍兴本土文化与特色为经纬线,围绕纲领(即神)设计主题突出、别具特色、风格多样的绍兴全城旅游精品线路(即形)。

(二)绍兴全城旅游精品线路设计的具体方案

通过大量的市场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最后列出十条绍兴全城旅游精品线路设计方案,行程大致定为两天一夜。对于每一条绍兴全城精品旅游线的设计方案,本文均分别从名称、线路、核心游玩内容、适合人群等方面作详细介绍。1.教徒俗家,相去非远———朝圣拜佛宗教游(1)佛教:香炉峰/柯桥羊山石佛景区/新昌大佛———平水江(若耶)景区/穿岩十九峰中国是信佛的大国,据不完全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初,全世界有佛教徒3亿多,中国佛教徒有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3%。绍兴作为一座古城,佛教氛围显得悠久而与众不同,香炉峰是绍兴古城佛教的代表,是参禅拜佛不得不去的景点。新昌大佛则有“江南第一大佛”的美称。(2)基督教:八字桥(天主教教堂)或东街基督教教堂八字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当时在疏通水利河道以及方便当地居民方面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2]。旁边的天主教堂即是绍兴第一座天主教堂,也已拥有近百年的历史。朝圣拜佛宗教游的线路核心内容是香炉峰、新昌大佛、八字桥。这样的主题游线路可以吸引信教者、研究宗教学者或有这方面爱好的游客。2.绍兴大班,品味调腔———梨园惊梦游越州(1)绍兴大剧院———嵊州越剧之乡(2)诸暨莲花落———新昌调腔这条线路的开通主要是吸引中老年戏曲爱好者,也是为了进一步推广越剧和越州文化。但越剧、绍剧、莲花落、调腔等剧种分布于绍兴市嵊州、诸暨、新昌等各县市中,所以此行程的安排应重在规划好时间与地点的选择。3.韵味人物,还数今朝———先贤烈士记千秋(1)大禹陵———鲁迅故里(或秋瑾故居、古轩亭口或徐锡麟故居或蔡元培故居)(2)祖居———兰亭风景区这条线路,可以称得上是“跟着课本游绍兴”,整个行程中所涉及到的景点人物:大禹、鲁迅、秋瑾、徐锡麟、蔡元培、、王羲之全部在我们学生时代的课本中出现过,所以这一条线路无愧为“华夏精神,红色之旅”。4.一代枭雄,帝王天下———瞻仰英雄的赞歌(1)府山越园———故居———中国绍兴黄酒博物馆(2)大禹陵———鲁迅故里———中国绍兴黄酒博物馆在游览绍兴时不得不提的有几位英雄,他们是治水的大禹、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勾践,还有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和敬爱的总理。所以,越园、大禹陵、鲁迅故里还有祖居的游览必将带给游客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5.才子佳人,五大绍女———巾帼亦不让须眉(1)秋瑾故居———沈园(2)诸暨西施故里(或上虞曹娥江、上虞祝家庄)除却伟岸的男子,在绍兴还有几位英姿飒爽巾帼英雄,他们是情女祝英台、才女唐婉、美女西施、孝女曹娥和侠女秋瑾。游览秋瑾故居(古轩亭口)、沈园、西施故里、曹娥(江)景区以及祝家庄旧址等既是对女英雄的缅怀,也是对智勇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女性的赞扬。6.古镇情缘,魂牵梦萦———古镇古街古城门(1)仓桥直街———迎恩门、都泗门(2)柯桥鲁镇或安昌古镇绍兴原有偏门、西郭门、昌安门、五云门、稽山门、南门和罗门等十几座古城门,现如今只剩下西郭门(迎恩门)和都泗门。古城门垂柳拂水,绿水围绕,完全没有了旧时的沧桑与纷争,取而代之的是那份悠闲自得的情怀,这样的小旅程最适合放松解压。古镇古街古城门这条主题线路的旅游核心是鲁镇或安昌两个古镇,悠久的文化历史、浓郁的地方特色以及丰富的风土人情。7.游山玩水,赏花品酒———山水逍遥酒一壶(1)府山/塔山/蕺山、吼山、镜湖、东湖、五泄瀑布(2)中国绍兴黄酒博物馆所谓有山有水好地方,绍兴作为长江三角洲的“绿心”地区,背山环水,在绍兴本市中就有府山、塔山和蕺山三座古山,近郊有吼山和东湖,柯桥有镜湖,诸暨更有5A级风景区五泄。游山玩水之中,品一杯古越龙山或者女儿红,如此的旅游对于享受生活的人来说可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适合节假日一家人来踏青郊游。8.仙果落池,游园邂逅———同享自然亲子游(1)鲁迅故里/东湖风景区———夜游沈园(2)上虞万亩葡萄园———桃花源、白马春晖风景区在农家乐、亲子采摘等自然旅游步步升温的同时,本文为游客精心挑选较实惠的自然亲子游线路:鲁迅故里或东湖有不可不坐的绍兴乌篷船;沈园夜游也是绍兴旅游着力推出的一大特色景点;还有比较实惠的上虞葡萄农庄。同享自然亲子游这一条旅游线路的重点是“亲子和亲自”,适合一家老小一起出游,也适合喜欢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游客。9.乐府绝句,律诗三百———浙东唐诗路新探(1)会稽(山)、山阴道———平水江(若耶)景区———上虞浙东唐诗路源头(2)镜湖(湿地公园)———剡溪———四明山这是一条我们建议推出的新旅游线路,为配合绍兴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而且沃洲湖、天姥山、剡溪是“唐诗之路”中的精华地段,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文化氛围浓厚。由于新开辟的线路一开始客流会较少,所以更加适合广大文艺青年、诗歌爱好者、文学研究者等慢慢欣赏与品鉴。10.华夏五千,文化三乌———绍兴韵味文化游在绍兴最不缺的就是文化,水文化、酒文化、桥文化、书法文化、宗教文化、师爷文化、名士文化、台门文化、三乌文化乃至现代的纺织文化等等,所以绍兴的韵味文化游更具自主性和创新性,游客可以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自主选择所游玩的景点和游览的方式等。比较适合喜欢自由又具有一定探索精神的年轻游客。除了以上我们所推出的十条全城精品旅游线路外,绍兴市正全力打造绍兴夜景,沈园夜游、绍兴夜市、夜游环城河、特色酒吧与书吧,璀璨的霓虹、宏伟的水幕……定会给广大游客一个视觉的盛宴、美妙的冲击。美在夜色中,一个迷倒众生的绍兴夜色是提升绍兴旅游的又一金字招牌,也将吸引更多的来绍游客。

二、绍兴全城旅游精品线路设计与实践

在对精品旅游线路的推广上,可以刊印宣传单,在各个景点景区以及汽车站火车站等地方搭建宣传栏,供游客自行取阅,扩大影响力。本文所设计的线路希望可以为绍兴旅游注入全新的血液,供相关单位、旅游机构乃至广大旅游爱好者参考。但是,本文无论是在思想还是撰稿方面都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首先,所提想法一时难以全部付之于实践。其次,正如郑娟在《绍兴旅游品牌的整合与创新》一文中指出的“在世界旅游业中,纯粹的文化旅游并不多见,在体验时代的大背景下,如果延续纯粹的文化线路,必定是行不通的。”[3]绍兴旅游线路力求把文化、民俗、特色等结合在一起,所以如何处理好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等都是存在问题的,需要我们共同研究解决。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