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改革心得体会十篇

时间:2023-04-01 14:50:02

课堂改革心得体会

课堂改革心得体会篇1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模式很容易上手,看起来教师也会很轻松,但如果学生没有动起来,这样做是出不了成绩的。只有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改革才能取得实效。我们也在不断积极尝试摸着石头过河,下面谈几点自己的反思。

教训一: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案例:在刚开始实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时,我立即将学生按所在位子前后四人分成一组,殊不知,这样的分组在讨论进行了两轮后就出了问题。有的组可以讨论得热火朝天,有的组却鸦雀无声,有的学生还当面抱怨说,组里有的成员从来就没吭过一声,所以不要说高效课堂,甚至可以说比原来传统教学的效果还差。组里一旦有几个性格特内向的学生,气氛就活跃不起来,讨论效果就比较差。

反思:分组一定要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不然就会事倍功半。而这步工作还要得到班主任的大力支持,对全班进行综合考虑。因此分组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如学习基础、能力、性格、性别差异等,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从而实现可合作性。首先要选择好小组长,一般是将悟性好且有责任心的学生分到各组担任组长,每组6~8人,好、中、差三个层次按1:2:3的比例配置学生,尽量做到“异组同质”。其次,对学习最差的几个学生酌情对待。能力差但有学习愿望的要分配到组长有爱心且成绩优秀的组里去,调皮的学生放在全班最有“权威”的同学任组长的组里去。第三,在组织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中随时注意他们的动向,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引导他们学会听取意见,接受好的方法。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我们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教训二:忽略预习,指导学生不到位

案例:有一次在讲新课时,课前并没有布置学生预习,觉得这样布置练习也太浪费时间了,干脆就到课堂上叫学生自己先看书,接着就回答我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迅速浏览了我设计的几个问题,就按要求花了10分钟看书,,结果可想而知,学生对于我提出的问题,简单的能回答,稍微难些的还得再看书,一问为什么,学生很委屈地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生词都没查完,怎么谈得上加深理解。

反思:在设定学习目标的时候,我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时设定的学习目标学生根本就完成不了,而有时设定的目标又太简单了,指导得一点都不到位。所以在高效课堂中,我们在预设这方面要花更多的心思。培养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这是进行自学的一个好习惯,它的好处是可以克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教训三:当堂训练形式单一,学习效率低

案例:我在连续几天的当堂训练中,布置的练习都是我辅导书上的或是多媒体上预先设计好的,几天下来我发现学生明显感觉很枯燥,面露倦色,并且我还很难发现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有一次,我课堂训练的时候,讲到当今社会的时政热点知识的时候,学生的热情明显高涨,非常积极地进行讨论然后发言,我在他们的发言中也学到不少东西。高中教学中,我原来总是认为,花时间多赶进度很有必要,至于课外知识可以省略,但却忽视了一个事实,学生乐在其中,而且收获颇丰。之后我又尝试了让学生在当堂训练时自己总结课堂重点,然后在迁移教材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开始的时候,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不要太高,循序渐进就行。

反思:针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生,采用切合实际的反馈方法。我认为,当堂练习能及时反馈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更加准确、广泛,更能全面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业要低起点,多层次,根据学情,把作业分为“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重点出好必做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

课堂改革心得体会篇2

一、精心前期准备,为“转”做好铺垫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心里已根深蒂固,如果发生改变,教师不免会有抵触情绪。为此,大连市第二中学在进行改革前精心设计了一些活动,让教师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一是以论坛为平台,引导教师关注课改。学校每学期要举办一次教师论坛,在论坛上,教师围绕某一主题介绍经验、交流体会、展示成果、畅谈创意。从2010年起,每届教师论坛都以创建高效课堂为主题,从学生的学习方式到教师的教学方式,从课前预习到作业布置等各个角度对创建高效课堂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教师对传统教学中的弊端认识越来越清,对如何创建高效课堂的思路越来越明,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是以观摩为契机,增强教师感性认识。在改革前,学校组织教师到山东省昌乐二中、东北师范大学附中等课改典型学校参观学习,通过听课、观看课堂视频和宣传片等方式,教师亲身感受到了改革的意义和效果,增强了感性认识。

三是以问卷调查为手段,增加教师紧迫感。学校对全体高一、高二学生进行学情调查,围绕高效课堂和学生学习习惯设计了28个选择题,同时要求学生对教师的教法提出建议。调查数据和学生建议汇总证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还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对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方法的要求十分迫切。学校将这些数据和建议原汁原味地反馈给教师,增加了教师对课改的紧迫感。

二、讲清“改”的道理,为“转”提供支撑

首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通过举办讲座、推荐书目、开展读书沙龙等形式,让教师了解当今世界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增强了其危机意识。

其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改变学生学习现状的需要。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这种课堂教学的最大弊端是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发展,限制了学生的多元思维,使学生的潜能得不到有效开发。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对学校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根本l生的变革。

最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有教育理论的支撑。学校积极开展学习培训,邀请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主要是学习金字塔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合作学习理论等。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学习的基本过程,强调学习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要肯定学生个人的努力,也要强调团队在学习中的作用,为课堂改革模式的建立和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把握舆论导向,为“转”创设氛围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新事物,在改革的起步阶段和过程中难免会有各种杂音,在探索过程中,教师的思想也会有各种波动。学校要根据教师的思想动态,抓住教育契机,占领舆论高地,为改革创设良好的氛围。

一是确定教育主题和行动口号,适时引导。在起步阶段,针对“教师对多年的灌输法恋恋不舍,不愿放弃”的现状,学校确定了“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的教育主题。改革进行一段时间后,遇到了各种困难,针对许多教师想放弃探索、走回头路的情况,学校确定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教育主题。其后,学校根据不同课改阶段的情况,也确定了与之对应的教育主题,对教师起到极大的鼓励作用,从而推动课堂改革有条不紊地向前发展。

同时,学校在课改的不同阶段也提出了不同的行动口号,改革初期提出了“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也不要不改革的危机”的口号;在个别学科和班级先行先试阶段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口号;在课改困难时期提出了“只为课改想办法,不为困难找借口”的口号;在课改出现过于追求形式、有模式化倾向时,提出了“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的口号。

二是勾画美好愿景,让师生心向往之。学校广泛宣传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美好愿景,让每位改革者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为此,学校提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三大愿景:第一愿景,经过前期的论证、试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在学校全面铺开,达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效应;第二愿景,课堂教学改革在争论、质疑声中一路前行,达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境界;第三愿景,经过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学校课改一定取得成功,具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气势。

四、讲究工作策略,为“转”赢得市场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涉及面广,变化幅度大,会有各种阻力是意料之中的事,为减少阻力,赢得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工作策略十分重要。

一是全体动员,人人参与。学校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动员培训,以达到“人人是课改的宣传员,人人是课改的实践者,人人是课改的指导者”的效果。学校从开始就确定全员参与策略,有效地减少了杂音,增加了正能量。对全体家长进行动员,让全体家长清楚课改的意义、目的,进而从思想到行动上配合、支持学校的课改。

二是发扬民主,凝聚共识。在改革之前学校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在征得多数教师认可的前提下进行改革,随后学校抛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思路,分别组织中层以上领导、各个教研组进行研讨,在研讨中统一了认识,凝聚了智慧,坚定了信心。

三是坚定立场,态度鲜明。首先,学校领导统一认识,声音一致,不给观望者和抵触者有任何借口和心理暗示;其次,学校态度鲜明,提出了“坚决推进,一往直前,义无反顾,力度要大,行动要快,质量要高”的口号;最后,学校对教师要求明确,即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不怀疑、不观望,不抵触”。

四是现身说法,互相感染。让身边人教育身边人。领导的说教,有时教师会产生逆反情绪,而身边人的故事会更有说服力。随着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进,一些教师的观念和行动在悄然变化,让他们对课改认识前后反差大的教师现身说法,效果十分明显。

五是转化后进,创新方法。针对有抵触情绪的教师,学校采取的策略是“推着走”,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外地学习,逼着他们尝试用新模式上一节公开课,让他们点评课改公开课,从这些教师身上找课改的闪光点再无限放大。在“推”的过程中,教师的观念会逐步发生变化,由抵触到认同,由认同到成为学校课改的引路者。

课堂改革心得体会篇3

一、抓课程改革就是推进素质教育

抓课堂改革就是深化课程改革。我们的重点是如何“有效教学”,把握三个基于。

二、课堂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

课堂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代言人,是判断基础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依据。课堂教学的变化是不是让学生更喜欢上课,是不是更有助于学生学习,师生的幸福与成就感来自于从课堂中获得的现场感,离开课堂,课改就缺失了真实感。

课堂改革本身就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结合。如果二者在课堂上得不到有机地结合,无论多么先进的课程改革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改革都无济于事,如果将“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分割开来,其结果只能是一线的老师用“以不变应万变”,这正是我们经历了若干次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后,课堂教学本身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的原因所在。

三、最好的课堂氛围应该充满生活气息

很难说有一种理想的课堂模式,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理想中的课堂。

每个老师也都在尽力培育理想中的课堂。我觉得走进教室,最好的氛围应该是充满生活气息。上课后,老师不急着从知识出发,而是从学生的生活感受出发,来演绎课堂内容,师生不是教学内容的奴隶,教师不是教学内容的帮凶,教师不是教学进度的导演,学生主动学,教师主动的帮学生学,师生共同挑战,并最终占有学习内容。

四、有效课堂应该解决好三个问题

大家知道,课堂虽很重要,但却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甚至连掌握教学内容这样常识性的问题也解决不了。

对学生来讲,知识不是教师教会的,是学生学会的,如果仅仅靠课堂教学,那学习注定是低效的,学到的知识也不能得到巩固与深化。课堂上应解决的问题:

第一,形象问题,亲其师而信其道。

在学生中形成一个教师的良好形象,并转化为一个学科的良好形象,没有对教师的好感,就不会有对学科的好感,就不会有好好学习的动机。

第二,思维问题,有科学的方法。

通过学科思维和学习方法的解决,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更有效率,更有意义地学习。

第三,主体问题,课堂是舞台,是机会。

利用课堂这个学生集中的舞台,给那些优秀学生以表现的机会,给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助的机会。

怎样去解决不一定有一个统一的模式。

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中,在课堂的气息和氛围之中,既体现了教师力图实现的教育目的,学生的实际感受也就回应了教育目的。

教师在课堂中关心学生,学生也就学会了关心人;教师喜欢所教的学科,学生也就会亲近这个学科,并无需再苦口婆心说如何关心人,这个学科如何重要。

五、能力的培养与情感的塑造只是课堂的附产品

教育目的包括教学内容的掌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的价值观的塑造。这都是课堂教学目的的重要内容。

二者的区别:教学内容的传授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行为,而能力的培养与情感的塑造依附于教学内容的传授过程中,尽管它很重要,但却只能是教学过程的附产品,也只能是附产品。

如果成为主产品,或成为故意想得到的产品时,课堂就会失去其真实性。

二者不是平行的教学目的,后者只能是通过教学内容获得过程之中的一种教育目的。二者兼顾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课堂预设与生成,二者不可对立。预设越充分,生成才越丰富。越是简单的教学预设,生成出来的课堂就越肤浅。

什么是课堂预设?

不是写好课堂要说的每一句话,是对课堂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结构有清晰的认识。

什么是课堂生成?

不只是灵感的闪现,而是遵循预设的课堂结构,服务于预设的课堂目标的有序过程,如果离开课堂结构和目标,去顺从课堂生成,就成了人们常说的“课堂跑马”。

六、真正的有序课堂是引导学生做“应该做的事”

传统的有序课堂表现为儒家的“亲父,尊父”,讲究师生间上下有序。即学生对教师在人格上服从,不是对教师智慧上的服从。课堂安安静静,真正参与的是老师一人,学生是课堂中的群众演员,让他做啥他才能做啥。

新型的有序课堂指有正当的课堂管理目的。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有序地做“应该做的事”。不能只停留在如何禁止学生做“不该做的事”。所以,要在开放的基础上建立有序课堂。这就需要老师花更多的心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使学生真正参与课堂。

传统的有序课堂是以课堂表象的乱与序为标准,即以人格上的顺从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乱动为标准。

新型的有序课堂以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为标准,即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思路的清晰为标准。

七、谁上考场谁就是教学的主体

这里的考场指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大考场,这样主体是谁就明白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上一定是以学生为主体。

没有了学,教就没有任何意义。没有了教,学的效率可能低一些,但肯定还有结果。

有了学,又有了教,还能教得适合学生,学的效率就高,教与学的关系清楚了,课堂中的师与生的角色也就清楚了。有人说:“学生是主人,教师是仆人”,是有道理的,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帮学生学的仆人。

为什么在理论上都清楚,可一上课就忘了呢?

一是教师需要课堂中的现场感。而且课堂主人的感觉肯定比当仆人的感觉好,除非教师有超越课堂的追求和境界;二是学校把学生的学业成就作为教师教学水平的依据。于是,就把原本属于学生的学习责任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责任,因为心急、近利,督促学生而非激励学生,用替代学生而非激发学生的方式来展开课堂教学。

八、老师“用教材”需要空间、信任和鼓励

教材、教学任务、学生,三者的位置如何看?

①从教育发展史来看,先有学,再有了教,然后才有了教材。

②从客体作用看,教师把教材用好了,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学生把教师“使用”好了,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③如把主客关系倒过来,那只能是发挥负作用了。

我们大家都知道,教师应该“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记住,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教师、学生孰重孰轻?两者都重要,作用不一样,师为客,生为主,各自的作用若倒置,就会形成教师越认真,学生越被动。教学过程也就事倍功半了。

教师、教材孰重孰轻?两者都重要,作用不一样,师为主,教材为客,若倒置,课程与教材创新越多,教师教的越是痛苦,教育效率自然也是事倍功半。

道理易懂,实践却难。在师生间,充分发挥生的主体作用和师的客体作用,在教师、教材之间,真正发挥师的主体作用,也是一件难事。原因有三:

第一,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象征,更是教育权威的象征。在教材形成的过程中,不但有学科教学专家的影子,也有教育教学专家的影子,还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权威性的化身。教材是考纲的代言人,单个的教师来占有教材,来把课程当教材资源来使用,这需要巨大的勇气。

第二,哪怕教师有勇气恢复教材的客体地位,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还需足够的教育智慧。这不是每位教师都具备的。与之相对应,教师主动把主体地位让给教材,就可以少使用自己的教育智慧。

第三,在教学管理上,如教师“教教材”,学生考差了,教师可以把责任推给“教材”,否则考不好,还会暴露自己处理教材不足等缺陷,所以管理上要给教师的空间,给教师以信任和鼓励。

九、限制教师讲课时间是手段,不是目的

“多学少教”的思想传开后,被各地教师简单地理解为“教师少讲”和“学生多练”。于是各地就限制、规定教师讲的时间,这样太机械了。

判断学生是否自主学习的标准不是时间分配的多少,而是看学生在听课时的专注与否,只要讲的学生愿意听,吸引学生,是有用,使学生听时能有自己的思维,这时的学生学习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如果学生在看书和做作业时,只是机械地重复,是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学习,这也不是自主学习,充其量是一种“被自主学习”。

学生在教师第一遍讲时没听懂,教师重复自己的教学时,学生听懂的概率很低。教师不断重复,学生们不会,那就可能是:学生实在太笨,讲这么多遍都不会,要么是教师太烦人,此时需要的不是教师重复自己的教学,而是需要教师动用教学智慧变幻自己的教学。

学生自主学习,不是要求教师少讲,而是要求教师精讲,要求教师有智慧的精讲。无论如何讲,学归是学生要自主的。自主学习肯定需要时间,那学校一定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安排时间,但并不是每节课让教师为学生留自主学习的时间。

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要集中使用,才能发挥作用,以利于学生在各个学科间自主地调剂时间。

总的上课时间少了,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把最重要的东西讲给学生听;把学科的思维与结构讲给学生听;仔细体味用什么方式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领悟自己的意思,那教师一定要用智慧换时间。

十、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寻找生活意义的主要场所

“课堂比天大”正说明了这一点。

真正的好课,不是那些戏剧化的公开课,而是“家常课”。课堂是师生寻求生活意义的主场所,需要的是细水长流,真情表露,是细嚼慢咽。

“家常课”因为不要美而变得真实,因教师偶然的错误而变得亲近。

好课堂,教师要自信满满,这来自于对自己应该讲什么非常清楚,对为什么要讲也非常明白。

用什么方式教,只要他自信,方法自然会顺手而来,而不必去效仿什么模式。

“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一定要在教什么上科学地把握,在怎样教上艺术化地发挥,真正让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在课堂上得到有机的结合。

课堂改革心得体会篇4

一、课堂教学改革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纽带

我们必须承认,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这一畸形现象一直困扰着我们,课改的今天仍然如此。在素质教育实施的今天,应试教育也客观存在,就必然会对教师、学生形成一种压力,就会导致师生关系出现裂痕,提高教学质量给了教师很大的压力,很多教师把这种压力转加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没有很好的方法疏导情况下,师生发生矛盾屡见不鲜。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要变“给学生压力”向“给学生动力”转变,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走下“神坛”,走向学生,与学生融为一体。给学生创设学习机会,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展示才能、张扬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促使教师学会交往合作、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沟通,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增强教学的生命力,师生之间在知识和情感层面就会产生碰撞与共鸣,有利于缓解师生矛盾,进而促进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课堂教学改革是突破教育质量瓶颈的有效途径

我校的教学质量在全县处于上游水平,但是近几年始终难以再上一个新台阶。我们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是教师不够敬业?是学生不够勤奋?还是我们的管理不到位?我们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是课堂教学效益不高。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教学工作的永恒主题。而当前我校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教学效率低,这种现实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有效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改革才能发展,创新才能突破。

基于这种认识,蜀河初中以“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师成长在课堂”为宗旨,做出了“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决定。希望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适应我校民主化教学思想的课堂模式,使教师将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内化为日常教学行为,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只有构建起高效的课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能力,从而突破最优的教学质量。

三、课堂教学改革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源头活水

著名教育家斯卡纳金曾经说过:“如果孩子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的一切想法、方案、设想都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可见,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重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一,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围绕着激发和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展开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氛围,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教学活动共鸣,从而体现了和谐施教,达到了高效课堂的目标。

我校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是“以学论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革的核心是“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到小组里面来,通过“自主合作 交流展示”,发挥小组作用,增强团体荣誉感,展示风采,张扬个性,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品尝到付出的喜悦,体会到成功的价值。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等于获得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因此教学中要变重教为重学,变被动为主动,变知识获得为知识获取。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的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会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

四、课堂教学改革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抓手

课堂改革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快乐课堂 课堂改革 农村中小学 新课改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47-01

众所周知,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课堂改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改革也不断涌现出新观点,新理念,新做法。目前一些地方教育在大力推行以“快乐”为着力点以小组合作探究为基本教学模式营造“快乐课堂”的课堂改革,旨在转变旧观念提倡新理念,培养学生“巧学”、“乐学、“勤学”,减轻学生负担,减少教师的不必要束缚和减少对学生的过多管束,改善师生关系。这种教学理念顺应了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要求,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适应新社会的能力,取得了业界教师的关注和积极的评价。

虽然“快乐课堂”在条件较好的城区学校得到较好的改革实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处于教学条件差的农村中小学却未能有效地实现这一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在农村中小学实践“快乐课堂”教学,把这一模式、理念深入农村教育使孩子们真正走上快乐学习之路,作为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且意义深远。为此,笔者就农村中小学营造“快乐课堂”提几点建议。

一 “快乐课堂”的基本理念

新形势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什么样的课堂是学生喜欢老师满意的课堂?虽然新课改走了这么多年也一直在探索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观点,理念,从不同层面探索课改,但基本上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快乐课堂”正是在新课改众多理论的碰撞大背景下产生的。首先“快乐课堂”是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的反思和批判。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注重老师的讲,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使得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学习颇有压抑感,“快乐学习”无法真正体验。“灌输式”教育也束缚了教师的教学,使教师教学思维僵化,形似单一,教学费力且事倍功半。“快乐课堂”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参与,注重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下获取知识,适应了新课改要求,与“灌输式”课堂有着极大区别。其次“快乐课堂”是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具体体现。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应把学习的愿望、兴趣、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是一种趣味盎然的有意义的学习。“快乐课堂”体现了这种教学理论。第三“快乐课堂”适应了学生“幸福感”的需要。如今社会在探讨“幸福感”。学生的幸福感是什么?答案是让学生在快乐中真正的学知识用知识。幸福不是成年人的事,孩子更需要从小体验幸福感,从而身心健康地成长。

二、农村中小学在营造“快乐课堂”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农村学校网点多,基数大,且地处乡镇及以下的地方,存在地方偏僻,交通落后信息闭塞;教学设施短缺、落后;生源质量较差,教师教学能力、适应新改革的能力较差等困难。“快乐课堂”的先进理念往往在城区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取得效果,但一些农村学校却固守着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不愿改革也不敢尝试改革,只能对城区学校的改革瞪眼看。城区学校对农村学校的“送教下乡”也只是“星星之火”,无法调动农村学校课堂改革激情。为什么农村学校不愿改革不敢改革?因为农村教师缺乏新课改专业理论指导,缺少骨干教师在改革中纠正偏差,技术指导,怕改革费事更怕改革失败。所以虽然“快乐课堂”在一些地区早就开始实施,但是对农村学校来说改革几乎只停留在观摩,探讨等理论辩证阶段没有真正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三、对农村中小学营造 “快乐课堂”的几点建议

(一)营造快乐课堂需要真正转变教师角色,改善师生关系

1.切实转变教师角色

2.切实改善师生关系

(二)营造快乐课堂需要教师充分备课

快乐课堂的主要特点是课堂开放;师生互动,老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快乐高效,完成学习目标。开放的课堂学生思维是活跃的,课堂生成性很强。在小组合作,师生互动解决教学问题时学生会有新思维新方法,能想到老师想不到的。这就要求老师要学习要懂得更多。老师的引导,少讲并不是老师就能偷懒。如何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思维,确定哪些内容该强调必讲,哪些可讲可不讲让学生探究解决,这需要老师花时间精力去思考。所以要落实“快乐课堂”教师在走上讲台之前要充分备课。

(三)营造“快乐课堂”需要校领导高度重视,强力改革

农村学校能有“快乐课堂”吗?答案是肯定的。在新课改中不少学校都在学杜郎口中学的改革经验,其实杜郎口中学以前也是一所校舍破落的生源流失严重的教学质量不高的学校。曾经杜郎口中学的老师都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留在这所学校就读。可以想象这样的学校与现在农村的学校条件相差何几呢?但是杜郎口中学在校领导带领下决心改革,最终取得成绩,学校名声鹊起。

(四)营造“快乐课堂”需要营造“快乐文化”氛围

所谓“文化”,我认为是在特定范围内能对特定人群起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能使特定人群积极适应、认同、内化的观念、制度、行为方式等的总称。对于“文化”的认识,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文”,即在特定范围内(组织系统)要形成相关的观念,制度,行为方式等具体的“文字表述”或“语言编码”。二是“化”,即要使这些“文字表述”,“语言编码”能使特定的人(组织成员)学习,内化,形成与“文”的要求相符合的内在气质和行为方式。“快乐文化”即能使特定人群感到快乐、幸福、有归属感、荣誉感的人员关系和谐的“文化”。营造“快乐课堂”就需要在校园内营造“快乐文化”的氛围。

1.营造快乐学习文化

学校这个特定的组织系统主要有学生、教师、领导三类成员。这三类成员都是学习的主体。营造快乐学习文化就要努力寻找能使这三类人群感到快乐、幸福、有归属感安全感、荣誉感的“文化”,使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能热爱学习,相互学习,快乐学习。

课堂改革心得体会篇6

(广西蒙山县文圩中学 546700)

乡村中小学地处偏僻,学校生源来自于各村,很多优秀的学生又有门路的都选择去县城读书。生源质量总体水平不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更是亟待提高!近些年来,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急极增加,更多的孩子主要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留守儿童的教育更成了乡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一大难题。要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高效课堂改革,并期待取得好成效,困难可想而知!传统课堂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座位听,虽然老师讲得口沫横飞、声嘶力竭,但还是有很多学生上课或因基础差听不懂、或因觉得枯燥无味不愿听。教师的讲课声成了学生开小差玩东西的伴奏曲,成了伏桌睡觉的催眠音,甚至有很多学生因厌倦了这种枯燥无味的学习生活而辍学了。更多的学生流失又成为乡村中小学的一大难题!农村教育设施落后,教师队伍能力参差不齐更是教育课堂改革的软肋。很多学校校舍破烂不堪,更别说实验室、电脑之类教学用具。种种情形告诉我们,乡下中小学要进行高效课堂改革任重道远!如何进行改革?怎么改?各学校领导、老师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学校的课堂改革也刻不容缓!如果得不到改变势必会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很多学校在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下上马进行高效课堂改革的征程。结果可想而知:传统课堂老师讲,学生都不愿听,新课堂倡导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很多乡村中小学即使进行课改也举步维艰。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多学校碰到很多困难,遇到许多挫折,课改者慢慢的随着激情的消退,又把课堂要了回来。重新滔滔不绝的教育着这批可爱的农村孩子!乡下中小学的课改路在何方?很多有识人士都认真探讨中国这一庞大又现实的问题。乡村学校的高效课堂教育改革的路到底该怎样走?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可以使乡村中小学高效课堂改革走出困境:

一、成立领导小组,是乡村中小学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

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是系统工程。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学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并把它看做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决心通过课改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才能很好的进行下去。因此乡村中小学就应该成立以校长为核心的课改工作领导小组,对课改工作进行了精心策划、组织实施,形成了一把手工程。从对课改的规划、学习、培训到新课堂实施过程的宣传、指导、监督等工作,校长都亲自参与组织。召开教师会、学生会、家长会,宣传课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争取得到全体教师、学生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转变全体教师的观念,并指导教师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教育学生。成立领导小组,推动课堂改革是前提。

二、加大经费投入,是乡村中小学高效课堂改革顺利推进的保障

为确保课改顺利推进,乡村中小学及上级有关部门必须加大经费的投入,改善学校现有的设备。如校园校舍的建设,课改应有的基础设施,课改氛围的营造等等。校舍建设的投入可以延缓,但教师培训的投入决不能不要。借鉴发达地区的课改经验,选派优秀教师到外面学习,借鉴外地课改先进经验,少走很多弯路,是乡村中小学课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的有力保障。

三、精心策划,是乡村中小学全面推进高效课堂改革的生命

结合实际精心策划,成立课改培训小组,制定符合乡村中小学新课程培训的计划,扎实有效地开展师生培训工作。

(一)对教师的培训

(1)充实理论。组织教师听专家讲座,先把高效课堂改革的新理念、新理论深入人心,让教师先在思想上形成统一。思想是行动的指南。

(2)实地观摩。乡村中小学根据自己的资金情况,投入经费派一些教师外出学习,然后让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校后再向全校教师汇报外出学习的心得体会,同时上翻版课、汇报课,使一人学习,大家受益,开阔了眼界。

(3)实践探究。在经过了理论和实地观摩培训后,教师对新课堂模式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学校就要制定课堂标准要求教师开始尝试运用新模式上课,进行实践探究。所有领导都进入课堂听课并进行即堂评课,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培训。并选出一些优秀的教师进行课堂示范,加快对新课堂模式掌握的进度。

(4)活动促进。以举办各种活动来达到培训的目的,是学校最大的培训特色。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了各种“成型课评比”、“过关课评比”、“随堂推门听课评比”、“你上课我找茬”、“导学案编写评比大赛”、“新课堂教学擂台赛”等一系列活动。每一次活动的评比、反馈、总结就是一次专项的培训,有效地推动学校课改工作的开展。

(二)对学生的培训

(1)专项培训

由班主任针对新模式课堂的一些常规性要求进行培训,如展示方式、流程、声音、体态次序、纪律等等方面的要求;科任教师则结合学科特点对具体的学习流程、做法、要求和指导进行详细培训,如:怎样预习、怎样展示以及如何把学习流程中各环节有机衔接起来等。

(2)渗透式培训

第一,从各班抽取部分优秀小组长以“小教师”的身份进入各班各小组,辅导各组长如何组织组员开展学习,传授小组管理经验。

第二,组织各班的小组长进入不同的课堂,感受、体验新课堂的模式、步骤;学习组织、展示的方式方法。

(3)实践式培训

由学校选出培训较好的班级作为典型榜样,在操场、食堂进行示范展示,其他班级分批到该班进行学习体验。

各班小组长还可以进行结成对子,通过经验交流、结对帮扶、联评验收等活动,来实现学生之间互相指导、互相帮助的目的,达到兵教兵、兵强兵的效果。

四、全方位改革,是乡村中小学高效课堂改革延续的关键

(一)改革备课形式

教师采取分工与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本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导学案。在新学期开始之前,各教研组就根据本学科的授课内容安排教师编写导学案,根据年级组教师的数量把授课内容分为几部分,先是每位教师负责编写其中的一个部分。然后年级教研组长组织本年级教师,对个人编写的导学案进行集体备课,共同评议、修改、完善。学校教导处对各教研组的导学案进行二次审、评议,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每位执教者在使用导学案上课之前还要结合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导学案进行再处理(即二次备课),灵活运用。这样的评议、监督既可以达到资源共享,减轻了负担,又提高了效益的目的。

(二)改革课堂评价标准

对新课堂教学的评价,学校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点拨为辅”的原则,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的讲解、点拨尽量少占时间,只要学生会讲、会做的知识老师都不讲,并制定出了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把过去重“教”的形式改为重“学”的过程体验;把关注教师的“演”改为关注“学生的创造”;把评一节课有条不紊为好的标准改为要突出学生个性特色。

(三)改革评价机制

对教师的评价,由原来的以终端结果(教绩)论英雄改为以参加课改活动的过程和教学成绩相结合、个人和集体捆绑相结合、绩效和评优相结合等多种方式进行。

对学生的评价,除了用好《成长手册》做好学期终端评价外,还以分数的评价体系做好课堂的即时评价、以每周的班级课改先进、每月的学校课改之星评比进行阶段性评价。在过程和结果双重评价体系的运用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非常大的提高。

(四)加大对课改的督查指导

教育理念的转变是乡村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先决条件,课改的力度取决于校长的态度。学校领导要带头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要带头参与新课程改革。学校制定了“校长推门听课制度”、“课改定期分析会制度”、“领导巡堂抽查制”以及“课改点将台”等,对真课改、勤课改、常课改的教师及时发现、鼓励、表彰;对伪课改、懒课改、扮课改的现象及时提醒,限期纠正。

课堂改革心得体会篇7

重庆市教科院伉大林书记如此定位这次会议的意义与作用——进一步总结“卓越课堂”行动计划第一阶段的经验和不足,为第二阶段深入推进“卓越课堂”行动提出要求、布置工作。那么,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卓越课堂”行动近一年有哪些可以推广的经验,当前还存在哪些深层次的问题,会议提出了哪些工作要求?

“一把手”现象中的经验分析——重庆市推出“卓越课堂”行动计划这一抓手,深化课改,期间突现“一把手”现象,而这些“一把手”工程中的作为又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

丰都,地处三峡库区腹心,是武陵山区扶贫试点县。2010年丰都全面吹响了推进课改的集结号。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并不是走在课改最初起点、也不是重庆教育传统优势区县却承担了这次重要的会议。

为什么?一位参与高中组调研的教研员这样认为:能从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如此大力度推进“卓越课堂”行动计划,的确不容易。

而钟燕在会上的一段感言或许给出的是一种官方解答:感谢丰都县四大班子领导这么重视、关心、支持教育,没有他们的高度重视就没有丰都教育改革的今天;感谢丰都教委抓住机遇,通过实施课改来实现育人模式的转变。选择丰都,重庆市教委传递的信号是:肯定“一把手”工程。

这无疑是“卓越课堂”行动计划推进第一阶段最值得推广的经验之一。而这一经验的价值判断来源于2012年11月重庆市课改办和市教科院组织专家进行的一次全市推进“卓越课堂”行动计划调研活动。

在调研结束后形成的报告中谈到了区县领导重视,区县教委推进有力的情况,并例举了以下区县:

黔江区和开县均由政府每年安排专项经费300万元,用于“卓越课堂”行动。江津区完善激励机制,在工资晋级工作中设立特设岗位,奖励课程改革突出贡献者。北碚区教委将设立“卓越课堂”建设专项发展经费,以立项“卓越课堂”建设专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的形式,对每个项目补助10000元。对于开展“卓越课堂”建设扎实有效的单位,区教委将根据实际,另行表彰。丰都县教委将“卓越课堂”建设经费列入工作经费预算之中,其比例不得低于学校经费总额的60%,教师、学生人头经费不得少于400元/年,切实保障课程改革正常推进和行动计划全面落实。

为什么如此倡导“一把手”现象?

其实,这也是我国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的必然要求。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迫切需要“一把手”的推动。近三年来,正是在重庆市教委的“一把手”推动下,重庆市积极探索课改深水区破冰之路,“减负十条”“提质十条”的教育改革成效在全国都产生了良好声誉。

2012年7月,在历时7个多月的调研和20余次研究后,重庆市推出“卓越课堂”行动计划这一抓手,深化课改。短短一年内,重庆市召开了9次全市级别的“卓越课堂”行动计划现场推进会,及时发现问题并总结经验。

如果我们细细地去研究上述这些区县的“卓越课堂”推进情况,就会发现在“一把手”工程中,有一些共同的行动值得推荐。它们是:

一是向前摸现状,去一线听课、评课甚至上课;

二是向上做设计,从区域教育发展的全局视角整体布局“卓越课堂”行动;

三是向后立保障,在教师队伍建设和资金等资源投入上向“卓越课堂”行动计划倾斜;

四是四方联动,整合支持,为“卓越课堂”建设营造良好的大环境。

5月23日上午丰都县一所中心小学,4年级(4)班正在上小学加减简便运算。课堂上,记者留意到一个细节。当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去完成算式48+25+52+175时,把“175”写成了“75”。此时,一旁的教师轻声提醒了这位同学及时改正,却忽略了这一看似简单的生成性的课程资源。而在后继的教学中类似的粗心大意也出现在了另两名回答问题的学生身上。

这是一节真实的数学课,值得称赞的是课堂上不再是教师一讲到底。课堂教学模式中安排的“独学、对学、群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教学形态发生了根本改观。

同一时间,在另一间教室的语文课上,担任教师的是一个由6名同学组成的教学小组。他们出色地带领全班同学完成了学习任务。市教科院小学语文教研员张咏梅专门在课后询问了这6名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方式的感受。她记录下了孩子们的言语:

学生1:我们交流更加充分和方便了。

学生2:我们现在团结起来了,有了团队的意识。

学生3(在小组成员中相对滞后):我感觉有点受监控。(旁边的同伴补充说他现在回答问题比以前积极多了,考试成绩也进步了,学生3害羞地笑了。)

学生4:我们自主管理能力提高了。

学生5:我们变得更加自信了。

当被问及回家的作业量时,学生6回答:大约30分钟。

在丰都另一所优质小学里,记者和市教科院德育中心主任陶元红听了一节“伟大的先人”的思品课。课前学生们分组做了准备,收集了孔子对于世界影响的各方面的材料。课堂上学习小组踊跃发言,收获知识的面比较广。

但是从丰都返程的途中,陶元红为记者讲述了一节在全国得奖的“伟大的先人”思品课的开场——课前教师精心选择了一件旗袍,上课伊始,教师穿着这件旗袍毕恭毕敬向挂着的孔子像三鞠躬。这让孩子们产生了疑惑,孔子为何人,我们的老师为什么如此尊重他,此举一下了拉近了学生与孔子的心理距离。陶元红接着说:“思品课不是语文课和历史课,不是系统地学习语文或者历史知识,思品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成情感,形成道德认识和价值判断。”

在丰都,教学模式的建构以及导学案的引入,改变了育人模式,教师被从讲台上拉下来,把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更好地还给学生。与此同时,一些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深层性问题也随之暴露:比如教师如何抓住生成性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流程;对于统一编写的导学案教师如何改编使之更适合本班学生的学情;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本学科教学的本质属性,教学有模式却不受模式的约束。

而这些问题也正是当前全市“卓越课堂”行动推进中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这一情况也引起了市教委的高度重视。

作为全市教育教学研究指导机构的市教科院也在2012年11月调研中发现这一现象,并撰写报告:课堂教学改革是实行课程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各区县和学校都在借鉴其他省市、学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摸索、努力形成自己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各学校在该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部分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地把握课改精髓,如: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和管理水平不够,难以达到预设效果;“导学案”异化现象较突出;课堂教学模式多元,但普遍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

报告建议:各级教研部门加强对学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与培训,各学校在学习、借鉴先进模式的同时,要“沉下心、接地气”,结合本校师资特点和办学特色,总结和提炼适合自身发展的课改模式。

“卓越课堂”行动转入第二阶段的工作布置——固本攻坚,课程改革才有质量,不课改就没有质量,这是我们这一代教育人的责任。

大会全面总结了第一阶段“卓越课堂”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一是领导重视,行政推动有力,真抓课改,抓真课改;二是教研机构指导到位,层层落实;三是全面铺开,重点突破,在开齐开足课程上取得了长足进步,薄弱学科得到了加强,在校本课程开设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和课程辅助活动全面铺开。“卓越课堂”建设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成绩面前,市教科院伉大林书记针对当下的问题及全市教研机构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他在讲话中谈到了管理学的“风车原理”,指出经过第一阶段的行动,“卓越课堂”建设的风车已快速地转动起来,这时更不能松懈,要不断地推动,否则前面的改革成果就会付诸东流。

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伉大林寄语全市教研机构要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客观地分析不同学科的特性,不同学生的学情;在第二阶段要研究模式和导学案,研究去模式的僵化,推进课堂向个性化、特色化发展。为此必须狠抓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加强课程改革的力度。动得不好的学校和区域一定要摆脱课改会影响教育质量的错误认识。动得好的区县要加力让“卓越课堂”建设的风车转得更好。

二是各区县对第一阶段行动计划进行阶段小结。阶段性任务完成了多少,查找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

三是重庆市教科院也将开展阶段性调查。提出下阶段重点推进的问题,对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普遍深层次的问题召开研讨会和现场推进会进行深入研究。

四是加强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比如“2+2”课程辅助活动,“1+5”行动计划,这些活动与课程改革是一体的,课程改革走到这一步,要齐头并进。

五是高中课程改革积极稳妥地进一步推进。

六是全面重视加强薄弱学科的建设。课程是一盘棋,单兵突进是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也不符合现代人的素质培养。

七是总结经验,提炼典型,加强宣传,相互学习。

市教委副主任钟燕充分肯定了这些工作布署,并提出了全面要求:

一是厘清工作思路,做好顶层设计。“卓越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课程和建设的过程。卓越不是高不可攀,因此在做顶层设计时要明确规定不断追求、不断完善就是卓越。区县和学校进一步完善“卓越课堂”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要列出日程表和线路图。

二是开足开齐各类课程,完善课程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前发出的一份报告中,对学生的发展提出了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识字与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七个维度。它告诉我们只有开足开齐课程,学生才可能全面发展。

三是以学生为本,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最根本在于以人为本,推进“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要把学生是否个性张扬、全面发展作为检验“卓越课堂”建设的核心标准。

四是将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中。教育现代化,要依靠教育信息化来推动。将信息技术用于教育教学中是城乡教育统筹的需要,通过信息技术建立优质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助推课改。

五是提升课改的实施能力。重点提高三大能力,即:一是提高校长的领导能力;二是提高教师的执行力;三是提高教研员的指导能力。

六是加大课改的保障力度。优化校点布局、配足配齐教师、建好用好学校功能室,全力解决好“大班额”问题、落实课改专项经费,提升课改保障水平。

七是建立课改督导评估制度。第二阶段要把“卓越课堂”建设作为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教育行政部门来推动,督导部门来执行,齐头并进,齐抓共管。

最后钟燕呼吁“卓越课堂”的建设者们一定不能坐而论道,要起而行道。

课堂改革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高效课堂;新课堂;改革;线路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1-0005-07

一、“新课堂”的崭新形态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能够肩负起“节能减耗、增效高效”使命的新课堂形态是多样化的。其中,有四种课堂形态值得教师关注,它们分别是:基于学生潜力挖掘的“高级课堂”、基于教学重点巡回再现的“循环课堂”、基于元认知学习的“元级课堂”与基于思维导图学习的“深度课堂”。

(一)基于学生潜力挖掘的“高级课堂”

传统课堂教学关注的是书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即所谓“双基”,其目标点是保底式的,把《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技能教学任务奉若神明,教学的最终效果难以突破既定的知识技能圈层,教学活动只能徘徊在学生的低级认知层次中,如感知、理解、记忆等水平上;新课堂关注的是学生学习后对既有知识技能教学要求范围的突破,试图以法定知识、技能的教学为基础,用它们来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使整个教学突破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的限制,让学生获得额外的收获与惊喜,让他们在思维、想象、创造、批判等高级认知能力上获得发展。这种课堂是致力于释放学生潜能、培养学生高级智能、深度开掘学生智慧“矿藏”的高级课堂。

(二)基于教学重点巡回再现的“循环课堂”

增加核心知识在课堂中的呈现频次,让教学重点内容与学生循环会面,是当代高效课堂改革实现增效目标的重要经验。在杜郎口中学,“六次循环——学案预习是一次,小组内部交流是一次,小组展示准备是一次,小组展示是一次”[1]不失为课堂增效的内在秘密,教师应该从中获得启迪。在新课堂改革中,最能体现这一理念的课堂形态是循环课堂。在传统课堂中,课堂教学是时间性、线性的,所有教学内容都分布在教学时间之轴上,教学活动单周期进行,教学重点知识在课堂中的呈现次数受限;在新课堂中,教师要借助于核心知识导图这一课堂教学内容骨架来增加核心知识的呈现频度,努力在课堂上复制、重现大量“核心知识导图”的翻版形式,并嵌入到课堂教学的多个环节上去。在每个教学环节,如课外自主学习环节、小组研讨环节、教师点拨环节、查漏补缺环节、课堂小结环节、课外作业环节中,教师都要让学生在心中、脑中再现一次教学重点知识脑图,提高核心知识的再现频率,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效能不断飙升。正如有学者所言,“评判一堂课是不是‘高效课堂’,应从以下六个‘度’考量,即效度、广度、密度、深度、自觉度、适切度”[2],循环课堂是解决知识点呈现密度,增加课堂容量的有效举措。

(三)基于元认知学习的“元级课堂”

课堂教学效能最优化的另一手段是实施反身教学,即让学生教师化、编者化,带着原创者、讲授者的心态与意图去学习,以反思、批判的眼光对待学习活动。所谓学生教师化,就是让学生在充当教师助理、“小先生”、学科长、小组长等角色中站在教师的角度、立场上去学习,让学生潜入到元认知层面。这种反身学习法自然是一种最高效的学习,它有助于学生担当起学习的责任,监控、把握自我的学习活动,自觉改进学习方式、观念、思路。所谓学生编者化,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中自己去揣摩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目的、心思,深入到教材文本的背后,与教材文本的作者进行对话,实现对教材的追本溯源式的学习。显然,这种学习活动也带有元认知的成分,它能够帮助学习者实现学习活动自主化与自控化,属于一种将元学习与知识学习融为一体的课堂学习新形态,故以这种学习活动为支撑的课堂教学活动就是“元级课堂”。

(四)基于思维导图学习的“深度课堂”

课堂的深度取决于师生对学习内容吃透的层次与水平,取决于课堂讨论深化的程度。“信息量、训练量要达到一定的浓度”[3]方能刺激学生的认知发展。一般而言,课堂教学往往是在两个层次上展开的,一个是对教材内容的浅显认知,一个是对教材背后知识架构的深刻理解。前一层次集中体现为让学生读懂教材,而后一层次则体现为让学生读透教材,将教材文本分解为一系列的零散知识点,再按照知识点间的逻辑、意义关联进行重新组装。要实现第二教学层次的目标,教师就需要借助思维导图,清晰把握课堂知识的“基本结构”。在新课堂中,教师不仅可以按照知识导图来备课、授课,来设计作业,还可以让学生用知识导图来做笔记,进行课堂小结,组织课堂效能检测等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突破字义理解层次,达到对课堂教学的深层构架。“深度课堂”正是在核心知识导图的配合下实现的,它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一把利剑。

二、新课堂创建的实践切入点

理念、思路毕竟具有主观性,含有一定的假想、想象、想当然的成分,将之适用于具体的课堂语境与教师身上,形成操作化、现实性的课改实践与行动路线,是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考察课堂是否高效要关注三个维度:一是高的目标达成度,二是优化的达成路径,三是积极的学习愿望。”[4]路径选择对新课堂创建而言同样意义重要。要将新课堂形态付诸实践,教师需要具备多样化的智慧,尤其是要善于统筹课改的关键链环,践行“课前、课中、课外”一体化统筹的课改理念。为此,找准新课堂理念行动化转变的抓手,找到课堂改革的施力点,是力促课改成功的必由之路。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我们应从改革重点领域的确定、课改辅工具的引入与课堂效能测评工具的研发等三方面入手来勾画课堂改革的具体行动路线,使新课堂理念课有形化、具体化,藉此提高教师的课改执行力。

(一)关注质量形成关键链环,确定课改重点领域

高效课堂改革的三个重点链环是课前设计、课中实施与课后作业布置。简言之,高效设计、高效教学、高效作业是高效课堂改革的三个行动切入点,是把教学活动引向高效优质的三个抓手。高效课堂改革是校内外、课内外协力协同的一体化过程,正如一些学者所言:“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这是水平和效率最高的教学方式。”[5]换个角度看,课堂教学效能的提高是三大教学活动,即“学”、“教”与“练”密切协作、有机配合的过程,在上述三个环节中如何实现三者间的协作尤为关键。在新课堂创建中,三个课改领域各有侧重点:课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课堂以教师导学为主,课后以学生练习为主。分别掌控这三个教学环节质量的纽带是:课前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导学问题设计、课堂教师的教学组织与导学活动以及课后教师的作业设计与学生练习效度。把高效课堂改革的理念落实到这三个环节中去,努力实现各个教学环节的最优化与实效化,是课改环环紧扣、步步见效、直逼目标点的实践路径。

(二)研发助学新工具,打造课堂改革脚手架

引入辅学新工具,努力实现导学目标,构筑学生自主学习轨道,是促进课改增效目标达成的另一重要实践路径。在新课堂创建中,我们将着力引导师生共同开发“一图三单”,为高效课堂改革提供垫脚石与脚手架。所谓“一图三单”,即核心知识导图与学习目标清单、学习问题单、课堂表现自我评价单。

核心知识导图是基于脑图绘制原理,以单元课程内容中的核心知识为基本元素,以核心知识间的逻辑、思维、认知关联为线路,模拟神经结构图的组织方式绘制而成的一种教学导视图、教学内容结构图或学习线路图。

学习目标清单是单位教学活动,如课时教学、一课教学、一单元教学等的具体活动目标,它是检测教学效能达成度的直接工具,是效能检测环节的命题蓝图,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航标。尽可能具体化、可量化、精确化是高效课堂目标清单的必需特征。

学习问题单是新课堂的重要导学工具,是学生预先学习教学内容的指南,是激活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引线,是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导图。从来源看,学生学习问题由学生生成问题与教师预设问题两个部分构成,它们是师生开展教学对话、展开教学实践、落实教学目标的切入点。教师对这些问题评估后,将之划分为由易到难三个等级的学习问题,将较难层次的学习问题作为课堂点拨的对象,将中等难度问题作为群学的对象,将容易问题作为独学的对象,整个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才可能大大增强。

课堂表现自我评价单是显化课堂教学活动效能,开展教学反馈,刺激教学热情,保证教学活动的必要动能的重要工具,是高效课堂的特色助学工具。课时学习效果检测表格、学生课堂表现亮点点评表、学生课堂自编习题等都是学生课堂表现自我评价单的常见形式。

在新课堂创建中,上述四个“图单”在相互配合中发挥着各自的独特助学功能:核心知识导图是教师解剖教材的手术刀,是教学整体设计的指南针、导航仪与直观图,是防止教学偏离重点的“防火墙”,是现代板书与学生笔记的最佳替代品,是精化、简化教学活动的一把利器;学习目标清单是师生直击教学靶心、过滤教学垃圾、规划学习活动的工具,是凝聚学生的学习精力、聚焦教学目标点的有力“小工具”;学习问题单是实现学生学习活动自助化、自主化、自控化的学习新工具,是教师的主要导学工具,是学生设计自学线路的路标,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课堂表现自我评价单是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正能量、学习力度的“加油站”,是记录学生学习中的“兴奋点”与成功点,让课堂教学效能持续增力的课改工具,利用好这一工具能够真正实现“陈述型教学”向“挖潜型教学”的飞跃。

(三)运用全新课堂评价工具,落实高效课堂改革目标

课堂教学效能的准确监控需要一系列科学评价工具,它们是实现课堂教学永续高效、持续增效的必要条件。基于新课堂变革的需要,我们在课改推进中需要研发三类课堂效能评价新工具,即基于“零负担高质量”理念的教学质量短效评价体系、基于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监测的时效性评价工具与基于学生学习喜欢度监测的长效评价工具。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能,教师必须从三个方面来努力,即确保自己的课内整体教学效能完全达到,确保自己课内各环节的教学效能依次达到,确保自己的教学真正产生助学增效的功能。要达到这些课改目标,新课堂就应该开发上述评价工具,引导学生在低负担、高动力、高热情的水平上达到高效课堂改革的各级目标。简言之,如果教师的教学效能不是教师在课内取得的,那么这种课堂教学可能是无效率、高成本的,是以学生课外生活时间的牺牲为代价的,它不能证明教师课堂教学追求高效的目标实现。或者说,该堂课达到的只是一种“假效果”,“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6]才是高效课堂改革追求的“真效”;如果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表现不能得到即时回馈与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成就感无法得到激励,这种教学即便是有效也难以继续前行,毕竟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能是高效课堂效能延伸的生命线;如果教师不清楚自己教学对学习者的吸引力大小,不知道他们喜欢与否,课堂教学同样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即参与的广度、深度与频度,真正有效的课堂难以实现。正是基于这些考虑,我们认为:新课堂创建中必须加大上述评价工具的研发,为新课堂效能的显化、调控、强化提供有力的评价支持。

三、微观课堂结构重构:

迈向“新课堂”的路线图

上述课改理念与工具为教师制订微观新课堂改革路线提供了线索与启示。所谓微观课堂,就是指教师所上的每一节课是新课堂改革的终端落脚点,是高效课堂改革的最底层改革工程。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所有整体改革思路与宏观改革蓝图都必须立足于一节节平实、深入、科学的课堂变革之上才能够最终落到实处、体现实效。我们认为:教师个人的微观新课堂改革工程主要涉及授课的三个主要环节,即课前、课堂与课后。对这三个环节进行分别改革,在每个环节上植入新课堂改革的理念与精神,构筑高效课堂改革的完整流程与循环,是教师个人新课堂创建实践的一般线路。

(一)课前

充分、深入的课前准备是高效课堂改革的首始环节,是构筑新课堂的基础链环。任何课改参与者——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必须在高效课堂改革理念的指引下做好各项课前准备工作,如开发各种配套改革工具,分析透教学内容,设计相关授课预案等,以此为课改的顺利实施与推进打下坚实基础。在课前准备工作中,教师与学生各自准备的内容与要求是既相差异又直接关联的。

1.教师备课。

教师备课是课前准备活动的主要内容。具体而言,教师要做好以下各项授课准备工作,为课堂教学效能的提高做好铺垫。

绘制课时核心知识导图。结合课程标准,参考课改要求,认真分析教材内部构架,深入把握教学内容脉络,是教师绘制核心知识导图的第一步。之后,教师应抓住核心知识点,定位教学重难点,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网络状关联,并在知识脑图绘制原理的指导下,绘制出一课时、一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导图。这是开展高效课堂设计,准备高效学生预习问题单,科学分配教学时间,有序规划教学流程的基础性工作。一旦核心知识导图绘制完工,教师不仅吃透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而且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也能做到胸有成竹,教学实现高效目标的概率也会随之增大。

分配教学时间。教学时间分配虽然不是课堂结构优劣的根本指标,但也是课堂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参考指标。高效课堂的效能是教学效果与教学时间之间的比率,有限时间内能否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是决定教学品质的重要参量。在新课堂试行期,我们建议教师对一节课的教学时间进行科学分配,努力形成各环节、各部分时间配置匀称的教学结构。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教师必须合理设计以下教学活动之间的时间比例:各知识点间的教学时间比例、核心知识与非核心知识之间的时间比例、知识技能教学与情意价值教学之间的时间比例、教与学之间的时间比例、讲与练之间的时间比例、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之间的时间比例、有效学习与无效低效学习之间的时间比例、课外学习与课内学习之间的时间比例等等。整个时间分配的改进方向是:适度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有效学习、课内学习、核心知识学习、课堂练习在整个教学时间中的比重,力促学生课堂学习效能的最优化,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化。

设计课时教学环节。课堂教学分环节进行,环环紧扣、步步为营地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是高效课堂改革的重要策略。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改革理念设计出独具特色、进程科学、有序衔接且符合效率效能要求的授课环节,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路线图。教学环节设计的实质是为学生学习提供一条高速轨道。因此,教学环节之间应该具有一定的梯度、跨度,达到让学习者拾级而上就能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设计效果。新课堂的根本特点是强调学生、学习、参与在教学中的重要位置,毕竟“学生在‘做’中主动建构,在‘做’中主动发现,主动发展”[7]。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一定要突出学生学习活动,如展示、交流、研讨、探究、参演、练习、自学等。新课堂的教学环节设计要突出学生学习环节、学生互学环节、教师导学环节、师生研学环节,这些环节是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能的关键点。

撰写课堂教学“简案”。在教学环节设计完成之后,教师应该考虑的是在每个环节上具体安排哪些教学活动,设计哪些教学内容,采取什么组织形式,运用什么教学方法等问题。把这些教学活动要素组织起来,就形成了课堂教学的预案或方案。在新课堂创建中,我们认为:计划不如变化,计划跟不上变化。所以,教学方案的设计应该力求简单明了、简明扼要、清晰练达,让人一看就抓住主线,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内部构架一目了然。这就是课堂教学的“简案”。教学简案的最大优点是不埋没主题,不冲淡教学主调,不增加冗余教学环节,所以非常适合基于核心知识脑图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符合简明课堂、瘦身课堂的精神追求。同时,教学简案也有助于教师开展教学创造,利用教学生成,便于对教学方案进行灵活调整,促进教学活动与学生学情、课堂情境之间动态调适与迅速契合。

制作学习目标清单。实践证明,清晰、具体、准确的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效能的保证,教师为学生制作学习目标清单是辅助学生学习的有力手段。课前,教师应该基于核心知识脑图来确定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并尽可能使之指标化、表格化、数量化。譬如,授课后学生要能把握课文的主旨,要会运用所学知识点来解决实际问题,要能完成导学案后的自测题并达到一定分数以上,等等。学习目标清单设计制订完毕后,教师就有了教学、评价、测效的基本工具,就能让教学达到指点打点、直击靶心的效果。在学习目标清单制订时,教师一定要考虑三个标准:全面,即充分考虑让学生“学会、会学、想学”或“知识、能力、情意”等三个维度的学习目标;生本,从学生角度来描述学习目标,便于学生自我检测、自我反馈、自我激励、自我调控;适度,学习目标刚好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每个目标之间拉开合适的梯度,确保学生“能学会”、“能慢慢学会”。

制作“自主学习问题单”与“自主学习效能检测题”。新课堂创建的目的之一是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服务,努力实现教学活动的自助化,为学生学习提供一道“自助餐”。教师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依托是研发“自主学习问题单”与“自主学习效能检测题”。所谓自主学习问题,就是教师对课时或单元教学内容中的核心知识加以改编而形成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学习的抓手,是引导学生自助式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引线或垫脚石;所谓自主学习效能检测题,就是师生用以检测教学目标达成度、教学效果效能的一系列题目,它是促使教学活动实现自学、自评、自控的依托。无论是自主学习问题单,还是自主学习效能检测题,都要求教师遵循两个基本要求:一是确保每个问题、题目都具有一定的认知载荷或难度;二是问题、题目必须精选,要能够与学习目标清单之间形成大致对应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自主学习问题单与自主学习效能检测题才可能与教学目标密切关联,紧密围绕核心知识与技能、核心素质点展开。在制作问题单与检测题时,教师一定要处理好典型考题与学生学习中自生的典型问题间的关系,努力将二者结合起来,提高问题单与检测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为了适应学生课前与课堂两个层次的学习需要,教师应该把自学效能检测题分为A、B两部分,A部分可以相对简单一些,用于学生开展课前学习效能的自助检测,B部分相对难一些,用于检测学生课中学习效能的达标检测。

2.学生备学。

与教师备教同步的是学生备学,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又一重要依托。学生备学效能的提高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其一是有无科学的导学工具,其二是有无科学的学习程序,其三是有无科学的质量监控工具。为此,学生在备学中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首先,借助“学习问题单”进行自主学习。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问题单开展自主学习,循序渐进地达成学习目标清单上的各项学习任务,是学生备学的基本思路,是学生针对核心知识展开的第一轮学习。对学生学习而言,学习问题单就是导航仪,就是领航员,教材就是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在学习问题单的引领下,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就可能有条不紊地展开。当然,经过这一轮学习之后,学生不一定全部掌握预定学习任务,肯定还会有一些核心学习问题没有完全掌握,一些“学习难题”会随之生成。此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问题单上详细记载这些难题,以备课堂学习中将之提交给学习小组或教师。

其次,严格按照“阅读教材——尝试完成问题单——聚焦疑难问题”的程序开展自主学习活动。阅读教材是学生全面把握教学内容的手段,适度增加阅读的深度、频度是学生顺利解决问题的前提。在阅读教材之后,学生应该尝试完成问题单,解决问题单中的简单知识点,对中度或有难度的知识点进行深度思考,即使无法解决,也要清楚疑惑在哪里,症结在哪里,以此来提高课堂听课的针对性。

最后,完成学习效能检测题,自助评估自己的学习程度。在学生完成自学问题单后,应该及时完成学习效能检测题的A部分,并在家长评阅配合下共同完成自学效能评估活动,确保学生清楚地了解学习状态,知悉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分析在课堂学习中的听课重点,实现对自主学习状态的自我知悉、自我掌控。完成学习效能检测题之后最好要写出学习反思,记录学生在学习方法、解题技巧以及学习过程方面的收获与体会,以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自我强化学习信心与学习动机。

(二)课堂

在充分的课前准备完成之后,课堂教学活动就变得轻松多了。课堂教学的最大优势有两个:其一是学生群体合作学习易于开展,能够克服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中的缺陷;其二是学生与教师面对面交流,教学进程与效能全部在师生的掌控下进行,学生学习结果能够得到及时评价。因此,课堂教学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承担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完成学习任务,确保学生学习的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地达成最终教学目标。所以,作为高效课堂改革的核心环节——新课堂应该具有自身的结构、环节与样式。客观地讲,新课堂创建应该远离模式,与模式、套路之间适度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优质高效课堂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课堂,而是一次次的生活与生命的共鸣,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的殿堂”[8]。换个角度看,课堂模式不一定全是病态的,只要利用得当,合理的课堂模式很可能成为高效课堂教学结构生成的基础框架。实际上,在高效课堂改革领域中,学者最反对的是固化模式、定型模式,而非创建模式、利用模式。在高效课堂改革中,临时性的课堂模式只是新课堂创建的垫脚石与起点,只是未来新课堂理念的雏形与草稿,只是一种临时性的暂时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改雏形也只有在不断修整、完善、改进中才可能赢得广大教师的认可与接受。在课改中,我们建议中小学教师以以下课堂模式为起点来展开高效课堂改革的实践,这就是基于核心知识脑图的“七环教学模式”。我们可以认为:这一模式就是高效课堂创建的“起点模式”、“雏形模式”、“一般模式”,它是高效课堂改革者推进课改的切入点与起跑线。

(1)出示目标。

本环节的基本教学活动内容是:教师出示学习目标清单,同时同步呈现本课时的核心知识脑图,让学生瞬间强化学习重点与预定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清晰的学习目标定向。本环节用时应该控制在1分钟之内。

(2)自主学习。

本环节的主要教学活动内容是:让学生自读教材,生成自学问题,完善教师提供的学习问题清单,形成深入思考、同学讨论、教师点拨的对象。本环节用时应该控制在5分钟之内,确保学生能够进一步吃透问题,清楚学习问题。

(3)合作学习。

本环节的主要教学活动内容是:组长领学、问题聚合、小组研讨、组内展示,解决简单问题,筛选疑难问题。在小组长或学科长的带领下,学生在组内交流学习中形成的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解决掉一些简单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再次收集,形成本小组需要集体解决的优质问题,以备教师点拨之用。本环节用时应该控制在5分钟之内。

(4)课堂展示。

本环节的主要教学活动内容是:由小组长负责,按照学习问题单顺序,依次向全班同学展示学习成果,提交学习中生成的问题。在每一次展示中坚持以一位组长展示为主、其他组长补充或纠错的形式进行,从各小组提供的问题中选择问题“并集”,公共学习问题减缩为一个问题,并将问题“并集”呈现在黑板或幻灯片上。在展示中给学生提供课堂陈述的固定格式,即“讨论中,我们组学会了哪些新知识”,“我们小组还有哪些知识没有学懂”,“我们问题的关键环节是什么……”本环节用时应该控制在10分钟之内。

(5)集中点拨。

本环节的主要教学活动内容是:教师在学生陈述的同时呈现教学内容框架或再次呈现核心知识导图,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或认知图式,引导学生抓住教学内容全景。同时,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及时进行简明扼要地点拨,确保同学们顺利解决疑惑,达成教学目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本部分也可以与第4环节结合起来进行,以融合教与学、问题展示与点拨,实现帮助学生释疑解难的目的。本环节用时应该控制在15分钟之内。

(6)课堂归纳。

本环节的主要教学活动内容是:让学生或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课的核心知识点及其学习结论,利用板书或PPT呈现学生的主要学习收获,集中呈现核心学习成果,强化重点教学内容。本环节用时应该控制在3分钟之内。

(7)效能检测。

本环节的主要教学活动内容是:让学生完成学习效能检测题中的B部分,反馈学生学习效果,掌握学习目标达成度,形成技能与能力,增加课堂练习比重,达到熟能生巧的教学目标。本环节用时应该控制在6分钟之内。

上述环节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形成了一个“教学环”,如图1所示。

(三)课后

课后也是高效课堂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延伸教学效能、强化学习结果、校正学习误解、确保预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新课堂创建中,我们也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优化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增强课堂教学的效能。总而言之,新课堂创建中的学生课前预习成了学生的一个重要学习任务,事关高效课堂改革的全局。因此,课后作业量、课后练习内容必须严格控制,使之精化,确保课后作业改革良性推进。在课后作业改革中,我们将重点推进以下改革举措,以确保课后作业的质量与效能。

1.围绕核心知识设计或选择作业题。这是确保高效课堂改革抓住重点、有序推进的条件,也是压缩作业量、聚焦作业重点的必然选择。教师布置作业时,应精挑细选,力争精简高效。

2.引入分层作业布置理念,照顾学生个别差异。作业是因材施教的重要环节,是差异性地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手段。在课后作业设计中,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布置A、B、C三类作业,确保三类作业难度有梯次地加大,为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作业任务提供条件。当然,在作业选择中,教师应该规定学生只有在稳操胜券地完成低层次作业的前提下才有资格完成更高难度作业,决不允许盲目追求作业的难度,决不随意高估学生的水平,产生揠苗助长的不良效应。分层次、有梯度的作业设计方案重在为学生个性化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作业能级提供一种备选项,构建一个学习竞争的平台。这也是分层作业布置理念的核心。

3.与家长签订作业选择契约。契约中双方可以约定:如果一段时间内学生学习成绩有进步,教师、家长可以允许学生选择最少量的作业,甚至由家长为孩子自主布置课时作业,也可让学生自己选择课外作业。这是实现作业设计最大程度地个性化的重要举措,是增加作业设计弹性、确保作业难度与学生水平高度契合的有效举措。在课改推进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意愿与家长要求为学生提供作业选择建议,但必须明确:学生作业把握的首席责任人是家长,促进学生学习进步是作业选择的最终目的,是家长、学生、教师三方的共同作业目标。

4.定期评选“免检作业”,助推作业效能提高。对那些高质量的作业,教师应该及时授予“免检作业”或“抽检作业”称号,提高学生自己对作业质量的自我管理意识。免检作业评选的目的不是为了减轻教师作业批阅任务,而是为了把作业质量管理的部分责任交给学生自己,培养他们对自己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形成自主高效的作业管理模式。

5.定期评选“预习高手”,开展自主学习经验交流会。预习是课后学习的重要内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主要依托。在课改中,教师应该定期评选“预习高手”或“预习能手”,让预习效果、方法俱佳的同学得到大家的关注,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与样板。借助预习经验交流会,预习方法研讨会等活动来提高课前预习效果,是课后学习活动不断优化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闻待.杜郎口“高效课堂”的效率性特征[J].上海教育科研,2009(9).

[2][3]陈杰.高效课堂读解的六个维度[J].江苏教育研究,2010(35).

[4]迟学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文化思考与行动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2(5).

[5][6]王敏勤.高效课堂的四个要件[J].人民教育,2010(6).

[7]学荣.“学做导合一”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

[8]齐营营,刘先志.“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解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5).

On the Roadmap of Effective Class Reform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Class"

LONG Bao-xin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Shanxi Province)

课堂改革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小学;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7-0037-03

【作者简介】赵贵龙,南京市雨花台区教师发展中心(南京,210012)教研室副主任,小学数学教研员,高级教师。

“十二五”时期,南京市雨花台区教育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雨花台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升工作意见》,坚持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以质量提升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推动了雨花教育教学改革稳步前行。

2013年,区教育局在深入推进“反思性教学策略”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的基础上,提出“让质量更有生命”的教学改革发展新目标,在小学教学改革方面聚焦创新、强化指导,引领小学发展的新常态。

一、引领与规划:奠定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基石

1.顶层设计,思想引领。

教育教学说到底是培养生命的工作,是让儿童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谐地生长的事业。对应这一终极理想,我们所追求的质量也应具有生命的特质:健康的质量、和谐的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质量。为此,我区小学教育顶层设计遵循“育人为本,特色发展”的理念,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把培养身心健康、习惯良好、兴趣广泛、个性彰显的学生作为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

围绕“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区教育局提出“五个关注”:关注课堂,让课堂成为学堂;关注教研,让教研落地生根;关注教师,让教师心有所属;关注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眼中看到自己;关注家长,让家长成为合作者。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常态,教学改革强化“四个改变”:一是常规管理改变,在思变中反思和检讨,做到“认真、坚持、激励”;二是课堂教学改变,突出以学生为本,大胆改革,使学生变得更加自信、乐学、阳光;三是教育科研改变,变职称导向为问题导向,变问题为课题,寻找适合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四是质量评价改变,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促进学校全面和谐发展。

2.科学规划,稳步推进。

我区以全国“十二五”课题“区域提升学校课程品质策略的研究”为抓手,推进区域小学课程规划的制定和完善。指导学校完善课程规划与实施计划,建成小学课程基本框架,分步拓展课程内容。通过专家点评、样本示范和分享交流,让每一所学校形成自己的课程规划,使学生的每一段校园时光都找到存在的意义。在完善学校课程规划的同时,我区全力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突出课程计划实施的规范性、丰富性、学术性,在实践中完善对学校课程实施的评价、改进和激励机制。

3.制度重建,管理提升。

要让顶层设计与规划付诸现实,就离不开科学的制度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未来10年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基于教育发展的新目标,我区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行学校自主管理,推进更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区教育局重建学校考核制度,推动小学教学绩效发展性评估,为学校发展松绑;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平等对话”“合作共享”的工作机制,为教师减压。在教学管理上,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2015年,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教管人员编印了雨花台区《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手册》,引领区域学校重建教学管理制度,制定实施细则,推进教学精细化管理,提升了全区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水平。

二、实践与反思:在教学改革的“深水区”全面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课堂教学改革便成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来,我区课堂教学改革重点围绕“雨花新课堂”的探索,开展了多学科、多层级、系列化、特色化的专题研讨,全区课堂教学改革从区域规划到校本实施再到学科推进,全面展开,呈现出勃勃生机。

1.区域规划。

(1)界定概念,统一认识

为统一课堂教学改革的思想及思路,区教育局提出“雨花新课堂”的概念。“新”:意味着改革和创新,即要有突破传统、契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生态和教学评价。“雨花”:意味着要注入本土特质,即要有基于雨花情态的文化继承和特色创新。“雨花新课堂”,在形式上从讲授为主走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融合雨花元素;在实质上蕴含雨花本色的、快乐的、美的课堂。要求各校能紧密依托校本实际,深入理解,大力推行,勇于创新,将践行课堂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做到深处。这就进一步统一了对“雨花新课堂”内涵与理念的基本认识。

(2)制定方案,拟定计划

提出和研究“雨花新课堂”是雨花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发展教师研究力、学生学习力的需要,更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需要。在区教育局的部署下,我们确定了“三级五段”推进策略。“三级”,即分三级制定研究方案和实施细则进行落实,区级层面制定《区域规划方案》,做好统领;校级层面设计校本实施方案,开展研究;组级层面制定实施细则并进行研讨。“五段”,即分五个阶段推进“雨花新课堂”的研究与实践:2014年提出问题,2015年春季试点研究,2015年秋季正式研究,2016年应用推广,2018年汇集成果。

(3)强化研究,深入探索

围绕“雨花新课堂”建设,我区小学结合学校实际,基于课堂教学真问题开展研究。区教研室组织现场观摩和典型示范,把课堂教学改革引向深入。每学期,全区至少组织开展“雨花新课堂”大型观摩活动1场,至少邀请2位教学研究方面的专家就课堂教学改革作专题讲座;每学年,召开一次课堂教学反思推进会,汇编一本《教育教学论文集》。近两年,我们在“雨花新课堂”建设的区域层面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研究:一是研究“雨花新课堂”的内涵,二是研究“雨花新课堂”的推进策略,三是研究“雨花新课堂”的场域和课堂教学评价,四是研究“雨花新课堂”建设如何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科特点。

2.校本实施。

(1)校本落实,稳步推进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也是贯彻实施新课改理念的主要载体。区教育局启动“雨花新课堂”研究,推进“质量提升工程”,引领各校课堂教学改革。区实验小学推行“先学后教”,强化对前置性学习的研究,探索出课堂教学“学”“议”“导”“练”模式;雨花外国语小学利用课前三分钟的“苹果讲坛”优化课堂结构;金地自在城小学打造“共享式课堂”,出台共享式课堂的十大标准;小行小学“乐行课堂”活动化的研究与实践喜结硕果,在“全国友好学校发展联盟第八次专题研讨会”上获得教研成果展示一等奖;古雄小学积极打造“和乐课堂”,倾力建设民族吹管乐队,学校多次参加国内、国际艺术成果交流,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板桥小学借百年校庆之机,充分挖掘“灵动课堂”的课程价值,展现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新成果;西善桥小学“生态课堂”导学单的研究与实践,彻底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2)组本研究,形成特色

组本教研围绕课堂教学最普遍的问题展开研究,有助于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益。如,我区小行小学数学教研组深入践行小班化教育全纳性、个别化、差异化的理念,提出“ACE课堂教学策略”,关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的学业表现和与之相应的能力水平,构建了“乐行课堂”活动化教学范式。又如,共青团路小学语文教研组认真开展“三备课”活动,探索出“课前预习,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异彩纷呈――群策群力,精彩展示――适时评价,激发热情――拓展延伸,巩固应用”的幸福课堂教学模式。

(3)深入反思,改进评价

“生命化课堂”“乐行课堂”“生态课堂”等好课标准的研制,促进了广大教师对于“高质量课堂”的科学审视和个性化表达,细化了对教学行为的描述。“课例研究”“课堂观察”“行为改进”等专题,注重对教师教学反思的操作性指导,帮助教师提高自我评价课堂教学的能力。区教研室提炼出“雨花新课堂”教学评价的三个维度,即以生为本的人文性、学科素养的科学性和情智交融的艺术性,并对各维度赋予新的内涵,应用于区域课堂教学评价之中,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

3.学科推进。

(1)聚焦热点,重点突破

区学科中心组围绕我区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重点问题,逐项梳理,及时发现和确立了区域学科教学中的共性问题,针对共性问题和关键问题,组织研究共同体开展集体攻关,探索问题解决的路径。区名师工作室、“名特优”教师团队充分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中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采用“典型示范”“问题剖析”“课堂围观”“沙龙研讨”以及“专家引领”等方式,对学科教学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探讨,帮助学校和教师解决教学中的真问题。

(2)合作共享,交流提升

我区积极推进跨区域教学交流,借助每年举办市联片教研、部分城区教研协作年会以及承办省级、部级研训活动,学习借鉴先进地区教改经验,促进区域小学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区小学承办市级研训活动60余场,主办或协办部分城区教研协作年会5次,承办全国小语课堂教学竞赛、全国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届优秀课评比、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比等活动共5场。这些高端教研活动为提高我区教育教学改革水平带来了资源,注入了活力。

三、总结与提升:探寻具有雨花特色的教改新路径

在区域教育教学改革的路上,我们直面机遇和挑战,加快改进和转变,更加关注教学管理与评价,更加着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加注重学科共同体建设,全面推进雨花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探索雨花教改新路径。

1.优化管理,完善评价。

我们追求有品质的教学,探索有品质的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实践,优化过程管理,追求科学发展。在区教育局的统一规划与领导下,区教师发展中心成立了质量监测中心,由教研室主任领衔,学科教研员担任负责人,学科中心组成员担任组员,制定学科质量标准,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发展性评价。质量监测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问卷、座谈等多种调研形式精准有效。

2.“三项工程”,发展教师。

“三项工程”是我区教师队伍建设的品牌项目,是推进区域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启航工程”课程化培训初见成效,在2014年全市职初教师专业基本素养考核与展示活动中,我区职初教师笔试成绩位居全市前列。“引航工程”主题化研训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教研员和部分学校领导赴上海、苏州等地,就区域教育教学改革以及作业效能的监测评价体系,开展专题考察与跨区域交流。“远航工程”项目化专题研训有效推进,区域“名师工作室”“项目工作室”注重学术引领,一批省市级的学科名师与专家通过专题讲座、同课异构、课堂观察等方式,积淀教育理论,淬炼课堂教学,显著提高了学科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

课堂改革心得体会篇10

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改革,因为它能够突破教育发展的瓶颈,能够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能够彻底改变我们教师死教、学生死学、下死苦难见成效局面。开弓没有回头箭,今天的动员会就是吹响了我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的号角。为确保课堂教学改革顺利进行,取得实效,结合我校制定的实施方案,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推进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把握方向,目标坚定

1、把握课堂改革的基本方向最重要

我们立志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因为学生在学校里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课堂里,课堂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源头和根本,是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阵地!谁抓住了课堂,谁就抓住了教育成败的关键;谁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谁就掌握了教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普遍不高,究其原因是因为它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一、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培养;二、学生学的只是符号化的知识,而知识与能力分离;三、教师醉心于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而忽略了能力、方法和情感的培养。我们都不否认孩子有学习的天性,他们渴望学习,关键是如何激发和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热情。换句话说,课堂教学如果最大限度地关注学生的学而不只是教师一味的教,那么,高效课堂的构建就会成为一种可能。我们可以进一步表述为:教学的核心是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而这就应该是我们当前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2、不盲从、不迷信,走具有本校特色的改革之路

新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开展了,改革也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各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改革的弄潮儿,一时间,真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渐渐地隐没了,而有些却愈发生机盎然。洋思、杜郎口、经过长期的积淀如今已成为改革成功的典型,它们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但是我们在学习这些典型的过程中,有两点是非常重要的,其一是改革的方向一定要明确,如上面所说,学生的主动学习、学会学习这就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不可改变的方向,偏离了这个方向,改革就会无果而终,甚至于越改越乱。杜郎口、洋思的典型意义就在于他们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摸索,深刻理解了教学成功的真谛。我们现在让大家借鉴的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就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为核心来设计教学结构,进行布局和安排,展开教学过程的。其二是坚持“本土化”,走具有本校特色的改革之路。改革可以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但需要有选择的吸收,并加以改造和创新。要重视开发利用本校的教育资源。比如,在我们的学校里,有很多教学水平高、教学成绩好、深受学生喜爱的优秀教师,同样的学生,他们就比别人教得好。这些老师是我们宝贵的资源,他们的教学思想、教学的方式方法、管理学生的经验是支撑学校生存发展的根基,他们的身上隐藏着成功的密码,我们一定要想办法研究他们,寻找他们身上的成功密码,并在本校发扬光大。事实证明,坚持“本土化”,走具有本校特色的改革之路才是最有可能成功的路。

二、构建高效课堂不是否定传统,而是溯本清源、立志创新

对传统教学中的合理成分不加选择地放弃,盲目追求课程实施过程中形式上的改革与创新,是当前课程改革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比如,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以讲为主,以教代学。现在,我们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但是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性作用。过去的“满堂灌”被现在的“满堂乱”所取代,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能体现了吗?其实未必,我认为课堂上教师要当讲则讲,这里的讲并不是“满堂灌”的讲,而是要设计课堂中的“讲点”。不能不管学生会不会都讲,而是要把握讲的方法、讲的分寸、讲的火候、讲的实效,作适当的点拨和精要的讲授。要讲在学生“体验”不到位时,讲在学生探究不出时,讲在理论升华不到位时,讲在组织学生活动时。再比如,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几乎所有的新课堂上都采用小组合作这一环节,这几乎成了新课堂的标志。有的教师一提出问题,学生还不知道干什么,马上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这样的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蜻蜓点水”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合作学习不能看成由传统的“排排坐”到现在的“团团坐”就叫合作了,它其实具有复杂的内容和严格的要求。

首先,合作学习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互动来达成目标的,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合作,这样,我们要选择思考性、开放性较强,凭一个人力量难以考虑周全的问题安排给学生合作学习。合作活动时,教师要奏好三步曲:第一步前奏:让学生明确合作的要求即干什么和怎样干。第二步序曲:合作交流前,要留有空白,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发现,那么小组合作时就能充分展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合作的实效,第三步进行曲:交流评价,组内分工,全班汇报。在这里,依然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教师如果没有对教学任务的了然于心,没有对重点、难点的深度把握,没有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准确掌控,也就无法带领学生徜徉于知识的海洋,无法触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更无法让学习变成学生的内在的需求从而使他们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愉悦!

三、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不是突击冒进,而是立足长远,循序渐进

任何改革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更要在组织保障、机制建设、人力、物力的资源配备等方面做好充足的准备。我认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文章。

1、领导重视是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

我校开展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对所有领导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当前,教学是学校发展中的头等大事,因为,教学工作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合格人才的主要途径;而课堂教学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头等大事。苏霍姆林基曾提出了三个口号:到教师中去!到学生中去!到课堂中去!我们的领导需要到课堂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面对新形势,各位领导应该做到以下三点:一要深入思考学校的发展和改革,将课堂教学改革置于学校发展之中,作为突破口;二要当好设计师和指挥员,带领教师攻坚克难;三要有信心和决心,将课堂教学改革推向深入。

2、课题带动是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策略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它涉及到理念引领、理论支撑、制度建构、实践操作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改革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它具有持久性、反复性。因此,改革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科研课题,需要我们以科学研究的精神去面对它。严格按照教育科研的要求,从规划到实施方案、从动员到研究探索,始终遵照课题研究的路子规范操作。目前,学校已围绕高效课堂实施方案制定了大课题,各教研组也都制定出了各自的课题,各位老师要在大课题的带领下,结合本组的课题,认真准备,开展各自的课题研究,形成全校浓厚的教科研氛围,以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顺利完成课堂教学改革的各项任务。

3、全员参与是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