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管理心得体会十篇

时间:2023-04-12 14:57:52

标准化管理心得体会

标准化管理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 财务管理;标准化;企业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5. 017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5-0022-02

标准化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必要手段,能够对企业的制度体系进行优化,现在已经受到广泛的重视。企业财务管理虽然只是会计部门中的基础工作,但对于企业提高效益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能够提高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的积极意义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能够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流程得到完善,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环节,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改善,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合理性。

通过财务管理标准化建设,能够使企业更好地对违纪风险进行规避,有助于企业实现依法理财,为企业其他工作的开展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

通过企业财务管理标准化工作,能够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是企业制定并执行各项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各项决策的准确性与有效性。企业的内部制度变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影响,企业会计信息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失真,如果使用这些已经失真的会计信息,会对企业的决策带来严重的影响。通过财务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可以有效地规范财务管理行为,对企业的资源配置进行优化,有效地防范企业会计失真现象的出现,改善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

企业财务管理标准化建设,能够让会计工作的管理职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在企业财务部门中,管理始终都占据主导地位,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财务管理直接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联系。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准确提供财务信息,而且还要将其运用到管理工作中去,让信息能够发挥其价值。

企业财务管理标准化工作,将有助于企业提高自身资源的利用率。财务管理工作的标准化使企业从“核算型”财务管理逐渐向“管理型”财务管理进行转变,可以有效地规范企业财务管理流程,使企业的资源配置更趋合理,减少资源流失。

2 企业财务管理标准化建设的内容

2.1 部门管理的标准化

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涉及企业的每一个部门,而并不仅仅是财务部门。在每一个部门中,领导是部门管理的核心,要让部门取得进步,不仅需要部门上下的齐心合力,还需要有一套完善的部门管理标准,让部门管理实现标准化。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部门的发展,因此,只有实现部门管理的标准化,才能让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得到良好的发展。

2.2 业务管理的标准化

业务管理指的是对公司经营生产过程中的各项业务根据其经营目的来执行有效的规范、控制、调整等各项管理活动。主要包括应用管理、大客户业务管理、自定义的业务管理等内容。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建设中,业务管理标准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业务管理标准是每一个岗位上的员工都必须遵循的业务行为规范。同时业务管理标准必须结合各个岗位的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否则不但不能够起到促进的作用,还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2.3 风险管理的标准化

在商业环境中,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在传统的风险管理中主要强调的是如何缓释,并且只注重那些企业中常见的风险领域。而如今风险管理的内容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其中还包括企业在面对市场开放、法规变化、产品创新等情况时可能面临的经营风险。风险管理标准化工作在国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国内很多企业只是认识到这些风险的存在,而在实际应对过程中仍然缺乏经验,更谈不上风险管理标准的建立。

3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建设过程

3.1 对企业标准体系构建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对标准、标准化、企业标准化的概念进行分析,对企业标准化工作开展的基本要求进行分析、明确。对企业标准体系的一般概念进行总结分析,明确标准化体系构建的原则,以及其他相关的标准,对企业标准化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总结,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对企业财务管理相关的制度、法规、条例和规定进行收集

在拥有一定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企业需要对与财务管理相关的制度、法规、条例和规定进行收集与梳理,对企业下属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业务流程、部门设置、岗位分工和权限划分等进行实地调查,这样才能发现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企业及其下属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现状进行准确的分析,为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提供依据。

3.3 构建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体系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可以开始构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体系,将其作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操作指南。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化体系中,需要对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能、岗位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技术与方法以及工作要求等内容进行详细阐述。在标准化体系中各项财务管理标准是最重要的内容。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的标准化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企业来讲,要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必须加强标准化建设,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构建标准化体系时,不能仅仅将眼光放在各种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上,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许成进,潘江桥,等.市场经济下企业标准化的探索与创新[J].航天标准化,2009(2).

标准化管理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政府;公共服务;南京市代码中心;标准化;服务体系

1 南京市代码中心的现状

南京市组织机构代码中心已经进驻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管理模式由先前的市标准化研究院单头直接管理变成了由标准院、政务服务中心及市局政务处组成的多头联合管理。管理架构的改变加上政府部门和政府授权的事业单位提供的公共服务,随着服务业的发展而得到不断重视,使代码中心意识到规范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对代码工作进行科学化、精细化地管理成为迫切的需要。

2 政府机构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的目的

2.1 规范服务行为,建立透明机制

实现公共服务标准化,一方面要梳理政府公共服务流程,建立各种规范化的标准依据,实现政府行为的标准化操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规范化的标准理顺部门关系,做好各部门对接,避免政府内部的相互扯皮推诿。公共服务标准建立起来之后,还要建立透明的公共服务监测和评估体系。公众要通过标准化建设熟悉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和行为,明确自身的参与渠道和投诉途径,实现政府服务对公众的开放和透明。

2.2 实现科学考核,提高服务效能

长期以来单一的考核方式使得政府公共服务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估机制,政府的绩效评价形式单一,不合格的行为和工作得不到有效的考核和纠正,影响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

3 标准化是保障南京市代码中心窗口服务水平的有效方式

3.1 有助于挖掘内部潜力,提高整体素质

标准化管理作为一套分层次的控制网络,具有很强的控制功能,体系中所提及的指标具有很强的合理性和先进性,以这些成熟标准为依据,必然会使流程先进性、安排合理性及质量可靠性等方面得到保证,从而提供先进合理的衡量尺度。

3.2 有助于提升管理职能,做到公平公正

标准体系为各项管理职能提供共同准则和科学依据,更有效地把工作活动中的各种要素和各个环节合理地组织起来,真正使部门的每个人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效果有奖惩,实现了管理工作的高效化、合理化、科学化,促进和实现了现代化的管理水平。

4 南京市代码中心窗口服务标准体系建设的内容

4.1 业务标准体系

业务标准体系是代码窗口业务规范,包括窗口受理标准、网上受理标准、代码收费标准、代码发证标准四个标准子体系。其作用在于规范业务流程,使其标准并简化。

4.2 服务标准体系

服务标准体系是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的核心,包括窗口服务标准、咨询服务标准、督导服务标准、安全与应急服务标准、投诉处理标准五个标准子体系。其作用在于提高服务质量,使群众满意。

4.3 管理标准体系

管理标准体系是为了支撑服务的有效提高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包括考核管理标准、档案管理标准、信息与设备管理标准、证书管理标准、监督检查管理标准、宣传与报道管理标准六个子体系。其作用在于更好地加强内部管理,使之有效地运行。

5 服务体系在南京市代码中心的应用

5.1 工作流程标准统一,日常管理简单实用

服务标准体系规定了代码办理所有相关的业务流程,切实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营造了有序的工作环境。启用标准化管理,有助于管理层制定生产运作能力的计划,根据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所需的标准时间,代码中心可以根据需求制定其人员计划和设备计划,包括设备投资和人员招聘的长远计划。此外,工作进度计划的制定也需要有较精确的标准作业时间为基础。

5.2 管理矛盾巧妙化解,切实做到公平可信

启用标准化管理增强了员工的责任意识和紧迫意识,同时有效地化解了管理层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矛盾。服务标准体系对工作量及工作质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管理层按照标准化管理模式进行工作量及工作质量的排序和任务分配,根据不同工序完成不同工作的标准时间,合理安排每个人的工作任务,以防止忙闲不均、设备闲置、人员闲暇的现象,有效地利用了资源。并严格按照绩效考核标准,以统一的标准对每位员工进行考核,计算方式公平可信。

5.3 考核机制完善合理,关注群众满意程度

依据标准化的管理方法,合理修定绩效考核方案,并对考核表的计算方法进行改良,对工作量和工作质量明确规定,保证绩效考核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定期发放满意度调查表,统计群众满意率,收集群众表扬信和意见建议,追踪标准化体系对代码中心的影响。

5.4 队伍建设能力加强,全面提升执行能力

服务标准体系的建立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的设计方案,以帮助决策,用来选择和评价新的工作方法,评估新设备、新方法的优越性,也可以作为一种激励手段员工出色完成工作的手段,根据工作标准给予相应的奖励,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利于建设奋发向上的工作团队,全面提升员工的精气神和执行力。

标准化管理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 组织机构代码 标准体系 标准化 窗口服务

组织机构代码(以下简称“代码”)窗口是我省质监系统最大的对外服务窗口。2011年,我省代码窗口接待客户36万余人次,电话咨询量50万余人次。代码窗口服务质量成为质监部门工作的一面镜子。开展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研究是质监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能效的有效手段。

1 概述

1.1 代码的意义

代码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每个依法成立和依法注册的企业、事业、机关、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机构颁发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始终不变的代码标识,并由各级代码机关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书》。代码证书是证明持证单位具有法定代码标识的凭证和传递信息的载体。

1.2 我省代码窗口现状

我省代码窗口现有70个办证点,有140多名窗口员工对外提供服务,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56岁,最低学历仅为中专,基本上通过我省代码管理中心组织的业务培训,持有上岗证。仅2011年,全省代码窗口完成新赋码家7.7万家,年审18.6万家,换证8.4万家,电子档案扫描量35万余份,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若没有统一的服务规范或执行标准,势必会造成服务水平的参差不齐。

为保证服务质量的优质性、稳定性和连续性,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统一的规范,将行之有效的服务规范上升为标准的形式固定下来,让办事群众和企事业单位享受到更加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

2 我省代码窗口服务标准化

2.1 政府政务窗口现状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总书记也强调指出,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目前,全国很多地方都已经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全国综合性的行政服务中心已有2000多家。其中,四川已建成政务服务中心标准体系框架,保定市行政服务中心也制定了服务标准化体系,南京市也已完成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的研究。但是各地的行政服务中心的名称繁多,机构性质各异,没有统一规范、标准。

目前,我省大部分代码窗口除罗源、古田、大田、华安、建宁等外,均设在各级政府行政服务中心,未进驻服务中心的窗口也将陆续进驻。龙岩已开始实施DB35/T 951-2009 福建省地方标准《行政服务中心标准体系与编制规则》。福州市行政服务中心也开始推进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

政务服务标准化作为标准化工作的新领域,对提高政务服务质量、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2.2 构建代码服务标准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服务标准化工作已被置于战略发展的高度,国务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健全服务业体系,推进服务业标准化”。代码窗口作为向各类组织机构颁发代码证书的场所,也是政府政务公开的一个窗口。代码窗口起到桥梁作用,联系政府与群众,为进一步实现“服务型”政府起到关键作用。只有为客户、群众提供规范化、程序化的服务,通过建立服务标准体系来提升代码窗口服务水平,推进服务行为的不断改进,才是规范和提高代码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有效手段。在面对发展的同时,我省代码服务业的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窗口人员学历相差大,计算机操作能力不统一,对各项政策法规理解程度不同,业务水平不统一。

第二,窗口人员流动性大,岗位培训时间短,掌握代码业务水平有差距。

第三,窗口人员结构不合理,平均年龄偏大(平均年龄39岁)。

开展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研究,建立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旨在通过梳理我省代码各项业务工作流程、工作规范、法律法规等,形成一整套在代码标准体系框架下有机组成的、符合代码工作内在运行需要的标准体系,促进代码窗口获得服务的最佳秩序,提高服务质量,打造具有行业特色品牌服务。

3 构建方法

3.1 框架构建依据

构建我省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的主要依据有(包括但不限于):GB/T 13016-2009《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GB/T 24421.2-2009 《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2部分:标准体系》;《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福建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

根据福建省地方标准《行政服务中心标准体系与编制规则》的基本框架,结合我省代码业务多年来的服务运行,编制了“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表”。本表包括编制说明、体系结构图、标准明细表三个部份。

3.2 框架构建原则

在对中国移动福建营业厅、龙岩行政服务中心考察的基础上,结合代码业务的特点,初步构建了我省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框架。为确保我省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的合理、使用和可操作性、实用性,在构建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3.2.1 系统性合理。围绕服务提供规范,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由各个标准子体系构成。服务标准体系既具有共同特性,又在各自层面上相对独立,但每个子体系又相互关联地发挥其作用。因此,在体系构建上应结构合理,综合考虑到各业务特点,使得服务标准体系满足代码业务的发展需要,具有可扩展空间。

3.2.2 层次性分明。高度可操作性和广泛适用性是我省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的特点,为充分发挥该服务标准体系的有效功能,构建体系时应注意层次,既相对独立又有关联,形成有机整体,以适应代码业务发展需要。

3.2.3 动态性原则。随着社会发展,服务范围在相应改变,代码窗口服务也在不断变化升级。在构建代码窗口服务体系时应注意开放式结构,便于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总结问题,补缺补漏持续改进,不断提高代码窗口服务质量。

3.3 框架构建方法

3.3.1 搜集资料

通过搜集整理有关窗口服务业领域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相关文献、法律法规,结合代码窗口业务工作实际,建立以GB/T 13016-2009《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为研究依据的代码窗口服务体系的理论与方法。

3.3.2 实地走访

通过走访同行、同业的优秀做法,选择中国移动福建营业厅、龙岩行政服务中心等品牌服务行业进行重点调研,研究服务过程、业务流程等环节,确定代码窗口服务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

3.3.3 构建体系结构

通过分析代码窗口业务、管理特点,在代码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构建适应我省代码发展需要的标准体系结构,研究各层次子体系间的关系,明确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的层次划分。在本体系中,构建了代码窗口服务所有办证点需要共同执行的共用标准模块,也根据各业务所具有的不同的服务特色与服务优势,构建了某个业务需要个别执行的特性标准模块。

3.4 标准体系说明

我省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提出窗口服务的质量要求,规定了各项管理要求,以及管理层、窗口层的工作标准,明确了代码窗口职责、权利、工作内容和要求。服务标准体系分为三块:服务质量标准体系、服务管理标准体系、服务工作标准。这三个体系共同构成代码窗口服务标准化体系的有机整体。通过制定、实施一整套标准来获得最佳秩序,并取得最大社会和经济效益。

3.4.1 服务质量标准体系。服务质量标准是为满足顾客的需要,规范供方与顾客之间直接或间接接触活动过程的规范性文件。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包括代码窗口服务规范、代码窗口受理标准、代码项目办理规程、服务资质标准、服务设施标准。

3.4.2 服务管理标准体系。服务管理标准体系是为了支撑服务的有效提高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构成。管理标准体系包括人员管理标准、质量管理标准、基础设施管理标准、信息管理标准、财务管理标准、文化建设管理标准、监督考核标准。

3.4.3 服务工作标准体系。服务工作标准体系包括通用工作标准、窗口工作标准。

4 推动我省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建设与实施的建议

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标准,随着代码应用的不断扩大、代码业务的不断深入,应当认真实施各类标准,在实施中不断完善代码窗口服务标准、提高代码标准化水平,使我省的代码事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4.1 加快代码管理系统建设

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代码管理系统建设,实现代码网上申报、网上缴费、网上业务办理等,满足我省代码数字化应用的需要,进一步提高代码窗口的服务标准化管理,是代码工作的发展方向,更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实行代码网上办理,高效率、便捷地为社会提供信息和服务,把直接管理转向管理服务,以促进智能转变。

4.2 制定服务标准体系实施规则

实现规则目标,关键在于落实,应切实加强对我省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实施工作的领导,制定实施方案,组建代码服务体系工作领导小组,认真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明确任务分工和责任,做到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小组应加强对规划落实情况的评估和督查。定期召集代码服务体系小组成员研究代码体系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疑点,进一步完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完善体系建设。对实施的战略、时间、步骤、组织保证和实施中需采取的措施进行详细规划,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4.3 建设代码服务标准体系人才队伍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下,强调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不变的硬道理。要使代码窗口保持良好社会形象,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代码窗口的标准化建设,以全面提高窗口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建设一支标准化的人才队伍,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采取主动,树立代码窗口品牌。我们应做到,在宣传贯彻代码窗口服务标准体系的同时,发掘标准化人才,在提升业务水平的同时做好标准化的培训工作,尽快建立代码标准化人才库,不断提升代码工作人员素质,提高组织机构代码标准化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曹丽明.组织机构代码窗口服务的标准化管理研究[J].大众标准化,2011 (S1): 9-11.

[2]刘向华. 构建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质量信息服务平台[J].大众标准化,2011(S2):62-63.

标准化管理心得体会篇4

的提升:从ais到isca模型;标准体系的扩展;价值链会计管理重点的变革;价值链会计管理计划和会计控制作用的提升;价值链会计管理审计体系的变革;财会人员职责的提升。

【关键字】有限闭环价值链 价值链会计管理 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

自1985年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首次提出价值链的概念后,国内外学者已有不少论述,本文在诸多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狭义价值链和广义价值链的概念。狭义价值链泛指单体企业和企业集团内部的价值链或被称为纵向价值链;而广义价值链包含两个内容,其一是指以某一核心企业为主体的外部价值链或被称为横向价值链;其二是以多个核心企业为主体的有限闭环价值链或被称为社会价值链。

多核心有限闭环价值链指的是由于以某一核心企业为主体的价值链,其上下游企业也可能存在以其自身为核心的外部价值链,这样就形成了多个横向价值链互相叠交的局面。外部价值链的普遍存在,理论上讲它可以无限地延伸到整个社会,但其已失去了价值链管理的意义,为此应对多核心价值链作某些限定。多个核心企业为主体的有限闭环价值链定义为:加入该价值链的核心企业间应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所谓较强的关联性是指核心企业间对事先给定的目标函数其相关系数应不小于事先给定的固值。其中目标函数为价值链中各核心企业产品、市场、财务等指标的综合评估函数集;或值为事先指定的检测数值集。用这种评估体系,将使有限闭环价值链中的核心企业间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而那些虽然仍有某些业务联系而对设定的关联性检测不强的企业被排除在外,构成了价值链的有限闭环性。称由有多个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构成的企业问的价值链为多核心有限闭环价值链。

价值链管理实质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注重价值链上企业间的合作,把不同企业的人、财、物和市场等要素集成起来以使整个价值链的价值得到提升。价值链管理把企业资源的范畴从过去的单个企业扩大到整个价值链的企业群。企业关心的将不再仅仅是企业自身,而是它所置身其中的整个价值链的集成利益和发展能力。与此相适应价值链会计管理将突破传统会计管理的范围,而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作为实现价值链会计管理必备的环境和技术基础要发生重大变革。

一、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目标定位的提升

企业信息化初期,传统的会计信息化(电算化)所建立的会计信息系统独立于其它业务系统而存在,因此它的建设目标只是为了在财务部门实现会计核算的自动化,提高财务部门的财务业务核算、管理和决策的能力。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部分企业信息化进入了中期发展阶段,即企业实施在诸如erp应用系统环境下的企业管理整体信息化的阶段。它的主要特点从管理变

革视角出发实现了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管理,从应用信息技术视角出发实现了企业内的信息和过程的集成。会计信息化是企业整体信息化的一个部分,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目标是:面向企业整体管理的需求,不仅要提高会计事务处理的自动化和效率,还要从各业务处理中实时和自动地提取出有效的会计、财务、业务等综合管理信息以支持企业各层管理特别是高层决策的需求,从而提升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工作的价值。到了21世纪,由于企业面临全球市场经济和网络时代,价值链管理和价值链会计管理模式的产生,为了提升整个价值链企业联盟的全球竞争能力,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出发点一定要打破企业分割的局面,应从整个价值链企业联盟整体和长远战略和策略发展的需求出发,实现企业间信息和过程的集成。因此,会计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应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不仅要提高所有各联盟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控制和决策能力,另一方面还要从价值链企业联盟的整体价值管理活动(例如,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活动、物流控制活动等)出发,提升整个价值链会计管理工作的监管、分析和决策能力。并按事先规定的法则,在联盟企业有关业务发生时,提取相应的价值链会计管理的会计、财务、业务、市场、客户和竞争对手等综合信息以支持价值链企业联盟综合管理、监控和高层决策管理的需求,从而提升价值链企业联盟整体会计管理工作的水平和价值。

二、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平台的变革和提升

为了支持价值链企业联盟间的会计管理信息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价值链企业联盟的信息技术平台特别是网络平台必须由分散的各企业内部网络系统提升到由互联网技术支持的各联盟企业的内部网(intranet)和企业间的外部网(extranet)协同工作的网络平台;应用系统的结构也应从c/s结构提升到b/s结构。

信息技术平台变革和提升使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ais)分布能力的提升。由于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目标具有的双重性,即一方面要提升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同时要提升价值链企业群的整体会计管理能力,因此,企业联盟间协同工作的网络和数据处理平台应具有较强的分布能力,包括分布处理能力、分布存储能力和功能分布能力。只有在分布能力的支持下,信息技术平台才能同时分别地支持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的局部应用和企业联盟间的协同会计管理的全局应用,使两者之间既有关联,又有独立的运行空间而互不干扰。

2.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支持异构环境能力的提升。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技术平台是由不同企业的局域网、广域网连接而成,这些网络具有不同的网络硬件平台、网络协议、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应用软件系统,如何使这些异构的系统能够协同运行是该平台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价值链信息平台必须具备的能力。

3.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时性、共享性、集成性、开放性、表示能力的变革和提升。由于信息技

术平台的提升,在由互联网技术支持的各联盟企业的内部网和企业间的外部网协同工作的网络平台下,使价值链会计信息的采集由集中、事后批处理方式向分散、实时和多元化方式发展,其中会计信息采集的多元化指的是采集空间、领域、时间的多元化;会计信息的传递由手工向自动化的网络传递发展;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会计信息的表示也具有多元化,即信息化系统除了提供数字化信息,也可提供图形化信息(如财务分析、预测的直方图、折线图)以及语音化信息(如有声财务分析报告)等;更在internet技术和b/s体系结构的支持下,会计信息应用的共享性、集成性、开放性得到大大的提高。

三、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模式的变革

传统会计信息化(电算化)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模式是基于传统会计循环的手工系统的模拟,称为面向输出视角的模式,它使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收集和存储的是各类会计报表需要的并利用会计科目进行分类的高度浓缩的价值信息,并不能满足不同信息用户的决策需要,使之成为“信息孤岛”。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模式因克服上述局限,使会计业务和企业联盟其它业务实现有机的集成和一体化。业务事件驱动模式将是实现会计业务和企业联盟其它业务集成和一体化设计的有效模式,它的核心思想是:在充分理解企业联盟的环境和目标的基础上完成业务流程重组或优化及会计业务与其它业务的整合后,再依次完成如下工作:考察联盟企业的与整体价值链管理有关的所有业务过程,识别业务事件(含一般业务事件、会计事件和信息事件);识别事件资源、参与者和地点;识别事件、资源、参与者和地点的相关行为、特征及属性;识别并记录资源、事件、参与者和地点之间的直接关系;识别控制和决策事件和控制规则;识别各事件的触发机制,含触发者、触发时刻、触发后的响应操作等。依据业务事件模式的上述分析,可得到业务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框架结构。

四、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业务流程的变革

为了实现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首先应实施所有业务流程包括会计和财务管理流程的优化或重组。业务流程的优化或重组的原则是:以流程为中心,将企业管理由过去的职能导向型转变为流程导向型。会计管理流程也将与其它的业务处理流程进行整合,它不再是基于传统的会计循环,而是基于业务活动的“业务过程/业务事件”来建立会计业务流程。新会计业务流程的特点:由封闭到开放、由滞后到实时。同时为了支持价值链会计管理

,则应根据价值链会计管理需求,定义相关的会计控制规则。例如,定义价值链的成本控制规则、物料控制规则、资金流控制规则等(有关论述请参阅本课题的其它论文)和相关的信息规则,再依据本文有关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模式变革中论及的观点,可将这些控制规则和信息规则集成到业务流程中去,实现价值链业务流程、价值链会计管理控制和信息流程的集成,以支持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

五、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内涵的提升:从ais到isca模型

由传统会计信息化(电算化)发展到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其内涵和体系结构将更趋于完备,作者曾撰文提出了会计信息化的体系结构:isca(information system,control and auditing)模型是ais (auditing information system)的扩展。isca模型由三要素组成,它们是:ais、ais的控制制度和ais的审计体系。目前,多数企业在实施传统的会计信息化(电算化)时,只关注对ais的建立和使用,而忽略了后两项工作。由于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平台是各联盟企业内部网与企业联盟间的外部网(extra net)协同工作的网络平台,基于上述网络平台的信息系统具有更大的安全风险。不加控制的信息系统将可能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例如,会计信息会很容易地被毁损、失窃和失真而导致不正确的决策;对会计信息系统的非法访问、未经授权拷贝、黑客的闯入和病毒的侵入等,从而使会计信息系统受到严重的损害。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会影响对信息技术使用的质量、效果,同时会影响会计人员使用信息技术的信心和会计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由此可见,在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成功建立以后,建立一套有效的控制制度和审计体系对价值链上的ais实施内部控制和定时审计是十分必要的。

六、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扩展

“技术标准已经成为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这种对标准体系的赞誉并不算过分。传统的会计信息化(电算化)对标准体系的建设集中在会计核算软件的功能结构和会计电算化实施中用手工帐等标准的制定上,它们仅是会计信息化初级阶段的一些实施标准,远不能满足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复杂需求。特别是会计信息化由单个企业发展到价值链企业联盟时,更需要完善的标准体系来指导和约束价值链中各企业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和实施。笔者认为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应参照软件工程的相关标准体系并考虑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固有特点。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应包括如下内容:价值链财会信息表达形式(元数据)的标准,它包括价值链会计信息的准人标准(元数据的定义)、中间过渡和终极输出标准,包括凭证、账簿和报告的输出标准、表外披露项目的标准、重点财务管理指标的标准、非财务信息标准等;价值链会计信息分类和传送(xbrl)的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数据交换(接口)的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控制的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测试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性能和质量控制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评估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标准;价值链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制度标准等。价值链会计管理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将大大有助于价值链会计信息化有序和稳健的发展。

七、价值链会计管理重点的变革

在我国,目前多数企业的会计管理信息化受系统集成度和管理理念的影响,使会计管理重点仍停留在对财务会计的管理上。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管理重点将有所突破。1986年,全美会计师协会提出管理会计应实现以下两个目标:“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为了实现管理会计的上述目标,不仅要依赖相应的数学模型,同时利用企业联盟间的网络平台,

在企业业务数据发生时,按照事先的规则定义,可以进行在线实时的信息采集,同时形成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等所需要的核算、管理和分析信息,再利用电子计算机的高速和高精度的计算能力,使管理会计等的众多数学模型在ais中得以实现和应用,最终提升ais提供管理和决策信息的能力。

与管理会计等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数据仓库、数据挖掘、olap等技术的应用。在价值链会计管理的企业联盟中存在着现实和历史的大量会计管理和业务信息,对他们亟待进行进一步的加工、综合查询和使用.而数据仓库、数据挖掘、olap等技术的应用使信息系统很容易得到面向各种管理主题的、集成的、随时间不断变化的统计分析信息和决策支持信息。例如,对价值链上的各利润中心、成本中心、物流和资金流控制中心等建立各种面向主题的信息集市和分析模型,以支持有关分析和决策的需求。例如对资金流控制主题设计如下的内容:跟踪和反馈价值链上资金流,了解整个价值链中资金流的流量、流速和瓶颈,从而对内外部各不可控的裂变因素加以预警和控制。因此在开展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工作中,应逐步地、稳定地使用上述技术,使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管理重点由财务会计提升到会计和财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八、价值链会计管理计划和会计控制作用的提升

价值链是由具有不同产权主体的企业构成的企业链群,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这个系统中的各个企业之间是一种竞争.合作关系(co-opetition),这些企业联合起来,追求一套达成一致的目标,同时仍然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在这种情况下,要真正实现价值链的管理,控制是必不可少的。价值链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业务流程,管理的结果需要由企业的财会信息和业务信息反映,显然会计信息是最综合和全面的,也是最具可比性的。因此建立和完善会计控制,保证财会信息的准确、真实、完整变得尤为重要。

计划是控制的前提,也是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对价值链这样一个松散的、动态的企业链进行管理时,计划管理无疑是重要的管理方式和途径之一。计划是协调的结果,也是各企业具体经营的目标,它使链中各企业明确自身具体目标的同时,了解整个价值链的总体目标,并明确了解自身对价值链的价值贡献,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激励企业追求价值链的总体价值,使各企业的追求趋于一致,从而实现价值链管理的根本目的。

为了实现整个价值链的计划和会计控制的动态管理,其最重要的技术前提是能否及时收集和反馈价值链上企业群计划管理和会计控制的大量信息,并能作出快速调整、控制和响应。无疑实施网络环境下的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是实现价值链的计划管理和会计控制的重要环境和技术基础。其一是在信息系统环境下不仅能自动处理大量而复杂的信息,支持整个价值链企业联盟业务的急剧增长和动态变化,从而有效地规避各种风险。其二在信息

系统的环境下,由于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传递过程由系统自动、有效的完成,减少了人工的干预,这种有效的信息反映及传递机制是实施有效的计划管理和会计控制的基础。其三信息系统环境还能改善和规范价值链企业联盟中“业务-计划管理-会计控制流程”,如本文三中所述,只需在实施业务流程优化时,将计划管理和会计控制流程嵌入到各有关的业务流程中去并使之有机地集成,便可在业务发生时,动态地实施强有效的计划管理和会计控制。其四在信息系统的环境下,信息系统的运行不仅需要清晰的操作规程、明确的岗位分工、严格的授权机制等,这些将使价值链企业联盟的管理流程得到规范,从而使计划管理和会计控制也得到有效的执行。

九、价值链会计管理审计体系的变革

价值链会计管理面对价值链联盟中的多个企业,因此对价值链联盟企业间的关联经济活动实施审计是十分必要的。价值链会计管理审计是价值链相关企业主体协商同意的前提下,共同委托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价值链各方事先确定的各方经营管理活动应该遵循的标准对链中各相关企业主体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执行规则的情况进行审查、评价,用以维护规则,提高价值链会计管理效益的监督活动。其中规则是指为了确保价值链会计管理的有效性,链中各企业协商确定和制定,并已承诺实施的各企业生产经营和会计管理活动应该采用或执行的各种目标、制度、指标等。价值链会计管理审计对象是价值链联盟中的关联经济活动;其审计目的是通过对价值链企业联盟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执行由价值链协调机构代表各企业拟订并签署同意的各种协议的情况进行审查、评价,促使价值链的各种协调方案能够得到贯彻、执行,从而提高价值链会计管理的效益;其审计目标是对审计对象的评价,是审计实施前对每一个具体审计对象需要审查时,事前规定的应该达到的要求。

十、财会人员职责的提升

在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环境下,财会人员不仅是财会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同时还是各种价值链业务活动规则、控制规则、信息规则和审计规则的制定者和会计信息系统的维护者,财会人员职责将得到大大地提升,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科学使用价值链的财会信息。在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环境下,财会人员可以通过。internet网按事先制定的价值链业务活动规则和权限控制从采购、仓储、生产和销售等所有经营环节实时采集到财会数据,此时客观上就要求财会人员能够准确地分析数据、提出科学的分析结论和决策方案,工作重心转移到对财会数据监控、分析和财务决策上。

2.制定各种价值链业务活动规则、会计控制规则、会计信息规则

和审计规则。为了使财会人员能科学使用价值链财会信息,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在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中,财会人员应与业务人员协作共同完成业务流程的优化或重组,并根据价值链会计管理的需求制定各种价值链会计控制、会计信息规则和审计规则。

3.对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随着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也应在不断地在维护中实现它自身的动态变革。与哪人员不同,财会人员对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重点突现在如下几点:第一,根据价值链会计管理变革的新需求,提出对会计控制规则和会计信息规则变革的新需求;第二,协助it人员正确理解、抽象和描述上述规则;第三,在it人员完成规则变革的信息设计后,对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新功能进行验收评测。

4.制定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内部控制和审计制度。结合本文五中的观点,财会人员与it人员协作共同完成制定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内部控制和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主要参考资料

杨周南,论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模型:会计研究,2003年10月

杨周南,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管理信息化:会计师,2004年3月

标准化管理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ISO质量管理高等院校

自1987年国际质量标准化组织公布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以来,ISO先后了ISO8402、ISO9000———ISO9004和ISO9000:2000版等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统称ISO9000族标准,经过多次修改完善ISO使质量管理进入到了一个规范化、程序化和国际化的新阶段。作为工业企业用于产品质量检测和质量保证的标准,ISO规定了质量体系的核心内容,描述了质量体系应包括的要素,强调各种质量活动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强调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和与供方互利的方法等八项质量管理原则,通过强化市场意识和效益最大限度满足顾客要求,提供优质服务,提高产品质量,进而实现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不断创新研究,开发新产品,可以说在工业企业中ISO最大化的实现了它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它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多数企业在引进了该标准后取得了成功。

在高等院校引入ISO并不是新理念,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加拿大、挪威、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纷纷建立了高效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国内的如中国计量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等在实践ISO思想后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作为面向社会的高等院校,她是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企业的消费者是广大的顾客,提供的服务是满足顾客的需要,高等院校的消费者是社会和学生家长,提供的服务既要满足学术、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又要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如同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价值最大化一样,就高等院校而言,也需要通过不过提高服务水平,增强竞争力,来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善和提高,因此高等院校与企业有着天然的依存关系,使得其在管理工作中借鉴企业的ISO质量认证体系成为可能。此外,近年来教育制度的改革,绩效工资制度的实行,考核体系指标的改进,实现了可以建立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可能,2004年8月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其实质就是一个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质量的国家标准,该指标体系分别对实践教学、管理队伍、质量控制、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社会声誉、就业等19个项目以设立44个观测点的形式规定了具体而细致的指标,可以说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都是与其直接配套的。

ISO最大的特点是通过严格执行标准化的程序文件,使整个操作的运作流程化,注重对整个操作的运作过程进行控制,通过强调对运作过程的记录而体现过程受控,通过闭环的反馈体系而使整个质量体系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从而达到以预防为主的质量管理体系,这就要求高校在构建管理体系时,必须建立规范的管理文件,制定学校的管理目标或方针,编制工作手册和日常规范,并对全员进行培训,认真贯彻和落实体系内容,做到责权分明,各负其责,并保留可追溯性记录,避免管理工作的随意性和相互推诿扯皮现象,确保管理的有效性。在ISO管理中,借鉴封闭环管理模式,让教师在自我完善过程中持续改进,通过检查和学习,纠正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和偏差,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高等院校的整个管理工作中建立相应的ISO管理体系,可以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全面设计,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和质量目标,通过各环节的有效贯通保证整个体系运作的有序性。

2002年,笔者所在中心开始建立ISO质量标准体系的实践,并积极思考,目前中心在办学特色、管理模式、学生就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我们从“一切为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部门制定规范的管理文件、管理目标,明确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和反馈体系来保证教学过程程序要求完成,教师明确教学与科研工作量,规范内部考核体系,从教学准备、教学日志、随堂听课、考试、学生座谈会、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等多方面全方位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测,考核学生就业率水平,老师严格抓学生的学术水平,在仔细研究我国快速成形人才缺口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着重培养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一方面抓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实践能力,中心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通过高校之间的联合竞赛,通过中心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论坛等形式,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中心将传统的学历培训向技能职业化培训转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不断加强,培养了一批批既有基本专业理论又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创新型人才,教师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改善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成果,就业率方面在全院遥遥领先,考虑学生作为顾客的特殊性,中心制定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估监督机制,定期组织学习检查纠错,通过内部审核、学生打分进行监测,敦促教学水平的提高,自ISO引入以来我中心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呈现良好态势,培养出了能够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的高素质人才,增强了我中心的核心竞争力。超级秘书网

ISO越来越多的被引入高校管理理念,ISO不仅适应了全球化大趋势,而且在很多高校被广泛应用,有效的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在教育行业的适用性也得到了证明。需要特别指出学校培养的是人才,是动态的,有生命的,学生是最终输出的产品,这些有思维会思考居有独立思想的个人不同于企业静态无生命的产品,因此不可能同工业产品那样制定完全同意的规格和标准去度量,其次教师的科研成果和为社会提供的服务这些都是难以量化的东西,这又是和企业存在的本质区别,因此运用ISO对高等院校进行管理有它适用的地方。

总之ISO并不是生搬硬套的体系,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灵活引进ISO标准,确保其在教学管理中能发充分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志坚.ISO9000标准应用于教育实习研究.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

标准化管理心得体会篇6

一、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创建先进城市为标杆,认真探索和制定一套用标准化的原理和方法管理城市的标准体系,促进城市管理科学、规范、高效、有序。

二、目标任务

以城为模型,研究和制定一套具有较高层级和推广价值的城市管理标准,建设和展示一批标准化管理城市的示范项目,探索和建立人性化、精细化、规范化、数字化的城市管理模式,实现“让城市美丽,让人民满意”的目标。

三、试点范围

以城城市规划建成区部分区域作为城市管理标准化试点范围。

四、管理标准

借鉴先进城市管理标准化的做法,结合全面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开展城市市容市貌百日整治活动、积极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实际,构建市城市管理标准体系并由下列标准组成,凡新增的城市管理标准内容纳入本体系管理。

五、实施步骤

试点工作从年1月15日至2012年3月31日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组织准备阶段。时间为1月15日—4月30日。主要任务:一是考察学习外地经验和做法,拟定市城市管理标准化试点工作方案;二是由责任单位负责,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城市管理标准体系,无国家和行业标准的,结合实际制定具体规范,确保城市管理有标可依;三是对制定的各项标准体系组织研究论证,标准;四是明确实施主体,做好宣传贯彻和实施准备工作。

(二)标准实施阶段。时间为5月1日—12月31日。主要任务是:由临翔区政府具体负责,市直有关部门配合,按照市政府的城市管理标准,对试点区域内各类设施进行整改、完善、提升,对各项日常管理工作进行理顺、规范、优化,对影响市容市貌和公共秩序的行为进行专项整治,检验标准的可行性、科学性。

(三)评价改进阶段。时间为2012年1月1日—3月31日。主要任务是:在市政府的领导下,由标准化管理机构和市直相关部门对试点工作开展评价,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改进,落实长效机制,巩固试点成果,探索出一套标准体系在全市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推广使用。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全面深入开展好城市管理标准化试点工作,成立市城市管理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市人民政府市长任组长,分管城建工作的副市长任副组长,临翔区政府、市政府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政府新闻办、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环保局、市卫生局、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市林业局、市城乡规划局、市旅游局、市水务局、市文体局、市国土资源局、供电局、电信分公司、移动分公司、联通分公司、广电网络公司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成员从市质监局抽调,具体负责城市管理标准化建设的指导、协调、检查、评价等日常工作。

(二)落实工作责任。

1.由市质监局牵头负责,临翔区政府、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公安局、市工商局、市环保局、市城乡规划局配合,制定“城市管理标准体系—要求、城市管理标准体系—评价与改进”等2个标准,并做好实施过程的指导、督促和检查工作。同时负责城市管理标准化制定的规范管理和审核指导工作。

2.由市住建局牵头负责,临翔区政府、市质监局、市环保局、市林业局、市卫生局、市工商局、市城乡规划局、供电局、电信分公司等配合,制定“城市管理标准体系—绿化、城市管理标准体系—美化、城市管理标准体系—亮化、城市管理标准体系—净化、城市管理标准体系—建设秩序”等5个标准,并做好实施过程的指导、督促和检查工作。

3.由市公安局牵头负责,临翔区政府、市城乡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环保局配合,制定“城市管理标准体系—治安秩序、城市管理标准体系—交通秩序”两个标准,并做好实施过程的指导、督促和检查工作。

4.由市工商局牵头负责,临翔区政府、市住建局、市城乡规划局、市环保局配合,制定“城市管理标准体系—市场秩序”标准,并做好实施过程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工作。

5.由市住建局与电信分公司共同负责,研究制定城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推行方案,报批后由有关责任部门组织实施。

6.由临翔区政府具体负责,市城市管理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配合,在城全面开展城市管理标准化试点实施工作。

(三)建立协调制度。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市城市管理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每月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城市管理标准化推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做好城市管理标准化试点工作。二是建立统一指挥制度。成立联动指挥中心,城市管理标准化办公室及时公布联动指挥中心电话,开通城管服务网站,对群众反映或日常巡查中发现的问题,由联动指挥中心负责通知相关职能部门处理,并及时反馈,切实解决城市管理中政出多门、权责不清等问题。

(四)广泛宣传动员。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宣传栏、标语、图片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城市标准化管理的宣传工作,动员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城市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对城市管理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广泛深入报道,对影响城市形象的行为公开曝光,营造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

七、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立和推行城市管理标准化体系,是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抓手。各责任单位要切实把城市管理标准化试点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工作机构,明确主抓科室,落实工作人员,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科室抓落实,确保城市管理标准化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

标准化管理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 连锁经营 标准化 核心竞争力

连锁经营是通过对若干零售企业实行集中采购、分散销售、规范化经营,从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一种现代流通方式,主要有直营连锁、特许连锁、自由连锁三种类型。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经营方针、统一服务规范和统一销售价格等是连锁经营的基本规范和内在要求。连锁经营产生于19世纪中期,于20世纪中期获得迅猛发展。在经济发达国家,连锁经营普遍获得成功,其销售额一般都占零售市场的30%以上。我国于1990年底出现第一家连锁超市,至2005年末,我国拥有限额以上连锁零售集团(企业)数量达到1416家,形成一批实力较强的连锁企业,如上海联华超市、北京国美电器、百胜投资公司等。

一、标准化是连锁经营最本质的特征

连锁经营是指经营同类商品或服务的若干个经营单位,以一定的形式组成一个联合体,通过对企业形象和经营业务的标准化管理,实行规模经营,从而实现规模效益的商业组织形式。一般认为,连锁经营的基本特征有三个:

1.标准化

标准化管理是多店铺组织与网络化流通的必然要求,其目的是为了确保连锁门店的统一形象,稳定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简化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并控制人为因素对经营管理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直营连锁中,标准化经营体现在四方面:一是形象标准化。即各分店规模、名称、标识、装修、店员服饰、营业时间、广告宣传等方面高度统一;二是商品标准化。即各分店在经营品种、商品质量、商品档次、商品价格等方面保持一致;三是服务标准化。即各分店在部门职能、岗位职责、营业员礼仪和服务操作等方面执行统一标准;四是管理标准化。即各分店在商品采购、配送、验收、陈列、促销、盘点、设备使用、安全管理和信息管理等方面实施统一标准。

2.专业化

从营销职能上看,连锁商店总部和店铺的职能分开,总部负责决策和综合管理,而店铺负责销售和微观管理。从营销流程上看,商品的采购、配送、销售、管理等职能分离。总部和分店各司其职,共建完善的价值链。

3.集中化

表现为连锁总部的高度集权管理。包括:制定统一的经营战略;统一经营方针;统一管理人事;统一调度资金;统一开发和利用资源;集中商品采购和配送;信息汇集、广告宣传、员工培训等方面集中统一管理。

其中,标准化是连锁经营的最本质特征,也是连锁经营的技术基础。标准化保证了连锁店的“可复制性”,使得总部能够集中配置资源,统一管理,各分店专门负责销售。没有标准化,不可能实施专业化分工和集中化管理。例如员工培训工作,由于要求营业员掌握相同的服务标准,所以由总部专职部门统一进行。否则就会提高经营成本,降低管理效率。标准化有效避免了各分店相同工作的重复思考和设计,保证了连锁经营管理的“简单化”,为连锁企业的高速扩张奠定了前提条件。连锁的实质是标准化的连锁,连锁经营是利用“组织链”、“商品链”、“信息链”、“资金链”和“管理链”连续在一起的网络化组织,维系上述要素形成链条的接口正是标准。

二、标准化与连锁经营优势

连锁经营实质是将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原理应用于流通领域,达到提高协调运作能力和规模化经营效益的目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内在要求之一是标准化。标准化是连锁企业培育竞争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1.标准化使连锁企业获得正的外部性利益

经济学家金碚(1999)在其著作《产业组织经济学》谈到:“如果一家商店出售同样的产品,并提供标准化的服务,经常购买该产品的消费者从一个城市到了另一个城市后,如果能找到同样的商店,就能够购买到同样的产品,获得同样的标准化服务。也就是说,这个商店的信誉具有正的外部性。喜欢该商店的一个分店的消费者可以知道另一个分店也会提供同样的产品和服务。因此,连锁店应该保持统一的标准。”可见,连锁经营标准化可以使企业良好的信誉形成正的外部性而增加利润。

2.标准化可以规范连锁经营秩序

连锁企业标准化的核心是业务流程标准化和管理方式的标准化。业务流程标准化的前提是店铺的标准化。如果店铺经营都是个性化的,店铺的管理就不可能统一,就会更多地依赖于“人治”而不是“法制”,从而导致管理随意性增强,最终造成业务流程的混乱局面。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零售企业内部管理是相当薄弱的,它们普遍没有健全的标准体系,往往一个电话、一个口头指令就改变了业务流程,导致经营秩序混乱,工作经常出错或反复,浪费了时间,增加了经营成本。所以,目前不少企业都意识到,必须总结优化现有的基本业务流程和管理方法,并固化在整个工作过程中,使之形成标准,通过培训学习,规范员工行为。例如,按规定的程序采购商品、按照标准科学检验商品、建立标准化的仓库、规范营业员和售后服务人员服务行为等,都是必要的标准化措施。世界上最大的连锁快餐集团麦当劳通过品牌、质量、服务、日常管理、人才培养、异常情况和特许经营等环节全面实施标准化管理,形成良好的经营秩序,确立了持久的竞争优势,成为餐饮行业的世界第一品牌。

3.标准化使得连锁企业对“店铺”进行复制,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实现规模经济,实施低成本战略,从而采取低价的营销策略,占领目标市场

国美电器副总裁李俊涛曾经指出:“对于众多零售企业来说,做好标准是未来5年内惟一也是最迫切需要做的事情。”“首先是店铺标准化。个性化的门店会造成事实上的单店经营,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连锁管理。”“如果要求单店对不同商圈采用个性化竞争手法,商品库存资金利用效率由门店负责,就会导致整个企业的经营最终依赖于各个单店的经营绩效,必然会带来扩张和管理上的困难,这与通过连锁经营实现快速扩张和规模效益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国美在2000年之后快速扩张,得益于之前14年时间不断对家电连锁标准化的探索。相反,曾经红极一时的“郑州亚细亚”等零售企业最终以失败收场,并非由于老板没有快速成长的意识,恰恰是因为老板具有了超前的意识,但内部管理控制极端薄弱(没有刚性的业务标准约束),导致企业在急速扩张中走向衰败。

4.标准化有助于连锁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

连锁企业构造核心竞争力的着眼点有四个:一是扩张速度;二是成本优势;三是高效服务;四是管理先进。显然,这四个要素无一不与标准化有密切联系。世界上第一大零售集团沃尔玛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以信息系统和高效的物流系统为基础的标准化连锁店体系。

三、连锁经营标准化的对策

首先,树立标准化经营理念。标准化经营理念的实质是“用顾客满意的标准为顾客服务”。标准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统一化。其次,制定顾客满意的标准。标准的内容不能凭空编造,它来源于顾客的需求和企业管理经验的总结,是对顾客的承诺。制定标准必须经过市场调研,广泛了解企业利益相关者(如顾客、批发商、政府、竞争者及社会公众)的利益要求,在利益相关者代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形成标准。第三,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第四,建立标准的动态机制。标准在一定的时间里相对固定下来以后,不能随意改变。但是,企业营销环境是动态变化的,如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改变、信息技术的发展、竞争者服务标准改变、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地区差异等,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变化。所以,标准化不是“僵化”和“教条化”,要求企业必须及时对标准体系进行改进。例如,营销员的服务标准或企业售后服务标准,如果竞争者选择了让顾客更满意的新标准,对本企业造成威胁,则企业必须对自己的标准进行修订。最后,建立标准化信息系统。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信息管理系统是最能够体现标准化的应用工具。连锁经营跨地域和实体的多店铺协调依靠信息管理标准化。

参考文献:

[1]国家经贸委:《关于促进连锁经营发展的若干意见》.2002年

[2]周勇:连锁店经营管理基础.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年5月

标准化管理心得体会篇8

随着高速公路事业的不断快速发展,现代化的高速公路通行网络逐步建成,高速公路的建设、运营及管理也同样需要标准化、完善化、国际化,以下我浅谈一下对标准化收费服务管理体系的认识:

一、什么是标准化的收费管理服务体系

举例说明,我们在购买一件商品时,希望这件商品不仅当时检验是合格的,而且更加希望在产品整个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始终按照一定规范和程序来生产,从而保证产品实物的质量,最大限度的降低商品本身隐含的缺陷。

同样司乘人员在使用高速公路的整个过程中,尤其是在收费站交费时,他所要求得到的不再是被动的缴费,甚至是被制约性的管理,而是要得到一种体现标准化、准确化、人性化的服务,这就是标准化的和谐管理服务。

标准化的收费管理服务体系是建立在现有管理制度上的一种升级,是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的必要条件,它对我们现有收费管理工作有着鲜明的指导性和强硬性,体现的是一种更加先进的收费管理模式。标准化的收费管理服务体系建立类似于GB(国标),但更贴近于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所认证的服务质量过程,而执行标准化收费的过程就像一个产品的诞生。

二、标准化的收费管理服务体系的特点

标准化的收费管理体系源于自身管理制度,但更高于自身的管理制度。虽然我们现有的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制约不良行为和加强队伍建设的作用,但只能是从某种意义讲,只是一种防范,而标准化的收费管理要求我们必须按照这种程序执行,必须按照这种要求工作,必须按照规定进行落实。

第一,强制性:标准化的收费管理体系主要表现为严格的规程化、必须化,从表面上看,标准化的收费管理体系显得较为强制,其实强制性的执行只是存在于表面,其根本就是为确保整个服务过程的质量。

第二,专属性:收费管理服务体系是作为高速公路行业收费工作的实际应用有一定的专属性,与其他服务体系有本质的区别,这取决于单位的总体发展规划及战略思想。

第三,亲和性:收费管理服务不同于有形的实体,实体产品可以经过严格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检测才提供给顾客,可控性较强,而收费管理服务是以人为载体的,控制服务质量的方法除了制定一系列规范的服务流程,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外,还要塑造良好的品牌文化氛围,让收费人员切实履行单位对社会的服务承诺,要在司乘人员中建立有具有亲和力的服务理念。

三、执行标准化的收费管理服务体系在行业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机制的逐步转变,以省政府直接领导和授权的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性质的高速公路集团公司已逐步替代事业型的管理机制。这就意味了高速公路行业要面临经济市场的种种问题和挑战,而较早接触或实践标准化的收费管理体系,有助于高速公路行业较快的适应经济大潮的变化,有助于高速公路行业及时调整管理策略,有助于全面衡量发展与效益的关系,更有助于强化品牌竞争力,为高速公路行业在经济社会中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如何建立完善的收费管理服务体系

科学的标准化收费管理服务体系使收费人员在收费过程中尽可能避免产生偏差,即使出现偏差也能很快得到纠正,而建立一套适应自身发展的管理服务体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制定符合自己实际的收费服务质量方针、收费服务管理的质量目标、服务标准和工作目标。如制定具有规范性、可操作性和可检查性的《收费管理服务质量手册》、《收费管理服务质量程序》和“运作文件”的质量体系,用《质量手册》阐述的质量方针,描述质量体系概况及各工作岗位的职责;用《质量程序》作为《质量手册》的执行性文件,为实施质量方针及服务的各要素提供规范,同时里头规定各工作岗位为保证服务质量所应尽的职责、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等;用“运作文件”作为工作岗位的工作标准和作业指导书。

第二,不断落实服务内容质量的评价标准。

因为过往的司乘人员是否满意收费人员的服务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绝对的标准和既定的模式也显的较为模糊,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阐明服务内容,这其中包括服务项目、服务标准、服务方式、服务承诺等诸多方面,从而共同确定服务质量的评价标准,最重要的是这些评价标准必须以司乘人员为中心,而不是以收费站点为中心。

标准化管理心得体会篇9

为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我国相继于2010年7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2011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化“安全生产年”活动的通知》,要求全面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2011年5月,国务院安委会在《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别提出:“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企业要在2012年底前实现达标,非煤矿山和冶金、机械等工贸行业(领域)规模以上企业要在2013年底前实现达标”。

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2012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1号文件《关于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通知》,全面部署和指导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气电集团”)也将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摸着石头过河”是安全生产标准化推进之初普遍存在的情况,作为一家拥有跨国合作项目的国有企业,气电集团很早就引进了体系化安全管理模式――QHSE管理体系,所以气电集团不仅要思考如何将安全生产标准化运用于实践,更重要的是理顺二者的关系,将安全生产标准化中企业达标、专业达标和岗位达标的具体要求与QHSE管理体系的要素融合发展,提升QHSE管理水平。

黄虎龙作为气电集团主管安全的副总经理,首先明确了一点:不管是哪个体系,其核心都是绝不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不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与气电集团的安全管理核心始终一致。

“体系化管理是气电集团QHSE管理的原则和基石,但随着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内控体系的出现,与QHSE管理体系的要求有所分散和交叉,迫切需要全面梳理、统一整合,探索QHSE管理一体化体系。如果各板块的QHSE管理一体化体系建立统一标准和规范,可以使气电集团所属各单位QHSE管理水平提升到同一起跑线上。”黄虎龙表示,收到国家和总公司的文件后,气电集团经过研究,结合集团下属的百余家注册公司业务新、发展快,管理力量相对薄弱,所属各单位大多为合营公司,QHSE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管理现状,认为集团应以安全生产标准化为契机,细致梳理和改正QHSE管理漏洞和缺陷,开展彻底的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全面提升QHSE管理水平。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实现QHSE管理标准化,即:制度标准化、设备管理标准化和人员操作标准化,从而实现气电集团整体QHSE管理水平的提升。另外,借助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进一步加强气电集团各行业内各单位的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将气电集团对所属各单位的QHSE管理要求落到实处。

对于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及QHSE管理体系的认识,黄虎龙结合2012年的具体工作说:“安全生产标准化和QHSE管理体系就像是一个魔方的不同侧面,无论如何旋转,从哪个角度切入,其核心都是安全生产中的零伤亡、零污染、零事故。国家出台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出发点,依旧是堵住安全生产中的三道闸门――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安全管理缺陷。企业只要能将三道闸门上的漏洞都补上,就会预先防范事故发生。具体应用到实际,也就是通过企业内部制度规章的建立施行,完成企业达标;通过提升设备设施的管理、设计、工艺流程等方面的安全性,保证设备运行阶段的安全状态,配合后期的检查、维修完成企业自身的专业达标;通过加强对人的操作规范、安全培训等,逐步规范人的安全行为,最终达到岗位达标,提升人的安全行为。”

标准化管理心得体会篇10

一、建立财务共享模式的优势

财务共享模式,通过对流程的再造和标准化,总的来说,在加强内部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资金风险、提高报账全流程效率,节约报账成本以及提高员工满意度等方面,财务共享服务均表现出极大的优势。

财务共享模式能够将企业各项业务整合为一个系统财务共享服务,能够将传统模式下企业内部相对分散的各项业务通过财务信息的串联,有机地整合到一个体系内。可以将企业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风险共担的利益相关。在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内部各项活动都会同企业战略计划和行动目标更为接近,因为在这一体系下,内部信息实现了最佳的传输和交流效果,整个财务流程与业务流程成为了一个相互联系的体系。财务共享模式将各分公司中的基础性、日常性财务工作集中起来,统一核算标准,使原先重复、复杂的工作变得更加高效、简单,核算工作效率和质量得到大大提高。通过财务共享信息平台,上级单位能够随时调取分公司的各项财务数据,随时监督各项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财务核算从事后的静态核算到事中的动态核算,极大地丰富了财务信息内容和提高了财务信息的价值。

财务共享模式让各级财务工作得以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工作重心转向加强执行力、精确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与执行控制、提升信息挖掘深度等方面,及时、高效地为生产经营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决策支撑,大大提高财务管理核心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财务共享模式让企业内部的财务组织职能划分得更明显。财务共享模式更侧重于关注企业的总体战略,负责制定财务政策和标准,为各分公司设定目标,评价他们的经营成果,进行资源的分配和管控管理。

财务共享模式形成了财务业务一体化,财务与业务的交流有了更好的平台,业务财务更多地参与到业务经营中,从财务的角度对生产经营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大大提高财务对业务的支撑。财务共享模式对基础性、日常性、重复性的业务和流程进行梳理、整合,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提供更为精准、更为标准化、更为专业的财务服务。

实行财务共享模式后,企业财务业务较之先前更趋于标准化、精准化,会计核算办法经过与经营业务及时紧密的结合,能更准确地反映各项经营业务的经营成果,为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在标准化作业情况下,无论业务处理效率还是业务处理质量都能够得到显著改善,提高财务核算质量。

二、如何在财务共享模式下做好企业管理工作

实行财务管理制度的标准化。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整个集团财务管理制度的标准化,这也是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构建的基础。首先,在总部层面制定标准业务规范,并以经过评审的标准业务规范作为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基础。其次,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使各分公司的财务组织全面掌握新的标准,为正式施行打下基础。再次,持续的监督执行是最终完成标准化的保障。

对企业各项费用进行实时控制。实施共享管控服务后,企业内外部各个环节产生的每一笔费用都要通过财务系统,由相关负责部门直接审批。通过对费用的实时控制,还可以将实际财务消耗情况与财务预算进行随时对比,从而为节省开支创造了便利的信息条件。

对资本性支出实行全程控制。通过财务信息共享服务中心,企业的各项资本性支出都能准确地反映到财务部门以及上级管理部门。这样一来,企业就能够对资本性支出进行全过程的控制,从而有效避免各个流程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