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科教学工作思路十篇

时间:2023-03-13 23:38:40

音乐学科教学工作思路

音乐学科教学工作思路篇1

音乐教学教育管理影响启示先贤有言: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学与仕之间内在的联系。而对于一名高中音乐教师而言,反映在教学层面是教学相长,不断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革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从而使自己变成一个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乃至名师。而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来看,音乐教学与教育管理艺术也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这主要表现为音乐教学有利于教育管理艺术化,教育管理又通过对老师个体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音乐教学,使音乐教学的艺术熏陶效果更深刻和广阔。两者的交互影响,推动了音乐教师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收获教学成果的同时亦能实现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艺术化的抱负,从而让音乐教师能站在更高的平台思考高中的美育教育。

一、音乐教学推动教育管理艺术化的发展,使教育管理更具有美学价值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断调动各种因素开展音乐美育教育,进而又影响音乐教学,推动音乐教学理念更新,而这个过程恰恰值得教育管理工作借鉴。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管理与教学结合得越紧密,就越能体现教育发展的规律。而将音乐教学中美学教育加诸在教育管理过程,既能体现出音乐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美育作用,又能反映出教育管理艺术化的动态进程。教育管理工作事务性繁多,各种突况和有关部门的教学检查也时有发生,使得有的教师认为教育管理工作会影响到教学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并非如此,教育管理可以借鉴音乐教学的美育功能加以改进,将美育功能引入到教育管理过程,使事务性工作按一定的原则如轻重缓急有序化管理,将各种突况预案逐一落实,并把教育管理责任目标明确到管理者个人,那么教育管理工作就呈现出有序化美学艺术管理的状态。各施其职又相互联系,犹如音乐中每一个音符律动所承担的功能一般,有机连接在一起,就能演奏出动听的乐章,而失之其一则韵味全无。

音乐教学经验的转化,直接消化了音乐教师的教学心得,作用于教育管理工作,是音乐教学工作者即音乐教师走向更高舞台的必经之路,也是音乐教师由优转变为仕的过程。音乐教学是音乐老师成长的立足之本,立足教学才能可能得到同事和领导们的认可与信任,才有可能进入到教育管理者行列,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有所作为。所以,音乐教学的经验尤为宝贵,在教育管理艺术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美育功能的发挥能有效使教育管理工作效果更有艺术美感。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音乐教学固然能使教育管理具有了更强烈的审美意义,赋予了教育管理更多的美育元素,但实际上教育管理也对音乐教学产生了更深更广的影响。

二、教育管理促使音乐教师的个体成熟,使音乐教学与音乐学科的发展具有更广阔的视野

教育管理工作虽然压缩了音乐教师的备课时间和教学时间,往往会造成影响音乐教学的负面印象。但事实并非如此,教育管理工作能使音乐教师跳出音乐学科的范围,更深刻地认识高中教育,从而摸索出高中教育的规律。这就使音乐教师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音乐教学,进而推动音乐教学的方法得到完善,授课语言日益凝练风趣,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多元,教学效果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这种交互式影响带来的提高,能使音乐教师个体迅速成长起来,能更深邃地思考个人的价值与教师岗位的结合,思考教育管理对学生成长带来的影响,从而成熟起来找到自己在教育职业上的人生价值。而这种学习与思考的沉淀,又作用于音乐教学过程中,使音乐教学所承载的美育功能落到实处,并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实现美育的教学目标。

教育管理不仅促使音乐教师个体越来越成熟,还增强了音乐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教学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往往受到学生认可,但教学管理过程往往被人诟病,这主要是源自音乐教育重专业而轻教学管理。而教育管理特别是行政工作能够增强音乐教师的管理能力,使教学管理更科学合理,更富有人性化。这包含了教育管理对音乐教师个体的管理能力训练,又是音乐教师个体自觉成熟并接受教育管理影响的结果。因此,从教育管理上来看,管理目标对象成为管理者本身,即是教育管理的成功。对于音乐教师来说,能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中积极承担一定的行政工作,也是教育管理使音乐教师获得成就感的表现之一。所以,教育管理对音乐教学的影响更不可小视。

三、音乐教学与教育管理艺术的交互影响,产生了一系列积极的效果

音乐教学与教育管理艺术的交互影响,产生了一系列积极的效果,给教育工作者特别高中教师带来了很重要的启示。一方面,音乐教学是教育管理艺术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功能,能有效的补充、完善语文美学、绘画艺术所带来的影响,从而打破学科间的樊篱,打通了一条通过美育教育将语文、美术、音乐结合在一起的教育研究之路,更好地推动了高中基础学科的融合,从而达到美育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教育管理工作给更多的音乐教师有了梦想启航的机会。将教育管理和行政工作的大局观和开阔视野带到课堂教学及教学管理,教学效果会发生惊人的化学反应。这必然促使音乐教师需要获得更广阔的天地去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实现自己对音乐教学孜孜以求的目标。这两方面的影响,会给高中教育者带来较大的冲击,促使他们去思考如何将学科教学与教育管理结合起来,进而从单一学科中解放出来,将多学科特别是基础学科融会贯通并找到高中教育的本质,让施教者和受教者都能获得教育的快乐,进而实现高中教育的目的。这种启示,使高中教师获得了除高考成绩之外所带来的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仅是来自于教育、教学本身。不仅如此,这种启示更能让教育管理者认识到,教育管理工作是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坚强保障,使广大优秀教师认清教学与教育管理的关系,并能正确处理和对待。这不仅有利于和谐同事关系的构建,也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和和谐校园的建设。

总之,音乐教学作为通过艺术熏陶的作用,不仅要培养高中生优雅的素养与气质,更应该承担起美育教育的功能。而音乐教师也通过音乐教学的实践,将教学经验作用于教育管理中,深刻认识高中教育的本质,使自己成为一名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从而更好为教育管理服务,将管理艺术化。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自觉吸收教育管理的养分,使自己迅速成熟起来,从而找到将音乐教学与教育管理结合起来的道路,并在这条道路上实现自我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欣.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音乐学科教学工作思路篇2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1―035-03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对音乐教育的偏见是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滞后的症结

农村中小学生的家长,常常把时间花在学音乐的孩子归类为“不务正业”的落后生,他们常被父母戴上“不好好学习”的帽子。家长希望孩子能够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集中在将来考大学有用的“主课”上,农村的孩子考上大学不仅可以给父母脸上带来光彩,还可以在将来获得孩子经济上的返哺。对于校方来讲,学生的升学率是教师评职、领导晋升的主要指标,这种功力性教学思路势必在素质教育发展上带来很大的障碍。在这种状况下农村中小学音乐课免不了要遭受被挤占或根本不开课的命运。这种农村基础教育形成的“合力”,构成了农村应试教育的一个顽固的“堡垒”,久攻不破。这种应试教育不但排挤着“无足轻重”的“音乐课”,也阻碍了新时期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推进。应试教育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扼杀了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二)师资状况严峻是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滞后的关键

1.师资短缺。目前,我国的师资队伍状况仍不能适应艺术教育发展的需要,农村中小学特别是边远地区的音乐教师缺口依然很大,比较优秀的音乐教师则严重不足。根据《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对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师配备的要求,到20世纪末我国中心校以上小学尚需专职音乐教师5万人左右,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需要音乐教师3万余人,规模较小的农村中学需要兼职音乐2万人左右。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它对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2.教师素质普遍偏低。以山东省曲阜市为例:所属农村中小学共有专兼职音乐教师387人,其中初中38人,小学339人,初中专职教师26人,兼职教师12人,小学专职教师9人,兼职竟达330人。农村小学95%以上是非专业毕业的兼职教师,有的地方甚至连兼职教师都没有,同时这些音乐教师教学能力较差,只能识简单的简谱,弹奏能力就更谈不上了。我国中小学艺术教师数量不足、合格率低、流失严重,而且这些艺术教师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城区,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的艺术教师则严重不足。农村小学和初中的音乐开课率很低,一些地区甚至还存在着大面积空白;中小学校的艺术教学随意性大,教学质量普遍较低;教学内容和安排缺乏整体规划;教材质量参差不齐。

3.教师离岗现象严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是家长还是校方领导只关注学生在考试科目的学习,音乐课不受重视甚至被挤占,音乐教师也不受重视。评职、评优与福利待遇总是落后于主课教师。2006年年底对东北三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显示,音乐教师认为在评职、评优中根本无望的占12%,想争取但机会很少的占25%,看似公平其实有别的占30%,公平竞争的占33%。工作中不受尊重得不到公平使音乐教师的工作态度普遍较为消极。有机会的音乐教师就转行或考研来改变自己的处境。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生离岗情况的调查报告的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八届本科毕业生177人、七届专科毕业生:255人,共计432名毕业生中,有109人离岗,离岗率为25.2%。这意味着每4名毕业生中就有1人离岗。

(三)教学设备落后是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滞后的物质因素

艺术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设备器材配备率低。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远远达不到教学基本要求。2006年年底对东北三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显示,农村中小学音乐学科的教学设施和器材的配备情况比较齐全的占7%,基本齐全能够开展基本教学活动的占42%,不够齐全勉强开展教育活动的占45%,所缺较多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占6%。很多学生分不清竹笛和箫,更不知道西洋乐器为何物。在他们的概念里,任何可以发音的器乐都是“琴”;很多人在读高中前从来没有见过钢琴。这是农村音乐教育的失败和悲哀。

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意义与展望

《音东课程标准》是音乐教学的科学目标和实施准则,也是一份教育部对全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的指令性文件。它的颁布实施不是一次孤立的音乐教育课程改制,而是面向21世纪,面对愈来愈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政府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大规模改革步骤中的重大措施之一。

《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对于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对整个音乐教育来说也是极大的鼓励。虽然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经济发达程度的制约,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有一定的落差,与新时期各方位的教育改革发展形势有一定的距离!但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只是时间问题、发展快慢的问题。新出台的一些教育政策、经济政策、思想指导方针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的提升,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形成了有利局面。

三、高师音乐教育为农村中小学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的理论依据

(一)新的就业理念和趋势给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提供了发展机会

现阶段,我国的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普及教育。扩大招生带来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就业难问题。就社会对音乐本科生的需求而言,大城市的中小学校已渐渐饱和、私立的学校对音乐教师专业要求也很高。就业形式的实际情况以及随着学生对教育事业的认识的提高,就业的方向逐渐转向农村中小学。作为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要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教育工作的社会意义,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技术和思想合格的毕业生,满足社会所需。

(二)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需求均衡的教育资源

我国85%左右的学校在农村,75%左右的学生在农村,农村艺术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整个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因此,加快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尽快改变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薄弱的状况,是当前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中具有全局意义的工作。从这一意义上说,抓好了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也就抓好了学校艺术教育。近几年,一些高校都开展了支持边区教育活动,许多大学生自愿去老少边穷地区教学。大学在教育过程中要使大学生树立起热爱教育、奉献教育的精神;树立起民族教育发展的责任意识,肩负祖国、时代对教育者的召唤,每一个大学生要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

(三)国家政策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带来新机遇

国家政策不断增加艺术教育经费投入,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和设施,吸引高师音乐人才执教农村中小学。国家政策对教育落后地区进行优惠和倾斜的政策照顾,对于那些落后、困难地区,进行“定向培养”。2007年,我国部分重点高等师范院校已走出这一步,招收免费生,自愿签订合同毕业后志愿去农村中小学工作的考生,上大学期间免收学费,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出台,带来很高的社会呼声,这些年来的践行反响良好。这让我们看到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可喜前景。

四、培养合格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实施对策

(一)牺牲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是成为合格的农村基础音乐教师的前提

教育事业本身就是需要牺牲奉献的精神,到物质贫乏、环境较差的农村去执教更是需要很好的思想境界和心理准备。在农村的基础教育中,对音乐这个“副科”的偏见仍是比城市要严重,在农村当合格的音乐教师真是一项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在农村要切实开展基础音乐教育,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不为个人利益着想的无私奉献精神。农村音乐教育存在教学设施差、经费短缺、教学环境差等诸多情况,面对困难首先要具备热爱音乐教育事业,吃苦耐劳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实施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思路。

(二)基础音乐教育要本着不遗余力地推广素质教育的原则

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在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中,音乐学科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中的艺术审美、音乐审美教育,其目标是在音乐审美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康的人格,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兴趣和能力。

高师课程设置要以培养新时期合格中小学教师为宗旨,遵循科学的培养目标,按照通识教育、专才教育、教育科学教育相结合的思路,使课程设置不仅要体现课程结构和内容的综合,而且要能体现学生知识结构、思维结构和价值观念结构的综合,对学生的评价要更加注重其发展性。教会学生学习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优良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要素

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艰苦条件,在对开展教学工作造成很大障碍的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创造的广阔空间。如果教师在正确的教学思路的指导下,发挥想象因地制宜地开展创造性音乐教学,那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音乐教育正是培养想象与创造力的一个丰富载体。没有任何一门学科能比音乐教育更具这种功能,因为音乐的抽象性、模糊性与创造性为想象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音乐的现实性与指向性又为联想思维提供可能。通过音乐教育可直接充分地启发人类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及能力”的培养现已成为我国教育的最基本目标之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一定要体现创造性。教师要积极参与课程探索与研究,编写具有创新性、顺应教学改革潮流、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材,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音乐教育,使这种学生更能贴近社会,贴近人生,最终培养出具有创新型精神的人才。

(四)合理整合课程、培养综合性、应用性人才

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包括专业课、文化课、教育类课程,在选修阶段还有文理交叉互选的跨学科课程。这些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要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文化层次和修养。但实践证明,这些课程不能形成良性的互动,彼此呈分离状态。文化课侵占了学生大时间,专业技能被文化课程慢慢侵杀。而教育类课程业不能学以致用。这些课程诸多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更深层次看是忽略了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不断变化,难以满足学生个性自由发展需要,所以高师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要不断加强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使各门知识相互渗透,提高教学效率节省教育资源。课改的主要形式包括音乐专业课程之间的整合、音乐与教育类课程的整合、音乐与其姊妹艺术的整合、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即把各民族民间文化、哲学、美学、姊妹艺术、科学文化知识等融入音乐教学。

(五)突出“师范性”,重塑师范办学特色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教学模式上一直在走专业音乐学院的老路子。许多人提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多层次办学的理念是对的,但一定要以培养高素质的音乐师资为特色和主流。高师音乐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要能弹能唱,更要能讲能教全面发展,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而且将来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学习。传统的教育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音乐教学法以及教育实习。这里要说的不是教育类课程多少的问题,而是能学以致用的问题。教育课程除了共同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应有突出音乐本身特点的学科,如音乐教学法。推进素质教育、遵循音乐艺术学利的特殊规律,要求我们的音乐学科教育学与教学法具有自己的特色,解决音乐教育、教学本身的特殊问题,比如,音乐听觉的训练、音乐审美教育、合唱合奏的训练、音乐想像与创造、音乐情感与表现等。

参考文献:

[1]毛小平.农村教育需要一场革命――一个关于农民知识贫困的个案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张聪.对我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04,(8).

[3]课题组.应当加大艺术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4).

[4]李郁兰.近十五年来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生离岗情况的调查报告[J].中国音乐教育,1997,(3).

[5]龙亦凤.关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6,(9).

[6]杨华.《音乐课程标准》与基础音乐教育改革[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1).

[7]郑颜文.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探究――面向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实际的高师音乐教育改革[J].沦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3).

[8]杨力.深入贯彻全教会精神,开创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J].中国音乐教育,2000,(2).

[9][12]姚思源.新世纪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改革发展新动向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2004,(7).

[10]刘磊,陈党生.中小学课程改革给高师教育带来的几点启示[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2).

音乐学科教学工作思路篇3

【关键词】现代流行音乐;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42-01

一、现代流行音乐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与专业发展前景

(一)流行音乐的社会需求及所带来的专业人才、高等专业教育匮乏问题。流行音乐市场的活跃及内地流行音乐创作活动的兴起,是一个积蓄经验和实力的过程,也是群众音乐消费观念及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过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凭借大众媒体传播技术,流行音乐在广大群众中传播极为广泛,其发展之快,受众之广,令众多行业聚焦于此。

(二)在流行音乐社会需求如此强烈、发展如此迅速的同时,存在着人才紧缺和对此音乐类型传播的正确引导等问题。其一是缺乏流行音乐演唱、演奏、作曲、编曲等一系列相关专业人才以及教育机构;其二是缺乏对社会群众对于流行音乐的接受态度与审美观念的正确引导与启迪,在现代流行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完成文化传播和交流。由此可见,在流行音乐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强烈而专业人才紧缺的当下,在高等教育中建立科学系统的现代流行音乐教育体系尤为重要。

(三)流行音乐的教育发展。流行音乐在我国起步较晚,因而在流行音乐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音乐教育领域的理论发展、专业内涵建设滞后,又如在迎接市场需求与检验中所面临的专业人才紧缺与从业人员业余的矛盾。由此可见,专业艺术院校加强流行音乐教育的学科和专业建设、加强流行音乐理论研究、加强流行音乐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流行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整体目标与思路

积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指导思想,通过校企合作、院团合作等合作形式积极整合学院和社会资源,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依托优势发展特色,创新改革发展,依托行业企业专家,夯实现代流行音乐专业建设基础;以院团合一的形式加强学生校内舞台实践实训平台的搭建,鼓励学生参与学院合唱团,积极筹备组建音乐系流行演奏及演唱乐队,积极筹备组建流行演唱“微剧”团;以工作室的形式加强教师成长、科研提升平台的搭建,培植一批青年教师,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三、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一)以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不断进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以岗位任务为模块的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为重点,加强项目化课程开发;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以合作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目标,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充分发挥艺术行业职教集团、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教育教学委员会作用,共建校企合作互惠共赢机制,提高校企合作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据毕业生人才规格,与行业、企业共同完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二)师资队伍与实训基地建设。打造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以培养与引进并重、教学与科研并行为指导,以建设高素质教学团队为目标,以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为突破口,构建结构合理、专业教学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优秀教学团队;加强对教师的培养,为教师们提供参加专业培训、专业学术研讨、国内外相关专业交流、学历提升的机会,使教师们开阔专业教学思路、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行业企业专家,邀请其为我系教师、学生进行专业讲座、教学指导、教学实训指导、实习指导,培养稳定的兼职专家教学资源。

(三)教学科研与教材建设。建立教学资源库,实现优势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优势教学资源使用率,为教师系统教学、科学教学创造条件;加强专业教学研究及科研项目研究,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及能力,鼓励教师加强科研项目及论文的建设,围绕实际教学进行思考,立项院级、省级部级课题及教材建设;依托学院整体规划,配合学院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和保障体系及运行机制。将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培养过程与培养结果相结合,校企共建人才培B质量标准、评价体系。

(四)校园文化与艺术实践。以表演艺术团建设为载体推进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与岗位的对接。充分重视职业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特殊性,结合相关专业的实际情况以创建表演艺术团模式建设为基础,完善教学与实践建设创新方案;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舞台实践,包括专业音乐会、校外舞台实践、实践大舞台等活动。

参考文献:

音乐学科教学工作思路篇4

【论文摘 要】新课改的理念和实践,促使教研员真正转变观念调整角色。教研员不仅仅是新课改的“研究者”和“促进者”,更应该是新课改的“实践者”和“带头人”。结合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和课堂教学实际探索音乐教学教研的新路子,构建音乐教学教研的新模式。在课堂改革、教研创新中,实现教研员和教师的共同进步,教学教研质量的共同提高。

在中学音乐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音乐教研工作对于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科课程建设的能力,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面对课改的新形势、新任务,音乐教研员要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切实做到转变观念,调整角色,研教结合,完善教研制度和工作方式;切实提高自我教研水平,推动音乐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明确职能,转变角色

随着音乐课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革,教研员应当切实转变自己的角色。

1.教研员要由国家课程和教学大纲的诠释者,转变为课程和教学理论的研究者。研究离不开教师,离不开学生,离不开课堂。因此,教研员要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近教师,走近学生,研究教材教法、课程改革、教师成长等等。日常工作中要做到五勤:①腿勤。这就要求教研员沉在基层,不能浮在上面。这样才能发现问题,产生教研的灵感。②耳勤。这就要求教研员多深入基层听课评课,多同一线教师交往座谈,多收集教育信息。③脑勤。教研要有问题意识,教研员在同教师的交往中要善于捕捉问题,及时解决问题。④口勤。一方面要善问,另一方面要能讲,要讲出导向,讲出水平。⑤手勤。教研员要多记,多总结,以写促学,以写促思,以写促研。

2.教研员要由教师教学水平的鉴定者转变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将教研工作方式由自上而下的鉴定方式转变为与教师双向互动、平等交流的探讨式;更新教学评价的操作要领,变简单化的课程约束为促进教师特长和教学特色的发展,不以教学方案的详尽、课堂结构的完整、教学容量的饱满、板书设计的精致等传统观念,限制教师教学个性的充分展示,使形式化的检查、观摩朝有内涵、有品位的制度化方向完善;同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鼓励在自审、反思基础上的自评。

教研员是新课程的“研究者”,是贯彻新课程的“促进者”,更应该是新课程的“实践者”和“带头人”,与一线教师形成一种平等共建的关系,共同切磋,共同进步,互动发展。彻底摒弃“居高临下”的、“唯我”的管理和指导方式,切切实实地实现教研工作行为的转变,以“研究”的成果提高“指导”的水平,以“促改”的策略提高“管理”的成效,使教研工作“研之有效、行之高效”。课堂实践是我们获取课改经验的坚实土壤。教研员到学校蹲点,定期上课,不仅避免造成指导和实践之间的脱节,而且能获取课改的亲自体验与一线教师形成平等共建的关系,共同进步。实践证明,“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3.教研员要从繁琐的事务者、一般教研活动的主持者转变为教研活动的合作者、指导者、服务者、帮助者。教研员与教师应成为合作伙伴,一起进行研讨,共同促成专业发展。毫无疑问,教研员仍具有教学管理的职能,只是管理方式和方法有了变化,交流、沟通、评价本身既是一种服务、指导,也是一种管理。如何正确处理研究、服务、指导、管理之间的关系,将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学习研究,提升水平

教研员应该成为教师的教师。教研员比起教师来,其优势不过是接受外来信息的机遇多一些,学习的时间宽裕一些。如果我们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只靠吃老本过日子,其优势很快就会荡然无存。对于教研员,教育理论是非常上位的,是影响我们一系列教育行为的重大问题。如果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死抱着传统的教育理论不放,以一种被动应付的心态对待课改,即使是一流的课程标准、一流的教材,实施起来也会事倍功半,甚至还会南辕北辙。因此,转变观念的根本途径就是学习。首先,教研员必须熟悉通识性培训内容,逐步加深对课改的背景、指导思想、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法等的认识和理解。其次,抓紧对音乐学科课程标准的研究。最后,教研员还要加强对其它学科的知识学习,纠正学科本位的教研倾向。教研员要在教师教学行为和专家理论之间架起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帮助教师尽快地、较好地把新的音乐教育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育行为,构建起新的课程观。

同时我们要加强反思,提升自我教研水平。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同理,教研工作的反思,是教研员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反思能使教研活动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反思能梳理教研工作的思路,反思能发现教研工作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改进完善教研工作。

三、多元互动,改革完善常规教研工作

新课程呼唤新的教研模式,音乐教研员要用开放的思想、开放的氛围、开放的方法开展好教研常规工作。

1.开展校本教研。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必须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音乐教研员应从调研入手,深入学校,有针对性的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通过随堂听课,与教师一起研究、讨论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要定点联系不同层次的学校参与校本教研活动;要参与校本教研的开展,发挥专业引领,服务的作用;要定期和不定期地检查指导校本教研的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骨干教师。

2.创新教研培训。更新培训观念,改革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要依据不同层次的教师,确定不同的教研内容与培训活动,这样有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其专业成长。如刚毕业的年轻教师的需求是音乐课堂的常规组织、教学基本技能和管理等,而有经验的教师是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学习,专家型教师则是教学的创造性、艺术性和学生个性的发展等,要区别对待。

新课程催生新问题,针对音乐课改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交流培训。如中小学音乐课参与式学习的培训;中小学音乐课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培训;音乐课中体验性学习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培训;高中音乐鉴赏课曲目的取舍及课程顺序如何编排培训;学生音乐学习活动的评价等问题的研究培训。

3.发挥音乐中心教研组作用。由于学校音乐教师人少力单,教研难度大,效果差。我们建立市、区两级中心教研组,给音乐教师搭建大的交流、合作、研讨平台。

音乐中心教研组是在教研员的指导下,以音乐教研为核心,对学校的课程建设、学科评估开展研究、指导与服务的交流展示平台。中心教研组成员是各县市区骨干教师的优秀代表、是音乐学科的智囊团、是课改理念的先行者、是音乐教研的研究者、是课改经验成果的辐射者。

4.构建区域性教研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教研员必须将传统教研手段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努力创设数字化的教研环境,实施全天候教研引领。如开设博客,促进一线教师广开言路,积极参与教研研讨,教研员要能主动写博客和教育叙事。要积极关注教师的博客,适当适时跟贴,加强互动。另外,要充分利用“音乐资源网”做好日常音乐教研管理与资源管理。

四、抓好区域课改,坚持教研创新

教研工作不能安于现状,裹足不前,需要解放思想,勇于探究。抓常规保证音乐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抓改革寻求音乐教学的突破创新和打造本地区的品牌和特色。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我们以教研室制定课改操作模式“整体规划——启迪思维——放手操作——反思重建”为指导,结合音乐学科特点和我市实际情况进行了有学科特色的工作设计。

1.专项视导,以“导”推“行”。我们把视导的重点落在学生音乐兴趣培养、课堂教学状态和年级备课组教研上。调研情况和促改意见的反馈是推进全市课改工作的重要环节,我们采取文件通报、开会等形式及时通报课改动态,推广成功经验和个案,归纳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后续阶段工作的设想和建议等,力求各学校在原有基础上更有效地推进和发展。

2.课题驱动,以“研”促“行”。搞好课改的根本出路在于“研究”和“尝试”,课改实验工作与教育教学研究同步进行。课改实验之初,我们就推出了音乐新课程实验的科研课题“质疑探究教学模式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用和尝试”,学校参照课题指引,做好选题、申报、立项。为不断激发和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我们还针对课改过程中发现的影响或制约课改的具体问题,进行小课题研究,从而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

3.试点牵动,以“点”带“面”。我们从全市小学、初中、高中10个课改实验点中各选出一个作为试点检测校。这三个试点检测校中挑出一批教师担任学区教研组成员。从而组织和培养了一支开展和推进课改实验的骨干教师队伍。作为试点检测校,要为全市提供课改实验研讨和观摩现场,展示新课程下的课堂新貌与变化,为各点提供启迪思维的条件,搭建交流研讨的平台,并要定期组织开放日,充分发挥课改实验校和中心校教研组,学区教研组的示范辐射作用。

4.重视经验总结,推广课改成果。我们要求各点在实验的过程中多认真开展阶段性总结。通过召开现场会、观摩会、座谈会等形式组织交流、推广经验;通过编写《音乐乡土资源》、《实践音乐新课程》等活页书,展示我市课改实验的成果。并要求各点积累校本经验,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成果。

音乐课程改革实验给广大音乐教师的成长带来了机遇,也为音乐教研员的自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研员要充分发挥自己熟悉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情况、擅长教改实践研究的优势,加强对教师的指导与引领,研究带有规律性影响区域性课程改革实施的问题,形成有效的策略,教研员要与课改同行,与教师共同成长!让教研托起区域性课改的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音乐学科教学工作思路篇5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法;微格教学;应用;可行性;路径

随着新课改标准以及高等教育工作的多元化发展,重视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法革新,对学生的多类教学方法、多元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掌握有指向性作用。针对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教学法”的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可以相对优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学前教育以及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音乐教学法”课程的课时时间相对有限,充分利用微格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时间压缩,对学前教育工作的优化以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技巧掌握等方面有推动作用。之所以对“音乐教学法”课程教学模式选择方面进行研究,是因为“音乐教学法”对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以及加深幼儿的知识印象等方面有积极意义,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微格教育模式以及提高“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教学效果,是高等学前教学专业实现教学效果提升的有效途经。

一、微格教学的基本概述

微格教学是“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的总称,其中心思想是压缩课堂时间,将教学时间控制在“5-10分钟”以内,在短期的课堂时间内,教师需要将原本40分中的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促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本节课时的中心内容。微格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是对传统课堂进行全面调整,利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重点内容概括,余下的课堂时间用于内容讲解以及学生的自主练习。微格教学具有时间简化、教学内容精简的特性,教师在对微格教学进行实践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时间的控制以及知识叙述的方法,“力求简洁、内容全面”是微格教学的核心特色。[1]

二、微格教学应用的可行性及效用分析

将微格教学模式融入到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教学法”课程中,对学生了解以及掌握“音乐教学法”的多元化应用有指向性作用,虽然微格教学模式的难度相对较高,单思,再讲微格教学模式进行时间分化、内容分化后,在“音乐教学法”课程中的实践应用可行性会相对提高。教师在对“音乐教学法”课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相对课堂内容进行时间安排,例如,前五分钟进行课前回顾,中间的五分钟进行本堂内容总结与概述,后面的时间细分为难点讲解与学生的自主练习,微格教学的全过程,其难点是本堂内容的总结与概述,在对内容进行概括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音乐教学法”分化,对音乐教学法的应用技巧、特点、开展方式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分化总结,最后以精炼的语言进行讲述,这是优化微格教学可行性运用的有效形式。另外,微格教学的应用是从学生心理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欲望以及学习积极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此确保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效果提高。微格教学对学生的“音乐教学法”技巧运用以及注意事项掌握等方面有指向性作用,这也是实现分类教学以及引导的有效途经。[2]

三、微格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1、以微格教学理念进行课堂设计

教师在对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教学法”课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微格教学理念的有效融入,以制定“微格教学计划”的方式,实现“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教学流程相对简化,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首先,教师需要在“音乐教学法”课程开始之前进行准备,对课堂内容、教学内容以及时间控制等方面进行预算。假设“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教学工作开展需要以实践活动开展的方式进行,那么教师需要对实践活动的内容、实践活动的开展方式以及时间活动时间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进而确保微格教学的特性发挥。其次,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对下一节课堂内容进行准备,例如,对“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中的创新思路、注意事项、开展方式等方面进行思考,进而缩短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时间。最后,以微格教学理念对“音乐教学法”课程内容、开展方式进行设计,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编排,最后是以最短的实践,实现课堂中心内容的概括与简述,实现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综合提高。[3]

2、注重“示范教学”在课堂中的效用发挥

“示范教学”在“音乐教学法”课程中的应用,是充分考虑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学生的就业方向是幼师,从事的也是教育工作,教师的微格教学方式,是学生对学前教育工作进行创新应用的“模版”,所以,教师需要对“音乐教学法”的注意事项、开展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讲解,例如,教师将自身定位为“幼师”,将学生看作是“幼儿”,以“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中的实践模拟,实现微格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在示范教学的影响下,学生可以逐渐掌握并分析“换位思考”对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教师的教育理解以及教学方式创新发展等方面,会因为示范教学的作用而得到提升。

3、采用“角色转换”的方式进行教学模拟

注重“角色转化”是对微格教学进行创新应用的有效途经。在以微格教学的方式,对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教育方式进行改革时,教师可以选取不同的学生进行“音乐教学法”的讲述,教师本身采用旁听的方式进行思考,这对教师的“音乐教学法”课程信息反馈、信息总结以及教育情况掌握等方面有指向性作用。例如,教师可以鼓励三名学生扮演“音乐教学法”的教师,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不足之处等方面进行信息汇总,并结合微格教学理念,对学生的优缺点进行总结,以此确保“音乐教学法”课堂的教学效果全面提升。

4、以反思教学实现微格教学的运用效果提升

反思教学是运用微格教学模式的关键性工作,这是对“音乐教学法”课程进行上下衔接的重要步骤,教师需要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课堂表现、知识理解情况以及“音乐教学法”的掌握情况等方面进行信息收集,并以课后反思的方式,对微格教学的运用情况以及优化方向等方面进行总结,进而实现下一节“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教学效果全面提升。最主要的是在利用微格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对微格教学“举一反三”的情况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能力以及“音乐教学法”课程的时间掌握等方面会相对提升。

四、结论

综上所述,微格教学工作的有效运用,需要将微格教学的特点与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法”课程教学融合在一起,微格教学本身具有时间压缩以及精简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对“音乐教学法”的掌握以及运用能力会相对提升。最后,希望微格教学模式的选用,以及两项教学模式的技巧融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能力培养以及优化“音乐教学法”课程教学效果等方面提供微薄帮助。

【参考文献】

[1] 白英.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教W评价的理念与方法――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科(艺术方向)音乐类课程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01.51-54.

[2] 柯冬娜.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应用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J].艺术科技,2016.05.383-384.

[3] 朱笛扬.奥尔夫节奏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运用――以“视唱练耳”课程为例[J].镇江高专学报,2016.03.107-109.

音乐学科教学工作思路篇6

一、农村音乐学科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难之思”

笔者通过与校长、音乐教师的访谈以及问卷调查,发现农村音乐学科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存在着“难、迟、慢”的现象,究其原因,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1 学校重视程度

新课程改革已进入第十二个年头,学校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毋庸置疑,教师在职培训、校本培训以及上级部门的非学历培训丰富多样。但在实际培训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培训更多的是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的“通识培训”,专业培训方面较多指向语、数、英等学科,对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专业培训相对较少。在问卷调查中,有80.9%的农村音乐教师认为和语、数、英学科相比音乐教师地位存在着差异。多数教师认为,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矛盾在于:学校领导重视少、教师结构不合理和学校激励机制不够完善。而在访谈中,多数校长认为,音乐学科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但由于教师编制偏紧,音乐教师人数偏少,只好请其他学科老师兼课。实行绩效工资后,奖励性绩效工资部分也只能与语、数、英学科有所差距。甚至有个别校长反馈,学校在近二十年间,先后进了六七位音乐教师,但每次都经过两三年培养后就“另择高枝”,考到市区的学校去了。音乐教师的频频流失让校长感慨万分。所以,农村学校在思想认识上是重视音乐学科青年教师培养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有效做方法和合理机制。

2 教师自身认识

调查发现,大多数农村音乐教师认为自己的学科在学校中是比较弱势的,但在教师对自身发展现状满意度调查中反映,57.1%的教师对自己当前工作感到“满意”和“非常满意”,这似乎形成了矛盾。究其原因,一来说明“重分数轻素质”的教育观念在农村有一定的市场,从而影响到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问题,因此他们对存在的学科差异比较理解和接受。二来,正因为这样,音乐教师相比考试学科教师来说,成绩相对隐性,这也有可能造成音乐教师相对工作压力较小,较安于现状。

3 学科组的建制

目前,学校对于学科组的建制大多是分学科的,同一学科的教师在组内通过交流学习、同伴互助等方式共同成长。但是对于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而言,一两位教师难以成立一个教研组,学校的做法往往是将音乐、美术、体育、劳技、信息技术等学科合并成一个教研组,教研组也同样制订计划,开展活动。但由于缺乏同学科教师引领,青年教师普遍感觉较茫然,不知道自己这样上课是否得法?同时,学科与学科之间差别大,对于共性的问题还可商榷,但对于专业性方面的问题,则缺乏共同的研讨话题,如体育教师听了音乐课,不知道该如何从音乐课角度来评价课堂,听课似乎成了一种形式,开课教师得不到有效的建议和指导,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可见,学科组的建制也存在着—定的制约性。

二、农村音乐学科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行之切”

问卷中,有这样一个多选题引起了笔者注意:您认为最有利于专业成长的方式是什么?通过调查,教师们认为最有利于他们成长的方式,按百分比排序,从高到低分别是:外出观摩、专家引领、课堂实践、业务进修、集中培训、理论学习、自我反思、校本培训、同伴互助、课题研究。

最后三项是校本培训、同伴互助和课题研究。在一般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因素,在农村音乐学科青年教师身上却受到冷落,这正体现了笔者说到的三个层面的原因——学校重视程度较少、教师自身认识不足和学科内人数少。尽管农村音乐学科青年教师在专业成长方面有着一定的制约,但在调查中发现,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和教师专业知识的补充,是关注度很高的两个话题。可见,广大农村音乐学科青年教师是迫切希望自身能够得到专业成长的。那么,在这个问题上,如何“行动”和“引领”则是关键。

1 营造良好氛围,让“随意成长”转化至“引领成长”

2011版课标提出: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背景下,音乐教育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中小学应明确音乐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中的作用,为音乐教师专业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在问卷反馈中,66.6%的音乐教师觉得学校在其专业发展上所起的作用“一般”或“不太大”,85.7%的音乐教师觉得学校提供的教研学习机会不多。可见,学校的校本培训和课题研究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应成为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发展的必然选择。学校应加强教师素质教育理论的学习,通过组织培训和外出学习活动,帮助教师进一步明晰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其实施途径,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质量观,从而营造良好氛围,改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加强教学管理,通过课例分析、教学研讨、经验交流等方式实现专业引领。学校要在高度重视考试学科教师培养的同时,同样重视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的培训学习,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给青年教师搭建成长的舞台,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对自己学科的重视,也让青年教师们摆脱“随意成长”的随机性,从而走到“引领成长”的道路上来。

2 激活专业情感,让“要我成长”提升为“我要成长”

在对“农村音乐学科青年教师教育反思态度”的调查中,主动进行教育反思和撰写教育日记的只占19%,主动阅读教育类书籍的只占42.8%。可见,农村音乐学科青年教师的主动发展意识不强,我们所要做的是激活他们的专业情感。

如果说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那么教师的一个教学行为能透视出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些青年教师还沉睡在“本我”中、没有唤醒“自我”、更不能实现“超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深刻理解。如果能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意义,那么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会变得积极而主动。对于农村音乐学科青年教师来说,更需要确立正确的教学观、育人观,领会“素质教育”的真正要义。要认识到学科没有主副之分,每一学科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同时,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内在知识结构不断更新、丰富的过程。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当作一种习惯,向书本学习,向问题学习,向生活学习,向实践学习,在研究中学习,让教学变成研究,倡导教育过程“工作学习化、学习问题化、问题课题化、课题成果化、成果论文化”,从而激活自身的专业情感,将被动的“要我成长”提升到主动的“我要成长”的道路上来。

3 建设成长联盟,让“个体成长”深入到“共同成长”

调查显示,多数农村音乐学科青年教师认为,阻碍其专业成长的因素是“小学科教师少,形成教研氛围难”。的确,农村学校音乐学科教师少,缺少团队合作和专业引领,他们的成长需要挖掘多种资源,建设成长联盟,使“个体成长”深入到“共同成长”。

成长联盟是指由青年教师及专家、名师、管理者共同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教学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青年教师在这一共同学习的领域中通过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最终实现学生学习需要的目标。帕克·帕默尔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文中写道:“世界上没有优质教学的公式,而且专家的指导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如果想要在实践中成长,我们有两个去处:一个是达成优质教学的内心世界,一个是由教师同行组成的共同体,从同事那里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教学。”

跨学科成长联盟——相对而言,语数英等考试学科的群体研究氛围、相应措施有了一定的经验。因此,学校可以成立跨学科成长联盟,让校内音乐学科青年教师参与大学科的听课评课活动,上课教师事先把本课所研究的重点问题提供给音乐学科青年教师,让他们带着问题进课堂,并观察这些问题在课堂上是怎样实施和生成的。因为学科教育之间也有相通之处,不少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都带有普遍性,与其他学科教师展开交流和探讨,能够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教学的积极性,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

同学科成长联盟——以教学片为单位,由几个村镇小学同学科教师组成成长联盟,这些教师有着相似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经历,活动开展起来更易于提高效果。以笔者所在的常熟市为例,由教育局牵头建立了教学协作区,全市范围内以四所市区学校为龙头学校,划分片区,定期进行交流研讨活动,由市级骨干教师到协作区农村学校去上示范课、农村学校青年教师到市区学校交流学习,通过同学科成长联盟带动农村学校共同教研,共同提高。

研究组成长联盟——音乐教师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就是教科研能力相对薄弱,不少教师认为教科研与自己关系不大。但往往在评职称、评定骨干教师问题上,教科研成果往往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关卡”。所以,可成立研究组成长联盟,以片级、市级成长联盟为单位开展课题研究,通过共同探讨、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大量的教育教学经验,又将其提炼、上升到理性层面,以教育科研的形式展现出来。

音乐学科教学工作思路篇7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今天,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不断探索项目学习的教学模式,为实现学生的“六大解放”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现实的可能。

一、项目学习案例:音乐门铃制作

学习项目名称:音乐门铃

学习项目实施年级:初中二年级(小班化实施教学)

学习项目实施计划: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安排课时,一个学期完成。

学习项目实施流程:①项目规划;②原料选择;③使用工具;④制作产品;⑤展示成果;⑥考核评估

项目学习目标:

1 通过音乐门铃项目的学习,学生习得有关音乐门铃所涉及的知识与制作中练就的技术和能力;

2 通过音乐门铃项目的实施,学生在做学合一中得到个性发展,学会新型的学习方法;

3 通过音乐门铃项目的实践,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升、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得到养成、智慧来自于创新的意识得到强化。

项目学习实施过程:

项目缘起。此项目源自于一位学生的亲身经历:那位最初提出学做“音乐门铃”的学生,星期天去一位同学家,叫门,里面没有反应,回家再打电话,知道同学就在家里,于是他想到要制作一个音乐门铃送给同学,免于今后叫门之苦。

项目规划设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首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了解音乐门铃的功能、作用、种类、市场需求等;其次,走近生活,走向社区,走进商场进行社会调查,观察音乐门铃的外形、结构、价格,了解制作所需要的材料;再次,把收集来的资料进行比较性的研究;最后,确定自己设计的音乐门铃项目。

原料选择和使用工具准备。学生根据设计和制作要求,列出清单,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分类准备,有的学生自己收集准备,如门铃外壳材料等,有的由项目指导教师统一向学校申请购买。

项目产品制作。先主件制作;(课时根据操作情况而定);再附件制作(课时根据操作情况而定)。

说明:①在制作过程中自然而然会涉及众多学科知识,如电路原理即物理学科中的知识;线路、组件焊接即金工教材(劳技教材)中的常识;门铃外观设计即美术中的知识;门铃外壳的制作即木工教材中的锯刨常识。倡导利用和挤出课外时间去完成。②制作过程中可以组织几次研究性活动,可以对自己和他人产品进行评价和改进。③制作过程中教师在指导中强调安全,如用电器的安全、刨锯的安全等。

成果展示和评价。项目作品完成后,可先在小组内展示和互相评价;优秀作品可在学校内展示,接受同学和老师的评价;比较出最优作品,或学校收藏,或成果拍卖,或送老师。

二、项目学习实施启示:六大解放有效实现

上述所举的虽然仅仅是一个项目学习案例,但在案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不同于以往课堂教学的情景。学生在做项目的流程中,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形成了技能,积累了经验;同时,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提升了能力、获得了体验、做出了创意,培养了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质;尤其在项目评价和成果展示时,提高了综合审美能力,享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感悟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劳动和用心创造财富的价值。

第一,项目学习,有利于解放学生的头脑。我们的学科教学,在传统和现实环境的限制下,往往局限在学科本位之上,局限在教师的指挥棒之下,学生有自己的大脑,却缺失自主的思考。陶行知倡导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大脑,就是“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中解放出来”。“音乐门铃制作”项目的学习过程,可以说充分把学生的头脑解放了。教师在整个项目学习中一直处于引导、提示及指导地位,从规划、制作到评价,全部由学生自己在动脑进行。学生在思考中确定门铃的样式,在思考中完成门铃的产品,在思考中进行发展性的评价,在自主的积极的思维中完成项目学习的过程。

第二,项目学习,有利于解放学生的双手。项目学习,能真正做到教学合一,突出的特点是用自己的双手“做”,在做中实现教师的教,在做中实现学生的学。做的过程,彻底解放了学生的双手,自己动手做规划,自己动手做产品,还要自己进行评价或展示。

第三,项目学习,有利于解放学生的眼睛。“音乐门铃”,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项目确定以后,小组人员根据分工,有的去市场观察音乐门铃的种类、样式,有的上网查看音乐门铃的结构、原理,有的请教物理教师看懂原理结构图示,有的到学校对面小区挨家挨户实地察看音乐门铃的安装位置和适宜形状,有的用艺术的眼光与美术老师一起探讨外观的设计。凡此种种,学生的眼光放大了,视野拓展了,双眼确确实实得到无限大的解放。

第四,项目学习,有利于解放学生的嘴巴。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一个项目确定以后,学生要问的问题很多,要说的内容很多,要辩的东西很多,这是案例实施过程中呈现的可喜现象,是一种常规课堂教学中难以发生的现象。因为音乐门铃的制作过程会涉及众多学科知识,如电路原理是物理学科中的知识;线路、组件焊接是金工教材(劳技教材)中的知识;门铃外观设计是美术学科中的知识;门铃外壳的制作是木工教材中的知识。这些知识一旦缺乏或不全面,就难以做出实用的产品来,于是制作者就会主动去问老师、问同学。另外,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问题,还会引起彼此间的争论,这也锻炼了学生的口才。

第五,项目学习,有利于解放学生的空间。学生受教育的空间,不能除了课堂还是课堂,应该引导他们走向课外,走进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学校和教师应该创造条件,创设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加宽泛更加广阔的天地。实践证明,运用项目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有利于解放学生的学习空间。制作音乐门铃的想法来自于生活实际。音乐门铃的规划设计,让学生完全摆脱了学校课堂的束缚。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走向市场进行调查,利用课外时间向教师请教等都不是在课堂上进行和完成的。这样,学生活动的空间就大大拓展了。

第六,项目学习,有利于解放学生的时间。解放学生的时间,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不能用学科作业把学生的业余时间填满,给学生活动的自由。其实这是学校最难做到和做好的工作,因为如果不用学科作业来把学生的业余时间填满,学生的业余时间就很有可能在玩耍嬉戏中自自流失,得不到合理、高效的利用。实践告诉我们,项目学习可以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并且自觉地“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在音乐门铃项目的制作过程中,学生为了自己制作的音乐门铃实用和美观,就去居民小区实地考察并积极向美术老师请教,小组人员还一起进行探究性的研究和修改完善。这一切都不是教师规定去做的事情,但是学生不但自觉去做了,乐意去做了,而且是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去做了。所以说,项目学习,有利于解放学生的时间。

音乐学科教学工作思路篇8

【关键词】音乐基础理论 数字化 平台

现代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多为单学科式的、成熟的数字化教学,有音乐史、音乐欣赏及视唱练耳等学科,还有一些如和声、作曲等学科还处在探索及研究阶段。单学科的数字化教学是各具特色的。将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各学科的数字化教学进行整合,在其共性的基础上发挥个性,并统一到一个教学平台,从而实现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的平台化管理,从而使音乐基础理论学科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需要解决以下三方面的问题:其一,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单一学科教学的系统化问题;其二,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单一学科数字化教学问题;其三,多学科数字化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平台的建设问题。

一、完善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单一学科传统化教学是数字化教学必备的条件

传统的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是成熟的、成体系的,那么就要完善各音乐基础理论学科。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题库等全部完善,并形成数字化文稿,因为这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形式及教学内容不断地进行更新,将这些数字化文稿形成教学文件,提供到教学平台,将会大大方便教学,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为教师的教学进度计划设计提供帮助。

二、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单一学科数字化教学技术解决的思路

音乐基础理论单一学科的数字化教学问题,一直是数字化教学的热门话题,很多专家、学者都做过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而最有效的办法,笔者认为要根据各音乐基础理论学科的特点进行设计,要找出相同音乐基础理论学科数字化教学的共性设计,如音乐史、音乐欣赏、艺术概论这些史类课程教学完全可以借鉴其他门类的数字化教学模式。由课件平台结合声音、图像插入等方式解决教学技术问题。而动态音乐基础理论学科,如和声、作曲等,要实现数字化教学,一定要以课件平台为依托结合相关音乐软件来实现,这也是目前最现实有效的、比较科学的解决方法。单学科的数字化教学为平台建设的依托、单学科数字化教学技术的解决会为其他相关学科数字化教学扫平道路,因为各学科之间存在着共性的数字化教学问题。

三、多学科数字化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平台建设的思路

1.单一学科数字化教学管理为平台做支撑

作为单一音乐理论学科,都有自己的教学文件、课件、题库、数字化教材等文件,这些文件都需要归档、管理,而相对于其他音乐理论学科,这几方面又是共性的,这样就为数字化平台建设提供了统筹管理的依据。各学科的科研、教学团队等方面的管理,甚至包括学术交流、师生艺术实践等方面都可以纳入到教学平台进行管理。另外,平台还可以提供师资等方面的情况,做到全方位的管理。

2.数字化平台为教师创新教学做支撑

平台的管理是综合的、灵活的,具有统筹性的。有了多学科的数字化教学作为支撑,必然会在增进学科教学及管理上有质的飞跃。平台的综合性与条理性使音乐理论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会更加全面系统化,从教材到讲义,从课件到习题,会更加科学、人性化。各音乐理论学科教师之间通过平台可以相互沟通、探讨、交流,从专业到教学,可以全面涉及。这样,教师之间必然会相互促进。这种教学相长模式同时也会激发任课理论教师的教学热情,创造性地授课。教师的创新性教学会不断将新内容、新知识、新思想带进课堂,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方式,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数字化平台是音乐基础理论学科课程多学科的平台,也是各科任课理论教师进行学科间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的平台。由于理论学科都带有专业性质,任课教师一般只担任其中一到两门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平时想要学习相关音乐理论学科以提高自身专业业务能力不太容易,现在可以以平台为中心,通过登录平台就可以对其他音乐基础理论学科进行学习,这对音乐理论教师师资的培养、专业理论教师教学团队的培养等非常有利,可见平台的优越性、重要性,建立数字化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平台,意义深远。

3.数字化平台为学生的创新学习做支撑

平台化管理是交互性的、师生共同拥有的平台,教师与学生都可以登录平台进行交流、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平台将大部分讨论与答疑安排在课外,延伸课堂教学的互动交流环节。

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建立组群管理,针对不同学生的组群管理因材施教、量身定做,对课程进度直观掌控。教师还可以将管理权与学生共享,群组之间可以进行讨论交流,这样能够共同进步,一起提高,重点的问题引起注意,不足的相互弥补。任课理论教师可以直接参与讨论进行答疑解惑。另外,每组之间的讨论平台都会自动生成记录,有的讨论是带有一定的课题性的,为学生的学结,甚至撰写毕业论文等方面提供思路和帮助,同时也为老师今后的授课及教学科研提供依据。学生可以直接登录平台,对各音乐基础理论相关学科进行学习,因为平台提供的教学服务是全面的,从课件到视频教学、从教材到题库练习,应有尽有,以获取所学课程之外的音乐理论各类教学资源,拓宽知识面,使学生所学受益达到最大化。

此外,学生还可以随时登录平台和教师直接交流,解决教学中产生或遗留下来的问题,包括学生的一些大胆想法等。这种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创新性学习提供了帮助,这种教学服务的优越性是直接与间接并行的,也是无法复制的。

综上所述,数字化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平台建设的研究会促进音乐基础理论学科教学的发展,从教学到管理,都会提供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数字化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平台建设的研究,一定会使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翻开崭新的一页。

音乐学科教学工作思路篇9

经过认真筹备,2008年12月9日上午,“改革开放与中国当代音乐学”高层论坛在南京艺术学院剧场隆重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教育厅、南京艺术学院的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各个年龄层的专家学者五十余人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刘伟冬教授主持,南京艺术学院党委书记米如群致开幕词,他在开幕致词中指出: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音乐理论界是一支重要的力量,音乐学是一个成就卓著的领域。30年来,广大音乐理论工作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注意引进国外有益的音乐理论、方法和手段,积极继承中华文化的深厚传统和音乐学先辈的学术遗产,又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及时在新时期音乐生活中提取新命题,总结新经验,发现新问题,进行新阐述,奉献新成果。30年来,随着学术环境的进一步宽松和对外交流的逐步扩大,当代音乐学在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研究、学科建设、梯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张振涛研究员代为宣读了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的贺信。贺信中说:

过去的30年间,广大音乐工作者和音乐学家,突破思想禁锢,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产生了一大批反映出当代学者思想风貌、具有国际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希望中国音乐学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更加科学地探讨音乐学这门古老学科在当代应该发挥的积极建设作用。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指导方针。改革开放30年之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就是因为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及相应的文化建设道路。

开幕式上,于润洋、赵宋光、樊祖荫、杨燕迪、彭志敏、罗艺峰等分别代表音乐学界以及兄弟艺术院校发表简短祝词。上午10点,学术讨论正式开始。与会代表围绕着“真理标准讨论”与音乐理论界的思想解放、改革开放30年我国音乐学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反思、新世纪新形势与我国音乐理论界的未来发展等议题展开热烈的学术研讨。

在记忆追索中回顾历史

今天,我们已充分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巨大进步,但与会代表在记忆的追索中充分体味到改革开放的来之不易。《中国音乐学》原编辑部主任缪也追问道:为什么我们在建国17年、“”10年后才有“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的提出?当时,在两个“凡是”盛行的社会背景下,“改革开放”开启了一次全民思想的大解放,需要我们认真总结。

1.“真理标准讨论”与音乐理论界的思想解放

30年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对当时人们的思想解放起了巨大作用,直接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因此,本次“论坛”将“真理标准讨论”与音乐理论界的思想解放作为首要论题,并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热切关注。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茅原在发言中说: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通过真理标准的讨论扫清了思想障碍,迎来了改革开放,因此,改革开放是坚持真理标准讨论的结果。那么,什么是“真理”?在改革开放已取得巨大成果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继续讨论这个问题?他认为,人的认识要符合客观事实。历史在发展,新问题层出不穷,真理问题确实有继续讨论的必要。于是,他对“事实真理”和“理性真理”、“伦理”和“道德”的区别等问题进行了充满哲理性的思辨与分析。他指出,正确的观点如果不被群众所掌握,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今天仍具重要意义。

星海音乐学院教授赵宋光在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思想路线进行阐释时提出:“戴着社会主义帽子的教条不要迷信,戴着普世真理面具的教条不要迷信,戴着民族特色招牌的教条也不要迷信。通过实践检验实效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基点。”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成绩,正是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在实践中前进的结果。中国音乐学这30年所取得的“令人惊讶”的发展变化,是坚持了“实践第一”的理念,中国音乐学未来的发展依然要坚持“实践第一”的理念。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居其宏从“音乐界实用本本主义思潮与改革开放大潮在三次思想解放的强劲互动中几度沉浮起落”的视角,对音乐理论界思想解放的历程进行回顾与反思,剖析了音乐界实用本本主义思潮经历的“延伸与崛起、强势回流与陡然弱化”等复杂遭际,并以大量的事实和生动的分析说明:

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一个曾经具有先进性的音乐思潮,由于其代表人物的固步自封和不思进取,在伟大的社会变革面前丧失了对时代的适应性和拥抱艺术的勇气,乃将原有的先进性逐步消弭、某些消极因素日益膨胀,最终异化为一股与改革开放大潮、与新时期音乐艺术多元繁荣格格不入的意识形态,沦落为时代的弃儿,从而完成了自己的悲剧性行程。这一事实,在令人万分痛惜之余,也必然引发后世学者的深思。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积极为音乐界的思想解放鼓与呼,其功不可没。一批来自媒体的专家以其亲身经历回顾了音乐界在改革开放中的变迁。

《人民音乐》前任主编张弦在发言中以一个音乐编辑的身份,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音乐》在音乐界的思想解放方面做出的努力,以及在改革开放不同时期所担任的不同角色。她在发言别肯定了“回顾与反思”的作用,着重指出,音乐界改革开放的脚步远远滞后于思想、哲学等其他文化领域,有进行再度反思的必要性。

《人民音乐》前任副主编于庆新着重介绍了当年《人民音乐》“回顾与反思”栏目的策划、设置过程,以及问题讨论的经过。他以其亲身经历的丰富编辑事例说明了“回顾与反思”过程中,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所经历的艰难历程。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记者陈原从“记忆”入手,以其亲身感受,回顾了《人民日报》在改革开放30年中,对流行音乐、新潮乐派、摇滚乐等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 用。陈原真情的回忆、流畅的文笔、清晰的谈吐勾起一些当事人的亲切回忆,并给每一位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与会代表的记忆追索与反思中,我们看到音乐界的“改革开放”并非风平浪静。正是在各种思想的激烈交锋与争鸣中,广大音乐家解放思想,完成了一次次超越,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韩锺恩以四个“一”概括了我国当代社会群体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对中国音乐在新时期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意义。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戴嘉枋在提交的论文《震荡与转型――论80年代改革开放前期中的中国音乐》中说:改革开放直接导致中国音乐学人的“音乐观念真正由一元走向了多元,在与创作领域良性互动以及与旧音乐观念的剧烈争鸣、交锋中,彻底地显露了依附于政治的旧音乐观念虚弱、拙劣的本质,并于锤炼过程中初步树立了音乐理论的主体意识和相对独立的学术品格的同时,也拓展了自身的文化视野。”

2.对分支学科的梳理

应邀参加这次高层论坛的专家来自国内音乐学界各个学科领域,大多是近30年中国当代音乐学发展的亲历者、参与者和主要建设者。他们在发言中,紧紧围绕自身所从事的学科研究,结合个人体会,对改革开放以来音乐学各学科发展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在当代音乐研究领域,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梁茂春在发言中回顾了中国当代音乐研究30年的发展历程。他以亲历者的身份从“拨乱反正”、中国当代音乐的特点等方面谈到这个领域30年来取得的飞跃发展和众多成果,他将中国当代音乐研究看作是一个完全与改革开放同步的“朝阳学科”,并将本学科的特点概括为四点:时间的短近、历史的复杂、充满了争议、人事的复杂。他同时谈到,当代音乐研究既充满了――涉及到当代人作为局内人在研究中的局限性和优越性,音乐与政治的缠绕带来的历史复杂性,发展历程艰难而崎岖,因此是一个充满风险的领域,更具挑战性,也充满了发展生机。他建议国内各音乐院校、师范院校应当开设当代音乐课程;音乐理论家应当对当代音乐的诸多问题进行认真思考,使这个学科能够更健康地发展。

在音乐批评领域,常州工学院副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乔邦利归纳了“回顾与反思”的历史意义和对当下的启示,将其中影响较大的音乐批评思潮归纳为四种类型:新启蒙主义音乐批评思潮、人本主义音乐批评思潮、后殖民主义音乐批评思潮和基于现代化的音乐批评思潮。认为解放思想是“回顾与反思”的思想渊源,人文关怀是“回顾与反思”的理论品格。此间的音乐批评对音乐创作与传播、音乐学学科建设、音乐界树立科学发展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针对90年代以来音乐批评界的种种弊端,作者呼吁要认真研究这些问题,重建音乐批评的社会责任感。《音乐周报》高级记者傅显舟博士在题为《乐评标准与薪火传承》的发言中谈到,搞好乐评,艺术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作曲家、欣赏者、评论家都有自己的自由。在这里,信仰问题是很重要的,伟大的作品必须要有伟大的信仰支撑。

在传统音乐与民族音乐学研究领域,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主编樊祖荫在提交的论文中,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声部民歌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回顾、总结了近30年来我国多声部民歌的研究历程及取得的成绩,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前景,对深化已有成绩提出三点建议:加强与国外多声部民歌的比较研究;加强民间多声部音乐的整体研究;加强与创作、教学相结合的应用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杨民康教授发言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民族音乐学学科理论构建注重与民族学、音乐学结合,与原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音乐研究理论,它们的同异体现在“文本方式”、“研究方法”、“研究模式”、“研究立场”、“规模范围”、“描写方式”、“研究维度”等多个方面。他建议中国音乐民族志研究开辟下述方向的研究课题:“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汉族传统音乐生存状况研究”,“民族杂居区的音乐文化交融状况研究”,“都市社会的多元民族音乐文化研究”,“都市社会的少数民族音乐生存状况研究”,“汉族传统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之间的传播交流状况研究”。

在西方音乐史学领域,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蔡良玉在提交的论文和发言中,针对30年来西方音乐研究领域所呈现的突出变化、成就、问题及今后的希望,谈了八方面的内容:(1)西方音乐研究的学科定位从“外国音乐史”到“西方音乐研究”的转变是学科建设中的重要进步;(2)各种方法论的引进使我们对国外研究现状有了进一步了解;(3)“音乐学分析”方法的诞生是我国西方音乐研究的重大成果;(4)对前人专著的思考以及各种新专著的涌现;(5)西方音乐文献翻译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6)30年来有两大得以突破,即对西方现代音乐和对基督教文化与音乐的关系研究,是思想解放为这一学科领域带来的新成果;(7)中国人如何研究西方音乐的思考进一步深入,体现出国内学者的自觉意识;(8)当前的学风问题和翻译出版问题,希望今后能大力推进跨文化研究,实现求知、理解、对话的崇高理想。

在中国音乐史学研究领域,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刘再生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古代音乐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梳理。他提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古代音乐史学进入“后杨荫浏时代”,其显著特色有三:一是涌现了一批老、中、青结合的学者群体;二是中青年学者的研究功力趋向成熟化,研究方法趋于多样化,其中许多学者在史学界起到中流砥柱作用;三是研究成果多数具有厚重的学术分量,体现出独到的学术见解与社会文化价值。他把此时音乐史学学科取得的巨大进步概括为“三个突破、两个亮点、一个期待”。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汪毓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发展历程作了简要回顾,对音乐学研究工作的提高和发展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并希望这次颇具意义的研讨会能够成为一个起点,今后应联合不同领域、不同学会做进一步深入的讨论。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修海林从历史学学科理论出发,结合新时期中国音乐史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分层结构”的问题;并指出,多层开放研究结构的形成,是史学研究趋向完善的标志,推进音乐史学的多层面研究对于学科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冯长春的发言谈到,改革开放后中国音乐学研究取得的成就,“是改革开放国策的确立和音乐界观念更新的结果”。他认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观念的更新与实践,是对长期以来“左”的思潮的反拨、不断接近历史真实及对史学人文价值的诉求,但与其他人文学科与艺术学科相比,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仍存在某些滞后和亟待解决之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的进步需要观念更新,也期待更多脚踏实地的践行者。

在音乐美学领域,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范晓峰从音乐观念的演变特征、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三方面,回顾新时期以来音乐美学研究 显出的勃勃生机以及多样化、多角度、多论域的观念态势,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外国学术思潮的引进,使音乐美学的本体研究(如音乐存在意义与价值、音乐的本质、音乐存在方式、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开始进入深层思考。学理层面的不断思考和探索,已经显示出音乐美学学科在中国发展的不断成熟与壮大。目前音乐美学在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音乐美学家做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3.对其他学科领域的关注

在本次“论坛”上,不少与会代表对音乐传播学、音乐教育学、音乐创作、音乐文化学等新兴学科的快速发展进行了介绍。

中国音协原书记处书记冯光钰以《中国音乐传播学与改革开放》为题,梳理了音乐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呼吁学者立足中华文化,有机地吸取传播学的优长之处,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传播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秦序研究员从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谈到我国文化价值观的重大变革与发展。他认为,30年来的成果来之不易,当我们面对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时,胸中会涌起“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畅快之感。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管建华在发言中着重谈到,“音乐学院体制”在时下音乐教育中的现状与问题。他从“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分析人手,论及当今音乐学院体制的重构问题。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刘承华着重从“改革开放中的文化格局及其变化”、“音乐中的文化观念及其演变”、“当前的区域化趋势与音乐文化走向”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改革开放与音乐文化观念的演变”。他认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音乐真正进入了自主创新的时代。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田耀农在题为《300年辉煌、100年梦想、30年跨越》的发言中,从“80年代初期的新潮音乐和民族音乐学的大发展”、“80年代后期的流行音乐和音乐美学的大发展”、“90年代的高雅音乐与社会音乐教育的大发展”,以及“新世纪初音乐教育的大改革和大发展”等四个方面,对30年来各类音乐与音乐学科的发展进行了概述。但在自由讨论中,也有代表对作者把1708、1908年作为重要的历史界标提出质疑。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郭克俭的论文《学科概念驱动下的自觉意识――1997~2007年我国(大陆)声乐学术叙事考索》,主要对1997至2007年我国声乐艺术的学科建构、演唱技法、教学理论、声乐史述、美学探讨、嗓音科学等六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予以考察评述。

这次“论坛”还邀请了武汉音乐学院院长彭志敏教授、上海音乐学院朱世瑞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庄曜教授等部分作曲家与会,他们分别从创作实践的角度谈了自己对改革开放30年来的感受。朱世瑞从开放给中国音乐创作带来的收益、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创新主体的生存空间与物质基础、当代音乐创作中创新思维的艺术空间与精神基础、当代音乐创作中创新表达的需求空间与社会基础、当代音乐创作中思维转型与创新成果等八个方面详细地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音乐创作中的创新思维;庄曜提交的论文着重谈到数字时代新技术媒体对音乐创作的影响,认为数字技术已经使今天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教育方式、消费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从音乐创作的学习和教育、音乐技术构成形态、互动行为方式、生产和消费等方面论述了数字技术提出的许多新课题和无限发展空间。

从以上对部分与会发言的概要梳理中可以看出,是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使中国音乐学在80年代后进入转型,是改革开放推进了中国音乐学术的发展,也是改革开放促进中国音乐学人反观中国音乐学的百年历程,站在前辈的肩上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改革开放、思想解放是促进中国音乐事业健康发展的直接动因。没有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中国音乐学人很难谈到完成“百年中国音乐学术再研究的历史和学术使命”。

在学科群落中反观自身

在提交会议的近五十篇论文中,有近四分之一的学者站在学科总体的高度,对当下音乐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就音乐学学科建设提出自己的思考。这些发言几乎不约而同地将重心放在冷静平和的学科反思上,体现出成熟自觉的学科发展意识。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于润洋在题为《音乐学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中提出,音乐学研究中需要对六对关系范畴进行整合与渗透:第一对是历史和理论的关系。历史不是史料的堆积,需要理论思维,理论的研究绝不能离开历史,成为绝对思辨的理论。第二对是音乐学学科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关系。音乐学本身是一个多门类的知识系统,它既与其他人文学科有密切联系,又与音乐学子学科之间也存在联系,若想学科发展有所突破,必须努力改变这种现状。第三对是理论立足点和历史一当代的理论资源的关系。不管研究者是否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论支点。第四对是社会一历史阐释与音乐文本的关系。单纯从音乐本体进行技术分析是必要的,从社会内涵进行研究也是必要的,但二者并非相互排斥,彼此割裂,最好是相互融合,这对于音乐学研究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第五对是音乐文本自身与对它的理解和体验的关系。我们对于一部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无法避免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因而不能看成是唯一正确的而强加于人。第六对关系是思想与表述的关系。他提出音乐学的文字表述应该深入浅出、明晰易懂,既不要流于晦涩,也要避免过度文学性、想象性的描述。最后,他勉励广大学子,音乐学是一项寂寞的事业,没有什么重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但我们之所以要坚持做下去,是因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发展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恩格斯《反杜林论》序言)。

赵宋光在对音乐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中提出,音乐学的基本要求是面对事实、寻觅事实,克服盲点、纠正误读。音乐学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有许多分支学科,应如何整合?为此他提出“分支学科群落”的概念,初步设想有七大群落:按照时间序列的音乐史领域(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国内的、国外的、西方的、世界的);空间并列的民族音乐学领域;有关人类自身生产的音乐领域,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治疗学、音乐社会学、音乐传播学;与物质媒体相关的乐器志、乐器分类学、测音数据等;与表演场合相关的建筑声学;等等。并通过具体研究实例指出了各个学科群落有待研究和超越的问题。他指出,音乐学研究的任务应该是弥合缝隙、你我渗透,在各个分支学科之间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缝隙就要立即弥补,这样才能防止四分五裂。他认为,这个整合过程将是比较漫长的,要防止揠苗助长,要顺其自然的发展。他还援引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相关论断,提出“工艺结构学”的概念。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教授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音乐学取得的长足进步概括为“四增”:学科自主意识增强、学科队伍力 量增长、学术成果业绩增多、学术影响辐射增大。将学科发展仍然面临的问题总结为:(1)尚不能深度阐释国内当前高度复杂、独特的音乐现实和文化生活;(2)中国当代音乐学引进西学不够,思想贫血,尤其与文、史、哲、美术,甚至电影等学科相比,缺乏对西方深度理论成果的吸收;(3)知识零散化,科目细碎化,越来越缺乏整合和思想共享的可能性,存在意识形态的分裂,相互沟通交流相当少;(4)中国音乐学学统体系面临较大压力,主要原因是研究生扩招发展过快,规模太大,力不从心,已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整个教学和学科体系都存在不合理现象。以上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达成共识,需要深入思考和反复试验。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安国在会上发表了“两点感悟”:感悟一,当前的音乐学研究“与动态展开的、无比丰富、生动的音乐艺术实践相较,音乐学理论研究的社会影响力及实践应用力实际上十分有限”,音乐理论工作者对理论研究的社会期望值过高,缺乏“自知之明”。为此,他建议音乐学研究者摆正所从事的学科位置,切勿认为自己可以“改写历史”、“包打天下”,而应保持平和的研究心态,潜心向各自专业领域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做好自己应该做和所能做的事。而当下学术研究中浮躁心理、学术泡沫、学术抄袭等不良风气的泛滥,导致当下理论研究成果社会公信力大面积降低。感悟二,当前的音乐学研究“对历史延伸、积淀下来的,彼时彼地的音乐学陈说,或当代人从不同视角出发的、此时此地的学术观点,不宜轻率地提出批判和否定,而宜取兼容、互补、并存的立场”,这既与当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形态的多元化相适应,也有利于音乐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魏廷格在题为《中国当代音乐学之缺失与前瞻》的主题发言中,采用他一贯的不断设问方式,对音乐理论研究中的种种缺失展开诘问。他强调音乐学必须在促进创作、表演、欣赏方面起到有力的作用,如果这三方面都做得不好,音乐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他在着重谈到音乐学的责任时提出理念,并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具体现象指出:现在,我们有学术自由,但是当前音乐学界的最大问题就是理念的缺失,强调只有强有力的组织和领导才有可能实施这些理念;音乐研究与实践的脱节对音乐学和音乐实践双方都可能造成伤害。显然,魏先生始终没有改变他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形成的观点,理论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实践,不能指导实践的理论就是无用的。朱世瑞对此深有同感,他认为音乐创作是音乐研究的对象之一,应该密切关注音乐创作,作曲界本身也要注意音乐学界的动态,彼此要有互动。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冯效刚在论文和发言中主要从音乐学学科研究的角度回顾了30年中国音乐学所走过的历程,提出:(1)只有在理清音乐学各学科间的区别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讲清学科之间的互渗互补、渗透融合的关系及其共同的人文学科定位;(2)要重视学科制度的建立和学科生态环境的营造,遏制学术腐败和学术失范现象的发生。他认为,音乐学界近年来对“学术氛围”和“学术规范”的关注,是中国音乐学人“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入文关怀”在新时期的自觉表现。

在关注音乐学学科整体发展现状的发言中,有两位专家谈到当下最凸显的学风问题。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戴鹏海以一个老音乐学家的身份,做了题为《改革开放与我》的自由发言,对当前音乐学界存在的种种不正之风和怪现象提出严厉批评。他率真地说自己向来是一个只会说丑话,不会说好话的人。他指出:我们音乐家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部分,知识分子要自重,要做社会的脊梁骨,要做堂堂正正的人。他认为,目前文艺界和理论界最大的问题是人文关怀的失落和道德底线的崩塌。在这种情况下,当务之急是道德重建。尽管他对于当下音乐学学科现状充满忧虑之感,但强调自己会仍然坚持守住脚下的一方土地,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堂堂正正、言行一致的知识分子和理论家。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原副主编黄旭东在题为《学风不正、文德下降与学界应取的对策》的发言中,首先充分肯定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音乐理论界在思想解放的进程中“学术研究领域得到空前扩展,一些新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不断问世”。随后,他以近年来音乐学界的一些学术失范行为个案,剖析了学术失范的成因和社会根源,认为学风不正、不讲文德已成为当前音乐界与当代音乐学领域需要关注并且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为遏制当下不良学风,他以24个字向广大音乐学学子提出忠告:刻苦勤奋学习,广泛搜集资料,取精为我所用,求真独立思考。

缪也在《理论的拓展与实践的丰盈:音乐学的国家意志和平民立场》的发言中谈到,我们应牢记马克思的“存在决定意识”。我国的音乐学发展并非风平浪静,政治与学术的影响息息相关。音乐学的学科建设处在国家意志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制约之下,我们的事业要在其中找到生存空间,在事业发展的轨道上,健康比和谐更加好。学者应有理性意识、学术意识。

过去30年,中国当代音乐学有许多经验需要深入体会,总结经验,反思教训,为学科未来发展指出一条健康之路是众多与会代表的共识,他们围绕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音乐学各学科发展进程中的“得”与“失”,展开了一场历史性的交流与对话。

南京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伍国栋在发言中,开宗明义提到:“人到三十,步入壮年,应当算是进入人生成熟发展期了……不做反思,不总结得失,当有悖于此学科迈入成熟期后继续发扬光大以及对学人赋予的学理期望。”他分别用“三得”(学科建构,系统完善;视野开拓,路径扩展;学术反馈,影响扩大)、“三失”(民族音乐学学科建设进程中出现的一种“世态怪象”――“自大幽灵,驱之不散”;中国民族音乐学理论及方法传承中“高谈阔论”而脱离音乐对象具体研究实践的现象――“理论实践,多现脱节”;中国“民族音乐学”学科自身建构中的忽视本土传统音乐和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现象――“迷失本位,自绝血缘”)对这一学科近三十年来在理论及方法传承上的成就与不足进行了评述,并以大量具体的实例鞭辟入里地分析了“三失”的危害,充分展示了他强调民族音乐学研究只有重视本土、本源和本体,才能构建自己的研究特色的学科理念:

民族音乐学不是一门纯理论音乐学学科,其基本理论及方法必须要应用于具体民族的具体音乐及其音乐生活观察和研究,才可能体现其相关的科学意义和学术价值。所以这门学科的学术视野和具体操作,既需要有指向具体音乐本体的详尽剖析,也需要有指向具体音乐生活的文化考察,一切从理论到理论的“把玩”或“自恋式”宣扬,只能是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空谈。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毛继增将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分为:“1978年”和“90年代初邓小平南巡时期”两次,并具体分析了两次“思想解放”与民族音乐学的联系。他结合自 己50年的学术研究经验,明确提出我国民族音乐学学者在破除个人迷信、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方面需要明确的两个界限:“要把传统文化和封建主义、封建统治、封建思想有所区别”,“应将信仰文化、民俗文化和封建活动、宗教迷信区别开来”。他还提出民族音乐学向田野深入的问题,呼吁民族音乐学者要向19世纪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学习,在田野工作上努力做到“投入、深入和融入”。

杭州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杜亚雄分析了我国民族音乐学的研究现状,认为田野工作若要得到科学、准确的第一手材料,必须搞清楚与调研对象有关的五个W,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实音乐生活中出现的民间乐种“城市化”、“商业化”、“世俗化”和“流行化”的倾向进行了分析;对民族音乐学界出现的“安乐椅化”、“学府化”、“去音乐化”和“功利化”等不良倾向进行了批评。最后,他对我国民族音乐学研究面对现实、调整工作方法提出四项建议:提倡居住体验法;开展城市民族音乐学研究;建立应用民族音乐学;加强音乐方面的研究。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韩锺恩在题为《以当代的名义跨入当代――中国音乐美学学科发展》的发言中,首先阐明“当代”的三个意义:当代是一个断层,即作为一个历史时段进行叙事;当代是一个问题,即作为一个理论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当代是一个修辞,即作为一个表述的结构进行陈述。他将中国音乐美学学科建设的当代成就概括为:立足当下,以学科自觉姿态,通过深入挖掘与注重内涵建设,不断寻求与逐渐回归学科原位。之后,又对音乐美学在研究方式、研究对象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未来音乐美学的学科建设必须加强创新意识,努力回归人文原点与人本原位。中国音乐学应注重内涵建设,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由学术泡沫尽快进入学术软着陆。

人民音乐出版社期刊中心主任、《音乐研究》常务副主编陈荃有从音乐学术媒体发展的角度谈到近年来音乐理论研究领域的“得”与“失”。他说:自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基本国策以来,音乐界学术类媒体的发展逐步踏入正轨。在梳理、分析了此间中国音乐学术类媒体发展历程后,指出了音乐界学术类媒体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他把近年来中国音乐学术期刊的建设和发展现状归结为“一个机遇、两对矛盾、三座障碍”。他认为,我们当下提出加强音乐学术建设,不能忽略了音乐学术期刊的建设。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班丽霞提出,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西方音乐史研究虽然取得很大进展,但尚未达到与西方音乐学界平等对话的程度。导致这一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作为文化他者的客观因素外,我们尚欠缺学科发展必须的素质和能力。如音乐本体分析能力、外文阅读与翻译能力、对作品的感性体验能力,以及基于文化层面的内涵诠释能力,而最后一种能力的缺失已成为制约学科发展的突出瓶颈。若想改变这一现状,除了提高研究者自身的学术自觉外,最根本的方式应该从教育人手,引导和鼓励青年学子扩大学术视野,弥补文化缺失。在自由碰撞中展开争鸣

与以往学术会议相比,这次论坛的特色除了多学科的交流与对话之外,还体现在一个“论”字上――论坛尽量留出充足的时间给与会代表展开讨论,讨论的主题均出自当日专家的发言,各类热点话题的自由争鸣,使许多话题很快升级为热火朝天的论辩。尽管多数问题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成共识,但通过对话、争论了解他人观点,对于问题的深入思考大有裨益。论坛争论的主要话题有:

1.重写音乐史:是重写?还是改写、续写?

“重写音乐史”的话题主要由两个发言引起。第一个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岩以《关爱与重新审视》为题的发言。他结合自身对陈洪、程懋筠、何安东等音乐家的研究,提出近现代音乐史研究中历史事实与历史人物的评价尺度问题,认为对于音乐家的“关爱”存在不平均现象,应给予派的音乐人士以更多关注。显然,这个话题涉及对近现代音乐史的“重写”问题。

第二个是武汉音乐学院教授、《黄钟》副主编田可文在《“重写音乐史”话语中的地域性研究问题》的发言中提出,中国音乐的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保持或绝大部分保持着独特的地域色彩,这种地域性的文化(就国内而言)并未得到音乐史学家太多的重视或说是重视得不够。受“重写音乐史”话题的启发,他认为当前中国音乐史研究更应该关注地域性研究,并将其放入完整的中国音乐史体系中去考虑。这应是当前每个音乐史学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的事情,也是摆在每个音乐史学工作者(尤其是边远地区音乐工作者)面前的课题。

2.理论研究的目的:是实践?还是求真?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谢嘉幸在《从书本到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音乐学面临的第二次转型》的发言中,指出目前部分音乐学家偏爱书本音乐学的倾向。改革开放以来,音乐学逐步摆脱政治运动的左右,从意识形态音乐学中走出来,完成中国音乐学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转型;而当前,我们正面临的是“书本音乐学”的困窘,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面对现在社会音乐生活的诸多现象,音乐学基本处于失语状态,这主要是受制于当下音乐教育体制的僵化和商品化;学科体系的自言自语;从书本到实践――如何面对音乐艺术的实践?如何面向社会文化的实践?如何面向跨文化的实践?

对此,于润洋引用马克思的“哲学解释世界,但关键问题是要改变世界”进行回应。他认为,我们不敢说我们的研究可以改变世界,但要以此为目标。目前我们在这方面没有多少话语权,主要原因是我们做得还不够。

其实,茅原的与会发言在论及“音乐生态”问题时也谈到这个问题,他强调“音乐学家应该关注现实音乐生活”:

只有当社会真正需要的时候,音乐事业才能生存和发展。只有当社会知道它自己的真正需要的时候,它才会认识到应该要求满足这种需要。

根本的出路可能在于大力推进普及工作,踏踏实实提高群众的音乐水平。音乐学工作者应该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基层去,到普通学校中去。

缪也在发言中也提到,希望音乐学界不能仅停留在方法论层面,还应注意学术成果之后的深加工。学术普及工作也是我们的分内之事,能转化为生产力的情况下要尽量促成这种转化。

对此杨燕迪认为,应提高音乐学在三个层面的影响作用:一是针对实践音乐家,为他们提供可靠、可用和可行的智识参照,同时也为音乐学家自己留出充足的发展空间;二是针对普通乐迷;三则针对文化、知识界,达到真正的对话和交流。这和杨燕迪在80年代后期的观点有明显不同。从强调学科自立,反对直接服务于实践,到主动切入音乐实践与音乐生活,但量力而行,强调保留自主空间。一个附属,一个自主。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王安国和杨燕迪在20年前,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上曾经针锋相对,而20年后,二者都在朝对方立场转移,但这种立场的转移更加符合实际。

多位专家都对自身和青年学生提出希望:做一个读书人,甘于寂寞,抵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各种不良倾向的诱惑,做好自己的事,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3.理念的实施者:是领导?还是个人?

魏廷格在主题发言中强调,只有强有力的组织和领导才有可能实施这些理念,就像蔡元培、萧友梅曾经所做得那样。

魏先生将学科发展寄希望于某位领导的观点,即刻在会议上引发争议,戴鹏海、居其宏和朱世瑞等人均认为,解决学科问题、促进学科建设首先要从自己做起。

4.民族音乐学的主体:是音乐?还是民族?

杨民康的发言《中国音乐民族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引出“民族音乐学的主体是音乐还是民族”的讨论。杜亚雄谈到美国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去音乐化现象;修海林认为学科的最终关注点应该是通过音乐来关注人;赵宋光提出,音乐民族志与民族音乐志的区别在重音,是在第一个音还是在第三音?二者的区别重点在人还是在对象?杜亚雄和杨民康二人的侧重点完全不同――杨民康是研究人,杜亚雄是研究音乐。

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罗艺峰教授提出,应该从文明交往论的角度来思考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音乐学成就,从这一理论角度出发,会获得全新的认识和历史观,才可能脱出“中西关系”二元对立的思维,全面刷新20世纪中国音乐史的面貌,进而从整个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高度来认识我们的现代音乐文化建设。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宋瑾在发言中,着重谈到中国音乐学研究的创新问题。他认为,应当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引介国内外相关成果;加强研究深度与广度;运用新知识拓展新视野;挖掘中国古代学术资源;开拓新学科。他还谈到两点思考:音乐学研究三结合原则和三类型的音乐学创造。

本次“论坛”讨论的问题之多,涉及面之广,为近年来国内学术研讨会中所少见。在与会代表中,老一代音乐学家是以亲历见证人的感悟历数改革开放30年的成绩和教训;中年一代音乐学家以改革开放第一批受惠者的体验,展示拓展思路、大胆创新的胆识;改革开放十年以后崭露头角的“新生代”,他们的想法无拘无束,展示了中国音乐学的未来。三代学人都就所关心的问题畅所欲言,为音乐学各学科领域的对话和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在清醒自觉中面向未来

选择2008年12月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这样一个特殊时间,围绕“改革开放与中国当代音乐学”这样一个特定主题,召开本次高层论坛这样一个全国性学术盛会,其意义不仅在于回顾历史、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更重要的是,来自全国各地音乐学界的老、中、青三代学人济济一堂,大家共同站在改革开放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连接点上,就涉及中国当代音乐学乃至整个音乐文化建设总格局中所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以及如何推进其在新世纪的健康发展等一系列战略性命题,集思广益、共商大计,以更自觉地面向未来、迎接挑战,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充分体现出代表们高度的历史意识、责任意识、问题意识和前瞻意识。

赵宋光在“论坛”的总评述中,将中国音乐学的进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1)学科组自主意识有所增强,不是简单地理解为为实际服务、为政治路线服务,而是着力于构建学科自身的学术结构;(2)学科的梯队力量逐渐壮大,涌现出一批创新型的人才;(3)学术成果业绩丰硕,呈现一批创新的成果;(4)学科的学术辐射力和影响逐渐增大,在文学艺术界得到承认。

他的总评述对30年来我国音乐学学科存在的问题,作了如下评述:(1)面对当前复杂的音乐生活现实和高速发展的社会文化现象,我们还不能做出具有深度的理论阐述;(2)音乐学的思想资源还不能够充分地调动出来,发挥它推进学科发展的潜力;(3)音乐学学科内部多维度、全方位、面向实践的发展态势,由零散的科目细分、互相隔阂、成果难以共享的趋势,如何整合成为有严密逻辑结构的系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4)学术成果质量的提高与数量扩大的规模还不能够相称;(5)如何杜绝学术腐败的滋生蔓延,还缺乏有力的遏制措施。

音乐学科教学工作思路篇10

一、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班子自身建设,以系党总支为政治核心,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倡奉献敬业精神,在音乐系班子成员不健全,上半年又抽调副书记到校庆办帮忙的情况下,虽然工作千头万绪,但我们识大体、顾大局,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完成了各项工作。坚持制度,认真学习xx大报告、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及有关高等教育方面的文章,结合学校办学50周年庆典,开展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促进发展”为主题的研讨活动,注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做好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工作。做好在学生和教职工中发展党员的工作,本年度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一期100余名,发展党员二批40余名,使发展党员和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制度化、规范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始终把教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倡导教书育人、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的精神,不断提高了教职工的职业道德、政治思想素质。通过会议、座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强化教职工的责任心意识,形成了人人关心学校、系部发展的良好局面。按照“培养提高、引进充实”的方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今年引进研究生3名(其中辅导员1人)充实教学管理队伍。

二、扎实做好教学管理工作

1、认真做好教学评建工作。 xxxx年为学院“教学评建年”,音乐系充分调动全系师生员工的力量,大力开展迎评促建准备工作。在做好常规教学管理的情况下,加班加点,积极主动完成院迎评办下达的任务指标,规范整理了各类行政、教学、教师、学生管理等方面的档案资料,修订完善了音乐系管理制度40余项,保证评建各项工作的完成,顺利通过了评建办对我系的常规管理文档的检查。

2、扎实做好常规教学工作。 配合教务处组织了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检查了各教学环节的落实情况,分年级召开了学生座谈会。进一步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完善了两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实和调整了课程结构。加强了考试管理,进一步完善了试题库建设。加强了对毕业生的指导工作,从选题、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到论文答辩,做到了环环相扣,确保了论文的质量。

3 、扎扎实实做好课堂教学技能竞赛活动 。 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的课堂教学创优达标活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引导,重在落实,通过听课、评课活动,达到了“听评促教,共同提高”的目的,使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在学校组织的教学竞赛初赛中,音乐系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进入了学校前八名,参加了学校统一组织的决赛,受到评课小组的好评,树立了音乐系师生的良好形象。

4 、积极开展教研科研活动。 xxxx年音乐系教师共近50篇,出版教材1部,获国家、省级奖9项,在研省级、校级立项10余项。专业教师多次获得省级比赛奖励,刘炳强老师获山东省师生基本功大赛声乐组二等奖(第2名),王童老师获西洋乐组三等奖。

5、注重加强学术交流。 邀请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徐昌俊教授等作专题报告,加强与兄弟院校音乐专业的切磋与交流,参加了省艺教委举办的学术交流和艺术论坛等活动。注重科研团队、教学团队的培养,组织申报了院级优秀教学团队。

6、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协助国资处为音乐楼排练厅的改造提供方案,充实并完善了教学设施与图书资料的建设。

7、协助招办做好xxxx年音乐专业招生宣传和考试工作 。

三、学生管理工作

1、做好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针对音乐专业学生的特点,通过举办座谈会等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教育。

2、加强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完善了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体系 。充实了学生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提高了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针对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了就业指导,举办了就业指导讲座。加强了助学助困工作,激励学生成长成才。

3 、细化了学生工作总体思路,强化了系风和学风建设。 在抓好常规学生管理的同时, xxxx年明确细化了学生工作总体思路:充分发挥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作用,积极推进学生工作规范化建设,继续优化系风学风,用好学生党员和优秀团员两支队伍,继续实施“四个一工程”,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

4、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结合学校教学评建年和50年校庆工作,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强化实践环节,突出专业特色。

1、出色的完成了校庆文艺晚会的演出任务 。整台晚会按照学校领导高水准、高品位、高规格的要求,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经过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加班加点、通力合作,克服重重困难,260多名演职人员为大家奉献了一台风格鲜明、精彩纷呈的文艺晚会,充分展示了学院高水平的教学成果与艺术成果,体现了学校50年辉煌的办学历史和办学成就,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博得了各位领导、嘉宾及观众的好评,节目在泰安电视台分4次播出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起到了宣传学校、展示学校的目的。

2、注重加强实践环节,彰显服务地方特色 。音乐系的人才培养特色无疑在于学生的艺术实践,我们还有组织、有目的的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琴房,走向社会的大舞台。音乐系主办了“xx金秋文艺晚会”、“迎新晚会”、“晓雯之音”文艺晚会等大型演出活动5场,在系内多次举办健美操大赛、系第三届声乐大赛、学生个人音乐会等各种形式的文艺晚会10余场等,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先后参与和策划市政协、市人防办、中国银行、市建设局、市公安局、公路局等近10个单位文艺演出,完成了9月份xx国际登山节开幕式“吕远作品音乐会”的伴唱、“xx日出东方红”大型舞蹈的演出和11月份农业部在泰安举办的“情系三农”文艺晚会的伴舞等,最近音乐系又把泰安市艺术团、晓雯音乐学校等单位作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多种形式的文艺演出,为服务

地方作出了贡献,成为活跃在泰安及周边地区的一支文艺轻骑兵,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学生在各类比赛中有60余人次获奖。如: 在xxxx年山东省音乐专业师生基本功大赛中就获得28个奖项,并获得优秀组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