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音乐赏析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3 19:26:57

影视音乐赏析论文

影视音乐赏析论文篇1

【关键词】高中音乐欣赏审美教育审美能力

一、丰富学生的音乐内涵,为欣赏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音乐的欣赏教学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简单地倾听、评价和感情的抒发,而是在对音乐知识和积累有深厚的了解后对音乐的解析和对曲调的分析,是站在专业角度上的评价,是艺术修养和对艺术的剖析。因此,音乐的欣赏教学首先要为欣赏打下坚实的前期基础,让学生了解音乐,了解音乐的历史,了解音乐的内容,让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丰富学生的音乐内涵,让学生了解多样化的音乐世界。首先要让学生系统地了解音乐的起源、各个分支的发展情况以及各地音乐的概况等,在这个基础之上,教师要灵活运用多媒体和各种影视资料,让学生在有趣的教学过程中主动接受音乐的各种知识,并通过故事性的讲述和呈现,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对各种音乐的不同文化内容产生兴趣。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对音乐的欣赏穿插进对音乐知识的讲解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知识和音乐文化的熏陶,奠定前期的内涵基础和感知基础。

二、欣赏教学与歌曲学习相结合,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既然是音乐的欣赏教学,那么就少不了对音乐的鉴赏和体悟,但是纯粹的欣赏分析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将对音乐原本的兴趣抹杀掉,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歌唱兴趣的带动,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哼唱歌曲。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让学生发挥音乐天赋,进行歌唱的环节穿插进对音乐的分析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歌曲比对和加强论证,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例如,在分析传世之曲《茉莉花》的时候,就可以将与其有相似之处的歌曲放到一起,让会唱的学生为同学们唱一遍,在歌曲的哼唱中进行对音乐的分析,继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也可以通过与教师的直接沟通进行分析。在教师授课后,可以将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告诉学生,学生也会在课下进行音乐的学习,让学生保持长久的兴趣。

三、借用影视作品,吸引学生注意力,深化对音乐的理解

在我国现当代的影视作品中,有越来越多的作品将目光转向了传统的民间传说,这些传说不仅带有浓浓的地域特色,并且很多都有相对应的音乐,这些故事和音乐一样有着强大的魅力和吸引力;除此之外,在很多新创作的影视剧中也会有对音乐的重新解读和理解性解读,教师可以利用影视作品与音乐的结合,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对影视剧的欣赏中去体会音乐中饱含的感情和人文的内涵。借用影视作品,并不是要将整个剧目都要看完,教师要结合音乐的需要,截取影视剧作品中经典的部分,让学生在影视启发下进行发散性的思考和感知,再辅以教师的引导,形成对音乐的多方面欣赏和立体的感知。

四、结合舞蹈进行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和舞蹈经常是结合在一起进行呈现的,二者作为情感的抒发形式,有着共同的作用,因此经常会产生共鸣,将音乐和舞蹈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能调动起学生的肢体积极性,这对于长期在教师里端坐的学生来说,既是一种放松,又是一种娱乐。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将音乐和与之对应的舞蹈进行播放,让学生欣赏和感知,在这之后,让学生集体或者几位参照视频进行模仿,感受肢体语言与音乐相互交融的过程,感受音乐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情况下,进行音乐欣赏的教学。总之,高中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并重,让学生欣赏的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和探究的前提下的,因此,教师要在内容上充实学生的头脑,在形式上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让音乐欣赏教学真正成为一门学问,而不是大家口中的听音乐和自我意识的感知。

参考文献:

[1]吴跃跃.音乐教育学的发展方向与课程构建.中国音乐教育,1996,(1).

影视音乐赏析论文篇2

关键词:音乐欣赏;音乐审美;接受美学;音乐分析;解构主义;音乐技术

音乐是一种依靠听觉来感知的时间艺术,古今中外的理论对音乐创作、表演关注的同时,也对“音乐欣赏”的理论诠释所重视,有人还将这一诠释视为“三度性创造的艺术”[1],以此来和创作、表演的一、二度创造艺术相提并论。中国远古的“高山流水觅知音”、西方音乐中阿门达对贝多芬《f大调弦乐四重奏》中“情人离别”的感受等故事,都说明欣赏是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钱仁康先生认为音乐欣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寻觅知音的重要组成环节,它要在4个方面下功夫:沟通音乐信息、发挥主观能动的审美作用、判断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接受感心动耳和荡气回肠的艺术享受,把音乐欣赏引导纳入寻求音乐美感的快意中[2]。李宝杰主编的《音乐鉴赏》(下文简称《李鉴》)就具有钱先生所言及的探索,它是在理论探索之中应时代之需进行的学科理论建构。

一、继承传统 推动学科

撰写“音乐欣赏”类书籍的传统不仅在国外盛行,在中国也自古有之。中国古代文人在品乐中留下了精彩文献,老庄的“大音希声”、孔子的“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等赏乐格言已为世人所熟知。进入20世纪后,随着西方专业音乐理论的传入,中国的“音乐欣赏”领域进入新的境界,黄自的《音乐的欣赏》(1929)等系列著述的诞生就是早期的代表[3]。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音乐欣赏领域更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上海文艺出版社组编的《音乐欣赏手册》(1981)内容丰富、文笔活泼、实事求是、编排新颖[4],钱仁康的《音乐欣赏讲话》(1982,1991年又出续编)注重知识理论与技术分析相结合、内容形式与辩证关系自然地结合、知识介绍与审美认识、艺术想象启发相结合[5],孙继南的《中外名曲欣赏》(1985)通过通俗的笔调、深入浅出的介绍,喜闻乐见地评介了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和艺术流派音乐名家的声乐、器乐作品(见赵沨序言),杨民望的“世界名曲欣赏”系列(1991)等,将中国在“音乐欣赏”领域的探索逐步引向纵深。

近年来,“音乐欣赏”类的著述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如:《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江明惇)、《世界名曲与cd指南》(杨雁堤)、《中外名曲欣赏》(邹燕凌)、《中外名曲50首欣赏》(张鸿玮)、《中外音乐名作欣赏》(张志军)、《中外名曲欣赏指南》(宋申)、《中外名曲100首欣赏》(杨惠芬)、《中外名曲赏析》(王盛昌)、《中外音乐名作欣赏》(冯步岭)、《音乐名作赏析》(张文元)、《中外经典音乐欣赏》(周世斌)、《音乐名家名曲•中国篇》(王安国)、《中外音乐名作选析:1. 2.3》(王少华)、《中外音乐名作赏析》(朱之谦)、《中西名曲欣赏》(关伯基)、《声乐作品欣赏》(武兰平)、《世界名曲赏析》(李虻)、《音乐欣赏》(张旭)、《中外名曲赏析》(茅原)、《外国音乐欣赏丛书》(人民音乐出版社编)、《中国音乐欣赏丛书》(湖南文艺出版社编)、《交响音乐名作鉴赏》(胡企平)……另外,以辞典形式对中外音乐作品进行鉴赏评介的还有缪天瑞的《音乐百科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罗传开的《外国名曲欣赏辞典》(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罗忠镕的《现代音乐欣赏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林逸聪的《音乐圣经》(三卷本,华夏出版社1999、2000)等,著述虽然繁多但良莠不齐,比如:有人对《现代音乐欣赏辞典》所做贡献的高度赞扬[6],而有人认为《音乐圣经》是“快餐时代的低劣出版物”[7],《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是“一本谬误百出放胆抄袭的教材”[8]。而在期刊的研究文章方面,据笔者统计,从新中国建立后至今的见诸于刊物的“音乐欣赏”类的论文就有6千余篇,是所有音乐研究中最为兴盛的领域。这些论文有涉及到具体作品欣赏的,有以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角度予以解析的,等等。

这些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一方面表明“作品欣赏”在音乐传播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必将促使人们去深思“音乐欣赏”应具有学科化建构的意识。否则,欣赏类著作的撰写必将停留在重复的层面上,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大众对音乐文化传播的渴望与需求。《李鉴》的出版可说是应时代之需进行的较好学理探索的成果之一,它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规划教材,集合了音乐院校和综合院校“音乐欣赏”的一线授课教师,把编者们多年来对该领域教学的有益经验进行整合,编写中表现出“教材”所需要的普适性、进阶性的特点从而展现出较强的个性特色。它按照课堂教学的规律来分类不同专题,每个专题又“有史有论”、“有个案有线索”。它以音乐体裁的专题史发展为形式,将散性的个案鉴赏整合为可供学科化教学实施的艺术专题。书中内容既有宏观历史线索的勾勒,又有微观作品的音乐内涵解读,尤其注意了选修课的广宏涵盖面和对象的特殊性,其施教对象并非只考虑到音乐专业学生,文科诸专业甚至工科院校也是其涵容的对象。这些教材化的建构特点是李宝杰、冯立斌、齐宜婷、唐继凯、夏艳洲、王青等编者深入认识“音乐欣赏”既往学术成果,整合优化其精要,是在新时期的学科化发展理念下所做出的探索。这一探索既有教学讲解中的历史性价值评判,又有学科视野下的进阶性、整体性、艺术性,还依据学科发展特点注重了学术规范的要求。这一探索把音乐技能培养与情感心理引导相结合,在音乐耳朵感染中接受文化、历史与生命律动的音韵美。它以既往“音乐欣赏”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以学科教学实践所需要的规律进行整合、优化,从其论述线索中可以看出它对“音乐欣赏”学科建构的推动性贡献。

二、观念新颖 构思精巧

拓展阅读视野和促进音乐文化发展是《李鉴》在编写观念上给读者的印象之一,而以音乐体裁为艺术单元、以历史纵横向的音乐学理比较是其构思上给人的特色之处。其构思的精巧在于不同于以往个案解读,而是以专题历史沿革为导引的论述线索,这就涵盖了学术极为丰富的信息,还以“延伸”阅读的补充方式扩展其正文之外的内容,使个案解读的鉴赏中增添了宏观的学科涵容广博。而这些观念和构思又是为其欣赏的专业课程化教学服务的,它不同于以“单曲介绍”为形式的、辞典式的“音乐欣赏”著述。

从观念上看,《李鉴》从影响爱乐者审美情趣的深层机理出发,进行音乐欣赏表现方式的挖掘,对音乐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古今中外经典作品进行了技术性的解读。它体现了音乐欣赏在走出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理解音乐的误区上的实践[9],注重音乐作品的技术信息解构,注重对象的艺术品格剖析,尤其以爱乐者的知识建构为技术解析对象,以雅俗共赏的叙事方式展开其逻辑层次。

《李鉴》既有整体编写的统一性控制,亦有个案性格化的叙事展开。这种控制与展开都是编写团队深入理解既往音乐欣赏领域的优点而作出的学科化建构。如“管弦乐”部分,编写者将其分为以序曲、组曲等形式的“管弦乐”和以多曲哲理联缀的“交响乐”,这一区分既有传统的习惯又有学理的技术细分,体现出明确的整体与个体关系。在欣赏导引部分,编者以交响乐历史发展为宏观线索梳理,给读者建构起观念上的初步印象,从词意、乐意、乐史的层面为读者建立起了交响乐这一体裁的学理知识,这为后续的“名曲”技术层面的解读铺垫了基础。在《艾格蒙特序曲》个案的技术解读中,编写者以歌剧的戏剧结构为基础而将音乐结构的发展置于主题思想的层次剖析之中。这种个案的叙事在宏观的知识导引下逐步引申展开,将贝多芬作品中特有的“英雄性”乐意及其思想逐层渲染。这种编写观念和构思是着眼于学科教学的实际,立足于学生乐思的接受实践过程,由此彰显出《李鉴》编写的特色。

  三、体例独特 结构清晰

体例的创新是《李鉴》给笔者的第一印象,其体例以“艺术歌曲”、“器乐独奏”、“歌剧”、“室内乐”、“管弦乐”等体裁为结构单元,以中外音乐经典作品为个案内容为叙述逻辑,将各体裁的历史和技术特点娓娓道来。而每一部分又细分为多节,分述不同内容的代表作。这样的论述方式除了给人以体例独特而有别于以往的“音乐欣赏”,还在结构上以层层递进的展开给人以线索清晰之感,而章节式的体例有助于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延伸的推荐曲目又有了“课外作业”的意味。每章的“欣赏导引”除了给人以体裁专题史的知识铺垫外,还给教学过程的导入注进了理性逻辑。

以国民音乐素质的培养、音乐审美接受的理论与实践的层面看,《李鉴》从每部作品的作者、背景、戏剧结构等方面来层层推进,将普通音乐课程新标准、艺术课程实施规律予以“音乐欣赏”化的贯彻。这一强调音乐审美来推行新时期乐教核心的方式,使《李鉴》的体例具有了宏观学科视野下的具体课案实践的探索意味,这与音乐欣赏的学科发展背景是相合的,体现出欣赏的目的、内容、过程乃至逻辑这些新时期对音乐欣赏学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10]。

如《李鉴》中的“艺术歌曲”,它以艺术歌曲的历史发展为“欣赏导引”,以“德奥”、“意大利”、“法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别为结构单元,对艺术歌曲的经典作品进行了鉴赏。编者以艺术歌曲发生发展为出发点,以历史进程中的不同国家各领风骚的艺术歌曲鉴赏为突破口,将作品进行技术解析,并结合歌词意蕴对其抒情性特质进行了阐释。

如果从教学的角度看,《李鉴》中的艺术歌曲叙论结合、层层展开、灵活多变地将教学过程所需要的知识与技术呈现出来。这种体例和结构有助于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步骤推进,也符合不同教学单元的个性展开。其思路之清晰、叙事之独特是《李鉴》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四、阐释精到 引领乐品

音乐欣赏是一种在娱乐基础上的深刻社会素质建构的有效艺术形式,它不仅是一项审美实践活动,还是一项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它既是音乐实践的最终目的,又是推动时代音乐发展的力量[11]。一部优秀的“音乐欣赏”论著就是社会审美引导的美丽风景。要达到引领思想风尚的艺术效果,光依靠作品的视听还无法达到准确表意的目的,其中精到的欣赏理论阐释是必不可少的。

《李鉴》的阐释精到首先表现在每章的标题上,如:“乘着歌声的翅膀”——抒情歌曲、“魔鬼的颤音”——器乐独奏、“今夜无人入睡”——歌剧精粹、“如歌的行板”——室内乐等。这些标题多以各体裁的经典作品为指代,使标题的指向性意图明了,直达乐意,文风活泼,加强了“娱乐性”阅读的情趣。

阐释的语言风格也是《李鉴》阐释美学的表现形态之一。如:对江文也的《台湾舞曲》 的论述,编者引论到:

20世纪早期是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发生碰撞的特殊阶段,由于多变的局势动荡,致使一些较早踏上现代音乐之路,在那个时代华人音乐家阵营中并不多见的,本该成长为世界级的作曲家,或者说已经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世界影响的作曲家,却过早地断送了艺术生命,留下了永久的遗憾。这就是本节所要介绍的台湾籍作曲家江文也的艺术道路及其惊世之作交响诗《台湾舞曲》(《李鉴》第191页)。

这段引论以简略的笔墨将《台湾舞曲》的创作背景及成就精要地呈现出来,其后,论述以“追随世界音乐潮流,追求奇特的形式结构,探求新的音响”为作品技术阐释中心,将这一创作阶段中的江文也的曲作特色呈现开来。阐释中,编者以结构内容的逐层表达为逻辑层次,如在乐曲的开始处所鉴赏的内容,它解析出《台湾舞曲》的“有意打乱旋律节奏的轻重关系”的特色,并就此延展出乐曲整体性的节奏形态特质;又以回旋曲几个插部的节奏和旋律形态特征,来说明乐曲中所运用的印象派手法的娴熟,表达了作曲家深情款款的故土情怀、对民间音乐的主动发展以及对管弦乐创作的技术和思想。这种以技术解读为中心,以作品特色和思想的呈现为延展,以结构层次的挖掘为逻辑线索,《李鉴》的阐释可谓精到。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艺术接受的本身也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带有主观能动性和批判精神的再创造活动。[12]而音乐欣赏是要在音乐形式内容的解读中寻求的思想的启迪和升华,把音乐作品描绘的意境与欣赏者的情感触动相对应[13],遵循创造美和接受美的规律是音乐欣赏阐释的基本准则,只有精到的乐意阐释才会触动品评音乐的美感境界。《李鉴》的阐释中注意了乐意内涵的直观性表达,如在贝多芬第九交响乐《合唱》的阐释中,《李鉴》从音乐主题的造型分析入手,结合启蒙主义的思想背景,将席勒的诗意和贝多芬的乐意进行了对照直至解读,展示出作品中“欢乐”的思想主旨,使听乐者感受到作品中崇高、雄伟、博大和恢宏的乐境,从而感染聆听者的思想,在忘我的审美体验中获得精神的提升(《李鉴》第200页)。从这些阐释可以看出《李鉴》中的鉴乐思想,其主旨和终极目的是为接受对象精神境界的提升创造了条件,文中立意可见一斑。

《李鉴》其它方面的特点还有很多,如:谱例遴选适当、文笔流畅活泼、论述由浅入深、图文并茂等。这些特点都将使其“音乐欣赏”的诠释具有学科化、学术化、艺术化和可读性特色,必将使读者更能从中感受音乐欣赏的理论价值和艺术美育贡献。

当然,作为初尝音乐欣赏新形式的学科化实践,《李鉴》也并非完美无瑕。比如:从总体上看,它在细致展示音乐作品创作过程的同时,导致其背景知识部分的展开过于繁琐,这一“喧宾夺主”的“展开”影响了所要进行的技术解读等主体部分的展开;从局部来看,编者将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门德尔松的《c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作为室内乐的体裁,这显然不适合编者对室内乐体裁的界定;而局部比例失衡也限制了某些体裁解读的正常展开,如对音乐剧部分的阐释,《李鉴》只用了《演艺船》之“老人河”、《猫》之“回忆”、《音乐之声》之“孤独的牧羊人”三曲具有片面性无法全面展现处于“朝阳产业”发展态势中的音乐剧艺术的音乐风采。这些欠缺如能在将来的修订中予以调整和完善,可能会使《李鉴》走进更多的教学课堂,并为更多的赏乐者所喜欢。

参考文献:

[1]赵沨.中外音乐欣赏-序[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1.

[2]钱仁康.中国音乐欣赏丛书-总序[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2-3.

[3]冯长春.黄自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其本质探微[j].中国音乐学,2000(3).

[4]晓耿. 简评《音乐欣赏手册》[j]. 人民音乐, 1982,(11).

[5]沈念慈.寓深于浅 博约相照——简评钱仁康的《音乐欣赏讲话》[j].人民音乐,1985(8).

[6]王震亚.世界现代音乐的投影——《现代音乐欣赏辞典》简介[j].中国音乐学,1998 (1). 汪申申.全方位了解现代音乐的良师益友——评《现代音乐欣赏辞典》[j].人民音乐,1998 (2).

[7]刘诗嵘.误人子弟的“圣经”[j].人民音乐,1996(6).

[8]刘国杰.一本谬误百出放胆抄袭的教材——评《中国民族音乐欣赏》[j].中国音乐,1992 (4).

[9]周海宏.走出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理解音乐的误区——对普及严肃音乐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分析[j].人民音乐,2001 (3).

影视音乐赏析论文篇3

高校学生音乐鉴赏兴趣培养一、音乐鉴赏概念的界定及重要性

音乐鉴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听觉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领悟音乐的情感,从而使精神得到愉悦的美育教育方式,是一个包含感知、理解、情感、想象、分析、鉴别等多种心理和思维的审美过程。培养音乐鉴赏能力是音乐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音乐艺术教育评价的主要项目。具体而言,音乐鉴赏课程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美感和情感的感知力

音乐鉴赏的对象一般为人类经典的音乐作品,优美的旋律、生动的节奏、丰满的和声、精湛的技巧,为学生呈现出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画面,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必将会对其树立科学的审美观,全面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积极的影响。

2.有助于学生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法国音乐家费提斯说过:“音乐不仅能触动听觉,而且激动心灵。”别林斯基指出:“艺术教育是启迪人类智慧的钥匙,逻辑思维和艺术思维的有机结合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智慧。”许多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往往都表现了音乐家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影响下而产生的不同感情体验,而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音乐鉴赏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获得了音乐基本知识,在音乐教学活动的互动中,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在对作品的分析中发展了形象思维能力和感知能力,激发了学生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3.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

心理学家认为,“音乐是心灵的体操”。好的音乐可以调节紧张情绪,缓解思想压力、消除烦恼,让人的精神状态更加饱满。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凸显,而积极悠扬的音乐使人神清气爽、舒畅愉快,投入的歌唱更可以缓解紧张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音乐在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同时可以促进身体血液循环,有益于身心健康。音乐的创作活动甚至可以治疗大学生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保持健康心态,这都是高校音乐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功能。

二、目前高校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现状及原因

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如此重要,然而我国高校目前的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却存在种种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薄弱的艺术教育管理问题

现阶段普通高校的音乐鉴赏课程的管理存在着严重的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欠缺。主要体现为各高校对音乐鉴赏能力培养课程的重视不够,没有长期合理规划,开设课时量不足,教学条件不具备,课程种类少、专职教师缺乏等问题。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的任务重,涉及面广,尽管对艺术课程有制度上的保障,但学校还是缺乏对艺术教育的统一规划和领导。没有统一的院、部来主要负责公共艺术教育、没有统一的教学规范和教学内容要求,没有统一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和教师比例的配备,使得部分高校的音乐鉴赏课充满了随意性。

2.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大学生对音乐的喜好毋庸置疑,面对快节奏的流行音乐文化,学生们便会疯狂的投入和痴迷,这从学生中的追星现象便可窥见一斑。但是很多大学生对于传统的经典音乐作品鉴赏,如优秀歌剧选段、芭蕾舞剧、影视音乐、交响音乐却提不起半点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现阶段高校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还停留在重课程轻能力的层面上,一味的输入化教育,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们缺乏对音乐活动的主动参与,缺乏提高音乐鉴赏能力的活动环境,使得很多学生对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失去耐心和信心。

3.教学客观条件和设备的限制

大部分高校对音乐鉴赏课程的硬件建设滞后,主要体现在六个“缺乏”上:缺乏足够的专职音乐鉴赏课程教师;缺乏良好的多媒体视听教室以及学生音乐社团活动场所;缺乏足够的乐器以及必备的道具;缺乏资金投入的保障;缺乏对非营利性演出的积极参与;缺乏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学习观摩。

4.教师的教学形式问题

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对于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和高标准的要求。以往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台多媒体设备,你讲我听这样的死板教学形式,枯燥的教学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们对于音乐知识的渴求,这样的方式也会使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兴趣和热情大打折扣。

三、普通高校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设想

当然,前述所列的高校音乐鉴赏课程设置及教学实践问题,普遍存在于我国的普通高校之中。

1.制度上的保障

各高校的当务之急是确立艺术鉴赏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明确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的基本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从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入手,抓好艺术鉴赏课程开设工作。对此,可以采用的主要手段有:建立科学化和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设立合理的课程长期发展目标;成立专职的音乐鉴赏课程教学团队;重视音乐鉴赏课程开设情况,增加课程种类,增加相关课时;增加对公共音乐鉴赏课程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等。

2.构建创新型的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方法和理念

传统的音乐鉴赏课程主要包括有:声乐作品欣赏,其中包含歌剧赏析、合唱作品赏析、民族声乐作品赏析等。器乐作品赏析,其中包含交响音乐赏析、协奏曲、奏鸣曲、钢琴作品赏析等。而创新型的音乐鉴赏课程则要求:

首先,教师需要推介大量同学们感兴趣的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不同题材和风格,不同艺术形式的音乐作品来欣赏,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比较法:声乐作品中可以比较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之间发声方法的区别;器乐作品可以比较不同管乐、弦乐声音的音效;同时还可以比较不同作品内涵以及其之间的联系、区别,学会辨识各种音乐题材。总之,一定要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提高学生对于欣赏音乐的乐趣。目前,高校一个显著的现象是,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欣赏、演唱几首时下流行的歌曲。存在即合理,对于这一现象,音乐教师切不可以将流行音乐总结为“非专业”“不入流”并加以排斥,而是应该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多角度欣赏流行歌曲。例如,蛇年春晚由宋祖英牵手席琳・迪翁共同演绎的《茉莉花》,便可以堪称中西合璧的典范,流行与民族的完美融合。欣赏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分析流行音乐文化受到追捧的社会现象、成因,现状以及未来发展。

其次,除了传统、经典的音乐作品形式,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许多学科交叉的音乐形式。如伴奏音乐鉴赏:同样的作品采用不同的伴奏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影视剧音乐的主题歌、插曲、场景音乐、背景音乐的鉴赏:影视音乐鉴赏是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力的最好途径之一,例如可以使用电视连续剧《大宅门》中的主题歌和插曲,向学生们讲述其中一部分是纯音乐,一部分是作为背景音乐的京剧打击乐,剧中的音乐可以把大家带到了民国时期的北京城,其中的京腔、京味回味无穷,在欣赏音乐与画面的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

最后,增加具有民族、地域色彩的音乐作品鉴赏。我国是一个拥有众多少数民族的国家,各地区具有民族特征的音乐文化浩如烟海,也是少数民族特有文化的积淀。然而,在传统的音乐鉴赏课程中却很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这使得大学生无处接受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教育,也无法了解、认识和学习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内容。创新的音乐鉴赏课程需要在现有高校音乐鉴赏课程中补充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内容。例如在内蒙古地区可以欣赏蒙古族长调,了解呼麦的唱法,了解蒙古族乐器马头琴、四胡、火不斯等乐器产生的音色和效果。同时还可以聘请地方性艺术团体或者有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的专家为在校学生开办主题讲座来丰富当前的音乐鉴赏课程中地方特色。

3.着重提高学生对音乐要素的听辨能力和对音乐艺术语言的理解力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作品一般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如音高、节奏、力度、音色、旋律、速度、音域、调式、和声等。音乐语言的要素各自都具有一定的表现作用,各种要素不同组合时,所产生的音乐形象千差万别,所表达的情感也就丰富多姿。电影《海外赤子》的主题曲《我爱你中国》曲调高亢自由,旋律跌宕起伏,向大家生动的描绘出了祖国美好山河的壮丽画面,抒发了对祖国的崇高之爱。

4.注重扩大音乐鉴赏课程外延,多角度立体教学

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过,“从来就没有孤立的音乐,而只有动作、舞蹈、语言同时存在的音乐。”音乐同广泛的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因此音乐鉴赏课教学也应该同其他领域相互交织在一起。增加音乐方面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建立创新型实践教学方法,增加音乐与表演的融合,既可以相互增强学生们的活力又可以提升其鉴赏水平。

5.提升现有教师的教学水平

创新型的音乐鉴赏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除了要求具备视唱练耳、音乐史、音乐欣赏、曲式分析、和声等专业理论以外,还要求教师必须能够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并用音乐的语言描绘给大家,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和感知力,提升其鉴赏能力。同时,还要通过组织教师参加举办短期培训班、组织教学观摩活动等多级别、多层次、多渠道的继续教育项目,为普通高校培养一批具有良好师德、以及一定艺术理论水平和音乐教育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

四、结束语

现阶段高校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一些流于形式的音乐鉴赏课程不但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而且不利于高校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音乐鉴赏是对音乐艺术作品的审美,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建立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高校教育建设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于秀娥.加强音乐艺术教育提高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衡水学院学报,2007,(6).

[2]肖学健,李田.论大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教育学术,2008,(9).

影视音乐赏析论文篇4

办刊特色:

本刊与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中国音乐家协会的著名音乐家们为繁荣我国艺术文化事业,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宗旨而构建成的艺术文化传播平台而举办:中外名家艺术大讲堂。将平面媒体与娱教互动结合的方式,在于为爱好艺术的有志之士,提供一个与国内知名艺术专家全方位学习、交流、展示的空间,并将其打造成为继《艺术人生》、《百家讲坛》之后国内第三个与著名艺术专家、学者接触的精英品牌。“举艺术名家之力,兴艺术教育之火!”是我们全力办学之宗旨。理念是学习、交流、传播、发展!以学习为基础、以交流为中心、以传播为方式,以发展为目的,本着对艺术的传承发扬精神,为爱好艺术的学者们打开学习之门,培养创作新人,给有梦想有才能的未名者创造成功的机会,为能更多的发掘出潜在的优秀艺术人才及作品。

目标群体

艺术创作的人 创作精神的人 谈论艺术的人 享受精神的人 敢于创新的人 关注音乐的人 爱好音乐的人

发行渠道

主渠道:全国各大书店、全国高等院校图书馆(音乐专业院校)、邮局征订、报亭等特殊渠道

共赢传播:央视娱乐栏目合作、央级音乐电台、多家网络联盟、明星官方fans网站、唱片公司、星级写字楼、高档娱乐休闲场所、度假村等。

主要栏目

    封面人物:音乐人物、艺人新秀等音乐人才!美术书法名家、教授!让更多人了解到你的风采!体会到你的优越!

    谱乐声音:各院校及广大音乐爱好者词曲原创作品展示台,让“伯乐”看到你的存在,让优秀作品为更多人共享交流,词作可寻谱者,谱乐寻找佳词的互动平台。

    校园沙龙:展示校园最新动态、招生、活动资讯,各大院校“名师高徒”专访,校园留言,让师生之间更为了解!

    资讯:选登各影院、剧院上演信息,专辑发行等文艺快讯!

    音论乐坊:音乐类相关评论,内容涉及音乐研究、科研成果,介绍学习乐器的方法、挑选、保养等专业文章,音乐历史解析、音乐现象评论、音乐理论创新,品评音乐风格,分析中外音乐差异,影视歌曲、戏曲、艺术歌曲、西洋歌剧等作品赏析、评论类文章及音乐创作过程等相关音乐专业文章!

    执教文坛:相关教育类、文学类评论解析文章,内容涉及音乐、艺术类教学教育浅析,文学评论等教育类文章!

影视音乐赏析论文篇5

1.整合音乐基本理论与听力训练的《乐理与视唱练耳》。这种课程设置的方式在之前已有实践,很多教师在传统视唱练耳课程授课过程中其实也在不断强调两课程间的关系,是两者紧密结合。

2.将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四门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合而为一,成为《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目的旨在完成对于音乐作品创作完善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技巧的学习,而非培养一个作曲家。

3.新开设《外国民族音乐》等新型前沿课程,一方面获得对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主要体裁、形式、乐器、乐曲和音乐形态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分析、鉴赏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明确人类音乐的多样性,人类音乐文化、音乐行为的普遍性。懂得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明确中国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特点和位置。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注重将此课程与音乐理论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对比,突显出音乐世界的丰富与广博,大大提升了学生对于音乐观念的认识层次。

4.根据《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将中国、外国乐器演奏成为有选择的必修课程,即中外乐器必须各选择一件进行学习,目标是了解相应乐器的基本知识,赏析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掌握乐器演奏的基本方法、基本技巧。

5.将原有的《音乐教学法》拓展为《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新课程属于音乐学科教育学的范畴,具有音乐教育基本理论与音乐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特点,可以更加系统、完善地引导本科教育专业学生适应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大方向与新要求。

二、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积极意义

1.密切了学科关联的系统综合性。以《多声部音乐分析与习作》课程为例,将以往《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作曲技术理论整合,去除过于专业培养作曲家的艰深部分,充实与实际作品相联系、实践能力相适应的使用技巧。本课程在非试点院校没有开设,传统院校仍采用专业化而非实用化的四门课程、分别授课。

2.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协调统一性。以《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为例,将旧有的《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法》整合拓展为《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更加系统、完善地引导学生适应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大方向与新要求。本课程在非试点院校没有开设,传统院校仍采用理论与实践相割裂的教学方式。

3.体现了与国际接轨的前沿性。以《外国民族音乐》课程为例,可以获得对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主要体裁、形式、乐器、乐曲和音乐形态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分析、鉴赏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创新意识。此类课程除以往在各大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及福建师范大学等院校全面系统开设形成了示范效应外,教育部试点院校也随之全面系统开设,除此之外的传统音乐学科学校开设尚不普遍且不够系统。

4.强调了实际工作能力的教学适应性。以《中外乐器演奏》课程为例,了解掌握相应乐器的基本知识,赏析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掌握乐器演奏的基本方法、基本技巧。适应当今中小学课外趣味活动建立军乐队、民乐队的实际能力需求。本课程在非试点院校一般只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且只针对某一类乐器。不具备普遍教育意义。

5.拓展了从欣赏到鉴赏的广泛性与专业性。针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各试点院校适时开设了《声乐名作与演唱赏析》《器乐名作与演奏赏析》两门课程,将以往《音乐名作欣赏》课程统一授课的方式打破,更具针对性与专业性,同时突出了对于学生演唱、演奏方式、状态的提升作用。这样的课程在以往有音乐学院系统有类似课程开设,如《歌剧艺术赏析》《弦乐艺术赏析》,但相较于前述的《声乐名作与演唱赏析》《器乐名作与演奏赏析》范围相对偏小,不够全面。

6.明确了专业通识体系的渗透性与交叉性。音乐学院针对与音乐相关的姊妹艺术的渗透性与交叉性开设了以下课程——《中外美术简史与名作鉴赏》《影视艺术简史与名作鉴赏》《舞蹈名作鉴赏》。这些课程目前在省内其他同类院校中都是没有开设的,这一点与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十分不协调。

影视音乐赏析论文篇6

【关键词】高职人文素质;音乐赏析;课程设计

【分类号】J60-4

一、音乐教育现状

近年来,艺术教育越来越受重视,推动了音乐教育的发展。音乐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乐趣,是抒感的一个方法。我们从幼儿园到大学都上过音乐课,一直在进行着音乐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接受的大部分是西方音乐,赏析的作品大部分也来自于西方的经典音乐作品。尽管是传统音乐,人们还是按照鉴赏西方音乐的方法去品味,这就对传统音乐色赏析出现了误解,使那些有力量、有价值的音乐就此埋没。因此,应该呼吁大家完善和提高对音乐赏析课程的重视,学会正确赏析除西方音乐之外的好音乐。现在的音乐教育体系以技术和审美为主,受西方音乐教育影响颇大,音乐教育比较模式化,固步自封,使得音乐教育模式化、单一化,侧重技能,本文认为这种模式已经逐渐脱离音乐的发展方向。西方式的音乐教育使得民族传统音乐逐渐缺失,音乐教育转换新的教育方式势不可挡。

二、音乐教育和音乐赏析价值

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现了工业文明的进展,具有工具色彩,在现在时代转型背景下,要想跟上时代变化,现代音乐教育规范化教育必须创新和改进。音乐是社会文明和民族精神文化的代表,重视音乐教育,有利于育人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西方式音乐教育以哲学理论为根本,比较模式化、死板,现在音乐比较追求个体化,注重生态文明,回归创建音乐的作家本身,有利于更好的产生共鸣。音乐赏析的目的是了解创作的初衷,可以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感情,实现个人节操的升华,建造个人的精神世界。音乐赏析不仅懂了别人,也让别人懂了自己,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三、音乐赏析课程设计

课程设置是进行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包括教授科目、大纲、内容、课时、教学形式等项目,是如何实施音乐教育的标本。还包括师资力量、生源水平等等。课程设计一定要重点突出,注重实践和以学生为本。

1.师资力量和生源情况

老师是音乐之路的启蒙者,是音乐这趟旅行的领路者,在学习音乐旅行上扮演了重要角色。音乐教育需要资深的,有多年学习音乐经历的人,重要的还需要有能力启发和带动学生们的情感。赏析音乐的第一步是能产生共鸣,读懂它内在的情感,把死的东西变为活的事物。老师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音乐也需要有天赋的人,如果一个人天生五音不全,那何谈领略音符的力量。要想培养出优秀的、能继承发扬音乐的人,生源水平也是关键的一步。选择有天赋的、潜力的学生,也可以减少音乐教育时间,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培养更多音乐赏析“巨人”。可以通过最常见的考试为标准来衡量,如饱含情感地朗诵、歌曲演唱、舞蹈表演、模仿等等方法。

2.课程结构

根据往年课程结构,主要分为常识教育课程、音乐专业知识、音乐赏析专业知识、专业课外拓展及实践教学五个部分。从形式上来说,与其他高校框架一样,主要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顾名思义,是每个学生应该熟知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选修,则根据学生自身的喜好来选择的,体现了音乐的个体化。但是,选修和必修课程比例一定要适当,专业课程不能太少。专业课程才是是音乐赏析学习的主要知识,是音乐赏析的基础。除此之外,应该根据个人不同情况,因材施教,抛弃原有的守旧的模式,实行培养人才的弹性化模式。

3.课业内容

高校的音乐赏析教育也是普通的转科大学教育,也需要完成每个大学生应该学习的东西,例如英语、计算机、体育、思想政治素养和军事理论等。除此常规的课程项目外,重要的就是专业的音乐教育。音乐赏析的学习范围非常广,因为首先音乐的范就很广,有流行音乐、古典音乐、音乐剧、舞台剧,各种戏曲及钢琴曲、吉他曲等各种乐器奏出的曲子,其次还有东西方的差别,即使都是摇滚,东西方的摇滚又有不同的味道。一定要注意避免课业内容太窄,使学生认识面窄,难以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目标。

4.教育方法

古往今来,针对音乐赏析的教育方法层出不穷,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新的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核心的音乐赏析教育方法逐渐适应了大众要求。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是为了人这个个体。其实,音乐的享受本来就是注重个人感受,音乐赏析要体现个人价值。其次要选用适合东方特色方法,从东方音乐角度出发学习。要学会赏析,就要先学会领悟音乐,领悟音乐最好的方法就是面向大自然,走向生活,体现实践的重要意义,学习音乐的产生,从根本上了解音乐。在你能懂一首音乐的时候,你也就在慢慢学会赏析了。

5.课业评估

就像学生的考试一样,考试必不可少,定期评估也至关重要。定期评估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潜力,可见评估的重要性。课业评估可以分成多种形式,课堂积极性、书面形式和自我创作等。专业的理论基础需要书面的形式,可以是论文,也可以是卷子。学习的不同内容的音乐进行创作及自我点评。最终通过专业的老师们综合各方面表现给出成绩。

四、总结

随着音乐越来越多,能理了解它的人越来越少,对音乐方面,这是极大的埋没,对我们是极大的损失。懂音乐赏析的人能帮人们去了解它,不管它对你意义如何。一首歌,可能能让没有勇气的人鼓足勇气,可能能让寒心的人再次感受到温暖,可能能让丧失信心的人重拾信心,这就是音乐的力量,这就是音乐赏析的力量。弹性化、科学化、创新化地进行音乐赏析教育是大众追求的目标。按照如此教育发展,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音乐赏析界将呈现繁荣景象。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金亚文:《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影视音乐赏析论文篇7

关键词:高中音乐 课堂教学 策略运用

音乐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精华,是人民思想情感表达的方式,是增强人们精神交流与沟通的桥梁。高中音乐教育是音乐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中学生理解音乐、欣赏音乐的主要途径,在高中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提高高中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是一个重视音乐,有着深厚音乐文化底蕴和发展史的国度,是一个尊重乐教,了解音乐价值的民族,如果没有了自己的音乐,就仿佛没有了国魂,没有了构成生命意义、文化意义的高等价值。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而在当前音乐教育被边缘化的今天,如何在高中音乐教育中,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如何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上,让45分钟的课堂缤纷多彩,让音乐真正的触动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精神品质,成了高中音乐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而这些都是需要建立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之上,因此对高中音乐教师而言,要充分发挥运音乐的教育功能,就必须制定好的教学策略。下文将对几个常用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一、从精神层面着手,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如前所述,音乐是人类精神的体现,是生命的交响曲。人不能没有音乐,音乐从古至今都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追求理想,追求完美人格的主要途径。一个具备较高音乐素养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都会以平和的心去面对各种挫折,把人生和学习的坎坷当成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当作音乐的高低音调,当作音乐那快慢、张弛有度的旋律,这是一种精神高度。同时,对于大部分高中学生而言,高考是他们人生所面临的重大压力,随之而来的是家庭的压力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在重压之下,学生的心灵感到疲惫那就在所难免了。而音乐正是缓解人紧张情绪,是疏导人心理压力的有效武器。因此,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到音乐这两方面的作用,并抓住这一特点,从人格精神的高度对学生进音乐教育,将音乐陶冶情操的教育功能发挥出来。如可以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为教学案例。我们都知道贝多芬是音乐天才,但是也是命运坎坷,但是凭借着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执著,对生命的热爱和执著,他毅然面对命运的安排,以坚强的意志去面对生活的挫折。而这正是音乐教育的本质,即让人的心灵感动,让人的精神得到升华。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由欣赏,然后杂志音乐中思考,思考人生的真谛。同时,要求学生发表个人感言,阐述自己对《命运交响曲》的理解,并谈谈音乐对人精神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的精神层面得到很好的教育,发挥出音乐的教育功能。

二、从音乐与表演的关系着手,提高学生音乐理解能力

音乐,是拿来欣赏的。音乐是听觉的享受,是感觉的升华。但是,我们也不要忽略了音乐行为。音乐,不仅仅是一个个看不见的音符,同时也是实实在在的行为。任何音乐,都是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源泉的,没有生活资料,也就没有音乐内涵。因此,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欣赏音乐,还需要对音乐背后的生活内涵进行挖掘和阐释。高中音乐教育也应该从欣赏着手,挖掘音乐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还原生活的原貌,即将音乐与表演结合起来,让学生把从音乐声中感受到的生活场景展现出来。通过音乐与表演的联系,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音乐,更好的深入音乐,从中得到更多的体会。还是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为教学案例。在教学中,音乐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分组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体验到的音乐内涵和精神,进行相应的表演。以《命运交响曲》为音乐背景,学生随音乐的节奏进行舞蹈表演,将乐曲中那震撼人心的旋律,以行为舞蹈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在进行舞蹈的同时,也可以融入音乐节奏中,更能理解其中的精神内涵。

三、从音乐与影视的关系着手,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音乐与影视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而作为高中音乐教师,为了更好的将音乐的抽象性具体化,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到音乐的精神内涵,可以通过影视片段播放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既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把音乐的抽象性和具体性进行结合,是教师阐述音乐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学的有效策略。如在介绍我国各地的特色音乐时,教师可以把相关的影视作为教学辅助资料,让学生通过影视片断中的音乐,结合影视画面,来感受音乐的本质。如在学习高亢的西北腔时,教师可以把《黄土地》等影视片断作为材料,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西北地区的音乐特质,抓住音乐的本质。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引导,不能让画面取代了音乐,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四、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

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首先可通过对乐谱的分析、对比,做引导性、示范性的剖析音乐元素及内在结构,并为学生建立某个想象的空间或设定一个联想的范围。这样,便于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音乐音响的形象特点、领悟音乐情感内涵,并有助于丰富他们对音乐的表现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假设根据四种三和弦的音响色彩差异,将四种三和弦比喻为四季,以便于学生对于三和弦的感知从抽象到具象,最终到达“想象”的境界。对于高中生来说,带着这样的“想象”来进行音乐学习、表演甚至创作等行为,较有利于他们更加准确地掌握并使用这四种三和弦。笔者认为,像这样具有想象性、引导性的音响色彩分析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是培养音乐感知能力的重要手段。而这一手段的应用强调了逻辑智能――音乐分析能力的作用,它是培养音乐感知能力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分析能力,才能对音乐表象进行拆分、肢解,了解乐思、乐汇的进行规律,理解音乐内在的含义,并对其形成联觉、加以想象。这样,十分有助于学生建立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

总之,高中音乐在高中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教育也是培育学生多方面思想品质的重要途径。而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将音乐的教育功能完全发挥出来,因此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探索多种教学策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和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影视音乐赏析论文篇8

施莱尔马赫的释义学的核心内容是:欣赏者在对作品的理解和解释过程中,必须依靠其历史知识在自己的意识中重建产生该作品的世界,使其精神世界与产生作品的那个历史背景及各种社会文化环境相沟通,回到当初创作这部作品时的精神世界去。这也就是他所说的“从其(艺术作品)原来的规定出发”去理解作品本身,这样才能弥补作品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所丧失了的东西,避免误解、歪曲作品的本来意义,防止将过去的作品错误地加以现代化,真正把握作品所表达的意义。

首先使用“音乐释义学”这一概念的是德国音乐学家克莱奇玛尔(H.Kretzschmar,1848~1924)。在1902年发表的《关于促进音乐释义学的建议》这篇著作中,他将施莱尔马赫与狄尔泰的释义学观念引用到音乐史学、美学理论的具体论述中来。克莱奇玛尔的音乐释义学对音乐欣赏、表演等实践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为一种治学方法,他的音乐释义学观念在20世纪的音乐研究领域广泛受到支持。克莱奇玛尔支持传统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受到近代释义学的影响,他非常重视有关解释对象的第一手资料,如艺术家的日记、信件、言论、自述以及种种能反映其世界观的有关材料的研究。他主张对音乐作品的解释首先要以对音乐内部的各种基本要素的研究分析为基础,同时结合产生该作品时的历史环境,从社会的、文化的、心理学的深度来挖掘音乐作品的情感意义。他反对那种将艺术作品一味地加以文学化的描述的做法,不同意将音乐解释者的主观想象和情感体验强加于音乐作品。尽管克莱奇玛尔对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的释义学观念的理解不一定全面,但是我们从他身上确实看到了释义学对音乐学的影响。

近代释义学的观念对音乐学的影响是直接而重大的。于润洋先生在《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中对狄尔泰的释义学思想在音乐学上所表现出的局限性作了如下的剖析:“固然,对一个音乐欣赏者来说,特别是对于音乐史学家、评论家来说,了解作为理解对象的音乐作品赖以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化状况、作曲家的生活经历以及思想情感倾向和状态等都是非常必要的,这是深入理解一部音乐作品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掌握作曲家的书信、日记、札记、自述、回忆录之类的第一手资料对于深层次地理解音乐作品意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音乐毕竟是一种非概念性的、非视觉性的艺术,它既不能直接展现具体景物,更不能直接表达某种概念和复杂的思想观念。听者在把握音乐作品的意义时,就不能不带有很大的主观、想象的因素: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就不能不由于欣赏者本人的诸种不同条件而具有相当强烈的主观色彩,而且欣赏者自身的思想情感总是同音乐作品融为一体,而作品的意义往往正产生于这种融合之中。”

于先生进一步指出:回到作品赖以产生的那个历史环境中去,这对于音乐史学家们来说是可能的。但是,二者既然不是处于同一个历史时代、同一个社会,而且在社会生活条件、意识形态、思想情感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和距离的情况下,这种“重建”是否完全可靠,或者说,这个良好愿望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在何种意义上才可能被实现?更何况除了极少数的音乐专家外,广大的听众是很难采取这种方式的,对于大多数音乐欣赏者来说,直观地感受恐怕仍是他们理解音乐的基本出发点。

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来看近代释义学对音乐欣赏教学方面的影响。我们认为,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深受近代释义学的影响,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都体现出近代释义学的原理。

一、近代释义学对音乐欣赏教学的借鉴意义

近代释义学影响着音乐欣赏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里折射出近代释义学的原理。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教学片段:教师让学生聆听一首无标题的交响音乐(音乐美学上叫“绝对音乐”),在聆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依据教师对音乐内容的文字性提示进行联想和想象。聆听结束,让学生用诗歌、散文或故事的形式来陈述自己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客观地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学科综合,尤其是注意了音乐与姊妹艺术之间的综合,拓展了教学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很多传统的音乐欣赏课堂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教师会在给学生欣赏音乐之前花大量的时间先介绍作品基本情况、创作背景、作曲家情况,甚至讲一些跟作品有关的故事。

从以上的教学方式中,我们可以从中清楚地看出近代释义学原理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教师试图把学生重新带回音乐被创作时的背景当中,通过文字及语言的介绍,试图使学生了解作品产生时的社会背景、人文环境,并且了解创作者当时的心理状况。这似乎可以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历史因素、社会因素,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本身。而这些,都是近代释义学观念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折射。强调将自身重置于作品产生的时代,通过自身对背景资料的掌握和理解,融合自己的现实经验,将音乐作品重新解构、组合,以期达到深入了解作品的目的。

这种近代释义学原理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所产生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音乐欣赏课大都沿袭着这种教学方法,即便在当前音乐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大多数的老师也都认同并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他们大都采用先介绍背景资料,然后用语言或文字方式解读作品,最后才进行对作品本身欣赏的教学步骤。正如前面所说,这种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是有其显而易见的优势的。近代释义学原理的应用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接受更多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时,同样可以运用这些原理来扩充知 识面,增广见闻。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同时,了解相关背景,有助于对所学科目的深入理解,深入研究。这种运用释义学原理来学习的方法,不仅在音乐欣赏方面,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同样是有着参考和借鉴意义的。

二、近代释义学原理对音乐欣赏教学的负面影响

提到负面影响或弊端,让我们先来看看传统音乐欣赏教学法中所存在的问题。首先,这种教学法认定音乐是描写具体人物、景物或事件的;其次,这种教学法认定音乐所描写的内容是有标准答案且固定不变的;第三,这种教学法认定非语义性的音乐语言是完全可以用具有明确语义的日常语言来翻译和解释的;第四,由此,这种教学法认定在音乐欣赏活动中音乐作品是第一位的,欣赏者是第二位的,因而学生创造性和主体性的发挥是极其有限的。

由此,受到近代释义学的影响,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有了几种不良倾向。“故事串讲式”就是其中的一种。采用该教法的教师对音乐作品的标题和作品背后的故事情有独钟。在引导学生认识一首新作品之前,他们总是要拿出大量的时间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作品背后的故事。在欣赏过程中,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声响,他们还要不时向学生说明每一个音乐材料在“故事”中担任的角色和作用。在这样的欣赏课里,教师成了课堂的主人,音乐却成了“欣赏”的陪衬。学生在沦为背景的音乐声响中,通过前台教师的热情讲解,认识了某首作品的标题,知道了作品背后的故事,也习惯了为音乐作品讲故事的欣赏教学方式。但是,对音乐音响本身的感知和领悟却退到了可有可无的地位,音乐欣赏课变成了音乐故事课。

“语言替代型”,顾名思义即以语言替代音乐。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因为音响在时间中展开,因此音乐也是时间的艺术。音乐艺术的这两个特征决定了音乐欣赏教学应以听赏为主,教学中必须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听音乐:同时也要留有学生想象的空间。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惯于以自己的语言来解释音乐,极其有限的教学时间在教师的语言表述中消失,留给学生的只是与音乐完全不同的记忆。音乐在流动的音响中以音的高度、长度、力度和音色的变化,通过旋律、节奏、节拍、音区、音色、调式、调性、和声、复调、曲式和织体等表现手段,才能塑造出艺术形象。由于听觉感受到的音乐信息是非语义的,它对现实的反映比较间接,因此音乐艺术具有某种不确定性,绝非是用确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述的。那种以语言替代音乐的音乐欣赏教学其效果充其量只是诗歌、散文、故事即语言给人的感受,这样就完全不符合音乐欣赏审美的规律。而音乐艺术的某种不确定性,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经历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需要的是适当的引导或提示,而不是以长篇大论口头语言来替代音乐。形成语言替代型的原因较为复杂,有的教师具有很好的条件,如:文学底子好、语言表达能力强,对音乐有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教师在忽视了音乐的非语义性的前提下,常常会形成一种习惯,即:以语言替代音乐。

笔者认为这两种不良倾向主要是受到近代释义学美学的影响,混淆了教者的思维,不清楚音乐欣赏教学究竟应该教学生欣赏什么,抹煞了音乐教育最基本的审美特质。我们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时候,必须明确教学的根本目的。音乐教育的最本质特征,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方式以及审美习惯。只有明确这一目的,才能在运用各种不同方式进行教学时不离根本,使得一切方式和手段为这最终目标服务。

影视音乐赏析论文篇9

关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自1999年以来处于发展阶段,相关的文献研究也举起而上,据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网络资源的数据显示,有涉猎“艺术教育”、“公共艺术课程”这样关键词的文章过万篇,可见,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处于上升阶段。基于从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教育以及音乐课程三者的关系出发,带着对音乐课程的教学疑惑,通过对近五年关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研究现状的分析,得到了一些启示,大致涉猎有这样几个层面的内容:

1.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笔者选取几位学者的实际案例调研分析,在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中反映出了以下问题:孟展《从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艺术教育课程现状透析河南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公共音乐教育》,文中提到:高职高专公共音乐课程普遍的两种授课模式,一是过于专业的教学;二是音像资料堆积的欣赏。在公共音乐课程体制从存在不完善的情况,例如课程开设单一、没有固定教材、授课内容随意、缺乏标准的指导性纲要。曾姝《高校公共音乐课探究》,通过数据调研得出:目前我国高校尚有56%-57%的学校未开设公共音乐课程。授课多按照普通本科院校和师范音乐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上课,授课形式基本是先声乐后器乐、先国内后国外、先小型后大型曲目。同时,高校音乐课程评价体系的缺乏,没有评价标准可依,无法判断是否符合音乐教育规律,导致授课随意,教学模式的单一,只重视技能知识的学习,造成了美育的缺失。裴洪胜《素质教育视阈下高校的艺术教育研究》提到:部分高校只重视专业建设与发展,忽视了艺术教育的作用,在课程设置上得不到领导老师的重视,设置内容随意,在学校培养方案的设计中没有恰当加入艺术教育的份额。王玲莉《湖南高校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研究》一文认为:音乐教师本身对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认识不足,在音乐教学方式上缺乏创新理念和意识,采用原始的直接传授音乐知识这种灌输性质的授课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高衡《浅谈高校综合艺术修养》提到:教学内容不应该单纯的讲解音乐知识。

2.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改革建议

孟展提出要进一步确立公共音乐教育在高校中应有的地位,同时,完善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分别在大一、大二、大三开设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兴趣培养课程,以达到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培养了审美情趣,提高了学生艺术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目的。曾姝提出改革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模式,要有创新,改变填鸭式教学,并结合各自专业的授课模式。以学生为主,老师为次,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适当融入通俗音乐,建立科学的音乐教育评价标准。裴洪胜提出应重视团委与学生会的作用,多开展校园艺术节,增加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使学生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胥佳《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学探析》认为:要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树立全面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及方法,发掘学生的音乐智能;充分发挥教育技术优势,对学生进行多元式教学;加强教材建设,构建特色教材。3.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硬件、软件问题在教学当中,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有一些相关性的硬件与软件问题,如音乐师资队伍与教学设施的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学生自身素质与岗位需求不协调,学生音乐常识欠缺、音乐素质普遍偏低等。这些问题不是单一性,而是相互映射的。

二、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思考

基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音乐教学的现状分析,要充分体现艺术修养的作用,是进一步吸纳公共音乐课程的改革建议?还是有所创新的加入新的教学内容、方法?笔者认为,只借鉴音乐欣赏作为载体还是有些单一,还应涉及美育的问题。美育(aestheticeducation),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寓教于乐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特点。美育的愉悦性,就是要使人在情感上感到自由、舒畅,既能给人以快乐,又能给人以教育,有吸引力。其任务在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培养创造美的能力。这便与本文一开始提到彭先生认为的艺术修养内涵不谋而合。美育成为了提高人们艺术修养、审美修养、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看来,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是必须要涉及美育的问题。音乐欣赏(musicappreciation)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如阅读分析乐谱和介绍有关背景材料等来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音乐欣赏是对鉴赏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就必然离不开对音乐各个门类基本知识、规律、历史文化知识的了解和对优秀作品的艺术鉴赏实践操作,涉及音乐美学、音乐技术理论、音乐史、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等方面。提高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就是提高鉴赏力,美育和音乐欣赏在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都具有特别的意义和作用。如果说美育作为理论的意识形态带给学生一种感性认知,那么音乐欣赏完成了美育的理性认知,让学生以实际的感性进入美的体验。通过具体的音乐欣赏,完成审美活动,反映美育的寓教于乐的特点,体现艺术修养教育的作用,达到提高艺术修养的目的。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如何将美育、音乐欣赏溶于其中而得以实现?笔者认为,应该基于当下音乐欣赏课程的研究现状,吸取可借鉴理论,并结合美育思想,形成比较规范的教学标准。具体可以从以下层面进行:1.美育理论与音乐概论:美育理论涉及美育的性质、意义,美的内容与形式,审美意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内容,是传递给学生对于美的理性认知。音乐概论完成对于音乐基本理论的概述,是让学生对林林总总的音乐世界一个整体的把握。2.音乐门类的有效结合:可以从传统音乐、新兴音乐、与各专业结合的音乐、地方音乐四个层面出发,让学生了解到音乐的种类,欣赏经典的音乐作品,认识与自身专业有关系的音乐。3.以音乐历史发展作为线索,讲述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精神,体现音乐与文化历史的关系,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基础性知识。4.音乐资源的利用:利用音乐讲座、选修课的形式,将网络资源、历史文献等信息传递给学生,增长见识,体现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是现代教学手段的充分体现。5.音乐操作体验: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合唱、乐器演奏的艺术团体中,亲身体验,不仅使学生了解到音乐技术理论,包括乐理、和声、复调、曲式、配器,也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好证明,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艺术细胞。

三、结语

影视音乐赏析论文篇10

【关键词】初中音乐 课程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078

在初中阶段引导和带领学生进行音乐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扩展学生的音乐学科专业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音乐课程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则可以调整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情绪,使学生在音乐课程学习过程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在现阶段的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由于受到传统音乐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向学生进行音乐课程教学时,习惯于向学生进行音乐学科知识的讲解和灌输。课程教学氛围较为枯燥、压抑,学生在进行音乐课程学习时,不仅难以感受到音乐教学所蕴含的审美因素和深厚情感,同时还背负着沉重的课业学习压力,影响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以及音乐鉴赏能力的形成。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背景之下,如何转变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理念,丰富音乐课程教学方法,采取更为有效的课程教学策略,提升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成为初中音乐课程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首先,教师在向学生进行音乐课程教学时,应该将生活化教学理念引入音乐课程教学之中,改变学生对于音乐课程学习的认知和理解,拉近学生和音乐课程学习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音乐课程学习兴趣,提升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向学生进行音乐课程教学时,应该使初中音乐课程教学和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建立相关的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课程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在传统的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往往局限于音方滩闹中,单纯的向学生讲解教材中的音乐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教材音乐曲目的学习和演唱。

这种传统的音乐课程教学模式,使教师的课程教学和学生的音乐课程学习,局限在教材的狭小教学框架中,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一定的强制性和压迫感,而不能以一种放松的心态进行音乐知识和音乐曲目的学习和练习,影响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导致学生在进行音乐课程学习时,将学习的注意力和学习重点,全部放在对于教材内容的学习和挖掘上,使学生忽视了生活中存在的诸多音乐元素和音乐曲目,影响学生对于音乐学科的认知和理解,影响学生音乐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学习视野。

针对这种教学问题,教师应该积极的在音乐学科教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音乐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教材内容上,而是深入到现实生活之中,感受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音乐知识和音乐元素,拉近学生和音乐课程学习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音乐课程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音乐能够走进学生的生活历程之中,提升学生对于生活的感知能力和学生的生活品味。在向学生进行生活化教学时,可以适当渗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和音乐曲目,例如学生熟悉的电影插曲、民族传统曲目等。使学生在一种自己熟悉的教学内容中,放松心情融入到音乐课程学习中去,提升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进行音乐知识和音乐曲目学习的同时,对各种音乐类型和经典性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的赏析和感悟。切实开阔学生的音乐课程学习视野,提升学生对于音乐曲目的品味和鉴赏能力,突出音乐课程教学的审美性和人文性,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在传统的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引导和带领学生进行音乐曲目的学习和演唱,将音乐课程的教学设定为对于音乐知识的讲解以及对于音乐曲目的讲授上,认为只要让学生学习音乐曲目,便是完成了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任务,实现了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

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过于关注音乐课程教学的专业性和知识性,而忽视了音乐课程所具有的审美性和人文性,使学生对于教师所讲解和演唱的音乐曲目,仅仅停留在听和唱的学习上,而没有深入到音乐曲目之中,对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智慧等,进行全面的赏析和挖掘。针对这种教学问题,教师应该以一种全面、科学的视角,对初中音乐课程教学进行审视和反思,加强对于初中音乐课程教学的纵向挖掘和延伸。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音乐曲目进行深入的感知和体会,使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对音乐曲目进行演唱和赏析,激发学生的音乐课程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教学法,将班级内的学生,分成若干音乐鉴赏学习小组,使学生在小组范围之内,对音乐曲目进行赏析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赏析结论。同时可以在全班展开讨论,使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自由的表达自己对于音乐曲目的理解和感受,使学生在不同赏析意见和感受的碰撞和激发之下,对音乐曲目具有更为深入的理解,提升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音乐课程学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