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技小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5 18:17:56

初中科技小论文

初中科技小论文篇1

一、活动主题

科技凝聚力量,创新点亮梦想

二、活动日期

2019年11月25日—2019年12月13日

三、活动安排

(一)宣传动员

1.启动仪式:

11月25日,国旗下讲话,简要传达活动方案,宣布科技节开幕。

责任部门:教务处    

科技节电子屏“泰山实验中学2019年科技节”、“科技凝聚力量,创新点亮梦想”

责任部门:团委

(二)系列活动

 1. 主题班会

全校各班召开一次“崇尚科学 创新未来”为主题的班会,班主任带领学生学习活动方案,明确活动内容及要求,观看科技小视频(网址另行通知)。

活动时间:11月 25日下午第八节班会课

责任部门:政教处、团委、班主任

    2. 科普海报、科幻画绘制比赛

    参加对象:初一年级每班选送2—3件作品

    绘制要求:作品利用绘画形式表现对未来科学发展的畅想和展望。内容应反映科学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体现时代性、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版面设计合理,图文 并茂。参赛作品的艺术形式包括:油画、国画、水彩画、水粉画、钢笔画、铅笔画、蜡笔画、版画、粘贴画、电脑绘画等。参赛作品一律在规格为4开的纸质或是其它材料上绘制。在正面显目位置写上作品标题,右下角注明作者班级、姓名。

上交时间:12月 6日

责任部门:教务处、初一级部及美术组

3.生物小制作

活动一:胸外心脏按压急救培训

参加对象:初二年级各班

活动二: 参加对象:初一 — 初三年级每班选送3件作品。

作品要求:生态瓶、生物创意拼图(初一年级)

生物模型(初二、初三年级)

上交时间:12月 10日

     责任部门及负责人:教务处 生物教研组

    4. 地理小论文比赛

    参加对象:初一初二年级每班选送3篇作品

    论文要求:观察类、实验类、说明类均可。针对发现的某一现象,通过观察、实验、文字说明或图解等方式写一份小论文(不少于500字)。探究过程要完整,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研究分析、得出结论等几个步骤;数据材料要准确,可附表格、图解、照片等。

    上交时间:12月 10日

    责任部门:教务处  地理教研组

      5. “高空落鸡蛋”擂台赛

活动内容:如何让一个生鸡蛋从3楼落下摔不碎。

评价参数:(1)摔不碎(2)所用包装材料质量轻(3))所用包装材料体积小。

    参加对象:初三年级每班选送1—2个方案。

    上交时间:12月 5日第八节

责任部门:教务处  物理教研组

6.科技大篷车进校园

12月10日下午(具体时间协调),泰安市科技馆组织大篷车进校园科普展。

责任部门:泰安市科技馆 教务处

(三)闭幕式

2019年12月16日,升旗仪式,宣布科技节闭幕,颁发各项目单项奖、“优秀组织奖”。

责任部门:教务处、团委

四、评奖方法及宣传表彰

      1. 各类活动设单项奖:每项比赛设一、二等奖若干名,分别奖励砥砺攀登卡学分5分、3分。

2. 团队设有组织奖:对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科技节活动的班级,将评选出最佳组织奖若干名,颁发奖状;最佳组织奖评选办法:以班级为单位,每参加一个项目或上交一件作品赋分1分,项目或制作获一、二、三等奖分别赋分为5分、3分、2分,团体一、二、三等奖分别赋分为10分、8分、6分,按总分高低排名取前若干名班级评为最佳组织奖。

3.各类活动结束后,学校组织评选“百名小小科学家”,表彰发给作者荣誉证书及奖品。

4.通过校园网站、橱窗等多途径展示在科技节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学生作品。

      5.选送科技幻想画、科技小发明、小论文等活动成果一等奖作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有关评比。

6、表彰区第?届科学“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四小活动评选先进集体及个人。

初中科技小论文篇2

(一)认识小学教师、小学生、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专业要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就必须循序渐进地开设教育专业课程之学科课程。而这类课程的逻辑起点是认识小学教师、小学生和小学教育。为了实现这一课程目标,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小学生心理发展、小学教育概论等课程。通过开设这三门课程引导师范生掌握小学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掌握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点,学习国内外教育家献身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和先进的教育思想;引导师范生掌握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掌握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了解小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需要;引导师范生理解小学教育的实质和意义,小学教育的目标与制度,小学教师与小学生的关系,小学教育的政策与法规,掌握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为他们参加小学教育见习、实习,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小学教师打下理论基础。

(二)理解小学教育教学过程

在引导师范生认识小学教师、小学生和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小学教育专业还需要引导他们理解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为此,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小学教学论、小学课程论、小学德育与班队工作、小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通过开设小学教学论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小学教学的基本环节和阶段,认识小学教学的实质、任务和内容,理解小学教学的规律、原则,掌握小学教学的方法、组织形式、小学教学媒体、小学教学评价、小学教学管理等;通过开设小学课程论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小学课程现象、形式,理解小学课程的实质、结构与特点、目的与内容、课程理论流派与学说,掌握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管理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开设小学德育与班队工作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小学德育现象,认识小学德育的实质与特点、规律与原则、德育理论流派与学说,理解小学德育的目的、内容、途径与形式,掌握小学德育的方法;通过开设小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如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相应的小学学科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理解其目的与内容、规律与特点,领会其课程标准与理念,掌握其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管理的知识与策略。

(三)学会研究小学教育

在引导师范生认识小学教师、小学生、小学教育,理解小学教育教学过程的基础上,小学教育专业还应该进一步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和研究小学教育的问题。研究小学教育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给师范生终身专业成长与发展打下基础,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小学教育科研方法、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比较初等教育、小学教育改革等课程,为他们成长为专家型小学教师奠定基础。通过开设小学教育科研方法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理解教育科研的实质与特点,掌握小学教育科研的步骤和基本技能,形成初步的教育科研意识;通过开设中国教育史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历史事实,理解本民族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及其发展脉络,领会我国不同时代教育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把握我国教育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形成热爱祖国教育历史文化的情感;通过开设外国教育史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世界教育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历史事实,理解世界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领会主要发达国家不同时代教育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把握世界教育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通过开设比较初等教育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认识开展初等教育比较研究的意义,理解比较初等教育研究的基本内容,把握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小学教育的特点,认识我国初等教育的优势与不足,领悟世界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通过开设小学教育改革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小学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理解小学教育改革的实质、意义与任务,领会小学教育改革的模式与未来走向。这一部分课程内容丰富、结构复杂,在开设过程中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设置课程,有的以必修课程形式开设,有的以选修课程形式开设,否则,可能会因为教育专业课程比例的增加,挤占了学科专业课程或通识课程的课时。笔者建议将小学教育科研方法、小学教育改革设置为必修课程,其他设置为选修课程。

二、教育专业课程之活动课程的逻辑

学科课程系统性强,有助于提高单位时间的教育专业课程的教育质量和效率。但是由于它过分强调系统的学科理论和书本知识的学习,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以及探究创新和实践活动能力的发展要求。在小学教育专业之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还需要开设一定比例的活动课程,以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完善教育专业课程系统。因为“实践性课程的拓展与开发,是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课程支撑”。

(一)感知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专业要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就必须循序渐进地开设教育专业课程之活动课程。而这类课程的逻辑起点是感知小学教育,了解小学教师、小学生和小学。为了实现这一课程目标,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小学教育见习课程。通过开设小学教育见习课程,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小学教师、小学生和小学,感悟小学教师职业特点和工作特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小学教育机构的特点,培养初步的小学教育工作职业情感。在实施小学教育见习课程的过程中,师范院校教师与小学教师要加强联系,密切配合,给师范生创造良好的感知小学教育的条件,督促师范生写好见习日记,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认真分析、思考和研究,鼓励他们就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向指导老师请教,与同学讨论交流,加深自己对小学教育的认识和感悟。

(二)实践小学教育

在引导师范生感知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小学教育专业还需要引导他们亲自参与小学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为此,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形式多样的小学教育实习课程(如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通过开设小学教育实习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亲身经历小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面参与教研、备课、授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考核评价、思想品德教育、课外活动指导、班级管理、少先队工作等教育教学活动,体验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感悟小学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在实施小学教育实习课程的过程中,师范院校教师与小学教师要加强交流,密切合作,相互支持,为师范生创造良好的实践小学教育理论的条件,督促师范生写好实习日记和实结,引导他们对自己的实习见闻、体会进行认真记录、分析思考、总结和研究,为他们毕业论文选题和研究奠定基础,加深他们对已学专业知识和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职业情感。

(三)研究小学教育

在引导师范生感知小学教育,实践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小学教育专业还应该进一步引导他们去思考和研究小学教育的问题。研究小学教育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他们成长为专家型小学教师的必要条件。为了给师范学生终身专业成长与发展打下基础,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小学教育专业学年论文/学年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引导他们在完成这些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教育研究、实践教育研究、体验教育研究,为他们将来成长为专家型小学教师奠定宝贵的科研基础。当然研究小学教育的课程也可以与实践小学教育的课程适当结合,相互促进,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教育专业课程之技能课程的逻辑

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师资的师范教育专业。按照它的培养目标,小学教育专业之教育专业课程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教师职业技能,有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但总体来看,小学教育专业教育专业课程之技能课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公共职业技能和学科职业技能。

(一)全面掌握小学教师公共职业技能

从小学教育专业的性质和特点来看,师范教育专业是一个服务于小学教育、小学教师、小学生的专业。因此,它有自己的专业个性特点,突出的特点有师范性、基础性、启蒙性、综合性、活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小学教师必须时刻注重自身的教师形象,为人师表,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技能、书法技能、文艺活动技能、科技活动技能、体育活动技能等。除了日常教学教育工作技能外,还要有班主任工作技能、课外活动指导技能、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等。1994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规定,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内容包括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四大部分技能。这一大纲的规定对师范生的基本教师职业技能提出了一般的要求,具有普适性。但也有不够全面完整之处,主要是没有考虑专业方向性的要求,如它只强调了规范汉字的书写,没有对外文书写提出基本要求。显然对一个外语教师来讲,书写规范的外文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学者们的有关调查与研究的成果以及时代的要求,笔者认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该掌握如下几大基本技能,即德育技能、教学技能、社会工作技能、教育研究技能。这些技能是所有教师都应该全面掌握的基本技能,即公共职业技能。

(二)熟练掌握小学教师学科职业技能

在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小学教师任教课程的不同和工作岗位的差异,小学教师在掌握好教师公共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必须熟练掌握学科职业技能。即不同任课教师应该具备熟练的个性化的教师职业技能。这类职业技能由于任课教师工作任务的差异,其学科技能有自己的个性。如实验设计技能、实验操作技能、计算技能、视图技能、朗诵技能、演讲技能、写作技能、音乐示范技能、美术示范技能、体育示范技能等。

四、结语

初中科技小论文篇3

摘要: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企业,融资问题一直是困扰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该群体为何会处于尴尬的融资劣势地位,改善并最终解决其资金“贫血”现状,促进其快速发展,是值得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命周期;融资

一、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

1999年在国家科技部和财政部在《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暂行规定》明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条件为:企业已在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登记注册,具备企业法人资格,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职工人数原则上不超过500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企业应当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服务业务。

二、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征

与其他企业相比,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技术创新性

科技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目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已初步走出了一条以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主要集中在通信、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医药、新能源及环保等领域)转化为主的发展道路。

(二)高投入性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一般为传统企业的10至20倍。研究开发费的投入比例占到全部销售收入的6%以上,无形资产占到企业总资产的60%,资金需求频率高、时效性强、单次平均融资量相对较小。

(三)高风险性

科技创新是一项风险性很高的活动,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等。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投入远高于其它企业,而这些资金需求能否得到满足以及投资能否收回、收益是否能达到预期水平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四)高收益性

与高投入、高风险性相对称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高收益。科技创新成果技术含量高,普通物质材料经过人脑“加工”,便身价倍增形成高附加值的产品,使科技型中小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在技术上的优势愈发明显,甚至会带来一定时期的市场垄断,从而使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极高的回报。

(五)高成长性

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它是知识技术的集合体,拥有优秀的创新人才,在技术、人力资本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其业务发展快,年增长率一般不低于15%-30%,许多企业在某些阶段常有销售额连年翻番,反映出有旺盛的生命力。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基于各生命周期的融资策略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下面仅讨论对本文研究有意义的企业生命周期的前4个阶段,而不考虑衰退阶段。

(一)种子阶段

种子阶段是指处于创意阶段,企业仅仅只有一个想法,尚无正式的产品,更无销售收入。由于企业在此阶段没有投入正式的生产经营,资金的需求量不大,主要资金来源以创业者自有资金、“天使投资者”等私人资本为主。这个时期企业还应积极寻求政府的支持,积极争取政府为鼓励缺乏研发基金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设立的孵化器投资和专项财政基金。

(二)初创阶段

在初创阶段,高新技术产品通过小型测试,这一阶段产品开发、技术等风险仍然很大,产品只局限于小批量的生产。企业的主要目标是,尽快解决此阶段现金流出远大于现金流入的生存问题。企业对资金的需要量明显增加,主要用于购买生产设备、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完善、以及建立销售渠道等,在企业资金来源的问题上,企业的经营尚未步入正轨,而且没有盈利记录,新产品还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失败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可预见的成功率在20%左右,因为没有抵押或担保,商业银行一般都不愿意提供资金的支持。而创业人员、天使投资等私人资本的资金已经不够,因此,该阶段最重要的融资方式就是吸引风险投资,让风险投资以战略伙伴或战略控股者的方式进入。虽然初创阶段投资风险很高,投资回收期长(一般要3―7年),但如果投资获得成功,将可以获得高额的资本利得,收益率通常高达每年35%―50%,这恰恰符合偏好于“高风险,高收益”风险投资的胃口。

(三)成长阶段

企业的技术等资源优势已经确立,产品市场份额逐步加大,销售收入、利润开始加速增长,为了保持企业的高速成长,迅速抢占市场份额,把握新的机会,资金的需求两远比种子阶段和初创阶段要大得多,企业必须投入大量的研发和广告费用,购买设备和人力成本支出。

在此阶段,企业的成长资金以内部融资、风险资本和银行借贷为主要来源:

1.内部融资。高新技术带来的高效益,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的自我积累创造了条件,企业通过留存收益进行合理地再投入,不断增强企业自我积累资金能力。

2.风险投资。由于企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企业产品市场份额的上升,可预见的盈利性增大,虽然此阶段所需的资金规模较大(通常是创建期的10倍),但企业高效益的前景,使风险投资在这一阶段投入资金的态度最为积极。所以风险投资是处于快速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最核心关键的融资渠道。

3.银行借贷。进入到这个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初具规模,企业可供抵押资产也随之增加,这就为采取银行借贷创造了条件。借贷资金具有到期必须归还的特性,且要支付一定量的利息,初始时,贷款的额度不是很大,并且企业需要到期支付本息,这往往也给企业造成财务上的风险。

(四)成熟阶段

此阶段企业经营已步入正轨,融资渠道较为广泛,企业开始自主选择较为合宜的融资方式,主要有:

1.银行借贷。当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成熟阶段后,由于企业经营业绩有了长足进展,资产质量、规模也满足银行的抵押贷款条件,此时,以规避风险为原则的商业银行也愿意为进入该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

2.创业板市场融资。创业板市场对上市的资金要求比较宽松,它降低了对申请企业的资本规模、经营历史、财务状况和盈利要求,企业进入二板市场的门槛降低了,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创业板市场和主板市场一样对对上市企业进行监控,大大提高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管理素质;此外上市也为风险投资的成功撤出提供了一个途径,使其能够步入“再投资”的良性循环。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所处不同的成长阶段对应不同的融资需求;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风险不同,融资的方式也不相同,有的阶段以某种融资方式为主,有时是多种融资方式共享。资金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存续和发展的前提,应该根据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融资需求进行有效的融资组合匹配,以达到降低风险、减少资金成本和债务负担,从而更好地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需要。(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参考文献:

[1] 康晶.成长型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7

[2] 杨大泓.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资本策略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4

初中科技小论文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STS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285-01

STS教育是以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society(社会)三者为基准进行教学,在基础知识中融入STS教育理念,物理教学本身就是一门具有超强科学性和逻辑性的教学,而STS教育思想正好迎合了物理教学的这种趋势,把科技教育渗透到初中物理基础教育中,不仅传授基本知识给学生,而且重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了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把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技术的形成,然后在根据这些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生产和生活问题,践行了新课标课程改革的理念。因此,我们对STS教育在初中物理学中的渗透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那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就成为当前物理教学中首要问题。

1.STS教育对初中物理教学产生的影响

1.1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物理教学在内容上是为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识,然而如果仅仅指示局限于书本知识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而STS教育以多方位的知识教学让学生在接触基础知识后,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知识有所了解,同时在课堂中适当拓展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未知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1.2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真正意义上地理论联系实际。物理这门学科是和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的,科技带来的社会进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我们要让教学适用于社会发展,而不是一味地一成不变,STS教育加强了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而且科学实验教学的开展,让学生把所学知识通过自主实践来体现,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1.3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与社会接轨,让学生能适应社会生活。科技的快速发展不管是对于经济还是教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科技让教学手段的变得多样化,也让我们的社会生活变得纷繁复杂,很大程度上对学生适应社会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对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STS教育结合当前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教学,把物理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了解科技的魅力,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为他们日后步入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

2.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

STS教育的实施对于物理教师素质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专业知识,在现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是对多方面知识的汲取,尤其是科学、技术、社会三方面,因为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而初中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那么对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种种都会视为权威,所以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成为中学物理教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特此针对当前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差异,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以下的教学策略:

2.1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一本书、一只粉笔、一块黑板,这样长期下来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枯燥无味地课堂氛围,让学生对物理教学失去学习兴趣,但是现代物理课堂有了多媒体教具的加入让传统课堂变得丰富有趣,比如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图片、视频、声音等方式来进行教学,在物理声音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找到不同的音频文件让学生来感受声音,然后在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

2.2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实验来渗透STS教育。物理教学中如果了实验的操作,那么物理课堂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因为实验课能提高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积极性,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以这样的方式来渗透STS教育更能为初中生所接受,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小科技知识,比如在初中物理中电学的学习中让学生进行电路图的连接,不仅能加深理论知识的印象,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知道电的产生,以及对现在生活产生的影响。

2.3把物理教材中的内容生活化。其实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与我们社会生活相关的例子,因为教材的产生来源于生活,最终我们的学习还是要回到生活中。初中物理有大部分内容都在讲力学,而力学在生活中涉及的面那么多,如果全部都按照书上的内容来讲解的话,学生不仅不能够理解而且时间长了会对这种授课方式产生一种排斥。如果我们能把书本上的内容生活化,比如在讲弹力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带一个皮筋来让他们拉伸,用不同的力度拉伸看产生的弹力大小。

2.4举行科技小发明比赛,让学生变废为宝。创造是打开思维最好的方式,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现在社会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我们的生活环境出现了许多问题,举办科技发明比赛,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也让他们把生活中的一些废物经过自己的发挥创造赋予新的意义,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总结

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更多地是把所学的知识用于试卷中,在这种教育体制下,过度地重视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很多理论知识在没有经过实践后并不适应学生的发展。初中生处于基础知识储备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提高,对知识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初中物理则是一门打开他们探索世界的一扇窗户。我们要把物理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科技,STS教育的渗透帮我们实现了这一目标,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培养了他们的多种能力,也让初中物理教师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园.对初中物理教材中如何渗透STS教育的一些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3年11月

[2]稍亚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教学策略.[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2年第12期

初中科技小论文篇5

摘要:本文结合初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目标与价值,认为信息技术不仅仅作为单独的一门学科值得重视,更能为其他学科的有效开展服务,本文结合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目标展开,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结合趣味性,创设课堂情境;善用多媒体,建立有效课堂;活用信息技术,建立趣味课堂;进行有效整合,焕发学科魅力;多项融合技术,提升综合能力。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渗透精彩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来说,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这门学科的学习,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鼓舞学生进行创新,那么如何开展创新呢?我认为,学科渗透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和实践,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有效渗透,不仅仅有效巩固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相关知识点,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也能更好地服务于其他学科,提升学科教学的有效性。结合笔者的教学体会,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关于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渗透的尝试:

一、结合趣味性,创设课堂情境

情境教学是众多课程所采用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情境创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效。笔者曾经也听过不少课堂,有些教师为了让新课传授地更加顺利,往往在新授课的阶段都会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笔者认为,一味创设情境不仅会使课堂失去明确的目标性,有时候也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还有传统意义的情境创设会花费大量的课堂宝贵时间,所以笔者认为,在新授课上,完全可以将信息技术融入进来,信息技术的融入可以节约大量的课堂时间,让学生更快融入情境,又能省去很多教师创设情境的过程。

比如在学习中,情境创设与语言创设的密切度、关联度较大。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教学论坛等,制作一些利于教学播放的课件和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等设备进行播放。创设个性化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打开思路,在快乐、向上的学习氛围中体验情境教学带来的乐趣。

通过多媒体将书本与影音资料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点的时候更加直观,更加明了。并且经过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人在认知的过程中,如果是机械记忆,很难记住,但是如果通过影音资料的传达,视觉、听觉上同时受到感触,非常利于学生的记忆。

二、善用多媒体,建立有效课堂

多媒体是信息技术中一项常见的技术,也是如今提倡将信息技术服务于其他学科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来说,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对于新的知识点会有着本能的求知欲望,但是不少教师如今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新授课的过程中生硬、晦涩、毫无生气,甚至在知识点的巩固、讲解中也只进行传统的按本宣科式教学,很难激活学生对新知识点的学习热情。而多媒体有助于打破传统的按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也能给课程带来精彩。

比如我校的音乐教师,就时常在我的帮助下善用多媒体,建立起有效课堂模型。一般来说,她会在新授课之前,运用多媒体制作相关的课件,比如在教学音乐大家、音乐名人的时候,他往往会通过多媒体的形式,用动画来展示,并且将音乐大师的作品赏析通过多媒体呈现出来,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她的讲解绘声绘色、有血有肉,比起在课堂上进行生硬的、机械的讲述,课程效果要好很多。

三、活用信息技术,建立趣味课堂

经过专家的研究调查,关于“什么样的课堂形式最容易得到学生的欢迎?”,调查结果指出是趣味课堂。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能够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甚至能有效进行探究,探究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敢于创新、研究,通过自己的实践全面了解、活学活用知识点。

比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以往老师总是苦于实验器材有限、实验课时间有限,尽管有时候安排了实验课,但是学生往往是按部就班,由于时间、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没有办法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通过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进行整合,学生能够通过视频观察实验过程,观察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亲历亲为时也能游刃有余。特别是学生还能通过掌握了相关的信息技术,利用业余时间上网查阅相关的资料,对于一些课外延伸的问题,学生能够通过课余查阅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点,通过这种探究、创新的模式运用,趣味课堂也就建立起来。

四、进行有效整合,焕发学科魅力

学科整合是近年来提倡的一个新的内容,在我看来,学科整合的主要优势在于学生能够取长补短、温故知新。一般来说,初中阶段的大多数学生都多少存在着偏科的现象,之所以出现偏科,大多数情况还在于学生的主观因素,而当偏科现象长久出现的话,一时之间也很难纠正,那么如何让学生各学科平衡发展,学科整合正是可以散发这样一股魅力。

在学习了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制作幻灯片后,我将学生分成了小组,要求学生小组结合平日的课程教学,自己制作幻灯片制作成课件的形式,以平日学习的其他课程内容为主。任务布置之后,学生小组表现的很活跃,有的小组利用自己的学习的语文古诗词,结合课外寻找的相关古诗词,制作出古韵味的幻灯片,有的学生小组结合物理课的实验,通过课件形式进行实验分解,并通过多重假设,让实验富有充足的依据。

五、多项融合技术,提升综合能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不仅仅要以学科为重点学习目标,还需要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综合类的应用型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应试掌握,更要学会灵活运用,让信息技术为自己所用,这才是学习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终极目标,也是其他学科的终极目标。

总之,初中阶段是学生重要的成长期,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基础性应用型的课程,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便利,更能有效进行学科整合,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从目前来说,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相融合还仅仅是一个尝试,是一个开端,信息技术课程如何绽放出更美的花朵,还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婷、李红波、张仙,渗透性德育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调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1期.

[2]于红梅,浅谈新课标指导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3期.

初中科技小论文篇6

论文的参考文献是看作者引用的文献是不是新颖,参考文献也是对文献作者的保护,论文写完了以后都是要写参考文献的,参考文献必须在论文当中标注出来,告诉别人哪些是引用了别人的东西,哪些是自己的学术论点。看看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收集的劳技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赏析。

劳技论文参考文献:

[1]王明伟.艺术评价快乐奇葩――劳技课堂作业的评价[J].学周刊.2013(28)

[2]陆招娣浅议劳技课中“学困生”的转化[J].2012(11)

[3]徐洪伟.创新是上好劳技课的关键[J]2012(12)

[4]黄小军.谈谈劳技课教学中的几个结合[J].2013(03)

[5]叶德夫.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现代教育科学,2011,3.

[6]郝杰.初中劳动技术课程实施中的若干策略.成才之路,2009,9.

劳技论文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11月

[2]施致良:《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

[3]曾庆伟:《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与专家点评》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

[4]《教学规律与教学改革》王光宇编著1989年4月第1版第332—333页

[5]国家教委“七五”重点科研项目成果《劳动技术教育概论》丁沅主编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第205页

劳技论文参考文献:

[1]黄向雅。如何教好中学劳技课的几点思考[J]。华章,2012(16)。

[2]陈明。在劳技课中引导学生学会自主管理[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1,2(01)。

[3]周君力。以劳技课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6,8(03)。

初中科技小论文篇7

在现在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操作技能,采用任务驱动,强化学生的技术应用;但对技术所蕴藏的丰富文化信息挖掘不够,也不注重引导学生对技术背后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使得在课堂上学习获得的技术成为了一种冰冷、枯燥的工具,缺失了信息技术学科最起码的文化内涵。在轻视、放弃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文化素养培养的同时,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各种不良影响正逐渐影响着初中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相对薄弱。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比,教育研究的普及性及深度、广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技术更新快,学科教学研究把更多的注意力聚集于技术更新的学习与研究,而学科教学理论相对滞后,教师也缺乏信息文化素养方面的实践研究经验和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学校与社会对信息技术学科认识存在偏差,部分人认为初中信息技术只是一门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副科”,没有必要关注其背后更多的内涵和文化建设。

二、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课堂进行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敏锐、准确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提炼,让信息技术学科文化成为学生喜欢了解、乐于探索的内容。初中信息文化素养培养是多方面的,笔者根据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讲述其中的几条途径供参考。

1.与实际相结合,给课堂融入计算机硬件文化。

信息技术分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通常教师比较关注软件部分的教学。硬件部分无论从原理、结构上都是比较难的知识,因此,要将信息学科文化融入教学比较困难。教师在教学时融入实际的计算机硬件拆解和虚拟采购,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的同时,将计算机元件的价格、选型、外观等信息融入到教学中来,可以培养初中学生对计算机硬件有更加直观和深入的认识。笔者在课前预先准备了四台报废的计算机,将其拆解,并在各种硬件设备上贴上了名称标签,在操作课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并做好网上查找内容的任务清单,让学生在网上了解相关知识后,告诉学生虚拟购机的网址。学生根据已经了解的硬件设备特点和价格后,挑选自己喜爱的硬件进行虚拟购买。学生从这个虚拟购机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计算机硬件及其价格知识,取得了良好效果。注重包含现实意义的计算机知识的教学,能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计算机硬件文化有效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2.立足史料,关注技术背后文化的渗透。

关注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的思想体系、文化内涵和创造价值的认识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经常穿插计算机发展史料和IT界的风云人物及他们的小故事,这些信息技术史料的渗透,对学生所产生的感召力,比让学生多学几步操作技能更有深远的意义,学生能从诸如此类的史料文化中终生受益。如浙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编辑文字》,其编辑的文字内容是计算机发展史,笔者把这课分成两课时。第1课时设计如下:先让学生看史蒂夫•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演讲视频和演讲稿,以激起学生对于计算机发展史的兴趣,然后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最后让学生完成事先准备好的有关计算机发展史知识点的“分类游戏”,通过“分类游戏”,学生们进一步掌握计算机发展史。第2课时则用计算机发展史素材进行排版,引导学生在这些计算机史料之中体会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人类文明的创造价值的风采,从而让学生对于信息技术产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3.立足学科整合,有效开展文化渗透。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分为两部分,一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工具和载体,辅助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过程,用更加直观有趣的方法表现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生物和其他学科的知识点和难点,有静态媒体无法实现的优点。另外一方面,在其他学科里面有很多知识是与信息学相关的,在这些知识的教学时,结合计算机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这些知识的意义,使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获得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了解了知识背后的原理和学习意义。例如,计算机的数制转换通常是在初中数学课中出现,学生往往只能学习如何求解这些题目。实际上,这个内容可以融入到信息技术课程中,引领学生理解在数字电路和计算机中,利用开关电路实现“0”和“1”运算和存储的原理,使学生在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轻松解答这类题目,理解这类题目的意义所在。

4.加强信息伦理道德的渗透。

由于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同时家用电脑、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硬件设备普及率非常高,多数初中学生可以非常容易获取庞大的网络信息资源。面对没有归类和屏蔽的网络社会,如何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必须基于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初中生需要有良好的信息道德观,善于区分信息的好坏,是学生信息文化素养重要的因素。在课程教学的同时,教师要逐步让学生知道如何辨别网络信息中的真实性,在信息时要遵守道德行为规范,要有责任心,共同维护网络;要让学生理解软件的版权问题,不能够通过网络剽窃;对网络的效率要有认识,错误的信息通过简单的传播会迅速造成恶劣的影响,无法控制,因此不可以传播虚假的信息;在教学中融入“知识产权”、“盗版”、“黑客”等涉及计算机网络安全和道德的内容,可以非常有效地将信息伦理道德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5.立足自我,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文化素养,才有可能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学科教研活动获得实践研究经验和理论指导,通过学习和总结形成必要的知识结构。教师备课要充分,不但要准备各种虚拟素材、实物素材,而且要对原理和方法追本溯源、引经据典,充分准备相关材料。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信息学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网络信息道德修养,掌握更多的计算机及网络相关知识,可以将这些融入日常教学中,达到提升学生素养的目标。

三、总结

初中科技小论文篇8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科普氛围浓厚

学校成立之初,学校就把科普工作摆到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成立了工作领导组,张校长亲自任组长,各处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由分管副校长直接负责科普工作的日常事务,明确了任务。张校长多次在会议上表示,学校工作为科普工作开绿灯,从人财物上向科普工作倾斜。学校建立了科普创建工作的议事制度,先后出台了《新华学校科技活动三年规划》和《争创市级科普示范学校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加强对科普工作的宏观指导。学校在明确了科普创建的目标之后,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橱窗、班级板报、主题班会、教职工例会等阵地,大造舆论宣传的声势,营造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动员全体师生积极投入到科普教育的探究中。

为使学生在校有更多的科普活动场所,充分利用和发挥学校教育资源,学校不断加大投入,充实和完善了各种硬件配备、网络活动教室、理化生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多功能报告厅、分学科科普活动室、科普成果展室、科普画廓等。这些都为学校提供了“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活动平台。

六年来,充分利用科普活动周、科学技术课、科普读书活动、科普创新活动、科普实践活动,确保了科普进课堂、科普进家庭、科普进生活。收集展出了学生科技作品,学生科普手抄报、小论文等相关资料,并对学校六年来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列表统计,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效果。

二、科普工作中采用的主要措施和丰富多次的科普活动

为确保科普工作的实效性,我们在六年来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

1、加强科普工作的制度建设,先后建立和完善了包括《科技活动室制度》、《科普成果奖励制度》以及各专用教室规章制度等,以制度规范科普行为,以制度激励和促进科普工作的开展。每学年初召开科普工作专题会议,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

2、注意科普教师的培养。只有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带动科学的科普工作。我校基于这种认识,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种科技类进修和培训,学习国家有关科普教育的法令条文,学习与科普教育相关的理论,学习其他学校的实践经验,不断钻研科学知识,增强科普育人本领,激发服务学生热情,培养了一批科普教育骨干担任科技辅导员。我校开展321课改后,大力倡导以研兴校,以研促教,科研处、团委组织教研组、备课组开展科普教育课题研究,定期进行学习、交流。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和第二课程等,围绕科普目标,针对本学科实际情况,开发科普资源,找准突破口,制订切实可行的科普方案,加强学科科普知识的渗透。

3、开展读科普书活动。我们通过开展新华风采读书活动及专题读书会等形式介绍同学阅读身边的各类书、报、杂志等。在“崇尚文明、反对”读书活动和“安全就在我身边”演讲比赛中,我校共有马双、周新阳等54人荣获县、市一、二等奖。

4、在每周两节的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选修项目,如科技创新制作、网络技术应用、奥赛科技知多少、信息学竞赛辅导、普法小课堂等。我校教师邱金红、王立强等被评为优秀辅导员,所指导的学生论文获奖或发表80余篇。

5、成立与科普活动有关的社团及兴趣小组,如电脑协会、摄影协会、奥赛兴趣小组、科技创新制作小组、环保小组、身边的安全小组等,成功举办了30余次展览和比赛,极大的促进了学校科普工作的开展。

6、开设科普画廊。在校园宣传墙开设“科普画廊”专栏,通过这个专栏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科学发明的故事,介绍学校科技活动内容、获奖信息等。

7、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各种展览、讲座和比赛活动,提高青少年学习科普知识的兴趣,如省科技大赛,各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信息技术比赛、科普夏令营等。六年来,我校先后有王珏、高琳、魏深、申宏展等280余名同学获各类国家、省、市、县级一、二、三等奖。

8、充分利用校内网、广播、黑板报等形式进行科普宣传,让学生及时获取科技新知识,感受科技的重要性,促进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

9、定期组织主题班会科普知识讲座等进行科普知识的教育,积极邀请校外专家及各类辅导员到校进行科普知识、消防安全、禁毒、防疫、法制等讲座,组织了震灾预防演练等活动。

初中科技小论文篇9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教学

信息技术是初中教学中重要的一门学科,学习信息技术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发挥积极作用。故此,深入把握学科特点,掌握知识点,采取适合的教学设计指导学生学习尤为重要。

1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提问较为有趣的问题,有效的引导学生们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会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也不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想要实现有效性教学,营造好的学习氛围是有必要的。比如,在学习《认识Photoshop》内容时,教师则可以利用ps制作这样的课件,选择一个学生较为熟悉的人物照片,通过ps对人物照所穿的衣服进行调整。在操作的过程中提问。之后,再利用ps对电脑上人物所穿的衣服进行改变,在学生产生疑惑之时,就可以将《认识Photoshop》这一教学内容引出来。在此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样能推动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

2精心设计任务,理论实践结合

纵观信息技术教材,理论知识占据教材的前半部分版面。一些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对初中生来说兴趣点低,导致其对信息技术学科产生乏味枯燥之感。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认识,教师如果还一味地按照教材内容顺序按部就班地教学,学生缺少实际上机操作实践的机会,他们对其的积极性则会受到挫伤,这样也会影响教与学的整体效果。科学设计教案,把理论知识融合实践,指导学生上机操作,在此过程中加以传授,效果更理想。如,在开机前,先让学生认识一下计算机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在文字操作练习中,输入部分可以选择介绍信息技术的相关内容的短文……这些理论知识都能通过上机操作的形式得以解决。故此,教师要将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比起单独让学生去学习效果更理想。

3自主学习课堂的创建

要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性,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学习。当学生投入到教学当中主动学习时,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新建文件夹的方式”的内容时,可以利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实施授课。教师可以先对文件夹的新建过程进行演示,由于学生很少亲自上机操作,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掌握程度,此时,教师可以采取“在哪个对话框里有新建的字样呢?”等提问引导学生,让他们都能进行自主学习。避免了教师反复讲解效果低下,同时也能避免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感等状况的发生。

4开展智力游戏,学习新知

初中信息技术的改革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现在的初中生都喜欢到网吧中玩游戏,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将他们的智力开发教育寓于信息技术课堂游戏当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还能让学生游戏、娱乐等。既可以满足他们对计算机的好奇心,而且也迎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找准切入点,采取形象化、游戏化等初中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手段,实施“认知化”教学。例如,学生刚开始接触电脑时,对鼠标的基本操作是陌生的,尤其是鼠标的双击和拖动更难以掌握。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练习鼠标的操作是相当枯燥的一件事情,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去练习肯定很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故此,在教学鼠标的各种基本操作时,可以让学生玩“扫雷”游戏来练习鼠标的单击、右击和双击,再让学生通过“纸牌”游戏去掌握鼠标的拖动。通过游戏,一方面能够消除学生对电脑的恐惧心理,另一方面,还能帮助学生熟练地运用了键盘与鼠标。何乐而不为呢!

5采用较为科学、合理并且多样化的课堂评价机制

信息技术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它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并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学生的喜爱。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课堂评价机制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课堂教育也非常重视课堂评价机制的选择与应用。科学、合理且多样化的课堂评价机制在很大程度上都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内容当中。教学中,教师就取得进步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对落后的学生进行有建议的指导,并且鼓励他们进行自我展示对调动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很有帮助。亦或者通过小组学习的模式,让水平和能力较高的学生主动去帮助水平和接受能力较低的学生,不仅能促进他们之间的团结,也促进了全体学生的综合发展。在课堂上实行的评价机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这样才能使课堂的质量和水平得到有效保障。学生最喜欢有趣的课堂,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增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提高信息技术的授课效果大有帮助。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需要教师精妙的构思、高超的授课技巧,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增强课堂趣味性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既巩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展了他们的应用技能,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改进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了一技之长的同时,这样的教学过程也会更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王亮;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电教(下);2015年09期

[2]林小卯.初中信息技术实践性教学的研究[J].中小学电教:下,2013(20).

初中科技小论文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学生;能力培养

前言

初中物理对于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学习能力都有着较大的要求,有效的初中物理教学工作对于学生这两项能力的培养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知识生动化与形象化的有效方法。通过物理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并消化课堂中学习的物理知识,也可以使初中物理学习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得到开发与深化。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已经开始重视对学生的实验探究技能的培养,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社会现实价值的。

1、初中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物理实验探究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科学技术人才的要求,已经从单纯的理论要求提升到了综合能力要求。学生只有在具备科技知识的条件下,拥有强大的科研能力,才会被社会重用。物理教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各中学在向学生传递最新的物理知识过程中,所以注重学生实验探究技能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学生的实验探究技能提高了,才能将知识加以更好更有效的利用,其科研创新精神也会在其运用知识的实践过程当中得以开发,为社会创造更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满足社会的需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更好的个人发展。

2、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学生实验探究技能加强的对策

在初中物理教学当中对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技能的培养,主要应从教学手段的改变入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下面,我们就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探究技能培养的教学方法进行阐述:

2.1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我国的教学活动当中,课堂教学是最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在课堂中起主导性作用,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灌输,学生只能被动地进行知识的接收。因此,学生很少能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想法,只能以老师的思路为思路进行知识的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很难得到建立,学生在学习活动当中的主体地位更是没有得到体现。因此,要通过初中物理教学来提高学生实验探究技能,就要从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做起:

第一,选择最适宜的初中物理教材。就我国目前的初中物理教材使用情况来看,我国的初中物理教材多种多样,选择最适宜的教材已经成为初中物理教学活动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师在进行初中物理教材选择时,要对各种版本的教材进行有效的对比与分析。

比如说初中常用的物理实验测量仪器的使用学习,这不仅是一项基本学习技能,也是学生进行物理实验探究所必备的基本功。在进行测量前,要对测量仪器进行三查,第一仪器刻度是否平直,刻度均匀与否,刻度线是否清晰。第二,检查仪器刻度零的位置是否有磨损现象。第三,要明确两条刻线间的长度以及可以测量的最大范围。其次,在利用物理实验仪器进行测量时,要注意五点,第一,要准确认识仪器的零刻度与最小、最大刻度。第二,如刻度尺的使用,要使刻度尺平直地贴近被测物体。第三,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第四,要估计到最小刻度下一位。第五,正确记录测量数据。

第二,加强课堂教学。在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巧妙地对各种物理原理进行安排与讲解。比如说,教师可以通过对重点理论或者难点理论的讲解,使一些相对深奥的物理原理得以引出,简单的物理规律可以由学生自己进行交流与理解。

初中物理有许多需要被证明的理论,具体例子如下。

例如,论证大气压强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师过多的解释是不能产生较大的说服力的。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的重点,改变传统的说教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实验。在这个问题中,利用饮料瓶吞气球的趣味实验能形象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具备发现身边实验工具,开发日常物理实验方法的能力,使学生的物理实验探究技能得到开发与提升,更好地投身于以后的物理学习。

2.2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老师是一个相对严厉的角色,对全体学生进行管理与监督。而想要在初中物理教学当中对学生的实验探究技能进行培养,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技能,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初中物理教师应当明确学生在学习活动当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学当中起到引导性的作用,明确自己的引导人身份。另外,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对于物理实验探究技能的讨论与学习当中。这样,学生可以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学生的观点有悖于物理实验操作原则,教师可以进行修正,但最好不要进行批评与否定。对于学生产生的新的物理实验操作方法,教师要给予肯定,鼓励其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只有这样,在一个相对轻松的初中物理课堂氛围之下,学生才可以放开自己的思想,运用自己的物理实验技能去探索新的物理规律。

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的物理实验探究技能的高低对于学生学习物理专业知识与理论有直接影响。初中物理教师应当以学生的个人发展为出发点,创新教学方法,规范教学行为,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利用课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保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最大的开发。

参考文献:

[1] 严新贵.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J].凯里学院学报,2007(03).

[2] 周文华.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J].物理教学探讨,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