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14:49:54

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范文篇1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领导下,1847年6月初,在伦敦成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国际共产主义组织­——共产主义同盟。同盟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了一个准备公布的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并在1847年11月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一致通过,结果就产生了这个著名的《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最伟大的纲领性文件。列宁说:“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革命使命的理论。”(《列宁选集》第2卷第578页)《共产党宣言》中始终贯彻着一个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已经达到这样的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无产阶级,只有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才能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和压迫,消灭阶级,解放全人类,最终才能解放自己。《共产党宣言》围绕上述的基本思想,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党的性质和特点、党的基本纲领和策略问题,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奠定了科学基础。

《共产党宣言》德文本出版后,很快被译成法文、英文、波兰文、丹麦文、俄文等多种文字而风靡世界,共产主义的光辉思想“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列宁选集》第1卷第91页)20世纪初的中国,也不例外的受到它的影响。1919年底,我国早期共产主义者、杭州第一师范教师陈望道先生,冒着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头的危险,将日文版《共产党宣言》转译成中文,于1920年8月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会秘密出版,当时印了1000册,而现在仅保存下了珍贵的一册。(参见《中国教育报》2001年6月12日第5版《最早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保存始未》)《共产党宣言》中文本的出版和流传,为共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壮大和最后的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共产党宣言范文篇2

从那时起,几代冥顽不化的人对工人阶级的觉醒及其日益壮大的解放斗争感到“惊恐万状”,从那时起,甚至直到今天,在那些蒙昧主义者的怒吼声中,不断能听到那些仅仅由于拥有或传递《宣言》而被剥夺了自由、受到折蘑和被杀死的人们的痛苦呼号。的确,在过去乃至今天,都有人为《共产党宣言》,为实现《宣言》的思想而慷慨就义,它属于少数创造了世界历史并正在创造着世界历史的书籍之一。什么东西使得普鲁士的警察和沙皇的宪兵、意大利和德国的法西斯分子对这部著作追踪不已?什么东西使得今天在南非、智利和其他地方的种族主义者和军事独裁者搜索这本小册子?特别是在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过程中,又是什么东西使得成千上万的工人、农民、学生和科学家为了得到这本小小的书,保护它不被收缴,阅读和研究它并进一步传播它的内容,而拿自己的自由和健康乃至生命去冒险?

《宣言》所包含的划时代的思想有着牢固的科学基础,它为任何时代、任何肤色或种族的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指明了争取解放、和平、人类尊严与社会公正的道路。该书首次揭示了人类的过去与未来,其认识在此期间已无数次被世界历史的进程所证实,这些认识的全面和透彻使得该书对劳动群众产生了无比的吸引力,而又令敌视进步的那些人害怕它。《共产党宣言》以文献的形式反映了历史上两个彼此密切相连的事件: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在这两个朋友的参与领导下,以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形式建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这本外表十分不起眼、只有23页厚的小册子,是根据同盟的决议于1848年2月底在伦敦一家小印刷厂出版的,并立刻被送往该党在伦敦和大陆的地方组织。它不是一部学术著作,而是一份党纲,是经过长时间讨论、其基本内容于1847年12月被代表大会代表所接受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因此这一版以及1872年以前的再版在扉页上都未注明作者姓名。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概述了他们在1843年至1848年期间所获得的全部科学认识和政治经验——既有他们本人的经验,也有工人阶级的经验,扼要论述了他们的理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阶级斗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等学说。《宣言》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下以精辟的语言阐明了工人阶级斗争的道路和目标,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一种新社会制度的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使命,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作用。

千百万人的共同纲领

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极其重视这部纲领性著作的传播。早在1848一1849年革命期间,他们就推动或指导了《宣言》的第一批翻译工作,他们帮助了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以非法或合法方式进行的德文再版工作,并为其中一些版本撰写了专门的前言,他们两人,尤其是恩格斯,给1882年和1893年期间出版的部分俄文译本、英文译本、波兰文译本和意大利文译本写了详细的前言,其中一些前言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如果有人向这两位朋友请教如何去了解科学社会主义,他们会推荐以《共产党宣言》作为入门的教材。他们在以后的著作以及大量书信中一再谈到在《共产党宣言》中首次系统论述的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尽管在几十年的时间中他们不断发展和补充了它,然而没有任何重要问题需要修改。

恩格斯在晚年肯定地指出,《共产党宣言》的传播已经成为衡量国际工人运动进步的尺度,“某一国家的大工业越发展,该国工人想要弄清他们作为工人阶级在有产阶级面前所处地位的愿望也就越强烈,工人中间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就越扩大,对《宣言》的需求也就越增长。”[2]到那时为止,已经以14种语言出版了83个版本——这是一个胜利,一个在以后几十年中,尤其是在红色十月之后,不断扩大的胜利。

在过去70年中,仅在苏联就出版了大约400个版本,其中大量版本是用其他国家的语言出版的,它们是国际互助的标志。在德国,当我们的民族摆脱了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之后,德国共产党的出版社和德国社会的出版社将《共产党宣言》作为1945年5月以后的第一部政治理论著作出版,各自印了10万册。目前,《共产党宣言》以远远超过750万册的印数成为柏林迪茨出版社印数最多的出版物。另外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其他出版社还出版了若干高印数的《宣言》版本。

《共产党宣言》出版140年之际,估计在全世界流传着约120种语言的1100多个版本——这反映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不断前进,但是这个数字同时也提醒人们,还有几亿人在等待着能够用母语阅读科学社会主义的出生证。“《宣言》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1848年以来现代工人运动的历史”,恩格斯的这句话仍然是适用的。而今天比以往更为适用的是《宣言》的这位共同起草者1890年所补充的话:“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所有国家的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3]

如果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致力于不断用阶级斗争的实践来检验《共产党宣言》的基本认识,并向国际工人运动的新生组织介绍这部纲领性的著作,那么列宁则将这一传统发展到了更高阶段。他不断研究《共产党宣言》,经典性地证明了一个我们今天的每一位马克思列宁主义者都会体会到的经验:由于人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经历,这就决定了他在重新研究《宣言》时会产生新的观点和认识。列宁的几乎所有比较重要的理论著作,乃至他的全部革命活动都证明了这一点。例如19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制订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纲领、策略和组织任务,列宁借助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所阐述的思想论证了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斗争目标的辩证关系,当1905年这一革命之年需要将俄国工人联合到具有战斗力的阶级组织中的时候,列宁向工人们呼吁道:“请回想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宣言中说,无产阶级变成阶级,不仅是由于他们的团结日益加强,也是由于他们的觉悟日益提高。”[4]又如,1917年夏未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已直接提上日程的时候,列宁拿起《共产党宣言》重新研究,为了撰写《国家与革命》,他从《宣言》中汲取必要的思想启示,用以进一步发展理论和以理论为基础的实践。

工人阶级的和平使命

即使在今天,《共产党宣言》中最重要的内容仍然有说服力地指明了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摆脱了剥削、压迫和战争的新社会的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使命——这种对社会的预测自1917年以来在世界上日益发展的地区(也包括民主德国)已经成为现实。关于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学说,无论过去还是将来,都是我们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的不可动摇的基础,是我们为和平和社会主义进行斗争的不可动摇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由于认识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最先向人类揭示了战争如何产生的秘密,这是他们的不朽功绩之一。同时他们指出了怎样才能将战争从人类生活中永远驱除出去的方法。我们已经在《共产党宣言》及其序言中看到了这两个彼此紧密联系的科学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青年时期就指出,战争不是劫数,而是人为造成的,他们发现了战争与剥削阶级的经济利益、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者的扩张性追求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用短短两句话概述了他们新获得的认识:“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5]换种说法就是:如果一个民族内部或多个民族内部人对人的剥削被消除了,这个民族内部以及相关民族之间也就失去了以战争、掠夺和奴役其他民族为指向的任何客观利益。

这在1848年是一个大胆、深远而又合乎逻辑的论证。历史证明,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正确的,譬如: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和平法令”,苏联已经持续了70年的和平政策以及社会主义国家联盟在40年中以保障和巩固和平为目标所开展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历史也证实了恩格斯早在1845年所阐述的观点,即一个“十分明白,战争只会使它损失人员和资本”[6]的没有剥削的社会绝不会想到去进行一场侵略战争。

在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马克思立足于《宣言》同时又分析了1861年英国工人的反战游行示威,他要求各国无产者,反对“为追求罪恶目的而利用民族偏见并在掠夺战争中洒流人民鲜血和浪费人民财富的对外政策”,“洞悉国际政治的秘密,监督本国政府的外交活动,在必要时就用能用的一切办法反抗它……为这样一种对外政策而进行的斗争,是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总斗争的一部分。”[7]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在这里比在《共产党宣言》中更为明确地阐明,保障和平、反对掠夺战争的斗争是工人阶级世界历史使命的不可分割的部分。1870年夏天,第一国际的德国和法国成员以及其他具有阶级觉悟的工人就是以这一认识为指导抗议即将爆发的普法战争的。工人阶级对和平与民族互谅的责任的认识使奥·倍倍尔和威·李卜克内西在战争爆发后不久就强烈谴责了霍亨索伦王朝的阿尔萨斯一洛林兼并法令,也使德国左派在“主要敌人就在本国”的口号下进行反对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斗争,并且在反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战争狂热的殊死斗争中加强了德国反法西斯主义者的力量。

今天,由于和平已成为人类继续生存的决定性条件,这一历史任务更为迫切!当然,今天所有的全球性问题都必须按社会进步的需要加以解决——并且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最终都以某种方式与能否以及能够多快地实现进一步裁军和持久地保障和平联系在一起。

历史证明,自马克思和恩格斯以来并且由于他们的缘故,争取和平的斗争成为工人阶级的人道主义目标的一部分——这种渴望和平的要求将革命的工人运动与所有其他热爱和平和保卫和平的力量联结在一起,因此、自《宣言》那个时代以来,为社会主义而进行的斗争也合乎规律地涵括了为和平而进行的斗争;自1917年以来,现实社会主义每得到一次加强都有益于和平。

《共产党宣言》仍适用于当今资本主义

如果我们将《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状况所作的分析与今天的资本主义现实作一比较就会发现,《共产党宣言》也具有持久的现实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写道:“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8]难道这一点对于目前的资本主义来说就不再适用了吗?

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说:“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他们同样地受到竞争的一切变化、市场的一切波动的影响。”[9]难道这一点对于存在着隐性大规模失业和可怕的“新的贫困”的帝国主义国家来说就不再适用了吗?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预测说,“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干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10]资本世界中越来越多的结构危机、股票行情暴跌、社会福利水平降低和成千上万人的生存受到威胁,难道不是每天都在证实着这个预言吗?

资本主义的现实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分析的资产阶级社会,尽管一方面通过当前的科技革命,另一方面通过工人阶级为改善其状况而进行的斗争,在其表现形式上有所变化,但实质上并未改变。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依旧是私有制,尽管它是以多国康采恩的匿名形式出现。尽管有“生产剩余价值的技术”[11]这一无稽之谈,剩余价值依旧是资本家所占有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尽管美其名曰通过劳动的“灵活化”而“赋予劳动人性化”或“新的机会”[12],剥削依旧是剥削。工人没有任何社会权利,“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13]

早在1845年,《共产党宣言》的共同起草者恩格斯在离杜伊斯堡和莱茵豪森不远的埃尔伯费尔德就声明,“为所有的人创造生活条件,以便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展他的人的本性,按照人的关系和他的邻居相处,不必担心别人会用暴力来破坏他的幸福”,[14]这便是不可转让的人权。当时的这一预测后来在《共产党宣言》中得到详尽、科学的阐释,并被证明是绝对现实的。

我们认为,今天《共产党宣言》的现实性和有效性首先在于,我们参与把《共产党宣言》中所确定的思想变成现实的过程。为此,我们不是刻板地去理解这一有效性。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每一种特定的经济形态都应当解决它自己的、从它本身产生的任务。”[15]因此,创造性地继承《宣言》中的思想财富的过程绝没有结束。

[注释][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7卷第27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66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64页

[4]《列宁全集》第2版第12卷第108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1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卷第609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6卷第13、14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4页

[9]同上,第278--279页

[10]同上,第275页

[11]参看奥.莱茵霍尔德《活着的马克思》,柏林出版社1983年版第86--87页

[12]参看彼.德利茨《资本与劳动之争中的科学技术及社会进步》,载于《统一》杂志1988年第1期第70页以及以下几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79页

共产党宣言范文篇3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共产党宣言》是划时代历史文献,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名著,具有普世永恒的价值。当今时代,究竟应如何解读、体会《共产党宣言》,把它运用于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这是理论工作者需要认真深入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尤其是在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这样重要的时刻。

一、今天应该从什么角度解读《共产党宣言》

最近我国期刊上发表了多篇纪念《共产党宣言》的文章,有些人对《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的认识并不全面、不深刻,这样会误导读者,尤其是不太了解历史和现实真相的年轻人。今天应该从什么角度来解读《共产党宣言》呢?我认为,十七大报告中的一段话非常重要,同志明确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这实际是阐明了“三与”、“三力”的问题。今天来解读《共产党宣言》一定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只有做到这三个“与”才能焕发出三个“力”,即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从三个“与”我们就应首先体会到中国最基本的国情,那就是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世界大国。在这样一个大国里,不能急于实现《共产党宣言》所指明的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不能急于求成。其次,我们应认识到,当今时代与《共产党宣言》发表时的蒸汽化时代截然不同,19世纪蒸汽化时代经过20世纪电气化时代,现在达到21世纪信息化时代。时生了很大变化·,不能停留在蒸汽化时代解读《共产党宣言》,今天应站在信息化新时代的高度来回顾《共产党宣言》。再次,应认识到要“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当今世界最广大人民群众最迫切的要求就是希望和平、发展、合作,过上安全、美满、幸福的生活。

今天解读《共产党宣言》要考虑到现实的三种因素:中国国情、当今时代特点和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还应该回顾一百六十年来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所走过的道路、所积累的经验教训。一百六十年来,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逐步取得巨大成就,也遇到重大挫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以及东亚的蒙古、柬埔寨等十一个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发生了剧变,共产党下台,社会制度倒退到资本主义。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这一重大挫折,应该认真反思,重新认识当今形势,贯彻《共产党宣言》所阐明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总结一百多年来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的一段话非常重要,也非常深刻:“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不仅是对我们党七十年历史的深刻总结,也是对一百多年来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特别是十月革命七十多年来世界共运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当前理论界有人认为,邓小平这段话是针对1991年时的情况而言的,已经不符合现在二十一世纪的形势了。邓小平当时指出“根深蒂固还是‘左’的”,“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有人认为这句话不符合当前中国的实际,现在是以右的东西抬头为主,特别是近年来民主社会主义在我国广为泛滥,当前主要应该防止右,而不是主要防止“左”。我认为,近年来民主社会主义的影响在我国之所以能够不断扩大,正是因为邓小平所指出的根深蒂固的“左”的东西我们还没有彻底克服。根深蒂固的“左”的东西在我国很难彻底地清除,右的东西就容易抬头。理论界有人认为,苏联、东欧国家都是被民主社会主义和平演变而发生倒退的,所以要防止苏联、东欧式的演变必须狠批、猛批民主社会主义。实际上,苏联、东欧国家之所以能够被民主社会主义和平演变,正是因为苏联、东欧国家的执政党——共产党长期坚持“左”的东西,长期难以改正“左”的错误和过度集权的体制,使广大人民群众对这些党倍感失望,对其不能成功进行改革、不能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倍感失望。当今世界有两个最具影响的社会主义思潮,一个是共产党的科学社会主义,另一个是社会党的民主社会主义。如果共产党不能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给予广大人民民主、自由,通过改革开放促进经济较快发展,使人民过上比较幸福、美满的生活,人民群众就很容易对科学社会主义、对共产党感到失望。但广大人民又不愿回归资本主义,也不认同资本主义,于是才转向从社会党的民主社会主义另外寻求出路,正如我国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句所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共产党的科学社会主义如若不能有效地推进改革,人民群众只好从社会党的民主社会主义那里寻求出路,因此必须清除根深蒂固的“左”的影响,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尤其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能使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科学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改革的全面成功就会如“山穷水复闯新路”,达到“柳暗花明在本村”。这样人民群众就不会再从民主社会主义那里去另外寻求出路了。

二、如何理解《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当今解读《共产党宣言》,首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对《共产党宣言》所阐明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究竟应怎样概括、怎样理解。有人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概括了如下六条:第一,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第二,阶级斗争学说;第三,无产阶级必须组织自己的政党;第四,无产阶级必须夺取政权,取得政治统治权;第五,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第六,与传统的观念实行彻底的决裂。

首先,这六条概括是不够全面的,恰恰漏掉了最重要、最根本的一条,这就是《共产党宣言》第二章最后一段所阐明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才是《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开展阶级斗争,夺取政权,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与传统观念作彻底决裂,这些都只是手段,而不是我们奋斗的最终目标,共产党人奋斗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必须落实到每一个人,不能笼统地讲整体上的解放,还必须落实到个体的解放、每一个人的解放。因此,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一条原则就是实现人的解放。《共产党宣言》表述得很明确,“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即是其前提条件,不能只讲“一切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要达到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每一个人的自由解放,每一个人的自由解放才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什么是人的解放呢?人的解放就是使人达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只有达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人才能够从艰险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贫穷困苦中解放出来,从愚昧无知中解放出来,从社会奴役中解放出来,从自然灾害中解放出来,人才能够过上安全、美满、幸福的生活。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阶级斗争、夺取政权、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与传统观念作彻底决裂等都是路径和手段,如此概括恰好忽略了共产党人奋斗的最终目标,因而是不全面的,漏掉了最关键的东西、最根本的一条。

其次,当今时代,对此六点原则性概括应怎样理解、怎样贯彻也要做出具体分析。

第一,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或者资本主义必然发展到社会主义。对于资本主义怎样必然发展到社会主义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要进行无产阶级世界革命。《共产党宣言》最后一句话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联合起来就是进行无产阶级世界革命。但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无产阶级世界革命将首先由西欧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德三国携手、带头进行,因为它们资本主义最发达,社会生产力最发达。英、法、德三国首先取得胜利,然后再带动东欧、亚洲和其他洲的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全面胜利。应当认识到,当代世界已从蒸汽时展到信息时代,通过马克思、恩格斯19世纪所提出的进行无产阶级世界革命来使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做不到的。当今的世界资本主义固然矛盾重重,但是还有相当强的生命力,因此,观察当今世界不能只看到社会基本制度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根本对立的,还应该看到二者有相融的一面。当今世界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后仅剩下五个国家(中国、越南、朝鲜、老挝、古巴),当今世界资本主义还具有相当强大的力量,这正是因为它在一百多年与社会主义的较量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吸取社会主义对它有益、有帮助的东西。例如,在保证资本家剩余价值的前提下保障劳动人民的生活,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大多数劳动人民都能活得下去,并且生活能够逐步得以改善,使饥寒交迫的人越来越少,这样无产阶级革命就很难搞起来。此外,社会主义提出的计划经济设想经过苏联实践有效以后,资本主义国家也从中借鉴了对其有用的东西,自1933年罗斯福新政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就借鉴了苏联实行计划经济的经验,加强了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使市场经济不再是完全盲目的、无序

资本主义还在保障广大劳动人民权益的基础上吸收广大工人参与企业管理,由私人资本发展到社会资本,股份经济、社会基金也都有很大发展,它吸收了劳动人民很多油脂。《共产党宣言》产生于蒸汽化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经过列宁时期电气化的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当代信息化的社会资本主义的新时代。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主义因素在逐步增长、国家的社会职能在逐步增强的新时代。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出的无产阶级世界革命是难以做到的。因而,今天的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为世界社会主义将要经历另外一个进程,就不是19世纪和20世纪所设想的通过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风暴来摧毁资本主义。今天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发展难以再现19世纪、20世纪的那种急风暴雨式的斗争,而将是在和风细雨的条件下逐步地改良、逐步地推进。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既存在根本区别又是互相相融的,今天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都认识到过去急于消灭资本主义是错误的,改革开放以后都在不同程度上发展了非公经济,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说是有资本主义因素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资本主义国家是有社会主义因素的资本主义国家。应当认识到,今天两种社会制度的和平共处就是有资本主义因素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有社会主义因素的资本主义国家两类国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才能长期和平共处、长期协作竞争甚至还有各种形式的斗争。今天世界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关系并不是过去所设想的你死我活,而是我活你也活,是要长期和平共处协作,达到双赢,双赢并不是说资本主义会千秋万代,社会主义发展了,资本主义也会沿着它的道路发展到社会主义。将来的世界不会是趋同于资本主义,也不会趋同于既非资本主义又非社会主义的第三种社会制度,一定会共同发展到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不是过去苏联那种模式的权力过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有严重弊端的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国家所达到的社会主义更不会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它定会吸收当代资本主义的很多精华,又会开创出其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阶级斗争学说。不能否认当今国内国际都还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但是应该认识到,以往的阶级斗争就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斗争,今天的阶级斗争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已经退居次要地位了。在我国,阶级矛盾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可能激化,这一点的确不应忽视。但在我国当代具体条件下,完全能够化解各种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有可能化解各种阶级矛盾,化敌为友。今天在国内还一味宣扬阶级斗争而时刻认识不到在存在阶级矛盾的条件下,可以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来解决很多具有敌对性质的阶级矛盾问题,认识不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可能性,这样就可能重蹈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性错误。只看到阶级斗争而认识不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可能性,这样理解是不恰当的。从国际范围来看,当今资本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劳资两阶级间有可能达成一定程度上的妥协,难以发展到阶级矛盾尖锐化,并引起世界革命的地步。最近社会科学界还有一位权威人士在一权威刊物上发表文章,认为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已经激化了,在这一基本矛盾激化的前提下,资本主义的其他四种矛盾: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内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列强和第三世界人民的矛盾也都将激化。如果对世界资本主义的矛盾这样认识、估计,那就意味着世界大战、世界革命将不可避免。我认为,应当认识到当今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都还存在,但并没有而且也很难达到激化的程度,各种矛盾深化了,这在今天是可以缓解的,可以通过阶级之间互相妥协、互相退让达成协议。世界资本主义还有相当强的生命力,并不是岌岌可危,即将灭亡。

第三,无产阶级必须组织自己的政党。要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必须有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这个政党要保持它的先进性,不能将其变为全民的党。固然这个政党要尽量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党本身的性质应该具有无产阶级的先进性。苏联东欧等十一个国家共产党执政多年,甚至达七十多年,最后都垮台了,这些教训值得深刻总结。从苏联共产党开始,党内民主逐步遭到破坏,民主的共产主义政党逐步蜕变为专制政党,党的权力中心不在党的代表大会,而是转到中央委员会,转到政治局,甚至转到个别领导人那里。共产党党内缺乏民主,因而党内路线的错误也得不到很好纠正。今天,共产党要发挥其先进的领导作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大力发扬共产党党内民主,要把专制的共产党自我改革,革新为良主的共产主义政党,这样才能充分激发每个党员的积极性,使党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第四,无产阶级必须夺取政权,取得政治统治权。这是《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一条基本原则。《共产党宣言》本身是强调运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统治,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把夺取政权的基点放在暴力革命上。但一百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当今资本主义世界,除了极少数国家阶级矛盾比较尖锐,有可能爆发革命以外,大多数国家是不具备暴力革命条件的,难以发生暴力革命。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曾谈到,像英国、美国、荷兰、德国等一些国家,有可能利用议会民主寻求另外一条取得政权的道路。今天如果还把夺取政权的基点放在暴力革命上,是不切合当代世界实际情况的。最近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已经通过和平、合法的斗争,通过议会民主的道路取得了政治统治权,这就说明在当今时代通过和平斗争、合法手段、议会民主取得统治权是有可能的。例如摩尔多瓦共产党、塞浦路斯劳动人民进步党、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等,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坚持了十一年的武装斗争,最后也认识到放下武器、参加制宪会议选举是完全可能的,这次在制宪会议选举中获得了多数票,可能和平执政;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在西孟加拉邦、特里普拉邦、喀拉拉邦都已连续执政多年,其领导的左翼阵线在西孟加拉邦已连续七次在民选中获得多数支持,至今持续执政三十多年,取得了明显成效。鉴于这些事实和实践经验,一味把夺取政权的基点放在暴力革命上是不合时宜的。

第五,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共产党宣言》的确提出了这个原则,但应当认识到,不论在现在的资本主义世界还是在当代中国,都还没有发展到可以消灭私有制的阶段,并不具备消灭私有制的各种条件。今天保留和发展私有制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仍然是有利的。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创造的经济奇迹,正是因为纠正了1978年以前急于消灭私有制的错误,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逐步促进私营经济发展。当前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还应该深入总结苏联建立的七十多年公有制经济失败的原因,不能把它简单归结为个别领导人的出卖,根本原因在于,苏联和东欧国家并没有真正建立和实现全体劳动人民的公有制,那种公有制是空泛化、官僚化了的公有制,那种国有经济和国有经济的职工没有直接的产权联系,厂长都由国家任命,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苏联、东欧国家所建立的那种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官员所有的经济,这些国家在发生剧变时,劳动人民、工厂职工都没有奋起保卫公有制,因为这种公有制跟他们没有关系,他们感觉不到发生剧变以后他们会失去什么,所以根本不需要去保卫这种公有制,这一教训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社会主义公有制一定要有社会主义民主作基础、作后盾,社会主义公有制一定是全体劳动人民的所有制,而不是少数官员的所有制。

共产党宣言范文篇4

从那时起,几代冥顽不化的人对工人阶级的觉醒及其日益壮大的解放斗争感到“惊恐万状”,从那时起,甚至直到今天,在那些蒙昧主义者的怒吼声中,不断能听到那些仅仅由于拥有或传递《宣言》而被剥夺了自由、受到折蘑和被杀死的人们的痛苦呼号。的确,在过去乃至今天,都有人为《共产党宣言》,为实现《宣言》的思想而慷慨就义,它属于少数创造了世界历史并正在创造着世界历史的书籍之一。什么东西使得普鲁士的警察和沙皇的宪兵、意大利和德国的法西斯分子对这部著作追踪不已?什么东西使得今天在南非、智利和其他地方的种族主义者和军事独裁者搜索这本小册子?特别是在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过程中,又是什么东西使得成千上万的工人、农民、学生和科学家为了得到这本小小的书,保护它不被收缴,阅读和研究它并进一步传播它的内容,而拿自己的自由和健康乃至生命去冒险?

《宣言》所包含的划时代的思想有着牢固的科学基础,它为任何时代、任何肤色或种族的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指明了争取解放、和平、人类尊严与社会公正的道路。该书首次揭示了人类的过去与未来,其认识在此期间已无数次被世界历史的进程所证实,这些认识的全面和透彻使得该书对劳动群众产生了无比的吸引力,而又令敌视进步的那些人害怕它。《共产党宣言》以文献的形式反映了历史上两个彼此密切相连的事件: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在这两个朋友的参与领导下,以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形式建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这本外表十分不起眼、只有23页厚的小册子,是根据同盟的决议于1848年2月底在伦敦一家小印刷厂出版的,并立刻被送往该党在伦敦和大陆的地方组织。它不是一部学术著作,而是一份党纲,是经过长时间讨论、其基本内容于1847年12月被代表大会代表所接受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因此这一版以及1872年以前的再版在扉页上都未注明作者姓名。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概述了他们在1843年至1848年期间所获得的全部科学认识和政治经验——既有他们本人的经验,也有工人阶级的经验,扼要论述了他们的理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阶级斗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等学说。《宣言》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下以精辟的语言阐明了工人阶级斗争的道路和目标,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一种新社会制度的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使命,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作用。

千百万人的共同纲领

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极其重视这部纲领性著作的传播。早在1848一1849年革命期间,他们就推动或指导了《宣言》的第一批翻译工作,他们帮助了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以非法或合法方式进行的德文再版工作,并为其中一些版本撰写了专门的前言,他们两人,尤其是恩格斯,给1882年和1893年期间出版的部分俄文译本、英文译本、波兰文译本和意大利文译本写了详细的前言,其中一些前言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如果有人向这两位朋友请教如何去了解科学社会主义,他们会推荐以《共产党宣言》作为入门的教材。他们在以后的著作以及大量书信中一再谈到在《共产党宣言》中首次系统论述的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尽管在几十年的时间中他们不断发展和补充了它,然而没有任何重要问题需要修改。

恩格斯在晚年肯定地指出,《共产党宣言》的传播已经成为衡量国际工人运动进步的尺度,“某一国家的大工业越发展,该国工人想要弄清他们作为工人阶级在有产阶级面前所处地位的愿望也就越强烈,工人中间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就越扩大,对《宣言》的需求也就越增长。”[2]到那时为止,已经以14种语言出版了83个版本——这是一个胜利,一个在以后几十年中,尤其是在红色十月之后,不断扩大的胜利。

在过去70年中,仅在苏联就出版了大约400个版本,其中大量版本是用其他国家的语言出版的,它们是国际互助的标志。在德国,当我们的民族摆脱了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之后,德国共产党的出版社和德国社会的出版社将《共产党宣言》作为1945年5月以后的第一部政治理论著作出版,各自印了10万册。目前,《共产党宣言》以远远超过750万册的印数成为柏林迪茨出版社印数最多的出版物。另外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其他出版社还出版了若干高印数的《宣言》版本。

《共产党宣言》出版140年之际,估计在全世界流传着约120种语言的1100多个版本——这反映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不断前进,但是这个数字同时也提醒人们,还有几亿人在等待着能够用母语阅读科学社会主义的出生证。“《宣言》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1848年以来现代工人运动的历史”,恩格斯的这句话仍然是适用的。而今天比以往更为适用的是《宣言》的这位共同起草者1890年所补充的话:“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所有国家的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3]

如果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致力于不断用阶级斗争的实践来检验《共产党宣言》的基本认识,并向国际工人运动的新生组织介绍这部纲领性的著作,那么列宁则将这一传统发展到了更高阶段。他不断研究《共产党宣言》,经典性地证明了一个我们今天的每一位马克思列宁主义者都会体会到的经验:由于人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经历,这就决定了他在重新研究《宣言》时会产生新的观点和认识。列宁的几乎所有比较重要的理论著作,乃至他的全部革命活动都证明了这一点。例如19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制订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纲领、策略和组织任务,列宁借助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所阐述的思想论证了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斗争目标的辩证关系,当1905年这一革命之年需要将俄国工人联合到具有战斗力的阶级组织中的时候,列宁向工人们呼吁道:“请回想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宣言中说,无产阶级变成阶级,不仅是由于他们的团结日益加强,也是由于他们的觉悟日益提高。”[4]又如,1917年夏未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已直接提上日程的时候,列宁拿起《共产党宣言》重新研究,为了撰写《国家与革命》,他从《宣言》中汲取必要的思想启示,用以进一步发展理论和以理论为基础的实践。

工人阶级的和平使命

即使在今天,《共产党宣言》中最重要的内容仍然有说服力地指明了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摆脱了剥削、压迫和战争的新社会的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使命——这种对社会的预测自1917年以来在世界上日益发展的地区(也包括民主德国)已经成为现实。关于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学说,无论过去还是将来,都是我们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的不可动摇的基础,是我们为和平和社会主义进行斗争的不可动摇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由于认识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最先向人类揭示了战争如何产生的秘密,这是他们的不朽功绩之一。同时他们指出了怎样才能将战争从人类生活中永远驱除出去的方法。我们已经在《共产党宣言》及其序言中看到了这两个彼此紧密联系的科学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青年时期就指出,战争不是劫数,而是人为造成的,他们发现了战争与剥削阶级的经济利益、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者的扩张性追求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用短短两句话概述了他们新获得的认识:“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5]换种说法就是:如果一个民族内部或多个民族内部人对人的剥削被消除了,这个民族内部?约跋喙孛褡逯湟簿褪艘哉秸⒙佣岷团燮渌褡逦赶虻娜魏慰凸劾妗?BR>这在1848年是一个大胆、深远而又合乎逻辑的论证。历史证明,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正确的,譬如: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和平法令”,苏联已经持续了70年的和平政策以及社会主义国家联盟在40年中以保障和巩固和平为目标所开展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历史也证实了恩格斯早在1845年所阐述的观点,即一个“十分明白,战争只会使它损失人员和资本”[6]的没有剥削的社会绝不会想到去进行一场侵略战争。

在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马克思立足于《宣言》同时又分析了1861年英国工人的反战游行示威,他要求各国无产者,反对“为追求罪恶目的而利用民族偏见并在掠夺战争中洒流人民鲜血和浪费人民财富的对外政策”,“洞悉国际政治的秘密,监督本国政府的外交活动,在必要时就用能用的一切办法反抗它……为这样一种对外政策而进行的斗争,是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总斗争的一部分。”[7]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在这里比在《共产党宣言》中更为明确地阐明,保障和平、反对掠夺战争的斗争是工人阶级世界历史使命的不可分割的部分。1870年夏天,第一国际的德国和法国成员以及其他具有阶级觉悟的工人就是以这一认识为指导抗议即将爆发的普法战争的。工人阶级对和平与民族互谅的责任的认识使奥·倍倍尔和威·李卜克内西在战争爆发后不久就强烈谴责了霍亨索伦王朝的阿尔萨斯一洛林兼并法令,也使德国左派在“主要敌人就在本国”的口号下进行反对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斗争,并且在反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战争狂热的殊死斗争中加强了德国反法西斯主义者的力量。

今天,由于和平已成为人类继续生存的决定性条件,这一历史任务更为迫切!当然,今天所有的全球性问题都必须按社会进步的需要加以解决——并且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最终都以某种方式与能否以及能够多快地实现进一步裁军和持久地保障和平联系在一起。

历史证明,自马克思和恩格斯以来并且由于他们的缘故,争取和平的斗争成为工人阶级的人道主义目标的一部分——这种渴望和平的要求将革命的工人运动与所有其他热爱和平和保卫和平的力量联结在一起,因此、自《宣言》那个时代以来,为社会主义而进行的斗争也合乎规律地涵括了为和平而进行的斗争;自1917年以来,现实社会主义每得到一次加强都有益于和平。

《共产党宣言》仍适用于当今资本主义

如果我们将《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状况所作的分析与今天的资本主义现实作一比较就会发现,《共产党宣言》也具有持久的现实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写道:“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8]难道这一点对于目前的资本主义来说就不再适用了吗?

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说:“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他们同样地受到竞争的一切变化、市场的一切波动的影响。”[9]难道这一点对于存在着隐性大规模失业和可怕的“新的贫困”的帝国主义国家来说就不再适用了吗?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预测说,“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干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10]资本世界中越来越多的结构危机、股票行情暴跌、社会福利水平降低和成千上万人的生存受到威胁,难道不是每天都在证实着这个预言吗?

资本主义的现实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分析的资产阶级社会,尽管一方面通过当前的科技革命,另一方面通过工人阶级为改善其状况而进行的斗争,在其表现形式上有所变化,但实质上并未改变。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依旧是私有制,尽管它是以多国康采恩的匿名形式出现。尽管有“生产剩余价值的技术”[11]这一无稽之谈,剩余价值依旧是资本家所占有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尽管美其名曰通过劳动的“灵活化”而“赋予劳动人性化”或“新的机会”[12],剥削依旧是剥削。工人没有任何社会权利,“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13]

早在1845年,《共产党宣言》的共同起草者恩格斯在离杜伊斯堡和莱茵豪森不远的埃尔伯费尔德就声明,“为所有的人创造生活条件,以便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展他的人的本性,按照人的关系和他的邻居相处,不必担心别人会用暴力来破坏他的幸福”,[14]这便是不可转让的人权。当时的这一预测后来在《共产党宣言》中得到详尽、科学的阐释,并被证明是绝对现实的。

我们认为,今天《共产党宣言》的现实性和有效性首先在于,我们参与把《共产党宣言》中所确定的思想变成现实的过程。为此,我们不是刻板地去理解这一有效性。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每一种特定的经济形态都应当解决它自己的、从它本身产生的任务。”[15]因此,创造性地继承《宣言》中的思想财富的过程绝没有结束。

[注释][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7卷第27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66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64页

[4]《列宁全集》第2版第12卷第108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1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卷第609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6卷第13、14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4页

[9]同上,第278--279页

[10]同上,第275页

[11]参看奥.莱茵霍尔德《活着的马克思》,柏林出版社1983年版第86--87页

[12]参看彼.德利茨《资本与劳动之争中的科学技术及社会进步》,载于《统一》杂志1988年第1期第70页以及以下几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79页

共产党宣言范文篇5

我体会,《共产党宣言》之所以有巨大的魅力和吸引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有非常强的逻辑性。这个逻辑不是空中楼阁,不是抽象的推理,而是与现实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从现实出发。它从工业革命把人变成了机器的奴隶开始,进而推断出社会越来越分裂为两大阶级;两大阶级对决的时候,工人阶级应该成立自己的政党,维护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政治统治,争得民主。这个逻辑非常准确地描绘了当时的现实,非常能打动人。但是,我们思考今天的现实,就不能拘泥于那时得出的结论了,而应学习它的逻辑。

《共产党宣言》的逻辑起点是,机器把人变成了奴隶、工具、附庸。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没有地位。但是,我们知道,二战后整个社会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脑力劳动逐步占重要的地位。这意味着,人成了生产力的主体,用强制性的奴役的方法,是不可能让人们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的。只能通过提高人的地位,包括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人的地位的提高,就改变了过去人变成机器附庸的情况。因此,脑力劳动推动下的科技革命给了我们一个认识问题的新的起点,也就是说,人由附庸、异化又开始向主体回归。这对于我们重新思考政党、思考发展很有意义。

比如说政党的组成人员。当人的主体地位越来越体现出来的时候,人不可能仅仅停留在无产者的身份上。他们的政治地位、也包括经济地位的提高,使他们不再是一无所有的劳动者,而成了中间阶层,成了小有财产的劳动者。这样的人数量增加,就使我们看到社会发展的另一种趋势,即形成了中间部分越来越大、两头越来越小的“橄榄型”社会。面对这样的趋势,政党作为把具有相同利益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的组织形式,性质上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恐怕不好像过去那样简单分属两大阶级,而是相互交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有各自的特殊属性,也有相互之间的交错地带。

又比如说政党的功能。政党既然要在这些千差万别、利益交错的阶级、阶层、集团之间纵横捭阖,又如何发挥它的功能呢?肯定和过去泾渭分明的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有明显的区别。这又是个很大的问题。

再比如说政党的目标。共产党的目标是消灭私有制。以往各种社会形态的私有制给社会带来的问题,确实是巨大的。和私有制对立的是公有制。但是,我们要的是什么样的公有制?难道就是像斯大林时代实行那样一套公有制吗?看来结论是否定的。那么,这个公有制又是怎样的?我们在探索,可以说,到现在都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当然,我们在探索,别人也在探索。比如说,职能社会主义,就是对所有制进行解构的一种新的观念,一种新的角度。你不能说这个东西完全没有一点道理。从这样的角度,去理解消灭私有制的含义,就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我不认为这种认识已经到头了,但我以为,它说明这个问题还是值得我们今天进行再思考的。

共产党宣言范文篇6

是什么将马克思、《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机地联系起来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190周年和《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也是改革开放30周年。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之际,探讨《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理论问题,这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因为这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有了马克思,才有《共产党宣言》,有了《共产党宣言》才有科学社会主义,有了科学社会主义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三者之间不仅有内在的联系,而且都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被认为是对过去的20世纪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共产党宣言》一书对近现代人类历史的影响恐怕也难有出其右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着当今世界的格局。

是什么东西将马克思、《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且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和影响,吸引着无数人的追逐,并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深刻的影响?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马克思在早年提出并在《共产党宣言》中系统阐述,又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发展的这一最高价值追求:消灭基于阶级分化之上的剥削与压迫,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性的完全复归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随着实践而变化发展的理论,但万变不离其宗。通过消灭产生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实现劳动人民的解放,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主线,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命题或最高价值。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迄今为止对人类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思想体系之一,之所以是人类进步的不竭的思想源泉,之所以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之所以成为人类进步的行动指南和思想源泉,其基本的原因就在于此。

马克思主义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根本命题,有着四个方面的含义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根本命题,有着四个方面的含义。其一,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是“全人类的解放”,是“每一个人的发展”。马克思说:“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所以,它不允许存在一种以牺牲多数人的利益而保障少数人特权的社会制度,它所期望建立的社会主义新社会是一种维护最大多数人利益的制度。其二,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是人的“自由发展”,存在于社会现实中的活生生的个人是发展的主体。这种“自由发展”要求人的个性、人格、创造性和独立性最大限度地“不受阻碍的发展”。其三,在马克思那里,人的“自由发展”是其“全面发展”的前提,没有人的“自由发展”,其“全面发展”便无从谈起。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后来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更明确地提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其四,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的个性、能力和知识的协调发展,也是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的共同提高,同时还是人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其他社会权利的充分实现。

为了实现这一最高价值,马克思号召人们去消灭人类社会在经济上的剥削和政治上的压迫,消灭产生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制度,解放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工人阶级,最终解放全人类。按照马克思的设想,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超越,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剥削和压迫,从而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现实条件的这样一种社会制度。换言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执政的共产党人的所做所为,归根结蒂就是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保障,就是最大限度地有利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更具体地说,社会主义应当通过具体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最大限度地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首先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根本价值和最高命题。衡量一种理论和实践是否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必须看这种理论和实践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根本价值和最高命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中国人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是马克思主义最高价值在当代中国的现实体现

30年前的改革开放,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它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社会的物质财富,迅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政治和社会进步,增加了人民群众的政治和文化权益。例如,国内生产总值从*年的3264亿元人民币上升到*年的246619亿元人民币,在过去29年中年均GDP增长率超过9.5%。我国的贫困人口从3亿多人,下降到现在的不到1500万人。绝大多数人民群众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开始过上小康生活。经济上的成就毋需多说,政治方面的成就也同样令人瞩目。“人权”已经成为我国最基本的政治价值,被写进了宪法。“法治”被首次当作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并且以宪法的条款加以规定。改革开放后,我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主选举也在广大的农村开始推行。一个由各种社会组织或民间组织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正在兴起,并且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民可以自由地出国、自由地经商、自由地变换职业。9年义务教育在全国城乡普遍实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年的1.55%上升到*年的22%,人均预期寿命从*年的68岁,提高到*年的73岁。中国人民正在前所未有地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甜蜜果实。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归根结蒂就是因为我们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极大地释放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人们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奠定了基本的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日益激发起人们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明显地拓展了人们的政治参与空间,为人们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政治条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使我国的国民教育和文化艺术生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显著地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共产党宣言范文篇7

历史告诉我们,劳动者和穷人一向就存在,但无产阶级不是一向就有的,而是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那些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雇佣工人阶级发展起来的。大工业生产时代的工人是无产阶级队伍的基础,他们承受残酷的压迫和资本家与包买商的剥削,受机器和资本家的奴役变成了资产阶级国家的奴隶,还要向地主缴纳贡赋和职业税,劳动日平均长达15-16个小时。记载1848年2月,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建立了共和国。这场革命虽然是资产阶级发动和领导的,但巴黎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却是这场革命的主力军,然而简历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没有也不可能真正解决工人的困难和痛苦,反而加重工人的劳动,大量的降低工资,当工人忍无可忍在此举行起义时就遭到了残酷镇压。这就是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各种思想意识共同并存,但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就也同样的占据着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人的思想永无止境,会不停的进步,奴隶社会的自由和正义,封建地主阶级是不会接受的,同样,封建地主的自由和正义,资产阶级也是不能接受的,然而资产阶级在占据统治地位后,却硬是要宣扬他们的领导是自由和正义的,还要所有的人都来承认和接受这种所谓的永恒的自由和正义。但这个现实却是,出于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的人们,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重新打量这个世界,看待他们的生活地位和相互关系,认识到自己处于一种焦虑不安之中,不但生物宁日,而且再也把握不了自己。

对资本来说,与资本对立的就是雇佣劳动,劳动力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就是商品,而用来交换这个商品的价值却是最低限度的工资,即工人为维持其生命再生产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数额,这种占有不会留下任何东西使人们有可能拥有剥削别人的资本,因此,消灭私有制,对工人阶级来说,失去的只是锁链,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

按照正常的自然规律,当劳动不再是一种技艺的体现,而变成资本家剥削、压迫的工具,无产者就被积极的促使着拥有了自己的政治立场,面对无孔不入的剥削,面对无止境的剩余价值的榨取,无需再祈求怜悯与同情,只有自己站起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用暴力推翻那些压在身上的不堪重负的东西从而建立自己的统治才是最终的出路。对于这股力量来说,积少成多才会生成战斗力,所以从耽搁工人开始,经过某一工厂的工人到全部工人,大家团结起来毁坏商品,捣毁机器,烧毁工厂,在打击生产工具的同时也攻击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过去的革命都是以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而这场阶级斗争则是以摧毁私有制为目的,所以这场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必然异常艰巨和激烈。

共产党宣言范文篇8

历史告诉我们,劳动者和穷人一向就存在,但无产阶级不是一向就有的,而是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那些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雇佣工人阶级发展起来的。大工业生产时代的工人是无产阶级队伍的基础,他们承受残酷的压迫和资本家与包买商的剥削,受机器和资本家的奴役变成了资产阶级国家的奴隶,还要向地主缴纳贡赋和职业税,劳动日平均长达15-16个小时。记载1848年2月,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建立了共和国。这场革命虽然是资产阶级发动和领导的,但巴黎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却是这场革命的主力军,然而简历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没有也不可能真正解决工人的困难和痛苦,反而加重工人的劳动,大量的降低工资,当工人忍无可忍在此举行起义时就遭到了残酷镇压。这就是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各种思想意识共同并存,但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就也同样的占据着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人的思想永无止境,会不停的进步,奴隶社会的自由和正义,封建地主阶级是不会接受的,同样,封建地主的自由和正义,资产阶级也是不能接受的,然而资产阶级在占据统治地位后,却硬是要宣扬他们的领导是自由和正义的,还要所有的人都来承认和接受这种所谓的永恒的自由和正义。但这个现实却是,出于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的人们,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重新打量这个世界,看待他们的生活地位和相互关系,认识到自己处于一种焦虑不安之中,不但生物宁日,而且再也把握不了自己。

对资本来说,与资本对立的就是雇佣劳动,劳动力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就是商品,而用来交换这个商品的价值却是最低限度的工资,即工人为维持其生命再生产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数额,这种占有不会留下任何东西使人们有可能拥有剥削别人的资本,因此,消灭私有制,对工人阶级来说,失去的只是锁链,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

按照正常的自然规律,当劳动不再是一种技艺的体现,而变成资本家剥削、压迫的工具,无产者就被积极的促使着拥有了自己的政治立场,面对无孔不入的剥削,面对无止境的剩余价值的榨取,无需再祈求怜悯与同情,只有自己站起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用暴力推翻那些压在身上的不堪重负的东西从而建立自己的统治才是最终的出路。对于这股力量来说,积少成多才会生成战斗力,所以从耽搁工人开始,经过某一工厂的工人到全部工人,大家团结起来毁坏商品,捣毁机器,烧毁工厂,在打击生产工具的同时也攻击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过去的革命都是以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而这场阶级斗争则是以摧毁私有制为目的,所以这场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必然异常艰巨和激烈。

如今的我们是通过学习从书本上知道,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作为先行者为广大人类描述了那个苦尽甘来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美好世界。生产力高度发展,无知财富极大丰富,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实行公有制,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商品经济消失;阶级消灭,国家自行消亡;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人可以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全人类彻底解放。这是让所有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奋斗的生生不息的动力,共产党人便是为了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和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而诞生。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是共产党人的人生目的。共产主义的思想意识代表的是无产阶级的利益,因为后者也就是全人类的利益,所以共产主义思想意识也就是代表全人类的利益。

共产党人的立场认为只要是真正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所有有进步思想,愿意为人民谋幸福的阶级都欢迎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共产党人利用其先进性带领无产者使用暴力革命推翻旧的生产关系,与大众有一个共同的利益,崇尚理想与科学理想的统一,体现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目标的追求与符合规律的科学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将全体社会成员融合成为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劳动者,共产党人不会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来塑造物产阶级运动,所有的进程都按照符合生产关系的规律进行,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的。在整个社会活动中,始终强调和坚持利益,代表整个运动方向,也就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吸收优秀的成果,行程科学的理论。公务员之家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会因情况和条件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阶段,但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却是不会动摇的最终目标,共产党人在理论上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在实践上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具有正确的思想武装和先进的理论指导,在任何情况下对阶级斗争绝不动摇妥协,共产党人立足于现实,推动无产阶级其他部分前进的动力,带动工人群众向前发展。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人类历史上最后的一场阶级之间的斗争,不仅要消灭所有的剥削阶级,还要从根本上消灭人群划分为阶级的基础和条件。当革命的形势到来时,共产党人必须审时度势提出符合实际要求的斗争目的,制定正确的战略和行动步骤,能在发展迅速的革命形势下为广大无产阶级之处明确的方向。

共产党宣言范文篇9

一、揭示了社会历史和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

1、明确提出民族有各种类型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刻地研究了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基础上,在《共产党宣言》中精辟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和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认为过去的一切社会形态和民族类型,无不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暂时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演变,社会形态和民族也在不断变化。生产力、生产方式在社会和民族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既可以促进民族的生产和发展,又可以使民族融合。社会历史和民族就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样发展起来的,民族也就随着社会形态的变革由原始民族、奴隶制民族、资产阶级民族、社会主义民族这样发展下来,这是社会历史和民族必然的不可抗拒的客观发展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以前的论著中就曾经提出过许多关于民族类型的划分。诸如按职业划分有“商业民族”、“工商业民族”、“货币民族”;按意识形态划分有“哲学民族”、“精神民族”、“空想民族”、“唯灵论民族”、“唯物主义民族”、“拜物教徒的民族”;按大小划分有“大民族”、“小民族”;按发展的程度划分有“蛮族”、“未开化民族”;按时代划分有“古代民族”、“现代民族”;此外还有被赋予不同寓意的“模范民族”、“财迷民族”、“现实民族”等等。

马克思恩格斯在以《共产党宣言》为代表的民族思想诞生时期的论著中,不仅论述了资产阶级民族,而且还明确地提出了在资产阶级民族产生以前就已有各种类型的民族。《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最野蛮民族”、“野蛮人”就是指原始民族或奴隶制民族;“农民的民族”则是指封建制民族;“现代民族”、“文明民族”、“资产阶级的民族”就是指资产阶级民族。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区分为各种不同类型的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以前的论著中就已经萌芽,而在<<共产党宣言>>中更加明确化了。

2.阐述了资本主义民族的形成过程和资产阶级民族的形成对各民族的统一、交往以及落后民族的社会变革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阐明了资产阶级民族的形成。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由此必然产生的后果是政治集中。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国家了。”[1](P471)这一段所描述的是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变革了封建分裂割据状态,日甚一日的经济集中和政治集中,使原来古老的相邻的各民族,逐渐形成了统一的民族语言,统一的资产阶级利益的资本主义民族和资产阶级专政国家。这种统一为一个民族的国家,也叫做单一民族国家,简称为“民族国家”,如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后来,恩格斯在1893年给意大利文版《共产党宣言》写的序言中说,“意大利是第一个资本主义民族。”因为“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新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2](P249)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思想理论,同以前《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论述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我们认为《宣言》提出并描述了资本主义民族形成的过程。

资产阶级民族的形成在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从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推行到全世界,创造了巨大的城市、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消灭了封建割据的四分五裂的局面。资产阶级为了扩大产品销路和搜寻原料来源,奔走全球各地,冲破民族的和地域的界限,使得一切国家和民族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这样资产阶级就破坏了各国的旧的民族工业。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不管反动派怎样伤心、资产阶级还是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1](P469)封建时代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天天被消灭着,它被新的大工业所代替。落后的民族和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就成为资本主义新的大工业的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资本主义的廉价商品的大量倾销,使这些国家和民族、穷乡僻壤的人民生活也和资本主义的生产生活联系起来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精神生产的成果已成为各民族共同享用的精神财富。许多民族和地方的文学、艺术、科技、哲学等方面的成就,已成为世界性的东西,打破了民族的、地域的界限,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联系,用先进的生产方式摧毁了落后民族的旧的生产方式,用比较先进的社会制度战胜了落后民族的封建制度,使世界各民族在从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过程中形成了互相联系的整体。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此作了高度的概括:“民族的片面性和狭隘性日益不可能存在”,使各民族之间的共同性却越来越多。这样在客观上就起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往来、克服各民族的片面性和狭隘性的作用。

资产阶级民族的形成,在客观上促进了落后民族的社会变革。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国家侵入落后民族国家是为了掠夺他们的天然财富、农业原料、倾销商品、残酷地剥削和压迫落后民族,使它们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但是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落后民族的社会变革。恩格斯列举了奥地利、中国、印度等国随着资本主义的侵入和机器的推广而发生的变化。大工业即机器生产在奥地利的运用,促进了奥地利的社会变革,铲除了落后民族的封建社会制度,发展了现代工业和农业。随着英国的入侵和先进生产工具的输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发展和中华民族同其他民族的联系,使中华民族开始接受资本主义,开始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英国入侵印度后由于英国商品的输入,资产阶级文明的影响,使各个民族加强了相互往来,杂居起来,使印度社会发生了变革,封建制度彻底垮台,资本主义因素发展起来。

资产阶级文明对落后民族的侵入,在客观上促进了各落后民族的发展,为各个落后民族的社会改革,无论在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各发面都提供了积极的因素,但是这种进步的作用是相对的和暂时的,它没有消灭对落后民族的压迫和剥削,它只是用新的民族压迫和剥削代替了旧的民族压迫和剥削,用新的民族矛盾代替了旧的民族矛盾而已。

3.透析了出现世界性的民族剥削和压迫的现象。揭示了民族剥削、压迫的实质和消灭民族剥削、压迫的途径。

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靠掠夺殖民地为条件的。资本主义的商品贸易,开拓了世界市场,它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勿庸讳言,资本主义比封建主义进步,资产阶级是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应该肯定其革命性和进步性。但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私人占有的制度,它发展生产的目的是要追求资本的高额利润,不是为了造福全人类。为了达到追逐高额利润的目的,资产阶级不惜牺牲他人的、他民族的利益,进行重利盘剥,发动侵略战争.实行殖民主义,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了西方。由此便加剧了世界性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使国际关系和民族关系的对抗日益尖锐化。[1](P253-256)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1](P270)就是说,现存的这种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和生产社会他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是造成一部分入剥削另一部分人的原因;而这种人剥削人的关系越出了民族界限,就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因此,只有消灭入对人的剥削制度,才能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压迫、剥削。只有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关系消灭以后,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才会随之消失。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给我们指明的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根源和消灭民族剥削和压迫这种敌对关系的途径,也就是对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密切关系的阐发。但是必须指出,民族内部阶级对立的关系消灭之后,民族之间的矛盾关系并不是马上就会终止的。这是由于人们的旧的思想意识、民族意识,不同政治主张的分歧在一定条件下还会造成民族之间的矛盾关系,甚至还会演变成为敌对关系。这是由于民族之间的差别和特点还将在很长的时期存在的原因。所以,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关系问题,是不能掉以轻心的。

二.阐述了民族与阶级、无产阶级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阐述了阶级、阶级斗争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关系;揭示了近代人类历史以来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处理民族问题和制订民族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1.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鲜明地指出民族问题应从属于阶级问题

《共产党宣言》是把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革命问题联系起来观察的,它认为,在近代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在每个民族内部都存在着两个基本对立的阶级,剥削压迫阶级和被剥削压迫阶级。这两个阶级从来就没有共同的阶级利益。在民族之间区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对立和斗争,主要是由阶级矛盾造成的。民族压迫、民族剥削和民族对抗是阶级社会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表现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消除各民族之间的剥削压迫与对立,只不过用新的剥削压迫形式代替旧的剥削压迫形式而已。要消灭民族与民族的对立,就必须消灭阶级与阶级的对立,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自原始公社解体以后,至资本主义社会为止一切有记载的社会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得出的科学结论。

所谓民族压迫、民族剥削,并不是说压迫民族中的所有人都去压迫和剥削被压迫民族,而是压迫民族中一小撮剥削阶级分子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去剥削和压迫被压迫民族中的广大劳动群众,而各民族中的剥削阶级是各民族中的广大劳动群众的共同的敌人。在反对各民族中的剥削阶级时,各民族中的广大劳动人民应团结起来反对各民族中的剥削阶级。在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时,要用阶级、阶级分析的观点,不能用超阶级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民族问题。否则,就抓不住民族问题的实质,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认为,民族问题应从属于阶级问题。这是他们对待民族问题的根本观点。民族问题不能离开无产阶级革命和斗争的整个历史过程,它必将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和斗争的进展,经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各个发展阶段,达到阶级、国家、政党、民族的消亡。这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资本主义民族问题而得出的科学结论,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在处理民族问题和制定民族政策时的理论依据。

2.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不是“废除民族”而是上升为民族的领导阶级

针对资产阶级及其御用学者污蔑攻击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要“废除民族”、“背叛民族”,《共产党宣言》驳斥说,共产党人决不是“废除民族”、“消灭民族”,而是“无产阶级必须首先取得政治统治上升为民族的阶级,所以它本身暂时还是民族的,不过这完全不是资产阶级所理解的那个意思。”[1](P487)这就是说无产阶级的首要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使自己在本国民族上升为领导阶级,彻底消灭民族间的对立和剥削的根源,是无产阶级在民族范围内巩固和发展起来,确立为社会主义民族。无产阶级也只有首先在民族范围内从事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建设,才能巩固和发展起来。所以说无产阶级暂时还是民族的、民族范围的,而根本不是要“废除民族。”事实上,民族也废除不了。马克斯恩格斯既坚决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又不认为无产阶级永远是民族的。无产阶级的最终目的是在全世界消灭阶级、国家,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是在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内夺取政权建设社会主义即告完成,若如此,那就背叛了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变成了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无产阶级是以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的的,因而随着阶级、国家的消亡,民族也会自行消亡的、融合的。而资产阶级攻击无产阶级“废除民族”的目的,其实只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对民族的领导和统治地位,维护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的压迫、剥削关系,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民族”的理解是根本不同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认为,自己应当在民族中居于领导统治地位,代表整个民族。然而,无产阶级的民族观念是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高度统一,资产阶级则是民族利己主义;无产阶级主张民族不犯大小一律平等,而资产阶级口头上也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实际上却认为自己的民族比其他民族都有优越,剥削和压迫其他民族是理所当然的;无产阶级认为民族是暂时存在的,就整个人类历史来说作为有阶级性的民族是暂时的,等到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以后,民族会自行消亡。资产阶级则认为资产阶级民族是永恒的、永远存在的,这是天经地义的。所以,《共产党宣言》断言:无产阶级所理解的民族“完全不是资产阶级所理解的那个意思”。[1](P487)

3.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关系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的态度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和《论波兰》中,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关系。当时英国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最为尖锐,革命力量最强,人数众多,而且具有全国性的组织。因此很有可能英国的无产阶级首先推翻资产阶级而获得胜利;同时波兰的各族人民也将在这场斗争中获得解放。英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和获得胜利,对于被压迫民族反抗异族压迫的斗争及其胜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马克思说:“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胜利同时就是一切被压迫民族获得胜利的信号”。[1](P409--410)又说:“波兰解放信号将由英国发出”。“应该在英国解放波兰而不是在波兰解放波兰”。[1](P410)这是马克思把注意力集中在英国,想借助于英国无产阶级的胜利来推动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促其获得解放。

马克思恩格斯也非常关心和支持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因为民族解放运动,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利益是一致的,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必要条件,是一支强大的革命力量、重要的同盟军。压迫民族的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无产阶级有着共同的利益,压迫民族的无产阶级应该积极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马克思恩格斯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不仅把被压迫民族是视为一个受苦受难的民族,而且视为一个具有反抗性、关键性、革命性、光明性的民族。他们认为压迫愈深、反抗愈烈,这是革命发展的规律,他们希望被压迫民族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民族解放运动获得胜利。

三、提出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统一的观点

1.提出了无产阶级必然是国际主义者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特别重视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1](P479)这就要求无产阶级的政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克服民族狭隘性,把本民族的利益同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不仅是他们共同命运的必然结果,而且是他们实现自身彻底解放的必然要求。不分民族不分国度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的团结是无产阶级实现其历史使命的力量和源泉,所以恩格斯说:“工人阶级就其本性来说是国际主义的。”[3](P472)各个民族的无产阶级反对本民族的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就是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一部分。各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利益是共同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这样就决定了他们在反对资产阶级和一切反动势力的斗争中能够团结起来共同奋斗。

国际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国际主义的基本内容,列宁曾说:“马克思主义提出国际主义即用各民族高度统一的融合来代替一切民族主义。”这就是说要把各民族的平等团结、联合互助、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这些有利于各民族的思想放在首位,促进各民族的融合。他主张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既反对自己的民族压迫其他的民族,又反对其他民族压迫自己的民族,《共产党宣言》根据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思想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后来,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的时代,根据无产阶级革命形势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向前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思想。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新口号。

2.关于“工人没有祖国”的思想

有人责备共产党人“要取消祖国”,“取消民族。”马克思恩格斯回击道:“工人没有祖国。决不能剥夺他们原来没有的东西。”[1](P487)“工人没有祖国”这个口号是针对那些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资本主义国家说的,是从工人阶级遭受资产阶级国家的剥削和压迫这个意义上来说的。它既强调了工人阶级的国际主义思想和彻底的革命精神,号召各国各民族中的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消灭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又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国家所处的历史地位,指出工人确实没祖国。因此,列宁把“工人没有祖国”视为“《共产党宣言》早已阐明的社会主义基本真理。”[4](P2)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在经济上一无所有,遭受资本家的残酷剥削,经常处在饥饿线上。在政治上毫无权利和地位,整个国家政权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祖国”完全被资产阶级所窃取和霸占。这样的祖国对资产阶级来说,实质上是没有祖国的,当时祖国对他们来说无异是后母。既然工人没有祖国,当然也就“绝不能剥夺他们原来没有的东西”,于是也就谈不上共产党人要废除祖国的问题。由于不少人对《共产党宣言》中“工人没有祖国”这句名言加以歪曲,故使列宁不止一次地对它加以解释。他说:“‘工人没有祖国’——这就是说,(1)他们的经济状况不是民族的,而是国际的;(2)他们的阶级敌人是国际的;(3)他们解放的条件也是国际的(4)他们的国际团结比民族团结更为重要。”[5](P234-235)就是说在大工业发展的近代,日益打破了民族壁垒,消除了民族隔绝,阶级对抗代替民族对抗,在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国家被资产阶级所把持,国家的、祖国的利益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代名词,就这个意义上说,祖国已不属于工人的,所以说“工人没有祖国”。在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不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实行“联合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2](P270)这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是一脉相通的。

3.无产阶级应该是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结合

共产党宣言范文篇10

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伟大的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当时正处在欧美国家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英国)或即将完成(法德美等)的重要历史时期。《宣言》对共产主义必胜的精辟分析和科学预言至今仍指引着我们努力奋斗。其中关于世界经济及其发展前景的判断和预言,例如,“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已被挖掉;以往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1)等等,越来越被历史进程所证实。在国际分工更加细化、各国经济相互依赖进一步加深、经济全球化广泛推进的今天,我们重温《宣言》,无不为其“透彻鲜明的笔调”(列宁语)和天才的科学预见所震撼。正如《宣言》发表25年后作者在其《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所指出的,“《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2)但是,《序言》随后也明确指出,由于25年来“大工业已有很大发展”,由于出现了新情况、新变化,“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3)此后,资本主义和世界经济不断出现新发展、遇到新问题、面临新形势,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之出现了新的发展和新的理论突破。今天,中国和世界都处于历史性巨变当中,时代在强烈呼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突破和社会主义实践的新发展。有鉴于此,很有必要回顾一下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世界经济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这将使我们在继往开来的伟大事业中获得新的理论信心和实践勇气。二、物换星移,十大变化

《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世界经济历经150年风雨,变化之多,难以尽言。仅就对世界足以产生全局性影响的变化而言,有以下十个方面。

1、工业革命的完成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使人类历史进入一个以国际分工为基础、以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为纽带的新时期,这也是今日经济全球化的发端。

在工业革命之前虽然也有国际贸易活动,如东西方贸易、地中海地区的贸易、北海和波罗的海地区的贸易,但其性质仅仅是互通有无或自然分工,并非源于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这时的国际贸易还没有构成再生产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国际分工是由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创的。建立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既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又是它的结果”。(4)资本主义的先驱英国于19世纪30年代、法德美于五六十年代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此人类历史进入了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新时期。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全部发展过程的基础。由于国际分工的出现和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形成了囊括全球的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如果说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标志着人类全球整体历史观的开端,那末国际分工的出现则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拥有一个各个部分有着内在联系、具有整体意义的全球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市场分工体系即世界经济体系是资本主义最重要的制度成就之一。至今,我们仍然处在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历史时期,仍然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国际分工使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从过去的人为性和随意性变成了客观和必然。国际分工作为全球经济活动的生命线,把各国再生产过程紧密而有序地整合在了一起。此外,国际分工使本属国内的某些问题如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跨越国界的全球性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反过来又强化了国际分工。例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今天已成为国际经济合作新的粘合剂与动力源。

世界经济的发展史是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细化,不断出现新形式的过程。工业革命开始把以往仅限于一国之内的城乡对立与分离扩散到境外。欧美国家工业革命的完成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进一步加深了世界范围内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分离与对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后,这种国际分工格局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经济关系上。至二次大战前,世界经济体系一直维持着“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分工格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次大战后,传统的国际分工形式逐步削弱,以世界工业分工为主导形式的国际分工日益加强和普遍化,其主要表现是:工业国家,包括经济结构、技术水平相似的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发展迅速;同一工业部门内部的国际分工越来越多地被各国采用;同一产品不同工艺的国际分工广为盛行并日益细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越来越失去传统色彩,更多的是复杂加工与简单加工、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与劳动密集型工业、资本技术密集型工序(及零部件)与劳动密集型工序(及零部件)之间的分工,等等。20世纪90年代,在上述分工格局深入发展的同时,在高层次又出现了部门之间的分工,这就是知识产业与普通产业之间的国际分工。国际分工形式的多样化和日益深化、细化,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大发展。1820年出口还仅仅占世界产量的1%,1973年升至11·2%,而1992年已高达13·5%。(5)这表明,各国经济间的相互依赖越来越深。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世界经济十大变化

跨国公司把许多国家纳入同一产品的生产过程当中,使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分工日益具有重要意义,而国与国之间的分工越来越不清晰,出现了各国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局面。制造业越来越被跨国组装业所取代,“无国籍”产品充斥世界各地。国与国之间的分工模式正在迅速向全球统一的分工体系转变,以开放、相互依赖、彼此交融为特点的新的国际经济关系观正在被广泛认可。

国际分工对人类社会生活乃至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即使是今天,这种影响力仍远未穷尽。

2、工业革命和工业化使人类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目前又在走出工业社会,酝酿新的一次社会转型。

在工业革命中建立的工厂制度是大机器和工人相结合的一种新的生产体系。它表明,工业革命既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生产力的革命,又是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革命。工业革命的完成为人类走出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提供了制度和技术保证。

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是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厂制度取代手工业工场。工业革命可以说是工业化的开始,但它的完成并不等于实现了工业化,正如今天许多发展中国家虽已建立起工厂制度但尚未实现工业化一样。工业化是指工业在国民总产值中超过农业、居于支配地位、并具有装备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能力。除英美较早之外,法德等国大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成工业化,有的甚至更晚(如意大利、日本)。工业化的完成为人类享受工业文明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论文《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世界经济十大变化来自

农业社会是以自给自足为基础的封闭和凝固的社会,而工业社会则是一个以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开放和流动的社会。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是人类社会的历史性转折,质的飞跃,因此它必然引发一场社会结构大变革。社会阶级结构变化最引人注目者,莫过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登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成为这个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同资本主义与生俱来,不可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动荡和危机概源于此。至今,依然如旧。但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成分、层级分布、福利保障、城乡关系等方面也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例如农业劳动者大规模转移,现有的农业生产者大多变成了农业经营者,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几近消失;随着蓝领工人的日益减少,一个新的社会群体-中产阶级逐步形成并迅速壮大,成为经济和社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由于广大劳动者的斗争和社会物质基础的丰厚,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发展和完善;随着工业化向农村的扩散和农业生产进入工业化阶段,城市化迅速推进,等等。

工业部门各个产业的成熟和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崛起,使人类正在走出工业社会,逐步向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有人称之为“后工业社会”,也有人称之为“网络社会”、“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等等。尽管人们视角不同、表述话语各异,但未来社会结构和面貌与工业社会的巨大差异则是毋庸置疑的。

3、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为大众消费时期的到来提供了物质保障。目前人类的生产特别是制造能力几乎达到了无限大的程度,许多产品的生产仅仅受自然资源和市场需求的制约。

社会分工可以创造新的生产力。人类社会进入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时期之后,生产力像获得了法力一样迅猛增长,创造了巨大的财富。1820年,世界GDP还只有6950亿美元,而1992年高达279950亿美元,增长近40倍,年均增长2·2%。同期,在世界总人口增长4倍的情况下,世界人均GDP由651美元增至5145美元(以上均按1990年美元计算),增长7倍,年均增长1。2%。二战后,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GDP总量和人均GDP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以前。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率1820-1870年为1·0%,1870-1913年为2·1%,1913-1950年为1·9%,1950-1973年高达4·9%,1973-1992年为3·0%。上述各个时期世界人均GDP年均增速分别为0·6%、1·3%、0·9%、2·9%、1·2%。(6)人的移动速度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反映着人类社会的生产能力、制造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自人类有史以来到19世纪初,人的移动速度没什麽变化,最快速度为骑马。(7)从历史角度来看,19世纪以后的变化是惊人的,简直可以说是一天等于20年。由此可见,说现在的社会生产力像获得了法力,绝非言过其实。

人类不仅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制造新产品的创造力更是大大增强,陆续问世的创新产品把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推向新的高度。今天已经广泛普及的自行车、汽车、电灯、电话、电报、传真、电扇、空调、收音机、电视机、洗衣机、计算机、各种人造材料等等,在工业革命以前甚至在150年前还根本不存在。今天普通人享用的消费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绝大部分是150年前所没有的。即使是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居民耐用消费品的70%也是150年前还不存在的。(8)食品的原料虽然取自于大自然的,但许多国家的食品生产和制作方式与150年前也大不相同。诚然,今天的GDP总量可以量化,以便同150年前相比,但层出不穷的创新产品却没有150年以前的物品作比照,它们对于人类生活的意义是无法估量的。仅就消费品的可享受程度和舒适程度而言,有人说今天的普通人或许超过几百年前的皇帝。在某种意义上,此话并非言过其实。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世界经济十大变化

人口增长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既意味着财富创造者的增多和“人力资本”的增加,又反映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丰足。从农业社会到18世纪末期,世界人口大约每1000年翻一番,而19世纪欧洲在不到100年间就翻了一番。目前则平均每25-30年翻一番。(9)据抽样测算,1820年所有国家居民大部分是文盲,(10)而20世纪80年代末先进国家的成人识字率都达到了99%。(11)放眼世界市场,各种消费品(包括耐用消费品)和其他许多产品的生产能力大量过剩。(当然是相对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这表明目前人类的生产和制造能力几乎是无限大的。如果没有自然资源和市场需求的制约,许多产品想生产多少就能生产多少。

4、世界经济体系一直处于资本主义的主导之下,但资本主义也经历了从自由资本向垄断资本和国家垄断资本的转变,目前已进入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国际垄断资本阶段。国际垄断资本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深厚基础。

《共产党宣言》发表前后正是资本主义高歌猛进的时期。19世纪70年代自由资本发展到顶点,此后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过渡到垄断资本阶段。二次大战后,以国家大规模干预、广泛兴办国有企业、国家提供全方位社会福利为特点的国家垄断资本得到了充分发展。20世纪80年代之后,跨国公司的空前扩张使资本主义又逐步进入国际垄断资本阶段,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达到了极高的程度。1998年美国50家最大公司的年收入相当于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0%以上;世界30家最大公司的年收入相当于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9·7%。

从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来讲,在自由资本阶段,资本主义国家主要以商品的低廉价格为重炮来征服殖民地;垄断资本居于支配地位后,由于殖民地已被瓜分完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为重新瓜分世界而大动干戈;在国家垄断资本阶段,国家在对外经济扩张中的作用大大增强。国际垄断资本的特点则是:大垄断资本自身已有足够的实力把全世界作为其运作舞台;地区内超国家性质的权力机构(如欧盟)已经出现;对国际调节的要求日益强烈,国际调节机制得到充分发展。

19世纪中期由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处在工业革命刚刚完成或即将完成的时刻,对外直接投资尚未提上日程。对外直接投资是垄断资本的特征。综观150多年后的今天,建立在对外直接投资基础上的跨国公司母公司已多达6万家,它们控制的海外分支机构有50多万家。跨国公司控制着世界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50-60%、国际技术贸易的70%、对外直接投资的90%以上。(12)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国际垄断资本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深厚基础。

由于国际垄断资本把配置资源的地理范围扩大到了全球,所以发展中国家有可能以承受一定的剥削为代价来获取短缺资源(如资金、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发展经济。这虽然仍体现了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二重性,但国际垄断资本毕竟主要是进行商业运作,不同于以往赤裸裸的殖民掠夺。资本主义的这一变化虽然加强了垄断资本对世界经济的支配地位,但同时对世界经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正是我们认识和评价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出发点。

5、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发展以及进步力量的壮大使世界经济体系架构发生历史巨变。

这里所说的世界经济架构是指世界经济体系各个组成部分所处的地位以及彼此间的关系和组合。

1917年以前世界经济体系的架构是一个体系、一种制度、一个市场、两类国家。资本主义工业的蒸蒸日上同疯狂的殖民扩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至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世界上几乎已经没有“无主土地”。1900年,大洋洲100%、南洋各岛98。9%、非洲90。4%、亚洲56。6%、美洲27。2%均沦为殖民地。(13)另外,西方列强在亚洲还有1450万平方公里的半殖民地。(14)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和世界殖民主义体系的形成造成了上述架构,即一个世界经济体系,一种资本主义制度,一个世界市场,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两类国家。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殖民地还是半殖民地,其经济都属于殖民地性质的经济。所以,它们属于一类国家。

1917年苏俄的诞生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人类社会发生的最伟大事件。此后至二战结束,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个体系、两种制度、单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被打破、三类国家并存的架构,即一个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不完整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三类国家。

二战后至80年代,由于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世界经济呈现一个体系、两种制度、两个市场、三种力量的架构。战后,民族独立运动掀起新的高潮,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原先的殖民地半殖民地陆续成为民族独立国家。至1980年12月,已有91个国家和地区获得独立,它们日益成为世界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具有了阵营规模,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世界市场,在全球产生了强大而广泛的影响。这样,世界经济体系中便出现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平行的市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独立国家三股力量。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世界经济十大变化

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体系出现了崭新的架构,即一个体系、两种制度、一个市场、两种力量。之所以由两个市场变为一个市场,乃是因为,8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国家日益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从而使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两个平行市场变为一个全球市场。三种力量之所以变成两种力量,乃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也都是发展中国家,它们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根本利益和基本立场是一致的,两者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即南北关系已成为当代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核心,所以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属于同一支力量。

世界经济体系架构的演变从深层反映着人类进步力量的不断壮大。

6、国际经济协调机构和机制逐步建立起来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认识、把握和驾驭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能力有了相当的增强,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风险同时也进一步加大。世界经济危机出现了新的特点。

市场是人类的伟大创造,至今它依然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的手段,而且已被世界各国所认可和接受。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全球化就是市场经济制度在全世界的普遍化。但市场也有其先天缺陷。由于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在资本主义居于支配地位的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中,生产过剩危机屡屡发生,给世界经济带来灾难。1857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英法德美同时卷入,这表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进程开始具有同步性。此后至二次大战,又发生了10次世界经济危机(1866、1873、1882、1890、1900、1907、1913、1920、1929-1933、1937),平均不到10年一次。由于资本主义经济进程被战争打乱,再加上各国经济在战争中受损不同,二战后各国经济周期的同步性曾一度消失。后来重大而又被公认的世界经济危机发生过4次(1957-1958、1973-1975、1979-1982、1990)。

从某种意义上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内在矛盾也在进一步激化,特别是国家干预的加强,使经济危机发生变形,危机进程出现了不同的特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危机各个阶段明显、完整,危机间隔时间均等,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危机与前相比则持续时间长、破坏性阶段空前严重、周期的各个阶段缺乏典型性。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由于国家大规模过度干预,经济危机波动时段拉长、破坏程度分散化、周期各个阶段的表现更加不规律甚至严重变形(如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随着国际垄断资本特别是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扩张,世界经济危机越来越带有全球性,并往往伴有虚拟经济的剧烈动荡和经济泡沫的瞬间破灭。所谓“新经济”虽然推动了西方特别是美国经济的增长,但它不可能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只不过这种周期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新的变形。

生产过剩危机虽然与资本主义制度有着内在联系,但在它反复发飙之后,人们对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规律的认识日益深化。二次大战后建立和形成了一系列国际经济协调机构和机制,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七国首脑定期峰会,等等,使人们把握和驾驭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能力日益增强。二战前虽然也成立过某些国际机构用以协调当事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如专门处理一战后德国赔款问题的道威斯计划,1927年专门讨论贸易问题的日内瓦世界经济会议,专门讨论货币稳定和关税减让问题的伦敦经济会议,等等,但这些机构不具备制度化特点,也没有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所以难称国际经济协调机构。今天,令人闻风丧胆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仍不可避免。但是,假如人们仍停留在150年前对危机的认识水平,假如政府在危机面前仍像以前那样束手待毙,那末局面又会怎样呢?不难想象。

7、制度化的经济合作越来越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各个层次、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在全球遍地开花,把各国间的经济关系推向了更高的层次。

这里所说的制度化的经济合作是指在特定组织机构框架内开展的持续性的经济合作活动,而不是一般的经济往来。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充满了血腥与暴力。在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之后,国际经济关系中仍时有武力征服、商品重炮轰击、彼此兵戎相见。至于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不等价交换更是司空见惯。当时根本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经济合作。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毫无合作可言。即使是各宗主国之间,至多是彼此利益的暂时协调。时代的进步、人类文明程度的提升、世界经济史上风风雨雨的各种教训,使各国有识之士越来越认识到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特别是二次大战后,合作之风越来越吹遍五洲大地。这种制度化的国际经济合作组织主要是地区或跨地区的经济合作实体,包括:自由贸易区,主要致力于消除内部贸易壁垒,但对非成员国仍保留各自独立的关税政策;关税同盟,主要旨在消除内部关税壁垒,并在对外关税政策上一致行动;共同市场,主要统一对内对外关税政策,并在内部实行商品、资本、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经济和货币联盟,实行统一的经济政策,建立统一的中央银行,使用统一的货币,并建有超国家性质的立法、司法、行政和监督机构。这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目前接近这一目标的只有欧盟。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世界经济十大变化

目前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主要特点是:首先,与经济全球化相互推进,发展迅速,90年代以几何级数膨胀。目前这类组织众多,即使是权威国际经济机构的统计数字也各不相同:1996年,世贸组织说有144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说有68个,日本贸易振兴会给出的数字则是101个。尽管口径与数字不同,但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火爆和加速度发展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成立的这类组织占将近70%。其次,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建立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势头越高涨。如欧洲和南北美洲共占国际经济合作组织总数的78·2%。再次,国际经济合作组织不仅数目增加,同时也在追求规模扩张。欧盟东扩,北美自由贸易区力求向泛美自由贸易区演变,东盟不断吸收新成员等等,均为实例。最后,不同地区经济合作组织之间开始寻求对话与合作。如欧盟频频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地区经济合作组织进行对话。另外,有的国际经济合作组织还具有多层次型和混合型的特点。

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出现使世界经济运行主体除企业和民族国家之外,又增加了一个超国家机构。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盛行是世界范围内生产社会化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它表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越来越把各国引入合作的轨道。众多的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再加上国际经济协调机构和星罗棋布的跨国公司,构成了经济全球化的三大支柱。

8、主导产业更替,产业结构升级,就业大军日趋知识化。

主导产业是指在GDP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强大辐射力、对国民经济有着拉动作用的产业部门。主导产业往往成为一个经济时代的标志。资本主义经济的第一代主导产业是纺织、铸铁、铁路建设等。在英国,这些产业自工业革命开展后(铁路自1830年之后)开始扩展,至19世纪60-80年代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法德美各国,这些产业扩展和居于领先地位的时间大体比英国晚35-50年,但均构成了进入工业社会后的第一代主导产业。(15)第一代主导产业成为把人类推进工业社会大门的决定性力量。

资本主义的第二代主导产业是钢、电、汽车、硫酸等。由于各国工业化阶段不同、各个部门兴起的时间前后有别,这些产业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英美德法日相继成为主导产业。(16)与第一代主导产业不同的是,这类产业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更具有基础作用和装备能力,成为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要动力。

二战后,科技和经济发展极为迅速,新兴产业不断崛起,许多部门都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其中石化、电子、电讯、原子能、宇航、高分子合成等工业发挥的作用尤为突出。但直到80年代之前,无论从影响来看,还是从比重来看,它们还算不上主导产业。80年代之后,随着信息产业的确立以及生物技术、新材料产业的蓬勃兴起,新的主导产业正在形成,并由此引发了众多关于“信息社会”、“知识社会”的话语。有必要指出,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兴起,并不一定意味着传统产业的没落甚至绝迹,往往是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老一代主导产业与新一代主导产业并存。在工业化进程中处于赶超地位的国家尤其如此。

与主导产业的更替相适应,世界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发达国家,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直接从自然获取产品的第一产业必然逐步萎缩,而对自然界产物进行加工改造的第二产业则急剧膨胀;随着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出现了第二产业的萎缩和第三产业的大发展。无论在GDP构成中还是在就业结构中,均是如此。每个工业国家都经历了这样一个产业结构升级过程。大体来看,欧美国家在19世纪末出现了第一产业的大萎缩,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从80-90%降到50%以下;20世纪50年代后又出现了二产萎缩、三产扩张的进程。(17)近年来发达国家一产就业人口降到了10%以下(在GDP中的比重更低),有的甚至不到3%;三产就业人口高达70%左右。从三类产业在全球GDP构成中所占比重来看,1869-1879年,一、二、三产业分别为20-12%、38%、54-59%;1950-1962年,分别为10%、37%、50%;1995年分别为5%、33%、63%。(18)

产业结构的升级必然要求就业队伍中的知识员工不断增加,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在发达国家的就业人口中,脑力劳动者的比重已高达80%。

9、大国俱乐部组成保持基本稳定,但内部排序与组合屡有变迁。现在,正在更大范围内酝酿新一轮的排序,绘制新的大国组合版图,出现新的多极均衡。

据有的学者估算,在《共产党宣言》发表前的1820年,世界大国组合版图还是另外一种模样:在世界GDP总量中法英美分别仅占5。4%、5。2%、1。8%,而中、印则分别占28。7%和16。0%。(19)工业化的大规模推进和资本主义疯狂的殖民扩张迅速改变了原有的大国组合版图,建构了一个完全由资本主义列强组成的大国俱乐部。

在《共产党宣言》发表后的150多年间,资本主义大国俱乐部保持基本稳定,但在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内部排序与组合则有变迁,经历了英国独领风骚-英法德美群起称雄-美国成为西方的“救世主”-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历史演变。

作为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和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英国曾长期充当“世界工厂”,成为世界市场、世界经济的中心。1850年,它占世界工业生产的39%、世界贸易总额的22%。(20)19世纪中叶,英国一半以上的工业品销往国外,其中,销往国外的棉纺织品高达80%。(21)此后,由于美法德相继完成工业革命,美国和德国的工业生产分别于19世纪80年代初和20世纪初超过英国。但是,综合国力超过英国并非易事。大国惯性和制度原创者的优势使英国在世界上仍有举足轻重的影响。1914年英国占领的殖民地多达3350万平方公里,是法国的3倍多,德国的11倍多,美国的111倍多。(22)当时,无论是德国还是美国,尚不具有英国原先那种独尊地位。在经济大国俱乐部中,美德法仅仅成为与英国平起平坐的伙伴和对手。直到二次大战前,这些经济大国仍未形成层级,在综合国力方面一直保持群雄并立的态势。1906-1910年,在世界工业生产中,英美德法分别占15%、35%、16%、6%。(23)美国虽然占比重很高,但它对世界经济的制度影响力和控制力并未达到堪称霸主的地步。

由于德英法在二次大战中深受重创,战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骤然提升。1948年它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高达53。4%,德英法则分别为3。6%、11。2%、3。9%。(24)此时,滚滚“美援”使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救世主”。随着美元成为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美国垄断资本大力进行国际扩张等重要新因素的出现,美国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遂拉开档次,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独一无二的一流强国。但随后经过经济恢复和发展,特别是欧盟的问世和日本的崛起,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大国俱乐部呈现出美欧日三足鼎立的格局。

150年来世界经济大国俱乐部的组成虽然保持基本稳定,但也并非没有新成员入会。社会主义苏联的经济成就姑且不论。在资本主义内部,日本通过自我革新和对外掠夺,由闭关自守的落后封建国家走上工业化道路,加入了大国俱乐部。这在世界经济史上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案例。此外,还发生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由殖民地转变为资本主义工业国的过程。加、澳、新在成为英帝国自治领后其经济虽然仍属殖民地性质,但它们与亚非拉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不同。由于宗主国控制较松、本国民族资本具有较为有利的成长条件,它们逐步走上了自主经济和工业化的道路。

盛衰浮沉,世事变迁,没有永不衰落的帝国。在20、21世纪之交,在各国经济发展速度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由于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迅猛腾飞,正在酝酿世界经济大国新一轮的排序,绘制新的经济大国组合版图。令人感兴趣的是,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新的版图几乎是向1820年大国组合版图的回归。经济大国的重新排序同世界经济中心的变迁往往是一致的。21世纪,世界经济中心必将出现新的地理分布。变局将带来多极化均势。

10、如何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对世界经济具有全局性影响的主题。虽然道路曲折,但总的趋势是两种不同制度的国家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日益走向对话与合作。但是,对于右翼势力猖獗带来的危险也必须备加防范。

《共产党宣言》虽然预见到了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和今天所说的经济全球化,但没有、也不可能预见到,今天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际分工方式使两种不同制度的国家必须在同一个世界经济体系中相互依赖、进行合作。

从一开始,资本主义就把共产主义当成了幽灵,旧欧洲的一切势力甚至为驱逐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同盟。另一方面,当时的共产党人也开宗明义地宣布,其“最近目的”就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25)共产主义从单纯的运动变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制度之后,资本主义更是千方百计地想把它扼死在摇篮里。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一个阵营之后,资本主义仍念念不忘封锁它、围堵它、演变它。《共产党宣言》发表后的150多年来、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近100年来,两种思想体系、两种社会制度的关系如何,一直是人类社会和世界经济走向的决定性因素。事实证明,在现时代,社会主义想完全取代资本主义是不现实的,资本主义想消灭社会主义更是不可能的。资本主义是在封建制度衰败后取而代之的,而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却是在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高歌猛进的过程中形成的。所以,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的共同历史生存空间还十分广阔。

两种不同制度的国家都有过辉煌,也都有过失误。在19世纪中期之前不到100年的时间里,资本主义创造的生产力超过过去一切世代的总和。但是在几次大危机中,资本主义几乎全线崩溃,不得不借鉴社会主义的某些调控手段。1917年,俄国是在破烂摊子上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的。20世纪初旧俄国装备的现代生产工具比德国少4/5,比美国少9/10;(26)文盲占全国人口的3/4以上。十月革命后苏联面临着极其艰难的国际环境,二次大战中又遭到严重破坏,但它的经济建设仍取得了辉煌成就。同1913年相比,1937年苏联工业增长了7·46倍,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仅为49%;(27)1950年苏联国民收入和工业产值分别为美国的31%和30%,而1982年分别上升到67%和80%。(28)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主要重工业产品产量和航天工业、军工产品方面,苏联在不长的时间内均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然而,制度的僵化和改革的步入歧途终于使它解体。在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情况下,中国改革开放所创造的经济奇迹使世人再次对社会主义刮目相看。当然,两种制度都有不完善、与形势不适应的地方,所以也都在进行深入全面的改革。在今天的时代,两种不同制度的国家在创造全球经济繁荣方面都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都负有重大历史使命,谁也代替不了谁。两种不同制度的国家在国际分工基础上进行经济合作是和平与发展的要求,是时代的呼声,是历史的必然。这正是处理两种不同制度国家间关系的最佳模式。妥善处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对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社会主义只有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中充分表现出无可置疑的优越性,才能赢得历史对自己的选择。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西方各国总有些右翼势力时而兴风作浪,对当代和平、发展与合作潮流形成掣肘。对右翼势力的发难首先应力争化解,同时也须备加防范。三、马克思主义世界经济学的酝酿、形成和发展

《共产党宣言》不仅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之作,而且还在深入分析资本主义本质的基础上创建了马克思主义有关世界经济学的理论经典。至今,其中许多名句仍被广泛引用,并越来越被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乃至经济全球化所证实。

世界经济不是各国国民经济的简单相加,不是各国国民经济运动规律在国际范围内的简单延伸,它是一种国际分工体系和世界范围内的市场体系。马克思主义世界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支学科。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世界经济不断出现新情况、新形势、新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经济的理论也不断有新的发展和新的建树。列宁、、邓小平都为马克思主义世界经济理论的发展、创新和突破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早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时,马克思、恩格斯就对资本主义的国际扩张和社会分工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确立做出了科学的判断和伟大的预言,这被后人视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金科玉律。马克思在《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世界市场等所做的精辟分析和论述,为世界经济学的逐步形成进一步奠定了理论基础。但由于资本主义所处的阶段,马恩只能粗线条地勾勒世界经济的大致轮廓和世界经济学的初始原理,当时还不可能创建一门完整、成熟的世界经济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阶段,当时正值囊括全球的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新的形势不仅对世界经济学的创建提出了要求,而且也为之提供了基本条件。列宁完稿于1916年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又为研究垄断资本时期的世界经济提供了理论武器。关于帝国主义两重性的理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经济的分析;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论述,关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的论断,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都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经济理论的重大贡献。

在学术界,世界经济体系一形成,就有人提出了与“国民经济”不同的“世界经济”这一概念,有的学者甚至开始对“世界经济学原理”进行研究。30年代日本学者还出版了《世界经济学》专著。以布哈林为先驱,苏联和其他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学者陆续对世界经济体系开展研究,为这一学科的创建做出了贡献。实行改革开放后,以钱俊瑞为代表的我国学者开始对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史和世界经济学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推出了多部专门著作,带来了我国世界经济学术界的空前繁荣。其中具有开拓意义或影响较大的作品有:钱俊瑞的《世界经济概论》,褚葆一的《世界经济学原理》,宋则行、樊亢的《世界经济史》,李琮的《世界经济学新编》等。

马克思主义世界经济理论和世界经济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告诉我们:世界经济在过去的150多年间变化巨大,但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所揭示的基本规律依然有效。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重读《共产党宣言》,不仅未有丝毫隔世之感,反而为其分析的精辟和预言的准确而折服。它仍然是我们统览世界经济全局的经典。同时我们从历史发展进程中也确实感悟到,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经济的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这不仅表现在它对历史空间和时段具有广阔而强大的涵盖能力,而且还表现于它具有难以估量的传承机制与创新力量。在这150年间,《共产党宣言》提出的原则主张被一代一代人传承发扬。今天,仍有千千万万的人把它作为理论旗帜和理想目标。对于这些原则主张,不同时代的继承者往往又都是发展者和创新者,因为任何正确的理论都“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29)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固然要不得,不随着形势环境的变迁而发展和创新,同样有违马克思主义的要义和精髓。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宝刀不老”,正在于一代一代人在基本原理基础上的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世界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经济理论继承、发展和创新的过程。

今天,我们不仅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纪,而且人类历史还翻开了以追求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崭新一章。特别是我们中华民族,正以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契机,处于迅速崛起和伟大复兴进程之中。面临历史性的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要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经济学也要发展。尤其不能忽视的是,任何大国的崛起不仅要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根基,还要有权威的理论体系做支撑。19世纪的英国如此,20世纪的美国如此,全盛时期的苏联也是如此。这正如同志所指出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30)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经济学是对世界经济运行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我们有了这一理论武器,就可以科学地认识世界经济,有效地把握其走向。在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直面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仅需要它的指导,也需要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为它的发展和创新做出新的贡献。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54——255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2)前引书第228页。

(3)前引书第229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Ш,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的278页。

(5)安古斯。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第16页,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

(6)安古斯。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第1页,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

(7)龙多。卡梅伦:《世界经济史》第349页,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8)《中国统计年鉴1995》第265页。

(9)龙多。卡梅伦:《世界经济史》第196页,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0)安古斯。麦迪森:《世界经济200年回顾》第15页,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

(11)王诵芬:《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国力比较研究》第138页,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

(12)《王洛林、余永定:《2000-2001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第216页,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13)《列宁选集》第二卷第79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二版。

(14)《列宁选集》第二卷第800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二版。

(15)参见米歇尔。博德:《资本主义史1500——1980》第104页,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

(16)米歇尔。博德前引书第173页。

(17)龙多。卡梅伦:《世界经济史》第14页,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8)见宫崎犀一等:《近代国际经济要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世界经济发展报告》1983,1991,1999/2000。

(19)安古斯。麦迪森:前引书第11页。

(20)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上卷第192页,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

(21)宋则行、樊亢;前引书第214页。

(22)尼古拉。布哈林,转引自米歇尔。博德:《资本主义史。1500-1980》第181页,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

(23)w.w.罗斯托,见宋则行、樊亢:前引书第238页。

(24)宋则行、樊亢:前引书中卷第375页。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64、267页。

(26)《列宁全集》第19卷第287页。

(27)樊亢、宋则行:《外国经济史》第四册第255页,人民出版社1990年。

(28)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下卷第100页。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7卷第4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