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08:44:44

共产主义范文篇1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

一、三部著作对共产主义的表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到:“共产主义是扬弃私有财产的积极表现;开始时它作为普通的私有财产出现。共产主义是从私有财产的普遍性来看私有财产关系,”“对私有财产的最初的积极扬弃,即粗陋的共产主义,不过是想把自己作为积极的共同体确定下来的私有财产的卑鄙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为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一文中是这样对共产主义定义的:“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定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比如你们要应该彼此互爱呀,不要做利已主义者呀等等;相反,他们清楚地知道,无任利已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中,马恩第一次运用唯物史观,从主体与客体、历史与现实等不同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文中突出“两个必然”“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二、三部著作中共产主义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当我们将《手稿》中的上述思想与公认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相对照,我们就不难发现,《手稿》中关于共产主义的观点,是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萌芽。如《形态》中指出:“我们称之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及以《宣言》结束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些思想都可以在《手稿》中找到其萌芽,这说明,《手稿》中有关共产主义的思想观点,确实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前奏。

《手稿》可以说是马克思青年时代思想进程的总结,同时是走向成熟阶段的起点。在这之前,马克思的批判矛头主要指向德国封建专制制度,从这一手稿开始主要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这是马克思第一次对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所作的表述。

《形态》一改《手稿》对共产主义的抽象玄思,伴随着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正式确立,把共产主义彻底感性化和现实化,从不同的视角开辟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实践途径,其终极目标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马克思在《形态》中对共产主义的描述更趋现实和合理:共产主义已不囿于异化的消除和人的本质向人的回归,而是以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弊病为底蕴,是通过革命实践能够达到的全新境界。

其次,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要在世界历史中完成。马克思说:“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可能实现一样。”这样,马克思就不仅把共产主义从天国拉向人间,而且从实现条件上指明“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马克思这个设想的意义不在于它的现实可能性,而在于它已经关注共产主义的实现条件和途径,这与《手稿》相比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第三,共产主义是永无止境的实践过程。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了共产主义消灭异化、使人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本质和最终解决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崇高使命,但就人的现实存在来说,这个使命很难完成。所以,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的这个高远的目标只能伴随人类同行,在全部人类无止境的历史中才能实现。这就与共产主义的现实维度形成悖论:现实维度指明只要达到必需的条件,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而形上维度却说共产主义只能在“历史的全部运动”中或“在现实中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才能实现。针对这个矛盾,马克思在《形态》中提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这段名言一方面澄清了将共产主义囿于可以企及的平台的简单理解,另一方面指出共产主义是一种运动,是在消灭现存状况中的现实生成过程,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实践过程。

共产主义范文篇2

为期一个月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即将结束,在培训期间,重读《共产党宣言》,有了不少新的认识。如果说一年前在专业课上的学习,使我对共产主义的发展历史、理论基础有了深入的了解,那么作为国际共产运动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这次重读《宣言》,让我对共产党本身、共产党的先进性和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曾经多次和友人谈起过信仰,而话题的开始一般是这样一个问题:"你有信仰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信仰,是宗教的创造,是它的全部目的,全部的美。"一位巴基斯坦作家如是说。是的,信仰是属于宗教的,人们相信它,仰望它,它高高在上,触不可及。基督教实质上所期待的只是天国,而不是地上的天堂。它在这里播种,是为了到那里去作永恒的收获。而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共产主义应当是一种信念,一种必胜的信心,当我们站在巨人的肩头,用各种语言同声高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我们看到了明天:资本主义必将灭亡,共产主义必将实现。

这就是信念--我们奋斗的目标。纵观历史,共产主义信念从产生到今天已经有近200年的历史了。近200年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国的共产主义运动时而蓬勃发展,时而走进低谷,但共产主义一定要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而与共产主义运动紧密相联的就是共产主义信念,虽然也是时而广泛传播,时而受到冷遇,出现过一些波折,但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真理至今仍以顽强的生命力植根于世界各国人民心中。那是一盏明灯,照亮全世界被剥削的人民,在黑暗中寻找光明。而共产党员要做的,就是创造一个"地上的天堂"!

这就是信念--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宣言》从分析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阶级、阶级斗争出发,分析了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产生了资产阶级社会,"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quot;。只不过"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由此,《宣言》得出结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个理论是唯物的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的基础上得出的,闪耀着科学的光芒。

这就是信念--无论现实多么复杂,我们要一如既往的坚持!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不是十全十美的。特别在我们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扫除社会中的各种消极现象需要更长的时间。对目前我国社会上存在的消极现象要进行具体分析,有的是生产力不发达、制度不完善造成的,有的是旧的思想影响造成的,有的是特定条件包括将长期处于同资本主义既矛盾斗争又借鉴合作的情况下滋生的,也有的是缺乏经验和没有正确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带来的。绝不能把各种消极现象归因于科学理论、归因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动摇理想信念。而我认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共产党人和一切先进分子,应该带领群众更加斗志昂扬地为消除各种消极现象,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而不懈地奋斗。在奋斗中不断坚持和发展科学理论,在奋斗中不断认识和调整主观同客观的关系,在奋斗中不断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提高民族的素质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奋斗中不断扩大"群众从事实上感到党和社会主义好"的影响。

共产主义范文篇3

人类社会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汇流,第二个阶段是全球化。它们实际上是同一个过程,只不过属于首尾相接的不同阶段。

为什么人类社会的发展会呈现出这样的而不是别样的路径?

这是由人类社会的生存条件和初始状态决定的。

地球上的人类社会是在一些互相离散的点上发展起来的。

这里所谓的点是指人群活动的区域,即人群在地球上的投影。根据人群中个体数量的不等和活动范围的不同,这些点小的有几十公里方圆,大的有几百公里方圆。如果某个点上的人群发生整体性的迁徙,那么这个点便像影子一样随之移动。

与今天相比,最早的人类数量很少,他们活动的点极其稀少,加上这些点由于高山、沙漠、海洋而互相隔绝,因而我们可以认为人类社会是在互相离散的点上各自孤立地开始发展的。

随着各个点上的人类社会人口增加,生产能力提高,各个社会的活动空间就越来越大,所占用的各个点就越来越大。各个点全都扩大面积的结果,是使邻近的点相互越来越接近,终于有一天互相连成一片。到这时,人类社会就不再是在互相离散的点上发展了,而是在互相邻接的各自的国土内发展了。在现在中国领土的东部,黄河流域、长江以北的地区大约到周朝时就已经完成了点连成面的过程,长江以南地区大约到秦朝时也与江北连成一片了。然而,尽管如此,从全球的范围来看,这时中国东部、欧洲大陆、非洲大陆、美洲大陆、澳洲大陆上的人类社会,彼此之间仍然处在互相离散的点上,只不过这样的点大到数百万平方公里而已。一直到了17世纪以后,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起来的生产力使人类把地球上的每个点都连接起来以后,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才完全去除了互相离散的点的性质。

由氏族组成的离散的人类社会演变成由所有民族和国家组成的统一的人类社会的过程是一种汇流过程。

在人类社会汇流的过程中,不但人类活动的空间由互相离散的众多的点变成一个点,而且我们的人类社会概念所指的具体事物也在不断变化。当人类社会在地球上各个互相离散的点上分别产生时,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人类社会,当时人类的社会是有许多个的,各个社会是不同的。因此,最初我们所说的人类社会,指的是血缘家族,一个孤立存在的血缘家族(可能只有数十人至数百人)就是一个社会。接着,所谓人类社会指的是由互通婚姻的氏族组成的部落,一个或一组与其他部落隔绝的部落就是一个社会。再往后,人类社会指的是互相邻近互相交往的国家群落或民族群落。由于海洋、山脉、沙漠的阻隔,不同的国家群落或民族群落之间是相对离散的(少量微弱的长距离交往尚不能根本改变这种离散状态)。不同的群落就是不同的社会。当人类社会布满地球上可以占用的所有球面,地球上所有的民族和国家都联系到一起时,从外延上看,所谓的人类社会就只有一个了,这时的人类社会指的是地球上所有的民族和国家的总和。

统一的人类社会形成的过程,不但是各民族、各国家疆土联成一片的过程,而且是各民族、各国家的发展程度同步化的过程,是所有民族乃至所有种族融为一体的过程。

人类社会布满地球上可以占用的球面,在广度上达到日常活动的极限后,进一步的发展主要就是深度上的了。

人类社会开始布满地球上可以占用的球面是与工业革命同时发生的。大机器生产的出现使人类改造和影响自然环境的能力空前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商品交换关系迅速向全球扩展,人类社会的汇流过程此时便发展成全球化的过程。

可以说,汇流是全球化的必要准备,全球化则是汇流的必然趋势。

全球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其基础是经济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它主要体现为资本主义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生产部分不断扩大,其全球性生产与贸易的比重不断提高,跨国公司间的合并、收购及战略联盟日益活跃,跨国公司间的R&D、技术合作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跨国公司本身成为世界经济中重要的经济单位。生产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加快了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不断增多。原来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格局变成了包括具有一体化组织形式的集团之间的竞争、一体化集团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等多种形式的贸易竞争格局。作为世界市场上重要的经济实体,跨国公司实力日益强大,它们对生产要素、资源、市场等的控制并不亚于许多中小国家和地区,参与经济活动的范围及深度也不亚于国家。它们对各国经济贸易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大,是世界市场上极其重要的竞争者。跨国公司通过超国家的管理机构,控制和影响与其公司产品有关的全球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包括贸易和投资的开放体制、全球度量衡的统一,全球交通、通讯网络、资源、环境的管理,对跨国污染的控制,各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等广泛的方面。这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全球生产、贸易、消费以及世界政治已日趋被控制、操纵在少数跨国公司垄断巨头的手中。经济全球化显示出这样一种趋势,就是把整个地球上的人类社会连接为一个统一的经济主体。虽然当前离这一点还相当遥远,但是它的趋势确实如此。

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独立的经济主体内部都是实行生产要素和产品的直接分配,亦即计划调节的。小农家庭是如此,奴隶主庄园是如此,地主庄园是如此,资本家私营企业是如此,股份公司是如此,跨国公司也是如此。只有在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进行劳动和产品的交换时才需要通过商品和货币的形式,亦即通过市场。全球上的人类社会变成一个经济主体以后,原来存在于各个经济主体内部的计划调节机制必然将扩展成为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机制。

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共产主义社会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整个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亦即整个社会成为一个唯一的经济主体。除整个社会之外,不存在任何其它的经济主体。如果经济全球化使地球上的整个人类社会变成一个经济主体,那么它恰恰就是这样的社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那种共产主义社会从本性上说不应该是一个一个国家内部的社会形态,而应该是全人类统一的社会形态。这是因为,共产主义社会形态是全社会为一个经济主体的社会形式。而自从资本主义形式和商品形式把地球上所有的民族和国家都联系起来以后,各个民族和国家已经不是真正的全社会了,只有地球上的整个人类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全社会。如果共产主义关系仅仅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内部的关系,那么因为各个民族和国家都是互相独立的经济主体,如同原始共同体的情况那样,所以每一个民族和国家在与别的民族和国家交换产品(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各自的产品总会有所不同,因而这种交换是永远需要的)时,就必然要互相比较各自的劳动和物的生产条件,必然要借助于价值的形式,把产品作为商品来互相交换。这种情况,第一,与全社会即所有民族和国家为一个经济主体的规定是对立的,也就是与共产主义关系的本质规定是对立的。第二,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换必然会像原始社会末期曾经发生过的情况那样,导致各个民族和国家内部的共产主义关系(暂且假定它能在各民族和国家内部建立起来)解体。因此,共产主义社会从本性上说不能只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形态,或者只是各民族、各国家内部的形态,而只能是全人类统一的社会形态。

(正是以这种认识为背景,马克思和恩格斯才提出,"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它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将有世界性的活动场所。")

但是,共产主义社会并没有能力为自己营造这样一个全球性的场所即生存空间。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共产主义生产关系是全社会为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形式,在这种形式中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直接同一,所以共产主义生产关系是与直接社会化经济的交换关系相联系的。这种直接社会化经济的交换关系是自给经济的交换关系(在这种经济形式中,每一个经济主体,无论是它的生产还是它的消费,都不依赖于别的经济主体。没有别的经济主体,各经济主体自己也能生存。自给经济的这种性质,即每一个经济主体向内寻求满足的内向性,使得各个经济主体都不要求与外界发生联系)在更高水平上的回复。作为回复,这种直接社会化经济和自给经济都属于非商品性的交换关系。十分明显,具有这种交换关系形式的社会也同具有自给经济形式的社会一样具有内向性,而缺乏扩张力。即使共产主义生产关系和直接社会化经济交换关系在某个民族和国家内部产生(暂且假定这是可能的),它也很难扩展成全地球范围内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如同原始社会各共产主义共同体自我封闭、互相隔绝的情况一样。既然共产主义生产关系和直接社会化经济交换关系需要地球上的整个人类社会作为自己的生存空间,而它又无力去自己营造这个全球性的生存空间,那么就只好靠其它经济形式去为它准备好这个空间。

按照马克思的历史发展学说,共产主义生产关系和直接社会化经济的交换关系所需要的全球性的生存空间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商品交换关系来准备的。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所含有的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制的追求以及由此产生的攫取每一寸土地、每一个矿藏、每一个市场的要求,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有一种占领社会的每个角落、填满社会的每个缝隙的趋势。资本的这种本性决定它"总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物质基础并在资本主义关系下得到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化生产力,使资产阶级既具有进行大规模生产以满足世界性需要的能力,又具有进行全球性交往的手段。社会化生产力就像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飞翔的翅膀一样,使它向全地球的扩张能够由一种内在要求变成一种现实。资本的扩张通过"一个资本家打倒许多资本家。随着这种集中或少数资本家对多数资本家的剥夺,…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

在商品经济形式中,各个独立的经济主体只有处在与其它经济主体的联系中才能够存在,只有作为整个社会的组成部分才能够独立存在。商品经济形式中各经济主体要求与其它经济主体交往和联成一体的外向性也产生了一种扩张性,即进行商品生产的经济主体不与能够遇到的所有经济主体都发生交往绝不罢休,不与能够遇到的所有经济主体都联成一体绝不罢休。商品经济形式要求征服它所遇到的一切经济主体,覆盖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填满社会经济活动机制的每一个缝隙。

显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商品交换关系向全地球整个人类社会的扩张,在趋势上是一致的,在范围上是相同的。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商品交换关系要求填满人类社会每一个缝隙的这种特性,使它们不再像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经济形式那样,仅仅作为某个氏族、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经济形式就满足了,而是要求成为地球上整个人类社会统一的经济形式,也就是说,使地球上所有的民族、所有的国家在某一时刻都同时具有这种经济形式,这种经济形式在一定时间内成为地球上唯一的经济形式。这样,它们就具有全球化的内在驱动力,从而为共产主义社会准备出它所需要的全球性场所。

因为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只能以整个地球为场所,所以没有全球化就没有共产主义。而没有资本主义就没有全球化。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资本主义就没有共产主义。

恩格斯说,资本主义制度"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难以形容的痛苦,但是也只有它才能产生使新社会制度成为可能的条件"。"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发展到甚至对我们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的阶段,才有可能把生产提高到这样的水平,以致使得阶级差别的消除成为真正的进步,使得这种消除持久巩固,并且不致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引起停滞甚至衰落。但是生产力只有在资产阶级手中才能达到这样的发展水平。"恩格斯还指出,马克思和他所设想的那种共产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最后产物"。这些论述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那种共产主义生产关系及与之相联系的交换关系只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商品交换关系发展过度的产物,并且只能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商品交换关系之后出现。

共产主义范文篇4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

一、三部著作对共产主义的表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到:“共产主义是扬弃私有财产的积极表现;开始时它作为普通的私有财产出现。共产主义是从私有财产的普遍性来看私有财产关系,”“对私有财产的最初的积极扬弃,即粗陋的共产主义,不过是想把自己作为积极的共同体确定下来的私有财产的卑鄙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为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一文中是这样对共产主义定义的:“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定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比如你们要应该彼此互爱呀,不要做利已主义者呀等等;相反,他们清楚地知道,无任利已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中,马恩第一次运用唯物史观,从主体与客体、历史与现实等不同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文中突出“两个必然”“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二、三部著作中共产主义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当我们将《手稿》中的上述思想与公认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相对照,我们就不难发现,《手稿》中关于共产主义的观点,是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萌芽。如《形态》中指出:“我们称之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及以《宣言》结束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些思想都可以在《手稿》中找到其萌芽,这说明,《手稿》中有关共产主义的思想观点,确实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前奏。

《手稿》可以说是马克思青年时代思想进程的总结,同时是走向成熟阶段的起点。在这之前,马克思的批判矛头主要指向德国封建专制制度,从这一手稿开始主要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这是马克思第一次对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所作的表述。

《形态》一改《手稿》对共产主义的抽象玄思,伴随着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正式确立,把共产主义彻底感性化和现实化,从不同的视角开辟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实践途径,其终极目标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马克思在《形态》中对共产主义的描述更趋现实和合理:共产主义已不囿于异化的消除和人的本质向人的回归,而是以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弊病为底蕴,是通过革命实践能够达到的全新境界。公务员之家

其次,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要在世界历史中完成。马克思说:“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可能实现一样。”这样,马克思就不仅把共产主义从天国拉向人间,而且从实现条件上指明“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马克思这个设想的意义不在于它的现实可能性,而在于它已经关注共产主义的实现条件和途径,这与《手稿》相比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第三,共产主义是永无止境的实践过程。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了共产主义消灭异化、使人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本质和最终解决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崇高使命,但就人的现实存在来说,这个使命很难完成。所以,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的这个高远的目标只能伴随人类同行,在全部人类无止境的历史中才能实现。这就与共产主义的现实维度形成悖论:现实维度指明只要达到必需的条件,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而形上维度却说共产主义只能在“历史的全部运动”中或“在现实中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才能实现。针对这个矛盾,马克思在《形态》中提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这段名言一方面澄清了将共产主义囿于可以企及的平台的简单理解,另一方面指出共产主义是一种运动,是在消灭现存状况中的现实生成过程,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实践过程。

共产主义范文篇5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

一、三部著作对共产主义的表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到:“共产主义是扬弃私有财产的积极表现;开始时它作为普通的私有财产出现。共产主义是从私有财产的普遍性来看私有财产关系,”“对私有财产的最初的积极扬弃,即粗陋的共产主义,不过是想把自己作为积极的共同体确定下来的私有财产的卑鄙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为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一文中是这样对共产主义定义的:“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定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比如你们要应该彼此互爱呀,不要做利已主义者呀等等;相反,他们清楚地知道,无任利已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中,马恩第一次运用唯物史观,从主体与客体、历史与现实等不同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文中突出“两个必然”“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二、三部著作中共产主义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当我们将《手稿》中的上述思想与公认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相对照,我们就不难发现,《手稿》中关于共产主义的观点,是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萌芽。如《形态》中指出:“我们称之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及以《宣言》结束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些思想都可以在《手稿》中找到其萌芽,这说明,《手稿》中有关共产主义的思想观点,确实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前奏。

《手稿》可以说是马克思青年时代思想进程的总结,同时是走向成熟阶段的起点。在这之前,马克思的批判矛头主要指向德国封建专制制度,从这一手稿开始主要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这是马克思第一次对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所作的表述。

《形态》一改《手稿》对共产主义的抽象玄思,伴随着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正式确立,把共产主义彻底感性化和现实化,从不同的视角开辟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实践途径,其终极目标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马克思在《形态》中对共产主义的描述更趋现实和合理:共产主义已不囿于异化的消除和人的本质向人的回归,而是以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弊病为底蕴,是通过革命实践能够达到的全新境界。

其次,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要在世界历史中完成。马克思说:“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可能实现一样。”这样,马克思就不仅把共产主义从天国拉向人间,而且从实现条件上指明“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马克思这个设想的意义不在于它的现实可能性,而在于它已经关注共产主义的实现条件和途径,这与《手稿》相比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第三,共产主义是永无止境的实践过程。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了共产主义消灭异化、使人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本质和最终解决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崇高使命,但就人的现实存在来说,这个使命很难完成。所以,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的这个高远的目标只能伴随人类同行,在全部人类无止境的历史中才能实现。这就与共产主义的现实维度形成悖论:现实维度指明只要达到必需的条件,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而形上维度却说共产主义只能在“历史的全部运动”中或“在现实中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才能实现。针对这个矛盾,马克思在《形态》中提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这段名言一方面澄清了将共产主义囿于可以企及的平台的简单理解,另一方面指出共产主义是一种运动,是在消灭现存状况中的现实生成过程,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实践过程。

共产主义范文篇6

总则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团结全国各族青年,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展壮大,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前列,有着光荣的历史。在建立新中国,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进程中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为党培养、输送了大批新生力量和工作骨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共青团根据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紧密围绕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开展工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现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努力为党输送新鲜血液,为国家培养青年建设人才,团结带领广大青年,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积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对青年的教育和引导,组织青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广泛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增强青年的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团员还必须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努力帮助青年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不断提高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带领青年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组织青年参加改革开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促进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学习和适应现代管理方式,诚实劳动,勇于创新,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建功立业。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充分发挥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在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青年的具体利益,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独立活动,关心青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切实为青年服务,向党和政府反映青年的意见和要求,开展社会监督,同各种危害青少年的现象作斗争,保护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决维护和发展全国各族青年之间的团结友爱,加强同香港特别行政区青年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青年同胞、台湾青年同胞和海外青年侨胞的团结,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共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坚持和平友好、独立自主、相互学习、平等合作、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青年组织的交往和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要完成现阶段的基本任务,必须不断加强团的建设。要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生动活泼、富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共青团建设成为团结教育青年的坚强核心。团的建设必须贯彻以下基本要求:

(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全团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和行动,团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把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使党的基本路线在团的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

(二)坚持党建带团建。把党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团的建设之中,使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规划。

(三)坚持先进性与群众性的统一。教育、引导青年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挥团员的模范作用;广泛团结青年,与青年保持密切的联系。

(四)坚持把竭诚服务青年作为团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吸引和凝聚青年。

(五)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共青团根本的组织原则。要充分发扬民主,切实保障团员的民主权利。要实行正确的集中,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保证团的决议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六)坚持不懈地抓好基层建设。基层组织是团的一切工作的基础。团的领导机关要确立基层第一的观念,发扬务实、求实的作风,深入基层,服务基层,不断增强基层活力。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受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领导,团的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受同级党的委员会领导,同时受团的上级组织领导。

第一章团员

第一条年龄在十四周岁以上,二十八周岁以下的中国青年,承认团的章程,愿意参加团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团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团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团员年满二十八周岁,没有担任团内职务,应该办理离团手续。

团员加入共产党以后仍保留团籍,年满二十八周岁,没有在团内担任职务,不再保留团籍。

第二条团员必须履行下列义务:

(一)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团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二)宣传、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完成团组织交给的任务,在学习、劳动、工作及其他社会活动中起模范作用。

(三)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团的纪律,执行团的决议,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的安全挺身而出,英勇斗争。

(四)接受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积极履行保卫祖国的义务。

(五)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热心帮助青年进步,及时反映青年的意见和要求。

(六)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改正缺点和错误,自觉维护团结。

第三条团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参加团的有关会议和团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接受团组织的教育和培训。

(二)在团内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三)在团的会议和团的报刊上,参加关于团的工作和青年关心的问题的讨论,对团的工作提出建议,监督、批评团的领导机关和团的工作人员。

(四)对团的决议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保留,并且可以向团的上级组织提出。

(五)参加团组织讨论对自己处分的会议,并且可以申辩,其他团员可以为其作证和辩护。

(六)向团的任何一级组织直至中央委员会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

团的任何一级组织或个人都无权剥夺团员的权利。

第四条接收团员必须严格履行下列手续:

(一)申请入团的青年应有两名团员作介绍人。

(二)介绍人应负责地向被介绍人说明团章,向团的组织说明被介绍人的思想、表现和经历。

(三)要求入团的青年要向支部委员会提出申请,填写入团志愿书,经支部大会讨论通过和上级委员会批准,才能成为团员。被批准入团的青年从支部大会通过之日起取得团籍。

第五条新团员必须在团旗下进行入团宣誓。誓词如下: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团的章程,执行团的决议,履行团员义务,严守团的纪律,勤奋学习,积极工作,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第六条团员由一个基层组织转移到另一个基层组织,必须及时办理组织关系转接手续。

第七条对于模范履行团员义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保卫祖国的事业中有显著成绩的团员,团的组织应当给以奖励。

奖励分为:通报表扬,由团的中央、省、市(地)、县级委员会和基层团委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第八条对于不执行团的决议、违反团章的团员,团的组织应当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精神,进行批评和帮助,情节严重的,给以纪律处分。

处分分为: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团内职务,留团察看,开除团籍。

留团察看的时间为六个月或一年。团员在留团察看期间没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不得作青年入团的介绍人。留团察看期满,改正了错误的,应当及时恢复其团员的上述权利;坚持错误不改的,应当开除团籍。

第九条对团员的纪律处分,必须经支部大会讨论通过,报上级委员会批准。

对团员给以开除团籍的处分,必须经县级委员会或被县级以上团的委员会授权的团的基层委员会批准。

第十条团的组织对团员作出处分决定,必须严肃慎重,实事求是。支部大会在讨论决定对团员的处分时,除特殊情况外,应当吸收本人参加,认真听取他的意见。决定后如果本人不服,可以提出申诉,有关团组织必须负责处理或者迅速转递,不得扣压。

第十一条团员有退团的自由。团员要求退团应向支部委员会递交书面报告,由支部大会决定除名,并报上级委员会备案。

团员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交纳团费、不过团的组织生活,或连续六个月不做团组织分配的工作,均被认为是自行脱团。团员自行脱团,应由支部大会决定除名,并报上级委员会批准。

第二章团的组织制度

第十二条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团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是:

(一)团员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

(二)团的全国领导机关,是团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地方各级团的领导机关,是同级团的代表大会和它产生的团的委员会,团的各级委员会向同级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三)团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外,都由选举产生。

(四)团的各级领导机关应当经常听取并认真处理下级组织和团员的意见;团的下级组织既要向上级组织请示、报告工作,又要独立负责地解决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问题。团的各级组织要使团员对团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

(五)团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第十三条团的各级委员会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设立适当的工作部门。团的县级以上各级委员会可以派出代表机关。

在团的各级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同级党的组织和上级团的组织认为有必要时,经过共同研究,取得一致意见,可以调动或指派团组织的负责人。

第十四条团的各级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委员会的产生,要体现选举人的意志。选举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候选人的产生要广泛发扬民主,候选人名单要充分酝酿讨论。可以直接采用候选人数多于应选人数的差额选举办法进行选举,也可以采用差额选举办法进行预选,产生候选人名单,然后进行等额正式选举。选举人有了解候选人情况、要求改变候选人、不选任何一个候选人和另选他人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选举人选举或不选举某个人。

团的中央和地方各级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中的专职团干部调离团的岗位,其委员或候补委员的职务自行卸免。委员缺额由候补委员按得票多少依次递补,卸免和递补须经全会确认。

第十五条团的县级和县级以上委员会在必要时可以召集代表会议,讨论和决定需要由代表大会解决的重大问题。代表会议可以增选委员会的部分成员。增选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的数额,不得超过该级代表大会选出的委员和候补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代表会议代表的名额和产生办法,由召集代表会议的委员会决定。

第十六条有关全团性的工作,由团的中央委员会作出决定,统一部署。

各级团组织的报刊和其他宣传工具,必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团的上级组织和本级组织的决议与工作任务,反映青年的意见和要求。

第三章团的中央组织

第十七条团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由中央委员会召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提前或延期举行。

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及产生办法,由中央委员会决定。

第十八条团的全国代表大会的职权是:

(一)审查和批准中央委员会的工作报告;

(二)讨论和决定全团的工作方针、任务和有关重大事项;

(三)修改团的章程;

(四)选举中央委员会。

在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委员会执行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团的全部工作。

第十九条团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常务委员若干人,组成常务委员会;选举第一书记一人和书记若干人,组成书记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由常务委员会召集,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和常务委员会闭会期间,书记处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

第四章团的地方和军队的组织

第二十条团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辖市、自治州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

团的县(市、旗)、自治县、市辖区代表大会每三年举行一次。

团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由同级团的委员会召集。在特殊情况下,经同级党的委员会和团的上级委员会批准,可以提前或延期举行。

第二十一条团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的职权是:

(一)审查和批准同级委员会的工作报告;

(二)讨论和决定本地区团的工作任务和有关重要事项;

(三)选举同级委员会;

(四)选举出席上一级团的代表大会的代表。团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执行上级团组织的指示和同级团的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本地方团的工作,定期向上级团的委员会报告工作。

第二十二条团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各该级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和书记、副书记。团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全体会议由常务委员会召集,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在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由常务委员会行使委员会的职权。

团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组成,必须经同级党的委员会和上级团的委员会批准。

第二十三条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中团的工作,是军队和武警部队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军队和武警部队中团的组织在党的委员会和政治机关的领导下,根据团中央委员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或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治部的规定和指示进行工作。

第五章团的基层组织

第二十四条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中队和其他基层单位,凡是有团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建立团的基层组织。

团的基层组织,根据工作需要和团员人数,经上级团的委员会批准,分别设立团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

在基层委员会、总支部下建立支部。如果工作需要,在基层委员会下也可以建立总支部。在一个支部内可以分若干个小组。

支部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由团员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两年或三年,其中大、中学校学生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一年。基层委员会由团员大会或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两三年至五年。

第二十五条团的基层组织设置应从实际出发,可以不完全与党组织和行政建制对应。适应街道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等单位和领域的特点,灵活设置团的组织。

第二十六条团的基层组织是团的工作和活动的基本单位,应该充分发挥团结教育青年的核心作用。它的基本任务是:

(一)组织团员和青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

(二)宣传、执行党和团组织的指示和决议,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充分发挥团员的模范作用,团结带领青年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

(三)教育团员和青年学习革命前辈,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树立与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观念,自觉抵制不良倾向,坚决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四)了解和反映团员与青年的思想、要求,维护他们的权益,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和休息,开展文化、娱乐、体育活动。

(五)对要求入团的青年进行培养教育,做好经常性发展团员工作,收缴团费,办理超龄团员的离团手续。

(六)对团员进行教育和管理,健全团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监督团员切实履行义务,保障团员的权利不受侵犯,表彰先进,执行团的纪律。

(七)对团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发现和培养青年中的优秀人才,推荐他们进入更重要的生产和工作岗位。

第六章团的干部

第二十七条团的干部是团的工作的骨干。共青团要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大胆选拔年轻干部,保持团干部队伍年轻化的优势,努力实现团干部队伍的革命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在“保留骨干、以资熟手”的同时,不断为党和国家输送年轻干部。

第二十八条团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团员和青年的表率,模范地履行团员的各项义务,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勇于创造、自觉奉献,做党放心、青年满意的干部。

(一)政治上要坚强。具有相应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水平,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立志改革开放,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二)学习要刻苦。带头学习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知识,不断提高思想政策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工作要勤奋。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知难而进,积极主动地在青年中开展工作,努力做出实绩。

(四)作风要扎实。朝气蓬勃,实事求是,发扬民主,敢想敢干,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沾染官僚习气,热心为青年服务,做青年的知心朋友。

(五)品德要高尚。顾全大局,公道正派,团结同志,助人为乐,诚实谦虚,清正廉洁,有自我批评精神,自觉接受团员和青年的监督。

第二十九条团的各级组织负有协助党管理团干部的责任。要加强对团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建立正规的培训制度,办好各级团校和培训班;建立和健全团干部的考核制度;主动向有关党委和团委推荐下级或同级团组织负责人人选,对团干部的调动提出建议。

团的各级组织要关心团干部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休息,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积极为他们的成长和转业创造条件。

对工作有显著成绩的团干部,团的组织应当给以表扬和奖励。

第三十条团干部要认真了解党组织工作全局,主动汇报团的工作情况,积极负责地发表意见,结合团的工作实际,创造性地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

第七章团旗、团徽、团歌、团员证

第三十一条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旗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胜利;左上角缀黄色五角星,周围环绕黄色圆圈,象征中国青年一代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团的重要会议以及团日活动可以使用团旗。

第三十二条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的内容为团旗,齿轮,麦穗,初升的太阳及其光芒,写有“中国共青团”五字的绶带。它象征着共青团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团结各族青年,朝着党所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团的组织和团员应按规定使用团徽。

第三十三条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为《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第三十四条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证封面为墨绿色,象征着青春和朝气蓬勃的青年运动;封面上方印有红色烫金团徽,象征着共青团是团结教育青年的核心。团的组织和团员应按规定管理和使用团员证。

第八章团的经费

第三十五条团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团员交纳的团费、党和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关于青少年事业的专项经费、团属经济实体收益、正当的社会资助和团组织的其它合法收入。

第三十六条团费的交纳和管理使用办法由中央委员会统一规定。

第三十七条团属经济实体,必须认真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努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服务,为团的事业服务。

第九章团同少年先锋队的关系

第三十八条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受中国共产党的委托领导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工作。共青团要发扬“全团带队”的传统,健全少先队组织的各级工作机构,支持少先队创造性地开展活动,保护和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坚持以社会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少年儿童,引导他们听党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锻炼身体,培养能力,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共产主义范文篇7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不同的理想信念,决定着一个人不同的人生追求和思想境界。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这就决定了,共产党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根本信仰,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关键是要弘扬科学的精神,自觉地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在自然科学发展取得最先进的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考察和研究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后,得出的科学论断。否定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就会否定马克思主义。面对共产主义所遭受的严重曲折,有些同志对这一科学论断产生了怀疑,对社会主义能否战胜资本主义,共产主义能否实现,在信念上发生了动摇,进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产生了怀疑。因此,有的党员干部包括少数领导干部,对共产主义理想公开言称“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主张改革要“像前苏联那样,一步到位”,走私有化的道路;有的讲,“理想是远的,权力是硬的,钞票是实的”,所以要“不想远的,抓拄硬的,捞到实的”;有的精神不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浑浑噩噩打以日子;有的意志消沉,思想空虚,求神算命,在封建迷信中寻求精神寄托,以致做出请“瞎子”算凶吉、向“巫婆”问前程的的蠢事来;有的贪图享乐,追求低级趣味的“潇洒”。把奢侈生活当做“乐事”沉湎于花天酒地而不能自拔;有的千方百计为自己找后路。利用职权,贪污受贿,谋取私利,这些问题都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动摇带来的后果。再如:“”问题。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沉湎于李洪志编造的宣扬唯心主义、有神论和伪科学的歪理邪说之中,最根本的原因,也就是没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共产主义理想的科学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因此,对于一名共产党员说来,以科学思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始终都是第一位的,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强调共产党员要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首先,从国内情况看,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重要时期。历史证明,每当社会处于重大转折关头,思想领域的矛盾和斗争往往异常激烈。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社会已发生和正在发生着复杂而又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形式与社会生活方式都呈现多样化。它一方面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使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愈来愈活跃和丰富;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使一些人思想上产生迷惘,对个人命运、社会的前途感到难以把握。在这种情况下,各种落后的甚至腐朽反动的思想影响还残存着,那些代表落后与愚味的唯心主义鬼神学说和封建迷信的东西,遇到适宜的气候,就会沉渣泛滥,侵蚀人们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党员不能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就难免受到锓蚀,甚至会被各种错误思潮俘虏过去。部分党员、干部参与“”邪教组织活动、修炼“法轮大法”,就是有力的证明。

其次,从国际局势看,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成为各国人民的强烈愿望,要求建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却极力维护其对世界的霸权统治,倚仗经济、技术和军事上的实力,通过政治施压、经济制裁、文化渗透甚至武力侵犯等手段,对他国的内政横加干涉,对他国的主权肆意践蹋。前不久,美国主导的北约集团对南联盟发动军事攻击,其实质就是美国为其控制欧洲进而称霸世界扫清障碍。在西方敌对势力眼里,社会主义的中国更是他们实现霸权的巨大障碍,因而从未放弃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特别是在东欧剧变和前苏联解体以后,他们加强对我国进行渗透的各种破坏活动,不断借口台湾问题或制造所谓人权、民族、宗教等问题,干涉我国内政,妄图通过支持台独势力、达赖集团和其他分裂分子,在我国的版图上打开一些缺口,进而全面分化我国,搞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颠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他们也讲要与中国保持接触,却是为其推行“和平演变”策略服务的。在接触中,他们常常以“友好”的面目出现,但从不放过任何机会,极力宣传他们的价值观,标榜他们的民主、自由、人权。这种文化上的渗透、思想上的侵蚀,由于没有硝烟、看不到血腥,因而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往往使人们思想麻痹、放松警惕,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和侵蚀。这就要求,共产党员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思想上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的形势面前,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从根本上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识破西方敌对势力的政治图谋,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袭,做到“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共产党员在理想信念上动摇,共产党内部就会出问题。前苏联和东欧演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如果我们作全面的历史的分析,就可以明确,他们的变化,不是社会主义本身带来的,不是共产主义的失败,而是那些国家的共产党内部出了问题,根本一点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发生动摇。历史表明,任何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巩固和发展,必然是充满着牺牲和奋斗,交织着成功和失败的曲折过程。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生的社会制度,在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是难免的,但这并不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失败。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不要就此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有了,失败了”。对此,我们应保持清醒的认识。还有的同志简单地把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作比较,得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错误结论。应当承认,我国同西方国家在经济发达程度上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这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我国是生产力水平极其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而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搞了几百年,而且在这几百年的发展中,充满了对不发达国家的掠夺和剥削,必须看到,社会主义在我国一经建立,就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其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令西方霸权主义者害怕,因而千方百计制造事端阻挠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实证明了这样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因此,我们不能也没有必要妄自菲薄,没有理由对社会主义制度、对共产主义理想产生动摇,更没有理由放弃马克思主义根本信仰。

共产主义范文篇8

为期一个月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即将结束,在培训期间,重读《共产党宣言》,有了不少新的认识。如果说一年前在专业课上的学习,使我对共产主义的发展历史、理论基础有了深入的了解,那么作为国际共产运动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这次重读《宣言》,让我对共产党本身、共产党的先进性和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曾经多次和友人谈起过信仰,而话题的开始一般是这样一个问题:"你有信仰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信仰,是宗教的创造,是它的全部目的,全部的美。"一位巴基斯坦作家如是说。是的,信仰是属于宗教的,人们相信它,仰望它,它高高在上,触不可及。基督教实质上所期待的只是天国,而不是地上的天堂。它在这里播种,是为了到那里去作永恒的收获。而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共产主义应当是一种信念,一种必胜的信心,当我们站在巨人的肩头,用各种语言同声高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我们看到了明天:资本主义必将灭亡,共产主义必将实现。

这就是信念--我们奋斗的目标。纵观历史,共产主义信念从产生到今天已经有近200年的历史了。近200年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国的共产主义运动时而蓬勃发展,时而走进低谷,但共产主义一定要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而与共产主义运动紧密相联的就是共产主义信念,虽然也是时而广泛传播,时而受到冷遇,出现过一些波折,但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真理至今仍以顽强的生命力植根于世界各国人民心中。那是一盏明灯,照亮全世界被剥削的人民,在黑暗中寻找光明。而共产党员要做的,就是创造一个"地上的天堂"!

这就是信念--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宣言》从分析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阶级、阶级斗争出发,分析了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产生了资产阶级社会,"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quot;。只不过"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由此,《宣言》得出结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个理论是唯物的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的基础上得出的,闪耀着科学的光芒。

这就是信念--无论现实多么复杂,我们要一如既往的坚持!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不是十全十美的。特别在我们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扫除社会中的各种消极现象需要更长的时间。对目前我国社会上存在的消极现象要进行具体分析,有的是生产力不发达、制度不完善造成的,有的是旧的思想影响造成的,有的是特定条件包括将长期处于同资本主义既矛盾斗争又借鉴合作的情况下滋生的,也有的是缺乏经验和没有正确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带来的。绝不能把各种消极现象归因于科学理论、归因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动摇理想信念。而我认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共产党人和一切先进分子,应该带领群众更加斗志昂扬地为消除各种消极现象,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而不懈地奋斗。在奋斗中不断坚持和发展科学理论,在奋斗中不断认识和调整主观同客观的关系,在奋斗中不断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提高民族的素质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奋斗中不断扩大"群众从事实上感到党和社会主义好"的影响。

共产主义范文篇9

(一)

理想是人类所特有的行动目标,是人类建筑在理性基础上的精神状态。人类从纯粹自然物中分化出来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成为有目的性的存在。人类在适应自然的同时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改造自然,使自然按照自己的目的发生改变,从而适合自己的生存。人类确定自己实践的目的,不是从个别主体的暂时需要出发,而是把主体作为一个类的存在、把实践作为一个不断的过程来考虑的。个体的需求要服从群体的需要,近期的目的要服从长远的目标。超越并引导着近期目的的长远目标,由于尚不具备实现的条件,所以只能是理性的创造物,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理想。长远的理想制约着人们现实的行动;坚定地相信某种理想一定会实现,理想就上升到了信念;把理想融入自己的世界观,使之成为个人的不朽价值和终生的奋斗目标,就是信仰。

由于生活的历史条件不同,生存环境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理性思维的方式和水平不同,不同主体提出的理想也各不相同。就社会理想——人类改造社会的长远目标而言,不同社会形态中的不同阶级,他们所向往的理想社会就迥然不同。迄今为止,人类社会中只有无产阶级的社会理想,才具有光明远大的前景和蓬勃的生命力。无产阶级的理想社会“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94页)

无产阶级的社会理想,即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它从社会实践中产生并经受了社会实践的检验。《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一个半世纪里,共产主义理想已经从“一个幽灵”变成了一面伟大旗帜,引导着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而高擎这面旗帜的始终是共产党人。

(二)

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把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作为自己的最高纲领。在80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共产主义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党要完成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任务,承担起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还要不要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或者说,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有没有实际意义?对于这个问题,一切真正的共产党人都应有清醒的认识。

第一,要把握好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长远奋斗目标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作为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核心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高举共同理想的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对象,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万众一心,实现我们的目标。但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不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终目的,在这个目标达到后,中国共产党还要领导中国人民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奋斗,直至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是确立全国人民共同理想的坐标。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终有一天共产主义也会成为全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

第二,要把握好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关系。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党的最低纲领是党在当前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所确立的社会理想,并非是理性强加给历史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论,它的根据就在现实社会当中。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实现,就是存在于现实中的那些根据——社会矛盾——的充分展开。共产党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就要从现实着手做艰苦的工作,为逐步展开共产主义的根据创造条件。所以,共产党人在当前阶段的奋斗目标,既要解决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又为实现自己最高奋斗目标创造条件。这就是所谓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最低纲领要统一于最高纲领。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在当前发展阶段的基本纲领,它一定要统一于我们党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离开了最高纲领,最低纲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三,要全面准确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关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变化了的实际相结合,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作出了切合实际的新结论。之所以要得出新结论,是由于有些原有的结论已经不能回答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问题,认识要扩展;有些原有的结论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揭示问题有局限,认识要深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受社会历史条件所限,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一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容纳社会生产力的程度估计不足;二是对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的长期性判断不准;三是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占有方式的预见简单化。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在这些问题上也有过错误认识,走过不少弯路。经过艰苦的探索,中国共产党人终于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党在承担起21世纪新的历史任务时,在这些方面研究新情况、得出新结论,是完全必要的。但是,这些方面的理论创新,仍然是与科学社会主义已有的那些科学结论一脉相承的,是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有着一脉相承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它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认识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致的。决不能因为我们党专注于这些方面的理论创新,就认为我们放弃、丢掉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恰恰相反,“三个代表”的要求正是在共产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提出的,也只有在共产主义的旗帜下,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

通过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革命、建设的经验教训,经历了认识和实践上的曲折、反复,我们党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而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于实现共产主义,需要经过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必须看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实事求是地指出这一点,表明了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态度。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要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论”,也要反对悲观失望的“渺茫论”。

什么是空想论?恩格斯曾经指出:“空想主义者的见解曾经长期支配着19世纪的社会主义观点,而且现在还部分地支配着这种观点”,对于信奉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那些人来说,“社会主义是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只要把它发现出来,它就能用自己的力量征服世界;因为绝对真理是不依赖于时间、空间和人类的历史发展的,所以,它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被发现,那纯粹是偶然的事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732页)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不依赖于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实践的绝对真理,这在思想路线上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是一脉相承的。把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当作一成不变的绝对真理,把它看成是超脱于人类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实践之上的僵死的东西,乃至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概念化,就是把科学社会主义退回到空想。

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作出科学上的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以往的经验教训已充分说明,这样做很容易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大家都应该深刻认识这个道理。”认识这个道理的关键,在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与时俱进的本质。

与“空想论”不同,“渺茫论”把共产主义看成是毫无希望的目标,把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看成是与现实完全不沾边的事情,其要害是放弃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破除“渺茫论”,我们必须把握这样几个观点。

第一,实现共产主义是社会变革过程与自然进化过程的统一。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科学论断表明,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同自然界的进化过程一样,遵循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化,政治制度的革新,意识形态的转变,乃至人们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的更新,都有其内在的时间量度,它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必须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从世界历史看,奴隶社会存在了数千年,封建社会存在了二千多年。在这样长的历史时期中,被剥削阶级始终没有停止过为争取自身解放而进行的斗争。资本主义制度迄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与资产阶级同时产生的无产阶级也从未停止过斗争,不过直到科学共产主义理论诞生,它才由自发的斗争转变为自觉的斗争。这种自觉的斗争已经进行了150多年,无产阶级还要继续斗争下去,直至取得实现共产主义的最后胜利。如果说历史上的奴隶阶级、农民阶级经过上千年的斗争也无法摆脱被剥削地位的话,那么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则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并有着非常光明的前途。

第二,共产主义是奋斗目标和奋斗过程的统一。当我们讲到共产主义的时候,它包括共产主义理论、共产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运动三方面的内容。共产主义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共产主义制度是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所预见的无产阶级获得完全解放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运动是无产阶级为实现共产主义制度而进行的现实斗争。共产主义理论是在分析现实社会内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它对未来社会的预见不是建立在头脑中,而是建立在现实社会的坚实基础上。与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相统一的实践,在这一理论产生的时候就已经在进行了。这个实践是一个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很长,但它始终是一个统一的运动过程。我们今天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做的一切,都是这个实践的必要环节,都是在为未来的共产主义大厦夯实牢固的地基。

第三,共产主义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统一。在社会历史范畴,认为社会的发展遵循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坚信人类的前途将会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使每个人都能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就是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生观的基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决定了一个共产主义者对于人生的基本态度,更高的思想境界可以使他们超越现实物质生活条件的限制,不计个人得失,把为人民利益而工作作为人生的第一需要,自觉地践行“无私奉献”、“公而忘私”、“助人为乐”等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行为规范。我国许多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先进典型,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共产主义道德楷模。

共产主义范文篇10

人类社会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汇流,第二个阶段是全球化。它们实际上是同一个过程,只不过属于首尾相接的不同阶段。

为什么人类社会的发展会呈现出这样的而不是别样的路径?

这是由人类社会的生存条件和初始状态决定的。

地球上的人类社会是在一些互相离散的点上发展起来的。

这里所谓的点是指人群活动的区域,即人群在地球上的投影。根据人群中个体数量的不等和活动范围的不同,这些点小的有几十公里方圆,大的有几百公里方圆。如果某个点上的人群发生整体性的迁徙,那么这个点便像影子一样随之移动。

与今天相比,最早的人类数量很少,他们活动的点极其稀少,加上这些点由于高山、沙漠、海洋而互相隔绝,因而我们可以认为人类社会是在互相离散的点上各自孤立地开始发展的。

随着各个点上的人类社会人口增加,生产能力提高,各个社会的活动空间就越来越大,所占用的各个点就越来越大。各个点全都扩大面积的结果,是使邻近的点相互越来越接近,终于有一天互相连成一片。到这时,人类社会就不再是在互相离散的点上发展了,而是在互相邻接的各自的国土内发展了。在现在中国领土的东部,黄河流域、长江以北的地区大约到周朝时就已经完成了点连成面的过程,长江以南地区大约到秦朝时也与江北连成一片了。然而,尽管如此,从全球的范围来看,这时中国东部、欧洲大陆、非洲大陆、美洲大陆、澳洲大陆上的人类社会,彼此之间仍然处在互相离散的点上,只不过这样的点大到数百万平方公里而已。一直到了17世纪以后,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起来的生产力使人类把地球上的每个点都连接起来以后,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才完全去除了互相离散的点的性质。

由氏族组成的离散的人类社会演变成由所有民族和国家组成的统一的人类社会的过程是一种汇流过程。

在人类社会汇流的过程中,不但人类活动的空间由互相离散的众多的点变成一个点,而且我们的人类社会概念所指的具体事物也在不断变化。当人类社会在地球上各个互相离散的点上分别产生时,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人类社会,当时人类的社会是有许多个的,各个社会是不同的。因此,最初我们所说的人类社会,指的是血缘家族,一个孤立存在的血缘家族(可能只有数十人至数百人)就是一个社会。接着,所谓人类社会指的是由互通婚姻的氏族组成的部落,一个或一组与其他部落隔绝的部落就是一个社会。再往后,人类社会指的是互相邻近互相交往的国家群落或民族群落。由于海洋、山脉、沙漠的阻隔,不同的国家群落或民族群落之间是相对离散的(少量微弱的长距离交往尚不能根本改变这种离散状态)。不同的群落就是不同的社会。当人类社会布满地球上可以占用的所有球面,地球上所有的民族和国家都联系到一起时,从外延上看,所谓的人类社会就只有一个了,这时的人类社会指的是地球上所有的民族和国家的总和。

统一的人类社会形成的过程,不但是各民族、各国家疆土联成一片的过程,而且是各民族、各国家的发展程度同步化的过程,是所有民族乃至所有种族融为一体的过程。

人类社会布满地球上可以占用的球面,在广度上达到日常活动的极限后,进一步的发展主要就是深度上的了。

人类社会开始布满地球上可以占用的球面是与工业革命同时发生的。大机器生产的出现使人类改造和影响自然环境的能力空前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商品交换关系迅速向全球扩展,人类社会的汇流过程此时便发展成全球化的过程。

可以说,汇流是全球化的必要准备,全球化则是汇流的必然趋势。

全球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其基础是经济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它主要体现为资本主义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生产部分不断扩大,其全球性生产与贸易的比重不断提高,跨国公司间的合并、收购及战略联盟日益活跃,跨国公司间的R&D、技术合作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跨国公司本身成为世界经济中重要的经济单位。生产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加快了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不断增多。原来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格局变成了包括具有一体化组织形式的集团之间的竞争、一体化集团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等多种形式的贸易竞争格局。作为世界市场上重要的经济实体,跨国公司实力日益强大,它们对生产要素、资源、市场等的控制并不亚于许多中小国家和地区,参与经济活动的范围及深度也不亚于国家。它们对各国经济贸易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大,是世界市场上极其重要的竞争者。跨国公司通过超国家的管理机构,控制和影响与其公司产品有关的全球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包括贸易和投资的开放体制、全球度量衡的统一,全球交通、通讯网络、资源、环境的管理,对跨国污染的控制,各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等广泛的方面。这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全球生产、贸易、消费以及世界政治已日趋被控制、操纵在少数跨国公司垄断巨头的手中。经济全球化显示出这样一种趋势,就是把整个地球上的人类社会连接为一个统一的经济主体。虽然当前离这一点还相当遥远,但是它的趋势确实如此。

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独立的经济主体内部都是实行生产要素和产品的直接分配,亦即计划调节的。小农家庭是如此,奴隶主庄园是如此,地主庄园是如此,资本家私营企业是如此,股份公司是如此,跨国公司也是如此。只有在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进行劳动和产品的交换时才需要通过商品和货币的形式,亦即通过市场。全球上的人类社会变成一个经济主体以后,原来存在于各个经济主体内部的计划调节机制必然将扩展成为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机制。

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共产主义社会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整个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亦即整个社会成为一个唯一的经济主体。除整个社会之外,不存在任何其它的经济主体。如果经济全球化使地球上的整个人类社会变成一个经济主体,那么它恰恰就是这样的社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那种共产主义社会从本性上说不应该是一个一个国家内部的社会形态,而应该是全人类统一的社会形态。这是因为,共产主义社会形态是全社会为一个经济主体的社会形式。而自从资本主义形式和商品形式把地球上所有的民族和国家都联系起来以后,各个民族和国家已经不是真正的全社会了,只有地球上的整个人类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全社会。如果共产主义关系仅仅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内部的关系,那么因为各个民族和国家都是互相独立的经济主体,如同原始共同体的情况那样,所以每一个民族和国家在与别的民族和国家交换产品(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各自的产品总会有所不同,因而这种交换是永远需要的)时,就必然要互相比较各自的劳动和物的生产条件,必然要借助于价值的形式,把产品作为商品来互相交换。这种情况,第一,与全社会即所有民族和国家为一个经济主体的规定是对立的,也就是与共产主义关系的本质规定是对立的。第二,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换必然会像原始社会末期曾经发生过的情况那样,导致各个民族和国家内部的共产主义关系(暂且假定它能在各民族和国家内部建立起来)解体。因此,共产主义社会从本性上说不能只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形态,或者只是各民族、各国家内部的形态,而只能是全人类统一的社会形态。

(正是以这种认识为背景,马克思和恩格斯才提出,"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它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将有世界性的活动场所。")

但是,共产主义社会并没有能力为自己营造这样一个全球性的场所即生存空间。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共产主义生产关系是全社会为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形式,在这种形式中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直接同一,所以共产主义生产关系是与直接社会化经济的交换关系相联系的。这种直接社会化经济的交换关系是自给经济的交换关系(在这种经济形式中,每一个经济主体,无论是它的生产还是它的消费,都不依赖于别的经济主体。没有别的经济主体,各经济主体自己也能生存。自给经济的这种性质,即每一个经济主体向内寻求满足的内向性,使得各个经济主体都不要求与外界发生联系)在更高水平上的回复。作为回复,这种直接社会化经济和自给经济都属于非商品性的交换关系。十分明显,具有这种交换关系形式的社会也同具有自给经济形式的社会一样具有内向性,而缺乏扩张力。即使共产主义生产关系和直接社会化经济交换关系在某个民族和国家内部产生(暂且假定这是可能的),它也很难扩展成全地球范围内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如同原始社会各共产主义共同体自我封闭、互相隔绝的情况一样。既然共产主义生产关系和直接社会化经济交换关系需要地球上的整个人类社会作为自己的生存空间,而它又无力去自己营造这个全球性的生存空间,那么就只好靠其它经济形式去为它准备好这个空间。

按照马克思的历史发展学说,共产主义生产关系和直接社会化经济的交换关系所需要的全球性的生存空间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商品交换关系来准备的。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所含有的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制的追求以及由此产生的攫取每一寸土地、每一个矿藏、每一个市场的要求,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有一种占领社会的每个角落、填满社会的每个缝隙的趋势。资本的这种本性决定它"总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物质基础并在资本主义关系下得到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化生产力,使资产阶级既具有进行大规模生产以满足世界性需要的能力,又具有进行全球性交往的手段。社会化生产力就像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飞翔的翅膀一样,使它向全地球的扩张能够由一种内在要求变成一种现实。资本的扩张通过"一个资本家打倒许多资本家。随着这种集中或少数资本家对多数资本家的剥夺,…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

在商品经济形式中,各个独立的经济主体只有处在与其它经济主体的联系中才能够存在,只有作为整个社会的组成部分才能够独立存在。商品经济形式中各经济主体要求与其它经济主体交往和联成一体的外向性也产生了一种扩张性,即进行商品生产的经济主体不与能够遇到的所有经济主体都发生交往绝不罢休,不与能够遇到的所有经济主体都联成一体绝不罢休。商品经济形式要求征服它所遇到的一切经济主体,覆盖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填满社会经济活动机制的每一个缝隙。

显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商品交换关系向全地球整个人类社会的扩张,在趋势上是一致的,在范围上是相同的。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商品交换关系要求填满人类社会每一个缝隙的这种特性,使它们不再像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经济形式那样,仅仅作为某个氏族、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经济形式就满足了,而是要求成为地球上整个人类社会统一的经济形式,也就是说,使地球上所有的民族、所有的国家在某一时刻都同时具有这种经济形式,这种经济形式在一定时间内成为地球上唯一的经济形式。

这样,它们就具有全球化的内在驱动力,从而为共产主义社会准备出它所需要的全球性场所。

因为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只能以整个地球为场所,所以没有全球化就没有共产主义。而没有资本主义就没有全球化。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资本主义就没有共产主义。

恩格斯说,资本主义制度"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难以形容的痛苦,但是也只有它才能产生使新社会制度成为可能的条件"。"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发展到甚至对我们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的阶段,才有可能把生产提高到这样的水平,以致使得阶级差别的消除成为真正的进步,使得这种消除持久巩固,并且不致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引起停滞甚至衰落。但是生产力只有在资产阶级手中才能达到这样的发展水平。"恩格斯还指出,马克思和他所设想的那种共产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最后产物"。这些论述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那种共产主义生产关系及与之相联系的交换关系只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商品交换关系发展过度的产物,并且只能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商品交换关系之后出现。

在全球化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造成自然资源掠夺式开发,生态平衡破坏,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为各经济主体内部生产的有计划同全球经济的无计划状态的矛盾,跨国公司内部生产的有计划同全球生产的无计划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向同全球资源、市场和消纳污染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过程中,"资本关系并没有被消灭,反而被推到了顶点。但是在顶点上是要发生变革的。"这种变革也就是承认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本性,使生产、占有和交换的方式同生产力的社会性相适应,由整个社会直接占有已经发展到除了适于社会管理之外不适于任何其它方式管理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