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01:34:06

共产党范文篇1

第一条为加强党内监督,发展党内民主,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坚持党的先进性,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党内监督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

第三条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

第四条党内监督的重点内容是:

(一)遵守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维护中央权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决议、决定及工作部署的情况;

(二)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法执政的情况;

(三)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情况;

(四)保障党员权利的情况;

(五)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执行党和国家有关规定的情况;

(六)密切联系群众,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情况;

(七)廉洁自律和抓党风廉政建设的情况。

第五条党内监督要与党外监督相结合。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应当自觉接受并正确对待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第二章监督职责

第六条党的各级委员会在党内监督方面履行下列职责:

(一)领导党内监督工作,明确同级纪委和党委工作部门、直属机构、派出机关以及相当于这一级别的党组(党委)在党内监督方面的任务和要求;

(二)制定贯彻上级党组织和同级党的代表大会关于加强党内监督工作决议、决定的措施,研究解决党内监督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三)对党委常委、委员,同级纪委和党委工作部门、直属机构、派出机关以及相当于这一级别的党组(党委)的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监督;

(四)对下一级党组织及其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进行监督;

(五)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和基层委员会监督上级党委、纪委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党的中央和地方各级委员会派出的工作委员会,按照有关规定对所属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进行监督。

第七条党的各级委员会委员在党内监督方面的责任:

(一)对所在委员会、同级纪委和党委工作部门、直属机构、派出机关以及相当于这一级别的党组(党委)的工作进行监督;

(二)对所在委员会、同级纪委的常委、委员和党委工作部门、直属机构、派出机关以及相当于这一级别的党组(党委)的负责人进行监督;

(三)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委员和基层委员会委员,对本条第(一)、(二)项所列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问题和意见,署真实姓名以书面形式或其他形式向党委常委会、同级纪委常委会提出或向上一级党委、纪委反映;

(四)中央委员对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的意见,署真实姓名以书面形式或其他形式向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或中央纪委常委会反映。

对委员署真实姓名反映的问题、意见和建议,有关部门或人员应当及时转达,不得扣压;有关党组织应当及时研究、处理并以适当方式答复。

第八条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中央纪委在中央委员会领导下,党的地方各级纪委和基层纪委在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领导下,在党内监督方面履行下列职责:

(一)协助同级党的委员会组织协调党内监督工作,组织开展对党内监督工作的督促检查;

(二)对党员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和行使权力情况进行监督;

(三)检查和处理党的组织和党员违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的比较重要或复杂的案件;

(四)向同级党委和上一级纪委报告党内监督工作情况,提出建议,依照权限组织起草、制定有关规定和制度,作出关于维护党纪的决定;

(五)受理对党组织和党员违犯党纪行为的检举和党员的控告、申诉,保障党员的权利。

党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派出的纪律检查工作委员会,按照有关规定履行监督职责。

纪委对派驻纪检组实行统一管理。派驻纪检组按照有关规定对驻在部门的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进行监督。

党的地方和部门纪委、党组纪检组可以直接向上级纪委报告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发生的重大问题。

第九条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在党内监督方面的责任:

(一)对所在委员会及其派驻机构、派出的巡视机构的工作进行监督;

(二)对所在委员会常委、委员和派驻机构、派出的巡视机构的负责人进行监督;

(三)党的地方各级纪委委员和基层纪委委员,对本条第(一)、(二)项所列纪检机关(机构)和党员领导干部的问题和意见,署真实姓名以书面形式或其他形式向纪委常委会、同级党委提出或反映,对所在委员会委员、常委的意见还可以向上一级党委和纪委反映;

(四)中央纪委委员对中央纪委常委的意见,署真实姓名以书面形式或其他形式向中央纪委常委会或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反映。

对委员署真实姓名反映的问题、意见和建议,有关部门、机构或人员应当及时转达,不得扣压;有关党组织应当及时研究、处理并以适当方式答复。

第十条党员在党内监督方面的责任和权利:

(一)及时向党组织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

(二)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在党的会议上或向党的组织提出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反映,但不得公开发表同中央决定相反的意见;

(三)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

(四)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纪违法的事实,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五)参加党组织开展的评议党员领导干部活动,发表意见。

第十一条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除履行党员的监督责任和享有党员的监督权利外,按照有关规定对其选举产生的党的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及其成员进行监督,反映所在选举单位党员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章监督制度

第一节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

第十二条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方针政策性的大事,凡属全局性的问题,凡属重要干部的推荐、任免和奖惩,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党的委员会成员要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要关心全局工作,积极参与集体领导。

党的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应当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支持领导班子成员在职责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领导班子成员要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维护和增强领导班子的团结。

第十三条党的各级领导班子应当制定、完善并严格执行议事规则,保证决策科学、民主。

按照议事规则应当由集体讨论决定的事项,必须列入会议议程。

党的各级领导班子讨论决定事项,应当充分发表意见,对于少数人的不同意见,应当认真考虑。各种意见和主要理由应当如实记录。讨论干部任免事项,还应当如实记录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的情况。领导班子成员个人向党组织推荐领导干部人选,必须负责地写出推荐材料并署名。

党的各级领导班子决定重要事项,应当进行表决。表决采用口头、举手、无记名或记名投票等方式。表决结果和表决方式应当记录在案。

第十四条对于应当经集体讨论决定的事项而未经集体讨论,也未征求其他成员意见,由个人或少数人决定的,除遇紧急情况外,应当区别情况追究主要责任人的责任。

党的各级领导班子成员不遵守、不执行集体的决定,或未能按照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履行自己的职责,给工作造成损失的,应当追究责任。

第二节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

第十五条中央委员会作出的决议、决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内容,根据需要以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通报或向全党通报。

地方各级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作出的决议、决定,一般应当向下属党组织和党员通报,根据实际情况,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会议的内容和本地区的重要情况,根据需要以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通报或向本地区的党组织和党员通报。

第十六条党的各级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同级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根据需要将有关决策、重要情况向本次党的代表大会代表通报。

第十七条党组织对于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事关全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情况以及重大问题,应当按照规定时限和程序向上级党组织报告或请示。同时,地方各级党委应当在职权范围内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支持政府和有关方面独立负责地处理好有关问题。

对隐瞒不报、不如实报告、干扰和阻挠如实报告或不按时报告、请示的,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对下级请示不及时答复、批复或对下级报告中反映的问题在职责范围内不及时处置,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八条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应当向党组织如实报告个人重大事项,自觉接受监督。个人重大事项的具体内容,另行规定。

第三节述职述廉

第十九条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

中央纪委常委会向中央纪委全体会议报告工作。

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纪委常委会分别向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年报告工作一次。

设常委会的基层党组织的党委常委会、纪委常委会分别向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年报告工作一次。

第二十条中央各部门、直属机构、派出机关以及相当于这一级别的党组(党委),地方各级党委、纪委和党委工作部门、直属机构、派出机关以及相当于这一级别的党组(党委)的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在届中和换届前一年在规定范围述职述廉一次。

基层党委、纪委,党总支、党支部负责人,每年在规定范围述职述廉一次。述职述廉时可以邀请群众代表参加会议。

在届中和换届前的述职述廉后,上一级党组织应当结合当年的年度考核组织民主评议或民主测评。

第四节民主生活会

第二十一条党组织应当坚持和健全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按照规定开好民主生活会。通过民主生活会,统一思想,改进作风,加强监督,增进团结,提高依靠自身力量解决问题和矛盾的能力。

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应当按照规定参加双重组织生活会。

第二十二条领导班子召开民主生活会要切实保证质量。民主生活会的主题应当按照上级党组织的要求、针对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确定。

领导班子成员在民主生活会上,应当针对自身存在的廉洁自律方面的问题以及党员、群众、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和下级党组织提出的意见,负责任地作出检查或说明,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对开好民主生活会负责,并承担制定和落实领导班子整改措施的领导责任。

第二十三条党员、群众和下级党组织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意见、民主生活会情况和整改措施,应当按照规定如实上报,并将民主生活会情况和整改措施及时在一定范围通报。

党员有权了解本人所提意见和建议的处理结果。

第二十四条上级党组织应当加强对下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指导和监督。发现下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主题不符合要求,应当提出明确意见,必要时可以直接确定;认为下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不符合规定要求,可以责令重新召开。

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和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领导班子成员,除参加所在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外,每人每年应当参加一个以上省部级领导班子的民主生活会,了解情况。

地方各级党委、纪委和党委组织部门领导班子成员,除参加所在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外,每人每年应当参加一个以上下一级领导班子的民主生活会,了解情况。

第五节信访处理

第二十五条各级党委、纪委通过信访处理,对下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实施监督,及时研究来信来访中提出的重要问题。对重要信访事项的办理,应当督促检查,直至妥善处理。

第二十六条凡向党组织检举党员或下级党组织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以及党员控告侵害自己合法权益行为的,党组织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调查处理。党员署真实姓名检举的,应当视情况将处理结果告知该党员,听取其意见。

第六节巡视

第二十七条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建立巡视制度,按照有关规定对下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监督。

第二十八条巡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了解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决定和工作部署的情况,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情况,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政勤政的情况,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情况,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情况,中央要求巡视的其他事项;

(二)向派出巡视组的党组织报告巡视工作中了解到的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九条巡视组可以根据巡视工作需要列席所巡视地方的党组织的有关会议,查阅有关文件、资料,召开座谈会,与有关人员谈话,了解和研究群众来信来访中反映的有关领导干部的重要问题。

巡视组不处理所巡视地方的具体问题。

第七节谈话和诫勉

第三十条各级党委、纪委领导班子成员和党委组织部门负责人,应当不定期与党委工作部门、直属机构、派出机关以及相当于这一级别的党组(党委)和下级党组织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谈话,主要了解该地区、该系统、该单位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民主集中制、实施党内监督的情况和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廉政勤政的情况,提出建议和要求。

第三十一条党委(党组)或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进行任职谈话,应当把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廉政勤政方面的要求和存在的问题作为重要内容。

第三十二条发现领导干部在政治思想、履行职责、工作作风、道德品质、廉政勤政等方面的苗头性问题,党委(党组)、纪委和党委组织部门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及时对其进行诫勉谈话。对该领导干部提出的诫勉要求和该领导干部的说明及表态,应当作书面记录,经本人核实后,由组织(人事)部门或纪律检查机关留存。

第八节舆论监督

第三十三条在党的领导下,新闻媒体要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通过内部反映或公开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应当重视和支持舆论监督,听取意见,推动和改进工作。

第三十四条新闻媒体应当坚持党性原则,遵守新闻纪律和职业道德,把握舆论监督的正确导向,注重舆论监督的社会效果。

第九节询问和质询

第三十五条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委员,有权对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决议、决定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询问或质询。

党的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有权对纪律检查委员会全体会议决议、决定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询问或质询。

第三十六条询问可口头提出,也可以书面形式署真实姓名提出。有关部门应当作出说明。

第三十七条询问人在对有关部门所作的说明不满意的情况下,可以书面形式署真实姓名对同一问题提出质询。有关部门应当作出书面解释或答复。

对质询中发现的问题,有关党组织应当及时研究处理。质询人利用质询故意刁难、无理纠缠的,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追究责任。

第十节罢免或撤换要求及处理

第三十八条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委员,有权向上级党组织提出要求罢免或撤换所在委员会和同级纪委中不称职的委员、常委。

党的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有权向上级党组织提出要求罢免或撤换所在委员会不称职的委员、常委。

受理罢免或撤换要求的党组织应当认真研究处理。

第三十九条罢免或撤换要求应当以书面形式署真实姓名提出,并有根据地陈述理由。

提出罢免或撤换要求应当严肃慎重。对于没有列举具体事例,不负责任地提出罢免或撤换要求的,给予批评教育;对于捏造事实陷害他人的,依纪依法追究责任。

第四章监督保障

第四十条各级党委、纪委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发挥监督作用。

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应当正确履行职责,自觉接受监督。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党内监督职责、不遵守党内监督制度的,视情节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第四十一条各级党组织应当认真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健全工作制度,有效防范各种违纪行为的发生。对党组织和党员反映的问题,应当认真处理。

第四十二条鼓励、支持、保护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党员、党的代表大会代表在党内监督中发挥积极作用。对署真实姓名反映问题或检举、控告违纪违法行为的,党组织和有关人员应当为其保密;对泄露的要追究责任。对检举、控告党员或党组织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经查证属实的,给予表扬或奖励。对打击报复监督者的,对以监督为名侮辱、诽谤、诬陷他人的,以及在监督中有其他违纪违法行为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

第四十三条党组织发现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或接到检举、控告,认为需要查明事实、纠正错误、追究责任的,按照职责和权限,及时调查处理。

经过调查,需要追究党组织责任的,责令其纠正错误或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依照有关规定处理;需要追究党员责任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批评教育、组织处理或党纪处分;没有发现被调查的党组织或党员有违反规定行为的,应当作出书面结论,消除影响。

第四十四条党员、党组织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处理决定的党组织申诉。有关党组织应当认真复议、复查,并作出结论。如仍有意见,可以向上级党组织直至中央申诉。

申诉期间,不影响处理决定的执行。

第五章附则

第四十五条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党组织实施党内监督的规定,由中央军委参照本条例制定。

共产党范文篇2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召开,而党的诞辰纪念日是7月1日。为什么两者的时间不一致呢?为什么7月1日成了党的诞辰纪念日呢?

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成立后,在反动军阀政府的残暴统治之下,只能处于秘密状态,没有公开进行活动的环境。在大革命时期,党忙于国共合作、开展工农运动和支援北伐战争,没有条件对党的诞生进行纪念。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处在更加艰苦的农村战争环境或者在白色恐怖下进行斗争,仍没有条件组织统一的活动来纪念党的生日。直至1936年当中国共产党成立十五周年的时候,党的一大代表陈潭秋同志在莫斯科出版的《共产国际》杂志第七卷上,发表了《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回忆》一文,以表示对党的诞生的纪念。这是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最早的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一大是1921年7月底开幕的,但没有具体的日期。这篇纪念文章是以一大开会的月份为依据的,而不是以一大开幕的具体日期为依据的。当时,还没有举行过群众性的纪念党的生日的活动。

把7月1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辰纪念日,是同志于1938年5月提出来的。当时,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十七周年纪念日”。这是中央领导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七一”是党的诞生纪念日。

当时,在延安的曾经参加过一大的党的创始人只有和董必武两人。他们回忆一大是七月份召开的,但记不清楚确切的开会日期。因为缺乏档案资料,一时无法查证,所以就把7月1日确定为党的诞生纪念日。

“七一”作为党的生日,最早见于中央文件是在1941年6月。当时,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周年抗战四周年纪念指示》。指示说:“今年七一是中共产生的二十周年,七七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四周年,各抗日根据地应分别召集会议,采取各种办法,举行纪念,并在各种刊物出特刊或特辑”。这是以中共中央名义作出的把“七一”作为党的生日进行纪念的第一个文件。

此后,全党开始大规模地举行纪念党的生日的活动。当年7月1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创刊)出版了《中国共产党二十周年特辑》,发表了题为《纪念中国共产党二十周年》的社论,还发表了写的《中国共产党与革命战争》、林伯渠写的《中国共产党与政权》、吴玉章写的《我和共产党》等纪念文章。在此前后,该报还大量报道了延安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举行纪念党诞生20周年活动的情况。同年7月1日,重庆《新华日报》也发表纪念党的诞生的社论。

从此,“七一”就作为党的生日固定下来。每年的7月1日,全党都要热烈庆祝党的诞生纪念日。正如刘少奇同志所说:“这是我们党最重要的纪念日,也是中国人民、中国民族最重要的纪念日。”

共产党范文篇3

从那时起,几代冥顽不化的人对工人阶级的觉醒及其日益壮大的解放斗争感到“惊恐万状”,从那时起,甚至直到今天,在那些蒙昧主义者的怒吼声中,不断能听到那些仅仅由于拥有或传递《宣言》而被剥夺了自由、受到折蘑和被杀死的人们的痛苦呼号。的确,在过去乃至今天,都有人为《共产党宣言》,为实现《宣言》的思想而慷慨就义,它属于少数创造了世界历史并正在创造着世界历史的书籍之一。什么东西使得普鲁士的警察和沙皇的宪兵、意大利和德国的法西斯分子对这部著作追踪不已?什么东西使得今天在南非、智利和其他地方的种族主义者和军事独裁者搜索这本小册子?特别是在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过程中,又是什么东西使得成千上万的工人、农民、学生和科学家为了得到这本小小的书,保护它不被收缴,阅读和研究它并进一步传播它的内容,而拿自己的自由和健康乃至生命去冒险?

《宣言》所包含的划时代的思想有着牢固的科学基础,它为任何时代、任何肤色或种族的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指明了争取解放、和平、人类尊严与社会公正的道路。该书首次揭示了人类的过去与未来,其认识在此期间已无数次被世界历史的进程所证实,这些认识的全面和透彻使得该书对劳动群众产生了无比的吸引力,而又令敌视进步的那些人害怕它。《共产党宣言》以文献的形式反映了历史上两个彼此密切相连的事件: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在这两个朋友的参与领导下,以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形式建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这本外表十分不起眼、只有23页厚的小册子,是根据同盟的决议于1848年2月底在伦敦一家小印刷厂出版的,并立刻被送往该党在伦敦和大陆的地方组织。它不是一部学术著作,而是一份党纲,是经过长时间讨论、其基本内容于1847年12月被代表大会代表所接受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因此这一版以及1872年以前的再版在扉页上都未注明作者姓名。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概述了他们在1843年至1848年期间所获得的全部科学认识和政治经验——既有他们本人的经验,也有工人阶级的经验,扼要论述了他们的理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阶级斗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等学说。《宣言》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下以精辟的语言阐明了工人阶级斗争的道路和目标,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一种新社会制度的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使命,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作用。

千百万人的共同纲领

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极其重视这部纲领性著作的传播。早在1848一1849年革命期间,他们就推动或指导了《宣言》的第一批翻译工作,他们帮助了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以非法或合法方式进行的德文再版工作,并为其中一些版本撰写了专门的前言,他们两人,尤其是恩格斯,给1882年和1893年期间出版的部分俄文译本、英文译本、波兰文译本和意大利文译本写了详细的前言,其中一些前言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如果有人向这两位朋友请教如何去了解科学社会主义,他们会推荐以《共产党宣言》作为入门的教材。他们在以后的著作以及大量书信中一再谈到在《共产党宣言》中首次系统论述的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尽管在几十年的时间中他们不断发展和补充了它,然而没有任何重要问题需要修改。

恩格斯在晚年肯定地指出,《共产党宣言》的传播已经成为衡量国际工人运动进步的尺度,“某一国家的大工业越发展,该国工人想要弄清他们作为工人阶级在有产阶级面前所处地位的愿望也就越强烈,工人中间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就越扩大,对《宣言》的需求也就越增长。”[2]到那时为止,已经以14种语言出版了83个版本——这是一个胜利,一个在以后几十年中,尤其是在红色十月之后,不断扩大的胜利。

在过去70年中,仅在苏联就出版了大约400个版本,其中大量版本是用其他国家的语言出版的,它们是国际互助的标志。在德国,当我们的民族摆脱了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之后,德国共产党的出版社和德国社会的出版社将《共产党宣言》作为1945年5月以后的第一部政治理论著作出版,各自印了10万册。目前,《共产党宣言》以远远超过750万册的印数成为柏林迪茨出版社印数最多的出版物。另外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其他出版社还出版了若干高印数的《宣言》版本。

《共产党宣言》出版140年之际,估计在全世界流传着约120种语言的1100多个版本——这反映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不断前进,但是这个数字同时也提醒人们,还有几亿人在等待着能够用母语阅读科学社会主义的出生证。“《宣言》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1848年以来现代工人运动的历史”,恩格斯的这句话仍然是适用的。而今天比以往更为适用的是《宣言》的这位共同起草者1890年所补充的话:“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所有国家的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3]

如果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致力于不断用阶级斗争的实践来检验《共产党宣言》的基本认识,并向国际工人运动的新生组织介绍这部纲领性的著作,那么列宁则将这一传统发展到了更高阶段。他不断研究《共产党宣言》,经典性地证明了一个我们今天的每一位马克思列宁主义者都会体会到的经验:由于人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经历,这就决定了他在重新研究《宣言》时会产生新的观点和认识。列宁的几乎所有比较重要的理论著作,乃至他的全部革命活动都证明了这一点。例如19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制订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纲领、策略和组织任务,列宁借助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所阐述的思想论证了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斗争目标的辩证关系,当1905年这一革命之年需要将俄国工人联合到具有战斗力的阶级组织中的时候,列宁向工人们呼吁道:“请回想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宣言中说,无产阶级变成阶级,不仅是由于他们的团结日益加强,也是由于他们的觉悟日益提高。”[4]又如,1917年夏未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已直接提上日程的时候,列宁拿起《共产党宣言》重新研究,为了撰写《国家与革命》,他从《宣言》中汲取必要的思想启示,用以进一步发展理论和以理论为基础的实践。

工人阶级的和平使命

即使在今天,《共产党宣言》中最重要的内容仍然有说服力地指明了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摆脱了剥削、压迫和战争的新社会的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使命——这种对社会的预测自1917年以来在世界上日益发展的地区(也包括民主德国)已经成为现实。关于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学说,无论过去还是将来,都是我们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的不可动摇的基础,是我们为和平和社会主义进行斗争的不可动摇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由于认识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最先向人类揭示了战争如何产生的秘密,这是他们的不朽功绩之一。同时他们指出了怎样才能将战争从人类生活中永远驱除出去的方法。我们已经在《共产党宣言》及其序言中看到了这两个彼此紧密联系的科学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青年时期就指出,战争不是劫数,而是人为造成的,他们发现了战争与剥削阶级的经济利益、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者的扩张性追求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用短短两句话概述了他们新获得的认识:“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5]换种说法就是:如果一个民族内部或多个民族内部人对人的剥削被消除了,这个民族内部?约跋喙孛褡逯湟簿褪艘哉秸⒙佣岷团燮渌褡逦赶虻娜魏慰凸劾妗?BR>这在1848年是一个大胆、深远而又合乎逻辑的论证。历史证明,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正确的,譬如: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和平法令”,苏联已经持续了70年的和平政策以及社会主义国家联盟在40年中以保障和巩固和平为目标所开展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历史也证实了恩格斯早在1845年所阐述的观点,即一个“十分明白,战争只会使它损失人员和资本”[6]的没有剥削的社会绝不会想到去进行一场侵略战争。

在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马克思立足于《宣言》同时又分析了1861年英国工人的反战游行示威,他要求各国无产者,反对“为追求罪恶目的而利用民族偏见并在掠夺战争中洒流人民鲜血和浪费人民财富的对外政策”,“洞悉国际政治的秘密,监督本国政府的外交活动,在必要时就用能用的一切办法反抗它……为这样一种对外政策而进行的斗争,是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总斗争的一部分。”[7]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在这里比在《共产党宣言》中更为明确地阐明,保障和平、反对掠夺战争的斗争是工人阶级世界历史使命的不可分割的部分。1870年夏天,第一国际的德国和法国成员以及其他具有阶级觉悟的工人就是以这一认识为指导抗议即将爆发的普法战争的。工人阶级对和平与民族互谅的责任的认识使奥·倍倍尔和威·李卜克内西在战争爆发后不久就强烈谴责了霍亨索伦王朝的阿尔萨斯一洛林兼并法令,也使德国左派在“主要敌人就在本国”的口号下进行反对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斗争,并且在反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战争狂热的殊死斗争中加强了德国反法西斯主义者的力量。

今天,由于和平已成为人类继续生存的决定性条件,这一历史任务更为迫切!当然,今天所有的全球性问题都必须按社会进步的需要加以解决——并且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最终都以某种方式与能否以及能够多快地实现进一步裁军和持久地保障和平联系在一起。

历史证明,自马克思和恩格斯以来并且由于他们的缘故,争取和平的斗争成为工人阶级的人道主义目标的一部分——这种渴望和平的要求将革命的工人运动与所有其他热爱和平和保卫和平的力量联结在一起,因此、自《宣言》那个时代以来,为社会主义而进行的斗争也合乎规律地涵括了为和平而进行的斗争;自1917年以来,现实社会主义每得到一次加强都有益于和平。

《共产党宣言》仍适用于当今资本主义

如果我们将《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状况所作的分析与今天的资本主义现实作一比较就会发现,《共产党宣言》也具有持久的现实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写道:“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8]难道这一点对于目前的资本主义来说就不再适用了吗?

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说:“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他们同样地受到竞争的一切变化、市场的一切波动的影响。”[9]难道这一点对于存在着隐性大规模失业和可怕的“新的贫困”的帝国主义国家来说就不再适用了吗?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预测说,“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干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10]资本世界中越来越多的结构危机、股票行情暴跌、社会福利水平降低和成千上万人的生存受到威胁,难道不是每天都在证实着这个预言吗?

资本主义的现实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分析的资产阶级社会,尽管一方面通过当前的科技革命,另一方面通过工人阶级为改善其状况而进行的斗争,在其表现形式上有所变化,但实质上并未改变。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依旧是私有制,尽管它是以多国康采恩的匿名形式出现。尽管有“生产剩余价值的技术”[11]这一无稽之谈,剩余价值依旧是资本家所占有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尽管美其名曰通过劳动的“灵活化”而“赋予劳动人性化”或“新的机会”[12],剥削依旧是剥削。工人没有任何社会权利,“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13]

早在1845年,《共产党宣言》的共同起草者恩格斯在离杜伊斯堡和莱茵豪森不远的埃尔伯费尔德就声明,“为所有的人创造生活条件,以便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展他的人的本性,按照人的关系和他的邻居相处,不必担心别人会用暴力来破坏他的幸福”,[14]这便是不可转让的人权。当时的这一预测后来在《共产党宣言》中得到详尽、科学的阐释,并被证明是绝对现实的。

我们认为,今天《共产党宣言》的现实性和有效性首先在于,我们参与把《共产党宣言》中所确定的思想变成现实的过程。为此,我们不是刻板地去理解这一有效性。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每一种特定的经济形态都应当解决它自己的、从它本身产生的任务。”[15]因此,创造性地继承《宣言》中的思想财富的过程绝没有结束。

[注释][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7卷第27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66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64页

[4]《列宁全集》第2版第12卷第108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1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卷第609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6卷第13、14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4页

[9]同上,第278--279页

[10]同上,第275页

[11]参看奥.莱茵霍尔德《活着的马克思》,柏林出版社1983年版第86--87页

[12]参看彼.德利茨《资本与劳动之争中的科学技术及社会进步》,载于《统一》杂志1988年第1期第70页以及以下几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79页

共产党范文篇4

我体会,《共产党宣言》之所以有巨大的魅力和吸引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有非常强的逻辑性。这个逻辑不是空中楼阁,不是抽象的推理,而是与现实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从现实出发。它从工业革命把人变成了机器的奴隶开始,进而推断出社会越来越分裂为两大阶级;两大阶级对决的时候,工人阶级应该成立自己的政党,维护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政治统治,争得民主。这个逻辑非常准确地描绘了当时的现实,非常能打动人。但是,我们思考今天的现实,就不能拘泥于那时得出的结论了,而应学习它的逻辑。

《共产党宣言》的逻辑起点是,机器把人变成了奴隶、工具、附庸。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没有地位。但是,我们知道,二战后整个社会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脑力劳动逐步占重要的地位。这意味着,人成了生产力的主体,用强制性的奴役的方法,是不可能让人们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的。只能通过提高人的地位,包括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人的地位的提高,就改变了过去人变成机器附庸的情况。因此,脑力劳动推动下的科技革命给了我们一个认识问题的新的起点,也就是说,人由附庸、异化又开始向主体回归。这对于我们重新思考政党、思考发展很有意义。

比如说政党的组成人员。当人的主体地位越来越体现出来的时候,人不可能仅仅停留在无产者的身份上。他们的政治地位、也包括经济地位的提高,使他们不再是一无所有的劳动者,而成了中间阶层,成了小有财产的劳动者。这样的人数量增加,就使我们看到社会发展的另一种趋势,即形成了中间部分越来越大、两头越来越小的“橄榄型”社会。面对这样的趋势,政党作为把具有相同利益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的组织形式,性质上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恐怕不好像过去那样简单分属两大阶级,而是相互交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有各自的特殊属性,也有相互之间的交错地带。

又比如说政党的功能。政党既然要在这些千差万别、利益交错的阶级、阶层、集团之间纵横捭阖,又如何发挥它的功能呢?肯定和过去泾渭分明的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有明显的区别。这又是个很大的问题。

再比如说政党的目标。共产党的目标是消灭私有制。以往各种社会形态的私有制给社会带来的问题,确实是巨大的。和私有制对立的是公有制。但是,我们要的是什么样的公有制?难道就是像斯大林时代实行那样一套公有制吗?看来结论是否定的。那么,这个公有制又是怎样的?我们在探索,可以说,到现在都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当然,我们在探索,别人也在探索。比如说,职能社会主义,就是对所有制进行解构的一种新的观念,一种新的角度。你不能说这个东西完全没有一点道理。从这样的角度,去理解消灭私有制的含义,就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我不认为这种认识已经到头了,但我以为,它说明这个问题还是值得我们今天进行再思考的。

共产党范文篇5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共产党宣言》是划时代历史文献,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名著,具有普世永恒的价值。当今时代,究竟应如何解读、体会《共产党宣言》,把它运用于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这是理论工作者需要认真深入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尤其是在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这样重要的时刻。

一、今天应该从什么角度解读《共产党宣言》

最近我国期刊上发表了多篇纪念《共产党宣言》的文章,有些人对《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的认识并不全面、不深刻,这样会误导读者,尤其是不太了解历史和现实真相的年轻人。今天应该从什么角度来解读《共产党宣言》呢?我认为,十七大报告中的一段话非常重要,同志明确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这实际是阐明了“三与”、“三力”的问题。今天来解读《共产党宣言》一定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只有做到这三个“与”才能焕发出三个“力”,即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从三个“与”我们就应首先体会到中国最基本的国情,那就是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世界大国。在这样一个大国里,不能急于实现《共产党宣言》所指明的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不能急于求成。其次,我们应认识到,当今时代与《共产党宣言》发表时的蒸汽化时代截然不同,19世纪蒸汽化时代经过20世纪电气化时代,现在达到21世纪信息化时代。时生了很大变化·,不能停留在蒸汽化时代解读《共产党宣言》,今天应站在信息化新时代的高度来回顾《共产党宣言》。再次,应认识到要“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当今世界最广大人民群众最迫切的要求就是希望和平、发展、合作,过上安全、美满、幸福的生活。

今天解读《共产党宣言》要考虑到现实的三种因素:中国国情、当今时代特点和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还应该回顾一百六十年来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所走过的道路、所积累的经验教训。一百六十年来,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逐步取得巨大成就,也遇到重大挫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以及东亚的蒙古、柬埔寨等十一个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发生了剧变,共产党下台,社会制度倒退到资本主义。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这一重大挫折,应该认真反思,重新认识当今形势,贯彻《共产党宣言》所阐明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总结一百多年来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的一段话非常重要,也非常深刻:“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不仅是对我们党七十年历史的深刻总结,也是对一百多年来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特别是十月革命七十多年来世界共运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当前理论界有人认为,邓小平这段话是针对1991年时的情况而言的,已经不符合现在二十一世纪的形势了。邓小平当时指出“根深蒂固还是‘左’的”,“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有人认为这句话不符合当前中国的实际,现在是以右的东西抬头为主,特别是近年来民主社会主义在我国广为泛滥,当前主要应该防止右,而不是主要防止“左”。我认为,近年来民主社会主义的影响在我国之所以能够不断扩大,正是因为邓小平所指出的根深蒂固的“左”的东西我们还没有彻底克服。根深蒂固的“左”的东西在我国很难彻底地清除,右的东西就容易抬头。理论界有人认为,苏联、东欧国家都是被民主社会主义和平演变而发生倒退的,所以要防止苏联、东欧式的演变必须狠批、猛批民主社会主义。实际上,苏联、东欧国家之所以能够被民主社会主义和平演变,正是因为苏联、东欧国家的执政党——共产党长期坚持“左”的东西,长期难以改正“左”的错误和过度集权的体制,使广大人民群众对这些党倍感失望,对其不能成功进行改革、不能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倍感失望。当今世界有两个最具影响的社会主义思潮,一个是共产党的科学社会主义,另一个是社会党的民主社会主义。如果共产党不能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给予广大人民民主、自由,通过改革开放促进经济较快发展,使人民过上比较幸福、美满的生活,人民群众就很容易对科学社会主义、对共产党感到失望。但广大人民又不愿回归资本主义,也不认同资本主义,于是才转向从社会党的民主社会主义另外寻求出路,正如我国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句所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共产党的科学社会主义如若不能有效地推进改革,人民群众只好从社会党的民主社会主义那里寻求出路,因此必须清除根深蒂固的“左”的影响,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尤其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能使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科学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改革的全面成功就会如“山穷水复闯新路”,达到“柳暗花明在本村”。这样人民群众就不会再从民主社会主义那里去另外寻求出路了。

二、如何理解《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当今解读《共产党宣言》,首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对《共产党宣言》所阐明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究竟应怎样概括、怎样理解。有人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概括了如下六条:第一,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第二,阶级斗争学说;第三,无产阶级必须组织自己的政党;第四,无产阶级必须夺取政权,取得政治统治权;第五,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第六,与传统的观念实行彻底的决裂。

首先,这六条概括是不够全面的,恰恰漏掉了最重要、最根本的一条,这就是《共产党宣言》第二章最后一段所阐明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才是《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开展阶级斗争,夺取政权,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与传统观念作彻底决裂,这些都只是手段,而不是我们奋斗的最终目标,共产党人奋斗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必须落实到每一个人,不能笼统地讲整体上的解放,还必须落实到个体的解放、每一个人的解放。因此,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一条原则就是实现人的解放。《共产党宣言》表述得很明确,“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即是其前提条件,不能只讲“一切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要达到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每一个人的自由解放,每一个人的自由解放才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什么是人的解放呢?人的解放就是使人达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只有达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人才能够从艰险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贫穷困苦中解放出来,从愚昧无知中解放出来,从社会奴役中解放出来,从自然灾害中解放出来,人才能够过上安全、美满、幸福的生活。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阶级斗争、夺取政权、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与传统观念作彻底决裂等都是路径和手段,如此概括恰好忽略了共产党人奋斗的最终目标,因而是不全面的,漏掉了最关键的东西、最根本的一条。

其次,当今时代,对此六点原则性概括应怎样理解、怎样贯彻也要做出具体分析。

第一,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或者资本主义必然发展到社会主义。对于资本主义怎样必然发展到社会主义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要进行无产阶级世界革命。《共产党宣言》最后一句话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联合起来就是进行无产阶级世界革命。但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无产阶级世界革命将首先由西欧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德三国携手、带头进行,因为它们资本主义最发达,社会生产力最发达。英、法、德三国首先取得胜利,然后再带动东欧、亚洲和其他洲的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全面胜利。应当认识到,当代世界已从蒸汽时展到信息时代,通过马克思、恩格斯19世纪所提出的进行无产阶级世界革命来使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做不到的。当今的世界资本主义固然矛盾重重,但是还有相当强的生命力,因此,观察当今世界不能只看到社会基本制度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根本对立的,还应该看到二者有相融的一面。当今世界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后仅剩下五个国家(中国、越南、朝鲜、老挝、古巴),当今世界资本主义还具有相当强大的力量,这正是因为它在一百多年与社会主义的较量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吸取社会主义对它有益、有帮助的东西。例如,在保证资本家剩余价值的前提下保障劳动人民的生活,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大多数劳动人民都能活得下去,并且生活能够逐步得以改善,使饥寒交迫的人越来越少,这样无产阶级革命就很难搞起来。此外,社会主义提出的计划经济设想经过苏联实践有效以后,资本主义国家也从中借鉴了对其有用的东西,自1933年罗斯福新政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就借鉴了苏联实行计划经济的经验,加强了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使市场经济不再是完全盲目的、无序

资本主义还在保障广大劳动人民权益的基础上吸收广大工人参与企业管理,由私人资本发展到社会资本,股份经济、社会基金也都有很大发展,它吸收了劳动人民很多油脂。《共产党宣言》产生于蒸汽化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经过列宁时期电气化的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当代信息化的社会资本主义的新时代。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主义因素在逐步增长、国家的社会职能在逐步增强的新时代。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出的无产阶级世界革命是难以做到的。因而,今天的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为世界社会主义将要经历另外一个进程,就不是19世纪和20世纪所设想的通过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风暴来摧毁资本主义。今天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发展难以再现19世纪、20世纪的那种急风暴雨式的斗争,而将是在和风细雨的条件下逐步地改良、逐步地推进。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既存在根本区别又是互相相融的,今天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都认识到过去急于消灭资本主义是错误的,改革开放以后都在不同程度上发展了非公经济,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说是有资本主义因素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资本主义国家是有社会主义因素的资本主义国家。应当认识到,今天两种社会制度的和平共处就是有资本主义因素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有社会主义因素的资本主义国家两类国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才能长期和平共处、长期协作竞争甚至还有各种形式的斗争。今天世界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关系并不是过去所设想的你死我活,而是我活你也活,是要长期和平共处协作,达到双赢,双赢并不是说资本主义会千秋万代,社会主义发展了,资本主义也会沿着它的道路发展到社会主义。将来的世界不会是趋同于资本主义,也不会趋同于既非资本主义又非社会主义的第三种社会制度,一定会共同发展到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不是过去苏联那种模式的权力过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有严重弊端的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国家所达到的社会主义更不会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它定会吸收当代资本主义的很多精华,又会开创出其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阶级斗争学说。不能否认当今国内国际都还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但是应该认识到,以往的阶级斗争就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斗争,今天的阶级斗争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已经退居次要地位了。在我国,阶级矛盾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可能激化,这一点的确不应忽视。但在我国当代具体条件下,完全能够化解各种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有可能化解各种阶级矛盾,化敌为友。今天在国内还一味宣扬阶级斗争而时刻认识不到在存在阶级矛盾的条件下,可以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来解决很多具有敌对性质的阶级矛盾问题,认识不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可能性,这样就可能重蹈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性错误。只看到阶级斗争而认识不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可能性,这样理解是不恰当的。从国际范围来看,当今资本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劳资两阶级间有可能达成一定程度上的妥协,难以发展到阶级矛盾尖锐化,并引起世界革命的地步。最近社会科学界还有一位权威人士在一权威刊物上发表文章,认为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已经激化了,在这一基本矛盾激化的前提下,资本主义的其他四种矛盾: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内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列强和第三世界人民的矛盾也都将激化。如果对世界资本主义的矛盾这样认识、估计,那就意味着世界大战、世界革命将不可避免。我认为,应当认识到当今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都还存在,但并没有而且也很难达到激化的程度,各种矛盾深化了,这在今天是可以缓解的,可以通过阶级之间互相妥协、互相退让达成协议。世界资本主义还有相当强的生命力,并不是岌岌可危,即将灭亡。

第三,无产阶级必须组织自己的政党。要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必须有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这个政党要保持它的先进性,不能将其变为全民的党。固然这个政党要尽量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党本身的性质应该具有无产阶级的先进性。苏联东欧等十一个国家共产党执政多年,甚至达七十多年,最后都垮台了,这些教训值得深刻总结。从苏联共产党开始,党内民主逐步遭到破坏,民主的共产主义政党逐步蜕变为专制政党,党的权力中心不在党的代表大会,而是转到中央委员会,转到政治局,甚至转到个别领导人那里。共产党党内缺乏民主,因而党内路线的错误也得不到很好纠正。今天,共产党要发挥其先进的领导作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大力发扬共产党党内民主,要把专制的共产党自我改革,革新为良主的共产主义政党,这样才能充分激发每个党员的积极性,使党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第四,无产阶级必须夺取政权,取得政治统治权。这是《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一条基本原则。《共产党宣言》本身是强调运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统治,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把夺取政权的基点放在暴力革命上。但一百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当今资本主义世界,除了极少数国家阶级矛盾比较尖锐,有可能爆发革命以外,大多数国家是不具备暴力革命条件的,难以发生暴力革命。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曾谈到,像英国、美国、荷兰、德国等一些国家,有可能利用议会民主寻求另外一条取得政权的道路。今天如果还把夺取政权的基点放在暴力革命上,是不切合当代世界实际情况的。最近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已经通过和平、合法的斗争,通过议会民主的道路取得了政治统治权,这就说明在当今时代通过和平斗争、合法手段、议会民主取得统治权是有可能的。例如摩尔多瓦共产党、塞浦路斯劳动人民进步党、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等,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坚持了十一年的武装斗争,最后也认识到放下武器、参加制宪会议选举是完全可能的,这次在制宪会议选举中获得了多数票,可能和平执政;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在西孟加拉邦、特里普拉邦、喀拉拉邦都已连续执政多年,其领导的左翼阵线在西孟加拉邦已连续七次在民选中获得多数支持,至今持续执政三十多年,取得了明显成效。鉴于这些事实和实践经验,一味把夺取政权的基点放在暴力革命上是不合时宜的。

第五,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共产党宣言》的确提出了这个原则,但应当认识到,不论在现在的资本主义世界还是在当代中国,都还没有发展到可以消灭私有制的阶段,并不具备消灭私有制的各种条件。今天保留和发展私有制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仍然是有利的。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创造的经济奇迹,正是因为纠正了1978年以前急于消灭私有制的错误,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逐步促进私营经济发展。当前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还应该深入总结苏联建立的七十多年公有制经济失败的原因,不能把它简单归结为个别领导人的出卖,根本原因在于,苏联和东欧国家并没有真正建立和实现全体劳动人民的公有制,那种公有制是空泛化、官僚化了的公有制,那种国有经济和国有经济的职工没有直接的产权联系,厂长都由国家任命,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苏联、东欧国家所建立的那种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官员所有的经济,这些国家在发生剧变时,劳动人民、工厂职工都没有奋起保卫公有制,因为这种公有制跟他们没有关系,他们感觉不到发生剧变以后他们会失去什么,所以根本不需要去保卫这种公有制,这一教训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社会主义公有制一定要有社会主义民主作基础、作后盾,社会主义公有制一定是全体劳动人民的所有制,而不是少数官员的所有制。

共产党范文篇6

从那时起,几代冥顽不化的人对工人阶级的觉醒及其日益壮大的解放斗争感到“惊恐万状”,从那时起,甚至直到今天,在那些蒙昧主义者的怒吼声中,不断能听到那些仅仅由于拥有或传递《宣言》而被剥夺了自由、受到折蘑和被杀死的人们的痛苦呼号。的确,在过去乃至今天,都有人为《共产党宣言》,为实现《宣言》的思想而慷慨就义,它属于少数创造了世界历史并正在创造着世界历史的书籍之一。什么东西使得普鲁士的警察和沙皇的宪兵、意大利和德国的法西斯分子对这部著作追踪不已?什么东西使得今天在南非、智利和其他地方的种族主义者和军事独裁者搜索这本小册子?特别是在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过程中,又是什么东西使得成千上万的工人、农民、学生和科学家为了得到这本小小的书,保护它不被收缴,阅读和研究它并进一步传播它的内容,而拿自己的自由和健康乃至生命去冒险?

《宣言》所包含的划时代的思想有着牢固的科学基础,它为任何时代、任何肤色或种族的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指明了争取解放、和平、人类尊严与社会公正的道路。该书首次揭示了人类的过去与未来,其认识在此期间已无数次被世界历史的进程所证实,这些认识的全面和透彻使得该书对劳动群众产生了无比的吸引力,而又令敌视进步的那些人害怕它。《共产党宣言》以文献的形式反映了历史上两个彼此密切相连的事件: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在这两个朋友的参与领导下,以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形式建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这本外表十分不起眼、只有23页厚的小册子,是根据同盟的决议于1848年2月底在伦敦一家小印刷厂出版的,并立刻被送往该党在伦敦和大陆的地方组织。它不是一部学术著作,而是一份党纲,是经过长时间讨论、其基本内容于1847年12月被代表大会代表所接受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因此这一版以及1872年以前的再版在扉页上都未注明作者姓名。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概述了他们在1843年至1848年期间所获得的全部科学认识和政治经验——既有他们本人的经验,也有工人阶级的经验,扼要论述了他们的理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阶级斗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等学说。《宣言》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下以精辟的语言阐明了工人阶级斗争的道路和目标,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一种新社会制度的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使命,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作用。

千百万人的共同纲领

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极其重视这部纲领性著作的传播。早在1848一1849年革命期间,他们就推动或指导了《宣言》的第一批翻译工作,他们帮助了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以非法或合法方式进行的德文再版工作,并为其中一些版本撰写了专门的前言,他们两人,尤其是恩格斯,给1882年和1893年期间出版的部分俄文译本、英文译本、波兰文译本和意大利文译本写了详细的前言,其中一些前言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如果有人向这两位朋友请教如何去了解科学社会主义,他们会推荐以《共产党宣言》作为入门的教材。他们在以后的著作以及大量书信中一再谈到在《共产党宣言》中首次系统论述的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尽管在几十年的时间中他们不断发展和补充了它,然而没有任何重要问题需要修改。

恩格斯在晚年肯定地指出,《共产党宣言》的传播已经成为衡量国际工人运动进步的尺度,“某一国家的大工业越发展,该国工人想要弄清他们作为工人阶级在有产阶级面前所处地位的愿望也就越强烈,工人中间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就越扩大,对《宣言》的需求也就越增长。”[2]到那时为止,已经以14种语言出版了83个版本——这是一个胜利,一个在以后几十年中,尤其是在红色十月之后,不断扩大的胜利。

在过去70年中,仅在苏联就出版了大约400个版本,其中大量版本是用其他国家的语言出版的,它们是国际互助的标志。在德国,当我们的民族摆脱了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之后,德国共产党的出版社和德国社会的出版社将《共产党宣言》作为1945年5月以后的第一部政治理论著作出版,各自印了10万册。目前,《共产党宣言》以远远超过750万册的印数成为柏林迪茨出版社印数最多的出版物。另外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其他出版社还出版了若干高印数的《宣言》版本。

《共产党宣言》出版140年之际,估计在全世界流传着约120种语言的1100多个版本——这反映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不断前进,但是这个数字同时也提醒人们,还有几亿人在等待着能够用母语阅读科学社会主义的出生证。“《宣言》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1848年以来现代工人运动的历史”,恩格斯的这句话仍然是适用的。而今天比以往更为适用的是《宣言》的这位共同起草者1890年所补充的话:“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所有国家的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3]

如果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致力于不断用阶级斗争的实践来检验《共产党宣言》的基本认识,并向国际工人运动的新生组织介绍这部纲领性的著作,那么列宁则将这一传统发展到了更高阶段。他不断研究《共产党宣言》,经典性地证明了一个我们今天的每一位马克思列宁主义者都会体会到的经验:由于人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经历,这就决定了他在重新研究《宣言》时会产生新的观点和认识。列宁的几乎所有比较重要的理论著作,乃至他的全部革命活动都证明了这一点。例如19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制订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纲领、策略和组织任务,列宁借助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所阐述的思想论证了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斗争目标的辩证关系,当1905年这一革命之年需要将俄国工人联合到具有战斗力的阶级组织中的时候,列宁向工人们呼吁道:“请回想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宣言中说,无产阶级变成阶级,不仅是由于他们的团结日益加强,也是由于他们的觉悟日益提高。”[4]又如,1917年夏未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已直接提上日程的时候,列宁拿起《共产党宣言》重新研究,为了撰写《国家与革命》,他从《宣言》中汲取必要的思想启示,用以进一步发展理论和以理论为基础的实践。

工人阶级的和平使命

即使在今天,《共产党宣言》中最重要的内容仍然有说服力地指明了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摆脱了剥削、压迫和战争的新社会的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使命——这种对社会的预测自1917年以来在世界上日益发展的地区(也包括民主德国)已经成为现实。关于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学说,无论过去还是将来,都是我们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的不可动摇的基础,是我们为和平和社会主义进行斗争的不可动摇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由于认识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最先向人类揭示了战争如何产生的秘密,这是他们的不朽功绩之一。同时他们指出了怎样才能将战争从人类生活中永远驱除出去的方法。我们已经在《共产党宣言》及其序言中看到了这两个彼此紧密联系的科学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青年时期就指出,战争不是劫数,而是人为造成的,他们发现了战争与剥削阶级的经济利益、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者的扩张性追求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用短短两句话概述了他们新获得的认识:“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5]换种说法就是:如果一个民族内部或多个民族内部人对人的剥削被消除了,这个民族内部以及相关民族之间也就失去了以战争、掠夺和奴役其他民族为指向的任何客观利益。

这在1848年是一个大胆、深远而又合乎逻辑的论证。历史证明,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正确的,譬如: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和平法令”,苏联已经持续了70年的和平政策以及社会主义国家联盟在40年中以保障和巩固和平为目标所开展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历史也证实了恩格斯早在1845年所阐述的观点,即一个“十分明白,战争只会使它损失人员和资本”[6]的没有剥削的社会绝不会想到去进行一场侵略战争。

在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马克思立足于《宣言》同时又分析了1861年英国工人的反战游行示威,他要求各国无产者,反对“为追求罪恶目的而利用民族偏见并在掠夺战争中洒流人民鲜血和浪费人民财富的对外政策”,“洞悉国际政治的秘密,监督本国政府的外交活动,在必要时就用能用的一切办法反抗它……为这样一种对外政策而进行的斗争,是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总斗争的一部分。”[7]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在这里比在《共产党宣言》中更为明确地阐明,保障和平、反对掠夺战争的斗争是工人阶级世界历史使命的不可分割的部分。1870年夏天,第一国际的德国和法国成员以及其他具有阶级觉悟的工人就是以这一认识为指导抗议即将爆发的普法战争的。工人阶级对和平与民族互谅的责任的认识使奥·倍倍尔和威·李卜克内西在战争爆发后不久就强烈谴责了霍亨索伦王朝的阿尔萨斯一洛林兼并法令,也使德国左派在“主要敌人就在本国”的口号下进行反对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斗争,并且在反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战争狂热的殊死斗争中加强了德国反法西斯主义者的力量。

今天,由于和平已成为人类继续生存的决定性条件,这一历史任务更为迫切!当然,今天所有的全球性问题都必须按社会进步的需要加以解决——并且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最终都以某种方式与能否以及能够多快地实现进一步裁军和持久地保障和平联系在一起。

历史证明,自马克思和恩格斯以来并且由于他们的缘故,争取和平的斗争成为工人阶级的人道主义目标的一部分——这种渴望和平的要求将革命的工人运动与所有其他热爱和平和保卫和平的力量联结在一起,因此、自《宣言》那个时代以来,为社会主义而进行的斗争也合乎规律地涵括了为和平而进行的斗争;自1917年以来,现实社会主义每得到一次加强都有益于和平。

《共产党宣言》仍适用于当今资本主义

如果我们将《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状况所作的分析与今天的资本主义现实作一比较就会发现,《共产党宣言》也具有持久的现实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写道:“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8]难道这一点对于目前的资本主义来说就不再适用了吗?

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说:“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他们同样地受到竞争的一切变化、市场的一切波动的影响。”[9]难道这一点对于存在着隐性大规模失业和可怕的“新的贫困”的帝国主义国家来说就不再适用了吗?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预测说,“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干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10]资本世界中越来越多的结构危机、股票行情暴跌、社会福利水平降低和成千上万人的生存受到威胁,难道不是每天都在证实着这个预言吗?

资本主义的现实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分析的资产阶级社会,尽管一方面通过当前的科技革命,另一方面通过工人阶级为改善其状况而进行的斗争,在其表现形式上有所变化,但实质上并未改变。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依旧是私有制,尽管它是以多国康采恩的匿名形式出现。尽管有“生产剩余价值的技术”[11]这一无稽之谈,剩余价值依旧是资本家所占有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尽管美其名曰通过劳动的“灵活化”而“赋予劳动人性化”或“新的机会”[12],剥削依旧是剥削。工人没有任何社会权利,“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13]

早在1845年,《共产党宣言》的共同起草者恩格斯在离杜伊斯堡和莱茵豪森不远的埃尔伯费尔德就声明,“为所有的人创造生活条件,以便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展他的人的本性,按照人的关系和他的邻居相处,不必担心别人会用暴力来破坏他的幸福”,[14]这便是不可转让的人权。当时的这一预测后来在《共产党宣言》中得到详尽、科学的阐释,并被证明是绝对现实的。

我们认为,今天《共产党宣言》的现实性和有效性首先在于,我们参与把《共产党宣言》中所确定的思想变成现实的过程。为此,我们不是刻板地去理解这一有效性。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每一种特定的经济形态都应当解决它自己的、从它本身产生的任务。”[15]因此,创造性地继承《宣言》中的思想财富的过程绝没有结束。

[注释][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7卷第27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66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64页

[4]《列宁全集》第2版第12卷第108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1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卷第609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6卷第13、14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4页

[9]同上,第278--279页

[10]同上,第275页

[11]参看奥.莱茵霍尔德《活着的马克思》,柏林出版社1983年版第86--87页

[12]参看彼.德利茨《资本与劳动之争中的科学技术及社会进步》,载于《统一》杂志1988年第1期第70页以及以下几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79页

共产党范文篇7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基本经验

腐败是一种历史现象。它的主要表现是贪赃枉法、行贿受贿、敲诈勒索、权钱交易、挥霍人民财富、腐化堕落等现象。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同任何腐败现象根本不相容的。[1]我们党成立以来,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注意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同剥削阶级影响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努力保持党的纯洁性,重视加强廉政建设。我们党具有反腐败斗争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当前,开展反腐败斗争,推动党风廉政建设,既要研究当前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针对新情况采取新措施,也要重视借鉴和善于吸收我们党历史上反腐败斗争的基本经验和基本做法。

一、历史回顾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同腐败现象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形成了廉洁奉公、艰苦奋斗、大公无私、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和优势。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历史。

早在1921年7月,党的一大的党纲就规定地方委员会的财政、活动和政策,应受中央监督。1922年7月,党的二大党章对党的纪律作了详细规定。192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指出投机腐败分子跑到革命队伍中来,如果容留这些分子,必定会使党陷于腐化,不仅不能执行革命任务,且将为群众所厌弃。所以应坚决清洗这些不良分子。1929年12月,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提出了党和军队建设的一些原则,指出红四军党内、军内存在着个人主义、流寇主义、享乐主义、平均主义和军阀作风等,对于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妨碍极大,必须认真加以克服。决议提出了纠正军队内部消极腐败现象的办法,从教育做起,不断提高政治水平;实行民主制度;发动群众进行批评监督等。

1938年8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制定了《惩治贪污暂行条例(草案)》。山东、晋西北、晋冀鲁豫、晋察冀等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府也陆续颁布了同样的条例,规定了惩治贪污犯罪的具体办法。这些措施,使根据地成为廉洁的楷模。曾总结说,延安没有贪官司污吏、没有土豪劣绅、没有、没有娼妓、没有小老婆、没有叫花子,没有结党营私之徒,没有萎靡不振之风。1942年2月,发表《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此后,开展了著名的运动,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肃内各种错误思想影响,端正党风。1944年9月,在《为人民服务》的讲演中阐述了党的根本宗旨。同年,号召全党学习郭沐若总结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教训的著名史论《甲申三百年祭》,告诫全党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的骄傲的错误”。他在致郭沐若信中说:“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

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及时告诫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克服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特别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在解放各城市战斗中,人民解放军规定了严格的入城纪律,秋毫无犯,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拥护。

革命战争胜利后,我们党继续同腐败现象开展坚决斗争。通过“三反”运动,揭露了一批蜕化变质分子,挽救了一批犯错误的干部,同时极大地教育了广大党员干部。1951年底中央决定开除利用职权、盗用公款、倒买倒卖、盘剥工农、腐化堕落的原天津地委负责人刘青山、张子善的党籍。并举行公审大会,枪毙了这两个严重腐化分子。1957年春,我们党开展了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整风运动。60年代,我们党强调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勤俭建国,十分注意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教育,并开展了多次规模不等、内容各异的反腐倡廉斗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继续重视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反对腐败。三中全会后不久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告诫全党,工作重心转移之后,仍然要十分重视执政党的党风问题。1980年11月,陈云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成效。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的高度,正确估量形势,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实行坚强有力的领导,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查处了陈希同、胡长清、成克杰等大案要案,反腐败斗争保持了健康发展的势头。

二、经验总结

1、必须密切联系党的基本路线和围绕党的工作中心

党的路线是党的纲领的具体体现,它规定着党在一定历史时期行动的方向和目标。党的中心工作则是党在一定时期压倒一切的总任务。反腐败斗争决不能离开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心而孤立地进行,必须紧密联系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心工作来开展。离开了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心工作,反腐败斗争就不能把握正确方向,就不能卓越有成效地开展起来。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制定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革命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是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的奋斗目标,当时反腐倡廉乃至一切工作都要在这个总路线指导和统帅下来进行,并为其服务。社会主义时期,我们党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反腐败斗争必须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服务,这是反腐败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建国初期、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因而推动了经济建设的开展,也保证了反腐败斗争的成功。但是我们在这一方面也有沉重的教训。主要是1957年以后,我们党犯了长达20余年的“左”倾错误,脱离经济建设,搞以阶级斗争为纲。在反腐败工作中,把党风廉政建设都与阶级斗争牵在一起,误以为党内的不廉洁现象都是阶级斗争的反映,打击面过大,伤害了同志,冤枉了好人。正因为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指导反腐倡廉,脱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因而反腐败斗争乃至其他各方面的工作都难以取得成效。

2、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突出位置

思想教育是廉政建设的中心环节和治本措施。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抓好思想教育,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水平,是我们党反腐倡廉的一贯传统。我们党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廉政教育。

1929年古田会议就十分强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分析当时党内不正之风的原因时指出:党的领导机关对于错误思想作风“缺乏一致的坚决的斗争,缺乏对党员作正确路线的教育,也是使这些不正确思想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他提出要开展无产阶级思想同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斗争,加强对广大党员的思想作风教育。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注重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廉政思想和道德教育。在前后,、刘少奇、陈云分别撰写了《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论共产党的修养》和《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等著作,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教育、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教育、艰苦奋斗作风的教育。那时,党和政府十分廉洁,上至总司令,下至普通战士,都勤俭廉洁,党风和社会风气为世人广泛称道,这与和党中央注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廉政教育有很大关系。建国后,我们党十分注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正确认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廉政勤政,对于防止腐败现象的滋生起了很大作用。新时期,我党又开展了“三讲”、“三个代表”、“保持党员先进性”等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们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必须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廉政教育,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放在突出地位,以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认识。

3、必须加强廉政制度建设,健全监督机制,把反腐斗争制度化、法制化

我们党一向注意廉政制度建设。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党领导的根据地政权都把“建立廉洁政府,肃清贪污浪费”作为一项施政纲领,并制定了许多有关官僚主义,建立民主政治,惩治贪污浪费,历行勤俭节约,禁止假公济私,倡导以俸养廉的条例、训令、公约和决议。50年代,颁布了惩治贪污条例,尔后不久,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工作人员的奖惩规定,旨在“发扬工作积极性,防止和纠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以切实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廉政建设要靠法制的重要指导思想。同志也多次强调要从制度上落实从严治党任务的问题。20多年来,我们党和政府制定了许多法律以及关于廉政的法规、制度和措施,对于保持党和国家机关的廉洁,消除腐败现象起了很大作用,使廉政建设开始逐渐纳入制度化轨道。

我们党还十分重视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廉政监督。建党初期,我们党就强调中央对党的地方组织和党员行使监督权。党的五大、六大分别成立了专门的监督委员会和审查委员会,监督各级党组织的机关工作和财务会计。30年代初,在中央和地方苏维埃中均设立各界群众代表组成的工农检查委员会,检举、揭发政府、红军和企业内发生的贪污腐化、压迫强制、消极怠工等不良分子。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内的“三三制”政权,其实质在于实行民主,发动各阶层代表人物参政议政,对党的工作实行监督。建国初期,我们党加强监督机构内外监督的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恢复和健全了党内的监督机制,与此同时,重视发扬人民群众以及派、群众团体的党外监督作用,以及舆论监督,初步形成了有党内监督、人大权力机关监督、国家行政监督、政协监督和舆论监督在内的监督体系。

4、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紧紧依靠党内外广大人民群众

反腐败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依靠广大群众,这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经验。我们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唯一领导力量,当然也是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领导力量。在中国这样国情复杂的大国,没有党的统一领导,反腐败斗争不可能深入彻底,极容易出现偏差,达不到应有目的。由于有党的正确领导,保证了历次反腐倡廉的顺利开展和深入进行。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纵观党的80多年的历史,无论是战争年代、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阶段,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胜利和成功的条件最为重要的有两条,一条是要有正确的理论、路线,一条就是要有好的作风,而好作风中最核心的就是密切联系群众。[2]我们的工作任务不管怎样变化,时代不管怎样发展,离开群众路线,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腐败斗争要依靠党内外广大群众。这是我们党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基本做法。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工人阶级必须依靠本阶级的群众力量和全体劳动人民的群众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解放自己,同时解放全体劳动人民。[3]我们党历次反腐败斗争都注意动员群众参加,接受群众监督。在建国初期,“三反”运动中就强调充分发动群众,鼓励以各种方式大胆揭发检举一切贪污、腐化、铺张浪费和官僚主义行为,并规定不允许任何人对检举者打击报复,从而推动了“三反”斗争的深入开展。

5、必须抓好典型,特别是大案要案的典型,惩一儆百

我们党一向重视抓好典型。典型事件、典型人物有很大的代表性。在反腐败斗争中抓住典型,特别是大案要案的典型,惩一儆百,对于推动反腐败斗争开展具有很大推动作用。延安时期对黄克功案和建国初期的刘青山、张子善案的处理,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黄克功少年时加入红军,参加过井冈山斗争和长征。曾任抗大六队队长。他因恋情而杀人。事发后,中央开除了他的党籍,陕甘宁高等法院处他死刑。曾指出:黄克功过去斗争历史是光荣的,但他犯了不容免的大罪,以一个共产党红军干部而如此卑劣、残忍,失掉党的立场的,失掉革命立场的,失掉人的立场的行为,如为免,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者,无以教育做一个普通的人。因此中央与军委根据他的罪恶行为,根据党与红军的纪律,处以极刑。刘青山、张子善,曾是天津地委负责人。他们在革命战争中,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解放,建立过功绩。但是,进城后,他们在资产阶级思想作风的腐蚀下,利用职权,贪污腐化,蜕变为人民的罪人,被处以死刑。曾指出:“正因为他们两人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要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能挽救20个,200个,2000个,20000个犯有各种不同程序错误的干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风中央从战略的高度,正确估计形势,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查处了陈希同、胡长清、成克杰等大案要案,为党风廉政建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当然,抓典型也包括正面典型的宣传。20世纪60年代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当代的省委副书记郑培民就是一个廉洁奉公的人民公仆,对广大干部起了很大教育作用,至今仍为群众广泛称赞。

作者:

尹世康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讲师,法学硕士;

张建国江西省泰和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员;

刘裕明江西省泰和县纪律检查委员会,纪委常委、信访室主任

参考文献:

[1]、邓小平、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595

共产党范文篇8

[关键词]越南共产党执政地位战略举措

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在的冲击和影响下,在世界格局的变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挑战中,越南共产党执政的政治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党的执政地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越共将其高度概括为经济发展滞后、和平演变、偏离社会主义方向、贪污腐败“四大危机”。从1991年“七大”到2006年“十大”,越共为了克服四大危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在总结的经验教训和进一步深化革新开放的基础上,从确保“社会主义定向”、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实现国强民富的有机结合上,不断推出“以经济建设为重心、以党的建设为关键、以文化建设为社会精神基础”为总体思路的战略举措。

一、“社会主义是惟一选择”:党巩固执政地位的制度依托

越南共产党认为,共产党与社会主义是生命共同体,党的执政地位能否长久与社会主义制度能否稳固息息相关。所以,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首先就要解决好革新思维与坚守信仰、革新开放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关系问题。

1、提出“五项基本原则”,保证革新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五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列主义、胡志明思想,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和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民主,坚持爱国主义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相结合、民族力量和新形势下的时代力量相结合。从1989年越共六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五项基本原则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强调革新开放要坚持五项基本原则,“改革不改色,融入不溶化”。

2、提出“社会主义定向”的概念,规范革新开放。为了防止在革新开放的进程中偏离社会主义方向,越共在提出“五项基本原则”的同时,发明了“社会主义定向”一词,以此来提醒人们时时刻刻明确革新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社会主义定向”,一是说明革新开放要坚持社会主义,二是说明越南目前还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还不能不用某些非社会主义的东西,但这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是为社会主义创造条件。

3、制定《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纲领》和新宪法,使社会主义具有制度保障。1991年,越共“七大”通过了《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纲领》,对越南过渡时期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作了规划,强调“对于我国来说,除此(社会主义)之外没有任何其他道路能够带来真正的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自由、幸福。必须强调的是,这是历史的选择”。1992年。越共制定了新宪法“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是人民的国家,由人民所组成,为了人民”。

4、旗帜鲜明地反对西化,坚决清除党内散布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的自由化分子。1990年8月,越共六居八中全会撤消了鼓吹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的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陈春柏的一切职务。1999年,又将鼓吹自由化和多党制的越共中央委员陈度开除出党。

二、构建“越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体系”:党巩固执政地位的理论基础

越共从1986年党的“六人”到2006年党的“十大”,在“弄清社会主义和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的进程中,已初步形成了以胡志明思想、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体系,成为党巩固执政地位的理论基础。

1、坚持胡志明思想。1991年越共“七大”第一次提出了胡志明思想,认为“胡志明思想的提法符合于我国革命实际,符合全党、全民的感情和愿望”。2001年,越共“九大”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胡志明思想,认为胡志明思想是关于越南革命基本问题的一套全面、深刻的理论和政治观点体系。2006年,越共“十大”再次强调,要坚定马克思列宁主义、胡志明思想、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目标。

2、创立“过渡时期初级阶段”理论。越共从1986年党的“六大”就提出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初级阶段”理论,一方面指出了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不加速经济发展,就会被边缘化,拉大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另一方面说明,经济发展和“追赶”不能超越发展生产力基本而必要的阶段。更为重要的是,过渡时期初级阶段理论的创立,使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生产方式的存在具有了合理性和合法性。

3、不断丰富社会主义的内涵,提出“越南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首先,在社会主义的内涵和目标上,1991年越共“七大”提出社会主义的目标是“民富国强”。1996年,党的“八大”提出社会主义的目标是“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文明”。2001年,越共“九大”提出社会主义的目标是“民富、国强、公平、民主、文明”。2006年,党的“十大”再次强调“党的目标是把越南建设成为独立、民主、富强、社会公平、文明的,没有人剥削人的国家,成功实现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其次,在越南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上,1991年越共“七大”通过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纲领》提出了“六个特征”和“七个方向”。2006年,党的“十大”在此基础上概括为八个特征,即“我国人民建设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民主、文明的社会;人民当家作主;依靠现代化生产力和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先进,民族特色浓厚;人民脱离压迫和不公,生活温饱、自由、幸福、全面发展;越南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是一个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属于人民、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世界各国人民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4、创直“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理论。2001年4月,越共“九大”首次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是越南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经济体制革新的目标模式,并提出要在2010年“基本上形成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体制”。2006年,越共“十大”提出要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并提出了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八条措施。

三、“发展和经济增长是生死攸关的问题”:党巩固执政地位的经济基础

1、把发展生产力当作“第一优先的问题”。越共认为,“对于越南来说,发展和经济增长是生死攸关的问题”,要把发展生产力当作“头等重要的任务、第一优先的问题”。所以。越共从1992年6月党的七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经济建设是中心任务,党的建设是关键任务”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强化这一理念,一直将经济建设视为党执政的第一要务、党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提出“追赶”战略和发展经济的新标准。2001年,越共“九大”通过的《2001—2005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2001—2010十年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追赶中国、追赶东盟、追赶发达国家的“追赶”战略。为实现经济追赶战略,越共九大提出了发展经济的新标准,即根据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能否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能否实现社会公平的标准使用一切发展经济的手段和方法。2006年,越共“十大”提出要“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00年的2.1倍,年均增长要达到7.5%-8%,努力争取达到8%,到2020年基本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3、在体制和社会心理上为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越南在坚持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全方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目前发展的重点是私营经济。2002年,越共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继续革新机制、政策。鼓励私有经济发展并为之提供条件》的决议,强调要在体制和社会心理上为私有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环境。这次全会还首次明确肯定了党员可以发展私有经济,可以成为私有企业主。2006年,党的“十大”再次强调,要“扫除一切障碍,为私营企业在法律允许的各个行业、领域包括各重要的生产经营领域中的发展规模不受限制创造有利的社会心理和经营环境”,并第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允许“党员从事私营经济”。

4、“主动融入国际经济”,大力发展外资经济和对外贸易。实行全方位的开放,积极主动地融入国际经济,引进资金技术,扩大对外贸易,是越共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越南经济发展中最大的亮点。越南先后通过和修改了《越南外国投资法》、《外国在越南投资法若干条款修改补充法》、《越南外资法实施细则》、国内外企业都适用的《企业法》和《投资法》,促进了外资经济的发展。截至2006年底,越南累计已吸收了6813个外国投资项目,合同金额为604.7亿美元,实际到位资金360亿美元。积极发展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扩大对外贸易。目前,越南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2006年11月加入了世贸组织,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大幅增长,2006年越南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为840亿美元,同比增长21.5%,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为102.2亿美元,同比增长16.19%。

四、“发扬民主……保证权力属于人民”: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政治基础

2001年,越共“九大”报告在越南的社会主义奋斗目标中第一次加上了“民主”一词,2006年党的“十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既是改革、建设和保卫祖国的目标,又是动力”,要“发扬民主,继续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确保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与其他国家相比,越共民主政治建设最有特色的措施表现在四个方面:

1、实行国会的直接选举制、质询制与不信任投票制,不断提高国会的作用和实际效力。(1)实行国会代表的直接选举制。越南于199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国会代表的直接选举,全国的选举在同一天举行,选举日必须是星期天,从全国选举委员会、选区选举小组的设立,到代表候选人的产生、全国选举日的确定以及对整个选举、计票过程的监督等都比较民主、规范。(2)提高国会代表的责任和素质。为了避免国会兼职代表“既踢球,又吹哨”,真正发挥民意机关的作用,越南将专职国会代表的比例大幅提高到25%。(3)实行国会的不信任投票制。2001年12月,越南国会批准了一项宪法修正案和《国会组织法》,允许国会对国家和政府领导人进行信任投票,并赋予国会据此罢免国家主席、国会主席和政府总理等领导人的权力。(4)2002年实行国会的质询制。国会代表有权就国家主席、国会主席、政府总理和政府其他成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各自的职责范围的事项向他们提出质询,被质询者必须作出如实回答,且质询场面向全国进行现场直播。现在基本上每个国会会期都有质询。

2、实行“民知、民谈、民做、民检”的基层民主。1986年越共“六大”提出了“人民了解,人民讨论,人民动手,人民检查”(简称“民知、民谈、民做、民检”)的基层民主原则。1998年颁布了《关于制定和实行基层民主制度》的30号文件,要求进一步实施基层民主。随后相继颁布了“乡坊民主条例”、“国家机关民主条例”和“国营企业民主条例”等,具体明确了应向人民公开的事项、应由人民参与讨论和直接决定的事项、应由人民参与讨论由政府直接决定的事项和应由人民监督检查的事项。2002年,越共中央书记处颁布了“关于继续推动基层民主条例的编制和实施”的指示,要求在总结基层民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建设条例。2004年底,由中央书记处牵头,由祖国战线、越南劳动联合会和政府内务部分别起草了乡坊、国有企业、行政机关的民主制度范本,全国的基层组织依照范本制定和完善本单位的民主制度。2005年初,越共总书记农德孟强调:“实行基层民主制度是新时期越南社会民主建设的突破口”。

3、建设“属于人民、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法治国家”。1986年越共“六大”报告指出:“要依靠法律,而不仅仅靠讲道理去管理国家”。1991年。越共“七大”通过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建设纲领》指出:“国家用法律来管理社会”。2001年的越共“九大”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要把党的纲领、路线、主张、政策体制化、法律化,由“党治”、“人治”向“法治”转变。2006年,党的“十大”明确提出要建设“属于人民、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法治国家”。目前,越南国会已经通过了58部法律和43部法令,其中包括社会广泛关注的《企业法》、《投资法》、《知识产权法》和《预防和反对腐败法》,初步形成了有越南特色的法律体系。4、发挥祖国战线和社会政治团体的民主监督功能。为了更充分地发扬民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建设和管理国家,越共建立了任何重大决定作出前要同祖国战线及其他社会政治团体进行民主协商的制度。2006年,党的“十大”再次强调,党尊重和发挥祖国战线和社会政治团体的地位和作用,为了密切联系群众,发挥全民族大团结的力量,要继续改革越南祖国战线和各社会团体的活动方式。

五、建设“先进的、具有浓厚的民族本色的越南文化”: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文化精神基础

越共认为,文化是社会的精神基础,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动力。1998年7月,越共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先进的、具有浓郁民族本色的文化。2001年,越共“九大”提出了先进的、富有浓厚民族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即大众化、民族化、现代化和具有人文精神。2006年,越共“十大”再次强调,要“继续广泛深入发展先进的、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的越南文化,提高其质量,将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1、在文化建设中发扬民族精神,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将爱国主义与马列主义、胡志明思想相结合。越共在分析的原因时指出:“俄罗斯的社会经济危机不完全是经济与政治危机,而且是一种文化危机,是一种精神上的摧毁。……危机的原因在于全盘西化的意图对民族文化与传统标准的否定。”所以,在文化建设中首先要保护民族特色,大力发扬民族精神,防止全盘西化和文化庸俗化。在文化活动和文艺创作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将爱国主义与马列主义、胡志明思想相结合,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2、开展“建设健康的思想道德和生活方式”运动。越共针对革新开放以来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各种消极现象,提出要占领文化阵地,今后文化建设的“重心任务是在社会中,首先是在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和每个家庭中建设健康的思想道德和生活方式”。为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运动和爱国竞赛,在从中央到基层的党内和政府机关内进行了思想道德与生活方式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运动。2006年11月,又在全国开展了为期五年的“以胡志明为道德榜样而工作和生活”的运动。

3、加强对中学生、大学生的政治道德品质和生活方式教育,培养具有高尚美好道德品质的越南公民:越南从初中到大专院校都开设了以马列主义和胡志明思想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教育课。在初中和高中注重马列主义和胡志明思想的基本知识教育,道德和生活方式的教育,公民在社会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必要知识教育。在大专院校注重马列主义和胡志明思想的科学理论学习和法律、道德、社会学等学科的教育。另外,越南在奥林匹克知识竞赛活动中还设有“奥林匹克马列主义、胡志明思想知识竞赛”。

此外,越南还设立部级重大研究课题,加强对全球化条件下越南文化与人的发展的研究。

六、实行“独立、开放、全方位、多样化的外交政策”:党巩固执政地位的国际条件

越共认为,开展积极主动的外交,改善与社会主义国家、周边国家和某些大国的关系,既可以为社会主义革新开放和保卫祖国事业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又可以利用矛盾,化解危机,为国家安全和防止和平演变建立起一道屏障。

1、准确把握时代的本质和特点。越共认为,“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崩溃使得社会主义暂时陷入低潮,但时代的本质并没有改变。人类仍然处于以伟大的俄国十月革命为开端的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目前出现的历史曲折正在使全世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延长,但不可能使时代的趋势倒转,人类现在走的道路正是和平、民族独立、民主与社会主义的胜利之路。

2、区分好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性和消极性,“融入而不溶化”。越共“九大”强调,“经济全球化既促进合作,又增强竞争压力及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越南应贯彻“建立独立、自主经济与主动融入国际经济必须紧密结合”的原则,积极主动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要把生产力、技术层面与生产关系、政治层面严格区别开来,要“融入而不溶化”,既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又保持民族传统和民族特色。

3、确立独立自主、全方位、多样化的外交路线,同所有国家交朋友。1991年,越共“七大”提出“越南愿意成为国际社会所有国家的朋友”。1996年。党的八大强调“实行对外关系多样化、多边化”。2001年,党的“九大”提出了“始终如一奉行独立自主、开放、多样化、多边化国际关系的对外路线。越南愿意成为国际社会各国值得依赖的朋友和合作伙伴,为和平、独立与发展而奋斗”。2006年,党的“十大”仍重申这一主张,强调实行广阔的、多边的外交政策和构建多样化的国际关系,使越南成为国际社会中值得信任的朋友和合作伙伴。

4、将越中关系、越美关系、越南与东盟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三大重点。(1)优先发展与中国的关系。自1991年实现越中关系正常化后,越南一直把改善和发展越中关系放在对外关系的首位,强调越中关系与越南民族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要“十分重视并优先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以及全面、牢固、互信的全面合作”。(2)重点突破与美国的关系。自1995年7月越南与美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以来,越南主动出击,积极改善和发展与美国的关系,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在依赖与对抗关系两者间寻求最佳平衡点,以经济关系的改善与合作减轻政治上的敌对与“和平演变”的压力。(3)积极改善与东盟国家的关系。越南在1995年7月正式加入东盟,为革新开放、经济建设和保卫国家事业营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为提升国际地位创造了条件,推动了越南与东盟以外国家关系的发展,加速了越南融入地区和国际社会的步伐。进入21世纪以来,越南更加重视发展和改善与东盟国家的关系,注重提高与东盟各国的合作效果与质量。

七、“党的建设是关键”:党巩固执政地位的自身保障

2006年,党的“十大”报告指出,党的建设“是一项关键任务,关系到我们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的生死存亡”,要“建设在政治、思想和组织方面真正纯洁、坚强的党”,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战斗力。

1、不断强化党是“源于人民,属于人民,为了人民”的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越共九届七中全会提出了“重民、近民、知民、学民、对民尽责”的办事方针,认为革新的同的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意见、愿望和创造精神对党的革新路线具有重要作用,要紧紧依靠人民,围绕人民的利益开展工作。2006年,越共“十大”强调“革命事业属于人民、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并明确提出“越南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越南劳动人民和全民族的先锋队,是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全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

2、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增强党的战斗力。越南共产党认为,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党的生命,党没有它就不再有组织性。组织方面的党建工作是当前党建工作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要牢牢地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2006年,党的“十大”通过的新党章再次强调:“越南共产党是一个组织严密的政党,意志和行动高度统一,以民主集中制为基本组织原则。”

3、加强党内民主建设。近年来,越共不断完善和健全了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制、中央委员会工作制、集体领导制、党内选举制、干部交流制、基层民主制、权力监督制等党内民主制度。(1)党内所有领导职务实行差额选举制。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职务均由民主选举产生。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中央委员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差额选举产生。2006年,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是在206名候选人中差额选举出了160名中央委员和21名中央候补委员,党的总书记也首次采用了选举前由大会代表民主推荐产生候选人的办法。越共的省委书记及所有省级干部的产生也均须采用至少10%的差额比例,在全省干部大会上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2)实行集体领导制。2001年,越共制定了党的各级领导机关新的工作制度,将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紧密相结合。党的各级领导机关真正实行集体领导原则,各项重大主张、干部任免、重大工程项目的开展等事项,都必须通过集体讨论决定,个人不得擅自拍板。(3)实行党务和信息公开制。一是将包括党的代表大会政治报告草案在内的党所研究的重大问题向全社会公开,广泛吸收党内外智慧。2001年党的“九大”政治报告草案和2006年党的“十大”政治报告草案都是提前通过媒体向全社会公布,征求意见。二是将党的各级领导人的信息公开化,接受社会监督。各级领导职位选举前,将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的所有候选人的基本情况、家庭地址和电话号码向全社会公开,以便于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直接监督。(4)实行质询制。2002年,越共九届五中全会首次实行了质询制度,任何一位中央委员可以对包括总书记、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在内的其他委员提出质询,也可以对政治局、书记处、中检委集体提出质询。被质询者必须回答质询者提出的问题。(5)实行干部交流制。2002年7月,在全党、全国范围内推行干部交流制度,规定总书记连任不得超过两届,县级以上主要领导干部在同一个地方担任同一职务不得超过两届任期,以解决当前比较突出的“关系网”、“裙带风”等消极腐败问题。

4、革新党的执政方式。1991年“七大”以来,越共就提出要按照“党领导、政府管理、人民作主”的思路“在内容上和方法上革新党的领导”。2006年,越共“十大”再次指出:要“改革党的领导方式”,“集中改革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党通过路线、观点、决议等对国家实施领导;通过变成国家宪法、法律、计划和重大工作章程实现领导的具体化、制度化;安排好干部,并经常检查组织实施情况”。“党不但不能包办、代替政府进行领导,而且要在国家和社会的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实践来看,越南扩大了国会的权力,加强了法制建设,明确提出了党政分工,努力改变过去“党治”、“人治”的状态,逐步转向“法治国家”,党的领导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5、把反腐败作为目前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越南共产党在加强党建的进程中,特别重视反对和消除党内腐败现象,认为腐败是越南当前所面临的四大危机之一,是“国难”,反腐败是党建的重中之重,是保证党完全纯洁和健康、巩固人民对越南党和国家的信心和信任的惟一手段。从实践上看,越共从1999年5月19日至2001年5月19日在全党开展为期两年的党的建设和整顿运动。2001年,党的“九大”后相继出台了财产申报、财政公开等一系列规章制度。2005年11月,越南国会又通过了《预防和打击腐败法》。2006年2月,越南政府批准了《贯彻落实<预防和打击腐败法>的政府行动计划》。2006年,越共中央成立了由政府总理任主任的反腐败指导委员会,指导全国的反腐败斗争。2006年,越共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加强党对反贪污腐败斗争领导的决议。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反腐败取得了重大进展,据统计,在2000—2004年期间,全国先后查处了腐败案件8800多起,涉案官员1.2多万人,2370多人遭到严惩。

共产党范文篇9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领导下,1847年6月初,在伦敦成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国际共产主义组织­——共产主义同盟。同盟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了一个准备公布的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并在1847年11月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一致通过,结果就产生了这个著名的《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最伟大的纲领性文件。列宁说:“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革命使命的理论。”(《列宁选集》第2卷第578页)《共产党宣言》中始终贯彻着一个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已经达到这样的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无产阶级,只有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才能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和压迫,消灭阶级,解放全人类,最终才能解放自己。《共产党宣言》围绕上述的基本思想,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党的性质和特点、党的基本纲领和策略问题,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奠定了科学基础。

《共产党宣言》德文本出版后,很快被译成法文、英文、波兰文、丹麦文、俄文等多种文字而风靡世界,共产主义的光辉思想“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列宁选集》第1卷第91页)20世纪初的中国,也不例外的受到它的影响。1919年底,我国早期共产主义者、杭州第一师范教师陈望道先生,冒着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头的危险,将日文版《共产党宣言》转译成中文,于1920年8月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会秘密出版,当时印了1000册,而现在仅保存下了珍贵的一册。(参见《中国教育报》2001年6月12日第5版《最早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保存始未》)《共产党宣言》中文本的出版和流传,为共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壮大和最后的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共产党范文篇10

教学目的:结合纪念建党**周年活动,通过回顾党的辉煌历史,使党员理解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意义和任务;

教学提示:讲课过程中可适当运用党的历史上的生动事例,结合所在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实际加以说明;

教学时间:1.5小时。

今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诞辰**周年纪念日。回顾党的光辉历程,值得我们大笔书写的丰功伟绩很多,需要我们深刻思考的问题也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结论就是:党的先进性是党的生命,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的生机和活力的根本保证;只要党的先进性长在,党的创造力就不竭,党的生命力就永存。

先进性是党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源泉(板书)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建党**年来,我们党始终把党的先进性视为党的生命线,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历史时期。面对列强的肆意凌辱和内部的四分五裂,中国人民奋力抗争过,各种政治力量也较量过,但都未能摆脱失败的命运。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也曾出现过大大小小无数个政党,但最终都成为历史的匆匆过客。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在各种政治力量的长期和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成为了执掌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这其中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因而能够成为全国人民可以依靠和信赖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无疑是中国最具先进性的政党,这个历史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由一系列的因素所决定的,我们可以从党的指导思想、奋斗纲领、阶级基础、根本宗旨等各个方面寻找到答案。从指导思想上看,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体系,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同时又结合中国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发展它,这就保证了我们党始终沿着正确的历史轨道前进;从奋斗纲领上看,一方面,我们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那将是人类历史最美好、最美妙的社会,因而是极其崇高的。另一方面,我们党又立足于现实,针对每个时期的任务,制定了每个时期的最低纲领,使得我们党能够在崇高理想的引领下,脚踏实地地不断向最终的理想目标迈进;从阶级基础上看,我们党始终坚持自己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把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最基本的阶级基础,同时也不排斥其他阶层中的先进分子。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最先进的阶级,最大公无私,最有组织纪律,最具反抗精神。因此,我们党以工人阶级为自己的最基本的阶级基础,就能保证自己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并具有坚强的战斗力;从根本宗旨上看,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党的全部活动,都是为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使得我们党能够同人民群众永远保持着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特殊关系,也使自己获得了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当然,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因此,保持党的先进性,需要写进党章里,更需要在实践中坚持它、发展它。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探索建设完全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的道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同我们党的自身建设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成功之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认真总结“”的深刻教训和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鲜经验,围绕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课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加鲜明地提出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并把它作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大战略任务来落实。

总之,总结党成立**年来的实践,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党的先进性是一面光辉的旗帜,能够吸引和凝聚全党全民族共同来实现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党的先进性是一种崇高的精神,能够激励全党全民族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在探索革命、建设、改革的正确道路上排除万难、开拓前进;党的先进性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能够激发全党全民族无穷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只要党的先进性长在,党的创造力就不竭,党的生命力就永存。**年来,正因为始终注重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我们党才始终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坚强领导核心。

先进性建设仍然是重大的战略任务(板书)

众所周知,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个老问题。因为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根本要求和永恒课题。同时,党的先进性建设又是一个新问题。因为,我们党已经成立**周年了,在全国执掌政权也已经50多年了。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环境,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任务,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国际局势继续处在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之中,国家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我进行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从国内情况看,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正处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时期。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这个时期既是“发展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在这个阶段,如果我们举措得当,就能保持经济的较快发展和社会的平稳进步;如果我们举措失当,就会导致经济的徘徊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总之,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形势看,我们既面临着需要紧紧抓住的发展机遇,也面对着需要认真对待的严峻挑战。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国际和国内背景之下,我们党能否带领人民成功应对风险和考验,实现自己既定的宏伟目标,越来越取决于我们党能否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继续成为全国人民可以依靠和信赖的主心骨和坚强的领导核心。可以说,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地提到了全党同志面前。因此,我们必须把加强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当作重大的战略任务来考虑。

党的先进性建设从来都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总是不断给我们党提出新的要求,也给党的先进性赋予新的内涵。我们必须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看待党的先进性,必须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和特点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切实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民主政治、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主体,党的先进性要靠党员和党的基层组织的先进性来承载和实现。从总体上看,我们党员队伍的主流是好的,党的基层组织是有战斗力的。但是也要看到,在新的形势下,党员队伍中还存在着与保持先进性的要求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有鉴于此,我们党从去年年初开始,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通过这次活动,广大党员普遍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党的观念、党员意识进一步增强,先锋模范作用更加突出。同时,这次教育活动也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鲜而生动的启示。比如,启示我们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使广大党员都能自觉地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启示我们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要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目标来加强,要把全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上来;启示我们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的党员和干部队伍为关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启示我们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要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不断激发他们的蓬勃生机和创造活力;启示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正面教育和自我教育,激发党员的内在动力;启示我们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要注重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党的各项制度创新,等等。

总之,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条件下加强先进性建设的一次成功实践,是我们党增强治党水平和提高执政能力的一次有益探索,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供了范本,积累了经验,值得我们去认真总结,深入思考。

在伟大实践中全面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板书)

一次全党范围的党内教育活动结束了。但是,作为一个重大的战略思想,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对于全党同志而言,依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必须要把它贯穿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各个方面,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各个领域。

1.继续加强党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先进性建设,在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高度重视思想建党、思想立党、思想兴党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因此,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首先需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同时也要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推动党在指导思想上的理论创新。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党相继产生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进入新世纪,我们党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与时俱进的理论,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同时也推动了党的事业的大跨步发展。加强党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先进性建设,重要的是搞好理论武装工作,当前的重点是要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引向深入,放在突出位置,使广大党员和干部都能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指导意义、科学内涵,都能在实践中自觉贯彻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2.继续加强党在治国理政方面的先进性建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既是治党的理论,又是治国的理论。作为一个在13亿人口的大国里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要保持和发展先进性,需要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需要不断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重大战略思想,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根本使命和任务,是指导我们更快更好发展的哲学。我们要加强治国理政方面的先进性建设,就必须要学习和落实好这两大重要战略思想,并在这一过程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3.继续加强党在奋斗纲领方面的先进性建设,在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对于我们党来说,党的纲领是党的奋斗旗帜,也是衡量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尺度。我们党要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就要依靠理想和信念的力量,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努力目标而奋斗;对于广大党员来说,理想和信念是保持党员先进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理想也罢,信念也罢,都不是空洞的,都有着具体实在的内容。在当前,衡量一个共产党员理想信念坚定与否的重要标准,就是要努力实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展现当代共产党员的时代风采和先进本色。

4.继续加强党的组织和党的队伍方面的先进性建设,在夯实组织基础和人才队伍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党的各级组织和党的干部,都是党的事业的主要依靠力量。党的事业是先进的事业,必然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党的各级干部也是先进的。没有党的各级组织、各级干部和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就无从谈起,党的事业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在当前,加强党的组织和队伍方面的先进性建设,其重点就是要不断夯实党的基层组织,提供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就是要不断探索建立使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干部政策和人才强国战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用正确的政绩观衡量、选拔和使用好干部,努力发挥人才的最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