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福利院活动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2 18:22:40

儿童福利院活动总结

儿童福利院活动总结篇1

“关爱福利院儿童送温暖,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活动总结

哈尔滨分中心党支部于11月末召开党支部会议,会议上全体党员认真学习会议文件,充分学习党关于“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社会,服务发展”的精神。会议上,哈尔滨分中心党支部为加强对党员及积极分子的教育培训,根据《中国共产党党章》之规定,分中心党员全票通过于2018年12月5日开展“关爱福利院儿童送温暖,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主题活动,本次活动由哈尔滨分中心党支部组织,分中心全体党员及积极分子共计20人参加。

哈尔滨儿童福利院为哈尔滨唯一一家儿童福利机构,收养哈尔滨地区内的弃婴,孤儿,目前共有170多名儿童,其中80余名残障儿童,福利院承担儿童的养育及教育工作,需要社会的关注与帮助。

儿童福利院活动总结篇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少结对;家庭教育

一、目前养老院及儿童福利院在互助关爱方面的困境

在国家的长期重视下,我国养老服务和儿童福利院服务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总体看,服务仍有待提高。根据全国老龄办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17.3%;预计到2050年前后将达到4.87亿,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老年人口数量和占总人口比例双双达到峰值。[1]同时我国的独生子女面临“上有老、下有小,单位有领导、工作离不了”等多方矛盾,无法长时间地陪伴老人,未来中国的养老服务缺口巨大。另据《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统计监测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全国共有705个儿童收养救助服务机构,共有7858个开展残疾儿童康复的残疾人服务机构。[2]以上数据体现了我国两大群体的基数庞大,而我国现有的养老院和儿童福利院服务虽能基本满足入院人员的物质方面需求,但存在着难点和“痛点”——该如何更全面地关注、弥补老年人及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也是这两类服务的深层发展方向。理想的养老服务包括满足物质方面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在满足老年人的物质供养和生活照料需要的基础上,老年人群体尤其需要精神的和心理的慰藉。中国传统所谓的“含饴弄孙,颐养天年”指的就是老人身心两方面的愉悦。同时,儿童福利院也无法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家庭教育是儿童人生的重要课堂,但在福利院生活,却让家庭亲情依恋关系不容易建立,易导致儿童出现沟通、交流等方面的问题,成年后难以融入社会。目前社会上推行的各种形式的养老服务和儿童福利事业等,多数偏重解决生活照料、物质需求,疏忽关爱及情感交流等精神需求。

二、构建互助关爱型(教育型)“老少院子”的可能

“老少院子”的主体是以自愿进入养老院生活、能自我照料、富有公益慈善心的老年人和儿童福利院中的失依、低残少儿为主要结对人群的互助社群组织。旨在通过相对固定的“老少搭配”结对方式,扶老携幼,保持互助,满足双方迫切需要的家庭关爱感。未来“老少院子”可逐步吸纳社会上陆续“变老”的公益人士、志愿人士作为“老”方,以及“老少院子”中的“少”方在成长后成为院子的管理和工作人员,让“老少院子”不断成长。构建“老少院子”,实现互惠互利,也能让福利院儿童感受爱的教育。就养老院老年人和福利院儿童两种特殊群体而言,相同问题是精神慰藉的需求满足几乎处于“真空”状态,并不同程度存有孤独感和被遗弃感。他们渴望家庭的温暖和来自亲情的特殊关爱和家庭教育,而这种关爱并不是保障了物质和基本生理需求就可以随之解决的。如果能基于相对稳定的结对基础上形成互相关爱,久而久之,将可能达到现实生活中的“亲密关系”。“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著名的“格兰特研究”(TheGrantStudy)持续了整整76年,作为研究计划的第四任负责人Robert在TED演讲中指出:爱、温暖和亲密关系,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应对机制”,爱能迅速帮人进入健康振奋的良性循环。一个人哪怕躯体存在残障,但只要精神心理健康,就能摆脱痛苦,活得有价值、有意义。[3]尤其对于有公益慈善心的老人而言,可以通过结对互助引导他们践行积极老龄观。“老年人继续成长是抵抗衰老的唯一有效的办法。”研究与实践表明,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和自我身心健康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要积极鼓励老年人追求、梦想和规划。[4]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老年人缺乏相应的社会参与机制,通过“老少院子”,可以让很多感觉人生失去意义、自我失去存在感的老人,通过帮助需要教育和帮助的儿童,变“被动养老”为“主动养老”获得尊重,重新发现并肯定自我价值。老人和孙辈隔代天生自带的亲近感,会在孩子的陪伴和交往中获得更多乐趣和欢笑。对于福利院儿童来说,通过“老少院子”的结对经历,能更清楚人生的成长经过,感受到无私的关爱,接受类似正常儿童所受的家庭“爱的教育”。他们可以从对应的老人处收获无条件付出的爱,感受家人的陪伴,接受健康的交际,收获宝贵的人生经验,同时意识到“我是有能力去帮助他人的”“我是被需要的”“家庭的温暖也是可以靠自己创造出来的”。和老人们的结对沟通,儿童们受到教育和激励,扩大了交际范围,口头表达能力也能得到锻炼和提高。随着感情加深、儿童们自身年龄增长,在不断帮助老人做好一项又一项力所能及的事情后,儿童们不知不觉在成长中完成中国传统的“反哺式”回报。这个互助过程,弥补了原先缺失的家庭教育,塑造了自身价值感、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意识,并对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供了一种判断,令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欧美发达国家已有大量证据表明,高质量的早期照顾与家庭服务对于儿童入学后的学习、成年后的就业、社会融合表现具有正面作用,尤其是对于弱势家庭的儿童,具有减少社会劣势促进平等的作用。

三、建设互助关爱型(教育型)“老少院子”的现实路径

1.政策扶持,突出关爱型(教育型)品牌特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在现有的养老院和儿童福利院政策基础上,对于类似“老少院子”等互助型(教育型)的福利供给模式,从宏观规划、管理到舆论宣传、政策制定和投入上给予大力支持。比如设置“老少院子”服务的规范化模式——院落的空间设置、老少人员的准入标准、共性结对测试、老少全天互动计划、互助积分积攒、成长少儿的回馈、监督机制保障等具体管理办法。突出“互助关爱”(教育型)的品牌特性,加强慈善与志愿服务法、慈善与志愿累计时间等,加强家庭教育培训等管理办法,如“老少”方均能够获得互助时间并存入“时间银行”,“老”方可以将互助时间作为下一步无行动力养老时的服务申请置换;“少”方可以将互动时间作为成长后如进入福利机构工作的重要优先依据等。通过多重手段,积极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慈善自愿与专业服务的介入。

2.着眼未来,布局“老少院子”网络空间互联网已然成为时展的基础环境,未来养老服务和儿童福利院服务必然更加“智慧”和“网络化”,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强化对人的服务。有意识地提前布局,创建“老少院子”的网络虚拟空间,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并存,互相作用共促发展。如开发“老少院子”APP,提供网络版的“老少院子”。通过网上申请的人群数据,结合现实人群资料,进行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地域、兴趣爱好等方面综合性的“结对测试”;采用类网络游戏房间的方式,结对人群双方先在网络版“老少院子”中沟通感情、互相陪伴、完成任务,从线上的前期结对体验,过渡到现实生活的实际陪伴。通过网络版“老少院子”的数据分析,提高现实版“老少院子”的服务管理效率;通过现实版“老少院子”的专业评估,完善网络版“老少院子”的软件升级开发。所有线上线下的数据积累,将为今后智慧型的老少院子管理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儿童福利院活动总结篇3

一、实习目的

使他回复社会生活能力,社会工作专业是指社会(政府或社会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协调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福祉的专业方法。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深入社会,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成为本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次实习的目的有:

解儿童福利院的组织结构

2深入学龄儿童中了解他生存状况

锻炼实际工作能力,3巩固理论知识。增强了社会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实习单位介绍

主要收养了一些生理残疾、孤儿等失依儿童,儿童福利院2001年建院。并采取家庭寄养等社会化的方式,接纳了许多失依儿童,给予他生活以及教育帮助。目前,其中儿童总数:170名。残疾儿童:80名年龄段分别为:0-2岁,50名;8-17岁,35名;3-7岁,80多名,其中8-17岁为学龄儿童,3个高中生,十几个初中生,其余的为小学生。工作主要是教育科室,针对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批改作业,与他聊天等,偶尔会接触学前儿童,其余时间便是整理图书。本文的报告主要围绕与孩子们工作展开。

三、实习内容与个人工作总结报告

门卫的质问,原本是带着疑惑与好奇来到儿童福利院的因为我经历了一系列的程序才如愿以偿地进入这个“神秘”地方。体检。登记,会议室的等待,甚至是真正开始工作时才遇见院里的孩子,这让我不由得对传说中的福利院心起疑惑。也原本以为那些儿童会有我想像中怪异。

不要打听他身世,当是所经历的却颠覆了一切。福利院工作人员给我一些简单的要求。为院里的工作保密。之中有一些是先天残疾的孩子。有肢残、侏儒、皮肤病、视听障碍、发音不请,智力发育不全等原因,幼时被父母遗弃,或者失去监护的失依儿童,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让我去了解这个非正常社会化的孩子群体的生存状况与精神生活。最先接触了四五左右岁的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分为小中大班,较多的时间还是和学龄的儿童的接触。十天的实习中,把他特点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院里的孤独与梦想

院方的管理人员往往没有能够叫出他各自的名字,因为孩子很多。特别是对于那些内向而不愿交往的孩子。不想他成为无名氏,所以我见他第一天,课程过后,先告诉他姓名,电话号码,然后让他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第二天我就能够记住他想这是对他人格的尊重吧!也是和他进一步接触的方式吧!福利院是一种封闭式的管理,除了学校上课的时间,便是呆在院里,很少出门,偶尔有大孩子去打篮球,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福利院,一般情况下是断然不准出去的?问过他说偶尔有机会带他出去玩,大一点的孩子对哈尔滨还是很熟悉的发现他理想也是缤纷漂亮的问过他以后想干什么,有想当老师的翻译家的等。有的孩子,学习很认真,告诉他学习之改变自己的很好的出路。当然青春期的叛逆与烦恼,来不及让他想太多以后的事情。

2大部分热情而脆弱

上午和下午都由那些受到专业训练的老师带领做活动,学前的儿童有专门的幼儿老师。唱歌,跳舞,学诗等等,都是年轻的而有活力的女孩子,所以这个院里的活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她这是院方的明智之处。中午由老师带领着就餐,其余时间由生活老师带领,寝室休息。遇到这些陌生人,却一点也不怕生,就凑到身边,热情叫“阿姨”最为感动是都及其希望他拥抱,哪怕是牵手,也可以让他开心。往往,会莫名其妙地哭起来,仅仅只是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已。老师的稍微的批评,也会放在心里。其实,简单地说,就是需要他人的关注,知道,福利院虽然编制人员众多,甚至正式编制员工是孩子人数的一般,但是真正与孩子接触的人,却是极为少的而在家庭中的孩子,却是众人的宝贝,一大堆人围着他所以不难理解,热情来自于对他人关注的渴望。这也让我认识到儿童成长时期,来自父母等亲人的肢体交流的重要性。心理学上讲,那些与父母有健康肢体交流的孩子,心理上比那些缺乏身体交流的人更健康,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也会更加顺利、坦然。其实,成年人又何尝不是?有时候,一个温暖的拥抱,许多痛苦,郁闷,委屈就可以释怀。

天使,3与别的儿童一样。却是有点忧伤的天使

也充满这阳光与朝气,不是想像中那种封闭的古怪的孩子。会依依呀呀学语,遇到一个陌生人会带着好奇心来打量着,只是会让人心酸得看到会叫食堂的叔叔为“爸爸”看见经常来看望他好心人为“妈妈”大部分工作就辅导学龄儿童的家庭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都有,大部分只是智力正常的孩子,附近的学校正常上学,中午有专门的员工给送饭,下午回来在院里的教室里复习功课,周六周日由专门的老师或者志愿者监督他学习,还有专门的家教。和当年的一样,想尽快的完成作业,痛恨考试,责问是谁发明了诸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这些令人烦恼的学科。

清楚地记得,也很关注社会中的流行。一次听写汉字的过程中,报出“杰”然后组词“杰出”俊杰”还是等了一会儿,一个男孩问,不是周杰伦”杰”这才发现,也是接触社会的对流行歌曲也很熟悉。之间也是像一般孩子那样开玩笑,聊天,讲学校里的事情,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关系,多像兄弟姐妹班的关系,大一点的孩子照顾一二年级的孩子,这让我很感动。

学习过程中有不耐烦、不合作的倾向,只是有时候。会发呆,忧郁的面孔,让人疼惜地想,也会有心事呀!有一天,一个孩子突然问我姐姐,为什么人会死?当时就震住了那么小的孩子,怎么会考虑这样深奥而没有答案的悲观的问题,自己知道,人一旦考虑了生与死的问题,似乎就成熟了也就多了对有关自己生命的思考。对她说了很多,记得最清楚的一句就是有生就有死呀”其实这句话里本身就包含了悲观的意味。该怎么给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讲生死的问题呢?也有对我难言之隐、排斥性的冷漠,然而当他真正把生活中的问题暴露在面前时,许多时候我难以理解、难以正确分析。

三:实习体会

儿童福利院活动总结篇4

并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积极创新载体,深系实际,比先进,找差距,边学边完善制度,边讨论边开拓进取,切实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转化为提高全院党员、干部的开拓创新本领,准确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联系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本领,为孤残儿童营造了良好成长环境,为***福利院又好又快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首先***福利院在全院职工中开展了以“结合实际、展开讨论、解放思想、促进工作”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全体职工围绕科学发展观,结合工作实际,解放思想,寻找差距,找准制约***福利院发展的因素,积极为儿童福利院又好又快发展建言献策,充分调动了全体职工参与***福利院发展的积极性。大家一致认为,为了加快***福利院发展,我们必须加强制度及信息化建设、孤残人员医疗、康复紧密结合、大龄孤残人员安置等方面的工作,为***福利院今后发展找准了发展方向。

二是围绕主题,及时召开学习体会交流会。****年**月**日,在前期认真学习、反复讨论的基础上,***福利院又召开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福利院又好又快发展大讨论”交流会,在交流会上,有**位来自各部门、各岗位的管理干部和党员踊跃发言,发言者都从发展的高度,结合本部门、本岗位的实际,畅所欲言,献计献策。樊海涛副院长提出要“系统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副院长提出要“继续加强***福利院与国际国内机构的合作,为孤残儿童成长拓展发展空间”;办公室王惠兰主任提出要“加强制度化和信息化建设”;康复教育部陈瑛主任提出要“充分利用康复资源,加强孤残儿童康复教育工作”,医务部***主任提出要“合理调整专业技术人员,增强儿童福利院发展潜能”;等等,极大地激发了党员、群众参与讨论的热情,在同志们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院长要求,围绕科学发展观,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克服自满,胆子再大点,步子再快点,要在强化学习在深入实践上下功夫,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注重培养,加强教育,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职工队伍,用解放思想激发***福利院又好又快发展。讨论交流活动营造了创新氛围,探讨了***福利院今后发展思路,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是积极响应民政厅“民政为民,寒冬送暖”活动,认真开展了“为孤残人员送温暖”活动。在寒冬到来之际,提前为收养儿童购买了棉衣、棉裤、棉鞋和保暖内衣,**院长不辞辛苦,带着有关人员跑遍了**市、**县、**县等地所有寄养家庭,看望了145名孤残儿童,为孩子们送去了衣物、牛奶,同时全面检查了寄养家庭冬季安全用电及安全取暖情况,叮嘱寄养家长要注意防火、防烫伤等事故的发生。

儿童福利院活动总结篇5

 

根据市民政局下发《关于开展全市养老机构和孤弃儿童养育专项整治工作督查的通知》(惠民[2018]65号)的文件精神,成立各县民政部门养老(儿童福利)机构检查整治工作督查组,我区民政局于4月25日上午根据分工安排到**县督查社会福利院、养老机构,**县民政局散居孤儿保障、收养检查工作,现将督查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为推进我县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我县拟建一所养老服务中心(采取养老服务中心与光荣院资源共用方式),项目选址位于县民政综合福利院,总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总建设面积1.1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约4600万元,建设床位规模为300张。中心由老年人用房、行政办公用房、附属用房等组成,集颐养、休闲、娱乐、医疗保健与临终关怀为一体的养老福利场所。**县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分二期进行建设,其中养老服务中心一期(原光荣院改建)100张床位已在2017年7月开始运营,目前已有19名老人入住,其中特困供养对象人员5人,工作人员6人;二期项目总投资4363万元,计划新建1栋综合养老服务大楼,规划床位200张,目前二期10层主体大楼已封顶,一层至十层砖墙砌筑完成,二次结构浇筑完成,地下室车道浇筑完成。计划在2018年10月份投入运营。

该院主要业务范围包括:接待城镇“三无”老人(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或者虽有法定扶养义务人、但是扶养义务人无扶养能力的;无劳动能力的;无生活来源的)、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护老人安度晚年;接收弃婴、弃童、孤残儿童,对弃婴、弃童、孤残儿童的哺育护理、开展各种矫正整形、疾病医治、康复手术、身心教育和送养等工作。

 

二、督查情况

(一)儿童福利机构养育情况自查和检查表十大项,共60小项内容督查情况以下:

1、检查结果为A(符合)的指标为49项,分别是1、2、3、5、7、8、9、12、13、14、17、18、20、21、22、23、24、25、26、27、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60;

2、检查结果为B(部分符合)的指标为5项,分别是6、11、19、44、59;

3、检查结果为C(不符合)的指标为6项,分别是4、10、15、16、28、29。

(二)养老机构(不含敬老院)专项整治工作检查情况登记表54项,内容督查情况最终检查结果为:整改。具体督查内容情况以下:

1、检查结果为A(符合)的指标为41项,分别是1、2、5、7、9、10、11、12、13、14、15、17、18、19、20、22、23、26、27、28、29、31、32、33、34、36、37、38、39、42、43、44、46、47、48、49、50、51、52、53、54;

2、检查结果为B(部分符合)的指标为7项,分别是6、8、21、24、25、41、45;

3、检查结果为C(不符合)的指标为6项,分别是3、4、16、30、35、40。

(三)散居孤儿保障工作、收养工作自查和检查表中二大项,共17小项内容督查情况以下:

1、检查结果为A(符合)的指标为12项,分别是4,5,7,9,10,11,12,13,14,15,,16,17;

2、检查结果为B(部分符合)的指标为3项,分别是1,2,3;

3、检查结果为C(不符合)的指标为2项,分别是6,8。

三、其他情况

(一)儿童福利机构

(1)没有设置医疗机构和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2)没有对有弃儿进行采集DNA;

(3)没有制定入院评估制度;

(4)功能区域缺少康复室和医疗室;

(5)机构内活动室地面、浴室没有做防滑处理;

(6)儿童生活区及活动区没有实现无障碍环境;

(7)部分脑瘫儿童没有按时体检并评估和计划免疫;

(8)没有年度消防检查报告;

(9)视屏监控录像资料保存期只有60天。

(二)养老机构:

1、养老服务中心:

(1)没有设置医疗机构,但有与社区卫生院签订协议;

(2)没有设置独立吸烟区,但在室外设置了吸烟区;

(3)只有一条逃生楼梯;

(4)没有设置无障碍通道。

(三)散居孤儿保障、收养工作

1、由于历史遗留的原因导致全国儿童福利信息系统数据与发放名册数据不一致或录入信息不够完善;

2、实行对孤儿家庭探访巡查有相片,但没有打印为纸质台帐归档;

3、无采取措施推动保障孤儿成年后住房和就业。

四、下一步整改建议

1、进一步完善全国儿童福利信息系统数据的录入及更新;

2、进一步完善相关档案、制度上墙及日常服务管理记录;

3、建议食物进行定点采购,统一结算,做好索票索证,确保食品来源安全;

4、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投入。

 

 

儿童福利院活动总结篇6

———南京人口学院社会工作系暑假实习总结

孙秋芬 陈芳

[摘要]儿童社会工作,是面向儿童的社会工作,目的是激发儿童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潜能,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地发展。在南京儿童福利院的实习中,我们通过观察、访谈、游戏、交流等方式对福利院里孤残儿童有了一个新的、更深入的了解,也体会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儿童社会工作的重要性。我们的实习丰富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强了实务操作能力,对社会工作尤其是残障儿童社会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关键词 儿童福利院 社会工作 暑期实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各种社会问题突显,社会工作应运而生。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制度。

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儿童社会工作,它是面向儿童的社会工作,目的是激发儿童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潜能,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地发展,也就是把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应用到儿童的教育和保护工作中,不仅救助和保护不幸儿童,而且关心一般儿童,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儿童社会工作是一项儿童福利工作,需要充分运用一切能促使儿童成长发展的个人和环境资源,以确保儿童福利服务的实施。儿童社会工作需要运用专业手段,辅之以非专业手段,需要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结合。从狭义上来说,儿童社会工作是一种事后补救性的工作,多采取机构服务的方式,救助和保护那些家庭或父母无力抚养的儿童或者有各种问题的儿童,包括孤儿、残疾儿、流浪儿、弃婴、受虐待儿童、情绪或行为偏差儿童等。

青少年社会工作是面向青少年的社会工作,以青少年发展为根本目的,辅导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具有特别强烈的社会功能。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模式有生物进化论、精神分析理论、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社会学理论等。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一般方法是个案辅导、团体访问(榜样示范、行为锻炼、情景感染、竞赛激励、角色模拟)。

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对残疾人所做的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帮助残疾人补偿自身缺陷,克服环境障碍,使他们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专业活动。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内容有康复教育、就业、婚姻与家庭生活咨询、改善残疾人生活的物质和社会环境。残疾人社会工作方法的理论:供养理论、回归社会论、赋权(Enpowerment)理论。社会工作系这次暑期实习机构是南京市儿童福利院,实习内容就涉及到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和残疾人社会工作三个方面的内容。

创建于1951年的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占地面积约27亩,建筑面积16,842平方米,现有员工408名,其中在职职工285名,离退休123名,院领导3名,中层干部14人,医护人员67人,女职工占职工总数的82%。下设办公室、财务科、总务科、保教科、医护科、康复科、培智小学等部门及工会、青年团群众组织。福利院设有收容床位400张,医疗、康复住院床位130张,18个诊疗科室和11个医技科室。主要职责是收养社会上“无家可归、无依无靠、无人抚养”的孤儿。

该院把为孤残儿童提供优质服务作为中心工作,以优养优教,优治强输为质量方针,以满足孤残儿童的成长需求,提供服务保证,以科学的知识和技能维护儿童基本权益,帮助儿童适应社会,促进儿童自身发展,寻求突破为质量目标,努力提高孤残儿童的“生存能力、生存质量和生存意义”,先后于1987年建立了全国第一所残疾儿童康复中心;1989年开办了金陵儿童医院;1991年成立了培智小学。1992年与香港杨震社会服务处、江苏爱德基金会合作,引进采用了先进的管理方法,对保育人员进行了喂养、护理、康复等知识方面的技能培训。近两年,进行了人事、用工制度改革,实行政务“十一”公开,使各项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

在经过儿童福利院多元化的培训、康复、管理、教育后,被收养儿童在自理能力、认知能力、表达能力和运作能力等方面得到增强,福利院成立了少儿艺术团,已多此进行了“爱心互动”回报社会演出,为福利院的孩子将来融入社会和家庭创造了必要的条件。2002年,该院大力推动孤残儿童寄养活动,开展了《为百名孤残儿童寻找一个家》的活动,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全年共有85名孤儿走入家庭。

一, 多角度透视学龄前儿童

福利院幼儿部有一个老师,三个保育员,一个清洁工。老师一般都是幼儿师范或特殊教育学校毕业,在暑假中实行轮班制对这里的儿童进行教育以游戏和教手工为主。保育员也受过专业岗位培训,主要负责儿童的生活护理。虽然职工的职位、任务、责任不同,但却拥有一颗对孩子真诚的爱心,并且积极发扬团队精神。老师采取各种合理的方法对孩子的纪律性进行训练。例:老师让孩子们排好队下楼玩时有的孩子仍东张西望,动来动去,老师会以当着其他孩子面进行批评或罚他呆在室内坐小板凳的方法进行教育。说明孩子的纪律性的形成是在老师负向强化下形成的,而且老师只是靠严厉的话语和加重的语气,有时采取非打骂的惩罚措施,如坐小板凳与别的孩子隔离的办法来使孩子知道遵守纪律的必要性。

我们这次实习共接触到17个儿童,残疾率是100%。在这17个儿童中,有2个侏儒,1个盲童,1个患有血瘤,2个兔唇,2个脑瘫,3个聋哑,3个智障,1个羊癫疯,1个心脏病,1个小儿麻痹,其中这些儿童多为多重残疾。在这17个孩子中有一个特殊的孩子,由于他是侏儒症,身高不足1米,身材非常矮小,为了保证他的安全,就把他留在了学前部,但他今年已经13岁了,并且在儿童福利院的培智小学念五年级,他完全是因为身高障碍影响了他的发展,从他这个特例来看,在儿童福利院内,不是一味的按年龄段来模式分段生活,而是人性化的以特殊形式对待,使孩子们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空间。

(一)、生活设施及饮食状况。幼儿部条件齐全、设施完备、干净明亮,福利院所创造的优良生活设施使残疾儿童在物质条件满足的同时减轻了身体缺陷对心理造成的影响。在幼儿部,每日三餐都有专业营养师搭配,并且针对不同孩子的身体状况有所区别,保证每个孩子都能补充每日所需的微量元素。

(二)、我们观察的现象

现象1:当活动场面比较乱的时候,有些孩子会把盲童牵到安全的地方。

现象2:洗澡时,有些孩子会帮助行动不便的伙伴。洗澡后还有孩子给别人擦干身体。

现象3:一个孩子拉肚子弄到了身上、板凳上和地上,马上别的孩子就开始分工,有的去冲洗板凳,有的去擦地板。

现象4:被老师罚坐小板凳的孩子不论我们怎么喊他,他也不肯起来玩,而且别的孩子也告诫他不能起来。

现象5:照相时刚被老师排好队的孩子一直排好队型,想让他们改变队型很困难。

现象6:吃零食时,没发到的会坐在那里等,不会抢别的孩子手中的,而且每个孩子虽然拿到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是各吃各的。

现象7:吃饭前有的孩子会主动摆碗勺。

现象8:老师挑了两个孩子喂其他孩子吃西瓜时,当这两个孩子喂到一个患血瘤,嘴张不大的小孩前会把西瓜弄成小片给他吃。

现象9:做沙画时一个孩子会通过给那个也想坐老师身边的孩子东西吃,来达到坐在老师身边的目的。

(三)以上想象分析 :现象1、2、3、8反映孩子之间的互帮互助。由于他们彼此之间相互熟悉残疾情况,懂得应给予不同的伙伴不同的帮助。而且没有明显的帮助对象,只要看见谁需要帮助马上就会伸出援助之手。生活在群体里的孩子更易发挥这种团队合作精神,从小培养他们对残疾伙伴的照顾,使彼此得到关怀,使他们认识到残疾人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怀和特殊的照顾。现象4、5突出了孩子较强的纪律性。纪律性的形成规范了孩子的行为,一定的约束力使他们做起事来或行动起来更加整齐划一,以达到和正常孩子一样,甚至做得比正常孩子更好。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良好的纪律性使得即使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行为也不至于自由散漫,为以后的成长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这些孩子作为一个小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督促也起了必不可少的作用,更说明了同伴之间的影响力与约束力,往往会取得更大的效果。但由于老师的权威性影响,加之福利院孩子的资源单一,所有资源都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的,所以他们变的很机械,缺乏创造性。现象6表示出孩子心里没有攀比的概念,不会为了所得东西的多少而起争斗,认为每个人都得到就可以了。这和正常家庭健康的孩子不同,正常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会比较要强,喜欢和别人攀比,凡别人有的自己也要有,争强好胜。而福利院孩子内心的公平理念说明院方为他们提供的物质上的满足是比较充分的,社会上都以给他们物质上的关怀来弥补他们精神上的缺失与不足。现象7说明孩子的主动性强,由于自理能力的完善而喜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而不是像正常生活中的孩子被娇惯得懒于动手。通过现象9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知道老师的重要性,找各种机会与老师接近,讨老师喜欢,他们知道被老师认可对自己有好处,因为有时老师会把喜欢的孩子带回家,说明孩子渴望得到更多的关爱——长辈般的,母亲式的,家庭型的。而且老师对听话的孩子会照顾得比别的孩子更多些。每个孩子也许在物质上面都不苛求太多,但由于都是被遗弃的孤儿,所以对爱的渴求是他们共同的目标,也是最重要的。能得到别人的一点爱在他们心中都是温馨甜蜜的,可以弥补心里的那份空虚寂寞。由此可见,合适的有专业的训练的老师对孩子是很重要的。

(四)、学习状况。幼儿部17名儿童中有5个上小学,除前面提到的特例儿童上五年级外,其余都上一年级。他们受的教育与外面的儿童相似,老师会根据他们自身的情况进行特殊对待,让每个可以接受教育的儿童获得相应的知识。

现象1:当我们给孩子们折纸鹤时,一个智力有障碍的儿童也跃跃欲试,而且跟在后面叠,虽然每次都不成功,但仍然不断尝试。

现象2:有一个孩子见到我们T恤上的字就会让我们教他识字,而且问了我们中每一个人,还一个一个字的读了很多遍。

现象3:一个智障儿童在看到别的孩子写出自己名字时一直注视着,但让他写他却表示不会,经过告诉他是能行的,他通过画画代替写字了。

现象4:做沙画时孩子会根据老师对他们的指导及加上自己的理解与询问完成他们所做的沙画。

(五)学习现象分析:以上现象说明孩子都有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并且不懂就问,不断努力尝试。这些都是和正常孩子一样的,而且他们也很愿意去学,对于有一些轻微智障的孩子,他们内心深处是想学的,而且也想表现,但担心学不会,以及自身没有可以表现的资本,害怕别人笑话,缺乏自信,可以从他们对别人的羡慕中看出他们内心对学习的渴望,经过鼓励他们会有所进步。而关爱会使他们重拾信心。当然关爱的给予首先要与他建立良好的关系,让他信任你,孩子只有在自己信任喜欢的人的激励下才会发挥得更好。按社会心理理论来分析,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如果老师给予大力帮助和指导,积极鼓励儿童并对儿童的各种努力予以充分肯定,就会促进儿童形成积极向上和奋发进取的人格;反之,如果老师对儿童教育不当,或者儿童的努力经常受到老师及其它成年人的漠视,或者儿童的行为受到成年人过多的责难,等等,这些情况则会使儿童自视矮人一截,进而逐渐形成自卑的人格。福利院的儿童因为身世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卑感,所以在其他方面对他们的肯定是必要的。而且社会工作理论也认为,每个人都应被看成一个可以培养的有发展潜质的人。

(六)、对观察现象一些理论思考

在儿童福利院,老师都会让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他们逐渐会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和树立自信心,并且养成自主的性格;反之,则儿童容易形成缺乏自信的人格。我们还可以从行为或学习理论进行分析。这是以实验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社会工作理论。行为主义强调学习起于人与环境的互动,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儿童学习不同的行为模式。

行为或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学习模式有三种,古典制约的学习模式涉及儿童的外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联。操作制约的学习模式是指在适当的反应出现时给予奖励的一种学习和行为反应方式。此外,儿童还以观察的方式进行学习,并与制约的学习模式相互增加与互补。行为或学习理论对儿童社会工作的启示在于:儿童的行为是儿童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儿童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的反应,儿童社会工作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儿童学习和掌握恰当的行为模式与反应模式。由此可见,对待学龄前儿童必须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再辅之以理论知识,使我们对儿童的行为与反应有更深入的认知。而面向残疾儿童的工作更是应该细致深入。我们要把握儿童社会工作中的重点促进特殊儿童福利工作的开展。通过观察现象,使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孩子对关爱的渴望,因此,在由理论认识解决问题现象的同时,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满足是必不可少的的一项内容。

二、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建议

问题1:一个被助养的孩子在问及有没吃过肯德基、麦当劳时表示没有,但有老师在场时再问同样问题时表示肯定。

问题2:一个今年刚被家人丢弃的7岁女孩自称老师对她不好、生活环境不好,但事实却相反。

问题3:由于院中有规定老师不能打骂孩子,所以有的孩子仗着这点有时较任性(特别是在无外人在时),有的骂人是出口成“脏”。

问题4:老师天天对着有残疾的孩子,造成情感衰竭,对外界孩子无兴趣,包括对自己家的孩子也提不起精神,无法释放爱。

相应的建议:问题1、2说明孩子想通过得到别人同情来满足自己的私欲,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们内心深处对爱的渴求,对关怀的期盼,希望得到一份完整的爱的温暖。因此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他们精神上的满足感。针对问题3,应该对孩子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让他们从小被教育成知道感恩的心情,要回报老师、回报社会的概念。以防长大后成为自私的人。这就要求老师应该受过专业训练,并且老师应被给予一定的社会地位,才能让老师更加尽职尽责。问题4展示了老师由于照顾这些特殊儿童而造成的心理障碍,院方应该多开展心理讲座及专业心理咨询来帮助老师,通过交流来培训老师。

三、福利院里学龄期男童

儿童福利院男生部原则上容纳年龄段在7—14周岁的男童,但结合实际情况和他们生理以及自理能力等状况,也有极其个别规定范围外的男童,但是到了18周岁就要转到其他福利院。我们主要以与保育员交谈和与男孩们互动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并辅以个案调查研究,进行综合分析。

(一)、基本情况

男生部共有学龄期男童20人,有18人是直接从学前部转入男生部的,身体、智力以及受教育情况见下表。在20人中,年龄为:6岁1人,8岁2人,9岁5人,10岁1人,11岁2人,12岁4人,13岁3人,14岁1人,15岁1人,无残疾2人,占总人数的10%,肢体残疾者3人,占15%,语言听力残疾者8人,占40%,视力残疾者1人,占5%,智力残疾者6人,占30%。其中多重残疾(既有智力残疾又有身体残疾)者8人,占40%。20人中已经开始接受文化知识课程教育的有16人,占80%,其中上一年级的5人(1人为留级生),占25%,上二年级的2人,占10%,上三年级的4人,占20%,上四年级的1人,占5%,上五年级的2人,占10%,上六年级的1人,占5%。在16个受教育的男童中,有5人(3个就读于聋哑学校,1个就读于半山园小学,1个就读于富贵山小学)在院外学校上学,占总受教育男童数的将近三分之一。此外,从老师口中了解到,在福利院男生部正在接受教育的男童的成绩都一般。

男生部暑假期间日间由1名班长、2名保育员(均为女性)负责生活管理,并有1名姓刘的男老师辅导男童的文化课作业以及手工制作。班长和保育员都是实际社会工作者,接受过基本的知识培训,但无相关专业背景,工作经验丰富。刘老师毕业于特殊教育专业学院,从事特殊教育事业10年,除了指导、批改作业外,很少与男孩们交流。

男生部儿童基本情况表:

身体状况 年龄 受教育程度 基本情况

肢体残疾(3人) 11 三年级 有语言障碍,右手残疾,左手写字,识字能力强,听话,懂礼貌

14 六年级 小儿麻痹症患者,已进行手术,就读于富贵山小学,9月份升入五十四中上初一,成绩一般

15 三年级 豁嘴,有智力障碍,无法自我表达

听力语言残疾(8人) 6 有智力障碍,有很强依赖感,希望被疼爱

8 一年级 有智力障碍,不喜欢与外人交流

9 有智力障碍,很少讲话,受他人欺负,经常哭

9 有智力障碍,常重复讲同样的话,有被打经历,喜欢站在窗口看天空

9 一年级 就读于聋哑学校,留级,有燥狂倾向

9 一年级 就读于聋哑学校,识字能力强,记忆力好,非常调皮

10 三年级 不喜欢和其他孩子玩

12 四年级 就读于聋哑学校,很调皮

视力残疾(1人) 11 弱视,有智力障碍,乖巧,不喜欢玩闹,擅长手工

智力残疾(6人) 9 一年级 身体发育迟缓

12 二年级 玩闹,不会写字,心理发育迟缓

12 五年级 有暴力倾向,有抱养经历,常与人打架

12 一年级 好独处,蛮力大,内向、行动迟缓

13 二年级 有燥狂倾向,想当画家

13 三年级 双脚残疾,内向,倔强,喜欢折纸

正常(2人) 8 南昌人,无父,母亲精神病,今年四月份入院,9月份准备入院外小学

儿童福利院活动总结篇7

舜耕历山,趵突腾空,千佛飞天,藕花深处里,沉醉李易安。

济南,这座古韵悠远的历史名城,一直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城市密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这座“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后花园,有一座依山傍水、绿树成荫的院落。这里,少了几分城市的喧嚣,处处洋溢着人间真情,一位位可亲可敬的“亲亲妈妈”,用自己的情与爱,为350名孤残儿童撑起了一片蓝蓝的天!

用爱守护希望的“亲亲妈妈”

“妈妈啊妈妈,我是您手心里的娃娃,就像一棵小树不断生长发芽;妈妈啊妈妈,孩子走再远,福利院也是我的家。”这是一首济南市儿童福利院原创的歌曲,演唱这首歌的是白化病儿童福黄。每当这首歌在福利院响起时,每个人都会潸然泪下。

在福利院,每位女职工都是孩子们的“亲亲妈妈”,每天提前半小时上班、推迟半小时下班,已成了“妈妈们”生活的常态和雷打不动的习惯。不论是早上班半小时,还是晚下班半小时,目的都在于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或抱一抱、亲一亲,或与自己负责的3至4名孩子聊聊天。“亲亲妈妈”为每个孩子建立了儿童成长记录和影集,侧重对孤残儿童的情感呵护,同时保质保量完成针对孤残儿童的康复训练、特殊教育等服务,开展多元化亲情养育模式。对肢残、残障儿童进行有效的语言动作恢复性训练;对上学的孩子,定期与学校联络,时时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配合学校老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对大龄孩子,每周组织一次交流会或利用业余时间带孩子们外出活动,培养其健康人格,帮助其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福乐是福利院一名普通的“亲亲妈妈”,也是福利院培养的第一位大学生。毕业后她自愿回到养育她的福利院,无怨无悔地护理起重症卧床的脑瘫、智障大龄儿童。这些年龄在12至18岁之间,体重从30斤到90斤不等的重症孩子,没有思想,甚至没有进食的要求。福乐和同事们每天都要帮他们洗澡、喂饭、换衣、换尿布。她说:“在给孩子们换尿布、洗澡的时候,和他们对对话、聊聊天,是我每天必做的工作。虽然孩子不一定听懂我在说什么,甚至连一个反馈的表情都没有,但是在我心里,他们和健全的孩子一样,也需要心灵的沟通,需要妈妈的关爱。他们是一个个睡梦中的天使,虽然感知不到情感的变化,但是他们的心是纯净的,我和他们的心是相通的。”

在她照顾的孩子中有一位多重残疾的患儿叫福华,患有精神和智力低下、脑紊乱等多种疾病,会不定时的狂躁不安,不能控制自己,经常会大哭大闹,还有非常严重的攻击行为,护理难度非常大。有一次,在福乐给她喂饭时,她拉住福乐的手就狠狠地咬了起来,痛得福乐眼泪直流:“福华,乖孩子,不要害怕,不要害怕……”福乐轻轻地呼喊她的名字,一遍又一遍,她终于抬起头来。当触及到她那无奈又空洞的眼神时,福乐的心痛极了:“我一定要好好照顾她,福利院的孩子都是我的弟弟和妹妹。”

对于大一点的学生,福乐牺牲了大部分的节假日,把大量的精力都倾注在他们的身上,并和他们建立起了良好的亲情关系。孩子心理有障碍了、不愿学习了、在学校受到挫折了,都会与她倾心地聊聊,孩子们发自内心地称呼她“乐乐姐姐”。福乐还根据自己手工编织的特长,利用休息时间,带领孩子学习手工编织,手工作品达到了30多个样式。

胡月是个90后的“亲亲妈妈”,虽然未成家,却已成为福利院十多位幼儿的“妈妈”。当被问到如何排解工作压力时,胡月微笑着说:“感觉苦时,抬头看看天空飘着的云,苦就随着白云飘走了;感觉累时,低头看看我们的特殊孩子,心里就充满阳光。我是个独生女,以前在家很少干活,从事这份工作,自己也感觉更成熟更有责任感了。”

焦桂云、曹静、李桂香、刘伟、冯岩……一位位平凡而伟大的“亲亲妈妈”,已经在福利院工作了30多年。她们从一个个花季少女到为人妻、为人母,见证了福利院的发展和孩子们的成长。30多年来,她们没有和家人过一个完整的节日――每年的春节,她们都在福利院和孩子们一起吃团圆饭;每一个“六一”节,都是爱人去学校参加孩子的庆祝活动,而她们则去给福利院的孩子开家长会。护士长曹静平静地说:“有时感觉自己最为愧疚的是对家人。”然而,她们无愧于福利院的孩子,她们把每一名孤残儿童都当作自己的亲生骨肉,精心呵护,任劳任怨。

福利院的“亲亲妈妈”要扮演多重角色,既是老师、护士、医生,当孩子遇到问题和解不开的疙瘩时,则又是知心的朋友。而最重要的一种角色,就是妈妈了。除了按照医嘱给予定期治疗和用药外,妈妈们要给孩子们温暖和关怀,每每听到孩子们热情地喊着“妈妈”,李桂香都会忍不住上前抱一抱他们:“这是一种良心工作,即使不给拥抱,也没人指责我们,但若不做,良心上会过不去。对待这些孩子,就要有耐心,有爱心,还得细心!”

让折翼天使翱翔蓝天的“亲亲妈妈”

2007年7月1日,一对出生2天,体重仅0.9公斤的孪生兄弟被送到福利院,两个孩子连哭都不会,趴在襁褓里一动也不动,全身青紫,半天只听见一丝进气,却听不见出气。

徐子健,这位视孩子为生命的院长,要求医生、护士、护理员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抢救。负责照料兄弟俩的护士吴丽娟现在回想起来,仍为生命的奇迹备感骄傲和自豪:“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那么小的孩子,和我的手掌差不多大,手臂都是透明的。用奶瓶喂奶,小家伙根本没有力气张嘴,每次只能用最小的注射器来喂。护理人员一看见这个场景就忍不住掉泪,大家常常是一边掉泪一边给他们喂奶。当时就一个信念:还有气呢,是两条命啊!一定要让他俩活下来。”20天过去了,他们终于睁开了眼,发出了嘹亮的哭声……

现在的奔、腾兄弟俩已经被加拿大的爱心家庭收养,幸福地生活着。

本着让“躺着的孩子坐起来、坐着的孩子站起来、站着的孩子跑起来”的原则,康复师根据孩子身体的残疾类型和程度,制定个案训练计划,开展功能、理疗、推拿、器械、作业、引导式教育、聋儿语训、自闭症等康复训练,保证每天训练100多人次,每个儿童每天参训两个小时以上。初期、中期和末期,每个康复周期要评估3次。

只要有一丝希望,康复区的“亲亲妈妈”都会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决不轻易放弃。今年6岁的福康威,1岁时被送到福利院,患有小脑先天障碍、肌张力低下,连站立都做不到。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康复

训练,康威可能一生都要在床上度过。针对他的情况,康复师精心制定了训练计划,经过“亲亲妈妈”长期耐心、科学、规范的训练,他现在不但能走,还可以背起书包去学校学习,独立地面对生活,快乐地健康成长!每当看到不会坐的孩子通过训练坐起来了,不会站的孩子能走路了,“亲亲妈妈”的内心都会充满欣慰和成就感。

科学的康复训练机制,“亲亲妈妈”的无私奉献,使百余名残疾儿童的身体机能得以改善,有的被爱心家庭收养,有的背起书包走进学校……2008年9月,儿童福利院被民政部命名为“山东省脑瘫康复示范基地”,“亲亲妈妈”又肩负起全省福利机构脑瘫工作专业技术培训、培养脑瘫康复人才的重任。

用爱筑起温馨家园的“亲亲妈妈”

福群,患有先天性脑脊膜膨出,下肢神经受压双腿瘫痪,在福利院生活了20多年,是福利院第一个出嫁的姑娘。徐子健,这位济南市儿童福利院院长、福群的“亲亲妈妈”,常年来,无论是福群的生活、学习,还是工作,甚至成家立业,她都亲力亲为,像对自己的女儿一样,操碎了心。2002年,徐院长通过济南电视台“泉城夜话”现场直播栏目,为福群进行电视征婚;2005年,为福群在胶东人家大酒店找了一份工作;2006年,操办了福群的婚礼。徐院长作为娘家人,给福群置办了彩电、冰箱、服装、“四铺四盖”的床上用品等,嫁妆价值1万元。福群结婚后,徐院长逢年过节都要去看望她,为她送去生活必需品。当得知福群与丈夫经营的两个桶装水站不景气时,她又积极联系普利斯纯净水公司和省市媒体,帮助他们开办了“普利斯爱心福群健康水站”,使他们有了较为稳定的经济收入。

2010年1月,福群经营的商铺被偷去总价上万元的香烟,这相当于她和残疾丈夫辛苦经营3年的积蓄。得知消息后,徐院长第一个赶到福群商店安抚她,并带头为她捐款500元,同时在福利院发起“让自家女儿过个好年,为福群捐款”的活动,短短半小时就募集捐款6000元,在第一时间送到福群手中。

徐子健,作为福利院的院长,不仅是福群的“亲亲妈妈”,而且是院里所有孤残儿童的“亲亲妈妈”,福利院是孤残孩子的家,徐子健就是这个家的当家人。她视福利院的孩子为儿女,始终把他们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每天她早来晚走,舍小家顾大家,节假日都是和孩子们一起过的。她带领一班人想方设法改善孩子们的居住环境、膳食条件、医疗康复和娱乐设施,提高了伙食标准,安装了空调、暖气、有线电视等,配置了先进的康复器材,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

福利院所开展的文体娱乐活动,尤其是他们的“福娃艺术团”,在济南市已家喻户晓。为了给孤残儿童搭建一个健康成长的舞台,培养孩子们自强、自立、自信的品格,徐院长积极筹资,广纳人才,于2004年5月创办了“福娃艺术团”。艺术团分舞蹈队、声乐队、器乐队与表演队,成员年龄最小的4岁,最大的20岁。为了使孩子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像健全儿童一样拥有灿烂的明天,她又创办了全国儿童福利机构首间独立的音乐工作室和录音棚。录音棚90平方米,配备了国内先进的录音及音乐制作设备,如YAMAHA数字调音台、纽曼U87专业录音话筒、DYNAUDIO专业监听音箱等。“福娃艺术团”的表演全是原创。作词、作曲、音乐制作人和导演均由福利院的职工担任。孩子们合唱的《走在洒满阳光的路上》《谢谢你》,音乐剧《我的好妈妈》已唱响齐鲁大地,孩子们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演出活动600余场,精品节目多达40余个。2006年,“福娃艺术团”走进驻济高校各大校园中进行巡回演出,向在校的莘莘学子展示了孩子们自强、自立的一面;2009年在济南市第七届残疾人文艺汇演中,艺术团参演的7个节目,荣获了6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的好成绩。由艺术团自己培养的童星――福黄获得2009年山东省青少年歌手大奖赛“特别荣誉奖”。

儿童福利院活动总结篇8

关键词:跨文化,孤残儿童,安置模式

孤残儿童主要是那些因天灾或不可预测事故失去双亲,同时身患残疾的儿童。对孤残儿童的安置模式,国内外有不同的选择,主要包括机构照料模式、机构中家庭养育模式、家庭寄养模式、家庭收养领养模式等。选择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安置理念和具体模式上。从跨文化的角度看,不同也体现了文化的差异。文化中更偏重取向"个体"还是"集体",影响了模式中更关注家庭还是集体,选择机构化的照料模式,还是非院舍化的照顾模式,而这都要取决于孤残儿童的自身情况和养育需要。

一、安置理念的比较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鼻祖之一霍夫斯戴德提出的"五种文化维度"中第一种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指出有些文化更重视或依赖"个人与个人家庭",而有些文化则更重视或认同集体观念和群体。①他对69个国家的文化进行调查研究并以表格形式列出他们对个人与集体的认同,排名越靠前的对个人越认同,排名靠后则代表对集体更认同。在这个表格中,美国排名第1、澳大利亚第2、英国第3、荷兰第5、意大利第8、比利时第9、爱尔兰13、挪威第14、德国第16,这些欧美国家均比较认同个人主义;日本第33、俄罗斯第35,比较居中;而中国排名第52,对集体主义较为认同。

西方历史和文明的进程中,家庭一直是备受推崇的养育儿童的场所。安定、自足、充满关爱的家庭是最适合儿童成长与发展的。保护和维系家庭生活是儿童福利最重要的价值理念之一。在美国,家庭被认为是满足儿童需要的首要的、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场所。他们认为,最好的家庭就是最好的儿童福利。对于无家可归的弃孤儿童,儿童福利机构只是他们暂时的被安置场所,他们的最终前途还是走进寄养和收养家庭。[1]

我国传统文化中也有重视家庭和关怀的价值观念,但在儿童福利领域,更强调福利院这种集体的概念。孤残儿童在这样的大家庭中,可以有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在温和的环境中成长,心理压力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缓解,比较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且在我国,家庭寄养相对而言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一般人认为,福利院优越的物质条件,可以保证孤残儿童身心发展。一旦孤残儿童进入陌生的家庭、陌生的环境,他们对新的情况的适应也不一定是预期有效的,有时甚至是起相反作用的。

二、具体模式的比较

孤残儿童的安置模式一般有四种,分别是机构照料模式、机构中家庭养育模式、家庭寄养模式以及家庭收养领养模式。

机构照料模式--儿童福利院

机构照料模式是传统意义上的孤残儿童福利模式,也是被广泛接受和熟知的养育模式,主要的场所即为福利院。孤残儿童在福利院中可以接受24小时的全面照料。福利院中往往有很多儿童,形成一个大"集体"。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评估显示,目前全世界多达八百万名儿童生活在孤儿院中。

欧洲一些国家, 大的福利院已经关闭。北欧的挪威、荷兰等国, 已将大部分儿童福利机构解散。许多大型的儿童福利机构被分散为" 机构形态的家庭养护",即把大的"集中供养" 化作小的"家庭式养护", 也有的化为较小的家庭式单元。每个家庭一个孩子, 由一名管理人员负责养护。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爱尔兰、澳大利亚等国的儿童福利机构, 有的改为社区养护服务机构, 有的改为托儿所、家庭活动中心等,有的向着医疗专业化方向发展,还有的集医疗、康复、娱乐、服务、学习为一体, 向多功能方向发展。这体现出欧洲这些国家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比利时、意大利、德国等国家无不是典型的重视个人价值的国家,这样的文化模式倾向使得安置孤残儿童的策略由集体、集中养育向家庭式、个人式发展,强调个体的感受和一对一的养护服务。

在我国,福利院是由国家兴办,民政部门具体管理的。对收养的儿童,福利院采取统一抚养、分类分班管理的方针。在我国,机构照料模式仍然是重要的孤残儿童养育模式。目前仍然有接近73000所孤儿院。[4]孤残儿童在福利院中接受集体教育,因为有良好的运行机制,基础设施也比较完善,所以其中的儿童也比较能有很好的身心发展。以北京为例。1984年, 北京市第四社会福利院的儿童部从这个福利院中完全脱离出来, 成立了北京市儿童福利院, 专门收养0~15岁的孤残儿童。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占地13000平方米,建有居室楼、康复楼、医疗楼和教学、科研、培训等主体设施。根据孤残儿童的特点, 院内设置婴儿、启蒙、康复、特护、医疗保健、综合等服务区。对于收养的每一名儿童都建立了尽量完善的档案, 有严格的儿童档案管理制度和随访制度。中国是一个典型的"集体主义"倾向型国家,安置孤残儿童的策略倾向于集体、集中养育,由专门的群体组织管理,强调统一、平等、无差异化。

中国儿童青少年基金和中国儿童福利院主要收容的就是低能、伤残儿童和弃儿、孤儿。由国家投资兴办的儿童福利机构还为社区中的残疾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生活照料、康复训练和专业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为孤残儿童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中国和外国在安置孤残儿童方式的两种不同倾向体现了两种文化深处不同的价值取向。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关键是能够根据当今时代的发展,如何能够巧妙的结合两种方式,并适应于当时当地的具体要求。

机构中的家庭养育模式

机构中的家庭养育模式是传统机构照料模式与家庭养育模式之间的过渡形式。它是指,在传统的机构中,设立家庭, 由一位具备一定条件的24 小时专职妈妈和一定数量的儿童组成, 妈妈与儿童以母子,儿童之间以兄弟姐妹相称、相处。

俄罗斯和美国研究小组在圣彼得堡的一家孤儿院,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合作实验,对孤儿院的结构、保育员及保育员行为进行了调整。结果证明,机构中的家庭养育模式能够提供给孤残儿童和正常儿童一样的关爱,提高养育质量。俄罗斯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文化取向表中处于较中间的位置,说明该文化受两种取向影响,这也许与其横跨欧亚两洲的独特地理位置有关系。而有意思的是俄罗斯在孤残儿童安置方面体现了其文化倾向性,即较易结合机构照料与家庭养育。这一折中的安置模式正是其居中的文化价值取向的写照。

我国也有不少机构家庭养育模式的革新。对于那些未被领养的孩子而言,半边天的教育和抚育项目,为他们提供了最接近家庭的亲情关爱。半边天基金的小妹妹婴幼儿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通过聘请当地富于爱心的妇女,进行专业培训,使得担任全职的祖母,为福利机构中的儿童提供健全成长所需的启蒙及关爱。在半边天小妹妹婴幼儿抚育中心内,每一位"祖母" 都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从整日吃吃睡睡的小宝宝,到蹒跚学步、牙牙学语的小小孩,祖母都一路小心翼翼地伴随与呵护着他们。半边天所聘用的祖母,都是当地下岗妇女,她们和孩子们唱歌、游戏、拥抱,也同时注意克服一些福利院集体抚育所出现的常见问题。经由定期专业培训,半边天的祖母们在识别儿童早期发育迟障方面,很有经验,也知道如何透过简单的康复疗法,帮助这些儿童逐日达到正常的发育的标准。

由此可见,在新时代下,我国受西方文化影响,已经开始突破传统,借鉴外国的成功模式并积极尝试合作试验,寻求新的安置模式。

家庭寄养模式

家庭寄养,是指儿童福利机构为福利院儿童选择合适的家庭,由家庭来提供生活照料和服务,寄养儿童的监护权不变,其户籍仍然在原来的儿童福利机构,政府仍然负担寄养儿童的生活费、医疗费和教育费,但儿童可以生活在家庭的氛围中。

20世纪70年代,英国最早出现家庭寄养模式,现在已经成为英国儿童照料的主要形式。英国的家庭寄养分为短期寄养、紧急寄养和长期寄养三种。日本的家庭寄养主要有四种类型,养育家庭寄养、短期家庭寄养、专门家庭寄养和亲戚家庭寄养。养育家庭寄养养育那些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养护者或者由监护者但监护并不适当的情况下的孩子。短期家庭寄养是由于亲生父母住院等原因,在一年以内的短时间内,对孩子养育的寄养制度。专门家庭寄养是针对特别需要家庭亲情援助的受虐儿童,以帮助他们回归家庭为前提,对这其中存在的问题,力图通过专业的疗法治愈或改善。寄养儿童最多2人,原则上寄养的时间不超过2年。亲戚家庭寄养就是由爷爷奶奶伯父伯母等亲戚寄养。儿童的养护者由于去向不明、死亡、疾病或拘捕等原因,无法养育的儿童,采取这种形式,但是这种形式不对亲戚支付寄养补贴。此外,还有希望成为养子关系的养育寄养;以及家庭寄养型的小组式的家庭,比如同时寄养4~6人的家庭寄养模式等。俄罗斯的家庭寄养模式也称为"监护家庭"模式,是由国家机关监督并发给津贴,通过严格筛选的普通家庭对孤儿和与父母失去联系的儿童进行抚养工作。专家认为,"监护家庭"比儿童福利院要好得多,尽管在这样的家庭中也没有亲人,但是儿童能学到正常的社会技能。而且,监护家庭中儿童的生活费明显低于集中抚养的孤儿。

我国的儿童家庭寄养工作,源于最早的民间行为,但真正社会意义上的制度化的家庭寄养是从20世纪90年代出现萌芽并发展起来的。到2000年,民政部明确提出要使家庭寄养成为儿童福利事业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2003年10月底出台的《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更是用法规的方法将儿童的家庭寄养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虽然我国儿童家庭寄养制度化发展的时间不长,但是发展速度和当前的发展规模却是相当惊人的。由于社会发展阶段等原因,我国儿童福利的投入在总体上是有限的,加之传统社会观念的制约,我国儿童家庭寄养制度化的进程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我国,很多公益组织也都参与到儿童寄养工作中来。如,中国关爱基金会、希望之家。中国关爱基金会更是由美国人麦修注册成立的,专门从事寄养收养工作。

家庭收养模式

家庭收养,也称家庭领养,是经过法律和社会工作过程替一般丧失父母的儿童或具有重大理由而不能由亲身父母抚育的儿童寻找永久性家庭的过程,是根据法定的条件和程序领养他人子女为自己子女的民事法律行为。联合国大会1986年通过的 《关于儿童保护和儿童福利、特别是国内和国际寄养和收养方法的社会和法律原则宣言》第17条规定,在可能的情况下,儿童应在有父母照料并由其负责的环境中成长;如果儿童缺乏亲生父母照料或者这种照料并不适当,就应考虑由其父母的亲属、另一替代性寄养或收养家庭或必要时由一适当的机构照料;如果儿童不能安置于寄养或收养家庭,或不能以任何适当的方式在原籍国加以照料,可考虑以跨国收养作为向该儿童提供家庭的一个替代方法。各国政府应确立政策、立法和有效监督,以保护跨国收养的儿童。

尽管很多国家比较重视家庭的重要作用,但仍然有些国家因历史、社会、宗教上的原因,而反感收养或寄养家庭,这也使得组织这些家庭变得很困难。我国则没有这种限制,许多中国家庭乐于收养领养儿童,许多儿童在非正式的亲属组织中受到照料。我国也有不少这样的跨国收养案例。

三、对我国的启示

鲍尔贝的依恋理论很好地说明了家庭在儿童养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孤残儿童的养育更要借助于家庭。世界范围内,去机构化的养育模式是一种趋势。机构养育模式仅仅被认为是孤残儿童进入家庭生活的一种过渡。文化的交流带来了思维的革新,让我国这个集体主义国家也更关注个体、个人、所以我们更应该大力发展家庭寄养模式,为孤残儿童提供家庭的温暖。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尽管起步较晚,我国的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还是发展的较快的。

此外,还应该多加强与国外的交流合作,继续吸取他们在孤残儿童养育上的经验教训。比如,英国关爱儿童中心是一个致力于长期家庭寄养的国际慈善机构,在中国内地、香港、英国和美国拥有免税身份。英国关爱儿童组织深信长期家庭寄养对于孤残儿童生活甚至生命的改变是具有深远意义的,这一直也是其首要任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就与英国关爱儿童组织取得了联系,吸取英国的家庭寄养工作经验。2009年6月英国关爱儿童组织在北京举办了家庭寄养研讨会。我们可以学习对项目点寄养工作管理和一线人员培训、项目监控指导、调研和评估进行具体实施的方法,包括策略性地地点选择和各种不同形式的培训会议和研讨会实施。目前为止,英国关爱儿童组织已对近220个儿童福利院进行了培训,签约合作项目点38个,范围遍及30个省区,这直接带动了近万名孤儿从福利院进入了当地家庭接受寄养。

我国在孤残儿童安置模式方面的变迁和改革,不仅体现了我国在这方面的迅速成长,乐于学习,还体现了技术的交流是以文化的交流为前提的。不同安置模式的产生实际上体现了不同的文化思维模式,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只有抓住了最深层、本质的文化原因,才能理清不同安置模式的产生原因和发展演变走向。而目前越来越频繁的跨文化交际必将对不同的孤残儿童安置模式提供更好的交流、合作背景。

注释:

①参见Geert Hofstede, 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 Software and the Mind, London: McGraw-Hill, 1991, P. 53

参考文献:

[1]Geert Hofstede, 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 Software and the Mind, London: McGraw-Hill, 1991, P. 53

[2]St.Petersburg-USA Orphanage Research Team.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Caregivers, and Orphanages for Young Children [J].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Special Issue on Child, 2005, (26)

[3]成海军.从中外儿童福利院舍照顾的比较与变化看我国儿童福利的发展方向[J].社会福利,2003,(10)

[4] 郭名.中国与发达国家儿童福利机构照顾模式的比较_以杭州百合花保育中心为例[J].社会福利,2004,(9)

[5]Myron W. Listig & Jolene Koeste. 跨文化能力:文化间人际沟通导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 张诚学.英国-香港-上海家庭寄养比较[J].社会福利,2003,(10)

[7]吕学静.日本孤残儿童的养育方式及对中国的启示[J].社会福利,2006,(11)

儿童福利院活动总结篇9

晓兰笑笑:“这可不一定。”和我约定,周日,去儿童福利院看被遗弃的孩子们去,晓兰说:“那些孩子们真的很需要人照顾。”晓兰真诚的眼神不容我拒绝。

周日,安排好儿子,我和晓兰来到了福利院。我从没想到儿童福利院是这个样子,孩子们衣着整齐,但是眼神里却透着孤单,来来往往的人,他们不觉得好奇,照样自己坐着,或者发呆。

“这些小孩大多数都是有生理缺陷的。”晓兰悄悄地告诉我,她抱起一个漂亮的小女孩说:“你看她多漂亮,可是,眼睛却看不见。”我看着这个漂亮的小女孩,眼睛是清澈透亮的,可,居然看不见?

晓兰告诉我,福利院有很多孩子,其实都很聪明漂亮,但却因为兔唇、心脏病什么的,被亲生的父母遗弃,他们有社会资助,但却很缺爱。我在福利院呆了一上午,回家看到儿子,忽然觉得他很幸福,之前我一直在为不能给他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而苦恼,但现在,我的内疚和不安没有了,儿子是幸福的,因为我和他爸都在他身边,我们很爱他。

在晓兰的带领下,我渐渐融入到义工的各种活动中,义工也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渐渐,儿子也对义工感兴趣,央求着和我一起做义工。想到儿童福利院的情景,我点点头,儿子快上小学了,他需要明白这个世界是多样的,他其实没那么重要,他只是我们的宝贝,对于外人来说,有很多事情比他更重要。

果然,儿子从儿童福利院回来后,默默不语,然后将自己的玩具洗干净,晾晒,再打包。晚上,我故作不明白,问儿子:“你准备把这些玩具干吗。”儿子忽然抱住我,说:“妈妈,我们永远都不要分开,我爱你,你爱我,我爱爸爸,爸爸爱我们……”儿子越说越乱,泪水流了一脸,我也跟着流泪了。

我流着泪,心里满满的都是幸福。之前儿子依赖我们,但总有提不完的要求,玩具不够新了,儿童乐园好久没去了,爸爸又加班了……他的要求越来越多,我们满足的就越来越少,于是,儿子认为,我们不够爱他。

老公回来看到这一幕吓了一跳,赶紧问:“你们怎么了?”我搂着儿子说:“我们很幸福。”

老公听我把事情说了一遍后,考虑了一会儿说:“有时间,我也和你们一起去做义工吧。”

老公的工作一直都很忙,我只当他是随口说说,但我们去老年福利院的时候,他竟然真的推掉了所有的事情,和我们一起去为老人们包饺子。

倒是儿子,有些不情不愿地,问他为什么,儿子犹犹豫豫地说:“都是老人家。”我明白了,孩子们都不大喜欢除自己长辈以外的老人,因为他们老了。

我正要开口,老公却说:“儿子,不要嫌弃老人麻烦,不要嫌弃老人邋遢,不要嫌弃老人愚笨,不要嫌弃老人衰老……因为,总有一天,爸爸妈妈也会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目光呆滞的老人,不光是我们,还有你,虽然爸爸不愿意说这样的话,但总有那么一天,你也会。所以儿子,爸爸恳求你温柔地对所有的老人说话,对他们饱含着宽容和理解。因为他们年轻过,因为我们也会老。”

我不知道老公说的这些话儿子是不是听得明白,但,我却似乎从来没有这样了解过他,那一刻,我发现虽然结婚多年,我还是深爱着他。而老公也从我温柔的眼神中感受到了这一切,起身握住了我的手。

儿童福利院活动总结篇10

关键词儿童福利院社会工作暑期实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各种社会问题突显,社会工作应运而生。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制度。

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儿童社会工作,它是面向儿童的社会工作,目的是激发儿童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潜能,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地发展,也就是把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应用到儿童的教育和保护工作中,不仅救助和保护不幸儿童,而且关心一般儿童,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儿童社会工作是一项儿童福利工作,需要充分运用一切能促使儿童成长发展的个人和环境资源,以确保儿童福利服务的实施。儿童社会工作需要运用专业手段,辅之以非专业手段,需要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结合。从狭义上来说,儿童社会工作是一种事后补救性的工作,多采取机构服务的方式,救助和保护那些家庭或父母无力抚养的儿童或者有各种问题的儿童,包括孤儿、残疾儿、流浪儿、弃婴、受虐待儿童、情绪或行为偏差儿童等。

青少年社会工作是面向青少年的社会工作,以青少年发展为根本目的,辅导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具有特别强烈的社会功能。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模式有生物进化论、精神分析理论、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社会学理论等。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一般方法是个案辅导、团体访问(榜样示范、行为锻炼、情景感染、竞赛激励、角色模拟)。

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对残疾人所做的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帮助残疾人补偿自身缺陷,克服环境障碍,使他们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专业活动。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内容有康复教育、就业、婚姻与家庭生活咨询、改善残疾人生活的物质和社会环境。残疾人社会工作方法的理论:供养理论、回归社会论、赋权(Enpowerment)理论。社会工作系这次暑期实习机构是南京市儿童福利院,实习内容就涉及到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和残疾人社会工作三个方面的内容。

创建于1951年的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占地面积约27亩,建筑面积16,842平方米,现有员工408名,其中在职职工285名,离退休123名,院领导3名,中层干部14人,医护人员67人,女职工占职工总数的82%。下设办公室、财务科、总务科、保教科、医护科、康复科、培智小学等部门及工会、青年团群众组织。福利院设有收容床位400张,医疗、康复住院床位130张,18个诊疗科室和11个医技科室。主要职责是收养社会上“无家可归、无依无靠、无人抚养”的孤儿。

该院把为孤残儿童提供优质服务作为中心工作,以优养优教,优治强输为质量方针,以满足孤残儿童的成长需求,提供服务保证,以科学的知识和技能维护儿童基本权益,帮助儿童适应社会,促进儿童自身发展,寻求突破为质量目标,努力提高孤残儿童的“生存能力、生存质量和生存意义”,先后于1987年建立了全国第一所残疾儿童康复中心;1989年开办了金陵儿童医院;1991年成立了培智小学。1992年与香港杨震社会服务处、江苏爱德基金会合作,引进采用了先进的管理方法,对保育人员进行了喂养、护理、康复等知识方面的技能培训。近两年,进行了人事、用工制度改革,实行政务“十一”公开,使各项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

在经过儿童福利院多元化的培训、康复、管理、教育后,被收养儿童在自理能力、认知能力、表达能力和运作能力等方面得到增强,福利院成立了少儿艺术团,已多此进行了“爱心互动”回报社会演出,为福利院的孩子将来融入社会和家庭创造了必要的条件。2002年,该院大力推动孤残儿童寄养活动,开展了《为百名孤残儿童寻找一个家》的活动,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全年共有85名孤儿走入家庭。

一,多角度透视学龄前儿童

福利院幼儿部有一个老师,三个保育员,一个清洁工。老师一般都是幼儿师范或特殊教育学校毕业,在暑假中实行轮班制对这里的儿童进行教育以游戏和教手工为主。保育员也受过专业岗位培训,主要负责儿童的生活护理。虽然职工的职位、任务、责任不同,但却拥有一颗对孩子真诚的爱心,并且积极发扬团队精神。老师采取各种合理的方法对孩子的纪律性进行训练。例:老师让孩子们排好队下楼玩时有的孩子仍东张西望,动来动去,老师会以当着其他孩子面进行批评或罚他呆在室内坐小板凳的方法进行教育。说明孩子的纪律性的形成是在老师负向强化下形成的,而且老师只是靠严厉的话语和加重的语气,有时采取非打骂的惩罚措施,如坐小板凳与别的孩子隔离的办法来使孩子知道遵守纪律的必要性。

我们这次实习共接触到17个儿童,残疾率是100%。在这17个儿童中,有2个侏儒,1个盲童,1个患有血瘤,2个兔唇,2个脑瘫,3个聋哑,3个智障,1个羊癫疯,1个心脏病,1个小儿麻痹,其中这些儿童多为多重残疾。在这17个孩子中有一个特殊的孩子,由于他是侏儒症,身高不足1米,身材非常矮小,为了保证他的安全,就把他留在了学前部,但他今年已经13岁了,并且在儿童福利院的培智小学念五年级,他完全是因为身高障碍影响了他的发展,从他这个特例来看,在儿童福利院内,不是一味的按年龄段来模式分段生活,而是人性化的以特殊形式对待,使孩子们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空间。

(一)、生活设施及饮食状况。幼儿部条件齐全、设施完备、干净明亮,福利院所创造的优良生活设施使残疾儿童在物质条件满足的同时减轻了身体缺陷对心理造成的影响。在幼儿部,每日三餐都有专业营养师搭配,并且针对不同孩子的身体状况有所区别,保证每个孩子都能补充每日所需的微量元素。

(二)、我们观察的现象

现象1:当活动场面比较乱的时候,有些孩子会把盲童牵到安全的地方。

现象2:洗澡时,有些孩子会帮助行动不便的伙伴。洗澡后还有孩子给别人擦干身体。

现象3:一个孩子拉肚子弄到了身上、板凳上和地上,马上别的孩子就开始分工,有的去冲洗板凳,有的去擦地板。

现象4:被老师罚坐小板凳的孩子不论我们怎么喊他,他也不肯起来玩,而且别的孩子也告诫他不能起来。

现象5:照相时刚被老师排好队的孩子一直排好队型,想让他们改变队型很困难。

现象6:吃零食时,没发到的会坐在那里等,不会抢别的孩子手中的,而且每个孩子虽然拿到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是各吃各的。

现象7:吃饭前有的孩子会主动摆碗勺。

现象8:老师挑了两个孩子喂其他孩子吃西瓜时,当这两个孩子喂到一个患血瘤,嘴张不大的小孩前会把西瓜弄成小片给他吃。

现象9:做沙画时一个孩子会通过给那个也想坐老师身边的孩子东西吃,来达到坐在老师身边的目的。

(三)以上想象分析:现象1、2、3、8反映孩子之间的互帮互助。由于他们彼此之间相互熟悉残疾情况,懂得应给予不同的伙伴不同的帮助。而且没有明显的帮助对象,只要看见谁需要帮助马上就会伸出援助之手。生活在群体里的孩子更易发挥这种团队合作精神,从小培养他们对残疾伙伴的照顾,使彼此得到关怀,使他们认识到残疾人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怀和特殊的照顾。现象4、5突出了孩子较强的纪律性。纪律性的形成规范了孩子的行为,一定的约束力使他们做起事来或行动起来更加整齐划一,以达到和正常孩子一样,甚至做得比正常孩子更好。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良好的纪律性使得即使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行为也不至于自由散漫,为以后的成长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这些孩子作为一个小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督促也起了必不可少的作用,更说明了同伴之间的影响力与约束力,往往会取得更大的效果。但由于老师的权威性影响,加之福利院孩子的资源单一,所有资源都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的,所以他们变的很机械,缺乏创造性。现象6表示出孩子心里没有攀比的概念,不会为了所得东西的多少而起争斗,认为每个人都得到就可以了。这和正常家庭健康的孩子不同,正常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会比较要强,喜欢和别人攀比,凡别人有的自己也要有,争强好胜。而福利院孩子内心的公平理念说明院方为他们提供的物质上的满足是比较充分的,社会上都以给他们物质上的关怀来弥补他们精神上的缺失与不足。现象7说明孩子的主动性强,由于自理能力的完善而喜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而不是像正常生活中的孩子被娇惯得懒于动手。通过现象9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知道老师的重要性,找各种机会与老师接近,讨老师喜欢,他们知道被老师认可对自己有好处,因为有时老师会把喜欢的孩子带回家,说明孩子渴望得到更多的关爱——长辈般的,母亲式的,家庭型的。而且老师对听话的孩子会照顾得比别的孩子更多些。每个孩子也许在物质上面都不苛求太多,但由于都是被遗弃的孤儿,所以对爱的渴求是他们共同的目标,也是最重要的。能得到别人的一点爱在他们心中都是温馨甜蜜的,可以弥补心里的那份空虚寂寞。由此可见,合适的有专业的训练的老师对孩子是很重要的。

(四)、学习状况。幼儿部17名儿童中有5个上小学,除前面提到的特例儿童上五年级外,其余都上一年级。他们受的教育与外面的儿童相似,老师会根据他们自身的情况进行特殊对待,让每个可以接受教育的儿童获得相应的知识。

现象1:当我们给孩子们折纸鹤时,一个智力有障碍的儿童也跃跃欲试,而且跟在后面叠,虽然每次都不成功,但仍然不断尝试。

现象2:有一个孩子见到我们T恤上的字就会让我们教他识字,而且问了我们中每一个人,还一个一个字的读了很多遍。

现象3:一个智障儿童在看到别的孩子写出自己名字时一直注视着,但让他写他却表示不会,经过告诉他是能行的,他通过画画代替写字了。

现象4:做沙画时孩子会根据老师对他们的指导及加上自己的理解与询问完成他们所做的沙画。

(五)学习现象分析:以上现象说明孩子都有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并且不懂就问,不断努力尝试。这些都是和正常孩子一样的,而且他们也很愿意去学,对于有一些轻微智障的孩子,他们内心深处是想学的,而且也想表现,但担心学不会,以及自身没有可以表现的资本,害怕别人笑话,缺乏自信,可以从他们对别人的羡慕中看出他们内心对学习的渴望,经过鼓励他们会有所进步。而关爱会使他们重拾信心。当然关爱的给予首先要与他建立良好的关系,让他信任你,孩子只有在自己信任喜欢的人的激励下才会发挥得更好。按社会心理理论来分析,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如果老师给予大力帮助和指导,积极鼓励儿童并对儿童的各种努力予以充分肯定,就会促进儿童形成积极向上和奋发进取的人格;反之,如果老师对儿童教育不当,或者儿童的努力经常受到老师及其它成年人的漠视,或者儿童的行为受到成年人过多的责难,等等,这些情况则会使儿童自视矮人一截,进而逐渐形成自卑的人格。福利院的儿童因为身世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卑感,所以在其他方面对他们的肯定是必要的。而且社会工作理论也认为,每个人都应被看成一个可以培养的有发展潜质的人。

(六)、对观察现象一些理论思考

在儿童福利院,老师都会让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他们逐渐会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和树立自信心,并且养成自主的性格;反之,则儿童容易形成缺乏自信的人格。我们还可以从行为或学习理论进行分析。这是以实验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社会工作理论。行为主义强调学习起于人与环境的互动,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儿童学习不同的行为模式。

行为或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学习模式有三种,古典制约的学习模式涉及儿童的外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联。操作制约的学习模式是指在适当的反应出现时给予奖励的一种学习和行为反应方式。此外,儿童还以观察的方式进行学习,并与制约的学习模式相互增加与互补。行为或学习理论对儿童社会工作的启示在于:儿童的行为是儿童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儿童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的反应,儿童社会工作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儿童学习和掌握恰当的行为模式与反应模式。由此可见,对待学龄前儿童必须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再辅之以理论知识,使我们对儿童的行为与反应有更深入的认知。而面向残疾儿童的工作更是应该细致深入。我们要把握儿童社会工作中的重点促进特殊儿童福利工作的开展。通过观察现象,使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孩子对关爱的渴望,因此,在由理论认识解决问题现象的同时,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满足是必不可少的的一项内容。

二、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建议

问题1:一个被助养的孩子在问及有没吃过肯德基、麦当劳时表示没有,但有老师在场时再问同样问题时表示肯定。

问题2:一个今年刚被家人丢弃的7岁女孩自称老师对她不好、生活环境不好,但事实却相反。

问题3:由于院中有规定老师不能打骂孩子,所以有的孩子仗着这点有时较任性(特别是在无外人在时),有的骂人是出口成“脏”。

问题4:老师天天对着有残疾的孩子,造成情感衰竭,对外界孩子无兴趣,包括对自己家的孩子也提不起精神,无法释放爱。

相应的建议:问题1、2说明孩子想通过得到别人同情来满足自己的私欲,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们内心深处对爱的渴求,对关怀的期盼,希望得到一份完整的爱的温暖。因此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他们精神上的满足感。针对问题3,应该对孩子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让他们从小被教育成知道感恩的心情,要回报老师、回报社会的概念。以防长大后成为自私的人。这就要求老师应该受过专业训练,并且老师应被给予一定的社会地位,才能让老师更加尽职尽责。问题4展示了老师由于照顾这些特殊儿童而造成的心理障碍,院方应该多开展心理讲座及专业心理咨询来帮助老师,通过交流来培训老师。

三、福利院里学龄期男童

儿童福利院男生部原则上容纳年龄段在7—14周岁的男童,但结合实际情况和他们生理以及自理能力等状况,也有极其个别规定范围外的男童,但是到了18周岁就要转到其他福利院。我们主要以与保育员交谈和与男孩们互动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并辅以个案调查研究,进行综合分析。

(一)、基本情况

男生部共有学龄期男童20人,有18人是直接从学前部转入男生部的,身体、智力以及受教育情况见下表。在20人中,年龄为:6岁1人,8岁2人,9岁5人,10岁1人,11岁2人,12岁4人,13岁3人,14岁1人,15岁1人,无残疾2人,占总人数的10%,肢体残疾者3人,占15%,语言听力残疾者8人,占40%,视力残疾者1人,占5%,智力残疾者6人,占30%。其中多重残疾(既有智力残疾又有身体残疾)者8人,占40%。20人中已经开始接受文化知识课程教育的有16人,占80%,其中上一年级的5人(1人为留级生),占25%,上二年级的2人,占10%,上三年级的4人,占20%,上四年级的1人,占5%,上五年级的2人,占10%,上六年级的1人,占5%。在16个受教育的男童中,有5人(3个就读于聋哑学校,1个就读于半山园小学,1个就读于富贵山小学)在院外学校上学,占总受教育男童数的将近三分之一。此外,从老师口中了解到,在福利院男生部正在接受教育的男童的成绩都一般。

男生部暑假期间日间由1名班长、2名保育员(均为女性)负责生活管理,并有1名姓刘的男老师辅导男童的文化课作业以及手工制作。班长和保育员都是实际社会工作者,接受过基本的知识培训,但无相关专业背景,工作经验丰富。刘老师毕业于特殊教育专业学院,从事特殊教育事业10年,除了指导、批改作业外,很少与男孩们交流。

男生部儿童基本情况表:

身体状况年龄受教育程度基本情况

肢体残疾(3人)11三年级有语言障碍,右手残疾,左手写字,识字能力强,听话,懂礼貌

14六年级小儿麻痹症患者,已进行手术,就读于富贵山小学,9月份升入五十四中上初一,成绩一般

15三年级豁嘴,有智力障碍,无法自我表达

听力语言残疾(8人)6有智力障碍,有很强依赖感,希望被疼爱

8一年级有智力障碍,不喜欢与外人交流

9有智力障碍,很少讲话,受他人欺负,经常哭

9有智力障碍,常重复讲同样的话,有被打经历,喜欢站在窗口看天空

9一年级就读于聋哑学校,留级,有燥狂倾向

9一年级就读于聋哑学校,识字能力强,记忆力好,非常调皮

10三年级不喜欢和其他孩子玩

12四年级就读于聋哑学校,很调皮

视力残疾(1人)11弱视,有智力障碍,乖巧,不喜欢玩闹,擅长手工

智力残疾(6人)9一年级身体发育迟缓

12二年级玩闹,不会写字,心理发育迟缓

12五年级有暴力倾向,有抱养经历,常与人打架

12一年级好独处,蛮力大,内向、行动迟缓

13二年级有燥狂倾向,想当画家

13三年级双脚残疾,内向,倔强,喜欢折纸

正常(2人)8南昌人,无父,母亲精神病,今年四月份入院,9月份准备入院外小学

13五年级就读于半山园小学,参加过夏令营,十分内向,不擅长交流,成绩一般

注:20个孩子中8个有多重残疾

男生部活动室除电视机外无其他娱乐设施,墙柜破坏严重,饭盆摆放整齐但不干净,宿舍内设施简单,床铺整齐,衣柜内基本上无私人物品,衣柜门大多数已没有。据男孩们反映,冬天比较冷。宿舍分配时,将好动调皮的放在一起,在外上学、自理能力较强的放在一起,也有较大一点的带一个小一点的一起睡的情况。被子自己叠,衣服洗衣机洗。宿舍内有学习条件,根据需要配有写字台、电脑等设备。一日三餐搭配合理,保证营养。他们在暑假期间整天在活动室内重复单调的生活,但却不乏儿童的天性,他们喜欢和人交往,活泼,好动,表现欲和学习欲都很强。

(二)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分析

现象1,无意识模仿:电视中播放《西游记》,有几个孩子都摆出孙悟空瘙痒的姿势,他们并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但觉得很好玩,就一个接着一个地效仿。又如上一年级的聋哑孩子秦某某虽然不知道我们写的字是什么意思,但是经常很认真地一笔一划地抄写下来。并且在很长时间以后还能凭借记忆写出来。可以讲,这是一种比较低层次的从众行为,是符合这群存在障碍男童的发展特征的一种学习行为。

现象2,索要礼物,请求带出去玩:刚与孩子接触时,就有孩子提出会不会给他们带礼物,能不能带他们出去玩。对于他们来讲,院外人士去接触他们送礼物给他们、带他们出去玩是被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情,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虽然他们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智力障碍,但对于一种经常性出现的,特别是可以让他们了解外界、接触院外世界的方式存在了太多的记忆。

现象3,表现欲强,容易带动:当我们拿出纸笔让一个孩子写名字或者画画时,其他孩子会争先恐后地要求把纸和笔给他们,即使有些孩子根本不会写字,他也会很认真地在本子上整整齐齐地涂划,每当他们找到一个新的玩点时,就急于展示给我们和其他孩子看。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他们获取资源的途径有限,对于他们而言,一个新的机会意味着一种新的资源,由于现有资源的不足,和对资源不能优化配置使得他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因为他们想走出福利院来寻求满足,当外界人员进入福利院时,他们尽力表现自己,以希望争取一个机会让外界人员将他们带出福利院,获得更多的资源从而满足他们的一些需求。而这些需求对一个正常的孩子来说是可以轻易得到的。而在陌生人面前的表演则增加了他们被带出福利院的几率。

现象4,惧怕保育员和年龄大的同伴:以大欺小是福利院内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一般情况下,电视节目的掌控权都掌握在年龄大的孩子手中,且平时维持秩序以及安排卫生时他们都是绝对权威;保育员的出现会让打闹中的男孩们迅速沉静下来,在保育员面前,男孩们的表现显得畏缩,拘束。

现象5,不讲礼貌,不注重卫生:在游戏活动过程中以及在和外界群体互动时不懂礼让,特别提到的是一名从男生部走出去的大学生孙某某不知感恩,反而是认为没有他们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就会失业,提出过分要求,强迫院方给予满足。普遍不讲卫生,虽每天有值日生,但自觉性不高,且卫生状况较差,不注意整洁,饭前不按规定洗手。他们认为自己所得到的是理所当然的,已经适应了一种接受但却不用给予、得到但却不用付出的恶性循环中。我们认为这种现象主要缘于老师和保育人员严重不足,现有人员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以及残疾儿童本身的生活自理能力差。而这又取决于财政投入的不足和老师们工作的社会声望不够。如何让残疾儿童的教师或保育人员的工作职位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职位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现象6,燥狂倾向:在接触和与老师的交谈中了解到,20个男孩中有30%(6人)有燥狂倾向,尤某某是在被领养后上小学五年级时因经常打架而被退回福利院的,而且他的志向是将来当警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三个在聋哑学校上学的孩子经常打架,特别调皮,也常将不愉快的事情发泄在别人身上。生理智力上的缺陷让他们从潜意识里就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抑郁,他们幼嫩的心哪里藏得住太多的抑郁,迫不及待地需要寻求发泄。会说的孩子可以通过大喊大叫发泄,而聋哑孩子则只能通过暴力来解决内心的冲击。

(三)、对观察现象的理论思考

在他们的生活经历中,已经习以为常地形成了一般孩子不会有的固定思维模式,但他们身上也自然而然地存在着远远低于他们实际年龄的心理特征。可以说,对于我们来讲,在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世界里,他们是基于特殊之上的特殊群体。

一般情况下,正如班杜拉所说,儿童会选择模仿那些能获得奖赏的行为,而放弃那些不能获得奖赏或导致惩罚的行为,但在福利院里,因为院方规定工作人员不能打骂儿童,所以他们强化学习接受积极评价的行为而避免惩罚的前提就已经不存在了。在福利院过多地尊重了他们本我的需求,遵循快乐原则,在觉察到别人的快乐后,自己再通过反复模仿,自我强化,变成自己的行为。在潜移默化的改变中,在没有辨别干扰的管束下任由其发展,他们的无意识模仿,强烈的表现欲、不讲礼貌、不爱卫生都有这方面的原因。在这个环节,我们不能指责孩子的这种从众学习行为,而应该把目光转向起引导作用的男生部的老师和保育员们。上文化课的刘老师和保育员们没有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基础准备。刘老师是特殊教育专业学院毕业,从事特殊教育事业已经有10年时间。他说,特殊学校的老师不同于一般学校的老师,不能采用惩罚措施,而只能用奖赏教育,鼓励、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福利院的孩子智力一般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障碍,无论他们怎么努力,成绩最好也只能有一般水平,虽然现在男生部有75%的孩子都已经在上学,但是真正能够一步一步升学走上自立道路的人基本上没有。他们将来的出路就是被送到老残院(市社会福利院)或周边县的福利院等待国家给他们养老。另外,三名保育员年龄都已入中年,文化水平低,且都只是参与过福利院组织的培训,她们的专业水平和个人素质都基本上达不到护理残疾儿童生活和成长的需求。虽然院方有不许打骂孩子的规定,但她们的一个轻蔑的眼神,一句“不许……”的话语,足以刺伤孩子们幼嫩的心,而在她们平时的一举一动中,她们明显地对正常、听话的孩子有所偏爱。我们在赠送礼物时,由保育员分发,很明显地,正常孩子所分配到的礼物比不正常孩子多,而且保育员对他们的宠爱也成了他们在其他孩子中作威作福的资本。长此以往,当这些正常的孩子再进入院外一般的学校上学时,两种现实的不自然过度对一个心志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讲会是一个多么大的冲击呢?

对于男生部来讲,从有利于学龄期男童发展成长的原则出发,应该给他们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更开放的成长领域,吸取国际先进经验,遵循儿童发展特征,给孩子撑起一片更蓝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