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系实习自我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11 18:41:52

艺术系实习自我总结

艺术系实习自我总结篇1

关键词:艺术;基本功;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105

最近由于教学需要,很详细、虔诚的研读了李可染大师的画论。画论里认为,学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在正确的方向和方法指引下有坚强的毅力、艰苦的磨炼,古今中外,有成就的艺术家概莫能外。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当代大学生在学艺的道路上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 苦练基本功

我们知道基本功的训练是绘画艺术的基础训练,特别是基础绘画中的素描,更是基础中的基础,关系到一个艺术家将来艺术成就和艺术素养的高低。我们每一个从事艺术活动的人都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

我觉得基本功的练习,第一必须有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作指导,必须从严格的规矩和程序入手,以画画来说,练基本功的主要目的就是约束自己的脑、眼、手熟练地掌握创作规律的能力。

另外,练基本功要带点强制性,不熟练就得强制一点,纠正一些不好的习惯,一般人多少有点惰性、随意性,要克服它就必须带点强制,强制久了,形成习惯,再难的事也不觉得难了。今天心情好了,有感觉了,就很投入。明天心情不好,没感觉了,就偷着玩去了。这样就很难做出成就了。

历代很多有成就的画家都经历了这样的一个学艺的历程,那就是掌握绘画的技艺要苦学,更重要的是要苦练。学可以知,能必须练。学习这个词很确切,要学还要习,只学不习是不行的,不仅要练习还须经常练习,演员学戏,天天练功,学画也要天天练功,学习而不练,就会落空。

我们所熟悉的有成就的画家,在艺术苦功方面无一不是惊人的。“天道酬勤”是齐白石的一方图章,这是他的座右铭,他在八十几岁时,每天早上画七八张画,九十多岁高龄,每天还要画五张画,去世前两天仍在画画。齐白石大师艺术上磨炼功夫足有七八十年之久,他的艺术造诣之深和艺术境界之高。绝非偶然,实是一生勤奋的结果。

黄宾虹生前,他每天不停作画,他九十一岁高龄时仍在作画,他一生勤奋、呕心沥血、苦练功夫,晚年为了表现祖国山川的浑厚华滋,在墨法上下了大功夫,他反复试探传统的泼墨、积墨法,一张画画了七八上十遍,到晚年双眼出现严重的白内障,仍然坚持作画不息。

徐悲鸿同样也很勤奋,常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勉励青年。画家黄胄作画也相当勤奋,他一年画二十多刀宣纸。吴冠中画画可以坐下去连续画十个小时不起来,只吃点干粮接着画。现在的学生,一边画一边聊天一边听音乐,三心二意是不成的。古今中外,有成就的艺术家没有一个例外,你把全部精力放进去还不一定能学好,更何况三心二意。

在学习艺术的道路上,做基本功、勤学苦练说来容易,真正做到很难。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基本功的训练是绘画艺术的基础训练,关系到一个画画的人将来艺术成就的高低。基本功就好比树木的根底、建筑物的基础,根不深如何长成参天大树、基础不牢固如何建成摩天高楼。

2 天天总结

我认为善于学习的人总是善于做总结。艺术学习也不例外。总结很重要,总结不是空想,都是总结实践中感受较深的东西,没有实践就没有了理论,有了实践而不善于总结,也不可能概括出理论。只有把实践中的感性的朴素经验提高到理论上来,我们才能提高美术创作的自觉性。

不作总结就不知道自己的缺点,就不能进步。

天天作总结,总结什么?主要是总结自己的缺点,人的进步有两条:一是发挥自己的特长,一是改正自己的缺点。缺点是自己感到最困难最画不好的地方,如果你画不好山,就要花力气来专攻画山,山画好了就前进了一步。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就是善于认识缺点、改正缺点。

“我觉得我的画缺点多,每克服一个缺点,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我画之后总是不断总结的,有新感受就记上几句”。李可染大师就是这么做的。我们当代大学生在学习艺术的道路上也要有这种精神,每天记录下当天的得失。一点一点积累,积累多了,就更靠近成功了。我们好多学生不懂得做这些工作。课堂上画完了就完事,课后把白天的学习都抛到九霄云外了。所以很多学生很难有进步。

董其昌画山水不会画点景人物,他也就原谅自己说:“有云林遮丑于前”,结果画了一辈子没画好点景小人。如果善于作总结,全力攻关,全力克服缺点,是可以向好的方面转化的。不会画点景人物就花上一个月功夫画点景人物,一个月不行两个月,三个月……一年都画小人,还能画不好吗?“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这样,一个问题没解决好,一定不要轻言放弃。一定要把它攻克掉为止。

3 学习面要宽,广收博采

作为一名艺术生,学习面一定要宽,广收博采。古代的、外国的、当代的,都是对我们今天有用的,或者某些部分我们有参考价值,都要学习过来、吸收过来,为我所用。好多学生抱着狭隘的功利主义态度,好像很多东西都同他的业务无关,不愿触及,甚至连自己同学的长处也不愿学习。导致到艺术道路上很难前进。

学习面要宽,请教的面更应当宽,向高手请教,也要向比自己水平低的人请教,以彼之长补我之不足,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比如有的同学的素描作品,画面黑、白、灰关系很好,很可取,你就应当把他的这一长处吸收过来,争取在自己的素描作品里充分表现出来,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这就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多向老师请教,有的同学如果老师不主动跟他谈画,他是绝对不会主动跟老师交流的,这样的一个思维习惯就会阻碍对艺术的学习。

当然学习艺术作品的面也应当宽一些,要向成功的优秀艺术作品学习,也要向有缺点的艺术作品学习,还要从失败的艺术作品中学习有益的东西,我们提倡学习别人作品中的长处,以补自己的不足。

有成就的艺术家,学习面都很广,盖叫天先生就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的人,他的学习面很广,又很敏感,几乎从任何事物中他都能够找到和自己业务有关联系的东西。

黄宾虹大师经常讲,要多交朋友。“交朋友”就是与古今名画交朋友。他的房间周围都是画,房间满了,空间很小。

李可染大师的作品层次学黄宾虹老师,线条构图学齐白石老师,慢慢形成自己的一种风格。

看别人的画,记构图,分析意境,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在看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智慧,要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吸收面越宽越好。我们要善于从老师、同学、前辈、同行、甚至是一些不是画画的人学习。善于从优秀作品、不同种类的作品中学习。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不断完善和丰富自己的作品。

作为一个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就很安于现状,每天就是坐在那里无所用心、无所思考,磨洋工。也不去图书馆找书阅读、更不跟老师和同学交流。更不善于总结自己的作品的得失。缺少学习方法,尤其是学习艺术的那种最宝贵的钻牛角尖、执着、狂热的精神缺失了。因此,在课余之时,散乱的记录了一点感想,以作启迪之用。

艺术系实习自我总结篇2

一、基础课程设置强调针对性,建立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群的教学模块

一直以来,我们在教学中都以基础课理论学习为主,同时诱导渗透专业课学习内容,实现基础课为专业课搭桥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然而,在长期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基础课程学习效果往往很难在专业课中充分体现,甚至与专业课的学习脱节。这是因为基础课程过泛从而与实践教学内容有距离,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另外每门基础课和专业课是在不同时期由不同的教师授课,缺乏连贯性。因此我们认为,基础课教学内容在保证实用、够用的基础上,要进行有重点的删减。在完成基础课教学任务的情况下,我们抽出一定的教学课时,诱导学生进行实践课的演练,完成与专业课有直接关系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承接关系,使他们既认识到基础课的重要性,同时也为以后专业课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基础课程群的研究课题完成的重点是基础课程内容的改革,难点是向专业课过渡时学生理解力和感悟力的提升。我们把课程分为三个阶段来完成:

1.讲授理论知识和欣赏优秀案例,并完成模拟创作主题的作业,课程时间占基础课总课时的三分之一;

2.进入独立原创阶段,有选择地设置课程内容,布置有特色的作业任务,课程时间占基础课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多;

3.增加创作难度,从学过的基础知识过渡到专业知识,揭开专业课学习的序幕,课程时间占基础课总课时的不足三分之一。这样的教学最终达到的效果是:(1)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能模拟完成作品;(2)以书面的形式完成本阶段学习体会;(3)独立完成基础课原创作品;(4)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整套和专业课有关的作品。通过以上课程建设的改革,我们纠正了过去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使基础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打破原有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我们从宏观上考虑基础课从属的专业课和生产一线的需要,重点开发和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视觉反映力,增强视觉接受信息的能力,即感悟能力;(2)开发想象能动性和对未知领域自觉探索的能力,即创新能力;(3)分析、思维能力,锻炼对事物的把握能力,努力使基础课教学适应专业课的需要。

二、专业课设置强调实用性,打造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群的教学模块

一种理论只有用于实践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果不能指导实践,那便是毫无意义的空话。在制定改革方案时,我们应该认真调查研究,按照专业教育特点,强调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着眼于培养应用型的设计人才,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结合国情、校情以及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实际需求,对理论课教学、专业教学内容加以调整。总体而言,基础课程内容的学习应少于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专业课程内容学习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二多。

(一)以专业课实践教学为主,实现“一题一案例”的命题探究式实践教学体系总体采用每个课程内容作为一个大课题的形式来完成,主持这一课题的教师围绕课程大纲和进度,科学灵活地组织教学;学生作为课题参与者融入教学,打造出任课教师和学生组合的统一团队,最终完成整个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实施的整个过程按研究课题的形式展开,所不同的是整个课程内容按两个阶段完成,即学习性课题的完成和探究性课题的完成。在时间分配上,前者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后者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二,有计划地进行着每一个阶段的内容。学习性课题的完成是在课程的前期进行,主要内容是新课程理论部分的学习和优秀案例分析。老师应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课程信息量,课程任务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这一阶段在实施过程中的战术是“教师在前”,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课程内容,采用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是集体授课、教授法、实验法和讨论法相结合,最终实现的成果是:(1)围绕学习内容模拟完成一件作品;(2)以书面的形式完成本阶段学习体会。该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对新课程有一个全面了解,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该阶段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课程内容与当前市场经济运营模式下的新背景,这个方面的内容除了课堂上教师的传授以外,学生还要利用课余时间亲自进行市场调查去完善。探究性课题的完成是课程进行的第二阶段,其主要内容分为两个模块,第一个模块主题是完成社会征集作品或者是设计赛事主题;第二个模块是以完成企业真实案例为主题。这一阶段在实施过程中的战术是“学生在前”,目的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教师承担幕后一对一辅导的角色。第一个模块采用的教学形式是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教师一对一辅导,教学方法是讲授、实验和讨论相结合。第二个模块采用学生分小组模拟小型广告公司的运营模式,集体完成课题任务,其目的是营造一个集体凝聚的核心,锻炼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该阶段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在前”自我学习的积极性的引导,怎样通过社会征集、赛事和企业案例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最终实现的成果是:(1)严格按照社会征集作品的要求独力完成作业,并按时提交作品;(2)以小组为单位严格按企业要求完成并按时提交整套案例。

(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规划我们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案例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内容,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不同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要求及工作任务情况,对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组织开展、管理、实施采取了不同的方法。

1.项目组织法所谓项目组织法,即以企业实际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课题,根据项目的大小及难易程度,将学生分成不同规模的项目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该项目。根据学生各自的能力、水平、特长,安排他们在其中担任不同的工作,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要发挥个性又要通力合作。所选择的项目应该能系统、综合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且难易适宜。毕业设计作品要由指导教师评定,还要由学生个人自评、同组学生及各组学生之间互评,最后由客户认可。学校按一定比例综合各项评价得出学生毕业设计的成绩。这样的毕业设计,使学生既经历了实际锻炼,又增强了设计能力,提升了专业水平,在求职时必然具有相当的优势。

2.企业顶岗法所谓企业顶岗法,即学生通过到企业实际工作岗位顶岗工作,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完成工作任务,并按规定格式和要求写出总结报告或论文。学生要对岗位工作的性质、特征、知识和技能要求进行分析;或对生产技术、工艺流程及工作原理进行描述;或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或结合企业的研究课题,提出自己的设想,等等。此方法适用于对应岗位的工作任务具体明确且学生能够进行实际顶岗工作的专业。学生实习的表现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以及论文、实习报告的水平和质量,由指导老师和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共同进行评定。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采用顶岗实习方式,让学生以工程技术人员的身份到产学合作单位参与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做到“实题实做”,即由学生动手完成实际装饰课题,使学生在工程中学习设计,在设计中完成设计项目,以实际项目成果来完成毕业实践、毕业设计。在毕业答辩时既能见到学生的实际项目设计作品,又能见到工程实例图片或现场。毕业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环节中的重要部分,应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之路,使其真正体现出艺术设计教育的特色。艺术设计专业新的教学模式重点强调专业课的实践教学连续性,这主要从课程的分配量体现出来。在这种“基础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渐进并行,专业课程系统实践连续性强”的模式中,学生从专业思想教育和认知实习中初步了解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通过实验课、习题课、课程设计和现场教学,采用讲、做(操作)结合,在做(操作)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交替渗透。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内容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在具体案例设计中,难以确认固定的秩序和搭配关系。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在市场经济的强烈影响下,艺术设计专业面向对外设计服务已不可逆转,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应由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进入行业,使专业必修课在社会实际设计中完成,这也是加强教学的重要举措。教学模式的改革,突出了实践教学,强化了项目驱动和任务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实践教学促进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通过改革实践,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出现了新的变化,所培养的学生既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又能进行具体的设计、施工、管理,塑造了新一代技术型、实用型人才,初步形成了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艺术系实习自我总结篇3

论文摘要:艺术与人类文明是共同生成发展的,是分割不开的组成部分。艺术类教育是在传承中不断的变化、不断的改良的。但其概念化、单一性、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还笼罩着艺术类教育,这种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的学生缺乏灵气,缺乏个性,导致学生自己汲取知识的能力下降,不能够完美的培养出具有综合创新能力和设计审美能力的人才。

一、当前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形势

1.艺术设计专业在当前社会的形态。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中国高等学校的设计教育也逐步发展起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急需的专门人才的重任。目前,各高校设置艺术设计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增长,除了原有的各大美术学院和工业类设计院校开设艺术设计专业以外,各大综合类等高校也相继开始了艺术设计专业。

中国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育是随着市场经济建设发展起来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设置在表面繁荣景象下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该尽快顺应新形势下对设计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办学优势,整合优化相关专业课程和部分基础课程,构建一套符合自己特色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市场意识,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出具有综合创新能力和设计审美能力的人才。

2.艺术设计专业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现在很多新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综合类高校没有针对自己地区与学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下,照搬其他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设置模式,片面的照搬照抄,课程体系过于大而全,分散了人力财力,造成资源浪费。WWw.133229.Com现代高校盲目扩招,硬件设施跟不上,办学条件差,教学场所、教学设施、图书资料匮乏,没有实习基地,没有与专业相对应的实验室,教师无法引导学生将设计用于实践,只能满足于学生的纸上创意训练,学生缺乏实训与操作,缺乏动手能力与专业创新能力,知识面窄,不能独挡一面,缺乏沟通与创新能力。

在艺术设计实际教学中,一些高校缺少在专业设计和教学实践两方面都优秀的教师,特别是跟风新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学校,没有相应的专业教师,又急于招生,其师资多为纯绘画专业教师转行做艺术设计教学,教学质量可想而知。还有的学校人才储备不充分,年轻化、无教学经验,没有学科带头人。教学中,往往注重实际操作,注重短期即得的视觉效果,急于跨入专业范畴,忽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误认为理论知识是纸上谈兵,没有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但是艺术设计是一个综合知识体系,每个专业体系都是建立在理论知识之上的,理论知识反映了一个学科的发展规律、历史与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没有设计理论知识的引导,学生往往会陷入形而下的盲目操作,缺乏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其设计作品便会缺乏深度,毕业后也无法自我提高。这是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

1.加强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由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前沿性,该专业的教师必须保持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社会的同步,甚至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而这些知识在现代的更新率非常快,这更需艺术类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非常强,学校体制也应给予一定的支持,为教师提供报考在职研究生,助教进修班,在职进修研究生课程学习的信息和机会。作为现代的,开放的大学,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有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高校教师应当运用已掌握和创作的科研成果,通过学术报告、科技咨询、培训人才等方式来推广成果新工艺、新技术。使其拓展知识面,练好基本功,使青年教师尽快成才。

2.立体化教学体系的建立。经过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反复实践以后建立了立体化课堂的教学形式,就是把以前理论与写生分开进行的教学体系打破,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接受理论,在理论研究中提高动手能力,互相推动、交叉进行。针对学生实践,艺术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必须有实验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这与传统的课堂学习有较大的差距。那么立体化教学体系的建立解决着这一矛盾。

以课堂写生实践为主的辅导性学习实践保证了学生基础理论掌握和基本实践能力的培养。其目标为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后掌握基础的美术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应用技能。

加强学习实践课外化措施。因教学计划的课时限制,课堂学习并不能满足学生实习实践的需要,学习受到很大制约。我们为此采取了扩展课堂,将学生的学习行为推及课外,在形式上采用了课外作业、课外参观、命题写生等,使学生充分且持续地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能力。

推行广泛的学习方式和实践领域。把学生的学习与学校的重大活动、节庆及社团生活结合起来。我们针对设计课程的特征,有目的地将学生的学习实践以重大节庆展览、活动场景美术设计、专业社团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形式加以丰富化、趣味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丰富了校园文化,产生强大的带动效果,使学生将课堂的学习实践带到课外,带进生活和专业发展中,且效果明显、易于接受和操作。

3.开放式的教学环境。现代艺术教育中开放的教育环境对学生成长进程的催化作用日益重要,建立面向社会实践开放的教学环境和先进的技术知识支撑体系,让学生从旧有的局限于师生对话的单一传统教学方式里、从个人冥思苦想构思方案的封闭系统中解放出来,扩散思维、启迪思路、激发灵感。艺术各专业涉及较多学科的知识,立足专业特点,积极注入新的教育思想和学术成果,加强同社会的交流,引进项目进行实践教学,促进发展活跃开放的教育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术讲座和展出活动,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习环境。把长远和短期需求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践需求结合起来,把自身和他人结合起来,与社会上的设计公司、装饰公司、广告公司等相关单位定期合作交流,引进双师型人才参与教学,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展出,建立激励机制,形成开放的研究、交流环境。

当然,高校的专业设置应考虑的因素还有很多,需要总结改革的地方也有很多。尤其针对某一院校而言,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类型定位、办学层次定位、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将直接关系到专业的设置问题。我们只能就艺术设计专业总体的角度提出一些创新想法为教学提供一个参考。

参考文献:

[1]方松林.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与创新.美术大观,2009.9.

艺术系实习自我总结篇4

关键词:播音主持;系统学习;专业规律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8-0150-03

放眼各级各类广播电视机构及广播电视新兴媒体,高等院校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的播音员主持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非播音主持专业院校毕业的播音员主持人不但在人数上大大领先于经专业培养者,甚至其中一些著名者的成功经历,也在挑战专业培养的底线。

于是,关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否有必要存在,播音与主持艺术是否有学有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培养路径是否合适等一系列问题,拷问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办学者,也动摇着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学习者。

这似乎揭示了一个现实的结果:在走向播音主持成功的路上,确实有无师自通的情况。无论是人民广播初创时期的那些成功的老播音员的成功创业,还是在与经过专业培养的播音员主持人并肩战斗时并不逊色、甚至出色的表现者,还有在播音主持的顶级大赛中让经过专业培养者当配角的佼佼者,都证明播音主持的专业培养过程并非不可逾越的过程。但是,之所以在以上的判断中加上“似乎”,却保留了笔者对“无师自通”的深度解读,即“无师”是表面现象,“自通”之“自”恰恰证明了“师”是“有的”。

一、播音主持的规律来源于实践的总结,实践即师

在广播还是新鲜事物的年代,人民广播的第一代播音员麦风、孟启予、钱家楣、丁一岚、齐越等,虽未经过正规专业训练,但怀着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每天认真读报,互相切磋,探讨和掌握播音要领,以勇敢开拓者的姿态,独立开创人民广播播音一代新风。亲身的实践和不断的总结,使他们逐渐掌握了播音的规律。作为实践总结的《陕北台播音组关于训练和培养播音员的意见》、《北平新华广播电台训练播音方法》等已指出了选择播音员的标准、播音员应注意的事项,如怎样准备稿件、如何掌握抑扬顿挫快慢轻重、如何表达语气情感,规定了播音手续,播音员应遵守的制度等[1]。

在专业播音教学尚未起步的年代,我国人民广播的老一代播音员,靠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靠对播音实践的执着探索,靠互相切磋、研究、探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为广大受众欢迎的、“憎爱分明、刚柔相济、亲切自然、严谨生动”的独特播音风格。尽管缺少成文的专业教材,中央台和各地方台播音组的业务学习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出现了许多业务研究的论述。1954年齐越的《播音员和实况转播》、夏青的《克服报道新闻的八股腔》、徐恒的《播音员和播音工作》等文章,以及苏联播音员撰写的播音经验文章,在播音界一时洛阳纸贵。1955年,中央广播事业局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播音工作经验,领导和专家也分别就播音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

由此可见,播音主持有着可以被人掌握的内在规律。早期播音员在播音实践中就在不断探索着它的规律,并在实践中遵循被探索出来的规律,播音主持业务理论体系的建构也得益于播音主持业务的实践。播音主持并非“无师”,实践是播音主持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师”。即使在播音主持已经形成独立学科、播音主持理论研究已上升到学术级别的今天,播音主持的理论体系仍要用实践不断丰富、发展,播音主持的训练体系仍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齐越先生1963年在上海台讲话时就说“培育新播音员,实践很重要。[2]”、“只有那些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并善于从生活和人民中积累情绪记忆的,才可能获得丰富的想象力。[3]”著名播音主持艺术家、天津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创始人关山先生也指出“表达能力的提高须通过多读、多练、多实践,才能掌握纯熟的技巧。[4]”

二、姊妹专业的“他山之石”可“攻”播音主持 “之玉”,其他领域知识即师

请留意提两代播音大师的经历:

齐越(1922~1993)先生194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新闻系,同年10月参加革命,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社担任编辑,1947年担任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员。

解放战争时期,许多重要的文告新闻经齐越同志播出,鼓舞了人民的士气,瓦解了敌人的斗志,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的几十年漫长播音生涯中,齐越以特有的庄重、深沉的声音感染了千百万听众。

夏青(1927~2004)先生1948年入东北大学中文系读书并参加革命,1950年5月在新闻总署主办的北京新闻学校第一期毕业,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他在播音岗位上勤恳钻研奉献40余年,呕心沥血全身心扑在党的新闻事业中,出色地完成各项播音任务,为播音艺术的发展,为播音人才的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

尽管从事播音工作之前的经历不同,但二位大师受过的高等教育均与播音主持专业相关。播音主持作为以有声语言传播信息的创造性工作,是新闻学、传播学、文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属边缘学科。齐越先生以新闻学的专业基础和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新闻实践,加上他广博的知识和人格魅力,使自己深厚的语言天赋得以开发,最终成为一代播音大师。夏青先生以汉语言文学(中文)的深厚积淀,通过新闻学校的专业培训,成为具有严谨新闻工作作风、深厚语言文化功底的播音大师。

我们也注意到,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岗位上,除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外,各种不同专业学历的毕业生中以新闻学和汉语言文学(中文)和外语、艺术等毕业生为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从事过一段新闻采编或艺术等工作之后转而从事播音主持工作。这样的例子,远的有齐越先生(西北大学新闻系)、夏青先生(东北大学中文系)、张颂教授(北师大中文系)、傅成励(北京大学中文系),近的有白岩松(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崔永元(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水均益(兰州大学外语系)、张泉灵(北京大学德语系)、撒贝宁(北京大学法学系),在地方台这种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央视首位播音员沈力(曾在部队担任演员)、著名主持人陈铎(曾任演员、编辑、导演、摄影等)、朱军(曾在部队担任演员)、毕福剑(北京广播学院导演系毕业),也是播音主持艺术与姊妹艺术相通的例证;而方明老师从广播技术转行播音的道路也证明了文化功底与广播事业氛围影响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国外和境外的优秀广播电视节目中优秀主播和主持人的杰出表现,也提供了可供人民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学习借鉴的广阔来源,20世纪90年代的“珠江模式”带来了广播大板块主持人模式的大变革,在世纪之交广播新闻改革大变革以及电视新闻和娱乐节目的持续变革中,一大批来自于演艺界和新闻采编岗位的优秀人才走上主持人位置,播音员主持人专业错位成为更为普遍的现象。

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播音主持专业能被其他专业代替的理由,也并非说明,非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的播音员主持人是无师自通。应该说,播音主持专业需要姊妹专业、姊妹艺术的滋养,新闻、传播、文学、艺术等专业的基础和采编、艺术等专业的从业经验,以及可供借鉴的“外来的和尚”、“他山之石”也是播音主持之师,加上有声语言和表达能力的条件,这部分人迈进播音主持门槛是水到渠成。

三、播音员主持人的成长和培养必须符合和尊重艺术规律

播音主持专业是综合新闻、传播、文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之长的边缘学科,但不是以上专业的简单相加或无序综合,而是以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专业的需求为纽带,特别是以语言表达为其专业业务的核心,构成有核、有序、有特色的独立的、不可替代的学科,其中心就是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规律。

成功的播音员主持人,不论是否经过播音主持专业的培训,都在从事播音主持之前或之中注重研究播音主持艺术规律,将姊妹专业、姊妹艺术中符合播音主持艺术规律的部分运用与播音主持之中,将不符合播音主持艺术规律的部分摒弃,将其缺口和不足在实践和继续学习中弥补。

齐越先生1963年在《播音员与稿件》一文中就曾指出:“播音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语言艺术创作。在向其他语言艺术学习的时候,我们要吸取那些对我们有益的东西,融会于我们的创作中,使播音发展成为更具有特点、更具有独立风格的语言艺术。[5]”

夏青先生的笔记本,“从50年代到90年代约有100多本,更多的是他学习时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学习兴趣是广泛的,天文、地理、马列、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方面,更是精心钻研”,“播音员的素养之一,要有高度的思想、学识水平,这要靠日积月累的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多方面的知识结构” [6]。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一万个朋友”是夏青先生的座右铭。

陈醇先生在《播音语言表达的几个问题》中记述了1979年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播音教研室播音语言表达座谈会上讨论的观点:“我们要向电影、话剧演员学习感受力、想象力,解决我们播音中目前突出存在的一个样式、一个腔调的问题。同时,我们应该坚持播音的强烈的政治鼓动力量和严正的语言逻辑力量。即使播音员播送小说、诗歌等文艺作品,也应有我们自己的特点。[7]”

张颂先生1983年的著述《朗读学》成为1990年《播音创作基础》的准备。张颂先生在《朗读学》中论述了朗读学受到语音学、语言学、文学、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生理学、心理学的指导、影响和制约,与教育学、美学的历史渊源关系,并特别强调了作为演讲学的孪生兄弟,孕育和生发出播音学和朗诵艺术,在同其他姊妹艺术的交流中成长,在不断输出输入中壮大。这也正是当时“在朗读学的基础上,向新闻广播电视宣传发展,以新闻性为特征,进行‘目中无人,心中有人’的有声语言的宣传,正孕育着的播音学”的特点[8]。从《播音创作基础》看其与《朗读学》的相通之处,可谓无处不在。而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三大内部技巧中也会看到与“内心视像”、“潜台词”、“创作交流”的承继关系[9]。

因此,所谓无师自通,并非自然形成的先天智慧的体现,而是后天不同领域学习中与播音主持专业学习内容相通部分成果的体现,更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内部规律并进一步付诸实践的结果。这充分证明了播音主持专业是有学有术的,其学术的属性是任何学科都普遍具有的实践性,也是其作为边缘学科的综合性的具体体现。

四、系统学习是掌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规律的捷径

上述论述的结论十分明显:播音主持是有学有术的。但这学和术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封闭固守的,而是不断从播音主持实践中汲取营养,使其成为更符合培养播音主持规律的科学。

同时要承认,具有厚实相关专业知识底蕴的播音员主持人,通过播音主持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可以逐渐参透播音主持规律,大多数未经过专业培训的播音员主持人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专业学习的欠缺,使实践中的学习成为继续教育的一部分。但每个具体播音员主持人的具体实践总是带有局限性和片面性,而经过众多播音员主持人多年实践证明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播音主持规律,以播音主持专业培训的方式传授给即将或正在从事播音主持实践的后学者,成为指导业务实践的理论和专业技能基础,避免了在实践中从头摸索、重复错误、以失误或教训为代价后的对真理的认识。

播音主持的专业培训给后学者提供了专业学习的理论和实践范本,成为掌握播音主持规律的捷径,也是播音主持专业高等教育成功的基础。尽管现状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仍有需要不断改进、创新、提高的巨大潜力,但主流教学单位的人才培养效果和其多年来积累的人才培养经验,证明其仍有其存在的理由,多数未经专业培养的播音员主持人在工作过程中选择专业进修或再学习以求提高,也是播音主持培训有效地理由,播音主持专业教材不但成为高校教材,也成为不少在职播音员主持人读本,更是播音主持理论体系被认可的理由。

一个未经证实的故事是,某著名主持人在高校新闻系学习时与播音专业学生同寝室,对学习知识如饥似渴的他,不但饱读相关专业的有用和“无用”的书,而且与同寝室友共同参加晨练,共同研播例稿,共同完成播音实践作业,几乎是编外“辅修”。而从其主持节目中语言表达的功力判断,除声音条件等硬指标外,几乎毫不逊色于播音专业学生。这或许可以称为“近朱者赤”或许干脆就承认了“辅修专业”的辅修效果。十分重视播音实践的关山先生曾指出:“要提高传播效果,增强受众参与感,还必须扎扎实实研究和运用语言的艺术规律。”这是从实践中来、掌握了实践规律、又在实践中大放异彩的老播音员的经验之谈,是对“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这一真理的深刻认识的结果,也是本文的鲜明观点:播音主持的规律来源于播音主持艺术实践的总结,同时,新闻、传播、语言、表演等姊妹专业“他山之石”可“攻”播音主持 “之玉”,但是,播音员主持人的成长和培养必须符合和尊重艺术规律,而通过系统学习是掌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规律的捷径。

参考文献:

[1] 姚喜双.播音导论教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 齐越.寄语青年播音员[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6.

[3] 齐越.献给祖国的声音[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4] 王振堂.中国播音学文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5] 齐越.寄语青年播音员[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6.

[6] 葛兰.在“夏青播音成就研讨会”上的发言[Z].内部资料,1998.

[7] 陈醇.陈醇播音文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艺术系实习自我总结篇5

一、高师创新教学课程互动模式构建的意义

音乐学生的市场竞争力现状主要表现在缺乏实践动手能力上,而这成为音乐毕业人就业的最大障碍。因此,只有打破旧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科与学科、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互动与综合,加强艺术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是拓展学生就业面的重要因素。在强调教育素质化的今天,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总结艺术实践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创作与实践于一体的互动学习中,将理论技术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对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音乐人才无疑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

笔者在中国知网以“作曲课”和“高师”为主题词进行精确搜索,搜索结果为7条;以“艺术实践课”和“高师”为主题词进行精确搜索,搜索结果为15条;以“作曲课”和“艺术实践课”为主题词进行精确搜索,搜索结果为0条。由此可见,到目前为止国内学术界并没有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进行过深入系统的研究,说明笔者对此课题的研究是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的。

二、高师作曲课与艺术实践课的互动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高师艺术实践课的内容

高师院校的艺术实践是围绕着教学为中心展开的,其目的在于巩固教学效果,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素质,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技巧,开拓其艺术视野。通过让学生参与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引导、启发、鼓励学生通过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艺术技能提升,完善学生艺术人格。高师院校的艺术实践课程是其音乐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能集中反映学生的综合水平与音乐素养,还能反映与检验教学成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性能力的重要实践活动。

(二)艺术实践课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首先,音乐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总结、提高,这是由艺术的专业性所决定的。其次,当前高师院校的音乐传统课程体系中的传统课程已不能满足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将艺术实践课与传统的课程相融合,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三)高师作曲课与艺术实践课的互动模式构建

首先本课题的重点就是通过作曲课与艺术实践课之间的互动,让学生不断创新,从而完善自我。笔者在进行作曲课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阅历比较浅显,真正能够写作品的少之又少,在艺术实践方面的能力非常差,难以将自己学到的曲式知识写入作品中去,缺乏艺术实践能力。将作曲课与艺术实践课相结合的目的就是为了打破这种单一的课程结构模式,将作曲课与艺术实践课融合在一起,将两者进行有机地结合,这就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教师指导,让学生在两者互动的模式下,建立起良好的课程关系,培养自身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三、构建作曲课与艺术实践课的互动模式的实施策略

首先,鼓励学生举办个人演出、个人作品专场等活动,使学生将理论与艺术实践紧密结合,提高自身创作水平,找出自身不足所在。另外,由于学生都希望能够举办自己的个人作品专场,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学生对自己专业水平进行提高,同时也充分发挥了艺术实践课的引导性作用。

艺术系实习自我总结篇6

近年来,该专业在教学建设的过程中,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特色培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高标准规划专业建设

(一)高标准制定专业建设目标

1.努力创建“三个基地”。提高综合型艺术人才的培养水平与质量,把本专业建设成省内一流、全国闻名的综合型艺术人才培养基地;扩大专业的影响面和幅射范围,为地方的幼儿园、小学及社区儿童艺术培训机构提供业务支持,把本专业建设成为综合型艺术人才的培训基地;研究与探索专业建设的新路子、新方法、新举措,及时总结和推广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经验与成果,把本专业建设成为培养综合型艺术人才的研究基地。

2.力争成为“龙头专业”。加强师资与设备建设,规范和健全管理制度,及时总结教学与管理的经验和成果,提供艺术教育专业建设和发展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努力把艺术教育专业建设成为龙头专业,为省内、国内高校同类专业的建设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

(二)明确专业建设思路

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三、五年内,在专业改革与建设过程中,努力实现四个“一流”。

1.培育一流的师资。通过内培外引,使艺术教育的师资在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上更趋合理,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加大研究型、实践型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双师型”素质,打造一个高水平、强有力的教学团队。

2.配建一流的设备。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专业教学设施的投入,完善教学与科研条件,进一步加强对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产、学、研”一体提供一流的场地与设备保障。

3.强化一流的管理。加强教风和学风建设,规范和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积极创设“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氛围。坚持科学的管理方法,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管理更趋完善。

4.追求一流的质量。培养既能站稳讲台、又能站稳舞台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型艺术教育精英;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专业改革与建设中,创造有省级以上影响力的教学与科研成果,努力打造一流的教学质量。

(三)科学拟定专业建设方案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升毕业生的规格与要求,对课程体系与结构进行优化与重整,使课程设置与结构更趋合理与科学。

2.优化考核方式与要求。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加强对教学运行过程的检查与评估,采取考评结合的方式,重视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

3.优化办学条件。(1)师资的优化。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培养和引进高学历高水平人才和缺门学科师资,如艺术表演、艺术教育理论方面人才;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强实力的学术梯队和教学团队。(2)教学设备的优化。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新建电脑音乐制作室、专业录音录像棚,加强图书音像资料、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推广现代化教学手段。(3)实践教学基地的优化。加强校内实训场所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将音乐舞蹈馆、美术馆建设成为省级以上艺术专业重点实训基地,在校外建立1-2所省级优秀实习基地。(4)课程与教材的优化。实施艺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工程,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与国内外大学相关专业的交流,在选用优秀教材的基础上,鼓励教师根据课程需要自编《音乐基础》、《综合艺术活动设计与指导》等教材。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思路

(一)社会人才需求分析

1.小学推进新课程改革需要大量的综合型艺术教师。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小学设置综合艺术课,提倡艺术综合教学。《全国学校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中指出,至2010年,农村学校艺术开课率达到100%,处境不利地区的学校达到80%。湖南省的目标是:至2010年,处境不利地区的学校艺术开课率达到85%。目前,湖南省绝大多数的乡(镇)以下小学没有专职艺术教师。从我国艺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看,基础教育培养的目标将从专才向通才过渡,而适应课程改革的综合型艺术教师匮乏,需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湖南省培养小学艺术师资的院校中,大多以音乐教师、美术教师为主要培养目标,学科比较单一。长沙师范学校艺术教育专业第一个将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培养综合型艺术教育人才。

2.学前教育也需要综合型艺术教师。学前教育以儿童的整体发展为教育目标取向,实施不分科的综合性教育,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不强调单一技能的获得,培养儿童综合素质。儿童艺术素质的培养,需要通过各种艺术感觉、知觉、经验、知识、智能相互衔接、融合贯通的体验来获得。实施这样的教育,以教师自身素质为前提。教师良好的艺术素养和较强的教育能力,是实施儿童艺术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目前各地幼儿园师资力量参差不齐,综合型儿童艺术教育人才缺乏,旨在培养儿童素质的综合艺术教育无法得到落实。因此,应加强综合型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满足社会需求。

3.艺术自身发展规律要求对人才进行综合培养。艺术本身是综合的,每一艺术门类的学习都需要其他艺术形式的联觉和通感。音乐、美术、舞蹈三大艺术门类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艺术就是整体的感受、综合的呈现。随着社会的发展,综合性的艺术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如雕塑、戏剧、广告、影视等等。它们的发展需要受众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而综合传授艺术的方式可以提高受众的艺术感受力、鉴赏力,有力地推动艺术的发展。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讨论和确定中,通过全面的分析和广泛的论证,我们逐渐明确了思路,将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掌握儿童艺术教育基本理论,具备各相关艺术门类的基本技能和先进教育理念,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综合型艺术教育应用性人才。这样的定位牢牢把握两条线:一是儿童艺术教育。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新世纪的开拓者,他们的发展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先决条件。今天对儿童的教育,必须有助于将来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成长。对儿童实施艺术综合教育,其目的在于从审美艺术教育入手,推进儿童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为审美创造型人格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条线上,本专业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入手,在了解儿童审美心理、艺术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践儿童艺术教育技能,渗透儿童艺术教育职业理想。二是综合艺术教育。音乐、美术、文学(表演)等艺术形式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审美要素,它们之间可以通过审美直觉、情感同构而相互迁移、渗透和沟通。用艺术综合教育的形式,加强艺术情感教学的力度,将促进综合性智慧的发展和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因此,在这条线上本专业选择美术、音乐、文学(表演)三种艺术形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构建相关课程,力争让学生在了解这些艺术门类、掌握基本表现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整体艺术素养,获得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较高的艺术鉴赏力,具备将相关艺术门类知识融会贯通、综合创新的能力。

(三)人才培养方案

1.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钢琴、声乐、音乐理论、舞蹈、美术、文艺美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获得各种艺术感觉、知觉、经验、知识、智能相互衔接、融合贯通的基本能力。

2.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总体设计上形成“一个特色,三线并行”的教学理念,实施“多能一专”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一个特色”指突出儿童特色;“三线并行”即艺术素养、教育技能、综合创新三条线同步发展。在课程体系中通过课程模块组合,加强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逐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充分体现师范性、综合性、应用性的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上,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包括艺术素养类课程、教育基础类课程、儿童认知发展类课程、综合实践类课程四个模块。每一课程模块与能力分解中的某一项能力有较明显的相关性,负责具体模块教学的教师有明确的责任。

3.人才培养规格。(1)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儿童艺术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2)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较系统地掌握现代教育基础理论和儿童艺术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3)懂得儿童艺术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进行艺术教育科研的初步能力,具有从事儿童艺术课程教学的能力和课程开发的能力,同时在某一方向有所专长;(4)能熟练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集唱、弹、跳、画、写等各种技能于一身;(5)能较熟练地进行英文会话和阅读,达到普通高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通过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等级考试一级;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普通话国家标准化考试,获二级乙等证书;(6)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合格标准,具有锻炼身体的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遵循综合型与多层次化的原则,本专业研究探索整合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知识结构。首先,对专业技能和理论课程进行筛选,确定适合儿童艺术教育所需的内容。其次,在教育基础理论课程中选取与艺术、儿童结合紧密的内容,整合成新的课程进行教学。同时,增设实践课程和儿童认知与发展方面的课程,形成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实习实训课等构成的多层次、非线型序列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

这一课程体系从比例上看减少了理论课,增加了实践课,压缩了必修课,增开了选修课(开课共计2418学时,其中必修课1848课时,选修课570课时。必修课中,公共必修课9门,计510课时,占总课时的23.57%;专业必修课22门,计1338课时,占总课时的55.33%。选修课占总课时的23.57%)。从内容上进行了筛选和优化,在艺术教育方向的核心课程中,将音乐欣赏与音乐史进行整合,开设为“艺术简史”课;把“乐理”、“钢琴”、“视唱”、“声乐”、“声乐与合唱指挥”五门课整合为三门课;增开美术类课程;增设“综合艺术活动设计与指导”二门新课;在公共必修课中增设“戏剧表演基础”,在专业理论课中增设“艺术教育概论”、“儿童心理学”二门新课。此外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内容涉猎到艺术、文学、商务、体育、管理、人文、社科等多个领域,从而形成了立体化、多层次、开放性的课程内容与体系结构。经过几年的论证、实验、完善,课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实践教学建设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努力构建以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的全学程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效果显著。

(一)加大实训场馆建设

艺术教育专业建有一栋设备现代化的艺术大楼,其中:音乐实训室7间,数码钢琴、电子琴教室7间,多媒体音乐欣赏教室1间,奥尔夫音乐实训室1间,钢琴练习房320间,钢琴283架,144平方米大的舞蹈训练室8间,语音实验室1间,能容700多人的实验剧院可供学生演出实践,面积300多平方米、在湖南省可称一流的多功能合唱排练室1间,MIDI制作设备1套,并配备计算机房2间、电脑110台。电脑音乐制作室,录音、摄像棚正在完善中。学校美术动漫实验室、玩具制作等实验室,为本专业美术教学提供最先进的教学场所。校内还建有全国首创、设施设备完善的儿童发展与教育实验中心。实验实训室管理规范,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所有仪器设备由实验人员负责保管与维修,大型精密仪器建有技术资料档案,仪器设备使用维修有保养记录,钢琴由调琴师专人管理。

(二)积极拓展实践教学基地

本专业加强横向联系,紧跟学科、专业发展动态,建立了高水平的校外教学基地,已与长沙市大同小学、育才小学、盼盼小学等五所小学以及湖南省机关第一、第二、第三幼儿园以及深圳银鹰、深圳海关、珠海政府机关一幼等10多个幼儿园签订合作协议。这些小学和幼儿园均是一级一类基础教育单位,完全能满足专业学生的教学实习要求。

(三)逐步形成实践教学特点

1.实践教学课时充足、形式多样。实践课总课时25周。第一学年3周(艺术实践1周、教育见习2周),第二学年5周(艺术实践2周、教育实习3周),第三学年17周(毕业综合实习8周、教育调查4周、撰写毕业论文5周)。在开设实践课过程中,我们深入研究实践内容的特点和行业的工作方式及规律,采用课堂训练、专题研讨、社会调查、技能竞赛、基地实习、项目实践等不同的实践形式,将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顶岗实习的方式结合起来,很好地保障了实践课学时。

2.实践教学目的明确、内容丰富。根据教学进程和实践教学大纲,安排艺术观摩、表演实践、儿童艺术教育见习、儿童艺术教育现状调查、儿童心理调查、儿童艺术教育单项技能教学实习、儿童综合艺术活动教学实习等实践内容。这些实习内容有单项的,也有综合性的,各种项目相互补充、层层递进、形成系列,切实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儿童综合艺术活动设计与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等,都是非常明确的综合性实践项目。

3.实践教学条件良好,效果显著。本专业在校内有专门的音乐舞蹈馆、美术馆以及儿童发展教育实验中心,校外有实习基地20余个。通过实践教学,每个学生都有较好的弹琴、唱歌、跳舞、绘画等技能,体现出较好的艺术表现力,80%的学生有较为突出的艺术特长,能独立登台表演。教育教学动手能力强,100%的学生能独立设计完整的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教案,96%的学生能独立组织儿童艺术教学活动。

五、探索学习效果评价方式

努力改进学生学习评价方式,丰富评价手段,尽可能多地关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本专业的各类课程都建立了有针对性的学习效果评价方法。

(一)理论教学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调整考试模式,建立健全试卷库。考试试卷从试卷库中随机抽取,分为A、B卷;试卷评分根据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分步计分,以便清楚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考核内容上,由考核知识点转变为知识考核与应用分析能力相结合;以论文、报告考核为辅,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宏观理解,提高考试的含金量和实效性。在成绩评定上,变一次考试的终极评价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察相结合、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层次系统考核模式,平时成绩占40%、期终成绩占60%,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二)专业技能考核

技能训练课程以面试考核为主,积极推行技能等级考核制度。将过去的随堂考试改为等级考核方式,结合舞台表演的形式,教师按等级考核评分标准集体打分并当场亮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舞台实践中接受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在公开的横向比较中得到监督。本专业还借鉴了社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

(三)综合训练课程考核

为提高学生实际综合能力,综合训练科目考核直接与学生实习见习挂钩。根据学生在实训基地的见实习表现和实训基地指导老师对学生见实习评价,从教学方案、总结实习、单位评定成绩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评定分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充分考虑了职业岗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

六、培育专业办学特色

艺术教育专业秉承“以儿童艺术教育市场为导向,以拓展学生就业岗位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综合艺术能力为核心”的办学思想,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模式,采用层级多样的教学形式,突出“多能一专”,培育综合型艺术教育人才,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道路。

(一)确立了综合型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

根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和《全国学校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以及对综合型艺术教育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可以推测:儿童教育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综合型艺术教育人才,高素质的文艺工作者和能唱、能画、会跳的综合性社区工作者需求潜力强劲;基础教育培养的目标将从专才向通才过渡,而适应课程改革的综合型艺术教师匮乏,需要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据此,本专业明确专业定位:第一,立足儿童教育,做到能站稳讲台;第二,立足综合艺术,培育能歌善舞、能写会画的实用性通才,做到能活跃舞台。这一开创性的定位,得到了教育部专家的认可,因而“艺术教育”这一新专业得以特批。

(二)形成了综合型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在一般的专业设置中,文学、音乐、舞蹈和美术单独设置专业与课程。艺术教育专业为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在优化课程结构中,强调理论够用、技能突出,开足必备的专业技能课,增设综合艺术活动设计与指导课,强调各艺术学科融通,艺术形式互鉴,艺术精神互渗。如音乐课将音乐教学中的乐理知识结合到钢琴教学中、将视唱结合到声乐教学中,将声乐结合到合唱教学中,等等。

(三)建立综合型的技能课程教学方法

在专业技能课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上,倡导“感知、体验、探索、创新”四段式教学。感知阶段,运用图像呈现、艺术欣赏手段,采用示范、讲授、发现、概括等方法,让学生了解艺术特点及其表现形式,形成感性认识;体验阶段,通过对音乐、动作、生活、情绪、情景等的认识与模仿,逐步引导学生运用对比、重复、再现等手法,对音乐、舞蹈、绘画进一步理解、掌握、领悟和玩味,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探索阶段,运用导学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评定,探索音乐、舞蹈、绘画表现的特点与内在规律,精讲多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阶段,在感知———体验———探索的基础上,培育学生审美创造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欲望,并形成成果。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优秀节目———群舞《小老鼠》,就是《幼儿舞蹈赏析与创编》课的教学成果。艺术教育专业的特色办学造就了大批综合性艺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四)采用综合型的课堂教学形式

改革课堂教学形式,采取大课与小课结合,因材施教。通过大课使学生全面把握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技巧,通过小课加强专业技能的提高,发展个性,突出特长。

艺术系实习自我总结篇7

我校是一所以艺术教育而在整个鄂西北地区享有盛名的普通高中,每年高三毕业的艺术生在美术、音乐、传媒等各类艺考中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而同时文化课成绩的上线率也达到了100%,做为一名多年来担任我校艺术班教学的数学教师,我认为占提高艺术生文化分空间最大的一科——数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艺术生数学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为他们量身定制好的教学方法,是艺术生能接受数学,进而学好数学的关键。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我就如何做好高中艺术生的数学复习谈几点认识。

一、适当地整合教材,避难就简

由于艺术生高考文化要求相对纯文化生还是要低一点,而且由于艺术生自身特点,也很难把高中数学所有知识点学得很好。所以教师不如研究教材和考纲,适度地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我们没有必要做到面面俱到,譬如我们可以以三角恒等变换、向量的数量积等几个结合艺术生知识基础可以学好的考点重点教学。有的就可以降低难度教学。比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可以降低函数方面相关考查要求。精心设计好每一份练习题(因为没有哪份资料完全适合我们的学生),以保证学生集中精力学好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当然数学的知识都是相互关联的,不可能舍弃部分知识点,但这样有重点的复习,可以让艺术生较少地受到数学学习信心方面的打击,又能有效地帮他们抓牢高考中的得分点。

二、适度地拉长坡度,多层次设计教学过程

艺术生的基础薄弱,能力较差,所以应该从他们的知识体系出发,低起点、小坡度地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降低理解的难度。教学内容和目标分解为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子项目标,然后设计成多层次的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坡度较小、层次分明。如问题情境应该较多地利用具体感性材料,可以“减少”抽象性,从而降低理解的难度。教学定义、定理时从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充分利用化归思想,化新为旧、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或通过平移等手段化静为动,或通过换元法降次或减元。例如,在进行求函数y=Asin(ωx+φ)的单调区间、对称轴、对称中心等的教学时,引入换元法,化为y=sinx的相关问题,就比让他们直接用整体代换的思想更容易操作。

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由于很多学艺术的学生散慢的学习习惯已经养成,常常不能持之以恒。加之多数学生对自己不正确的知觉可能会导致其不能积极地完成作业,不去努力参与学习活动。因此帮助为学生树立现实的、具体的、可达到的目标,及制定计划以实现目标。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等是一开始就要做的事。

另外,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就算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但新旧知识往往联系不上,孤立地贮存在头脑中,出现掌握不牢的现象。为了避免学生学习时的盲目思考,消除学生由于无效思维造成的倦怠情绪,要注重启发,细心引导,让学生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去判断推理,逐步让他们将已有的知识形成网络,并让他们习得类比、归纳、总结等基本的数学方法。

四、注重师生情感交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师生情感交流是培养学生对数学兴趣的基础。情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与心理体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学创设良好的氛围,课堂上,应精神饱满、乐观豁达、热情幽默、张弛有度,这可让学生受到感染,自信地对待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我在教学中注意编选内容的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数学学科的表象美、知识结构内在的逻辑美、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思想方法的奇异美等,来激发艺术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注重学法指导,加强个别化辅导,做到有的放矢

个别辅导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对其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是对学生进行帮助的最有效措施之一。造成学习成绩差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学习不得法,也是一个主要原因。有的思维不灵活,不会进行预习、复习,听课时不知道怎样抓重点、难点,不会记简要的笔记,上课时跟不上。有的是思想问题。通过个别辅导可以从心理上和学习上帮助他们解决一定的困难,从而提高其成就动机。同时结合数学课的特点,随时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指导学生怎样提高听课效率、怎样进行预习和复习、怎样自学、怎样培养数学能力等。在备课时不仅备教材,更重要的是立足于学生的思维,仔细揣摩他们学习的心理,努力体察学生可能发生的困惑和错误之处,做到未雨绸缪,估计在先;其次在课堂上要随时从学生的神态、表情中观察、揣摩,尽可能地掌握学生的思维进展程度,并作出相应的对策。如在复习集合的运算时,学生对交集和并集的符号总是弄错,当他们弄明白两个概念后,让他们记住“交”与“并”两个字的夸张的写法,使之留下深刻的印记。或注意联合国的英文缩写”UN”中的“U”的含义。也可知道并集的意思.。总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六、不断反复,螺旋式是上升

由于知识的学习和复习几乎是同时进行,不可能一步到位地达到某一高度,或为了巩固复习过的内容等都需要有一定次数的反复。艺术生底子本身薄弱,学习能力较差,理解知识较慢,且易于遗忘,因此有时需要不止一次的反复才能习得一定的技能。但这个反复不是纯粹的重复,而是呈螺旋式地上升。反复的时间不一定是连续的,但要遵循认知规律。一般在一周内一定反复一次,当然也可设计于与其它知识的联系中,不定时地巩固。

艺术系实习自我总结篇8

论文摘 要:歌唱艺术是由生理学、物理学以及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因素相结合而成的艺术学科,在声乐学习和演唱的过程中,心理因素出现的问题最为复杂和广泛。因为,声乐艺术的特点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它是以歌唱中的人体作为乐器,以创造主体的心理活动作为条件的。所以歌唱者心理状态调节不当,就会直接影响到人体这一“乐器”所发出的“音响”的优劣程度。

演唱不是单纯的生理技能的运动,而是演唱者生理与心理相配合协调运动的过程。英国教育家卢齐厄马南曾经讲过,歌唱就是用艺术性表达人类的真实情感。歌唱活动离不开歌唱者自身心理活动的影响与制约。

(一)心理因素对歌唱艺术的影响

歌唱艺术是一门融合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为一体的学科。歌唱艺术是指歌唱当中的所有活动包括状态、声音、歌曲的处理等等一系列的动作。《乐府传声》中写道:“乐生于心,人心惨声哀,人心舒声和。”我们从声乐角度来理解这段话的含义,这里的“乐”指的就是声音,“心惨”和“心舒”则指的是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可见,心理因素对歌唱的影响有多么重要,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1.歌唱需要歌唱者的意志调控

意志力是心理学中的概念。歌唱就是整个歌唱系统的肌肉与自己的意志、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关系,也就是说歌唱当中的任何一个部分都离不开意志力的控制。例如我们在歌唱和发声过程中的口、喉头、气管、后咽壁、横膈膜、两肋、小腹的动作,咬字时的舌头、口腔的动作,形体表演时手、脚、和面部表情的动作,都需要我们靠自己的意志力来控制。

2.歌唱艺术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从心理学角度上讲,想象是对头脑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音乐修养、想象丰富、好的柔韧的音质结合在一起构成歌唱艺术的解释。”可见,想象是艺术创造之母,是艺术生命的源泉。

在声乐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很多东西都是抽象的,不是通过直观的感受能体会到的,所以在学习中我们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3.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歌唱的发挥

情绪是建立于生理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歌唱艺术的情绪应该用兴奋的、激动的感觉去唱,或者是用快乐的、美的感觉去唱。有了这些情绪的感觉,演唱就会振奋人心,如果没有这些情绪的感觉,就不是歌唱表演艺术。

情绪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的,一种是消极的。积极向上丰富的情绪可以提高声乐学习的效率。很多歌者在平时都会遇到身体的不适、心情差,自己的情绪很低落,带着这种低落的情绪去演唱和发声很难调动歌唱的积极性,而且整个歌唱系统的器官不能被有效的去调动。

(二)不良歌唱心理的常见表现及其原因

歌唱的成功不仅要有扎实的技术和技巧功底,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两者缺一不可而且两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歌唱活动完全受心理的支配。所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歌唱艺术成功的前提。本人通过平时的学习把不良的心理因素分为以下几种。

1.歌唱的恐惧心理

歌唱中的恐惧心理对于每个学习声乐演唱的人来说都不陌生,恐惧的结果就是紧张,而紧张的状态有很多形式。如总感到嗓子不适,总觉得有分泌物、咳痰、或喉咙发干等;还有的歌者会出现不能进行自我控制,心发慌,手冰凉、腿发抖、脸色苍白、汗流浃背、气息上浮、声嘶力竭、节奏不稳、走音离调等等。导致恐惧的原因主要是过度兴奋和紧张。

导致这种恐惧心理的原因从生理上来讲是因为大脑皮层的正常活动的均衡受到破坏,兴奋和抑制过程出现紊乱。从性格上来讲,性格外向的人一般性情开朗、性格活泼、善于交际具有这样性格的人恐惧的心理是比较容易消除的。相反,系性格内向的人,在与外界人接触的过程中缺乏自信比较害羞。这种性格的人比较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在舞台上容易出现紧张、怯场。

2.舞台经验不足,缺乏自信心

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它不仅是一种教育人、鼓舞人的艺术还是一种表演欣赏、娱乐的艺术形式。因此,它具有最普及的大众性和娱乐性。我们作为声乐演唱者如果只在琴房练习歌唱而不去登台演出,那只能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这就要求我们的声乐演唱者,要多参加舞台实践的演出,这样才能与本门艺术的趋向相吻合。

自信是歌唱者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心理素质,很多歌唱者因为心理索质的不稳定和表演技能的不扎实,造成了表演时信心不足,导致演唱水平不能正常发挥。歌唱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歌唱者的自信心。“演唱者的自信心要比优越的专业条件更重要。”因此,只有真正的从歌唱者内心建立起自信心,那么上台的一切害怕和紧张就会迎刃而解。

3.过分的追求声音的技巧

过多追求声音技巧的歌者大多声音僵硬,没有流畅感,缺乏感情,也就是老师经常所说的“发声酱子”,成了歌唱的发声的机器,这样根本没有歌唱艺术性,这样的演唱者进步是缓慢的。声乐艺术的源泉是情感的表达,声音技术是声乐学习的初级阶段,只不过是表达情感艺术的方式和手段而已,他们二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顾此失彼。

(三)如何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

良好的歌唱心理是演唱获得成功的基础和保障,在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下,歌唱者可以运用自如的声乐技巧发挥歌曲的情感内容,使歌唱者获得成功的演出,给听众带来美好的享受。

1.加强声乐技能的训练

歌唱的自信心来源于自己的实力即演(下转第42页)(上接第40页)唱者的水平高低。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艺高人胆大,胆大人艺高”,恰好就是治疗不良心理素质的良方。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认真的对待每一节声乐课,课前把老师留的曲目演唱熟练这样才能给老师留下好影响自己才能学习更多的新知识,把老师这节课的内容记下来,在课下进行反复的练习。

2.加强舞台实践,增强自信心

提高舞台的适应能力习惯于在各种场合、环境的演唱,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尽可能的为自己创造机会。

在歌唱者上舞台以前,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同时,也可以采用一些自我暗示法,相信自己必胜。这样我们驾驭舞台的能力就会不断的提高,自信心也会增加,紧张、怯场等不良心理因素就会自然的消失了。

3.声乐学习过程中要用“心”

我们在上课时要用“心”去感受,仔细的去体会老师讲授的内容,并通过大脑储存记忆下来,再通过自己长期的不断练习和意志力的控制慢慢变成为自己的东西。我这里所说的“心”可以理解为两个含义,一个是学习要用心,一个是学习过程是漫长的我们要有恒心,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总之,歌唱与心理因素之间是既统一又协调的关系。心理因素的运用与培养在声乐演唱和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部分。实践证明:只有我们真正的地解决好歌唱的心理问题,注重歌唱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训练,建立起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才能提高声乐学习的效率,提高声乐演唱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加尔西业.歌唱艺术大全[j].声乐艺术心理学,1847,(3),80.

[2]赵梅伯.歌唱的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3]李凤莲.歌唱心理纵横谈[m].兰州学刊,2003.

[4]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艺术系实习自我总结篇9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问题;改革

一、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现状

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由于文化生活的普及和生活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所生活的环境空间有了更为广泛的文化艺术需求。环境艺术在中国正经历着从对环境的美化处理向对美好环境的创造转化。这无疑对我国环境艺术设计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还算是一个新型的学科,迫于现在社会对大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很多高校争相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满足当代的需要,尽管取得了一定突破性的进展,但大多数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着办学时间短、经验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管理滞后以及设计专业实践不充实等问题,整体来看环境艺设计教育发展体系比较混乱,教学水平急需进一步提高。

二、当前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的几个重要问题

根据笔者针对现阶段某些高校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做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当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教学形式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目前,大多数的高校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仍沿用传统的授课形式,在沉闷的教室中教学,学生寻找不到艺术灵感,大多数的设计构思都要从书本中借鉴,这样的专业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创新思维无法得到全面开发。其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很多院校课程设置每年一换,不具稳定性,课程安排先后顺序总是停留在摸索阶段,难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结构,课程结构单一呆滞,对科技知识、人文科学、自然学等课程设置轻视等导致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缺失。哪些课应先上,哪些课应后上;哪些课是主课,哪些课是辅课;课与课之间的逻辑性和连续性;技能课与理论课的有机结合与应用等问题突出。

2、教师队伍结构混乱。在艺术设计类专业连年扩招形势下,专业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大部分刚起步的专业艺术学院专业教师总量严重不足,存在着结构性短缺。一些教师把精力放在经济创收上,很少考虑自己专业教学的研究。还有一些教师是学习纯美术的,如油画雕塑,国画,壁画,版画等专业,毕业后分配到相关院校从事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这种半路出家的教师只是拥有很好的纯绘画基础,缺乏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系统的学习,单凭理解传授学生所谓的经验式教育。

3、专业实践环节不充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然而,很多院校在实践课程方面还满足不了学生真正实习的目的,有些院校开设了实践环节课,但没有实习基地。如有的学校某一门课程的实践课是32学时或64学时,往往是在第一次上课时老师带领学生到某公司或某工地象征性地了解该课程的实习内容,余下的学时,只是让学生自己到社会上各显神通地“自由”实习。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改革对策

1、增强教学上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方法上,由注重教法转向注重学法。教师从传统教育中走出来, 运用图像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强化教学效果。构建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结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在教师引导下尽可能让学生互动,专业教师应尽量以提问、启发的方式,让学生多思考,发挥个性化思维,尤其要把市场运作中各种类型的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有争论,有发现,有创新。

2、坚持对课程设置的改革,优化课程结构体系。设计院系可以聘请或咨询相关专业的企事业、商业、教育、传媒方面的专家或领导,定期召开专业信息咨询会,他们熟悉本专业、本区域的人才需求和发展动态,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能提出具体中肯的建议。(1) 进一步合理衔接每门课程之间的连续性与逻辑性,将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理论课程教育”与“计算机技能教育”课程有机结合。(2)把市场项目转化为课堂作业,专业教师要加强和企业的横向合作,把企业在市场中承接的室内外设计项目带入课堂,转化为课堂训练作业,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以团队出现,与业主充分沟通,开展“头脑风暴”,进行“实战演习”,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另外,在给学生布置绘制室内外设计效果图时,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电脑设计软件的同时,要强化手绘表现练习,增强学生手绘表现力。

3、规范教师队伍和积极引进人才。为了提高教师对教学的积极性,可以对教师进行一定的奖惩制度,如在本科阶段的后两年创作阶段实行导师制,导师对学生直接负责,学生的成绩直接与导师的奖金挂钩,对科研成果给与一定的硬性规定,提高其科研能力,同时,最关键还是提高设计艺术专业教师的酬劳,稳定教师的心态,使专业教师更加投入专业教学的研究。在建设教师队伍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吸收国外留学人员、社会上的知名设计人才来校任教,使学生了解学科最新前沿动态,开阔学生视野,组织学生参与设计项目,使学习了解整个设计流程,通过实践项目的设计,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锻炼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以市场为导向的学习氛围。

4、进一步完善专业实践环节。进一步调整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周数安排及实践课的课时比例。进一步健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将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作为实践性较强的环境艺术设计更应该借鉴和学习德国的“假期课堂”教学模式,合理安排学生利用节假日深入市场进行调查和实习,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当地的室内外装饰公司实习;学校应搭建好专业实践平台,利用寒暑假期可安排学生到外省经济发达地区的建筑装饰公司实习,也可以充分利用拍摄、速写的方法搜集现实生活中的室内外设计信息,然后进行综合分类、归纳,结合理论知识,分析个案的优点和缺憾,使学生通过这种实际市场调查,得到专业上的启发、锻炼和提高。完善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 最终达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的目的。

结 语

笔者认为,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创造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探索当今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必须考虑其专业特殊性,不断优化教学环节和知识结构,合理科学地完善教育体系。如果我们能够认真扎实地对上述几个问题加以重视,并认真贯彻其改革,那么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出一批批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非常强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不断推动我国建筑装潢行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席跃良.环境艺术设计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潘鲁生,对当前设计艺术教育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5(2):6.

艺术系实习自我总结篇10

一、目前国内市场开放程度日渐扩大,而且涉及到各个领域,所以各行的企业竞争也逐渐增强,只有加快企业改革步伐,深化企业的管理,才能在新形势下实现企业的发展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而企业管理系统十分重要,企业管理包括显形结构和隐形结构,职能结构、领导层次结构,从管理系统角度规定了人们在管理中的层次、地位、职权、义务以及相互关系,这些按行政和法律手段组建的结构称之为管理系统的显结构。它包括企业中的党、政、工、团和公司、科室、班组等,这是企业管理的主渠道,企业通过管理机构群体的功能,组织、领导、教育和激励职工。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另一个结构叫做隐结构管理。例如一些职工由于从事某一相同的工作和工作岗位上的接近,就会形成一些其他的比较紧密的关系。又比如,一些科室中爱好和兴趣相投的人对待各种事物也会表现出相同的看法和态度等,从而形成一些各式各样的关系。这些关系并非明文规定的,而是自发形成的。由于这些关系对企业管理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并相对于管理系统的显结构而存在,称为企业管理中的隐结构。由于显结构并不能穷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切复杂的管理问题,往往满足不了职工社会、心理、物质、精神和情感等多方面的需要。企业管理中的隐结构对企业管理系统功能发挥的影响却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发挥着很大作用。我们汉阳市政一公司现在处于转型改制期,人员结构比较复杂,所以处理好隐形结构问题十分重要。作为公司的党政负责人,这方面工作就更加需要注意观察。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对所有员工都会有一些硬件资料之外的信息登记,比如员工的生日、兴趣爱好、家庭关系等细节信息,但是运用率一直不高,在这次学习之后,我意识到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充分利用这类资源,使我单位的行政人事关系处理的更加和谐。

二、关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在企业管理课程中,企业文化是比较重要的词语,大到企业对外统一形象宣传,小到职工形象的整齐划一以及经营理念的树立等,企业文化正日益渗透到我们的工作中。通过学习,我深深的感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我们公司属于建筑类企业,文化建设更为重要,只有好的信誉、好的口碑,才能在竞标中取得胜利,在经营中得到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加大这方面的力度,注重文化建设,并尝试将其与党风建设相结合,走一条新、特、奇之路。

三、学习期间还涉及了关于营销、经营方面的问题,虽然知识比较宽泛的,但知识原理是相通的,可以运用于实际工作中。比如在营销学里,有企业产品策略的制定,产品策略是指企业使自己的产品及构成顺应市场的需求动态变化的市场开发策略。这里的产品是指所有能满足顾客需求或欲望的有形或无形组合体,包括包装、颜色、品牌、价格、制造商、经销商声誉及服务等。我想这也可以应用于我们建筑产品的销售上,在“产品”经营中,我们可以在品牌、质量、价格上做文章,以使我们的建筑产品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