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鉴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8:19

古代诗词鉴赏

古代诗词鉴赏范文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代诗词;技巧;鉴赏

一、理清文章思路,找出诗词的线索

在阅读或者学习诗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只有找到文章的整体脉络才能够有效把握文章的线索。对于诗词的深入阅读来说是十分有效的[1]。在初中语文的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诗词的整体脉络,并通过反复的阅读文本,以达到深入挖掘文本内容的目的。在对诗词文本的反复阅读中,学生能够利用现有的理论知识,以及先前的阅读经验等对诗词文本作出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

二、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文章的内容

语言的独特性是文章的基本特征之一。诗词具有的奇特魅力与其华美的词语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进行诗词内容解读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词,并且通过对文章的整体诵读把握文章的主要结构。在进行文章朗读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在还原文章中场景的基础上,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并对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感情有较为深入的理解。除此之外,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阅读提出几点要求[2]。一种是对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注意积极的思考文章的中心思想及其中心情感,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对文章进行大胆的思考,并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另外,教师在要求学生对文章的主旨进行一定把握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相互之间进行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能够帮助学生逐渐发现事情的真相,对于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文章有很大的帮助。最后,阅读者的想象在阅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填充作者在诗词中的留白,对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培养对语文诗词阅读与学习的兴趣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调动生活体验,感受诗词的情感

对于文学的学习与思考,最重要的是通过外界的文学作品引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共鸣。这样的文学学习是十分有利的。在进行初中古代诗词教学的时候,需要教师积极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以及对于文本的独特感受。在对文本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一定要注重把握作者的基本情感,并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充分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价值观念等。诗词本身在文字的运用上就具有很多表达思想情感的空间。因此想要对作者的情感进行正确的把握与揣摩,就要学会在诗词的字里行间中发现其中蕴含的情感色彩,并学会在这些情感色彩中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在这样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对诗词整体进行解读是十分有必要的。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词中的情感作出积极的回应也是学好诗词的重要途径之一。由此可见,诗词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将文章的学习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初中生所处的人生阶段中,对于丰富的生活体验已经有较多的把握,这样丰富的经历能够帮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人生经历,最终达到引起心灵共鸣的效果,感受来自作者深沉的情感[3]。例如,在学习杜甫的《望岳》这首诗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诗词创作的背景,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把握文章结构,洞悉诗词的意图

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诗词作为初中教学中一种特殊的文学题材,具有美丽的语言。其实,诗词不仅具有语言美,而且具有结构美。一篇优秀的诗词应该是既具备语言美又具备结构美的。在对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教会学生把握诗词的结构,从而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写作意图。这样对于诗词的阅读来说是十分有益的。在一般情况之下,一篇结构清晰,并且思路清晰的诗词都会具有文眼,这就是诗词的创作中其文章的主题。因此,在进行诗词的阅读时,需要学生更加准确地找到文章的文眼并且能够准确表达文章主题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对于学生准确把握诗词的内涵是十分有帮助的。在找到文章的文眼之后,对于文章结构的把握也会变得更加轻松。学生在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理清文章结构是十分重要的,这对于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也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的时候,需要教师抓住每段诗词的中心句子,只有这样才便于以后的诗词理解。

参考文献:

[1]袁海锋.诗词教学中的“量体裁衣”与“对症下药”———中学用典诗词教学策略的一种尝试[J].语文教学之友,2017(4):29.

[2]杨文.回到“原点”:高考语文复习对教材的有效利用[J].语文天地,2017(3):16.

古代诗词鉴赏范文篇2

一、古诗词鉴赏历程

我国的古诗词鉴赏,在建国之前就有很高的水平,很多作品都阐述了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且有周密的鉴赏体系。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间,我国的诗词鉴赏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可以说是古诗词鉴赏发展的繁荣时期,而1983年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和1981年出版的《唐诗鉴赏集》都是这时期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对于后来的诗词鉴赏很有帮助。一些人受到这些作品的影响,将自己对诗词鉴赏的意见编写成文,虽然水平不一,但也促进了古诗词鉴赏的发展。古诗词鉴赏至今为止已经取得了很多重大的文学成就,鉴赏作品和鉴赏大师层出不穷,为教师进行古诗词鉴赏的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选材与吟诵

对古诗词教材的选择和对吟诵古诗文本教材的选择要与教师的阅读和鉴赏水平保持一致,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进行教学。

(二)明训诂与通典故

对诗词的鉴赏,既可以根据其现代含义进行理解,又需要根据其古意来理解。如在思乡诗词中,“绿窗”就不能理解为绿色的纱窗,而要理解为温暖的家庭氛围;又如玉门关、长城、羌笛等多用来代指边塞。

(三)知人论世

古诗词中的知人论世不仅要正确掌握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经历,还要顾全大局,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诗词含义,见文如见其人。如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桃花源记》和《归去来今辞》等,表达的就是作者厌恶官场,崇尚隐居生活的思想,而《闲情赋》则表达的是对唯美爱情的赞美。

(四)句法与章法

古诗歌的句法和章法一般都不遵循传统的语言规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几句,就是只罗列了名词,而没有动词。又如岳飞的《满江红》中“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这几句,如果按正常逻辑顺序,就应该为:“潇潇雨歇,凭栏处,怒发冲冠”。

(五)比兴寄托

《诗经》《楚辞》强调比兴寄托,而汉魏至唐的古诗中,一般是以咏史、感遇、无题为题的诗词,多是对个人遭遇或者历史的感悟和理想的寄托。

(六)比较

对古诗词鉴赏,还需要用到比较的鉴赏手法,如同样是写边塞的诗歌,就可以进行如下对比: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体现的是豪迈之情,曹松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则是体现愤怒之情。

三、古诗词鉴赏的实际应用

(一)注意古今语序的不同

在古诗词中,无论是语序还是词序,都是可以突破原有的逻辑限制的,例如《迢迢牵牛星》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句,可以理解为“迢迢牵牛星皎皎,皎皎织女星迢迢”。

(二)注意古今句式的不同

古诗词的韵律,对于初学者来说一般都会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进行语句的变换,帮助学生理解,也就是通过对诗词的改变使学生领会原诗词的精美之处。如对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进行改写,之后学生经过对比,就可以充分理解诗人的壮志未酬。

(三)注意词语的替换

诗词中对很多字词的运用是很精妙的,用其他词语替换是达不到相同的表达意境的。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对词语的替换来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同时深刻体会这些字词用法的精妙。如曹操的《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这一句,在《三国演义》中也有类似的“皎皎如月,何时可辍”,不同的词体现出的是不同的意境。“掇”字显示的是曹操的求贤若渴之心,暗喻自己的理想还未实现,而“辍”字则体现的是截然不同的意境。

(四)注意增减词语

教师在教学时,可先对原有诗词进行增字减句,再与原有作品进行对比,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有作品的表达效果和精妙之处。

(五)注意诗歌的整体意境

古代诗词鉴赏范文篇3

诗歌的鉴赏资1988年以来,一直是高考重要考题。94年以前,重在考查排列、对偶、炼字、背诵、用典、文学常识等,94年以后,则重在对诗歌进行鉴赏评价。而真正侧重从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来考查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的是从1999年。自2002年起,则由客观题转变为主观形试题。题量也加大,分值也增多。下面结合相关试题,浅谈几点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以期为考生提供帮助。

一、从重点词语处置疑

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只有充分地理解古典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才能较为准确地鉴赏诗歌。因而,理解重点词语便成为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

例如: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试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问题: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分析】:古典诗歌往往寓情于景,每句诗都有它的意境,且意境与意境之间均有紧密联系,只有充分地理解词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诗句意境。根据诗意可知,这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故用“铺”更准确、形象。运用“铺”字,更能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二、从关键语句处置疑

所谓的关键语句,多指诗词中的“诗眼”句,即能揭示诗的主旨、艺术内涵的语句。这些句子多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等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些关键语句,深入地剖析,才能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进而深入地把握全诗内涵。

例如: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更漏子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问题:“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关键语句。这一句在文中起着关键作用,意思是:秋夜三更

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点示了诗的内涵。该句用人之所闻,描写景物,融情与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

三、从诗词意境上置疑

诗词的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鉴赏诗歌,重在领悟诗的意境,能够领悟诗词的意境就能准确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所抒发的感情。因此,探究诗词意境便成为考查点。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竹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常水阔知何处?

问题:(1)在词的上片中,词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

(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的意境。

【分析】(1)略。(2)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艺术境界。答案: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劲厉肃杀、景的萧索、人的孤独交融在一起。不仅如此,词人有出人意料地展现一片无垠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三句尽管包含着望而不见的伤离愁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洗炼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

四、从表达技巧处置疑

古典诗歌十分注重讲究表达技巧。鉴赏诗歌,也应该辨析诗的表达技巧,而要想准确地辨析诗词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就必须要掌握各种表达技巧及其作用,了解相关修辞,掌握相关术语。在试题的设置中,置疑点往往为描写或抒情。

例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问题:诗人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早春草色?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首先该诗从视角的变化写草的有无。远远望去,隐隐泛着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来。兼摄远近,空处传神。其次,把“烟柳”和“春草”进行对比,突出具有朦胧之美的早春草色。

五、从思想感情处置疑。

感情对于诗而言,犹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它是诗歌的生命。古人云:诗言志。诗人写诗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均为抒发自己的感情。因而要鉴赏诗歌,就应该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要想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以人为本,仔细品味诗人的情感。在试题的设置中,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为置疑点。

例:5.阅读王安石词《浪淘沙令》,完成试题。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注:词中“伊吕”指辅佐汤灭夏的伊尹和辅佐武王灭商的吕尚。王安石填此词,正推行变法。

问题:这是一首咏史词,凡咏史之作都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词表达王安石怎样的情感?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思想感情。文中的伊尹和吕尚之所以建功立业,除自身的才干外,更重要的是遭逢明主。王安石当时正在推行自己的变法主张,当然首先要取得宋朝皇帝的支持。因而该词正表现出王安石的这一希冀以及他推行表法的决心和勇气。

六、从风格流派置疑

风格是诗人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不同的诗人自有不同的风格,同一位诗人在不同的创作时期或不同的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风格也不同。因而,欣赏诗歌的风格也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

例: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问题:(1)作者苏轼,开创宋词派的词风。我们读过他的代表作和。

(2)这首词在写作技法上用的诗词家常用的。

(3)本词的艺术风格是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风格及其它。参考答案:(1)豪放派,《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2)以有声衬无声,以动景衬静景(3)豪放而飘逸。

七、从分析形象处置疑

与小说、戏剧一样,诗歌也能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抒情主人公,而最多的却是诗歌中描绘的景或物。无论怎样,诗歌中的形象都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感情。因而只有真正地了解诗歌的形象,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思想。于是分析诗歌中的形象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

例: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这首诗的首两句描绘了的环境。

(2)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分析古代诗词的形象。通过读诗,从中可见首两句描绘出一幅广阔、寒冷、寂静的环境。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那位老渔翁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恰是实际生活中的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与写照。

八、从构思结构上置疑

鉴赏诗歌首要条件是读懂作品,即了解诗歌的整体结构,这包括诗歌的写作构思,也包括诗歌的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等常见的结构方法。因此在阅读诗歌时,我们既要注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写法,还要注意诗歌的意义上的单元划分,结构上的总结和前后照应等内容。因而,分析诗歌的结构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

例: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问题:试谈谈这首词怎样表达词人的志向和情操?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分析古代诗词的结构。全词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词句写出了梅的风格神韵,写出梅花的高风亮节。其实这正是作者的自我写照,表现了此人品格的骨膏,绝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谄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九、从语言艺术处置疑

诗歌的语言是构建诗词的基本要素,犹如文学的大门,只有充分地鉴赏语言才能探索到文学殿堂的真善美。因而,评价作品的选词炼句的功夫、修辞格的运用及其效果、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含蓄性、凝练性以及语言的整体风格,便成为高考得置疑点。

例: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试题。

天仙子张先

是为嘉禾小悴,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问题:(1)这首词的上片中,“送春春去几时回”句中的两个“春”字,结合上下文来看,含义并不一样,前一个“春”指,后一个指。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遣词造句评论说,“‘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矣。”请从炼字的角度谈谈“弄”字的妙处。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考查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艺术。(1)的前一个指季节,大好春光。后者既指年华的易逝,,又指美好往事的青春时光。而(2)在有月而多云的暮春之夜的特定情况下,阴云笼罩,暮色迷茫,花的丰姿神采未必能尽情地表现出来,但是忽然出人意料,云开天际,大地上顿时呈现皎洁的月光,再加上风的助力,使花在月下一扫不久前的暗淡而使其姣妍丽质一下子摇曳生姿,这自然给世人带来意外的欣慰。一个“弄”字就传达出了这种特有的情态。

十、从运用典故上置疑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运用典故既能使语言精练,又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因而高考出题者常常在运用典故处置疑。

例:1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

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问题:“别来沧海事”中的“沧海事”是什么意思?作者是怎样“言别”的?

古代诗词鉴赏范文篇4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学古诗词;鉴赏;当代电影;教学效果

在中学语文教育体系中,古诗词的教学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古诗词的鉴赏教学,又是打开恢宏的中国古代诗词世界大门的“钥匙”。古诗词是一门艺术,是古人“美”的体现,古诗词鉴赏是“古代美”在“新时代”的重现,培养学生良好的诗词鉴赏能力,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国古代诗词的内涵和“美”,领略传统文化的“风采”,这对于学生文化自信的培植,人生观、价值观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随着互联网的繁荣发展,古诗词对学生的吸引力逐渐下降。部分教师教学思路僵化,方式落后,不能与时俱进,还沉浸在传统的课堂知识灌输中,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对学生吸引力不足,教学效果甚微。机械式的背诵记忆,消磨的是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也不利于古诗词文化乃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因此,笔者一直在探索着用“时髦”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氛围;通过结合现在市场火爆的电影来进行古诗词鉴赏的教学,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在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更高、参与度明显增强、氛围热烈,在考试中成绩也显著提高。笔者“抛砖引玉”,希望能为各位同行提供一点有用的参考。

1古诗词艺术与电影艺术概述

艺术是相通的。无论是古诗词也好,电影艺术也罢,其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营造一种意境或者情景来抒发其情感,进而体现出自身艺术价值。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中有着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般的语言美;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般的韵律美;展现着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般的意境美;抒发着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般的情操美。古诗词通过典雅的语言、优美的旋律、“真实”的意境来表达诗词情感,感染众人;而当代的电影也恰恰与其类似,剧本语言精细、背景音乐紧扣主题;情感表达真实,“镜头语言”直观细致,通过视觉与听觉的感官刺激来激起共鸣,达到升华主题的作用。既然古诗词与电影相同点这么多,那为什么境遇却大相径庭呢?古诗词受到学生冷落,“门可罗雀”;而电影市场却连创新高,“门庭若市”,原因何在?笔者认为,现在古诗词鉴赏之所以成为部分学生的“老大难”问题,我想可能正与古诗词其本身特质有关。(1)语言。古诗词文字优美、韵律感强,这与古文字的意义和用法习惯有很大关联,而这恰巧也是很多学生学习和鉴赏古诗词的障碍,由于古文字与现代文字用法差别大,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困扰——如通假字。(2)意境。古诗词文字语言美,其营造的意境更“美”。要想鉴赏好古诗词,学生就必须能够对“意象、意境”文字充分理解,然后在头脑中再现,而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许多学生无法再现“诗词情景”,也就无法准确鉴赏了。(3)情感。“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时而著”。一切语言文字都是为情感的抒发而使用,古诗词的鉴赏其根本在于作者情感的鉴赏,而一般诗词情感往往寄于“物”或“景”,甚至在整首诗词的字里行间,这对于学生鉴赏要求是非常高的。综上几点,要想提升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我们可以结合电影来进行古诗词鉴赏教学。当代电影的语言、对白对于学生天然亲近,镜头语言直观地呈现意境场景,而演员精湛的表演功底、优秀的情感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情感的宣泄,体会其中滋味。

2当代电影与中学生古诗词鉴赏

2.1古诗词鉴赏中艺术场景在电影中的建构。中学生阅读古诗词时,在突破了语言关、翻译关后,进入古诗词鉴赏的第一个层面,即古诗词中展示的风景层面的开拓。此时此刻,学生能否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将古诗词中渗透、暗示的艺术场景建构起来,是其能否真正理解古诗词所展示的艺术情感的关键。因此,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必须首先从提高学生的空间画面能力入手。而电影在这方面则发挥了其得天独厚的教育作用。尤其是中国当代的老电影,由于它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导演们能够在相对脱离市场的环境中尽情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同时,中国当代老电影的中国文化情结又让老电影中的艺术情境与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相交汇。譬如电影《红河谷》展示的是西藏地区的历史史实。电影中特有的雪山、沙漠、高原、明月、大川、小河无疑对学生理解古诗词中的古老情境有很好的暗示作用。说的彻底一点,中国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剥离能力对艺术构建了一个“古人”生活的指示和象征环境。既然如此,教师在学生欣赏电影时如果能有意识的引导,就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红高粱》中展示的西北荒原利于学生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独特艺术意境。《和你在一起》这部电影中展示的江南水乡古镇的独特意境利于学生理解古代文人在这里吟咏的诗词。“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倒过来可以理解成“一切情语皆景语”。要想让学生以古诗词中所展现的个人情语为突破口,并作为理解彼时心态的一个窗口,就必须先让学生从画面建构上与之产生共鸣。否则学生就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只有在特殊的电影情境中才会再现。学生如果在平时所看的电影里不断积累、沉淀,面对这样的一类古诗词时其心中储备的景语才会对话,从而帮助读者准备理解诗词的情语。2.2古诗词鉴赏中情感表达在当代电影中的诠释。意境的营造是为了情感的表达和抒发而服务的,没有意境的渲染,情感就像白纸般苍白无力;没有情感的意境,那么就像空无一物的花瓶,没有任何的实际价值。因此,在古诗词与当代电影中,情感的鉴赏对于诗歌的理解和学习非常重要。电影《卧虎藏龙》为我们展示了诗意武打场面与令人神往的江湖意境,李慕白,吕秀莲情感在含蓄与纯美的山水情境中展开,这时我们仿佛是跟着李慕白游走于李白,白居易,柳永,纳兰性德的昔日情路,我们仿佛又跟着薛涛,李治,李清照重温过去的彷徨岁月。然而这两条线又如中国古典文化的典型特征——情未了。未了情以一种缠着难眠的状态粘着着李慕白与吕秀莲的人生路。这时导演并不满足于让我们在诗,画,情的对话中仅仅对中国古典文化作出平行诠释。作者在这里更以玉蛟龙,罗小虎的西域之恋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空间进行了开拓。传统的中国古典诗词,尤其是边塞诗,边塞词,是中原士子,故都诗人立足于边疆来表达自己的立业抱负和思乡情怀。边疆文化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尊重。实际上这是一个被遮盖的视角,中原诗人进入边疆实际在宋元明清时已与少数民族的文化形成了深层的互动。只有立足于这样的视角,纳兰和仓央的诗词与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层情联才能为读者理解。然而李安借玉蛟龙与罗小虎的“龙虎恋”诠释了中国文化的大文化观,以中原的龙文化来包容辐射中国西域的文化,我们的视野才能拓向远方。远方的西域丝情与武当山的剑缘在辽远的神州空间形成很好的互文。这样的画面空间的展示让我们真正能解读出已经在疆域充分扩展后的元明清诗词的意境。宋词中的爱恨情仇已在新时代中表现出了过分的狭隘,只有借助这种壮景的展示,我们才能读解在民族充分的冲突融合后的元明清诗词。才能真正理解纳兰词中化疆为家,化边为庭的情本位移动感,这样纳兰性德的词给了我们重新审视中国古典诗词的契机,以前在欣赏时让我们忽略的盲点,现在重焕新妆。而这样的美学情怀正是同学们在影片《卧虎藏龙》的欣赏中于无声处逐渐培育的。2.3古诗词鉴赏中哲理在当代电影中的表达。同样,我们不得不提的很关键的一点是在诗与画的对话中,我们还需要解读出诗词中的哲理。古典诗词结构有情与理两个层面,理性层面的解读在电影《卧虎藏龙》已经在深层提出来,李慕白本想交出青冥剑退隐江湖,然而最终却引出一段江湖恩怨。事与愿违的事实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辨空间,诗美在哲学的照耀下才能延展出更广阔的美学空间。受到这样的启发,我们可以游刃于古诗词期间,站在佛学,玄学的思想高度却重现王维,稽康诗的美。2.4古诗词在当代电影歌曲中的表现除了视觉感官上的融合之外,当代电影中的歌曲音乐与古诗词鉴赏也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当前许多的影视作品中,尤其是以“古代”为背景的电影题材里,绝大多数都采用的是古典诗词创作的歌曲,其优美的语言、典雅精致的文字,不论是乐器演奏还是唱曲、唱词,都朗朗上口,广为传颂。诗是一种音乐,更是一种语言。诗源于歌,歌融于诗。从电影歌曲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古代诗词的韵味,提升古诗词鉴赏水平。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习良好的诗词鉴赏能力,是培育文化自信的关键。通过当代电影与古诗词鉴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更直观地将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韵律美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当然,本文只是笔者对古诗词鉴赏教学的实践和探索,尚有不全之处,望各位同行指正。

参考文献

[1]吕楠.中国电影表演教育教学史研究[D].北京电影学院,2017.

古代诗词鉴赏范文篇5

【关键词】互联网;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常见问题;教学策略

一、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渗透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互联网对教育领域的渗透日益深入,古诗词教学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教学,使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技术充实初中语文教学,意义深远。主要有三大意义:一是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互联网背景下,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赋能,赋予了古诗词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可能,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中,集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为一体,声情并茂展示古诗词文化韵味,展现古代文人的文学造诣,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和多元。可以带给学生更为全面和立体的古诗词意境感知,助力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二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古诗词,受限于古文表达的自限性,加之自身的认知水平不高,理解古诗词时存在诸多困惑,学习起来觉得较为枯燥和乏味。互联网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通过优化教学方式,带给学生对古诗词的多样化理解渠道,如微课、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三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古诗词教学难度较大,其中丰富的情感和凝练、深邃的语言,难以在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教学课堂上直观呈现,互联网背景下,文本资源、音频资源、视频资源海量,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可以让学生借助互联网各种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古诗词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词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常见问题

(一)古诗词的意境理解难度大

古诗词意境绝美,诗者和诗心均体现在古诗词意象之中,初中生要想在言简意赅的文字中理解诗词意境,有一定的难度。究其原因,一方面,从学生方面而言,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诗词积累有限,对于诗词中的典故和历史渊源了解不够,不能充分了解古诗词的深意,也就难以形成相应的意境。另一方面,古诗词本身构思巧妙,要想充分理解诗词意境需要技巧、情感和思想升华的意境,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无法速成。

(二)古诗词的语言精练隐喻多

古诗词的语言较为精练,语言结构和层次有着诸多内在联系,隐喻在古诗词中的应用也较多,语言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情感,需要深入了解古诗词,才能领会古诗词的语言美。现如今,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以“背诵”为主,忽视了古诗词语言艺术,没有深挖语言背后暗藏的丰富情感,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存在一知半解,鉴赏能力自然也就难以提高。

(三)古诗词的形式和韵律讲究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常见问题,还表现在古诗词的形式和韵律讲究方面。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品鉴古诗词,品鉴古诗词的韵味必不可少,但古诗词的形式多样,韵律讲究,诗人在诗词创作中有规律地运用韵脚,赋予诗词音律性,朗朗上口。要想做好古诗词的形式和韵律的细分和鉴赏,属于较高层次的古诗词学习,尤其在古诗词鉴赏中做好古诗词形式和韵律的研究,可以为古诗词鉴赏加分。学生要想分析古诗词的形式和韵律,没有一定的古诗词鉴赏基础,很难达到鉴赏的目的。

(四)古诗词的情感细腻且丰富

古诗词意蕴深远,情感细腻且丰富,要想体会古诗词的细腻情感,并非易事。就目前而言,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古诗词的情感鉴赏,学生多借鉴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能结合自主对古诗词的理解做出古诗词的情感分析鉴赏,尤其对于古诗词中深层次的情感表达,许多学生难以体会,给古诗词鉴赏带来了困境。

三、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一)综合多种媒体展示,品味古诗词的意境美

互联网背景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颇受初中语文教师的青睐。对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相应的古诗词学习情境,通过特定情境展示古诗词意境,铺垫,造势,渲染,引领学生由浅入深了解古诗词的诗意,让学生把握、领略诗词构造的意境,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与古诗词产生共鸣,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词蕴含的艺术魅力,进而品味古诗词的意境美。如在教学《木兰诗》这首古诗的时候,木兰作为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不易理解,借助多媒体表现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将这首诗的爱国精神和木兰形象以视频的形式播放,学生在多媒体技术的情景再现下,欣赏女英雄英姿飒爽的艺术形象,感受花木兰勇敢坚毅、忠孝两全、深明大义的英雄形象,在特定的情境下,感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以及“木兰是女郎”的真情实感,揣摩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心理活动,抓住整首诗所表达的意境,品味《木兰诗》的意境美。

(二)巧用微课新课导入,挖掘古诗词的语言美

互联网背景下微课作为新型教学资源脱颖而出,教学形式丰富,微课类型多样,凭借短小精悍、主题突出、使用方便等特点,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较多。古代的诗歌概括力强、体制小,巧用微课做好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新课导入,让学生通过欣赏微课、观看微课视频,初步了解即将学习的古诗词。在播放到重点内容的时候,可按下暂停键,重点分析,然后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挖掘古诗词隐含的意思,突破学习古诗词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如在学习《春江花月夜》这一课的时候,后人曾评此诗为“孤篇盖全唐”,艺术造诣较高,学生要理解诗歌表达的“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需要具备自身的鉴赏能力,通过设计以“春江花月夜”为主题的微课,微课设计中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美景色,景、情、理有机融合在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之中,千古绝唱的诗意语言美呼之欲出,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人生代代无穷,江月年年只相似”,深富哲理意味,人事易逝、自然永恒,在诗人张若虚的笔下言简意赅,颇富新意,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古典诗词在精练含蓄、韵味隽永的语言之中,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感悟作者的情怀和思想,以及引发的哲思,字词运用的巧妙,意味深长。

(三)利用智能朗诵点评,演绎古诗词的韵律美

诗词中用韵与乐曲的“律”“调”密切相关,中国古代诗词最讲究形式和韵律,有着“随律押韵”“随调则韵”的特点,独特的韵律美在鉴赏中不容忽视。互联网背景下利用智能朗诵点评的方式,从古诗词韵律的角度,点评朗诵过程中学生对对称、押韵、平仄、对偶等句式的音律美的掌握,不仅可以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如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古诗词知识竞赛,让学生在动画课件营造的各种古诗词的季节、情感、数字这些场景中,以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读音准确,感情饱满、真挚,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甚至表情的变化、动作的设置等多种要素为智能朗诵点评指标。竞赛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做评委,答题方式为电子抢答器方式,评委要根据说出的诗词判断是否符合进行打分。比赛时,诗朗诵则是借助信息技术,根据表演者情感进行智能打分,教师点评。这样学生在赶、超、比、拼的诗歌竞赛中学习古诗词相关知识,自主探究古诗词的韵律美,不仅学习兴趣较高,而且学习的质量也较高。

(四)借助网络平台交流,探讨古诗词的情感美

互联网背景下借助网络平台交流古诗词,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打造古诗词专题学习网络,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有探讨古诗词的空间,更好地把握古诗词的情感美,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综合素养的提高非常有帮助,学生在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的赏析能力、文学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都可以得到较好的提升。在具体做法上,对于古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初中语文教师应做好归纳和引导,给予学生一定的鉴赏技巧,常见意象的理解掌握、表现手法、情感等等,都是古诗词鉴赏的要点。当学生有了充分的知识储备之后,不仅学习古诗词会非常轻松,对古诗词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通过微信、QQ等平台,组建专门进行古诗词学习和讨论的聊天群,在其中分享学习心得,分享优美的诗词及其解读,打造专门服务于学生古诗词专题学习的网络,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潜移默化中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熏陶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建议

(一)科学合理应用信息技术

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了新的发展机遇,语文古诗词教学具有大容量、快速度、高密度的特点,但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古诗词鉴赏的教学活动中,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应遵从适时、适量、适度的原则,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信息技术,最大化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使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古诗词学习的有效工具。

(二)精心设计信息技术教学课件

精心设计信息技术教学课件,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至关重要。对古诗词相关的教学课件制作,要兼顾容量和质量,既要为学生营造最佳的学习情境,又要精心设计问题和环节,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体会古诗词背后的深意。如可以发挥教研组的团队合作作用,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每人备课一单元——主备解说——其他补充——集体完善——课后反馈,既节约了时间,又易聚合多人智慧,便于提高教学质量。

(三)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围绕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教学实践,信息技术就是要以其优势营造一种学习情境,构建古诗词学习的具体意象,将抽象的古诗词字句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古诗词,自主探究意识在相关意境下得到激活,创新思维得到启发,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使其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认真思考、相互合作、敢于质疑、大胆展示,自主表达对古诗词的理解和看法,直抒胸臆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发出会心的微笑,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过程,使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发挥出来。

(四)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融合发展

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了新的发展,但仍然不能忽视传统教学的积极作用。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媒体,只能是教学的辅助手段。长期以来在教学实践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也较为经典,即传统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背诵、口语表达、片段写作、板书设计等方法和环节,仍具有优势。为此,我们应兼容并蓄看待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综合运用两种教学方式,使之融合发展,共同为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服务,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五、结语

总之,古诗词是初中语文重点学习的内容,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任重道远,要想最大化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促进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活动的开展,应从综合多种媒体展示,品味古诗词的意境美;巧用微课新课导入,挖掘古诗词的语言美;利用智能朗诵点评,演绎古诗词的韵律美;借助网络平台交流,探讨古诗词的情感美,多措并举将抽象的古诗词内容具体化,将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机融合,提升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从而促进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动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古娇.农村初中学生古诗词赏析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读与写(教师),2020(7).

[2]郑明雯.关于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以《游山西村》的教学为例[J].考试周刊,2019(33).

[3]陈秋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J].小学科学:教师,2020(7).

[4]帕提曼·塔西.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分析研究[J].长江丛刊,2019(12).

[5]何慧娟.幽居的自由闲适独处的孤寂失意——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解读[J].中学语文,2020(27).

[6]张伟娜.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存问题及策略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34).

[7]李明桓.关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展开的几点建议[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35).

古代诗词鉴赏范文篇6

自我国在上世纪末颁布科教兴国战略计划以来,国家教育部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人文教育列入高等院校的基础课程之一,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除了要培养面向社会不同领域的专业性技能型人才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只有专业技能而缺乏人文素养的学生是不合格的社会主义年轻人。古诗词鉴赏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对高职人文教育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通过古诗词鉴赏传承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同样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追求的不应该仅仅是语文理论知识,而是要通过语文课程追求其中的内涵,追求价值层面上的内在涵义———真、善、美。在语文课程上,高职生通过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够分析古诗词的意境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增加对古诗词的认识,提高鉴赏作品的能力,拓展自己的视野。在文学层面上,古诗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通过对古诗词的解读,可以分析作诗当时的社会背景,对研究历史有很高的价值,是一项重要的文献史料。而在价值层面上,古诗词鉴赏的价值更加体现在传承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精神等方面,古诗词不仅仅是折射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而且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大学生从古诗词作品中可以学习到作品的意境,从中升华到人文精神层面上,而且古诗词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文化,对其进行鉴赏和学习这一过程就是一个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从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传统文化,在这学习过程中再升华到精神层面,传承人文精神和发扬传统文化精神。例如通过对宋代诗人苏轼的著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可以读出当时是中秋节,表达的是对亲人的无限思念,表达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从中体会《水调歌头》的深刻意境。

(二)通过古诗词鉴赏提高高职生的审美水平

人文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鉴赏古诗词是一个发现美体会诗词之美的学习过程,是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的重要环节。古诗词鉴赏通过对古诗词作品的鉴赏和学习,在教师的领带下走进作品的意境中,亲临其中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诗词作品所体现的美,在这一鉴赏过程中,增强大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从诗词作品中升华到欣赏层面上,理解诗词作品中的深刻意境和内在涵义,从日积月累的学习和鉴赏中提高审美能力。中国古代诗人追求的“博雅”中的“雅”是指“典雅而方正”,具体而言就是指一个人的精神旨趣和审美能力。在如今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人们很容易在物质生活中迷失自我,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一直盛行着,功利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功利化现象和拜金主义已经蔓延到高等院校中,尤其是在一些高职院校中的拜金主义更为严重,是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生活环境比较复杂、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就业竞争大等因素所造成的。在拜金主义越来越盛行的背景下出现部分高职生审美情趣低俗的现象等问题十分值得我们去深思。在高职院校中审美教育这一环节比较薄弱,有时候我们会忽略学生在这方面的教育,而审美教育如果真的能起到预想的教学效果,将对高职生的审美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大的帮助。而古诗词鉴赏是高职生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课堂上通过细细品味一些古诗词佳作,从作品中品味其中的意境和感性认识,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艺术细胞,从而提高审美水平,体悟生活中、人生中的旨趣,而不会去追随那些低俗的志趣。

(三)通过古诗词鉴赏陶冶高职生的情感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就是要陶冶高职生的情感,通过人文教育提高高职生的审美水平,从而进一步升华到陶冶情感,而古诗词鉴赏是一个陶冶情感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个人素养,不仅仅只是学会专业知识,而是要综合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合格的“四有”青年,学会怎样去承担,承担自身的责任、承担社会上的责任。情感是人们认知的升华,高职人文教育需让学生得到更深层次的感性认识,通过一些典型的古诗词作品的鉴赏,让学生从中得到价值层面和情感层面的升华,在教师的带领和引导下让学生明白其中蕴含的内涵,再进一步升华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陶冶情操。例如通过鉴赏宋朝岳飞的作品《满江红•写怀》,可以读到岳飞的精忠报国的雄心壮志,表达自己不在乎名利而是想一心为国战斗的情感,大有“捐躯赴国难”的情怀。虽然如今的爱国情感已经有了新的涵义,再也不像古代那么壮烈,但是其中所蕴含的爱国之情是一样的。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怀,感受诗人的品质和人格魅力,对于塑造高职生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二、结语

古代诗词鉴赏范文篇7

一、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的应试策略

文言文堪称当代学生学习语文的头等难题,而高考试题中这部分最难的就是文言句子翻译题。文言句子翻译题是按“点”给分,在做题时考生一定要本着一个“细”字认真答题。1.把句子放到原文中了解大意,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语。2.看看句子有无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如果有,按还原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后的意义用法翻译。3.逐字翻译句子,句中不理解的词语要根据上下文,借助已有的词汇储备为该词选一个恰当的解释。以2009年全国高考II卷的文言文阅读翻译题为例.

(1)“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此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句中要注意的词是“施”、“颠沛”、“乃”、“立”。首先,把整句话放到原文中了解其大意;其次,发现此句无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第三,逐字翻译全句,“施”可译为“施舍”,“立”可译为“建立”、“树立”等,再根据语言习惯,确定为“建起(小桥)”,虚词“乃”套用它常见的两种用法:一是表转折,译为“竟然”;二是表承接,一般译为“于是”、“就”,这里应该是表承接关系。则全句译为:自认为不能广泛施舍,致使这人跌倒,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

(2)“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句中要注意的词是“其”、“耋齿”、“比室”。“其”是指代自己的用法,在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学过“而予亦悔其随之”。“耋齿”则可以联想“耄耋老人”一词,可以判定此处意思为“老人”。古人习惯用“发”、“齿”一类的词表示年龄,比如《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祭十二郎文》中的“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比室”的“比”在《促织》一文中学过“纳比笼中”,意思是“并在一起”,还有“比肩接踵”、“天涯若比邻”等,那么“比室”就是“在一起的人家”。则全句译为:如果因为我又穷又老的话,老人很多,家家户户经常贫困,不止是我一人而已。

二、古诗词鉴赏题的应试策略下面笔者谈谈古诗词鉴赏题的选材规律和应试策略。

(一)选材规律1.体裁以诗词为主,兼有元曲。2.朝代多以唐宋为主。3.大多为名家的非名作或非名家的名作。

(二)鉴赏步骤第一步,“五读”。“五读”要读细读准。

1.读诗歌题目。仅仅是题目就能提供给考生很多重要信息,如诗歌类别、主要内容、诗人的思想感情等。2009年的考题《军城早秋》,从题目上可以得到两个信息:时间和地点。地点表明了作者诗情所起———“军城”,要写军旅生活;而“早秋”一词与下文的“秋风”照应,反映秋高马肥季节边关的紧张意味。由此考生能够初步判断本诗的题材和主要内容,进而确定该诗的题材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读作者。熟悉作者可以帮助我们大致了解诗词的语言风格及创作背景。

3.读诗前小序和诗后注释。2009年全国I卷中《次石湖书扇韵》一题对石湖、姜夔的注释不但让考生了解了该诗的创作背景,还让考生大致了解到诗歌中的人物范成大归隐的思想倾向。

古代诗词鉴赏范文篇8

诗歌的鉴赏资1988年以来,一直是高考重要考题。94年以前,重在考查排列、对偶、炼字、背诵、用典、文学常识等,94年以后,则重在对诗歌进行鉴赏评价。而真正侧重从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来考查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的是从1999年。自2002年起,则由客观题转变为主观形试题。题量也加大,分值也增多。下面结合相关试题,浅谈几点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以期为考生提供帮助。

一、从重点词语处置疑

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只有充分地理解古典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才能较为准确地鉴赏诗歌。因而,理解重点词语便成为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

例如: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试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问题: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分析:古典诗歌往往寓情于景,每句诗都有它的意境,且意境与意境之间均有紧密联系,只有充分地理解词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诗句意境。根据诗意可知,这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故用“铺”更准确、形象。运用“铺”字,更能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二、从关键语句处置疑

所谓的关键语句,多指诗词中的“诗眼”句,即能揭示诗的主旨、艺术内涵的语句。这些句子多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等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些关键语句,深入地剖析,才能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进而深入地把握全诗内涵。

例如: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更漏子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问题:“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关键语句。这一句在文中起着关键作用,意思是:秋夜三更

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点示了诗的内涵。该句用人之所闻,描写景物,融情与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

三、从诗词意境上置疑

诗词的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鉴赏诗歌,重在领悟诗的意境,能够领悟诗词的意境就能准确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所抒发的感情。因此,探究诗词意境便成为考查点。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竹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常水阔知何处?

问题:(1)在词的上片中,词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

(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的意境。

分析(1)略。(2)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艺术境界。答案: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劲厉肃杀、景的萧索、人的孤独交融在一起。不仅如此,词人有出人意料地展现一片无垠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三句尽管包含着望而不见的伤离愁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洗炼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

四、从表达技巧处置疑

古典诗歌十分注重讲究表达技巧。鉴赏诗歌,也应该辨析诗的表达技巧,而要想准确地辨析诗词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就必须要掌握各种表达技巧及其作用,了解相关修辞,掌握相关术语。在试题的设置中,置疑点往往为描写或抒情。

例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问题:诗人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早春草色?(2003年赤峰统考)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首先该诗从视角的变化写草的有无。远远望去,隐隐泛着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来。兼摄远近,空处传神。其次,把“烟柳”和“春草”进行对比,突出具有朦胧之美的早春草色。

五、从思想感情处置疑。

感情对于诗而言,犹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它是诗歌的生命。古人云:诗言志。诗人写诗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均为抒发自己的感情。因而要鉴赏诗歌,就应该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要想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以人为本,仔细品味诗人的情感。在试题的设置中,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为置疑点。

例:5.阅读王安石词《浪淘沙令》,完成试题。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注:词中“伊吕”指辅佐汤灭夏的伊尹和辅佐武王灭商的吕尚。王安石填此词,正推行变法。

问题:这是一首咏史词,凡咏史之作都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词表达王安石怎样的情感?(2003年通辽统考题)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思想感情。文中的伊尹和吕尚之所以建功立业,除自身的才干外,更重要的是遭逢明主。王安石当时正在推行自己的变法主张,当然首先要取得宋朝皇帝的支持。因而该词正表现出王安石的这一希冀以及他推行表法的决心和勇气。

六、从风格流派置疑

风格是诗人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不同的诗人自有不同的风格,同一位诗人在不同的创作时期或不同的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风格也不同。因而,欣赏诗歌的风格也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

例: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问题:(1)作者苏轼,开创宋词派的词风。我们读过他的代表作和。

(2)这首词在写作技法上用的诗词家常用的。

(3)本词的艺术风格是(2003年淄博统考题)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风格及其它。参考答案:(1)豪放派,《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2)以有声衬无声,以动景衬静景(3)豪放而飘逸。

七、从分析形象处置疑

与小说、戏剧一样,诗歌也能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抒情主人公,而最多的却是诗歌中描绘的景或物。无论怎样,诗歌中的形象都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感情。因而只有真正地了解诗歌的形象,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思想。于是分析诗歌中的形象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

例: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这首诗的首两句描绘了的环境。

(2)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2002年包头市统考题)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分析古代诗词的形象。通过读诗,从中可见首两句描绘出一幅广阔、寒冷、寂静的环境。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那位老渔翁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恰是实际生活中的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与写照。

八、从构思结构上置疑

鉴赏诗歌首要条件是读懂作品,即了解诗歌的整体结构,这包括诗歌的写作构思,也包括诗歌的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等常见的结构方法。因此在阅读诗歌时,我们既要注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写法,还要注意诗歌的意义上的单元划分,结构上的总结和前后照应等内容。因而,分析诗歌的结构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

例: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问题:试谈谈这首词怎样表达词人的志向和情操?(2003年成都统考题)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分析古代诗词的结构。全词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词句写出了梅的风格神韵,写出梅花的高风亮节。其实这正是作者的自我写照,表现了此人品格的骨膏,绝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谄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九、从语言艺术处置疑

诗歌的语言是构建诗词的基本要素,犹如文学的大门,只有充分地鉴赏语言才能探索到文学殿堂的真善美。因而,评价作品的选词炼句的功夫、修辞格的运用及其效果、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含蓄性、凝练性以及语言的整体风格,便成为高考得置疑点。

例: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试题。

天仙子张先

是为嘉禾小悴,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问题:(1)这首词的上片中,“送春春去几时回”句中的两个“春”字,结合上下文来看,含义并不一样,前一个“春”指,后一个指。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遣词造句评论说,“‘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矣。”请从炼字的角度谈谈“弄”字的妙处。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考查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艺术。(1)的前一个指季节,大好春光。后者既指年华的易逝,,又指美好往事的青春时光。而(2)在有月而多云的暮春之夜的特定情况下,阴云笼罩,暮色迷茫,花的丰姿神采未必能尽情地表现出来,但是忽然出人意料,云开天际,大地上顿时呈现皎洁的月光,再加上风的助力,使花在月下一扫不久前的暗淡而使其姣妍丽质一下子摇曳生姿,这自然给世人带来意外的欣慰。一个“弄”字就传达出了这种特有的情态。

十、从运用典故上置疑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运用典故既能使语言精练,又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因而高考出题者常常在运用典故处置疑。

例:1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

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问题:“别来沧海事”中的“沧海事”是什么意思?作者是怎样“言别”的?

古代诗词鉴赏范文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词赏析;策略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内容,主要以唐诗宋词为主,诗歌内容涉及到抒发爱国之情的题材、抒发思乡之情的题材以及赞美友情、惜别等题材。由此可见,古诗词中多以情感的表达为主,写景写人为辅,这也是诗歌的主要特点之一。那么在关于诗词鉴赏的突破口、着手点上应该结合诗词特点展开。

一、诗词鉴赏的基本要求

1、审美鉴赏

诗歌也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诗歌的语言艺术自“诗三百”而始,自唐而盛。那么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题材,其语言文字的特点就是审美鉴赏的一个重要方面。审美鉴赏能力是语文素养的关键,通过删选被选用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内容都是有较高的什么价值的,教师应该在诗词赏析教学中充分挖掘诗词中的“美”,充分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自主鉴赏

通常我们在读一篇文学作品的时候,都会有一些自己观点的表达,从狭义上说这是文学评论,其本质也是文学鉴赏,并且使自主鉴赏。因为一方面,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能够对作品中的某些引起自己关注的部分发表意见;另一方面,读者在提出自己的观点。自主鉴赏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系统对该作品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这也是诗词鉴赏的基本要求之一。

二、小学语文诗词鉴赏有效教学策略

1、开展古诗词背诵比赛,增强学生竞争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与古诗词相关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小学语文诗词教学,大部分都会举办一些背诵比赛、默写比赛等,背诵和默写是检验一个学生对于诗歌的记忆情况最直接的办法。除此之外,像一些篇幅比较短小的绝句、五言诗等,教师可以在课前安排五到十分钟的朗读。在朗读结束之后,看看有没有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背诵全文,这也是一种设立竞争的手段。小学阶段的学生记忆力需要得到有效开发,背诵有助于学生熟记诗词内容,对于下一步理解诗词是有积极意义的。赏析诗词也是建立在理解的前提下的。

2、从识记入手进行诗词朗诵

诗词的朗诵是诗词教学的一部分,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读,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诗词内容的理解。反复的诵读能够有助于体会诗歌含义与情感。教师在这一环节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诗词情感基调的确立教师在组织学生朗读之前,应该对作品内容及写作背景有一个简要的介绍。如在安排朗读《闻官兵收河南河北》这一首杜甫诗时,教师可以简要介绍当时唐王朝的国运以及作者杜甫的处境之艰难。在确立诗歌感情基调的前提下,将有效提高朗读效果。2)错字错词的及时纠正古诗词不同于现当代诗歌,古诗中通常会出现较多的通假字,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通假字还缺乏了了解和认识。虽然在目前的教材中鲜有出现含有通假字的诗词,但是就小学语文竞赛培优等诗词赏析题目中,还是经常会出现的。即使没有通假字的出现,诗词中一些比较复杂的生字在不查字典的情况下,学生还是很容易读错。如果老师在发现学生错字的时候不及时纠正,学生将错误的字背记以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解。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的变现尤为突出。

3、学会品词析句,体味诗情与诗趣

古代诗人对于诗词的一字一句上都会下不少功夫。品词析句是古诗词鉴赏的重要环节之一。由于古代诗歌需要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去表达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情感,所以古人非常注重“炼字”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化静为动,名词作动词,使画面一下子生动了不少,再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都是炼字的经典之作。那么教师在培养学生诗词赏析能力的时候,首先需要将这些画龙点睛之笔点明,引导学生分析其巧妙之处,在学会找寻优美词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词句之美。前文总结诗词的主要内容多是情感的表达,通过炼字的挖掘,有助于更深刻体会作品情感。不仅如此,遇到优美的诗词,可以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更全面的了解作品情感,体味诗情与诗趣。品词析句是诗词赏析的重要内容之一。

4、意象的总结与归纳

古代诗歌中会出现许多意象,大多是理解的重难点。一般意义而言,意象直接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如“月亮”多蕴含思乡之情,“竹子”多蕴含坚韧、顽强的品性,“梅花”是孤傲的。这类意象在小学生初接触诗词的时候是相当影响理解的,教师可以做一些意象的总结与归纳,对一些常见意象搜集整理,系统化地教给学生。这对于诗词赏析教学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5、课外拓展诗词阅读

诗词作为文学的一支,拥有广阔的外延。关于诗词阅读的阅读面非常广,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积累,多提供一些优美的诗词给学生阅读和赏析。这将有效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关于小学语文诗词赏析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语言文字修养的养成,而且关系到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教学工作者应该充分重视。 

作者:乙伟伟 单位:江苏省沐阳县湖东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古代诗词鉴赏范文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诗词;中职教学

一、中职古诗词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法陈旧,难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较薄弱,学习动机较弱,缺乏系统的学习方法与实践,在课堂上往往难以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畅通,古诗词鉴赏资源呈现泛在化趋势,课本里的古诗词看似浅显易懂,但真正能让基础薄弱的中职生对其动容的古诗词却寥寥无几。中职语文课堂常见的古诗词鉴赏课忽视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需求,缺乏问题意识,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二)教学效率低下,古诗词中的人文精髓难以传承教师在教学中对古诗词中点与量的把握不当是古诗词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而不是将收集到的鉴赏资源都一股脑地教给学生,或只让学生来来回回地读,却缺乏点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想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也是有难度的,因为学生对古诗词不理解,就不会深入思考,从而激发不了自身的独立思考意识。这导致古诗词中蕴含的精神品质、文化基因,难以真正从学生的心里“生长”出来。(三)审美浮于表面,鉴赏活动流于形式体会诗词之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回味,但是传统课堂往往依循传统的审美套路,就文字赏文字,学生在未调动深层情感体验的情况下,也能侃侃而谈。但是深究起来,缺乏生命体验的学生是难以认同作者追求生命纯粹的“固执”或人生大彻大悟之后的“退忍”的。脱离自身情感体验的审美终究是在复制他人的审美体验,学生体验不深,就会导致学而不得。所有的审美必然从个体的审美趣味开始。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精辟地指出了文化中个体与整体的关系问题,她说:“没有个体所参与的文化,个体就根本不可能去接近他的潜在的那些东西。”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二、语用学视域下的古诗词鉴赏路径

语言的生命全在情感思想,而语言也可能因僵化为文字而失其生命。[1]所以,古诗词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感受鲜活的、有生命的语言而非固化的文字,打破传统的语义教学——翻译或过度讲解。古诗词鉴赏需要真正感动于诗词“多于画面的含义”,从语用主体角度,关注读者的理解及阅读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关注作品,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古诗词鉴赏路径如图1所示。语用学视域下的古诗词鉴赏路径图示将文本、语境、作者、读者、对话、传承结合起来,包含以下信息。(一)古诗词鉴赏是一种作者与读者对话的互动制约的言语行为读者能够读出古诗词中的滋味,感受到审美愉悦,理解其中蕴涵,是一个话语产生效果的过程,是一个说者(作者)与听者(读者)相互作用(读者理解、感动、再创造)的过程。古诗词鉴赏不是说者一人所为,而是说者和听者两人合为,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必须是一个成功的言语行为。(二)古诗词鉴赏离不开文本内容,更依赖于读者的再创造古诗词所产生的精神财富不仅是文本的内容或者读者的感受,还是由文本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产物。[2]古诗词鉴赏时再现的意境并非完全还原,而是包含读者的重新阐释。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和文本与物理世界、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相联系。[3]物理世界是指诗词文本中的时间和空间的指称关系;心理世界主要涉及作者与读者由生活经历而形成的性格、情感、信念、意图等心理因素;社交世界是指诗词涉及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传统文化等内容。这三者都可渗透出读者对此所产生的基础知识、情感态度等。(三)古诗词鉴赏的终结在于读者的审美感动,更在于心智启发与文化传承首先,启发源自古诗词本身。古诗词的解读没有标准答案,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解读。古诗词鉴赏从“文”到“质”,需要品读语言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也需要将古诗词的意境、哲思、启迪与现实相连,进行不同的认知和解读。其次,传承根植于读者心理并产生行为变化。描述世界或传递语义信息并不是话语的唯一功能,话语完成之后还可以产生取效行为,即说话行为和施事行为。[4]所以,古诗词鉴赏一定要基于读者的心理,且能够产生取效行为,是读者建立新感受、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调整三观并影响行为的过程。

三、语用学视域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教师应依循古诗词的鉴赏路径,利用关联原则形成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关联理论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视为一个由认知到推理的动态过程,即发话者使用符号信息表达意图,受话者从发话者给予的符号信息中推理出隐喻的信息。古诗词教学的关联策略是指鉴赏古诗词时建立文内和文外关联,文内的关联是词句关联和语篇关联,文外关联是读者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基础知识等与古诗词作者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等关联。(一)建立文内关联,研读文本语言关联上下文,明晰古诗词作品中涉及的物理世界,研读指示语、语气词、限定词等语用意义。以指示语的关联为例,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最后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中“凭谁问”表明自己雄心壮志不减当年,可是谁来理会呢,能任用他的抗金当权者在哪里呢?“谁”指不存在的抗金当权者,表达了一腔悲愤之情。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及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也有“谁”,而苏词和李词中的“谁”却指作者自己。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君”也指自己,但是谁来问君?国破家亡,独禁小楼,此处“问君”恰恰表达了李煜的旷世孤独。再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不是简单的时间指示,它体现出作者21岁起义抗金,南归后一再奏表进言,苦苦等待大半人生的执着与心酸。(二)建立文外关联,关联读者与作者的世界1.了解时代背景,关联社交世界。教师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调动体验经验,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相关文化制度与习俗,分析所用典故,积累常见意象及文化内涵,在同一社交世界中探索语义。文化背景知识对语义的影响比较隐蔽,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古诗词的理解。如《诗经》中《国风·卫风·氓》一诗,学生应结合文化背景知识进行鉴赏,因为不了解古代婚姻“六礼”制度的烦琐与隆重,就难以理解卫国女子在“子无良媒”时表现出的单纯,“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的草率,以及“老使我怨”的悔恨,这首诗的教化意义也就难以凸显。2.了解作家生平,关联心理世界。学生的情感经历与作者相差较大,因此需要教师合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作家的人生体验,关联心理世界。有的教师通过剪辑作家生平视频配合讲解;有的教师通过剪辑类似或者相关电影场景对比、讲解作家生平,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心理活动,建构间接经验;还有的教师让学生吟诵,通过吟诵在声韵中感受作者的切肤之痛。如有的教师在分析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时,不仅展示其家庭出身、婚姻状况、个人遭遇等相关背景,还将传统吟诵法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在声韵里感受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中包含的不仅有凄凉哀婉之情,更有颠沛流离之痛、国破家亡之恨,通过具身认知,连接作者与学生的心理共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语用学视域下的古诗词教学内容确立路径

著名特级教师李海林将诗歌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步骤,首先是文本分析(定向),其次是选文功能(定位),再次是教学取向(定点),最后是学习成果(定型)。他认为先要分析文本里有什么,再看文本可以用来做什么,接下来分析学生需要学什么,最后分析学生通过这样的文本能够学到什么,达到什么水平。这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理念,给我们很大启发。在中等职业学校古诗词教学中,笔者认为,首先,文本里有什么,确实是需首要分析的问题,对于文本分析不可无中生有、贴标签。文本里有什么随着学段变化,难度、范围逐步增加。其次,要先看学生需要学什么,再决定文本的功能。学生需要学什么不是由自己的主观决定的,而是由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及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综合而成的。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及个性化发展决定了关注点及关注的面都是不固定的。这些都直接决定了在文本内容可以衍生出的众多信息里,需要选择哪些来确定这一文本的教学功能。对照课程标准确定难度和范围;对照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方向,创设情境;对照学生关注点,弱化已会内容,思考如何吸引学生的关注和参与。古诗词教学内容选择路径如图2所示。定方向——为什么而教决定了教什么。定范围——文本里有什么限制了内容选择范围。定层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限定了难度与层次。定角度——学生的专业和个性发展给内容设定的角度提供参考,需要查缺补漏。定目标——教学内容整合,目标确立。五、语用学视域下的古诗词教学意义语用学视域下的古诗词教学,在交互的、多维的语境中,引导学生体验、建构并实践所得,传承文化,具有提升古诗词教学效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等意义。(一)有效提升古诗词教学效率改变古诗词传统教学模式。背景知识不再是教师必须讲解的一个环节,而是建立学生与文本话语关联的必要情境。学生产生疑惑时,主动感受背景知识、理解作家生平。对古诗词的理解也不是按照文本文字呈现顺序安排理解顺序,而是按照上下文语境关联安排语义理解顺序,从而有效提升古诗词教学效率。(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建立学生与读者的物理世界、社交世界等关联中,学生因需要深入理解而主动学习古代制度及习俗,了解作家生平,受其精神品质感染,在具象的认知中产生共鸣,构建新的三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三)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学生通过古诗词专题学习,积累了古代传统意象,并运用意象思维的表现方式,思考选取素材与表达主题的关系,丰富了专业课程学习,以文化底蕴助力其终身成长。诗歌与音乐、舞蹈一起,形成一种综合艺术,共同发挥教育人、鼓舞人、感染人的功能。诗歌是这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的内核,是实现人格培养的关键。语文课堂更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坚守这块文化育人的主阵地,传承“诗教”中国的优良传统。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诗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2]徐岱.艺术的自律与他律[J].东疆学刊,2006(3):1-8,104.

[3]刘风光,杨维秀.语用学视野下的诗歌语篇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