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工作范文10篇

时间:2023-05-08 08:21:33

管理学工作

管理学工作范文篇1

发现这门学科涉及面非常广。而有效的管理,通过学习。没有一种固定模式的首先摆在第一位的必需是结合实际,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目标,都会有很多个管理的选择,而我则要从中选择出一种最有效,最节约,又或是最易实现的方法。于是必需要首先明确一个最核心最本质的目标。对于企业管理,那就是投入最小利息换取最多的回报,而工作和人是管理的两个重要部分。

所有的企业都是由无数人来担任无数职位然后形成的因此所有的企业都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同时每一个职位的人,对于工作。不管是管理者、技术人员、工人,需要完成的工作也是一定的计划内的这些都是企业在运作前需要设计规划好的内容。因此管理的第一项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把这些工作的结构和内容计划安排好。单从工作的角度看,如果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达到最合理最科学,而企业中每个人的工作也是最恰当最精准,那么这个企业就能做到已最少的投入换回最多的回报。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永远找不到一个最完美的工作方式,同时实际情况也是变化万千,现实的要求在不时改变,如果要“最完美”那就必须不停的改变,这对于管理者来说也是极不现实的因此管理学家只是致力于更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非求一个“最完美”这方面,20世纪初出现的科学管理思想有着很大的成绩。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思想,包括确定合理的工作规范、工作方法规范化、合理配备工人、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实行职能工长制。这些理论自身对有效管理起了很大作用,同时也使人们更加重视对工作的科学设计和改造,从而提高效率。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从科学管理思想中收获更本质的内容,那便是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使人们工作效率不时提高。泰勒在这一方面只是为人们开了个头,后来的管理者需要发挥发明力,面对各种情况,科学理性地设计组织结构、工作方式等,从而使效率达到最大。这便是对于工作的一部分,当然不只是科学管理思想对其有积极作用,但最终目标还是通过调整工作,来使效率达到最大。

然而如果没有第二部分的话,第一部分无疑是管理中最重要的局部。第一局部无疑会大打折扣。

那么对于人的工作是充溢弹性和不固定因素的因为人和工作工具是不同的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因素会影响人工作的效率。如果想提高工作效率,这第二部分是对于人。如果说对于工作的设计和调整是属于比较固定和硬性的话。对人的关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如果不这样,光靠改善第一方面内容会使其效果大大降低。如果耐久忽视对人的关注,则会发生更消极的影响。对于人,管理者要做到使人的工作效率达到最大,这需要人对工作有很大的积极性,并且一切工作因素都是利于人发挥出他最大工作效率。工作环境、人际关系、人文气氛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一方面,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开创了这一领域。通过着名的霍桑实验,提出了与科学管理不同的新概念,包括社会人的假设、士气的概念、非正式组织。梅奥的理论使人们开始关注工作中的人”一个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一群和睦竞争的工人、一股积极向上的工作风气,能产生的工作效率将会很大地逾越一般情况下的工作环境。这一方面显然不同与工作方面,充溢着很大的弹性和变化,也对管理者有更高的要求。不同类型的管理者或许会营造截然不同的工作环境,即使是优秀的管理者也是一样。好的工作环境没有特定的规范,只要能更好地促进人们工作就算是管理者需要有很强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才干把对人的工作做好,这一点也是相当的不容易。总的来说,对于人这一方面,虽然不及对于工作那一方面重要,但是发生的效果可能更显着,同时也会给一个企业带来一些不能靠改善工作带来的内容。

管理学工作范文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学;校园文化建设;作用;问题;对策

2019年的二月,高职院校迎来了一场喜雨——教育部宣布高职院校将扩招一百万学生。这体现了国家重视职业教育,要下大力气培养职业人才。在刚刚过去的四月,教育部在官网上正式“官宣”:实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该计划也被简称为“双高”计划。“双高”计划的实施,是为了提高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培养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高职院校。这些利好政策的落地将给入选的高职院校带来更多的资源。学校资源的丰富、生源的扩招固然是一件好事。然而它也必然对校园的行政管理学工作提出新的挑战。本文也将重点探讨研究行政管理学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哪些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开展行政管理学工作来服务校园文化建设。

一、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重要的保障作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学工作涉及校园日常管理的各个方面。往往要面对各种大小事务。所以这就决定了行政管理学工作具有一定的服务功能,要作为校园文化发展建设的基石后盾,同时尽最大努力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便利的条件。如果没有行政管理学的运用,校园文化建设发展就会失去目标。所以工作要落实到位,不拖沓不推诿,以保证校园文化建设正常运行,促使学校这个大机器实现良性发展。(二)有效的润滑作用。校园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离不开高职院校各个部门的协作配合。行政管理学工作要像润滑剂一样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将各种有利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行政管理学以确保各部门、各工作达到均衡与协调的状态,实现最为理想的效果。行政部门特点各异,无论在事项管理、工作程序、方式方法上都不相同。我们可以将高职院校设想成一个庞大的机器,各个部门就是机器中的零件,想要机器运转,各个部门就要分工协作,相互支持,通力配合,将工作目标落到实处。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学能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及时总结、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和措施、及时改正。避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多部门对问题理解不同、协作配合不协调,以保障校园文化建设高质高效的完成。(三)有利的督导作用。监管和督导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行政管理学还要充分发挥其监控、督导、调节作用,保证了校园文化的实施与工作计划相一致性。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实时监管各部门能否高效执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计划,并对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偏差,遇到的问题及时干预,及时给予相应的解决意见和措施。定期梳理总结工作,时常反思,总结经验查漏补缺,预防类似问题的发生。从而促进校园文化的良性健康发展。(四)良好的引导作用。通俗地讲,高职行政管理学工作就是要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事务,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行政管理学的作用一贯体现在校园文化的引导上。所谓引导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学者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和本部门实际状况,制定符合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部署相关计划。同时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学者的示范带动作用也更明显强于其他群体,引导主流文化,宣扬文化自信,在网络上传播文化正能量,因此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导其他群体积极地投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良好的引导有利于建成科学、有序的校园文化,形成新时代的优质校园文化。

二、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学过于模式化。高校行政管理学有规定的任务要完成。面对量化规定的考核往往使人们太关注结果,不重视过程与实际效果。甚至出现流于形式、应付交差的现象,最终行政管理学工作逐渐形成了固定的套路模式,这些都会制约了校园文化建设,使之缺少活力,没有朝气。并且有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挫败了行政管理学者的积极性与创新性。工作浮于表面,一味的套公式对工作缺乏深入研究,校园文化建设成效甚微。管理就是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工作认清和应对不断发展的新形势,这样才能前瞻性的布置和开展工作,卓有成效的应对突发状况。(二)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学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我国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学机构浩大繁杂,人员组成鱼龙混杂。行政管理学工作者不乏未经严格筛选就进入工作岗位的人员。这些人员个人的品德、素质会极大的影响工作。一些行政管理学者工作中存在拖延、懈怠等问题,致使很多工作不能落实到位,其自身业务素质有待提升。

三、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改进提升

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行政管理学工作。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更加稳定、积极的发展。当然,目前的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学工作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急需改进和提升。(一)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激发行政管理学者的积极主动性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行政管理学工作时要建立良好的机制,形成完善的行政管理学体制,努力激发行政管理学者的积极主动性。摆脱过度模式化的束缚,在行政管理学工作中端正态度,树立大局观念,落实好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对广大师生的服务意识,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监督好各项工作的发展和落实,不断提升对工作的积极性,努力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推动者、引导者、服务者。(二)加强行政管理学者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鼓励行政管理学者走进学生中去,不能一味脱离学生而想当然的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了解学生情况、以学生感兴趣易于接受的形式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不能想当然。一旦管理者脱离学生,就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情况发生。也就无法凸显政管理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的作用。长此以往行政管理学工作者的工作得不到认同也会降低工作的积极性。我们提倡用积极的姿态建设校园文化,走进学生、了解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计划部署、组织协调、监督管理等职能。(三)提升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学者的能力与素质培养。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学者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各项工作开展的效率与质量。要合理选拔管理人员,综合考量妥善安排,将综合素质硬、能力强的人才安放在合适的行政管理学岗位上。同时加强行政管理学者素质的培养,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化素质上。持续加强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学建设,营造较为阳光乐观向上的氛围,提高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从而更好地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服务。从校园文化建设的方面来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学者的自身素养尤其重要。这就要求管理者还必须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综合性的文化素养。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文化素养来更好地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四)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学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充分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以此来宣传文化建设的理念。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干部参与到策划组织中来),提升校园文化的渗透力、影响力、吸引力,努力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文化活动氛围。如社团就是一种文化传播的主体,学校可以通过加大对社团的扶助力度,集聚人才,丰富校园文化活动。高职院校对于一些学术研究团队,应该给予帮助和支持,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结语

行政管理学工作在当前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它不仅仅是管理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撑和引领。行政管理学工作要想更加行而有效的发挥作用,就必须究其根本、摒除陋习,从而更好的推进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执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优化育人环境,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的人才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赵薇.浅析高校行政管理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3):62.

[2]余阿华.行政管理学在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管理观察,2018(27):140-141+144.

[3]罗丽琳.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精神与理性回归[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2(2):207-212.

[4]邱慧,邓国彬,肖磊,周婧.浅析文化管理在高校行政管理学中的作用[J].大众科技,2017,19(4):128-130.

[5]刘斌.浅析民办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才智,2016(32):11.

管理学工作范文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

一、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现实背景

独立学院的办学目标与其他的本科院校相比,更加强调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向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与提升。总体而言,独立学院的生源基础较差,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较弱,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来说形成了一定的障碍。目前,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社会背景下,努力提升广大青年学生乃至全社会的创新创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是独立学院商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管理学课程的开设和讲授侧重于学生管理学基础理论的传授以及管理实践技能的培养,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体现了当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以及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

二、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工作有利于提升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实效

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理论教学的重点在于管理学基础理论的教授与传导,目的在于为管理实践的有效开展提供基本的理论指导与知识准备;实践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和提升商科经管类学生的管理实践技能,解决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实务问题。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为学生提供将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管理实务的机会和平台,实现管理理论联系管理实际的实践价值,验证管理理论指导管理实践的现实效果,达到在管理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现有管理理论的认知目标,最终实现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同步协调发展的良好状态,从而真正地有效提升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实效。

(二)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工作有利于提升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

管理学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商科管理类课程,管理学理论的传授须以现实的管理案例作为课程素材,同时任何管理理论都需要在现实的管理实践中进行验证和完善。在开展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工作过程中,经管类专业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管理学实践案例和管理实务的具体问题,深刻体会管理实务工作的具体环节和程序,逐步提升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实践能力。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学生理论基础较弱但实践尝试欲望较强、知识面较广,有效开展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活动,可以突显独立学院学生的自身优势,有利于提升他们的管理实践能力。

(三)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工作有利于提升全社会的实践创新能力

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切实提升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实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从而间接地提升全社会的实践创新能力。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出发点,以管理专业实践、管理专业竞赛以及创业管理活动为主要实现途径,以解决企事业单位的实际管理问题为主要目标,有利于从根本上强化全社会的管理实践意识、提升全社会的管理实践水平,形成务实、稳健、开拓、创新的管理风尚,推动全社会实践创新事业的持续发展。

三、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实现途径

独立学院的办学目标侧重于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发掘和培养,独立学院的“母体院校+社会组织”这一特殊办学模式为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资源,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和途径也丰富多样,现从专业实践、专业竞赛以及创业管理三个方面予以分析。

(一)科学安排专业实践

管理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商科经管类基础课程,而且与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实务工作紧密关联,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的专业实践活动实现形式多样,包括真实管理案例研讨、实地管理调研、暑期管理实践、毕业实习等不同时段和不同环境的课程实践平台。真实管理案例研讨主要安排在管理学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通过“确定案例—分组讨论—分析问题—总结分享”的程序,对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共同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运行管理学理论知识解决具体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实地管理调研以收集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需求和管理工作问题为目标,了解企事业单位当前的整体管理现状以及业务管理水平,为后续的管理改进研究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素材支持。暑期管理实践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主要安排在暑假期间进行,鼓励和安排经管类专业学生在暑假期间深入企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通过管理见习、管理助理等形式实际参与到一线的管理工作中,亲身体味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现况,感知管理实务对管理工作从业人员的履职要求和业务期待。毕业实习作为经管类专业学生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和环境条件。在为期两个多月的毕业实习中,经管类专业学生可以以企事业单位的应聘者和准员工身份实际参与单位的日常管理业务,将自身专业所学的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运用于执行所在单位的管理工作任务,同时在真实的管理岗位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水平,促进实习单位和实习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积极组织专业竞赛

在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多种形式的专业实践活动可以为经管类专业学生提供将管理学理论知识应用于管理实务工作的良好平台,不断提升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和职业经理人素养。为了进一步提升独立学院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管理创新意识和管理实践技能,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和管理业务内容,开展具有专业针对性的学科竞赛活动,比如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活动组织开展员工模拟招聘大赛、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结合财务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活动组织开展证券投资技能大赛、会计专业技能大赛、财务知识竞赛;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活动组织开展企业法律顾问技能大赛、企业ERP沙盘模拟大赛、市场营销技能大赛、广告策划大赛、模拟创业大赛等。通过在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组织开展各种专业实践竞赛活动,可以有效实现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有效拓展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平台,有效增加实现管理实践创新的机会和环境,可以使得经管类专业学生在参加各项管理类专业竞赛的过程中通过团队互助、共同探究、方法创新等问题导向思维的培养和锻炼,进一步提升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水平和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鼓励参与创业活动

管理学工作范文篇4

关键词:管理学;翻转课堂;云教学

一、前言

2020年疫情使社会各界共同面对一张艰难的“考卷”,高等院校的传统的面授教学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有利于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助力教育公平,应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1]。为顺应教学模式改革,更好的应对疫情带来的教育挑战,本文针对线上授课面临的主要问题,从“互联网+翻转课堂”视角提出《管理学》云教学改进建议。

二、《管理学》“互联网+翻转课堂”云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管理学》“互联网+翻转课堂”云教学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对于教学资源的利用的不充分。《管理学》课程的云教学并不是单纯把线下课堂平移到线上,而是一种教学交互方式的重大变化,要求授课教师需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其中必不可少的即为云授课教学资源的准备。《管理学》“互联网+翻转课堂”云教学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包括已有的优秀的慕课资源以及涵盖硬件、软件在内的教学工具资源。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线上慕课资源的需求较少,导致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优秀慕课资源的搜集、制作、利用不充分;再加之疫情的突如其来与云教学经验的不足导致教师对于线上教学工具资源的准备不足。(二)学生学习管理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较差。管理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管理者职业情感、职业素养、管理知识、管理能力和管理技能,为其他专业管理课程与管理知识奠定基础,增强学生将来工作岗位上所涉及到的管理能力。课程难度为中等,会造成学生对于课程的不够重视,再加之“云教学”情形下教师与学生的接触,缺乏面对面的及时性沟通与督促,可能会造成学生学习管理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下降。(三)学生课后的学习交流较少学生与学生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而“云教学”使得学生之间缺乏面对面的讨论机会,此外,随着时间的推进“云教学”初始的新鲜感会逐渐衰退,可能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下降,进而导致课后的学习交流的减少。

三、《管理学》“互联网+翻转课堂”云教学模式构建

(一)课前资源准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授课教师在课前将符合培养方案的知识划分为若干模块,并制作相应的学习材料要求学生课前学习[2];此外,“云教学”也要求教师对教学工具做出充足的准备。由此,课前资源准备分为课前预习课程资源与教学工具资源。“互联网+教育”的飞速发展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课前预习慕课资源,供管理学教师使用,教师应对比各平台资源慕课,选择符合所在高校培养计划及教学大纲的课前预备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在没有适合课前预习课程资源的情况下,应发挥课程组合力,共同进行预习资源的录制与制作,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课程资源。此外,“翻转课堂”与“云教学”结合的情况下,课前准备资源还应包括教学硬件资源:可播放PPT的电脑、摄像头、麦克风以及用于板书绘制的手绘板;录屏软件以及以AE、PR为代表的剪辑软件以用于课前预备课程资源的录制;课堂所用工具资源,包括以QQ群课堂及腾讯会议、钉钉、瞩目等平台为代表的课堂直播软件和以雨课堂、智慧树为代表的用于课上互动及测试的教学管理工具;以QQ群、微信群为代表的课后互动及答疑的软件资源。(二)课程设计及实施。《管理学》的“云教学”的方式促使教学设计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只有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培养计划与实情,才能保证学生在线上教学模式下的自主预习、课中进阶讲授与随堂测验、师生互动、课后复习与答疑等教学活动的质量。《管理学》“互联网+翻转课堂”云教学应以金课建设为标准,遵循“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进行教学设计。“两性一度”的教学设计也对课程实施做出要求。首先高阶性要求学生在课前对于本节的基础知识利用慕课资源进行预习,“云教学”情形下,需要教师提前制定并下发预习计划,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知识。在“云教学”过程之中,充分利用互动工具,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打破沉默的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教师对预习后无法理解的知识点进行收集与解读。其次,在创新性方面,教师应设计符合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色与发展的课上讨论案例,利用管理学课程所学,创新性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后,挑战度方面体现在对于课后作业或任务布置的难度应在学生跳一跳,付出一定精力能完成的高度。(三)课后巩固与交流。课后交流的环节可以巩固课程所学,保证课程进入下一个良性循环之中,对课程建设必不可少。课后的巩固与交流应该包括提升本节能力的课后作业、学生学习情况的学情统计分析、教师参与的课程答疑及学生之间交流与对学习的启发。课后环节是教师在所有教学环节中最容易忽视的部分,却对育人成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学》“互联网+翻转课堂”云教学模式应利用管理学自身知识,合理运用智慧树讨论区、QQ群、微信群等平台,进行有效的课后巩固与交流,把课程质量的控制落在课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四、结语疫情的突如其来虽然给各大高校的《管理学》教学带来一定程度的措手不及,但也给《管理学》教师带来一个践行及完善《管理学》“互联网+翻转课堂”云教学模式的良机,《管理学》课程向着金课标准,充分发挥教学效果,需要通过课前资源准备、课程设计与实施及课后巩固与交流三个模块的教学模式创新,从而不断提高与调动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政府工作报告[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9.

管理学工作范文篇5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智慧教学;教学改革

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本质是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在不同等级学校以及不同科目的教学过程中,均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贯穿课程思政,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应该将课堂教学作为基础,对智慧教学环境进行充分应用,通过多样化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其道德素质,促进其日后获得良好的发展。在“管理学原理”实际教学期间,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积极利用智慧教学环境,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完成教学目标。

一、智慧教学环境定义

智慧教学环境指的是基于互联网思维,通过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创设动态性、生成性的课堂,将智慧课堂环境作为基础,提高“管理学原理”教学质量,使其与课程思政充分融合,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学习兴趣,使教学工作的开展满足学生发展需求。除此之外,将智慧课堂作为背景,对“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进行改革能够确保教学内容具备针对性,为教学主体创设互动的平台与环境。

二、高校“管理学原理”教学现状

“管理学原理”教学工作开展的目标首先是向学生讲解管理学中心理论,其次是锻炼学生应用管理学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并解决[1]。对高校学生来说,后者更加重要。高校“管理学原理”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不应该局限在管理知识的传授上。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在开展“管理学原理”教学过程中,理论与教学实践分离,不论是教学内容抑或是方法,无法满足时展需求。除此之外,“管理学原理”教学课堂教师大多选择填鸭和灌输法,只是简单地讲解理论知识。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身为讲解的主体,应该将教学内容、个人价值观念以及个人教学经验向学生灌溉传输,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记忆,而并非机械性的传输,甚至一些教师将学生当作容器,忽视自身教学理念的更新[2]。教师无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学资料,往往是教师讲得激情四射,学生听得无动于衷,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只能够让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无法提高其管理精神以及创新能力。

三、“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创新

(一)结合学生职业规划,讲授管理精髓

“管理学原理”的教学内容具有管理思想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强调内涵与外延相交融。因此,教师应该对基本原理的内涵以及外延进行充分地拓展应用,使学生领悟管理的内涵与真谛。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企业面临着技术、经济以及政策等方面的改革,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正因如此,在时不我待的社会发展背景之下,企业应该制定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对高校学生而言也是如此,学生应该制定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职业规划以及人生规划[3]。

(二)有机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

教师将第一课堂作为基础开展理论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管理学理论知识基础,构建知识框架,之后通过第二课堂的开展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管理学有关的内容,使第二课堂发展为“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实践以及内容载体。在实践以及内容载体之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进行传递[4]。举例来说,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第二课堂参与多样化社团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团管理之中。在社团之中学生能够学会制定、组织计划,形成社团文化,对自身领导能力进行锻炼,并且学会领导艺术。除此之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地组织环保协会、爱心协会等组织,将管理学的内容与正能量的精神相互融合,并通过学生进行传递和传播[5]。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以及创新创业比赛之中,通过暑假的机会将管理问题作为指导方向,学生可以对不同类别的主题进行设计。这样一来,学生不光能够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还能使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此外,针对学生尤其感兴趣的章节,教师可以引导其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学习,还可以鼓励学生考取人力资源管理证书等。

(三)有机结合学科基础知识和前沿热点

“管理学原理”的课程内容主要是向学生介绍管理活动规律以及方法,重点对在复杂的社会、经济、技术、政治环境下怎样制定战略编制计划、科学决策、配备人员、计划组织、有效沟通交流的管控过程进行讲解。该课程的教学工作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管理学的原理,为具体管理对象以及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对有关知识进行讲解时,教师应该将学科前沿性问题融入其中。举例来说,在对战略环境分析进行讲解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智慧教学环境向学生展示并介绍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以及互联网背景,明确企业战略管理工作的开展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这样一来,能够加强学生对企业发展趋势的理解程度,在对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进行讲解时,教师应该向其介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的制度和道德风险等问题,引导学生做有能力、有担当、正直、遵纪守法的人,使其对企业、环境、顾客以及工作人员等利益相关者自身责任进行全面的了解[6]。与此同时,身为一名合格的公民应该学会感恩、保护环境、造福人类,争取成为有用的人,在对管理创新知识进行讲解时,应该将商业模式创新、服务创新、企业家精神等案例融入其中。举例来说,联想集团创新自身商业模式、华为市场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等,对创新者的素质以及品质进行总结,鼓励学生争当不怕失败、敢于探索的勇者。

四、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智慧教学策略

(一)树立智慧教学理念

在智慧教学背景之下,教师应该摒弃传统教学理念,课堂不再是唯一的教学场所,应该将课堂延伸至课外,不光包括学校课堂,其中也涵盖了社会课堂。除此之外,应该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充分整合,打破专业限制,促进学科融合,其中不光包括线下课堂,也有线上课堂,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不光是延伸空间,也是延伸时间。对网络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充分应用,学生能够应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设备以及移动网络等来满足语言的传入和输出,开展自主式学习以及个性化学习。与此同时,“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的开展能够将此作为背景构建融合的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实施计划,从而改变原有教学模式的封闭思想,将开放理念作为基础,使管理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二)提高专业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指的是在全球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人们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指的是通过信息工具以及信息源确保问题能够得到正确解答的技能。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信息素养能够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首先,师生能够利用智慧教学环境对管理问题进行精准判断,并且能够明确具体的信息以及问题[7]。其次,学生能够在所掌握的管理信息中通过智慧教学环境筛选出有效资源。再次,对信息获取工具进行使用,对信息材料进行组织安排,在网络上搜索资源。最后,在获取信息资源之后,学生通过读、看、听等行为与信息技术进行交互,针对管理问题选择针对性的信息进行解决。除此之外,应该将重组的信息内容打包成多样化的形式,使任务需求得到满足。与此同时,应该将问题回答作为基础,明确管理问题解决的效果以及效率,在协作以及自主学习的环境之下,学生能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自主探索方向发展,教师也能够转变自身的身份,成为学生学习的领航者,教师对多媒体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进行充分的应用,能够构建具有丰富信息且反思性的学习工具和环境。

(三)创建信息化应用机制

想要开展信息化“管理学原理”教学工作,高校应该从教师的教学理念、组织层面等方面统筹规划长效机制,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能够为信息技术背景下新型教学模式以及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怎样创建和信息化教学模式相符合的管理制度,使其配套衔接?首先,高校应该创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分工明确,为信息化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8]。其次,应该创建并落实具有整体性、长远性的制度体系,从学生评价机制、运行机制等方面着手,确保信息化战略工作的开展不会流于形式化。第三,应该提高信息化设施建设力度。举例来说,智慧校园、智慧教室以及信息化应用平台等,为教学工作开展提供硬件保障。

(四)有效结合多样化教学手段

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仍然应该将课程作为整体,教师不应为了对信息技术进行应用而牺牲课程目标,而应该在“管理学原理”教学期间确保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以此方式提高教学效果[9]。在教学期间,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应该将资源共享、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作为基础,使其成为内化的能力以及习惯,并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设计有效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新时代对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

五、结语

在智慧教学环境下,创新改革“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对教学时空的延长、师生工作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学内容的丰富拓展、教学资源的整合等方面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想要创新“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将管理精髓讲授作为基础与学生职业规划进行有效结合,有机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科基础知识以及学科前沿热点。想要创新管理学原则课程教学思政,教师应该树立智慧教学理念,提高专业信息素养。在此基础上创建信息化应用机制,有效结合多样化的方法和手段。只有将上述教学策略一一落实,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

参考文献:

[1]罗倩.以“立德树人”为本的“慕课”建设的实践与反思———以管理学原理省级开放课程的建设为例[J].高教学刊,2021,7(15):88-91.

[2]王露.基于“雨课堂”平台的《管理学原理》BOPPPS教学模式探讨[J].大陆桥视野,2021(03):93-95.

[3]张雪琴.《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J].现代企业,2021(02):104-105.

[4]何兴贵,骆兰.《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初探[A]//四川劳动保障杂志出版有限公司.劳动保障研究会议论文集(六)[C].成都:四川劳动保障杂志出版有限公司,2020:4.

[5]莫姣姣.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究[J].传播力研究,2020,4(16):150-151.

[6]张海燕,张银银.《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索[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9,29(04):158-160.

[7]赵雅萍,蒋世杰,杨立心,等.《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国际公关,2019(09):66+68.

[8]彭维忠,杨浩洁,张克兰,等.术前外周血NLR和PLR在结直肠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9,35(04):471-475.

管理学工作范文篇6

关键词: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

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相继出台,为适应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特色办学的历史要求和现实需要,充分结合当今人力资源市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和要求,认真考量人才培养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制约,依托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圆通科学工作院的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的经验,以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实训示范基地为平台,全面落地实施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培养计划,促进校企合作,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通过梳理国内研究文献发现,国内研究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经济主要从校企合作、技能培养、实习毕业生教育等方面进行,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并实施。梳理国外研究文献发现,国外对于“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的研究以美国、德国为两大研究方向。一个方向侧重高校重视与政府、企业、社区形成良性互动,并结合成“高校社区型”模式;另一个方向侧重深度校企合作,注重自我品牌的树立与营销、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生的输出效果,扎实开展一系列校企互动,深化教学改革,以“双元制”培养体系著称。国外研究经验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借鉴。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圆通科学工作院开展“校企合作”是通过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实训示范基地进行的。该基地是在教育部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的指导下,由圆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组成的政、企、研三方协同育人的平台。实训基地充分运用圆通研究院岗位经验及数据库资源,面向在校大学生及地方开展人事、财经、行政等岗位的工作标准训练与工作能力提升。文章以人事岗位精英班开设为抓手,通过践行“专创融合、校企融合、校地融合”三步走战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对于人事经理等人才的需要,通过构建“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分析+对应标准解读+工作标准训练”相结合的系统的教学与实践活动体系,可形成一套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校企合作”运行新制度、新标准,推动“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

一、推动“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的理论研究

(一)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现状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工作的目标是契合河南省“三区一群”建设,融合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特色专业、实践教学等优势特色,构建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打造教学、培训、竞赛和实践为一体的全链条式就业创业孵化体系。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项目的实施工作,专门设立科学工作能力实训示范基地。该基地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提升学生的科学工作能力,实现短期内学生工作经验的快速提升。目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学生在该基地进行岗位实训,全力打造文科教学改革示范基地。下一步,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将高效利用科学工作能力训练中心的教育教学平台,为地方企事业单位提供培训服务,充分发挥“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

(二)圆通科学工作院“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的经验研究

为配合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工作条件,学校综合投入软硬件设施3528万元,创建科学工作能力实训示范基地,创建大学生众创空间和1万多平米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专设服务与管理机构———圆通科学工作院。此外,学校设立专项扶持资金为产学研合作项目提供支持,全力支持配套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圆通科学工作院推动“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始终坚持“三元一心”的运行机制。以学生为中心,以校地合作处和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为纽带,集合校内各类资源,对接校外各种需求,充分协调学校、企业和政府三大主体,多部门协同培养学生。推动“产教研学”融合为特色的项目导向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改革。针对社会各类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服务企业转型升级需求、服务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提供社会服务、科研服务和育人服务等各类服务。完成校内外资源的对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满足社会服务需求。

二、推动“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问题研究

(一)“校企合作”过程缺乏监督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地方企业之间,在双方意愿达成一致的情况下签订合作协议(合同)而确立的合作关系,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往往缺乏独立、专门的监督部门,缺乏对合作过程的监督。目前,校企双方合作凭借的是双方自觉自愿,其中也存在较大风险。第一,一方合作者素质不高,会造成素质高的合作者承担恶劣的合作结果;第二,缺乏过程性监督的校企合作,其合作效果无法得到保障;第三,缺乏独立、专门的监督部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难以及时得到解决。

(二)“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的模式僵化

“校企合作”模式包括“引企入校”模式、“设备共享”模式、“技术推广”模式、“岗位承包”模式、“校企共训”模式、“培训移植”模式、“实训承包”模式等。但是,鉴于各高校“校企合作”制度的管理约束和区域政策的限制,“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的模式较为僵化。目前常见的“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的模式以订单式培养、师带徒模式为主。

(三)教学资源重组频繁

“校企合作”无论是对学生的培养,还是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目前突出的问题是教学资源重组频繁。这里的“教学资源重组频繁”指的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合作育人或者合作地方经济建设项目,所用的教学资料、教师团队、教学方案等重要的教学资源不断重组。重组频繁能够达到教学资源不断优化的效果;然而,教学资源重组频繁,往往带来的却是教学成本增加、教学效果下降的后果。

(四)学生的职业意识不强

应用型高校着力培养学生的高素质、高品质、高技能,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应用能力、岗位实践能力。但是,在“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的实践中,对1000名本科高校在校生进行调研,结果显示,92.67%的学生职业意识不强。大多数学生认为“职业”一词对自身来说较为遥远,高中阶段学校提过“职业”这个概念,但其自身对于本科阶段是否需要选择职业、毕业后是否直接就业、职业具体包括哪些内容、职业如何划分、本人适合从事哪些职业等问题都是模糊的。这不利于学生个人前途发展,也制约了“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的创新发展。

三、推动“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对策研究

(一)建立健全的“校企合作”监督体系

为保障“校企合作”的质量,建立健全的“校企合作”监督体系尤为重要。建立健全的监督体系应把握“以学生需求为服务导向、以社会需求为服务对象”,层次分明、动态改进的原则。“校企合作”中,建立独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建立科学严谨的绩效考评制度,坚持全过程、全方位、全参与;构建监督机构健全、监督制度完善、监督层次分明的监督保障体系;构建责权分明、结构清晰的监督执行体系,明确监督过程的权责;优化人员编制,完善“校企合作”监督协调管理的组织机构;构建以校为主、校企配合的监督检查方案,突出监督检查中第三方评价组织的作用;构建“校企合作”监督结果的信息反馈机制,树立合作质量至上的意识,在监督中谋求“校企合作”的新发展,在发展中谋求“校企合作”的高质量。

(二)拓宽“校企合作”的思路

圆通科学工作院在“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的实践中,不断拓宽思路。首先,以科学工作能力实训示范基地为载体,面向政府单位、事业单位、社会企业承接培训工作。培训内容根据相关主体的需要对现有课程进行升级,同时可以由基地自主研发课程,根据培训主体的需求进行课程定制。其次,圆通科学工作院与人力资源公司和用人单位合作,开展以工作岗位为方向的人才培养方式,根据用人单位需求进行人才定制培养,在学校、用人单位、学生三方都充分认可并同意的情况下,签订人才培养三方协议,培养合格的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最后,圆通科学工作院以“坚持本科层次、突出应用特征,强化职业能力,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为指导,贯彻执行教育部发展规划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河南“三区一群”国家战略和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结合市场需求,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进五大专业集群建设,注重应用科学研究,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优化教学资源重组

圆通科学工作院在“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的竞争中,明晰“校企合作”优化教学资源重组尤为重要。首先,单凭学校自身有限的内部资源参与社会竞争,难以取得竞争优势。学校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确定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积极培育竞争意识,提升综合实力。重组优化资源,要转变观念,以社会满意度最大化为目标,以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效率为突破口,从学校教学资源的竞争优势角度进行分析,优化配置有限的内部资源,合理、高效、充分地利用无限的外部资源。其次,分析学校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校企合作”发展战略,将自身优势资源集中在最重要的方面,对于不具竞争优势的合作业务应进行拆分或外包,提高学校在“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中的核心竞争力。最后,考虑企业在合作中所处的位置与地位,结合协同供应链各结点企业的情况,综合分析“校企合作”企业的优势与劣势,优化教学资源,增加双方的互信度,达到互利双赢的合作局面。

(四)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

为企业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是“校企合作”的必要内容,人才实力强大,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强大。人才的价值是通过职业这一舞台体现的。从业者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和职业氛围中,在培训和任职实践中形成的,与从事职业密切相关的思想和观念通常被称为“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从业人员的根本素质,学生的职业意识强,未来的工作能力大概不弱。由此看来,大学生在校期间有效地培养自己的职业意识是很有必要的。圆通科学工作院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着力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增强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结语

推进“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是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文章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及教育部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最新政策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升达圆通科学工作院为例,结合“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的现状和创新经验,提出推动“校企合作”发展,促进“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强调“特色办学、因需施教”,走创新发展之路,加强旧思路的转换,建设协同育人的“校企合作”生态环境策略,高效推动“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丽薇.浅谈政校企协同推动丽江本区域经济发展问题[J].中国产经,2021(11):148-149.

[2]龚建荣,阙善材.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以T学院为例[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1-4.

管理学工作范文篇7

关键词:“双轨制”教学法;管理学;应用研究

双轨制教育最早产生在德国,“双轨制”教学法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该模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环节逐步引入这一模式有利于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真正培养出适合就业需求的管理类人才。

一、德国的双轨制教育

“双轨制”是指在企业和学校这两个教学地点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训,在教学过程中有企业和学校两个实施教学工作的主体,共同完成教学和实训任务的新型教育方式。“双轨制”职业教育产生于德国,德国的政府和企业共同组建职业学校,职业学校和企业根据企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具体安排学校的教学工作任务和学生工作岗位的技能培训。这种将普通学校的高等教育和企业的岗位培训、职业技能教育有机结合的方式得到了当今社会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和好评。德国双轨制教育模式对《管理学》课程的授课产生了很大的启发,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当今《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差距与不足。因此,《管理学》课程亟需建立一套具有合理可行的、富有开创性的全新的授课方式,来提高《管理学》课程的授课效果。作为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的一名授课教师,我认为,我们可以充分的借鉴和学习德国的“双轨制”教育模式,通过“双轨制”两条渠道的并行工程来解决长期以来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单轨制教育的弊端,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学生素质与能力有机结合,扩大企业参与,大力加强企业在《管理学》课程中的作用,使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育能够真正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

二、传统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弊端

《管理学》课程是一门需要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课程。但是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法对《管理学》课程的授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利于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

(一)学生缺乏学习《管理学》课程的积极性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综合性、一般性、多学科性、实用性等特点,它是学生学习其他管理专业课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今后从事管理工作所需知识的重要理论支柱。

(二)《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存在不足

受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影响,《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仍然是传统的笔试形式,一张试卷决定学生的最终成绩。其实我们不能否认传统的笔试方式的好处,比较公平、客观。

(三)校企合作模式面临较大障碍

在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经营管理人才来为企业服务,哪个企业也不会将没有任何经验的学生放到企业的管理层工作,而且企业管理工作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如果企业轻易让一个大学生走进企业参与管理工作,那么就会面临商业秘密泄露的风险,对企业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所以很多企业都不愿意和学习合作。

三、“双轨制”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思路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仅仅强调教师单纯的教书,学生单纯的学习,将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对立起来,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被动的学习,学习积极性极差,很难接受《管理学》课程中的专业基础知识。

四、《管理学》课程教学弊端的应对策略

通过认真的分析和研究传统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弊端,结合“双轨制”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思路,我认为,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应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上述问题:

(一)提高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管理学》课程其实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其趣味性十足。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导致教师在授课中一言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就会下降,因此,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用“双轨制”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和企业的实际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课堂实战演练、走进企业进行校外管理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得到真正的实际运用,自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二)创新《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

敦促学生的平时学习,进行平时的形成性考核,并根据《管理学》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改进形成性考核比例。为了提高学生平时的出勤率,让学生在学习课程时真正的重视过程而非结果,进行了适度的考核方式的改革,将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的比例为7:3,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这样强化了学生的平时出勤。

(三)探索适合《管理学》课程“双轨制”教学的校企合作模式

要想解决校企合作的难题,必须从学校入手,转变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双轨制”教学方法,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人才培养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我们可以借助专业培训机构这个平台,建立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的管理实践提供实习基地。

(四)培养管理类“双师型”教师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管理类综合素质和能力,我们的授课教师首先就必须具备实践管理经验,因此,“双师型”教师要求的素质和能力是《管理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必须具备的。“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要具有“双证”,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同时还需要具备教学能力和职业能力这两种“双能力”。总之,《管理学》课程是一门集理论与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需要授课教师和学生的积极配合。通过实行“双轨制”教学法,将管理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有机结合、相互作用,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优势互补,达到《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管理类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管理基础。

作者:赵鑫 单位:哈尔滨广厦学院

管理学工作范文篇8

一年来,我能够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认真履行学院党总支的职责,积极支持学院行政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积极参与学院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工作中重要事项的研究。

期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认真组织学院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动

1、坚持学院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认真组织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心组学习,原创:坚持每周安排固定时间采取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研讨的方式进行学习与交流。

2、按照校党委的要求,认真组织了我院处级干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班活动。

3、在全院师生中安排了十六大精神的学习与辅导活动。

二、认真做好学院的党建评估工作

1、以党建工作自评为契机,积极推动我院党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按照党建评估指标体系整理材料46册。

2、建立、健全了《管理学院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管理学院党总支议事规则》、《管理学院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管理学院院务公开有关规定》、《管理学院党风廉政责任制实施细则》等制度,完善了干部、教师各个岗位的岗位职责和考核办法。

3、顺利通过了党建评估工作,为我院今后的党建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积极配合学院行政工作,认真做好学院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1、与院长在学院师生中广泛进行思想发动,深入进行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重要意义的宣讲;主持召开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动员会、推动会。

2、广泛与学院班子成员、系主任、管理干部、教授、普通教师、实验室成员等不同层次人员进行个别谈话,听取他们的意见、理顺思想情绪、鼓舞士气。

3、设计和组织、开展了学院师生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

4、具体联系一、二、三年级共五个行政教学班,直接指导班干部围绕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做好各项工作。

5、经常深入教室听课和检查晚自习情况,到考场巡视,掌握学生课堂秩序情况;深入到学生宿舍检查卫生,督促学生按照学校要求进行整理;到操场查看学生晨读晨练情况等。

6、对学院办学思路、原创:办学特色、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教学规范、今后的整改措施等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提出了合理化建议;组织了以互查的形式展开的学生试卷的检查工作。

四、其他工作

1、按照学校有关领导的意见,在暑假期间积极配合国有资产管理处为完成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家具的采购任务,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2、积极组织好学院师生抗击非典工作。积极做好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学院的稳定,保证了学院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管理学工作范文篇9

一、认真组织学院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动

1、坚持学院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认真组织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心组学习,坚持每周安排固定时间采取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研讨的方式进行学习与交流。

2、按照校党委的要求,认真组织了我院处级干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班活动。

3、在全院师生中安排了十六大精神的学习与辅导活动。

二、认真做好学院的党建评估工作

1、以党建工作自评为契机,积极推动我院党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按照党建评估指标体系整理材料46册。

2、建立、健全了《管理学院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管理学院党总支议事规则》、《管理学院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管理学院院务公开有关规定》、《管理学院党风廉政责任制实施细则》等制度,完善了干部、教师各个岗位的岗位职责和考核办法。

3、顺利通过了党建评估工作,为我院今后的党建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积极配合学院行政工作,认真做好学院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1、与院长在学院师生中广泛进行思想发动,深入进行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重要意义的宣讲;主持召开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动员会、推动会。

2、广泛与学院班子成员、系主任、管理干部、教授、普通教师、实验室成员等不同层次人员进行个别谈话,听取他们的意见、理顺思想情绪、鼓舞士气。

3、设计和组织、开展了学院师生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

4、具体联系一、二、三年级共五个行政教学班,直接指导班干部围绕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做好各项工作。

5、经常深入教室听课和检查晚自习情况,到考场巡视,掌握学生课堂秩序情况;深入到学生宿舍检查卫生,督促学生按照学校要求进行整理;到操场查看学生晨读晨练情况等。

6、对学院办学思路、办学特色、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教学规范、今后的整改措施等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提出了合理化建议;组织了以互查的形式展开的学生试卷的检查工作。

四、其他工作

1、按照学校有关领导的意见,在暑假期间积极配合国有资产管理处为完成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家具的采购任务,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2、积极组织好学院师生抗击非典工作。积极做好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学院的稳定,保证了学院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管理学工作范文篇10

关键词:课程体系目标市场

工商管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随着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剧,工商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无论从数量、素质还是层次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高层次工商管理人才的高等院校如何适应这一情况,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我们知道,培养不同层次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所对应的关系应当是:专科生———企业的普通员工、基层管理人员(店长、班组长)的后备力量;本科生———企业基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的后备力量;硕士生———企业中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的后备力量。

因此,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的是———培养适应当地企业需求的管理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依照以下步骤进行:

地方综合性大学所在地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客户需求分析→培养目标定位→目前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重建。

本文以宁波大学为例阐述这一思路的具体实施及其鉴戒作用。

一、地方综合性大学所在地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市场细分市场细分是指通过市场调研,依据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把某一产品或服务的市场整体划分为若干消费者群的市场分类过程。每一个消费者群就是一个细分市场,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是具有类似需求倾向的消费者构成的群体。在细分的市场上,一旦消费者的需求发生变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可迅速制定相应的对策,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其应变能力和竞争力。

实际上,高等教育就是高等院校为就读的学生提供教育服务。课程体系就是这种服务的具体设计。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教育的梯队已经形成,竞争格局下形成的权威的综合工商管理硕士教育,已被几家名校垄断,如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清华经济管理学院、中欧工商管理学院等。剩下的院校或机构举办的工商管理硕士教育,大多数没有自己的独有特色。作为省级高等院校来说,短时期内是无法与权威的几家名校竞争生源的,唯有利用自己独特的地缘优势,结合当地潜在客户的消费需求,通过为目标市场提供定制的教育服务来培育核心竞争力。

宁波大学座落于浙江省宁波市。依托其港口优势,宁波的外向型经济在整个经济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近年来宁波的外贸依存度已超过了80%。根据预测,“十一五”期间,宁波市国际化创新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为7.5万,而宁波市高校每年培养的人数不足0.5万,尤其是研究生层次的数量更少,难以满足地方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每年申请攻读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很多。同时,除宁波大学等本地院校之外,复旦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许多外地高等院校也在宁波开设教学点,招收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这就造成了工商管理硕士教育需求强劲、供给竞争激烈的态势。

经过分析市场,笔者发现申请攻读工商管理硕士的潜在人群主要分为三大类:

1.取得学士学位不久,参加工作3年内的一般工作岗位人员或应届毕业生。他们希望通过攻读硕士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提高今后事业发展的后劲。这一群体的理论学习能力比较强,英语基础比较扎实,但是由于接触管理工作时间较短,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相对较弱。而且,由于工作年限少,个人积蓄相对有限,对学费比较敏感。此外,这一群体比较看重就读院校的名气,因为大多数人把硕士学位作为将来跳槽的一个砝码。

2.外资企业和当地较大规模民营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大都希望在本地在职学习和自己工作息息相关的管理知识。这一群体出于事业的快速发展阶段,已经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往往是所在部门的中坚力量。

他们急需提升自己的管理理论水平和综合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岗位的重要性,不太可能脱产学习。而且,由于肩负部门的核心工作,他们也不可能抽出大量的时间去准备全国的硕士入学联考。另外,这一群体的学费往往由单位部分或全部承担,所以他们对学习的费用不敏感。

3.民营企业主。宁波经济有一个显着的特点,那就是民营经济较其他地方发达,民营企业、尤其是和外贸相关的民营企业的数量庞大。这些民营企业主在创业成功后,正在经历着管理瓶颈,他们对如何提升管理水平和如何拓宽管理视野有着强烈的需求。这一群体攻读工商管理硕士的原动力就是学有所用,不仅仅是从教师那里学,而且是从同学那里获取生动的信息和经验。基于他们都有创业和管理的经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要比前两个群体深刻许多,对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动力和能力都是前两个群体所不能比拟的。而且,这一群体对学费不敏感。

结合宁波大学的实际情况及宁波生源的特点,选择后两类群体作为我们的目标市场。

原因是:对于第一类群体,宁波大学无法和全国其他知名院校竞争;而对于后两类群体,由于他们无法脱产学习,他们更加倾向于选择当地综合性大学。事实上,通过对宁波大学2001年至2007年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就读人员背景分析,我们发现宁波当地民营企业主、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外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占90%以上。这和我们上面分析的结果相吻合。

确定目标市场后,满足目标市场客户需求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目标市场客户需求分析根据以上的分析,宁波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的目标市场客户———宁波当地民营企业主、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外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需要,可以简单概括为“学以致用”。

他们不太看重学习费用和学校的综合排名,更加关注学校是否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实际管理水平的能力,更加关注学校是否能够为他们提供具有国际视野的信息,更加关注学校是否能够为他们搭建终身学习的平台。

三、培养目标定位为了满足目标市场客户的需求,宁波大学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具有扎实的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宽阔的国际视野和开拓素质的高级国际化管理人才。

四、目前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宁波大学2001年开办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课程以来,就非常注重引进国外优质的教学资源和体系。在教学上采用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MBA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堪培拉大学在MBA培养方面所拥有的雄厚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实行双语教学。所有这些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收到学员的认可。很多学员毕业后推荐朋友或选送下属参加学习。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学员满意度的进一步提高。

1.教材缺乏。目前,宁波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课程所选用的教材大多是英文原版教材或英文翻译版,只有8.3%的教材是国内编写。虽然我们要学习西方一些先进的、有益的理论和经验,但是中国与外国的社会历史文化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很大差距,用传统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已经很难解释中国当前的经济现象和企业发展现状。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目前宁波大学已经在加强对学员实践环节的培养,如将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和讨论、问题调研、文献查阅、实地参观考察、撰写课程论文等教学方式相结合,形成了全方位的教学方式组合。但是,课堂讲授所占的比重还是比较多。公务员之家

五、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课程体系,作为教育者为教育对象设计的知识结构,它的构建不仅要考虑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还要立足于未来,要有利于受教育者将来随着社会的需要的变化而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

笔者结合上述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对策:

1.授课+讲座+讨论。由于目前国内编写的、适合工商管理硕士课程的权威教材比较缺乏,我们可以采用授课+讲座的形式解决这一问题。具体讲就是,继续采用目前国际上传统、畅销的教材,由中外专业教授讲授主流经济和管理思想;同时聘请国内资深管理咨询师或企业专业管理人员做专题讲座;另外组织学员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之后汇总讨论资料。这样,学员既可以学到国际上盛行的理论思想,又可以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管理经验,得出独特的结论。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管理理论基于管理实践才能发展,将管理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也才有意义。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学员自发地组织起来到各自的企业参观、考察,并针对不同的管理现象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今后我们应当利用学员中大量的民营企业主资源,为学员搭建实践基地。另外,可以定期组织学员论坛,参加人员为在校学员和已经毕业的学员,每次由2位学员主讲管理心得或面临的管理问题,参与论坛的学员可以给出自己的建议等等。

参考文献:

1.胡永铨.工商管理学科实验室教学课程体系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6(3);

2.黄俭.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6);

3.郭志文.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论[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