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6-15 18:03:32

高校艺术教育

高校艺术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民间美术;艺术教育;融合

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艺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而“民间”二字也体现其艺术创作的主体与宫廷艺术、贵族艺术有所区别。一般说来,民间美术是指民间劳动者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出于审美和实用的需要所创造的,用以庆祝特定事件、节日的美术活动与美术风格,其领域之宽让人惊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民间美术有剪纸、绣花、编织、古法造纸、蜡染、扎染等,这既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纳入我国高校,特别是少数民族地方高校的艺术教育范畴。民间美术是构成民族传统美术的关键因素,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多种文化形式的精神源泉。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设民间美术教育课程,或将民间美术融入现有的艺术教育课程,对于完善艺术教育体系,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民族地区的民间美术资源则为高校的艺术教学和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以往的调查来看,在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体系的设置中,西方艺术课程教学模式往往占据了主流地位,教师按照既定的教育模式给学生灌输现代的、新潮的、西式的文化资源,却对本土资源,特别是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资源视而不见。教育者往往以西方的文化体系为重心,忽视了本土传统文化资源,在授课过程中过分强调对西方艺术教育体系的学习,使得学生对民间美术了解甚少。在现今高校开展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上,应该结合当地的现实情况,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优势,全方位寻找行之有效的路径,使艺术教育专业的课堂与民间美术的实践教学密切结合。

一、民间美术与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融合现状研究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静态的,民间美术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传统,其发展变化是中国艺术生命力的体现。随着“全球化”概念的不断深化,社会各个方面都遭受了一定的冲击,文化便是其中一项,作为文化重要分支的民间美术也面临着巨大挑战。这种挑战更像是一种“文化、经济相互消融”[1]的延续。民间美术的消融与再创,以文化是否能够实现产业化为标准,这种标准的实现不仅要依靠民族地区工艺传承人的不断努力,更需要当地高校艺术教育者的传播与维护。目前民族地区的高校艺术教育体系普遍以西方教育模式为主体,在校学生对本土民间美术知之甚少,传统艺术面临着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重大危机”。因此,正确认识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模式与当地民间美术发展的关系状态有着重要意义。(一)民间美术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体系较为薄弱。我国的民间美术教育可以从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全国民间美术学术研讨会”说起,以张道一先生为代表的部分学者开始着手于真正意义上的田野调查,使之成为民间美术研究的开端,再至1986年中央美术学院开设民间美术系,标志着民间美术与调查的概念正式进入高校教育系统。之后除国美、鲁美等传统八大美院外,全国部分综合性院校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先后设置了民间美术专业或相关课程,民族地区高校的美术教育也呈现同样的发展趋势。然而,这些民族地区高校课程的设置并没有最大限度起到传承、保护本土民间美术的基本作用。以民族地区综合院校为例,大部分的师范类院校所开设的民间美术课程学时多为32学时或24学时,部分理工科院校的设计专业也只是象征性开设了18课时的选修课程,这些“简短”的课程设置虽然涉及民间美术的相关内容,但课时安排相较于其他专业课程来说,所占比例较小,可见民族地方高校对本土民间美术的教学重视不够,有的学校即便开设了较长学时的民间美术课程,也因师资力量的缺失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二)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不合理。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美术课程的教育内容多以“什么是民间美术、民间美术的基本种类、民间美术的工艺造型”等基础知识为主,民间美术的保护、传播和如何产业化则成为了边缘性课程内容被忽视。高校并没有建立起与之相关的学科模式来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课程体系的建设也处于一种脱节的状态,与民间美术内容相关的课程以及教材都明显不足,即使开设民间美术课程的高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过于简单,没有结合地域特色,教学环节单一。除此之外,高校民间美术课程的教授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大多数的高校教师依旧选择“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来给艺术类学生灌输民间美术的相关知识,教学目的不是为了传承保护文化,而是为了完成学校所要求的课程设定。这种标准化的课程要求忽视了学生的艺术个性与探讨艺术的自由,使得学生与民间美术实践脱节,最终抹杀了学生对于民间美术所产生的兴趣。

二、民间美术与艺术教育机制融合策略研究

(一)课程融合,开阔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体系。民间美术在艺术、哲学、经济等方面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这种具有强烈民族文化气息的艺术类别,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群体千年来不断进步的美学观与世界观,它从更为朴实的角度折射出了中国造物体系的美学价值。而高校艺术教育课程同样也与社会文化、传统观念及经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族地区的高校艺术教育体系是植根于本民族土壤之上的现代教育体系,民间美术作为一种“自主自觉”[2]的文化传承,可以为教育课程提供特殊的文化内涵。民间美术是一种文化含义深刻、创造手法丰富、操作性强的艺术门类,这对提高民族地区高校艺术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有很大帮助,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们的创造力、观察力和理解能力,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兴趣,并吸收其具有代表性特征的造型、结构、图形、材料、色彩等艺术元素,从而达到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创作水准的基本目的。此外,将具有独特性、地域性的民间美术融入到民族地区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建构中,使高校的艺术教育和观念呈现多元化发展,也有益于高校艺术教学的定位,方便高校教师更好地把握艺术教育的主体内容,提高与现代艺术教育模式和教学资源的互助,从而创造出有别于传统授课模式的新型教学方式,形成特色艺术教育体系。(二)校企融合,促进民族地区民间美术产业化发展。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提出民族是一个“想像的共同体”[3],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变化和消亡的规律。作为民族文化物质载体的民间美术也同样如此。如果当一个地区的民间美术其标志性、传承性及其认同性都不存在社会意义的时候,那么这个民间美术种类就会消失,当然这种消失是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少数民族地区相较于其他地区来说,发展条件有所限制,交通阻塞、现代文化差异、族群共生等原因时刻影响着当地民间美术的发展,这种影响使得本就步履维艰的民间美术变得更难以发展出新的内容。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美术的维护和传承。如2002年10月,“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起草《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呼吁当代教育肩负起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和文化创新的职责。2012年2月28日,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发展工艺美术等重点行业。在文化产业化的大背景下,各地方高校开始积极寻求教育体制改革和民间美术保护、传承之路,并力求发展高校产学研相结合的校企合作道路。民族地区产学研结合过程中,可通过民间美术与艺术教育机制的结合,更深层次了解本地民间美术的发展情况,找出推动民间美术发展的历史文化因素,探索其所承载的美学思想和社会经济含义,及时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另外,高校通过宏观调控教师资源,提高相关教师的知识素养和业务水平,引入当地民间美术传承人进课堂,合理有效配置民间美术教师队伍的比重,鼓励年轻师生投身于维护和宣传民间美术的企业实践活动,并建立专业针对性较强的民间美术实习基地和文化创意企业人才培养基地,使整个实践贯穿于民间美术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民间美术作品的设计、制造与创新等过程中,从而研究出既包含民族传统文化价值又具有现代商业推广价值的好产品。

三、结语

在经济一体化和一带一路社会大背景下,如何发展与传承民间美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我国现代艺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课题。民间美术的融入,一方面对于民族地区高校艺术课程的开发、民间传统工艺的历史传承、非物质文化信息档案的建立、学生现代设计的创新有着积极而有效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对民族地区高校产学研基地模式的全新探究与构建有着历史性的进步意义。将民间美术资源融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能够使现今的艺术设计创作汲取传统艺术的营养。而通过对现代设计课程的改革,对民间美术的种类资源进行文化提炼,也能使学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广阔的设计视野,从不同的人文环境中思考现代设计的文化缺失问题,从而形成具有传统民族特征的艺术教育体系,促使高校的艺术教育体系更加完整。

参考文献:

[1](美)费雷德里克•詹姆逊.论全球化的影响[J].王逢振译.南方文坛,2002(2).

[2]费孝通.我为什么主张“文化自觉”[N].北京日报,2003-8-25.

高校艺术教育范文篇2

一、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几点问题

教师在教育事业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古时,老师又叫夫子,教师的含义非常深刻,老师就像是个坐标轴,上下左右时刻给学生指引着方向。艺术在当今社会的定义是什么呢。如今有很多的学生是在完全不懂的状态下,混乱的状态中去学习艺术。可是对于艺术现在的学生们懂得多少呢?学校为了利益大范围的扩展学生,而学生的素质又跟不上扩展的速度。两者是不相融合的,这一现象带来的社会问题是不可忽视的。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欣赏美呢,所谓审美是应该有一定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心灵是要和自然相结合的,是身心和自然的一种融合。但是现代人已经大多数丢失了这种审美能力。盲目地去追求当今的现代美。当代的艺术教育,太机械化,教条化。只是简简单单的在课堂中在教室里学习书本上的理论。实践性不足,学生应该走出去,走出教室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博物馆里去身临其境的感受艺术的魅力,去触碰艺术的温度。专业能力的加强,重视专业性课程教育,虽然人才要全方位的培养,但课程安排要有利于专业的培养,对专业知识的项目要多多重视,不要样样抓,样样松。高校,对专业型人才要重视专业培养,课程安排,要适应专业课程的需要。高校大多注重科技电脑技术的培养,而忽视了手绘,电脑取代不了所谓的手绘基础,很好大型项目都是手绘出来之后,再用电脑制作的,现在的学生缺乏动手的能力,以为电脑技术就是唯一工具,可以解决一切,但又是相反的,手绘的能力更加重要,手绘可以更形象的表达出作品的含义,与心灵的沟

二、高校艺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措施

对于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我们应该改革这种教育现状,要改变这种教条的教学模式,僵硬的教学理念。首先,学校要加强基础设施的更新和完善,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应该多组织课外学习活动,积极同当地美术馆配合,让学生可以更近距离的接触艺术,身临其境的感受艺术气息。学校也应该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赛活动,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经验,完善学习内容,要让学生可以独立的完成作品。培养学生要有深度的学习。学校的教育制度应该有所变动,现代艺术教学科目中有太多和艺术无关的科目在开设着,这就大大的压缩了学生对于专业领域知识的学习研究,大量的占有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多开一些有关专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减少一些与专业课程不管的学习,在专业领域中,更深刻的学习探索。电脑先进的技术固然重要,但是现在的教学中太过于注重电脑技术的学习操作而渐渐忽视了手绘。电脑永远都不能取代人的思维,只有手绘的能力越来越强电脑的运用才能越来越熟练,才能有所升华.如果学生欠缺了手绘的能力,那么作品也会缺乏生动性,形象性。其次,学校也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老师不仅仅是要教书,还要育人,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道德高尚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对国家有利的人,能服务社会的人。教师是教育的重点,为人师表,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教师要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素质涵养,道德修养。总之,我们要吸取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是又要结合本民族的传统修养,德育,美育,要完成学生人格的重塑,还有不断创新,多角度的去看问题,全方位的审视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个人修养,克服缺点,发扬优点。艺术设计,是一个主观意识较强的专业,发挥主观意识,具有创新精神,是这个专业的一大特色之一,所以教师要积极挖掘学生的潜力,和个性的思想,要让学生懂得怎样去在生活中发现美,寻找美,表现美,运用美,而不是告诉学生什么是美,为什么美。要让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应试教育,老师在讲台上教,学生在书桌前学。教学不应该仅仅只在教室里,讲桌前,更应该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博物馆里学习与研究。进行讨论与研究,有自己的观点主张。而教师不要以理论束缚学生的天性,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要抹杀了学生的原生态观点。所以我认为当今教育问题不容乐观,更不可忽视。应该重视起来,有阶段的去完善。针对现在高校艺术教育现状要做出深刻分析总结,然后实施完善措施。改革,是在中国文化基础上的一种新的体验方式,而不是本质的否定,要真实地面对问题,处理问题,取之优点。不要全部学习他人的教育模式,结合本国的文化,去发展属于中国的教育,不要阻碍了学生的洞察力,应鼓励学生放宽视野去学习与实际结合在一起。和实践相互动。重视教学模式的发展过程,不要教条化。要让艺术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更好地相结合,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修养和现代文明相结合,注重人的发展,不要以利益,金钱为导向,去发展教育,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作者:王伟旭工作单位:北华大学美术学院

高校艺术教育范文篇3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人才的艺术感受、想象和创造能力,己经成为促进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艺术素养已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艺术教育在提高学生智力智慧,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合作意识和完善个性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成为普通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年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10年)》颁布实施以来,我省高校艺术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精神,开齐开足艺术课程,加强艺术类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校艺术教育水平。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明显增加,教学逐步规范,教学质量有较大提高。许多学校结合实际,开出了一些具有学校和地方特色的艺术教育课程。

(二)以举办大学生艺术节和大学生艺术展演等活动(比赛)为抓手,引领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艺术素养。我省组织的大学生艺术团在全国艺术展演中取得好成绩。**年在首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表演类节目荣获一等奖2个,书画作品荣获一等奖17个,论文荣获一等奖25篇,并获优秀组织奖。

(三)艺术教师队伍得到充实,师资结构更加专业,更趋合理。一批受过专业训练、高学历的音乐、美术教师充实到高校教师队伍。

(四)学校艺术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艺术教育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大为改善。许多高校在迁建过程中,规划建设了一批学生艺术活动中心、多媒体艺术教育室等。

(五)组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从**年开始,我厅联合省文化厅、财政厅、广电局和文联,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充分调动社会艺术教育资源,把交响乐、京剧、昆剧、越剧等高雅艺术免费送到大学校园,普及高雅艺术,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去年,共演出104场,今年计划演出200多场。同时,我们邀请郑小瑛等全国知名艺术教育专家来我省讲课,今年已在**大学等高校讲学9场。邀请中央歌剧院、中国京剧院、中央芭蕾舞团等国内一流艺术团体来**巡演。

(六)涌现了大量的艺术社团,呈现出丰富的艺术活动。这些都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有利于营造健康、高雅的学校艺术氛围。

但是,整体而言,艺术教育仍然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学校艺术教育亟待加强,大学生的艺术素质亟待提高。

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一)一些高校领导对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艺术在教育中体现的社会功能作用认识不够,对艺术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许多教师和学生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也存在偏差。

(二)各高校的艺术教育管理机构不够完善,负责和主抓艺术教育的专门机构不健全。

(三)艺术课程的设置方面,距离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反映的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全,教学内容单一,课时不足,选修学生不普及等。

(四)艺术活动与艺术课程的教学结合不够,课外、校外艺术社团和艺术活动形式不够多样,内容不够丰富。学校艺术社团虽多,但大多缺少领导的关心、专业教师的指导和有力的经济支持。

(五)艺术教师队伍缺乏相应课程的专业培训和交流。

(六)教学软、硬件设施还不完善,不能满足艺术教学的需要。学校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没有得到保证。

(七)学校的文化艺术环境氛围不够浓厚,学校的宣传、演出、展示、传播力度还不够。

二、今后高校艺术教育工作思路

(一)加强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的指导和督导。指导各校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开设艺术教育限定选修课,开齐规定课程。各高校应当加强艺术课程建设,按照国家的规定和要求开齐开足艺术课程,并将艺术课程作为限定性选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大学生毕业的基本学分,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适当时候,开展高校贯彻《规程》和文件的督查工作。

(二)以省级大学生的艺术比赛和展演活动为抓手,推动高校艺术活动的开展。进一步理顺现有的高校大学生艺术活动,与教育部的相关活动相衔接,2008年开展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包括艺术表演、艺术作品、高校校长书画摄影作品和高校艺术教育论文报告会),2009年开展大学生合唱节,2010年开展大学生戏剧节,每年一个主体活动,三年一个周期,逐步做出品牌,做出特色。学校每年应当根据自身条件,举办经常性、综合性、多样性的艺术活动,并与艺术课程教学相结合,扩展和丰富学校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活动面向全体大学生,鼓励合唱、话剧、群舞等集体性项目的开展。

(三)加强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学校应当面向全体学生组织艺术社团或者艺术活动小组,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艺术实践。每个学生至少要参加一项艺术活动。以学校为主体,建立和命名一批**省大学生艺术分团。省大学生艺术团吸收其他高校的大学生参加,作为大学生艺术活动实践基地,经常开展活动,培养艺术人才,扩大社团影响。加强对学校学生艺术社团的指导,评选省级优秀大学生艺术团体。

(四)加强高校艺术管理机构和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学校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健全艺术教育管理机构,配备专职艺术教育管理人员和教研人员,规划、管理、指导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筹建全省高校艺术教育协会,通过协会工作,加强师资培训和学术经验交流,努力培养一支多能一专的综合型艺术教师队伍。

(五)深入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总结现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经验,进一步做好交响乐、京剧、昆剧、越剧等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活动,努力使高雅艺术在大学校园生根、开花、结果。同时,开展艺术专家学术讲座,把高雅艺术送到偏远的高校;建立一批大学生艺术活动实践基地,以实践基地为平台,组织一批精品节目,到全省高校巡演。既锻炼了学生,又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对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特别强调两点:

高校艺术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民间美术;高校艺术教育;融合对策

民间美术凝聚了我国各族劳动人民的智慧,他们在劳动和社会活动之余,用这种艺术形式展现精神生活,集中体现了我国民族美学艺术,其中蕴含了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观点,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情感气质。民间美术是现代美术形式的基础,为现代的艺术创造提供管理灵感,民间美术在现代美术创作的应用,增强了艺术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增加了表现效果,是现代艺术创作的文化内涵所在,为其提供了历史厚度,是我国现代艺术生命力的保障。民间美术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施美术教育的主要途径。将民间美术教育融合到高校美术教育中,有利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学生在民间美术的学习过程中,更容易树立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意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人们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缺少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加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增加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利用高校教育体制,在艺术教育中传播民间美术,在新时代下,对文化的本土回归有重要意义。

一、民间美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得到了不断的改革,一些高校提高了民间美术在艺术教育中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将民间美术融入到艺术教育中,开始补充教学内容和改变课程设置。但是取得的效果不尽人意,有些虽然有改动,但是内容和数量较少,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没有正真的让民间美术成为高校艺术教育的一部分。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高校没有充分认识民间美术的意义和民间美术的价值所在,片面强调西方美术和现代美术的色彩和技巧,忽视了本土美术的文化性和历史性。这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使很多人认为西方美术和现代美术是阳春白雪,而民间艺术是下里巴人。但是实际上,民间美术承载的更多的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是艺术灵魂。这其中也不乏一些对民间美术有好感的学校,但是其对民间美术的了解和认知仅仅停留于表面,并没有深层次的认识和研究,更别说很好的开发利用。这样的现象造成了民间美术这种优质资源闲置和浪费,因此高校艺术教育应该加强对本土美术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民间美术的价值和作用,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承。

二、民间美术对于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民间美术作为本土文化在自身的发展过程吸收了我们很多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将民间美术融入到高校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它所包含的艺术文化内涵能够推动高校艺术教育的进步。(一)有利益改善艺术学习者的研究方式。众所周知,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画画,更是通过绘画理解艺术和文化内涵。目前,我国多数的高校艺术教育,重点的教学内容是对西方美术焦点透视法,而我国的民间美术在传承和发展中有自己独特的画法,与西方的透视法大有不同,和传统的绘画透视法也有差异。民间美术的观察方法,不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实际作画的过程中,作者要将事物原貌有效的展现出来,同时还要借助自身的情感,表现事物的美感。随意学习民间美术有利于学习者培养多角度观察的方法,促进学习者对不同生活的感知。(二)补充高校艺术教学内容。民间美术审美角度独特,最大的特点就是其表现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主观精神的视觉元素和视觉强感。国内高校艺术教育主要以西方理论为主,忽略了民间美术的艺术性,缺乏对民间美术的研究和系统性学习,这样造成学生的艺术学习内容单一,学生的知识片面,对中国本土的艺术认识缺乏。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加入民间美术很好弥补了课程内容的单一性,同时民间美术独特的审美视角和表现形式也能够很好的启发学生的思维,也能够推动对本土艺术文化的传承。(三)有利于高校艺术学习者改变创作色彩的认知。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受文化影响深远,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品,表现形式不同。西方美术创作的色彩更强调光下的色彩,这与我国民间美术是完全不同的。高校艺术教育中的色彩观念更容易让学生忽略对色彩的本身的认知,被较为客观的色彩与形体束缚。我国本土的民间美术强调阴阳观,将我国独有的五行八股融入到其中,也就说我国传统民间的美术都是以金木水火土这些物质为最原始的颜色。(四)充实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人文资源。民间美术所涵盖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主义精神可以很好地充实现代高校艺术教育的人文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民间美术融入到课堂,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了解接近本土文化,帮助大学生了解民族文化,解锁民间美术的魅力。在对民间美术的学习和研究中,逐渐地发现感知民间美术所蕴含的民族气息,挖掘其中所包含的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和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重新认识民间艺术的魅力。民间美术崇尚宽容、和谐融洽的人际都是人文素养中的所包含的内容,所以说民间美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民间美术融入到高校艺术课程中的具体措施

(一)改变教学观念。学校需要从教学理念入手,积极响应教育改革,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现阶段的高校艺术教育理念存在很多问题:第一,我国的一些高校由于长期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忽略了本土文化的教育,甚至遗忘了本土文化对教育的重要作用;第二,学生不重视本土文化,没有意识到本土文化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三,学生不能够潜心学习和钻研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第四,教育者的认知错误,部分教育者认为,西方美术形式是阳春白雪,我国传统美术形式是下里巴人,认为民间美术和文化形式较西方来说较为陈旧。所以在教学中大力推崇西方美术形式和文化价值,忽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这样的观念多年来一直在高校推崇,因此我国的高校艺术教育不能够推动我国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所以高校必须改变教学理念,教育者和学生都应该提高对民间美术意义的认识,将民间美术融入到艺术教育课程中去。同时,学生还应该认识到自身文化涵养的重要性和注重文化学习的重要性。(二)提高学习者参与民间艺术活动的积极性。欣赏者的文化认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才能够很好的欣赏美术作品,发现美术作品中的价值。高校艺术教学者和管理者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或鼓励学生参加民间艺术活动,这样有利于将民间美术艺术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艺术教学中,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在艺术欣赏等文化活动中,加深对我国本土民间美术的感知,感受其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很好地培养学习者对民间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感。也可以邀请民间美术艺术家来校交流,这样更加能增加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探索和学习。(三)在传承中创新民间美术文化。高校艺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探求我国特有的美术文化精髓,追寻美术文化的价值,有利于传承和发扬我国的民间美术文化。现阶段高校艺术教育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民间美术的途径,可以组织学生学习民间美术的色彩样式和造型,科学有效的将民间美术元素与当代的美术元素结合,有利学生在熟悉民间美术的内涵并将其加入到美术作品创作中。高校管理者应该做到多角度、多形式、全方面地为学生提供美术文化学习环境。

四、结语

近几年,我国高校艺术教育逐渐认识到了民间美术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将民间美术融入到教学当中,有利于民间美术的发扬和继承,同时也利于中国美术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发展。民间美术文化改变了美术课程内容单一大缺点,同时也解决了高校艺术教育中民族艺术缺失的问题,达成了美术教育改革的目的。美术是文化的一种呈现形式,是文化的传承,中国地域辽阔,文化博大精深,民间美术是文化的体现,是民族的灵魂,将民间美术融入到现代艺术教育中,有利于启发学者对艺术的研究,为民间美术带来时代内涵,促使民间美术和美术文化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谢雨子,龚龙煜.民间美术在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中的融合对策研究[J].戏剧之家,2018,(02):125-126.

[2]冯帆.高校美术选修课程引入本土民间美术教育改革的分析[J].现代交际,2018,(02):54-55.

[3]李琪.试论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J].大舞台,2013,(10):211-212.

[4]谷利民.湘西民间美术在本土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中的传承思考[J].戏剧之家,2016,(13):183.

[5]郭军.河南民间美术融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探索[J].美术大观,2016,(08):168-169.

高校艺术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合唱艺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究

合唱艺术是一种常见的声乐表演艺术,具有表现手段丰富、音乐风格多样、讲求和谐均衡的艺术特征,融合了旋律美、节奏美、和声美等。一直以来,合唱都是我国高校中较为常见的音乐艺术活动之一,组织性与艺术性要求较高,受众面广,能较好地抒发感情。无论是热烈奔放还是缠绵的情感,总能让听众的心灵受到震撼。合唱艺术教育因其音乐特性,要求参与者具有较高的团队意识,其作为大学生音乐艺术教育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方式,也是很多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组成部分,对参与者优秀思想人格的培养有着较显著的推动作用。

一、合唱艺术教育在大学生中的现状分析

我国大学生的音乐教育本身起步较晚,由于历史原因,有过较长一段时间的中断与空白,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初才重新起步。根据数据调查,截至上世纪末,我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高校开设了音乐艺术教育课程,课程体系并不局限于单一的音乐欣赏,而是逐渐形成了包括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技巧与音乐鉴赏等内容的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体系。但合唱艺术作为音乐艺术教育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多以演出或比赛的形式出现在高校校园生活中。大学生普遍对合唱艺术的关注不足,对合唱艺术教育的专业知识也并不了解,对合唱艺术教育活动的参与度也不高。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在课堂上或者生活中接触音乐的机会较多,很多人养成了听音乐、唱歌的喜好。但由于中国应试教育的课程特点与考试的压力,中小学阶段很多音乐艺术教育课时被删减或者被其他课程占据,不少学生并未接受过系统的音乐艺术教育,对于音乐艺术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合唱艺术,更是接触得少、了解得少。对于合唱艺术教育了解较多并且参与到合唱艺术教育当中去的学生数量十分少。而这些参与合唱艺术的学生中,又有很多是由于学校规定与课程设置的需要,并非主动参与,热情不高。这就造成了合唱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生活中的不受重视,合唱艺术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难以得到发挥。

当代合唱艺术教育除了学生兴趣方面的问题,还有高校合唱艺术教育活动开展的问题。虽然,现在高校普遍开设音乐艺术教育专业,拥有专业的音乐教师,但高校音乐教师多专注于自身音乐艺术专业的教学活动,专心于开展本专业学生的合唱艺术教育活动,而无暇顾及高校整体的合唱艺术教育活动。大学生中真正组建的合唱团队数量少、质量参差不齐,并且大多数由业余爱好者组建,开展的合唱艺术教育活动的吸引力与影响力有限。由此可见,合唱艺术活动如果只是由非专业团队来组织开展,而不能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与培训,难以得到良好的效果,无法扩大影响力,更无法将合唱艺术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进行很好的发挥。虽然合唱艺术教育在大学生中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开展,取得理想的效果,但合唱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合唱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合唱艺术教育作为音乐艺术教育中的一种,其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培养与塑造、思想与修养的提高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合唱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向上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对于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决定着其进行实践活动的目标、对待人生的态度与人生道路的选择。大学生经历了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的学习生活,来到大学阶段,虽然已经成年,但是对于多数人来说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与教师近距离的管束,思想上还不成熟、缺乏社会阅历,易受到各种各样思想的影响,甚至会形成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人生观。在这一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发挥合唱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培养正确人生观的功能十分必要。在合唱艺术教育中,一些经典的合唱曲目如《黄河大合唱》《祖国颂》等歌曲都传达出正确向上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学生在日常排练这些经典合唱曲目时,也必定能感受到歌曲中表达的对祖国的热爱、对人生的赞颂、对生活的热爱等这些积极向上的情感,受其熏陶,逐渐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同时在合唱艺术教育中,教师还可以多向学生介绍一些音乐家的生平事迹与作品背景,让学生了解每一位成功音乐家的优秀品质与辛勤付出,了解到每一部优秀作品创作过程的艰辛,使学生能被音乐家坚定积极的人生态度感染,在心中逐渐形成榜样,并逐渐确立正确进取的人生观,面对人生中的挫折与困难能够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收获成功。

(二)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合唱艺术教育作为一种音乐艺术教育,实践性强,强调合唱者之间的团结协作,强调集体性。其音乐结构与特性决定了合唱参与者需要在同一个目标下,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任务,每个参与者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同心协力,团结协作,共同维护合唱在旋律、节奏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有合唱参与者齐心合力,使合唱曲目在旋律与节奏等方面的配合达到一致,演唱的合唱曲目才能美妙动听,取得和谐完美的音乐效果。在这其中只要有一个参与者不具有团结协作精神,或者在旋律、节奏、音色上出了差错,这个合唱节目就有问题,影响合唱的音乐效果。所以,大学生在合唱艺术教育中可以学会互相尊重、共同合作、尊重集体,提高自己的团结协作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强调团结协作的合唱活动,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大学生集体主义意识,使大学生逐渐养成全局观念,这对大学生日后的人生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三)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怀

合唱艺术教育中,有很多经典合唱曲目是赞颂祖国、抒发爱国热情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等,这些经典的合唱曲目是先辈们浴血奋战的号角,是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努力拼搏的反映,也是激励人们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歌曲。在合唱艺术教育中,学生在排练与表演中一次次熟悉并感受这些经典爱国歌曲的精神,内心对祖国的热爱、为了祖国的强大而奋斗的理想信念被激发,民族情感与民族自豪感、责任感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思想情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其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十分重要。在当代,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情怀,做一个忠诚向上的爱国者,是对大学生的基本思想政治要求。

三、合唱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的实现途径

合唱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其在高校中并没能得到很好的开展。怎样使其功能得到发挥,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一)完善合唱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与教师队伍

在当今的高校中,合唱艺术教育开展的整体情况并不乐观。为了能够使合唱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其功能,必须完善其课程体系与教师队伍。如选取经典并且适合大学生练习的合唱曲目,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生平等知识,使大学生对音乐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开展一系列基础音乐知识与合唱艺术知识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在一定的音乐知识基础上对歌曲进行深层次的鉴赏。同时,高校应该建立一支专业性强的音乐艺术教育的公共教师团队,让专业教师对合唱艺术教育进行适当的指导,推动合唱艺术教育的良好发展,使合唱艺术活动不再只是爱好者的自发性活动,而是在大学生中更具有吸引力与影响力,吸引更多大学生了解合唱艺术并参与进来,形成良性循环。

(二)组建优秀合唱团

高校应引导大学生组建优秀的合唱团。在组织合唱团时,需要对学生进行比较仔细的考核,挑选出来的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音乐潜能与合作团队意识。只有学生具备较为良好的声音基础与音准、节奏等能力,才能保证合唱排练与表演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对于纪律、集体的意识观念以及合唱艺术的认识与热爱。具备了这些特质的合唱团成员,才能组建起一个优秀的合唱团队。组建起优秀的合唱团之后,需要由较高专业素质的教师带领指导,对团员进行训练,选取经典的曲目进行排练,并寻求合适的平台与机会表演,以带动合唱艺术教育这一教育形式良好的发展。

(三)开展丰富的合唱活动

为了提高大学生对于合唱艺术教育的关注与参与度,高校应该在组建优秀合唱团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合唱活动,为学生提供合唱的排练与表演平台,并积极宣传,在学生中扩大合唱的影响力,丰富校园的文化艺术活动。这样,不仅使学生在合唱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与团结协作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且使欣赏合唱的学生在这种音乐艺术教育中也能得到思想与人格上的陶冶与提高。结语合唱艺术教育作为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其音乐特性与独特的结构,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更好地发挥合唱艺术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需要高校投入足够的关注,积极完善体系、开展活动。

参考文献:

[1]万勇华.“思政课”中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方式探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探索,2013(2).

高校艺术教育范文篇6

一项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1.开展艺术教育符合国家中长期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

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第二条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对大学生道德的完善和智力的开发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其想象力,发展其感知力,增强其理解力,挖掘其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是未来人类思想发展的主流,在教育过程中重视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的结合,是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

2.开展艺术教育是理工科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现实要求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结构仍不够完善,艺术教育尚未完全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中时代的文理分科教学和高考带来的天然压力使得大部分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先天不足。对于理工科院校招收的学生来讲,增强其人文素养、提高其艺术品位则显得尤为重要。而现实中,出于学校科研压力大,学生学习任务重等客观因素,大多数理工科院校无论校方还是学生自身对艺术教育都不够重视,学校艺术教育资源匮乏,学生文化艺术素养普遍偏低,知识结构存在缺陷。即使近年来不少理工类高校增设了艺术类专业,大多也是招收专业艺术类学生,不具有普适性;开设了若干艺术选修课,教学质量也往往停留在初级阶段,教育意义不甚明显。刻意制造的艺术环境只能带来较为牵强的艺术痕迹,无法给学生带来自然的艺术熏陶,更无法营造出高雅的校园艺术氛围。理工科院校实施艺术教育,依旧任重道远。

3.开展艺术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力依托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成熟期和转型期,可塑性极强,人生观、政治信仰正处于确立阶段。大学时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对教育形式往往有较强的选择性,因而,正面的思想教育很难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而艺术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特殊形式,则具有独特的功效。艺术教育将思想教育寓于美育之中,激励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起到以高尚精神塑造人的作用。理工科院校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外,艺术教育较匮乏,电脑游戏、虚拟网络往往成为主要消遣方式,以艺术教育为依托,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就显得更为重要。

4.开展艺术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推动

科学与艺术难以分割,艺术在整个现代科技体系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其内容、思维方式与科技是互相贯通、互相促进、融为一体的。艺术的形象思维有助于科学技术的逻辑思维,有助于科技的发展。科技创新所要有的开拓意识,需要建立在艺术教育基础之上,因为艺术精神在各个领域都是相通的,它有一种警示和启迪人类智慧潜能的作用,这也是科技发展要汲取的精神食粮。科学家在利用理性的逻辑思维进行发明创造的过程中,其丰富的想象力、对客观世界敏锐的洞察和独特的视角,无不与艺术的形象思维相连。艺术社团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积极影响

当前理工科院校学生艺术社团活动开展现状

1.艺术社团是营造校园艺术氛围的绝佳途径

当今高校的学生艺术社团大多是由学生自主建设的。大学生兴趣广泛,由不同爱好的学生用不同艺术元素组建起来的社团,开展的教育活动也就变得多样化。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广泛参与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而由于艺术社团形式的丰富性和学生参与面的大众性,使得其受关注度远远大于其余各类校园艺术活动形式,从而能很好地起到繁荣校园文化、普及艺术教育的作用。这种天然形成的艺术环境,也符合艺术教育陶冶情操、发展个性的初衷,对营造校园艺术氛围来讲,无疑是一条绝佳途径。

2.艺术社团是支撑艺术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石非艺术类高校能为学生提供的艺术教育资源有限,其艺术教育体系主要由艺术类公共选修课、各类艺术比赛汇演和学生艺术社团构成。相比前两者的相对官方化,学生艺术社团具有更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可参与度。学生本着对艺术的热爱去建设社团,在有限的条件下利用自己的智慧不断地去创作和充实艺术生活,以此来丰富社团活动,从而达到丰富自身艺术生活的目的,间接地也使得校园的艺术教育富有了创新性。

3.艺术社团是激发学生艺术潜能的最优模式

由于当前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现象较为严重,大部分学生的艺术才华没能得到充分展示,同时很多学生的艺术潜能仍处于未被激发的状态。学生艺术社团以其具有的普适性和自主性,在为学生提供个人风采展示舞台的同时,也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不少学生在刚刚加入社团时还仅仅处于兴趣阶段,但在两三年之内凭借自己的天赋和热情便能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这不得不归功于艺术社团的积极引导作用。

4.艺术社团是提升学生道德修养的有效方法一个优秀的艺术社团,它的成员能够通过加入社团、参加社团活动、参与社团管理等多种途径紧密地和社团联系在一起,得到一种认同感,进而由认同感到归属感,由归属感到荣誉感,由荣誉感发展为集体责任感。同时,一个优秀的艺术社团经过多年的积累形成优良的传统,其在成员中倡导的价值观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团员的心灵,起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第二课堂的作用。

当前理工科院校学生艺术社团活动开展现状

1.学生热情十分充足,管理体制亟待完善

高校艺术社团全部由在校大学生构成,青年人正值风华正茂、意气方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往往充满热情。在追求美感的心理特性的驱使下,他们自主进行艺术创作与艺术学习,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但同时,正因为青年人个性张扬、追求独立、强调自我价值,因此不易管理协调。而就目前高校艺术社团的发展来看,艺术社团同其他类型社团一样,也还处于自发生存的状态,内部管理不规范,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严谨的考核制度,社团的运行依赖于个别学生骨干的管理,团队的进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带头学生的个人能力。

2.各类活动丰富多彩,艺术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艺术社团种类的多样性,使得艺术社团开展的活动也呈现出多元化。近年来,社会上、高校中举办的各类演出、展览、比赛均可以看到艺术社团团员的身影,但由于社团成员先天艺术素质、社团日常训练体制等多种原因,使得其水准参差不齐。某些理工类高校的由普通学生构成的非专业艺术社团,经过严格的日常训练,已能达到参加国际国内重大比赛的水准,但也有不少艺术社团仍处于起步阶段,艺术作品层次较低。

3.社团运行良好,社团底蕴有所欠缺

由于大学生热情充足,有责任心,充满活力,当前艺术社团大多能完成招新、日常训练、不定期演出等常规环节,运行状况良好。但理工科院校学业负担较重,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又往往面临考研、择业等压力,使得社团发展仍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人员的流动过快和突发变动造成了社团发展缺乏连贯性、计划性和积累性,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大多社团都有过自己的巅峰时代,但在社团底蕴上普遍有所欠缺。1.提高思想认识,完善社团管理制度要充分意识到艺术社团在开展艺术教育、丰富校园文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培育创新人才等方面的重要性,客观审视艺术社团的意义、地位和作用。要把艺术社团建设作为推进艺术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将其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学校整体育人工作之中,不仅要从思想上重视,而且更要在实际行动上对其进行鼓励,扶持其发展,促进其繁荣。要将放任式管理方式切实转变为指导式管理方式,协助其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制定长远发展规划。

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为例,学院对艺术教育极为重视,制定了艺术教育长远规划,并以此指导,实施了科技实践与艺术教育协同推进的“双翼工程”培养模式。学院下设飞天艺术团,将其发展作为学生工作的重点来抓,完善其制度,协助其运行,将这个由学生自发成立的兴趣爱好团体逐步拓展成为学院的艺术教育平台。学院依托艺术社团开展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承办、参加了各类不同级别的演出和比赛,均有优异表现,极大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飞天艺术团参加了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并获得银奖,这对于理工科院校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值得自豪的成绩,更是学院大力推进艺术教育成果的体现。

2.加强保障工作,重视专业师资配备

学校要加大对艺术社团建设的投入力度,尤其要在活动场地、活动条件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大对艺术社团的经费投入,保证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对优秀社团予以重点扶持,为其参加高层次的比赛和演出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充分调动社团日常管理教师的积极性,同时聘请一些专业人员对社团进行艺术指导,建设一支热心学生发展、专兼职结合、业务水平较高的社团指导教师队伍。

自动化学院非常重视艺术团的保障工作,为艺术团的训练提供了专门的活动室,购置了包括钢琴、组合音响在内的一批专业设备;对于艺术团日常活动以及外出参加各类演出和比赛的经费需求,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予以支持。在师资配备方面,学院除了安排学生辅导员作为艺术团日常管理教师外,还专门从社会上聘请了专业的教师作为社团的艺术指导总监,定期组织团员参加一些高水平的艺术培训和讲座。由于学院对艺术团保障工作的大力支持,使得艺术团在发展上没有了后顾之忧,从而在艺术水准层面上能够不断达到新的高度。

3.积淀社团文化,创建校园文化品牌

要注重艺术社团文化的传承性,不但要注意社团资料的保存,更要注意社团精神的传接。要对团员灌输责任意识,使新老团员、退役现役团员,都能对这个集体充满感情,自觉维护社团形象。要在社团成员的不断传接中逐渐积淀出够层次、有内涵的社团底蕴。要协助优秀艺术社团创立品牌效应,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途径,利用现代多元化的宣传模式增加其社会影响力,使艺术社团成为高校艺术教育的一张重要名片。

高校艺术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大学生;艺术教育;审美价值观

健康的审美情趣是构成大学生优秀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手段。当代大学生在社会文艺思潮和流行文化的冲击下,形成了特有的艺术审美倾向,我们应该通过艺术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和全面素质。

一、重视艺术审美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

(一)美育的重要作用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高校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美育通过引导大学生了解和领悟艺术作品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理想,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高雅的情操,从而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艺术修养是美育的关键部分

良好的艺术修养对人格魅力的提升有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我国杰出的科学家、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为世人所赞颂的不仅是他取得的崇高科学成就,还在于他淡泊名利、报效祖国的人格魅力。他超凡的人格魅力与他所具有的良好艺术修养不无关系,他学习音乐、绘画,并在这些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他曾在一次授奖仪式上说:“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的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可见艺术教育能够以美怡情,以美启智。艺术美是美的典型形态,事实上,美学家们研究和探讨的领域大多是就艺术探讨审美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艺术审美倾向分析

(一)艺术审美生活化

在人们心目中,总是将艺术独立并凌驾于现实生活之上,崇尚高于生活、甚至脱离真实生活的虚幻、缥缈的艺术作品。而如今的时代,艺术越来越走近生活并融入其中,艺术形式上的高雅与通俗不被严格地区分,“艺术更加生活化,生活也更加艺术化”。如今大学生中最流行的舞蹈莫过于街舞了,这种源于美国黑人的街头舞蹈,肢体动作自由随意,同时学习者不需要任何专业基础,相比芭蕾舞、民族舞要通俗易懂得多,实践起来容易得多。小说及同名电视剧《奋斗》《北京爱情故事》《北京青年》等等,在大学生中颇受欢迎。究其原因,在于当今高度自由的时代,大学生面对升学、择业、择偶等选择时感到迷茫、不知所措。而这些影视作品中主人公都是和他们同龄同时代的普通人,反映的都是他们这代人最迫切最真实的境遇,在一定程度上为困惑中的青年指引了一个前进方向,树立了一个理想目标。艺术的现实指导性在无形中影响了大学生们的审美价值取向。

(二)艺术审美多元化

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使他们所获得的艺术审美感受、审美价值不断趋于多元化,同时“审美疲劳”的产生改变了传统审美观念,带动了审美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中性美、神曲、草根等社会文化现象几年前还不被大多数青年人所认同,被认为是媚俗低俗,如今大学生们已抱着宽容、接纳的态度,审视这些表面现象下隐藏的内涵与本质。近年来,选秀歌手、电视选秀节目在大学校园颇为流行,各具风格特点的歌手、演员在大学生群体中虽然拥有各自阵营,但大学生们大多有着求同存异的成熟态度,不诋毁、不盲从,自认为可以接纳更多样的美。艺术作品的内容、形式、风格、技巧本就千姿百态,青年大学生们在这些复杂、隐蔽、曲折的艺术作品中探索、回味,渐渐确立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审美价值观。

(三)艺术审美感官化

审美过程分为“感性直观的美”和“精神升华的美”,前者简单、直接,后者持续、久远。高尚的艺术审美趣味不应只停留于感官愉悦的层次,而应追求精神的愉悦,以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净化人的心灵、振奋人的精神。正如德国哲学家、古典美学的奠定者康德说:“吾人一切知识始自感官进达悟性而终于理性,理性以外则无‘整理直观之质料而使之隶属于思维之最高统一’之更高能力矣。”而当代大学生因为学业、人际交往、就业的压力,更倾向于选择简单快乐的文娱活动,强调直观感受。通俗性的艺术形式直观易懂,容易让人赏心悦目,使心灵很快得到放松,如听流行音乐、唱卡拉ok、看通俗小说等等。而如果在课余再听上一场严肃的音乐会,或是欣赏一场京剧,可能无法缓解他们心理上的紧张和疲劳。对艺术审美的感性化导致了审美趣味的通俗化,使许多大学生只关注于艺术的形式,而不在乎其精神内涵和艺术灵魂。

(四)艺术审美非主流化

当代大学生艺术审美的另一大倾向是以独特为美,强调非主流化。他们将主流等同于俗套,将非主流等同于时尚,他们求新求异,希望自己独一无二、与众不同。在服饰打扮、自我形象和文化品位的定位上,他们力求自我个性,在艺术实践与创作上,他们追求别具一格、另辟蹊径,如越来越多的原创校园歌曲、原创校园话剧等等,大学生们用自己的旋律和文字表现青年人的思想。但同时也有一些创作作品,刻意将作品表现得扑朔迷离、似懂非懂,认为看不懂的就是高雅,比如一些所谓的先锋话剧、实验话剧等。如果一味地摒弃传统、逃离主流并不可取,但果能将这种自我意识强烈的艺术审美观转化为在艺术实践上的创新意识却是值得鼓励的。

三、加强高校艺术教育,提升大学生艺术审美情趣

(一)呼吁建设健康的大众传媒环境

大众文化是大学生审美观形成的天然土壤,而媒介人好比是大学生审美观的塑造者。当代大学生通过网络、电视、电影、书刊杂志等各种媒介接触艺术作品,大众传媒所形成的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审美观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一些媒体为博人眼球,不惜扭曲现实、追捧绯闻,将各种奇人轶事不论真假是非一律推上风口浪尖。造诣颇高的作家默默无闻,经典的艺术作品难得一见,取而代之的是空洞浮夸、内容低俗的快餐文化。大众传媒这些不负责任的做法,将导致大学生们接受“只有怪异、个性、突破传统才能得到关注”的错误思想,进而思想流俗,审美趣味低下,离真善美越来越远。因此,我们呼吁媒体各界以健康积极的主流文化艺术来引导和鼓舞年轻一代,以高质量、高品位的艺术作品占领文化市场。只有健康的传媒环境才能引领大学生们脱离低级庸俗的审美趣味,才能树立崇尚热爱生活、关注社会、格调高雅的审美理想,才能对优化青年大学生的文化生态环境起到积极影响。

(二)循序渐进地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主要由审美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和审美想象力组成,且这三方面的能力是由易到难、逐级上升形成的。我们应该遵循其中规律,针对每一阶段的特点选择有效的教育方式。审美感知力是艺术审美素养的基础,它主要通过对大量艺术作品的看、听、读来获得。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多引进优秀艺术作品,创造艺术赏析氛围,多引导学生们走进剧场、走进展览厅、走进音乐厅,将更多时间放在现实艺术作品中,多观察、多体验,积极体悟作品里蕴含的时代气息与思想情感,锻炼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审美理解力的提高主要来源于深厚的文化修养,这不可能仅靠一些艺术赏析活动来提高。黑格尔认为:“艺术家创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泛观念的富裕,在艺术里不像在哲学里,创造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现实的外在的景象。”可见,大量的文学、历史、哲学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积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作品背景、风格和象征意义。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多多涉猎相关学科,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从而深入感知艺术作品蕴含的深意,达到悦心悦意的效果。审美想象力使审美过程更加完整,艺术欣赏的过程同时是美的再创造的过程。而艺术教育对培养和发展人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独特的作用。爱因斯坦酷爱艺术,还是一个演奏小提琴的高手,他曾坦言:“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所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我们应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并引导他们将这种理念和意识引入其本身的专业学科研究中。

(三)繁荣校园文化,弘扬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艺术教育的有效载体,我们在指导大学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重高尚的艺术氛围营造。大学校园尤其是工科院校需要校园文化活动来丰富文化生活,同时也需要优秀的校园文化活动来营造人文气氛,引起他们对人文知识的关注和兴趣。虽然学生自发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广受欢迎,如校园歌手大赛、文艺会演,常常是观众爆满、热情高涨,但这类活动娱乐性有余、艺术性不足。我们应该认清高校文化的地位,通过经典艺术、古典艺术和民族传统艺术等来营造高尚的艺术氛围,用高尚的文化教育大学生,引领大众社会文化。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我们应该把握好俗与雅的适当比例和时机,自娱自乐不可多,高雅文化不可少。尤其在理工科院校,更加不能忽视这一方向的引导,不能以文娱活动替代艺术教育。2.强调健康内容与生动形式的统一。针对当代大学生艺术审美倾向功利性强、娱乐性强的特点,我们在开展艺术教育及其他素质教育活动时,应该十分强调活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一味地哗众取宠是只有形式或者形式与内容不统一的表现,而一味强调内容、思想却忽视形式同样不可取。品德教育乏味、刻板,甚至演讲比赛、大合唱比赛也死气沉沉,这必然失去素质教育的意义。

(四)高度重视、狠抓落实,切实推进公共艺术课程建设

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了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明确指出了要在普通高校设立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并且每个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中选修l门并通过考核。高校应高度重视艺术教育,落实政策,将公共艺术教育纳入培养计划,将一部分基础的艺术鉴赏课程作为大学必修课程,并辅以更多的艺术理论选修课程,以必修课程启发大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进而发挥自主学习能力,选修、自学更多美学、艺术和人文知识。高校要努力创造人力、财力、物力,健全机构和体制,以机制保障公共艺术教育中心的独立运行。各级教育部门要为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成效设立专门测评体系,以有效政策引导高校进一步加强艺术教育工作。

大学生艺术审美能力不可能仅靠几堂课、几本书就能提高,它涉及哲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多门学科,也不是高校、中学或是家长某一方面能够独立完成的。它起始于最初的认知学习,却没有结业的时间,它来源于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却在每一个个体身上形成各不相同的教育效果。在这里就高校艺术审美教育的若干方面进行讨论是希望引起更多方面的重视与更进一步的思考,为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做出努力。

作者:万婷 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蒋国忠.审美艺术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高校艺术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文玩艺术;融入;高校;艺术设计

教育文玩,也称文房、文房雅玩、文房雅器、文房清供等,本指文人书斋,衍生为书斋使用的器物,以文房四宝为主,包含数量众多的文房用具,如笔筒、镇纸、臂搁、墨床、砚滴、水丞、笔洗、帖架、香炉、印章、文具箱等器物,种类繁多、造型丰富。在积极将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艺术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文玩艺术却未进入当代设计教育的视野,文玩形制多样、材质丰富、工艺考究、富有文人意趣,遗存众多且至今仍在设计生产,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中,可尝试将其融入。

一、文玩艺术融入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意义

(一)文人意趣与工匠精神的结合。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从清末民初引入西方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到改革开放后再次掀起学习西方艺术设计教育制度的热潮,到今天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探索,需经历“认识—选择—移植—改造—超越”五个阶段,[1]这就需要在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对外来经验进行现代转换,使其本土化,并进行优化改良而最终形成超越。在对外来经验的移植过程中,需要本土文化的融入以完成现代转换的过程,对此国内众多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融入了传统民族文化,逐渐形成以传统设计文化为内容的专业理论课程、中国传统艺术课程、地方民族文化艺术课程相结合的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既重视理论基础修养,也注重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中既有各学派设计思想的阐释,也有对各朝代设计思想的概括和造物理论论著的论述,如对土陶、青铜、五大名窑、明式家具及园林营造的介绍,在注重经典的同时也注意到对民间建筑、刺绣、年画、剪纸等艺术形式的挖掘,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也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对文化传承的追求使设计教育翻开了新的一页。然而,当前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虽然在形式上强调手工艺教育,呼吁保护和活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对民族民间美术的研究与学习,强调理论知识厚度对设计的滋养,却存在忽视文人精神,学生在工艺上无法达到工匠的熟练程度,在设计上又往往缺乏文化的深度与意趣,使设计作品流于形式与表象。在此情况下,文玩产品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或许能有所启示。(二)继承传统与设计创新的需要。首先,在文玩当中,文房四宝的制作技艺均已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每一项又分为若干种类列入部级非遗,如砚台制作技艺中的端砚、歙砚、松花石砚、贺兰砚、洮砚、易水砚、金星砚七种制作技艺。传承文玩艺术也是传承非遗的需要。其次,历代文人对文玩进行了大量的著录和评述,虽只针对文玩,但也是文人对优雅生活的向往和对文房陈设、器物使用的评述。古人辑录的众多砚谱、墨谱、文玩杂项等对现代设计也有参考借鉴的意义。再次,文人对文玩设计的参与与再加工,使文玩充满古意和书卷之气。文人好古寻雅,工匠投其所好,常将古青铜彝器等器物造型及纹样应用于文玩设计中,以古砖瓦随形雕琢制作砚、菖蒲盆等物,为设计创新提供了思路。(三)文创市场的需求在当前文化创意产业高度发展的趋势下,文创产品受到了年轻一代的广泛欢迎,以故宫博物院为首的各大博物馆开发的各类文创产品在线上线下销售火爆,文创产品将博物馆中具有厚重历史感的文物创意成生动活泼、时尚幽默的现代产品,贴近生活而又具有历史文化气息,成为年轻而具有知识的一代彰显个性和表达情感的方式,而广受喜爱。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越来越多的人喜爱或想体验传统文化形式,古典诗词、书画、茶艺、香道、古琴等成为现代人休闲和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文玩也成为市场投资和收藏的新宠。但当前文创产品还是以宫廷文化及古建筑、敦煌壁画等形式为主,在题材、材质和形式上均待开发创新。

二、文玩艺术融入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

(一)融入的可能性。文玩艺术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古代文玩器物及图谱、著录至今仍有大量留存,至今许多文玩生产技艺已成为部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既有众多实物遗存,又有手工技艺流传的传统器物种类,为当代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教学和研究的范式。1.种类繁多。文玩不只是文人把玩的文房器物,也是文人的精神寄托和对闲逸生活的追求。在题材上,大千世界均可见诸于文玩;在表现形式上有各类雕刻、书法、绘画、仿古器物等,也有大量体现材质之美的简洁素雅样式;材质则涵盖竹木、玉石、陶瓷、金属、象牙、玛瑙、水晶、珐琅等,明代屠隆在《考槃余事》一书中列有“文房器具笺”,[2]列举有文玩46种,每种文玩又有庞杂的变化与种类,内容极为丰富。2.著录丰富。文人对文玩的鉴藏和著录引导着文玩的审美方向和风气,相关著录如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米芾《砚史;砚谱》,南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到明代,因文人士大夫阶层对文玩的推崇,相关著作也大量增加,如曹昭《格古要论》、高濂《遵生八笺》、屠隆《考槃馀事》、张应文《清秘藏》、文震亨《长物志》、李渔《闲情偶寄》等等。3.精益求精。文房雅玩为文人案头书斋日常相伴之物,讲究精巧雅致,若粗陋则难以符合文人的趣味和需求。明清之际文玩发展进入全面繁荣阶段,不仅出奇精巧,且形制多样,在制作上挖空心思,雕刻、镶嵌、烧造、铸造、绘画等几乎包含了所有工艺。文玩不仅材质多样,而且巧妙利用材质本身天然纹理进行加工,如利用竹木中空制作笔筒,保留竹子表面青皮进行“留青”竹刻,利用印石表面石皮及色泽、纹理进行极浅薄的“薄意”雕刻,利用玉材杂色构思并进行“俏色”雕刻,逼真仿制各种花果鱼鸟的“象生”瓷器等等。明代中后期文人士大夫阶层兴起,经济繁荣,使文玩制作越趋精美,清代宫廷文玩制作最为讲究,康、雍、乾三代承袭旧制并不断创新,雍正皇帝明确提出文房需符合“内廷恭造之式”,乾隆皇帝极喜爱文玩,内廷造办处不仅成套制作文玩,且制作了大量便于携带存储文玩的文具箱,文玩制作过程均由皇帝亲自把关。[3](P11-13)文人士大夫阶层和统治阶层的需求和爱好,宫廷范式的流出,宫廷范式与地方精品的互相推动,使文玩越发精致讲究,工艺精湛。4.文化气息浓郁。首先,因是文人使用,工匠在设计制作时会尽力使产品符合文人意趣。一方面,文玩融合了儒、道、墨家思想,追求大朴不雕、自然天成、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文人意趣的融入,使文玩趋向古雅的审美理想,文人将诗词、书画、金石、古玩等形式融入到文玩中,使之显得内涵丰富,气息古雅。以砚为例,如宋代文人中流行抄手砚、荷花砚、兰亭砚、琴式砚等砚式,抄手砚素雅、理性沉静,[4]荷花砚清雅,体现出文人高洁的情怀;兰亭砚文雅,再现了东晋文人“兰亭修禊”的场面;琴式砚逸雅,以古琴为式,如弦外有音,引人遐思。[5]其次,文人对文玩设计制作的参与也使文玩充满了文化气息。工匠在设计制作文玩时常与文人积极交流,并进行改良,以迎合文人心意,具有一定财力的士大夫阶层常常参与到文玩的设计中,并定制文玩用品,如定制纸、墨、笔等,在古墨上常见“…监制”“…自用墨”“…定制”“…临池墨”等字样,墨工也常使用文人题字绘画作为装饰设计墨模。在砚台、折扇、臂搁、香筒、笔筒、墨盒、镇纸也常见各类铭刻,融书画金石为一体,风格多样,书卷气浓厚。文玩虽小却包含天地万象,笼天地于形内,如山形笔架形似层峦叠嶂,叶形笔掭小巧精致,桃形笔洗圆润饱满,笔筒常见古松高士,憨态可掬的动物造型多做镇纸,臂搁则依其长方形态雕刻山水,据其形态巧思精制而天地万物均见其中,可见文玩虽小却包含着世间千姿百态。(二)融入的现实性。1.传承传统文化的需求。在今天的设计教育中,重“技”“艺”而轻“文”“道”仍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设计教育中仍存在重视表现技术、艺术效果而忽视文化内涵的问题,文化传承仍待深入。因今天快节奏的生活,文玩呈现出实用冷,收藏热两极分化的局面,虽当今喜爱书法、国画的人数众多,但不再有使用精良文玩的那份闲情逸致。仅重视其经济价值而忽视文化内涵,难于理解其精神内涵,急功近利是时下之弊。文玩在西汉已初步成型,[3](P1)上千年的传承使文玩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样貌,文人的喜爱和参与,统治阶层的推动,工匠的智慧和辛劳,使文玩精致、实用且具有文化气息,在其中折射出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和艺术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在中华传统文化走向复兴的今天,传承文玩文化具有一定的意义。2.工匠精神培养的需求。工匠精神体现在“洞悉需求——建立思维路径——精进改善、专注与极致——习惯”上。[4]文玩建立于实际需求,种类、样式、变化繁多,是工匠在洞悉文人实用需求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制作的产物,丰富的变式又为其使用赏玩增添了乐趣。工匠在洞悉需求之后,便是建立思维路径的创造阶段,以其才智,使用各种工艺材料制作出产品,并精进改善,不断改良,以追求极致的目的专注探索,直至成功。最后,在重复以上道路中逐渐形成习惯。文玩为今天我们呼吁工匠精神,崇尚人文底蕴提供了思路,在追求技艺的同时,应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思路,从洞悉实际需求出发,并经过一定的路径实现工匠精神的教育。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纷纷开设手工工艺课程、开设工作室、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应注意对实现工匠精神路径的培养,反之则与现实相脱离,成为花哨的作秀。

三、文玩艺术融入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方式

(一)以课程和讲座的形式融入。当今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常常会开设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理论课程,但文玩作为非主流的工艺美术产品,在课程中内容很少,而对于文玩中较为重要的笔、墨、纸、砚等内容工艺美术史中一般不会涉及,因此文玩艺术可以课程和讲座等形式融入到艺术设计教育中。在课程中除文玩基本概念知识外,对古代文玩理论的适当讲解可使学生了解古代文人对雅致陈设的美学追求;古人辑录的砚谱、墨谱等图谱数量极多,内容丰富,以拓片或线描的方式配合文字进行记录,在方寸之间全方位地展示了古代图案及雕刻艺术,配合大量流传至今的实物照片,可作为学习了解古代图案和雕刻艺术的窗口;文玩丰富的材质、多样的造型和精巧的做工,各具特色的功能性在其中则可窥见解古人灵巧的设计匠心;文玩上的文人题跋、刻铭、篆刻、绘画等形式将诗、书、画、印等形式与器物本身融为一体,是一种可读、可赏的设计形式,丰富了文玩的内涵。讲座则更为灵活,可针对某一类文玩如墨模的设计形式、砚滴的造型与功能、臂搁与留青竹刻、砚铭赏析、文人与文房陈设设计等专题形式开展,使学生充分了解文玩的形式与内涵,提升文化底蕴和设计审美能力,开阔视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内蕴。(二)以观摩体验的方式融入。1.观摩。文玩的材质、细节、做工、纹样以实物展示更为直观、生动,古代文人大量的实用需求促使文玩大量制作生产,很多文玩保存到今天,为观摩提供了条件,可通过博物馆、展览馆等方式观摩实物。另外,在今天很多非遗传承人仍在进行文玩的设计生产,整个设计制作的过程也可进行参观。文玩的生产制作在今天相对较为集中,为观摩提供了条件,如安徽的徽宣、徽墨,广东肇庆的端砚,江西婺源的歙砚,浙江湖州的宣笔,江苏苏州苏刻技艺等等,通过观摩学习了解文玩手工艺的设计、生产、制作过程,体会传统文玩手工艺的匠心。2.体验。体验包括产品的制作和使用,通过体验了解产品的功能和使用效果,文玩的使用体验可结合书法、国画、篆刻等传统艺术选修课程,如使用墨锭磨墨,设计雕刻印纽,留青竹刻臂搁,制作刻制陶艺笔筒等,传统文玩材质讲究、使用协调、设计匠心、工艺精湛的特色非把玩使用难以体会。如墨锭磨墨的体验,端、歙等名砚如肌肤般温润、细腻的石质,依其纹理结构富有匠心的巧妙雕刻,以精心描金点蓝古雅图案的佳墨缓缓研磨,研磨时的气味馨香和砚墨的黏合感,墨汁的油润感,非亲身体验难以体会。体验可使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学习理解传统文化艺术,体验传统文玩使用的仪式感和美感。(三)以设计创新的方式融入。设计创新是在了解传统文玩的材质、工艺、造型、功能、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创造,使用传统文玩的材质工艺结合现代需求设计文玩产品。可结合现代人生活的需要,以传统文玩形式为参考,设计创新书画、茶道、香道用品,并结合生活办公、装饰、旅居等需求形式设计创新文创、家居、工业设计、文具等产品,如以古代花笺纸形式设计的笔记本,以墨锭花纹样式设计文具盒和镇纸,以古典香炉形式设计加湿器,以古代文具箱形式设计便携式画箱,以臂搁形式设计鼠标手腕托和手机支架等等。可使用传统文玩造型、功能和图案,使用现代材质和工艺来设计创新现代文玩、文具和文创产品,在保留产品特色的同时使之更轻便并降低价格成本。以设计创新的方式融入,可培养学生把握市场的能力,在理解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适合现代需求的基础上保留传统文玩的内涵,从而进行“活化”传承。如日本志昌堂、开明、吴竹等文房品牌,以传统文玩为基础,结合现代需求,开发设计了花笺、装饰小屏风、纸挂、文盘、便携砚台等产品,在保留其功能性的基础上增其便携性,使其小巧易用,将日式和风图案融入其中,在材质上使用现代树脂材质仿莳绘、天然石材等工艺及纹理,在保留了传统特色的同时使产品兼具美观、实用和耐用性。四、文玩艺术融入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保障在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中,融入文玩艺术离不开高校平台的建立和支持。可结合高校所在地和周边手工艺和文玩传统的特点,建立集文玩收藏、展示、展览、作坊为一体的传习馆,在传习馆中设立收藏室、展览馆、工作室等,集教学、展示、研究、创新与手工艺传承为一体,使学生能近距离的观摩、感受、体验、设计制作文玩产品。在文玩传习的选择上可重点针对某一类材质或品类开展,如以砚、墨为主或以竹刻为主等,突出特色和地缘优势。在教学传习过程中需注意对传统文玩图录与著述的学习和了解,注重引入工艺大师进行工艺示范指导,引入相关学者专家进行专题讲解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玩产品的创新与开发,同时可进行多学科结合进行材料与工艺的创新,与文玩作坊、厂家和工艺师合作开发产品等形式,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形式,将文玩艺术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

综上所述,如何继承传统并进行现代转换创新是我们在今天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在当今高校设计教育中应该重视对学生文化素养、工匠精神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古代著述、遗存众多,今天仍在设计生产的文玩产品无疑为今天我们研究、参考、体验、观摩提供了条件。现今在设计教育中相对于其他民间手工艺品,文玩似乎较为落寞,其价值却不容忽视,将文玩艺术融入到当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是对设计人才人文素质培养的一种途径。

参考文献:

[1]袁熙旸.中国现代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2](明)屠隆撰,秦跃宇点校.考槃余事[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7.

[3]康小兵.文房雅器[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4]兰海.工匠战略[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18.

[5]梁善.以方为贵:宋代抄手砚造型与装饰特征探析[J].史论空间,2014(10):76.

高校艺术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高校教育;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功能作用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内容与质量也有了新的追求,其中对内含真善美的艺术的追求已经成为当下国人的时尚,艺术教育被广泛地开展起来,艺术类高等院校如雨后春笋,普通高校也纷纷开设艺术专业(学院),不少俊男俏女竞相“考艺”。在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正式上升到国家层面被高度重视,应该是从1996年原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开始的。此后,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作为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公共艺术课程、制订课程教学大纲的依据。2014年教育部又《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普通高校要按照《课程方案》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可以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与党和国家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功能作用,认识不足,发挥不够。现结合教学实践,谈些粗浅的认识与看法,以求引起人们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关注与重视,促进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科学把握美育在党的教育方针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

一个政党或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为实现自己的根本目标而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就是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它是确定这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教育发展的总的行动纲领,其内容涵盖了教育的性质、目的、地位、根本目标和实现途径等。因此,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社会中,不同的统治集团会有不同的教育方针;即使是相同的统治集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会有不同的教育方针,相同的历史时期因需要强调某个方面而使得教育方针的表述也会有所不同。早在1949年9月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第一次明确了当时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任务和总方向。同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重申了《共同纲领》制定的文教政策,提出新教育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1951年3月,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首次提出智、德、体、美全面发展,使教育方针的表述更加全面简明。1952年3月,教育部提出“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这对于建国初期中国教育的改造与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后又不断有不同的提法。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不同时期的教育方针,总的来说,虽然其内容和表述不尽相同,但在本质上都揭示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都是紧紧围绕和回答教育“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三个最基本问题而展开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对“三大规律”认识和把握的不断深化,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教育规律也有了新的认识。党的十八大对我国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教育方针,坚持了教育的目的性质(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即立德树人),规定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强调必须牢牢把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四者不能偏废、缺一不可,“美育”占据着“四大支柱有其一”的重要地位。这一教育方针,是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的,是符合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因为要实现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审美修养素质等四个方面的基本素质,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称之为“全面”发展。与这四个基本素质相对应的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规律和特点,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应当有其独立的位置,不能相互替代。比如说,“德育”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所要解决的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智育”是以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所要解决的是人的人文知识、人文修养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问题。“体育”是以身体与心理方面的教育和训练为主要内容、提高人的身体心理素质的,所要解决的是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问题。而“美育”则是以美学知识教育和审美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提高人的审美修养素质的,所要解决的是人的审美观及审美鉴赏力、审美感受力和审美创造力问题。学校艺术教育教学,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内容,也是最主要的途径。我们作为高校的艺术教育者,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自觉。

二、正确看待当前学校艺术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及其问题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的解释,“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以情感和想像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主要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建筑、雕塑、文学、摄影、戏剧、电影、曲艺和新兴的电子游戏等。在现代社会中,一般来说,“艺术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艺术教育,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专业艺术教育”,是指为培养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艺术理论教育与艺术实践活动,如各种专业艺术院校和普通高校开设的艺术专业所进行的艺术教育。广义的艺术教育,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公共艺术教育”,是指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人们的艺术鉴赏力和审美修养的教育。我们在这里所谈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就是从广义上讲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近年来,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大力推进下,无论是中小学阶段还是大学阶段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中小学阶段的艺术教育又为大学阶段的艺术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教育部体卫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2016年4月曾透露,从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课程方案》起,每年对200余所普通高校一年级新生美育调查表明,近80%的被调查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接受了正规的艺术课堂教学,掌握了一定的艺术知识与技能,具备了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目前,我国已有449所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校,增进了中小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了解及感情。就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来说,《课程方案》明确规定了限定性选修课程和任意性选修课程两大类公共艺术课程,要求普通高校应把它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其中,设置有《艺术导论》、《美术鉴赏》、《书法鉴赏》、《音乐鉴赏》、《舞蹈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戏曲鉴赏》等8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和4类8门任意性选修课程,要求教育部部属学校、“211工程”学校,以及省属重点学校应开足开齐限定性选修课程;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有条件的学校应将任意性选修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同时,明确规定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配备及其比例。从此以后,中国的高校艺术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有关报告显示,近十年来设置艺术类专业的高校增加数千所,很多学校开设了很有特色的艺术教育课并取得较好的成绩,在艺术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课程等方面也有很大的进步,我国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但在整个高校教育中,公共艺术教育依然是最薄弱的环节,仍存在诸如艺术教育管理架构尚未理顺、考核评价机制欠缺,高素质的艺术师资短缺、教师所涉及的艺术领域也较狭窄,艺术课程开课率不足、课程设置取决于艺术教师的专业兴趣,学生艺术活动参与面小、选修课报不上名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艺术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独特功能的发挥。因此,我们作为高校的艺术教师,要主动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充分认识和发挥艺术教育应有的功能作用,努力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三、深刻认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所独具的功能作用

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体现和物化着人的一定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说中小学阶段的艺术教育是“启蒙”、是“基础”的话,那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则是“自觉”、是“升华”,是发挥这种潜移默化作用的主要阵地,是实现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的主要途径,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独特的重要作用。这种独具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通过艺术教育教学,能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树立审美观念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首要任务。形象是构成艺术作品的基本要素,形象性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是艺术区别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最基本的特征。艺术中的形象是有“意味”的形象,是艺术创作者经过理性选择与深邃加工,并融入其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和基本态度以及对人生的理解的形象,而不是对客观生活图景的随意照搬。在艺术课堂教学中,通过对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的鉴赏与评析,就能引导大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使他们能够自觉抵御各种落后的、腐朽的艺术思潮的影响。第二,通过艺术教育教学,能有效地陶冶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情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本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主要来源于对“美”的感悟。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基本的元素,主宰着艺术活动的整个过程。艺术创作者所创作的艺术形象,渗透着他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凝聚着他的爱憎褒贬与思想情感。在艺术教学中,经过学生审美认知及其复杂的思想活动,作品所体现生活中的美就能被发现、被感悟,从而获得对生命与人生意义的深切理解,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有效的熏陶。第三,通过艺术教育教学,能培养大学生深厚的民族情感。深厚的民族情感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繁衍与发展的根本精神纽带。艺术是人对世界的一种精神把握的方式,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不仅以“情”动人,更以“美”感人。比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梅花形象,往往老干虬枝、凌寒傲霜,横斜逸出、迎春怒放,体现了一种老树新花、青春勃发的审美内涵;我国很多电影电视片和革命歌曲,都体现着中华民族坚毅不屈、生生不息、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与品质。通过教学品味,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第四,通过艺术教育教学,能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想象”和“创新”贯穿于艺术活动的全过程,所有艺术作品都是作者按照主体的“想象”而创造出来的合乎自己情感和目的的形象,蕴含着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比如说音乐,贝多芬曾经推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及哲学还崇高的一种启示”。因为音乐是情感物化的形式和传递媒介,能通过听觉直接作用于主体心灵,直接将艺术家的内在思想情感传达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通过教学鉴赏,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作者:李焕焕 单位:茂名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R].教体艺[2014]1号.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R].教体艺厅[2006]3号.

[3]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R].教体[1996]5号.

[4]张筱丽,陈尚荣: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学海.2005(06).

[5]刘颖灵: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07).

[6]许珍芳:改革开放以来高等专业艺术教育发展成就及存在的问题[J].黑河学刊.2009(02).

[7]黄小明:浅谈高校艺术教育教学[J].艺术百家.2004(1):117-119.

[8]王宏玲: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理由与策略[J].成人教育.2003(10):30-31.

高校艺术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现状;改革;途径

由于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起步较晚,相比于西方教学模式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多元化潮流背景中,我国应关注文化艺术的培养,促进艺术设计学院的发展。高校艺术设计主要包括环境设计、视觉设计等。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生综合素养提出了更多要求,学校应基于时代背景培养更多的艺术人才。

一、当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旨在培养艺术创造、制作等专业人才,学校需要将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相融合,使学生在基础知识达标的情况下具有创新能力。近年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环境中,某些学习对学生的培养还停滞于依据专业理论与技术培养上,并未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老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只是关注学生的书面成绩。评判学生的优秀标准还停留在考勤、期末成绩等方面,忽视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意识培养,因此,某些高校艺术设计人才综合素养不高。(二)招生制度不科学。高校关注艺术设计人才招生力度,从很大程度上加快了设计学院学生增长。通过分析艺术设计专业招生情况发现,多数院校过于关注学生的专业艺术课程,譬如美术、体育等,不关注文化课程的成绩,只是需要达标即可。在招生制度的影响下,某些高中成绩不佳的学生选择艺术课程,而忽略了对文化课程的学习,导致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管理不当,应加强改革力度。(三)课程设置守旧。由于高校艺术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专业较强,同时必须具备实用性特征。就当前来看,高校课程设置具有滞后性,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同时不符合时展的理念。就教学方法来看,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课程设置来看,某些教师运用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的学习,依据书本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讲授,不关注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此外,在当前艺术教育环境中,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包括:讲解知识不够具体,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模式单一,缺乏丰富性;实例滞后,难以反映当今艺术形态等。人文化教学属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关键词,艺术教师必须落实到位,提升课程教学有效性。(四)理论实践联系少。结合时展,高校学生艺术设计课程理念应具备创新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改善不足之处。当前环境中,由于高校艺术课程实践较少。学生接触的实践活动多数停滞于学校,难以在社会上开展实际运用。譬如在视觉设计专业中,学生在企业中根据具体情况讲解设计活动,并非依照提前做好的PPT来完成;在服装设计专业中,学生基于学院内容能理解服装设计的基础理念,但是教师如果不引导学生开展实践调研活动,学生设计的产品难以获得大众认可。某些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安全问题,而忽略了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途径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旨在培养艺术高素质人才,通过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意相结合,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艺术设计学生的考核并非依据考试成绩、课堂考勤、问题回答率,而且应关注学生的实际专业运营能力。当前,由于艺术设计扩招力度较大,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竞争压力增大。高校需要依照当地的艺术特色开展专业教学活动。艺术教学活动源于生活,艺术课程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改善课程资源观念,与学生共同关注社会现象。社会中的人物事件都有开发转换利用成“艺术”的价值,教师可以将其纳入资源开发中,充分发挥学习资源、人力资源的优势。艺术教材是教学资源中重要的文本资源,但是教师并非完全接受教学资源,而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教师捕捉“生成性”的课程资源。教学期间通过师生互动产生的教学资源,动态性较强。值得注意的是,教学过程并非机械式的记忆,课本作为一种实用工具,教师应以其为依据采用合作探究等模式,使艺术课堂丰富多元。在教学期间应创设良好的平台来产生课堂生成性资源,随后对其进行优化整合与升华。基于特色内容生成资源,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来凸显艺术课程中的人文元素。(二)规范招生模式。艺术设计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具有重要影响,艺术设计教育在当前高校课程中占据一席之地,随着高校改革力度的提升,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艺术设计涵盖艺术设计的专业知识与文化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属于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而言,学校不能仅关注学生的专业成绩,而且应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综合成绩。在招生期间,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与专业课成绩,基于科学的比例进行综合考核,同时就学生的设计方案制作和思维能力开展专业测试活动。政府部门还需考核招收艺术设计的高校,确保其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符合国家审批,对于没有通过的学校必须给予说明,这些学校需要尽快改善办学教学条件,为艺术学生的学习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三)提升教学能力。当前社会对具备创新能力与实践发展能力的人才需求较大,因此,高校需要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水平,尽快完善教学模式和课程教学设计。学校通过学生的实际学习,开展对应的教学设计活动。大一的学生应重视理论基础,大二年级的学生关注实践与理论的融合,大三、大四的学生应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活动,满足艺术设计的技巧与设计模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新教学模式。定期开展艺术设计大赛,使学生在比赛的氛围中进行创造,培养其艺术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多本经典艺术书籍,对学生的个人生活有很多启发,引导学生在考虑问题的过程中,结合时代背景,使其对问题的思考更加细致,比如,社会制度的影响力包括官职现象、阶层分类、经济措施等。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旨在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互联网时代下,虽然学生可以轻易得到艺术课程的课后习题答案,但不应过于拘泥于互联网答案本身,而忽略了个人思考。很多学生在学习艺术课程期间,并未理解内容真谛,随着教师的引导,阅历可以随之丰富,使学生愈发意识到千百年来能够流传下来的艺术文化是精髓。这也是将核心素养融入艺术设计课程中,给予当代高校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影响。(四)加强理论实践联系。在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下,社会加大了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力度,高校在开展艺术设计期间,应关注创新型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在实际教学期间,高校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理论学习,而不注重学生的实践力度,因此加强理论实践的联系能促进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发展。高校领导与教学老师应定期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可以参与企业活动,培养学生对于时展的敏锐力度。高校应该创设学生实习基地,创设学生实践学习基地,给予学生良好的实践环境,同时由老师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难点。学校还应加强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力度,包括专业人才、资金的支持,确保学生能够有更多学习艺术课程的条件。在艺术课程教学期间,案例对教学内容有重要意义,形象生动的案例能使课堂气氛积极活跃,枯燥无味的案例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由此可见,艺术教师应多引入丰富的教学案例来丰富教学内容。在授课期间不能由于生活化教学目标来机械使用案例,而是应坚持时代性、创新性、易懂性来引入案例,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在案例使用上不能过于教条生硬,而是应结合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来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融入课堂的良好机会,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的方式收获更多知识。通常情况下,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包括探究式、互动式与情景式,这些模式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空间,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认真学习。(五)提高专业师资水平。艺术教师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师资力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中,教师应积极学习先进的创新理念,提升综合素质。在艺术教学上,不仅应定期学习理论知识,教师也应提升社会实践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改善教学观念,艺术课程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艺术课程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互动交流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力;教师应提升教学资源优化整理的能力,教学素材源于生活,能使课堂更加丰富有趣。教师要改善照本宣科的态度,在教学期间寻找理论知识与教学资源的契合点。当前环境下,教材也随之更新,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更广泛。艺术教师应紧跟时代的潮流,结合教材变化、学生的身心特征开展生活化教学。艺术教师应加大学习量,拓展知识范畴,完善知识体系,从而提升综合素养。艺术学习活动的过程是多元化的,判断学生的优秀程度难以用成绩来量化。艺术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三观构建与长远发展,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需要将评价主体多元化落实到位,同时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教师还可以让同学、家长、学生自己来做出对应的评价。学生不仅要评价最终的考试成绩,而且还要涉及到学习动态变化、课堂参与情况、学以致用能力等。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推动,高校艺术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现代化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而言,教师应完善教学理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不断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过学以致用的方式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从而促进艺术课程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范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现状及改革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13):82-83+105.

[2]何静.关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大众文艺,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