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7-05 17:13:38

高校外语教学

高校外语教学范文篇1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外语教学;国际化;高校

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高校外语教学的国际化

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逐渐走向全球化,而经济的全球化必然要求教育的全球化与之相适应。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不难看出,当今高等教育正越来越朝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因此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思潮之一。目前,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涵义有定义为“高等教育在国际间开放、交流的过程及其结果。它包括高等教育机构、人员(学生、教师、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学习与研究活动、课程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国际化”[1],也有从历史、政治、经济和教育的视角出发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历史过程,目的是为国家利益服务,外在动力在于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利益,内在要求则是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2]。综合学界观点,本文认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就是各国大学间的互相交流,资源共享,信息与技术互通和国际环境对学生与教师的培养。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也给中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根据种不离属的原则,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属性也涵盖了高校外语教育的国际化,本文简要讨论中国高校外语教学的国际化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向深入与广博方向发展的趋势,通用语言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这不仅表现在英美等英语国家正在大力向全球推广英语,德法等欧洲非英语国家为吸引和接纳外国留学生纷纷增加许多英语授课课程,而像中国这样以英语作为第一外语的大国每年更是有数以亿计的学生和各界人士学习、运用英语,国家为此还设计了检验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各类等级考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向发达国家学习、借鉴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将外语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作为了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摆在突出位置。高等教育要走向国际化,外语教学可以先行并起带头作用。因此,外语教学的国际化实际担负着提高外语运用能力和增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任。2003年中国教育部启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试点,指定了180所高校进行教学改革,2007年又正式《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快国际性人才的培养步伐,这无疑对我国高校以英语为主的外语教育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适应了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趋势。除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还有“高等教育国内国际化”。后者具有相对成本低、受益面广的优势,可以充分利用国内既有资源,其主要方式包括接收留学生和外国访问学者、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制定国际化培养目标、开设国际化课程和参与国际交流等。不过,这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外语读写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能力,以便较为顺利地与外国学者或留学生互动。所以,无论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还是“高等教育国内国际化”,都是当今高等教育的总体要求,与外语教学紧密关联。日本教育理论家喜多村和之教授提出过大学国际化的三项指标———“通用性”“交流性”和“开放性”[3]254。在这“三性”中大学外语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为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国际性课程建设需要外语为媒介,国际交流需要外语为基础,国际合作要以外语为工具,国际合作办学更以外语为支撑。由此可见,高校外语教学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赖以实现的基础条件,只有实现国际化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跨文化交际意识、语言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国际化人才。

二、目前我国高校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既已成为世界范围的发展趋势,也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在21世纪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中国的大学而言,它们须采取有效措施在外语教育中加强语言能力,加大课程中的国际性知识和国际理解的比重,加强学生、教师的国际性交流。然而,当前我国高校中的外语教学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仍然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这是我国高校在培养国际化外语人才过程中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其中主要是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1)单纯追求外语专业考试的通过率,忽视了外语专业应达到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功教学要求,造成了外语教师和学生只注重教学和习得语言知识,却忽视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与养成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多数外语教师仍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授课模式,缺乏教学中的互动,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2)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之一,是要掌握目的语国家的语言、文化、经济、政治、科技等综合知识并懂得本国的人文、科技方面的综合性一般知识,但目前大多数学生对这两项综合知识的学习并未达到预期标准。与之相对应,不少外语教师虽然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却对上述知识大多较为欠缺,这也影响了教学的效果。(3)高校近年来大规模的“扩招”,也导致了在教学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外语教学班型的膨胀化,尤其是英国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班级比较大,大课堂授课的情况也不鲜见。语言学习需要师生之间尽可能多的频繁交流,因而小班上课更符合外语教学的规律,班级人数过多难免降低教学效果。(4)我国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须花两年时间完成“大学英语”的课程学习,而在教学上则几乎是以单词、句子为讲授的核心,并未脱离中学固有的英语教学方法与模式,结果就导致了新生对大学英语学习上的全新期盼和老套教学感受之间的反差,因而难免产生厌学情绪。如此一来,学生一方面觉得学英语毫无用处,另一方面又必须考试过关以增强就业竞争的砝码。在此状态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外语应用能力很低,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更遑论在国际背景下的工作需要。(5)经过了1~2学年的学习,学生从大学三年级开始提高外语水平的前提是使用原版教材,而要在前两学年就使用原版教材,须要求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具备相当水平的外语能力,如此推断,则需要在小学三四年级起开设外语课程,还要提高中学阶段的听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而这是涉及到教学体系的问题,并非是一所大学所能够解决的。基于上述分析,大学外语教学还需要在教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等方面做出适当调整以适应国际化的要求,这样外语教学才能在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力人才的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教育部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这虽然主要是就英语的教学目标而言,但同样也适用于其他语种的教学目标。

三、对高校外语教学国际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树立外语教学的国际化理念

大学的外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工具课,还肩负着在教学中将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总目标的重任。因此,大学外语课程也是一门拓宽学生多学科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教育课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而为达到“纲要”提出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就必须树立外语教学的国际化教学理念,借鉴和引进先进的教学经验,不断探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二)转变外语教学方式

在国际化背景下,外语教学要将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为释疑式教学方式。外语教师在传授外语知识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不能只作为灌输者和传授者,而应成为传送(transmission)教学者和释疑(interpretation)教学者的统一体[4],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氛围,以此改变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薄弱及语言运用能力、学习策略意识不强等状况。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有效的学习者并具有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另外,针对当前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教师还应注重个性化教学,使学习者可根据自身水平与兴趣进行选择性学习、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

(三)注重外语教师队伍的国际化

外语教学要实现国际化,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是关键。而要实现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外语教学就须尽快完成由传统的“知识接受型”向“知识创新型”的转变,将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面,而不能局限于传授知识的层面。这不仅需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还要转变教学管理机制和完善教育体系。为满足外语教育国际化趋势的需要,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今后还要对外语专业的学科类型、专业方向及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调整和改革,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外语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关键,因为要使学生具有“国际理念、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意识”[5],就要求教师先具备国际理念、国际视野,了解国际信息,掌握国际先进的教学方法。

(四)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我国高校以往的外语教育,片面重视外语中的文化而忽略了母语文化的传承及其与外语文化之间的观照。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文化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后者包含了其他国家的风俗习惯、价值观、道德准则、行为特征等。外语教育应培养既有外语文化知识又有母语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同时具有传播中华文化能力的人才,因为国际化人才需要适应不同文化背景,其交流活动不仅包括语言交际,还包括文化层面的交流,他们必须具有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五)创设全外语教学环境

在某一专业领域使用外语进行国际沟通,需要在听、说、写、译方面达到相应的外语水平,这样才能适应专业领域的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倡导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它所指的学习环境包括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要素。学生只有进入到一个全外语的学习环境,才能够快速地跨越听力关、开口关、交流关。除上述以外,建立和完善我国外语教材的建设、更新机制和外语原版教材的引进机制也势在必行,教材的适应性与实用性也是实现外语教学国际化的重要因素。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里提出:“高等教育在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之际所面临的各种复杂的挑战要求各方面的力量的参与并需要多种观点与方法。所以,这一项研究应被视为对其他国际及地区组织与机构在这一领域里正在开展的工作的补充。……高等教育问题也需要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6]高等教育国际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变革与发展趋势,也给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国际化提出了新要求,实现国际化目标将会极大提高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的整体质量。

作者:王玲玲 单位:淮海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文鼎.高等教育国际化界定及内涵[J].理论月刊,2010(9):80-81.

[2]徐海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多视角分析[J].江苏高教,2006(2):51-53.

[3]喜多村和之.大学教育国际化[M].町田:玉川大学出版部,1984.

[4]曹刿生.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英语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自主[J].文教资料,2007(3):191-193.

高校外语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课堂思政;外语教学;母语文化;目的

语文化高校的教育目标不仅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思想政治修养的社会中坚。然而,在当前日益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中,高校学生不可避免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不利于其正确的三观的塑造和培养,这一点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尤为突出。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对西方文化产生盲目接受、向往,从而削弱了对本民族文化的坚持,思想上迷茫,政治上不成熟、不坚定的现象并不鲜见。因此,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课程思政的途径,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业已成为外语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经验,通过对高校外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的理论思考与教育实践,提出既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又结合教材内容的实施课程思政的策略与方法。

一、高教实施课堂思政的必要性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1]也就是说,大学应当是整个社会中的先进思想的集中地、优秀文化的发源地。探求知识、追求真理是大学的基本功能。然而,知识不能脱离思想政治文化而存在,在探索知识、传播知识的过程中,推动优秀文化的发展、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向全社会传播优秀思想文化更是高校的核心任务。可以说,大学的课堂绝不是单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通过思想政治文化的建设和传播,成为人类思想文化的精神家园,思想和政治财富的精神高地。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正处于人生中最具生气和活力的阶段。当代大学生在精神层面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在思想意识上是基本健康的。然而,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精神环境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以影视、书籍、网络信息为载体的各种多元文化、观念、思想,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产生冲击。一项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中仅23%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持乐观的态度,而持负面态度或不确定的则高达77%[2]。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所暴露出来的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上存在的问题着实堪忧。这种现象的产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高校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知识教育、轻政治教育,重技术传授、轻思想引领的现象。多次在讲话中指出,在大学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应与各类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协同效应。而课程思政无疑是将思想政治渗透到各种专业课程中的最佳途径和手段。

二、高校外语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迫切性

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外化表象,而文化是语言的核心和根本。而另一方面,语言本身也可以成为一种文化,而文化更是一种人际交流中最重要的语言[3]。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在表面上看是学习目的语的知识和技能,但同时,必须面临一个如何正确对待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重大问题。而目前大学外语教学作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强调学习目的语文化,而不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对如何辩证地批判地对待目的语文化,容易导致外语学习中出现方向性的问题。而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语言教学中产生的文化问题,必须通过文化手段才能从根本上纠正过来,包括如何做好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如何通过多种文化的学习比较,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在外语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如果就事论事地为了学语言而学语言,极容易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受到语言背后的思想文化政治的渗透和影响,而学生在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之下,崇洋思想就会日益严重。与西方文化受到的特殊待遇不同,在外语课堂中,汉语文化却备受冷落,优秀的母语政治思想文化在外语教学中显得单薄与苍白。在这种外语教学背景下的国际交流中,带来的负面影响则更为严重。比如不少英语专业学生不知道如何用英文表达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更谈不上用外语向国际社会介绍儒家思想了。如此基本的传统文化都无法准确表达或缺失,那么,弘扬中国文化、推广中国文化的任务就更无从谈起。这种现象必须引起每一位外语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三、高校外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一)深化教改,因势利导发掘切入点。高校外语教学的教材不仅要成为中国大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的途径,也应该成为中国大学生向世界宣传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题材。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题材是值得编入高校外语教材的。孔子、孟子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理应成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当今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全世界热议的话题。一本优秀的教材能为良好的课程思政的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有了好的教材,还需要在教材中找到课程思政最精准的落脚点,这样才能使课程思政发挥出真正的效果。英语专业教材《综合教程4》中的第一篇课文是NeverGivein,Never,Never,Nev-er,这是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鼓励人民永不放弃斗争,直到最后胜利的一篇演讲稿。2020年3月,正是全国抗战疫情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候,我们通过网课的形式,上了这篇课文。在网络课堂上,我们充分结合事实比较了战争和疫情带给社会和人民的灾难、讨论了严峻(stern)和黑暗(dark)两个词的内涵差异。在讲到课文中的核心观点“永不放弃”时,笔者把这一表述作为课程思政的切入点,结合当前的抗疫形势,引导学生找寻这种精神的现实体现。通过网络上热烈的讨论,二战时同盟国“永不言弃”的斗争精神在抗疫战线上找到了诸多完美的诠释,政府的有力组织,医护人员的千里驰援,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同时,笔者利用其作为新学期第一课,鼓励学生新学期学习榜样精神,不畏艰险,勇于担当。通过发掘,最真实的思政材料在教材中找到了最合适的切入点和落脚点。(二)加强教师自身修养,多管齐下提升效果。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课程思政的推行者和引领者。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方能在课程思政过程中游刃有余,有正气,有底气。而一名合格的教师,要能在课程思政中担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大任,其基本要求就在于“身正、心定、博学”的六字诀[4]。在谈到人民教师的育人的重任时指出,在“传道、授业、解惑”等几项教师的基本职能中,首要的是“传道”[5]。这是高于其他职能的,是教师的第一位职责,更彰显了教师这一伟大职业的初心和使命。而所谓“道”,就是价值、思想、道理,就是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文化的精髓。落实到课堂上,授业、解惑是指传播知识和技能,“传道”就是指超越于具体知识技能层面上的思想的光芒,这也就是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之所在。英语专业教材《综合教程4》的第六单元有一篇课文TheFrenchFourth,讲述了一对长年移居在法国巴黎的外国夫妇,每当自己祖国国庆日,就在巴黎寓所的阳台上悬挂祖国的国旗,并重点探讨了对第二代侨民进行文化归属的教育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爱国”很容易地被选为思政的关键词,但如何讲好爱国的课程思政却并不容易。简单地讲一些大道理,学生很难接受,甚至会引起反感。为了达到较好的效果,使学生更加深切感受移居国外的人在异国的感受,笔者结合自己在海外学习生活的经历,通过照片展示的形式,讲述自己身处异国时对祖国对家乡的感情,以及对孩子文化归属的教育问题的纠结,起到了很好的点题的作用。同时笔者又邀请了两位来自刚果的留学生参与我们的课堂。留学生进入课堂后,笔者安排了中国学生和留学生之间的互动。中国学生向留学生介绍中国的一些情况,包括中国国旗的由来和组成,国旗上5颗星分别代表了什么、国旗颜色代表了什么,还介绍了中国一些传统节日以及庆祝方式和名胜古迹等等。留学生朋友也准备得非常充分,用英语给大家讲解了刚果的基本情况、刚果传统节日及庆祝方式,以及在中国生活学习的体会等等。留学生特意展示刚果的一些由中国援建的建筑,在当地显得特别的宏伟高大。留学生对于中国的友好援助表示了感恩。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不但对移居国外的人在异国感受有了真切的了解,也为祖国的强大和友善感到由衷的自豪。(三)加强思辨训练,提高学生思想定力。高校外语教师的基本职责除了完成外语教学工作,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利用课程思政,继承、发扬和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外语教师应该加强对自身母语思想政治文化的了解,使用外语来传承、传播中国文化。课堂教学中老师的引导作用很明显,教师在进行外语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向学生介绍目的语背后相关的文化背景,但绝不能因此而忽视了中国思想政治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这里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两种相对的文化视角,一种是站在中国文化的角度审视西方文化,一种是站在西方文化的角度观照中国文化。前一种视角能帮助学生理性地看待西方文化,帮助学生在西方文化的大潮中不会迷失;后一种视角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传承中国文化,更全面、更透彻地看到中国文化的先进性和独特性,更有利于学生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在外语课程思政中,应充分、合理而科学地利用好这两种不同的视角,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对外语专业学生而言,听力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通过这一输入性技能,学生可以直接聆听世界的声音、了解世界动态。笔者在执教听力课的时候,除了引导学生练习听力技能和策略训练外,时常以“明辨善思”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目标。比如,2015年埃博拉病毒在西非爆发,全球谈埃博拉色变。当时的美国总统发表了一次演讲,详述了有关埃博拉的一些基本事实(basicfacts)。笔者把这份听力材料作为听力课堂补充教学内容。在播放演讲前,笔者首先启发学生展开讨论:你认为总统发表该演讲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如果你身为总统,会如何发表此演讲?怎样的论据能够更加让人信服?(笔者之前已经做过铺垫,让学生学习了七大类最有效的证据)。同学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也迫不及待希望听总统如何演绎。听完总统的英语演讲后,各小组又对演讲中的论证过程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甄别了演讲中“事实”和“观点”,最后派代表对演讲进行了复述。由此帮助学生内化了知识、训练了技能、更是启发了学生学会做一个明辨的学生,从而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做到不盲从、善思考,也不容易被社会上、网络上形形色色似是而非的观点所误导。最新出台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外语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6]。但在当今的外语教学中,重知识轻思政的问题不容忽视,难以真正培养出合格的外语人才。所以,必须在外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好课程思政的手段,找准教材中思政切入点、提高教师思政素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真正发挥好外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的作用,让外语教学真正走向外语教育。

参考文献:

[1]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M]//中国伦理学史.长春: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7:186.

[2]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问卷调查结果[J].中国新闻周刊,2004(16):23.

[3]王庆环,李卫红.语言文字:文化发展繁荣的载体[N].光明日报,2012-07-04(14).

[4]丁蓓.传承中国文化是好老师的看家本领[J].山东教育,2014(33):63.

[5]论“好老师”:教师第一位是“传道”[N/OL].新华网,2014-09-09[2020-01-28]

高校外语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学;文化差异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不同的语言所表现出的文化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我国当代大学生而言,长期生活在母语文化环境下,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汉语思维,这种汉语思维会给高校外语教学造成一定的困扰,使得“中国式英语”比较普遍。对于外语这门语言而言,其应用性较强,如果学生在外语交流的过程中是按照汉语思维的话,则很容易造成误解,进而影响到正常交流。现阶段,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这种环境下对专业外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要想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在高校外语教学中,教师应当认识到文化差异给外语教学带来的阻碍,要立足文化差异来开展教学,进而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外语教学的有效性。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时展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同的文化所呈现出来的生活、习俗、价值观念也会不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语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语言是不能离开文化而单独存在的,语文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语言属于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语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特征,人们可以通过语言来感受、挖掘文化特有的意蕴和价值。同时,透过语言,可以反映民族文化特征,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民族风貌。而文化的发展有赖于语言这种载体,加大语言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文化,了解文化同时也有利于语言的学习。

2.高校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体现

2.1语言结构上的差异

就中外差异来看,由于语言结构的不同,会影响到语言正常交流。汉语句子的重心一般在句尾,而外语句子的重心在句首。如,“Thisismybestfriend,ZhangHe.”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出发,中国人的名字一向时姓在前,名在后,而外语文化则是名在前,姓在后,如果不了解这种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就会出现误解,继而影响到正常沟通与交流。再如,在写信的过程中,在中国,通信地址是由大到小,国名→省名→市名→县名→路名→人名,而外国人在写信的时候注重的是个体成分的独立性,通信地址是由小到大。人名→街道→区→县→市→省→国家。

2.2语义文化差异

语义即语言含义,不同的语言,其语义也会不同。在西方国家,狗的形象一般为褒义,如“Everydoghashisday.”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得意的日子”。但是,在中国,狗多为贬义词,如“走狗”、“哈巴狗”等。因此,在语言交流中,如果忽略了语义文化差异,就容易造成文化冲突,影响到文化交流。

2.3语用文化差异

语用文化即语言应用文化。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语言的使用也有着一定的讲究,如果语言的使用与使用场合不匹配,就会影响到语言的正常交流。如,在别人称赞你漂亮时,我们习惯于用“你也很漂亮”、“哪里哪里!”等语言来回答。而在西方文化中,当别人说:Youarewearingabeautifuldresstoday.外国人则会用“Thankyou”来表示感谢。

3.高校外语教学中渗透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分析

在高校外语教学中,文化差异会给外语教学造成一定的阻碍,这种阻碍会影响到学生能力的发展。外语作为一门语言,要想教好这门语言,就必须对外语文化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要认清文化差异,在外语教学中有效渗透文化差异。首先,渗透文化差异,可以培养学生外语思维方式。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从小到大使用的是汉语,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汉语文化思维模式,在这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会影响到学生对外语文化的学习。如,在翻译“restroom”在翻译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中外文化差异,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让学生知道“restroom”不是“休息室”的意思,而是“洗手间”。

如果学生不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就会造成误解。在高校外语教学中渗透外语文化,可以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思维,从而使学生正确应用外语。其次,渗透文化差异,有利于学生准确的了解外语文化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外语的作用也越来越普遍。而要想正确的使用外语交流,就必须对外语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如果学生缺乏文化差异意识,其在使用外语交流的时候就会出现错用、乱用的情况,无法实现正常、准确的沟通。因此,渗透文化差异,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外语,帮助学生高效学习外语,提升学生的外语能力。

再者,渗透文化差异,可以更好地发展中国文化。就当前高校外语教学来看,由于外语属于外来文化,在这种文化的学习中,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宗洋媚外的心理,使得学生偏向于西方文化的学习,从而护理本土文化,严重影响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渗透文化差异,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外语,同时还能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进而推动中国文化的更好发展。

4.高校外语教学中文化差异渗透的策略

4.1教学观念的转变

长期以来,高校外语教学中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外语技能为主,忽略了文化差异,没有认识到人话差异对外语教学以及学生外语能力培养所带来的影响。很显然,这种观念不利于学生专业外语能力的发展。在外语教学中,由于中外文化的不同,使得外语教学存在较大的难度,而要想实现外语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就必须急急急转变观念,结合外语这门学科的特点,树立文化差异意识,在向学生教授外语知识的同时,要紧密结合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4.2外语翻译与文化差异

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翻译作为教学的一部分,翻译与文化差异有着直接的关联性。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的学习,如果翻译脱离了文化差异,就会出现误解,进而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如“TheChinesedragonwasformedinaccordancewiththemulticulturalfusionprocessoftheChinesenation.TotheChinese,thedragonsignifiesinnovationandcohesion.”在这一句翻译局,涉及到了龙文化,对于中国而言,龙是一种吉祥物,具有象征意义,而对于西方国家而言,龙是邪恶和暴力的象征,在这种文化差异下,就无法讲这句话准确的翻译出来。因此,要想提高翻译教学的有效性,实现翻译的“达、雅、顺”,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应结合文化差异来教学,让学生了解文化的差异性,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翻译。就拿上文的英语句子来讲,在翻译改句子时,教师要讲解中西方对龙这种物种的看法,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从而让学生准确滴地进行翻译。

4.3外语词汇与文化差异

在外语教学中,词汇是基础,是构成句子的重要组合成部分,然而不同的词汇有着不同的含义,而不同含义的词汇其应用场合也会不同。如,单词“brother”有着“兄”和“弟”两种意思,而在汉语中,则是指“兄”或“弟”一意。如果学生对词汇文化的差异不了解,在具体应用中就会出错。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有效渗透文化差异,教师可以通过中外文化对比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从而让学生有效掌握词汇的具体应用,提升学生的外语专业水平。

4.4阅读与文化差异

阅读作为高校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学好外语,积累外语知识的重要途径。目前来看,高校英语教学中,学生的阅读主要局限于教材和课堂,而文化差异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在这种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学生的阅读质量得不到提升。基于文化差异,要想提高高校外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延伸。多媒体资源丰富,在多媒体环境下,教学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来增进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到更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4.5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

在高校外语教学中,教学的主体为学生,而学生文化差异意识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外语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外语是第二语言,对长期生活在汉语环境下的他们来讲,外语的学习有着一定的难度。对于学生而言,之所以会觉得外语难学,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文化观念不同,在外语的学习中,习惯于用汉语思维来学习。因此,要想提高外语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要立足文化差异来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增进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多读报,在不断的阅读中积累外语文化,了解外语文化,提升对外语文化的认知广度和深度,进而更好地方便学生学习外语。

4.6强化专业教师的培养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如果教师缺乏文化差异意识,专业能力不足,就会影响到外语教学质量,影响到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在高校外语教学中,要想渗透文化差异,提高教学效果,强化教师的培训尤为重要,只有提升教师的文化差异意识,在外语教学中,才能更好地结合文化差异来引导学生学习。高校要定期组织教师文化学习,这种文化学习即包括中国文化,同时也包括外语文化,只有让教师理解、熟悉中外文化,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进而增强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同时,高校要对外引进外教,加强外教与本土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就文化领域开展讨论,从而全面提升教师的文化意识和水平。作为教师,更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跨文化教学能力,进而更好地服务英语教学,指导学生高效学习。

结语

综上,高校外语教学中,文化差异给外语教学带来了不小的阻碍,在这种文化差异下,很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影响到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高校外语教学中,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文化差异,要将文化差异渗透到外语教学中去,立足文化差异来引导学生学习外语,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外语素养。

参考文献:

[1]史丹丹.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培养方法[J].校园英语,2017(21):18.

[2]张亚丽.高校外语教学与文化差异[J].校园英语,2017(10):23.

[3]刘茜,李清平.人格心理学视阈下的高校外语个性化教学与评价模式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8(01):134-138+142.

[4]杨清玉,贺梦依.论高校外语教学中的价值观导入[J].课程教育研究,2016(38):84+140.

[5]朱柯嘉.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创新[J].校园英语,2016(24):4-5.

高校外语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外语教学;趋势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浪潮迅速席卷全国,并给高校外语教学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外语教学,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的融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平台,彻底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了教师、学生与教学资源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所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对学习的需求,有利于提高高校外语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一、基于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优势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深入高校外语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互联网技术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对提高高校外语教学效率与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互联网技术在高校外语课堂中的应用彻底转变了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为外语课堂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方法,满足了高校外语教学不断发展的需求。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读、写、听和说有效地应用到课堂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更直观、更简洁的课堂氛围,所以互联网技术在高校外语课堂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二)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将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生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培养。在互联网共享的氛围中,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内,只要具备上网条件,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实现教学,而且可以共享更多的学习资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所以相较于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互联网背景下的外语教学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并且资源丰富,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学习需求。

二、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在互联网信息化的影响下,微课、慕课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出来,推动了高校外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也将是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一)微课教学模式。微课(MicroLecture),是由美国的DavidPenrose提出的,逐渐应用到我国的教学中。微课是将教学视频为载体,将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重难点或者教学环节等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所以微课的核心内容就是教学视频,将教学知识点制作成5~8分钟的小视频,再通过互联网平台共享给学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微课也是翻转课堂的基础,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延伸。在高校外语教学中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在重难点的地方学生可以反复学习,将知识不断内化。另外,课后检测和反馈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调整。所以微课教学模式是对高校外语教学的进一步完善,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学发展的主流趋势。(二)慕课教学模式。慕课(MOOC),是近年来涌现出来的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受到很多学生的喜爱,同时对高校外语教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内有很多学者对慕课教学模式进行了大量研究与实践,结果表明,慕课教学模式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组织学习能力以及外语应用能力等都起着有效作用。作为翻转课堂的一种崭新教学模式,慕课可以将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新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尤其在互联网已经普及的今天,将会受到广大学生的追捧,所以慕课教学模式将会是高校外语教学的重要趋势。目前,已经有很多高校开始引进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突显出来。但是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由于教学资源丰富,教师应该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资源与方法,并设计一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活动内容。在学生自主学习阶段,应该以语言输入为主,通过视频可以反复学习慕课。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应该以学生的语言输出为主,让学生用口语的形式展示学习的成果,培养外语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除了以上这两种新的教学模式以外,比如利用微信等平台的教学模式也受到广大学生和教师的关注。通过微信平台,教师可以实现与学生的实时交流与讨论,利用朋友圈为学生分享学习资源,创建微信群与学生探讨学习中的问题等。作为一个互联网平台,微信的移动性和随时性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实现了高校外语教学的多元多维互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更轻松愉快地学习。最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将成为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教育信息化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限制,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了学生对外语教学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提供新的教学资源与方法。但是教学模式新旧交替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

参考文献:

[1]钱亚丰,王晶红.“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英语教学转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6):148-149.

高校外语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共享学习空间;高校外语教学;教学挑战;应对策略

一、引言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外语教学带来了重要影响,外语教育也迎来了诸多挑战。在外语教学领域,技术的广泛使用推动了教学思维的发展,让合作学习模式得到建设和应用,外语教学获得了教学实践平台。通过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给学生建设共享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外语学习环境,可以有效应对教学挑战,优化外语教学效果,让学生提高外语学习能力。

二、共享学习空间视域下高校外语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理论知识。共享学习空间视域下的外语教学要积极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语学习是自我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教师要先辅助学生设计学习架构,支持学生获取外语知识。同时学生通过小组活动,从不同视角出发展开讨论学习,学生利用个体思维完成学习目标。共享学习方法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参与到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共享合作的过程,个人思考和共享形成动态关联。学生个人思维在合作学习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外语教学面临的挑战在于个人思维和团体思维的冲突,利用学生个人思维建构外语知识体系。外语教学要求学生之间协作学习,要求学生使用计算机共享知识。在此过程中计算机技术成为影响外语教学的变量,成为外语教学环境的重要部分。(二)教学技术。如今外语教育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应用程序和社交媒体在学生学习生活中承担重要角色,信息技术让学生可以在任何空间和时间获得信息,让学习途径得到拓宽。如今教育领域愈发重视兴趣教学和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给外语教学带来极大便利。合作式学习方式逐渐成为一种效果明显的学习方式,但是高层次的深入合作在教学上难以实现。合作学习质量受到学习技术的影响,信息技术未能创建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学生没能获得理想的学习体验,造成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无法取得高质量的成果。外语教学仍然面临着技术挑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建一个科学的学习环境成为当前热议的话题。教师还需要从技术视角,利用更先进的技术建立共享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自由互动的学习环境,支持合作式学习的开展。(三)教学设计。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对教学活动进行预设,缺乏开放性技术环境,活动目标相对死板,是一种规范性强的活动计划。但是事实上教学设计应该是给小组活动和知识建构提供资源,学生的学习环境应当利用移动设备和社交软件,给学生提供开放性的环境,给予学生自我控制的职能[1]。如果教师存在指导不足的问题,学生难以展开合作活动,出现解释活动、争论等现象。为了辅助外语知识的建构,教学设计要注意推进学生交互合作,引导学生利用外部教学资源实现学习。教学设计需要分清社会实践和个体实践的差异,学习背景会对学习任务产生直接影响。由于学生被当做参与学习的个体,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提供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源,要利用任务型教学设计和监控,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个性化学习经验,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反思能力加以培养,建构多元化技术环境,辅助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展开监控,干预学生的学习活动。

三、共享学习空间视域下高校外语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充分利用教学技术展开教学设计。高校外语教学在设计上常常涉及学生利用共享空间展开小组合作,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完成合作学习。外语教学设计关键在于学习任务的布置,引导小组学习的开展,让学生受到任务驱动从不同思维角度展开讨论学习。设计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将个体活动和小组活动加以融合,形成概念图。在教学设计中十分关键的一点在于小组合作解决学习困难,形成语言环境,更有助于外语习得。利用共享学习空间,结合通信工具,可以让学生进入一个科学的学习环境中,在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展开有针对性的讨论,让学生思维发生碰撞,从而完成知识的建构,方便于学生修正外语知识[2]。外语学习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外语知识体系的构建受到学习环境的限制,学习环境主要包含学生学习目标、教师功能、小组目标、课堂氛围等。在高校外语教学中要兼顾差别巨大的个体需求,还需兼顾整体教学目标。因此要求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掌握每个学生的认知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建设多媒体学习环境,让水平不同的学生可以得到适合的学习环境,让能力不同的学生得都能完成学习目标。教师设计教学任务要注意团队配合,让成员个人观点在共享空间支持下得到共享和创新。以市场营销专业外语教学设计为例,教师提出小组合作目标,设计洗发水品牌的英语营销方案,要求学生利用共享外语空间完成讨论活动,并提交一份营销方案。学生使用网络空间进行讨论,讨论过程可以受到教师的监督指导,教师在网络空间随时查看各个小组的讨论,在学生出现困难或者偏题时及时矫正学生。(二)建设个性化和共享学习空间。为保证外语教学的有序进行,要具备一个兼顾个性化和共享的学习空间,要给学生提供特殊的学习环境,尤其是外语教学对于学习环境提出更多语境要求。学生将作为教学的中心,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引导学生进行自发学习。教师要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让学生自己设定学习目标,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做的是利用学习兴趣进行引导,驱动学生进行学习。教师要为学生创建一个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活动展开监控,给学生建设学习环境。学生学习是一个连续性过程,处于外语环境中,通过不同学习工具的辅助,让学习目标得到实现。教师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空间要注意整合学习资源和经验,推动终身学习意识的建立,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要创造个人学习环境,教师要建设外语学习环境,通过学习环境的设计,让学习资源、学习工具满足学生个人学习需要。此外,教师要构建共享学习空间,提供给学生相互学习的需要。学生个人学习环境对于学生体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学生学习能力和注意力较为薄弱,就会造成学生无法在个人学习空间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3]。还需要利用共享学习空间,让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接受学习能力强学生的带动,提高学生整体水平。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出监督督促的作用,通过评估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以市场营销专业外语教学为例,教师设计共享学习空间前要利用问卷和测试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学习能力。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英语水平,将共享学习空间的资源设计成阶梯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英语评级优先学习适合的内容,逐渐提高英语水平。学生登录共享学习空间后,先填写本次学习规划,自行设定学习目标以及时间,系统会根据学习规划提供对应的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在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学习时,小组成员开通聊天室,在聊天室中使用语音进行对话,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端可以监控所有小组的聊天室,参与到学生讨论中,进行一对一指导,教师也能通过回放讨论过程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从而给学生提供指导意见,引导学生改正问题提高学习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先分析了在共享学习空间视域下高校外语教学的挑战,外语教学应用共享学习空间主要面临着理论知识、教学技术、教学设计三方面的挑战。对此本文提出高校外语教学的应对策略,高校要充分利用教学技术展开教学设计,积极建设个性化的共享学习空间。善用共享学习空间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互动的学习环境,展开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平洁,屈文,鄢友娥,等.网络共享资源在高校药理学教学课程上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33):46-48.

[2]高小茜.“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统一教学质量评定体系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7):134-135.

高校外语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跨文化;高校;翻译人才;培养

1浅析当代高校外语翻译教学的现状

1.1缺乏跨文化理念。国与国之间有很大的文化差异,外语教育是跨越文化进行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高校翻译的教学情况来看,外语教师仍需继续转变教学理念,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培养不够、重视不足。在这种情况下,翻译教学中的跨文化理念的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一定范围内影响了学生提高自身的翻译素质。所以,外语教师仍需不断转变理念,使教学跟上时代的发展,同时,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一定的跨文化理念,让学生有所认识,才能更加透彻地认识到翻译的地位。1.2忽视语言文化的差异性。翻译是两个地域的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之间进行的交流与转换。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求译者熟知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如果学生在翻译之前未能充分地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就可能会造成翻译译文不能准确表达原文含义的情况。所以,学生非常有必要了解和熟知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以便译文能达到“忠实、通顺”的要求。然而,目前大学外语翻译教学现状并不能让人感到乐观。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对语言差异、文化差异重视不足,只是简单的把翻译理论和技巧传授给学生,学生不能够获得深刻的理解,导致翻译译文只是流于表面,对源语言的文化背景缺乏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学生进行翻译工作的整体性,不利于学生翻译技能的提高。1.3学生翻译意识和能力较弱。近年来,我国的大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各个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翻译能力有高有低。部分大学生缺乏扎实的外语基础,面对难度大的翻译课就有些力不从心了,翻译技巧不能灵活掌握与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就会减退,对外语翻译的学习缺乏信心,也没有耐心。任何课程的学习主体都是学生,在翻译课堂中也应该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然而,许多高等院校的翻译课程教师仍然受到了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样大学生就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学习被动且没有足够的兴趣与耐心。这样的话,学生不但难以激发对外语学习、翻译学习的兴趣,缺乏足够的动力,而且对外语教学、翻译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严重的负面作用。

2基于跨文化视角的高校外语翻译人才培养措施

2.1提高学生对于语言文化差异性的认识。培养大学生的翻译能力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努力且非常艰巨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翻译能力,让大学生可以获得更大的发展,那么就有必要提高他们对语言以及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然而,在教学实际中,许多大学生都把重心放在了翻译本身上,忽视了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很多学生在实际的翻译中不能准确表达意思,对翻译的自信心不足。所以,为了培养更多的更加专业的翻译人才,有必要提高学生对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的理解。要达到这一目标,不但要求教师本身要深刻地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知识背景,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并且要求学生在翻译的时候要积极地收集相关信息,以便在开始任务之前能够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这个基础之上,学生才可以使自己的翻译水平得到提升,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2.2加强翻译基础的实践练习。2.2.1归化策略。这里说的归化策略,指的是译者以目的语的读者所在的地域为基础,将那些具有地域性或者异质性的因素转化为目的语的读者可以理解的内容,这样,目的语的读者在阅读时就可以对文章比较容易理解,不需要花费太大的精力去理解,还可以从文章里获得对不同文化的体会。西方人在描述同一个事物或者内容时,由于语言层次的差异,在表达上会有更明显的不同。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中国人在表达时比较习惯以人为主体,而西方人在表达时则比较习惯以事物为主体。所以,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就需要对此做出恰当的调度,当然,还必须有效地维持原文的语言特点。如“Themorningsungreetedusaswecameoutondeck”,翻译成汉语为“我们站在船板上面看见了太阳慢慢地升起在海平面上”,那么在原句中主语是“Themorningsun”,可是在汉语中,主语则是“我们”。此外,汉语和英语在语言搭配上、习惯用语上也有着一些不同。因此,在英汉互译时,译者还需要根据目的语的读者的文化诉求来对一些术语做出对应的翻译。比如“head”这一个词在不一样的语境中,意义也是不一样的,甚至意义间还有着非常大的不同:ShehasagoodheadforChinese.(她的中文素质很好。)He’sgotaseriousheadinjury.(他头上的伤口特别严重。)Thedinnercostusthreedollarsahead.(这一顿饭我们人均消费3美元。)通过例句中“head”这个词的翻译,就能发现,在翻译中必须结合目标读者的语言文化特点,做出相应的术语变换,这样才能使翻译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2.2.2异化策略。异化策略,指的是目的语的读者与译者互相接近翻译,换言之,指的是译者在翻译时,要把目的语文化作为工作之本,有效地保存目的语的语言习惯、文化特点等,这才可以让读者更好地去感受目的语国家的风俗习惯。若是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碰到了难度较大的文章,很难直接地从正面来进行翻译,那么不妨从反面进行翻译。另外,学生在翻译的时候,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保证翻译更接近原文的含义。如“Everyonefeltner⁃vousthatevening,andtheyallwentabouttheirworkinanunusual⁃lycarefulmanner.”翻译成汉语就是“那个晚上,大家都不似平时那样放松,每一个人都特别小心翼翼地干自己的事情”。如果译者对这句话中的“Everyonefeltnervousthatevening”只做正面的翻译,那么译文就是“那个晚上大家都特别焦虑”,这样翻译就显得特别生涩,读起来不够自如,因此就需要对这句话做异化处理,翻译成“那个晚上,大家都不似平时那样放松”。在语言运用的习惯方面,汉语一般都是主动语态,而英语则大多都是被动语态,因此在进行翻译的时候,教师就要请学生认真地思考汉语语言习惯和英语语言习惯的不同,让学生逐渐习惯英语中的被动语态表达。如“Individualizedtutoringcanhelpstudentslearnverywell.”如果考虑到英语习惯的被动语态,那么就应该译为“个性化指导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好”。2.2.3虚实转化策略。学生在做翻译时,特别易受东西方语言文化差异的影响,导致不能准确翻译,进一步致使读者不能准确理解。教师在教学时,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不要仅仅关注字面上的意思,而应该翻译出其背后隐含的意义来。如“Ishouldhavebeenalmoststupefiedbutforonecircumstance.”这句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到虚实转化的策略,翻译成“要不是发生了其他的事情,我就在那里目瞪口呆地一直待着了”。译文中“目瞪口呆”这个四字成语特别好,能够很好地表现出原文的内涵。在翻译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将原文里比较抽象的概念做一些形象化处理,也就是要灵活地处理原文里的一些词汇与短语,使之更加具体化。如“Duetopoormanagement,theventureisnowattheendofitstether.”的时候,学生就可以把“endofitstether”翻译为“面临倒闭”,而不是“绳子的尽头”,前者就比较具体而形象,后者则显得过于抽象了,那么整个句子就可以翻译为“公司在运营过程中由于不恰当的决策,导致面临倒闭的危险”。2.3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创新。在传统翻译教学中,大多都把重心放在了英汉翻译上,而忽略了汉英翻译的教学。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甚,科技、文化、商务、教育等交流与融合也不断深化。翻译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要想在自己的工作上做到游刃有余,就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跨文化对话的能力,还要熟悉文化、科技、地理、政治、法律、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发展需求和社会的需要,高校在课程改革中应加入综合文化知识课程,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地改进与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融入混合式教学、任务型教学方法。此外,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汉英翻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使其翻译水平能够有质的提高。

3结束语

高校外语教师应担负起应有的使命和担当,需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外语语言运用能力,尤其是翻译能力,培养能够服务国家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杜文.河南省翻译人才供求情况及对策研究[J].外语广场,2019(11):48-49.

[2]沈学恩.面向市场的商务外语人才培养研究[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11):180-181.

[3]陈梅梅.高校农业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评《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外语》[J].中国食用菌,2019,38(10):9.

[4]刘彪.校企深度融合视阈下广西高校外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国际公关,2019(8):32-33.

[5]闫文英.外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9(7):62,64.

[6]师坛.“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翻译人才培养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19,32(6):92-94.

[7]莫晨莉.高校外语翻译教学策略研究——评《外语翻译理论与技巧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9(3):121.

高校外语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学;问题;策略

在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无论是互联网还是多媒体,这些相对先进的技术形式已经逐步深入到了多种行业当中。并且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推进进程当中,如果可以科学合理的将这些技术应用其中,势必可以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所以,信息化教学才在近些年的高校外语教学过程当中普遍推广,分析其具体的应用策略是尤为必要的

一、现阶段高校外语教学信息化普遍暴露出的问题

1.缺乏相应的外语教学资源。在教育教学制度不断改革的背景之下,现代科学技术也实现了本质上的突破与发展,并且有多种多样的教学课件出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现阶段的教学资源。比如微课程,或者是多媒体的视音频文件,都成为了现阶段高校开展外语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可是,许多时候教师却没有在日常外语教学过程当中合理对这些资源进行利用,这样就导致了信息资源的建设不够全面,管理以及发展缺乏相应的架构,最终严重导致了信息资源使用过程没有与资源建设本身相融合,最终严重导致了优秀的信息资源使用遇到瓶颈。2.没有完善的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作为保障。目前高校没有相对专业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已经成为了阻碍我国高校外语教学发展的关键性原因。尤其在信息技术日益推广的当下,许多高校由于受到了资金方面的影响,以及受到自身发展实际情况的制约,导致了许多的信息化设备都没有更新。例如语音教室当中学生使用的语音电脑播放装置已经是多年之前的,里面许多的音频资源都已经不是目前高校外语教学的课程标准以及相关考核要求,因此这就导致了信息化外语教学没有办法贯彻落实下去,同时也没有办法满足更多师生的实际要求,对于高校的长久发展来说是尤为不利的。3.信息化教学方法落后以及应用水准欠缺。首先,从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角度来看,目前高校信息化教学方法的选择依然需要不断创新,这是因为大多数高校依然存在信息技术掌握不够全面,并且没有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的情况。大多数教师在进行外语课程教授的时候,会依然选择填鸭式的灌输模式,这样就导致了学生没有办法掌握专业的知识以及相对娴熟的操作技能,进而使得信息化教学的优点无从体现,既没有办法体现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也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其次,信息化教学的应用水准欠缺,主要表现为即便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软硬件设施,例如多媒体教室、外语教学听力场所等等,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却始终没有向所有师生开放。甚至许多高校这些场所都是形同虚设的,学生一个学期也不一定可以有一次机会来到这些教室上课。长此以往也就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如果只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授课,或者是利用简单的视音频播放形式开展教学,势必影响信息化教学的根本效果。

二、未来高校外语教学信息化改进策略

1.注重外语资源的建设与完善。要想加强外语资源的建设,就必须要有相对完善与科学的外语资源管理制度作为约束和保障。目前,高校理应注重在资源管理方面加大相应的资金投入力度,并且通过略微完善的信息化教学机制,从而努力构建与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化优质教学环境。与此同时,完善的软硬件设施以及教室门正确的教学观念,都将成为先进技术不断引入和应用的关键。此外,还可以根据信息化平台本身的特点,进而建立与构建完善的外语信息资源平台,通过多方资料的整合,进而打造外语考试资料库和专业只是平台。为学生进行考试以及相关外语专题讨论提供必要的场所,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学习资源以及发展空间,对于形成相对完善的外语资源管理制度以及增强外语资源建设,确保高校早日实现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尤为必要的。2.培养更为完善和专业的教师队伍。针对高校的实际情况,培养以及建立一直相对完善专业的教室队伍,是确保高校信息化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尤其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高校的外语教师就应该将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所革新,只有不断接受全新的事物,才能够在日常的外语教学过程当中实现对教学思维的革新。首先,教室需要不断对自身对信息化素养进行提升,并且客观意识到信息化教学对于高校外语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在实际的生活当众,也可以不断学习相对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这样才能掌握实践操作的能力。其次,则需要针对高校外语教学知识的实际特点,将其与信息化教学方式进行融合,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内容。通过科学合理的利用信息化技术,比如视音频软件或者是多媒体课件,从而进行必要的辅助教学,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最后,通过教师的引导,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进而养成相对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提升之后,加之高校为其提供的必要岗位培训活动,都可以切实提升教师掌握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水平,最终促进高校外语信息化教学的顺利推进。3.优化以及完善教学方法。未来高校外语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应该尝试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确保信息化的多元化教学得以实现,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准。比如可以依据信息化教学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现在已经存在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对未来的教学计划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这样才能实现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化教学目标。同时还可以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服务模式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新途径,例如可以选择远程点播课程的方式,使得学生和外教之间形成一种线上的远程教学模式。这样学生将会更为全面的感受到信息化教学的乐趣,同时也确保信息化教学效果得以提高。4.完善信息化教学设备。高校要想切实推进和开展外语信息化教学,对现有的信息化教学设备进行革新和完善是尤为必要的。因为信息设备本身也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与保障。所以,未来需要高校加大对这类设备购入的资金支持,同时要确保设备本身是先进的。只有尽可能创造优质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才能将传统的信息化教学中普遍暴露出的问题进行解决,最终确保信息化教学工作的顺利推进。5.将完善的理论知识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相结合。将完善的理论知识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相结合,主要是要求教师将外语课堂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和现代化的信息化教学技术之间实现融合,这样能够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掌握知识,并且使得学生能够形成自我求知和自我学习的能力。这也要求教师在准备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高校外语教学活动之前,针对信息化教学本身的特点依据高校外语教学的学科教学内容与目标,最终将传统教学和信息化教学的优点进行融合,最终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能力,确保信息化技术可以在高校外语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

三、结束语

在教育教学制度不断改革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无论是哪一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从教学目标到教学手段革新方面,都不难看出,其已经无法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受到了时空等多个层面的阻碍,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而高校作为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的关键性场所,此时开设的外语教学工作更是目前高校学生平时接触较少的学科,其本身具有一定的陌生性和复杂性。但这并不能更改其属于高校学生重点学习的科目之一。所以,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来看,这就非常需要高校的外语教师形成并且逐步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并且能够对自身传统的教学思维进行个性。通过掌握信息化技术的相关内容,从而将这种先进的技术合理应用到高校外语教学过程当中。只有科学合理的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高校外语辅助教学,才能切实提升高校外语教学水准,帮助高校学生切实提高外语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尹丽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

[2]郇怡斌.提升高校外语教师信息化能力策略探究[J].智库时代,2019.

[3]鲁晶晶.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探析——评《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9.

[4]甘茂华.外语院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及策略探析——以四川外国语大学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

高校外语教学范文篇8

一、CBI教学理念以及实施的必要性

(一)CBI教学理念。CBI(内容依托式教学)是指在某种主题内容或是某个学科教学之上构建语言教学,并结合学科知识学习与语言学习,在加强学生认知能力和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整体语言水平的一种教学理念。它最核心的理念是强调将学科知识和语言学习充分结合到一起。CBI教学理念并不是一个直接的学习目标,而是通过以目标语为工具来获取学科内容知识,让学生能够在掌握学习内容的过程中进行外语学习。与此同时,这种教学理念也统一了学科内容知识与语言形式的学习,减少了语言学习与学科知识学习在教育环境中分割状态的出现,主张让学习者借助具体主题的学习来掌握语言。CBI教学理念是以关于二语习得和认知科学的研究为主要基础的,所以具有有效性、可实践性以及较强的理论基础等特征。(二)CBI教学理念在新疆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实施的必要性。一直以来,新疆的高校外语课堂教学所采取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的传统型,所以教出来的学生虽然具备牢固的语言基础知识,但是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进而导致所学的外语成了哑巴外语。尤其是在2004年实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之后,大部分的高校都采取了所规定的教学模式进行外语教学,但是最终的结果并不是很理想。因此,在新疆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中应用CBI教学理念是非常有必要性的。首先,学习者的自我提升。学生在步入高校之前已经学习过一段外语了,普遍有一个良好的语言基础。但是步入大学后,所学习到的模式是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有一部分的学生外语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CBI教学理念正好可以满足其需求,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交流和专业学习服务的。学生一旦意识到其中的重要性,就会被激发出学习外语专业的热情,从而有效加强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外语教学改革的发展。其次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增加。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开始增加,并且要求也更高。但是现阶段在校大学生只是掌握了基础的外语课程和外语语言知识,毕业之后却发现无法用不上。这种传统的语言学习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了,所以高校应培养复合型的外语人才,而在此基础上,CBI教学理念就十分重要了。

二、新疆高校外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一)所开设的外语语种相对较少。在新疆高校外语教学中,传统的第二外语语种除了俄语和日语之外,其他语种开设的相对较少,例如法语、西班牙语和德语。虽然有的高校开设了第二外语语种,但是后都因为影响力不大、规模较小、时间不长等等原因发展的不是很乐观。新疆地区整体上的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在进行内地英语专业研究生报考时,都存在着缺乏第二外语语种的问题,很多高校对此设定了一定的条件。除此之外,除新疆地区外的英语专业研究生很少会选择来新疆地区进行英语专业的学习,所以造成了人才交流与培养之间的矛盾和影响。同时,新疆高校外语教学并没有开设与本地区连接紧密的周边国家小语种,例如乌兹别克语、吉尔吉斯语、哈萨克语等等,这与现阶段的人才需求严重不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周边国家与新疆地区的贸易往来和交往。(二)学生大部分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和语言障碍。首先是心理障碍。新疆高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来自于落后和偏远的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学生没有构建起良好的外语综合训练能力,甚至有些学生没有接触过外语课程。这样就会导致出现语法知识薄弱、词汇量少、发音不准等问题,对于大学后的外语课程更是无法适应,从而造成心理障碍的激发。基础较差的学生很容易出现情绪的焦虑或紧张,导致不听课和放弃学习外语,再加上高校没有明确要求外语学习成绩,所以主动放弃外语的学习,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树立起较强的竞争意识。其次是语言障碍。新疆高校外语课堂普遍使用的教材是外语和汉语相结合的教材,一旦学生不具备优秀的汉语基础,就会影响到外语的学习。与此同时,由于新疆过于宽广的区域,南北经济以及教育水平发展的不是很平衡,所以一些地区除了双语教学的学习之外,还增添了外语教学的学习,从而导致了全部课程都无法保证顺利的开展。除此之外,学生外语能力不一,进入高校后更是形成了两极分化的状态,学生缺乏一定真实的语言环境,更是无法挪出时间来学习外语课程,进而导致产生了一定的语言障碍。(三)学生缺乏一定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在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学习动机是能够直接对其造成影响的因素之一,主要表现为对外语语言学习的求知欲和强烈愿望,通过学习动机的强化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外语的动力。但是在实际的外语学习中,新疆高校学生并没有将外语看作是一种交际工具,所以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是很高。除此之外,再加上学生没有掌握一定有效学习外语的方式,无法获得实际的成绩,也就没有信心继续外语的学习。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缺乏也是导致新疆学生不愿意学习外语的原因之一。

三、基于CBI教学理念的新疆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教学材料。真实的语言环境和具有趣味性的主题教学内容是CBI教学理念及其教学模式的核心元素,从而提高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感受外语,掌握外语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所选取的教学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直接影响到真实语言环境的创造与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我们在十几年间所使用的外语教材已经导致学生养成了“学了也没用”的想法。因此,我们应选取符合不同需求、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外语教材,这样才能够改变目前高校外语教学的现状。新疆高校外语教学应多选取符合当地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的教材。与此同时,高校外语教学广泛应用了网络以及多媒体,能够将外语影视材料在外语教学课堂上播出,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语境,将视觉与听觉充分结合到一起,借此促使学生体验和学习存在于真实语言环境中的外语文化以及语言。电影语言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以及听力水平,从而为学生创造了真实的材料和良好的条件。所以,在新疆高校外语课堂可以通过播放外语原声电影来让学生处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之中,有利于互动式学习的进行和构建。(二)课程设置。教学实践与教学理念之间所存在的关键环节就是课程设置,它在宏观上规定了课程内容。首先,它规定了课程设置的方向,带领着教学往指定的方向发展,强调了其中的重点。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会导致思想被束缚,走上错误的道路。CBI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主张的是理解性输入,进而提高目标语的掌握效果和减少目标语的学习难度。所以,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自身状态,创设多形式、多教材、多层次的外语教学课程,并且增加选修课程的形式、范围以及内容,甚至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来进行外语歌曲或外语电影的课程。换句话来说,就是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就应根据现实情况的需求来进行安排,而促进课程设置方面的改革有利于转变以语言形式为主的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向内容依托式教学发展,从而有效增加外语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三)培训教师。基于CBI教学理念的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应提高对授课教师的要求,教学教师应精通外语以及学科必备知识,同时还应具备综合二者的能力。CBI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都强调了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能和优秀的知识结构,由此可见,基于CBI教学理念的新疆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应加强高校对教师的培训项目,教师培训的成功或失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CBI教学理念的成功或失败。除此之外,教师的培训项目应通过合作项目的方式来进行,也就是外语教师、理科教师与文科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并且教师还应不断加强自身组织课堂与课堂设计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四)测试和评估方式。在传统的高校外语教学模式中,评估和测试学生大多数是通过综合评价体系来开展的,要求学生完成与语境脱离的测试任务。但在基于CBI教学理念下的高校外语教学模式中,测试和评估学生是不能够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的,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CBI教学环境下所学习到的内容和信息是处于真实语境之中的,是存在于具有互动性、依托性的评估测试体系。CBI教学理念主要是让学生完成沟通和交流层面的学习任务,并在特定的真实语境下进行技能的测试和评估。所以,基于CBI教学理念的新疆高校外语教学模式所运用的评估测试途径不应是孤立且简单的,也不是分析目标与的语言结构,而应是测试学生对某一主题来表达自己或整合信息的见解能力。

综上所述,新疆高校外语应多开设关于实用小语种的课程,不断加强外语教学的整体水平,同时提高区域文化和经济方面的交流和沟通能力,从而促使新疆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与外语人才培养现状相符合。与此同时,新疆的整体发展是离不开高技能、高素质的外语人才的。新疆高校外语教学应在掌握语言学习一般规律的同时,了解外语学习在多元文化环境下所具备的特殊性。新疆高校外语教师应总结新疆学生独特的英语学习特征,创新教学模式和改进教学理念,从而寻找到一条基于CBI教学理念并适合新疆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之路。

作者:阿依努尔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贺根有,李晓娟.基于CBI教学理念及主题教学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7):147-153.

高校外语教学范文篇9

论文摘要:郑州市各高校基本处于自成一体和自我封闭状态,高校间教育教学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和低层次重复。郑州市高校外语教学资源目前面临外语教学资源整体相片不足、重置与闲置现象严重、分布不均、网络外语资源开发不足等诸多问题,在网络时代,迫切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在借鉴国内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提供郑州市高校外语教学资源开发与共享支持体系,构建郑州市高校外语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现高校间外语资源的开发与共享。

目前,随着高校的连续扩招,国家投人的相对减少,郑州市教育教学资源相对紧张;此外,郑州市各高校基本处于自成一体和自我封闭状态,高校间意识上的“围墙”仍未打破,高校间教育教学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和低层次的重复。作为高校教学资源一部分的外语尤其是小语种教学资源仍然稀缺,鱼待解决。信息网络时代的最新发展给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基于这一现实,笔者选择本课题进行专门研究,试图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以期推动郑州市高校的办学质量和综合实力的迅速提高。

一、郑州市高校最新地理分布

1.分布特点:四足鼎立、四面开花

目前,郑州市共有四个大学城,东边是位于郑东新区的龙子湖大学城,目前由包括郑州航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中医学院、河南教育学院、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郑州经贸职业学院、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河南电大、郑州电大等13所院校组成;西区大学城主要由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组成;南区大学城由河南工程学院、中原工学院、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组成;北区大学城由中州大学、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以及郑州艺术学校组成。而且,在市区还分布着河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河南财经学院、河南农业大学、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以及一些没有搬迁到新校区的老校区。从总体上来讲,郑州的大学城形成了“四足鼎立”、“四面开花”之势,从东南西北四面完成了对城市的“包围”。

2.地理分布带来的问题与挑战

郑州市高校目前“四足鼎立”之地理分布格局,既有集中的特点,又相对分化。一方面,大学城的建设把一些原来相距比较远的高校相对集中起来,为以后同一大学城内的合作管理和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地利”;另一方面,四个大学城地理位置上的鼎立局面,高校的自成一体和自我封闭,高校间教育教学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和低层次的重复开发,不利于大学城之间的合作与教育资源共享,也不利于郑州市高校教育资源的整体优化配置和共享。因此,集成教育资源,扩大教学资源共享,构建郑州市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网络开发与共享平台,显得十分必要,也是郑州市高等教育实现资源整合和管理优化发展的一大挑战。

二、郑州市高校外语教学资源的使用现状分析

1.外语教学资源整体相对不足,外语特别是小语种教学资源紧张尤为突出

目前,郑州市本科院校基本上都开办有英语专业,但是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单一,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除了河南中医学院开办医学英语,其他诸如河南商专开办经贸英语、旅游英语外整体相对偏少;在小语种方面,除了郑州大学开办有俄语专业、德语专业、·日语专业、法语选修课程以及郑州轻工业学院开办有韩语(朝鲜语)专业外,其他高校几乎没有小语种专业,在外语专业分布上基本呈现英语独大、小语种贫乏、专业英语课程设置滞后、整体外语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特点。

2.外语教学资源重置现象严重

虽然郑州市大学城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高等教育资源在地理位置上的相对接近与集中,但是由于高校间意识上的“围墙”仍未打破,加之迎评工作,很多高校贷款新建校区、重购教育教学资源,但总体利用率较低,而且还贷的压力多少分散了投人教育教学的精力。如果能将某些硬件教育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如电子图书资料库共享,很多学校就无需再购置,就会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

3.优质外语教育教学资源闲置现象严重

郑州市高校拥有大量的外语教学成果奖、特色外语专业、精品课程、优秀教材和优秀多媒体课件,这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往往评完即止,最多仅受益于其所在学校,造成全市优秀外语教育教学资源闲置现象严重。

4.外语教学资源分布不均

郑州市高校在学校层次和学校类型上有很大的差异性,有些学校外语教育教学资源充足,而有些高校则匾乏;每所学校也各具特色和优势,校内学科间教育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这些均会导致弱的更弱,强的更强,抑制了高校的全面发展。大学城以及各高校建设的时间先后以及经济差异也导致了教学资源的分布不均。

5.网络外语资源开发不足

网络以其高效快速著称,教育教学领域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克服校园间的局限,解决资源数量少、资源分布零散、资源重复率高的弊病,实现高校教育教学资源大范围的共享和复用,大面积、大幅度、高效率提高郑州市高校的外语教育教学资源使用效率。但是目前,郑州市各高校在外语专业网络资源开发方面认识不足,投人不够,几乎没有高质量的系统开发。

6.校际缺乏外语教学资源交流合作与共享

目前,郑州市许多高校忙于新校区物质方面的建设,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视不足,而且在体制上“各自为政”,缺乏校级间教学资源的交流合作和共享。长期形成的我国高等教育封闭式办学的传统制约着高校资源的共享,同时高校各自别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心理上的隔阂也使高校的资源共享产生了困难,包括国家投人巨资立项建设在内的优质资源也得不到推广应用。很多高校害怕因为优质资源共享而失去自己的办学特色,从而削弱自己的竞争力,甚至会丧失自己的品牌。因此,必须打破部门、学校壁垒,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促使郑州市各类高校的优质资源开放与共享,让高校优质教育资源成为“一湖活水”,从而提升高校的整体教育质量。

三、实现郑州市高校外语教育资源开发共享的几点建议

1.提供郑州市高校外语教学资源开发与共享支持体系

(1)领导协调。由于大学城各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办学水平、利益诉求、思想认识等各不相同,要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建立领导协调机制非常重要。要建立领导协调机构,制定有关教学资源共享的方案,组织各校的协作,教学资源共享的信息,检查监督各校共享的进展情况,协调各校的利益,及时讨论解决教学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鉴于领导协调机制的重要性,以及政府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主导教学资源的共享,下决心推动、实现共享,主动参与甚至领导学校之间的共享(至少在前期应该这样),出台有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实施意见等。但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不等于政府强制各校进行教学资源的共享,只是体现政府对教学资源共享的重视,利用公权力协调各校的利益关系。

(2)政策导向支持。高等教育政策应鼓励学校之间的合作,引导学校利用教学资源共享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在资源配置、项目审批、专业设置、经费投人等方面对共享项目、共享学校、共享人员予以倾斜,帮助学校消除阻碍共享的政策壁垒,营造有利于教学资源共享的政策环境。如在评审精品课程时,对共享的课程优先审批、优先投入;对联合申报的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优先立项;对共享程度高的专业、课程、教材及学校加大投入;在涉及有关共享的收费时优先审批等。

(3)利益均沾的公平公正分配支持。各校利益诉求不同是影响大学城教学资源共享的重要原因。大多数学校担心本校的利益受到损害,如担心学生修读外校课程影响本校学费收人,教师到外校任教影响本校课程教学质量,外校学生使用本校的硬件设施、实习基地等会影响本校学生的学习等。所以,不管大学城教学资源共享的方式、内容如何,必须坚持利益均沾、互惠互利的原则,各共享高校都能够从共享中获得利益,在制定各种资源共享办法、规定时,要充分考虑参与共享各方面的利益,尤其是名气大、资源富裕的学校要尽可能照顾规模小、资源相对少的学校的利益。

(4)学分运行机制支持。学分制是当前世界各国比较普遍实行的教学运行机制,它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方便学生转学、各学校之间的学分换算、课程学分的互认、按学分收费等。我国当前大部分高校实施了某种形式的学分制,要在大学城实行教学资源共享,就必须在各高校统一学分制的相关规定,如学分与学时的换算标准、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的学分计算、不同难度课程的学分规定、不同层次学校的学分收费标准。没有学分制作为统一标准,大学城各高校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人才培养合作等就很难进行。

(5)经费支持。在实现高校网络资源共建和共享的经费来源上,国外项目绝大多数是以政府资助为主,如eduSource项目的2.5千万美元基金是由加拿大工业部资助,CERES是由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提供资助,OhioLINK的运作的资金是由州政府立法机构批准拨款,而FREE是由50家联邦机构和组织与广大中小学老师共建的项目,其经费来源还是联邦政府机构。

我们建议郑州市政府和河南省政府通过制定经济支持方面的激励性政策,拨出专项资金对资源共享做得好、社会效益大的部门和单位进行补贴和奖励,平衡各方利益。贡献越大的单位,补贴越多。

(6)技术支持。在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方面,国外项目在技术支持方面,多数依赖技术性公司。由于公司的技术力量雄厚,管理机制相对灵活,因此在资源共建共享中,鼓励和吸引公司参与,不仅对于解决工程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很有帮助,而且可以为共建共享工程提供可靠、稳定、专业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为了保证共建共享工程的质量,在寻找技术方面的合作伙伴时,应充分考虑公司的背景、技术力量、资金、管理和信誉度等等参数。

郑州市高校如果要实现跨越大学城疆界的外语教学资源共享体,必须依托先进的网络技术支持,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公开公正科学的原则来选择综合实力强大的公司给我们的资源共享提供安全可靠方便的技术服务支持。

(7)成立郑州市大学城高校教学联合体,为资源共享提供组织保障。国外在资源共享共建方面,许多是以高校或高校联合为主体的,如在CERES项目中,蒙大纳州立大学起着组织和主导的作用;MITOCW则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独立建设;NTU的课程来自50多所大学组成的大学联盟;OLA则是由澳大利亚7所大学共同参与联合组建而成,其课程由32所大学提供。

国内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也大多是以处于同一大学城或者地理位置接近的高校组成高校联合体为主要方式的,如江苏淮安高校教学联合体、徐州高校教学资源共享联合体、盐城高校教学联合体、仙林大学城教学联合体,北京市高校教学共同体,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高教区校际合作委员会等。

因此,郑州市高校在参照国内外高校组织在实现资源共享方面的实践经验基础上,结合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郑州市高校分布特点,可以考虑成立基于大学城的教学联合体或者建立高校联盟,由教育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各高校代表共同组成领导小组,下设教务、后勤、科研、开发等多个小组,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定期开会协商,制定资源共享方案,增进了解,互通有无。还要基于专业学科特点,成立专门的资源共享负责小组,如成立隶属于联合体的外语资源共享小组,专门负责郑州市高校外语教学资源的共享工作。

2.构建郑州市高校外语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建议利用网络先进技术,构建郑州市高校外语教育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平台,拓展网上校园,最大限度地共享外语教育教学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郑州市高校外语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平台包括以下几个子平台。

(1)外语教学规章制度交流平台。郑州市各高校将外语教学规章制度在平台上共享,相互取长补短,促进我市高校外语教育教学管理进一步科学化和规范化。HTtP//:

(2)外语专业建设共享平台。郑州市各高校将部级、省级和校级外语专业建设成果(英语、俄语、德语、朝鲜语、经贸英语、科技英语、旅游英语等专业)在共享平台上展示,让郑州市外语专业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得到进一步推广。

(3)精品课程共享平台。郑州市各高校(也可以包括郑州市以外的高校)将部级、省级和校级外语精品课程在平台上共享,让其他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借鉴学习,进一步提高外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4)外语多媒体课件共享平台。郑州市各高校将优秀外语多媒体课件在平台上共享,供市内其他高校教师参照学习,进一步提高全市外语课堂教学现代化、信息化和生动化水平。

(5)外语教学成果共享平台。郑州市各高校将部级、省级和校级外语教学成果在共享平台上展示,使全市的外语教学成果得到熟知和广泛利用。

(6)优秀外语教材共享平台。郑州市各高校将部级、省级和校级外语优秀教材在共享平台上展示,促进优质外语教材的宣传和推广,也为其他高校在选教材时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优秀外语教材的共同选择,为多媒体课件、精品课程等后续的资源共享铺平道路。

(7)外语电子图书资源共享平台。郑州市各高校把外语电子图书资源系统链接到共享平台上,实现外语图书信息资源共享,可避免重复购买,为成员馆提供各种方式的访问、查询、检索和增值服务,为更多高校的教学科研学习提供信息支持和咨询服务。

(8)外语学术报告(讲座)共享平台。郑州市各高校实现外语学术报告(讲座)在平台上共享,及时自己举办或承办的各类外语学术报告(讲座),有条件的可依托校园网络视频平台网上直播,供其他高校师生观看欣赏学习。

高校外语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语言;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外语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和环节,是高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政治保证。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办〔2004〕16号)中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责任;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而是教授所有课程的教师的责任。所有教师都有必要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具体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方法。本文拟从语言的意识形态指涉功能出发,探讨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

一、语言的意识形态指涉功能

语言通常被看作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文化传承的载体,同时它还具有意识形态指涉功能。语言对意识形态的表征作用源于语言的表意功能。语言的意义本身具有模糊性,语法系统和词汇在词典中的意义只是为语言使用者之间的相互理解提供了基础,但“语言运用绝不仅仅是在交流中产生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它是在社会语境控制下使用的一种文化上的特殊行为、一种在特殊话语场景中作出的特殊选择。”[1](P4)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发话人要根据语境考虑“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并对词汇和语法系统作出相应选择,由此语言的意义才能明晰。在此过程中,发话人所处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价值观、世界观、信仰等意识形态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对发话人及其选择产生影响,给选择结果打上意识形态烙印。因此,语言的意义可以说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进行选择的结果,而且这种作为语言使用者选择结果的意义并不是中立的,往往具有意识形态特征。例如,美国一直以自身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傲,认为其在全球的霸权地位不可侵犯、不容挑衅,所以在针对“9•11”事件的报道中,与有些国家的媒体采用中性意义的“inci⁃dent(事件)”一词不同,美国政府和媒体多使用“at⁃tacks(袭击)”或“terroristattacks(恐怖袭击)”,将美国置于受害者的位置,为美国政府后续采取一系列反击行动提供了理由,也使政府和军队的决策更容易获得美国人民和相关部门的支持。由此可见,意识形态对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而语言使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反过来可以反映和表征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它还与意识形态交织在一起,具有意识形态指涉功能。

二、高校外语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但西方反华势力为维护其国家利益和世界霸主地位从未停止过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祝贺指出,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软实力“六化”战略,即“西化、分化、丑化、腐化、淡化和溶化”,与我们党和国家,特别是青年大学生打一场文化战、思想战、争夺战。[2](P92)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高级外语人才的摇篮,外语专业学生在国际交往中扮演着沟通桥梁的作用,担负着“让中国了解世界”与“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双重重任,他们不但要具备高超的语言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更要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而学生要具备高超的语言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必须加强目的语语言文化输入;若学生的目的语语言文化输入不能达成量的积累,其语言水平就无法实现质的飞跃。但语言具有意识形态理据性,不管是显性还是隐性的,都必然附着并传递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学生在学习目的语语言的同时,也在习得一套新的文化价值体系、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不可避免要受到语言中蕴涵的外来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而这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可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是相冲突的,甚至是有害的。因此,教授外语专业各课程的教师在帮助学生提高目的语语言文化知识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有必要探索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方法,以平衡并消解学生在目的语语言文化习得过程中在意识形态领域可能会受到的负面影响,保证培养出的学生不但语言水平过关,而且思想政治素质过硬。

三、高校外语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既然语言与意识形态交织在一起,语言就不仅是交际的工具,而且还具有传播意识形态并以此影响学习者思想与行为的功能。由此,外语教师也可以以语言为工具,通过导入恰当的语言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潜移默化地消解语言学习中外来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1.利用课前活动,导入中国国情与文化知识。高校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通常将目的语国家文学及文化课程划为必修课,以增强学生对目的语国家社会文化及人文风俗的了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当前有关中国国情与文化的相关课程则极少,甚至没有,再加上网络资讯的发达和外来事物的新奇性对年轻学生的吸引,就使得学生给予外来文化的关注较多,而对本土文化常因身处其中或习以为常则关注较少。外语人才培养中的这种“中国文化失语症”问题导致学生的中国文化理解能力和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欠佳,学生无法有效承担“讲好中国故事”和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同时,这也使学生受到外来意识形态的影响,产生崇洋媚外心理和文化自卑感,降低对本国的文化认同感。近年来,西方国家的圣诞节、情人节和万圣节等传统节日在年轻学生中大肆流行,而中国传统节日受到冷落,就是有力的证据。为平衡外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和中国文化导入失衡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课前活动,加大对中国国情与文化知识的导入。以英语专业的《综合英语课程》为例。教师可以利用该课程课时比较充足的优势,分主题、分阶段地给学生布置课下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方式将中国国情及传统文化的有关内容制作成英文课件,或自配文字、配音的自拍短视频,在课前活动时上台展示学习成果,并鼓励其他同学针对展示内容踊跃提问交流。为促使学生认真对待此类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将小组的整体表现纳入该课程的过程性评估环节。这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中国国情与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理解中国国情与文化的能力,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动手能力。2.利用词汇和语法小知识,批判性解读语言使用背后的意识形态指向。语言使用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种,语言使用者对词汇和语法系统的选择往往与其目的、意志和利益旨趣糅合在一起,具有意识形态指向。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词汇和语法小知识批判性揭露语言中隐含的意识形态涵义。例如,在讲授英语单词“apologize”和“sorry”的区别时,可以插入1999年中国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突遭美军轰炸的事件。该事件造成中方使馆工作人员伤亡以及使领馆舍遭到严重破坏,事后美国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作出道歉,但他们使用的是英语中多用来表达遗憾心情的“sorry”一词,而不是表达真诚道歉的“apologize”。这表明美国将此事划归到意外事件,拒不承认主观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傲慢态度和霸权思想,也揭示了美国一贯所宣扬的珍惜和尊重人的生命的所谓普世价值观和人道主义思想的虚伪性。教师在解释语法结构的用法和功能时可以以新闻报道中的相关语句为例,阐明报道者语法结构选择背后所隐含的报道立场和意识形态倾向。如在新闻标题“WorkersAttackClosureofFacto⁃ry”中,报道者用主动语态描述工人的行为,并且动词选了挑衅性意味较强的“attack”,而在陈述厂方的行为时通过使用名词“closure”巧妙模糊了厂方责任,掩饰了事件的因果关系,给读者造成“责任方是工人”的感觉。对词汇和语法结构选择背后的意识形态操作的批判性解读不但有益于学生准确掌握单词和语法结构的意义与用法,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的社会语境意识,而且也是培养学生抵制语言学习中外来不良意识形态影响的自觉意识的创新路径之一。3.利用课堂活动,实时监督并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变化。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之一。在课堂上教师会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即兴回答、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等,以激发学生开口讲外语的热情,培养他们表述观点、与他人交流思想以及进行辩论的能力。教师可以以课堂活动为契机,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环节和内容,留意学生的思想意识状况及变化,并适时给予正确引导。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综合教程1》为例。在讲授“WhateverHappenedtoManners?”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文明行为和不文明行为,并以实际案例讨论文明行为的重要性,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明观;在讲授课文“HowtoBeTruetoYourself”时,可以让学生讨论诚信对个人以及社会的重要意义,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的教育;在讲授“MyForeverValentine”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在收集并展示西方情人节和中国七夕节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讨论中西方婚姻爱情的核心要素,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并根据课文中描述的父女感情,分享父母对自己的爱和付出,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在讲授“TheLightofDepression”一文时,可以在讨论抑郁症的症状与危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大学生由心理问题引发的矛盾或惨案进行讨论,以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对待心理健康问题的正确态度和方法等。4.利用热门新闻时事,加强政治信念和传统革命精神等教育。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在中外跨文化交流中担负着沟通桥梁的角色,并负有维护国家形象、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务和责任。因此,有必要加强培养他们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坚定信念、对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精神的坚定信心,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适时导入对热门新闻时事的外文报道,对学生进行国体政体、形势政策以及传统革命精神等教育。例如,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两会”召开期间,教师可以在课堂翻译技巧教学中导入会议相关热门词汇或表达的外文形式,以激起学生在课余阅读国内外文报刊和网站对大会盛况的相关报道的兴趣,使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相关外文表达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学习党的执政理念、党领导下的国家在各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及其优越性,使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前进方向、对党的领导及领导能力的信念更加坚定;在学习和弘扬“长征精神”主题活动期间,可以结合口语和写作教学,鼓励学生关注相关报道、收集并用外语讲述长征历史故事,分享学习感悟,使学生在提高语言技能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传统革命精神教育。在全球化不断深入和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外语学习无疑大大促进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促进了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但也为外来意识形态宣传和渗透提供了便利,这必然会对思想尚不成熟的青年学子,尤其是每天接触大量外语语料的外语专业学生产生不利影响。外语专业教师必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贯穿到课堂语言文化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训练中,以反制、消解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可能受到的外来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保证高校培养出的外语人才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够切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赵杰,刘永兵.语言•社会•权力——论布迪厄的语言社会观[J].外语学刊,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