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继续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8-29 17:09:51

高校继续教育

高校继续教育范文篇1

摘要:阐述了开展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了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应关注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实现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的基本措施。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

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不断普及,不断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类历史上知识信息进步的重要标志。图书馆是大学院校提供教学、情报、服务、办学的重要支柱,面对信息化的冲击,必然呼唤与时俱进的重大变革。计算机与现代化通信技术日益广泛应用,促进图书馆各项事业向着自主化、多元化、以人为本、网络化、自动化等方向发展。为保证图书馆能持之以恒地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优越的现代化服务,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巨大机遇和挑战,必然要加强图书馆员素质提高的培训,尤其是进行完善、适时、适度的继续教育,才能与时俱进提高图书馆员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现代化信息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为现代化高校全体师生提高优质的现代化服务,不辜负广大师生的殷切期望。

1开展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1.1目前图书馆员知识过于陈旧,必须及时更新

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普及、深入社会生活,成为社会知识信息进步的重要特征。在此前提下,图书馆作为大学院校提供教学情报服务的重要工具,必须对信息化的冲击,做出与时俱进的变革,以适应时代要求。然而,图书馆情报工作人员由于工作性质的限制,无法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知识老化十分严重。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开展必要的继续教育为当务之急,需要针对知识老化的具体情况提出更新措施、提高图书馆员素质。目前知识老化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图书馆人员要学会使用最新科技成果进行继续教育,不断全面更新知识体系,努力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图书馆专业人员,努力胜任各项图书馆工作,为现代化高校全体师生提高优质服务,不辜负广大师生期望。

1.2继续教育是高校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使得传统图书馆向自动化、数字化转变,这就造成图书馆工作流程、服务模式等都应与时俱进,发生相应变化,满足图书馆文献急剧增长,光盘、电子图书等数字化产品不断增加,图书馆工具计算机网络化的时代需求。然而对图书馆馆员的素质也提出更高要求。图书馆馆员要掌握专业知识,要具备计算机网络能力,掌握信息管理技能。然而这一切必须通过现代化继续教育加以实现。只有通过继续教育,才能使得图书馆馆员掌握专业知识、具备计算机能力、掌握信息技能。也只有通过继续教育,提高图书馆员素质,才能为读者提供优质信息服务,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继续教育还有利于提高图书馆员综合素质,完善敬业精神和工作能力,真正实现办馆宗旨,提升在读者心中地位。

1.3进行必要的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学科研服务的需要

高校图书馆为学校教学科研提高全面完善的现代化信息服务。学科间交叉和新知识方法技术层出不穷,读者不断增长的信息知识需求与图书馆的信息知识能力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图书馆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新方法、新技术,调整知识结构,为教学科研工作起到知识创新的桥梁作用。因此,必须通过继续教育,使图书馆员更新知识,掌握新方法、新技术,调整知识结构,为教学科研工作起到知识创新的桥梁作用,为读者提供优质信息服务,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

2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应该关注的主要内容

图书馆员须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操作,熟悉数据库和检索语言,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采购、编目、流通、借阅等。图书馆员要具有一定外语水平,利用自身外语知识,对外文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收集加工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应该关注的主要内容还应包括:继续教育为每一位图书馆员提供必备专业知识;继续教育为每一位图书馆员提供宏观控制;继续教育为每一位图书馆员提供图书学理论指导等。图书情报馆员应根据岗位需要,更新知识、更新观念,为读者提出更广泛、更精确的信息服务。

3实现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的基本措施

3.1岗前培训、在岗培训

对图书馆员进行必要岗前培训、在岗培训,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也是继续教育中最常见形式。它以图书馆员工作需要结合实际工作,有计划地进行培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通过岗前培训、在岗培训使馆员在较短时间里学习掌握新技术、新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岗前培训、在岗培训由于时间短、内容专,学以致用,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效果十分明显。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对于图书馆员更新知识、更新观念,为读者提出更广泛、更精确的信息服务,是十分有效的一些举措。

3.2加强图书馆员自学能力的培养

加强图书馆员自学能力的培养,是继续教育的一项经济有效的措施。图书馆具有学习资源优势,馆员可根据自身基础和工作需要制订自学计划,充分系统学习知识。为加强图书馆员自学能力的培养,也可组织专题辅导,还可借鉴电大夜大教学方法,加快知识的更新和技能的提高。

3.3加强图书馆员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

图书馆员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能较快反映国内外图书情报信息动态。通过图书馆员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可组织学术讨论与交流,开阔视野,启发思路,因此是一种重要的继续教育形式。为加强图书馆员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还可与国内国外院校建友好联谊活动,支持馆员访问参加。通过有效的国内外互访,有计划地组织馆员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对口专业参观、考察和学习。

3.4加强对图书馆员的学历教育

学历教育是高校图书馆提高馆员整体素质水平的重要方式。通过继续学历教育,使图书馆员取得更高学历,如双学位或研究生学位,提高队伍的文化层次,为读者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总之,信息时代图书馆只有通过继续教育,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采取有效措施和途径,适应现代化图书馆,满足读者需要,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图书馆员不断学习,跟上时代步伐,才能建设高素质、高技能、高业务能力的图书馆优秀队伍,最终保证图书馆事业的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玉华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焦玉华.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素质与培养[J].图书馆学研,1999,(6).

[2]郑江艳.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8).

第二篇:高校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探讨

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继续教育属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使教育活动持续不断的推动人们的学习与工作。高校计算机技术人才属于社会需求日益上升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其继续教育受到普遍的关注。当前计算机相关专业在我国高校中得到广泛的开设,大约有80%的各级各类高校设置了与此有关的学科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成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新的形势下,高校亟需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和师资进行继续教育,使其进一步积累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

1高校计算机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1.1社会发展基本需要

随着网络社会向纵深方向的不断发展,各类计算机软硬件的广泛应用,使得当前社会各行各业对于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无论是技术娴熟的程序设计人员、项目工程师,还是计算机网络应用和网络安全人才,需求量都非常大。从高校计算机专业师资建设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了较为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但对相关人才的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尚显不足,无法满足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的旺盛需求。高校计算机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应在充分认识和调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能力提升为主线,逐渐与行业实践接轨,从而为社会发展给予有效的支撑。

1.2培养优秀人才的需要

高校计算机技术人才承担着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与技术研发等工作任务,对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近些年来,高校计算机师资的学历层次不断提升,他们在进入教师岗位前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专业学习经历和较强的理论知识基础。但由于计算机专业面向应用的突出特点,对教师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运用计算机思维进行实际操作等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教师在教学环节中重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轻上机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毕业后无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有些教师在科研领域不能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思路和新动向,影响了其科研能力的进一步拓展。

1.3提高计算机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

创新能力是高校教学改革和科研进步的生命力。计算机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多个方面,如对现有教材体系的更新、对实践方法的创新、对团队建设的鼓励、对固有模式的质疑、对科研兴趣的激发等。近些年来,国家大力扶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如举办“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为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创造条件,同时也对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计算机技术人才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应承担更多的任务,充分发挥其指导实践的优势作用。

2高校计算机人才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继续教育的目标不够清晰

对高校计算机人才的继续教育,可以从专业技术能力、课堂教学手段、教育改革理念等方面进行组织,并明确和强调继续教育的目标,从而引导其主动、积极地参与继续教育活动,持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目前来看,很多教师在接受教育培训的时候,还存在严重的功利性思想,更加看重教育培训后能否为自己的职称学历加分,而轻视了学习过程对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与再造,使继续教育流于形式。

2.2继续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

传统的对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形式比较单一,以后续学历的深造以及到国内外高校访修为主。这些教育形式对于申请者的专业基础、科研实力以及学习时间的分配、自身经济条件等提出了较高要求,很多情况下并不适合于承担较多课时量和指导学生任务的一线教师。对于高校计算机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可从短期技术培训、资格认证、行业实习、校企联合开发等方面拓宽思路,探索提出适合此类人才职业特点和学习需要的教育形式。

2.3继续教育的内容不能紧跟时代潮流

计算机相关产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技术更新也异常迅速。对于高校计算机技术人才来说,虽然没有直接面对行业领域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时刻处处感受到知识更新频繁带来的压力与挑战。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角度看,教材、教案、课件等内容能否及时追踪信息技术的前沿成果,教室、机房、实验室等场所能否在时间、空间上运用网络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这些是高校计算机教师经常面临的问题。对高校计算机教师的继续教育内容,应当尤为重视行业前沿知识的积累和技术实践能力的增长,同时兼顾课堂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的培养,并注重培育“双师型”教师和专业技术人才。

3高校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途径

3.1强化专业培养

当前大学毕业生普遍承受着较大的就业压力,而高校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专业竞争力。计算机教师应尽可能的从教研室集体研讨、课堂教学实践、专业技术培训、科研团队合作、软硬件项目开发等方面努力实现专业深造与发展。计算机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的特点是:专业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操作性强,应配备较为合理的实践环境,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不断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信息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应鼓励教师保持与计算机相关行业的沟通交流,并定期邀请校外专家进行面对面的讲座、举办各种与专业相关的研讨会;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应引导教师适当学习与计算机应用领域相互融合的其它学科知识,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灵活调整,从而培养专业基础扎实且具备交叉学科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

3.2改革继续教育模式

鉴于传统的继续教育模式学习周期长、难以兼顾校内教学工作任务等矛盾,可以研究制定适合计算机专业人才继续成长的校内教育培训规划,如对新入职人才进行岗前培训,引导其将个人的岗位职责、业务分工与高校建设发展实际紧密结合,尽快融入角色,获得认同;加强对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培育,激发其在教学科研岗位上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使其顺利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把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无私传授给学生;依托本校的优质教育资源,由学历层次高、理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主持专业讲座、主题论坛等,鼓励专业背景相近的技术人才组成优势互补的科研团队,从而在学科专业领域取得创新性的突破;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开放、互助、灵活的特点和数字图书馆的海量学习资源,调动计算机技术人才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及时弥补书本上现有知识的不足,并加强与校外同行的在线交流。

3.3更新继续教育理念

建立高校计算机人才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需要不断更新继续教育理念,使教育工作者始终走在学习的前沿。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任何技术人才的学历、资历都不再是永久有效的资本,如果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就会被时代无情地抛弃。只有重视和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才能充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师资整体水平的要求。随着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度的深入实施,很多高校已经形成了有利于专业技术人才崭露头角的良好环境,高校人力资源进入新的整合期,继续教育在提升技术人才竞争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4丰富继续教育形式

在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高校计算机人才继续教育的形式愈加丰富,如全国范围内网络精品课程的开设,使教育工作者可以随时、随地聆听名校名师的课程,并进行互动研讨;部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的建立,在继续教育方面起到了引领和示范的积极作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和科技竞赛的举办,促进了计算机技术人才之间的交流;高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收集教师对学科专业发展方向、毕业生需求状况、学生学习实践情况等的意见建议,继而完成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制定;高校加大对教师的科研投入,除了对高质量学术论文的激励外,还对科技转化成果加大奖励力度,以使更多的科技工作者重视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与应用;校内外科研团队积极参与政府或公司工程项目的研发,深入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积累实战经验。针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很多高校制定了详细的教学实践工作计划和双师型人才培养计划:在常规性教育活动中,通过自主学习、外出进修等形式弥补知识缺口;在特色性教育活动中,通过智慧校园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计算机技术人才的专业特长;在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通过督导检查、听课评教、召开师生座谈会等形式,帮助教师尽快提高教学水平;在双师型人才培养工作中,推荐教师到企业参与项目生产实践,鼓励教师考取各种形式的专业技能认证证书,从而促进计算机技术人才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以及技术实力的增长。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计算机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不仅包括为其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环境,还包括整合资源,统筹协调,制定详细的继续教育规划、实践工作计划,加强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的组织和建设等,使技术人才快速成长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的主力军,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刘菲 单位: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参考文献:

[1]邱美中.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电子制作,2014,09:140.

[2]陆枫,金海.计算机本科专业教学改革趋势及其启示———兼谈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改经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5:180~186.

[3]林芬芬.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开展专业技术培训策略分析———兼论专业技术培训的特点[J].成人教育,2011,03:57~59.

[4]忠于使命积极努力承上启下改革创新———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届满工作总结[J].计算机教育,2011,21:1~9.

[5]付跃钦.加强继续教育工作推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能力建设———在“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2004年年会上的发言[J].继续教育,2015,01:4~7.

[6]龙陈锋,贺智勇,沈岳,朱翠英.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机制的探讨[J].福建电脑,2016,09:24~25,27.

第三篇:高校继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2016年3月22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指出在未来的五年里,要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构建惠及全民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对于这一政策的提出,高校的继续教育在未来的五年里如何发展已经成为每一个继续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现实性问题。

二、高校的继续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第一,办学理念偏差。对于很多高校而言,继续教育只是一种“非正规”的教育形式,并不能为学校创造荣誉。很多高校更看重的是继续教育带来的经济利益,他们把发展继续教育作为学校筹措资金的重要途径,将继续教育的经济目标转变为发展目标,忽视了其本身的育人功能,违背了继续教育创建的初衷[1]。正因为学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上没有足够重视,所以在资金投入和办学规模上也没有投入很多,更没有将继续教育和普通教育协同发展起来,导致继续教育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第二,面临形势严峻。目前,很多因素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冲击很大。首先,企业大学的快速发展对高校继续教育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企业大学以“抓住企业内涵,特色化经营”的理念,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截止到2013年,中国企业大学的数量已经超过了2000多所,涌现出像华为、华润、海信、中国移动等一大批一流水平的企业大学,企业大学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高校继续教育体系在企业岗位职业培训方面无法满足企业的各类知识和技能需要,难以培养企业需要的合适人才[2];企业大学则不同,它紧贴企业的需要,其培训课程远比继续教育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时效性。因此,企业大学的迅速发展对高校继续教育的冲击不容小视。其一,职业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也对高校继续教育也带来不小的冲击。中国从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开始,每年会上都会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还特意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截止到目前为止,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占据了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一半。高校组建的职业教育或是企业牵头组建的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空间带来了严重的挑战,特别是继续教育中除学历教育以外的职业培训的发展空间影响巨大;其二,在线教育的兴起也成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一个阻碍。目前,全球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微课、慕课、翻转课堂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在线教育凭借着授课时间灵活,用户自由选择度比较大等优势,近年来已成为一种学习的主流趋势,很多用户开始信赖在线教育。在线教育平台已经成为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人的有效工具,在线教育融入继续教育已经成为必然趋势[3]。这样,在线教育就对高校的继续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第三,运行机制不灵活。由于继续教育的职业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必然决定了它是以国家、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为导向进行办学。但是,很多高校的继续教育并没有对市场需求进行调研或是调研不够深入,导致所授知识与市场需求脱节,错失继续教育的发展的机会。

三、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对策与基本措施

第一,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发展高校继续教育。据调查,经常开展继续教育的一般是研究院所和公司,而他们都愿意选择与学校合作开展继续教育,这表明学校开展继续教育事业有广阔的前景和市场。所以,人们应充分把握有利形势,争取在继续教育领域有所突破和创新。而研究院所和公司的继续教育形式一般都以培训为主,主要原因是其时间跨度短、成效快、实践应用性强等特点。所以,高校在开展继续教育时,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各单位的自身特点,灵活选择继续教育的时间、地点和形式,找到与各单位的契合点,推进继续教育的发展创新。今后,高校的继续教育应该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发展格局,适应社会发展,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新道路。第二,转换运行机制成为高校继续教育的动力。高校继续教育运行机制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转变观念,拓宽办学思路。目前,各行各业在开展继续教育时都愿意与高校合作,这表明高校在开展继续教育时有很高的优势,所以,高校应利用这种优势,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思路,把继续教育发展成为以终身教育为指导的宽门类、多样化的教育体系。高校应转变观念、拓宽办学思路,从对教育的狭隘理解中解脱出来,从将正规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相分离的思想中解脱出来,确立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站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全球化的发展高度,提高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其二,合作办学,拓宽资金来源。高校开展继续教育不能停留在已有的“封闭式”办学模式上,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走“合作办学”之路。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发展,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已成为高校继续教育的一种新形式。企业凭借自身的资金优势、经营优势和开发优势与高校的师资优势、品牌优势和科研教学优势有效地结合起来,做到校企强强联合,全方位满足和适应市场需求。这样一来,高校在继续教育上拓宽了筹资渠道,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投入,强化自身的各方面功能,也为继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强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实力。第三,多层次、多形式是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关键。在2010-202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2020年中国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规模要翻一番,大规模的继续教育培训时代正向人们走来。所以,高校的继续教育培训不能固守常规,必须打破封闭的办学模式,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其一,调整办学思路,迎合市场需求。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体制应该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实施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发展模式。目前继续教育的办学方式主要分为岗前培训、岗位培训、专题研讨、专业进修、研究生课程进修和科研进修等,高校在开展继续教育时应该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灵活多样地选择继续教育的时间、地点及教学内容,找到与每个培训单位的契合点,迎合市场需求,使继续教育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模式,充分体现高校继续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其二,创新继续教育手段,以远程网络教育为发展方向。二十一世纪,随着网络化的普及,全球已经进入了网络化时代,以网络化为基础的教学改革,是高校继续教育适应这一新形势下的必然趋势。远程网络教育以其内容新颖、方式灵活、培训费用低等特点成为越来越多成年人在职学习的首选形式。从总的发展趋势看,高校继续教育单纯地依靠校内培训已经远远不够,高校的继续教育还应该依托校园网络建立自己的网络教育平台,开发网上课程及培训项目,完善与网络化教学相配套的管理制度,保证教学质量,降低教育成为,从而提高办学效益。

四、结束语

新时期高校继续教育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办好继续教育,让继续教育融入国际间的大合作中去,不断增长继续教育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只有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才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职业性人才,对中国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许永华 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席惠灵.浅谈高校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9).

[2]严继昌.“十三五”时期高校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考[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6(2).

[3]吴智泉.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6.

第四篇:民族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研究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来临,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图书馆的各项业务管理工作之中,大多数图书馆已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现代化的管理。作为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也不例外,紧紧跟上了时代步伐。以我馆-民族大学图书馆为例,计算机网络化已经遍及全馆各个部门。为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求,民族高校图书馆专业工作者也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学习新知识,输入新观念,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技术。

1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现实意义

首先,继续教育有利于完善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图书馆员原有的业务知识逐渐老化。图书馆虽然引进不少人才,但毕竟是少数,而且整体知识结构单一,难以看着高层次的信息分析、咨询、不能满足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信息资源发展的需要。继续教育则是图书馆员进行知识补充、拓展和更新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是一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对于培养适应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发展所急需的全能复合型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举措。其次,继续教育有利于专业人员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现代图书馆是以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为主要特征,为读者提供以网络为基础的全方位信息服务。结合专业人员知识水平及工作需要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对巩固其理论知识,提高综合业务素质,增强应变能力是非常有利的。第三,继续教育有助于增强馆员的竞争意识,使之思想上产生危机感,从而培养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业务知识及专业技能。

2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内容

2.1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在当今经济大潮下,图书馆工作人员首先要沉得住气,要有事业心、责任心,愿意投身图书馆事业。要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思想理念。这一服务理念落实到每一项具体的工作中;不计较个人得失,提倡无私奉献,克服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意识,立足本职岗位,积极拓展服务领域,自觉提高服务技能,努力追求最佳服务效果,兢兢业业为高校图书馆师生读者服务。图书馆要对图书馆的各层次人员的思想状况进行分析和认真研究,从而制定详细切实的继续教育内容,增强工作人员工作的信心及热情,调动起他们的为图书馆服务的积极性。

2.2图书馆学专业基础知识及其它各学科知识教育

图书馆的各项工作,无论是图书的收集、整理、流通,采访,编目等,都有它自身特点。图书馆学及情报专业毕业的图书馆员,除了不断更新本专业知识、掌握新技术外,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尽管不要求图书馆员成为某学科的专家,但要尽可能多的了解熟悉有关学科的主要内容、学科发展现状等,并掌握该学科的主要文献资料。图书馆员各科知识都应涉猎,随着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学科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了,单一的专业知识已无法满足文献信息服务工作的需要。

2.3计算机及外语知识教育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计算机、外语专业人才尤为重要。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服务手段。现在各个民族高校图书馆也都不同程度引进了现代化设备,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中心的文献信息机构中,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成为网络导航员和管理员,必须具备计算机知识,具有一定的硬件维护和软件开发能力。熟悉网上操作及网上各种信息资源,为用户进行网上检索和传输信息等。另外,外语知识的学习也必不可少,现代化的图书馆工作人员还要有获取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及研究成果,搜集国外科技信息的能力。只有外语水平提高了,才能具备一定的翻译和分析能力,以更好地获取外文科研方面的信息。

3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类型

3.1岗位培训

图书馆专业人员的岗位培训,是以不同的专业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应该具备履行该岗位职责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为目标的职业培训,培训的任务就是使得他们能胜任心岗位工作的需要。无论上岗前还是上岗后,无论岗位变动还是继续从事某一岗位,都要有相应的定期的培训。

3.2知识补缺培训

图书馆员应该具备情报学、目录学、文献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要对图书馆性质、任务和社会作用有基本的正确的认识,对图书馆各项工作的意义、内容和要求有概括的了解。而目前在民族高校图书馆员中,以我们内蒙古民族大学图书馆为例,由于一些馆员所学专业不是图书馆学或情报学,因而不具备系统完善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更好更专业地服务读者。

3.3知识扩展培训

图书馆各级专业技术人员,一般都基本掌握了基础图书馆理论,但随着网络信息时代到来,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图书馆员尤其是年纪较大的人员,如果不及时学习和更新知识,学习新技术,已经很难适应图书馆工作的需要。另外,伴随着当今社会专业的交叉、新学科的不断涌现,图书馆员所掌握的各科基本理论知识以明显不足,显现出知识面过窄的现象,无法更好的为各学科教师学生读者服务。因此,有必要对图书馆馆进行学习、扩展相关专业的最新知识的培训。

作者:赵宇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图书馆

参考文献:

[1]高志敏.加强高校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7).

[2]左南华.新世纪高校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2).

第五篇: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中的运用

虽然学生在漫长的求学过程当中一直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但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大学校园屡屡传出学生自杀、他杀等恶性事件,人们在为年轻生命的消逝感到惋惜的同时,也加大了对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的重视。为了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树立的思想观与情感观,以积极良好的精神面貌面对日后的学习生活,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当融入心理学的理论知识用以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一定的预见性

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当中普遍存在预见性缺失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并未对思想政治继续教育投入过多的关注力度,同时对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尚未给出准确定位,在实际的教育活动当中主要以口头要求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为主,并未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心理特点等紧密结合,因此导致思想政治继续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偏差[1]。

(二)缺乏良好的科学性

目前许多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在工作当中融入探究人心的相关知识理论,无论是使用的教学方式方法还是在安排教学内容方面均呈现出过于简单化、理想化的趋势,也并未与学生的所学专业相互挂钩。同时在学校当中,教师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因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特别是许多从事思想政治继续教育的青年教师在该方面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因此导致教育效果未能达到预期。

(三)缺乏有效的针对性

目前几乎近九成的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都是将全体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统一教育,因此往往忽略了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关注力度,在教育过程当中无法针对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以及年龄层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更有一部分教师选择使用带有一定强迫性质的教育手段,不仅激化了师生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加剧了学生的反感心理。

二心理学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一)提升预见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中积极运用心理学知识,使得教师能够通过学生的细微表情以及语言神态当中探寻其最真实的心理活动,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以及思想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与大学生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思想政治继续教育,使其能够学会用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二)增加科学性

通过将心理学知识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之后,教师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将紧紧围绕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和心理活动规律,并将原来带有一定强制性意味的说教方式转变为积极的引导方式,同时将心理学的发展性、目标性特点等进行灵活运动,并立足于学生的真实情况不断增加思想政治继续教育的科学性[2]。

(三)强化针对性

心理学知识运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当中能够有效强化其针对性。教师将以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对不同的学生心理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同时教师将积极寻找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方式,进一步消除学生对教师的误会以及对思想政治继续教育的偏见,形成真诚善良、踏实诚恳的良好态度。

三心理学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中有效性的应用

(一)情绪理论

心理学中的情绪理论阐释了情绪在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情绪情感对于人类心理认知的影响作用等内容。对于大学生而言,在其日常学习生活当中产生的每一种情感体验都是其心理活动的真实反应,而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带有正面色彩的情感。比如说在教育当中,教师首先需要鼓励学生学会自我观察情绪,并能够使用正确的词汇用于描述当下的情绪情感,如愤怒、悲伤、恐惧、兴奋等等,其次向学生传授合理表达自身情绪的方式,比如说可以向教师倾诉自己的烦恼,或是通过写日记等文字记录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情绪,最后教师需要向学生传授常见的合理宣泄情绪情感的方法,比如说鼓励学生通过运动的方式进行合理发泄,一方面排解自己心中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锻炼自身的身体素质,最终学会合理控制自身情绪[3]。在使用情绪理论开展思想政治继续教育时,教师需要注重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互信的关系,并且深入观察研究学生的生活习惯以及心理活动变化等等,在沟通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耐心与爱心,加深学生对其的信任程度与依赖程度。并且积极使用鼓励策略,帮助学生寻找自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其能够保持一种积极愉快的心理接受思想政治继续教育。

(二)归因理论

心理学当中的归因理论指的就是在负面心理产生时,学生能够对产生负面心理的原因进行及时归纳与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与改善。比如说学生在考试失利之后产生抑郁、失落的心情,此时学生需要分析出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如在平时学习中努力程度不足,从而帮助学生激发内在学习动机,自觉投身到学习当中。在使用归因理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不能使用简单的“一刀切”理论,而是需要引导学生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展开具体分析,同时不能将犯错的原因全部归结为学生一人,而是站在全局的角度,使用客观、真实的眼光了解事情原委,帮助学生进行合理归因。以学生考试失利为例,此时教师不能简单将原因归结为学生学习能力不足,否则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彻底丧失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包括出勤率、回答问题情况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等等,帮助学生找出症结,进而对症下药,使其能够正确认识到困扰自身心理情绪的缘由。

(三)防御机制理论

心理学中的防御机制理论值得是人体自身带有各种防御机制,一旦出现焦虑以及其他各种心理压力将会自动触发人体的防御机制以应对不良情绪保护自我。在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当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不同的心理情况选择合适类型的防御机制帮助学生合理派遣心中的负面情绪,并正确保护自我,学会用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比如说曾经某同学在失恋后感觉无比痛苦,出现焦虑、抑郁以及其他心理压力,此时教师选择利用防御机制理论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失恋的事实,使得学生能够学会接受事实,之后鼓励学生使用文字的方式将自己的爱情故事进行记录,即使用合理的方式“升华”自身的压抑心理,并要求学生按照写作的格式规范要求对文字进行重新润色、排版、修改等以此转移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写作之后,学生慢慢从失恋的阴影当中走出来,彻底消除了原本心中巨大的心理压力以及焦虑、抑郁的心理,并且逐渐对写作产生兴趣,最后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

(四)心理健康教育

人类的发展成长是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核心焦点,运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当中指的就是教师能够帮助学生积极适应当前环境,勇敢面对学习生活当中的困难与挫折,同时能够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科学的自身发展目标,并充分利用自身的内在潜能实现全面健康发展。因此从高校角度来看,学校需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并委派专业的心理师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同时可以积极邀请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定期在校园内举办心理健康宣讲会或咨询会,为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紧密维护学生与专职教师之间的关系。而对于教师而言,需要通过互联网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不断汲取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同时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继续教育。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当中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排遣心中的负面心理和情绪,释放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能够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关系,相互能够增进了解与认知,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作者:韩晓松 王龙 单位: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楠.借用心理学方法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继续教育工作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5.

[2]赵磊波,邰德志,肖爱云.浅谈高校辅导员运用心理学理论提高思想政治继续教育工作的有效性[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6,06:64-65.

[3]王益民,黄春玲.如何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继续教育有效性的现实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6,03:31-34.

第六篇:高校继续教育档案管理工作思考

一、高校继续教育档案的内涵与分类

从内涵上,高校继续教育档案讲是学校档案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院校在继续教育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对学校和社会具有史料和研究价值,有凭证或参考作用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不同载体的历史纪录。简言之,就是学校在继续教育整个过程的完整记录,也反映了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继续教育作为面向学校教育之后再教育,其教育特点决定了所形成档案的特殊性,然而,继续教育是在普通高等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上都借鉴了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些比较成熟和规范的做法,因此,在继续教育档案工作也基本遵循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其归档范围也不应脱离党群、行政、教学等门类的文件材料,考虑其独立性、特殊性及新时期载体形式的复杂性,继续教育档案的类目大致做如下划分:

(一)文书类(包含党群、行政类)。学校的继续教育部门的各级党、政、工、团组织及职能管理部门(包括临时机构)在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材料、影片、照片、录音带、录像带、光盘;上级下发给的文件、电传;上级机关奖授予的奖品及兄弟单位馈赠给的纪念品等。

(二)教学类(该处指大教学类,包涵学生类)。学校的继续教育部门的教师、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与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声像、实物等各种形式载体的文件材料。既包括学历、非学历教育及长短期培训等工作中形成的计划总结、招生宣传、录取名册、合作办学合同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材课程、教师聘任、典型备课记录、考试试题、成绩单、实习计划与总结、学历学位材料等,还包括培养各类学生的中学档案、入学登记表、体检表、学籍档案、奖惩记录、毕业生登记表等。

(三)其他门类档案。凡不属于文书类和教学类的档案均属此门类(因继续教育档案形成的诸如科研、财会、出版、产品等类别的档案材料相对较少,故不做详细类别划分,仅以“其他类”代表)。上述类目是按照档案材料的不同内容进行分类的,如果按照档案载体形式不同,档案分类又可分为文件材料类、声像类及实物类等。在具体继续教育档案管理工作中,很多高校基本采用是按照内容分类与载体分类相结合,但是无论采用何种分类方式,科学合理的分类都必须符合继续教育档案形成的客观规律和固有特点,保持它们的密切联系,使继续教育档案成为一个严密的科学体系。

二、加强高校继续教育档案管理工作的途径

高校继续教育档案的内涵与分类决定了继续教育档案类别的多样性、内容的特殊性、材料的重要性、载体的复杂性等特点,而随着我国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继续教育档案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也存在着档案意识淡薄、制度规范缺乏、管理队伍薄弱、信息化程度低等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因此提出切实可行的途径与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健全工作体制,提升档案工作意识。领导者应该站在全新的角度审视档案工作,不断加强对档案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由主管领导为组长的继续教育档案工作管理机构,形成管理网络,建立管理体制。领导者应认识到继续教育档案管理在继续教育管理中的位置,提升继续教育档案管理意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工作要顺应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继续教育档案作用,以方便各部门利用为目标,不断开拓继续教育档案工作的新局面。高校继续教育档案管理还要得到学校相关行政部门的支持,在经费、设备、人力等方面给予充分的保证,真正从行政上支持继续教育档案工作,这样才能保证高校继续教育档案管理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注重业务管理规范,夯实档案工作基础。制度与规范是从事各项工作的遵循与依据,健全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是学校继续教育档案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的有力措施和可靠保障,因此,必须致力于继续教育档案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与专业化建设。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及其它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和精神要求,并结合各学校实际,制定继续教育各门类档案归档管理办法、归档规范、保管期限等规章制度,让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使继续教育档案管理工作充分做到了人员有职责、工作有规范、立卷有要求、借阅有规定、保密有条例、管理有措施,使继续教育的党群、行政、教学等门类的归档工作有章可循,从而保证档案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业务人员素质。高校继续教育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规范性很强的工作,因此,继续教育档案管理工作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加强各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档案人员不仅要熟悉继续教育工作,还要掌握档案业务知识,熟悉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了解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目和检索、统计及编研等各个工作流程,然而,目前高校继续教育档案管理人员的形势却是文化程度偏低与业务素质较低的,很多从业人员是未经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其学历结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难以适应所承担的工作需要。因此,必须通过学历进修、实地调研、参观培训等方式提高档案专业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服务意识和职业素养。

(四)注重软硬件设施投入,加快数字信息化步伐。随着我国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档案资料的数量越来越大,内容也越来越多,因此,达到“九防”要求的现代化档案管理库房和网络化的档案管理软件也成了继续教育档案事业的迫切需求,这就需要将继续教育档案工作纳入继续教育的整体工作计划中,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保证,加大软硬件基础设施投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以手工为主的管理方式必须得以改变,为此,档案部门可将纸质档案数字化扫描,将其转化为电子档案,建立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等档案数据库,同时,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对继续教育档案的管理,实现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和档案管理的信息化,通过信息加工和计算机网络的传输,实现继续教育档案资源共享。

(五)完善档案服务体系,创新档案服务模式。继续教育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服务,因此,必须树立为学生服务、为校友服务、为学校继续教育发展服务的理念,不断强化档案服务职能,积极推进档案资源共建共享,努力把“死档案”变成“活信息”、把“档案库”变成“文化库”。通过总结档案利用人次、利用卷次、利用时间、利用原因、利用效果等关键点,明晰档案利用服务需求,探究档案利用服务规律,分析档案利用服务趋势,优化档案利用服务流程。同时,听取相关人员对学校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工作内容与现状、业务流程与效率、服务意识与态度、制度建设与规范等方面的见解和建议,发现档案管理工作中有待进一步优化的工作环节和流程,提出整改措施以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总之,高校继续教育档案工作人员一定要提高认识,与时俱进,在宏观的工作理念和微观的工作内容上进行不断的思考与探索,以提升高校继续教育档案工作的水平,从而为学校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贾爽爽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

参考文献:

高校继续教育范文篇2

1.继续教育管理工作在高校运行的现有成果

1.1高校资源的合理运用。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高校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学校的资源是有限的,高校应该制定详细的学生培养计划。高校要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高校应该给继续教育分配一定的教学资源,保证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1.2高校构建了继续教育管理模式。近年来,许多高校都认识到继续教育模式的重要性。在高校内部,许多学院都制定了继续教育培养方案。在高校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高校都对学生制定了详细的培养方案。许多高校都构建了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全面管理继续教育。在实际生活中,高校还应该不断改进继续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优化继续教育管理模式。1.3高校对继续教育高度重视。在社会上,许多学生都认识到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高校的继续教育班得到了许多学生的认可。许多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继续教育,提高自己的能力。许多高校都认识到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在学校组建了继续教育管理团队。就当前的形势来看,高校已经成为继续教育的主要阵地。

2.新形势下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策略

2.1提高认识,重视继续教育工作。高校培养学生的模式和继续教育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异。就培养对象来说,高校的学生大多是没有社会经历的学生。而继续教育面向社会大众,继续教育的学生都是成人,这些成人都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学无止境,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毕业后就很难再回到课堂学习知识。许多学生都是通过自学来获取知识,高校的继续教育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良好的途径。高校要认识到继续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中的重要性。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对继续教育的认识,重视继续教育工作,切实的开展继续教育,推动我国继续教育工作的发展。2.2创新教学管理模式,适应继续教育市场随着社会。继续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具有社会经验的成人。继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在制定继续教育目标时,必须考虑社会需求。在社会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的局势下,高校也应该创新教学管理模式。继续教育的培训对象的学历水平有差异,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学历水平对学生进行分类,有效的进行继续教育工作。高校应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培养方案,切实的开展继续教育工作。2.3加强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建设,保证继续教育的顺利实施。高校的师资是培养学生的重要力量,高校要加强管理师资队伍和师资队伍建设,保证继续教育的顺利实施。继续教育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差异。高校老师应该认识到继续教育的特性,制定符合继续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在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时,高校要加强对教学队伍的管理,有效的利用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老师的作用。老师自己要认识到继续教育的特点,在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时,老师应该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自己的学习背景,为学生制定良好的培养方案。在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时,老师既要重视理论知识,还应该重视实际操作。2.4优化继续教育教学内容管理工作。高校还应该对继续教育内容进行创新,从根本上提高继续教育的价值。继续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培养目标,高校要保证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能够在学生的工作中发挥作用。设置继续教育教学内容是高校需要重视的一项工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高校主要为社会培养理论性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继续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异,高校要认识到这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之上,合理的设置教学内容。高校可以让一些有社会经验的专家参与继续教育教学内容的制定,优化继续教育教学内容。

总的来说,继续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该要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合理开展继续教育工作。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高校要创新继续教育模式,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牟歌,王浩浪,陈华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数据处理分析工具浅析[J].教育现代化,2016,3(09):107-110.

[2]傅昌盛,黄利娟.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反思[J].成人教育,2015,35(08):79-81.

高校继续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创新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新时期高校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开展了继续教育。而在教育的过程中,为保障教育的水平,应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结合市场形势、管理机制等,对管理的方式进行创新,用新思路和新方法探索管理的新途径,从而提升高校教学管理的效果,实现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

1继续教育简述

继续教育与普通高校的教育不同,属于社会成人的在校教育活动,这种教育形式是人们在步入社会后生活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两种类型,其中,前者主要是指参加高等教育后继续进行再教育,以提升自身的学历水平为目的,而后者指的是已经结束正规教育,并处于工作岗位后参加的专业技能再教育,主要适用于技术人员,技术能力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对提升其知识含量和技能水平具有重要帮助。这两种教育形式都属于对自身知识的补充,主要教育的目的都是提升自身的素质。与普通高校相比,继续教育更加重视对人们实用专业技能的提升,对知识的培养相对较少。继续教育是高校充分发挥自身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途径,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可以继续提升的渠道。尤其是在国家出台深化继续教育改革政策后,这种教育形式在社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构建学习型社会,帮助人们实现终身教育,不论是对社会继续再教育人员,还是对高校本身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高校实施继续教育的意义

2.1高校发展的理性选择。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承担着重要的人才培养责任。一方面,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数量急剧上升,每年都有几百万人的专科毕业生,这些学生中,部分学生对学历有着一定的需求,希望获得再次提升,而继续教育就为这部分学生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快速变动,对劳动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人员迫切希望通过继续教育掌握更多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能,在这种情况下,使得继续教育成为高校发展的新契机,而开展继续教育事业也成为高校的理性选择。2.2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终身教育”已经成为新的教育理念,而高校的继续教育就秉持着这一理念,执行着终身教育的使命。传统的高校教育中,教育接受者主要的目的是获得文凭学历,这种教学理念与新时期的教育思想不符,高校继续沿用这种人才培养方式,会愈加难以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长此以往就会影响自身的发展。而高校开展继续教育,提倡多样化和多种途径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更好地实现对人才的培养,而且还可以利用实用型、特色化以及个性化教育项目,不断满足社会各界人员对教育需求,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服务能力,实现改革发展。2.3有助于提升高校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市场的走向会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走向,尤其是高校的继续教育。随着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继续教育在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得到很大提升,已经成为企业培养员工的重要方式,并对普通高校教育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这也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由此可见,跟随国家的政策走向,及时转变以往的思维观念,主动关注市场需求动态,有助于提升高校在教育市场中的竞争力。

3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创新思路

3.1建立高素质特色教师管理队伍。高素质的教师管理队伍,对提升教育管理的水平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在高校的继续教育中,由于接受教育的主体并非普通在校生,这就应该注重教育管理的差异性,建立特色的管理队伍。首先,高校应先重视现有教师管理队伍的稳定性,考虑教师日常教育工作的繁重性,从政策、发展机遇以及福利待遇等方面给予关心和支持,促使教师可以利用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进行继续教育管理活动,保证管理的效率。其次,适当引入新的教学力量,继续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教育,要想保证管理的合理性,就应改变以往管理的方式,通过引入掌握继续教育管理能力的新型人才,充实高校继续教育师资队伍,逐渐对管理队伍进行完善,使管理的方式更能满足继续教育发展需求,同时利用新型的教育管理人才,为高校的继续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最后,物色更多适用于继续教育管理的人才,通过专职招聘和外聘,建立继续教育管理专家库,为高校的教育管理提供支持,并在教育事业发展中,不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更好的口碑,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对再教育的需求,促进高校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3.2加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体制是加强管理效率的依据,但也是其转型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而高校在发展继续教育时,由于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存在的区别,传统的管理体制限制了继续教育的发展,因此,就应结合继续教育的特征,对实施的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在此过程中,首先,应分析现行管理体制实施过程中的利弊,掌握管理系统中不同要素间的关系,明确管理过程中具体要素的职责、权限和利益,保证不同环节间的衔接性,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机制。其次,充分利用新时期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新机遇,提高对各种有利条件、环境的把控,掌握各项因素与现实管理方式间的关系,通过对激励机制、市场运行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以及特色发展战略等方面的考虑,融入更多新型的管理因素,对以往的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完善,使其更加适用于继续教育管理。最后,传统的管理机制对继续教育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使得高校缺乏管理的资金,经费投入长期短缺,难以引进适用于继续教育的新型管理人才、新型管理设备。对此,高校就应将继续教育的管理机制改革作为创新管理契机,将继续教育资金融入到学校统筹计划中去,为实现继续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3.3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事业发展中重要的技术手段,在应用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应用方式,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在对高校的继续教育进行管理时,就需要提高对信息化管理方式的重视,通过建立信息化的管理平台、优化管理的方式,满足继续教育教学的需要。对此可从以下几方面思考:首先,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模式。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远程教育,是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实现终身教育的有效手段。在信息技术时代,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可以克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降低传统教育中对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满足更多人的学习需求,更加适用于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因此,在进行继续教育管理时,也应重视对远程教育平台的利用,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管理的水平。其次,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促进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大数据技术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可以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得出更加精确的结论。将其应用在继续教育中,可以精准地判断出教育接受者的市场需求,并根据具体的学习诉求,总结出应实施的继续教育内容,为进行课程设置和培育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并为教育接受者提供精准的服务,降低了以往继续教育课程管理的难度,提高了管理的水平。最后,利用物联网技术,改变以往的课堂集中教学模式,让继续教育学员利用各种移动终端自主选课、自主学习,教师通过网络开展精准化教学,不仅可以为学员带来更加全新的体验,而且还可以满足更多不同在岗学员的学习需求。

总而言之,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要想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对继续教育的重视,在特殊学生群体中落实人才培养。在此过程中,高校应加强对继续教育的管理,通过研究分析,结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形势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创新管理思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制定适合的管理方式,从而推进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毕晓明.新形势下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6,(27):24-25.

[2]罗大珍,吕京.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科技资讯,2017,15(21):152-153,155.

高校继续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

一、引言

近年来招生数目不断增加,在校学生数量逐年增多,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教学工作所肩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建立与构建科学的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不断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化水平和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强与稳定辅导员队伍,已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职业化既表现为对辅导员工作的职责要求,又表现为辅导员及辅导员队伍职业素养不断提高的一个过程。[1]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是指实现将高校辅导员工作作为一部分人的长期稳定工作的过程。[2]辅导员职业化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保证有一定数量的人终身或长期从事此项职业,还在于能够吸引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愿意从事此项职业。因此,从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角度来探讨高校辅导员的继续教育问题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还具有现实意义。

二、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以及职业化方面开展继续教育的现状

1.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情况。根据辅导员职业能力理论,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是指辅导员对学生实施教育、管理、指导、服务工作中所具备的思维和实践能力。从职业能力要素维度分析,辅导员职业能力是辅导员综合素质中的一部分,是一系列素质和能力的总和。[3]根据辅导员的胜任力模型,笔者认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现状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工作职责分布。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较分散、工作量大且职责不明确,在日常职责划分中,繁琐的学生事务和频繁的日常思政教育所占比例较大,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指导在辅导员工作职能中的重要性未得到充分认识。第二部分则是职业能力。笔者在陈建文、汪祝华的胜任力模型和辅导员职业能力模型基础上综合得出了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能力,分为以下三个方面: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自我发展。首先,辅导员职业态度良好,具有良好的组织领导意识,但组织能力有待提升。其次,辅导员职业技能总体良好,学历层次较高,知识结构合理,但专业素质欠缺,高校辅导员有较多专业与职业不吻合的情况。同时辅导员对学生干部的培养方向存在一定偏差,但辅导员信息网络的运用能力较强,对危机事件的预警能力较强。在辅导员自我发展上,辅导员学习意识较强,但科研成果不显著。并且辅导员专兼结合,以专职为主,辅导员队伍不稳定。2.辅导员在职业化方面开展继续教育的现状。2.1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培训机制现状。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培训是指辅导员在从事辅导员的职业生涯中所进行的一些有关于职业化继续教育方面的岗前培训、在岗培训、校内培训、校外培训、各种类别级别培训的总称。第一,辅导员对职业化继续教育培训期望高但培训效果有待增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的期望与实际产出未能呈对应比例。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培训内容空泛,形式未能多样化。第二,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培训机制缺乏有效的基础保障、考核保障。社会对于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培训的关注较少,同时,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没有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及辅导员的考核晋升相挂钩。2.2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考核机制现状。首先,考评缺乏依据、标准和工具,难以量化。其次,辅导员的工作长期、事务琐碎,致使短期性的辅导员考核工作很难进行,进一步会导致激励措施跟不上,考核执行性不佳的问题。再次,系统的考核体系尚未建立,辅导员考核时间跨度大、参加考核人员不全面、公开性不佳等问题。2.3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激励机制发展现状。第一,激励机制不完善。物质激励上,辅导员作为主体收入的岗位薪酬很少结合工作能力和工作效果。非物质激励上,榜样带动性较差。第二,现有一些辅导员出现了职业生涯高原的现象,辅导员职业生涯高原是指在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发展的某一阶段,因为进一步增加工作责任所需的有关职业进步如晋升、流动等暂时停顿而引发的心理与行为状态[4]。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有待拓展。

三、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体系的构建设想

针对目前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和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的现状研究,本文结合问题现状,从社会、学校外部角度提出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体系的构建设想。1.社会、学校外部建设。1.1加强辅导员社会职业化认同感。第一,加强对辅导员职业化的重视。教育部门应明确文件确认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之路,同时将关于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相关政策细分到具体。此外,学校也需要发挥其作用,贯彻落实中央和教育部的文件,加强对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同时给予充分的资金来进行相关课题研究,将成果运用到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第二,营造良好的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氛围。各级宣传部门要在学校开展宣传活动,并开展针对学生的职业化继续教育科普讲座活动。1.2提高辅导员准入水平。岗位聘任专业化,有针对性的开展辅导员在岗职业化继续教育。优先聘用拥有辅导员学科背景专业的应聘者,同时也必须通过辅导员的职业考试,在源头上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的专业化水平。1.3优化辅导员职业能力培训体系。第一,系统化培训与提高现有辅导员职业能力。首先,培训实施中转变辅导员现有观念,接受培训是其权利。培训的实施流程科学化,遵循流程,培训需求匹配培训要求,学习社会培训模式。其次,培训的方式上注重实践培训,培训内容上增加案例教学内容。第二,建立辅导员专业组织,促进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文化建设。专业组织是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的有效载体。]各大高校应该逐步建立专业组织,并形成高校辅导员联合专业组织,由点及面,将全国高校辅导员联系到一个辅导员专业组织网中,形成一股职业化继续教育的浪潮。1.4完善职业化方面继续教育激励机制。首先,考核机制逐步科学化、合理化、公开规范。考核指标制定科学合理,量化处理考核内容。实时更新考核量化指标,与学校近期发展规划需要相同步。考核评价主体多元化,输入输出考核相结合,即学校、学院、学生考评相结合。考评阶段化,阶段性激励,年终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公开化,对于优秀的辅导员考核结果在学校及学院官网上予以公示。其次,物质奖励非物质奖励双管齐下激励辅导员职业化继续教育。物质激励,可以借鉴现在企业流行的绩效工资制度,根据辅导员职业特色设定绩效指标,工作能力与工作效果相结合。非物质激励上,着重职业生涯规划、拓展职业空间,构建发展支持系统。

作者:朱赛玲 陈润 单位: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放鸣.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现状与工作对策——基于以江苏八所高校为样本的调查[J].煤炭高等教育:2012(5)49-51.

[2]刘刚.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探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8.

高校继续教育范文篇5

1继续教育简述

继续教育与普通高校的教育不同,属于社会成人的在校教育活动,这种教育形式是人们在步入社会后生活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两种类型,其中,前者主要是指参加高等教育后继续进行再教育,以提升自身的学历水平为目的,而后者指的是已经结束正规教育,并处于工作岗位后参加的专业技能再教育,主要适用于技术人员,技术能力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对提升其知识含量和技能水平具有重要帮助。这两种教育形式都属于对自身知识的补充,主要教育的目的都是提升自身的素质。与普通高校相比,继续教育更加重视对人们实用专业技能的提升,对知识的培养相对较少。继续教育是高校充分发挥自身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途径,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可以继续提升的渠道。尤其是在国家出台深化继续教育改革政策后,这种教育形式在社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构建学习型社会,帮助人们实现终身教育,不论是对社会继续再教育人员,还是对高校本身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高校实施继续教育的意义

2.1高校发展的理性选择。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承担着重要的人才培养责任。一方面,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数量急剧上升,每年都有几百万人的专科毕业生,这些学生中,部分学生对学历有着一定的需求,希望获得再次提升,而继续教育就为这部分学生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快速变动,对劳动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人员迫切希望通过继续教育掌握更多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能,在这种情况下,使得继续教育成为高校发展的新契机,而开展继续教育事业也成为高校的理性选择。2.2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终身教育”已经成为新的教育理念,而高校的继续教育就秉持着这一理念,执行着终身教育的使命。传统的高校教育中,教育接受者主要的目的是获得文凭学历,这种教学理念与新时期的教育思想不符,高校继续沿用这种人才培养方式,会愈加难以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长此以往就会影响自身的发展。而高校开展继续教育,提倡多样化和多种途径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更好地实现对人才的培养,而且还可以利用实用型、特色化以及个性化教育项目,不断满足社会各界人员对教育需求,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服务能力,实现改革发展。2.3有助于提升高校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市场的走向会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走向,尤其是高校的继续教育。随着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继续教育在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得到很大提升,已经成为企业培养员工的重要方式,并对普通高校教育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这也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由此可见,跟随国家的政策走向,及时转变以往的思维观念,主动关注市场需求动态,有助于提升高校在教育市场中的竞争力。

3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创新思路

3.1建立高素质特色教师管理队伍。高素质的教师管理队伍,对提升教育管理的水平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在高校的继续教育中,由于接受教育的主体并非普通在校生,这就应该注重教育管理的差异性,建立特色的管理队伍。首先,高校应先重视现有教师管理队伍的稳定性,考虑教师日常教育工作的繁重性,从政策、发展机遇以及福利待遇等方面给予关心和支持,促使教师可以利用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进行继续教育管理活动,保证管理的效率。其次,适当引入新的教学力量,继续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教育,要想保证管理的合理性,就应改变以往管理的方式,通过引入掌握继续教育管理能力的新型人才,充实高校继续教育师资队伍,逐渐对管理队伍进行完善,使管理的方式更能满足继续教育发展需求,同时利用新型的教育管理人才,为高校的继续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最后,物色更多适用于继续教育管理的人才,通过专职招聘和外聘,建立继续教育管理专家库,为高校的教育管理提供支持,并在教育事业发展中,不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更好的口碑,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对再教育的需求,促进高校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3.2加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体制是加强管理效率的依据,但也是其转型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而高校在发展继续教育时,由于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存在的区别,传统的管理体制限制了继续教育的发展,因此,就应结合继续教育的特征,对实施的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在此过程中,首先,应分析现行管理体制实施过程中的利弊,掌握管理系统中不同要素间的关系,明确管理过程中具体要素的职责、权限和利益,保证不同环节间的衔接性,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机制。其次,充分利用新时期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新机遇,提高对各种有利条件、环境的把控,掌握各项因素与现实管理方式间的关系,通过对激励机制、市场运行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以及特色发展战略等方面的考虑,融入更多新型的管理因素,对以往的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完善,使其更加适用于继续教育管理。最后,传统的管理机制对继续教育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使得高校缺乏管理的资金,经费投入长期短缺,难以引进适用于继续教育的新型管理人才、新型管理设备。对此,高校就应将继续教育的管理机制改革作为创新管理契机,将继续教育资金融入到学校统筹计划中去,为实现继续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3.3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事业发展中重要的技术手段,在应用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应用方式,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在对高校的继续教育进行管理时,就需要提高对信息化管理方式的重视,通过建立信息化的管理平台、优化管理的方式,满足继续教育教学的需要。对此可从以下几方面思考:首先,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模式。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远程教育,是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实现终身教育的有效手段。在信息技术时代,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可以克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降低传统教育中对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满足更多人的学习需求,更加适用于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因此,在进行继续教育管理时,也应重视对远程教育平台的利用,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管理的水平。其次,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促进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大数据技术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可以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得出更加精确的结论。将其应用在继续教育中,可以精准地判断出教育接受者的市场需求,并根据具体的学习诉求,总结出应实施的继续教育内容,为进行课程设置和培育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并为教育接受者提供精准的服务,降低了以往继续教育课程管理的难度,提高了管理的水平。最后,利用物联网技术,改变以往的课堂集中教学模式,让继续教育学员利用各种移动终端自主选课、自主学习,教师通过网络开展精准化教学,不仅可以为学员带来更加全新的体验,而且还可以满足更多不同在岗学员的学习需求。

总而言之,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要想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对继续教育的重视,在特殊学生群体中落实人才培养。在此过程中,高校应加强对继续教育的管理,通过研究分析,结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形势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创新管理思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制定适合的管理方式,从而推进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毕晓明.新形势下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6,(27):24-25.

[2]罗大珍,吕京.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科技资讯,2017,15(21):152-153,155.

高校继续教育范文篇6

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适应信息化时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充分发挥继续教育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继续教育的教学效率,打破时间空间的阻碍,消除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等所产生的教育差距具有重要的帮助,也是实现终身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信息化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来说,也需要充分地发挥信息化的优势,不断地提高管理水平,满足继续教育的发展需要。

1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信息化意识不足

虽然信息化早在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意识不高的问题。一些高校在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缺少专业化的队伍,不重视设备等硬件方面的投入。还有一些继续教育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信息化意识,没有切实地认识到信息化技术对于继续教育管理的作用意义。在实践的过程中不重视信息技术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工作,从而制约了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在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个人意识的问题,制约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特别是一项管理人员在信息化素养方面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育管理活动,导致高校的教学教育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满足高校信息化管理的需要。

1.2管理混乱

在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着管理混乱的问题,一些高校没有明确相关的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或者虽然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但是在运行和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多人管理等混乱的现象,导致权利和责任不匹配,难以实现各司其职、各司其责,导致继续教育管理中信息化建设难以得到切实的推进。在继续教育部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多种标准并存,标准不规范不统一的现象,也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效果,不利于后期的应用和维护管理。在信息化建设管理的过程中,一些高校存在着重复性建设的问题,对于信息资源的配置不够合理,在优质资源的研发投入方面比较落后,这种深层次的管理问题,严重地制约了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效率,不利于提高继续教育管理的水平。还有一些高校在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虽然重视平台建设,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使用率不够高,一些建设项目的实用性不够强,主要是为了应付各种检查等。

1.3缺少专业的信息化人才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人才来提供支持,信息化建设需要具有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来推动,离开了人才,信息化建设也难以真正地进行下去。特别是对于信息技术来说,其发展速度比较快,而且新的技术不断出现,相应的应用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对于人才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对于继续教育管理来说,在信息技能与应用方面需要不断地满足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这对于师生的知识结构以及综合素质等具有比较重要的影响,也是继续教育管理工作能够不断进步的关键。目前在继续教育管理的过程中,部分教师不能快速地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在信息素养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在获取教育信息资源方面能力不足,不能满足新时期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的需要。

2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探讨

2.1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继续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特别是对于信息化建设来说,其专业性比较强,技术要求高而且复杂,需要从继续教育的整体角度来统筹规划。对于高校来说,要按照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规划,结合本校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发展目标,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确保信息化建设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对于高校继续教育管理部门来说,应当充分地发挥继续教育的特点,从实际需求出发,重视实践和应用,从而有效地开展信息化管理和研究工作。要重视信息化的组织管理工作,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意识,例如成立专门的继续教育信息化工作小组,组织和协调其它学院部门参与到其中,从而推动继续教育服务平台的建设,不断地提高继续教育的保障能力。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应当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加强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投入,从而更好地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

2.2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

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发挥人才的作用,需要发挥人才的价值。人才是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对于高校继续教育事业来说,也离不开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目前在继续教育领域还存在着对信息技术认识不足,应用效率低的现象,一些教师片面地将信息技术理解为教学工具,不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研究。一部分教师只是借助信息技术来完成教学过程,但是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不仅需要资金和硬件的投入,同时也需要人才、教学资源等软件投入。对于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来说,要充分地认识到继续教育的目的,结合社会大众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在信息化条件下,继续教育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在教学内容、形式等方面与传统方式都不相同,教师的角色和定位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对于教师来说,应当主动地学习新的信息技术,主动地应用信息技术来拓展教学空间,不仅具有专业知识,还应当具有比较好的信息素养。对于继续教育管理部门来说,要充分地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使他们能够掌握现代教学技能,成为信息化建设的推动者。对于高校来说,要充分地认识到继续教育的特性,不仅要重视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也要贴近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培养具有专业能力的教师。特别是继续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应当与社会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发挥继续教育应有的作用。

2.3满足继续教育的需求

在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以继续教育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围绕继续教育的特点开展。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继续教育具有分散性、业余性以及社会性等特点,它的受众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对象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相关人员以及待业的成年人。同时继续教育的对象在知识背景、个人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对于学习对象的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继续教育也需要不断地满足受众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因此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其移动性,满足学习对象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方面,要充分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地答疑解惑,这都需要信息技术提供支持和帮助。对于继续教育信息化教学来说,还需要重视其互动性的需求,在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学习行为和结果的有效分析,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有效评价,判断学生对于继续教育课程资源和教学模式的适应能力,及时地对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作出调整。

3结束语

在当今的教学模式下,信息化成为学习的环境,信息技术成为了学习的工具。作为学生,技术仅仅作为一种利于学习的工具,思考才是学习的真谛。当学生借助信息技术促进并制成他们的思维时,作为教师的目的便已达到。总之,加强信息化建设是信息时代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继续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和规划工作,使信息化建设能够真正地得到落实,得到学生的欢迎。同时还应当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工作,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研究,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平台。此外信息化建设还应当满足移动时代的发展需要,满足教学管理工作的移动化需要,满足学生随时随地能够学习的需要。通过信息化建设,不断地提高高校继续教育管理的水平,不断地提高继续教育教学效率。

作者:王荣柱 单位:河池学院

参考文献:

[1]朱勇军.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16.1:62-65.

[2]常杉杉.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初探[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3:18-21.

[3]唐君军.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的实践和探究[J].信息化建设,2015.6:255-256.

[4]周增国,李春兰,庞有军.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和建设原则[J].办公自动化,2008(5).

[5]范春晓,孙娟娟,吴岳辛.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条件下的多方互动教学模式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第二篇:高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探讨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这使得高校的财务工作日益繁重,而财务管理部门是高校中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其职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会直接影响一个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中财务部门的会计人员也是重中之重,会计人员能否胜任其工作,就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正常工作。所以,让高校的会计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是至关重要的。高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指根据财政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每年在特定时间内,对在高等学校从事会计工作并持有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的人进行的一种以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使之更好地适应高校发展要求的再培训、再教育的知识更新为主的在职培训[1]。通过培训,能够提升高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等,提高其综合素质,这有助于加强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使其更好地适应高校环境的快速发展。

一、我国高校中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现状

(一)对继续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

一方面,高校中领导主要将教学、科研看作是学校的工作重点,把财务工作看成服务部门,是主要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的,所以对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小,支持力度不足,继而对财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资金支持也不够,甚至认为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会影响正常工作。另一方面,财务人员自身对会计继续教育的学习也不够重视。在高校中,会计人员的工资薪酬与职称、职务挂钩,与是否参加继续教育没有直接关系,往往把继续教育看作成一种形式;还有的会计人员认为继续教育的内容与自己的本职工作并无关联,参加继续教育的自觉性不够,他们认为参加会计继续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通过会计资格证的年检,使得每年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变成例行公事[2];还有一些年龄偏大的会计人员,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到了快退休的年龄,学习新知识的意义不大,已经没有了强烈的求知欲,便索性不去参加会计继续教育了。这些原因都使得会计人员自己不重视会计的继续教育,使之逐渐变为走形式。

(二)继续教育学习的考核制度不够完善

现行的会计继续教育多数委托于培训机构来完成,而培训机构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往往会忽视考核学员的培训效果,故对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考核并不严格,大多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有的培训机构甚至不组织考试。这种培训方式对继续教育的效果有着负面的影响,使得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自觉性不够,也使会计继续教育培训越来越流于形式。

(三)会计继续教育培训的形式单一、内容缺乏针对性

我国高校开展会计继续教育的形式主要分为两种:高校组织会计人员集中学习以及培训机构统一组织培训。高校会计人员完成继续教育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这种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缺乏师生间的互动。而且,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培训方式的时间一般都较短,往往是两三天就完成了学习。并且,目前的会计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单一,主要是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及政策法规,理论知识多,缺乏实践性,不能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工作脱节,并不能满足所有会计人员的实际需求,故而达不到理想的培训效果。高校里的财务工作业务面较广,比如高校预算、融资、核算及学费收缴等工作,但是现行的继续教育培训很少有专门针对某一具体业务进行培训。因此,会计继续教育可以展开专题性的培训,以弥补会计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单一的不足。

二、改善高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学习现存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对继续教育学习的重视

首先,要加强高校领导对会计继续教育的重视。因为财务部门是职能部门,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于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财务部门中的会计人员是否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及职业道德也至关重要。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是一个很好的方式。高校管理者要鼓励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加大宣传力度,不能因为培训会影响工作而忽略培训,同时,为继续教育提供经费和场地支持,聘请专业教师来讲课。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完善相应的考核机制,把参加会计继续教育纳入到会计人员的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审的资格要求中,对于积极完成继续教育并达到优秀的会计人员,还可以给予适当奖励,以此来提高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同时,作为高校的会计人员,要加强自身对于会计继续教育的认识,会计的政策法规在不断变化,会计人员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就要珍惜学习机会,汲取新知识,才能不断进步、充实完善自己,更好地完成工作。

(二)创新会计继续教育的形式

会计继续教育的对象是高校在职会计人员,而财务部门的工作繁重,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繁忙,往往难以抽出时间进行集中教学,传统方式的课堂教学会引起会计人员的正常工作与学习在时间上有冲突。因此,可以改变这种将会计人员集中后进行课堂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现代化的教学,比如建立高校会计人员的网络交流平台,建立网络教育学习网站。《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中第十六条也规定了: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应当积极推广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方式,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3]。实行网络教学,学员不用再定时定点参加培训,可以根据个人的时间自由选择学习,克服了传统课堂教育的一些缺点,利用网络缩短了时空距离,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在网络上学到新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地完成培训任务。

(三)丰富会计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

实际工作中,不同岗位、不同职务的会计人员对于学习内容的要求是不同的:对于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入职人员,需要加强对会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对于工作多年的会计人员,他们则需要的是更新和扩展已有的会计知识,适应财务制度的改革;对于业务骨干和财务负责人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先进的业务和管理知识,以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但是就目前的会计继续教育来说,培训内容由财政部统一制定,内容单一,几乎都是会计专业理论知识、政策法规,没有针对性,根本满足不了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的实际需求[4]。因此,在进行会计继续教育培训时,可以根据学习对象的不同分为不同的内容,在学习公共基础知识以外加入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会计人员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选修学习,才能更好地做到普及培训、更新培训以及提高性培训,从而使会计继续教育培训达到更好地目的和效果

(四)改变现行的考核机制

目前,高校的会计继续教育的培训时间较短,一般为1—2天,因此,为了保证培训质量,组织继续教育的培训机构要在考核方面加以重视,在保证考勤的同时,考核中要秉承着客观、全面的原则,增加考核形式的多样化。对于未参加培训或未完成培训任务的学员,培训机构应该加强监管,督促学员完成会计继续教育的学习。同时,相关监管机构也要加强对培训机构的审查,对于违规行为,要及时指出,使其整改。完善考核制度,可以使会计人员在培训中认真学习,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会计人员的水平,从而保证培训学习的质量,避免继续教育流于形式,实现会计继续教育的真正价值。

三、结语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在会计从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会计队伍的建设有积极作用。高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不仅是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对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高校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应该得到各方的重视,如会计人员自身要重视继续教育,学校为继续教育培训提供时间和资金上的支持等。高校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不应流于形式,只有通过精心组织、严格考核和管理等一系列的配套工作,使继续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作者:安静 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冉艳.高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

【2】滕宏汉,黄宁.对高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02)

【3】财政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财会[2013]18.

【4】田静,陈哲,张洪营.对高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3(35)

第三篇: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行动的定义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的经济发展新形态。针对教育领域,该文件指出要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互联网与继续教育的第一次结合产生了现代远程教育教育方式,而“互联网+”时代需要变革的不仅仅是教学方式,而是从基础设施到制度组织的全要素变革。我国继续教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站在了改革的十字路口,内部问题的积累与爆发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都在加速变革的步伐。在当前经济社会诸多领域开展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继续教育改革如何能借助互联网+与整个国家、社会乃至世界变革的潮流和趋势相一致和契合,成为继续教育决策者和管理者关注的重点。

一、新常态时期继续教育面临的形势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人口结构和素质的变化,高校在发展继续教育过程中也面临新的形势。

(一)社会层面:学历补偿教育规模大幅下降,在职非学历继续教育需求迅速提升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已经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在这一背景下,面向学龄人群开展的学历继续教育(高起专、专升本教育)生源规模迅速下降;起初通过增设热门专业、降低招生门槛等方式仍能维持原有生源规模,但是近两年即使是国内知名高校开设的学历继续教育也面临生源快速下滑的局面。同时,学历水平和毕业高校在用人单位选人用人中的“信号”作用逐渐弱化,对个人能力和素养的考核更加趋向综合和全面,再加上近年来学历继续教育质量声誉下滑严重,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一纸文凭”的重视程度已经大大下降。这些现象说明学历继续教育已经逐渐与我国公民的学历层次和学习需求脱节,与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学习型社会的人才战略相背离。与之不同的是,面对潜在的巨大市场,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需求与规模迅速扩大,办学主体由最初的公立学校逐渐扩大到社会力量、培训公司等。培训对象涉及从幼儿到老人的每一个年龄阶段,培训内容满足学习者从知识技能到素质修养、从学术研究到实践应用、从就业求职到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需求。非学历继续教育市场的迅速繁荣说明教育逐步回归到提升知识与技能的本质上,更倾向于实用主义而非功利主义,更加贴近个体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制度层面:继续教育的发展亟待顶层的规划与设计,亟待规章制度和监管体系的完善

学历继续教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先后出现了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业余教育和网络教育等教育形式。每一种教育形式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形成了一整套的制度与体系,但是时至今日,这些教育形式都在相对独立的运转着。多种形式并存,但服务对象相同或相似,势必造成彼此之间的竞争,再加上价格机制、准入机制、监管机制等旧制度与新形势的冲突,造成教育质量的发展空间被严重挤压。这些现象的产生是继续教育体制机制的问题,需要基于目前现状与未来趋势进行顶层设计并实施综合改革才能得以解决。

(三)认知层面:存在教育方式不能适应新生代认知方式与习惯的变化

人类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介认识这个世界,媒介形式的改变是显性的,但是认识的改变却是隐性的,媒介无形之中影响着文化,从而也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认知和学习生活方式,特别是年轻一代更习惯于“读图”而非“读文”,思维更加发散而非保守、学习更加强调互动参与而非被动接受等。这些渗透和改变在信息时代无法阻挡,因此教育必须适应学习者学习特征的改变。当前教育和教学改革中随处可见的“以学习者为中心保证学习行为的真实发生”“重视学习活动设计以增强参与性与互动性”“为学习者创设个性化、泛在性、自适应的学习环境”“开展翻转课堂、小班教学、混合式学习等教学改革”等提法,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总是困难重重并收效甚微,其关键点在于组织机构与相关人员难于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并缺乏推动改革创新的动力以及技术、人才、经费等基础保障缺失。

二、互联网+时代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互联网+为构建信息时代人才成长立交桥创造机遇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体系要更加完善,国家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建成,人才成长“立交桥”逐步完善。继续教育、终身学习资源更加丰富、方式更加灵活、渠道更加畅通,为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畅通不同类型学历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之间转换通道,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是推动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开展培养方案、课程注册、教育教学、考试考核、学分认定、学习成果转换等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依靠传统方式难以实现不同学校之间、不同教育机构之间、不同考试制度之间、不同教育形式之间的互联互通,而“互联网+”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搭建高等教育学分存储、认定和转换公共服务平台,纳入高等学校学历与学位授予标准、学分认定与转换办法,汇集高等学校及社会其他机构不同课程形成优质课程“超市”,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如实记录存储学习者在不同高等学校、学习机构,通过不同渠道获得的学习成果,有效监督在线平台的课程质量、教学与学习过程、学分认定和转换结果。这一平台将成为“互联网+”时代教育服务最为基本和底层的架构,为教育服务提供者和学习者之间搭建桥梁,是教育服务最有力的体现。

(二)互联网+为创设智慧学习环境创造机遇

多年来教育理论与实践中都大力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教育要把学习者作为服务对象,有效捕捉和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和多样性的学习需求,这与“互联网+”时代“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和模式不谋而合。从传播学的角度,以互联网为媒介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相较纸介、广播电视、传统课堂最大的差异就是多点互动传播,信息不再单向点到点流动,而是多主体间的交互。这种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习者的主体意识,一是学习者可以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并控制学习步调;二是学习者可以随时反馈学习状态和结果以调整学习效果;三是学习者之间可以自由开展交流与协作。在“互联网+”时代,为了充分激发和体现学习者的主体性,需要为学习者创设智慧学习环境。近年来,借助于互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智慧城市、智慧家庭、智慧校园为代表的“智慧”概念相继出现。有学者提出智慧学习环境是“一种能感知学习情景,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测学习成果,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学习场所或活动空间。其具备三大特征,一是实现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融合;二是更好地提供适应学习者个性特征的学习支持和服务;三是既支持校内学习也支持校外学习,既支持正式学习也支持非正式学习”。目前我国正大力推动的5G通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发展,这些都将成为智慧学习环境发展的助推器,逐步实现智慧课堂、智慧学习环境、智慧教育。

(三)互联网+为再造继续教育链条与模式创造机遇

“互联网+”带来的冲击和变革早已突破了技术的范畴,以创新理念和创新要素的方式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模式和生态。“互联网+”的第一层意义在于数据连接,打破信息与其他要素的耦合关系,增强其流动性;第二层意义在于通过数据的连接形成新的协议和合作,而“互联网+教育”谋求的不是教育的技术化或互联网化,而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构建新的教育生态体系。当前继续教育体系仍延续相对封闭的服务模式,教师以教育机构自身教师为主,课程资源以教育机构自建为主,学生在不同教育机构间缺少流动,数据信息在教育机构之间以及教育和非教育机构之间缺少流动对接。几乎所有的教育机构都以追求全链条的组织架构和功能为目标,独立自主地提供教育服务并进行相互竞争。“互联网+”时代将推动产业要素的流动并逐步打破固化的组织机构关系。在当前MOOCs浪潮的推动下,一大批风险投资和互联网企业涌入教育行业,探索虚拟学习社区、游戏化学习、在线教育直播、学习资源共享、智能作业批改等技术和模式。部分高校也开始尝试和互联网企业开展合作探索教育服务领域的校企合作模式。但是整体看来,“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仍处在探索和积累阶段,由量变到质变仍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等相关主体不断地改革与推动。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继续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基础设施和技术力量薄弱,投资风险巨大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技术和资金门槛的不断提升。在2000年前后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为代表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搭建起了以卫星通信和教育骨干网为基础的远程学习平台,其技术水平与当时国内公共网络的差距并不大。但是时至今日,几乎没有哪一所高校能够独立建设起主流技术水准的网络学习平台。近年来,虽然高校在信息化方面持续投入,部分高校投入上百万甚至上千万资金,但是这与互联网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投入相比却相去甚远。同时系统的开发、运行、维护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团队,而互联网行业的用工成本在当前整个职业序列中名列前茅,令大多数高校望而却步。单纯依靠某所高校的力量几乎无法构建起包含网络带宽、机房设备、教学平台、学习资源、人员保障等诸多要素的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

(二)思想观念固化,改革动力不足

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在我国仍以公办教育为主,普通高校、开放大学是继续教育的办学主体。当前,我国公立教育机构相较互联网企业而言,对市场和用户需求的反应严重滞后,在提供教育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沿用传统方式的思维惯性严重,难以接受新生事物和新思维,缺乏主动开展改革的动力和危机意识。目前能够推动高校开展继续教育改革的主要推动力来源于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命令,但是这种方式相较市场机制而言缺乏灵活性与效率,和社会、用人企业、劳动者的需求存在明显差距。高校特别是继续教育决策者、管理者需要积极了解和认清未来继续教育的发展形势,力所能及地推动相关改革措施的出台,在未来日益激烈的继续教育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

(三)办学声誉下滑,质量保障体系亟待健全

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必须与社会的逐利倾向相区别,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保证教育的公平与质量。但是当前继续教育市场鱼龙混杂,部分以追求暴利为目标的企业依附在高校身上生存,以高校的声誉为掩护,以侵害高校信誉乃至整个继续教育行业信誉为代价谋取利益。这些现象的产生一定程度上与监管缺失有关,特别是事中事后的监管以及第三方监督评价机制的缺失。面对日益增长的继续教育规模,只有建立健全规划、管理、办学、监督、评价相互协调和约束的继续教育动态发展机制,才能保证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

四、对互联网+时代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社会合作,促进非核心功能社会化

现代社会是一个精细分工和专业化的社会,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基本都实现了产业化分工和协同,规模集群效应显著,产业效率成倍提升。但是在服务业特别是教育服务行业,产业链层面的分工和协同并未形成体系,大多数高校机构齐全、独立运转,缺少与社会上其他机构的互动和分工。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继续教育的成本与投入高昂,单纯依靠某家单位无法构建高水平和高质量的信息化教学体系。例如搭建服务特定地区或全国的分布式网络,处理大规模并发需求的硬件系统,专业化的视频录播制作体系与支持等,这些专业化的体系架构需要技术、人员、资金的支撑,需要与包括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机构开展合作,共同构建服务整个社会发展的继续教育信息化体系。例如目前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公司搭建了性能优异且向社会开放的分布式计算网络,利用这些网络资源构建信息化教学系统势必比“单打独斗”节约成本。北京大学与阿里巴巴集团联合打造的“华文慕课”正是基于阿里云平台而搭建,为全球范围内学习北大课程的学习者创造了条件。

(二)创新教学模式,引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继续教育质量和声誉的下滑主要是市场环境、体制机制和监管缺失造成的,不能因此否定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探索和尝试。继续教育特别是现代远程教育相较普通高等教育开展了更多类型和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在资源建设、专业化分工、学习支持服务、学习活动设计等方面积累了很多案例与经验,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在“互联网+”时代,借助于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可以为学习者创设更加个性化和智能的学习环境,为各种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实践提供条件和支撑,例如建立网络教学和面授教学、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师徒制学习、理论学习和实践实训学习等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适于学生自主选课学习和督学、助学及全程跟踪服务的学习支持服务,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对学习者选课、学习、考试、毕业论文等环节的全信息化管理,鼓励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参与继续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改革等。

(三)细分教育市场,走精品化、品牌化之路

不同的高校都具有其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在开办继续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依据自身的优势开发有市场竞争力的专业化教育产品和服务。长期以来,继续教育市场主要聚焦于经济、管理、国学和教育等人文社科领域,参与主体众多,产品和服务差异化小,市场竞争激烈,这种情况不利于继续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互联网+”时代为继续教育教育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支持手段,理、工、农、医等依靠传统继续教育模式难以开展的专业领域都可以逐步开发。例如目前交通和工程技术类院校为“一带一路”的行业企业提供面向产业技术工人、中层管理人员、企业高管在内的一系列继续教育培训,医学卫生院校为养老产业从业企业和人员开展从产业政策、医学护理、技术装备等在内的一系列专业培训等。这些新思路和做法为继续教育行业拓展了新的领域和发展空间,不同类型的高校、社会机构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对继续教育市场进行细分,精准定位,精准设计,精准开发,逐步树立自己的品牌特色和竞争力,走精品化、品牌化之路。

(四)完善相关制度,健全继续教育质量控制体系

高校在继续教育领域的核心功能是知识生产与质量保障,知识生产为教育传播提供教学内容,这既是高校本身的核心使命也是高校相较其他社会机构最为核心的竞争力。质量保障是高校品牌形象与声誉的核心,无论开展何种分工与协作,高校都必须将质量控制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对招生、教学、考试等核心环节牢牢管控。“互联网+”时代为高校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质量控制手段,基于大数据可以开展学习行为记录和分析,基于即时通讯可以构建虚拟组织组织生源,基于虚拟现实和远程监控可以探索远程和网络化考试等。新技术为质量控制体系提供了手段,但健全的制度和管理体系才是质量控制体系的核心。高校必须积极的在继续教育的办学和合作过程中探索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牢牢掌控质量控制的话语权和执行力,才能逐步扭转目前继续教育声誉下滑的局面。“互联网+”为继续教育变革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互联网+”背景下的继续教育变革亦有不同的路径选择。不同的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积极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继续教育发展之路,以在这场技术和教育变革中赢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作者:杨学祥 张魁元 胡鹏 单位:北京大学

第四篇:普通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现状及管理策略

一、引言

普通高校全面招收在职人员,不断提升非学历教育事业发展和办学质量已经成为普通高校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终身学习思想理念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很多在职人员参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学习风尚。普通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在各地高校中均受到充分重视,各级教育部门正在不断努力,促进非学历继续教育合法化和规范化。本文针对普通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现状和相关的管理策略进行探讨,为实现非学历继续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支持。

二、普通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相当低,且全国当时只有200约所高校,但是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当短缺,为此大量函授教育和职业大学越来越多。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建立了成人高考制度,实现了全国各类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进入到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逐渐普及,非学历的继续教育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且逐渐向着学习型组织、社会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相关统计,我国大约有7亿劳动者,技术性工人和高级技师仅仅占了4.5%,对此社会的各类劳动者实现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呈现快速发展趋势。随着教育制度不断变革,发达国家纷纷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制度,大力强化国家教育战略目标。举办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已经成为了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目前高校极力推行非学历继续教育机制,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新时期,教育制度不断发生着变化,非学历继续教育也将成为今后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三、普通高校实施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策略研究

1.关于非学历继续教育本质管理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发展,教育作为一种服务行业,且教育经营管理过程中不断进行着革新。教育主要是为教育从业人员走向这会,并且向社会提供复杂劳动,而接受这些教育服务的学员则是学校的服务对象。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需要强化教育质量管理和教育服务意识,从根本上改革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并以此来提高教学办学质量效益。

2.加强现行教学管理质量策略

各个办学单位对于自己的教学过程有着非常特色的管理,从各校的教学办学现状来看,办学规范的完整度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对于学校的整体管理而言,非学历继续教育模式不断发生着变革,但是由于在管理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办学质量和运行效果监控,办学之风和办学质量出现了一些质量问题。非学历继续教育作为高校展示办学实力与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非学历继续教育可以直接为教育培训市场提供教育服务,通过市场来实现资源重新配置。传统的高校相当重视科研和教育,而非继续教育在运作过程中主要以创收经济效益为目标,制定相关的管理政策的时候,必须完成非继续教育行政审批,利用现行经济手段对其进行约束和管理。

3.加强教育管理策略

普通高校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主要体现在市场中开展工商企业管理,人们主要感兴趣确保生产和服务质量,以此来降低风险。通过组织管理和运行能力监控,确保组织内部科学管理和高效运作,以最大限度保证产品和服务。通过加强教育管理,为非学历继续教育提供高质量服务,通过引入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科学管理理念,借鉴标准化管理模式实现创新继续教育管理策略。

4.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加强继续教育质量管理

通过构建校企合作机制来实现继续教育,借鉴学历质量管理体系的成功经验,兼顾成人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特点。将企业培训质量管理技术建立起服务标准、教学管理、设备管理、学员管理、质量评价以及培训管理。通过校企合作来建立行业标准标准,构建非继续行教育管理流程体系,对校企双方实施继续教育评估效果。非继续教育必须以高等院校各个教学关节进行评估,评估机制需在学校内落实,对行为层与结果层进行评估,最后再实现企业评估。

四、非继续教育发展前景

随着国内高校不断扩招,国家的人才培养逐渐从九年义务教育变为高等职教育以及高等教育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多人参与教育培养之后,在工作中常会面临各种知识学习或者专业知识再学习。伴随着国家教育制度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非学历继续教育,而高校作为教育的中心,其理所应当为这些求知者更多机会参与学习。非学历继续教育属于新经济时代下国家企业以及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加全面的必然,要求人们在工作时必须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或者必须拥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这要求企业员工在工作之余还要不断学习,通过非继续教育来完成这些求知人群的愿望。由此可见,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将会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国家的重视,其火热教育程度将会不亚于其他形式的高校教育。

五、结束语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高校非继续教育已经成为了当前高校教育的重点奇偶碍于改革方向。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非继续教育也将走向教育舞台,越来越多人将会不以学历为主要学习目的参与高校教育。本文针对非继续教育的现状以及相关的管理策略进行探讨,提出了一些加强高校非继续教育策略,为促进高校非继续教育落实提供参考。

作者:张波 单位:天津天狮学院

参考文献:

[1]蒋海红,何坚,梁征宇,潘金山.普通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现状及管理策略探讨[J].继续教育,2014,08:9-11+21.

[2]袁灵,穆星妍,谢云霞,谢来义,程千.不同类型高校发展非学历教育策略与机制的研究[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106-112.

[3]裴珍.山东省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J].当代教育科学,2015,13:39-41.

第五篇: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经济效益分析

考虑到高校继续教育具备很高的经济效益,因此,该作笔者从继续教育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继续教育经济效益的研究方法以及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1继续教育的基本概述

所谓继续教育,通常指的是继续工程教育,国内学术界往往称其为大学后教育。它对于我国构建终身教育机制以及学习型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继续教育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及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带来的产物。除此之外,继续教育还是对普通学历教育的有效完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完全展现出高校教育资源在再教育中的效用。所以,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动态变化”。其主要是对受教育者的理论进行更新和提升,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例如,和企业单位合作办学、举行各类培训活动、成人自考助学、远程教育等都是其基本表现形式。现如今,随着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再加上各种技术教育的普及,使得继续教育的生源变少,所以说,各高校及时地进行继续教育经济效益的评估,有助于管理人员对继续教育今后的筹划、一些决策的制定等提供有力保障,与此同时,对于丰富相关的教学理论也能够起到关键性的影响。

2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经济效益的研究方法剖析

2.1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探究

这一对高校继续教育经济效益进行研究评估的方法是在上世纪70年代,由美国的一名运筹学家最早提出的,并于上世纪80年代被引入到我国。层次分析法主要被用来解决多属性的决策难题,其将繁琐的问题细化成为各个组成部分,然后把这些因素依据支配关系分组,形成一个递阶架构,借助互相比较的形式最终确定层次中各种要素的重要程度,最后综合相关人员的评判,并选择科学、可行的备选方案。具体而言,借助这一研究方法对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和决策时,一般由下列四个步骤组成:首先,对系统当中各个要素间的联系进行剖析,并且构建起递阶层次架构;其次,对同一层级的要素关于上层当中某一准则的关联性和重要性进行对比,建立比较判断矩阵;再次,依据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因素对该准则的相对权重,同时进行一致性检查。另外一点,就是要计算各个层次要素对系统总目标的合成排序权重。作为一个复杂的经济效益系统,继续教育经济效益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在实际的研究环节中,其互相联系及影响的指标机制依据隶属关系可构成递阶层次结构,从而实现决策的层次化、数量化。借助此研究方法研究得出:对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大体上可以将其经济效益分成内部经济效益和外部经济效益两类;而其内部经济效益又可以被分成学校经济效益、教师经济效益、学生经济效益以及联合办学机构或企业经济效益;外部则分为社会经济效益和科技经济效益、人才经济效益、其他经济效益。在使用此方法的前提下,继续教育经济效益的三级递阶经济效益架构图如图1所示。

2.2借助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研究

在采取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校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进行研究时,通常应遵循以下步骤:首先,确定出因素集合和评定集合;其次,就是对单因素评价隶属度向量进行统计,同时构成隶属度矩阵;再次,确定权重向量;最后一步,依据相关的运算规则,进行计算和评定、得出最终的评定值。例如,我们可以将三级递阶结构中的最后一个层级建立一个评价集(好、较好、一般、差等),然后经由专家人士、企业单位、办学机构、师生等各个要素进行模糊性的综合评价,最终确立起隶属度矩阵。

3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分析

3.1有助于加强我国的知识生产力,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由于国内的知识经济尚处于萌芽状态,在当今知识经济迅速扩张的形势下,知识生产力是不可忽略的一个关键要素。知识生产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就像当今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如若忽视了企业的内部管理及产品更新,就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同样,我国普通高校如果忽视了继续教育,不能够培养出更多国家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那么便难以令自身立足于教育界。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于高校培养和企业培训两方面,因此,高校继续教育作为一种知识生产力来讲,其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说,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知识生产力,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对于发挥高校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2树立强烈的市场经济意识,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必须具备足够的市场经济意识,同时继续教育有助于树立教育服务、教育消费以及教育经营等教育理念,并促进教育观念的不断进步,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高校的教育包括继续教育,不可完全依赖政府的教育投入,必须尽可能借助市场机制来开展教育活动,尤其是办好继续教育。很显然,要想就业、晋升、获得好的回报,就应增加家庭及个人的教育消费。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尽管我国教育消费在不断膨胀,但这也为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契机。上文中提到,教师及学生经济效益是继续教育经济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不断更新升级教育理念,树立良好的市场经济意识,同时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投入力度等,是发挥继续教育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3.3有利于发挥教育中介机构的社会经济效益

由于市场经济的进步,教育中介机构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针对教育来讲,各高校可以通过创建教育咨询机构、教育体制监管企业、教育培训组织等方式,发挥继续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中国拥有广阔的教育市场及发展前景,我们必须要有眼光,要敢想。我国的教育成本并不高,但是教育的社会、经济收益并不低。基于这一条件下,高校继续教育应不断更新理念,顺应新的发展趋势,更好地发挥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

4结语

总而言之,继续教育在我国普通高校的教育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发挥着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并不断地深入研究,以便进一步挖掘继续教育的潜力,为国内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马莉

参考文献:

高校继续教育范文篇7

一、继续教育基地服务模式

继续教育基地模式是一种由政府或行业管理部门主导并批准设立,依托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开展集约化、规模化、多样化的教育培训的形式。基地的设立有严格的准入标准,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机构及专职工作人员、完善的管理制度、固定的教学场所及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足够的培训教材或讲义、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明确的发展目标等基本条件,一般采取高校或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按照规范和程序自主申报,政府或行业组织专家进行资质论证、现场考察和评审的形式。在规定的建设周期之后,政府、行业或受委托的第三方机构会对获批的基地进行检查考核、综合评价,并进行取舍,对示范性基地的成功经验进行辐射推广。该模式有利于政、产、学、研一体化,能促进各创新要素的有效集聚和有机结合。通过继续教育基地的共建和共享,能够避免教育培训资源的重复建设,降低成本,高校通过基地的建设,在服务地方及行业中争取发展空间,在贡献地方及行业中获得发展资源。

二、会员制继续教育服务模式

会员制继续教育服务模式是指采取自愿申请,交费加盟入会或企业与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入会的方式,为会员企业团体客户及个人客户提供通用的及专属的教育服务,如开展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的培训,新入职人员的岗前培训等。该模式更适合中小微企业。实施该模式,高校需结合行业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制定培养方案,建设“培训课程超市”,制作专业化、特色化的课程培训菜单,设立模块化的课程平台体系,会员企业的职工按照自己的爱好、需求选择学习内容,作为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和强化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基于E-learning、MOOC、C-SPOCs等理念开发网络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对高级别会员还可量身打造服务内容与服务形式。通过建立会员企业职工详细信息及学习档案,并将学习者个人学习后积累的学分与行业所属企业人力资源的考核评价紧密结合,在全行业实施科学的、统一的学分积累及学分转化认证评价体系,使个人的提高与满足行业所属企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充分体现“会员制”开展行业继续教育的实效性。显然,“会员制”服务模式易于在高校继续教育机构与行业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契约关系,利于保障开展行业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利于促进高校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使会员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大大提升。实施继续教育“会员制”模式,把高校与行业、行业所属企业、学习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整合校企优质资源,推动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是行业继续教育发展的方向,是行业继续教育得以普及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项目制继续教育服务模式

项目制继续教育服务模式就是基于项目管理的思路,以继续教育工作预期目标的实际完成情况为考核内容,并根据考核结果对项目负责人及项目团队予以评价和奖惩,以项目形式针对行业企业或地方某些培训需求集中开展的一种继续教育活动。继续教育实行项目管理,突破了原有行政管理体制的束缚,项目负责人组建项目实施团队,对项目的执行进行组织、协调、领导、沟通和控制,拥有一定范围的人、财、物管理支配权,同时对项目实施的进程、结果等承担责任,能充分调动项目负责人及其项目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极大地激发项目团队的使命感、责任心、成就感。继续教育项目制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奖惩机制,从而提高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继续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满意度。

四、开放型继续教育服务模式

开放型继续教育服务模式是高校适应国家“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战略规划,主动面向社会,充分开放自有教育资源,以服务社会为目标,尽可能满足行业及地方各种需求的一种服务模式。开放、灵活、公益性是这种模式的显著特点。学员的年龄、学历、身份等不受限制,通过实行学分制与弹性学制,满足不同学员的求学需求,发挥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以人为本”。通过构建不同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与学分互认机制,实现开放式学习和学历教育、培训、职业资格证书等需求间的互通,基于学员的品牌认知,可以把社会不同职业、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员纳入继续教育的服务对象,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教育结构体系。这种模式对社会在职人士需解决岗位实际问题、转岗培训、社区教育等有着重要价值。为确保服务质量及可持续性,政府需统筹规划,跟踪监管,公正评价,并给予一定的教育补贴。

五、联盟型(战略合作关系)继续教育服务模式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全面深化校地、校企合作,行业特点明显的高校可以与行业部门、行业组织、大型企业实行共建共管或共同组建教育集团,专业门类较多的高校可以与行业企业共建共管二级学院或专业集群,采取多种形式组建或参加教育集团。因此,可以说“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协同发展、借力发展,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已是当今社会的共识。联盟型(战略合作关系)继续教育服务模式正是上述政策与认识环境下的产物。它是一种基于高度信任,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为原则,共享竞争优势和利益的长期性、战略性的协同发展服务模式关系,最终实现社会和经济利益的共赢。以服务行业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校企联盟”,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校地联盟”,以整合各高校优质教育资源为主要目标的“校校联盟”就是这种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

六、西安航空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西安航空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成立以来,主动适应行业及地方经济发展战略,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坚持以服务促管理、以创新谋发展、以特色创优势,依托学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设立了“中航工业西安航空学院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陕西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几年来,基地以体制机制、培训体系、硬件环境、师资队伍、网络平台建设、理念文化、服务行业能力等为建设内容(见表1),以打造符合行业标准的特色教育品牌为目标,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先导,以健全培训体系为基础,坚持工学结合、按需施教的原则,构建了涵盖培训项目选定、培训课程研发、师资队伍优化、培训方式创新、培训质量评估“五位一体”,衔接顺畅、相互协调、规范有序、管控有力的培训基地运行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地处阎良航空产业基地的地缘优势,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先后与中航集团公司及其下属企事业单位、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等多家单位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探索建立与行业企业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协同人才创新培养新机制,建立校企联合专业指导委员会,吸纳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建设、教材编写、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实习基地共建等。学校为企业在员工学历提升和非学历教育培训、科技服务、投融资咨询等领域提供服务。双方开放实验室、研究室(所)与技术中心,共享科研仪器设备,联合进行技术攻关、项目申报、市场开发等,联合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实现优势教育资源与和服务网系互利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和合作共赢。继续教育学院在发挥服务窗口和桥梁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已成为中航工业集团公司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成为服务行业和地方的重要平台。

七、结语

高校继续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继续教育;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开展的继续教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在教育教学方式上还存在一些缺陷,容易让很多成年学生产生模糊的学习目标,即为了拿到相关的学历而学习。同时,人才教育培养体制不够健全,难以切实为社会输送合乎时展的技能型人才。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民办本科院校的教育结构和产业发展情况存在冲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更加需要创新型、实践型人才,这就要求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革与优化,在培养相关理论的同时,加强创新思维与操作能力的培养。然而,我国民办本科高校的办学模式大多比较传统,和很多公立院校办学大同小异。

一、民办院校继续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继续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是面向社会开放的人才培训机构,如今已被列入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深刻体现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在需求。现阶段,有的民办本科院校对继续教育存在一定的思想误区,缺少科学的思想为指导。因此,继续教育教学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未得到较好的落实,尽管有些学校创办了继续教育学院,可是因执行力度缺乏而导致了实际的效果未达到预期。2.硬软件设施不够健全。①从当前我国民办本科高校的教师团队分析,大部分属于知识型人才,对于市场信息的分析与业务拓展能力比较缺乏,缺少一定的实践技能,进而影响了继续教育的进步。现如今,我国推行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教育的生源通常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为动力,为了达到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而参与继续深造活动。而当前我国民办本科院校中现有的师资团队未达到社会要求,给其举办继续教育事业带来了影响。②继续教育学院的硬件设施相对缺乏。由于继续教育中涉及诸多社会、市场因素。教育管理中主要针对学生的管理,带有极大的稳定性与计划性,这会导致管理中未能随时适应政府与市场变动而及时调整,从而影响了民本院校继续教育的发展。3.教学方式比较保守。当前,我国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遭受众多公立学校的排挤,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巨大压力。有的院校因求成心切而在人才教育方面产生了较大的思想误区,主要表现在教育教学的定位不够准确,有些民本院校居然以公立院校的本科教学特征作为行为的标准,而很少深入本校实地进行详细情况的调查与研究,从学生的接受能力与需求展开继续教育,一般坚持“批量生产”形式培养学生,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模式等皆向公立学校看齐。同时,由于与公立高校的本质区别,民本高校继续教育事业也缺少办学特色。学历教育的定位和继定的人才教育指标导致继续教育大体相同。此外,不同地区的民本院校也未展现地域特色的文化,同时,由于各区域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有些民本院校的继续教育培养人才方面也没有充分体现本地社会需求。4.人才培养的滞后性。社会在迅速向前发展,因此,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我国民办本科高校继续教育在制定教学计划与教学模式的时候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学生学习的内容带有周期性,使得他们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可能仅是几个月前的市场标准,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一般按照当前社会的需求展开分析,对于专业的未来发展缺乏前瞻性地思考,有些学生接受完继续教育培训以后,仍然无法有效适应当前市场的需求。

二、民办本科院校继续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1.秉承终身教学理念,找准发展定位。①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如今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而民办本科高校是社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承担着培养社会型人才的教育任务。由于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因此,不管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方面,或是高校本身发展情况,皆需要我国民本院校秉承与时俱进的思想,及时转变以往继续教育的办学理念,通过继续教育的窗口为高校开放新的发展空间。②必须对继续教育进行精确地目标定位。民本高校应当充分结合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主流特点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继续教育在整体教学中的地位进行明确,并对其做出前瞻性的计划,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2.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①创新教学理念。民本院校的继续教育属于成人互动式的教育,这使其教育教学模式朝向成人化过渡,因此,需要展开平等化地教学,突出学生的个性,积极开发广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实践性教学,逐渐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②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更新与调节。以往继续教育教学的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带有极大的计划性,继续教育的发展不协调。因此,这就需求对原本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与优化设置,让教学内容更加体现时代特征,与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侧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③优化教学方式。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民本高校继续教育应当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展开教学活动。为学生创建网络化教育平台,引导他们养成自主学习与探索的良好习惯。此外,校方还需强化和社会相关企业的合作。推行“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样,让民办本科院校不再成为独立于社会发展的教育机构,而是有效地将学校、科技公司、生产企业联系起来。合理利用了学校的人力资源、科研公司的先进技术以及企业的场地,以实现校企的同步发展。3.发展地方特色化教育。办学特色是每个高等院校的生命力。为此,民办本科高校在进行继续教育的时候,需要系统分析本校的地理、环境、附近文化资源、科技水平、社会发展情况等因素,对继续教育教学进行合理规划,例如在西部地区,办学方针一定要有效结合西部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继续教育的人才培训计划,发展特色化教育,在教学中侧重于专业理论、实践、创新的融合性,培养出专业知识储备丰富,实践技能强的综合性人才。4.强化教师团队的建设。①对教师知识与能力的创新。继续教育通常面向行业性的教育体系,这需要任课教师必须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构建专业技能强大的教师团队是确保学生技能学习的重要前提。②提升教师市场分析能力。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加入继续教育中的人数日益增多,学生选择入校深入进修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市场分析、管理知识、相应的操作技能等。③吸引杰出的教师,强化继续教育的师资水平。因为我国当前民本院校缺少社会化的专业教师,而短期内无法借助教师自身水平的提升添补师资力量的不足,为了进一步推进继续教育,需要及时引入行业精英型的人才。相关工作者需要面向社会各界,多渠道地引进或借用教师人才。

综上所述,发展继续教育的中心思想是构建终身教育的机制,有利于广大受教育人员在教学中逐步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民办本科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重视继续教育工作,为社会提供高等教育的学习机会,培养出更多有利于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元园,马骎.民办本科高校“以人为本”教育教学改革新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9(6):117-120.

[2]李海平.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本科教学综合改革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6.

高校继续教育范文篇9

(一)社会结构变化与高校继续教育认知创新

我国社会结构转型主要表现为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等“六大结构”的变化。[1]在这六种变化中,对高校继续教育认知创新具有实质性影响的是城乡结构变迁与就业结构变化。城乡结构变迁有利于高校继续教育使命认知创新。近年来,我国城乡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2012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52.8%,在7.4283亿人城市人口中,约有1.4亿人是进城半年以上的农业人口和外地城镇人口。[2]这种变迁将对高校继续教育使命认知创新产生重大影响。促使高校继续教育更深刻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使命,进一步确定“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树立清晰的“兼顾城乡、惠及社会”发展意识,尝试把学校继续教育的创新发展,同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推进城镇成人教育与农村成人教育,职业培训教育与农业技能教育、城镇社区教育与农村社区教育等等的融合过程中,创造一个处处、时时、人人皆能学的社会化教育体系,不断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使社会转型的成果普惠于民。就业结构变化有利于高校继续教育责任认知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就业结构开始由以国有企事业单位为主,转变为以民营企业和社会机构为主的就业结构,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将对高校继续教育责任认知创新产生深远影响。进一步深化了推进“职业、行业、事业”发展的责任意识,更加坚定了“为国家、社会、民众”的服务认知,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人才需求,以素质教育为抓手,以技能教育为重心,把培养新兴产业、行业和技术职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已任,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亮点、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基点,满足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使“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服务民众”的办学理念落到实处,为促进社会发展和推动国家繁荣做出应有贡献。

(二)社会机制变革与高校继续教育目标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运行机制、社会组织机制、社会资源机制、社会利益机制等社会基本机制正发生革命性变革。其中,社会运行机制与社会资源配置机制的革故鼎新,将对高校继续教育目标创新产生重大影响。社会运行机制变动有利于高校继续教育远景发展目标创新。当前,我国社会运行机制战略性转变已成潮流,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效率优先,注重公平”转化。这种转变所提出的,在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国家财政要不断向民生倾斜,要提高人民接受各类教育的机会的社会诉求,不仅对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历史意义,更对高校继续教育远景发展目标创新具有重大影响。它使高校继续教育进一步明确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目标趋势,坚定的以“服务社会、服务城乡、服务学校、服务群众”目标宗旨,确定了“推进社会进步、经济贡献、教育发展、科技进步、文化建设同步”的目标内涵,使高校继续教育成为推动社会转型发展的长效能源。社会资源配置机制变革有利于高校继续教育现实发展目标创新。近年来,我国社会资源配置机制转变已然雏型,由单一依靠政府的行政指令、行政计划和行政审批,发展为确立并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形成了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社会资源配置机制。[3]这种变革将对高校继续教育现实发展目标创新作用巨大。更加明晰了高校继续教育“规模、质量、效益”三统筹的办学目标,描绘了“立足学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目标取向,坚定了“自主招生、自主办学、自主发展”的目标路径,设置“与政府、与市场、与学校”互动的目标方式,从而使高校继续教育成为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社会价值变更与高校继续教育行为创新

当下,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是我国社会转型最具现代意义的跨跃,从传统的一元化价值观向传统价值观、现代价值观、道义价值观、功利价值观的同存并行,基本上构成了我国社会转型的价值意识体系。其中,厘清主流价值观、多元价值观的意义与内涵,将对高校继续教育行为创新有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主流价值观有利于高校继续教育办学行为创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主流价值观是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放首位。[4]我国主流价值观对高校继续教育办学行为创新提出了根本性要求,高校继续教育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出发,要坚持“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核心社会价值理念,把“办学行为与推进社会发展、经济贡献、科技进步、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将以往带有“随意性、迷惘性、功利性”的办学行为,锐变成“公益性、社会性、集体性”的主导行为,衍化为“文化行为、服务行为、社会行为”的具体行为,蜕变为与“政府部门、行业主管、事业单位、企业”的合作行为,进而使高校继续教育成为社会转型发展的促进者、推动者。多元价值观有利于高校继续教育育人行为创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多元价值观的并存,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地位与作用的认同与尊重,也是对每个人的个体意愿的尊重。这种认同与尊重本质上是党和国家“以人为本”思想的传播与推进,将对高校继续教育育人行为创新意义重大。它深一步明确了高校继续教育的育人行为要满足“国家、社会、市场、行业、个人”的多元需求,不再以培养单一性的人才为目标,而以满足不同需求的社会学习需求为导向,以满足不同学生个体自我成才理想为途径,“缺什么、补什么、需什么、教什么”是其逻辑起点,“多样化、多层次、多规格”是其行进空间,“技能型、应用型、实用型”是其育人诉求,以“全面发展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其发展常态,在不断满足社会多元价值需求的过程中,彰显自己应有的作用与价值。

二、社会转型问题与高校继续教育创新缺憾

勿庸置疑,社会转型问题也凸现出高校继续教育创新的种种缺憾,尽管这些缺憾生成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特殊的现实因素,表现出的形式也有所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缺憾正是社会转型迫切要求高校继续教育改革的主要方面。

(一)转型取向问题突出高校继续教育创新定位缺位

当下,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创新定位失据是不争的事实,为了顺应社会转型潮流,绝大多数高校继续教育都制定了新的发展定位,尽管这些创新定位都有可取之处,但把这些定位与高校继续教育整体创新发展要求对比,就会发现,这些并非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定位的顶层设计,只是以满足市场需要为原点的底层筹划,基本上都是以松散的经济效益目标定位为主,诸如追求市场热点的社会培训每年创收多少,如何做大“高层次与高收益”的高端培训等,而对于如何实现“以全面发展的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定位,则表现出整体性缄默。高校继续教育创新定位缺位应与“社会制度影响社会转型发展取向”问题有很大关联。当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虽已初步建立,并是向着完善方向发展的时候,但产生于市场转型阶段的经济建设型政府弊端就日益显露,比如会导致公共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合法化等问题,影响甚至制约社会转型发展进程。这种状况在高校领域则反映为,继续教育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还是“学校服务市场的重要窗口”的关系上。尽管社会和政府对高校继续教育提出了由“学历补偿教育”向“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新取向,但要实现这种转变就必须构建相对独立又彰显个性的办学实体,拥有必要的教育场所、师资队伍、教学设施、专业设置、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等教育资源,按照社会发展需求和继续教育规律,推进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科技进步、文化建设。而现实状况却是,由于“路径依赖”的惯性作用,高校继续教育迄今尚未摆脱全面依托办学的窘况,不仅没有取得相对独立的办学资格,反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高校服务市场的重要窗口,甚至是沦为学校效益创收的渠道,增长经济效益已成为大多高校继续教育创新的基本定位,由此引出的创新定位缺失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转型方式问题突显高校继续教育创新机制缺失

目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创新机制缺失问题明显,主要表现有二:(1)自主开放办学机制滞后,始终没有摆脱计划经济惯性的制约,尤其是在招生计划、招生方式制订与实施、专业设置的审核与批准等等重要方面,主要还要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以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继续教育在创新发展过程中,既缺少创新机制构建的社会支持,又缺乏创新机制生成所必要的基础条件。(2)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机制陈旧,对理论对创新实践指导作用的认识整体性缺位,特别是对学科建设与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对高校继续教育创新机制形成上不可替代作用的认识不足,导致高校继续教育创新机制的构建,缺少必要的创新机制构建的理论引领,只能在实践经验梳理和挫折教训总结过程中摸索进行。高校继续教育创新机制缺失与“社会矛盾影响社会转型方式的选择”问题有重要联系,中国社会内部矛盾决定了中国选择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但在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改革中,出现了市场经济制度与计划经济制度并存,各项工作重心都是围绕经济建设,把追求经济总量当作目的,造成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的失衡。[5]这突显出高校继续教育创新机制的焦点是“以人为本打造文化基地”还是“以物为本成为创收机构”的选择上。高校继续教育作为连接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社会组织,,应“以学生为本”,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打造“双高同筑”的文化基地,以“筑就水碧山青学风高地、筑就明丽光阳学科高原”为目标来促进高校继续教育创新机制的健康运行,创立产学研新平台,维护高校继续教育的社会品牌。但就目前而言,高校继续教育以提高学历文凭为亮点来扩大规模,从而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创收机构,这种“文凭论”必然停留在学历文凭上,导致学校为了让学员拿到文凭而出现管理、教学、评估的松弛,以学历文凭为热点来扩大招生规模,以致“粗放式”、“地摊式”办学现象蔓延,从而出现“人才培养结构性不足”等问题,创新机制缺失的弊端也就应然而解。

(三)转型行为问题突现高校继续教育创新方式缺憾

在信息化、网络化快速发展的时代,高校继续教育应该采用现代教学方式,然而目前部分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方式仍然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很少根据成人教育、技术教育、在职教育的特点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学式”“现场模拟式”等教学方法,更没有把现代培训与与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同时,项目研发队伍及管理队伍的状况更让人担忧,员工素质低、被动工作,严重缺乏主动开拓市场的能力和管理能力,显而易见,目前这种现状是实现新颖性、突破性、个性化的创新学习方式的重大障碍。高校继续教育创新方式缺憾应与“社会规范影响社会转型行为”问题有重大关系。当下,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规范建设往往滞后于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由于法制规则系统的强制性调控不健全、道德规范系统自觉调节的失范,从而不可避免地引发社会无序行为的增长。受这种情况的影响,高校继续教育创新方式表现为,是“动态管理”还是“固态管理”。动态管理模式是具有市场经济特色的现展理念,高校继续教育在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引导的双重作用下,要实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代化,进一步协调项目开发与市场需求的关系,实施项目负责制,由项目负责人作为总负责人和执行人,自行建立团队,建立责、权、利对等的有效激励机制,打破固态管理模式,促使员工主动融入到工作中去。然而,固态管理是当前高校继续教育基本管理模式,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目前从中央到地方、从综合部门到专业部门,还没有构成继续教育法规体系,导致管理部门领导力度不够、部门间的职能不分,使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高校名誉,打着联合办学的旗号,进行无序竞争。从而可见,继续教育立法工作滞后和道德约束失调致使高校继续教育创新方式缺憾。

三、社会转型趋势与高校继续教育创新设计

上述状况显明,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和跨越阶段,在机遇与挑战的并存时期,社会转型趋势引领高校继续教育创新设计。高校继续教育只有进行科学的创新设计,才能在复杂的社会变化下把握转型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一)以“建设文化强国”引领高校继续教育创新方向

“建设文化强国”是引领高校继续教育创新方向的关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成为充满激情和理性的历史潮流,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不仅是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创新的亘久根基,更是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

1.创新发展方向以“传承优良传统文化为魂”。优良传统文化是高校继续教育创新方向的思维源头。在市场经济过热发展的背景下,面对种种诱惑与干扰,让“知行合一”成为高校继续教育创新方向的文化印记,提倡开门办学,形成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的风尚;提倡学术创新,兼收百家之长,让转型发展的时代人文精神高扬。同时,高校继续教育要以明确学习目标为基础、以端正学习态度为前提、以严明学习纪律为保证、以良好学习兴趣为动力、以科学学习方法为路径、以优质学习效果为标准,让学生不仅学到货真价实的技能,还能受到润物无声的文化陶冶,使群体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意志情感等都发生质的变化,从而实现高校继续教育时代历史使命。

2.创新发展方向以“发展现代主流文化为径”。发展现代主流文化是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创新方向的现实动力。我国高校继续教育要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与时俱进,建立“继续教育文化意识”,明确其在建设文化强国战略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面向世界、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不断引入科技、技能、知识在内的各种文化要素。从整体优化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已有各种文化资源,在专业设置、资源融合、市场培育、项目开发等方面,根据市场需求,坚持“成人为本,教育惟真”的现代办学理念,集聚“求真务实、以人为本”精神为高校继续教育创新方向积蓄现代文化力量。

(二)以“建设人才强国”引导高校继续教育创新方式

以“建设人才强国”为引导是高校继续教育创新方式的战略选择。从国际上看,人才资源成为关系国家竞争力强弱的基础性、核心性、战略性资源。从国内看,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人才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出现高技能人才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不协调等问题,这对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创新方式具有实质性引导,高校继续教育应该以“三管齐下”为创新发展方式。

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一是探索“学历+技能”多证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大力探索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各类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推进不同类型继续教育之间的学分积累与转换工作,从而使高校继续教育走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前列。二是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提供教学资源,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为学员提供生产性实训机会,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校企资源的互补和共享,使培训兼具教学和生产的功能,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2.学科建设机制创新。一是实行区域性师资联合。本地区或相近地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高校学科点为了培养具有特色的师资队伍,通过“资源置换”“、师资交流”等方式,共同投资而建立的一种新型的师资培养联合体。在交流、切磋、探讨中,实现提高区域内高校学科点教师的整体水平和层次的目标。二是建立产学研学科基地。高校继续教育注重发扬自身特色,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全力推进产学研互动,以联系企业、推广新技术、加速实现产业化为目标,以科研为先导,产学研为纽带,队伍建设为基础,人才培养为中心,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学科发展之路。

3.质量评价机制创新。(1)收集反馈信息。高校继续教育对各专业毕业生要进行跟踪调查,或发放社会问卷,广泛搜集其毕业生的工作去向,从而在评估其教育质量同时,及时把握市场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2)创新评价机制内涵。高校继续教育培养一专多能、一技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评价方式也应不拘一格、因地制宜、灵活多样,评价标准应多层次、全方位、多规格,通过动态人才评价机制,打破高校继续教育的传统评价机制。

(三)以“建设学习型社会”引示高校继续教育创新行为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引示高校继续教育创新行为的路径。学习型社会构建的目的是提供一个理想的社会学习环境,从而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高校继续教育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环境下,坚持以“三学共建”为创新行为。

1.建立“人人愿学”的学习体系。(1)宣传终身学习理念。高校继续教育要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存,学会生活”,使学生自发的、积极主动的不断学习、接受学习,从而应对就业的严峻形势,正是身边的变化并随时调整自己,适应变化。(2)设计特色学习方式。高校继续教育教师要“以生为本”,营造良好地课堂学习氛围。以课堂为既定空间,以成人学习规律为基础,以适应学生学习心理规律为核心,精心编组课堂学习程序,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具有实用性、多样性、速效性,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愉快地接受新知识、新信息。

2.建立“时时能学”的学习平台。(1)实行灵活的弹性学制。高校继续教育在学制方面要遵循灵活性原则,实施学分制,实行弹性化管理,突破传统学年制中统一入学时间、统一上学时间、统一获取证书的限制,逐步建立以学分制为主线,以选课制、指导制为基础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2)积极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是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高校继续教育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推进继续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对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教学内容多媒体化、教学传播多样化、教学时空扩大化,搭建“时时能学”的学习平台。

高校继续教育范文篇10

一、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我国各大院校已开始由传统的管理方式转变为新型信息化管理方式,开展了组织机构健全的软件开发等计划工程。传统的信息管理化已无法满足当代高校发展的需要,所以在全国各大职业院校深入改革的情况下,进一步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已成为全国高校的主要工作之一。不过,虽然这种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方式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得到了普及,但在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因此,全国各大高校要将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意识明显不足。虽然教育管理信息化已经被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但是没有得到广泛、高效地运用,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很多人的信息化意识还不足。不仅如此,在一些高校进行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很多高校教师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不深,领悟不足,致使很多硬件投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无法保证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在进行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高校不重视培养信息技术人才,使得管理者的信息化素养不能与发展中的信息技术同步,导致教学效率大大降低,对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也产生了一定的制约。2.缺少专业型的优秀人才。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非常需要专业型人才来支撑。如果没有专业性的人才,信息化建设将会停滞不前,不能顺利地进行,从而导致我国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管理无法跟上时代经济发展的脚步。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速度比较快,对于人才的专业性需要也具有一定的高度。但是,在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很多高校教师并不能快速地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这必将导致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三、加强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1.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的长久性工程,信息化建设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基本工作,因为信息化建设对专业的能力较强,对专业技术、长久规划的要求都比较高。对于高校来说,继续教育管理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高校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培养。在进行继续教育管理的过程中,高校应该健全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并且从学校的实际工作出发,提高教师与学生对信息化的认识。如高校可以成立一个完善的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小组,让这个小组的成员专门管理与收集当前形势下教育信息化的最新资讯,将时展的最新动态反馈给高校,再由高校制定校园信息化教学改革措施。其中,在开展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高校应组织和协调其他部门和学员积极参与到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来,不断推动对于教育服务平台的建设,加强高校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并做好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2.加强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继续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一定量的专业性很强的人才,并让这些人才在信息化建设中发挥具体价值。但在当前很多高校继续教育中,一些教师都对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意识比较淡漠,他们对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认识不足,这也导致部分高校没有重视继续教育管理。一些高校即使运用了信息管理技术,也仅仅局限于现学现用的阶段,而没有注重到建设整个管理信息系统,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也没有起到实际意义,这样的做法显然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了加强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高校应该让大多数学生和教师明白信息化是一项远大的工程,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教学中,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高校的管理者来说,要明确信息化在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到将信息化引入教学的真实目的,要努力培养专业型人才,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只有拥有足够的人才,才能不断推动信息化管理;对教师来说,要主动学习新型信息技术,并将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慢慢地渗透到教学工作中去,为学生展现新型的教学方式,培养专业性的知识人才。如高校可以邀请一些专业性的信息技术导师为教师传授经验,举行一些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的活动,使教师们在导师的讲解中和与同行的相互探讨中慢慢了解信息化,并将其引入高校课堂,培养更多的专业型人才,更好地推动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结束语

在当今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改革的大背景下,信息化管理技术已渐渐成为高校管理的主流方式。在传统管理方式的基础上加入管理信息化技术,让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工作渐渐地进入信息化阶段,是当前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总体来说,加强信息化建设是当今时代对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这种新型教学方式,能加强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为社会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常杉杉.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初探[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