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6-27 17:06:15

高校创业教学

高校创业教学范文篇1

关键词:翻转课堂;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创业基础课

1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起源与开展

1.1就业创业工作的起源。就业指导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服务工作,最早出现于西方国家,早在19世纪初就已经有了就业指导的理论雏形。20世纪70年代,就业指导工作理念体现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中,这种“生涯教育”理念被美国吸收,并在高校进行推广。1989年,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中,美国学者柯林•博尔提出了高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工作理念,代表着创业教育概念的诞生,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为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西方国家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模式,不仅有先进的就业创业指导理念,就业服务体系也实现了高度的社会化。以德国为例,德国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配合、学校指导帮助、私人介绍所作为补充的较为完善的模式。1.2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在我国的开展。1.2.1我国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背景。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1999年的高校教育改革中,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政策;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且教学内容应力求具有实践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增强针对性,注重实效”[1];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提出:普通高等学校应面向全体学生广泛、系统地开展创业教育;2017年12月,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8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了“把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将课程与学科专业相融合,探索慕课等新型课程形式”。1.2.2我国高校毕业生持续增加,就业压力增大。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居民文化素质提升,全国高等教育人数持续增长。2018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20万人,较2001年增长了700余万人,较2010年增长约190万人。根据贵州省普通高校2017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分析,2017年,贵州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55864人,其中研究生4888人,本科生75819人,专科生75157人,毕业生总数较去年增加32710人,毕业生总数和增幅均创近年最高。截至2017年8月31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0.89%,较2016年同期上涨0.01个百分点。其中研究生毕业初次就业率为70.93%,本科生毕业初次就业率为90.05%,专科生毕业初次就业率为93.05%。综上所述,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刻不容缓,但目前该类课程存在教学缺乏实效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问题。我校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尝试使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中的应用

2.1翻转课堂的定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教学在学校中的普及产生的,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不再是单纯由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而是将重心调整为学生在课下通过互联网平台观看教学视频,教师则转变为引导和启发学生如何运用知识以及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2]。2.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中应用的优势。(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兴趣[3]。相较于枯燥的传授和说教的传统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翻转课堂得到充分发挥。由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内容相对于其他研究性课程较为容易理解和掌握,翻转课堂模式更有利于有效利用课堂时间,让教师更加充分地了解学生遇到的困惑和疑问,从而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2)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性质适用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只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则无法达到课程预期效果。因此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教师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变得更加有效,可提高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率[4]。(3)根据《贵州省普通高校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调查显示,2017届毕业生认为母校就业服务急需改进的方面为“求职面试技巧培训”“聘请专业的就/创业指导老师”“就业心理咨询”等。以上几方面如果利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理论知识传授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应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加强训练。因此,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设计来看,只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很难提高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服务的满意度。

3我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

3.1完善基础课程体系,搭建网络学习平台。我校在原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及创业基础理论课的基础上,搭建了网络学习平台。该网络学习平台可提供就业创业各类网络课程供学生学习,具有作业提交、在线考试等功能。3.2修订教学大纲。首先,参考文献及相关理论对教学内容做系统梳理。其次,使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对就业创业指导方面的学习需求。再次,使用访谈法,了解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最后,综合上述调研结果,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3.3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首先,使用文献法系统研究翻转课堂理论、方法及应用技巧。随后,针对某章节内容使用实验法对比该章节使用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的教学效果。最后,根据问卷调查结果选用效果最好的教学模式。下面以就业指导课程中的“面试准备”一节内容为例说明我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5]的实施。3.3.1提出教学任务。向学生公布学习指南,含学习主题、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建议等,提出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指明需要完成的任务[6]。该章节的学习目的为掌握面试技巧及求职礼仪。3.3.2自学先行。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观看教学视频《面试技巧》、查看PPT及阅读材料。3.3.3自学情况了解。教师登录网络学习平台查看学生自学情况,督促学生完成自学内容。3.3.4课堂内化。在线下课堂中,教师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该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教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随后,开展模拟面试,进行巩固练习。3.3.5评价反馈。学生填写教学问卷,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完成考试。3.3.6反思总结教学反思,查缺补漏,教师总结。教学实践证明,翻转课堂可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空间及更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翻转课堂可增强教学中的互动性,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及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练习等环节中,并愿意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及完成作业,从而提升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巧.高校就业指导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科教导刊(下旬),2018(5):105-106.

[2]黄李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就业指导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赤子(上中旬),2017(2):122.

[3]逄德明,胡罡,马行空,等.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自修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8(6):79-82.

[4]许欣,李焱.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18):268-269.

[5]张德成.高校翻转课堂教学与课程设置的重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12):107-111.

高校创业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高校;材料生产与创业;教学改革

“材料生产与创业”是安徽科技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其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充分了解不同无机非金属材料结构、性质、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合成、生产、创新与创业。因为要给学生分享多种不同材料的合成及生产方法,而多数老师仅仅对一种或者几种材料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或了解,因此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对不同材料的教授水平参差不齐:了解多的材料效果会好,了解少的材料效果会差。同时,由于多为“纸上谈兵”,即学生只在课堂上听老师介绍,而对材料的实际生产和应用并不了解,导致课程的学习效果不好。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的背景下,“材料生产与创业”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定位以及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的需求[1-2]。因此,在当前环境下,为加强教师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为社会、企业输送应用型人才,对“材料生产与创业”课程进行新的探索、改革和创新,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随着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导致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传统大学教育片面强调理论教学,导致学生无法满足企业及社会实际用人需求。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大利器[3-4]。因此,学好“材料生产与创业”课,不但能为地方企业输送应用、创新型人才,还能为学生将来的自主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安徽科技学院是一所省属应用型本科院校,而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的同时兼具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为了给地方企业、高校输送高水平的人才,同时提高就业率,应该紧密围绕学生当下以及未来进一步深造的需求,加强对“材料生产与创业”课程的优化。

1“材料生产与创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1.1“多种材料”与“单人授课”的矛盾

虽然很多高校老师涉猎广泛,但是大部分老师只是对自己研究领域的一种或几种材料有深入了解,因此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会出现授课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懂的或者了解得多的授课效果就好,了解得少的效果就差一些。这就造成了该门课程的老师需要去充分了解多种(十种左右)材料,增加了备课负担,而且效果不好。

1.2“实践”与“理论”相互脱节

我校本课程的授课方式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相互结合,但是在学校当前的条件下,实践课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在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虽然会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但由于代课老师所学有限,加上没有相应的实验室,学生并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就导致学生学习效果较差。

2提高“材料生产与创业”课程教学效果的途径

针对目前安徽科技学院本课程存在的问题,结合团队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对我校“材料生产与创业”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在符合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方案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2.1从“内定”到“公选”

在完成课程要求的基础上,第一课就鼓励学生提出想要了解和学习的内容。比如在开设本课程时主要讲解的章节分别是玻璃、水泥、陶瓷、气凝胶、半导体、碳材料、磁性材料、超级电容器等[5]。在本学期上课期间就有学生提出对多孔材料感兴趣,想要学习沸石分子筛,于是我们提前两周找对沸石分子筛有研究的老师进行沟通。这就做到了既能完成教学计划,又能满足学生对感兴趣的材料的求知欲。从教学效果来看,如果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他们听课的热情会高很多。

2.2从“万事通”到“术业有专攻”

因为本课程是32学时,大纲要求介绍8~10种材料,因此每个老师讲解1~2种材料。这样学生就能学到各个领域内更为专业的知识。在让学生学到更为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减轻老师的备课负担,做到从“万事通”到“术业有专攻”。如有需要,还可以请其他专业的老师对本专业的知识进行指导。例如,在讲到超级电容器、电池材料方面的内容时,可以邀请新能源器件专业的老师进行讲解和指导。在本学期上课期间,我们就邀请了新能源器件的两位老师分别对超级电容器和锂电池进行了详细且专业的讲解,得到了学生非常好的反馈。

2.3从“一人课堂”到“百家讲坛”

转变教学模式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能力[6]。以往的课堂都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学生在下面鸦雀无声,但学生是上课的主体,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课题(不限于大纲内容)走上讲台进行专项的讲述,做到从“一人课堂”到“百家讲坛”[7]。例如,本学期就有学生选了半导体和碳材料进行讲述,还有的学生将碳材料和之前学过的超级电容器结合起来,这种创新给老师的科研带来了灵感。最后,老师对学生所讲的内容进行总结和补充,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又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还能提升他们查阅资料、总结知识点的能力。

2.4从“课堂理论”到“实验室实践”再到“工厂企业实习”

将实践实习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验室,利用课堂所学知识和自己查阅资料到实验室亲手做实验;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企业,亲身感受材料世界的绚丽多彩,亲眼看到材料合成与生产的奥妙,触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激情。在讲到玻璃的时候,我们让学生自主设计玻璃成分,根据成分设计熔制曲线,并到实验室进行玻璃的熔制和定型。最后,带学生到凤阳县鑫民玻璃厂去亲眼看世界:看工厂中玻璃的制备、成型、后加工处理等等。在提升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热情。

2.5从“课后论文”到“课堂作业”

课程论文在课堂上写,同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以前的课程论文都是在课程结束后学生才进行撰写,既浪费时间,又不能保证论文的质量。将课程论文当成课堂作业,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学生就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授课老师现场答疑,既可以解惑,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最后老师根据学生所写课程论文的方向的比例和质量选出年度最受欢迎材料。本学期,经过改革我们发现与往年有了很大的不同:以往大部分学生会选择相对易懂好写的材料如玻璃、陶瓷等;而在本学期,很多同学会选择他们自己感兴趣或者是其他专业老师讲授的内容。本年度的最受欢迎材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想要学习的沸石分子筛。

3结束语

通过对“材料生产与创业”课程的改革探索,努力提高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锻炼学生积极面对就业形势的压力,开阔学生就业视野,提高学生就业技能,为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将来的就业及创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戴永清.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知识文库,2017(15):17-28.

[2]余巧,莫颖华,徐英辉,等.多维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8(14):32-35.

[3]张欣.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反馈机制研究[J].丝路视野,2017(32):28.

[4]智虹霓.基于过程性评价环境下大学生健美操课程教学评价模式研究: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J].运动,2017(1):64-66.

[5]陈照峰,张中伟.无机非金属材料学[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6]黄华斌,张剑辉,林荣生.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9(13):42-43.

高校创业教学范文篇3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毕业后首当其冲的便是就业问题,这是由于能否高质高效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或者寻求到良好的创业项目,对其未来的长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作用。目前,我国高校的常规性教学依然以理论知识教育为主,对就业创业教育不够重视,这就造成多数大学毕业生对自己面临的就业形势与创业形势缺乏深入了解,对实际形势的分析也不够到位,极容易在就业过程中碰壁或者创业失败。[1]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一切教学的中心,根据大学生的发展变化、发展阶段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长期的就业创业教育,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就业信息与创业咨询。

二、当代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在2010年提出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强化对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而近年来,我国教育部每年也都会下发相关文件对高校提出要求,即高校必须强力促进大学生的自主创业与创新创业教育,广泛性地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并强调科技以及人力资源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另外,党中央也明确提出,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之一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这就需要借助于人力资源的功能与优势,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等。因此,对当代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教学进行改革,是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二)高等院校改革发展的要求。新时代背景下,创新性人才不足是阻碍我国综合国力、竞争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有效提升的关键因素。因而,积极培育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现代化人才,是21世纪高校发展与改革的理性选择。我国教育部也强调高校必须强化就业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性服务,不断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切实提升教育质量,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并鼓励多形式、多渠道就业,着力通过创业带动大学生就业。(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人才竞争归根到底就是具备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之间的竞争。根据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来看,多数高校培育出的大学生同社会实际需要之间存在差异性,即培养出的人才与现实社会需求相脱节,高等教育的主动性与开拓性明显不足。[2]而就业创业教育属于较高层次的综合素质教育,其不仅可以最大程度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而且彰显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三、当代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创业教育观念不够清晰。由于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导致我国大部分高等教育都以择业、就业的教育观念为主,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家庭与社会对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是诸多高校没有指定明确的就业创业教育教学目标,忽略了对人才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造成专业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相脱节,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素质以及发展潜力等明显不足。虽然一些高等院校也设置了专题培训与就业指导课程,但却将就业创业教育视为业余教育,甚至少数高校将就业创业教育归列为企业家的速成教育,忽视了专业课程与创业教育之间的紧密逻辑关系,从而导致大学生的就业率以及创业成功率等都偏低。(二)就业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较为匮乏。就业创业教育师资一方面肩负着理论知识的讲解,另一方面则承担着指导与教育创业者的具体实践。因此,就业创业教育师资不但要具备扎实的、系统的就业创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最新的就业形势与创业风险有全面的了解,对就业方法与创业手段有自己独特的认识。[3]然而,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师资都是兼职,缺乏必要的实践经历与实战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代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推进。(三)就业创业教育环境不够浓厚。浓厚的就业创业教育环境可以说是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根本与基石。其中,环境指的是社会文化环境与高校文化环境,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还未形成有助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相关环境,无论是评价体系与激励措施,还是培养目标与校园文化等都未能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予以倾斜,大学生难以感受到勇于创新、坚持不懈、积极探索的就业创业氛围。与此同时,应试教育的思想影响,也导致诸多大学生按部就班或者循规蹈矩地进行学习,加之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但由于在投融资机制、人事制度以及企业机制等方面还未形成相配套的系统性法规,从而造成当代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依然缺乏强劲的推动力。

四、当代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教学的改革途径

(一)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具体而言,“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措施如下:一是强化师资培训,加强校企之间的联合力度,为教师培训提供充足的实践基地,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与研究;二是选派师资进修,定期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的知名高校、企业中进行实践锻炼,让教师深入体会优秀高校与企业的文化建设,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4]三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根据专兼结合、校企合作、培养骨干的基本原则,积极引进理论知识雄厚、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精尖人才担任就业创业教育教学工作,为教学质量提供坚实的保障。(二)创建就业创业孵化园。积极创建就业创业孵化园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具体来讲,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园的创建离不开有关企业、工商部门、行政部门以及税务部门等的大力支持,这是由于就业创业孵化园不但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而且需要各方面的政策指导以及信息服务,只有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资源具备的条件下,才能确保高校就业创业孵化园的成功建设与有效运转,也才能让大学生在其中组建起自己的创业团队,推进就业创业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培养出竞争能力强、创业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三)建立考评反馈机制。就业创业教育的成效滞后、强实践性、高成本等特性,促使其考评发挥机制必须多元化,即不但要有效激发高校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且还要给予科学合理的判断,杜绝形式主义考评。从本质上讲,当代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的考评内容所涵盖的范围极其广泛,如课程设置、社会影响力、就业岗位、创业项目、企业创建、教师的著作与、毕业生成就等等。因此,要想建立完善的就业创业教育考评反馈机制,就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国家根据高等院校的具体类型制定出科学的评价机制,即将同类型的高校进行对比,以此激励各大院校不断提升自身的就业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效;[5]另一方面是高校要紧密结合自身特征构建评价机制,努力将所有因素都考虑进去,并对评价信息予以及时反馈,从而调动就业创业教育教学的竞争意识,有效强化本院校的就业创业教育教学水平。

总而言之,就业创业教育是当代高校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的大环境下提出的,是解决大众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举措之一。根据实践检验发现,在现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构建适应时展需要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促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受到就业创业教育,树立就业创业的观念与意识,从而有助于高校毕业生做好充分的就业创业准备,确保其更为顺利地适应社会环境,满足社会发展的用人需求。

作者:张遵理 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立新,赵哲.安阳师范学院转型发展探索与实践———以创业教育为突破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引领学校转型发展[J].中州大学学报,2017(02):85-86.

[2]苏海泉,余岚.大学创业教育比较———以中国、印度、日本为个案[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62-63.

[3]巩丽霞.应用型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考———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5):21-22.

高校创业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提升策略

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新时期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而实践教学环节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环节的关键一环,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对于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与实现实践教学目标具有重要影响[1]。实践教学效果往往受到实践教师综合学识、实践能力及教学经验的影响与制约。因此,提升应用型学院实践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2]。

1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特点分析

应用型本科在设立之初的定位就是面向就业市场,并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岗位发挥作用[3]。因此,为了区别于传统的学术型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应用型本科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和责任内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培养目标面向行业一线。以前,作为研究型和教研型大学替补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生存空间较小,教学资源在与强校的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而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之后,应用型本科直接瞄准了行业一线,也对培养目标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相关领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在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以满足行业技术水平发展和知识能力结构多样化的需求。(2)培养体系注重行业需求。目前,我国本科高校的专业设置均需在教育部给定的专业目录中选择,在规范标准化高等教育的同时,也导致在专业名称上很难体现出专业培养目标,更没法体现行业特色[4]。而应用型本科就应该在相对稳定的学科基础上,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校实际,针对工程特色、应用需求和岗位技术有针对性的设置专业,以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3)培养方案加强实践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立足于行业和岗位需求,以生产一线相关技术为学习范围,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5]。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要在满足终身教育需求的前提下,系统性的考量专业课中各教学内容之间的相关性,而实践教学环节是以培养学生实操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占有较大比例,也是学生针对性获得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技术训练的主要环节。

2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教学困境剖析

(1)创新源动力不足。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要能够通过自学或继续教育等途径拓展自身的知识和获得发展的能力,而作为人才培养重要环节的实践教学更要在培养模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这就对实践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部分教师缺少实践锻炼。实践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而实践教学能力又受到实践经验的制约,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师资培养方面特别注重“双师型“教师,主要是因为“双师型“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定位,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延伸并运用于实践的能力。(3)实践培训流于形式。我国当前的教学培养还是以学术培训为主,缺少常规化的实践培训,第一,实践教师主动学习动力不足,安于现状;第二,实践培训环境资源缺乏共享积极性,固守资源;第三,供需对接缺乏市场化指导,不利于推广。这三个原因使得实践培训难以真正落实,没能长期有效的开展。

3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1)引入竞争机制,强化终身学习意识。学习的主动性是提升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能力的关键,将这种终身学习意识应用到实践技能提升、实践教学设计,融入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第一,关注行业发展动向及相关教学资讯,及时更新自身知识技能,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深入学习相关创新创业教学文件。第二,引入岗位竞争,施行多层次评价。实践教学对于应用型本科而言至关重要,建立岗位竞争机制,让竞争成为教学能力提升的内在动力。(2)多方式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技能培训。技能培训仍然是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善既有教师结构的高效举措。第一,充分发挥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引导作用,开展行业培训,鼓励教师参与行业实践,为实践教师提供实践平台,鼓励教师依托自身优势参与企业项目合作。第二,加强与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开展较好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敢于借鉴优秀高校的成功经验,结合本校实践教学实际。(3)构建多角度激励机制,激发实践教师主动性。促进实践教师队伍教学能力的提升,仅仅依靠自我学习和组织培训是难以达到持续进步的目的,因此,还需要构建一种良性循环,激发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的主动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针对性,而实践教学又是应用型培养的关键一环,作为实践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才能更好的承担行业发展对应用型高等教育的期望,进而提升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鞠志宇,陈新华,贾晓红,等.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1):74-76.

[2]万青,陈占秀,赵艺茵,等.校企联盟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3):23-24.

[3]张智超,孙军涛.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J].农产品加工,2017(20):83-85.

[4]罗绍新.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2):65-68.

高校创业教学范文篇5

1完善教学计划体系,通过课程设置体现创新创业的理念

教学计划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我校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实践、高素质”的思路,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园艺专业花卉方向的教学计划设立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准入课程、专业准出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个性拓展课程等教学模块,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此外,还设立了6个学分的创新与创业教育模块,其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与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课程共3个学分,还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参加学科竞赛、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文体活动、职业资格考证等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共3个学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与方案中,还特别注重结合学科特点和专业特点设计课程体系,既要考虑突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探讨,又要考虑创业知识与技能的积累与实践,使专业学习与创业学习交叉渗透,互相促进[5]。

2进行教学改革,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

2.1精心选择教学内容,采用“嵌入式”教学

在专业课教学中贯穿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是我校园艺专业花卉方向的特色和优势之一。“嵌入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科专业特征,将创业教育嵌入日常的专业教育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实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师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因素,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生活经验对未来的创业工作进行联想与思考,找出创新的点子。

2.2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由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聆听完成的,学生只是继承了知识,缺少思考的空间,弱化了创新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6]。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课堂中,则要改变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多采用启发式、专题讨论式、调查研究式以及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参与,体现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新方式。

2.3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广泛和深入,花卉栽培学等主干课程教师经常出国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和科学考察。教师利用出国的机会精心收集国外花卉企业在花卉设施栽培、花卉国际贸易、花卉设计与应用、花卉新品种培育等先进生产方式的资料和素材,并在上课时进行展示与介绍,使本专业大学生了解国外花卉业最新发展趋势。另外,还注重引进国际优秀人才,如我校常年聘请丁颖讲座客座教授,每年都有不同发达国家的专家、学者到学校做专题讲座,并且给本科生授课,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3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1改善硬件设施,完善平台建设

创新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学校大环境的支持,构建创业教育平台和网络,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在硬件建设方面,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改善教学条件,增加仪器设备,创建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能够有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经过多年的建设,我校已经逐步形成了公共基础课程实验中心、基础训练中心、院级实验教学平台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

3.2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在课程体系中应该充分体现出实践教学的特点。实践教学的形式多样化,除实验教学外,还包括教学实习、农事操作、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多个教学环节。专业课程的实习由原来每一门课程的分散实习改为整合实习,命名为“花卉与景观设计专业课程综合实习”,由专业课老师联合指导,这样有利于资源节约和优势互补,提高实习的效率和效果。另外,学校会根据形势需要和经费情况开展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教师在需要时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

3.3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发挥专业特长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园艺专业花卉方向涵盖的内容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包括花卉栽培、花卉育种、花卉应用、花卉贸易、花卉管理与病虫害防治等领域,不同领域又可以细分为很多的类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要包括科技创新训练、社团活动、各种比赛、社会调查实践等,是第一课堂教学的有力拓展和补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加大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

4.1启动各类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学校从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出发,启动了各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园艺学院根据学科特点,以设立专项经费和联系社会资助等方式,支持“院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同时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比赛,如花卉组合盆栽比赛、艺术插花比赛、园林规划设计比赛等,为学生创造各种基础训练和实战机会。

4.2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节,实现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

校园科技文化节是学校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一个平台,我校一般是结合“紫荆校园开放日”举办这项活动,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丁颖杯”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和小发明竞赛的作品展览以及各学院、各学生社团组织的特色活动,营造校园科技创新的良好文化氛围。学校还设立了“学生科技创业墙”项目,将已经成功创业的团队在“创业墙”上进行宣传和介绍,其目的是为了整合大学生创业资源,打造学生创新创业交流合作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创新。

4.3举办创业论坛和报告会,提供交流平台

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行业联合办学,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建立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创业教育平台。为了充分发挥校友和企业家成功创业对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示范作用,定期举办“创业论坛”,为广大的创业梦想者提供一个灵感交流和智慧碰撞的舞台。

4.4建设大学生科技创业孵化园,从模拟阶段进入实战阶段

高校大学生创业的最大障碍是起步难,其中的瓶颈问题是“融资难”,没有资金和场地的支持,再好的项目也无用武之地。为解决这一问题,我校组建了面积近3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区,并依托“丁颖杯”和“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对于条件成熟的优秀团队,帮助其注册成立公司,实现市场与高校的对接。

5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多年的探讨和实践,我校园艺专业花卉方向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在花卉产业化生产和经营中大显身手,以实际行动践行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

作者:玉云祎范燕萍工作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第二篇

一、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现状

文化创意人才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发展的基石。文化创意人才是指通过大脑对产品进行一定的文化层面的创新性“加工”从而产生经济效益的人才,包括“创意的生产者、创意生产的引导者和创意产品的经营者”[2]三大类。自从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文化产业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呈现井喷式发展,文化创意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文化创意人才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文化创意产业将加快转型升级,将会开发出更多适合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但总体而言,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规模偏小。据统计,我国总体文化产业人员只有1200万人,只占总人口的1%左右;而美国纽约文化创新产业人员占总人口的12%[3]。面对市场、社会日益旺盛的文化创意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及时增设了诸如工业设计、动漫、广告设计、软件开发等文化创意专业,调整了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了一批文化创意人才,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但从目前文化创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看,一方面是文化企业难求高端的文化创意人才,另一方面是低端的文化创意人才找不到工作。因此,如何培养出符合文化创意产业需求的高质量的文化创意人才,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新的时代课题。

二、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高职院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领衔的课题组于2013年4-5月在江西省四所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做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发出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57份,问卷有效率为89.25%。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高职院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忽视培养文化创意思维、人才培养方案缺乏文化创意课程、人才培养过程缺乏有力的师资力量支撑、学校与文化创意产业缺乏有效互动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忽视文化创意思维培养

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及教学模式相对比较保守,从小学到大学,普遍的现象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的少,被动接受的多,缺乏独立思考。特别是在小学及初高中阶段,教师多采取“灌输式”、“填鸭式”、“题海式”的教学,科目多、作业量大,使学生几乎没有自己可支配的时间,从而弱化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思考。进入大学后,学生开始自主学习,对专业之外的领域有更多的求知欲望。课题组进行的问卷调查过程中,在“你对文化创意竞赛感兴趣吗?”的调查显示,非常感兴趣的占25.8%,兴趣一般的占53.5%,不感兴趣的占19.3%,认为根本没必要的占1.4%。另有31.7%的学生认为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最大的困难是没有创意,有80.2%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创新创业竞赛。可见,学生对文化创意兴趣不高,传统应试教育降低了学生创意能力,忽视了学生创意思维的培养。

(二)在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上,缺乏文化创意课程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涵盖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类,很多高职院校为了鼓励学生个性发展,采取了选课制度,并扩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在传统专业中很少融入文化创意课程。课题组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有25.8%的学生希望学校开设创业辅导课,24.9%的学生希望学校提供各种资料,44.3%的学生希望学校提供场地资金支持。但是,在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文化创意课程的少,没有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体系,在场地和资金支持方面更是匮乏,导致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规模不大、质量不高。

(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有力的师资力量支撑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行业,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新兴专业,但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方面的配套还很不够,师资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调查中,有21.3%的学生认为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最大的困难是没有老师指导。目前高职院校文化创意相关专业的教学中,教师的授课多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缺少创意实践经历和经验,不能给学生予内在的精神示范。此外,要将文化创意融入一些传统的艺术类、经管类、工科类专业,现有的师资力量和师资素质也满足不了这一要求。

(四)在人才培养实践平台上,高职院校与文化创意产业缺乏有效互动

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强调文化艺术的市场化、商业化,而在知识传承和文化创新的本质要求之下,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又必须确定重视实践的观念,建设培养创意人才校(内)外合作(培训)基地[4]。课题组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在“如果学校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开展创新创业创意教育,你更倾向于”的调查显示,51%的学生倾向于实践体验,24.1%的学生倾向于成功人士讲座,14.3%的倾向于案例分析,10.6%的倾向于专家授课。可见,在创意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更欢迎实践体验,希望与文化市场紧密联系。虽然高职院校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已有多年,建立了不少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与相关的企业或行业建立了密切的互惠关系,但是目前高职院校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实体企业缺乏长期、稳定、有效的互动,导致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缺乏有效实践平台。

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体系的实现路径

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上,高职院校亟需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求,科学定位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让更多的青年人成为文化创意人才。

(一)科学定位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就是“育人”。以“育人”为目标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定位,是将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纳入素质教育范畴,贯穿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进而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文化创意教育和引导,依托文化创意的教学平台对素质教育进行新的完善和深化,培养学生的创意意识和创意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模仿者或复制者,而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并能独立思考的创造者[5]。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各自学校的专业特色,分析相关文化市场对创意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学科群,培养创意的生产者、创意生产的引导者和创意产品的经营者等不同层次的创意人才,实现差异化和个性化培养战略,使文化创意人才在创意思维、创意表达、创意传播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与提升。

(二)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1.培养文化创意思维。高职院校要真正推行素质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引导鼓励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会运用创造性思维来思考问题。教师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更多地关注学生参与创意活动的热情。高职院校要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方向来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创意课程体系,倡导学科交叉,特别是艺术学科与理工科、经济学科之间的融合。在传统优势专业的日常教学中,要注重融入人文艺术类学科的内容,帮助学生积累人文艺术底蕴,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创意思维。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对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增加文化创意课程。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需要进行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和设置,特别是要重视学科之间的互补性和教学的综合性要求,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方向,把创新、创业、创意的理念融入教学之中,把文化、经济、管理、教育等相关的学科知识引入其中,从而形成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操作性强、科学合理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要加大创意教学软硬件的投入,相关实验室应该免费为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新创意实验,积累创意资本。高职院校还要加强对文化市场调研,根据文化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文化创意人才的专业培养方向,以确保文化创意人才链的各环节的完整性。

3.加强文化创意师资队伍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也是推进高职院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体系落实的关键。高职院校要进一步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注重理论型师资和实践型师资的培养。理论型师资的培养中,要更加注重教师创意性思维的培养和知识结构的完善,为学生创意性活动的开展提供精神示范。实践型师资的培养中,要更加注重创意教师的创意经历和实践经验,可以聘请有着丰富创意实践经验、担任过文化企业管理职务、具备教学能力的高水平专业人员担任创意兼职教师;还可以将现有的理论型师资选派到相应的文化企业或单位挂职锻炼,以丰富其社会实践经验,促进理论型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实践能力的统一。

4.丰富文化创意活动载体。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标志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经过1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借鉴这一模式,将创新创业竞赛与文化创意活动结合起来,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进行有机衔接,使理论与实践相联系,不仅可以丰富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也创新了第二课堂活动内涵。校园文化直接反映一所学校的文化品味,也是一所大学综合竞争力的体现。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文化创意理念,开展如创意文化节等文化创意性活动,通过原创DV、动漫、摄影、手机游戏、广告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原创文学作品、网络音乐、创意型创业方案、公益活动策划等创意性的竞赛项目,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性思维,为有创意意向的学生提供展示创意的实践平台,帮助学生体验创意生活、推介创意项目、互动创意观点,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由娱乐走向创意,形成浓厚的文化创意氛围。

5.搭建文化创意实践平台。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决定了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必须搭建文化创意实践平台,“通过必要的实践环节帮助受教育者磨练意志,积累经验,增强能力,铸就品格”[6]。拓展文化创意实践平台要注重校内校外两个平台的建设。校内文化创意平台建设可以通过将文化创意纳入社会实践和实习课程框架,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将文化创意与实习见习、毕业设计和第二课堂的文化创意竞赛活动结合起来。同时在学校开设文化创意“孵化器”、文化创意园区、创意社区等平台,为学生的文化创意实践提供必要的指导,在资金、场地、设备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扶持。创建文化创意网站或微博,加强创意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了解创意动态,推介创意商机,并进行跟踪服务。校外文化创意实践平台的建设,可以通过整合社会资源,签约大学生文化创意实践基地,帮助学生更多地与文化市场零距离接触,从而在社会实践中磨砺,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创意能力。高职院校在实施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鼓励和帮助学有余力并有创意意向的学生,利用寒暑假或课余时间,尝试与文化市场对接,进行一些小项目的投资,积累实战经验,促进文化创意向文化产品的转化。

作者:熊花工作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第三篇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分析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就是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托,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形式,并将与时俱进的教育内容贯穿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以创新为基础支撑创业,创业反作用于创新并促使创新的发展,全面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应当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和内涵。[2-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教育机制、内容和方法更完善,以引导人自主创业为最终目标,培养人的创新、创造、创业精神,激发人的创新、创造、创业意识,全面提高人的创新、创造、创业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领导能力的社会导向型多元化人才教育。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传统的人才教育体系的融合来看,两者体系并未做到很好地相融合,其突出表现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教育目标定位模糊。另外,根据对独立院校关于“质训研用”一体化模式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应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90%的受调查高校毕业生认为创业风险太大,缺乏信心,并认为毕业后的创业与失业相差无几,只有3%的学生有毕业后自主创业的计划,另外有7%的学生对自主创业持观望态度。综上所述,我国高校由于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理解不断深化与创新,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也逐步地从为教育而教育的目标定位走向明确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教育课程体系从不完善的传统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模式、资金投放从盲目投资到合理应用等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待获得符合社会和学生发展要求的改革。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上的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保守

许多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往往只从学校本身的教育情况或者学生本身的学习情况上单方面进行考虑,缺乏与专业发展前沿以及社会行业发展动态建立联系。保守的教育理念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理论基础,但普遍对这些理论的掌握十分僵硬,难以做到灵活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更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以创新创造为基础的大学生创业更是无从谈起。

(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意识具有意向性,意向性是意识朝向某一目标的指向,正由于自我意识的这种意向性,才使得杂乱无章的经验纯化,从而指导我们的行动,为我们的行动提供动力。[4]然而,囿于学校不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大多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受到打击,创新自主性不强、意识薄弱,缺乏创新创业必要的冒险精神,导致学生在创新创业上面犹豫不决,绝大多数学生的创业计划被搁置。

(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从整体角度看,国内大多数高校为大学生安排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基本上是依附到就业指导课程上,针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很少被当作单独一门课程出现在大学生的课表上,缺少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课程体系。从个体角度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未能做到为学生分析出社会切实的行业实际,未能为学生指出市场上行业的发展前沿,更未能做到为学生提供及时的行业市场动态,这样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无疑是不能吸引大学生积极迈出创新创业的步伐。

(四)创新创业教育定位“偏科”严重

国内许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对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定位普遍存在严重的“偏科”的情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严重偏向了纯粹的理论教育,几乎完全忽略了实践教育。高校普遍没有以专业对学生进行区分,笼统地把不同专业类型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合并在一起并安排到同一个就业指导课程上来进行,没有以专业区分不同的学生并为创业教育单独设课。创新创业课程大多由校内经济管理类教师或学生辅导员等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理论型教育工作者负责,缺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训练课程。这些表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定位已经出现严重的“偏科”问题。

(五)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教育团队匮乏

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团队的建设现状来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基本由校内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理论教师或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校内相关理论教育工作人员组成,具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和丰富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教育工作人员非常匮乏,导致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团队普遍缺乏与社会接轨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能力,教育团队不能做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发展让人担忧。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实施“本科教学工程”旨在针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要在高校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办学特色不够鲜明、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培训薄弱、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上,通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建设,力争取得明显成效,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5]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情况,通过优化创新创业教学课程体系、教育训练体系、教育研学体系和实践应用体系,最终实现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增强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应用能力,并以“质训研用”一体化模式为指导,探索适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符合社会创新创业要求的几点方法。具体表现为“课程”“训练”“研学”“应用”四大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新体系

面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和创业教育“偏科”的压力,高校迫切需要一个全面、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新体系。本文在高校现有的教育理念中融入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形成一个适合我国高校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新体系,具体分为4个阶段。

1.动机了解

本阶段主要以了解什么是创新创业、感受创新创业,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为主。创新上,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创新、创造精神,了解创新创造精神在创业上的位置及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创业上,让学生了解创业、创业精神和人生发展的关系,并明确三者的关系;懂得创业和创业精神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能正确认识、理性对待创业。

2.团队构思

本阶段主要以创新创业团队的建设为主。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创新创业团队,如何建设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创新创业团队,并使学生能够分析什么是真正的创新,认识什么是创业,纠正创新创业上的一些片面认识;进一步了解创新创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以及创新创业团队的重要性;最后懂得如何建立和管理一个创新创业团队。

3.计划设计

本阶段主要以创新创业资源整合和创业计划为主。教育学生如何寻找并利用身边的创新创业资源,勾画自己的创业蓝图。让学生了解如何获取创新创业资源,掌握创造性整合资源的获取途径及方法,懂得创业资金的各种获取渠道和风险,并掌握创新创业资源的管理技巧和策略;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创业计划,了解其基本结构、设计过程和所需信息等,最终使学生掌握勾画自己的创业蓝图的方法。

4.计划实行

本阶段主要以创新型企业的创立为主,是本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最后一个阶段。主要让学生了解企业本质、创立企业流程及相关的法律问题、企业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在学生认清创办企业所必须关注所有问题之后,利用好学校的创新创业资源网络和创新创业孵化计划等,鼓励并帮助学生利用掌握的创新创造能力、团队和资源进行自主创新和创业。

(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训练新体系

1.以专业为依据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

高校在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训练体系时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创新创业工作室是一个集创新创业环境模拟、前期准备工作室、创新创业资料备案库和创新创业资源网于一身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单元。其利用ERP管理平台、企业沙盘对抗模拟、虚拟创新工作平台等为学生提供“零成本”创新创业训练机会;为具有创新创业计划的学生提供一个不受外界干扰的良好工作环境;保存并记录工作室中每个或每组学生的创业过程和经验,作为今后学生创业的借鉴;同时,把校内外的创新创业资源联系在一起,校内针对有创新创业计划的在校学生,校外针对创业的毕业生和其他学校的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形成一个庞大的创业交流平台和创新创业资源网络,为学生创业提供一个更好的实践训练和经验交流平台。

2.以“双师并教”为导向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建设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实践经验匮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兼顾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亟需做出必要的改变。以“双师并教”为导向,从吸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创新创业工作者和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复合应用型教师开始,组建一个既具有扎实的创新创业理论基础又具有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优秀教育团队。在校内,选拔具有较强创业理论知识的优秀教师作为学生的校内导师,在校外,聘请具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的创业者,或具有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企业工作者作为学生的校外导师。校内外导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学校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安排校内导师参与到企业中的某些项目工作中,促进校内导师汲取社会前沿技术信息,丰富校内导师的实践经验,鼓励校内导师向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复合应用型教师发展,吸引校外导师走出企业走进课堂与学生和校内导师进行探讨,丰富本身的理论知识,弥补校外导师的理论空洞。

(三)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研学新体系

1.加强大学生三大创新研学实践

(1)学生项目申请实践:在处理高校学生创新实践基金项目数量少、申请难、评价机制不完善,大部分学生科研能力相对较弱的问题上,可采用多种方式接受和指导学生的项目申请,对学生项目进行分级分类处理。以“兴趣小组—科研协会—系部—学院—学校—市级以上”这种模式层层推进,形成金字塔型的结构,可有效的进行筛选,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基金项目的有效分配率,强化大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2)科技创新训练实践:科技创新训练的实践具有自主创新性,学生以原有的综合工程知识结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分析研究,更多强调自主性、独立性、实用性。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创新实践强的学术竞赛,通过科技创新训练完成的项目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实用价值。(3)学术论文创新实践:学生发表学术论文是学校教学质量和创新教育实力的体现,因此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当中对于学生该实践能力的强化也是相当重要的。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从工程实践中提炼出自己的创新心得和技术并发表到有一定档次的刊物,这样才可以保证学术论文的创新,起到示范效应。

2.建立“魔方型”学生创新创业研学团队

根据学生兴趣和特点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学习研究小组,针对不同难度的项目,小组之间通过横向合作和纵向合作共同研究,提高项目的完成效率和完成效果,形成一个创新创业“魔方型”的多维立体科研合作团队。“多维”指年级相同的学生根据不同兴趣不同特长组合形成不同类型的横向科研团队;“立体”指高低年级学生之间组建纵向科研项目团队。根据项目的难度、完成时间的要求和完成质量的要求不同,横向团队和纵向团队之间可以任意搭配共同完成科研项目,使得研学团队内部做到更好的优势互补,提高高低年级学生的合作能动性,增强高低年级学生之间的技术交流,使团队技术具有更好的传承性,优化团队内部的合作,从而使得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

(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实践新体系

1.大学生“二次创业”增加创新创业经验

采用学生“二次创业”的模式降低大学生的创业风险,强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增加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战经验,提高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信心。该模式下,大学生毕业前和毕业后能获得高校帮助进行两次创业的机会。学生首次创业为校内创业,创业学生可以向学校申请一定的创业启动资金,学校根据学生创业的实际情况给予资金支持,学校还在市场定位、法律咨询、政策援助等方面上为学生提供和争取一定的帮助,与学生合作经营共同管理企业,帮助学生创业快速成长,但同时学校持有学生所创企业中一定的股份,持续到学校收回之前的启动资金后才从学生所创企业中撤离。第二次创业为校外创业,创业学生必须是学校的应届毕业生且曾进行校内创业,像校内创业那样,学生经学校考虑认可,可向学校申请到一定的创业启动资金,学校在学生创业初期为学生提供与校内创业相同的咨询和帮助,但学校不参与学生所创企业的经营管理,学校持有学生所创企业中一定的股份,一旦企业发展稳定,学校就从学生所创企业中撤离。通过“二次创业”,大学生能够获得更丰富的创新创业实战经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也能获得进一步的强化,降低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风险。

2.“官校企”合作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保护伞”

要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仅靠高校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要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必须充分调动起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政府机关、高校和企业联手合作,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打造一把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保护伞”。创业孵化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创业前期能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一把保护伞,降低大学生创业的风险,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并使学生更容易把所学转化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力。高校、企业和政府合作共同创建创新创业孵化园可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造、创业和自主管理能力,也可以让企业充分挖掘、利用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资源,更可以降低大学生创业风险,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率。园内“官校企”三方与大学生之间优势互补、各取所需,各自在四方的紧密合作当中都能获得相应的利益,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关系,进一步促进园内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性发展。

四、结语

高校创业教学范文篇6

一、民办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特征

(一)技能性与专业性相结合。民办教育实践教学使学生对理论教学过度依赖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增加教学计划比例,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减少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设计,基于知识、素质结构以及职业能力基础上的民办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应该逐步根据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以及技术应用等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二)为地方经济服务。民办高等教育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与需求紧密联系,需要和社会经济与技术发展需求相匹配。基于此,民办高等教育内涵的延伸与改变应该基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地方社会建设的改变,民办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要求地方结构产业的特征以及地方技术水平得到体现,使当地企业生产与管理的实际得到反映,因此体现了明显的前瞻性,实现了高新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三)产学研多元化。近年来民办高等教育新兴的特征就是产学研的合作。构建民办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对校内校外、课内和课外的实践活动的紧密联系给予充分地考虑。基于此,民办高校对于高校与企业共建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构建,推动高校与企业的共同发展。企业是学生实践的重要场所,为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提供帮助,并且学生在企业中能够提高职业道德以及职业素质。

二、创业角度下民办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大部分民办高校普遍建立了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但这些仅仅停留在书面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执行不到位、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首先,一些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水平不高,缺乏创业教师,因此,不能完成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其次,实践教学条件不足,校内实训教学和校外实训基地不符合专业实训要求。另外,实践教学效果缺乏应有的考核机制。(二)民办高校创业教育内容不能有效实施。民办高校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涵盖了实验、实训、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实践等各个环节。这就必须科学合理进行安排,严格执行人才培养计划。但一些民办高校为了节约教学成本,在教师聘请、教师进修培训、实训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投入不足,实践教学目标难以得到实现。即使民办高校和部分企业之间存在一些联系,大多也仅限于学生顶岗实习或者提前安排就业,实践教学内容流于形式。(三)民办高校创业教育机制不完善。创业教育要取得成效,就必须要有健全的创业教育机制。这些机制主要包括教师进修和培训、课程设置和平台建设等。而一些民办高校教育教学投入较少,教师队伍建设不能满足专业建设要求,实训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缺乏资金,从而导致专业课程与创业教育课程难以有效衔接,创业平台建设不能满足学生培养要求。

三、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教学的策略

(一)完善大学生创业教学队伍。基于对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借鉴,选择、培养创业教育老师,构建一个特殊的组合,高素质的教师加外部团队。创业教育的教育者构成要多元化,涵盖全职的创业教育教师、外聘的兼职创业教育教师。从事创业教育的教育者分布要较广泛,包括教育部门人员、政府部门人员以及企业部门人员等。一是专职教师。在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活动过程中,专门从事这项活动的教育者。专职教师在创业教育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包括:一方面,对于创业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研究创业教育的目的,创业教育活动的意义;另外一方面,基于当前的条件,受教育者的程度,对于教育的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进行明确。专职教师应该有着丰富的经济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等,并且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不但具有创业能力、培训能力以及教学能力,能够把握创业知识的讲解,同时,对于企业的运作能够把握。专职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都有较高的要求。专职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同时,要经常与创业者、公司领导进行交谈,对创业知识与经验进行学习。二是外聘兼职教师。由于市场需要广泛的知识和能力,专业的教师难以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通过外聘的创业教育人员,完善创业教育。(二)丰富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尽管当前民办高校实践教学体系越来越健全,然而,创业教育内容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与目标体系中还缺乏。因此,要在民办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中融入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是开展创业教育要求的预期目的,当创业教育目标被明确以后,通过教育目标使得创业教育的内容得到明确,实现了对创业教育经验的传授。基于创业教育使得受教育者具有创业所要求的素质是创业教育的目标。一是勇于承担责任。对于企业家,责任,坚持和毅力,这实际上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企业家只有具有了责任心、毅力、坚持才能使得各种困难与障碍得到克服,使得企业家身上的其他的缺点得到弥补。有研究显示,几乎全部创业成功者都具有勇于承担责任的优点,并有毅力和毅力。二是善于把握商机。创业者往往面临着多个商机,在面对多个商机,寻找好的商机,并抓住商机,使得自身的资源以及资金不断积累,是其目标。基于行业成功,创业者们的定位是,能够熟悉竞争对手,对机遇进行把握,准确处理重要的问题,选择最合适的商机,确保创业的成功。三是善于控制风险。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非常多的不确定因素以及众多风险。因此,成功的企业者为了对企业进行管理,需要对由于不确定性造成的问题进行正确处理,从而使得企业的发展得到保障。(三)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加大教育教学投入。一是政策法规支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加快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强化教师以及学生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对于国家政策而言,我国在税收负担降低方面对创业进行优惠扶持。基于创业调查数据表明,地方政府一方面要对创业支持的力度增加,对各个部门之间创业政策实施进行协调;另外一方面,要对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财务部门之间进行协调与沟通,确保工商、税务等提供政策支持,对有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对创业教育的资金、师资力量、创业教育内容等给予落实,使得创业教育的发展有了政策性的保障。二是社会文化支持。中国是农业大国,传统中国思想存在着“抑商”观念,而后来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等,造成了人们对于“创业”“创业教育”等缺乏统一的认识,部分人对于创业活动的认识存在偏差。基于此,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手段,开展创业教育,宣传报道创业政策、创业的成功案例,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出对创业活动给以支持的环境,创建创业文化,对于社会进行规范,使得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得到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姚振静,李立新,段艳丽.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控制”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江苏科技信息,2019,36(11):68-70,74.

[2]田婧.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现代经济信息,2019(7):468.

高校创业教学范文篇7

一、高校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渗透创业意识教育

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时候,往往需要强大的内驱动力,就是人们常说的创业意识,它是创业活动中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倾向,其中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理想、创业信念、创业世界观是它的六大组成部分。正确的创业意识可以有效引导创业者明确创业趋向,激发创业热情,为创业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语文是一门语言和文化综合的人文社会基础教育学科,其功用在于培养学生立足于社会所需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尽管,同其他就业创业性课程相比,语文教学在指导创业方面实践性较弱,但它独有人文性、实用性、工具性等特点,这些使得其在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方面占据了无可比拟的优势地位。要想实现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创业意识教育的目的,高校语文教师应在传授基本文学知识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科特有性质将创业意识培养纳入日常教学过程。比如,教师可以在讲授课文的时候,深入挖掘材料中蕴含的创业信息或创业指向,借以鼓励学生。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一文就非常有代表性,教师可在课堂上自然而然的指引学生进行职业这一相关话题的探讨。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学习创业典型,做好人生规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用本校创业成功的现实例子来鼓舞学生。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搜集创业立志的名言警句,指导学生设计创业项目,等等。此外,由于创业意识的关键在于创新思维,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而这首先需要高校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努力建构现代新型教育理念,把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两点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尝试打破学科之间的固有界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把以教材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化为增长经验、发展能力的模式,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广泛开展创业问题的讨论,提高思维的变通性,使学生有意识的将所学所长、所见所闻与创业联系起来。总之,教师要学会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语文的人文熏陶作用,渗透创业意识教育,激发学生创业梦想与动机,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学会重灵感、抓机遇,拓宽创业思路,提高创业能力。

二、高校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培养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遗传影响下,受教育与环境的双重作用,经过实践训练而形成的性格品质与心理能力的综合表现。其中,自知、自信、自强、自律等品格,承受挫折、调适情绪、人际交往等心理适应能力对个体来说尤为重要。创业心理素质则指创业者在创业活动过程中所必备的心理素质,它有着丰富的意涵,诸如自信敢为、勇于面对、适时应变等行为态度以及坚定执着、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心理准备等。创业是一项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创业者随时需要根据变化多端市场调整思维和应对手段,创业心理素质作为创业者意志情感的反映,有时直接影响创业质量与结果。创业过程充满各种艰难困苦,因此仅仅具有强烈的创业意识明显不够,强大的创业心理素质对创业者来说至关重要,它们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当前大学生创业者一般具有较高理论知识,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颇有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勇气与决心,然而他们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常常盲目乐观,更缺少创业实践和商业管理经历,因此他们不能对创业过程中挫折做出很好的估计,也难以把握成功创业者必备的心理品质。为了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创业,培养其创业能力,教师在高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语文教材的相关文章对大学生进行励志和挫折教育,培养他们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心理素质。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参观调查等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到企业见习,将搜集企业文化资料导入课堂,使学生充分体会创业的艰难。当然,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并不仅仅局限于能够承受挫折,自信果敢也是他们所共有的品质,由此,高校语文教学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正式授课前,预留一定时间让学生通过演讲、朗诵、讲故事等方式去展现自我,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参考语文课本中的例子,鼓励学生尝试更多可行方案,用以培养学生的决断力。总的来说,高校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发掘课文中的隐形因素对学生进行创业心理素质培训,培养学生开朗客观、勇敢坚毅的优秀品质,使学生们学会悦纳自我,对生活充满希望,遭遇压力与挫折时,坚强面对,及时调整应对挑战,为自主创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高校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是指创业者掌握和运用一定专业技术知识、技巧和能力去解决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的一种能力,它是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综合能力中最基础的能力。专业技能除了包括传统的专门知识外,还涵盖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技术与能力这一层面。开放共融的社会中,每个成员都要与人交往,语文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在实际教学中所涉及的专业技能,主要指学生的表达与沟通能力,攫取与处理信息能力。应该说,语文所培养的这些实用技能是个人创业成功的起点。首先,高校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加大交际训练,培养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方面的表达能力。在口语表达方面,教师要勇敢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设法将表演、辩论、演讲、讨论等方式转接到语文课堂中,结合不同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比如,教师可以以“创业”为主题组织演讲活动,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教师还可以创设求职、销售、面试、谈判等不同职业情境,鼓励学生扮演相关角色,并在课堂上演示相关过程,以增强学生口语能力。书面语表达方面,教师尤其需要重视应用文的写作,把创业能力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日常生活中,便条、单据、求职信、通告、会议纪要、协议书、合同、说明书、经济活动分析报告书等都与语文密不可分,而大学生提升创业能力就建立在加强语文应用性训练的基础之上。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职场中所能面临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模拟训练。比如可以让学生策划酒店、汽车、互联网等不同类型公司的开业典礼,使他们体会语言文字在不同场合的不同表达方式。由于学生扎实的自然态的表达能力可以更容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创业提供软保障,因此,教师要始终把传授知识和语言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行文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其次,培养学生攫取与处理多种多样信息的能力应该成为高校语文教学内容之一。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环境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语文在市场经济中的应用逐步扩展并现实化,人们搜集和处理多种多样信息(如:市场信息,政策信息,金融信息等)的能力成为企业衡量人才的标准之一。尤其是,市场信息已经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要素,信息灵,营销顺,消息闭塞,企业难行,此种情势下,无论是创业者还是企业管理者都需要具备收集与处理市场信息的能力。为了满足市场对人才的现实要求,教师要克服学科本位的思想,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相衔接,在课堂上侧重向学生传递更多的与创业有关的企业、市场等各种各样的信息,使学生对行业信息、市场需求保持高度的敏感性,这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练习题的方式实现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目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结组,收集感兴趣方向的市场信息,然后根据搜集的材料撰写市场调查报告,进行经济分析,形成市场决策,进而设计创业计划。总的说来,语文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上有重要的作用,在具体教学中加大培养学生的表达与沟通能力、信息攫取与处理能力不仅会使语文的实用性和工具性得到很好的体现,还会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在经济体制改革、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实现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从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成为全社会的一个重要且系统的研究课题,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共存的基础学科,在学生身心发展,情感培养方面占据优势地位,因而在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方面具有可能性与可行性。具体而言,高校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在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方面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把教育教学内容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创业教育因素,以课堂为载体,以多种教学方式为手段,着重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心理素质、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能力,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创业能力培养协同并进的目标,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创业型人才。

作者:刘常飞 高银玲 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汪玉霞.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池州师专学报,2007(02).

[2]宓小香.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开展创业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4(07).

[3]黄启国.试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

高校创业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困境;路径选择

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现状对高校的要求,也是高校促进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高校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现有的工作岗位已经难以容纳数量庞大的高校毕业生,因此,提升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提升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富国、强国之策,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面临的困境

1.1基础教育削弱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1)应试教育抑制学生的创造力。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当时,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中,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基本上是在被灌输知识,而不是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从应试教育中得不到他们的教育体验。[1]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创新潜力,但是在僵硬死板,唯分数论的教育环境下,取得更好的分数与排名、记到更多的知识,是学生成功的标准,也是学生价值的体现,学生泡在无休无止的题海中才是学生的基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受到了压抑,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不到发挥。并且,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学生接触的课程较少,学习只追求标准答案,这就使得学生不敢挑战权威,不敢创新,只能瑟缩在标准答案的框架之下。(2)教育方式消磨学生的热情。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欠缺多方面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基本上是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这就使得教师成为知识传授者,处于知识教育的权威地位。学生在学习思考的过程中,一旦学生的个人思考或一些与常规不合的想法出现,教师就可以在权威的地位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批驳,将学生的思考热情与创新激情反复消磨,最终,学生不再质疑教师的权威,不再提出一些新的想法与新的见解,从而让学生不习惯去主动思考,而是慢慢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严重的削弱。

1.2高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的缺失

(1)高校创新文化氛围的缺失。当前,我国高校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对创新教育本质上的认识与理解出现缺失或偏差。高校教育者普遍认为,创业教育指的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创办企业。[2]高校师生普遍认为创业是具有丰厚资本与经验的人可以做的事,而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之后,缺乏资本与经验,创业成功的几率非常低。并且,在高校中,没有长期创业文化的沉淀,创业文化氛围不浓郁,并且创业教育没有纳入到高校教育体系中,高校创业指标也没有纳入到高校领导考核中,这就造成了高校领导在嘴上说创新教育重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排在次要地位,而当高校教学任务紧时,创业教学就可以搁置在一边。[3]此外,在高校教育中,高校教育者普遍重视对理论教学,而轻视学生的实践教学,这与创业教育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教学形式背道而驰。(2)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高校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型师资缺乏以及教学方式落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创业教育理论体系还未建立,并且,高校创业课程脱离了创业实践,学校没有专业的实践基地,许多创业教学活动基本上只是在课堂中高谈阔论。实践型师资缺乏的情况更影响了创业教育的效果,高校由于缺乏经验丰富的教师,高校在安排创业课程时,只能从企业临时调用人员教授创业课程,造成高校创业课程的教学效率低下。[4]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

2.1在基础教育体系中渗透创新教育理念

(1)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基础教育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出发,开展教学活动,发挥活动周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具体做法有:学校利用活动周的时间,开办科技展览、职业教育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可以开放性的思考,不必苛求学生的必须接受标准答案,而需要让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此外,需要淡化唯分数论、僵硬死板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环境,让学生形成处处都能成才的意识。[5](2)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教学方式的影响,也受到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影响。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从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改变入手,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困境。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并将先进的教学理论融入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学生新想法、新理念的评判与干预,而应当给学生相应的指引,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2高校培育创新文化环境

(1)塑造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面对创新型人才匮乏的问题,高校需要积极的担当,厘清人才培养的思路。高校首先需要重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动将创业教育纳入到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同时,教师还需要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观念融入高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养成创新型人格。此外,高校还应当尊重知识、尊重创新,打造创新文化的前沿阵地,通过完善学校内部的组织建设与文化建设,更好地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服务。[6]高校还需要打造宽松的校园创业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迈出创业的步伐。(2)加强对教师执教能力。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由教师来引导与激发,而教师的执教能力来源于长期的教学实践。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需要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教师需要重视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同时,学校需要增加师资力量的投入,加强对教学体系的建设,打破当前僵固的教师体制,实施“引进来”战略,让行业的创新人员担任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导师,注重高校的产教结合,加强学习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同时,高校还要积极的实施“走出去”战略,让学校的教师深入到社会中、企业中,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通过增强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3)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中,教师需要变革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不断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学校需要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增加创新创业课程,提高实践课程在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中的比例,在实践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开展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体验创业的过程中,专业知识与创业经验可以能到同步的培养。此外,学校还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在评价机制中,可以客观的评判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同时,通过评价机制,还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隐形课程,通过学校的社团、俱乐部等,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隐形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需要积极与社会对接,要立足于行业,建立社会实践平台,充分利用行业基础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结语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关系着我国创新型人才培育的成败,也关系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成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首先需要从基础教育做起,做好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然后在高校教育中继续发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培育环境,使高校大学生真正成为我国创新与创业的支柱。

作者:黄晓幸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月云.新建本科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困境与策略——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5(23):53-59.

[2]李月云,杨文艺.强化协同:新建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02):56-60.

[3]卓泽林,赵中建.高水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6(03):64-71.

[4]杨佩斯,安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秦皇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J].河北企业,2016(04):132-133.

高校创业教学范文篇9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重要途径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快速增长,这导致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严重影响高校的就业质量,高校应当探索一条合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渠道,改变高校就业现状。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出综合素质更高的优秀人才,利用大学生创业带动学校就业,可以有效地为我国社会提供大量人力资源。因此,高校要不断探索和研究开展大学生就业教育,这对我国的综合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内涵及意义

创业教育是高校把专业知识教育做基础,然后向学生传授创业的知识,从而来提升学生创业的能力与品质,促使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走进社会自主创业,为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广义上讲,创业教育就是开发具有开拓精神学生的创业素质,提升学生的进取心与事业心,促使学生不断提升创新精神与开拓精神[1]。通过创业教育能够使学生了解和具备从事商业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创业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处于课外活动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教育,能够在激发学生意识的同时促进学生发展。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时,要把学生的能力与基本质素作为第一目标,让学生了解创业、懂得创业,并且提升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够掌握创业需要的技能与能力,为学生毕业进行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2]。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学校、学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一,通过创业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精神,这满足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经济时代的发展促使企业对员工有了更高的期望,对大学生的基础能力和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不仅需要大学生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要具备更高的思想素质和事业心。高校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创业所具备的心理、意识、能力以及精神,从而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创业教育能够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不断实践,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3]。第二,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能够有效地解决高校就业压力。我国的教育改革以后,学生的数量严重超过市场的实际需求,导致就业市场形势严峻,几乎所有的高校都面临就业的严峻形势,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上最突出的问题之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创业的意识,转变学生传统的观念,提升创业技能,学生在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这样利用创业带动就业,能够有效地缓解高校就业压力。第三,通过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4]。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年代,学生对创业的概念已经非常熟悉,并且学生在内心深处很期待自己创业。创业不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项多种学科结合的综合能力,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能够提升学生对创业能力的掌握,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高校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础,更是重要的主体,直接决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质量与效果。目前,我国的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情形不容乐观。第一,我国目前很多大学生缺少对创业教育的兴趣,很多学生虽然很关心,但是参与很少。高校教师与社会企业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都缺少积极性,在创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上也缺少相应的政策支持[5]。第二,很多高校有专业的教师负责学生就业工作,对创业教育也比较积极,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但是很多高校还是缺少专业的师资,一般都是普通专业教师兼职,仅少部分学校外聘教师。目前,高校的专业师资在数量上还不够。第三,在创业课程设置方面,很多高校都把创业教育作为选修课,部分学校是必修课,而在参与课程的学生中,即将毕业的学生比较多,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其次[6]。高校开展创业活动的方式比较少,一般就是开设创业竞赛、创业知识讲座以及参观一些创业园区等。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

创业教育的着眼点应主要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心理、素质以及能力方面,所以在创业教育的内容方面,需要围绕以下三点内容开展。(一)创业意识培养创新教育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意识是创业主体自觉进行创业实践活动个体心理的倾向,包括理想、兴趣、需求、信念等心理成分。从本质上分析,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意识,更是企业成功思想基础的动力因素。创业意识主要包括积极探究、开拓创新改革的意识,善于捕捉以及创造商机市场意识、创业所必需的竞争、团队、风险意识等[7]。

(二)创业心理素质培养

创业具有挑战性,有一定的风险性,所以需要创业大学生有着良好心理素质。创业心理素质是指对创业者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心理以及行为起到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点,与人的良好气质、性格等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并且也反映创业者的情感、意志[8]。具有良好创业心理素质,成为大学生能否成功创业的基础,尤其是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合作性等心理素质,培养他们坚定的创业信念和良好的创业意识。

(三)创业能力及知识培养

面对市场竞争,创业大学生在有着创业意识、创业心理素质同时,还要做好能力、知识准备。创业能力是一种以智力为核心的综合性实践能力,也是创新思维、技能的总称[9]。创业能力包括专业技术的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其中,专业技术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是人们所从事某个特定社会职能所必需的能力,包括专业知识、技能。

四、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学生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比较严重,缺少创业的思想观念,这直接影响创业教育的环境与氛围,而学校又缺少专业的教学系统,导致创业教育成为形式的课程,无法取得显著的效果。因此,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大学生参与创业教育热情不足

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很多教师对创业教育充满很高的兴趣,不过学生却没有积极性参与到创业教育中,仅仅有少部分具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参与到创业教育中。高校本身也缺少对创业教育的重视,一般都把创业课程定位为选修课,这已经不符合现代化人才培养的模式[9]。目前,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所以人才培养要精英化,要进行创业教育,学校在创业教育中缺少规范的方法和措施,无法吸引大量的学生参与到创业教育中,多数学生处于创业教育的边缘,这无法达到创业教育的目标。

(二)缺少专业的师资团队

很多高校无法顺利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这给创业教育工作带来极大的障碍,大多数创业教育教师都是从事其他专业教师兼职,缺少创业教育的经验。一些高校虽然从企业中聘请企业家到校讲座,但是因为企业家没有教师的教学经验,所以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校师资队伍影响着创业教育的效果。

(三)创业教育没有健全的课程体系

很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课程的形式比较单一,不过创业教育需要把创新教育放在核心位置,创业能否成功需要创新的意识和精神,不过高校的创业教育都是大同小异的,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在一起接受创新教育,很容易掩埋学生的个性,在教学时更侧重理论教学,缺少实际的操作,这种照本宣科的创业教育逐渐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无法达到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10]。

(四)缺少实践课堂

创业教育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实践活动,要经常举办创业沙龙,鼓励学生开设创业协会,聘请企业中成功的人士到高校做讲座,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创业的意识,同时还要开展多种实践活动。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业大赛,模拟创业过程,加强实践锻炼,但是目前很多高校都无法做到这些。

五、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加强创业教育,引导创业教育理念

未来高等教育的主要趋势必然是要开展创业教育,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一定会不断地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创业教育不仅是培养更多的企业家,还要创造出更多社会需要的就业岗位,为社会解决人口就业问题,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创业精神、意识以及能力。我国大学生因为家庭因素的影响以及学校的教育还缺少创业的意识与能力,所以高校要加强创业教育,不断地提升学生创业的意识与品质,加强学生创业能力,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创业或者就业[11]。

(二)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

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需要完善的教学体系支撑,所以要根据教学的目标完善教学工具与手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建立完善的创业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教学要改革传统的课程,重新构建一套科学的教学课程,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实践课程,帮助学生建立创业知识与能力结构。另外,高校还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开展创业教育,用必修课结合选修课,结合市场的法律法规以及一些经营生产活动来完成创业教育,使学生都能够掌握市场调研、财务基础以及商务沟通等基本创业技能,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创业实践环节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学校成立创业园、创业中心来扶持学生的实践,并且重视和社会对接,在企业创立学生创业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机会、平台。

(三)完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很多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都是用校内的理论教师结合校外兼职教师完成教学。在这些教师中,有的理论丰富却没有实践能力,有的具备实践能力又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法有效地达到创业教育的教学目的。创业教育需要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具备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所以高校要大力引进优秀教师,并且加强对已有教师的教育培训,要保持与企业的密切联系,不断地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高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创业教育。

(四)开设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创业教育不是一门理论课程或者几门课程就可以完成教学目标,学生仅仅依靠课堂上的理论学习无法真正掌握创业技能。创业教育不仅要辅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创业基础理论知识,还要长期进行实践活动。所以学校要不断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的机会,与企业共同建立多种创业活动[12]。学校可以建设创业园区,让教师引领学生完成创业模拟,模拟组建公司,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要加强与社会企业联系,在企业中建设实践基地,让学生能够真实感受到企业的运作,从而来验证自己的理论知识,最终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完成创业教育的目的[13]。

(五)改革管理制度,优化创业教育校园环境

高校在加强创业教育的同时,应该深入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制度的创新、改革,打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宽松育人的创业环境,让学生在民主、自由环境中培养创新的精神。在教学管理方面,需要构建科学评价指标[14];在学生管理方面,拟定大学生创业的鼓励办法以及管理制度,完善学生创业管理制度。加大创业教育宣传力度以及加大创业教育政策的引导,多开展创业论坛、讲座等,打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创业意识培养以及创业素质提升的校园文化环境[15]。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创业教育必然是高校的主要教学任务之一,一定会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解决我国就业问题。所以要继续研究和探索创业教育,重视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找到一条适合高校的创业教育之路,找到最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创业教育教学效果。

作者:和洁 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郭欣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实现途径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8):33-35.

[2]郑颖慧.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J].科技风,2009(6):45-47.

[3]张丽,胡明花.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1):65-67.

[4]刘永辉,杜翠梅.关于高校拓宽创业教育途径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23):66-68.

[5]丁峰.高校创业教育实现途径探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55-57.

[6]郑广贵.对当前形势下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2):41-44.

[7]邓明英.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瓶颈与突破[J].继续教育研究,2016(1):28-30.

[8]崔研,韩新宝.独立学院培养学生创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6(1):72-74.

[9]张健.高校大学生创业机制建设分析[J].中国市场,2016(4):70-71.

[10]邓欢.传播学视域下大学生创业引导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6(4):81-82.

[11]孙平.基于“双向参与”机制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6(1):22-24.

[12]翟珮伶,等.互联网思维下大学本科生创业方式探析[J].中国市场,2016(2):122,127.

[13]姚瑶,等.“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业商业模式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1):227-228.

高校创业教学范文篇10

关键字;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创业能力

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背景下,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不仅要求新时期社会人才具有工作技能,更是要求新社会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创业意识。所以,针对当前社会人才需求变化情况,我国教育部门提出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校对自身的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注重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当前,高校针对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进行创新创业教学改革。

1.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学模式重要作用分析

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经济贸易交流增加,同时配合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实现了新贸易渠道的创建—电子商务贸易渠道。电子商务贸易改变了传统的商务贸易途径,对于现代化经济贸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经济交流。同时电子商务贸易形式的发展,也实现了传统经济贸易的优化,并且电子商务贸易发展,也对商务贸易人才有更高的要求,要求人才需要掌握新式商务理论,并且对电子商务技术有所了解。而随着当前电子商务贸易逐渐增加,同时社会经济交流逐渐频繁,电子商务贸易对于社会人才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社会人才应该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一方面,创新能力是要求高校培养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具有行业创新能力,不断突破电子商务贸易形式,为电子商务贸易行业提供新鲜力量。另外一方面,电子商务贸易人才创业能力,是要求人才对行业有更多的了解,具备自己独立完成创业的能力,对于我国企业发展繁荣自己创新创业型企业建设作出贡献。

2.高校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1)电子商务实践教学较少当前,高校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中存在有实践教学较少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的效果。当前,部分高校在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缺乏对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的重视,更多的将教学中心放在电子商务理论教学环节当中。而电子商务是一门实践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并且在实际的工作者,更是要求人才有灵活的技能转变意识,完成相关工作。所以,仅依靠理论知识教学,对于高校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应用很少,也无法做到对电子商务人才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培养。(2)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不合理当前,电子商务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有教学体系不合理的问题,影响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也影响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一方面,在当前高校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中,未树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其实践教学效果较差,学生仅是掌握基础电子商务技能。另外一方面,在当前高校电子商务实践教学过程中,其实践教学模式比较差,校企合作模式建设相对较少,影响到实际的教学展开。

3.高校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中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创设策略

高校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优化,对于人才培养有重要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才培养效果,对于电子商务贸易行业创新发展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在当前高校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发展过程中,应该完成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创建,保证创新创业教学更加优化[1]。

3.1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准备工作

首先,高校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应该完成教师资源准备工作。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教师应该对创新创业教学、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有所重视,掌握更多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相关知识,从而保证创新创业教学更加优化,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创新创业教学质量。教师也应该注重完成自我提升,对电子商务贸易行业发展现状、电子商务贸易相关新技术、创新创业思维有良好的了解,才能够保证自身的创新创业实践专业能力教学更有效果。其次,高校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应该完成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针对高校电子商务贸易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优化,保证后续的教学实施更加合理。一方面,高校应该合理地配置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比例,更多地进行实践教学,从而保证教学展开更加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另外一方面,高校进行电子商务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中,应该增加相应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以教师或者实践导师为中心完成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保证创新创业教学更加合理[2]。

3.2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高校应该完成对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建,从而保证教育教学更加优化,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创新创业教学效果。在高职院校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创建过程中,主要应该完成以下几点工作;首先,针对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目标构建。要求高校电子商务贸易创新创业模式的培养目标为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电子商务专业基础技能的培养等目标,通过模式目标建立保证后续的教学展开更加合理。其次,针对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进行主题设计,保证实践教学展开更加优化,在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中主要包括以下三点内容;①设定电子商务创业竞赛、创业课程实训、创业项目实践以及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内容,保证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展开更有效果,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效果。②设定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实训、电子商务创新项目实践以及毕业创新设计等综合实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活动,对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③设定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实验活动,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主要完成社会调查、参观见习等活动,从而保证高校专业实践教育教学展开更加优化,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3]。

3.3校企合作模式+创新创业平台构建

首先,校企合作是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是其对于学生的基础技能掌握非常有效。而想要在校企合作教学基础上完成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应该注重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要求学生在电子商务企业实习中完成毕业创新设计,要求学生进行岗位创新设计,通过教学任务布置以及实践教学融合,促进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学优化。其次,学校应该注重相应的教师资源、资金打造以学校为基础、辅导教师为核心的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保证教学展开更加有效[4]。

结束语

本文笔者从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平台模式构建、创新创业教学模式优化、创新产业实践教学准备工作三个方面阐述了高校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改革措施,希望能够对高校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起到作用。

参考文献

[1]倪雪琴.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营销界:农资与市场,2019,000(021):P.150-150.

[2]周宛.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中文信息,2020,000(002):13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