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7:25:56

高校本科论文

高校本科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多层次需求

本科教育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根基。随着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各高校也在更进一步查找目前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力争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其中,本科毕业论文作为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本科教育的关键体现与培养手段,在本科教育中一直被强调。然而,近年来,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不高的现象并没有改善[1]。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是本科教育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是本科生综合运用前期所学知识的产物。然而,本科生毕业论文普遍存在的拼凑与抄袭现象,导致毕业论文质量持续下滑。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定调入题的问题多。选题是毕业论文工作的第一步,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质量,不可过大也不可过难,否则容易使论文缺乏聚焦点,降低可行性。而且选题经常存在标题陈旧、缺乏创新的问题。学生照搬现成的观点、材料和结论,致使所选题目欠缺应用性与时代性。2.理论与方法单薄。理论与方法是毕业论文顺利实施的保障。只有采用规范而科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才能得到合理的结果。尽管大部分毕业论文都有描述理论与方法的篇幅,但往往缺乏对为何采用这个理论、选择这个方法和具体怎么使用的论述,在文章分析中也无法体现出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对自己文章的贡献。3.写作功底薄弱。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应该具有较高的可读性。然而,在毕业论文中暴露出不少写作问题,比如忽略小标题的使用与段落划分的作用、表述口语化、术语和公式表达不规范、语句不通顺、词不达意等,难以在文中讲清楚自己的思路、突出主要思想,甚至发生东拼西凑字数的情况,将严重降低论文的质量。

二、本科生毕业论文现状的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存在很多问题,除上述描述主要质量问题外,还包括参考文献不规范、图表表达有歧义和论文格式不统一等方面。这些问题的成因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社会环境的影响。毕业前期,学生更倾向于将重点放在找工作或复习考研上,几乎没有人关注本科毕业论文的状况与质量,与学习成绩和其他个人成果不同,毕业论文所反映的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还未得到广泛的认可。尤其是在就业与升学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不少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是一个包袱,只想匆忙甩掉它。第二,高校的监督影响。与普通课程不同,毕业论文是一项历时长、过程繁多且体现个体差异性最大的系统教学工程。虽然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较为健全的论文规章制度,但是并未完全落实到位。一方面,如果学校对毕业论文质量要求过高过严,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无法正常毕业,引发学生就业问题和学校声誉下降,进而影响学校的招生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的环境比较自由,学生平日可能不会认真撰写论文撰写,容易出现在时间节点前匆忙拼凑以应付检查的现象。第三,教师的指导影响。在毕业论文与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全面且具体的指导。由于高校扩招导致师生比例低,多位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由同一位老师指导。绝大多数教师不仅要承担日常教学工作,还要从事大量科研工作,也面临着竞争激烈的职称评比压力。在巨大的压力下,教师难以保证指导力度和指导水平,从而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而且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个人专业素质都是影响其给予学生实质性指导的重要因素。此外,教师的责任心也会影响学生应对毕业论文的情况。第四,学生自身态度与能力。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高,认为毕业论文质量不重要。学生在论文写作时不知如何下手,容易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另外,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如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外文阅读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针对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为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供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但忽略了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各异的需求。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自下而上地思考问题,提出的建议才会更容易被接纳,也才能让执行者做好这项工作。1.提倡多次选题时间,便于学生合理安排各项事务。具体的做法是:将毕业论文选题时间从第8学期初向前移至第5学期末,并在第5学期末至第8学期初之间(即待选期)提供多次选题的机会。对于指导教师来说,需要在第5学期末列出毕业论文的名称、简介、能力要求以及预期成果,并在待选期内进一步完善毕业设计的具体流程。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在待选期内挑选自己时间相对充裕的机会,从而减少或避免与就业和深造产生冲突;并且根据对不同毕业论文选题的了解与调研,选择更适合自己的题目。在充足的待选期内,学校或者院系可以组织毕业论文动员会,系统地介绍毕业论文的意义、步骤以及评分指标,展示往届优秀毕业论文供学生参考与学习。2.考虑学生特点,开放选题内容。在待选期内,学院可以根据学生的毕业意向情况,包括毕业拟去向与比例,提前与指导教师沟通,结合学生的择业选择特点,对不同学生毕业论文的侧重点进行优化安排。更具针对性的毕业设计会减轻学生的负担感,增加毕业设计的可行性,有助于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3.开设文献调研课程,培养学生基础研究能力。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文献的价值并学会正确使用文献的方法,学校可在第2学期之后开设文献调研课程。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可设计为文献调研的策略与方法、文献管理与分析,以及写作指导这三大主题。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学生能够掌握如何寻找需要的信息、如何管理已收集的文献资料并进行资料分析和如何利用文献调研的结果完成论文写作。在毕业论文工作中,文献调研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所选论题“是什么”,还能让学生在文献查阅过程中深入思考并发现问题,理解“为什么”要做。才能贴合实际情况找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注意研究现实生活中提出的新问题,形成自己明确的论点。4.鼓励学生参加创新与科研应用型项目。随着大学生创新项目在社会、高校与学生间影响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参与其中。在项目开展过程中,通过对创新项目的探索与研究,能够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与科研能力。同时,高校的开放实验项目也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科研项目的平台与机会。[2-3]学生自主地将开设的专业课或者各类项目与毕业设计有机结合,不仅能对专业课学习和项目的完成起到较大促进作用,而且也为后续开展毕业论文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四、结语

随着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入,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也在不断进步与完善,已有不少学生通过完成毕业论文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撰写出一些质量较高的文章。但从总体来看,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仍有待提升。通过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各异的需求,提出了提倡多次选题时间、开放选题内容、开设文献调研课程,以及鼓励学生参加创新与科研应用型项目的具体措施,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工作一定会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钱兵.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改进策略[J].江苏高教,2017,(10):66-69.

[2]孙克辉,钟旭东,吴建好,王会海.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8,(12):32-34.

高校本科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审核评估;五位一体

我国开展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为依据,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为原则。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对全国600多所普通高校进行评估。根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及《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实施方案》的精神和要求,2018年审核式评估也拉开了帷幕。用评建工作来检验高校日常教学与管理,检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评建工作与日常教学和服务保障相结合,与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相结合。

一、审核评估及相关概念界定

审核评估从模式上看,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认证模式,主要看被评估对象是否达到了规定的标准,结论一般为“通过”“不通过”两种。二是选优模式,主要看被评估对象处于什么水平,结论一般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等几个等级。三是审核模式,主要看被评估对象是否达到了自身设定的目标,是否有自律机制。我国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就属于第三种。《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规定了“五位一体”的评估制度,其中审核评估是院校评估的一种模式。审核评估是由政府主导,针对2000年以来参加过院校评估并获得“通过”的普通本科高校开展的制度性评估。审核评估重点是对学校教学工作“五个度”进行审核:一是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适应度;二是专业定位、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三是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四是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五是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专家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审核,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质量做出全面的判断。

二、正视审核式评估过程中自查发现的问题

2018年北京市审核评估指标体系共7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质量、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自选特色项目。在评估准备过程中,逐一对照评估的指标要求,发现我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这将对日后的教学管理提供很好的启示。第一,需进一步修订培养方案,加强课程体系建设,适度提高实践类课程的比例。根据麦可思2013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毕业生对教学方面的建议主要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目前全校已经开始启用2016年新版培养方案,学校从原有的17课堂教学周加2周期末考试周的架构中,通过压缩考试周换取到1周的教学实践环节。但学校对教学实践活动没有具体明确的导向,只是让各学院根据每门课程的性质自行决定教学实践的形式,对教学实践的成果也缺少查验环节。第二,专业实习评价机制不完善,需设置明确的评价机制和规范化的评定标准。不同学院的培养方案中针对专业实习的管理,要求不一致。有的学院笼统地约定,专业实习中部分学分可通过完成校级以上的科研项目和学院安排的与教学相关的讲座、沙龙等教学活动获得,学院根据实际情况评定学生专业实习成绩。对专业实习学分的认定没有具体量化的标准,有些学院也没有相关的支撑材料来佐证学生是如何获取的这个学分。第三,存档的教学资料需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教师档案、课程档案、教学资料(毕业论文及试卷)、其他教学活动资料的归档,应该做到分门别类,井然有序。毕业论文在格式、内容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试卷批改存在评分标准不统一、个别试卷核分不准确、AB卷难易度差异很大、题型设计不合理等现象。第四,某些专业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群建设与专业契合度不高。培养方案中设置的相关专业课程,因师资力量不足或开课学期设置不合理等因素导致无法正常开课,而这些课大多还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整改措施

为更好地迎接审核评估,学校在各个层面上进行了整改,认真解读学校的各类规章制度,做到“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教学单位重点开展毕业论文、期末试卷和课程档案、看课听课等方面的整改工作。首先,教务处修订了一系列教学管理规定,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教学管理类,包含本科教学日常管理、学籍管理、学分管理、课堂教学管理、教材管理、调停课管理、学生成绩管理、考试管理、教室借用管理、教学档案管理、排课管理等;另一类是质量保障类,包含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管理、本科教学督导工作管理、听课管理、创新学分管理、“双培计划”项目管理、毕业论文管理、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管理、教育教学成果评审管理等。用来指导全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明确规范了尺子,才能有效地量自己。其次,学校要加强对教学实践周的顶层设计,统筹安排,审核把关。要有相应的教学安排、教师指导和学生实践成果的考核要求。以质量为目标,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综合运用为标准,创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实践形式提倡多元设计,体现专业特色,切实把专业教学内容融入实践中,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教务处还应该加强对教学实践过程的跟踪和效果的把关。再次,加强对毕业论文的规范化管理。对毕业论文模版的格式进一步规范和统一;毕业论文指导手册要做到记录翔实,真实体现每一次指导教师对学生论文的指导过程。根据教务处规定,教学单位应抽取至少50%的学生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各院系答辩小组应由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有较高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的教师组成,一般为3人。对于参加答辩的学生,答辩小组当场给出答辩成绩,同时结合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及我校毕业论文评分标准给出最终成绩;对于未被抽中答辩的学生,学院组织论文评审小组,结合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及我校毕业论文评分标准给出最终成绩。再者,期末试卷的规范化管理。期末试卷在印刷前要进行试卷审批,由学院教学副院长审核后方可印刷。期末考试结束后,要求在课程组内流水阅卷,每个课程组需做到评分标准的统一。为保证阅卷质量和准确率,每份试卷需要进行成绩复核,由另外一名复核人对分数进行复查。期末试卷存档做到全院规范化,每门课程需保存:监考记录单、试卷审批表、成绩单、试卷分析、考勤单(含平时成绩)、空白AB卷、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学生答题卷。

本科生的期末试卷和毕业论文存档周期均为5年。另外,完善课程档案和教师个人档案。教师档案包含:教师个人基本情况、发表的教学类论文及专著、获奖证书、教学类项目、参加研讨会及调研等信息;课程档案包含:主讲教师名单、教学计划、使用教材、课程表、教学进度表、教案、讲义、PPT、作业统计情况、试卷AB卷及参考答案、评分标准、试卷审批表、课程总结等。最后,相关专业应立即着手整改,凝练专业特色,根据专业特点和就业形势,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指导,加强课程群建设。合理优化专业课程开设的学期,积极探讨各门课程在整个课程群中的定位和发挥的作用,同时有效地与实习基地进行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本科审核评估涵盖了高等学院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全校各个职能部门和二级教学单位通力合作,无论在教学相关数据共享方面,还是在工作对接方面,都应该保持积极顺畅,共同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好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一点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梁建梅,陈少慧.教学档案的管理与信息化建设[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4]刘理,董垌希.高校评估政策伦理分析———以我国首轮本科教学评估为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5]史国栋,袁益民.高等学院审核评估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6]张晶.评估视域下高校教学建设与发展[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7.

高校本科论文范文篇3

1.1认知观念滞后

就全国而言,对创业教育的认知尤其是对创业教育概念、创业教育内容的认知相对滞后。只有少数重点高校比较重视发展创业教育,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一般的理工类高校并不重视学校学生的创业教育,对创业教育研究的热情也不高,再加上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解不够全面、创业意识淡薄,简单地认为创业就是开公司,忽视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忽略了知识、新技术在大学生创业中的重要作用,更加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在未来高校发展中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政府部门对创业教育高度重视,并加大了投入力度,但还是有许多高校没有真正从行动上重视起来,导致大学生对创业和创业教育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误区。学生对创业教育的一些错误的片面认识,扼杀和挫伤了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思想认识不到位、创业教育意识淡漠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严重受阻的原因之一。

1.2重视程度不够

尤其是理工类高校,就高校来讲,开展创业教育关系着教学计划和教学课程的调整,增加大量的创业课程并不现实。而创业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开设简单的几门课程就可以解决的。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校创业教育也不例外,其缺乏良好的社会创业环境,而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提高创业教育时效性的基本途径,创业实践是重中之重。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课堂教育,以教师讲授为主,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长此以往,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会逐渐丧失,无法提高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本应通过创业实践活动搭建起大学生和社会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事件中形成正确的创业目标和价值取向,增强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全面提升大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并不乐观,也不理想。

1.3教材和课程资源匮乏

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课程,而课程的载体———教材,作为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工具,也是很匮乏的。现如今,只有在极少数的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的课程,绝大多数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高校,对创业教育课程重视不够。有的高校即使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也仅仅停留在就业指导层面,就整个创业教育气候来说,难以在校园内形成创新、创业的氛围。以理工类高校为例,课程设置知识覆盖面狭窄、结构相对单一,大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无法把创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资源没有特色,在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上有所欠缺。归根结底,理工类高校没能把创业教育真正纳入到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当中,导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的脱节。课程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理论和实践脱节,高校创业教育不能融入到学校整体的育人体系之中,不利于高校创业教育教学的开展。

1.4校园创业氛围缺乏

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是大学生创业的坚实基石。在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校园的创业氛围尤为重要,现已被各高校重视起来,没有浓厚的创业氛围,在校园里尤其在理工类高校的校园里,就不会形成高涨的创业热情。校园作为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应加强自身的建设,把创业教育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并有效的培养受教育者的某些创业意识和心理品质。良好的教育气氛是开展创业教育和培养创业人才的土壤。然而,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高校,未能形成一个完善的、健全的、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创业氛围、培养目标、激励导向、评价体系都未能向创业素质培养倾斜,在创业教育过程中,不能有效地调动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和斗志,往往使得大学生置身于一种静态、封闭、循规蹈矩的创业氛围中,营造出一种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使得创业教育过程出现了思想障碍。

2理工类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决定了其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针对现实实践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理应找出高校创业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培养出具有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人才,进而在就业问题上变被动为主动,在创业过程中,既能够实现自身的就业,还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培养出一批适应未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1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人们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基本主张,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是高校在培养创业型人才的过程中对创业教育信念、价值及活动准则所持有的一种认识。创业教育不仅重视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更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功能的定位。在这一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大学生的兴趣点,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得大学生自主完成自身价值得以最大地发挥;坚持以质量为本的理念,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调整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知识结构,优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知识体系,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质量,进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坚持以创新为本的理念,创业教育过程中重视创新教育,积极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将知识转化为财富的能力,进而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理工类高校创业教育中,更应该以本科教育为基础,重视实践教育,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面向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2.2组织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实践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训练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技能,使学生的专业能力特长及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得到增强和巩固。创业实践活动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业实践能力、风险评估和预防能力,通过“走出学校、面向社会”的方式将所学的创业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思想品质。大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体验创业的整个过程,在创业实践中磨练创业意志,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可体验获得对创业的感性认识。积极搭建实践平台,通过拓宽培养渠道,开展丰富的创业实践活动,营造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创业视野。在大学课堂上,缺乏贴近社会的实际锻炼经验。有人认为大学生在学校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课本知识,社会经验可在毕业后积累———这样的说法已不适合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企业越来越缺乏耐心去从零培养白纸一般的大学毕业生。试想一下,如果一名大学生在毕业时已经有了独立运作一个项目的经验,无论这个项目是做App、开淘宝网店还是开家教公司,他在求职时就有了更多的经验值,更有可能争取到优质的工作机会。在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在全校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在创业作品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锻炼。通过邀请身边的创业者来校讲座,分享自己在创业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给学生提供借鉴。

2.3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形成是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学内容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与教学目标是紧密相连的,要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教材,把握知识间的联系,抓住规律,突破重点,解决问题。确保高校创业教育功能的最大发挥是非常必要的,而合理、科学的创业课程的设置是创业教育功能实现的重要保证。理工类高校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创业课程的设置,创业课程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手段和工具。要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教育真正纳入到高校课程体系中,并且在专业教育中贯穿创业教育,做到相互渗透、功能互补。高校在重视大学生基本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要制定出适合学校大学生实际的课程计划,开设核心创业课程,在本科生的课程中设创业教育公共课和选修课。理工类高校在传授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应更加重视操作性强的技能训练,更多的倾向于创业实践教育,通过案例教学、创业实践和企业运营培养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2015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清华大学的学生“创客”们收到了一份特殊的青年节礼物———总理的回信。总理在回信中充分肯定了大学生“创客”们所具有的勇于打破常规创新创业的开拓精神。创业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那么加入创业大军的大学毕业生,其创新能力是否能满足创业的需要呢?麦可思参考美国SCANS标准,把基本工作能力分为35项。在35项基本工作能力中,与创新能力相关的能力包括科学分析、批判性思维、积极学习、新产品构思4种。2014届自主创业本科生毕业时掌握的以上4种能力水平普遍略高于受雇全职工作的毕业生,这或许说明相比于其他职业,创业活动本身有着更高的创新能力门槛。所以当毕业生自认为已经具备一定能力时才会选择创业。但同时,由于创业对部分能力要求更高,造成自主创业毕业生某些方面的能力尽管掌握程度较高,但满足度相对较低。例如2014届本科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中,科学分析、积极学习能力的满足度分别为79%、82%,比受雇全职工作的毕业生分别低3个、1个百分点。高校或可由此入手,提升毕业生创新能力以促进创业。鼓励学生迎接挑战,积极参加校内外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的一项全国竞赛活动。2013年的第十三届“挑战杯”中,燕山大学以总分290分、分值排名全国高校第八的好成绩首次捧得“优胜杯”。燕山大学参赛的6件作品全部获奖,分别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燕山大学也成为省内第一所同时荣获国家特等奖,并捧得“优胜杯”的高校。通过本次比赛,使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士气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在全校掀起了创新创业的高潮。“自强社”是燕山大学学生自己的创业实体———“自强图文设计工作室”,完全由学生社团自主创建、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这种全新的创业实体化模式,不但让学生们得到了很好的创业体验和就业实践,还在7年的时间里累计发放勤工助学工资近30余万元,每年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100多个固定的校内兼职及助学岗位,“自强社”同学利用自己的盈利,开辟了“自强图书角”,购买图书400余册,为学生提供免费阅读服务,开始了由“他助自助助人”的转变。这也是创业教育工作者结合学校特点、学生特点和专业特点指导学生进行创业的成功案例。

3结束语

高校本科论文范文篇4

目前,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工作依然面临着较多的问题。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作用,这些问题逐渐呈现出互相浸透影响、愈发密切相关的发展态势。

(一)学生层面上。一方面,学生态度不够认真,论文写作投入不深。就当前的本科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而言,部分本科生并没有高度重视或充分意识到,“毕业论文的目的不仅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还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1]。由此而出现的现象有:对待学校的论文写作规定及指导教师的论文修改意见敷衍了事,有的甚至不按格式要求写作和基本不作修改;东拼西凑,不论出处不看来源,在网上搜罗出相关文字内容就直接拼凑成文;平时基本不主动和指导教师联系,更有甚者,从头到尾都避开指导教师的多方联系,只在最后答辩的前夕才和指导教师碰面;较多学生在论文写作期间并不留在学校,而是在校外寻找就业工作岗位或实习岗位,重心并没有放在毕业论文写作上,只寄希望在答辩之前返校突击完成。另一方面,学生自身专业基础不牢,科研素养不够。部分本科学生在大学期间并没有认真学习,反倒是将较多的时间花在网络游戏、谈恋爱等等之上。甚至有的同学习惯性地逃课、旷课,到了期末考试时期就突击复习,认为所学课程只要达到及格即可。而恰恰有别于高中时期的传统教育方式,大学中的学习更需要本科学生主动探索专业性、积极拓宽知识面。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专业探索和寻求教师帮助,才能夯实自身的专业基础,同时不断提高个人的科研素养。正是本科期间不甚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及不够深化的科研素养,造成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出现语句不通、格式错误、专业术语不对、论文研究面宽而泛等等基本性问题,从而导致论文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二)教师层面上。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如何,是与教师的指导程度密不可分的。现在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之所以一直得不到较大的提升,这其中,论文指导教师层面上所出现的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第一,教师指导的毕业学生人数超负荷。在较多的高校中,作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者,有很大一部分的教师承担着超负荷的毕业生论文指导工作,即使再勤奋再负责的老师,在精力和时间上也是捉襟见肘的。例如,有些高校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所带的毕业生人数达到20多位,基本上不可能对每位毕业生的毕业论文都进行精心的指导。造成这种毕业论文超负荷指导的原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学校院系里本来就师生比例失衡,导致毕业时每位教师必须指导较多甚至严重超负荷的学生论文;二是有些教师为了完成课时量,争着抢着要带更多的毕业学生,但实际上确定下来后,又根本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一一指导。第二,教师本身的科研教学任务繁重。在高校中,很大一部分教师都承担着较为繁重的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尤其是科研任务。许多学校对教师的各方面评定都是依据其申报和完成的科研项目来进行的,由此导致高校教师自身也非常重视科研项目的相关工作,有的甚至将其看重于教学任务之上。于是,面对着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部分教师在承担着繁重科研和其他教学任务的同时,并不能做到很好的具体指导。第三,教师对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不重视。现今,在部分高校的少数教师中存在有这样的观念,即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只是走个形式,并不指望其真的能够写出具备一定专业水准的精品,所以只需要简单指导一下,能够马马虎虎通过答辩就行。“也有些教师认为,本科生的就业形势严峻,让他们安下心来写论文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在论文指导中,教师对学生的论文没有进行严格的审阅与修改”[2]。如此等等,教师对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不重视,直接导致学生自己在论文写作上的放松和懈怠,有的学生甚至更加觉得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件没有多大利害关系的事情,随便糊弄一下就行,反正在答辩时指导教师最终都会帮忙通过的。

(三)学校层面上。本科学生在毕业阶段一般都面临着两件大事,一是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和最终答辩,二是外出毕业实习解决自身就业。本来这两件大事都是与学生切身利益休戚相关的重要环节,但在时间安排上,往往二者都是重合的,以至于学生很难在外出实习的情况下进行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写作。迫于高校就业率的统计压力,部分学校会在教学安排上为学生的毕业实习开绿灯,有的甚至要求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负责自己所带毕业生的就业催促工作,导致上至指导教师下至学生自己都产生了这样一个错觉:解决就业更加重要,毕业论文只要不是太差,学校一般都会让通过的。另一方面,学校在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工作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基本上,高校都会制定有关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规定或细则,用以对本科学生的论文写作进行小到格式字体、大到版权原创的各方面约束。但在实际的操作当中,学校自身又对这些毕业论文管理规定或细则的具体执行缺乏强力有效的监督机制,以至于当学生毕业论文出现质量问题时,并不能准确地界定是指导教师没有悉心指导,还是学生自己敷衍了事,由此而导致的本科毕业论文蒙混过关,甚至当问题解决不了时还会出现师生互相推诿责任的负面情况。

二、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对策

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工作上所出现的问题,应该充分引起学校、教师、学生这三大主体的关注与重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提高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效果。

(一)提高本科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严肃性的认识,增强其科研素质。目前来说,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本科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严肃性的认识,已经成为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要让学生端正态度,严格按照要求,积极与指导教师沟通,认真写作和修改毕业论文。同时,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的认知与实践过程,应当就这些过程增设研究与写作课程或专题讲座以进行专门的学习与训练”[3],以此提高学生们的科研素质,逐渐培养其科学正确的研究习惯。

(二)增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合理分配其指导精力。通过建立专门针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奖惩机制,从制度规范上提高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使其能够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位学生的毕业论文作品,定期与学生见面交流,通过提出修改意见等,不断督促学生提高论文质量。同时,也需要通过控制论文指导教师所带的学生数、减轻教师平时的科研压力、改革教学任务量等方式,合理分配教师的指导精力与时间,提高其毕业论文指导质量。

(三)创新高校的培养模式,规范完善论文质量管理的监督机制。在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上,高校应该从创新自身的培养模式开始,“应该有一个通盘的安排,这个安排要贯穿于学生本科学习的整个过程。各个专业可以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把学术素养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结合起来,渗透于学生四年的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同时,学校应规范完善论文质量管理的监督机制,真正明确在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过程中各个部门、指导教师、学生等各方的职责与权利,让相关的规定或细则能够在实际操作中落到实处。

三、结语

对高校来说,“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阶段和过程,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阅和掌握知识程度的总结,是对学生查阅文献、科研、独立工作等方面能力的考查,也是学生最初科研工作的尝试”。同时,也是对高校自身教学水平的直观体现。所以,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工作意义重大,疏忽不得。本文希望通过以上的分析和建议,能够为不断提高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效果贡献力量。

作者:刘语涵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文超.本科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3:48

高校本科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规范标准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本科人才培养教育相关政策文件,比如:《一流本科教育宣言(成都宣言)》、《严厉查处高等学校学位、行为的通知》、《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等规范高等教育毕业体系。教育部下发的落实通知,明确把毕业论文(设计)作为五个重点领域的突出问题之一提出来,要求各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质量。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挖掘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通病背后的机理,并以我校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为例,提出解决的措施和方法。

一、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窘境

(一)论文(设计说明书)整体写作水平不佳。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保障的关键主体是学生。绝大多数应用型高校本科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态度是端正的,认为这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训练的重要手段[1]。然而,由于高校的毕业论文(设计)大多安排在大学四年级贯穿全过程进行,该时段恰逢人才招聘旺季、考研考证备考和公务员招考,导致较多的本科毕业生疲于应付,部分学生拼凑或抄袭敷衍了事。另一方面,由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生源,学生自身学习基础差异较大,加之学生学习受教育效果的差异,尽管一些高校根据生源情况对部分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仍难免导致本科生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出现差距,从而导致毕业综合训练效果不理想,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差异大。综合上述条件,在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鲜见有创新力、影响力的优秀的论文(设计)。(二)内容缺乏创意。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导向为应用性,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相对缺乏系统的科研训练。在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时,学生容易偏向选择那些难度低容易完成的课题,而忽略所研究内容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等,从而导致文章内容流于空泛,缺乏创新点。当然,选题空洞、脱离实践的毕业论文,同样也不适用于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求。(三)格式不规范。行文规范是论文写作成功的底线。由于高校的教学过程缺乏对学生写作的训练和格式的规范要求,因此学生在创作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容易表现出基本技能不足,出现格式不规范、表述不严谨等现象。格式不规范的原因在于这部分学生不认真执行学校关于论文规范写作的文件,甚至出现随心所写的现象,从文体上看,主要表现在逻辑思维不严密,论证不充分;学术用语不规范,口语化;语句成分不完整,语法错误、标点使用不规范等问题[2];从学术规范上看,主要表现在毕业论文(设计)引用他人观点不标注,排版不规范,参考文献的编写格式错误等。

二、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过程规范标准

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标准,是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在完成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一系列依据与准则。我校各本科专业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导文件,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契机,通过“质量标准”的引导,对如何做好毕业论文(设计)进行了探索。围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各环节,我们在过程管理规范化方面进行了研究,梳理总结并印制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指南,详细说明各阶段步骤的操作规范,明确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在过程管理中体现了前期、中期和后期的质量监控。(一)明确规范,逐级审题。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必须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选题尽可能结合科研和生产实践,根据专业特点及学生的不同条件进行选择。一个学生一个题目,课题的选择类型可以多种多样,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3];鼓励学生自选课题,使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填写《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审批表》,审批通过后选题,与学生双向选择确定指导关系后,指导教师下达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教学单位的教学管理小组主要由系主任、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教务员等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由负责教学的主任担任组长。教务员及时召集小组成员对已提交汇总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进行审核。根据选题原则审核论文题目是否合理可行,对不符合要求的论文题目返回指导教师和学生重新选题。教务员最后汇总审核通过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提交教务处备案。(二)开题论证,避免弯路。学生接到任务书后,及时启动论文(设计)开题准备工作:(1)广泛研读国内外文献资料,提交一份文献综述。(2)完成于论文(设计)相关的专业领域外文资料翻译。论证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分别就研究目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预计进度、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拟采用解决方法等进行陈述,然后在由各小组的指导教师、专家提出质疑及修改建议。在开题质量上,我们着重把握以下两点:(1)避免“难易不当”、“大小失衡”。难易不当是指所论文(设计)选题要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出发,体现学生所学专业基本训练的内容,避免研究内容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无法完成的情况;大小失衡是指选题研究内容宽窄不当。要求要结合学校和学生本人的实际,分析选题的难易度,既要挑战但也不能超越限制,尽量做到“真题真做”,“小题大作”或“大题小作”。(2)论文(设计)题目原则上,应该做到一人一题。各本科专业学生原则上都应做毕业论文(设计),且内容不能相同,进行全面的综合训练,经历该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的全过程。结合选题,综合训练不够的,指导教师应对内容作适当的补充,使其达到综合训练要求。通过开题论证,我们切实感受到这一监控环节的必要性,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论文(设计)的初始阶段,就及时发现和纠正研究中的问题或者错误,避免后期继续走弯路。同时也对指导教师敲了警钟,使其必须注重对问题学生的指导,不能有任何懈怠。(三)中期监控,确保进度。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开始后,各教学单位按学校的总体时间安排,再细化本单位的工作进程,把从某年某月某日应该完成的工作清晰地罗列出来,并对各项工作予以详尽说明,公布本单位师生,以确保毕业论文(设计)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开展。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到中期阶段,开展中期检查,着重查看学生文档资料是否齐全,论文(设计)进度是否达到了50%,研究深度和广度是否满足了学生综合性训练的要求等。我们通过自查和学校组织督导专家检查的形式,检查学生论文(设计)进度情况以及教师指导论文的频率和力度,并听取学生对教学单位管理和指导教师的意见。若发现问题及时与教学单位沟通。检查完成后,学校收集问题通报教学单位,并督促解决。针对一些学生在做论文(设计)时间内,纪律松懈、散漫的现象,学校出台了相关规定,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期间,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对规范学生组织纪律,保障毕业论文(设计)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四)组织严谨,规范答辩。答辩是一种有组织、有鉴定的正式审查论文形式,是学生展示毕业论文、汇报学术成果、回答答辩教师学术提问、证明本研究意义价值,最后被授予学位的最为重要环节[4]。我校重视答辩在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作用,实行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全员答辩制,并通过加大答辩成绩比例的方式对学生的论文内容、论文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口头表达等综合素质进行考察。指导教师按照答辩资格审查标准,审查同意学生答辩资格,本科毕业生针对答辩过程中评委们提出的论文各方面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提高论文(设计)质量。同时,通过答辩,发现学生在应用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往往是学科教学或学校在教改中存在的问题,它会引起学校和教师的高度重视,进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起到促进的作用。

三、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的管理实践

(一)全面对标,制度先行。对照国家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梳理毕业论文(设计)要求,修订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制度,完善和修订广州工商学院关于学位授予工作、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及处理办法、论文撰写规范等相关制度,严格执行毕业论文(设计)与学位的考核功能。同时,对指导教师工作津贴进行考核发放,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主体责任意识,有效解决指导老师和学生主观上的懈怠。(二)实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标准评定。实施明确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标准,从选题的契合度、研究方法的适用性、毕业论文(设计)内容的创新性、格式规范、答辩情况和总成绩评定等,给出多方面的质量评价标准。学校执行评价标准,评价不能达标者,予以指正或相应的惩罚,保证高质量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三)过程信息化管理。根据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及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新40条)》等精神[5],我校全面加强和规范毕业论文(设计)过程化管理,通过需求征集,以各本科专业论文过程管理为范本收集需求信息,通过设置各类角色体验毕业论文(设计)流程细节,搭建论文管理系统基本架构,探索实践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方式。实行专业试点,稳步推进智能化、信息化管理。题目申报、学生选题和题目分配由原来的全手工操作,实现智能化完成;教师和学生的指导过程记录,数据退回、修改、评分、流转等所有操作及附件,全部可以在历史记录里查看和保留,真实反映指导教师实际的工作状态,实现指导过程的信息化跟踪。毕业论文(设计)信息化系统的使用,大大节约了教研室审核时间,并实现了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在线互动交流和大量的论文(设计)数据的储存等。毕业论文(设计)全过程各环节的规范管理、严格的实施措施,是保证本科生毕业论文高质量的有效途径。合理有效的制度规范能否发挥其效用,关键在于执行。是否能够不折不扣的执行,这需要三个“到位”:首先是教学单位教务管理人员要积极推动,做好制度规范的宣传工作,做到宣传到位;其次,要真正发挥教学单位系主任的力量,做好制度规范在本专业的落实工作,做到落实到位;第三,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要强化责任意识,做好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的指导工作,做到指导到位。

参考文献:

[1]陈文艺.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影响因素与管理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2,715(3):45.

[2]阿永强.西部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保障机制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8.

[3]赵伟.高职纺织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之初探[J].化纤与纺织技术,2018,47(01):15.

[4]沈雨敏.新亚里士多德修辞批评视角下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12):33.

高校本科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毕业论文;质量;应用型高校

2014年教育部明确提出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在1200所普通高等院校中的600所将转向应用型的职业教育。随着高校的转型发展,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过渡过程中更注重学生能力和人格全面发展的培养。近些年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降低已经引起教育部门的广泛关注,特别是一些关于学术造假事件的报道,使得学术界和社会上更为担忧本科生、研究生毕业论文存在质量问题,加速了高等教育进入“严出时代”的步伐。

1毕业论文质量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影响分析

1.1毕业论文质量检验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我国高等人才的培养质量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标准,高校毕业生学位论文的质量一直是衡量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与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要求,明确把毕业论文作为授予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同时毕业论文质量也作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和对学生评定的关键依据。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仍然是衡量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和检验毕业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1-3]。1.2毕业论文质量检验高校教学质量的最后环节。毕业论文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大学4年教学质量的一个体现,学生4年所学的知识、技能都体现在论文的写作中,论文的质量水平反映了学生的应用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对毕业论文质量的检测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学风和治学态度,在事前规范、事中控制、事后评估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学校的科研管理水平、经费和管理投入效用、科研管理的科学性和学术成果检验的成效。如果一个高校对学生论文敷衍应付,那么说明这个高校学风较差;但是如果导师对毕业论文吹毛求疵,那么又会陷入八股文的境地,表示学校缺乏创造力;如果有导师利用毕业论文刁难和卡要学生,那么就预示着学校的学术腐败;如果一个学校学术论文被引用的多,那么说明这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很高。1.3毕业论文质量考核应用型本科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应用型本科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应用技术都在论文中得以检验,在论文写作、修改和考核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价值取向、综合素质、科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出了全面的检验。尤其是应用型本科的论文,更多能够体现出学生的实用能力、实验能力、科学素养、研究方法和创新能力。在论文中学生4年来学习的成功能够得到很好的考核,反映了他们是否能利用所学知识和专业技术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作的中问题。学生在提交论文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向学校的考核人员展示他的研究成果,以及在将来的工作中会采用何种方法进行研究。同时,文以载道,毕业论文也是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准的体现,那些能够独立完成学术论文,并且严谨治学的学生往往都代表着较高的道德水平和价值取向,而连自己的毕业论文都不能独立完成的学生,表明他们对大学4年所学的东西并不重视,也缺乏一个求知和求真的态度。

2当前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质量问题分析

2.1论文学术不端现象较为严重。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毕业论文(设计)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剽窃抄袭程度较高或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许多高等院校为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做了一些积极的努力,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客观问题。高校多数采用论文重复率检测来保障毕业论文的质量,这也是高校整治学术不端抄袭行为的具体举措[4-7]。学生为了追求论文重复率达标,通常会采用“粘贴”书籍或相关教材内容,翻译外文文献、删减重复内容等方式来逃避不合格的风险,更有甚者通过改变重复句的句式或将文字内容转为图片格式进行规避论文风险。2.2论文实际应用价值不高。论文选题不科学、内容空泛、论据不充分、创新不足或者写作不规范。毕业论文中出现该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学术氛围不浓、学生的学业较重、态度不端正、论文投入时间短及指导教师责任意识弱等。因此导致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参差不齐,具体存在的问题有论文选题不科学、内容空泛、论据不充分和创新不足等,有问题的论文中基本上是存在上述某一方面的问题,但是有些论文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2.3毕业论文评价机制有待改变。我国毕业论文的答辩机制是导师制,论文客观依据主要集中在规范程度等方面,对应用性和创新性的支持不足。而且学校也缺乏给学生提供调查、实验和论文研究的具体支持,导致学生的论文研究受到很多阻力。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导师自身素质较差,主观性强,遏制学生的创新,常常以自己的偏见和好恶对学生进行指导。而且很多导师多年来指导毕业论文并没有多大进步,还是沿用老八股,老套路,甚至形成了思维定式,对学生的科研创新并没有帮助。

3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现状的原因和对策

3.1论文质量问题的原因。首先,学生对自己论文的要求和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学生根本没有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多数认真做毕业论文的学生为了毕业,少数学生是为了对自己有一个负责的态度,但是很少有人上升到检验自己4年研究成果的高度。其次,毕业论文(设计)关乎文风学风,关乎学术科研,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淡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加之教学工作和科研任务繁重,很难全身心投入在学生的指导上。很多教师自身学术操守有待提高使得学生的学生素养和道德缺失,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另外,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所带的学生人数较多,不而且自身的知识毕竟不能面面俱到,学生研究的领域众多,导致毕业论文质量出现问题。3.2提升论文质量的对策。加大论文防止学术造假最有效的手段。据调查,部分高校的毕业论文率一直在降低,从原来的30%以内甚至降到了8%以下,同时也增加了重审与跟踪监控环节,一旦论文监测高于率,将推迟毕业答辩或直接取消学位证书。通过论文重复率监测可以防止学术不端行为,提高毕业论文水平。为了彻底打消部分学生的侥幸和投机心理,除了机器之外,还应该加入人工比对等环节,杜绝剽窃学术观点而规避抄袭率的现象。高校要提升导师的科研水平和学术素养,让他们多了解创新的科研方法,实现名师出高徒的目的。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根据其特点,设计出鼓励学生进行应用型论文与设计创新的规范流程,从制度上加以规范,对导师队伍进行培训,改变多年以来论文评审工作的弊端。高校教务部门每年需对毕业生较多的专业进行严格监控与管理,督促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设计)的严格要求与监督,促使指导教师全程监控与辅导、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充分重视和认真态度。学校更要多给学生支持,让他们在调查问卷、实验方法和论文实施的过程能够有良好的环境和充足的资源,确保更好的实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毕业论文除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考核,还可以采用专利、实习报告、大赛获奖作品等形式代替毕业论文或设计。将在校的本科生积极纳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校教师的教改项目和科研项目中,尽早开展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取得的成绩或参与科研的成果渗透到在大学4年的学习中,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成为全面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4结语

综上所述,各高等院校旨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首先应推进制度创新,完善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和教师腾出时间和精力,将学生的被动学习、消极学习、应付性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将教师的疲于机械上课变为忙于教学改革创新,乐于科学研究。其次要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弹性管理,改进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单一模式和固定时间的限制,将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时间渗透到大学4年学习中,尽早开展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为最终的大学毕业提供一份满意的答卷,也能提升学院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耘.务实致用:对地方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6(5):7-9.

[2]王青林.关于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6):20-23.

[3]孔翠英.率、指导教师与本科毕业论文质量[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9(22):20-23.

[4]桂文龙.从论文谈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职业技术,2018(17):1-5.

高校本科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毕业设计;双导师制;民办高校

毕业设计是高等工科院校完成教学计划达到本科生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它通过深入实践、了解社会、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或撰写论文等诸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组织管理和社交能力;同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工作态度及作风等诸方面都会有很大影响。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实验实践和技术管理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认识,全面检验本科生对所学知识、自身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衡量高等院校培养目标、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如何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质量,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已经成为现在高校本科教育的重点。而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双导师制在全国各大高校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作为民办高校,我校首次采用“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对此,本文针对学校所采取的相关规定对“双导师制”进行相关的研究与实践探索。

1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1认识不到位,态度不端正。首先,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存在偏见,对其在本科阶段中所起的作用不明确,重视程度不够,超过半数的学生并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去理解钻研,而是一头扎进工作将毕业设计丢弃一旁,最后在毕业答辩前的东拼西凑,复制粘贴,形成一片不能成文的论文。还有的学生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只要把毕业设计所要求的材料完成就可通过答辩,并没有考虑到质量的问题,有的论文甚至文不对题,轻视之心可想而知。1.2选题陈旧、缺乏创新性。民办高校大部分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企业中的很对实际问题或现象都可以作为毕业设计选题。但老师因长期呆在高校,下企业锻炼机会少,设置毕业设计选题时往往会选择前几届毕业生已做过的题目,或是结合自身的研究课题,每届选题大同小异,创新性明显不足,很多的题目运用技术仍局限于课本,与企业的实质相差较远。指导教师之间缺乏探讨,不能用新知识新方法去武装选题。1.3缺乏实践经验,导致论文泛泛而谈。民办高校毕业设计过程中需撰写毕业论文,优秀论文的书写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其中最重要的能力是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而学生论文往往过于强调系统完整的理论依据和严格规范的统一格式,对于具体的设计过程则分析不清楚,无法在论文中体现出来。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民办高校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平时上课多依赖老师,也不愿自己去动脑筋想问题,不懂的可以直接问老师,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出来,导致学生文献综述能力的弱势,语言表达的不足。同时一些课题的实现需要先进的设备才能完成,而民办高校实验设备的老化,不能为学生设计提供作为支撑,因此,要求学生写出比较有深度的论文是不现实的。1.4师资不够,指导教师科研水平不足。由于民办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对于师资要求越来越高,但各方面的要求难以吸引高端人才的引进,导致师生比严重不足。尤其是信息专业更加明显。根据我校数据显示,目前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人均学生数超过12人,使得指导教师负荷严重,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指导学生,同时再加上课业,身心俱疲,导致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指导不能全方位进行,毕业设计质量下降,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也难以出现。

2民办高校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的必要性

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需要的更大的勇气求发展,求创新。对于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来说,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相当的重要,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是重中之重。现阶段民办高校大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实践少,很多的项目设计与企业脱轨。而将“双导师制”引入本科毕业设计中,将企业实战项目分割相应的小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让民办高校大学生将理论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毕业设计的效果,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3民办高校毕业设计“双导师制”的步骤

我校作为民办高校之一,首次实行“双导师制”来实施指导毕业设计。本次毕业设计对象为我校2019届毕业生,20%毕业设计选题由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共同辅导毕业生完成毕业设计。“双导师制”贯穿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从毕业设计选题到设计过程,最后到论文的撰写和论文的评分都要由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参与,沟通协作,校内指导教师提供方法,校外指导教师提供实践经验,真正的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具体实行流程如图1所示。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建立全面、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一系列较为完善的以“双导师制”为指导的毕业设计实施方案,我们可以以毕业设计题目为纽带,让学生、校内指导教师、校外指导教师三方加强沟通与协作,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施。3.1毕业设计选题的确定。我校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选题采用可两种方式实现,其一是企业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选题由企业导师设定,选题要结合学生实习岗位,以有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未前提,并与校内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其二是由校内教师初设选题,由企业指导教师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修改意见,共同确定选题。选题时应关注学生的个人能力,设定题目难易度合适,以期让学生能在毕业设计期间顺利完成。3.2企业(校外)指导教师的确定。在毕业设计实施“双导师制”中,我校对于毕业设计企业导师的选择有以下条件:一是中级及以上工程师职称,或是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企业人员;而是工作满五年以上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除此之外,还需对企业导师责任心、与学生沟通的方式方法等进行考查,对学校负责,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负责。3.3做好毕业设计的过程指导。在确定好毕业设计选题后,学生正式进入毕业设计过程管控。实施过程中,“双导师”指导学生需校内及企业导师共同制定任务书并下发,学生要根据自己的课题查阅相关文件,撰写开题报告,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审核,审核通过后学生要按照开题报告提出的设计思路完成相应的设计并撰写毕业论文。在此过程中,企业导师及校内指导教师需明确职责,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校内指导老师全面把控学生各方面的毕业设计材料,分工协作,及时做好交流,以免与学生脱轨,造成学生无法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作品。同时学校鼓励毕业设计成果形式多样化,除传统的毕业论文外,还可以调查报告、技术分析报告或是规划书等形式呈现,更能体现学生学习成效的多样性,答辩时,可以通过展板、实物、录像或照片等方式向答辩老师进行汇报,并评定毕业设计成绩。最后学校各院部会根据专业特点,以各种形式向全校师生学生设计作品风采。

4实践效果

高校本科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问题导向;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

问题导向是治国理政的重要科学思想和工作方法,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1]这一论断对高等学校的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提出了要求,也为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提高指明了方向。

一、问题导向

以问题研究为导向,就是寻求高等教育与真实经济社会生活、行业动态和企业经济管理的紧密联系,寻求理论与实践的接壤点。通过在本科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引入特定领域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自主学习,自主构建解决问题需要的知识体系,自觉培养解决问题需要的技能,达到自主构建和实际应用相关知识领域的目的,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素养,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二、基于问题研究导向分析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现状

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毕业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普遍、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后一环、关键一环和薄弱一环,也是各类教学水平评估和专业评估的重要考察要素。它是理论与实践的接壤点,是科研素养提升的衔接点。但如果以问题研究导向为视角审视当前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则普遍存在如下四方面问题。(一)选题陈旧,类型单一,题意重复度高。毕业论文的选题是毕业论文的第一个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选题范围是否恰当、题意是否新颖,是否贴近学科前沿和热点,是否具有实际性和应用性,直接决定了毕业论文学生的驾驭程度和写作质量的高低。但目前部分高校本科毕业论文选题陈旧、选题范围大小失当,毕业论文题库、类型长年没有实质性变化,上下届学生毕业论文选题重复度或雷同度高。同一指导教师指导方向可以不变,但题目必须常更常新。从类型上看,毕业论文多为对策研究型论文,形式单一,几乎没有调研类、案例分析类、创新创业类等新型毕业论文类型。即使是对策研究类论文,学生也都是基于文献进行归纳与总结,缺乏问题意识,缺乏前期调研,缺乏自主分析,毕业论文变成了十几篇或数十篇文献的随意堆砌和拼接,逐渐失去了本科毕业论文原本的存在价值,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价值。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有些选题是指导教师直接给学生拟定的,这种单边主义的论文选题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难以完成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归纳、总结与运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缺乏实效。(二)缺乏创新,构架过于空泛。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重要而关键的一环,是综合性、实践性的教学环节,直接影响本科培养的成效。但多数高校基层学院、指导教师、毕业生并不重视此项工作,毕业论文缺乏亮点,论文写作创新不足,大多沿用“导论———理论———问题———原因———对策”的写作思路与框架,看似逻辑严谨,实则思维固化,缺乏创新。同时,大多数毕业生为了凑够字数,毕业论文选题过大过宽,很多论文是对全国、全行业问题的研究,实际撰写内容难以支撑论文写作整体要求,组织架构空泛,看似点多面广,实则不深入、不具体,论点论据不充分。凸显在毕业论文撰写中学生缺乏真实的调研、独立的思考、缜密的逻辑和严谨的论证,对专业知识的累积和对学科前沿素材的理解还有待加强。(三)侧重理论,实践应用不足。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接壤点,必须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刻关切社会热点焦点,切实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度。目前,毕业论文从选题到撰写都偏重于理论,文字叙述较多,缺少必要案例引证和调研,学生不参与社会实践,不进行实地调研,而是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文献,闭门造车,未能有效将理论知识和行业企业实际有效结合[2](117-121)。即使是参加企业实践锻炼的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中也因缺少对行业特征和社会需求的理解,缺乏对行业系统内的专业知识体系和对应的实践技能的把握,导致毕业论文应用性和对策性不强。(四)监督空转,有效指导缺失。毕业论文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时间跨度长,需要指导教师持续地指导和学生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按期保质完成。但大部分高校本科毕业论文都是安排在最后一个学年,大多数学生因为缺乏前期学术训练,也是第一次系统性地接触论文写作。但本科最后一年又面临就业压力,使学生无法全身心投入毕业论文撰写中,长时间游走于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等各项事务性工作中,造成教学管理、毕业论文指导等本应进行的毕业论文监督体系空转,师生不见面、少沟通,在文献检索运用、问题意识培养、科研素养提升、学术规范养成等方面的指导和训练不足,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三、以问题研究为导向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内涵丰富,并不囿于培养方案中20周的本科毕业论文实践环节,它是课程教学的深化,是实习实践的接续,以问题研究为导向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主要涵盖教学体系、实习实践、质量监控三个主要环节。(一)精准设计,构建以问题意识培养为导向的教育教学体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适当采用PBL小组讨论、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课程见习、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主动思考、辩证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1.教学内容融入社会实际需求。在教学中围绕社会、行业、企业中真实存在的问题或案例开展,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授课教师预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文化,逐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拓展思维,并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就真实问题的解决全面调查,进而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小组模式集中讨论,对构建的解决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进行论证。引入的社会需求问题通常都具有开放性,解决方案、解决思路会因人而异,使授课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主动思考,有利于提高学习效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素养和能力。2.围绕问题设计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活动要注重目标统领和问题驱动,要将拟定的教学目标具体化,由目标生成具体教学过程,有机整合出一个或多个教学活动。通过问题驱动整个教学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主动合作、自主探究进行知识建构,提高学习能力,开阔思维视野。在单个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体验发现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使目标与问题之间建立起准确的对应关系,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思维和方法,并在之后学习中不断将解决问题的正确思维和方法固化下来,实现从知识传授到学力提升的转变,使教学过程从关注如何“教”转为关注学生如何“学”上,有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今后毕业论文中自如应用发现问题、甄别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校企合作,构建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融合体系。以解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3](38)。1.以问题研究为导向,做实做深课间实践和调研。做好实习基地建设,前移学生深入社会、行业、企业进行调研的时间节点,做实做深课间实践和调研。以经济社会、行业发展、企业运营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攻关方向,将问题变成课题,带回课堂,累积一定数量后建立案例教学资源库和毕业论文选题资源库,使学生培养的价值取向和区域振兴的发展趋势紧密结合,突出人才培养的服务意识。同时,积极依托企业科研部门、教师科研课题,引导学生走进课题组,参与课题的调研、设计和论证,使学生尽早接触学术前沿,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保障毕业论文的时效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在毕业论文撰写中要求学生必须基于课间实践或者毕业实习中发现的问题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防止学生选题落入单纯的理论研究和文献描述的窠臼,为整个论文的专业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4](77-82)。2.增聘校外导师,有条件的应当实行“双导师”制。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遴选行业或企业中有丰富从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校外指导教师,与校内指导教师共同完成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以校内指导教师为主,校外指导教师为辅,校内指导教师主要完成论文学术规范性、结构严谨性和完整性的指导,校外指导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发现社会经济发展或企业运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真实问题,协助学生完成相关调研工作,验证观点或解决方案的可操作性。校外导师不仅参与论文指导,而且参与论文评价,使论文评价机制不仅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和完整性,而且考查学生发现问题的精度、分析问题的深度和解决问题的信度。(三)完善机制,构建全方位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监控是对教学全过程、全周期、全方位的质量管理,毕业论文既是本科教学培养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又是大多数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最薄弱的一环。1.丰富选题和和类型,把好选题关。执行选题审批制度,不仅要指导教师审,而且要论文指导小组审,重点审查毕业论文选题范围的合理性,选题内容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严格把控五年内毕业论文选题的重复率[5](78-81)。同时,可以在目前毕业论文类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案例分析类、调查研究类、创新创业类等选题类型。2.严格标准,强化形成性的过程监控。制定“毕业论文指南”,严格执行选题、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答辩、成绩评定、评优评价等方面的质量标准。加强成绩的形成性评价,要求学生定期向毕业论文校内外指导教师主动汇报实习工作和毕业论文完成情况,加强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两个环节联动。将毕业实习周记、实结和毕业论文指导记录作为毕业论文成绩的一部分,实现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情况的持续跟踪和形成性考核。3.挂钩绩效,践行指导教师激励机制。目前指导教师的毕业论文工作量计算仅仅以指导学生数量为依据,并未考量指导质量,无法充分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二级学院应当践行指导教师激励机制,对论文优秀率高的教师予以奖励,对获得校级优秀论文的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双重奖励,更好地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及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形式,要以问题为导向有效加强教育教学体系的问题意识培养、实习实训与毕业论文联动体系的真实问题挖掘、质量监控体系的形成性、多元性的考核评价机制,从而全面促进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常晋芳.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N].光明日报,2016-7-28(2).

[2]周圆.经管类毕业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7(5).

[3]杨莉田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应用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艺术科技,2017(6).

[4]石意如.地方高校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30).

高校本科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PDCA循环;质量改进

1引言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作为高校培养本科生的一门实践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利用大学四年所学专业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其质量常被认为是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志。通过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过程,学生得以锻炼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能力,对于要进一步在学业上进行深造的学生,能培养其学术研究的初步能力。由于该过程时间跨度较长,实践内容较为复杂,不仅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教学考核的重要一环,更是决定是否对学生颁发毕业证和学位证的重要依据[2]。高质量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环节,是社会发展对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3]。本文通过分析河南省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利用PDCA循环的思想,构建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从而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改进提供参考意见。

2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针对河南省相关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过程进行调研,归纳出目前大多数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的时间安排不合理

许多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大多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该阶段学生面临许多任务:①专业课的学习。在大四第一学期学生要花费大量精力来应对专业课的学习以及期末考核。②考研。考研的时间与毕业设计的时间完全重合,学生往往倾向于安排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研究生考试的备考。③实习与就业。对于毕业生来讲,暑期实习以及参加秋招是应聘工作的最佳时期,而该阶段在毕业设计中处于准备阶段。由于毕业设计的时间与其他毕业生所需要关注的事项有所冲突,导致毕业生无法将主要精力投入毕业设计(论文),从而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2.2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不合理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一般是由指导教师给出题目汇总表,经过教研室审核后由学生进行选题,学生的选择权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但在整个选题过程中仍有个别不合理之处。①题目质量差。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决定了毕业设计过程的难易程度以及毕业设计的成果质量。有些题目缺乏创新性,且存在题目雷同的情况;有些题目过于宽泛,有点脱离实际。②学生选题时缺乏辨识能力。大部分学生在选题时并不了解各个题目的可行性,选题过程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很多学生直到具体实施毕业设计(论文)过程时,才发现所选题目并不适合自己。此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高低。

2.3学院对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的管理监督不到位

从教研室研讨选题,到各个指导小组选题、开题以及答辩,毕业设计过程存在很多中间环节,并且各个环节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上一阶段工作完成的进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下一环节。如果仅对毕业设计的最终结果进行考核,则无法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导致毕业设计结果的整体水平有较大差距。虽然许多高校对毕业设计过程制定有相关监督和考核政策,但在实际操作时却常常流于形式,且对于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没有具体的惩罚和奖励机制,在最终答辩环节也不足够严格。因此,不同导师指导的毕业设计小组对各个阶段工作的完成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小组可能因为指导教师的随意性,缺乏与学生必要的联系和深入的沟通,导致学生对于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得不够及时、解决得不够彻底,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3基于PDCA循环的毕业设计过程管理

3.1PDCA循环原理

PDCA循环的思想最早由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休哈特博士提出,后经过日本戴明博士的推广,成为一种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因此又被称作为“戴明环”。“P”“D”“C”“A”即为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质量管理的步骤[4]。其中,计划阶段是对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过程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制订出相应的计划。执行阶段是对计划阶段指定的目标加以实施的过程。检查阶段是在过程实施期间,检查确认过程的实施进度和质量是否满足预期的目标。处理阶段是总结该次过程存在的优缺点,将好的经验方法予以吸收采纳,提炼为新的标准;将不足的地方进行分析和总结,转入下一次从循环加以进一步解决。PDCA的管理方法通过不断的循环使过程质量达到螺旋式上升的效果。PDCA具体实施起来可以分为八个步骤:(1)对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找出过程存在的问题。(2)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3)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其中的关键原因。(4)针对产生问题的关键原因,制订有针对性的计划以及解决方法。(5)严格执行上一步骤所指定的计划。(6)在实施计划期间通过检查,确认实施进度和效果是否满足计划要求。(7)对过程进行总结,将好的经验提炼为下一次循环的标准。(8)将不足之处和遗留问题进行总结,留待下一次循环进行解决。

3.2PDCA循环法在本科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3.2.1计划阶段对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计划的制订是整个过程实施的基础,是达到高质量毕业设计目标的前提条件。学校教务处会下发毕业设计(论文)相关文件,规定总体的实施办法、检查审核制度、质量评价标准等内容,传达给各个院系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具体时间安排,从而进行准备、执行、检查等一系列工作。各个院系在接到学校通知后,以教研室为单位,对上一学年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对以往的计划进行更新和改进。针对当前毕业设计(论文)时间安排不合理的现象,适度调整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协调好考研、就业、实习等时间安排。另外,针对大一大二的学生、将毕业设计的培养计划安排到日常专业课的教学计划中,使他们对毕业设计(论文)过程具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计划阶段,要在原有计划的基础上,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各个环节的时间节点、成果目标以及相应的规范和制度进行改进,并且要做到充分的宣传和动员,使指导教师和学生熟知当年的计划安排与规章制度。3.2.2实施阶段实施阶段是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的中心环节。院系、指导老师以及学生在此阶段对毕业设计(论文)过程开展具体工作。主要包括:(1)指导教师的安排。指导教师的安排为四年制,即指导教师从大一开始,伴随学生整个大学四年的学习和培养。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院系各个专业负责人应对指导教师进行严格的认证与资格审查,挑选专业知识全面、负责任的老师作为指导老师,使其能切实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和督促工作。在大学前三年的学生培养中,指导老师应发挥其指导作用,定期组织开展专业知识研讨会、学术沙龙等活动,尽早培养学生对于毕业设计(论文)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为学生构造完整清晰的专业知识框架,使学生在毕业设计时有良好的基础研究能力。(2)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选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选定是整个毕业设计环节的关键所在,是学生顺利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实施的关键。在指导老师提供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清单时,学院应该充分认识到选题的重要性,组织专门的研讨会,对指导教师所列题目进行论证和分析,确保题目紧密贴合专业内容,具有一定的创新度和研究价值。同时,各个题目的难易程度应保证差异较小,确保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完成。选题应经过专业负责人、教学副院长两级审核,及时发现题目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研究方向的正确性以及合理性。学生自主选题后,指导教师应以指导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对所选题目进行分析和探讨,加深学生对研究方向的理解,对于学生觉得难以实施的题目,应及时予以指导,必要时为学生提供备选方案。(3)全程对学生进行指导。学院方面,在学生选题前后,应当组织学生召开毕业设计(论文)研讨会,邀请院系指导成果优异的老师,给学生分享毕业设计(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帮助学生制订个人的研究计划。同时,应向学生阐明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重要性,使学生抱着严肃的态度对待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方面,学院应明确要求各个指导老师定期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汇报会,由学生汇报一段时间内毕业设计(论文)实施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争取做到有问题及时指导学生解决。汇报会的内容应及时做好记录并向教学副院长进行反馈。开展汇报会的时间应贯穿整个毕业设计过程,确保学生得到全过程的指导。(4)成绩评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完成后,首先应经过指导教师的评阅,指导教师评阅后应送至学院,由学院成立评阅小组进行进一步评阅。评阅分数达标后方可进行答辩。答辩结束后由答辩专家给出最终分数。不达标的学生应在指导老师帮助下进行进一步修改,通过参加二次答辩来完成答辩要求。3.2.3检查阶段检查阶段是将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度与成果和毕业设计(论文)计划相比较,既能对一段时间的工作进行总结,又能对学生和指导教师起到督促和提醒作用,从而确保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能按时按质完成。检查阶段应贯穿整个毕业设计过程的始终。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前期、中期、后期都应设立相应的检查环节。(1)前期检查。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前期,教学副院长应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组织情况、相关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于指导教师提供的题目清单以及选题研讨会的进展及时关注。对学生的选题、开题环节应做到精细化管理,确保前期工作的有序有质进行,从而为完成整个毕业设计(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2)中期检查。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是毕业设计工作的最重要阶段。指导教师、专业负责人、教学副院长、学校教务处负责人要做好层层把控,指导教师应在规定的时间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度和成果进行严格审查,确保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应重点关注。专业负责人应对各个指导教师的工作进行检查,由指导教师将该小组的进展情况进行汇总并汇报,督促各个指导老师认真履行职责。各个专业的进展情况最终汇总到院系中,由教学副院长组织并展开全面检查,随机抽取一部分学生进行汇报,汇报内容包括阅读文献情况、对题目的理解与分析、论文计划安排、实施进度情况,并展示现阶段的研究成果,由专家进行听审后进行答辩质询。检查结果较差的学生,应受到点名批评,指导教师应承担连带责任,责令学生修改完后交于学院再次审核。对于学生汇报中提出的问题,应集思广益,提出解决意见,合理解决问题。学校教务处应在此基础上,统筹好各个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开展情况,确保各个学院毕业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3)后期检查。后期检查主要是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果的检查,主要包括和答辩。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完成后,应通过指导教师、专业负责人两层检查,确保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度和质量符合要求。检查通过后,应以学院为单位报送至教务处进行集中,率不合格的学生不予答辩资格,责令修改后再次,通过后方可允许答辩。对于率过高的学生,应点名批评,取消其首次答辩资格。答辩环节由院系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并给出答辩成绩,对于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应提出修改意见。答辩结果应及时公示,对于不合格的学生论文,由指导教师指导修改后进入二次答辩。在整个环节中,院系应组织专门的检查小组对各项工作的规范性、合理性、公平性进行监督和检查。学校教务处应成立专门的督查组,在此期间随机对各个学院的毕业答辩工作进行监控与审查。3.2.4处理阶段该阶段是整个PDCA循环的最后一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该阶段应对整个毕业设计(论文)环节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将最终结果与过程计划的预定目标进行对比,分析该次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值得提炼的宝贵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走访相关教师和学生,获取过程参与人对于过程管理的反馈,并由相关负责人写出整个过程的报告书,总结经验与教训,为以后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供参考。

4总结

毕业设计(论文)作为衡量学生培养工作的重要一环,一方面体现了学校在学生培养工作上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体现了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是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体现。将PDCA循环的理念用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的管理和监督中,有利于构建全面的质量保证体系,帮助学院在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上不断改进,从而保证高校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逐年提高。

参考文献

[1]徐春生,祁凤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36(33):-6.

[2]丰捷.教育部要求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N].光明日报,4-04-.

[3]韦萍萍,张帆.PDCA循环法在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升中的应用:以地方本科院校为例[J].教育观察(上半月),6,5(4):-,75.

[4]尹慧敏,息裕博,齐迹.基于PDCA循环法的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的质量管理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2):18-.

高校本科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公安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监控

一、引言

本科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审定学生毕业与学士学位资格的重要依据,更是学生本科四年学习能力升华的重要体现。2018年10月,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参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毕业论文质量作为一个重点考查要素直接关系到公安院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成为教学管理工作的新思路。现以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在此次审核评估工作中的改革和实践,分析当前公安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提出改进措施,切实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质量。

二、公安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一)学生重视程度不足,写作态度不认真

公安院校学生受行业院校特性影响,本科第四年均需参加公务员考试和招警考试,考试通过后方可顺利入警。学生高度重视公务员考试和招警考试成绩,考研、司法考试、其他行业等职业选择占比较少,就业范围较为固定。此外,公安院校的警务化管理使学生严格按照学校的规定执行每日生活,个人时间碎片化。这些就业因素均使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安机关招警考试等就业资格考试成为毕业年级学生时间和精力的主线。此外,就业单位往往只需要调取毕业生的综合成绩单,而不是看重每一门课程的成绩高低。以我院学生为例,在毕业论文二次答辩的最高成绩为及格,但及格成绩并不影响其就业,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体能测试、招警考试成绩等方面。这些因素也促使学生顺应就业形势,忽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大多数学生敷衍了事,认为只要完成毕业论文即可顺利毕业,质量好坏不重要,对个人就业也没有影响,写作态度不认真。

(二)写作综合能力薄弱,缺乏日常写作指导和训练

部属公安院校的招生范围是全国招生,生源来自全国各地,还设有新疆、西藏等地区的专列招生计划,生源文化水平差异较大。以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为例,来自新疆、西藏、青海、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等生源地的学生汉语言写作基本功底基础较弱,习惯使用本民族或本地区语言交流,致使汉语基础较差。从往届毕业生的写作质量来看,这些地区的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与指导教师沟通效果不佳。经常是老师费力指导却收效甚微;虽然学生很努力在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但是语法错误、语句不通、标点符号使用错误、方言、白话用语等问题频繁出现。指导教师深感力不从心,很难指导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毕业论文。

(三)师生相对比不均衡,指导责任较重

公安院校晋升为本科院校以来,招生规模逐年递增,毕业生的人数也呈现递增趋势。以我院实际情况为例:按照原《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暂行规定》中关于指导人数的规定,高级职称的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一般不得超过8人(侦查类专业10人)。中级职称的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一般不得超过5人(侦查类专业7人),助教职称的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一般不得超过2人(侦查类专业4人)。然而,在毕业生人数较多的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痕迹检验专业,由于有指导资格的教师人数有限,在实际指导中,高级职称的教师指导学生最多达到了15人。此外,毕业论文在教学检查、质量抽查、审核评估中出现问题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责任较大,激励政策不足,导致有高级职称的指导教师不愿意指导毕业论文的现象出现。这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指导质量。

(四)教学管理不够精细化、质量监控稍显滞后

目前,公安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大都具备一套自己的毕业论文工作管理规定,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存在工作标准不明确、实施细则不完善、评价标准难衡量和管理方法难执行等诸多问题。还有的规章制度落后于学校的发展,未能及时预见和解决实际工作中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以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为例,学生的开题报告还没有实现完全的信息化,不能通过毕业论文操作系统严格控制提交时间,存在开题报告后补的现象,更有甚者,到了中期检查结束之后,才发现论文选题过大,提出改题申请。在质量监控方面,缺乏及时的检查、指导、监督。

三、提高公安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一)培育积极写作态度、提高重视程度

如果说一篇文章的创新点和研究成果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水平,那么文章的语言是否流畅、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格式的规范性和定稿论文的整洁程度则反映了作者的写作态度。培育学校拥有良好的学风、学生具备积极认真的态度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第一步。以我院为例,在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创新地提出“三个培训”模式,帮助学生、指导教师提高重视程度。“三个培训”即为毕业论文选题培训、撰写及常见问题规范培训及存档材料培训。一是在学生毕业实习返校后进行选题培训,通过聘请校内外优秀专业指导教师进行选题指导,预防选题范围不恰当、题目难以驾驭、实验或调研时间过长等原因导致题目变更,减少改题现象。二是在毕业论文中期检查工作结束后,对毕业年级学生进行撰写培训,通过总结往届毕业论文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对学生进行辅导。同时,详细介绍相似性检测的相关规定,为下一步工作奠定基础。三是在毕业论文答辩结束之后,对毕业年级学生、教学单位秘书、教研室主任及指导教师进行存档材料规范化的培训,通过规范毕业论文格式、装订、过程材料封装、电子档文稿提交等文件,提高学生成稿论文的质量。

(二)夯实学生写作基础和素养

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是对学生掌握论文撰写方法和学术规范性的综合考查和训练。因此,应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一是学校层面。学校教务处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计划在大学期间开设能够提供学生写作能力的基本课程,如在大学前两年期间,学院可以开设论文、公文写作基础平台课、开设公文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通识选修课。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与毕业论文撰写相关的专题讲座等形式丰富学生日常文化生活,开展图书、知网信息检索技能大赛等途径提高学生写作基础能力。二是教师层面。授课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写作方法、培养写作习惯,将课堂小论文写作纳入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加强日常写作训练,扎实写作基本功底、逐步养成良好写作能力。

(三)完善顶层设计,健全体制流程

明确的规章制度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基础,要使毕业论文管理有序进行,应着重在建章建制上下功夫。以审核评估工作为契机,我院通过调研公安同行院校、国内知名高校以及省内地方院校关于毕业论文的管理制度文件,修订并出台了《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暂行规定》《关于加强本科毕业论文相似性检测管理的规定(试行)》《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及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评选办法(试行)》等制度性文件。此外,教务处还组织修订了本科毕业论文撰写和工作流程图、相似性检测流程图等毕业论文相关工作流程,并在新手入学手册中印制,达到让学生和教师明确工作程序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教务处建立了毕业年级学生微信群,及时毕业论文相关通知、写作格式规范、评优评先标准等文件,让学生及时了解学校相关规定,并做好答疑解惑工作,力争做到信息共享。

(四)切实加强质量监控

毕业论文质量监控环节是各个高校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只有完善的质量监控,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毕业论文工作闭环。如果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监控机制,毕业论文将流于形式,质量令人堪忧。因此,我院以此次审核评估为契机,不断完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强化过程管理,做到事前规范、事中控制、事后评估。同时,及时修正事前规范和事后控制中的不足,不断完善论文写作管理制度。以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在审核评估过程中规章制度层面的有效做法为例,学院对毕业论文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管理规定中专门设有质量监控章节,明确在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每个阶段的质量监控方法和措施。监控体系如图:1.选题阶段学院规定学生选题确定后一般不能更改,因特殊原因更换题目的,需提出申请,并填写相关表格,由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后报教务处备案。此外,在毕业论文整体工作进程期限过半后,学院不允许更改题目。2.开题阶段学生在选定题目后,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的前期资料准备工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开题报告,并且要求学生一人一题。3.撰写阶段及中期检查撰写阶段的质量监控主体主要为教学单位和指导教师,负责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体现在过程指导手册上,需要由指导教师对每次指导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4.相似性检测全部毕业年级的学生均需参加学院于答辩开始前组织的毕业论文相似性检测,并按相关标准对检测结果进行处理。不参加检测或者是检测不合格的学生不允许参加答辩环节。5.答辩阶段学院对毕业论文实行指导教师与评阅人双审制及匿名评阅制。评阅人给出的分数在学生的最终成绩中占有权重。此外,答辩时间不少于15分钟。每个学生均需单独进行论文答辩,并实行指导教师回避制度以及在相同或相近学科实行交叉答辩制度。6.存档阶段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各相关教学单位须进行书面总结,对工作进行梳理和总结,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和反馈,以求改进和提高。7.教学督导抽查在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学院组织教学督导专家对毕业论文进行质量抽查,抽查结果向学院总结反馈。从实践来看,自2015年以来我院教学督导专家抽查本科毕业论文的比例由10%提高到2018年不少于毕业论文总数的30%,毕业生人数较多的教学单位抽取达到40%。抽检范围逐年增加,抽检结果及时反馈,充分发挥了教学督导的质量监控作用。

四、探研适合公安院校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新路径

公安院校毕业论文质量体系监控的改革需要不断创新,提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通过研究公安同行高校、国内知名高校等院校在毕业论文管理方面的经验做法,制定适合公安院校毕业论文的管理制度的新路径并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探新,推进毕业论文管理改革工作模式的五化一体新路径。

(一)选题类型多元化

在学生选题阶段,鼓励指导教师开放多种题目类型,选题多样化。以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实验数据分析、实习调研报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等多种形式丰富选题类型,促进学生选题多元化,选择适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的研究领域,从而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质量。

(二)培养方案人性化

将学年论文融入学生四年专业培养计划,施行学年论文导师制,给予导师教学工作量,使学年论文制度学分化,将毕业论文的大学分均匀分配到培养方案中,注重日常写作习惯养成,培养学生写作基本功,使写作练习常态化、常态练习学分化、学分分布科学化。

(三)写作练习常态化

将课堂写作训练、课后论文、学术汇报、调研报告、总结讨论等小论文计入学期期末考试总评成绩的一部分,以分数带动学生写作练习的开展。同时,增加公文写作、信息检索、大学语文、诗词鉴赏等通识选修课程的开放,促进写作练习常态化。

(四)学科竞赛促优化

如果说专业培养计划和课题考核方式的改革是学生写作水平的基本功训练,那么学科竞赛就是对这个过程的检验和拔高。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写作基本功大赛、主题征文比赛等形式对学生日常训练成果进行检验,提升整体写作水平,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从而提升毕业论文写作质量。

(五)质量监控动态化

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在毕业论文管理体系中的质量监控常态化作用,完善校级督导与系部督导互补的二级督导模式,及时将督导质量反馈意见送到系部,改进毕业论文管理工作,形成督导—纠偏—反馈—调整—运行的质量监控动态化机制。

参考文献:

[1]蔺婉轩,刘翔.公安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研究及对策探析[N].山西青年报,2015-08-09.

[2]蔺婉轩.加强公安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毕业论文管理的思考[J].林区教学,2016,(12).

[3]乔军,孟庆玲.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1,(9).

[4]童绍玉,李秀寨,刘荣.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途径研究:基于大学研究性学习的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