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识字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10-29 09:31:05

儿童识字教育

儿童识字教育范文篇1

幼儿识字教育是人类文化教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经验颇多。十九世纪初,法国的卡尔·威廉从三岁半开始识字,四岁阅读,五岁时已能掌握三万多单词,八至九岁时,能用六个国家的语言进行学习。二十世纪初,美国的斯斯特娜夫人的女儿维尼从一岁半开始识字背诵,两岁能写日记,三岁能写诗,四岁能写世界语剧本,五岁时能用八国语言讲话,并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三岁时能读会写,四岁时阅读大量专著,七岁时能读但丁和达尔文的著作。德国著名诗人歌德也是从四岁前就开始读书、识字的,父亲还叫他学习英法等多种外国语,八岁时会用四国文字进行读写。汉字教育在我国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少名人成名成材也都是从幼时开始识字的。相传唐朝诗人王勃六岁善文辞,九岁读《汉书》。李白“五岁诵六甲,七岁观百家”。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白居易在五、六岁时就能作诗。宋朝词人晏殊七岁时能写文章,并同千余进士一起参加廷试。曹子建也是七岁吟诗。王夫之在七岁之时已经读完十三经。幼儿汉字教育绝非只有古代才有,现代也有大量事例。无产阶级革命家刚满三岁就开始识字和写字,五岁读《千字文》、《三字经》,还向祖父学习对联、字画与碑文。著名学者郭沫若三岁识字,七岁作诗、对句。女作家谢婉如四岁开始向其舅父杨子敬学习识字,能通读《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等名著[1]。在当代超常儿童的研究中,也发现不少幼儿识字的生动事例。有一个七个月的孩子竟识字四百多个,另一个两岁半的孩子识字达一千多,还有一个四至五岁的孩子识字多达两千余个[2]。江西的宁铂两岁时能背诵诗词,五岁上了小学,六、七岁开始攻读医书,十二、三岁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柳州的刘俊伟,从一岁两个月开始识字,一岁七个月时能识字七、八百个,三岁时识字一千多,背诗近百首[3]。魏敏在两岁时开始识字,她每天识一至两个字,渐渐地一天能学二十多个字,近四岁时已识汉字一千多个,并能看报,能阅读《动脑筋爷爷》、《中国历史故事》等儿童读物,到五岁时识字已达两千多[4]。又有褚庆能六岁能读《365夜》、《普希金童话诗》、《红楼梦》、《水浒》等书籍。四川的陈科平三岁半跟父亲识字,四岁能读《人民日报》。杜影在五岁时掌握了五千汉字。华裔美人何美山,两岁读字典,一年后读大英百科全书,九岁零三个月进入华盛顿大学[5]。以上这些事例证明幼儿汉字教育是古今都有的,也说明幼儿期有巨大的识汉字潜能。事实胜于雄辩,幼儿汉字教育是可能的。

幼儿为什么能识汉字呢?这与汉字的特点和幼儿的感知特点、注意、记忆、思维的特点相一致,有着密切的联系。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有它的特有的表意功能,汉字又是方块字,有自己独有的造形规律。只由总数不过二十三、四种不同的笔画就组成了几万个不同的汉字,变化有序,奥妙无穷。不同的笔画按一定的数量、顺序、配置原则组合成一个个方形,变成一个个图案,宛如美丽的小花。笔画的顺序、长短、数量、笔度的细微变化,有如魔方,因而对幼儿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幼儿识字时,汉字的造形能使汉字与背景相互区别,方便幼儿感知。每个汉字都由一个图形表示,幼儿识字,如同看图画,每个图形又都表达出不同的意义,形义一致,义形统一,把图形与文字所标志的事物意义联在一起,有助于幼儿理解字义,又能使幼儿以图作为识记的支撑点,进行记忆。所以幼儿认起字来兴味无穷,毫不费力。幼儿的认知方式是一“模式识别”方式,汉字的形状容易经常引起幼儿注意,映入幼儿眼帘。只要使幼儿反复接触汉字,字就会“模式般”地印入脑海,终生难忘。如果不失时机地让幼儿识字,就会为幼儿成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证明,幼儿本身有识汉字的要求,科学的汉字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是有益的,因而,幼儿汉字教育不仅可能而且也是必要的。

现代教学论揭示,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唯物辩证法揭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育,对学习者来说,不过是一种外力,是促使主体变化和发展的条件,要使学习者主体接受,必须通过学习者本身的需要,让学习者本身内化吸收。幼儿汉字教育的道理也是如此,教而无功,教而无果不能算是汉字教育。这就牵涉到幼儿本身有没有识字的要求,幼儿本身有识字要求,就能像海绵吸收水分一般地接受汉字教育,本身没有知识要求,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劳而无功,教而无果。关于幼儿有无识字的内在要求这一点陈鹤琴先生早在30~40年代就进行过实验研究。他研究后指出:“识字是儿童所迫切要求的。”因为幼儿学了汉字之后可以自己独立地看故事书,不用由别人讲给他听。陈先生对此作了调查,他说:“据了解,有的儿童主动地向哥哥姐姐们学习认字识句。学了一些字句之后,就抓到故事书死啃,儿童对识字确实有迫切的要求,但为什么幼儿园不进行识字教育呢?”[6]陈先生和张宗麟合著的《幼稚园的读法》中指出:“读法与图画手工都是属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儿童喜欢看图,喜欢涂鸦,喜欢东做西扯,这是发表自己意见的活动。字不是一件神秘的东西,可以当作图画看的……无论图画、手工、读法,都是儿童发表意见的方式,都可以做的。”[7]显然识字是幼儿求知的需要,上讲的表现,是幼儿发表意见的一种活动,是幼儿内在的要求,符合幼儿心理需要,对幼儿当然是有益的。正因为如此,陶行知先生及他的助手们在南京燕子矶幼儿园也曾进行识字教学实验,陈鹤琴先生及其助手在鼓楼幼稚园等处也进行过系统的实验。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第一保育院也有识汉字的要求,并明确规定“识字50个,并会写自己的名字”[8]。后来,陈先生于五十年代初,我国《幼儿园暂行规程》公布之时,在总结自己实验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幼儿园应该进行识字教育的真知灼见。他指出:“在今天来说,识字是儿童能够做的,识字是儿童所迫切要求的,幼儿园大班儿童可以开始进行识字教育了。”[9]

今天,人们的思想境界和积极性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人们不再停留在传统经验的总结和已有实验的印证,而是开展了更新更科学更大规模的实验研究。近几年来,我国大陆已有几万名婴幼儿接受汉字教育的实验,联想识字、听读游戏识字等各种实验在天津、北京、南昌、广州等大中城市的近百所幼儿园进行,实验对象达数千名,收效显著。而且,幼儿汉字教育实验还超出了国界,已经在使用汉字的亚洲文化圈诸国和地区进行。日本用“石井认字教育法”教幼儿识汉字的幼儿园已有几百所。香港的幼儿园三岁识字,五岁写字,上学前能独立阅读[10]。日本石井勋教授经过长期的婴幼儿汉字教育实验之后曾有句名言:“婴儿在会说话之前已具备识别汉字的能力。把汉字作为符合婴儿模式识别能力的模式教育来尝试”[11]是可能的,必要的。

幼儿汉字教育对儿童究竟有益还是有害?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看所实施的汉字教育是否科学。科学的汉字教育有益无害,不科学的汉字教育有害无益。对此,陈鹤琴先生曾指出:“这要看你用什么教材,你怎样教?”[12]陈先生一向反对用“人之初,性本善”的旧教材和“那种脱离儿童知识实际的干燥无味的材料”[13]来作为幼儿汉字教育的材料,并尖锐地抨击那将对幼儿“只有百害而无一利”,“这样的识字教育是摧残儿童的教育”[14]。

科学的汉字教育对幼儿不仅有益无害,而且益处很多,十分必要。拼音文字音形一致,见形能读音,识字时主要是音码在左脑上发生作用,属于单脑文字;而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识字时需要音码、形码、义码同时在左右脑上发生作用,形成统一的暂时联系,属于复脑文字。因此,幼儿识汉字有利于右脑的开发。日本的一项实验指出:十年前实施汉字教育的幼儿园孩子智商提高很多,从五岁开始识字的智商115,从四岁开始识字的智商125,从三岁开始识字的智商达130。这项实验的结论是:三岁至五岁是人一生中学习汉字最快、记忆最强的时期。心理学家查德·林曾对英、美、法、西德、日本五国儿童的智商也进行过测查,测查结果是:欧美四国儿童智商平均100,日本儿童智商平均111,原因是日本儿童学习了汉字。可见,幼儿识汉字可以提高智商。[15]幼儿汉字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智力发展。因为感知汉字可以发展视知觉,听读字音,能在大脑形成声觉表象,发展幼儿的听觉;识记字词的任务能促进幼儿注意力、记忆力的发展;识字需要对字的音、形、义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异同,需要紧张的思维活动,汉字本身既有具体图象的特点,又概括地标志着现实的事物,就可以成为幼儿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与中介,有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实验研究证明,幼儿对识字不仅不感到压力和负担,反而会因学会了本领而自信和充满愉快,萌发出爱好学习的感情。同时,识字、组词、造句的过程也发展了清楚、连贯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幼儿升小学作了良好准备。有个案证明,如果教育得法,幼儿学识字的能力能超过学龄初的孩子,而且在入小学之后并不会成为“顽皮孩子”。观察发现,这个被实验者在上小学之后,对课堂上出现的已认汉字的重新出现并非漠然视之,而是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兴趣,因为幼儿时的识字,只是认字形,读准字音,浅显地释字义,而学校上课则要当堂“四会”,这个被实验者并非无事可做,而是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写字、组词、造句等活动中。这一个案证明,儿童入小学后对所认识而未完全掌握的汉字是能激发其识字动机,并获得良好效果的。

三、幼儿期是开始识汉字的关键年龄,时不再来,机不可失,应抓住这一时期进行汉字启蒙教育。

早期年龄阶段上的关键期理论问题提出并得到丰富与发展之后,对婴幼儿教育方面有两点启示:第一,人的早期经验的获得存在着关键期,如果人的智力和行为特点在早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它将永远得不到发展的机会,甚至会丧失人的智力和行为特点,成为低能儿、白痴,各地先后出现的“狼孩”、“熊孩”、“羊孩”、“猪孩”都是证明。第二,儿童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潜能。不同知识、技能的获得也有一个不同的关键年龄。因为人脑接受外界环境的特点刺激的能力,是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顺序决定了某一特点的刺激在某一特定时期提供才算合适。即什么年龄学习什么内容最为有效。于是,探讨儿童各种知识、技能发展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就成为研究者持久而不断的课题。人们已经发现,六个月左右是婴儿学习咀嚼和喂干食物的关键期,两岁至三岁是计数能力(口头念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和按数点物)发展的关键年龄,弹钢琴要从五岁开始,拉小提琴从三岁开始,四岁则是幼儿绘画发展的关键期。那么,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何时?汉字教育有无关键年龄?这是研究者感兴趣的课题。一些研究指出:从出生到四岁是形状知觉发展的关键期。汉字如同图像,这一时期也是汉字教育的时期。也有人指出:两岁至五岁是识汉字的关键期。这些研究给我们以启示,如果能抓住识汉字的起始关键年龄进行早期汉字刺激,合理施教,那么,起步早,收效快,识字潜能充分发展,能为提早学习其它知识、开阔眼界提供有效的文字工具。反之,如果错过了汉字教育的时间,时不再来,机会已失,识字潜能得不到充分发展,甚至终生泯灭,这将延误儿童成材,甚至难以成材。所以,我们必须抓住幼儿期,不失时机地进行汉字启蒙教育。

四、幼儿汉字教育与小学识字教育的实施存在诸多不同。它与小学识字教学在指导思想、进行步骤、方式方法上存在着不少差别。

幼儿期的教育不等同于学校时期的教育,它不以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为根本宗旨。这一时期的教育任务在于启蒙,着重萌发幼儿的求知欲望,重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理和学习兴趣,为入小学、为将来的发展打下一个基础。幼儿汉字教育也是为入小学作心理准备,启发幼儿对汉字的兴趣。因此,它与小学识字教学有着诸多不同,绝不能与小学识字教学画等号,也不宜把小学语文教材切一部分下放到幼儿园,更不能直接搬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去超前。

幼儿园汉字教育与小学识字教育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目的任务不同。小学生识字是有任务的,它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要达到一定的识字量。幼儿汉字教育无识字量要求,不追求非要识多少字。第二,识字的形式与时间不同。小学生识字主要是通过上课来完成的,低年级每天一般有一节识字课,除当堂复习巩固之外,还有自习课,甚至有一定的课外识记和抄写的任务。幼儿汉字教育随意性强,即算每天识字,一天识字的时间也不能太长,一般不超过15~20分钟。第三,规格质量不同。小学生识字有既定的质量规格,一般要求达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解释字义、会书写。幼儿识汉字的要求只须认读,不必重书写,解释字义也非常浅易。对同一个汉字的认学要求一般只需要读准字音,大致懂得字义,认清字形,形成对整个字的清晰表象即可,不必区别字的细微差别。第四,学习者的责任与义务不同。小学生对识字应该有义务感和责任感,要考试,要评定成绩。幼儿识字,不是带强制性的规定,不布置作业,不检查,不考试,对平均识字量的设计也要合适。一般认为,幼儿一般掌握200~300个字词,达到能独立阅读低幼读物的水平即可。第五,幼儿识字个别差异大。小学生识字的质和量都有统一要求,幼儿汉字教育却要更多、更大范围的承认识字的个别差异,对每个幼儿,都要顺其自然,认多少算多少,不搞统一指标。第六,教学方法不同。小学生识字主要采用正规上课制度进行,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一个字的顺序,一般是字音→字义→字形。字形教学一般是小学生识字时新的心理因素,是识字教学的重点。幼儿汉字教学却另辟蹊径。应着重汉字环境的创设,在一定环境中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反复接触,自然学会。幼儿识字还应通过各种活动,尤其是寓汉字教学于游戏之中。陈鹤琴先生曾研究指出:幼儿识字应“通过各种游戏式的教学法”和“结合认识环境”以及“唱歌、图画、做手工”等活动进行。他说:“从教学法方面来说,儿童很喜欢游戏,我们就可以通过各种游戏式的教学法……儿童对社会和自然环境总是发生很大的兴趣,我们就可以结合认识环境来进行识字教育。儿童对唱歌、图画、做手工,也是感到很大的兴趣,我们也可以在这些活动中找出机会来进行识字教育,儿童最喜爱听故事,我们就可以利用图画故事来进行识字教育。”[16]陈鹤琴先生和他的助手张宗麟等在鼓楼幼儿园进行识字实验,总结出来的识字教育方法有七种:一是“方块字法”,即将汉字写在骨牌或厚纸方块上,让儿童在玩骨牌玩纸牌中认识汉字。二是“圆球子法”,即把汉字写在圆球子上,分甲乙两组,甲组写名词,乙组写动词,分两个布袋装好,然后叫儿童做传袋摸字的游戏。三是“游戏歌谣法”,即先由教师引起儿童游戏和唱歌的动机,接着在游戏中教儿童歌谣的词句。四是“故事法”,即用联络故事、看图、涂色、剪图、贴图等种种活动来让儿童识字。五是“随时施教”。即随便什么时候,随便什么地方,碰着机会就教儿童识字、读书的方法。如车子上写“车子”,门上写“门”字,要儿童起立,教师就出示“起”字等。六是“自述法”。即把儿童要表达的话,经过教师替他略略变化,然后写在用皮纸订的小本子上,让儿童顺着句子读下去。七是“拼句子”。即把缀法盘中的三十二个圆子写上儿童经验范围内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等,并都移在甲沟里,然后教师就盘中的字词,随便说一句话,让儿童逐字在盘子中找圆子拼句,谁先拼成并放得端端正正就是谁胜利。[17]这七种方法的游戏味很浓,并有机地结合着幼儿感兴趣的各种活动和各种作业,妙趣横生,对今天,仍不乏启迪。

注释:

[1]吴俊昌:《早期教育是提高人素质的关键一环》,载人大复印资料《幼儿教育》1993年第8期第20页。

[2]吴凤岗:《论幼儿早期教育》,载人大复印资料1981年第6期第5页。

[3]吴祖锐:《三岁幼儿刘俊伟》,载人大复印资料《幼儿教育》1982年第1期第12页。

[4][5]李英奇:《简论幼儿教育》,载人大复印资料《幼儿教育》1984年第6期15—16页。

[6][9][12][13][14][16]陈鹤琴:《幼儿园应该进行识字吗?》,载北京出版社、北京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第207页,第208页,第207页,第207页。

[7][17]陈鹤琴:《幼儿园的读法》,载北京出版社、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第71页,第72—82页。

[8]何晓夏主编:《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07页。

儿童识字教育范文篇2

一、幼儿识字教育,中外有之;幼儿汉字教育,古今有之。

幼儿识字教育是人类文化教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经验颇多。十九世纪初,法国的卡尔·威廉从三岁半开始识字,四岁阅读,五岁时已能掌握三万多单词,八至九岁时,能用六个国家的语言进行学习。二十世纪初,美国的斯斯特娜夫人的女儿维尼从一岁半开始识字背诵,两岁能写日记,三岁能写诗,四岁能写世界语剧本,五岁时能用八国语言讲话,并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三岁时能读会写,四岁时阅读大量专著,七岁时能读但丁和达尔文的著作。德国著名诗人歌德也是从四岁前就开始读书、识字的,父亲还叫他学习英法等多种外国语,八岁时会用四国文字进行读写。汉字教育在我国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少名人成名成材也都是从幼时开始识字的。相传唐朝诗人王勃六岁善文辞,九岁读《汉书》。李白“五岁诵六甲,七岁观百家”。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白居易在五、六岁时就能作诗。宋朝词人晏殊七岁时能写文章,并同千余进士一起参加廷试。曹子建也是七岁吟诗。王夫之在七岁之时已经读完十三经。幼儿汉字教育绝非只有古代才有,现代也有大量事例。无产阶级革命家刚满三岁就开始识字和写字,五岁读《千字文》、《三字经》,还向祖父学习对联、字画与碑文。著名学者郭沫若三岁识字,七岁作诗、对句。女作家谢婉如四岁开始向其舅父杨子敬学习识字,能通读《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等名著[1]。在当代超常儿童的研究中,也发现不少幼儿识字的生动事例。有一个七个月的孩子竟识字四百多个,另一个两岁半的孩子识字达一千多,还有一个四至五岁的孩子识字多达两千余个[2]。江西的宁铂两岁时能背诵诗词,五岁上了小学,六、七岁开始攻读医书,十二、三岁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柳州的刘俊伟,从一岁两个月开始识字,一岁七个月时能识字七、八百个,三岁时识字一千多,背诗近百首[3]。魏敏在两岁时开始识字,她每天识一至两个字,渐渐地一天能学二十多个字,近四岁时已识汉字一千多个,并能看报,能阅读《动脑筋爷爷》、《中国历史故事》等儿童读物,到五岁时识字已达两千多[4]。又有褚庆能六岁能读《365夜》、《普希金童话诗》、《红楼梦》、《水浒》等书籍。四川的陈科平三岁半跟父亲识字,四岁能读《人民日报》。杜影在五岁时掌握了五千汉字。华裔美人何美山,两岁读字典,一年后读大英百科全书,九岁零三个月进入华盛顿大学[5]。以上这些事例证明幼儿汉字教育是古今都有的,也说明幼儿期有巨大的识汉字潜能。事实胜于雄辩,幼儿汉字教育是可能的。

幼儿为什么能识汉字呢?这与汉字的特点和幼儿的感知特点、注意、记忆、思维的特点相一致,有着密切的联系。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有它的特有的表意功能,汉字又是方块字,有自己独有的造形规律。只由总数不过二十三、四种不同的笔画就组成了几万个不同的汉字,变化有序,奥妙无穷。不同的笔画按一定的数量、顺序、配置原则组合成一个个方形,变成一个个图案,宛如美丽的小花。笔画的顺序、长短、数量、笔度的细微变化,有如魔方,因而对幼儿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幼儿识字时,汉字的造形能使汉字与背景相互区别,方便幼儿感知。每个汉字都由一个图形表示,幼儿识字,如同看图画,每个图形又都表达出不同的意义,形义一致,义形统一,把图形与文字所标志的事物意义联在一起,有助于幼儿理解字义,又能使幼儿以图作为识记的支撑点,进行记忆。所以幼儿认起字来兴味无穷,毫不费力。幼儿的认知方式是一“模式识别”方式,汉字的形状容易经常引起幼儿注意,映入幼儿眼帘。只要使幼儿反复接触汉字,字就会“模式般”地印入脑海,终生难忘。如果不失时机地让幼儿识字,就会为幼儿成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证明,幼儿本身有识汉字的要求,科学的汉字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是有益的,因而,幼儿汉字教育不仅可能而且也是必要的。

现代教学论揭示,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唯物辩证法揭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育,对学习者来说,不过是一种外力,是促使主体变化和发展的条件,要使学习者主体接受,必须通过学习者本身的需要,让学习者本身内化吸收。幼儿汉字教育的道理也是如此,教而无功,教而无果不能算是汉字教育。这就牵涉到幼儿本身有没有识字的要求,幼儿本身有识字要求,就能像海绵吸收水分一般地接受汉字教育,本身没有知识要求,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劳而无功,教而无果。关于幼儿有无识字的内在要求这一点陈鹤琴先生早在30~40年代就进行过实验研究。他研究后指出:“识字是儿童所迫切要求的。”因为幼儿学了汉字之后可以自己独立地看故事书,不用由别人讲给他听。陈先生对此作了调查,他说:“据了解,有的儿童主动地向哥哥姐姐们学习认字识句。学了一些字句之后,就抓到故事书死啃,儿童对识字确实有迫切的要求,但为什么幼儿园不进行识字教育呢?”[6]陈先生和张宗麟合著的《幼稚园的读法》中指出:“读法与图画手工都是属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儿童喜欢看图,喜欢涂鸦,喜欢东做西扯,这是发表自己意见的活动。字不是一件神秘的东西,可以当作图画看的……无论图画、手工、读法,都是儿童发表意见的方式,都可以做的。”[7]显然识字是幼儿求知的需要,上讲的表现,是幼儿发表意见的一种活动,是幼儿内在的要求,符合幼儿心理需要,对幼儿当然是有益的。正因为如此,陶行知先生及他的助手们在南京燕子矶幼儿园也曾进行识字教学实验,陈鹤琴先生及其助手在鼓楼幼稚园等处也进行过系统的实验。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第一保育院也有识汉字的要求,并明确规定“识字50个,并会写自己的名字”[8]。后来,陈先生于五十年代初,我国《幼儿园暂行规程》公布之时,在总结自己实验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幼儿园应该进行识字教育的真知灼见。他指出:“在今天来说,识字是儿童能够做的,识字是儿童所迫切要求的,幼儿园大班儿童可以开始进行识字教育了。”[9]

今天,人们的思想境界和积极性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人们不再停留在传统经验的总结和已有实验的印证,而是开展了更新更科学更大规模的实验研究。近几年来,我国大陆已有几万名婴幼儿接受汉字教育的实验,联想识字、听读游戏识字等各种实验在天津、北京、南昌、广州等大中城市的近百所幼儿园进行,实验对象达数千名,收效显著。而且,幼儿汉字教育实验还超出了国界,已经在使用汉字的亚洲文化圈诸国和地区进行。日本用“石井认字教育法”教幼儿识汉字的幼儿园已有几百所。香港的幼儿园三岁识字,五岁写字,上学前能独立阅读[10]。日本石井勋教授经过长期的婴幼儿汉字教育实验之后曾有句名言:“婴儿在会说话之前已具备识别汉字的能力。把汉字作为符合婴儿模式识别能力的模式教育来尝试”[11]是可能的,必要的。

幼儿汉字教育对儿童究竟有益还是有害?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看所实施的汉字教育是否科学。科学的汉字教育有益无害,不科学的汉字教育有害无益。对此,陈鹤琴先生曾指出:“这要看你用什么教材,你怎样教?”[12]陈先生一向反对用“人之初,性本善”的旧教材和“那种脱离儿童知识实际的干燥无味的材料”[13]来作为幼儿汉字教育的材料,并尖锐地抨击那将对幼儿“只有百害而无一利”,“这样的识字教育是摧残儿童的教育”[14]。

科学的汉字教育对幼儿不仅有益无害,而且益处很多,十分必要。拼音文字音形一致,见形能读音,识字时主要是音码在左脑上发生作用,属于单脑文字;而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识字时需要音码、形码、义码同时在左右脑上发生作用,形成统一的暂时联系,属于复脑文字。因此,幼儿识汉字有利于右脑的开发。日本的一项实验指出:十年前实施汉字教育的幼儿园孩子智商提高很多,从五岁开始识字的智商115,从四岁开始识字的智商125,从三岁开始识字的智商达130。这项实验的结论是:三岁至五岁是人一生中学习汉字最快、记忆最强的时期。心理学家查德·林曾对英、美、法、西德、日本五国儿童的智商也进行过测查,测查结果是:欧美四国儿童智商平均100,日本儿童智商平均111,原因是日本儿童学习了汉字。可见,幼儿识汉字可以提高智商。[15]幼儿汉字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智力发展。因为感知汉字可以发展视知觉,听读字音,能在大脑形成声觉表象,发展幼儿的听觉;识记字词的任务能促进幼儿注意力、记忆力的发展;识字需要对字的音、形、义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异同,需要紧张的思维活动,汉字本身既有具体图象的特点,又概括地标志着现实的事物,就可以成为幼儿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与中介,有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实验研究证明,幼儿对识字不仅不感到压力和负担,反而会因学会了本领而自信和充满愉快,萌发出爱好学习的感情。同时,识字、组词、造句的过程也发展了清楚、连贯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幼儿升小学作了良好准备。有个案证明,如果教育得法,幼儿学识字的能力能超过学龄初的孩子,而且在入小学之后并不会成为“顽皮孩子”。观察发现,这个被实验者在上小学之后,对课堂上出现的已认汉字的重新出现并非漠然视之,而是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兴趣,因为幼儿时的识字,只是认字形,读准字音,浅显地释字义,而学校上课则要当堂“四会”,这个被实验者并非无事可做,而是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写字、组词、造句等活动中。这一个案证明,儿童入小学后对所认识而未完全掌握的汉字是能激发其识字动机,并获得良好效果的。

三、幼儿期是开始识汉字的关键年龄,时不再来,机不可失,应抓住这一时期进行汉字启蒙教育。

早期年龄阶段上的关键期理论问题提出并得到丰富与发展之后,对婴幼儿教育方面有两点启示:第一,人的早期经验的获得存在着关键期,如果人的智力和行为特点在早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它将永远得不到发展的机会,甚至会丧失人的智力和行为特点,成为低能儿、白痴,各地先后出现的“狼孩”、“熊孩”、“羊孩”、“猪孩”都是证明。第二,儿童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潜能。不同知识、技能的获得也有一个不同的关键年龄。因为人脑接受外界环境的特点刺激的能力,是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顺序决定了某一特点的刺激在某一特定时期提供才算合适。即什么年龄学习什么内容最为有效。于是,探讨儿童各种知识、技能发展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就成为研究者持久而不断的课题。人们已经发现,六个月左右是婴儿学习咀嚼和喂干食物的关键期,两岁至三岁是计数能力(口头念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和按数点物)发展的关键年龄,弹钢琴要从五岁开始,拉小提琴从三岁开始,四岁则是幼儿绘画发展的关键期。那么,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何时?汉字教育有无关键年龄?这是研究者感兴趣的课题。一些研究指出:从出生到四岁是形状知觉发展的关键期。汉字如同图像,这一时期也是汉字教育的时期。也有人指出:两岁至五岁是识汉字的关键期。这些研究给我们以启示,如果能抓住识汉字的起始关键年龄进行早期汉字刺激,合理施教,那么,起步早,收效快,识字潜能充分发展,能为提早学习其它知识、开阔眼界提供有效的文字工具。反之,如果错过了汉字教育的时间,时不再来,机会已失,识字潜能得不到充分发展,甚至终生泯灭,这将延误儿童成材,甚至难以成材。所以,我们必须抓住幼儿期,不失时机地进行汉字启蒙教育。

四、幼儿汉字教育与小学识字教育的实施存在诸多不同。它与小学识字教学在指导思想、进行步骤、方式方法上存在着不少差别。

幼儿期的教育不等同于学校时期的教育,它不以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为根本宗旨。这一时期的教育任务在于启蒙,着重萌发幼儿的求知欲望,重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理和学习兴趣,为入小学、为将来的发展打下一个基础。幼儿汉字教育也是为入小学作心理准备,启发幼儿对汉字的兴趣。因此,它与小学识字教学有着诸多不同,绝不能与小学识字教学画等号,也不宜把小学语文教材切一部分下放到幼儿园,更不能直接搬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去超前。

幼儿园汉字教育与小学识字教育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目的任务不同。小学生识字是有任务的,它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要达到一定的识字量。幼儿汉字教育无识字量要求,不追求非要识多少字。第二,识字的形式与时间不同。小学生识字主要是通过上课来完成的,低年级每天一般有一节识字课,除当堂复习巩固之外,还有自习课,甚至有一定的课外识记和抄写的任务。幼儿汉字教育随意性强,即算每天识字,一天识字的时间也不能太长,一般不超过15~20分钟。第三,规格质量不同。小学生识字有既定的质量规格,一般要求达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解释字义、会书写。幼儿识汉字的要求只须认读,不必重书写,解释字义也非常浅易。对同一个汉字的认学要求一般只需要读准字音,大致懂得字义,认清字形,形成对整个字的清晰表象即可,不必区别字的细微差别。第四,学习者的责任与义务不同。小学生对识字应该有义务感和责任感,要考试,要评定成绩。幼儿识字,不是带强制性的规定,不布置作业,不检查,不考试,对平均识字量的设计也要合适。一般认为,幼儿一般掌握200~300个字词,达到能独立阅读低幼读物的水平即可。第五,幼儿识字个别差异大。小学生识字的质和量都有统一要求,幼儿汉字教育却要更多、更大范围的承认识字的个别差异,对每个幼儿,都要顺其自然,认多少算多少,不搞统一指标。第六,教学方法不同。小学生识字主要采用正规上课制度进行,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一个字的顺序,一般是字音→字义→字形。字形教学一般是小学生识字时新的心理因素,是识字教学的重点。幼儿汉字教学却另辟蹊径。应着重汉字环境的创设,在一定环境中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反复接触,自然学会。幼儿识字还应通过各种活动,尤其是寓汉字教学于游戏之中。陈鹤琴先生曾研究指出:幼儿识字应“通过各种游戏式的教学法”和“结合认识环境”以及“唱歌、图画、做手工”等活动进行。他说:“从教学法方面来说,儿童很喜欢游戏,我们就可以通过各种游戏式的教学法……儿童对社会和自然环境总是发生很大的兴趣,我们就可以结合认识环境来进行识字教育。儿童对唱歌、图画、做手工,也是感到很大的兴趣,我们也可以在这些活动中找出机会来进行识字教育,儿童最喜爱听故事,我们就可以利用图画故事来进行识字教育。”[16]陈鹤琴先生和他的助手张宗麟等在鼓楼幼儿园进行识字实验,总结出来的识字教育方法有七种:一是“方块字法”,即将汉字写在骨牌或厚纸方块上,让儿童在玩骨牌玩纸牌中认识汉字。二是“圆球子法”,即把汉字写在圆球子上,分甲乙两组,甲组写名词,乙组写动词,分两个布袋装好,然后叫儿童做传袋摸字的游戏。三是“游戏歌谣法”,即先由教师引起儿童游戏和唱歌的动机,接着在游戏中教儿童歌谣的词句。四是“故事法”,即用联络故事、看图、涂色、剪图、贴图等种种活动来让儿童识字。五是“随时施教”。即随便什么时候,随便什么地方,碰着机会就教儿童识字、读书的方法。如车子上写“车子”,门上写“门”字,要儿童起立,教师就出示“起”字等。六是“自述法”。即把儿童要表达的话,经过教师替他略略变化,然后写在用皮纸订的小本子上,让儿童顺着句子读下去。七是“拼句子”。即把缀法盘中的三十二个圆子写上儿童经验范围内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等,并都移在甲沟里,然后教师就盘中的字词,随便说一句话,让儿童逐字在盘子中找圆子拼句,谁先拼成并放得端端正正就是谁胜利。[17]这七种方法的游戏味很浓,并有机地结合着幼儿感兴趣的各种活动和各种作业,妙趣横生,对今天,仍不乏启迪。

注释:

[1]吴俊昌:《早期教育是提高人素质的关键一环》,载人大复印资料《幼儿教育》1993年第8期第20页。

[2]吴凤岗:《论幼儿早期教育》,载人大复印资料1981年第6期第5页。

[3]吴祖锐:《三岁幼儿刘俊伟》,载人大复印资料《幼儿教育》1982年第1期第12页。

[4][5]李英奇:《简论幼儿教育》,载人大复印资料《幼儿教育》1984年第6期15—16页。

[6][9][12][13][14][16]陈鹤琴:《幼儿园应该进行识字吗?》,载北京出版社、北京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第207页,第208页,第207页,第207页。

[7][17]陈鹤琴:《幼儿园的读法》,载北京出版社、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第71页,第72—82页。

[8]何晓夏主编:《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07页。

儿童识字教育范文篇3

在中国历史上,自从有了汉字,便有了识字教育。识字教育和中华文明史同步地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十分重视识字教育。早在纪元前,西汉的史游就编撰了《急就篇》,这大概是成书较早、流传最久的识字教材。之后,主要用"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识字教材,对蒙童进行识字教育。古代蒙学识字,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集中识字为主要形式,文以载道为一贯传统,背诵识记为基本方法。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到2000年底,中国基本上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其间,识字教育在不断改革、不断发展,以适应教育的发展和提升民族素质的需要。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识字教育研究的问题也不断深入。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是识字教学研究的一个活跃期。那时思考和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小学低年级单纯识字,且识字速度慢(每课书只学三至五个字,当时称之为"三五"观点),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这样识字既枯燥,又中断了语言的发展。1958年出现的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旨在解决上述问题。七八十年代,是识字教学研究的又一个活跃期。1982年出现的注音识字,也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进入九十年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识字教学思考的问题不仅是识得快,还有如何把识字和普及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如何借助多种媒体识字的问题,于是,计算机辅助识字等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在中国有一定影响的识字教学方法有二三十种。其中,侧重从字形入手的有集中识字、部件识字等,侧重从字义入手的有分散识字等,侧重从字音入手的有注音识字、汉字标音识字等,从形义结合入手的有字理识字等,从音义结合入手的有听读识字、炳人识字等,从形音义联系入手的有字族文识字、韵语识字等,此外,还有计算机辅助识字。下面就几种有代表性的、效果较好、影响较大的识字教学方法,逐一进行简单介绍。

一、集中识字

1958年由辽宁省黑山北关实验学校首创,1960年北京景山学校加入,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投入研究,形成"两山一所"的集中识字教学流派。集中识字直接承继蒙学识字教育的经验,旨在通过一、二年级快速大量识字,使学生尽早做到能大量阅读,来解决识汉字和学汉语的矛盾。基本做法是一、二年级的四册教材每册都分作几个部分,在每部分中先归类识字,再读若干篇课文,"识字-阅读"不断循环编排。在归类识字中,基本字带字是最主要的识字方法。如,由基本字"青",带出"清、蜻、情、晴、请、睛";由基本字"方"带出"房、访、放"。这里的基本字,是指在字形相近的一组字中共同含有的能够独立成字的构字部件。而带出的字,多为形声字。由于在一组字中形、音、义有一定联系,易学易记易掌握。此外,基本字带字还采用部首带字的形式。如"氵"带出"河、滴、洗、游";"穴"带出"空、窗、穿"。基本字组字,如"禾-火-秋""门-口-问",会意字、反义词归类等也常采用。总之,集中识字主要依据汉字中占有很大比例的形声字的规律,以字形为中心组织识字。由于带出的形声字具有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且大多成串地学习,因此便于掌握。由于字串中有一个共同部件(基本字),所以有利于识字过程的迁移。由于带出生字的基本字大多是熟字,在识字时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已经掌握的基本字为支点,因此能够化难为易。采取集中识字的方法,大多都能在两年内识字2000个以上。为了使基本字带字顺利进行,在识字起始阶段先学一批构字率高的基本字,打好汉语拼音、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识字基础,是十分重要的。

二、分散识字

1958年由江苏南京的斯霞老师实验成功的一种注重音、义联系,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为主要特征的识字教学方法。它与集中识字以字形为核心不同,强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后来被称之为"分散识字""随课文识字"。分散识字先教学汉语拼音,采取看图识字等方式教学一些独体字,打好识字基础。而后采取"多读课文多识字"的方法,随课文识字,两年学习课文近180篇,识字2000多个。在识字教学时,具体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1.依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边读文边识字;2.把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提出来先学,其他的随课文讲读时再学;3.先学字词后读文;4.在理解课文以后再学生字词。这种识字方法从改革识字与阅读的关系入手,寓识字于阅读之中,在识字的同时通过阅读发展儿童的语言。此外,注重激发识字兴趣,强调打好识字基础,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也是分散识字的主张和实施要点。

三、注音识字

1982年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一些专家的指导下,黑龙江省首创的识字教学方法。这种识字方法一改集中识字、分散识字力求加快识字的做法,旨在从发展语言入手,解决识汉字和学汉语的矛盾,使初入学儿童不至于因为完成繁重的识字任务,而中断了语言的发展。相反使语言和思维得到及时的训练,与此同时学习汉字。具体地说,以学好汉语拼音并发挥其帮助阅读的功能为前提,以寓识汉字于学汉语之中为原则,在儿童未识字或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借助汉语拼音,使听说读写同时起步,相互促进,达到发展语言、训练思维和同步识字的目的。儿童入学,首先要学好汉语拼音,借助拼音阅读纯拼音课文继而阅读注音课文。儿童在读注音课文的过程中一目双行,既看上一行汉语拼音,又看下一行汉字,很自然地对汉字边读边识,渐碰渐熟。这所谓是"无师自通"的不定量识字。同时,设写字课,有计划地识字写字,这所谓是"有师指导"的定量识字。实验表明,儿童读书多,识字多。到三年级末,人均认字3000个,会写其中的2400字。儿童说普通话的水平也有较大提高。

四、字族文识字

由四川省井研县鄢文俊等1960年开始探索、1980年成型并开始实验的一种识字方法。它在传统识字经验和集中识字等经验的启发下,认为在汉字中有一定数量具有派生能力的"母体字","母体字"可以衍生出几乎所有的常用字,称为"子体字"。经过筛选,精选出2500个常用字。把用母体字带出的一批批音形相近的合体字,组成一个个"字类""家族",称作"字族"。在2500个常用汉字中,确定母体字220个,字族389个。而后,以一个字族中的字为主,编写出课文,称作"字族文"。利用编就的一篇篇字族文来识字,是字族文识字的主要方式。例如,围绕母体字"青"以及衍生的子体字(合体字)"请、清、情、晴、睛",编写了课文《小青蛙》:

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青蛙大眼睛。

保护禾苗吃害虫,做了不少好事情。

请你保护小青蛙,它是庄稼好哨兵。

字族文识字法包含四个逻辑层次:母体字是识字的逻辑起点,字族是识字的单元和方法的载体,字族文是读文识字的载体,字族文识字是识字教学的载体。字族文识字吸收了集中识字重视汉字构字规律的经验,分散识字重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经验,注音识字重视在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中识字的经验,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体现了"字形类联""字音类聚""字义类推"的特点,小学生在两年中识字可以达到2200个以上。实验者对字族文识字作了如下概括:组字为族,因族设文,族为文统,族文相生;学文识字,披文见族,族字类推,环环扩展;以读促识,以识促读,文熟字悉,一矢两的。

五、字理识字

是九十年代初由湖南省岳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贾国均提出的。所谓字理,是指汉字的构字依据和组成规律。字理识字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也就是说通过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法的分析,运用直观、联想等手段识记字形,以达到识字的目的。这种识字方法,揭示和解析字理,以使学生牢固建立字的形音义之间的联系,是核心;启发学生展开想像和联想,是基本和有效的方法。字理识字的大体程序是:读准字音,解析字理,识记字形,指导书写。采用的基本方法有:图示法,如,教"隹"字,出示鸟的图画,教"采"字,出示手在树木上采摘的图画。点拨法,如,教"牧"字,点出""是"牛"的变形,"攵"是手拿鞭、棍的意思,而手拿鞭子放牛,正是"牧"的本义。联想法,如,教"沙"字,启发学生想像河水少会看到什么--水少而沙现。演示法,如教"灭"字,可进行火上加盖东西以灭火的演示。歌诀法,如,教"互"字,可引导学生用歌诀"上一下一,倒七正七,互相学习"来帮助记忆。猜谜法,如,教"画"字,老师可说出谜面"空山中间一方田",让学生猜。字理识字教学法适用于任何一种语文教材。它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强化儿童对汉字音形义的记忆,能有效地预防错别字的产生和减少错别字,有利于儿童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想像力的培养。

六、双脑识字

儿童识字教育范文篇4

1984年秋,我在一所小学任四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当时我发现学生习作中错字、别字、病句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识字量低所致。“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没有对2500个常用汉字和1000个次常用汉字的认识、了解,就无法进行阅读。读得少,写作当然就困难。那么,怎样才能让儿童在较短时间内,在愉快的氛围中认识这可爱的、神奇的3500个字呢!于是,我便对幼儿汉字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究。

我审慎地对我国古代《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等私塾教材进行剖析,认真学习了《注音识字·提前读写》《集中识字》《字族文识字》《韵语识字》《炳人识字》等识字方法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并结合儿童的生理、心理和识记特点,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广泛听取了省内外专家、学者、教师的意见,创造出了有趣味、易掌握、用时短、少遗忘、高效率的识字方法──中国成语识字。

如果说汉字是人类文化的瑰宝,那么,成语就是最闪亮的钻石,成语相沿已久,约定俗成,结构严谨。在《中国成语识字》的所有韵文中,成语在句子中的功能都是充当造句单位,而且都是作为主语出现的。所选210条成语皆有一段故事为背景(典故),以这种言简意赅,具有丰富内涵的典故为识字教材,是对沿袭了几十年狭窄的以生词解释生字,音、形、义分家的识字法的一次突破。是对小学语文教学快速识字、提前阅读、快速习作有机衔接的创新。

成语典故有的来自古代文献。像“夸父追日”,表现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坚强决心;“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去办事,不但无益,反而有害;“闻鸡起舞”,则是对某一历史事件的概括;有的是由古书中的名言警句节缩而成,如“水落石出”;有的来自群众口语;有的来自宗教经典或中外寓言……在《中国成语识字》韵文中,前两句用通俗语言写出典故本义,后两句揭示了由故事而联想的道理。其目的在于为儿童识字提供一个广阔的、可以使儿童产生联想、尽情发挥想象、超越历史时空的语言环境。儿童通过听、看、读、想、说、表演成语故事学习汉字,不仅可以学习最精粹的语言、词汇,而且满足了儿童提前阅读的愿望。

《中国成语识字》共有210篇韵文,每篇28个汉字,总字数5880个,其中含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高频字2300个。这28个字分四句组成一篇成语识字韵文,句首皆为成语,每则韵文中至少含一个故事。

学前韵文中至少含一个故事。学前班及一年级儿童每天用35~40分钟时间,一边听故事,一边看动画(教学软件),教师范读韵文,学生分组朗读韵文,识记生字,复述故事,背诵韵文,便可轻松地完成识字任务。每一堂课与其说是以识字为重点的教学活动,不如说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快乐游戏。当孩子在游戏中经过自己努力而获得成功后,自然会感到极大的的快乐和自豪。在成语识字活动中,积极地训练了儿童的感知觉和观察力,也锻炼了儿童的注意力。成语识字以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特色,通过轻松活泼、健康有益的游戏,自觉地承担着塑造儿童良好个性品质的任务。

《中国成语识字》教材的编排注重语言表达的形式。好的语言表达,不仅内容准确、生动、形象,而且读起来声音和谐、节奏整齐,具有音乐美。在成语韵文的设计编写时,考虑到了词与词的组合,音节数目的配合,从而使双音节词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音和谐,韵文整体显得匀称平衡。

教材中每篇韵文都有插图(或教师的简笔画)。精美的插图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他们在饶有兴趣地欣赏画面的同时,会凭借童心、童趣去领悟那几个神奇汉字的形、音、义,以及由该字、该画带给他们的娓娓动听的故事。

《中国成语识字》诞生在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信息时代。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故事和某些常用字的部件拆分、组合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易于理解放事内容、辨别字形,便于记忆。

下面以《叶公好龙》一课教案来说明“成语识字课型”的教学结构。

教学目标:

1.能复述“叶公好龙”成语故事。

2..认识28个字(含高频字)。

3..做人要做“表里如一”的人。

教学重点:认识28个字。

教学难点:背诵成语韵文。

教学用具:投影仪、生字卡、计算机。

教学时间:35~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感知韵文

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愿意听吗?

1.运用投影仪在屏幕上映出成语韵文:

叶公好龙太可笑,

口是心非惹烦恼,

看人不仅听其言,

表里如一最重要。

2.先听老师读一遍。(语速稍缓)

3.教师逐句领读,儿童跟着读。

韵文第一句前四个字“叶公好龙”(高声强调)是一个成语,它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人知道吗?(学生试说,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二、创设情境,感知故事

老师讲述“叶公好龙”的故事,大家一边看、一边听、一边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回事儿?

1.出示《叶公好龙》教学光盘。(卡通画面。教师讲述语速稍缓、语调跌宕有致。)

2.请大家一边看动画,一边用自己的话自由地讲一讲这个故事。(教师点击鼠标、重放动画;全体学生自由讲述故事)

三、图文对照,感知韵文

1.请大家把书翻到73页。老师读一句,大家跟着读一句。

2.老师读两句,大家读两句。

3.大家仔细看图画,试着读韵文全文。

4.教师板书韵文全文。

5.女同学照书齐读韵文。

6.男同学照书齐读韵文。

7.全班同学拍手齐读韵文。

8.大家想一想,这篇韵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或用书上的话给这个故事起个名字。

9.教师板书课题:叶公好龙

四、演练结合,趣味识字

1.“叶公好龙”是一个成语,四个字里就藏着那么有趣的故事,大家说,中国字奇妙不奇妙?

2.猜字游戏:学生抢答(教师利用教具——绘有彩色龙的带手柄纸板,任意遮挡黑板上板书韵文中的一个生字)。

3.教师指导学生变序读句子(了解识字情况)。

4.教师指导学生变速读句子(强化识字效果)。

5.指学生在同学前面讲“叶公好龙”故事。

6.分角色表演小品“叶公好龙”。

7.教师带领学生跟随教学光盘演示在大屏幕上“叶公好龙”四个字的速度,进行书空。

8.两名儿童之间拍手背诵全文。

9.全班儿童背诵全文。

五、课外作业

回家以后,各位小朋友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这是《中国成语识字》以识字为重点的基本教学模式,但绝非惟一模式。它因课堂教学结构诸多要素的变化而变化。《中国成语识字》教材的另一种课型──口语交流型,是在学生复述故事、表演小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小学生口语表达的训练,规范小学生口头语言,提高小学生听、读、想、说的能力。

儿童识字教育范文篇5

在中国历史上,自从有了汉字,便有了识字教育。识字教育和中华文明史同步地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十分重视识字教育。早在纪元前,西汉的史游就编撰了《急就篇》,这大概是成书较早、流传最久的识字教材。之后,主要用"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识字教材,对蒙童进行识字教育。古代蒙学识字,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集中识字为主要形式,文以载道为一贯传统,背诵识记为基本方法。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到2000年底,中国基本上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其间,识字教育在不断改革、不断发展,以适应教育的发展和提升民族素质的需要。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识字教育研究的问题也不断深入。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是识字教学研究的一个活跃期。那时思考和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小学低年级单纯识字,且识字速度慢(每课书只学三至五个字,当时称之为"三五"观点),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这样识字既枯燥,又中断了语言的发展。1958年出现的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旨在解决上述问题。七八十年代,是识字教学研究的又一个活跃期。1982年出现的注音识字,也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进入九十年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识字教学思考的问题不仅是识得快,还有如何把识字和普及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如何借助多种媒体识字的问题,于是,计算机辅助识字等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在中国有一定影响的识字教学方法有二三十种。其中,侧重从字形入手的有集中识字、部件识字等,侧重从字义入手的有分散识字等,侧重从字音入手的有注音识字、汉字标音识字等,从形义结合入手的有字理识字等,从音义结合入手的有听读识字、炳人识字等,从形音义联系入手的有字族文识字、韵语识字等,此外,还有计算机辅助识字。下面就几种有代表性的、效果较好、影响较大的识字教学方法,逐一进行简单介绍。

一、集中识字

1958年由辽宁省黑山北关实验学校首创,1960年北京景山学校加入,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投入研究,形成"两山一所"的集中识字教学流派。集中识字直接承继蒙学识字教育的经验,旨在通过一、二年级快速大量识字,使学生尽早做到能大量阅读,来解决识汉字和学汉语的矛盾。基本做法是一、二年级的四册教材每册都分作几个部分,在每部分中先归类识字,再读若干篇课文,"识字-阅读"不断循环编排。在归类识字中,基本字带字是最主要的识字方法。如,由基本字"青",带出"清、蜻、情、晴、请、睛";由基本字"方"带出"房、访、放"。这里的基本字,是指在字形相近的一组字中共同含有的能够独立成字的构字部件。而带出的字,多为形声字。由于在一组字中形、音、义有一定联系,易学易记易掌握。此外,基本字带字还采用部首带字的形式。如"氵"带出"河、滴、洗、游";"穴"带出"空、窗、穿"。基本字组字,如"禾-火-秋""门-口-问",会意字、反义词归类等也常采用。总之,集中识字主要依据汉字中占有很大比例的形声字的规律,以字形为中心组织识字。由于带出的形声字具有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且大多成串地学习,因此便于掌握。由于字串中有一个共同部件(基本字),所以有利于识字过程的迁移。由于带出生字的基本字大多是熟字,在识字时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已经掌握的基本字为支点,因此能够化难为易。采取集中识字的方法,大多都能在两年内识字2000个以上。为了使基本字带字顺利进行,在识字起始阶段先学一批构字率高的基本字,打好汉语拼音、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识字基础,是十分重要的。

二、分散识字

1958年由江苏南京的斯霞老师实验成功的一种注重音、义联系,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为主要特征的识字教学方法。它与集中识字以字形为核心不同,强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后来被称之为"分散识字""随课文识字"。分散识字先教学汉语拼音,采取看图识字等方式教学一些独体字,打好识字基础。而后采取"多读课文多识字"的方法,随课文识字,两年学习课文近180篇,识字2000多个。在识字教学时,具体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1.依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边读文边识字;2.把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提出来先学,其他的随课文讲读时再学;3.先学字词后读文;4.在理解课文以后再学生字词。这种识字方法从改革识字与阅读的关系入手,寓识字于阅读之中,在识字的同时通过阅读发展儿童的语言。此外,注重激发识字兴趣,强调打好识字基础,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也是分散识字的主张和实施要点。

三、注音识字

1982年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一些专家的指导下,黑龙江省首创的识字教学方法。这种识字方法一改集中识字、分散识字力求加快识字的做法,旨在从发展语言入手,解决识汉字和学汉语的矛盾,使初入学儿童不至于因为完成繁重的识字任务,而中断了语言的发展。相反使语言和思维得到及时的训练,与此同时学习汉字。具体地说,以学好汉语拼音并发挥其帮助阅读的功能为前提,以寓识汉字于学汉语之中为原则,在儿童未识字或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借助汉语拼音,使听说读写同时起步,相互促进,达到发展语言、训练思维和同步识字的目的。儿童入学,首先要学好汉语拼音,借助拼音阅读纯拼音课文继而阅读注音课文。儿童在读注音课文的过程中一目双行,既看上一行汉语拼音,又看下一行汉字,很自然地对汉字边读边识,渐碰渐熟。这所谓是"无师自通"的不定量识字。同时,设写字课,有计划地识字写字,这所谓是"有师指导"的定量识字。实验表明,儿童读书多,识字多。到三年级末,人均认字3000个,会写其中的2400字。儿童说普通话的水平也有较大提高。

四、字族文识字

由四川省井研县鄢文俊等1960年开始探索、1980年成型并开始实验的一种识字方法。它在传统识字经验和集中识字等经验的启发下,认为在汉字中有一定数量具有派生能力的"母体字","母体字"可以衍生出几乎所有的常用字,称为"子体字"。经过筛选,精选出2500个常用字。把用母体字带出的一批批音形相近的合体字,组成一个个"字类""家族",称作"字族"。在2500个常用汉字中,确定母体字220个,字族389个。而后,以一个字族中的字为主,编写出课文,称作"字族文"。利用编就的一篇篇字族文来识字,是字族文识字的主要方式。例如,围绕母体字"青"以及衍生的子体字(合体字)"请、清、情、晴、睛",编写了课文《小青蛙》:

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青蛙大眼睛。

保护禾苗吃害虫,做了不少好事情。

请你保护小青蛙,它是庄稼好哨兵。

字族文识字法包含四个逻辑层次:母体字是识字的逻辑起点,字族是识字的单元和方法的载体,字族文是读文识字的载体,字族文识字是识字教学的载体。字族文识字吸收了集中识字重视汉字构字规律的经验,分散识字重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经验,注音识字重视在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中识字的经验,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体现了"字形类联""字音类聚""字义类推"的特点,小学生在两年中识字可以达到2200个以上。实验者对字族文识字作了如下概括:组字为族,因族设文,族为文统,族文相生;学文识字,披文见族,族字类推,环环扩展;以读促识,以识促读,文熟字悉,一矢两的。

五、字理识字

是九十年代初由湖南省岳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贾国均提出的。所谓字理,是指汉字的构字依据和组成规律。字理识字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也就是说通过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法的分析,运用直观、联想等手段识记字形,以达到识字的目的。这种识字方法,揭示和解析字理,以使学生牢固建立字的形音义之间的联系,是核心;启发学生展开想像和联想,是基本和有效的方法。字理识字的大体程序是:读准字音,解析字理,识记字形,指导书写。采用的基本方法有:图示法,如,教"隹"字,出示鸟的图画,教"采"字,出示手在树木上采摘的图画。点拨法,如,教"牧"字,点出""是"牛"的变形,"攵"是手拿鞭、棍的意思,而手拿鞭子放牛,正是"牧"的本义。联想法,如,教"沙"字,启发学生想像河水少会看到什么--水少而沙现。演示法,如教"灭"字,可进行火上加盖东西以灭火的演示。歌诀法,如,教"互"字,可引导学生用歌诀"上一下一,倒七正七,互相学习"来帮助记忆。猜谜法,如,教"画"字,老师可说出谜面"空山中间一方田",让学生猜。字理识字教学法适用于任何一种语文教材。它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强化儿童对汉字音形义的记忆,能有效地预防错别字的产生和减少错别字,有利于儿童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想像力的培养。

六、双脑识字

儿童识字教育范文篇6

我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一年期采用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方法,现在向大家作一汇报。

一、随课文分散识字的由来

随课文分散识字也叫随课文识字或分散识字。我想,两者合起来称“随课文分散识字”更清楚明确些。80年代我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就是这样提的。作为一种识字教学的流派,它形成于60年代初。

1958年秋季开学前夕,江苏省教育厅经江苏省委同意,确定在我校进行学制改革试验,即要求用5年时间完成小学6年的教学任务,学制缩短1年,不能加班加点,不能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儿童的思想品要和平时一样抓。学校把任务交给了我。经过5年的努力,到1963年7月,我带的这个学制改革试点班,圆满地完成了试验任务。

1960年4月,教育部在辽宁黑山召开集中识字现场会,我随江苏省的代表队观摩了黑山的集中识字。会上肯定了集中识字的教改成果——两年内识字2000多个。其时,我带的试点班儿童识字量平均1888个,最多的识了2746字。他们的读写能力也比较强:有好几个孩子看了120多本课外书,一般的也看了40~50本。他们除了阅读《新少年报》《小朋友》《儿童时代》等定期报刊外,还看了《我的一家》《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渡江侦察记》《红旗谱》等内容比较深的书籍。多数儿童写话写到400-500字,最好的写到1360字。他们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语句比较通顺,层次比较清楚,会用学过的7种标点符号,作文中的错别字比较少。我是在通用教材为主的基础上,采用“多读课文多识字”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儿童识数字的数量和质量。回来以后,教育厅吴天石厅鼓励我继续试验下去,并选了六年制第七册的《一个伤员的愿望》让我在二年级试教,亲临课堂听我的课,还让别的学校老师也试教,都取得较好效果。此后,我教低年级儿童识字的方法被叫作“随课文分散识字”。实际上随课文分散识字是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用以来,小学语文以语体文为主,采用边识字边阅读、寓识字于阅读之中的方法,我不过是突破了“三五观点”,克服了少慢差费而已。

随课文分散识字最大的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具体的一篇篇课文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现在有些老师对什么是集中识字,什么是分散识字,认识上有些模糊。把一篇课文中的生字提出来先教就以为是集中识字。而提到分散识字,就以为要学生识的每一个字都必须在课文中出现,随课文教学。这是一种误解。随课文分散识字之前,同样要教汉语拼音,要教看图拼音识字,要学若干短语、句子。几十个独体字,是以后学合体字的基础,它们又有独立意义,可以用图画表示,孩子们喜欢学;短语、句子也都是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语句,现在用文字表示出来,学起来也很有兴趣。但以后的大量识字任务是分散在一篇篇课文中,通过教学课文使学生掌握汉字的。就像现在三年级以上的语文教材,都是一篇一篇的课文,没有单独的识字教材,只不过是提前开始罢了。至于一篇课文中的生字词,是集中先教,还是部分先教,还是边学边教,那是随课文分散识字中的具体技巧处理问题。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字词的出现、讲解和巩固》,(原载《江苏教育》1960年第4期,《斯霞教育文集》第20页)归纳了随课文识字几种不同的字词出现方式:按照课文内容顺次出现生字词,课文中占主要地位的生字词先出现,结合讲读时提出生字词,在理解课文内容以后再提出生字词。这就是说,分散识字注重研究生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地位,也充分考虑学生是否便于学,是否学有兴趣,并且教学生字时要分析笔画、笔顺、字形、结构,相机进行听说读写等各种训练。随课文分散识字运用得好,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读说写紧密结合,的确能有效地提高识字的数量和质量,能有效地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二、随课文分散识字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汉字规律

识字教学的对象是学龄初期的儿童,他们只有6-7岁。心理学研究证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好动、爱玩,不能长时间专注某一事物,喜欢接触形象的具体的有趣的东西,记忆力比较强,但易记也易忘……即便是“神童”,也同样是通过那些与他们心理特征相适应的内容和方法而获得知识,产生兴趣的。教6-7岁儿童识字,切不可忽略这一普遍的规律。

识字教学要从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为儿童接受新知识提供方便。比如,识字教学的内容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教学形式要生动活泼,教学难点要分散,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使儿童喜闻乐见,易于接受,便于记忆。如汉语拼音,是一个个毫无意义可言的表音符号,死记硬背固然也能让儿童掌握,但花时多负担重精神压力大,不可取。为此,教材的编者不断地加以改进,为汉语拼音字母设计了越来越便于教学的图像,现在,教学要求也有所降低,把汉语拼音定位于帮助识字正音学普通话,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可以用较短的教学时间(如两周)使儿童学会声、韵、调及拼音方法,会临写。以后在汉字教学中充分运用,反复重视,学生就能熟练掌握乃至终身受用。但如果在以后的教学中不善于运用汉语拼音去识字,即使初期记得滚瓜烂熟,长期不用也会回生、遗忘。

识字教材同样如此。内容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字形要由简单到复杂,要配上色彩鲜艳的图画,儿童就爱学,乐意学。汉字中几十、上百的独体字,字形简单,又有独立的意义,便于用图形表达字义,便于书写,有不少独体字还是以后学合体字的组成部分,看图识字便应运而生,经久不衰。我在汉语拼音教学后,安排独体字、短语、句子,就是基于这一点。低年级的课文,句子宜短,篇幅宜小,要有点故事性、趣味性,读起来琅琅上口,再配上插图,图文并茂,就能吸引儿童。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教材正是体现了这些特点:儿童识到十个八个的生字词,立即回到课文中去诵读,凭借课文内容的情节性,语句的连贯性,篇幅又不长,儿童能很快熟读背诵。一篇篇课文学下来,他们就像滚雪球似的一篇连一篇的反复诵读,不待老师布置,大多能背诵了。这当中,阅读能力得到训练,生字词得到巩固,还受到规范语言的熏陶。这就是60年代初教育厅长吴天石同志帮找总结的“以语言学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三者结合起来”。坚持这么做,儿童的语文能力就能得到全面提高。一篇篇的课文,传递了自然的生活的社会的种种信息,是孩子们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认识真善美、认识假丑恶的极好窗口。及早给他们这种熏染,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发展和健康成长。

随课文分散识字,在起始阶段,我就相机把汉字的一些规律,如汉字的形成、演变,形声字的构成,书写的法则,音形义一体的特点等等,或在教生字词时,或在复习巩固时加以渗透,使得识字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更便于巩固。我—直注重识字教学的“第一印象”,即在学生接触生字词时给予强烈的刺激;也非常注重适时的复习巩固。因为真正“过目不忘”的孩子是极少的。要使所有的孩子都识好字、学好语文,离不开这两个“注重”。

教材内容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只是提供了教学的条件。教材要靠教师去贯彻实施。如果教学中不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仍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儿童学习积极性。如机械地读、抄、写,儿童从生理到心理都会感到疲倦、厌烦,不仅学习效果不好,还影响到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因此,越是在低年级,越是在学龄初期,越要讲究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越要善于组织儿童学习的注意力,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要根据教材和儿童的实际,尽可能地采用实物、标本、模型、图画、幻灯片、录音、动作、表情或语言描绘等手段把生字词的第一印象深深地印在儿童的脑海里;还要引导儿童用眼、耳、鼻、舌、手等感官参与获得新知识的活动,瞧一瞧,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做一做,有时候远远胜过单纯的听、记、背。因为这样做,强化了汉字音形义的联系,符合儿童爱动、好奇、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东西等心理特点,所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随课文分散识字强调了语言环境,有助于儿童语言和智力的发展

我一直认为,认识规律离不开具体环境,离不开反复接触,反复实践。教儿童识字,同样如此。“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就是强调生字词的教学要和具体语言环境相结合。有了具体语言环境,儿童对生字词的识记就容易得多,省力得多,也便于引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前面说过,一篇篇的课文,传递了各种各样的信息,读起来琅琅上口,很容易吸引儿童注意力。这里说的“语言环境”是特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环境。当然,教识字时都须要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但口头的,瞬间即过,儿童很难再现;而随课文识字,生字词学过后,就在课文中重现,这种语言环境(课文)对孩子的积极作用是其他语言环境所不能替代的。通过诵读课文,生字词及时得到复习,对以后的巩固也极为便利,他可以再读课文。读课文,是接受规范语言的熏陶,是进一步加深对字词的理解,特别是对字(词)义理解得比较清楚,孩子在写话、作文中的错别字就相对要少得多。

有人认为分散识字头绪多:要识字、掌握字的音形义;要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要培养说话能力……其实这许多并不是齐头并进平均使用力量的。比如音形义的掌握,不—定同时要求达到。那些字形简单意义清楚的,可以同时解决;字形稍难的,可放在课堂写字教学时解决,甚至留在以后再解决。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实行了“识写分流”的办法,老师很容易掌握。就一堂课来说,随课文分散识字是识读说写有机地交织在一起。正是这样的交织,使课堂教学生气勃勃,儿童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他们愉快地兴高采烈地去学去记。识字教学中的这些活动,都能推动儿童积极思维,踊跃发言,喷发出智慧的火花。尤其是怎么记住字形,怎么组词造句说话,最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想象力,增强儿童的记忆力。所以,识字时听说读写完全是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的。思想上认识清楚了,教学中就不会产生顾此失彼的毛病。当然,在识字教学的具体步骤、环节上,听说读写的训练也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有主有次,有重有轻,但任何时候都不是“单打一”。

我还强调,识了字就要用。学用结合是熟练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是开启儿童心扉的好办法。识了字就要用。用多了,用熟了,就能“生巧”,这个“巧”,就是智力的一种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识字和听说读写应该是一体,不能人为地把它们分割开来。听说读写就是把识的字付诸使用。可以这样说,谁学用结合得好,结合得早,谁就在发展儿童语言、发展儿童智力上占了优势。在低年级,以语言训练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结合起来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学用结合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紧扣儿童知识基础、思想水平和生活实际需要。教师要有意识有步骤地示范、引导。如把每天的课表、值日生名字写在黑板上,把要告诉学生的话写在黑板上(识字不多的时侯拼音夹汉字,识字多了,汉字夹拼音),让学生读并按要求去做。如:鼓励学生自己写姓名,辨认同学姓名,识路牌,看商店名称,记班级日志,记种植情况、作物生长情况,给家里的器具贴上自己写的名称,提倡有事给老师写条子……这些措施是充分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让他们和字词反复见面,体会到识了字用处大,进而提高识字、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性自觉性。我教的学生,一年级下学期都会写请假条。有个二年级的学生放学回家后,给哥哥写了这样一张留言条:

哥哥:下雨了,妈妈去看病了,我去送雨伞、雨鞋给妈妈。你回来后就到食堂去打饭。饭票在大抽屉里的一个红夹子里,去的时候,顺便把雨伞、雨鞋交给爸爸。回来后再把铜(壶)灌满水,放在炉子上。妹妹

我在家访时知道了这张字条。这张七八十字的留言条,没有一个错别字,这是—。一个二年级的孩子知道下雨了要给爸妈送雨具,还知道安排家里的活儿,这是二。几句话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在班上充分肯定并表扬了这个学生、这种做法。做老师的,就是要捕捉各种机会,不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要及时树立一个个通过努力学生达得到的目标;要热情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四、随课文分散识字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减轻负担,提高质量,是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难题。小学识字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同样不能避开这个难题。时至今日,一年级小学生负担重的呼声仍不绝于耳。一上小学,孩子回家就要读呀,背呀,写呀,忙个不停。课业负担重了,影响到身心健康,影响到个性发展,孩子从小觉得读书苦,总不是好现象吧!学生如果能在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岂不更理想?因此,我以为研究识字教学,既要提高质量,又要着眼于减轻负担,要把两者统一起来。1958年我接受学制改革任务时,领导交待很明确:儿童的思想品德要和平时一样抓,学制缩短一年,不能加班加点,不能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我牢牢记住这些要求。通过认真备课,努力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各种方法使儿童爱学、易学。课堂上的“文章”做好了,学多、学快、学好才有了保证,有了基础,避免了加班加点、加重儿童负担的做法。1989年,我带的试点班学生从各地赶回南京,祝贺我80岁诞辰。他们在回忆小学生生活时说:“当年我们学得轻松、很愉快,下午三四点钟就可到操场上打球,进行各种活动,小学阶段是最快乐的时候,可现在,我们的孩子学习负担比我们当年重得多,不知为什么。这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低年级,采用随课文分散识字,孩子学得轻松愉快,负担不重,我实践下来的主要体会是:

l.合理把握教学要求。如汉语拼音教学,我始终把它定位在识字、正音、学普通话上。入学初期,孩子负担就不重。汉字教学,一直有“四会”(读说写用)的要求,我在实践中,根据汉字具体特点和儿童实际情况,实行“四会”分步走。在识字教学中,各种知识、各项训练不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抓主要矛盾。如初学汉字,在方言区,一定要用汉语拼音来正音。字形和书写是儿童学习中的难点,识字教学就要抓住个主要矛盾,从笔画笔顺入手,培养儿童掌握字形的能力。识字多了,掌握字形的能力形成了,重点就转移到对词义的理解——这样安排,旨在分散难点,减轻负担。

2.引导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如拼音汉字,汉字的基本构字方法,各种归类识字,查字典识字,等等。

3.优化教学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化难为易,减轻儿童识记汉字的心理负担。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灭”字,说“火”上加了盖(一),火就灭了。如“攀”,笔画繁多,我一边说一边板书:山上有很多树,树上有很多枝枝杈杈,所以两个“木”字中间有两个叉;大手一用劲,就攀上去了。形象、直观并非一定要做多少繁难的准备,但要对教学内容、儿童实际深入思考,处处用心,那么,抬头、举手、投足之间,便能产生出许多令学生终身难忘的镜头。

4.发挥语境的整体功能,力求教学的高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课文和识字的关系,充分利用语言环境,可以创造出许多生动活泼的画面,使孩子们识字、阅读、说话、理解等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景中进行,而且印象深刻,他们的负担自然不会重了。

儿童识字教育范文篇7

一、探索识字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当前,识字教学从识字的心理过程与程序以及方法都在进行着研究与探索。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要求“边读书,边识字”,不在讲读课前专设识字环节。强调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识字教学分三步骤,即:读书中学习字音;理解课文中解决字义;全面理解课文后分析字形。(课文全部注音。有利于低年级学生巩固直呼音节的教学成果与独立阅读课文)。

小语大纲要求识字要做到四个结合,1.把字的音、义、形结合起来;2.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3.把识字和听说读写结合起来;4.把识字和写字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改进识字方法,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和实物,联系生活实际,在语言训练中反复运用,并认识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识字,要求学生掌握字的音、义、形,就必须把识字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掌握规律,逐步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在识字教学中,汉语拼音、笔画笔顺和偏旁部首、基本字、查字典是四大基础。学生有了直呼音节的能力,就能读准字音,掌握了汉字的笔画、笔顺和偏旁部首,又认识了一批构字率极强的基本字,就有了独立分析字形的能力,进而学会了使用工具书,就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也就是说,学生具备了以上四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就能识记、理解字的音、义、形,也就有了独立识字的能力。掌握规律性的知识,有利于儿童学习迁移,提高识字的效果。

二、发展学生能力,分层明确任务。

各年级儿童的识字形象记忆特点是:就识字的音、义、形三要素相对而言,义最难,音其次,形更次。而年级愈低,字形因笔画多少和结构的复杂性,使字形成为低年级学生的学习难点。各年级按年段分层要求,均体现了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过程。

三、在识字中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

1.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教材强调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我们在实验过程中突出四个结合,“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读书为主”是我们的指导思想。以义务教育全日制小语大纲为依据,博采众家之长,用可操作的教学方法和系列有序的教具,不断改进教法,研究学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生动活泼的语言环境,把识字与听说读写等基本功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识字和语文综合能力得以明显提高。

2.教具与学具和设计

按低、中、高三段分别使用五种系列教具,每种教具配合学生使用多功能练习本,以便在课堂操作中使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学习同步进行。

3.教学基本模式

教无定法,但教学中必须有法可依。这是语文教学的规律与实践结果所证明了的。长期以来,识字教学的方法虽不断改进,但缺少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教具与学具的系列辅助手段。我们根据各段的不同要求及教材的特点,从总体上规划了教具的配套使用和教学基本模式。

低段:低年级教材的突出特点是:在阅读中的识字、学词,进行语言训练。以看图归类识字为例:

(一)观察图,看拼音,思考:有几幅图?每幅图上有什么?每行有什么特点?(按事物归类,进行词句训练。结合“正音”,“讲义”。)

(二)词语中哪些是生字?(多功能教具出示:音序、音节、部首、结构、组词。进行分步训练。)哪些生字不好记?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的?(动脑思考,启发用不同的方法记忆。)

(三)重点学习一组后,总结学法,进行知识迁移,指导运用。

(四)提出操作程序,课堂练习。

中段:中年级的训练项目以段的训练为重点。识字教学从时间上讲,占用得较少,从理解上讲,要更多的体现独立性。以讲读课为例:(最后一教时)

(一)指导读书,总结性提问。

(二)信息反馈,巩固字音、字义。

(三)从文中找出生字所在的词句。

(四)自学生字,查字典。

(五)出示多功能教具,汇报自学情况。进行矫正。

高段:教学重点是篇的训练。在生字的学习上完全体现学生的独立性。多功能教具可用于预习、复习和查字典。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了识字教学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突出各年级的不同训练重点。严格地、扎实地进行了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发展了思维与语言,调动多种感官使用配套教具。做到了识字教学有序,讲求实效,体现了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系统性和渐进性。

四、“发展小学生多种学习能力”实验的先进性

1.汉字是复脑文字,科学的学习汉字有利于儿童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1995年召开的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副理事长顾黄初教授对语文教育理论工作者提出了面临世纪之交的五项工作要求。其中第二项就是:要进一步研究汉字、汉语、汉文的特点和学习规律,设计出可以操作的教育教学方案。

1982年,英国著名学科杂志《自然》曾发表过一篇轰动世界的文章。专家们对英、美、法、德、日五国儿童进行智商测查。欧美四国儿童智商平均为100。唯独日本儿童智商平均达111,原因何在?说法很多,最终结论是:日本儿童学习了汉字。日本教育学博士石井勋教授经过多年研究和测查,发现日本儿童6岁入学时,没学过汉字的,智商也是100;5岁开始学汉字,6岁入小学,智商可达110;4岁开始学两年汉字,智商可达120;3岁开始学3年汉字,智商可达125—130。为什么学习汉字有利于儿童智商的提高?学者指出:拼音文字主要是音码在大脑左半球上发生作用,可称为单脑文字;而汉字是形码、音码、意码在大脑左、右两半球上同时起作用,可称为复脑文字。可见学习汉字这种复脑文字,有利于儿童智商的提高。

是否学习了汉字就一定可以提高儿童的智商呢?我们认为,如果学习方法不科学,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现在各校都能见到的学习困难者就是证明。

在探究汉字学习方法时,考查人的大脑的活动功能是必要的。人大脑的左半球主要从事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工作,而诸如感觉、体验、想象等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主要在大脑的右半球进行。我国现有的教学方法,尤其是数、理、化等科目,主要只训练了学生大脑的左半球。然而,人类的实践表明,科学上的任何发现和发明,都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的产物。所以,学校教育既要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能力,又要训练他们的感觉、体验、想象等形象思维能力,我们称此为全脑学习法。在全脑学习法中,应有意识、有计划地使左脑、右脑协同活动,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掌握形象思维学是全脑学习的核心。钱学森教授曾指出:掌握形象思维学将掀起新的技术革命。

因此,我们在复脑文字——汉字的教学中提出了“发展小学生多种学习能力”教学法,在实施“发展小学生多种学习能力”教学法时,学生不论在课上还是课下都能做到四个结合,这四个结合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学生在其中增强了感性的、形象的思维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左、右脑均衡发展,也充分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对提高儿童的素质将有深远的意义。

2.“发展小学生多种学习能力”教学法吸收了两种学习观的合理成分。

(一)两种学习观在我国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长期以来,认知主义学习观对我国课堂教学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认知主义学习观重视理性,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强调学习认识过程,表现在课堂教学上的特点为:①重视认识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②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准确、规范,注意具有广泛适应性的规律。③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拥有绝对的权威,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④重视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知识为主的考试环节,以掌握知识多少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但是认知主义学习观缺少对学生学习动机和需要的注意。

环顾我们所熟悉的各种教学理论,诸如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凯洛夫的教学理论、皮亚杰的认识论、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布鲁姆的掌握学习论等,可以看出认知主义学习观对我国的课堂教学产生过并且仍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然而,从世界范围来看,认知主义派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受到了各种挑战,其典型代表之一就是人本主义学习观。

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动机和意义学习。以人本主义学习观指导的课堂教学其特征应该是:①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教师要提供各种外在条件,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教学效果。②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③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懂得怎样学习,学会自我评价。④在课堂教学中,要十分注意情感的重要性,使认知因素、情感因素、体验性因素相互作用,产生优良效果。人本主义学习观在我国课堂教学中运用还很不完善、很不深入、还未形成完整的模式,但是其学习观是具有建设意义的。把认知主义学习观和人本主义学习观有机的结合起来,应成为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

(二)“发展小学生多种学习能力”学习法有利于落实四个结合,是两种学习观有机结合的有益尝试。

四个结合符合汉字的认识和学习规律,在课堂上创造了较好的语言环境,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个结合,强调学生要手脑并用,充分发挥了汉字复脑文字学习的功能,使左右脑得到均衡发展,十分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

儿童识字教育范文篇8

《三字经》自问世七百余年来一直是儿童启蒙的必读之书,其编写甚为精彩,内容引经据典,涵盖了四书五经、三纲五常等等。书中备述做人之道、为学次第,涉及自然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多姿多彩。依据文意可以将全书分为六大部分。一,人性教育篇,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二,伦理道德篇,从“为人子,方少时”到“首孝弟,次见闻”;三,名物常识篇,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不同”;四,习学次第篇,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五,历史更迭篇,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六,劝学篇,从“口而诵”到文尾“戒指哉,易勉力”。这六部分中心思想虽不同,但却贯穿着“教之道,贵以专”这条主线,突出教育儿童求学、立志,走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集中反映了儒家的人生义旨。除了作为集中的儿童识字课本外,《三字经》又担负起对儿童进行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任务,其中名物常识篇、习学次第篇和历史更迭篇都是属于知识教育的范畴,所占比重比较大。思想教育除三纲五常外,更多的是在进行勉励读书、为人处事的教育。识字、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以丰富的内容、不朽的精神流传至今,可以说是一部“千古奇书”。

2《三字经》的特色

《三字经》诞世以来历代学者对其修订推广,不仅在汉族广为学习,还被翻译为满文、藏文、蒙古语等多种版本,并先后传入日本、欧洲,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由此可见,该书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这与其特色密不可分。

2.1从教育目的角度分析

中国古代蒙养教育的目的是“蒙以养正”。养正,培养正气。蒙以养正,指对儿童的培养应端正其思想品德,这表明了我国古代童蒙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从儿童时期起,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教育,使他们得到良好的陶冶,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品德。古代给予童蒙教育以极大关注,许多大家都认识到儿童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如南北朝的颜之推有过一段经典的论述“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之为则为,使之止则止”。南宋朱熹认为小学阶段(8~15岁)的教育是打基础阶段,将之比喻为“打坯模”阶段,打好圣贤坯墣至关重要,大学阶段才可以在次阶段上加工打磨,便可以成为圣贤之上。无论如何重视幼童阶段的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良好品德的形成,即“养正”。北宋张载提出了明确的“蒙以养正”的德育思想。“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不懂事的孩子,二是指事情的未发状态,即儿童在尚不懂事之前或错误价值观念未萌发之时,对其进行恰当教育,培养优良品格。成书于理学盛行的背景下的《三字经》,儒家气息浓重,“善”、“孝”、“礼”、“仁”、“勤”等思想在书中尽显,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美德,事实证明而儒家两千年的道德教育是很成功的,这些思想都深植人心。《三字经》在进行识字和文化教育的时候,始终伴随着道德教育,这是其灵魂所在。教会儿童做人处事,勤奋刻苦,其目的定位是符合社会和个人需要的。例如在书中的第四部分关于学习内容,提及的经籍蕴含的德育思想都是为它的根本目的服务的。在第一和第六部分更是通过例子来凸显出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今天我们更多地将《三字经》道德类读本,在德育的统帅下,辅之以智育和美育,把人们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价值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善”突显出来,意在作为人们道德规范的第一标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也极有价值。以德育为先的教育目的的确定,再确定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水到渠成。

2.2从语言特色角度进行评析

周谷城说:“有的蒙学书能够长久流行,为社会长期接受,在传授基础知识,进行道德教育方面,采用易于上口记忆的形式等方面,确实有长处和优势……仅仅在这一点上,既有其文化价值又有教育是价值。”《三字经》在语言方面的特点也是其成功的一大法宝。

2.2.1文字浅显易懂,语言精练

书中所选文字在当时都是一些很常见的字词,放在今天的阅读教材中大部分也是常用字,而且语句简洁明了,有些近乎口语。如“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浅显的文字使内容通俗易懂,适合各个层级的人们使用。此外《三字经》语言精练,不管哪个版本的差别并不大,全书1200多字就涵盖了六个方面,篇幅短小,内容丰富。其中第四部分200余字就把四书的作者、内容,六经的传注以及有代表性的国学典籍讲清楚了。第五部分用400余字讲述了古代朝代更替、帝王兴衰、历史巨变,几千年的历史做了准确概括,这种口诀式的启蒙方式对历史知识的普及具有良好的效果。

2.2.2句式整齐,便于诵读

《三字经》因三字一句而得名,这种三言得结构形式短小活泼,易于朗读,且隔句押韵,非常带有节奏感,声调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孩子们自然是喜闻乐见,非常利于在民间口耳相传,具有语言上的美感。所以即便在蒙学式微的背景下,《三字经》却依然能够传承至今。

2.3从学习方法角度进行分析

2.3.1读书、识字

宋代蒙学十分重视对儿童进行严格的知识训练,强调基础对儿童今后发展的重大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求儿童在“读”字上下狠功夫。据记载读一本《三字经》约半年时间,除了熟读成诵之外,还要求对基本字词的掌握,即识字在先,然后在进行读写最后是作文。区区一千余字的小册子需要半年时间,可见要求严格。当然在读法上也有要求,程端礼在《程氏家塾都市分年日程》中明确指出要“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主张,在读书的时候必须高声诵读,字字响亮,对所读内容“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直到熟读成诵。这种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遵循了儿童智力的发展特点,即多记性少悟性,符合儿童语文学习规律。显然是合理的。此外宋代蒙学还严格要求儿童良好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的培养。读书时书桌整洁、爱护书本、身体端正,这些都为后代所继承。

2.3.2重视教育规律,激发求知欲

《三字经》对读书的顺序做了清晰的梳理“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经既明,方读子→孝经通,读诸史”,古人遵循这条读书顺序,一本书一本书按次序踏踏实实啃下来,背下来,再经过塾师的“开讲”、自我的领悟,日积月累而逐渐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蕴。这些书目的安排是按程度深浅排列的,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扎扎实实地学习后再循序渐进地前进,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三字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其内容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切于实用,以典型人物、历史故事为切入点来进行。内容趣味性和强,其中不乏忠孝勤奋的故事,让学习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既通俗又有趣。在谈及大自然时列举的水陆草木、飞禽走兽、六谷六畜均能贴近生活,是孩子们看的见摸的着的,符合儿童形象思维的要求。在谈到算数、学会认字时,写到“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将数字顺序的推进和识字由少到多的巧妙结合起来。通过对《三字经》上述三方面的研析,可以找到很多有价值的地方,对今天的小学语文教学也有所启示。在今天的“读经教育”的争议中,有学者力证这些蒙学读本不能“蒙以养正”,甚至毒害匪浅。笔者在这里所讲的启示不是意在把《三字经》还原到今天的课堂内外或教材编写,这是不现实的。所意在于抽象到教育目的,具体到学习内容,细化到学习方法等层面。

3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语文是一门课程,更是贯穿于生活、学习各阶段的一种应用手段。“语”指口头语言,“文”指书面语言,口语和书面语就构成了语文最基本的要素,能力、感情和方法等都建立在这两个因素之上。

3.1语文教学的基础——识字教育

古人把识字作为开端,识字量定为二千左右,这是长期教学实践得出的结果,然后再进行读书写字,并同时扩大识字量。读完《三字经》显然不够量,仍要读《百家姓》和《千字文》,三本书一年多读完识字量就可以达到2000,效率极高。新课标规定小学三、四年级须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会写1600个,却用时四年,无论是数量上还是效率上都较低。今天的小学生虽然有很多校内外的知识和技能要学习,但是他们的学习条件和学习能力有很大提升,识字是进行学科学习的基础,我们应该提高小学识字率。今天有一系列的提高识字率的教学实验,能较好的实现高效快速识字教学的目标,为阅读打下基础。小学语文学习中拼音学习在低年级很重要,但是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既无形象可言,也无兴趣,在短暂的新鲜感之后可能是对拼音的厌恶。识字的方法很多,不同版本的教材也对古代韵语形式进行了借鉴,效果正在被验证中。小学识字量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小学低年级主导学习任务之一就是识字,识字的效率应提高,一线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开展识字教学,扎实打好基本功,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

3.2小学语文学习方法——读、写结合

蒙学强调读诵,《三字经》亦符合这一要求。儿童的理解力低,大多靠一遍一遍的复述、朗读来记忆,这个时期儿童的记忆力是极好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记忆力是从零岁开始,一至三岁有显著发展,三岁至六岁进展更为迅速,六岁至十三岁,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期,至十三岁为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制高点,二十岁以后,心境稍微不平衡,便有减退的可能。小学阶段是记忆发展的关键期,若错过这一时期,效果很难如人意,进行补偿也会付出更大代价。今天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例如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问题教学等,课堂气氛是轻松了很多,但是孩子们究竟学到了多少有用的知识,基础教育的“基础”打的有多牢固,不可知否。在陶冶心灵,交流感情的同时,口语、发音、识字、记忆等这些基本技能决不能忽略。现在儿童随大流发音,发音不标准,阅读能力差,小学过后很多内容早就忘记了,成人更是有类似的情况。读不仅可以加强记忆,培养语感,更能引导学生感悟汉语之美,感受正确而自如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快乐,建立与母语的血肉联系,将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根扎在心灵的深处,并在此基础上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熟读成诵并不是一种负担或强求,这个时就要训练孩子的记忆力,记住了以后长大了也会有印象,甚至可以脱口而出。此外,写字也很重要,从基本笔画、基本字形和基本结构练起,为书面语的应用打好基础。读和写结合,不仅可以加快认字,更是对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

3.3语文教学的核心——教学目标

儿童识字教育范文篇9

我一直认为,教学领域的发展同其他科学领域的发展一样,是永无止境的,通过研讨,可以提高我的认识,更好地指导识字教学的实践,推动识字教学的不断发展。

为了论述的方便,先谈一下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概念。

随课文分散识字最突出的特征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现在有的老师对什么是集中识字,什么是分散识字,认识上有些模糊。把一篇课文中的生字提出来先教就以为是集中识字,而提到分散识字,就以为要学生识的每一个字都必须在课文中出现,随课文教学。这是一种误解。分散识字之前,同样要教汉语拼音,要教看图拼音识字,要学若干短语、句子,但以后的大量识字任务是分散在一篇篇课文中,通过教学课文使学生掌握汉字的。就像现在三年级以上的语文教材,都是一篇一篇的课文,没有单独的识字教材。至于一篇课文中的生字词,是集中先教,还是部分先教,还是边学课文边教……那是分散识字中的具体技巧处理问题。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作《字词的出现、讲解和巩固》(原载《江苏教育》1960年第4期,《斯霞教育文集》第20页)归纳了4种字词的出现方式:按照课文内容顺次出现字词;课文中占主要地位的生字词先出现;结合讲读提出字词;在理解课文内容以后再提出生字。这就是说,随课文分散识字注重研究生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地位,也要充分考虑学生是否便于学,是否学有兴趣,并且教学生字时要分析笔画、笔顺、字形、结构,进行听说读写的各种训练等等。随课文分散识字运用得好,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读说写紧密结合,可以提高识字的数量和质量,使学生切实掌握语文这个基础工具。

下面谈几个观点。

一、识字教学要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

识字教学的对象是学龄初期的儿童,他们只有6—7岁。心理学研究证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好动、爱玩,不能长时间专注某一事物,喜欢接触形象的具体的有趣的东西,记忆力比较强,但易记也易忘……即使是那些“神童”,也同样是通过与他们的心理特征相适应的内容和方法而获得知识,产生兴趣的。

我们教6—7岁儿童识字,切不可忽略这一普遍的规律性的特点。识字教学要从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为儿童接受新知识提供方便。比如,识字教学的内容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教学形式要生动活泼,教学难点要分散,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使儿童喜闻乐见,易于接受,易于记忆。如汉语拼音,是一个个毫无意义可言的表音符号。死记硬背固然也能让儿童掌握,但耗时多精神压力大,不可取。教材的编者为此在不断地加以改进,为汉语拼音字母设计出了越来越便于教学的图像。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内容再加上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用较短的教学时间(如两周多一点)使儿童学会声、韵、调及拼音方法,会临写。以后在汉字教学中不断运用,反复重现,学生就能熟练掌握乃至终身受用。但如果在以后的教学中不善于运用汉语拼音,初期即使记得滚瓜烂熟后来也会回生、遗忘。

识字教材同样如此,内容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字形要由简单到复杂,要配上色彩鲜艳的图画,儿童就乐意学。汉字中几十、上百的独体字,字形简单,又有独立的意义,便于用图形表达字义,有不少独体字还是以后学合体字的组成部分,看图识字便应运而生,经久不衰。低年级的课文,句子宜短,篇幅宜小,要有点故事性、趣味性,读起来琅琅上口,再配上插图,图文并茂,就能吸引儿童。

教材内容符合儿童认识规律,只是提供了学习的条件。教材要靠教师去贯彻实施。如果教学中不遵循儿童认识规律,仍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儿童学习积极性。如机械地读、抄、写,儿童从精神到肉体都会感到疲倦、厌烦,影响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因此,越是在低年级,越是在学龄初期,越要讲究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越要善于组织儿童学习,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要根据教材和儿童的实际,尽可能地采用实物、标本、模型、图画、幻灯片、录音、动作、表情或语言描绘等手段,把生字词的第一印象深深印在儿童的脑海里;还要引导儿童的眼、耳、鼻、舌、手等感官参与获得新知识的活动,瞧一瞧,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做一做,有时候远远胜过单纯的听、记、背。因为这样做,强化了汉字音形义的联系,符合儿童爱动、好奇,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事物等心理特点,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识字教学要教给儿童识字方法,提高智力,增强能力

识字教学是儿童学习文化、掌握知识的奠基工程,是为使我们的学生将来都能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而进行的关键工作。识字教学决不是低层次的简单劳作——仅仅教儿童孤立地识字。识字教学应“刺激儿童心智的发展”,教儿童学会自觉地去识字。

1识字教学要教给儿童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

大家知道,汉字有其自身的特点、规律。汉字本身不能表音,故教好汉语拼音,使儿童有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的能力,是识字能力中基本的一条。汉字是方块字,有其结构规律、书写规则。无论哪种识字方法,都要使儿童具有分析字形的能力,正确书写的能力。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使用时不能同音替代,而汉字中同音不同形、义的字特别多,掌握了411个音节,可以读出成千上万的汉字,但成千上万的字各有不同的形和义。汉字还有一字多义的特点,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字义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查字典的能力是学生自觉识字的关键,有了这种能力,字的音形义某一方面不清楚,都可分别通过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难字查字法等获得解决。这些识字的方法和应有的能力,是通过教学活动逐步教给儿童,从而形成他们识字的能力。如果只靠教师一遍遍反复讲解、交代,让学生死记硬背,是不能形成学生识字能力的。

2识字教学要开启儿童心扉,发展智力。

这既是思想上要充分认识的问题,又是在方法上要具体渗透的问题。有时,只看到眼前短期的效益,忽略了长远的发展的需要;有时,犯了顾此失彼的毛病,抓了识字,忘了和听说读写的联系;教给了方法,忽略了经常性的训练,结果方法不熟练,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也成了空话。我遇到过一个孩子,入学前已认识了五六百个汉字,但后来在写话、作文中并未见得比原先未识字的学生强。因为家长在教这个孩子识字时未和发展其认识事物的能力一致起来,识字和听说读写也没有相互配合好。这个例子说明认识的字不一定都能正确理解,而只有理解了的才算真正认识。我的体会是,在识字教学的步骤、环节上,尽可以有主有次、有重有轻,但思想上却不可存“单打一”的想法。在教给识字方法的同时,要重视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时,切不可忘记还负有培养识字能力的任务。我一直认为,真正达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学会运用,才是识了字。识字教学就要在这方面下功夫。衡量识字教学质量也要从听说读写几方面考察。

在识字教学中,学用结合是开启儿童心扉的好办法。识了字就要用。用多了,用熟了,就能“生巧”。这个“巧”,就是智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识字和听说读写应是一体,不能人为地把他们分割开来。听说读写就是把识的字付诸应用。可以这样说:谁学用结合得好,结合得早,谁就在发展智力上占了优势。在低年级,以语言训练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结合起来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学用结合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紧扣儿童知识基础、思想水平和生活实际需要,教师有意识有步骤地示范、引导,如把要告诉学生的话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读并按要求去做;鼓励学生自己写姓名,辨认同学姓名;识路牌、看商店名称;记班级日志,记种植情况、作物生长情况;给家里的器具贴上自己写的名称,提倡有事给老师写条子……这些措施可让学生和字词反复见面,体会到识了字用处大,进而提高识字、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性、自觉性。教师要善于捕捉各种机会,不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要及时树立一个个通过努力学生达得到的目标,要热情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熟练掌握知识是学用结合的必要条件,而学用结合又能促使学生进一步牢固掌握知识。教学过程中经常性地抓新旧知识的联系,抓字词句的联系,组织多样化的有意义的字词句练习,是熟练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这些,都要安排得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精神振奋,这样才有助于智力发展。

三、识字教学要着眼于减轻学生负担,促使身心健康发展

减轻负担,提高质量,是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难题。小学教学的研究、改革同样不能避开这个难题。迟至今日,一年级小学生负担过重的呼声仍不断于耳。一上小学,孩子回家就要读呀,背呀,写呀,忙个不停。课业负担重了,影响到身心健康,影响到个性发展。孩子从小觉得读书苦,总不是好现象吧!学生如果能在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获得好成绩,岂不更理想?因此我以为研究识字教学既要提高质量,又要着眼于减轻负担,要把这两者统一起来。1958年我接受学制改革任务时,领导交代很明确:儿童的思想品德要和平时一样抓,学制缩短一年,不能加班加点,不能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我们学校甚至规定抄写生字不超过五遍。我牢牢记住这些要求,通过认真备课,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各种方法使儿童爱学、易学。课堂上的“文章”做好了,学多、学快、学好才有了保证,有了基础,避免了加班加点、加重儿童负担的做法。去年12月,58届学生从各地赶回南京,回忆小学生活时说:当年我们学得很轻松,很愉快,小学阶段是最快乐的时候,可现在我们的孩子学习负担比我们当年重得多,不知为什么。这真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

我主张识字数量不要太多。一些暂时难认、难理解的字词不必硬灌给儿童,以后他们有了相当的知识基础就不难掌握。这有利于减轻负担,也有利于智力发展,还有利于常规训练。皮亚杰说:过早地教给学生一些他自己日后能够发现的东西,会使他不能有所创造,结果也不能对这东西有真正的理解。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四、识字教学要把握要求,明确目标

儿童识字教育范文篇10

一、探索识字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当前,识字教学从识字的心理过程与程序以及方法都在进行着研究与探索。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要求“边读书,边识字”,不在讲读课前专设识字环节。强调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识字教学分三步骤,即:读书中学习字音;理解课文中解决字义;全面理解课文后分析字形。(课文全部注音。有利于低年级学生巩固直呼音节的教学成果与独立阅读课文)。

小语大纲要求识字要做到四个结合,1.把字的音、义、形结合起来;2.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3.把识字和听说读写结合起来;4.把识字和写字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改进识字方法,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和实物,联系生活实际,在语言训练中反复运用,并认识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识字,要求学生掌握字的音、义、形,就必须把识字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掌握规律,逐步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在识字教学中,汉语拼音、笔画笔顺和偏旁部首、基本字、查字典是四大基础。学生有了直呼音节的能力,就能读准字音,掌握了汉字的笔画、笔顺和偏旁部首,又认识了一批构字率极强的基本字,就有了独立分析字形的能力,进而学会了使用工具书,就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也就是说,学生具备了以上四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就能识记、理解字的音、义、形,也就有了独立识字的能力。掌握规律性的知识,有利于儿童学习迁移,提高识字的效果。

二、发展学生能力,分层明确任务。

各年级儿童的识字形象记忆特点是:就识字的音、义、形三要素相对而言,义最难,音其次,形更次。而年级愈低,字形因笔画多少和结构的复杂性,使字形成为低年级学生的学习难点。各年级按年段分层要求,均体现了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过程。

三、在识字中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

1.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教材强调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我们在实验过程中突出四个结合,“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读书为主”是我们的指导思想。以义务教育全日制小语大纲为依据,博采众家之长,用可操作的教学方法和系列有序的教具,不断改进教法,研究学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生动活泼的语言环境,把识字与听说读写等基本功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识字和语文综合能力得以明显提高。

2.教具与学具和设计

按低、中、高三段分别使用五种系列教具,每种教具配合学生使用多功能练习本,以便在课堂操作中使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学习同步进行。

3.教学基本模式

教无定法,但教学中必须有法可依。这是语文教学的规律与实践结果所证明了的。长期以来,识字教学的方法虽不断改进,但缺少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教具与学具的系列辅助手段。我们根据各段的不同要求及教材的特点,从总体上规划了教具的配套使用和教学基本模式。

低段:低年级教材的突出特点是:在阅读中的识字、学词,进行语言训练。以看图归类识字为例:

(一)观察图,看拼音,思考:有几幅图?每幅图上有什么?每行有什么特点?(按事物归类,进行词句训练。结合“正音”,“讲义”。)

(二)词语中哪些是生字?(多功能教具出示:音序、音节、部首、结构、组词。进行分步训练。)哪些生字不好记?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的?(动脑思考,启发用不同的方法记忆。)

(三)重点学习一组后,总结学法,进行知识迁移,指导运用。

(四)提出操作程序,课堂练习。

中段:中年级的训练项目以段的训练为重点。识字教学从时间上讲,占用得较少,从理解上讲,要更多的体现独立性。以讲读课为例:(最后一教时)

(一)指导读书,总结性提问。

(二)信息反馈,巩固字音、字义。

(三)从文中找出生字所在的词句。

(四)自学生字,查字典。

(五)出示多功能教具,汇报自学情况。进行矫正。

高段:教学重点是篇的训练。在生字的学习上完全体现学生的独立性。多功能教具可用于预习、复习和查字典。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了识字教学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突出各年级的不同训练重点。严格地、扎实地进行了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发展了思维与语言,调动多种感官使用配套教具。做到了识字教学有序,讲求实效,体现了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系统性和渐进性。

四、“发展小学生多种学习能力”实验的先进性

1.汉字是复脑文字,科学的学习汉字有利于儿童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1995年召开的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副理事长顾黄初教授对语文教育理论工作者提出了面临世纪之交的五项工作要求。其中第二项就是:要进一步研究汉字、汉语、汉文的特点和学习规律,设计出可以操作的教育教学方案。

1982年,英国著名学科杂志《自然》曾发表过一篇轰动世界的文章。专家们对英、美、法、德、日五国儿童进行智商测查。欧美四国儿童智商平均为100。唯独日本儿童智商平均达111,原因何在?说法很多,最终结论是:日本儿童学习了汉字。日本教育学博士石井勋教授经过多年研究和测查,发现日本儿童6岁入学时,没学过汉字的,智商也是100;5岁开始学汉字,6岁入小学,智商可达110;4岁开始学两年汉字,智商可达120;3岁开始学3年汉字,智商可达125—130。为什么学习汉字有利于儿童智商的提高?学者指出:拼音文字主要是音码在大脑左半球上发生作用,可称为单脑文字;而汉字是形码、音码、意码在大脑左、右两半球上同时起作用,可称为复脑文字。可见学习汉字这种复脑文字,有利于儿童智商的提高。

是否学习了汉字就一定可以提高儿童的智商呢?我们认为,如果学习方法不科学,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现在各校都能见到的学习困难者就是证明。

在探究汉字学习方法时,考查人的大脑的活动功能是必要的。人大脑的左半球主要从事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工作,而诸如感觉、体验、想象等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主要在大脑的右半球进行。我国现有的教学方法,尤其是数、理、化等科目,主要只训练了学生大脑的左半球。然而,人类的实践表明,科学上的任何发现和发明,都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的产物。所以,学校教育既要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能力,又要训练他们的感觉、体验、想象等形象思维能力,我们称此为全脑学习法。在全脑学习法中,应有意识、有计划地使左脑、右脑协同活动,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掌握形象思维学是全脑学习的核心。钱学森教授曾指出:掌握形象思维学将掀起新的技术革命。

因此,我们在复脑文字——汉字的教学中提出了“发展小学生多种学习能力”教学法,在实施“发展小学生多种学习能力”教学法时,学生不论在课上还是课下都能做到四个结合,这四个结合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学生在其中增强了感性的、形象的思维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左、右脑均衡发展,也充分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对提高儿童的素质将有深远的意义。

2.“发展小学生多种学习能力”教学法吸收了两种学习观的合理成分。

(一)两种学习观在我国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长期以来,认知主义学习观对我国课堂教学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认知主义学习观重视理性,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强调学习认识过程,表现在课堂教学上的特点为:①重视认识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②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准确、规范,注意具有广泛适应性的规律。③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拥有绝对的权威,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④重视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知识为主的考试环节,以掌握知识多少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但是认知主义学习观缺少对学生学习动机和需要的注意。

环顾我们所熟悉的各种教学理论,诸如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凯洛夫的教学理论、皮亚杰的认识论、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布鲁姆的掌握学习论等,可以看出认知主义学习观对我国的课堂教学产生过并且仍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然而,从世界范围来看,认知主义派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受到了各种挑战,其典型代表之一就是人本主义学习观。

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动机和意义学习。以人本主义学习观指导的课堂教学其特征应该是:①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教师要提供各种外在条件,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教学效果。②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③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懂得怎样学习,学会自我评价。④在课堂教学中,要十分注意情感的重要性,使认知因素、情感因素、体验性因素相互作用,产生优良效果。人本主义学习观在我国课堂教学中运用还很不完善、很不深入、还未形成完整的模式,但是其学习观是具有建设意义的。把认知主义学习观和人本主义学习观有机的结合起来,应成为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

(二)“发展小学生多种学习能力”学习法有利于落实四个结合,是两种学习观有机结合的有益尝试。

四个结合符合汉字的认识和学习规律,在课堂上创造了较好的语言环境,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个结合,强调学生要手脑并用,充分发挥了汉字复脑文字学习的功能,使左右脑得到均衡发展,十分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