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11-08 17:13:59

儿童绘画教育

儿童绘画教育范文篇1

1.绘画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具有很多的未知性,他们思维敏捷,正是接受系统绘画美术教育的关键期。绘画能够让儿童进入到想象的天堂,能够促进他们感情领域和创造能力的发展。通过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有效地指导儿童绘画,让他们一点一滴成长,由开始的胡乱涂鸦,到后面的应付自如的绘画,进而有效地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2.绘画陶冶儿童的高尚情操。

儿童绘画对培养孩子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德会有较佳的促进作用。孩子们充满求知欲、好奇和生机,他们愿意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但是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他们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较为有限,而通过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有效地指导儿童绘画,能够让他们在绘画中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健全他们完整的人格,还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3.绘画培养儿童坚强的意志。

儿童要学好绘画,那么就需要始终发扬坚持不懈的精神。美术有别于语言艺术的文学、听觉艺术的音乐,它是一门具有物质性、静态性、可视性、造型性的艺术,它需要儿童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去体验其中的奥妙,去感受过程。儿童在处于生长发育期,他们会有叛逆、好动、注意力分散的天性,而通过绘画活动能够让他们去收获喜悦、感受快乐,让他们有足够的自信心去迎接挑战,这无疑能够培养儿童坚强的意志。

4.绘画促进儿童智力的健康发展

儿童期是智力发展的最好时期,也是他们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时期。智力主要包括了创造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感受力等,其中核心部分是创造力和思维力。创造力,既能够培养儿童创造美、欣赏美、感受绘画、表现美、理解美的能力,还能够开启儿童智力、陶冶儿童情操,使得儿童对于美的理解进一步提高,促进儿童智力的健康发展,这也是美育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群众文化活动中如何开展儿童绘画工作

1.定期举办群众文化艺术节少儿美术大赛

群众文化组织应该多鼓励少年儿童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感受群众文化氛围,展示儿童自信、快乐和健康的一面。应该定期组织举办少儿美术大赛,让儿童用自己喜欢的语言描述自己的事、表达自己的情感、成就自己的作品。透过孩子们的画笔,能够让我们看到孩子们用充满童趣的目光发现和观察美丽事物,在画纸上尽情描绘他们心目中的美好生活和精彩、美丽的世界。

2.用心血去洞察儿童的内心世界

如果我们能够对孩子们的努力大加赞赏,那么他们往往就会带着满足感和喜悦感去学习绘画;如果我们能够将绘画课程上的活泼、轻松,用心血去洞察儿童的内心世界,那么儿童就会有更多的兴趣来投入到儿童绘画中,实现良性循环。

3.定期举办儿童绘画培训班

儿童绘画教育范文篇2

自此,米罗整日郁郁寡欢,经历精神疾病之后,父亲不再寄望他做金饰品贸易,米罗便重新开始了他的艺术之路。作为超现实主义的一员,米罗的一生并没有像达利、毕加索等其他艺术家一样狂放不羁、离经叛道。他一反“天才必放荡”的惯例,一直沉默、宁静,只是持续地努力,不断地创作。他自己也不想去给他的艺术生涯加以神秘化,让他带上公众所喜欢的魔力。

米罗是一位多才多艺且多产的画家,画风多变,然而童心是他作品永恒的语言。他用自己的童心表达了无数的“夜晚”,很多人也把夜作为米罗的象征,神秘夜晚中的鸟、女人、星星等。米罗知道欣赏夜晚,他热爱可望而不可即的星星,与星星神乎其神地融为了一体,并把梦幻夜晚中的自由、清新和率真、幽默的童趣赏赐给我们。欣赏米罗的绘画,会发现米罗的绘画很像儿童画,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快乐,因为在他一生的90个春秋里,米罗从未走出童年。米罗不单单用儿童画中的象征性符号来作画,还用儿童般的鲜艳色彩及超脱现实的想象来描画他心中的西班牙。作画时,米罗将自己多年的经验融入点、线、面中,直到最终和他的天真融合为止。米罗的艺术体现了他对现实的超越,也引发了社会对美术教育不同的看法,很多人小时候就接受美术学习,可仍有一大批人提起笔来就说“我不会画画”,那是因为我们从幼儿时期接受的就是模仿性的绘画训练,这种训练不仅来自学校的老师,也归功于家长。很多家长,都被一个“病毒”感染着,那就是画得越像就越好。他们把美术当成一种技能,画得像才是学得有成绩。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训练常常是被模仿性绘画完全扼杀了。儿童有很多心灵上的感知、情感的表达和主观意识的观察。

小孩子观察一个事物并不是照相机式的观察。一根线条,在成人眼中是再平常不过的,但在孩子的眼里,有时却是一个世界,一个动人的故事,也可能是妈妈的手臂和每天放学回家的公路,这就是儿童的诗意世界。儿童在绘画的时候,成人不应该干扰他们,因为他沉醉在自己童年的梦想里,那是他生命最重要的时刻。成人在面对米罗的绘画作品时,常常会利用他们积累的知识从构图、色彩等方面分析米罗的绘画。但米罗基金会指出,在欣赏米罗的作品时,孩子比大人更能看懂米罗的画,儿童对米罗的画的理解也是更加贴近,因为米罗是用童真在画画。在思维世界中,成人是理性的、逻辑的,成人的很多思考是被客体所束缚的,而孩子的思维是感性的、自由的,孩子的头脑不是1+1=2的模式。儿童常常将经验自由转化为具有独创性的视觉解释,所展现的并非是写实情景。我们常说“大人者不是其赤子之心”,意思是长大后有人获得了博士学位,有人成了精英阶层,这叫大人。可是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是希望我们不要失去孩提时的天真、单纯,不要失去一颗童心,如果大人失去了他的初衷,那么成人世界的理性并非是完整的。因为,拥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并不证明我们有创造力,创造力是类似孩子的单纯,米罗的画使他永远保有赤子之心,始终保存孩子的天真和纯洁,他永远在画自己童真的世界,他在他的世界里画出了满天的星辰。米罗本人就是个梦,如他所讲述的那样:“睡着的时候从来不会做梦,只有醒着的时候才做”。

米罗的绘画带给我们非常重要的影响,不仅是画作本身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他的“童心”常帮助我们穿过成人的功利观念,删除脑海中的偏见,找回孩子时的快乐的起点。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教师和家长应该尊重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保护儿童天真烂漫的直觉表达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因为在美的世界里,成人常常是输给孩子的。

作者:刘磊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儿童绘画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拓展儿童

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儿童美术教育更是受到教育界和广大家长的重视。如何正确地进行儿童美术教育和实践,并从整体的角度进行综合延伸,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儿童美术教育及方法探讨

笔者认为,儿童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职业教育,也不是专门传授绘画技艺的教育,更不是仅仅以培养画家为目的的教育。儿童美术教育是提升儿童整体素质的教育,是对儿童的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进行的综合教育。让儿童参加美术活动并不是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只是手段和方法。儿童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儿童对文字、语言等还不能熟练掌握时,教师可以让儿童借助美术表现并抒发自己的意念和情感。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更在画外,也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强美术教育,能够陶冶儿童的情感和情操,培养他们的人格,使其具有美的灵魂,成为更完善的人。儿童美术教育还可以使儿童获得内心的平静,保持稳定情绪。儿童大都活泼好动,其通过绘画可以发泄情感,缓解紧张情绪,使心情更加平静、愉悦。儿童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儿童坚韧的性格,让儿童有追求的目标,使他们有上进心和自信心;还可以锻炼儿童的耐心、毅力,使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不被成功和失败的情绪左右,培养儿童积极探索的精神。绘画可以体现儿童的认知能力,反映儿童的情感、审美趣味和人格素养。教师不仅要向儿童传授绘画技巧,还要引导他们学会自己创作。儿童通过绘画把脑海中的意象、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描绘出来,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儿童的绘画能力是按照一定的轨迹发展的,每名儿童的绘画能力发展虽然有快有慢,但发展的次序不会颠倒。刚开始学习绘画时,他们只能画一些没有形象的线,渐渐开始有意识地表现事物,这时还看不出他们表现的具体形象;接着发展为用象征符号表达意念,进而能创造个性化的绘画语言表达感情,最后能真实地表现物象。

儿童绘画活动可以是儿童进行的游戏,也可以是一种创作活动。儿童画画一般只图自己高兴,并不考虑是否需要画出一幅作品。他们用画宣泄自己的情感,随意画出困扰他们的事情和问题,通过绘画表达他们快乐的心绪。儿童通过绘画宣泄心情,促进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和家长可以把儿童绘画看成了解儿童的窗口,从他们的画中了解他们的认知能力,把握他们的情感、心绪、性格、兴趣和爱好,从而进一步关心和教育儿童健康成长。儿童绘画是其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不论年龄多大的儿童,都应被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人。儿童通过绘画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兴趣。儿童画是儿童在生活中观察、体验、思考生活后表现出来的感受。教师和家长应多给予理解和尊重,不应站在成人的角度、用成人的眼光和尺度衡量儿童的作品,更不要主观干预儿童的创作。绘画反映儿童智力的发展水平。早期绘画教育能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教师和家长及时让儿童接受绘画教育、参加美术活动,对儿童的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1.如何培养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第一,教师和家长要给儿童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绘画环境,使其在游戏中培养对绘画的兴趣。儿童常把绘画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因此,教师和家长要让儿童在轻松、愉快、自由的情绪支配下绘画,不能给他们太大的压力。第二,要培养儿童对绘画的自信心,教师和家长要多鼓励、少指责,提高他们对绘画的兴趣。第三,教师和家长要扩大儿童的视野、开阔儿童的眼界、增长儿童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第四,教师和家长要多让儿童尝试绘画的新材料、新形式,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提高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2.如何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

笔者认为,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教学动机,培养儿童自由创造的能力,使其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儿童的美学意识,提高其审美修养和基本素质。目前,一些机构的儿童美术教育存在误区。以训练美术技能为主的范画教学,使儿童丧失了自我表现的信心,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脱离儿童的生活经验,将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会把美术教育变成单向的技能传授与灌输过程。儿童特有的生理、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有特色,即基于儿童的直观知觉,发展其感观(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培养其美学意识。教师应利用多种手段扩大儿童的生活视野,激发他们对绘画创作的兴趣,培养儿童的视觉造型反应、创造能力和对情感的视觉表达能力。第一,教师在教学内容和结构上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应将造型和色彩作为两大要素,在教材的选择上顺应儿童的年龄特点,选择儿童感兴趣的内容,适合儿童接受,帮助他们提高绘画造型能力。第二,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应以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三方面的训练培养儿童的造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儿童不同的年龄选择不同的教材,当然,教材内容不必做过于严格的划分,有些可穿插进行,但教学要求应根据儿童的年龄差异而有所区别。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发展儿童的个性,避免千篇一律。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记忆、体验、联想、欣赏等手段进行启发式教学,避免用临摹方法,启发儿童运用各种工具进行创造性的表现。教师评定儿童绘画的成绩应以肯定为主,鼓励他们进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儿童兴趣的培养,为儿童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使之心情愉快,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3.如何对儿童绘画进行认识和评价

儿童绘画是人类从事艺术活动的一个特殊阶段,它伴随着儿童成长,反映儿童的天性,体现儿童的思维活动。儿童的心灵纯洁无瑕,他们的绘画不受任何限制,这些使儿童画呈现出特有的稚拙、梦幻甚至荒诞的特点。儿童画与成人的艺术创作从本质上说是不同的,儿童绘画是儿童情绪的自然流露,但受他们绘画能力的局限,是人类的初级艺术创造。儿童绘画的价值不容忽视和贬低。评价儿童画应从儿童的年龄、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独创性、艺术水平等多方面来看:作品是否与儿童的心理发展和绘画能力相符合;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否表现出儿童的感受和天性;作品是否能反映儿童的个性和创造力;作品构图是否饱满;造型与色彩是否大胆、具有美感、充满自信;等等。

二、做好儿童美术教育的拓展

经过科学的教育培训,儿童的审美、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综合素质都得到一定的提高。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拓展美术教育事业。

1.举办展览

举办展览,让儿童有交流展示的机会。展览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专题性的。通过参加展览,儿童可以提升自信心,有了互相借鉴、互相学习的机会,开阔了视野,增进了交流。同时,家长可以通过观展,提高对儿童画的正确认识和了解,进一步推进社会各界对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视和关注,推进事业的发展。

2.出版相关图书

出版儿童的优秀作品,可以让儿童获得成就感和认可感,提升儿童对绘画的兴趣;同时,教师可以总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的发展。出版的图书形式可以是儿童作品的合集,也可以是个别突出儿童的专集。组织专家系统研究美术教育事业,然后出版相关的理论著作。目前,市场上有一些相关出版物,但是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还有一些不足,存在研究课题重复、定量研究少、成果缺乏可信度等问题,并且在社会上没有形成共识和普遍影响力。只有建立科学化、系统化的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体系,才能进一步推进儿童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还要定期召开专题理论研讨会,交流思想,促进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3.组织艺术研学游

美术教育的课堂不应该限于室内,应该是开放的。教师让儿童到大自然中采风、写生,到艺术机构去参观和学习,这些对开阔儿童的眼界、培养他们的创意思维很有益处。艺术研学游可以在国内,也可以在国外,让儿童多接受各种信息的刺激,可以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艺术的情结。

4.创办专门的网站

儿童绘画教育范文篇4

一、儿童绘画心理的正确认识

儿童绘画心理的发展有着他自身的特殊性,它不仅由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所决定,而且儿童绘画的发展状况同样也是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我们只有充分地了解了儿童绘画发展中各个阶段的特性,才能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而去制定相适应的教育方法。在这里我们根据儿童小学阶段的心理发展状况,把儿童绘画心理分成三个阶段,即初级阶段(1-2年级),中组阶段(3-4年级),高级阶段(5-6年级)。首先我们看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儿童由以游戏为主的学习方式,转为以学校正规教育为主的学习生活的开始。在这个阶段,作为教育者所面临的最主要课题,就是如何把儿童在入学前的自由式即兴作画的热情引导到正规学习中去,要达到这一目的,除了教材要适合此阶段儿童的兴趣外,师授课方法要正确得当。因为这个阶段的儿童刚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一方面对这种正规的学习方法感到新鲜好奇,才能得到教师的认可,因而这一时期教师的教学宜以正面鼓励和耐心细致的引导为主,如果因授课方法不当,激不起儿童的学习热情,或是指责过度,无疑将会使他们中断绘画的兴趣,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困难。

儿童在进入三、四年级后,即前面所说的儿童绘画心理的中级阶段。这个阶段被人们称作儿童绘画的转变期或过度期。在这一阶段,他们的绘画水平是不稳定状态。因为这时期的儿童基本上能看出作品的不足,但又不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此时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具备。无法解决诸如物体的结构、比例、色彩等问题,因而作画的兴趣下降,缺乏以前的那种热情和信心,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显然是儿童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度阶段。在这个时期,教师如不注意引导,过度指责,容易导致大批学生对绘画失去信心和兴趣,所以当儿童进入这个时期,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方式,如走出课堂、多增加写生和速写的练习,这对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顺利度过这一时期是很有帮助的。

儿童进入五、六年级,这是儿童绘画心理的高级阶段。在这一时期,儿童在抽象思维方面已得到了很大发展,爱好美术的同学此时热情更高,他们对形体的观察理解能力已有了很大提高,常规教育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样教师就需对这阶段的学生教育要有所区别,除了传授课堂知识,在课外对爱好美术的学生要系统地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和绘画技巧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写生能力的训练。

二、儿童基本绘画技能的培养

儿童绘画中最基本的技能主要是临蘑写生、速写和默写四个方面,这是提高儿童绘画水平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将儿童由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的最理想途径,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能,才能使儿童的绘画表现得更轻松而得心应手。

临摹:临摹对儿童阶段的学习来说,是一个重要途径。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很注重临摹的学习。临摹要注意学习对象,低年级适于临摹简单的,线条单纯,色彩明快,令他们感兴趣的图画,可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发挥,以丰富画面内容。这既可增加他们的兴趣,也可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到中高年级,可根据儿童实际绘画能力提供给他们一些静物或风景作品,但要注意一点,临摹只是辅助学习方法,要掌握好绘画的技能,重要的还是造型能力的训练。

写生:写生是面对着实物进行的绘画,因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锻炼学生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锻炼眼、手的协调能力,经过长期有目的的写生练习,学生便能建立起正确感知物体形态、结构、比例、色彩、空间等概念,作为教师要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阶段性要求,在写生练习时要引导他们观察、分析和表现,切不可用同一种模式去要求他们。

儿童绘画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左江花山岩画;艺术价值;儿童美术教育

一、儿童美术教育概况

儿童绘画学习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七个阶段:涂鸦期(1.5到3岁)、象征期(3到5岁)、意象期前期(5到7岁)、意象期后期(7到9岁)、萌生写实期(9到11岁)、推理写实期(11到13岁)和仿成人写实期(13到15岁)。即使绘画能力超常的儿童也要经历以上几个阶段,只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是完全对应。儿童美术教育应注重儿童美术学习能力发展的规律,根据儿童美术学习的需求和各个阶段的特点,开发其美术能力,包括对绘画的兴趣、想象力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不能以成人美术创作活动的标准要求儿童,挫伤其对于绘画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往的儿童美术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较少地注重学生学习绘画的阶段特征,忽视其绘画的真实需求;对儿童的想象力、学习兴趣、创造力等引导和培养不足;等等。绘画对于儿童是一种娱乐活动,教师应注重儿童绘画兴趣的培养和想象力的提升。儿童的绘画学习是一个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是一种与世界互动的过程。儿童绘画是儿童自然天性的一种反映,是儿童对故事的一种图画式语言,反映了儿童的思维活动和思想感情。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儿童绘画教育,保持交流和研究,教师和父母要注重这种交流,给予儿童积极的回应,而不是批评、忽视和指责。

二、花山岩画在儿童美术教学中的教学价值

花山岩画图案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被认为是骆越先民的涂鸦之作和人类童年时期的作品,其美学价值已经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花山岩画在创作上具有童真、纯朴和想象力,是对现实的一种浪漫的表达。花山岩画中的部分图像符号,可以作为一种美术资源用于儿童美术教学。花山岩画在造型上追求左右对称、比例协调,符合儿童的审美需求。在色彩上,红色是儿童常用的绘画颜色,儿童在认知和绘画表现上,常常将太阳、花朵、衣服、脸蛋等涂上红色,是因为红色是他们最早接触和喜爱的颜色之一。花山岩画图案的红色元素是骆越先民生命意识的体现,与舞动的图案结合,让人感到一种生命的活力。花山岩画的图案形象被广泛运用于城市景观、建筑物、旅游纪念品等装饰。在崇左地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的建筑物中也装饰了大量的花山岩画图案,儿童长期生活在充满花山岩画图像的环境中,随着年龄的增加,对于花山岩画的文化内涵有越来越深入的了解。儿童时期对于花山岩画图案的绘制经验和运用研究,有利于儿童在未来的绘画设计工作中增加文化自信和认同感,从而在绘画创作或者产品设计时潜意识地融入花山岩画的美术元素,提升作品的民族文化元素和特色,花山岩画元素也因此成为地区内绘画和艺术设计的文化之根。在绘画或者设计产品时,借鉴花山岩画的造型、色彩、整体图案、图案组合,或者将图案按照表意的需要重新组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在绘画学习中把握事物的形式和通过形式认识事物的能力。

三、花山岩画在儿童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儿童美术教育不同于成人的美术教育,具有独特性。儿童美术教育要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认知能力、绘画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目标、教学材料的选择处理、教学方法上要有针对性。1.儿童美术教学目标。丰子恺认为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要培养具有芬芳胸怀、圆满人格的人。他认为通过美术教育可以使人用鉴赏自然、鉴赏绘画的眼光鉴赏人生、世界,用美的、和平与爱的情感对待人类,用创作绘画的态度创造生活。丰子恺看到了儿童美术教育对于儿童人格的完善所起的作用。他还强调儿童美术教育应使学生欣赏自然和艺术的美,在艺术欣赏中提升学生的品格和德行。美术教育对于儿童心灵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在早期的儿童启蒙教学中,应重视美术教学,通过美术教学引导儿童观察周围的事物,使其形成自己的观察方式,并通过这种观察方式认识世界,在形式中认识世界。2.儿童美术教学材料的选择处理。儿童美术教学要注重材料的趣味性、生活性。花山岩画图案已经广泛融于人们的生活,儿童在各种建筑物、公园景观、城市装饰中都能够见到花山岩画图像,其生活性得到了普及。如何让花山岩画图案更具有趣味性,适应、满足儿童的认知、审美和心理需求,是儿童美术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花山岩画图像在组合上丰富多样,有些图像组合内容过多和过于繁杂,对于这些图像,应进行适当的处理,才能用于儿童美术教学。首先,通过归纳、概括、简化等方法将这些图像变成特定的符号元素(抽象、半抽象的形象),再运用重复、叠加、装饰、变形等手法,使其具有一定的意义,符合儿童的认知审美心理特征。同时可以提取花山岩画的点、线、面元素,通过点与点、点与线、点与面、线与面、面与面等组合,将变化、对比、对称、重叠、节奏、统一等美术手法进行融合,构成新颖的、有趣的、适合儿童的图案组合。如,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建筑物装饰的花山岩画图案具有针对性,根据儿童的天性特征,岩画图像被处理后显得活泼可爱,受到了孩子的喜爱。园内墙壁上部具有现代意义的组合图像群,是设计者把握了花山岩画的形式特征,通过将这种特征抽象化,对图像进行重新处理和编排组合,使其具有了积极向上的精神。3.儿童美术教学方法。儿童在心理、智力、身体上与成年人的差异,决定了儿童美术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要有针对性。儿童还不太懂得学习的意义,其学习的主要目的更加偏向娱乐功能,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儿童对美术的兴趣尤为重要。除了教学材料外,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注重趣味性,这样才能激发儿童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喜爱,使之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为了激发儿童美术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注重多种学习活动的开展,而不能依赖于某一种教学手段。在花山岩画图像的儿童美术教学过程中,除了绘画课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手工课、剪纸课或者做拼图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应注重儿童的学习需求,使儿童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在内容展示上,除了课本的图案展示外,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花山岩画图案的手工艺品,带领儿童参观花山岩画博物馆等,这些方法都可以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更易于被儿童接受。特别是课堂外的活动,如,参观崇左壮族博物馆,里面有大量花山岩画图像的展示,会让儿童留下难忘的回忆。教师对于儿童的绘画作品要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多鼓励、引导,这样才能够使儿童在绘画或设计中收获快乐和自信。想让儿童自由自在地绘画,就不应过多限制他们。儿童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对于图像及其组合也有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儿童对于世界的认识是初步的,充满了美好的想象。他们对于世界的观察也是独特的,在儿童的绘画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成年人所忽视的东西,有人将这些表达内容和手段称为创新。笔者认为,教师不应对儿童的绘画过程施加过多的影响,要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画画,自由地尝试、表达。对于儿童的绘画作品,教师应给予肯定性的回应,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及时的反馈让他们保持对绘画的兴趣和热爱。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科学如此,美术活动也应该是这样。在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如,在花山岩画铜鼓图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不同种类的圆形图案呈现给儿童,通过比较让他们发现这些圆形图案的异同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儿童谈论不同圆形图案的差异,使其学会在比较中抓住事物从整体到局部的特征,通过绘画实践掌握基本图形的绘制能力,同时让儿童细致观察,可以使其绘制的图片更加丰富生动,充满童真童趣。圆形图案也是儿童非常喜爱的图形之一,其应用范围也较为广泛,可以运用于多种事物的绘画和设计,如水杯、圆凳、人的头部等。

花山岩画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绘画艺术,其反映了人类早期的绘画特征。这种绘画相当于人类儿童时期的绘画作品,充满了纯真、想象力,被称为骆越先民的涂鸦之作。花山岩画作为人类早期的作品,其艺术价值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尤其是较为整齐划一的形式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花山岩画通过特定的形式表现意义、表现生活,具有特定的艺术视角,这也说明了儿童时期的绘画是有一定价值的,儿童的美术教学是需要重视的。通过美术学习,儿童可以掌握事物外部的形式特征,并通过这种形式特征表现生活和思想,用绘画表达自我。

参考文献:

[1]常锐伦,唐斌.美术学科教育学.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儿童绘画教育范文篇6

总之,在思考儿童绘画教育时,过分强调儿童绘画技能技巧的掌握或是仅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对儿童绘画技能教育避而远之,放任自流的现象都是不可取的,应讲究两极之间的平衡。可许多成人在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和为儿童绘画提供有效帮助之间无法很好地掌握平衡点。“学前儿童的画与成人的画相比,就像现代人与几万年前原始人的画的差距一样,是难以比较。可许多成人往往无法承认这区别,总是把成人的画灌输给儿童。成人的画虽是面向儿童的画,但却是成人的画。儿童从成人那里学到画,看去似乎高兴,但自己独自作画时,只是画成人教给他们的画,自己想要表达的画却无法自由地表现,无法体验表现、创造的快乐。”[3]15不能自由地表现,创造性不能得到绽放,这是儿童的不幸。因此,有必要对儿童绘画教育进行深刻的探讨。

一、学前儿童绘画的本质

“审美创造是指创造者在一定创造欲望推动下,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声音等艺术语言,加工、创造出可感的形象,以表达其审美感受的过程。”[4]341儿童绘画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因此,可将儿童绘画活动理解为是主体对客体的感知,并溶入主体的情感和想象,加以加工、创造,形成独特的内在图式,并在主体的一定创造欲望的推动下,最后用色彩、线条和构图等艺术语言,将其表达之的过程。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教授AnneCambier认为儿童的绘画性质及意义是:绘画伴随着两方面的活动,一方面是画手,勾勒出画,另一方面是欣赏人,看了画,给予画社会性意义。关于第一方面,画手勾勒出画,也就是画是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的阐述。因为绘画的动作是自己的动作,所画的线条是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思考,自己内在瞬间的发现。关于第二方面,欣赏人赋予画社会性意义,也就是画是对客体的描述。这里的欣赏人可以是自己或是别人。比如当儿童关于自己的一幅画,“这是妈妈”作这样的解释时,儿童给予自己的画社会性的意义,画成了实现交流的一种手段。画的命名总是在其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的。[5]13-14因此,可以明白儿童的绘画具有二重性,即绘画是欣赏人与画画人间对话记号,是社会文化要求与自己内在空间要求的混合体。绘画这视觉领域中的“语言”和语言领域中的语言一样,是“自我”存在的一种形式。“只要是身心发展正常的儿童,在他能用笔进行随意涂抹的瞬间起,就自发地运用‘美术语言’表现自我。”[1]25

二、影响学前儿童绘画的因素

(一)绘画与儿童身心发展水平

1.绘画与表象

高橋たまき在儿童的绘画与象征性游戏作对比中阐述到,绘画是存在于儿童脑中的直接表象或是被变形的表象输出的频道。绘画是把在内心的三维空间中自由存在的表象压缩在二维空间纸上的表现活动。表象是绘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支撑物。[6]鳥居昭美在阐述表象在儿童绘画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时,引用英国DesmondMorris的《美术的发生》中的观点:当儿童在无意识状态下所画的涂鸦线,只是满足运动机能发展的需要,它还没有实际的意义,称不上画的。1岁半猴子就可以达到2岁4个月左右孩子涂鸦线的水平,并且画的更有力度。不同的是,猴子的画只是停留在涂鸦期,不会有发展变化,即使到了4岁或者是8岁,所画的涂鸦线都是一样,称不上作品。而人类的孩子随着象征机能的发展,语言的丰富,当儿童给自己的涂鸦线赋予社会性意义时,儿童的画就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画。[3]48-69因此,可以看出象征机能在儿童的绘画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正如著名美术教育理论家常锐伦所认为的,“学生从幼儿时就习惯于运用以线画‘心像’轮廓或再涂染装饰色彩的画法。大多数学生无法掌握我们教育体系中的双基”[7]一样,学龄前儿童的绘画是“心像”的绘画,而不是成人所强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2.绘画与情感

在儿童与外界事物相互作用,并积极地将外界事物形象内化为表象过程中,个体的情感起重要作用。正如罗恩菲尔德所阐述的,“儿童只会把他所知晓及他认为重要的事情作为创作内容,而他之所以认为重要,是因为他对那些事物多少建立了有所感应的关系。因此,情感的作用在他的创作过程里非常重要。儿童的画并不是客观的表现,而是表现了喜欢与厌恶,以及对周围世界的情感。”[8]7孔起英在阐述审美创造的反思阶段引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阐述审美个体的主观体验的重要性。“明显的体验状态中的个体面对特定的视觉对象,其表象活动也显得较为活跃,而且,表象相互辉映烘染和浸润。当个体内心的情感体验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借助某种物态形式将情感表现之。”[4]340因此,主体在与外界世界相互作用过程中,能不能赋予感知觉所获得零碎表象于意义、生命力,取决于儿童的情感能否与外界的事物产生共鸣。只有产生共鸣才有表现的冲动。

(二)绘画与教育

PhilippeWallon从临摹样本,方法指导等方面论述外界各因素对绘画的影响,阐明这些影响有的是积极的,也有的是消极的观点。[5]159-178

1.临摹样本

在阐述临摹样本时,PhilippeWallon参考Samier的实验,论证临摹时遵循的一些法则。Samier对3岁半-5岁半幼儿的大象临摹画作了实验。起初,让幼儿自由地画大象,然后出现大象的样本让幼儿看几分钟后,再画一次大象。被实验者分为三组,其中,样本分别为:立体的大象模型;图案式的大象画;成人的没有缺陷的大象画。结果,Samier发现实验组第一组的画没有改良,第二组的画有改善,第三组的画出现退步的现象。这现象说明第一组的样本对幼儿没起作用,幼儿没有观察到任何东西,第二组的样本最接近幼儿的画,所以幼儿可以从中获取信息,从而得以改善,第三组的样本幼儿察觉到了,但超过幼儿的理解范围反而妨碍幼儿的绘画。[5]161

PhilippeWallon采用同样的方法做实验。他用的样本是浸泡在水中只有一部分看得见的河马和一只脚被另外一只脚遮住了只能看到三只脚的长颈鹿的相片。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提示的样本只有符合幼儿发展水平时,才能起到积极作用,相反,如果提示的样本过于复杂,会让幼儿的绘画产生特殊的改变。[5]162-163在解释这种现象时,他联系Luquet,所说的“内在的图式”的概念,阐明幼儿在绘画时“内在的图式”是主要的力量,是绘画的基础,但外部的样本是第二力量,只有当这二者力量统一时才有利于促进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相反,当这二者力量相互斗争时,就会妨碍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

2.绘画的方法指导

PhilippeWallon参考Lurcat的观点,阐述过于强调教师的指导和期待,儿童的画会被扭曲,成为形式美的画。不过这外在的影响不能成为促进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儿童的绘画还是跟幼儿情感成熟有着深厚的关系。[5]168PhilippeWallon通过Lurcat的实验,即让幼儿模仿电视的人物作画,结果证明即使电视的模特能促进幼儿绘画内容的发展,但幼儿的画从根本上并没改变。这是因为幼儿的内在世界中存在着一种“顽固的图式”,它总是抵抗着外界各种各样的影响。那么,儿童是通过什么方式从外界的环境中获取新的图式,来修正自己内在的图式呢?PhilippeWallon通过Fresard的对儿童的透视画法的研究,阐明几个儿童在一起作画比独自一人作画更容易掌握透视法的规则,年龄越大,透视法的样本对儿童影响也越大,儿童对外界样本的感受力受到其年龄制约的观点。[5]168-170

三、个案幼儿绘画发展年龄特征

(一)个案情况介绍

个案幼儿为笔者的儿子,2002年出生于日本,智力等各方面正常。2006年8月从日本回到中国,回中国前讲的是日文,听得懂一些中文。

(二)个案幼儿

0-6岁绘画发展年龄特点

1、1岁半时画的线条是以身体的中心为起始点向外,同时还可以看到因随胳膊的伸屈动作而产生的反复来回的线条。

2、2岁3个月时画的画,如图1。

图1封闭的圆(2岁3月)

随手腕的回转与拇指筋肉发展的介入,出现了旋轮状等线条。特别是,随着手的运动机能发展,视觉的协调,语言的使用,2岁左右个体可以很好地控制起点和终点。这一时期绘画的发展,即“未分化涂鸦(无控制地涂抹,满足动觉经验)”和“经线涂鸦(重复性运动的控制到手眼协调性加强)”的阶段。[9]

3、2岁前后,个体在象征机能的作用下可以给图形命名。这时的绘画符号,总是要满足于个体现在的需求,比如,刚刚说自己画的是飞机,一会儿又变成画的是鸭子。这时画的画代表着什么,不是事先确定好。这时期的绘画就如Luquet所说的是潦草的“乱画”阶段。[10]这偶然的不安定的画,因儿童的语言被确认,因儿童与外界的交流慢慢成了安定的绘画语言固定下来。这时期的线、形,还有线形的组合的绘画的语言,是幼儿建构绘画的材料。如图2所示,个体通过把自己已有的图式与文化相融合,不断地进行组合,改良,并产生了新的图式。这时期绘画的发展,即“图形涂鸦(重复画图,用它表示一切事物)”和“命名涂鸦(认识到绘画与外界存在之间的关系,受画面象征符号而命名,显示初步手、眼、脑的整体协调)”的阶段。[9]

图2草莓,棒棒糖,男孩(3岁2个月)

在这个时期,创设良好的绘画环境,尊重幼儿情感体验,并通过与幼儿的交流,刺激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为自己的绘画赋予社会性意义,使幼儿体验到建构绘画语言的乐趣。这时期的绘画教育目的在于“鼓励新的想象,而非刺激他们画出可以辨认的物体,因此,我们完全满意这个小孩受了思考的刺激后所作的反应,然而,这种刺激也会鼓励涂鸦与表现的世界发生关联。”[8]93

4.4-5岁时,随着个体认知水平的发展,特别是在形象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对形象信息的对比,抽象和概括不断趋向完善,个体的绘画语言呈现丰富与完善的趋向。比如在绘画中可以看到个体对水平垂直的重视,注意上下空间的调整,注意要素间的对称和包含关系的表现,如图3-4所示。这时期,幼儿的图式不断得以锤炼,并更加接近所要表现的客体,更符合文化规范。

图3相扑、雪人、苹果、蛋、树、高速列车、船、树、可爱的人(4岁4个月)图4郊游(5岁4个月)这时的画是幼儿最有创造力的表现,在绘画的指导上,通过丰富生活体验,与幼儿一起阅读等方式,以丰富幼儿带有语言的表象,同时准备了各种各样材料,使幼儿的绘画潜能得以舒展。

5.6-7岁,个体已慢慢脱离自我中心的影响,能站在他人的立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思维更趋向逻辑性。这时,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来调整对客体的认识,根据时间、空间来调整客体间的关系。因而,绘画中的各要素不再是零乱地呈现,同一个客体的各要素不再出现矛盾,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绘画的要素也不断的增多,绘画的各单独的图式不断出现融合趋势,使得图形更具有整体感和表现力,如图5所示。

图5美丽的风景(6岁2个月)

这时期外界的信息给幼儿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幼儿不再满足于以前的把各个要素拼凑起来的画法,表现为对绘画技巧的渴望,在颜色上选择接近原本事物的颜色。因而,这时期特别要关注儿童绘画上遇到的困难,通过交流给予一些建设性意见。纵观个案幼儿的绘画发展过程,正如高雪梅等人提出的“遮挡图式格式塔渐成说”[11]一样,即幼儿遮挡图式的内部心理结构包括“要素”和“关系”两部分,二者都表现出逐渐形成的过程。个案幼儿的绘画发展过程体现出绘画的内在要素不断趋向丰富,同时要素与要素间的关系不断趋向协调的过程。

四、启示及思考

首先,绘画与游戏,语言等一样,都是儿童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绘画是儿童精神世界形成的学习手段之一。特别是,幼儿语言还处在尚未成熟阶段,绘画作为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就显得更为重要。通过绘画教育,让幼儿感知,丰富其内在世界,并能把自己内在的世界表现之,以达到精神生活的充实,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其次,在幼年时代,不断地把积累的表象,或是在这些表象的基础上生成的新表象,通过适当的频道表现,这种现象直到成人后还是以不同的方式继续存在终生。这是一种表现力,创造力的培养。绘画作为儿童内在的表象向外输出的频道之一,是儿童的表现力、创造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有必要让绘画成为教育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绘画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反映,是儿童的发展水平的一种表现。我们必须在尊重儿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特点,给儿童以最科学的引导,促进绘画事业的发展。以下是笔者对学龄前儿童绘画教育提出的参考意见。

1.尊重儿童的发展水平,给儿童的绘画以肯定的评价

经常看到某些幼儿园开办的绘画展,通过所谓的儿童间相互交流、相互欣赏,然后由教师给儿童的画评等级的现象。对于还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看待现实世界,不能把自己的行为放在社会性范畴中考虑的学龄前儿童来说,没有比这更残忍的事。儿童的绘画受到其年龄特征的制约,我们必须正视儿童绘画与成人绘画的差别,尊重儿童的绘画。“艺术是美的概念的反映,当我们欣赏作品时,因美而感动、欢喜,这时,作品就成了艺术。因而,艺术不是绝对的,会因时代,地域不同而不同。”[5]174我们要学会控制住我们所谓的标准,即“美的期待”,学会热爱儿童的绘画。再说,在成人的作品中所期待的艺术元素,在儿童的作品中也可以找到,比如,毕加索的一些画在外观上非常接近儿童的画。

2.创设适当的环境,让儿童有机会进行绘画活动

绘画是儿童内在的需求,是儿童生命力的表现。让儿童自由作画,通过其自身不断探索、尝试、练习、补充,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绘画语言。

3.丰富生活体验、通过语言刺激绘画欲望

绘画内容来源于生活,让儿童感受生活,丰富生活体验,通过语言交流,形成丰富清晰的表象,让儿童产生绘画的动机和欲望。特别是通过儿童间语言的交流,促进儿童绘画水平的发展。

儿童绘画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现代艺术;构成形式;儿童绘画;教学实践

自古以来,艺术就具有教化功能,但是依然有着其局限性。在2018年11月2日举行的国际美术教育大会上,卡维奇提出:“艺术教育的社会职能,就是要推动艺术融入社会以及社会平等。”当下艺术职能的转变,艺术教育的普及,对儿童绘画教育的发展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儿童绘画教育不再仅仅依赖于校内的小环境,而是包括校外的家庭、社会、文化、自然的大环境的总和。

一、现代艺术的画面构成形式在学前儿童绘画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一)立体派与学前儿童绘画教育

巴勃罗·毕加索(PabloPicasso,1881—1973)是立体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早期毕加索的绘画还是以写实为主,他曾经说过:“我在十几岁时画画就像个古代大师,但我花了一辈子学习怎样像孩子那样画画。”随后他经历了蓝色时期和粉色时期的探索,开始转入立体主义时期。他的立体主义风格探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受到了塞尚和勃拉克的绘画思想的影响。塞尚率先提出用柱形、球形、锥形等几何图形去将物体的形状进行概括,强调画面的结构感,抛开精确透视法,呈现多个角度的透视进行统一构图。这一理念的提出,对现代艺术流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毕加索受其启发,摒弃传统透视关系,让物体的形脱离了写实的成分,注重画面的总体设计,使得画面变得更加具有表现意味。我在儿童绘画教学实践中发现,儿童尤其是幼儿对于绘画的启蒙都是从简单的几何图形开始的,他们区分观察对象基本不注意细节,而是从大的体积出发,把物体的形概括化。在幼儿园,我们经常看到小朋友们用圆形来概括人物的头,用长方形和椭圆形来描绘人物的身体和腿,以及画面中人物的双重透视关系,这些都与毕加索的画面构成表现类似。在立体主义时期,毕加索开始用多面的抽象的形状和空间去表现事物,将三维空间的事物假想成四维空间,比如侧面像能看到整张脸的五官,如他的代表作《哭泣的女人》。在儿童的绘画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这种表达方式,这跟儿童的观察方式有关,在他们的认知里,人有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个嘴巴,他们对事物的写实表现,完全再现了他们所了解到的客观事物的一般性特征,是知觉形式的再现。

(二)野兽派与学前儿童绘画教育

亨利·马蒂斯(HenriMatisse,1869-1954)是野兽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绘画风格大胆多变,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意味。在他的作品中,不论是线条还是色彩的表现都独具趣味性。他在《画家笔记》里提到应该用儿童的眼睛观看世界。1941年马蒂斯接受了肠癌手术使他坐上了轮椅,不方便像以前一样去画画,所以开始尝试用剪纸来进行创作。马蒂斯的剪纸作品同他的绘画一样,造型稚拙简练,色彩极具感染力。他在晚年创作了大量的剪纸拼贴作品,比如《蓝色的裸体》系列,以及根据爵士乐所创作的《爵士》系列剪贴作品等。在幼儿园儿童美术教育中,剪纸课程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对于开发幼儿的智力和审美情趣具有积极的影响。剪纸艺术作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美术课程的必修科目,这样的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剪纸的表现技法,增加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我们还可以在传统剪纸的基础上,借鉴野兽派的色彩及线条表达形式,让作品突破既定的框架。(图1)为学生参考马蒂斯的作品所作的剪纸拼贴作品。莫罗曾经对马蒂斯说过:“在艺术上,你的方法越简单,你的感觉越明显。”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儿童美术教育,不必一味地追求复杂的技法,简单地去观察对象,并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描绘出来,让画面变得有趣。

(三)超现实主义与学前儿童绘画教育

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最能代表法国文化的艺术运动,超现实主义者们的艺术理念主要是受到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理论描述了艺术家在童年时期与其后生活中所得到的印象和成年时期有意识的记忆不同,童年的记忆在特定的时刻会被引发出来,这种被引发出来的记忆实际上已经经过主观无意识的加工和伪装,用来服务于以后的需要。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Dalí,1904-1989)就是超现实主义的典型代表,他早年拜读了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这些理论对达利的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弗洛依德所提到的记忆中经过无意识加工过的符号,在达利的作品中就体现出了一种象征性的意义。在达利的代表作《记忆的永恒》里,我们就可以看到许多象征性元素,如软表、红色的怀表、蚂蚁、镜子等,在达利的印象中,“蚂蚁”象征着他潜意识里“焦虑、不安”的情绪。这一切源自达利的童年时期的记忆,他宠爱的一只小蝙蝠身上爬满疯狂的蚂蚁,他没能救得回那只小蝙蝠,因童年印象产生的特定元素。儿童的绘画本质是不具备意味的形式,儿童绘画中的想象是来自于客观现实基础上的创造,在小朋友的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象征性元素,如(图2)幼儿园小朋友的作品《春游》,里面的人物同达利作品里的荒诞梦境一样,将腿无限拉长。在小朋友的眼里,腿长代表跑得快,这样处理画面,表现了小朋友对于春游这件事的雀跃的心情。

二、结语

现代艺术代表着全新的艺术语言,现代艺术中的形式化、观念化等要素与儿童绘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很多现代艺术大师,如毕加索、马蒂斯、达利等,都从儿童绘画中去寻找艺术价值,强调像孩子一样去画画,追求绘画的纯粹性。本文以现代艺术的三个代表艺术家为切入点,来论述现代艺术中的画面构成形式在儿童绘画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儿童绘画作品中的真实与执着给予现代艺术大师们原始的绘画冲动,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从大师们的作品构成形式和观念中重新汲取对儿童绘画的认知。不是教儿童单纯地崇拜大师的画作,而是要诚实地表现自己的所想所感,保持绘画艺术的单纯静穆,寻找正确引导儿童去进行创造活动的新思路。从心理学角度去解读儿童的童心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从而分析如何去自觉维护儿童的童心,将天真稚拙的心灵感受作为艺术精神取向。

参考文献:

[1]殷铄.艺术教育:改变世界的力量.中国美术报,(129):2-7.

[2]亨利·马蒂斯[法]著.画家笔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萨尔瓦多·达利著,欧阳英译.达利自传[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4]皮埃尔·代克斯[法]著,王莹译.超现实主义者的生活[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儿童绘画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美术教育;儿童精神活动;绘画自然状态;异想天开

一、当下美术教育的误区

随着社会和家长对美术教育的日益重视,各种美术培训机构和培训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各种名目繁多的级别不一的冠名美术大赛和评奖目不暇接。作为研究儿童美术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一味地站在专家的角度来要求全体家长和教师与我们的研究方向保持相对应的水准,也不能站在道德的角度来指责培训机构不完善的培训目标,而是顺应美术教育的基本原则,提升美术教师的综合素养,普及社会对美术初级教育的知识,帮助家长更科学理性地看待儿童成长的各个时期的各种能力和学习的渐进顺序。

(一)不能主动了解儿童绘画作品的“小世界”中蕴涵的儿童精神的“大世界”

儿童发散性思维与成人艺术创作灵感的思维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艺术家的创作灵感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在艺术创作方法的辅助下,逐渐生成一种作品的形式呈现在人的面前。儿童的异想天开则是“不需要记录和呈现”的纯思维形式,是一种无关后果和结果的创意思维,无拘无束成为它的特质。这种无边界限制的思维才真正体现儿童发散思维的可贵性。儿童这种有稚趣的世界是奇异的,是儿童内心自发的,精心构建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包括对形状、声音、可见的、无形的都与成人社会现实的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格格不入。而这些格格不入并不是脱离了他的生活和经历,这种思维自由地行走在成人与儿童交流之间的一个“真空”的空间,这个空间是“小孩子的大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所有的景象和发生的事情都会从一个小小的“精灵”的头脑中散发出来,看似漫无边界的无序世界,却由着一个小孩子自主地掌控着。因此,我们会看见儿童蹲在树底下,面对地上的蚂蚁或其他事物时的喃喃自语,或者一个人在空旷的场地上转圈、疯跑或者用粉笔在墙面地面或者纸上肆意图画,这些过程无法用成人的思维去理解。但又是每个成人都曾经历过的阶段,显然这些过程都是无形的,随意的,快逝的,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形成也没有必要形成有形的创造结果。在儿童早期的绘画作品中出现的非理性构成画面以及非专业性的色彩构成,还有没有顾及到的人物与环境关系的画面,彰显的一定不是作为“作品”的结果,其实更像一个诉说的过程:虽无思想,但充满意识,让每个儿童解读自己看似任意的作品时,儿童的思路一定是清晰的,在所有无序无形的形象下都隐藏着一个个环环相扣的情节,看似那么不可思议,看似那么不确切、不成熟,但这些都是真真切切地存在于儿童的异想天开的思维中。儿童正是通过绘画或者其他散发形式来表达自己,传达人类发自天性中的诗意。

(二)不能区分儿童美术作品与艺术创作

在以绘画表现自我情感的过程中,儿童也渐渐养成了视觉的读写能力和视觉思考能力,文字和数字以及外在的成人评判标准和成人解读方式是不能够也无法替代儿童阅读自身作品的能力和自由的。与此相比,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主题是永恒的。艺术家的作品终会融入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艺术家的创作更多的表现了社会生活、历史生活、自然生活等多方面的综合,艺术家的精神活动与自身生活的社会不可分割。儿童的主题则是即兴的、直观的、随时变化的。大部分儿童的自主绘画作品在离开一段时间后伴随着他精神活动的告一段落,作品的内涵也就不再延续甚至随之而消失了。应该理性地认识到儿童“异想天开”的创造性思维并不是成熟的艺术创作思维和艺术创作活动,在儿童时期取得的关于绘画的“艺术成就”也不能代表儿童成年后的艺术经历,毕竟儿童的精神世界与成年人的精神活动不是同一范畴。儿童伴随着自身的成长,异想天开的思维会越来越少,由这种思维影响下的精神活动带来的绘画活动也随之锐减。保护儿童的精神活动与童真的各种活动是我们一直提倡的,但我们不能拒绝儿童长大的自然规律。儿童时期热衷绘画的很多儿童在少年时代或青少年时代则不再或者很少进行主动绘画活动,那些“异想天开”的思维形式也渐渐退出了他们的精神活动。所以,我们很难听到一个人在看到自己儿童时期的作品时能如数地描绘出画面的内涵,也很难在世界范围中列举出各时代著名的儿童画家名称及其代表作品。由此看出,儿童时期的主动绘画活动大部分实际是儿童精神活动表现的一种外化模式,不宜将儿童绘画活动和绘画作品过早地或主观地定性为艺术创作活动。

二、美术教育误区的疏解策略

(一)鼓励和保护儿童在绘画中阐述自我的勇气

教师的角色到底是倾听还是主导灌输?在儿童美术教育中会出现“不听话”的自主创意的作品,往往其结果是不被重视或推崇,儿童富有诗意或者极具创意的”不合常规”的想法,在作品中的体现因没有得到教师的认可而被忽视了、否定了,久而久之,具有创造性的孩子逐渐被引导向整齐划一的完美画面和共同主题范围,而那可贵的一点点火星在成人的教育参与下终于被熄灭了。不知从何时起,整齐划一成了中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追求:儿童自上幼儿园起就进入了一个井然有序的标准环境,课堂上的认真听讲成为教与学的主要方式,只要安静地听讲就可以了,在教师需要的时候回答一些“令人满意的”问题即可是教师最乐意看到的教学秩序。美术教育与其他儿童教育一样是否也存在着单向的输送和被动的接受?是否也受到评判团体整齐划一的影响?儿童绘画的内容、形式和表现主题都必须经由辅导教师的认定或许可,至少在各类儿童绘画比赛活动中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远不止教师的输送,就像我们去自助餐厅吃饭一样,需要什么,需要多少自己选择,而我们当下儿童美术教育中作为受教育者,自我选择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都被整齐划一了。教育者和儿童家长都希望儿童尽可能快速地成长起来,在当下快餐文化的“积极”影响下,教育者和家长很容易在竞争与成功因素的引导下,有时会借助各种外在的因素帮助孩子在很短的时间里获得教育者和家长认可的教育直观效果,由此催生了各种形式的活动和比赛。追求尽快成才可能导致的结果有时会与家长的期望相背,皮亚杰曾就此提出过批评加速儿童早期发展的现象,他认为人为地推动儿童超越自然的水平,无异于训练动物在马戏团中表演杂技,这种做法对儿童的正常生长并无益处,反而可能导致长期发展的阻碍。

(二)尊重规律,学会等待

儿童绘画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儿童绘画

美术课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社会对应用型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往的美术教学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只有立足于符合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特征的美术教学,才能使未来的学前教育者适应岗位的需要。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现状

1.美术课教学目的不符合儿童绘画心理特征。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旨在提高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儿童对美的感受、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儿童良好个性的养成和全面发展。现阶段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部分美术教师的教学目的不明确,采取以往的教学模式,即教师示范与学生临摹,学生的想象空间与自主表现能力被教师的模式化符号取代了。作为未来的学前教育者,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容易模仿他们的老师,不利于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因此,学前美术教育应该把激发幼儿审美情趣、对事物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作为美术教育的出发点,使美术教育成为塑造完整的人的教育。2.美术课教学主要内容不符合儿童绘画心理特征。高职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内容主要是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等。其中绘画是基础,绘画教学又以简笔画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简笔画是通过目识、心记、手写等活动,提取客观形象典型、突出的特点,以平面化、程式化的形式和简洁、洗练的笔法,表现出既有概括性又有可识性和示意性的绘画,即成人创造的模式化的符号。关于儿童学习简笔画利弊问题的讨论较多,美术教育界大多数专家、学者已经取得了如下共识:简笔画违背了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易使儿童形成心理定式,不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方法;不利于儿童想象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培养;容易使儿童走进平面表达的死胡同。3.美术课教学形式不符合儿童绘画心理特征以往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教学常常采用从示范到临摹的教学形式,这种方式不仅忽略了儿童感受美与创造美的能力,更给将要走上讲台的幼师留下效仿模式,使其在将来美术教学中也采用教师示范、学生临摹的模式。儿童美术教育是以美术手段引导儿童去认识世界、感受世界、表现内心的一种素质教育手段,美术教育活动应该围绕激发儿童学习热情,教会儿童认识的方法,以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为主。美术教育中的个性和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学前教育者,教师应该以幼儿的发展为导向,提高幼师生的认知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使其了解儿童绘画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美术育人目的观。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改革建议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遵从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师要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形式等多方面进行尝试与探索。1.优化课程设置。将三学年段的美术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美术基础训练,主要教学内容为线描、色彩、素描等,教学时间为1学年;第二阶段进行各种绘画材料的掌握训练,主要教学内容是训练运用综合材料进行儿童画创作,使其掌握国画、版画等绘画形式,教学时间为1学年;第三阶段进行儿童美术教学训练,主要教学内容为各种绘画方法在儿童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儿童美术的特点、发展规律等相关理论知识,教学时间为1学年。2.调整教学内容。在第一阶段突出、加强线描的教学。传统认为素描是美术学习的基础,但该阶段的学生基础薄弱,兴趣持续时间短,在半年多时间内较难掌握素描技法。线描撇开光影关系,学生只研究线条造型,较容易掌握,并且学好线描对后面简笔画的学习是很好的铺垫。线描学习结束后,教师要进行装饰画的教学,将绘画由立体转向平面,然后进行色彩教学。由于学生没有扎实的素描功底,难以开展色彩写生,可以采用装饰画的方式练习色彩的搭配与调合。3.灵活教学形式。第二阶段的绘画材料综合应用,教师需要结合相关课程进行教学。在幼儿美术教学中,一堂课往往不是单一的绘画或手工,而是两者相结合。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将色彩、手工等内容结合起来,这样课堂会更加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绘画教学中,学生可以画在不同形状的纸盘或刮画纸上,画好后试着用泥巴捏;画人物时,教师可以把人物表情和手指画结合,增强学生作品的生动性。一堂良好的美术课应该是多种材料的巧妙结合,灵活应用,这需要教师熟悉各种材料,具有灵活应用各种材料的能力。4、培养学生创造力。在课堂设计中,教师尽量让课堂呈开放性。有的课程特别是手工课不需要教师示范。教师应充分准备材料,学生会观看图片后会迫不及待地直接创作。有些教学内容必须由教师讲解。如,在线描教学中,作品的最终效果由学生自己发挥,教师可以只示范重点,尽量给学生充足的创造空间。教师还可以用开放性的作业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教师布置作业时仅给主题,不限制材料、制作方式,让学生在作业中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大学课堂和幼儿园课堂区别比较大,教师不能用教幼儿的方式教大学生。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在美术课堂上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机会练习。如,教师可以在上课前让学生做一件折纸作品,课堂上让学生用编故事的方式介绍做的动物场景,以此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也是提高欣赏能力的过程。第二,教师可以在网上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幼儿园优质课视频让学生观看,体会被教、学、传教之间的差异。如,在变体美术字教学中,介绍完各种变形方法后,笔者给学生观看了一段教师指导幼儿将自己的名字变形后印在T恤上的视频。

学前教育培养的是幼儿园教师,其不仅需要掌握美术教学知识,还需要利用美术为其他课程服务。大学课堂与幼儿园课堂的差别比较大,如何培养出适应幼师岗位需求的人才,如何增强学生的适应力、竞争力,是高职教师应该不断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樊钰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6(9).

儿童绘画教育范文篇10

一、直觉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地位

直观知觉和理智分析路人类的两种认识程序,两者相互配合发挥作用。直觉是一种为感性活动所专有的认识能力,儿童的认识主要靠直觉发展,尤其在艺术活动中,感性的智慧占主导地位。儿童依靠直观知觉作画有以下特点:

(一)儿童依靠直觉把握物象基本特征儿童观察物象时眼睛最先接触到的并不是可度量的现象,而是接受视觉刺激后得到的直接的、原初的感染力,他们把吸引了他们注意力的东西加以选择和强调,从而表现出对象的特征。从审美的角度看,被感知的意象就是感知物的本质。比如4岁幼儿看一辆车,他知道车身近似方形,车轮是圆形,这是车的基本特征,尽管有时他们在一个方形下面画许多圆,但仍能看出这些圆是代表滚动的车轮,在这里数量并不重要;儿童画鸟时画一个椭圆代表身体,在圆的一端有时用三角形,有时用线代表喙,在圆的上下两侧画两条线或画两个三角形代表翅膀。可见,儿童年龄越小造型越抽象、概括。随着儿童年龄增加,他们的观察记忆力增强了,所表现的物象也越复杂,越接近真实。他们表现形的能力由简单到复杂,这是他们认识发展的自然过程。

人类认识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感觉器官。通过直观感受发展认识是儿童认识发展的重要方面。艺术要求儿童注意世界的具体特征,不仅表现共性,更重要的是表现个性。艺术表现要求不是画物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有个性特征的物象,是这个物象和那个物象的区别。因此,在艺术教育中不断启发和引导儿童去注意观察和区别各种物象的具体特征,通过直观感受发展认识,提高艺术表达能力,把儿童从概念化的表现中解放出来,起十分重要的任务。

(二)儿童依靠直觉能创造性地表现视觉意象儿童的早期艺术形式,含有高度抽象的几何图形,它们并不是对大自然的复制,而足对大自然本质特征的反应,有人认为这样的概念不可能产生于观察过程本身,它只可能是更高级的、非观察性的层次上推敲的结果,他们认为儿童对现实情况的思维不是靠直接的感觉,而是靠非感性的智力的升华。其实,儿童与成人的艺术概括相反,是非理智的思维活动。概括在所有的知觉中都会自动发生,因为简化的形象是被记住的形象,儿童所表现的视觉意象,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主观需要上。比如,儿童画一条公路上行驶着的车辆时,运用折式构图,在一条线的上下画出两个天空,来往的车辆和行人上下颠倒地画在这条线上。再如,儿童画一个人在洗头发,他把伸进盆里的头和地面用俯视表现,以便让人看清洗头发的情景,把人的身体用平视表现,以表示人站立的动态。所以,儿童在表现世界的根本性结构特征方面,具有非同寻常的创造力。

(三)儿童依靠直觉能体现美的自然法则对自然中存在的平衡、秩序、和谐等现象的体验和追求,是人类的审美本能。在儿童的绘画中,均能得到自然显现。如儿童在线画中能自由运用各种形态的线通过疏密、繁简变化表现节奏和韵律,他们用直线、曲线、圆形、方形、三角形在人物、动物、植物上自由组合装饰,做到繁而不乱,繁简有序;在线描写生画中,能把复杂的景物组织得井井有条。儿童在色彩画中,常用补色对比表现强烈而和谐的色彩关系,依靠直觉他们能感觉出一块红背景前的人脸是绿色的;在黄色背景前把人脸面成紫色;他们还可以根据物象受光的影响所产生的明暗变化,用不同的明度和纯度的色块进行表现,这些并不是在理性知识指导下的艺术表达,而是靠直观感受,靠主观感情支配所做的自然表达。教学中教师只需要把儿童画中表现出的这些优点加以肯定,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儿童由无意识的显现发展为艺术表现,认识就会得到升华。

人的直觉不是少数超人和艺术家才有的特质,直觉是人所共有的天赋,依靠直觉进行的美术教育活动,可以开启人的智慧,促进人的直觉发展。

二、我国传统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儿童美术教育只重视理性知识和技能传授,把传授专业技能技巧作为掌握知识、发展理智的根本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向儿童灌输知识,儿童只能被动接受一套死的表现方法,从而抵消和压抑了直觉的认识作用,也抹杀了儿童的灵感和天赋。我从许多儿童在不同的状态中所画的截然不同的图画中,惊讶地发现了不同的教育对儿童发展认识所起的不同作用,证明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既可以培养人的能力,也可以阻碍人发展才能。

(一)传统美术教学,注重临摹,忽视儿童的个性表现常用简化了的图形做为形象表现的模式,通过临摹灌输给儿童,把学简笔画称为让儿童掌握绘画“词语”。儿童在成长中,模仿是他们的天性,如果成人先入为主地教他们画一些模式化的东西,就会使儿童形成定势,儿童学会了这些形象公式,套用在自己的画里,就出现了所有儿童画一个模子的太阳、大雁、花、树……。比如常见幼儿园的孩子用一条折线画大雁,他们从老师那值得到一个错误的概念,认为这个符号代表鸟,他们不知道绘画形象来源于生活,他们不懂得通过自己观察发现各种形态特征的鸟长得是不一样的,临摹教学使儿童对生活中的美无动于衷,对生动有趣的物象不会画也不敢画,每个孩子的画没有个性,没有心灵感受。

(二)传统的美术教育忽视儿童成长的历程,教材内容脱离儿童实际如教材内容由简到繁,从成人的眼光看儿童的造型能力发展,认为:物象的形状越简单,儿童越容易掌握和接受,所以教材从简单形到复杂形安排,以体现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所以教材规定由平面形开始:圆形、方形、三角形、组合形……看来这种安排似平是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实际上儿童生来认识世界并不以形的繁简来发展认识,他们喜欢画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人和事,他们一开始拿笔画画就先会画人。儿童在成长中的思维常常产生掌握世界、了解世界,并证明世界神奇的冲动,儿童图画常表现了人类发展中各阶段的创造力,他们能把大千世界中变化万千的事物,自由地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来。实践证明儿童绘画题材并不存在繁简问题,我通过教学实践了解到,富于变化的复杂形反而易于被儿童接受,如,中学教材中的旅游鞋、自行乍、古建筑……,都是儿童写生的好题材,我还实验让各年龄段的儿童画藤椅、画成组的蔬菜、画成组人物,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创作出了表现各阶段绘画能力的优秀范例,成功地达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

(三)传统美术教育的评估标准,压抑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只以象不象为评价作业的标准,忽视了艺术中的多元化表现。

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艺术创造没有统一的答案。美术造型是人的精神产物,是人表达情感的视觉语言。每个人的生活感受不同,所表达的方式也必然有差异。传统美术教学强调学生临摹老师范画,临得越象越好,要求教学的统一性,从而带来的后果是学生作业的呆滞、僵化和千篇一律。

人的美感由于审美观点、审美标准和审美能力不同,对审美对象产生的审美感受就有差异,美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呈现在人面前,也会引起不同的美感。儿童受不同环境、不同气质和不同教养影响,审美情趣和能力也有差别,美感的差异性是普遍的、绝对的。在美术创造活动中只有强调个性表现,提倡独出心载,才可能促使儿童产生创造力。

传统美术教学还始终强调形的准确度,要求一开始就得画准比例,实际这是儿童做不到的。在审美教育中似乎只有画得象真实物象,才是美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画得象并不等于画得美。传统美术教学把技术放在第一位,不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表现丰富多彩、鲜明生动的典型形象,表现自己的生活认识和感受,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儿童的能动性。

通过多年儿童美术教学实验,我们认识到,儿童美术教育同专业的美术教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儿童美术教育主要靠发展直观知觉,通过观察、体验、记忆、联想、创造等一系列活动,调动人的一切感官,让儿童自己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儿童美术是综合性教育,需要利用多种媒体对儿童进行刺激,使他们产生创作的欲望和冲动,顺应儿童自然发展,把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他们,帮助他们完善创作所要表达的感受。

三、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一)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应遵循如下教学原则

以儿童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为儿童创造自由表达、自由探索、自由创作的机会,以利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根据儿童各年龄段的绘画心理特征和他们素质与能力的发展,选择和决定各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形成连续性教学;依靠直观知觉,发展儿童感官,培养美学意识,利用多种手段扩大生活视野,激发创作兴趣,培养儿童视觉造型反应和创造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通过观察、记忆、体验、联想、欣赏等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尽量不做技法示范。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绘画工具、材料的方法,以及运用造型元素、造型规律的方法,不限制只用一种表现方法。

(二)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的教学方法是

1.以视觉训练为中心,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中国传统绘画历来用传授技术的方式,如教使用绘画工具的表现技巧,习惯用一种模式来要求学生如何表现。这种数学容易对儿童的创造力产生抑制作用,也不符合艺术教育特点。其实,儿童绘画能力不靠教具体知识和方法,仍旧能自然发展。发展规律为:由简单表达到复杂表现,由意象到再现。他们的写实能力随认识的发展自然提高。他们对物象的自然属性、比例、结构、透视、体积和对色彩的认识与表现,依靠感知而发展,也能为个别儿童将来进行专业学习准备好条件。我通过女儿黄欢进行写生教学实验结果说明,造型能力不靠教死技法,而是依靠直观知觉能使儿童能力得到创造性发展。

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首先要求儿童注意观察。儿童习惯画记住的形象,常常认为摆在面前的实物,与自己画画无关,不认真观察,只画记住的概念形象。通过观察就可以帮助儿童克服造型的概念化。

其次,要教儿童如何观察?如何记忆形象?如物象的形状特征、与其它物象的区别、物体形象的具体内容和细节、物体之间的关系、物体空间距离、色彩的感受与变化等。

再次,教材系列化。通过多种媒体,如通过实物、录像、图片、幻灯等观察,形成有相互联系的教材内容,一环接一环地扩人知识面,进行感官刺激,激发儿童创作热情。运用多种手段,如名作欣赏、生活体验、触摸、语言描述、启发联想、鼓励独创精神等方法。作业内容要密切贴近儿童生活,以提高他们的绘画兴趣和创作热情。

2.尊重儿童的视觉表达,把儿童从再现和复制自然中解放出来

对原型的忠实复制决不是评判艺术作品是否优秀的唯一尺度,它妨碍人进行自由的、创造性的表达。儿童绘画的意图并不着眼于画得与真实的一模一样,所以儿童画与技巧并没有太大关系,我们也没有必要过早、过多灌输那些不可能被他们接受的技法知识。只有在他们心理发育可接受的范围内通过引导把必要的知识渗透给他们,培养起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美感意识自然产生后,才能通过图画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