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素养范文10篇

时间:2023-07-23 09:34:11

传统文化素养

传统文化素养范文篇1

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独特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围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指出了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美德和人文精神的科学指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战略任务和铸基工程,如何使这一工程贯穿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和时代命题。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归根结底就是“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文化的传播者、灵魂的塑造者,肩负着传承文化基因、落实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当代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集中体现,也是当代教师的行为准则。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要立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应自觉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精华精髓,深入挖掘阐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的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不断夯实思想道德基础;还要服务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和思维方式,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供了强大支撑;更要融入于校园文化建设体系,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氛围,有利于提振学生的精神力量,有利于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有利于培育校园文化内涵。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必须全面提升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将素养内化于道德修养的精神上、外化于教育教学的行动中,进而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精神境界,对于传承文化基因和推动文化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二、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对策建议

随着全球经济多元化,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西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大量涌入,原有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思维方式受到冲击侵蚀,中小学教师以洋为美、以洋为尊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中小学教师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此外,通过调研发现,中小学教师素养制约、职前教育内容缺失、职后培训力度薄弱、中小学校缺乏文化建设理念等问题是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亟待破解的问题。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中小学教师更加主动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融入血液、铸入灵魂,从而铸就学生精神高地,使广大师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忠实的践行者、弘扬者、阐释者。将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作为培育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支点。中小学教师是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助推社会发展、传播文明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建议将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纳入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方面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激活广大市民,特别是中小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将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扎根于心中。全面提升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建设中小学教师学习型工作室。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是中小学教师崇德修身的重要依据。通过构建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体系,牢固树立以学习促发展的理念,从落实立德树人的高度出发,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终身追求。创建中小学教师学习工作室,以学科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标准,开展以语言文字、书法、文化经典等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学习,如创建德育工作室、语文学科工作室、历史学科工作室、美术学科工作室、音乐学科工作室、体育学科工作室等,深入挖掘学科内容,结合学科特点重点阐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既要有理论研究又要有专业素养研究,形成终身学习能力,有序推进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二是着力构建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培训体系。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队伍建设是关键环节,着力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以中小学教师书法、国画、诵读经典古诗文、爱国故事、传统节日、传统礼仪、民间艺术等为主要内容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训,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采取“送出去、请回来、网上学”的培训策略。“送出去”,组织学科教师参加优秀传统文化培训,提高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能力;“请回来”,聘请省内外知名优秀传统文化名家进行专题讲座,举办全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峰论坛”;“网上学”,利用“互联网+”等方式组织教师线上线下学习。构建培训学分标准体系,科学规划优秀传统文化培训项目与课程,纳入培训学分考核标准,健康、有效、持续地推动教师成长。打造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骨干队伍。遴选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基础的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专项培训者培训,以期培训者队伍尽快掌握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途径,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传统教育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创新培训渠道。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构建课堂培训和现场培训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内容和方法,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三是切实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充分利用学科教研,整合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内容。组织相关专家撰写教学评价、教学建议等教学相关内容;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协调宣传、文化、教育等部门编撰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通俗读本,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增强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多元支撑。一是加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各类宣传载体,加强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力度,激活中小学教师最深层的学习热情,尊重优秀传统文化,辩证的继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科学审视和鉴赏优秀传统文化,创设浓郁的校园文化传承环境。通过校园宣传板、板报、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媒介,利用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构建资源共享的宣传教育体系,在教师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二是拓展中小学教师学习实践活动形式。

传统文化素养范文篇2

[关键词]**市金沙小学;传统文化;幸福国学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党和国家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指出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我们认为,重视国学不是捡回过去的东西,而是要面向未来,继往开来,走出一条适合现代化背景下的素质教育途径。因此,**市金沙小学提出了“幸福国学”,希望通过努力,使金沙小学的每一位孩子在传统文化的涵养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一、点滴浸润,文化养成

儿童学习国学的重点不应该是“学”了多少、能背多少古诗、能讲多少古文,而应该是让他们了解国学、喜欢国学,自觉地在生活中运用国学,让国学的精髓浸润他们的精神世界,使其成人后仍能对国学津津乐道,仍能保持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一)经典诵读,养成与清晨共舞的生活方式

经典诵读是儿童认识国学的良方,文化养成需要持久浸润。学校利用每天早晨一刻钟时间,让全校学生进行经典诵读,并根据学生年段特点,由教师、学生、家长共同提供诵读内容,编选涵盖国学各类经典的教材。同时,为激发儿童兴趣,学校鼓励各班创新各种有效的诵读形式。有的班级采用轮流负责的方式,由学生准备每天的诵读内容,向全班推广自己喜欢的诗歌;有的班级编排有趣的国学故事短剧。在星期一的全校升旗仪式上展示。学校还在校门处搭建了舞台,每个班轮流在此激情朗诵。开放的展示区使儿童早早地来到学校,随到随读,早到早读,接送孩子的家长们虽不能任意进出校园,但仍会站在校门口,看着孩子们在阳光下煞有介事地诵读先贤经典,这里也成了面向社区进行国学传播的窗口。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读经典悄然成为金沙小学孩子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三年级二班的吴怡逍把《弟子规》《三字经》当成“知心朋友”,不仅能倒背如流,而且还将其作为劝说别人的最新武器,所到之处无所不胜,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学妹妹”。有一次,妈妈要打她,她抗议说:“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你干吗要打人?”妈妈只好笑着放了手。她说妈妈胖,妈妈生气了,她对妈妈说:“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你这样子下去,好朋友都要跑光了,在你身边都是坏人了。”妈妈听了,连气也不敢生了。期末考试之前,妈妈对吴怡逍说:“如果你考3个100分就带你去旅游。”吴怡逍答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你考3个100分试试!”妈妈愣了一下,说考不出来,吴怡逍这下更得意了:“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自己做不到,为什么要要求我呢?”这样一问,妈妈哑口无言了,只好修改了旅游条件。《华西都市报》的记者听说了吴怡逍的故事后,专门采访了她,她的专访文章足足占了大半个版面,她一跃成为金沙小学的“名人”。

(二)经典与写作,丰富学习的内涵

课堂教学是国学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中渗透经典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做法,其中,写作教学是学校研究的重点。学校将经典诵读与写作相联系,开展经典与写作的课题研究,发掘传统经典的精髓,内容涵盖成语积累、故事与交流、名句欣赏、诗歌与创作等。更有意思的是,孩子们将写作与金沙文化联系起来,展开丰富的想象,对金沙遗址出土文物的来历、背后的故事进行大胆构思,写出一篇篇精彩的“儿童版”金沙传说,加深了孩子们对家乡文化的认识,丰富了作文的内涵与外延。

金沙小学中、高段学生每学期都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金沙文化的创作活动。有的学生演绎与金沙有关的成语故事,有的学生给古蜀传说来个“新编”,有的学生还在参观了金沙文物以后对精美文物背后的故事展开丰富的想象……一篇篇精彩的作文,让人拍案叫绝。二年级孩子田宇在作文《太阳神鸟》中说“相传在遥远的古代,古蜀大地是没有冬天和秋天的……”;四年级孩子徐萌杨在《金面具》中则认为古代的金沙应该有金沙神庙……孩子们这些看似奇怪的想法,难道不是富有创造力的表现吗?这,或许正是成人所缺失的。

(三)编演金沙剧,体验古蜀文化

金沙遗址以磅礴的气势、瑰丽的色彩如歌而至,引得惊呼一片。**市花巨资打造了成人版《金沙》舞台剧,在各地巡回演出,受到好评。金沙小学从教育的视角出发,由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编写了金沙小学儿童版金沙剧,大家自己排舞、制作道具,在学校舞台上展示,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次上演金沙剧,全体家长都会安排时间来到校园,社区代表们都会自觉来为孩子们加油。

在大家的关注下,孩子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舞台剧相关的文本写作、美术、手工、主持、表演、舞蹈等逐渐形成学校特色选修课程。孩子们自制道具的难度最大,大家把成人版金沙剧的宣传海报看了一遍又一遍,从中寻找灵感。孩子们用蓝色塑料薄膜为主体,用彩色纸为花边,做成了漂亮的斗篷,不仅便宜,而且在活动时更轻盈;他们用纸板做成船的侧面模型,提着“船”滑行更省力……

这些细小的“创新”,是对团结协作、节俭美德的诠释,是对古蜀文化的体验式学习,它们给予孩子的是成功的荣誉感。金沙小学校本儿童剧不再仅仅是一场表演,而是发展为有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综合课程。在此基础上,学校逐步形成金沙小学“幸福国学”系列校本教材,让国学教育在金沙更有序、更持久。

(四)与金沙遗址博物馆共建,编写《金沙探秘》

金沙小学和金沙遗址博物馆比邻。学校抓住这一优势,开拓途径,与金沙遗址博物馆建成“文明共建单位”,签订了文化共建和约。遗址领导对学校发展给予极大关注,很多遗址文化资料都向学校开放。两年来,金沙小学教师和学生一次次踏进金沙遗址博物馆,与精美的文物亲密接触;也有许多博物馆工作人员走进金沙小学,为孩子们讲解文博知识。在博物馆的支持下,学校成立了课题组,编写金沙小学“幸福国学”系列校本课程的《金沙探秘》他分册,在各年级开设校本课程。

《金沙探秘》内容丰富,有金沙遗址建筑、主要文物的特点介绍,也有**著名景点、名吃等民情风俗的讲解。《金沙探秘》与同学们见面后,立刻受到了大家的热捧。孩子们认真阅读教材,对家乡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很多身边常见的事物成为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现在,金沙小学中年级以上的学生可以流畅讲解金沙遗址博物馆两件以上主要文物的特点。2009年5月12日,金沙小学20余名学生在震后一年走进金沙遗址博物馆担任义务小讲解员,太阳神鸟金箔、金面具、玉琮等一件件精美文物与孩子们灿烂的笑脸辉映。孩子们清晰的讲解、活泼的面容迎来了参观者的好评,连专业讲解员也说:“小朋友们太厉害了,看来我们得加油了,不然就得转行了。”

二、文化引领,环境熏陶

素质养成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各种因素形成合力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在学校教育层面,首先要构建涵盖传统文化的学校文化,用学校文化大环境来熏陶孩子;其次要建设体现传统文化的校园环境,用幽雅的物质环境来感染孩子。

(一)营建国学氛围。构建生态学习乐园

金沙小学虽然是一所建校仅两年的新校,但是她却诞生在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蜀金沙遗址旁,作为这一知名文化社区内唯一的学校,必须肩负起“传承文明,发现未来”的责任。学校立足金沙文化,提炼出“追逐梦想,从心绽放”的办学理念,以“开放、探究”为主题,营造了人文、科学、生态的校园环境,以自身特有的影响力潜在地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果。

金沙小学构建了开放式图书馆。在宽敞的走廊里,学校精心设计,充分利用立柱、墙面、墙角等空间,建成各种书架、阅读台、阅读角、展示架。走在走廊里,孩子们就如同来到书的世界,随地坐下来就可以取书阅读,文学、美术、音乐、历史、地理……畅游书海的乐趣在金沙小学随时随地可以享受。同时,学校建立了富有现代色彩和技术的国学教室,孩子们来到这里,既能感受浓郁的国学氛围,又能使用现代手段来学习经典,乐在其中。

(二)开展金沙故事会,让国学走进生活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也是一种良好的文化环境,指引孩子具体的生活实践。学校开设“金沙故事会”讲坛,由学生、家长、教师、社区共同搜集经典故事,包括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名人故事、佛学故事、传说故事等各100篇,共计500余篇,以学生为主,向学校、社区宣讲、演绎经典故事。金沙故事会不断发展,孩子们还把故事编成舞台剧,穿戴上各色服装,制作各式道具,以舞蹈、歌曲、朗诵等多种形式去展现故事。2009年6月,金沙故事剧伴随“国学进社区”活动,走进同德社区,为居民带来了精神食粮。

我们希望以讲经典故事的方式,宣讲故事里蕴含的传统哲理、传统美德,浸润孩子和成人的精神世界,让传统文化走入人们的生活。这是一种以学校为主、面向社会的积极的文化浸润方式,学校既是传播文明的窗口,同时也是社会了解孩子、关注孩子的良好阵地。在学校一家庭—社区的共同参与下,国学真正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其教育价值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三、言传身教,成人垂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成人在积累知识、掌握技能等方面有优势,教师、家长、社区人士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注意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利于激发孩子对国学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构建学习型文明社区。

在当今,要求教师或家长当圣贤君子,当德行的典范,是相当不容易的,但能读经的父母、教师,应该在日常行为上作出表率。所以,我们倡导教师读经典、背经典、用经典,号召家长和孩子共同走进经典。在经典学习中,师生应该是同学,因为国学内容涵盖非常广泛,需要师生共同去探究。另外,整体提升教师的国学素养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学校在用传统文化丰富教师精神世界的同时,要求教师对国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学会运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将国学思想更科学、合理地讲述给学生,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文化素养范文篇3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呢?中国是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提到传统文化,人们就会想到“仁、义、礼、智、信”的做人教养;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十分成熟的、准确、丰富而优美的熟语;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风、骚、赋、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辉煌灿烂的古代科技;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文死谏,武死战”,“不淫、不屈、不移”的民族骨气和浩然正义;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

但是,从对中学生进行的调查来看,我们发现,现在许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价值,有的学生缺乏起码的常识。眼下不少学生不知道元宵节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已不敌外来的情人节、圣诞节;传统食品汤团、粽子、水饺不如肯德基、麦当劳。有位著名特级教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程度之烈为亘古未有。

如今因特网的出现、网吧的开设,极大地冲击着传统文化。当然网络里健康的可学的东西甚多,这毋庸置疑。但是学生很大程度上是进行网上聊天,看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寻求视觉刺激。更多时间是在虚拟世界里生活,以至表现为不懂得起码的做人道理,不懂得起码的尊老爱幼,甚至表现为对父母不尊重,轻者出言不逊,重者离家出走。还表现为追星热,只知道周迅,不知道鲁迅;只知道张柏芝,不知道毛润之等等。更谈不上知道孔子、孟子、韩非子是何许人也。

那么作为一名当代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师理应让学生明确认识传统文化,积极学习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素养。让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我们教师身上得到传承,得到发扬光大。语文是直接与传统文化打交道的学科,语文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语文教学承担育人的任务,它要培养人的修养,它要为社会造就有用之才;语文教学要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己任,在学生人格塑造、思想启蒙、人生导向、精神修养方面都要有所作为。原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语文学科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作用,提出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语文教学中又该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现有的教育资源,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已经有不少承载传统文化的篇章。如高一年级的《寡人之于国也》、《劝学》、《阿房宫赋》等;高二年级的《逍遥游》、《五人墓碑记》、《陈情表》等;高三年级的《报任安书》、《屈原列传》等。这些篇目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辉煌的文化成就,也传递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我们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手资料。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用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对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热爱,以及对杰出历史人物的爱戴和崇敬,使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陶冶。

二、利用阅读课及课外时间,读经典。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现代语文教学承担的任务也是十分繁重的。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可能都放在课堂上来完成。因此,必须利用阅读课及课外活动时间来读经典。例如《诗经》、《论语》、《庄子》、《孟子》、《离骚》、《左传》、《史记》、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我们应该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熏陶现在的青年一代。

传统文化素养范文篇4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至今拥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随之聚集演变,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文化。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的时间段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时代意义。而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其内涵也有所删减,旧的封建的文化被抛弃,新的积极的精神被重新创造,至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根植于每个中华人的心里,其在世界的影响力也日益壮大。为此,作为承担重要教育工作的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应该成为其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高校有责任且有必要让大学生们熟悉认知优秀传统文化的种类和内涵,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品质,更应该从学习过程中找到面对生活问题的各种解决经验,完善自身的人生哲理。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真学习的过程也是大学生人文素养不断提升培养的过程,高校教育工作者以及大学生都应该抓住机会,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作用不断延续扩大。

1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养概论

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能反映出中国民族历史文化风貌和精神的文化,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是一项简单的艺术活动,代表着的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内核。我国的传统文化从古至今有很多流传了下来,虽然也曾有被遗失的优秀传统文化,但目前,不管是国家还是人民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十分关注。在现代社会,优秀传统文化一般是通过某种艺术形式,例如:书法、古诗文、绘画、音乐等展现的,当然还有一些节日寓意也是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的。从广义上讲,凡是自古代流传下来的,能对中华民族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层面带来深远影响的文化,都可以称之为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今天表现出来的深远意义,除了文化传承之外,更着重体现在人们的素养提升上。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指导人们日常生活的准则,也是人们检验自我、提升自我的有效助力。如儒学中强调的“仁爱思想”,一直为人们道德思想所提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做到的。道家庄子强调的“道法自然”思想,虽然其中包含着一些较为落后的认识,但其中的“尊重规律,不应外力干涉规律”“尊重自然”等想法与今天的“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尤其是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走到了时代的前列,在今天也仍然适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出来的思想和观念值得教师反复品鉴,用以指导当代大学生的素养发展,让优秀文化的基因影响他们,让他们向德才并具的当代青年迈进。人文素养即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知识与能力和这些知识和能力发展所达到的程度,以及未来人们在此方面可以达到的成就。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开启了人文素养的培养路途,因为人文素养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人的为人处事、思维方式以及文化品质等都是人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尤其是在人们学习熟知语言以后,人文素养更加体现在人们的方方面面。人文素养是人文知识、能力以及精神的大融合,对人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有利于其通过学习人文知识来完善自身人格。良好的人文素养不仅对个人有着独善其身的积极作用,其还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人越多,社会的运转模式就会发生更好的变化,社会环境也会愈加改善。现代社会是以成为丰富多样、开放包容、自由度高的社会为目标的,对人们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加快这一目标的实现。基于对人文素养概念的厘清不难发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人文素养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传统文化要继承,要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必须以人为载体来进行,而人文素养高、文化水平高的大学生接受知识和消化知识的能力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相对清晰,也有着辨伪存真、趋利避害的文化分析能力,是优秀文化发扬的一大阵地,所以,要在大学中不遗余力地进行优秀文化的传承工作,让学生心怀敬畏,自愿做优秀文化的代言人,以自身行为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新时代的领航者。

2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融合

2.1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有推动作用

传统文化在时间的浮沉中经历了五千年的洗礼,有很多已经被替代或淘汰,目前,全国兴起了复兴传统文化的热潮,人们越来越看到了传统文化对于今天价值观重塑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性,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个人的道德品质的提高所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作为高等教育的大学,必须自觉承担起传承传统的使命,这不仅是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必要过程,也是倡导文化自信的政治要求。高校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在本课程内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如在教授大学语文课程时,不仅要传授人文历史,更要与时代结合,让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生活的指路明灯。再如思政课堂中,国家领导人的言论,其实很多都是取材于古人智慧、诗句典故,如2021年总书记在新年团拜会上曾提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教导人们要坚定信念,发愤图强,树立远大志向,而这句话就出自于李白的经典诗作《上李邕》,此外,他还多次引用《论语》《孟子》《后汉书》等中华传统经典书籍,这些都是优秀传统文化对今天的独特价值。只有看到这些价值,并将这些价值加以运用、实践,才能永葆文化生机,将个人于时代相结合,不愧于时代和人民。除了利用常见的课堂教学外,在大学校园里,社团活动是大学生大学生活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且大学生对于社团活动的参与度往往很高,他们愿意体验一些新奇的事物,也愿意为了提升一些自己的能力,诸如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活动能力等,而选择参加社团活动。因此,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如果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合理内化于各种社团活动中将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大学社团活动的开展自由度较高,学校对于社团活动也较为支持,部分学校的社团活动,学生还可以选择自己拉赞助,这就使得大学社团活动的规模广度以及活动自由度有无限可能,对于文化传播和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且大学社团活动种类数量繁多,大体可分为科技创新类、文体艺术类、体育运动类、公益类等这几大类,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这些社团而言都能作为一个很好的活动切入点或者活动思想存在,例如:在文体艺术类的社团中,肯定会有文学社团,文学社团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出发点可以开发出很多社团活动,比如“你划我猜”,其内容可以设置为一些常见的优秀传统文化,又或者“优秀传统文化的另一面”之类的知识竞赛活动,可以找一些受众较少,传播度不高的优秀文化来作为题目。这些活动都可以加深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而在他们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他们的人文知识会得到提高,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的人文精神也能感受颇深。优秀传统文化既可以为社团活动的开创贡献出一些新的可能性,同时也能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很不错的二者融合途径。

2.2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促进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现代社会每一个人的责任,从文化层面而言,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根本”所在,因此,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光大,成为近几年学者重点关注的问题。传统文化发扬的路径有很多,但不管是何种路径、何种方式,都必然少不了人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存在。没有人的参与,传统文化无人继承、无人使用,陷入空壳的尴尬境地。所以,文化传统要得到发展,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一批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只有这样,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才能发挥价值,让更多的人领会、运用。而大学生是最符合定位的目标人群。根据目前情况看来,大学生在文化传承方面也有一定的不足和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学生们都被专业知识的学习占满,有大量的理论知识要进行填充,同时也会有很多专业实践活动需要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精神层面中人文精神的收获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尤其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偏向精英化的,这就导致很多学生都出现了唯分数、唯荣誉、唯技能的狭隘思想,在这种不良思想的引导下,一切事情都是功利化的,因此,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对人文素养的培养认识不够,现在很多大学生没有经历过挫折,其独立性和依赖性矛盾并存,并且由于社会开放度和自由度越来越高,现在的大学生普遍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因此,如果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不够,他们就不会去主动积极地去学习,不会有意识地去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为此,高校应多角度考虑,抓住各种机会,向学生宣传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培养兴趣。学生的人文素养一旦有所提高,就会自觉地传播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尤其现代大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和创造力,他们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加工改造,与现代文化进行完美结合,再表现出来,这会使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表演,感受到其中的精神,产生想要深入了解这些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可以为优秀传统文化开创新的传播方式,将其更广更深地发展下去。所以,在大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得到提升的大学生,又成为了传承优秀文化的接班人和奋进者,两者之间互相促进、互有关联,符合国家文化自信、理论自信的道路要求。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为了将这种影响最大化地表现出来,需要社会以及高校积极挖掘二者的融合途径,探索现代社会下二者融合的各种可能性,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二者的发展,促进二者双向互补。

参考文献:

[1]陈爱爱.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7(04):90-91.

[2]陆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探析[J].当代教研论丛,2016(05):5-6.

[3]邓浩迪,冯君颢.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交际,2017(19):94-95.

[4]万建军.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实施路径探析[J].品位·经典,2019(06):97-100.

[5]苏晓岩,孟璐,高晓晴,等.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现状调查研究[J].视听,2018(03):226-227.

[6]张碧媛.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9,21(02):101-102,106.

[7]李名奇.传承国学经典提升人文素养——以儒释道课程进入高校课堂为例[J].人文之友,2019(14):83.

传统文化素养范文篇5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它是中华民族智慧、思想、情感的真实写照,是中华民族伟大的财富。所以,对现在的大学生来讲,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提高内在的人文素养,更有利于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涵义,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大学生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怎么样额?知识水平又如何?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又该如何去做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对所在大学的部分学生开展了一次关于“利用新媒体如何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问卷调查,旨在通过这次调查,了解大学生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大学生这一群体对运用新媒体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相关情况。

一、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调查状况

调查对象为上海理工大学2017级学生(大二),涉及11个学院,共188人,其中男生86人,女生89人,未做任何说明的13人。调查表明,大学生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知方面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不够全面。一部分大学生仅仅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四书五经、文学名著等文学作品,对传统工艺、传统食品的认知就属于商品。不过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面就比较广,认同度也较高,但是这通常是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他们认为必须具有的爱国情怀,是因为受国家情感、民族情感等因素的影响而做出的盲目认同,并没有从更高的层次真正的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以这样的认同是不理性的,存在着一定的不稳定性。就像在现实生活中,他们虽然认为应该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有深厚的情感,但在实际行动的表现上却会更愿意选择对西方文化的喜爱,例如对愚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表现出很强的情感需求,特别是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在大学生中也被普遍使用,所以他们更方便在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平台上去展示喜爱的西方各种文化。由此可以说明大学生们虽然肯定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但传统文化素养却较低,他们对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很难做到主动去学习传统文化。

二、造成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较低的原因

在学习上,大批学生为了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参加各种资格证书的考试,同时,还时不时的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目的是增加自己在未来择业方面的资本。随着平板、手机等各种智能工具的广泛使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随时都可以看到大学生们在吃饭、走路,甚至上课时都在玩手机,通过看微信、微博、刷抖音短视频来了解各种信息,使他们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但是却没有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上,很少有学生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作为灵感来源进行创做在这些APP上进行展示。因此,一些大学生仅仅关注自身在专业领域的发展,甚至养成了错误的生活习惯,这些都会造成大学生自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较低。

三、运用新媒体提高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路径

在当今社会,高校作为文化的集结地,是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之一,所以应该担起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大学生并非不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只是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所以,为了在高校更好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就需要在传播方式上选择大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而QQ、微信、微博、抖音等各种直播APP都是大学生最常用的社交软件,这些具有互动性、即时性、个性化等特点的新媒体平台,让每个人不仅是接受者,同时也成为了传播者。大学生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进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新媒体平台,了解更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在大学校园里也存在一部分是以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社团组织,比如“汉服社”,该社团就主要是通过演绎古代的习俗、礼仪来展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也有社团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他们走进山村、走遍古镇去寻找快要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后做好记录,使其能够流传下来。上述社团同时也可以利用大学生都普遍喜欢使用QQ、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的这一特质,将展示的古代礼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都做成视频上传到这些社交平台上,然后以发微博、微信转发等形式加大传播,也让同学们参与进来,让他们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去涵养校园文化。同时以民族节日为契机,开展传统文化纪念活动,打造出文化活动的仪式感。在学校方面,校园图书馆可以购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资源,让同学们更加方便的了解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学们在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可以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寻找到优秀的继承人,使它能够继续发扬光大。另外,学校还可以设置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题网站,在网站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题内容,同时可以在网站中设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测试题,大学生通过浏览网站内容、做题等方式了解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创建课程的微博、微信公众号、QQ群等,定期通过这些途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在日常的学习中给同学们以熏陶。由此可见,新媒体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实现了教学的便捷性,提高了教学效果,拉近了师生关系,也增加了学生了解认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在政府方面,有关部门也应当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相关的新媒体平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更健康的利用微博、微信、直播平台等这些软件不断加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从而不断扩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并以此来削弱外来文化对中国学生的影响程度。譬如微博上的一些媒体、学者、名人的微博在大学生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相关部门可以要求他们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一些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依靠他们的影响力来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速度与范围,让更多的同学们加入到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队伍中来,深入了解其内涵和精髓,从而使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得以提高。

四、结语

基于以上的分析论述,在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各传播主体皆应主动承担起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新媒体的出现,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传播载体和方式,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快速的在高校大学生中得到传播。在未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播路径要继续依靠新媒体,拓宽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进而帮助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习在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2]王素芳.网络阅读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探析[J].图书与情报,2004.

[3]熊澄宇.新媒体与文化产业[EB/OL].(2017-08-26)【2018-07-26】.

[4]岳泉.汪徽志.刘红珠.新媒介概论[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舒坤尧.《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7.11.

[6]陈丹丹.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传媒论坛,2019.6.25.

[7]邹波.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策略研究.传媒,2019.10.10.

[8]王燕茹.吴娟.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析.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12.20.

[9]刘颖洁.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播.西部素质教育,2019.6.25.

传统文化素养范文篇6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一、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的价值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的精髓。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力军,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培育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不仅影响着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有着重大意义。

(一)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合理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

文化认同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其文化认同极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愈加密切,加之大学生善于运用网络来获取外来文化信息,其价值观念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已成为一种必然。多元文化的大量涌入,为大学生带来了广阔的视野,然而,多元文化中存在的消极的一面也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甚至使他们渐渐地丢失了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家国主义情怀可以引发大学生的共鸣,能够增进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大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下不断深化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多元文化的冲击,纠正“文化自卑”“文化自虐”等扭曲的文化观,在学习与实践中真正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让文化自信根植于内心。

(二)提升大学生人文修养,进一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精髓,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需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层面来说,新时代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和实践者,他们向世界展现的文化自信,就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深刻体现,影响着我国的世界文明形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又是我国文化自信形象面向世界的一张“名片”。目前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接受教育更偏重于专业知识,往往忽略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悟,提升自身人文修养,从而使部分大学生缺乏文化自信。因此,塑造大学生文化自信需要从多方位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性认知,这对全面提升大学生人文修养,进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助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

理想信念是个人或群体对当前的现实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在思想上的认同。理想信念主要表现为个人或群体对国家的当前状况及未来发展前景的坚守与尊重。大学生处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阶段,他们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紧密相连。大学生在成为一名合格的未来建设者之前,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的信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深刻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若将其引入到大学生培育体系中,对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文化自信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其次,大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中可以获取源源不绝的理想信念力量,这有助于激发大学生高度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高度的文化自信,从而真正认识到自己身上担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二、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面临的困境

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的重要性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也在现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整个大学生传统文化培育体系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一)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需强化

新时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识不足的首要因素是大学生自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有待强化。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需强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大学生自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欠缺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缺乏学习的自觉性,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较为单一。大部分大学生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学习与深入思考,因此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更多的是浮于表面。许多大学生即使选择修读学校开设的有关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却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学分的获得,没有进一步地理解与研究,从而使传统文化课程失去了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作用。同时,现实的竞争与功利的心态使部分大学生认为相比专业知识而言,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实用性。因此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更偏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很难在课余时间自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大学生主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欠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大学生只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中才能更深层次地体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当前多元文化冲击下,许多大学生价值追求发生转变,更关注个人利益的得失,缺乏主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难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中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

(二)高校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体系有待完善

高校是培育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主要场所,高校在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主体作用。近年来,许多高校逐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到思政课教学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但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体系中还存在着有待完善之处。1.高校不够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是大学生深度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之一。然而,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相对单一,多将其设为通识选修课。选修课相较必修课,存在着覆盖面小、课时较短、课程内容不够丰富等弱点,这些弱点导致学生不能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影响文化自信的形成。2.高校教师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欠缺一方面,部分高校教师只将注意力放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上,而忽视了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以及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主渠道,部分思政课教师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信培育有机结合,导致大学生对文化自信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3.高校校园传统文化活动形式较为单一高校举行的校园传统文化活动多以讲座、报告等形式开展,偏重理论层面的文化熏陶,而没有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点开展一定数量的实践活动,从而使传统文化活动失去了它本来的教育意义,也很难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产生深层作用。

(三)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的冲击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更加畅通,外来文化大量涌入大学生的视野中。中外文化的差异性使部分大学生对外来文化产生极高的好奇心,并逐渐被外来文化吸引。外来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这些大学生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使他们降低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无法自觉学习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甚至失去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信心,难以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例如,部分大学生推崇过“洋节”,而不注重理解本国的传统节日的内涵;部分大学生推崇外国大牌而忽视蕴含中华文化元素的本土品牌。与此同时,外来文化中裹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也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造成了严重的冲击。除此之外,网络环境已成为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对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育带来了冲击。大学生群体受网络环境影响较大,极易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中受到错误的引导。加之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通过网络宣扬扭曲的价值观,这对一些思想尚不成熟、辨别能力不强的大学生会造成巨大的文化冲击,不利于大学生提升传统文化素养,树立文化自信。

三、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的对策

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是长期而且复杂的过程,培育的成效并不是由某一因素决定的,而是要发挥合力作用。培养新时代具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大学生需以大学生自身、高校教育、社会环境几方面为发力点,构建多方协调的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机制。

(一)增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

1.大学生应自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文化自信意识增强的第一步是自觉提升自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课堂学习是大学生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应意识到课堂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转变听课习惯,提高课堂效率。无论是对待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应该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在课上认真领会教材上的知识以及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并做好课堂笔记;在课下注重提升知识的进一步整合以及深度挖掘的能力,提高课堂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效率。同时,大学生应拓宽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课堂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能起到一定程度的引导作用,而真正想要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还应积极主动地广泛阅读相关典籍,提升自我教育能力,从内心产生兴趣,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意识。2.大学生应主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践行的重要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是大学生文化自信意识提升的基础。大学生应树立传承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大学生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践行的主体,必须提升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并付诸实践中。因此,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外,深化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将理论联系实践,在现实生活中从点滴出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下也能坚定自己的立场,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意识。

(二)完善高校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体系

高校是大学生获得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培育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中发挥着引领作用。为此,高校应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从课程设置、教育队伍以及实践活动几方面着手,完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体系。1.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由于选修课存在着覆盖面小、课时较短等缺点,高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合理安排一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修课程,并根据实际需要编写教材,保证课时长度以及课程覆盖面。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补充,大学生在学习必修课的基础上可根据自身要求选修感兴趣的传统文化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结合,推动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采用线下线上双管齐下的方式,在网络学习平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线上学习时间更灵活,方式更轻松,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大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线下课与线上课同时发力,强化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推进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进程。2.强化高校教师中华文化教育意识高校教师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高校教师文化自信水平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直接相关。高校要重视提升教师文化自信水平。高校应意识到教师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并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训、会议、讲座等,提升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提高教师文化自信水平。同时,高校要将教师文化自信水平纳入到考核机制中,建设一支具备坚定的文化自信的教师队伍。此外,高校还应推动教师创新教学内容,将文化自信的培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才能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理论指导。3.丰富校园传统文化活动形式高校除了开展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报告等活动之外,可以注重结合大学生的兴趣适当开展实践形式的活动。高校可以注重推进校内书法、汉服、戏曲等传统文化社团的建设,鼓励传统文化社团从同龄人的兴趣点出发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同时,高校还应以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为出发点,鼓励大学生主动帮扶社会弱势群体,并引导大学生在志愿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结对帮扶留守儿童时,带领他们一起诵读传统文化经典,学习书法、戏曲等。这些活动会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提供根基。

(三)营造培育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良好社会氛围

1.有效运用网络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媒体具有快捷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新时代大学生是网络媒体的广泛接触者,有效运用网络媒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在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潜移默化地树立文化自信。一方面,主流媒体应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投放公益广告、微博推广、微信公众号推送等方式进行广泛地传播,激发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由于自媒体具有平民化、普及化等特点,其话语方式更加贴近大学生生活,因此政府应积极引导自媒体通过创作有关传统文化的小视频、小短剧等,以更活泼、更易接受的方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外部环境的作用涵养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2.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新时代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同时也容易受到网络上错误言论的引导。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对不尊重历史、抹黑传统文化等错误网络言论严加整治,通过警告、禁言、封号、情节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等方式打击错误价值观的传播,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打造和谐的网络环境。此外,相关部门还应树立高度的警惕意识,完善网络审核机制,从源头上阻断西方国家错误思潮的渗透,并积极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念,使大学生真正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坚定文化自信。

四、结语

传统文化素养范文篇7

关键词:高职语文;传统文化;道德品质;职业素养;渗透对策

目前,很多学生对于语文这一学科存在着很大的偏见,过分采用狭隘的认知来审视问题,认为语文学科与自身所学专业的关联性不是特别紧密,对于日后的生活以及工作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在这种思维影响下,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比较敷衍,将其作为一门副课,没有将其提到足够的高度。其实不然,语文学科蕴含了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尤其是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在语文课堂上,很多学生不乐于学习语文复杂的理论知识,认为研究这些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导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难以得到深入的发展。青年大学生作为我国的栋梁之材,承担着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应该就现阶段的一些语文教学问题进行总结,并且分析这些问题所产生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对传统文化教育手段进行创新,保证语文学科教学的先进性。

一、大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性

高等教育阶段的大学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语文教材之中蕴含着了丰富的名人资源、经典作品资源,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在就我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进行研究,可以了解我国汉字文化的演变过程,从而掌握更多的汉语语法知识。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文化名人,他们在历史长河之中留下了很多的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当学生对海量的文学作品进行赏析的时候,对汉语文化了解的更加透彻,对于汉语运用更加熟练。正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研究历史文化演变过程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朝代的兴起以及覆灭来总结社会发展经验,从而促进社会文化向着更加兴旺的方向发展。最为重要的是,语言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树立学生的意识形态,加强学生的精神塑造。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研究

(一)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感兴趣程度不高

从当前的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实际的教学效果与既定的教学目标相差较远。大部分的语文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已经从思想上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践行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发现很多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感兴趣程度并不强烈。大学语文课程一般是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每节课程的学生数量比较多,没有办法更好的管控每一个课堂的学生,因此,一些学生就会趁机在课堂上玩玩手机或者搞一些小动作。

(二)大学语文课程互动程度比较差

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采取讲授式的方法比较多。教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地给学生们传授着知识,但是学生们在下面做什么的都有。即使听不懂课程内容也不会主动向教师进行提问。当教师对学生们进行提问,试图增加课堂互动程度的时候,很多学生持有一种拒绝的态度,让课堂教学陷入到一种尴尬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不高是一种必然。

(三)教师讲解传统文化的方式缺乏新意

在语文课程之中讲解传统文化的时候,采取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一般就是按照教材或者多媒体课件中的文本内容进行授课,对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媒体教学或者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应用不够熟练。尤其是对于一些教龄大的教授来讲,他们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观念更加传统,学习全新的教学观念比较缓慢,难以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为学生推荐一些新鲜有趣的方式,这就导致传统文化的渗透程度比较浅,速度也比较慢,这已经是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常态。

(四)教学资源开发程度不够

目前,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所运用到的教学资源大多是集中教材文本以及参考书上,对于其他类型的教学资源运用比较少。很多人认为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就是去对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利用这些内容来熏陶学生。其实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因为经典的文学作品并不能够代表全部的传统文化。如地区的一些名人故居、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等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因此,教师除了带领学生进行语文理论课程学习以外,还可以在课时不紧张的时候,带领他们进行研学,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寻找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升华教学质量,以此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成效。

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对策

(一)了解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践行知情意行统一理念

在国学经典作品《周易》中写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指想要治理国家就必须掌握自然运行规律、社会运行秩序,利用文明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只有保证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够更好的治理国家,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传统文化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但是比较常见的有文学、思想、历史等内容。传统历史文化是中国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师首先需要帮助学生们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的价值以及重要性。然后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以下品质。第一,民族精神。爱国精神是立人之本。正所谓没有国哪有家?只有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才能够保证每一个家庭的平稳安定,因此爱国素养和民族精神是当代青年学生应该具有的最基本品质。第二,仁爱品质。仁爱品质与人的生活、成长密切相关。在社交、生活、学习、工作等等环节都离不开仁爱情怀,仁爱情怀可以帮助青年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感受社会的温情冷暖。第三,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文化素养。

(二)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调整大学语文教材

职业院校和本科院校有所不同,他们在毕业之后,大部分的学生不是选择考研,而是直接就业,因此职业素养和他们紧密相关。大学语文教材具有人文教育的特点,这就直接说明语文教育的根本是育人,即语文教育能够显著提升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人文素养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先贤在生存历练之中总结出了一系列的智慧结晶,很多便是与现代提到的工匠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高校语文教师必须以职业素养为导向,与语文学科为媒介,利用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优势来对学生进行培育。另外,大学教材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手学习资源,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是极为深刻的。此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对大学语文教材进行改革,对原有教材之中的一些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和增加。在众多的文化之中,儒家文化被认可的程度最高。教师可以借助儒家思想文化来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诚信等优秀的职业素养。1、深挖传统文化素材的内涵,培养学生端庄的仪态风范儒家经典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内容,其中《诗经》更是儒家经典之一。在《诗经》中既有温柔敦厚的儒者风范,也有温婉含蓄的风格。对于很多专业的学生来讲,都应该具有这种端庄的仪态。如学前教育专业、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等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彬彬有礼的习惯、温文尔雅的行为举止、温柔的语言谈吐,尽情展示儒者风范的人格魅力。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当传统文化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可以对专业讲授的内容有着更为广泛的认识,在儒家文化积累的过程中,古典诗文的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对于他们温文尔雅的端正仪态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2、借助优秀传统诗文,着重培养学生朗诵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定期开展传统诗文的朗诵活动。以此来考察学生的文化公司以及文化素养。同时这种类型的语文教学活动还是对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既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也可以为他们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同时,教师在日常的师生互动中,需要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语调,强调抑扬顿挫,这样可以使语言更加具有情感性和饱满性。3、借助传统文化名人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道德素养孔子是我国杰出教育家。在教育领域,孔子主张仁爱和因材施教,主张有教无类,对于后世教育产生了较为深渊的影响。甚至在海外的教育领域,还积极推崇孔子教育,开创孔子学院,这就说明孔子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对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最终要走向教师岗位,教师传授给该专业学生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及教学言论,对于学生人文素养以及师德师风建设都有着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去搜寻一些孔子经典的教育语录以及教育案例,然后通过案例分析法的方式,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孔子所采用的这种教学手段对于学生来讲有何种深渊的影响。以孔子的偶像形象来影响学生,无疑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4、高职语文教学注重学生历史文化的增补传统文化的内容除了书本的经典古诗词以外,还包括名人故居、文化旅游圣地等内容,而这些内容与学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们介绍一些文化遗址,并给学生讲解一些这些文化遗址背后的故事,这对于师范专业学生来讲是具有较为显著的帮助的。在课上教师给学生们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在课下,让学生们对某处文化遗址进行自主探索,整理一篇报告,并且适当开展“讲述历史故事”的活动,从而增加他们的职业素养。

(三)转变教育观念,改进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方法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他们更喜欢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因此他们对于能够实践的内容兴趣较高,但是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这会让他们感到枯燥和乏味。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们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并不感兴趣。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应该从人文教育的理念出发,站在学生的视角上看问题,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

(四)开展传统文化典籍的课外阅读和传统诗文朗诵活动

目前,青年大学生面临的考试比较多,如英语的四六级考试、专升本、考研甚至一些准备出国的学生还需要准备雅思托福等等,他们面临的压力比较大,因此在选择书籍的时候都放在了自己需要的书籍上,相反涉及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书籍一直被冷落。在课外阅读的时候,青年学生也会选择一些小说,而不愿意去“啃”无聊的语文知识。出现这种局面原因是没有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因此,语文教师可以成立传统文化社团,组织有兴趣的同时一起交流读书心得,撰写读后感,举办校朗读比赛,进而让学生在优质的社团环境或者学校氛围下,能够逐步提升人文素养。

(五)进一步提升大学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应该说大学语文课的妙趣横生与索然乏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的文化魅力,因此要不断提升大学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特别是传统文化素养。正所谓“正人先正己”。大学语文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与自觉的传统文化教育意识,这样才能满足学生提升传统文化素养的需求。

四、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与总结,我们可以发现中华传统文化对于我国来讲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不过就目前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情况来看,其效果不良好的。尤其是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虽然二者的联系比较紧密,但是在应用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二者结合的深度不够、传统文化资源的丰富度不够,教学模式不够新颖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以及文化底蕴成长来讲是没有帮助的。因此,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优化大学语文教学对策,以此来保证传统文化与大学传统文化能够深度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真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论大学语文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5).

[2]朱淑娟.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1(3).

[3]许小婷.《大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J].大众文艺,2021(4).

[4]朱珠.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J].中国文艺家,2020(9).

[5]赵晓梅.思接千载润物细无声——论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3).

传统文化素养范文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进入大学阶段,语文依然是一门相当重要的学科,其对于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在当前传承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下,大学语文教学应当进一步做出改革和调整,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内容与要素。

一、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19世纪末,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传统文化就一直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甚至一度被边缘化,不少传统文化被冷落、遗弃,甚至濒临消失。不过这样的情况终于在近些年得到了改善。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水平、社会思想深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人们不再盲目地“崇洋媚外”,而是开始重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同时由于我国在国际上地位的提升,其他国家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兴趣,中华传统文化热正在全球兴起。自党的十八大会议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便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予以高度重视,因为传统文化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性力量。更是提出,要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由此,传承传统文化便成为一个时代背景和一份民族责任。高等院校是为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社会文化教育是其最为主要的职能。所以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背景下,高等院校应当积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语文是一门文以载道的学科,其对于学生具有非常强的文化教育功能,高等院校通过语文教学的改革,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能力与素养,促进他们个人的学习和发展,更可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相当必要的,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二、传承传统文化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途径

(一)重视国学经典阅读教学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劳动和发展中不断积累而形成的文化体系,既包括物质性的内容,也包括非物质性的内容,它能够表现和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特质、风貌,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非常悠久,传统文化遗产丰富且博大精深。各种国学经典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思想与文化的高度浓缩和结晶。为了能够更加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能力、素养,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进行国学经典阅读教学,让学生通过对国学经典的阅读,认识、了解传统文化,并形成相应的传统文化思维。例如,《尚书》《春秋》《诗经》《论语》《孟子》《荀子》《史记》《三国志》《新五代史》等国学经典,它们或影响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发展,或记录了我国的历史文化。所以教师应当系统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做好解释、引导工作,确保学生的阅读顺利、高效,并得到正确的认识。在阅读完一部经典之后,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写作阅读报告,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收获记录下来,教师再予以评价,为学生提供进一步的阅读指导和改进建议。

(二)合理应用信息化教学技术

如今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提高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教师应在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化教学技术。信息化教学技术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具有非常强的信息收集、展示能力和氛围营造能力,这对于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是非常有利的。例如,在《李将军列传》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便捷的网络资源,用声音和画面增强学生对古代英雄人物形象的感性认识,以便学生更好地接受大学语文课堂所传授的语言文字知识和传统文化内涵。

(三)加强课堂教学探讨,加深学生的主观学习体验

要想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使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能力与素养获得显著的提升,教师就必须想办法让学生以主体的形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对传统文化产生主观、深刻的学习体验,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和能力,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为了取得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探讨活动,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在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当中不断地修正思想认识,从而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例如,在《归园田居》这一组诗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以课堂探讨的方式来开展教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或自由组合,分析每首诗在思想和情感上的表达有何不同,从而避免教师一味说教,使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并将自身的情感融入诗歌当中。

(四)组织学生成立课后传统文化学习、研究团体

除了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和教育外,教师还应将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拓展到课外,渗透进学生的课外生活。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能让学生受到更加全面的传统文化氛围熏陶,使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习、研究与发展更加个性化、多样化、主体化。为此,教师应组织学生成立课后传统文化学习、研究团体,让学生根据兴趣去进行课后的自主学习、研究。例如,学生团体可以以四大古典名著为学习、研究方向,系统地对四大名著进行背景、结构、人物、思想等方面的分析;或是进行课题研究,挑选一种传统文化艺术项目,对其起源、传承历史、特点、现状以及今后的保护与发展策略进行研究,这既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更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长远传承与发展。

三、结语

在当前传承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下,大学语文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重视并切实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他们的传统文化知识、能力与素养,在促进学生个人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岑泽丽.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2).

[2]李苗苗.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部署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策略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5).

[3]王海燕.“足够重视传统”与“正确对待传统”[J].名作欣赏,2017(29).

传统文化素养范文篇9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播音主持;融入教学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教学,不仅有助于提升准播音员和主持人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还能促进播音主持专业人才人格的养成,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今后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1]。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也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播音主持教学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的重要路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教学的必要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播音主持提供丰富语料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是我国重要的精神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国汉字为载体,传承和发扬民间遗存文化和经典文学艺术,而播音主持通过有声语言表达,可将其蕴含的哲理和思想进行还原、转化与表达,并以新型传播方式进行传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教学,不仅为播音主持教学提供丰富语料库,而且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新的传播形式,对提升我国社会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播音主持奠定审美基础

我国播音主持专业内容多样,其中新闻语言相对庄重、评论语言侧重简明,新闻语言的表达以词为基本单位,以汉语语法为结构,是表达相关新闻内容思想和沟通交流的重要支撑,其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脉络,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理念。而播音主持则通过有声语言对新闻内容进行宣讲和传播,与网络受众展开交流和互动,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即播音主持使用规范的语言,根据中华民族文化思维模式和要求来表达新闻内容,展现语言表达的艺术[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教学,不仅能为播音主持奠定审美基础,而且能为准播音员和主持人的有声语言建立审美标准。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教学,其主要目的不仅是提升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核心素养,而且通过培养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播音主持和有声语言表达的主体是“人”,通过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开展高质量有声语言创作,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特色,符合时展趋势,而播音主持专业以播音教学为起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整个播音主持教学的创作,能够使学生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自觉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努力成为专业人才。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教学,不仅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养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而且为播音主持专业指引了发展方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教学的价值

(一)为播音主持教学提供文化软实力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教学,可为专业教学提供文化内容支撑。在新时代,播音主持通过网络可以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都拥有不同的文化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想输出海外,需要尝试不同的传播方式,其中播音主持不可或缺。播音主持离不开有声语言传播,同时借助网络这一传播载体,播音主持可以传播与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息和内容。高校在开展播音主持教学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渗透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有利于促使学生运用自身专业能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助力播音主持教学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有助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通过新媒体传播我国文化,从而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例如,央视的《今日说法》和《朗读者》节目,其内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教学,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重要手段。

(三)拓展播音主持专业文化价值的内涵与外延

播音主持可以通过现代媒体进行语言传播,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文化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播音主持专业人才通过网络进行有声语言传播,其代表的不仅是个人,也是中华民族对文化价值的共同认知。同时,播音主持专业具有一定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能够影响受众对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因此,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文化传播行为、特点和个性,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三、播音主持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生源水平参差不齐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自媒体发展迅猛,社会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各高校为了适应行业要求与学生报考需求,纷纷开设播音主持专业,但部分高校的播音主持相关教学内容和教学设施未达到专业要求,发展较为滞后。目前,我国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生源大多数是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其中一部分学生通过艺术培训和艺术联考进入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弱。同时,部分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生源质量与水平参差不齐,加大了播音主持专业培养专业人才的难度。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进度,从而制约播音主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二)课程设置尚未优化

如今,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进步,播音主持专业已划入文化类专业新闻传播范畴,但是部分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课程设置仍过于注重播音主持的基础知识课程,导致播音主持的专业选修课和公共基础课设置不够合理,未充分突出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播音主持课程的有声语言播讲仍处于传统课程的设置,无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相关影视作品应用于播音主持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无法深度融合,因此无法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

(三)师资水平有待提升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播音主持专业也不断改革和进步,但各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受限于教师的行业经历和学识储备,师资质量参差不齐。虽然各高校也重视对播音主持专业师资人才的引进,但是部分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的师资建设仍存在问题,其师资质量有待提高。此外,部分播音主持专业教师虽然扎实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播音教学技巧,但是其信息化教学手段不够灵活,无法根据不同播音课程融入不同文化内容,仅对学生开展播音主持专业的基础知识教学,而忽视播音主持专业的实践教学,文化育人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四)考核模式相对传统

目前,虽然大部分高校重视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并根据时展需求创新和完善播音主持教学模式,但是部分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考核模式仍相对传统,没有紧跟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趋势,有效制订和完善课程考核体系。同时,部分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评价多以学生的日常课程学习效果评价和期末学习成果评价为主,教师作为评价主导也使考核评价本身容易存在主观随意性。此外,学生根据传统考核模式,仅重点学习基础知识,容易忽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这也间接地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开展多样化教学模式

在新时代,高校在开展播音主持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时展需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教学,利用互联网教学手段,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从文化角度熏陶和感染学生,使学生既学习播音主持专业知识和技巧,又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思想,为学生的今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教学,高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依托慕课、学习通、钉钉等网络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展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播音主持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践。例如,在播音主持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播音主持理论基础相结合,把中国古诗词或百家思想作为播音主持教学素材,让学生通过对中国古诗词和百家思想的诵读和演讲,深入了解和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从而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4]。

(二)优化播音主持课程体系

传统的播音主持专业课程体系只注重对学生进行播音主持专业知识和技巧的教学,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无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相结合。如今,高校要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教学,可以根据播音主持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内容设置,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播音主持课程教学,或可单独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5]。例如,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与播音主持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在文艺演播课程的开展中,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播读或朗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或影视作品,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帮助学生夯实文化基础。此外,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可将优秀文化作品或影视作品应用于有声语言播讲教材,教师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对优秀文化作品和影视作品进行播讲,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

(三)提高师资教学水平

教师的教学水平决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播音主持教学的融入程度。高校要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播音主持教学,增强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就应先提高播音主持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使其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提高教师队伍专业水平,而且要丰富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其人文素养,使教师有意识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教学,从而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能力起到促进作用[6]。第一,高校应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鼓励教师定期参加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借助微课或慕课等网络教学平台展开专业教学,有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教学。第二,高校在招聘播音主持专业教师时,应着重引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播音主持专业教师,并提高播音主持专业教师的聘用标准。

(四)引入多元评价方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标识。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重要内容。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教学,才能使学生运用播音主持专业知识和技巧,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高校要想检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播音主持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应根据校内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播音主持课程考核方式进行创新和完善,也可单独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核体系[7]。除了对学生进行播音主持教学评价,高校还应对学生展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核与评价,根据不同学生在不同播音主持课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进行针对性考核与评价,使学生意识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教师也可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学生展开他评、互评、自评等评价方式,减少教师自身在传统评价模式中的主观随意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精髓和思想,还能帮助学生在今后的播音主持创作过程中,提升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创作有温度、有深度的优秀文化作品,真正实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李艺晨.中华经典诵读融入播音主持教学中的策略探究[J].传媒论坛,2021(02):173-174.

[2]谭迎春.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专业的路径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21(15):108-110.

[3]韩琦,梁俊明.“立德树人”视域下“电视播音主持艺术”课程思政的探索[J].视听,2021(10):186-187.

[4]张宇楠.“经典诵读”与播音主持艺术人才的有效培养探究[J].传媒论坛,2020(06):68.

[5]周瑞.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路径与方法[J].新闻世界,2020(09):93-96.

[6]赵艺.探析新时期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方法[J].新闻传播,2017(20):107-108.

传统文化素养范文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契合

本文在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现状基础上,找出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契合的原则与策略,全面提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契合有效性。

一、高中语文与传统文化契合的现状

1.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契合意义。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与物质文化的总和,其核心内涵是精神与道德层面的内容。通过渗透传统文化内容可以促进学生深层次的理解篇章内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词、文言文的审美意蕴空间。传统文化是民族瑰宝,语文教学的过程本身是弘扬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可以说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应当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展示传统文化。2.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契合问题。虽然当前高中教师普遍的重视在课堂上传播展示传统文化,但是有时学生仍未能高效吸收传统文化。这主要是因为新时代的高中生缺乏必要的传统文化基础,以及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途径较少,高中以前阶段语文教学重视应试教育,未能打好学生语文基础,因此影响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而且,有些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压力较大,面临的教学任务较多,存在着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单调,未能把传统文化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问题。3.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契合原则。高中语文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素养的重要教学任务,实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目标,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尊重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从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水平出发,根据学生的文化修养与文化感知能力为学生生动的展示各种传统文化现象,切实借助学生接受的形式开展有语文学科特征的传统文化熏陶展示活动。其次,要体现出传统文化与语文契合的有效性特征,在立足于教材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必须结合分析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美学意境、思想内涵来展示传统文化。第三,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中体现出差异性,尊重不同学生的具体文化需求,有针对性的向学生展示民族优化文化。第四,运用信息媒体技术扩大文化视野,丰富课堂传统文化教学的内容,能够借助高中语文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来展示各类传统文化。

二、高中语文与传统文化契合的措施

1.合理设计教学内容。高中语文课堂展示传统文化契合必须从丰富课堂内容着眼,本着从教材出的基本原则,进一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文本的内涵,并且在文本赏析过程中结合文本的细节来展示出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内涵。例如,在高中名篇《沁园春•雪》的教学中,教师不仅展示出作品中的表层文学意象,而且还要藉此机会让学生感受诗人博大的胸怀,宏大的气魄,然后由此一例扩展到中国文人的家国情怀,让学生感受诗人身人的乐观、坚定、自信的精神实质,由此感受中国诗词文化的思想境界,并且赋予同学们更积极向上的民族诗词观,起到宣传陶冶情操的作用。2.借助多种资源,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为了更好的展示出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教师还要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可以在课文展示的出内容细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跳出课文,关注与课文相关的文化现象,切实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可以借助视频、图上、音频等资料,促进学生更好的学生相关知识。例如,在曹禺的戏剧《雷雨》的教学中,不仅要讲解戏剧剧本的基本文学常识,而且还要给学生展示各版本的雷雨戏剧的视频片段,同时围绕着戏剧展示一些文学评价阅读材料,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走戏剧文化,引导学生对我国戏剧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同时组织同学生们排演一些现代剧片段,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接触感受我国戏剧文化。3.鼓励学生阅读原著。当代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截取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片段,教师应当在课堂上深入的阐释解析这些文学作品,然后引导学生在课下充分的关注这些作品的原著,引导学生有时间找来原著读一读,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化理解作品,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在原著中更好的感受到传统文化及古代社会现象,由此达到培养学生文化修养,促进学生提高传统文化水平的目标。例如,教师在讲解杜甫的诗后,可以让学生阅读杜甫的诗集。在《红楼梦》、《水浒》教学后,可以让学生多找一些精彩篇章来读,这些更有助于学生接触古典文化,起到宣扬展示古典文化的作用。教师还可以借助微课进行导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作品。

三、结论

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应当在听说读写活动的基础上把握学生的兴趣,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创新教学活动形式,更好的展示传统文化精华,促进学生在体验中走进传统文化,切实培养学生的良好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元元.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读天下,2016,(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