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故事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9:51:17

传统文化故事

传统文化故事范文篇1

1传统文化艺术在当代动漫设计中运用的意义

1.1传统文化艺术为当代动漫情节构思提供丰富的题材。在我国当代动漫设计发展中,情节构思是其整体设计的关键,而巧妙的情节与构思则关键来源于实践生活中。传统文化艺术作为社会发展中历史文化财富的积累,其丰富的历史文化故事可提供为当代动漫设计情节的题材来源。在当代动漫设计发展中,优秀的动漫作品不仅取决于高科技的数字技术传播,更取决于动人的情节构思题材。目前,我国动漫设计题材主要有儿童型的益智、成长题材,以及培育儿童身心健康的思想教育题材等。在吸取与引用传统文化艺术题材方面,我国动漫设计者往往采取满足社会需求顺应时展的基础上,对符合其情节构思的传统文化进行挑选与剔除。丰富的传统文化艺术不仅是我国历史文明发展的瑰宝,同时其充满哲理的历史智慧故事更是当代动漫设计的题材直接来源。1.2传统文化艺术为当代动漫角色塑造提供造型参考作用。角色塑造作为动漫设计的主旨之一,成功的角色塑造不仅充满个性魅力,还极具灵魂思想。在当代动漫设计中,巧妙的情景构思反映的不仅是角色的个性与智慧,同时赋予不同的思想灵魂还是触动观众的关键手段。因此,我国当代动漫设计中,构思好故事情节的同时还应考虑好角色塑造的所代表的人物个性与魅力。根据不同的题材,选择相应的时代背景以及角色人物是我国当代动漫设计发展中主要原则,传统文化作为集聚历史人物的文化宝库,在动漫设计中参考传统历史人物故事,不仅能丰富当代动漫设计的文化底蕴,同时历史文化故事中不同传奇人物故事还能为当代动漫设计角色塑造提供造型参考与灵感来源。

2当代动漫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具体运用

2.1传统文化在当代动漫设计情节构思中的运用。在我国动漫设计发展历程中,学习与效仿西方动漫设计模式是我国最早的动漫创造模式。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迪士尼公司上映的《唐老鸭和米老鼠》儿童喜剧动画片,以其滑稽、幽默的故事手法迅速吸引了儿童观众视线,并且其通过不断在全世界推广与引进下风靡全球。与此同时,西方动画片在我国的高收视率与观众交口称赞的好口碑,也开始促使着人们积极学习与借鉴西方动画制作技术上,首次开始尝试创造属于自己的动画故事片。20世纪80年代中期,取材于原著小说故事的《黑猫警长》的动漫作品在全国上映,其中讲述的黑猫警长为保卫森林与其他动物斗智斗勇的故事,深受儿童观众喜爱。以及随后上映的《葫芦娃》等动画片也在学习西方动画技术的基础上,采用借鉴我国传统文化故事而构思的葫芦娃斩妖保家的动画故事也广泛获得了当时儿童观众的喜爱。目前,我国在动漫设计中技术已趋成熟,在学习西方高科技制作的基础上,对于动漫作品情节与构思往往采用自身传统文化艺术而构思不同动漫故事与情节。2.2传统文化在当代动漫造型设计中的运用。动漫造型主要指人物角色造型等方面,如美国迪士尼的《唐老鸭和米老鼠》就是在借用动物鸭子与老鼠的基础上,采用拟人化手段对其进行人格造型与塑造。在我国当代动漫设计中,也往往采用拟人化等手段对动物进行人格造型塑造,如当前我国流行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就以讲述绵羊与狼的故事进行人格塑造与造型。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当前动漫设计取材宝库,引用与借鉴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动漫造型设计一直是我国动漫设计的发展方向之一。如,经典动漫作品《大闹天空》中孙悟空的具体造型形象就是在参考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京剧艺术对其进行脸谱造型与服装搭配设计。目前,我国动漫设计发展中,造型设计作为动漫人物的形象点缀手段,往往采用传统文化审美思维方式基础上,对其人物分派角色进行不同造型设计下,从而体现其不同阵面人物。如,动漫片《秦时明月之笑闯江湖》对敌对人物秦始皇的刻画在造型上就刻意采用鹰眉等有传统文化意义的造型塑造其强大霸权个性。2.3传统文化在当代动漫设计艺术风格的再现与运用。在我国当代动漫设计中,不同艺术风格与追求体现不同审美偏好。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历史文化艺术的积累,代表着不同时期的我国历史审美特征。当代动漫设计发展中,因时代变迁与全球一体化发展下,我国艺术风格与审美趋势也不断世界化发展。开放不羁及突破创新作为当前审美风格与艺术追求目标,在我国当代动漫设计风格中正占据主要地位。然而,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含蓄、温和以及瑰丽等艺术风格在我国当代动漫设计中虽远不足西方动漫设计艺术风格,但仍占据一席之位。如经典动画片《哪咤脑海》中就以推广与再现传统文化艺术风格而设计的现代动漫。目前,不断加强当代动漫设计中再现与运用传统文化艺术是当前我国动漫发展方向之一。

3传统文化艺术对当代动漫设计发展的影响

3.1促进当代动漫设计艺术风格向传统文化故事、历史题材转变。我国动漫设计发展之初,是在学习与借鉴西方动漫设计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主要面向儿童、青少年等观众。在风格设计上也在模仿美国经典动画片《唐老鸭与米老鼠》以及日本动漫风格发展而来。传统文化作为我国主要文化艺术,将其运用到动漫设计发展中是我国艺术发展的自然规律。同时,传统文化艺术中注重宣扬与推广真、善、美等历史题材故事对我国当代动漫设计发展有直接影响作用。在画风上,也将最初效仿西方动漫滑稽、幽默等故事形式,开始向关爱、勇敢以及诚信等风格方面转变。3.2促进我国民间艺术文化与动漫设计的创造性融合。我国作为传统文明古国,传统文化艺术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瑰宝,民间艺术文化是其中一部分,在艺术发展中同样占据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现存的民间古老艺术有剪纸、皮影戏、木刻以及山水画等方面。1960年,我国动漫设计开始涉足于再现民间艺术文化等领域,尤其融合剪纸与皮影戏表演等情况下构成了我国动漫发展中的“中国派别”。如在作品《猪八戒吃西瓜》中就采用展现传统剪纸艺术手法以及借鉴皮影戏等方法上对动漫设计实施了突破。在目前的互联网年代,中国的动漫设计要使用前卫的信息技术,并与民间艺术文化互相借鉴并融合,构成浓郁中国民间艺术风情、紧跟时代潮流的动漫作品,推动中国动漫设计领域的进步。3.3促进民间美德与动漫设计的创造性融合。动漫设计是面向儿童以及成年人等具有教育意义的艺术作品。在当前我国动漫设计发展中,利用传统文化艺术,对动漫作品进行德育教育与宣传是其文化发展功能之一。民间美德是指民间事迹中的美德故事,如孟姜女哭长城以及神笔马良等都旨在表达民间普通百姓善良、朴实、勤劳等品德。我国当代动漫设计中,借用民间文化故事题材的同时对于传统性融合与发扬民间美德也有积极影响作用。首先,动漫设计人员应从艺术的视角,利用艺术的手法对当代社会中的人事进行映射。例如对生命、伦理、爱情、忠实、人性、道德等的宣扬应成为动漫设计中永传不衰与恒久不变的主题。其次,民间文化美德中的“善”与动漫设计的融合:善是大众的根本性诉求。

4结束语

在社会时代变迁发展中,不断传承且发扬其优秀人类文化艺术是当前人类社会持续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在我国当代动漫艺术设计发展中,科学运用与发扬传统文化艺术是体现我国当代动漫设计艺术特色的主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刘畅.传统文化艺术对当代动漫设计发展的影响[J].影视制作,2010(04):26-28.

[2]张灿.试论当代动漫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2):29-30.

[3]赵铮.当代动漫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05):50-51.

传统文化故事范文篇2

关键词:电视媒体;传统文化;文化类综艺

对于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而言,传统文化构成了绚烂多彩的中国文化。时代的不断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作用,这也对传统文化传承提出了要求。但是受国外文化冲击的影响,一些外来文化不断入侵,这给我国传统文化带来很大影响,尤其是青少年人群,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不多,导致传统文化传承与推广受到影响。电视媒体作为关注度较高的渠道,这对于弘扬传统文化而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各大电视台开始组织一些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综艺节目,使更多人关注传统文化,提高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1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

电视本身具有媒体的优势,可以弘扬传统文化,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要遵循以下几点要求:第一,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点,正确认知我国传统文化[1]。我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身后的传统文化,然而在所有的传统文化中难免存在一些“糟粕”,针对这一现象务必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基于全球化背景下正确认知我国传统文化。当前社会环境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中体现了民族精神,其核心在于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爱好和平以及自强不息,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点,电视媒体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制作电视节目,以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例如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国家宝藏》这一节目,一经播出,在视频网站的播放量高达29580.19万,占据文化类综艺节目头条平台热度第4。该节目是以中国历史文物为主题,在节目中利用情景剧+现场讲解这种形式,让观众更加详细且立体的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通过情景剧,可以加深对文物历史的了解。此外,节目本身还邀请了梁家辉、撒贝宁、段奕宏以及王刚等影视明星作为嘉宾,借助其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观众,从而达到宣传我国传统文化的目的。通过这一节目,让更多年轻人认识传统文物,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推动传统文化传承。

2寻求历史及现实的契合

电视媒体是党与人民群众连接的媒介,其本身也发挥着教化以及宣传的功能。但是作为电视媒体,必须要全面结合实际情况,将人民群众提倡的内容和需求紧密连接,如此才能够获得理想的播出效果。利用电视媒体弘扬传统文化,期间必须要找到历史发展和实际生活之间的契合点,深入剖析电视观众精神文化需求,总结收视心理以及基本习惯,将其作为电视节目创新的切入点,从而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2]。例如央视推出的《朗读者》这一节目获得了显著的成功,其根本原因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快速感应到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尤其是娱乐审美疲劳的现在,推出精神文化类节目非常重要。当有了“天时”之后,就需要朝着“地利”方面努力。《朗读者》开播最初,邀请不同领域影响力高的嘉宾,在节目现场分享人生故事,且对文学家以及学者等的著作加以朗读。《朗读者第一季》播出之后,播放量高达55485.02万,位居文化类综艺节目头条平台热度第一,邀请李亚鹏、蒋雯丽、郑渊洁等名人担当嘉宾,通过访谈和朗读的形式让更多观众了解我国的文学著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正确的导向,解读文学作品,这准确的抓住了人们想接近民族文化的这种亲和心理,也就是所谓的“地利”;节目邀请的嘉宾都将重点放在文学作品本身所蕴含的精神,结合个人感情,创造一副活灵活现的现实景象,将文化和现实之间的时空距离缩短,同时也凸显了传统文化和大众精神需求二者间的贴合性,此为“人和”。正因为如此,尽管《朗读者》这一节目在表现手法等专业性上并没有体现出极强的优势,但是却依然受到观众的喜爱。鉴于此,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必须要选择合适且符合观众需求的内容,这一点非常重要。自从《朗读者》得到观众关注后,开始出现一些与其相似的节目,但是却始终没有得到观众的认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选题是否符合大众需求,同时专业性也是一个关键点。立足于另一个角度分析,电视节目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要找准历史、现实之间的契合点。

3故事化载体,通俗化展现

电视作为大众传播的关键媒介,务必要对观众收视要求进行考虑。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提升全民文化素质成为有关部门工作的重点,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电视媒体弘扬历史以及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要将精英转变为通俗,通过故事这一载体进行呈现,使观众能够更加通俗的理解传统文化。所谓通俗,即和人民群众的联系非常紧密,并且始终与故事化相连接。立足于历史角度考虑,我国古典小说是以故事性这一特点传承,但是其发展源头却是宋代的勾栏说书唱本,直到明末清初时期才真正达到顶峰[3]。对于宋、明两个朝代来说,均是我国大众文化需求最为鼎盛的时期。例如北宋时期,当时的社会经济水平非常高,直接提高了大众文化需求,一些有较强故事性的唱本开始充当“文以载道”这种教化功能。但是发展到明代的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同时也使市民阶层极具扩增,大众文化需求对小说形成了鲜明的刺激,尤其是那些简单易懂的白话小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通俗小说代替了诗词,作为明代文学领域的代表作品。对于社会基层群众而言,故事所带有的说服力远比抒情更大,跟理性相比,感性的感染力更为强烈。故事情节中的人物命运直接刺激着人们的思考,小说中的主题、情节也会对大众的感悟带来影响,其中便隐藏着教化这一功能。立足于这一点,也可以确定现如今电视节目中那些故事、草根文化盛行的原因。将传统文化以故事化的方式展现,其中依然具备传承文化中的精华,并且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大众造成影响,将其作为电视节目的主题,可以掀起收视热潮。例如比较经典的电视剧———《贞观之治》,从这一部剧中可以获得一些启示。这部电视剧采用了非常平实的叙述手法,主要描述了“李世民”这个人物奋斗的一生,直接描写了其治国的才能。通过观看电视剧,可以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励志性,其中还夹杂着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非常强的教育性。除此之外,《贞观之治》这个故事不仅具备曲折离奇的故事,还有剧中涉及到的传统历史文化,例如唐朝的饮食、服饰等,这些文化因素都得到了非常详细的体现。由此可见,电视作为传统文化最为有利的传播渠道,将其以故事化的方式展现,能够提高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当然这也可以作为我国电视宣传传统文化的一个切入点。例如《国家宝藏》这一节目。节目本身是以情景剧的方式展示文物,借用故事让文物“活”起来。《国家宝藏》节目特征是将古代的文博知识与现代语境相结合,例如节目中展示的秦代杜虎符所涉及到的信息安全技术,该技术在诸多领域中也得到广泛应用。此外,中央电视台将节目上传到以80、90后群体为主的视频网站中,吸引年轻观众的注意力,并获得了非常强烈的反响。其中需要注意,虽然情景剧是该节目的主要环节,但是却没有喧宾夺主,依然以故事为辅宣传我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与电视媒体的结合,使广大观众有更多了解文化的渠道,通过观看节目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同种也可以体会到文化传播的力量,以故事作为载体评弘扬传统文化,使其得到更为通俗的解读,是电视媒体独有的影响力。

4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电视媒体传播传统文化,是现如今立足于人民大众需求的一种有效手段,《国家宝藏》《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文化类节目的成果,标志着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这对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而言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罗琦,唐苗.浅析电视节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J].新闻知识,2016,(10):27-29.

传统文化故事范文篇3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过去的五千里发生过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和感人的传说,在传统文化的流传过程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总是去粗存精,去伪存精,留下来的都是宝贵的财富,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道德观念等社会心理。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促进我国精神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为了能够将我国的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来并且发扬出去,就需要对我们国家的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教育人们要遵守伦理纲常,胸怀祖国,追求人生的真理和理想,进而为祖国文明的发展和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当代高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2.1对传统文化不了解

在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发现当代的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本身并不是很了解,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学生接触的都是新鲜的事物,一些传统文化像是京剧、戏剧对学生反而没有什么吸引力,学生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由来并不了解,就像前一阵子轰动一时的“端午节”,明明是我们国家为了纪念屈原而流传下来的节日,学生对于屈原投汨罗江的故事并不是很清楚,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高职语文教育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在语文课堂教育的过程中,只关注书本上那一点点知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非常少,而且在阅读、背诵中华古诗词的时候,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诗词背后的创作故事和内涵并没有深入追究,不能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思想内涵,把学习传统文化当作是应付考试,自然也就不能发自内心地去认同传统文化,说明当代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并没有起到很好地启示作用,再加上社会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学生崇洋媚外的情绪特别严重,疯狂追捧外国的奢侈品或是国外的艺术文化,认为本国的传统文化非常粗俗,就像很多学生对东北“二人转”、“扭秧歌”的传统文化存在误解,觉得这些传统文化登不上大雅之堂。

2.2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

事实上,我国很多的高职院校对于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并不是很重视,学校领导和语文教师在对语文学科进行教学规划时,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应试教育上面,比较注重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成绩,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比较难以评估,导致对传统文化教育课程非常敷衍,学生如果对传统文化存在什么误解和疑虑需要寻找答案时,语文教师并不能够很好地对其进行解答,高职院校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力度不够,往往也会影响到学生,造成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不重视,不愿意去深入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枯燥无趣,无法打动学生的心灵,最终造成了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失败。

2.3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存在理解偏差

现代电视剧、电影等影视文化作品常常将传统文化的东西改变得面目全非,而高职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些影视作品对学生的毒害非常严重,在没有细致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时,就已先入为主地认为影视作品中所描述的故事是真的,像古代“封神榜传奇”中,明明是宣扬纣王无道,西岐姜子牙等正义之人揭竿而起,除恶扬善的故事,却在影视剧中被改编成妲己爱恋姜子牙,爱恋不得,进而祸国殃民的故事,与过去人们所了解的传统文化故事存在着非常大的偏差,这种恶搞式的改编,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这使得高职语文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步履维艰,很难破除学生先入为主式的思想偏差,只能是慢慢地转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观点,由学校教育来负责正确的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内涵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而不是继续误导学生。

3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对策

3.1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为了让高职学生能够更加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就需要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教育元素,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正确的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传统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怎么来的,比如说在高职语文的课堂中,加强对孔孟儒家文化的教育,可以每天为学生带来一个小故事,在我国古代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一直都流传着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和传说,在高职语文教育中,可以让学生多看一些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短片,使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故事,作为语文教师,还应该转变传统文化教育的思维,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比如说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到一些民族小寨中去了解少数民族人民都是怎样生活的,从直观角度上加深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并且能够被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所吸引,也就是说,有些传统文化教育是需要一定的环境背景熏陶的,假如学生对朝鲜族的民族舞蹈感兴趣的话,可以到朝鲜族聚集区进行参观考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朝鲜族民族舞蹈、朝鲜族服饰,甚至是对朝鲜族的饮食文化会有更多的了解。

3.2提高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高职院校语文课堂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从源头上提高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应该把传统文化教育的思想融入到每节语文课的教学当中,或者是单独设立一门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并进一步在语文教育中结合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教学,为此,高职院校可以在语文教研组当中,重新设立一个专门的传统文化教学小组,小组中的成员平时的工作就是设计一些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动方案,准备一系列优秀的传统文化故事,继而开展有趣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让传统文化可以在高职语文教育的课堂上大放异彩。当然了,在高职语文课堂中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对于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首先作为教师自身就要重视传统文化,才能够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当中,比如说高职语文课堂在鉴赏杜甫的诗词《春望》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从字面意思进行理解,更重要的要探索杜甫在作这首诗时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样的情景让杜甫发出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慨,从杜甫诗词入手,让学生可以感受到杜甫的爱国感情,同时在这段传统文化历史的学习过程中,也更能够学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

3.3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理解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

由于各种电视剧及影视作品的影响,高职语文教育在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改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误解,教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并理解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教师应当相应地拓宽学生的求知渠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让他们尽可能地回避那些错误的、恶俗的文化,远离那些严重误导学生的乱七八糟的小说和影视作品。还要教导学生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对待那些糟粕的传统文化必须摒弃,像是部分落后地区的“重男轻女”思想,就绝对应该被扼杀在萌芽之中,再有像是给死掉的人寻找“冥婚”配偶,买卖尸体的封建迷信文化一定要扼除,通过高职语文教育的方式,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反对错误的传统文化,选择正确的学习方式开展科学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特别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设计正确的榜样教育,像是在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使用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树立起这样的爱国主义情操。

综上所述,将我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高职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是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势所趋,高职院校必须要提高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且能够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学生都能在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开启心灵,明辨笃行,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可用人才。

作者:谢东华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雷瑜,刘兆君.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6(31).

[2]邝雪英.《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栏目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2).

传统文化故事范文篇4

关键词:网络仙侠小说传统文化

在西方奇幻类小说的影响下,我们开始思考怎么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奇幻小说,在此背景下,潜藏的仙侠小说被大家发掘出来,并且依靠网络平台正在不断地发展。在网络仙侠小说中,作者通过自己的写作经验,用儒释道的仙侠世界,将传统文化与故事情节巧妙结合,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点缀,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文化的归属感。但这些传统文化运用并不是简单地以古人的口吻展开,而是用现代化的方式来讲述一个充满古风色彩的传奇故事。

一、儒道释的仙侠世界

几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人道德修养的熏陶是显而易见的,以儒家为主的儒道释文化已深入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和日常生活中。作为传统文化集中体现的网络仙侠小说,更是用儒释道构建了一个仙侠世界。首先仙侠小说对世界观的划分使用的是道家元素。“六界”为仙侠题材小说的世界观体现,中国上古神话就有六界之说,它们分别为五行八荒界、芥子六合界、九曲黄泉界、直符灵动界、宇宙混沌界和坤元中宫界。后来道教延续这一传统,把六界进行划分为神界、仙界、人界、妖界、魔界和冥界。仙侠小说以中国神话故事为蓝本,所以在世界的划分上往往依据此传统。《香蜜沉沉烬如霜》在道家六界划分的基础上,世界被划分为天界、魔界、人界、妖界、花界和幽冥界。同时小说中修炼、仙丹、法器、道教经典与小说主人公的仙骨嶙峋等元素,都是道教思想的体现。即使有道家元素的世界观,没有儒家思想也构不成好的仙侠故事。仙侠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用道教元素构建框架,去表述儒家思想内涵。在网络仙侠小说中,主人公修仙一方面是为了自身修为得到长生,更重要的是为了世间正义,修仙道路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斩妖除魔,即儒家六德中的“仁”。得道之后,以民为本,为民谋求福利更是得道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小说中,水神对火神批评的一段话体现了此思想:“今日若非小神日游偶至此处,火神莫非竟欲纵火烧了那小楼之中百余条生灵?”虽无凤凰的身量,这仙人审视责备的目光却颇是有几分威严,“上苍有好生之德,蝼蚁尚且偷生,修行根本乃是为救苍生于水火之中,火神这般违背仙道下狠手,这万余年的道行算是白参了!”a可见修行的根本是救苍生于水火之中,造福百姓。当然,儒家的思想也表现在诸多方面,例如小说人物关系体现“三纲五常”;修仙往往要拜师求教,修仙子弟对师傅态度体现出儒家“尊师重道”思想;门派之间通过相互斗争而成为正统,《香蜜沉沉烬如霜》没有门派之间的较量,取而代之的是天帝要统一六界的愿望,这都是儒家“大一统”思想的体现。小说虽很少对儒家观点进行直接描述,但是在小说情节里的中庸思想与“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人情怀等方面,都体现着儒家文化。仙侠小说里儒、道思想只是为辅,真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是佛教思想,矛盾发展遵循因果循环,缘起缘灭,作为小说暗线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仙侠小说往往采用传统顺叙的叙述手法,以时间为线交代矛盾发生的前因后果,故事套路基本为:前期因为主角某种原因遭受变故,中期不断完成任务打怪升级,后期基本学成归来报仇雪恨,并且成为一代宗师。平凡主角能够拜师成功是因为缘分,而拜师复仇也是有着前因后果,这些都蕴含佛教“因缘”与“因果”之说。在《香蜜沉沉烬如霜》中,因花神与天帝的孽缘才导致一系列故事的发生,并非无因无果。小说也存在其他佛教元素,例如水神去参拜佛祖寻求建议,佛祖的建议都是虚幻缥缈的,需要人的顿悟,体现佛家隐喻的思想。网络仙侠小说通过儒道释构建出一个仙侠世界,与网络仙侠小说中的背景、人物和故事情节等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使小说从始至终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子。

二、传统文化的运用与创新

对于如何运用上下五千年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暨南大学副教授郑焕钊评论道:“面对我们很多很好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故事想象资源,能不能立足于它们的故事、它们的世界观、它们的情境本身生发出有系统、有深度、有饱满性、有逻辑的世界,成为能否形成文化资源核心创意的基础。”网络仙侠小说中仅仅有儒道释的世界观是不够的,人物的价值体系、故事情节内容等,都要有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中国仙侠故事。对于传统文化不仅要去运用,更要有所创新。我们先从人物方面进行讨论。《香蜜沉沉烬如霜》里的主要人物对文化典籍进行了一定的参考,一些传统文化元素更是在人物之间的矛盾中凸显出来,我们以“旭凤”和“润玉”为例。在小说中,旭凤和润玉的真实身份为凤凰和应龙,他们都是传统神话中的神兽,《山海经•南山经》中对凤凰有所记载:“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山海经•大荒北经》也提到了应龙:“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可见在小说中人物设定都有所依据。在人物关系矛盾中,他们分别作为天帝的嫡子与庶出,小说也提到旭凤为下任天帝,体现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制度,但在小说高潮,润玉发动兵变夺取政权,是对历史上如明代朱棣与朱允炆等皇位斗争故事的参照。中国古代一直强调“龙凤呈祥”的观念,而在小说中旭凤和润玉为一龙一凤,却是水火不相容的敌对关系,体现了网络仙侠小说中打破传统思维的现代主义风格。其次是网络仙侠小说会模仿一定的古文风格,用词用语也有着历史典故。《香蜜沉沉烬如霜》中有一片段写道:小鱼仙倌温和一笑,低头轻摇,似乎十分遗憾,“如此看来果然错过了。平生憾事又添一桩。惟盼今日失之东隅,他日可收之桑榆。”b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我国传统成语故事。在写作方式上,一般网络仙侠小说继承了唐宋文学简洁精炼、篇幅精炼短小等特点,其文本结构上为片段化连缀和心理化表达,叙述方式有着唐宋神韵,表达一种含蓄内涵。但是网络仙侠小说作为通俗文学,必须做到“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结合,迎合大众的审美需要。小说中不仅有古文的语言风格,也穿插着幽默风趣且被大众所熟知网络用语和俗语,如“第一、二、三、四、五、六感”“兑水的猫儿尿,端不上台面”等,这些话语在网络仙侠小说中的运用,使高高在上的仙界接了地气,增添了生活气息。欧阳友权先生提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创作的重要性,否则作品是无根之魂,要想做到笔下有乾坤,胸中必须有文化。对于传统文化运用固然重要,但是如果简单地以古人的口吻来讲故事,今人难以进入具体的历史语境,作品可能会缺乏代入感,甚至漏洞百出,所以网络仙侠小说语言古体与现代语言风格的交融是时展的要求。最重要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学思想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首先是弥补了传统文学价值观的缺陷,网络仙侠小说中的人物虽然来自仙侠世界,但我们可以看到现实的影子。这些人物往往代表着一个群体的理想,将不被传统价值接纳的自我显示出来,引发心理上的共鸣,处理精神上的危机,这是传统文学所做不到的。其次是传统文学中的人物设定往往带有脸谱化,而网络仙侠小说中人物塑造是复杂的,《香蜜沉沉烬如霜》中,象征正义的天帝和天后罪大恶极,而魔界的鎏英等反而是正义之士,这种强烈反差是对传统文学中人物设定的突破。网络仙侠小说同时也传承了传统文学的价值观念,周志雄先生总结道:“网络小说作为当代的通俗小说,也承续了传统小说的‘劝善’功能。蕴含了读者所普遍认可的文化价值观,包括除暴安良、善恶有报、有情人终成眷属以及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等。网络小说继承了传统小说中的文化价值观。”网络仙侠小说当然不仅有中国的传统美德,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出真善美的时代精神。

三、网络仙侠小说传统文化运用的现实意义

在过去,仙侠题材由于不符合主流意识、虚构色彩太强等原因一直在小说中处于边缘地位,不受重视。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兴媒体的出现,依托于网络文学发展的大背景下,仙侠小说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特别是网络仙侠小说中对传统文化的运用,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年轻一代的读者起到激励作用。仙侠小说中人物尽管前期会经历各种失败,但最后一定会实现成功的逆袭,这是我们中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传统奋斗精神的体现,对现实生活中充满挫折的年轻人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香蜜沉沉烬如霜》中的润玉通过自己的卧薪尝胆,抓住时机推翻了先天帝的政权,从一个庶出卑微的身份,成了万人之上的天帝。当代年轻人在生活中难免四处碰壁,仙侠小说中的侠义情怀与具有反抗斗争精神的故事情节,可以有效缓解他们的精神焦躁,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重新燃起斗志,相信只要拼搏奋斗就可以成功。可以说网络仙侠提供的想象世界,是当代一些年轻人无处安放的青春的皈依地。第二,丰富网络文学内涵,提高读者审美水平。相比于其他网络小说,网络仙侠小说具有鲜明的审美优势。有网友对仙侠小说如此评论道:“大量引用神话人物、道家思想、道教典籍,照搬道教的修炼方法,并且大量地吸收了儒、佛的学说、人物、轶事,形成了以道为主、儒道佛交相辉映的修真世界。”通过网络仙侠小说创造的古色古香的仙侠世界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灵活运用,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补充相关文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网络文学的内容,使网络文学逐渐向高雅方向靠近,同时也提高读者的审美水平,让读者有更高的文化修养。第三,以时代为依托,传承时代的经典。网络仙侠小说作为网络小说的一个分类,自然存在网络小说中的众多缺点,如“娱乐化”“低俗化”等。2018年,为了规范网络文学的传播秩序,国家开展了网络文学专项整治行动,其中针对的一个重点就是网络作品价值观导向不正确和内容低俗色情,所以应积极改造网络小说中不足的地方。网络仙侠小说作为当今传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平台,以时代为依托,与时俱进,在保持我们民族文化内核不变的基础上,传承我们的时代经典。

四、结语

传统文化故事范文篇5

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

传统文化会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讲,语文课堂是其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地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此有一些明确的要求,语文课堂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习民族智慧,尊重世界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些要求都督促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其学习、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神。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我国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弥补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化进程越来越快。各国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现象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当今中国,小孩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们喜欢国外的电影、电视、动漫人物、食品等各种各样的东西,却都越来越不在意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很多学生背不出古诗词,不了解古典名著。知道国外的各种节日,却不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及其背后的渊源。小学生开始用手机、电脑等工具与人联系,却不清楚传统书信的格式。

3.有利于小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传承发扬光大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充分学习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其人文修养,激发其更加热爱祖国的情感。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领略到传统文化的各种魅力,对于其在人格养成、思想启蒙、人生引导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促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同时,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性格,促使其对传统文化进行发扬光大。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1.立足语文教学课堂,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生学习各种知识的一个重要地方就是语文课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力度,逐步引导小学生的学习节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像《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书籍,内容都是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课本内容中的。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诵读这些课文内容,并且对古诗词中不认识的生字、句子进行熟记和生动形象的讲解。教师要开设多种课堂情境,对文章主题、文章背后的故事、文章情节和内容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解。

2.立足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弘扬传统文化教育

实践活动是对所学理论知识最好的理解和诠释。要充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知识层次,因材施教地开展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每天拿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到讲台上背诵一篇古诗词,或者讲一个传统文化故事。可以定期举办古诗词、文化故事诵读活动。可以邀请家长跟学生一起把那些有意义的文化故事改编成情景小品,使整个家庭营造一个学习并践行传统文化的氛围。在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时,学校要积极组织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节日教育活动。特别是在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时,可以组织学生讲述节日背后的故事,带领学生到这些故事发生地去采风,真正去感受当地的文化氛围。

3.教师要加强自身传统文化修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传统文化故事范文篇6

关键词:探究;中华传统文化;幼儿教学;作用

学前教育在幼儿思想启蒙中占据着重要作用,它同时担负着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责任。在对幼儿进行教学中,幼师需要思考如何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开展幼儿教育,让幼儿教育既能够有效传达知识也能够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基,在幼儿思想启蒙中渗透中华民族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它同时为教育事业提供了丰富且宝贵的资源,作为幼儿和幼师要保护文化也要传承文化,使幼儿在快乐成长中,形成自身良好的涵养。以下内容主要阐述,将中华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于幼儿教学中的策略探究。

一、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于幼儿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在民族发展的进程中各种文化思想、精神的汇聚最终形成了如今我们能够感受和触摸到的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因为没有得到传承和保护最终被遗失在历史长河中。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和文化传承者,我们更需要担起责任,将传统文化与启蒙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推动民族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在进行对幼儿的教育中将文化资源有效融合,有利于帮助幼儿去体验和感受文化、习俗的趣味性,也能够帮助幼儿收集更多有关传统文化资源的信息。从而让幼儿在接受教育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是一件非常具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有利于学前教育信息资源的丰富与拓展

进行幼儿教学中,为了培养幼儿各方面的兴趣,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思想意识,幼师会进行各种教育信息资源的搜集,尽可能为幼儿提供一个内容丰富的教育环境。传统文化具有多元化与丰富性,非常值得去探究和挖掘。传统文化的形式也富有多样性,也使得教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幼儿觉得枯燥或者无法参与其中,其实和教学内容有很大的关系。当幼师充分利用文化资源进行活动内容的丰富时,也为幼儿的发展创造了空间与机会,让幼儿在不同的学习内容体验中,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促使其愿意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促进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

(三)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幼儿教育中我们挖掘的可能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但对幼儿的成长来说却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学与文化的结合,既能够让幼儿体验文化的内涵与魅力,也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自身道德规范的形成。幼儿的思想启蒙中有了初步的文化道德、思想价值观念,也会逐渐表现出民族文化认同感,这样幼儿更愿意自主去探究学习和深入挖掘相关的内容。以此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对幼儿的积极性、参与性、探索精神、民族精神、道德修养的培养都会起到推动作用,为其将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也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对培养高素质人才也能够起到铺垫作用。

二、现阶段幼儿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应用的现状

在幼儿的启蒙教育中,大部分幼师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作为幼儿教育与活动的主导者,幼师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运用能力对幼儿文化素养的培养起着关键性影响。由于幼师在职前学校教育与职后幼师培训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导致幼师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指导。另外,幼师在观念上缺乏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正确看法与态度,致使幼师在应用过程中缺少教学方式的优化与创新,只能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幼儿进行文化教育。现阶段的幼儿理解能力又有所限制,自然不能很好地接受文化知识。幼师在传统文化理论知识与系统职业培训有所欠缺,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对幼儿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实效性过低的现象。

三、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一)合理选择适合幼儿中华传统文化内容

在进行幼儿教学过程中,为了将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于日常教学中,幼师要结合幼儿实际情况及自身特点,选择适宜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课程的开展。比如可选择国学经典中的《弟子规》《三字经》《千家诗》等传统文化内容,结合幼儿身心特点及规律进行教学。幼儿的思维方式还处于具体形象化的阶段,只通过文字进行教育教学,其学习兴趣不容易得以有效激发。因此,幼师可在《弟子规》与《三字经》这种抽象文本型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传统民间故事的讲解进行教学,赋予幼儿充分的想象空间。在幼儿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好地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二)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游戏形式

幼儿处于知识方面与思想方面都不成熟的阶段。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具有多样性且内容较为丰富,若只是单纯地对幼儿进行文化知识的讲解,很容易造成幼儿理解不了的现象。为了能够加强幼儿的理解,我们可以根据传统文化内容为幼儿创新游戏形式。游戏活动开展的前提是以文化资源为基础,以此对幼儿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的渗透都是非常有效的。新形式的游戏活动,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能够让幼儿深刻感受不同文化主题带来的不同体验感和特殊含义。比如以“踩高跷”为主题开展游戏活动,踩高跷是很多民俗活动中都会出现的一种表演节目,但是对于幼儿来说,很多幼儿是没有机会去了解这些有趣的传统节目的,甚至不知道这种表演的存在,为了保护文化资源,我们可以利用踩高跷的特点为幼儿设计游戏。在设计游戏前我们先通过多媒体为幼儿展示一些关于踩高跷的图片或者一些相关的表演视频,这样能够抓住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很多幼儿也会跃跃欲试。在这种比较积极的课堂氛围下,幼师再带领幼儿做踩高跷的游戏,比如幼师利用一些安全易拉罐和绳子做成一个简单的高跷。然后将班级中的小朋友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接力比赛。小朋友在游戏中要踩在“高跷”上并拉紧绳子,脚和“高跷”是一起动的,当幼儿走回来时传给下一个小朋友,看看哪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这样既能够让幼儿感受到游戏的趣味性,也能有效地在游戏中锻炼幼儿手脚协调能力,并且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幼儿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对幼儿的身心成长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重视传统节日,积极开展文化主题活动

幼儿教育教学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首先幼师要提起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并根据这些节日,积极开展相对应的文化主题活动,使幼儿提升对节日的认知,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营造良好的节日活动氛围,让幼儿深入感受传统节日带来的趣味,我们可以在园中组织幼儿参加一些与节日有关的主题活动,这样既能增强幼儿的民族认同感也能够锻炼幼儿的综合能力。比如在端午节的时候,我们知道的习俗有包粽子、划龙舟等项目,那么我们也可以将这些内容融合到文化主题活动中。幼儿园可以组织同年级的幼儿进行包粽子、划龙舟两种比赛,这样幼儿有更多的选择性,也能够提高参与积极性。能够让幼儿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也能很好地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让幼儿在文化主动活动中,感受传统节日带来的气氛,并亲身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美,在体验与参与的过程中产生文化活动的乐趣。以此加深幼儿对民俗活动的认识与了解,帮助其树立良好的民族观念,同时也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幼儿对待节日也会更有仪式感和参与感,这其实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四)创建传统故事情境,提升幼儿感悟能力

传统故事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融合于幼儿教学中的宝贵资源。在幼儿教学中幼师可以多为幼儿讲述一些有趣的传统故事,为幼儿创建一个故事情境。然后引导幼儿进行角色扮演,通过与故事相关内容的表演,加深幼儿对其内容的理解,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想象与思考去感悟幼师所讲述的故事内容和故事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使幼儿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去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思想态度,这样既能够有效地帮助幼儿学习和了解文化知识以及其中的内涵,也能够培养幼儿的感悟能力,从而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且,在幼儿园与班内环境建设中,也可融入传统文化故事的元素及内容,比如建立图书角,放置有关传统文化故事的读物,在走廊上挂上传统文化小故事的海报与国画,在教师中可将与故事有关的文化元素进行张贴。使幼儿时刻处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情境之中,以此有效弘扬传统文化。

(五)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幼儿大部分学习与活动的场所都是在幼儿园内,其视野与活动空间具有局限性。因此,幼师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幼儿活动空间的同时,开拓幼儿的视野,使其能够更好地接受教育。在实践活动开展时,幼师要充分结合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开展,利用当地社区教育资源,丰富幼儿园的教学内容,让幼儿在参观与体验中走进传统文化生活。幼师可组织幼儿进行当地的春耕播种、秋收、户外写生等实践活动,加强幼儿对本土化的动植物、生活用品、传统食物的认识,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也可组织幼儿去烈士陵园扫墓,在扫墓的过程中带领幼儿回顾历史遗迹,并向幼儿讲解烈士英雄们的英勇事迹,增强其自豪感与责任心,以此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幼师也要注重幼儿生活中的细节,对培养幼儿的文明习惯与礼貌用语上也要提起重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使幼儿真切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美与精神,以此有效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六)提升幼师自身文化素养,言传身教树立榜样

在幼儿教学中想要有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就要对幼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启蒙教育阶段的幼儿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幼儿的成长。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也要用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幼儿树立学习榜样。在日常教学中幼师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当幼儿看到教师的所作所为时,也能受到教师的影响被其感染,去理解道德行为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作用。并且,幼师要提起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不断学习与探索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在日常教学与实践活动中的有效运用方式,只有丰富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对幼儿的教育教学,更好地弘扬与传承传统文化内容。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华传统文化在幼儿教学中的融入,能够从小培养幼儿的文化修养,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满足培育全面型人才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将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最大化,要不断积极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资源,探寻适合每个年龄段的幼儿且更容易理解的文化资源或者故事题材等融合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并且要因地制宜,积极挖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幼儿首先能够提高对文化活动的兴趣,其次是完成从初步了解到深入渗透的过程。这样一来文化认同感、个人素养以及道德规范都会在幼儿阶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幼儿身上,促进幼儿今后的成长与发展,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把多梅.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在幼儿园大班中的实践研究——以幼儿园节日主题教育活动的应然追求为例[J].华夏幼师,8(26).

[2]陆春明.学前教育应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论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课程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8(3).

[3]罗玉霞.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要基于幼儿、融于生活、重在实效[J].中国农村教育.8(11).

传统文化故事范文篇7

【关键词】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文化记忆;传统文化

德国学者约恩•吕森认为,比起口语、文字,视听媒体的到来改变了记忆原本的存储方式。媒体呈现的文化记忆都是经过中介再现的记忆,电视媒体积极主动地对记忆进行呈现和表征,在文化记忆的再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记忆的重构不是重复。文化记忆“包含某特定时代、特定社会所特有的、可以反复使用的文本系统、意象系统、仪式系统,其‘教化’作用服务于稳定和传达那个社会的自我形象”。因此,电视媒体是从当下的国家利益、社会需要、价值观念来审视和书写文化记忆,必然具有特定目的的社会性和群体性。基于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人文化自信的目的和需求,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对文化记忆的再生产通过媒介框架、主体诉求和情感召唤三个方面赋予文化记忆新的内涵和意义。这也是节目建构民族认同最为关键的一步。

一、电视节目重构文化记忆的媒介框架

1.彰显国家形象的议题选择。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的高层次媒介框架体现为国家形象的建构和彰显。近年来,我国致力于在国际社会和国人心中树立大国形象,一国的形象不仅体现在经济实力、内政外交方面,而且体现在文化软实力方面。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就肩负起了展示我国文化大国形象的重任,通过彰显国家形象的议题选择,重构和加深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激发爱国热情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身份认同感。比如,《国家宝藏》节目的宗旨之一就是突出体现大国形象,在节目编排和内容呈现上《国家宝藏》一以贯之“国宝”概念,推选的国宝均为具有国家代表性的文物。同时,国宝选取来自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和湖南省博物馆等九家部级重点博物馆(院)。在节目的剧情演绎环节上,《国家宝藏》对文物文化记忆价值的挖掘也上升到了国民性的高度。宋徽宗时期的《千里江山图》代表了锦绣山河的昌盛国力;乾隆时期的各种釉彩大瓶被强调为国家精湛工艺的“集大成”;越王勾践剑是中国兵器文化的代表。类似这样国之重器的文物故事汇聚成节目的主旋律。《国家宝藏》通过议题选择对文化记忆进行再生产,彰显我国的国家形象,培养受众对国家的积极态度,提升国人的文化自信。2.弘扬主流价值。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热播不仅因为其形式、题材的创新,而且由于其背后一种稳定的核心价值观,既包括传统文化社会中的“仁、义、礼、忠、孝”,也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众从节目传播的价值观中确立价值观基础,并由此形成价值认同。《国家宝藏》通过大国形象的议题展现,让受众从国宝的背后感悟和明确了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依法治国和忠贞爱国等主流价值观。这是节目叙述框架的中层次结构。《国家宝藏》塑造再生产后的文化记忆,推动受众对主流价值观和民族身份的认同。《传承者》节目中展现了一个又一个普通人,他们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选择坚守历史,坚守传统文化,重构着中国传统个人价值层面的文化记忆。节目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挖掘节目背后被现代社会分离的价值观念,重新将其确定为主流价值观,在媒介层框架中达到再生产文化记忆的目的。3.复兴传统文化。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建构文化记忆的最终目的是使受众对传统文化形成共识,进而增强其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复兴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记忆是由众多个人记忆凝结在一起的民族和国家记忆,只有建构个人文化记忆,才能筑起国家的文化记忆。而当代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绝不仅止步于传统文化符号的再现,更多的是探求它对现实的意义。这就要求节目不要局限于传统文化的阐述,要在创新的节目形态和内容中复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滋养后代的生命本源。在江苏卫视《匠心传奇》的每期节目中,嘉宾都会在顶级艺匠的专业指导下亲自体验,让观众透过屏幕能够感受到技艺传承的不易和传统文化的厚重。北京卫视的《传承者》通过乐器演奏、杂技挑战和舞蹈演绎等艺术呈现方式,让身处都市的现代人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文物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央视的《国家宝藏》通过展现国宝的前世今生,赋予文物特定的意义指向,即弘扬和复兴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当下,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复兴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符合当下观众的精神诉求,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指引作用。

二、电视节目重构文化记忆的主体诉求

1.社会文化诉求——重塑文化自信。“所谓‘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能客观理性地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对其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并对文化的未来发展持有坚定的信心。”现代民族国家的社会文化诉求只能依靠共同的文化记忆、集体经验和文化符号等实现。重塑国人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成为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播出的社会文化诉求。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以弘扬传统文化为立足点,明确节目的责任,保证节目的品质,同时也向受众传递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以武亦姝、侯尤雯为代表的青年选手以从容淡定的姿态向观众展示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化自信。《国家宝藏》每一期所展示的文物都堪称“国之重器”,从上古至明清,从琴棋书画到律法音乐,使观众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文化自信油然而生。《传承者》节目中展现了侗族大歌、蒙古弓箭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优秀的民间艺术重回公众的视野,让观众深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与价值,重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信。2.公共服务诉求——提供审美教育。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意义不仅在于节目形态的创新,而且在于公共文化服务价值的实现。提供审美教育便是节目对文化记忆再生产的公共服务诉求。在多元文化碰撞和娱乐节目盛行的时代,一批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传播正能量、贴近百姓的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以独特的文化记忆再生产契合了大众的审美心理结构,对提升受众的审美素养、传递积极情感和凝聚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深圳卫视《诗意中国》首次将视点聚焦于诗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哲学,激发当下国人对生活美学的追求,借助文艺推理、情景再现和经典复刻等艺术手段,将厚重的文化题材转化为现实的审美需求,带领受众从传统文化中发现诗意生活的重要意义,呼唤诗意生活在新时代的回归,实现了审美教育的公共服务功能。3.对外传播诉求——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对一国的对外传播和国家形象的塑造非常重要,它取决于本国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和对外影响力。核心价值观是重构社会的精神基础和各利益群体的思想共识,是整个社会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在当代,内容却来源于传统文化。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践行传统文化的传播,重塑受众的文化记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精神,提升了中国文化软实力。除了培育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和民族文化的同一性,我国的电视媒体还积极探索文化“走出去”。浙江卫视践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责任使命,实施优秀节目播向海外、原创模式卖向海外等工作,努力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浙江卫视拍摄的三集电视纪录片《爱上中国》国际版(德语版)于2018年10月31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了首映仪式,并在奥地利OKTO8连续播出三周,通过电视和互联网同步向欧洲人民展现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城市和民众生活的巨变。2018年11月11日,浙江卫视《我就是演员》制作方与美国IOI公司签订模式销售协议,授权其及合作伙伴HMP公司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英语地区制作和播出《我就是演员》的国际版‘Iamtheactor’。这次模式销售协议的签署是中国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模式首次外销海外发达国家,为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彰显中国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做出了成功探索。

三、电视节目重构文化记忆的情感召唤

1.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从一开始就把以人为本和满足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一批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主动承担起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和重构国人文化记忆和文化自信的重任。在《国家宝藏》节目中,国宝的“今生故事”部分邀请了众多讲述者,让这些讲述者以微观的角度讲述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延续,使历史文物与个人的关系更加紧密而鲜活。正如《国家宝藏》节目总导演于蕾所说,“不一定要选一级文物,不一定是用材珍贵、工艺考究的文物,我们想要挑选的是那些背后充满了人文精神和情怀的东西”。因此,我们在节目中可以看到无论是明星级的国宝曾侯乙编钟,还是并不为人熟知的石鼓,背后都体现着人本思想和人文精神。除了制播层面,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播出后的反响和效果也反映出了观众的认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在历史、文字、诗词、音乐、语言、书信、传统技艺和文物等广阔的题材领域掀起一股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汉字英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一批优秀的原创电视节目在收获高收视率的同时,也得到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这些节目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贴近普通百姓的视角,从共有的感情需求出发,重塑受众的文化记忆,激发了情感共鸣,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2.文化乡愁的追忆心理。“文化乡愁在文化记忆的找回、认同、储存、沟通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激活文化记忆的情感催化方式、情感引导模式和情感沟通方式。乡愁对步入现代化的人们而言,是一种对已逝的文化岁月和生活方式怀念的心理情感。与传统意义的乡愁所指的风物和故事不同,当代意义的乡愁是指一种对文化、历史的追溯情怀。在当代,文化乡愁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建构文化记忆,让人们不仅能回忆过去,而且能主动地建构过去。在现代化、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下,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是乡愁的重要载体,以视听层面的物象叙事形式向受众传达着重构文化记忆、舒缓文化乡愁的丰富信息。文字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和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应时而出,通过竞技的形式带动全民书写的热情,引领大众领略汉字之美,成为键盘时代中国人与传统汉字书写之间的纽带,唤醒国人对华夏汉字的文化乡愁,重构国人对传统文化符号的文化记忆。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成为近年来远离故乡、奔走于现代生活的人们追怀文化乡愁的载体,在疏解人们文化乡愁的同时,重构人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忆。3.故事化的表达方式。故事化表达的最早应用出现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60分钟》栏目,它将枯燥的信息、事件转换成以人物为主线的生动故事,让新闻报道更具人情味和趣味性。文化类电视节目也已从单向说教式的知识普及过渡到知识问答竞赛,再到以文化传承为核心、故事讲述为形式的全民参与互动模式,将传统文化记忆资源与生动的表达方式相结合,在故事化表达中实现对文化记忆的再生产。想要表达好一个故事,不仅需要精心的策划和制作,而且需要保证内容优势,以契合当下观众适应的表达语境。以“故宫”这一元素为例,从五年前的《国宝档案》,到后来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再到近期的《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无一不是从故宫国宝背后的故事出发,拉近故宫与普通人的距离,讲述不同代人与故宫、国宝之间的故事。除了文物,节目重塑文化记忆的故事化表达还可以依托诗词、成语和书籍等载体。《中国诗词大会》带领观众通过诗词之美汲取营养;《中国成语大会》让观众在选手激烈的竞猜中感受成语的魅力。这种故事化的讲解方式拉近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将历史生动化、形象化,也让国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潜移默化地重构着受众对国学的文化记忆,强化对国学经典和民族身份的认同。

四、结语

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的走红,恰恰反映了目前国人对优质精神文化类电视产品的迫切需求。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通过对文化记忆的选择、唤醒和再生产重塑了受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其最终目的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使受众通过收看节目重拾传统文化记忆,建构文化、民族身份认同,重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记忆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拉近受众与传统文化距离的精神纽带,也是受众形成文化认同的基础。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在传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重塑文化记忆、增强文化自信方面,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张爱凤.原创文化类节目对中国“文化记忆”的媒介重构与价值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5):85-90.

[2]潘怿晗.原创传统文化电视节目的“文化表达”及其空间拓展探析[J].当代文坛,2015(4):142-145.

[3]罗锋.用影像重构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J].中国电视,2017(10):11-16.

[4]文卫华.电视节目的价值引领与形态创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热播的启示[J].中国电视,2013(10):15-17+1.

传统文化故事范文篇8

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现状

首先,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趣味性不强,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开始的时候,学生可能会感到有些新奇,但时间久了就会觉得疲惫和乏味。采用的学习方式比较单一,除推荐成语故事稍微活泼一点外,其他活动侧重于背诵。纵观实践的过程,知识本位突出,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其次,用于开展教学实践的时间得不到保障。由于用来教学实践的时间是从语文课中挤出来的,而语文课自身不得不花很多时间来应对考试,因而挤占其时间困难。再次,有几对关系的处理不太恰当。一是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以及时代文化的关系。因为忙着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无形中忽视了外来文化以及新鲜的时代文化。二是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教学实践明显侧重了人文性的一面,而对工具性的一面有所忽视。虽然在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一再告诫自己:文道合一,不可偏废,可不经意间就会有所侧重。三是文化知识积累与考试的关系。虽然传统文化是语文教材的组成部分,但从考试的层面来看,直接涉及的内容并不多。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从横向上来看,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理念的渗透应贯穿于语文课的各种课型。不能说只在阅读课上谈传统文化,写作课完全不涉及;或只在阅读课谈传统文化,专题学习完全不涉及。通过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分析,我们发现各种课型都会涉及传统文化,我们应抓住契机进行渗透,不能单靠某一种课型。从纵向上来看,传统文化教育应贯穿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不能说,我们初一的时候进行尝试,初二、初三就完全搁置一边,这样的效果肯定是比较差的。初中阶段的孩子,虽然机械记忆的能力有所下降,学习的负担比起小学加重了一些,但只要安排合理,学生自会乐在其中。还有,初中的孩子处于心理的断乳期和青春的叛逆期,特别需要一些精神上的引领和培育,可以说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好的契机。整体性原则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配合,特别是政治学科和历史学科。政治学科中很多关于品德的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理念密切相关,历史学科中的很多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密不可分。甚至于在体育学科的教学中都可以结合传统文化的教育。如锻炼学生的意志,激发学生拼搏进取的精神等。

2.渗透性原则。这个原则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有“化”的工夫,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具体说来要紧扣故事,注重形象性;抓住日常教学,注重持续性;精心设计活动,注重趣味性。传统文化涉及的故事特别多,在涉及到某个核心理念的时候,一个故事往往要胜过一箩筐的道理。3.适度性原则。这个原则主要是指要摆正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位置,处理好几对关系。主要是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中“文”与“道”的关系、传统文化学习和考试的关系。传统文化中“文”与“道”的关系和语文课程的性质密切相关,也是不可偏废的。传统文化学习和考试之间的关系最为敏感,理想的状态是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传统文化精神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能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理想的成绩。

三、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选择

传统文化故事范文篇9

【关键词】传统文化;动画;精神;中国特色

近几年来,我国的动画市场不断进步并且已经创作出很多受观众喜欢的动画作品,动画剧场如《镇魂街》《斗破苍穹》《非人哉》《魔道祖师》等;动画电影如《大闹天空》《大鱼海棠》《风语咒》《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罗小黑战记》等,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我们从这些作品中发现一个共同点,即这些动画作品都是基于本土传统文化进行二次发展和创新,从而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习惯和审美价值。所以运用丰富的传统文化展现中国的文化精神是中国特色动画的发展方向。

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动画内容的独特性

中华民族文化底蕴浓郁,孕育出很多传统艺术元素,例如皮影戏、壁画、剪纸和水墨画等,这些中国独有的艺术元素都可以使表现形式和文化元素更加丰富饱满,而这些都可以为以后中国当代动画的创作提供很多设计灵感,将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和动画创作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创新中国动画的内容以及形式,增强动画带来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动画作品的选材多是中国的历史故事、远古神话故事或者是玄幻类故事,比如《大闹天空》《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转世》等,人们津津乐道的中国传统故事经过创新融入中国精神,使得整个作品得到了升华,打破了以往人们思想中对这些熟记于心的故事的看法和理解,自然深得观众的喜爱。这些美丽的故事都是孕育于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文化的独特性将会为中国当代的动画创造提供源源不断的题材。

二、传统文化本身为当代动画的创作提供个性

动画,即动起来的画,而书画艺术中的水墨画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小蝌蚪找妈妈》这部水墨动画敲开了中国动画新的表现形式的大门,更是以这种水墨动画的形式赢得了世界的赞赏,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除了水墨艺术在动画中所呈现的风格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例如皮影戏、年画、剪纸等都可以成为动画全新的表现形式。剪纸定格动画这种极具传统文化艺术的动画形式在原有的剪纸动画基础上,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二次创新,取得了不错的反响。由此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剪纸动画这种独一无二的形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当代动画,极具形式美和意境美。从早期的水墨动画中可以看出,每一帧动画呈现的静态画面都可以成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在水墨动画作品中,不管是画风、叙事的手法,还是背景音乐的选择,都可以自然而然地把观众吸引进去。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山河社稷图”场景,使得整部动画片极具意境美和形式美。本身传奇的神话故事也将山河社稷图的奇幻与哪吒修炼的奇幻完美融合在一起,水墨画本身的飘逸感将动画片营造得自带仙气。动画作品《白蛇传:缘起》画风极具东方色彩,通过船、山、水这三个简单的物件,营造出传统的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这种形式美使得该动画片极具东方韵味。

三、传统文化对于当代动画形象和风格设计的尝试

在众多国产动画作品中,对于卡通人物的设计十分重要,人物的设计可以影响到观众对整个动画作品的看法。卡通人物的设计要考虑很多因素,如能否与当代的社会背景相一致、能否与大众的审美相一致、人们能否接受人物造型设计等。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造型设计就大获成功,保留了人们以往对哪吒的认知,即头上的两个可爱的发髻。最让观众产生视觉冲击的应该是哪吒的五官设计以及他双手插兜的姿势,成功地营造出桀骜不驯的视觉效果。所以在对动画人物进行设计时,要能充分体现出卡通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通过着装设计来衬托人物性格,从而达到营造氛围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要想设计出极具中国风格的卡通形象,就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和提炼,创造出全新的传统卡通人物形象。但是在多元化的当代动画人物形象上要将现念与传统理念相结合,这样创造出的卡通人物形象不仅饱含中国韵味,还能促进文化传承。基于传统文化创造当代民族风格动画不是一点变化都没有的。由于社会文化环境和民族审美情趣的变化,动画风格会产生很大变化,以前趋向于保守传统的风格,而当下的风格则更加多元化。这些全新的风格探索正是将民族特色与时代审美价值相融合,从而进行创作。所以,应该摸索出动画的创作本质是回归生命,选择大众生活中最接近、最熟悉的传统民族文化资料,创造的卡通人物形象就可以越超以往的现实意义,给予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和体验。在动画卡通人物的实际创作过程中,动画设计师应注重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文化积淀,以免出现动画作品中的文化、思想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四、结语

首先动画设计师不要太过急功近利,应当潜下心来仔细打磨动画作品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充分突出能够传达最淳朴、最珍贵的民族情感,创造出可以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动画作品。其次,当代动画设计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最新技术,比如特效、场景设置、软件制作等进行创作。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要想充分表现出民族风格,融合传统文化,其文化性、独特性和创新性肯定都要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动画设计师应该沉下心来,树立民族意识和创新意识,创造出极具中国特色的动画作品。现在,中国当代动画的形式和内容都已经有了很多新的变化,传统文化在动画中的运用越来越深刻,并且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艺术风格。特别是近几年来,动画界创作出很多像《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等能够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动画作品,但我国动画产业中民族化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当代动画作品中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风格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将动画作品的独特性、传统文化性、融合创新性更好地展现出来,努力提升我国当代动画作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因此动画艺术工作者需要更加努力,将创新意识和民族意识更好地融入到中国当代动画作品创作中。

总之,需要通过动画这一形式讲好中国特色故事,在动画创作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善于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丰富中国动画作品的内涵,提升影响力,让中国动画再次屹立在世界动画的舞台上。

参考文献:

[1]丁静楠.国产动画电影中的民族风格探讨[J].艺术评鉴,2018(20).

[2]刘晓婷,石竹青.回溯中国动画学派辉煌增强国产动画原创力[J].戏剧之家,2015(8).

[3]杨晓林.中国传统艺术在动画角色中的运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传统文化故事范文篇10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动画造型设计;应用

新时代下动画造型设计的不同方案以及建设要求,应随着市场发展的规律演变来进行调整,不断挖掘人们对于角色的喜好程度。动画角色的设计往往影响着整个动画影片的商业价值和精神传递,它不仅能够激发人们探索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底蕴的动力,同时也能够在现展的多元要求上不断提升受众对于动画文化的审美区间。从动画造型设计的发展过程上来看,传统文化的优势作用将同时体现为特质互补、作用突出模式下的艺术表达张力和角色内在赋予程度。因此,中华传统文化根本要素在动画设计中的文化价值和民族传承,将促使中国动画角色和内在设计从要素以及符号的精髓,逐渐体现出独到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思路。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内涵探索

动画造型设计的原创工作需要通过设计的初始定位要求来进行深入发展和内容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动画造型设计的全面结合形态要通过设计发展图式的多元作用形象来考察其应对范畴。根据动画所涉及的故事发展线索和时代背景进行契合性考察,凸显其在特定历史时期以及故事背景作用要求下的人物穿着、外在环境、动作习惯、手势表现等要素。并根据动画造型设计中人物的细节设计进行全方位的要素提炼,包含对于人物的服饰颜色、花样款式以及发型和鞋帽的搭配等[1]。在具体环节中凝练出符合当时传统文化要素的全面性结构拓展,从而将其放置于当时的视觉发展过程中,避免出现更多的违合点。与此同时,保证该动画设计能够在大方向不变的要求中,凸显其不同形态作用下的内涵点缀,从而使这一动画设计在人物形象塑造中更加丰满,在造型设计的张力表现更加夺目。动画造型设计包含了对于线条的打理、造型的完整性维护、色调的不同选择和动作设计概念的具体走向。这些要素都契合于传统文化的特质和概念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新式发展理念。受众在观看动画的氛围中所感知的不仅是直面式的视觉体验,同时也是沉浸式的感应融合,更是从主动探究到互动发展的优质体验。既然中华传统文化的要素可以为动画设计提供更多建设性的发展方向和商业化的优势地位,那么对于动画设计者来说这一建设思路将是必然可行的发展路径。同时也能够激发大多数观影群体对于特定素材的自我解构和内容探索。例如在观看《哪吒之魔童降世》《花木兰》《大鱼海棠》等电影时,大部分观众都会对影片中的历史背景和传统要素进行拓展性热议,这就使动画电影在体验和观看的过程中,提升了其本质化的品质地位和高端属性。即便《花木兰》是美国创作者所创作的动画造型设计方案,但其中的中国传统视觉要素和文化内涵都融于整个影片的全面性方案中。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具体发展作用剖析

(一)有助于在新的发展轨迹中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中国方案

中国传统文化在动画设计中的全面融入,其本身对于传统文化来说就是一件积极有益的合理事宜。同时又能够帮助其实现正向发展的根本要求。在经济平衡性蔓延的多元化土壤中,国家之间的交流正随着时展不断形成融合性结构脉络。我国动画发展正在不断促进传统文化在政策导向和制度体系的建构中导入明确性传承要求[2]。所以,在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动画设计的根本要素时,同时也为我国动画设计提供了既定的历史发展要求和形态互补模式,使传统文化在国际化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多次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

(二)有助于为中国制造提供风格突出的动画造型设计思路

传统文化的优势互补作用,能够使这一动画造型在后期的宣传和发展中打上深深的中国制造的烙印。优质的动画设计更突出场景的变换轨迹,以及故事的完整性和逻辑性,所以动画设计的形象应用方略不仅仅要局限于其外在的表现形态,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最具优势性地位的精神内核。这一内核可以从传统文化的要素来丰富其表现的核心构筑能力,并使这一动画造型设计体现出较为丰满的结构要素和形式互补的动画形象。同时,不断突出在中华传统文化融汇动画形象的特殊形态和故事承接性。在动画设计的流程中可以以中华传统文化的某一特定要素为具体框架或者在动画设计的某一细微的贯穿思路中输入特定的文化要素,一方面可以使动画要素在渲染过程中主线更加鲜明,另外一方面也会使整体动画背景在既定历史条件下实现了目标结合性的凸显。

(三)有助于从结合性的视角来倡导真善美的传统精神导向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积累下的民族瑰宝,传承了中国人民一代又一代的历史记忆和对自我行为的认知归宿。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合在动画造型角色设计和建设导向中,更容易促成人们对于真善美的理解和追求。正如近年来大热的动画影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缘起》以及《大鱼海棠》等等影片,都展现了东方历史主义精神韵味中在新式故事框架下的情感传承和力量承托[3]。这些故事的主角在魔幻主义色彩下又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传统民间人物,但影片并没有完全局限于传统文化框架下固化的历史走向和一元化的故事发展脉络。而是将角色造型拓展到新风尚的视角下不断使动画造型设计被赋予更多的思考方向。《白蛇:缘起》的故事结构就是通过传递了一段千古流芳的情感佳话来将其赋予了角色生命力和爱情的真谛。在传统白蛇传的演绎视角中,许仙的角色是一个唯唯诺诺而不堪重任的弱小形象。但在《白蛇:缘起》中,许仙与白蛇之间的情感正是从跨时代的意义上展现了中华男子在对情感追求上情比金坚的大无畏精神。这一精神的演绎,让传统文化的创作在多样化的艺术视角中,被赋予了更多演绎的空间以及引人入胜的文化力量诠释。

(四)有助于实现中国动画设计脱离西方动画的主导性模式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动画的发展方向一直受到西方动画的强势影响。使我国的动画人物在造型设计中一直无法脱离西方的主流审美视角,大部分的动画人物在造型和绘制中都选用白皮肤、大眼睛、挺阔鼻子的人物风格,在部分元素的绘制中也并没有体现出中国历史素质和民族风俗习惯的文化底蕴。因此,可见当时的动画产业并没有跳脱出西方主导的动画规律模式和造型设计[4]。目前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结构性影响,对于我国动画造型来说既是关键性契机同时也是历史转折点。通过对动画造型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性发展和价值渗透,使我国动画创作逐渐找到了本质性的发展方向和视觉拓展路径。例如动画电影《买猪》凭借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合理融合方式荣获了第十一届东京动画公募单元最高奖。因此可以看出中国动画作品在多元发展的途径中再次获得了传统文化理念下的光辉发展之殊荣。

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外部应用形态构筑

(一)剪纸艺术以及皮影艺术通过形态契合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融会贯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皮影艺术以及剪纸艺术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质发展元素,这些元素在中国动画艺术作品中的优质性结合路径,不仅拓展了我国动画的发展形态,同时也为国际动画提供了中国动画造型设计的具体方案。在不断探索发展历程以及多样性节点结合的现实路径中,传统剪纸艺术以及皮影艺术的结合方式也被西方动画以及日本动画创作不断效仿。在我国早期的动画创作中就会经常运用到皮影艺术的结合方式。例如在动画影片《葫芦兄弟》中通过皮影技术的融汇使葫芦兄弟的人物特性和人物形态关节展现的方式进行立体化,其中的形体发展和人物走向更符合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特征[5]。同时也让观众从平面的人物的形态塑造中不断拉进动态发展下的推陈出新模式。在此基础上对七个葫芦娃以及蛇精等角色有着明确的爱憎分明和是非观念的形塑。

(二)传统民间艺术方式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特殊性表达和结构性覆盖

通过对于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以及艺术形态的多元化借鉴赋予了我国动画造型设计中极其特殊的结构性表达和内容性覆盖。在这一路径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动画题材都基于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以及神话故事的原型来进行创作。一方面可以为动画创作提供平易近人的造型设计进而让观众更容易接受角色的人物设定;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新式的改编设计方案,通过基于旧式的故事框架设定来创造出对于民间艺术文化的多样性形态挖掘。这里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包含着文学作品,同时也涵盖了民间的戏曲、壁画、插画、雕刻、篆刻、民俗等等与之相关的艺术形态的内容展现。这些传统民间艺术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同时也为后续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可以借鉴的历史素材。像近年来上映的《大闹天宫》这一动画电影中就融合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作品,包含了我国在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民间戏曲形式。因而使动画造型设计赋予了民族风格特性。并在整体动画创作中不断强调其特有的价值观念输出,让大部分观看影片的受众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并通过动画形象的独特造型设计认知到我国文化传统的特殊神韵和风采。

(三)传统文化符号和要素的价值渲染以及角色设计的智慧性对接

动画造型设计符号是整个动画中比较关键也是比较核心的要素,通过传统文化的要素整合方式可以为动画制作提供更加鲜明突出的角色风格和设计思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特定的符号性标识色彩,而这种符号性标识代表了当下对于特定价值的一种持续性渲染,同时也为动画创作提供了大量的智慧性对接,并通过符号性的铺垫为整个故事创设了核心关键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量符号不仅彰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代表了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之间的地位差距和日常使用物品的不同状态。在动画《大闹天宫》中,孙悟空脸谱符号的多样性表达就可以看出主角人物性格在符号塑造中所展现的霸气阳光和积极勇敢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彰显了在长期以来我国历史文化输出中人物形象的正面状态。

(四)传统神话故事在动画设计中的角色重塑和概念赋予

对于传统神话的借鉴彰显了我国动画设计过程中对于角色和概念的进一步认知和重塑。例如在《镜花缘》的动画创作中,特殊角色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造型的美学设计要求。对于狐妖的造型设计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上对于妩媚和狡诈的完美结合。另外再配上柔媚的嗓音和娇俏的美艳姿态使整个动画元素在既定的神话故事中促生了多样化的形态塑造[6]。同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宝库中的神话形象和神话内容披上了现实主义可视性的自在外衣。因此,通过对传统神话在动画设计中的全面性应用发展,将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优质传承思路提供一个更具有拓展性的开拓地位。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的相关精神要素以及符号标准都在体系化和结构化的要求中对动画造型设计带来了更好的探索视角和更宽广的协同发展模式。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应用为动画造型设计提供了更具有竞争性的优势地位,使我国的动画造型设计更具有本土性发展空间,动画造型设计必然需要从传统文化的结构性要素中进行全方位的设计给定。

参考文献:

[1]陈星妤.传统视觉元素在动画角色创作中的运用[J].山西青年,2021,(02):124-125.

[2]宋凯.叙事重构:近年我国传统IP动画电影探究[J].当代电影,2021,(01):160-164.

[3]徐嘉蔚.文化元素在动画中体现分析[J].艺术品鉴,2020,(36):158-159.

[4]李玉明,和萍.探析东北地域文化元素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J].参花(上),2021,(01):103-104.

[5]艾红娟.影视动画中的角色塑造与作用探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37(12):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