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传播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19:20:32

网络信息传播

网络信息传播范文篇1

关键词:网络信息信息安全信息传播保障体系

随着网络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垃圾信息和不健康信息也在迅速增加,计算机病毒、垃圾邮件、网络攻击、系统漏洞、网络窃密、网络违法犯罪、著作权保护等问题日渐突出,而监管体制机制又相对落后。如何让优秀的、积极的、先进的信息占领网络传播阵地,如何构建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紧迫课题。然而,国内外对此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不够完善。本文在分析了构建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应遵循的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分析研究实际情况,提出并系统地分析了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的结构框架及其工作流程图。

一、构建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遵循的原则

1、实用性原则

构建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的最终目的是“用”,应本着旨在破解网络信息传播存在的难题的目的,向此目标努力,尽可能发挥体系的重要作用,注重体系实施的实际效用。因此,要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网络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措施。

2、平衡性原则

网络信息传播具有的强大的威力和威胁就是信息的自由性。所以,在构建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应考虑在管理和控制网络信息的传播时要保持信息的“自由”与“平衡”,即尽量保持信息“自由”与“管理”的平衡。

3、多层性、多样性原则

任何安全保护措施都不是绝对安全的,都可能被攻破,所以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不应只依赖一种安全机制,应建立多层安全机制、多种防御体系,各防御层及体系相互补充保护,相互支撑以达到尽可能安全的目的。

4、整体性、综合性原则

一个保障体系包括个人、设备、软件等环节,它们在网络信息传播安全中的地位和影响作用,只有从系统的整体角度去看待和分析,才可能获得有效、可行的措施。

而且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种保障方法和工作程序的综合协调一致。为了实现网络信息传播全方位保障,建立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必须考虑技术保障、管理保障、法律保障、人才保障、主观认知保障的综合作用,同时,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现与提升信息安全防护与保障能力。

5、协调性、协同性原则

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构建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网络信息开放共享,而在信息的开放共享和保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如果将部分信息公开披露,既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同时又会带来一系列实际问题。因此在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注意解决网络信息的披露与保密之间的矛盾,坚持网络信息开放共享和保密相协调的原则。

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的构建不是哪一个体单独努力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及司法等多方协调配合、全方位努力。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坚持政府、企业、个人分工合作、协同作战是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必须明确各自的地位和作用。

二、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结构框架及工作流程图

构建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是一个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购买技术或开发信息安全技术的问题,而是一个体系建设过程,这个体系主要包括检测体系,安全防护体系和管理体系,主要内容有政策、法律法规建设、管理、技术、产品、人才培训、资金保障、领导重视、人们的认知观念等内容。在构建保障体系的过程中,认知是前提,技术是基础,管理是生命线,法律是保证,还要需要政策、资金、人才的支持。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结构框架见图1。

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个各体系之间、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如何相互配合协调工作的呢?本文根据申农通信系统模型原理,借鉴国内外对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模型的研究成果,提出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工作流程图,见图2。

三、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结构框架及工作流程图分析

下面分别从检测体系、安全防护体系和管理体系三个方面,依照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工作流程的顺序,结合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结构框架中各个要素,对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结构框架及工作流程图进行分析阐述。

1、检测体系

检测中心数据库主要存储两大类信息记录:黑客、病毒等的入侵记录,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的安全策略。

1.1黑客、病毒等的入侵记录

构建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首先要对网络信息传播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估,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合同、法律等安全标准,将历史性和新出现的黑客人侵记录以及病毒、垃圾信息等记录形成相应的安全策略,并存储于检测中心的数据库中。从信源发出的网络信息进入保障体系时,首先要通过监测体系得检测,如果该信息与检测中心数据库中的某信息特征匹配,则予以拦截;反之,数据库中无此相似记录,则要通过保障体系的安全防护体系的进一步检测防护。

1.2安全策略的规划

网络信息传播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的过程,所以安全策略的制定注定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因为不可能制定一个安全策略就能够永远符合、完全适应某个网络环境和信息系统的需求,所以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动态性和可操作性。

2、安全防护技术体系

安全防护体系对网络信息进行检测,如果发现为异常的信息则给予拦截,反之则再由管理体系进行检测。安全防护技术体系主要应用信息安全技术对网络信息进行防护。

(1)基于PKI/PMI的信任体系和授权体系:公钥基础设施技术(PKI)以公开密钥技术为基础,以数据及密性、完整性、身份认证和行为的不可否认为安全目的。

(2)访问控制机制:包括防止非法用户的非法访问和合法用户的非授权访问2个方面。

(3)防火墙:防火墙系统主要目标是控制人、出一个网络的权限,它迫使所有的连接都通过防火墙,以便接受检查。

(4)入侵检测系统:对透过防火墙的攻击进行实时检测并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

(5)安全审计系统:网络安全审计系统是一种基于信息流的数据采集、分析、识别和资源审计封锁软件。通过实时审计网络数据流,根据用户设定的安全控制策略,对受控对象的活动进行审计。

(6)网络病毒防治体系:针对网络上病毒、蠕虫、木马和恶意代码的危害性大并且传播迅速的现状,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应采用相应的整改措施。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安全防护技术体系也会随之更新,它是网络信息进入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门槛”。

3、管理体系

检测体系和安全防护体系均采用必要的信息安全技术对网络信息给予硬性的安全防护,管理体系则在人的参与下对网络信息进行管理,对于技术不能发现和拦截的网络信息,则通过人为手段进行防护。根据信息的接受者的反馈,如果得到他们的满意,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则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取得实效;反之,则通过事故响应及补救机制给予补救,并修改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

3.1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政策、法律法规等的建立规范必须建立在支持和鼓励网络信息传播健康发展的前提下,通过立法和监督,打击和淘汰违规网络信息传播者,创建的良好的信息法制环境,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更好地维护网络信息传播的发展。

(1)网络信息传播立法。如今,网络立法应更加注重于对网络信息安全即对网络信息传播行为的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立法,在网络有害信息的责任认定问题及可操作性等立法质量上,尚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如何发挥网络媒体传播优势,使公民的言论自由得以充分实现,同时又不至危害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应该是网络信息传播立法的根本所在。

在立法原则上,我国的网络立法与其他国家一样,就是承认现行的传统法律原则都适应于网络传播环境。“互联网立法的前提就是承认现行的传统的法律原则都应该适用于互联网空间。互联网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现实社会基本制度以及受这个制度保护的基本社会关系。互联网上的虚拟世界是从现实世界生成的,并且无时不在对现实世界发生影响,所以虚拟世界说到底还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虚拟世界里的关系无非是现实世界的社会关系的延伸,仍然要受现实世界中现行法律的规范和调整”。

网络信息传播法制的主要内容:“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许可备案制度;开办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实行专项申请、备案制度;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实行审批制度;网络信息传播禁载内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义务、责任等”。

(2)网络信息传播规章制度。网站信息安全的管理,除了采用必要的技术措施以外,还需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落实信息安全管理责任。网络信息传播安全管理规范包括:确定安全管理等级和安全管理范围;制定有关网络操作使用规程和人员出入机房管理制度;制定网络系统的维护制度和应急措施等。

(3)网络道德规范。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对思想境界不同的个体,设立层次不同的规范,结合网络的特点对传统道德规范进行适当改造再植入网络空间,如诚信规范、公平规范、平等规范等都可以经过改造后成为网络信息传播中重要的道德规范。如诚信规范的建立,传播及使用网络信息就有了一把诚信评判的标尺,使得我们可以更好的对网络信息活动参加者的诚信程度进行评价和判断。同时,也就树立了开展网络信息活动的行为准则,促使人们在网络信息活动过程中更好的遵守网络信息活动规则,可以有效减少诚信缺失现象的发生。另外,网络道德规范还必须推陈出新,适应网络的发展。

3.2网络“把关”体系

任何网络信息传播活动都是一个信息搜集、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人的劳动,无法由某一技术或者程序自动完成。而传播活动中只要有人的参与,就一定会有人为因素的影响,网络“把关入”作用也就不可能消失。因此作为传播者个人或者组织机构的“把关人”作用也始终存在于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之中。

网络中的把关体系主要从宏观层面的把关和微观层面的把关进行。

(1)宏观层面的把关。宏观层面的把关,仍是政府的直接把关。网站进行信息传播,实际是获得了网络行政主管部门给予的权利。例如,对于恶意网站要用技术手段对其“封杀”。

(2)微观层面的把关。微观层面的把关,即一个网站的把关以及受众的把关。对信息内容的把关,主要工作有:①分析传播内容短期或中长期的发展趋势;②研究传播内容是否符合有关法规和政策;研究传媒借助传播内容实现的宣传策略、宣传方法以及某一方使用的宣传战术;③了解和解决科技、文化等特殊信息在传播中的问题和困难,兼及受传者的类型和数量等。

3.3事故响应及补救机制

安全的相对性注定了事故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建立一个事故响应小组,建立数据备份、制定不同的紧急响应计划和操作流程,能够对发生的事故再第一时间作处理,努力将损失降到最低点。

网络信息传播范文篇2

关键词:网络传播;特征

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使人类信息传播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互联网作为网络环境的一种基本形态,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互联网成为国际国内信息流的基本载体,是各种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活动的信息平台,也是人与人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

一、高速度

互联网以其同步实时传输功能令所有其他传统媒体望尘莫及。只需轻点鼠标,用户就可以在互联网上任意链接自己感兴趣的网站,数秒之内便能浏览到所需的网页,同时也可以极迅捷地在网上信息。作为‘信息高速公路’的主干,互联网能够让用户最快捷地获知天下时事,并能帮助他们最快地做出反应。现在,网民们无需订阅报纸、收看电视,便可以足不出户地从网上得到相同或更多的内容,而且速度更快。原因有二:其一,网上信息的,无需经过常规化的有纸印刷、出版、发行及销售等过程,节省了大量的在途时间。其二,网络信息的数字化传播方式,比传统媒体的模拟化传播方式效率更高,网上任何二个结点之间的物理距离,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并且,随着各种相关软、硬件技术设备的完善,网络传播的速度还会进一步提高。

二、大容量

就传播的容量来看,传统媒介传播的内容是有限的,报纸无论怎么扩版,广播电视无论怎么增加频道,其能承载的内容总是有限的,况且扩版和增设频道还要受到各种客观情况的制约。而互联网由于实现了所有联网计算机资源的共享,信息可以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形容,其丰富性远非任何一种传统媒介可比。随便在网上输入一个关键词,搜索出来的动辄就是成千上万条信息。电脑拥有卓越的记忆存储功能,一块小小的硬盘就能载入一个图书馆所有书籍的内容。互联网技术则更进一步:它将所有入网电脑联结在一起,使得网上的信息量在理论上可以是所有电脑存储量的总和。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具有更大的信息容量和传播能力。可以说网络是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的图书馆。电脑网络还能够在及时更新信息内容的同时,将已有信息全部保存下来,供用户随时检索、使用。这也是网络拥有极大信息量的原因之一。作为一种新兴媒体,网络具有极强的传播功能,在同等的时间与空间条件下,它比任何传统媒体所能提供的信息都更多。

三、多功能

各种通信网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使得双向、多点、多媒体的传播成为可能。计算机和网络不仅是数字计算工具和信息处理工具,它将嬗变为一个与报纸、广播、电视一样地位的“第四媒体”,它兼具书报、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几乎所有的传播功能:其一,便捷的通讯功能,如IP电话、E—mail等;其二,强大的浏览功能,在各种网络协议的支持下,用户可以浏览网上所有公共信息;其三,广泛的共享功能,用户可以从网上下载多种免费软件、文本;其四,高度的参与功能,网络用户可以随时参与网上的讨论,发表个人见解,公开自己的技术成果,而不必受现实生活中时间、地点、身份的限制。总之,网络使得人类第一次有可能运用同一终端、同一条线路、同一个网络进行各种形式的信息交流。网络办公、网络商务、网络新闻、网络图书、网络杂志、网络出版、网络教学,网上娱乐、网上聊天……,这样一些基本活动将进入每个人的生活。另外,网络多功能信息的开发使得人们在相等条件下获得更为有效的信息服务。由于网络多媒体技术把图像处理技术、声音处理技术、视频技术及三维动画技术统一到一个平台上,为人们提供文字、图形、声音、数据和影像等综合性服务,大大扩展了其信息传播的原有功能,从而使网络传播的社会功能也更为丰富多彩。

四、可互动

网络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局限,既继承了以往大众传媒点对面和面对面的传播方式,又实现了点对点的传播方式;既担任着作为大众传播工具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传授知识、引导舆论的功能,又充当着网上用户之间进行人际传播的工具。它把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融为一体,是一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不同于传统传播的最大的一点,就是它具有人际传播的特性,实现了以往传媒无法实现的互动。在互联网上,每个使用者只要花少量的投资,就能制作自己的主页(home—page),于是受众成为者。在互动模式下,网络用户不仅具有主动选择权,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对信息进行甄别、拒绝、选择,而不再只是被动接受,Yahoo、搜狐等搜索引擎为此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总之,在网络这个无边无际平行延伸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处在同一平面上的一个小节点,无论性别、年龄、职业、收入,你只要输入自己的代码,点击登录到公共聊天室,成为其中的一员,那么在聊天室中每个成员的权力都是平等的,大家可以自由发言,就当前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发表评论,也可以自己最近所见所闻的事件。网络给广大网民提供的这个平台,没有传者和受众之分,没有主次之分,也没有中心和边缘之分,它颠覆了传统媒介以传者为中心的线形模式,宣告个体性的互动模式的来临。

五、跨文化

网络信息传播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糊了地域和空间的概念,带来了不同国家不同社会文化的全方位开放。资深网民们往往感叹,“网上什么都有”——不论背景如何、表现形式如何,任何一种文化都有机会在网上获得展示空间。网络包容了传统文明状态下所产生的一切文化因素,各种文化形式多元并存。全球网络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形态间的接触、对话,可以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共享;信息网络化还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文化参与的机会。互联网在200多个国家、地区被使用表明了它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影响力,尤其是网上语言的多样化,更证明了网络在文化交流方面的显著作用。然而,信息网络化带来的全球一体化,使人们在感受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一个无奈——这是一个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统治的信息世界。因特尔在中央处理器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微软在操作系统和大型应用软件方面更是一枝独秀。这些方面的优势使美国在世界信息化的过程中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盟主。更重要的是,美国除了在信息产品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外,它还具有语言上的优势,虽然有多个语言版本,但英语是唯一通用的,而且是基本的语言。而语言本质上就是文化的表达,因此懂得语言的前提就是懂得文化背景、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这就无形中加速了文化的渗透,而这种潜移默化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使民族文化发生无形的改变。因此,有人担心世界文化将趋向于一体化,甚至可以说是美国化。辩证地说,信息网络传播文化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六、数字化

数字化是网络环境中最重要的竞争力要素之一,数字化是把一个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的过程,数字化使网络信息容量无限增大而存储空间无限缩小。网络信息经过数字化压缩,其密度极高,几乎很少占用物理空间,这具有无限优势。传统的传播手段所传播的信息,无论是面对面的交流,还是两地问的电话或书信,无论是印刷媒介的文字、图片,还是电子媒介的声音、图像,基本上都是模拟形式的,不同的信息形式之间不能够方便地互相转化。而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网络传播的所有信息都是数字化的,不同的信息形式可以方便地互相转化;数字化技术贯穿于信息的采集、传送、制作、、管理、查询等各个环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电脑、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数字录音机、数字音频工作站、非线性编辑机等新一代技术设备完全改变了媒体的工作方式,同时也使个人可以方便地上网他们采集的信息。网络的数字化特点,还使人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等。在网络中,人们找到了在现实中苦苦寻觅的平等感受。也许,享受这份平等,正是诱使众多网民对网络趋之若鹜的内因之一。在网络上,流动和存储的信息都是以数字的方式存在的,这种数字化的信息便于复制和运算;在其中活动的人,也是以一个符号为代码而活动的,人同样被数字化了。

七、虚拟化

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得人们已经能够用电脑等基础设施,对感官世界进行全面模仿,制造出与现实世界同样逼真的虚拟世界,甚至能制造现实世界无法产生的东西。虚拟与现实技术这一有史以来最奇特技术的出现和逐渐成熟,催生出了网络虚拟银行、虚拟工厂、虚拟办公、虚拟社区、虚拟图书馆、虚拟实验室、虚拟医院、虚拟游戏,甚至虚拟国家等等。或许,人们可以想象的一切,都可以在虚拟化的神秘外衣下诞生,并影响到我们实实在在的生存方式。网络‘嘘拟世界”还把人虚化为符号,具有了‘符号人”的特征。而作为特殊的‘‘虚拟符号”的人的存在,增加了网络‘墟拟世界”的生动性,使网络交往方式变得亲切而不生硬、随意而不拘束,带有自然人的人性化交往特征。当然,难觅踪迹的‘符号’的存在,也更易给网络传播造成巨大的、直接的负面影响,如个人网页、BBS新闻组、聊天室等的信息言论,充斥着不确定性,虽然在网络管理上有事前事后过滤、真名注册等说法,但由于身份的隐蔽性,道德意识、文化修养水准不高的‘符号人’’,依然可以大量制造虚假信息、色情信息、不健康言论,腐蚀精神,败坏风气,甚至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至于网上侵权问题、网络黑客的侵犯、网上色情活动给青少年带来不利影响,更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成为网络‘虚拟世界’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八、传播空间完全开放

网络是完全自由和开放的世界。开放性是网络传播最根本的特性。整个互联网就是建立在自由开放的基础之上的。互联网上无国界,网络传播系统是一个高开放性的、全球化的系统,这是网络传播不同于传统传播系统的一大特点。网络是虚拟的自由王国,人们难以区分网络中人和事的真实情况和具体身份,无论何种身份、信仰和职业的人都可以用网络来创造自己的生存状态。网络技术使人们的身份可以变成电脑上的一串字符。每个人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以符号形式出现的,人与人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与符号的互动。在虚拟的空间里,世界各地的使用者互相联系,这些人在网络上自由交流,交换信息,从事网上活动。在这里人们与世界的联系变得非常便捷、迅速。他们可以经常访问国外的网站,与素不相识的外国人交友、聊天或者探讨问题。这对于人们形成全球意识起着积极的作用。

九、传播语言变异

在现有的网络环境下,受网络传输速度的制约,大部分的网上交流采用字符的形式。为了加强网络传播的效果,网民们在实践中发明了一套独特的网络符号——“网络语’。所谓‘‘网络语言’是指那些在传统语汇中不存在,首先在网络上出现的语言运用符号,或者虽然是传统语言符号,但在网上交流中却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网络传播中的语言符号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与印刷媒介中的语言符号,规范的语言相比,出现了很多变异现象。

网络语言是作为网络的伴生物相应而生的,在使用过程中初步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化特征。经调查研究,现在中文环境中的网络语言的构成比较复杂。

具体说来,按其组成方式可分为四大类了:

第一类,汉字新词,是指由汉字构成的新词。

1.“网词”,是指一些说明网民与网络或以网络为媒介的网民与网民之间的关系的词语。如:“网虫”、“网友”、“网恋”等。

2.“童语’现象,是指网民用儿童式的重叠词作为交际语言,典型的例子:把‘冻西’’称为‘‘东东”把调制解调器(modem)音译为‘苗”,或称为‘猫猫”。

3.‘锴音造词”,是指根据词语的原有读音,新造或借用一词来代用的方式。最典型的莫过于把E.mail(电子邮件)称作‘,gr妹儿”。把‘妹’变成‘美眉”,‘‘大侠’变成‘‘大虾’,‘‘版主”变成‘斑’等。

第二类,“表意数字’,是指用一系列的数字来表达特定的意思。

这也分为两种情况:

1.‘数字谐音”,就是利用阿拉伯数字的汉语谐音来表示某种含义,如,“56”(无聊)、‘’345”(相思苦)、“886’’(拜拜了)等。

2.‘数字密码”,是指通过阿拉伯数字的特别组合来表示某种含义,如“007”(我有秘密)、“10”或“100’’(你很完美)等等。

第三类,“字母缩写”,是通过英文字母的组合来表达某种含义。

分为三种情况:

1.汉语拼音首字母,如用‘MM’指代‘妹’,还有“GG,’(哥哥)、“JJ,’(姐姐)、‘(TMD9’(他妈的)等。

2.英语单词或词组的大写首字母,如‘’BB”(Bye-Bye.再见)、‘‘vG,’(verygood.非常好)等等。

3.英语词语的谐音,如“eu,’(seeyou.再见)、‘’HRu’’(Howareyou?你好吗?)等等。

第四类,“情意符号”

网络信息传播范文篇3

关键词:网络;网站;新闻专题;信息传播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新闻成为新媒体内容的一部分。在我国,网络新闻的诞生已经有近20的历史,发展速度非常迅速,并且日臻成熟。从最初没有网络新闻,到网络新闻占据新闻传播的主流,网络新闻越来越精确、越来越精致,涉及各行各业,并且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新闻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广大媒体工作者的不懈探索。未来网络新闻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发展态势,值得广大研究学者作为研究方向进行深入探讨。

1网络新闻专题的概念

在传统媒体中,新闻专题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组成部分,大部分新闻工作者偏好鲜明的主题加上丰富的内容,充分传播某一事实。在互联网时代,新闻网站需要给予新闻专题足够的重视,新闻专题的设计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网络新闻专题和传统形式的新闻专题的目的是一致的,是对新闻发展与传播、加工与深化的整合。网络新闻专题在现代化媒体时代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表现方式。通常情况下,网络新闻专题会针对某一确定的主题,通过消息分析、调查、评论等多种新闻传达方式,对事件进行描述。主题的选择可以是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社会现象或者新政策措施等。描述方式可以借助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途径。网络新闻相对于传统新闻,具有更多样的方式描述新闻内容,对新闻的表达更加连续、全面和直观。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新闻专题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受众手机中都会有关于新闻方面的手机APP,新闻APP中都会对不同的新闻种类进行分类。通常情况下,这些新闻会被分成娱乐、军事、经济、旅游、生活、文化等很多方面,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分类。通过对新闻专题的了解,能够快速把握新闻的表现形式与内容偏好。

2网络新闻专题的分类

网络新闻专题的分类没有明确的标准,大部分分类条目都是根据网站自身的定位而确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能够将新闻分成不同的种类。从新闻发生的区域分类,可以分成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和地方性新闻等;从内容方面上来说可以分为社会、财经、军事、历史、文化、科技、汽车、房产、体育、娱乐、健康等;按新闻事实的材料组合,可以将新闻分为非有典型新闻、综合新闻、系列新闻;按照新闻的表达体裁,可以分成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

3网络新闻专题的功能

自网络新闻成熟发展以来,社会各界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传播学等行业的专家对新闻主题信息的传播功能进行了分析探索。根据分析结果,可以得出,新闻主题信息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等。政治功能指的是新闻能够起到监督和协调作用;经济功能指的是对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现象分析功能;一般社会功能指的是能够向社会成员传达社会发展走向、社会行为规范以及娱乐信息等。3.1传播范围广泛。网络新闻的内容量巨大,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满足了网民对于不同新闻内容的需求,也刺激了网民对更深层次的新闻内容的挖掘,不再只满足于提供表面的新闻内容。网民对于新闻的需求不断提高,这就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工作者需要对新闻事件本身进行详细调查,然后进行编辑,图文并茂、声情并茂,将真实、具体的新闻事件以及新闻细节传递给网民。这样才能够满足网民对于新闻探索的欲望,促进网络新闻媒体的良性发展。网络新闻工作者除了使网民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还需要借助新闻事实向网民传达事件背后的意义,帮助网民全面理解新闻的内容及背景。3.2舆论导向作用。新闻专题是新闻传媒的经营方式之一,对新闻专题的高效利用能够保证正确的舆论走向,帮助网站树立良好的形象。在信息化时代,媒体的主要导向作用已经逐渐被取代,大量的信息获取渠道使得人们可以自行判断信息的真伪,人们对于新闻的观点更加具有主体意识,受到新闻内容的影响逐渐减小,自主判断能力不断增强。只有多样化的新闻素材、多角度的新闻视角才能够保证稳定的网络流量。目前,新闻来源广泛,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增加,对新闻的认识程度也在不断增加,刻板、教条、一成不变的新闻传播模式逐渐被淘汰,利用版面语言、丰富内涵来传达编辑意图、引导社会舆论的专题新闻形式,正在被更多的网民所接受。对于重要的新闻事件,利用专题进行报道,能够将新闻发生的背景、过程及意义进行充分阐述,网民可以根据自身的了解程度选择不同的网页进行阅读,对新闻事件有一个比较透彻的了解,从而对新闻事件作出正确的判断。新闻信息在人们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根据新闻信息可以对行为、生活作出进一步的计划,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民族而言,新闻传递出的信息经过时间沉淀,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对将来人们的认知也具有重要意义。3.3受众能够表达自己的观念。新闻传播的目的不仅是让网民了解新闻事件的真相,还可以对新闻事件进行交流与沟通。目前,我国各类新闻网站,不论网站的规模和组织,网络专题的策划与组织都非常重视与网民之间的互动,以便于受众及时了解网络及社会上的各类舆情。特别是在这个多元化媒体时代,新闻专题对于新闻的传播与舆论影响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只限于告知功能,向受众传播新闻事件发生的重要内容,对受众的诉求不甚了解,无法确传播满足受众需求的内容。网络时代与此不同,网络信息的传达更加对称,不仅网民能够接受网络新闻信息,还可以通过跟帖的方式让新闻工作者了解受众真正想要的内容,促进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兰.试论网络传播中专业新闻机构的舆论功能[J].当代传播(汉文版),2000(1):44-47.

[2]赵文晶,韩颖.多维视野下民生新闻价值取向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1(11):69-73.

[3]孙宁.网络新闻专题相比传统新闻所体现的优点[J].青年文学家,2012(1X):216.

[4]吴雨蓉.网络新闻发展的风向标——网络新闻专题[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10(1):106-108.

[5]何正权.网络新闻专题编辑的三种意识[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76-78.

网络信息传播范文篇4

关键词:网络传播;特征

引言

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使人类信息传播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互联网作为网络环境的一种基本形态,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互联网成为国际国内信息流的基本载体,是各种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活动的信息平台,也是人与人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

一、高速度

互联网以其同步实时传输功能令所有其他传统媒体望尘莫及。只需轻点鼠标,用户就可以在互联网上任意链接自己感兴趣的网站,数秒之内便能浏览到所需的网页,同时也可以极迅捷地在网上信息。作为‘信息高速公路’的主干,互联网能够让用户最快捷地获知天下时事,并能帮助他们最快地做出反应。现在,网民们无需订阅报纸、收看电视,便可以足不出户地从网上得到相同或更多的内容,而且速度更快。原因有二:其一,网上信息的,无需经过常规化的有纸印刷、出版、发行及销售等过程,节省了大量的在途时间。其二,网络信息的数字化传播方式,比传统媒体的模拟化传播方式效率更高,网上任何二个结点之间的物理距离,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并且,随着各种相关软、硬件技术设备的完善,网络传播的速度还会进一步提高。

二、大容量

就传播的容量来看,传统媒介传播的内容是有限的,报纸无论怎么扩版,广播电视无论怎么增加频道,其能承载的内容总是有限的,况且扩版和增设频道还要受到各种客观情况的制约。而互联网由于实现了所有联网计算机资源的共享,信息可以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形容,其丰富性远非任何一种传统媒介可比。随便在网上输入一个关键词,搜索出来的动辄就是成千上万条信息。电脑拥有卓越的记忆存储功能,一块小小的硬盘就能载入一个图书馆所有书籍的内容。互联网技术则更进一步:它将所有入网电脑联结在一起,使得网上的信息量在理论上可以是所有电脑存储量的总和。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具有更大的信息容量和传播能力。可以说网络是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的图书馆。电脑网络还能够在及时更新信息内容的同时,将已有信息全部保存下来,供用户随时检索、使用。这也是网络拥有极大信息量的原因之一。作为一种新兴媒体,网络具有极强的传播功能,在同等的时间与空间条件下,它比任何传统媒体所能提供的信息都更多。

三、多功能

各种通信网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使得双向、多点、多媒体的传播成为可能。计算机和网络不仅是数字计算工具和信息处理工具,它将嬗变为一个与报纸、广播、电视一样地位的“第四媒体”,它兼具书报、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几乎所有的传播功能:其一,便捷的通讯功能,如IP电话、E—mail等;其二,强大的浏览功能,在各种网络协议的支持下,用户可以浏览网上所有公共信息;其三,广泛的共享功能,用户可以从网上下载多种免费软件、文本;其四,高度的参与功能,网络用户可以随时参与网上的讨论,发表个人见解,公开自己的技术成果,而不必受现实生活中时间、地点、身份的限制。总之,网络使得人类第一次有可能运用同一终端、同一条线路、同一个网络进行各种形式的信息交流。网络办公、网络商务、网络新闻、网络图书、网络杂志、网络出版、网络教学,网上娱乐、网上聊天……,这样一些基本活动将进入每个人的生活。另外,网络多功能信息的开发使得人们在相等条件下获得更为有效的信息服务。由于网络多媒体技术把图像处理技术、声音处理技术、视频技术及三维动画技术统一到一个平台上,为人们提供文字、图形、声音、数据和影像等综合性服务,大大扩展了其信息传播的原有功能,从而使网络传播的社会功能也更为丰富多彩。

四、可互动

网络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局限,既继承了以往大众传媒点对面和面对面的传播方式,又实现了点对点的传播方式;既担任着作为大众传播工具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传授知识、引导舆论的功能,又充当着网上用户之间进行人际传播的工具。它把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融为一体,是一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不同于传统传播的最大的一点,就是它具有人际传播的特性,实现了以往传媒无法实现的互动。在互联网上,每个使用者只要花少量的投资,就能制作自己的主页(home—page),于是受众成为者。在互动模式下,网络用户不仅具有主动选择权,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对信息进行甄别、拒绝、选择,而不再只是被动接受,Yahoo、搜狐等搜索引擎为此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总之,在网络这个无边无际平行延伸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处在同一平面上的一个小节点,无论性别、年龄、职业、收入,你只要输入自己的代码,点击登录到公共聊天室,成为其中的一员,那么在聊天室中每个成员的权力都是平等的,大家可以自由发言,就当前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发表评论,也可以自己最近所见所闻的事件。网络给广大网民提供的这个平台,没有传者和受众之分,没有主次之分,也没有中心和边缘之分,它颠覆了传统媒介以传者为中心的线形模式,宣告个体性的互动模式的来临。

五、跨文化

网络信息传播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糊了地域和空间的概念,带来了不同国家不同社会文化的全方位开放。资深网民们往往感叹,“网上什么都有”——不论背景如何、表现形式如何,任何一种文化都有机会在网上获得展示空间。网络包容了传统文明状态下所产生的一切文化因素,各种文化形式多元并存。全球网络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形态间的接触、对话,可以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共享;信息网络化还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文化参与的机会。互联网在200多个国家、地区被使用表明了它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影响力,尤其是网上语言的多样化,更证明了网络在文化交流方面的显著作用。然而,信息网络化带来的全球一体化,使人们在感受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一个无奈——这是一个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统治的信息世界。因特尔在中央处理器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微软在操作系统和大型应用软件方面更是一枝独秀。这些方面的优势使美国在世界信息化的过程中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盟主。更重要的是,美国除了在信息产品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外,它还具有语言上的优势,虽然有多个语言版本,但英语是唯一通用的,而且是基本的语言。而语言本质上就是文化的表达,因此懂得语言的前提就是懂得文化背景、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这就无形中加速了文化的渗透,而这种潜移默化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使民族文化发生无形的改变。因此,有人担心世界文化将趋向于一体化,甚至可以说是美国化。辩证地说,信息网络传播文化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六、数字化

数字化是网络环境中最重要的竞争力要素之一,数字化是把一个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的过程,数字化使网络信息容量无限增大而存储空间无限缩小。网络信息经过数字化压缩,其密度极高,几乎很少占用物理空间,这具有无限优势。传统的传播手段所传播的信息,无论是面对面的交流,还是两地问的电话或书信,无论是印刷媒介的文字、图片,还是电子媒介的声音、图像,基本上都是模拟形式的,不同的信息形式之间不能够方便地互相转化。而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网络传播的所有信息都是数字化的,不同的信息形式可以方便地互相转化;数字化技术贯穿于信息的采集、传送、制作、、管理、查询等各个环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电脑、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数字录音机、数字音频工作站、非线性编辑机等新一代技术设备完全改变了媒体的工作方式,同时也使个人可以方便地上网他们采集的信息。网络的数字化特点,还使人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等。在网络中,人们找到了在现实中苦苦寻觅的平等感受。也许,享受这份平等,正是诱使众多网民对网络趋之若鹜的内因之一。在网络上,流动和存储的信息都是以数字的方式存在的,这种数字化的信息便于复制和运算;在其中活动的人,也是以一个符号为代码而活动的,人同样被数字化了。

七、虚拟化

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得人们已经能够用电脑等基础设施,对感官世界进行全面模仿,制造出与现实世界同样逼真的虚拟世界,甚至能制造现实世界无法产生的东西。虚拟与现实技术这一有史以来最奇特技术的出现和逐渐成熟,催生出了网络虚拟银行、虚拟工厂、虚拟办公、虚拟社区、虚拟图书馆、虚拟实验室、虚拟医院、虚拟游戏,甚至虚拟国家等等。或许,人们可以想象的一切,都可以在虚拟化的神秘外衣下诞生,并影响到我们实实在在的生存方式。网络‘嘘拟世界”还把人虚化为符号,具有了‘符号人”的特征。而作为特殊的‘‘虚拟符号”的人的存在,增加了网络‘墟拟世界”的生动性,使网络交往方式变得亲切而不生硬、随意而不拘束,带有自然人的人性化交往特征。当然,难觅踪迹的‘符号’的存在,也更易给网络传播造成巨大的、直接的负面影响,如个人网页、BBS新闻组、聊天室等的信息言论,充斥着不确定性,虽然在网络管理上有事前事后过滤、真名注册等说法,但由于身份的隐蔽性,道德意识、文化修养水准不高的‘符号人’’,依然可以大量制造虚假信息、色情信息、不健康言论,腐蚀精神,败坏风气,甚至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至于网上侵权问题、网络黑客的侵犯、网上色情活动给青少年带来不利影响,更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成为网络‘虚拟世界’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八、传播空间完全开放

网络是完全自由和开放的世界。开放性是网络传播最根本的特性。整个互联网就是建立在自由开放的基础之上的。互联网上无国界,网络传播系统是一个高开放性的、全球化的系统,这是网络传播不同于传统传播系统的一大特点。网络是虚拟的自由王国,人们难以区分网络中人和事的真实情况和具体身份,无论何种身份、信仰和职业的人都可以用网络来创造自己的生存状态。网络技术使人们的身份可以变成电脑上的一串字符。每个人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以符号形式出现的,人与人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与符号的互动。在虚拟的空间里,世界各地的使用者互相联系,这些人在网络上自由交流,交换信息,从事网上活动。在这里人们与世界的联系变得非常便捷、迅速。他们可以经常访问国外的网站,与素不相识的外国人交友、聊天或者探讨问题。这对于人们形成全球意识起着积极的作用。

九、传播语言变异

在现有的网络环境下,受网络传输速度的制约,大部分的网上交流采用字符的形式。为了加强网络传播的效果,网民们在实践中发明了一套独特的网络符号——“网络语’。所谓‘‘网络语言’是指那些在传统语汇中不存在,首先在网络上出现的语言运用符号,或者虽然是传统语言符号,但在网上交流中却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网络传播中的语言符号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与印刷媒介中的语言符号,规范的语言相比,出现了很多变异现象。

网络语言是作为网络的伴生物相应而生的,在使用过程中初步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化特征。经调查研究,现在中文环境中的网络语言的构成比较复杂。

网络信息传播范文篇5

一、教育心理学的一般内容

教育心理学,顾名思义,讲的自然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过程,主要研究学校中教和学两个方面的发展过程与规律的一般科学。广义上讲,教育心理学是各个领域各个年龄阶段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规律。一般而言,它从教育中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展开,并且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加以补充。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是多层面的多种多样的,其中机体的成熟与成长水平是一个很大的方面。除此之外,日常练习和从练习中所总结的经验教训也尤为重要,足够的社会经验和自我反思能力对人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对教育的推进也具有一定的影响。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也认为,一个人从儿童到长大成年,在外在环境与教育的帮助下,低级的心理机制逐渐走向高级,通过教与学的过程,使儿童掌握了相关知识,并且内化于心成为自己的东西与想法,因而指导未来的教育与实践的发展以及心理的成熟。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教育的推进对心理产生的影响,研究教与学过程中人的心理产生变化的一门一般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本质特征与重要价值

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而人是通过环境与教育逐渐成长起来的,没有教育、没有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传授,就不会有独立人格的产生,也不会有高尚品格或者成熟心理的出现,教育心理学的本质是研究教育与心理的关系,研究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人的身心变化,研究儿童的认知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又是如何建立独立准确认知的,研究人的身心变化轨迹的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只有了解了自己,才能更好地利用自身规律去了解世界,去发现世界。

三、网络信息化时代背景的影响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的时代悄然支配着我们的生活,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变革,还促使经济的腾飞,在思想文化领域也掀起了一阵巨浪。而教育心理学也不例外。心理学与信息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利用信息技术,利用大数据来精确分析心理学领域的问题,何尝不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呢。网络信息的加入,有利于更好地调动数据,更好地解释心理学相关教育术语的信息化意义,更进一步系统而具体地分析高级的、以往没有信息化的高度发展不能完成的相关调查与研究,为揭示更加复杂更加高难度的思维过程或儿童教育认知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上的巨大帮助。

四、网络化与心理学教育有机结合

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另一个层面上也存在着隐患。大量的网络数据网络调查是否会代替传统研究的地位?智能化的心理研究又是否会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想要避开网络应用中的弊端,促进网络信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有机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将现代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与以教育心理为分支的社会科学理论有机统一起来,使科学技术为采集并且研究海量的大数据提供便利,使网络信息化的普及与发展为教育心理学的进步谋福利,使儿童的认知发展更符合当代规律,为教与学中所带来的教育发展及心理变化注入新鲜血液,进而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共同进步。

五、未来教育心理学发展新方向

网络信息传播范文篇6

[论文摘要]:网络是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媒介,它是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一种新型信息传播载体,网络传播信息更加自由,便捷,快速,成本也更为低廉,从当前网络信息传播的现状展开分析,对网络传播的优势与不足进行探讨。

网络是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媒介,网络信息传播手段的诞生,打破了以往信息传播媒介易受时间和空间制约的局限性,网络信息传播以一种超常的魅力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此背景下对网络信息传播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

一、网络传播

了解网络传播之前,我们需要对传播进行科学的定义。郭庆光教授在《传播学教程》一书中对传播的定义为:“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网络传播就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为媒介进行的信息传播,它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诗兰给网络传播下的定义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做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根据笔者的研究和和总结,我们倾向于这样定义网络传播:所谓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网络传播具有三个基本的特点:①全球性,网络传播的全球性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而不断发展的。成熟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低廉的网络运行成本为网络传播的全球性提供了软硬件保障;网络操作的简便化和大量网民的存在又为网络信息浏览提供了人才支持;②交互性,交互性是网络传播相对于其它媒介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网络传播的互动性更强,信息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可以进行良好的、实时的、畅通的交流。③超文本链接方式。这是网络传播的独有特征,网络上的信息传播是以网络地址的形式存在,进行信息传播和接受就是反复切换不同的超文本链接。网络信息传播实现了信息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实现了传播手段的创新。

二、网络信息传播现状分析

网络自诞生以来便被迅速地运用于信息传播,网络传播媒介的诞生丰富了信息传播的媒介,当前网络传播媒介体现出以下的一些特征:

(一)网络传播的优势分析

网络媒介相对于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而言,其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即时性(网上进行信息不需要烦琐的制作程序,简单、运行快速,从而保证了信息的即时性)、便捷性(在网络上进行信息,不需要掌握高深的技术,不需要特定的空间和时间,只需要一台运行正常的电脑和联通的网线)、低成本性(网络传播的低成本性是由于其对设备、技术的要求简单)、高参与性(网络传播的高参与性是与便捷性、低成本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互动性(高互动性是网络传播的一大特征,网络传播转变了信息接受主体的被动地位,使其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信息获取者,可以在网络的信息库里任意索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网络传播媒介的这些优势使得网络媒介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社会主流媒介并得到了良好的应用。

(二)网络传播的不足分析

事物总是辨证的,网络传播也不例外。网络传播在体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在今后加以克服。1.加强信息管理,营造和谐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

网络传播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而言具有便捷性、即时性、低成本性、高参与性和高互动性的特征,这同时会导致网络传播监管的复杂性。事实上,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能实现的网络传播目前日益表现出其监管的难度。当前网络上存在着大量的虚假信息(如诈骗信息等等)、违法信息(如黄、赌、毒信息和其他法律、法规进行的信息等)这些信息的存在一方面破坏了和谐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给网络用户造成了不便,另一方面,对信息接受着传递不良信息,危害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严厉打击网上黄赌毒信息就是网络监管难的反映。因而必须加强对网络传播的监管力度,加快制订网络信息传播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相关监管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严厉打击不良网上信息传播行为。

2.加强网络技术安全保护研究,提高网络信息传播的安全性

安全性是进行信息传播的重要要求。当前由于大量黑客、计算机病毒等的存在网络信息传递的安全性不强。信息者的信息可能会在信息传输过程中丢失,甚至被篡改,从而难以实现信息的初始目的;源信息和保存下来的信息储存在电脑中也可能会由于木马、病毒、黑客的攻击而造成损坏无法使用。因而必须加强电脑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提高防火墙、杀毒软件等在网络安全保障中的性能。

网络媒体目前由于其良好的应用优势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其存在的不足,我们相信将会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完善而被克服。

参考文献:

[1]毕耕著,《网络传播学新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2]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办,《网络传播》,网络传播杂志社2004年.

[3]程洁,张健著,《网络传播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

[4]王军编著,《网络传播法律问题研究》,群众出版社2006年.

网络信息传播范文篇7

[论文摘要]:网络是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媒介,它是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一种新型信息传播载体,网络传播信息更加自由,便捷,快速,成本也更为低廉,从当前网络信息传播的现状展开分析,对网络传播的优势与不足进行探讨。

网络是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媒介,网络信息传播手段的诞生,打破了以往信息传播媒介易受时间和空间制约的局限性,网络信息传播以一种超常的魅力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此背景下对网络信息传播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

一、网络传播

了解网络传播之前,我们需要对传播进行科学的定义。郭庆光教授在《传播学教程》一书中对传播的定义为:“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网络传播就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为媒介进行的信息传播,它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诗兰给网络传播下的定义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做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根据笔者的研究和和总结,我们倾向于这样定义网络传播:所谓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网络传播具有三个基本的特点:①全球性,网络传播的全球性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而不断发展的。成熟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低廉的网络运行成本为网络传播的全球性提供了软硬件保障;网络操作的简便化和大量网民的存在又为网络信息浏览提供了人才支持;②交互性,交互性是网络传播相对于其它媒介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网络传播的互动性更强,信息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可以进行良好的、实时的、畅通的交流。③超文本链接方式。这是网络传播的独有特征,网络上的信息传播是以网络地址的形式存在,进行信息传播和接受就是反复切换不同的超文本链接。网络信息传播实现了信息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实现了传播手段的创新。

二、网络信息传播现状分析

网络自诞生以来便被迅速地运用于信息传播,网络传播媒介的诞生丰富了信息传播的媒介,当前网络传播媒介体现出以下的一些特征:

(一)网络传播的优势分析

网络媒介相对于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而言,其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即时性(网上进行信息不需要烦琐的制作程序,简单、运行快速,从而保证了信息的即时性)、便捷性(在网络上进行信息,不需要掌握高深的技术,不需要特定的空间和时间,只需要一台运行正常的电脑和联通的网线)、低成本性(网络传播的低成本性是由于其对设备、技术的要求简单)、高参与性(网络传播的高参与性是与便捷性、低成本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互动性(高互动性是网络传播的一大特征,网络传播转变了信息接受主体的被动地位,使其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信息获取者,可以在网络的信息库里任意索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网络传播媒介的这些优势使得网络媒介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社会主流媒介并得到了良好的应用。

(二)网络传播的不足分析

事物总是辨证的,网络传播也不例外。网络传播在体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在今后加以克服。

1.加强信息管理,营造和谐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

网络传播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而言具有便捷性、即时性、低成本性、高参与性和高互动性的特征,这同时会导致网络传播监管的复杂性。事实上,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能实现的网络传播目前日益表现出其监管的难度。当前网络上存在着大量的虚假信息(如诈骗信息等等)、违法信息(如黄、赌、毒信息和其他法律、法规进行的信息等)这些信息的存在一方面破坏了和谐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给网络用户造成了不便,另一方面,对信息接受着传递不良信息,危害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严厉打击网上黄赌毒信息就是网络监管难的反映。因而必须加强对网络传播的监管力度,加快制订网络信息传播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相关监管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严厉打击不良网上信息传播行为。

2.加强网络技术安全保护研究,提高网络信息传播的安全性

安全性是进行信息传播的重要要求。当前由于大量黑客、计算机病毒等的存在网络信息传递的安全性不强。信息者的信息可能会在信息传输过程中丢失,甚至被篡改,从而难以实现信息的初始目的;源信息和保存下来的信息储存在电脑中也可能会由于木马、病毒、黑客的攻击而造成损坏无法使用。因而必须加强电脑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提高防火墙、杀毒软件等在网络安全保障中的性能。

网络媒体目前由于其良好的应用优势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其存在的不足,我们相信将会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完善而被克服。

参考文献:

[1]毕耕著,《网络传播学新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2]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办,《网络传播》,网络传播杂志社2004年.

[3]程洁,张健著,《网络传播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

[4]王军编著,《网络传播法律问题研究》,群众出版社2006年.

网络信息传播范文篇8

[论文摘要]:网络是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媒介,它是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一种新型信息传播载体,网络传播信息更加自由,便捷,快速,成本也更为低廉,从当前网络信息传播的现状展开分析,对网络传播的优势与不足进行探讨。

网络是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媒介,网络信息传播手段的诞生,打破了以往信息传播媒介易受时间和空间制约的局限性,网络信息传播以一种超常的魅力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此背景下对网络信息传播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

一、网络传播

了解网络传播之前,我们需要对传播进行科学的定义。郭庆光教授在《传播学教程》一书中对传播的定义为:“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网络传播就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为媒介进行的信息传播,它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诗兰给网络传播下的定义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做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根据笔者的研究和和总结,我们倾向于这样定义网络传播:所谓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网络传播具有三个基本的特点:①全球性,网络传播的全球性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而不断发展的。成熟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低廉的网络运行成本为网络传播的全球性提供了软硬件保障;网络操作的简便化和大量网民的存在又为网络信息浏览提供了人才支持;②交互性,交互性是网络传播相对于其它媒介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网络传播的互动性更强,信息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可以进行良好的、实时的、畅通的交流。③超文本链接方式。这是网络传播的独有特征,网络上的信息传播是以网络地址的形式存在,进行信息传播和接受就是反复切换不同的超文本链接。网络信息传播实现了信息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实现了传播手段的创新。

二、网络信息传播现状分析

网络自诞生以来便被迅速地运用于信息传播,网络传播媒介的诞生丰富了信息传播的媒介,当前网络传播媒介体现出以下的一些特征:

(一)网络传播的优势分析

网络媒介相对于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而言,其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即时性(网上进行信息不需要烦琐的制作程序,简单、运行快速,从而保证了信息的即时性)、便捷性(在网络上进行信息,不需要掌握高深的技术,不需要特定的空间和时间,只需要一台运行正常的电脑和联通的网线)、低成本性(网络传播的低成本性是由于其对设备、技术的要求简单)、高参与性(网络传播的高参与性是与便捷性、低成本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互动性(高互动性是网络传播的一大特征,网络传播转变了信息接受主体的被动地位,使其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信息获取者,可以在网络的信息库里任意索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网络传播媒介的这些优势使得网络媒介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社会主流媒介并得到了良好的应用。

(二)网络传播的不足分析

事物总是辨证的,网络传播也不例外。网络传播在体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在今后加以克服。1.加强信息管理,营造和谐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

网络传播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而言具有便捷性、即时性、低成本性、高参与性和高互动性的特征,这同时会导致网络传播监管的复杂性。事实上,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能实现的网络传播目前日益表现出其监管的难度。当前网络上存在着大量的虚假信息(如诈骗信息等等)、违法信息(如黄、赌、毒信息和其他法律、法规进行的信息等)这些信息的存在一方面破坏了和谐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给网络用户造成了不便,另一方面,对信息接受着传递不良信息,危害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严厉打击网上黄赌毒信息就是网络监管难的反映。因而必须加强对网络传播的监管力度,加快制订网络信息传播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相关监管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严厉打击不良网上信息传播行为。

2.加强网络技术安全保护研究,提高网络信息传播的安全性

安全性是进行信息传播的重要要求。当前由于大量黑客、计算机病毒等的存在网络信息传递的安全性不强。信息者的信息可能会在信息传输过程中丢失,甚至被篡改,从而难以实现信息的初始目的;源信息和保存下来的信息储存在电脑中也可能会由于木马、病毒、黑客的攻击而造成损坏无法使用。因而必须加强电脑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提高防火墙、杀毒软件等在网络安全保障中的性能。

网络媒体目前由于其良好的应用优势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其存在的不足,我们相信将会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完善而被克服。

参考文献:

[1]毕耕著,《网络传播学新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2]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办,《网络传播》,网络传播杂志社2004年.

[3]程洁,张健著,《网络传播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

[4]王军编著,《网络传播法律问题研究》,群众出版社2006年.

网络信息传播范文篇9

【关键词】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传播学;意识形态

指出,要“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1]。互联网信息传播技术的运用和普及对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当前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一、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的传播学分析

CNNIC第45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已高达9.04亿。这也就意味着网络化生存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必须切实加强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传播学与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2],传播是人的社会本质的体现,没有传播,人们难以发生一定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在于提升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效的传播是提升人们思想交流和认识水平的重要途径。只有充分把握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的传播学特点,才能更好地推进网络空间的治理。(一)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身份的双重性。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是指政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政治观点等,对广大网民进行有目的的引导,使其形成一定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是相关信息在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而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相互作用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相较于传统媒体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统媒体理论认为,“受众完全是消极的,媒体传播什么,受众就接受什么,没有任何主体性”[3]。也就是说,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信息传播主体到客体的单向传播行为。而互联网的兴起,打破了这种单向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网络空间中的主客体之间实现互动,信息传播主体由传统的“灌输者”变为“对话者”,信息接受的客体由被动接收变为互动的主体。互联网使主体与客体都成为信息发送与接受的基站,人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接受者、传播者。互联网使主客体之间实现信息共享,“互联网与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信息传播结构的平等性和信息关联无中心化”[4]。因此,网络空间中主客体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共同参与网络空间的话语建设,打破了现实社会传播的身份限制。而这种互动性决定了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身份的双重性,也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二)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介体的开放性。互联网像一台时空压缩机,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可以全天候、跨区域地随时交流,地球成为一个“村落”。人们不分种族、国家、职业、社会地位等,都可以在网络空间自由交流。网络空间的信息具有无限的丰富性,互联网宣告“人人都有麦克风”时代的到来,决定了网络空间信息准入门槛极低,海量的信息和多元观点充斥在网络空间中。互联网传播的开放性也使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客体之间都获得了空前的能动性,使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充满互动性和沟通性。(三)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场域的虚拟性。相较于传统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工作,互联网营造了一个虚拟的信息传播场域,即“特指当代的数字化的表达方式、构成方式和超越方式,是现时代数字化的存在方式、发展方式和创造方式”[5]。互联网信息传播场域是由“比特”构成的数字化的电子虚拟空间,与现实的物理空间具有本质性的不同。在现实的伦理秩序中,人们的交流、交往都是以较为真实可靠的特定身份出现。而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信息传播的主客体形象、身份及行为都被数字化了,信息传播的全过程成为一种符号化的活动,网络空间的信息交流成为符号之间的互动。网络空间的符号代替特征使之失去了现实空间的确定性与稳定性,人们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文本、图片、音视频等来塑造自己(2020•9)XINWENAIHAOZHE的形象和身份。这种虚拟性为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张力,同时也增添了不确定性。

二、互联网信息传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对于传统媒体,互联网引发的是一场传播革命,给人类信息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也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平等性和主动性。但是互联网信息传播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增加了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的风险和难度。(一)网络空间的信息膨胀弱化了党的正面宣传。为保证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必须对广大网民进行持续、稳固的影响。而网络空间是极度开放的,所承载的信息是极度膨胀的,根据“注意”“记忆”及“遗忘”的规律,信息传播的多元性不利于广大网民的“注意”和“记忆”,反而有利于“遗忘”。互联网以其海量的信息及强大的搜索能力,使人们获得了空前的信息支配权,但是信息的快速更新所造成的信息过载使信息的驻留时间减少。信息的多元性又使不少网民陷入集体无意识的状态。网络空间信息浩如烟海、良莠不齐,极大地增加了人们甄别信息真伪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多元的网络空间信息结构中,不少网民丧失了自我,陷入了集体无意识的状态之中,很容易受到不良舆论诱导,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党的正面宣传。(二)互联网信息传播公信力不足。加大了“把关人”难度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角色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在传统媒体环境下,话语权是由大众传媒牢牢掌握,通过分级、分类管理,记者、编辑、总编辑等都扮演着“把关人”角色,可以在信息的上游过滤掉不良的信息,把控舆论的方向,进而影响受众。但是在网络这一虚拟空间中,每一个人都是舆论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影响舆论走向的“把关人”面临弱化和解构的风险。第一,互联网信息传播面临普遍的社交焦虑。信息传播的主客体之间建立信任是思想政治工作产生实效的重要保证。相较于现实社会,网络空间的交往活动并不是建立在人与人彼此熟悉、信任的基础之上,网络行为是一种匿名性和间接性的松散交往活动,难以建立有效的信任机制,面临强烈的“认同焦虑和隐私焦虑”[6]。第二,互联网信息传播面临着信息芜杂、质量不高的问题。网络空间的信息准入门槛几乎为零,降低了网民的“道德耻感”,不少虚假、不健康的信息充斥其中,增加了信息鉴别的难度,网民思想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第三,互联网信息传播规范的建立任重而道远。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匿名性、开放性等特点,也就打破了外在法律和内在道德的有效约束,网络行为的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因此,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亟须增强公信力,重塑“把关人”的影响力,进而增强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三)互联网信息传播面临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使网络空间成为一个跨国家、跨民族的巨大话语场域。一些西方国家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是当前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说:“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有办法。”[7]一些西方国家在网络空间兜售其价值观,抹黑中国发展成绩,“‘中国威胁论’‘中国称霸论’甚嚣尘上”[8],搞所谓的“颜色革命”,以影响我国网民的基本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认同,严重冲击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威胁着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严重污染了网络空间,影响了我国网民的正常价值判断。

三、传播学视角下加强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思考

思想政治工作是特殊的传播活动,基于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对于加强网络空间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启发。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意识形态。”[9]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得好可以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守护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凝聚广大网民的共识和力量,实现网络空间思想工作功能的最大化。(一)研究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客体。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在于引导广大网民,对其进行持续、稳固的正向影响,以凝聚共识与力量。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广大网民的特点与需求,可以有效提升传播的针对性、有效性。第一,要深入研究广大网民的需求心理。根据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社会或心理上的需求”[10]。也就是说,受众是以自己的偏好和需要来选择信息。“社会参与论”则认为“参与是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传播民主化的体现”[11],因而在传播形式上要充分注重受众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愿,以提升传播效果。因此,在开展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要根据广大网民的需求,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用文字、图片、视频等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广大网民进行全方位、立体性的引导。第二,要充分研究教育客体的差异性,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对象因兴趣爱好、价值观等的不同具有明显的差异,分属于不同的圈层,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要充分关注这种差异性,创设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环境,激发网络空间不同圈层受众的学习主动性。(二)加强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建设。互联网传播内容的建设是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高质量的内容,可以形成信息传播的公信力,培养受众的黏性,以提升正面宣传的力度和效果。第一,有效发挥先进文化的浸润作用。加强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用先进文化占领网络空间,培育积极向上向善的网络道德正能量,培育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氛围,加大先进文化精品等的内容供给。第二,明确定位,紧扣时代步伐。互联网内容建设必须根据不同受众的特点以及时展趋向、现实的热点问题等,与受众建立情感和兴趣的同频共振,用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社会正能量。(三)整合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的传播渠道。互联网信息传播渠道具有多元性,各种论坛、贴吧、音视频网站等,都有其兴趣点、价值观等相近的较为稳固的受众。因此,必须重视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传播渠道的整合,以便与教育客体交流对话。第一,突破信息与情感的圈层,进行全平台精准引导。多元的互联网信息传播渠道建构了一个个信息的茧房,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主体只有深入到各个传播平台中去,才能了解受众的情感、偏好及舆情发展趋势,做到精准引导。第二,积极搭建官方网络宣传平台。加强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有更多的、高质量的主旋律宣传平台,将党的先进文化传播出去,让主流意识形态充满网络空间。官方网络宣传平台在信息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可以更好地引导网络舆情的走向。第三,搭建官民沟通的桥梁和渠道。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凝聚人心,增强网民政治认同的倾向性。因此,我们党和政府必须加强网上党建工作,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开展网上信访、网络政治监督等工作,搭建起更多的官民沟通渠道和平台,增强与网民的有效互动和对话,引导广大网民正面参与网络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官民之间的摩擦。(四)净化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的传播环境。传播的效果深受传播环境的影响,传播环境是传播活动顺利进行的多种条件和状况的总和。推进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净化互联网传播环境,加大“把关人”的工作力度,是规范网民行为及应对外来意识形态渗透的关键。第一,营造平等交流的网络氛围。为增强网络空间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平等性和互动性,建立“主—客—主”的反馈型关系模式,充分尊重受众的主动性,建立教育主客体的平等关系,让受众真实发声。第二,加强互联网监管。必须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拓宽监督渠道,利用技术、法律等手段去伪存真,进一步推动网络管理常态化、规范化。对网络舆情实施全方位动态监控,及早发现苗头性问题,以有效引导网络舆情走势,营造公平正义的网络空间。第三,进一步完善网络立法。加强网络立法建设,加大网络空间法律供给,明确网络空间的法律边界和责任,提升网络空间的法律效力、法律惩戒、警示程度,规范网民的网络言行,培育网络行为的合法合规性认同,坚决打击网络犯罪及敌对势力的渗透行为,以营造安全、健康、和谐的互联网传播环境。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42.

[2]杜亦平,等.思想政治工作小百科[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643.

[3]褚亚玲,强华力.新媒体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8:63.

[4]王光艳.文化传播与媒介研究:基于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考察[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07.

[5]谭志敏.网络文化与伦理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16-17.

[6]王逸芸,张明新.“看不见”的紧张和不安:微信朋友圈中的社交焦虑[J].新闻爱好者,2020(5):53.

[7]寇雅楠,等.网络技术及其军事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37.

[8]鲁佑文,刘思含,聂明辉.“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中国主流媒体定位与机遇[J].新闻爱好者,2020(3):21.

[9].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42.

[10]陈柏霖.身体与心灵的延伸:社交媒体中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8:35.

网络信息传播范文篇10

1网络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的相同点

媒介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断探索和创新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尽最大可能占据竞争的优势地位,特别是在对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的报道上,媒体的新闻传播形成媒介观察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信息传播内容和形式上也具有了一定的相似之处。

1.1形成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析

媒体作为社会发展的观察者,在社会新闻事件传播中,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是媒体必须具备的职能。然而,媒体的新闻传播不能只停留在对新闻事实的报道上,还需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新闻深度报道,形成新闻事件传播对受众的引导作用。以网络媒体的深度报道为例,在形成对受众的引导性上,网络媒体的网络意见领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网络传播平台的多样化和信息的自由性使得网络意见领袖的信息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的公知对网民的网络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传统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析同样也对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价值产生积极作用,例如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传播,央视的《新闻1+1》以及一些地方台的新闻评论节目等,还有报纸的新闻专栏评论等,都对传统媒体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职能产生重要作用。

1.2新闻娱乐化现象普遍存在

在媒体的新闻传播方式探索上,对新闻传播方式的探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这其中新闻传播娱乐化方式为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所共有,为社会新闻事件传播的改革带来不小影响。新闻娱乐化方式改变以往对新闻传播内容和形式中的刻板印象,形成轻松活泼的态势,这样更有助于实现新闻传播内容满足受众需求的目标。例如今年的两会新闻报道为例,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对两会的新闻报道除了报道会议的议程内容外,对参加两会的代表的采访中,很多媒体对准一些热点话题人物,采访他们的提案,例如采访毛新宇、倪萍、张艺谋等等,另外针对一些代表的提案,网民在网络媒体上进行评论,这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网民是带着调侃的目的发表意见,媒体的新闻娱乐化传播形式形成了社会热点新闻事件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特色。

2网络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不同点

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在不同的媒介下,形成了对新闻信息传播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点,这是当前构成双方激烈媒介市场竞争的原因,在双方拥有共同传播形式基础上存在的不同传播特点,这才能构成网络新闻传播和传统新闻传播对受众的吸引力。

2.1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特点

2.1.1注重信息传播的独家性媒介市场竞争的直接表现之一体现在对媒体传播信息的独家性上,通过独家新闻的才能形成媒体对受众的吸引力。利用这个平台,网民可以随时自己身边的新闻信息,在新闻时效性上远超传统媒体,例如2011年发生的7.23动车事件,网友苗苗最先动车追尾事件,微博发出后引起网民的强烈关注,同时在对事件的处理和善后上,网民也是通过网络媒体关注事件的最近进展。这些在网络微博中最先重大社会新闻事件信息的形式,构成了网络媒体强大的独家新闻传播特征,也是网络媒体优于传统媒体获取独家新闻信息的直接表现。

2.1.2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延伸新闻话题在媒体传播理论中,受众的反馈理论对形成媒体的传播效果产生重要意义。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实现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并成为其区别于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最大特征。而在媒体的互动性之外,新闻传播信息话题的延伸性对形成网络新闻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产生了重要价值。2011年底,方舟子将打假矛头对准韩寒,对韩寒的部分作品持质疑态度,这在网络上掀起种种热议,韩方论战成为网民讨论的话题,网民利用微博、博客以及论坛等形式,各抒己见,由此也延伸出了对韩寒作品的挑错,以及韩寒一些列反击行为的讨论等。方舟子打假斗士的头衔不断收到网民的热议,总之事件的发展还有待得到进一步的证实,而网民在网络上的互动对事件的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

2.2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特点

2.2.1新闻直播形式满足受众需求在重大新闻信息的报道中,谁能在第一时间提供最快信息,展现真实场景,谁才能赢得受众的青睐。在受众对信息和新闻审美立体化、多元化、近乎苛刻化的今天,直播新闻仍然是报道重大新闻事件最有时效性、影响最广泛的传播方式。在国外,一些重大新闻事件成就了一些知名的媒体,例如半岛电视台,在对伊拉克战争以及关于围剿本拉登等新闻事件的传播上,半岛电视台传播的内容获得了全球受众的肯定。2011年3月日本发生9.0级地震,对日本的经济和民众人身财产安全等造成重大破坏,日本NHK电视台积极参与到新闻的直播中,海啸蔓延日本东部地区,日本民众在震后的自救等,都成为电视新闻直播的内容。

2.2.2对受众的信息引导更具有权威性媒体的信息传播需要发挥对受众的舆论引导职能,这是当前我国新闻媒体发展环境下对媒介的要求。在实现媒体信息引导上,权威的信息来源更能发挥媒体的引导性。相比网络媒体的信息引导,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更具有权威性,这主要是因为网络媒体中的信息引导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网络媒体中的意见领袖,他们在形成对新闻事件的分析和引导中,容易带有一定的个人价值取向,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权威性存在争议。传统媒体在信息引导上,站在媒介的立场,以媒体新闻评论的形式发出信息,因此更具有客观性,保证了信息引导的权威性,这对提升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影响力产生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