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管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0 16:56:53

网络信息管理论文

网络信息管理论文篇1

关键词:网络环境;信息技术;高校图书馆

电子计算机与现代通讯技术相结合,为人类创造了全新的信息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它是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相互结合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宽带、高速、综合、广域型数字式电信网络,这种网络通过网中设网、网际互联可以覆盖一国、数国乃至全球。网络技术的形成和迅猛发展,信息机构以网络为传输手段,以数字化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为用户提供准确、及时、个性化和全程式的信息服务创造了条件和提供了可能。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极大冲击和挑战。

高校图书馆不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也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教育学术性机构,现代信息技术是影响图书馆发展最深刻的环境因素。高密度的信息储存技术,在变革了人们生产、收集、组织、传递和使用知识信息的方式的同时,也使信息服务的机制、结构与服务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将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运用到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中,用这些技术来促进日常工作,改变限于向读者提供馆藏文献,还提供所有网络上的可利用的文献,协助教学和科研是目前我们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重点。网络技术将带来信息的聚集、包装、检索、传播、复制、再生产的变化。如何在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最佳效益,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工作受到了哪些影响,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网络信息技术对图书管理工作的影响

进入21世纪,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革命从根本上推动了图书馆的发展进程,计算机日益成为图书馆的主要设备,图书馆采用了各种自动化集成系统建立自己的内部网络环境,呈现出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社会化的特征。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一方面由于开展网上预约、催还书、推荐新书等业务,解决紧俏文献的供需矛盾和逾期罚款的问题,使流通工作更具人性化。另一方面建立起图书馆工作的信息网络,可以合理配置文献资源网上协作采访,集中编目以及馆际互借,管理所需的工作统计也变得非常方便快捷。与传统的手工操作相比,信息技术的使用完善了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例如,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开通了网上预约图书,预约书到馆后的管理很重要,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图书馆管理状况。必须按照到馆时间专架存放,便于预约者快捷取书借阅。若是同其它的还书一样入库,则不方便其他读者借书,而且容易引发借阅争端。

二、网络信息技术对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影响

长期以来在思维定势支配下,国内图书馆在网络信息服务实践中,对用户服务工作并未充分重视,在理论上表现为大学图书馆未能站在读者角度,制定适当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发展政策,往往还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进行馆藏和网络信息资源的搜集和提供,常常缺乏对本校专业和用户对象的针对,从而造成网络信息服务提供与信息用户需求脱节。

高校图书馆的用户大多是学生,他们在利用图书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疑难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渠道是否畅通,问题能否得到及时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们利用图书馆的效率。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可以将常见问题以FAQ的形式张贴在图书馆的主页上,供学生查阅;同时可以通过电子邮箱和实时问答等形式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外,图书馆应设置咨询台,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优良的服务。尤其是学生在做毕业论文,需要查找专业的书籍和资料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能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服务,指导他们充分利用馆藏和网络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尽有可能多的找到有用的资料。高校图书馆除了具备完善的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法规、政策外,其网络信息服务还随着图书联盟和数字图书馆发展而发展。因此图书馆必须提高服务质量,服务质量是图书馆工作的生命线。

三、网络信息技术对图书馆时间的影响

时间管理是实现图书馆全面管理的必须条件。在网络环境下,电子文献、数字文献的大量出现,海量信息蜂拥而至,增大了用户检索和利用的难度,那么,为读者过滤垃圾信息,让他们汲取信息精华,让他们查全查准自己所需的信息,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责无旁贷。因而,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强时间管理,避免浪费读者富贵的时间。

高校图书馆保证足够的开馆时间,才不至于让用户吃闭门羹;科研人员在查新、科研立项、研究中期、结题等阶段,他们特别希望在图书馆获取最新、最快的第一手资料,信息工作人员应该竭尽全力为他们做好文献保障工作,提供快捷的文献传递服务;教师在学期准备暑期用书,在开课前查找相关的资料时,都应该保证他们到馆时,图书馆能提供有力的文献资源支持,保证他们的文献查阅时间。如果开馆时间完全与学生上课时间重叠,用户的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增加开馆时间,就可以有效地保证馆藏文献的充分利用,使有限的资源被重复利用,进而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节省用户的时间就能创造价值,因此从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管理的角度上看,要千方百计地节省读者的时间以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四、网络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影响

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引进,图书馆专业工作者的知识内容需要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不可避免的对原有的图书馆服务思想和服务体系带来冲击,图书馆管理人员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环境下,要明确图书馆的使命并没有改变,信息技术并非取代了图书馆管理人员,相反,图书馆管理人员作桥梁、导航作用将变得更为重要。信息技术使图书馆工作变得更加便利和高效,使资源共享更容易实现,只有传统的方式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人和机器相协调才能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才能提高学校的科研和教学水平。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及网络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

网络信息服务实际上汇集无数最新科技成果,并随技术发展而发展,国内大学图书馆目前在基础网络建设上与国外差距并不大,但在图书馆学、计算机科学、通讯科学和其它相关技术上仍需紧紧跟随国际最新进展,希望能够迎头赶上。

参考文献

[1]刘晨,美国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现状分析与启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6)

[2]龙叶,宁凤英,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时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6)

网络信息管理论文篇2

摘要:当今面临信息化经济的挑战,企业应加快在电子商务和网络经营方面的发展,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没有企业信息化,就没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现在,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将其业务架构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信息系统之上,越来越多的核心商务过程需要基于网络进行,例如,超市的收银系统、库存系统,银行的信用卡系统等等。在网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之时,网络是否拥有持续的可用性和出色的性能是非常重要的,业务系统的质量不仅仅取决于业务人员的素质,网络、系统、数据库、应用等环节都将对业务产生影响。一个不稳定的网络对于商场POS这样的业务系统来说是致命的:一个因网络不通而被拒付的客户,他首先看到的是这个商场的服务质量,而不是网络质量。因此,网络不能被孤立地对待,我们必须将其作为企业的一个部分。对于一个信息化的企业来说,网络就是业务,人们必须从业务的角度来看待网络管理,高效率的网络管理手段是业务的成长保障。

一、网络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在一些企业中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网络管理问题:

1、重建设投入轻管理维护。在进行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一些企业存在着误区,他们对机房、计算机、网络通信设备等硬件舍得花钱投入,有时甚至达到非名牌、国外品牌不买,而对于网络管理和系统维护往往重视不够。“重建设轻管理”几乎是MIS(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通病了。在某超市企业整洁敞亮的计算机房里,服务器、工作站、交换机、路由器、Hub摆放有序,但是一谈到网络管理,技术主管却大倒苦水:以前只有几台计算机搞搞进销存、人事、工资等前后台管理,随着企业的发展,开始建设LAN,联入网络的计算机越来越多,网络所承载的业务量也越来越大,发生故障的机率也越来越高,现在,原来的管理办法已经很难满足需求了。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认为:必须加大软件的投入,引入高效率的网络管理手段。

2、网络管理工作的深层次思考。顾名思义,网络管理就是管理好网络,确保网络的畅通。但现在面临的情况是:企业的高度信息化,使企业的绝大部分业务流程如EDI、ERP、CRM等都在网上进行。这就对网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保证网络的连通就可以,还应有全局的目光,提供高附加值的网络应用服务,包括提高网络的“业务快速提供能力”、“业务质量保障能力”和“运行维护管理的低成本运作能力”,以适应和满足业务的开展。有位网络管理员曾这样向我介绍他的工作:就是保证网络通信是可靠的,能及时响应网络故障,解决问题,安装一些服务器端共享软件等。从他说的话可以看出,在重视技术服务的同时,缺少与业务的沟通,缺少对业务流程的监管。而现代网络管理的目标就是体现业务的规则。

3、网络管理工作要变被动为主动。以“问题驱动”、“出现问题后再解决”的被动工作方法,是很难适应一些需要及时响应业务的企业的要求。市场竞争要求网络部门的工作要从被动维护向为业务部门、为市场主动服务转变,网络服务质量要从内部测评考核向真正的用户感受转变。网络部门要围绕公司经营决策和业务发展,加强网络运行分析,开展网络延伸服务,为市场策略的制订和调整提供有效的支持。围绕业务部门的需求,分析网络服务存在的问题,确定网络优化的重点,采取一系列改进网络服务的措施。随着业务的迅速发展,系统的运行环境也相应的发生改变,新问题会不断出现,这就要及时引入智能化管理的手段,如Cabletron的Spectrum,可以管理所有基于SNMP的网络设备,实现网络分析、智能故障预警,在网络层面解决服务工作中出现的这些新问题。网络管理工作还要开展网络信息流量的监控和分析,及时掌握公司采用的新业务策略的效果,为公司调整策略提供支持。可以说通过网络管理为企业发掘新的商业机会,这些工作是信息化经济时代,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对网络管理的要求。

4、不兼容带来的网络孤岛现象。首先出于商业原因,硬件设备厂商对网络管理信息中的私有部分进行相互信息封锁,使得各自提供的设备管理工具和网络管理平台,对竞争厂商的设备管理能力一般都比较弱,如果选用了不同的硬件设备厂商的产品,就不得不配置多个相互独立的网络管理系统,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网络管理系统之间出现孤岛的现象。

另外,在现实中,各个企业的网络结构也不尽相同。它们或许是一个几乎没有远程办公的小型的LAN;或许是以FDDI(或ATM)为主干,以太网、TokenRing、无线网,并有远程访问,甚至建有WEB站点的混合结构;或许是一个分布式环境,该环境中有许多运行于各种平台的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应用,甚至是一个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混合环境。企业所开展关键业务流程如EDI(电子数据交换),要求供应链上的上、下游厂商的网络必须互联互通,但是因为彼此采用不兼容的硬件设备和网络环境,所造成的孤岛效应是可能存在的,已经严重影响网络系统对业务支持的能力,造成企业的业务处理、管理控制和战略管理不能很好地与外界沟通,也使企业在MIS的投资上产生浪费。实现网络管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需要不菲的代价,目前解决管理孤岛的最佳途径就是引入全面的网络管理系统NMS,对构成企业IT环境的所有资源实施端对端的可靠管理,简而言之,就是以现有企业IT资源为中心,对复杂的异构环境同时使用LAN管理系统和企业管理系统。

二、面向业务的全面网络管理系统

NMSNMS就是为网络装置提供的典型功能进行统一管理,可根据各自的面向对象和管理性能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简单系统。这些系统是针对具体问题的针对性解决方案,包括一些较为简单的产品,如pcAnywhere,或者也可能是一些管理用户特定资产的系统,如Oracle数据库。就单个系统来说,它们都很有价值,完全可以解决具体问题,且成本不高。

第二类是LAN管理系统。这些系统提供范围较广的功能性,它包括网络管理系统和系统管理系统。这类管理系统的产品包括HP''''sOpenView、Novell''''sManageWise和Microsoft''''sSystemsManagementSuits(SMS)。对拥有小型网络的公司所需的LAN管理方面,HP''''sOpenView在大多数方面超过SMS和Novell''''sManagewise,特别在集成性、可扩展性、问题管理和自动检测上得到用户的首肯。

第三类是企业管理系统。这类系统的典型代表是IBM''''sNetView和Cabletron''''sSpectrum.这些管理系统能在统一管理平台上实现包括企业应用管理在内的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多方面的管理。

在企业信息化的今天,网络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网络就是业务。如何使网络更好地服务于业务也是人们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全面的网络管理方案能够帮助企业确保网络与服务的可用性,减低网络维护和运行成本,增添新的业务机会,以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等等,使网络真正成为全面服务于业务的网络。

三、企业网络管理中的商业价值

一般来说,企业在网络管理方面的投入将为企业带来多方面的回报,包括网络的高可用性、IT的投资回报率(ROI)及拥有成本(TCO)、企业的高附加值等方面。这也就是网络管理的价值。

1、网络的高可用性。网络的可用性是指网络不间断运行的能力。高可用性可能意味着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持续操作。一方面要求网络设备本身具有高可靠性(以平均无故障时间来衡量),另一方面从网络管理入手,来实现一个高可用性的网络。网络的高可用性(包括应用和服务的可用性)对企业业务的影响是十分显着的,需要及时响应业务的企业,必须要确保网络高可用性。网络不可用引起的业务损失在不同的企业会有所不同。一般地,实效性越强、业务越关键的系统,停机所带来的损失越大,例如超市前台收银,后台管理系统、银行ATM系统、证券电子商务系统、旅客定票系统等。评估网络可用性对业务的影响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计算:网络不可用造成的损失=(全年网络非正常时间/企业全年作业时间)×企业全年收入例如,一个年营业收入为3000万的公司,其网络可用性为98%,即非正常时间占全年营业时间的2%,那么每年因为网络不可用造成的损失约为2%×3000万元=60万元。

2、IT的投资回报率及总体拥有成本。在中国的信息化过程当中,很多企业需要别人的经验,需要了解信息化的先进管理思想。大多数企业已经知道网络能够给他们的企业带来利润,但是上一个适合企业的IT系统到底要花多少钱?市场上众多的IT产品到底哪些最好?选择的IT系统好用吗?什么是功能全的IT系统?价格怎样考虑?他们心里没有底,他们需要一个好用又买得起的IT系统。归根结底,他们是要合理、经济地控制好IT投资,尤其是在投资中控制好总拥有成本。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建立一个经济评估机制,对各种存储方法做投资回报率(ROI)和总体拥有成本评估。

绝大多数企业上信息系统时都是这样花钱:信息化的最初需求不是企业级的,大多数公司都是从部门做起,比如,财务要进行电算化,仓库需要管理等,因而最初的需求是面向功能的。但是这种起步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信息孤岛,怎么办?开发接口。这样一来,跨部门的业务成本提高了,产生的结果似乎是用了信息系统后,不但没有省钱反而花钱更多了。这就是没有认真考虑总拥有成本的结果。

企业究竟该如何投资?购买信息系统的钱应该花在什么地方?很多人认为购置一个信息系统,大部分钱应该花在购置硬件平台、软件、咨询、实施和服务上。而根据总拥有成本的概念,购买软件、硬件、咨询服务的投入,只占整个投资的32%,而更多的费用投入在系统的网络管理、技术支持和培训方面。按照上述观点建设的企业级信息系统,可以在良好的总拥有成本下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率。

另外,IT的投资回报率也与网络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有关。高效率的网络管理系统,可以提高网络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他们用于“救火”的时间,使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其他的事情。

3、网络管理为企业带来高附加值。所谓高附加值,是指通过全面的网络管理给企业带来的增值部分,它有别于减少网络故障造成的损失和降低拥有成本这两种情形。

网络信息管理论文篇3

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一场以Internet为特征的信息革命正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冲击。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入世”的挑战,广告业人士开始注意到在跨文化和语言交流方面,一种全新的数字化媒体正伴随着网络营销而迅速崛起。网络广告究竟在网络经济中扮演什么角色?它与传统媒体的认知模式有何区别?应该如何培育和发展这一新兴的广告媒体?对这些问题,本文将逐一进行探索和分析。

交互空间中的网络广告

网络广告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媒体。交互空间中的网络广告可以帮助网络用户获取感兴趣的商品信息,通过商务手段实现购买商品的目的。在搭建厂商与消费者沟通桥梁的作用上,网络广告均优于传统广告媒体并构成新的挑战。因此,因特网正在成为继电视、报刊、广播后的“第四媒体”,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媒体优势。

信息资源的广域性。几乎所有的传统媒体都有一个特点,其传播技术的基础是模拟传输。这种模拟信号的传输不仅会受传播距离的干扰而失真,而且信号无法压缩,信息的广域度也受到了限制。网络广告则不同,其传播技术的基础是数字传输。它可以在强干扰的情况下正常传输信息,通信质量不受距离的影响;易于采用大规模的集成电路,使数字系统能兼容电话、电报、广播、电视和其它通信媒体;可以采用数据压缩技术,便于数据的存储和传递;网络传播的光纤通道具有宽畅、容量大、信息损耗小、不易受干扰等优点。因此,尽管网络广告的问世还不到十年,但广告受众早已覆盖全球。

产销沟通的互动性。在网络广告的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接收方式由被动变主动,网络受众占主导地位,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产品和服务。现在的网络广告已经可以进行一对一的定向投放和网上电子直邮,厂家在生产的同时就可以把信息传递到全世界的用户网中。消费者则可以在网上直接与供应商、生产商“对话”。

同时,精确的信息反馈也能使广告主准确地评价广告效果,及时调整广告策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与目标消费群的沟通,适时把握商机,制定高效快捷的营销对策。这种新的定制营销方式是一对一的,不带丝毫强制的人性化促销,比较符合真正意义上的营销发展趋势。

传播界面的宜人性。从广告表现手法来看,网络广告的传播界面非常丰富多彩。它可以充分调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色彩、音乐等诸多手段,几乎集电视、报刊、广播等所有传统媒体的优点于一身。可在24小时内不间断地传播信息,对任何年龄和文化层面的浏览者都会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广告效果的追踪性。网络广告效果的直接评价标准是显示次数和点击次数等量化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可以了解到有多少人对此广告感兴趣并点击了该广告,甚至还可以统计出看过广告而没去登记或没去购买的准确信息。广告主可以委托第三方进行广告业务的测评和监督,根据广告链接的点击人次或实施购买行为的人次作为计费标准。在直销型电子商务站点,最终的广告效果评价是在线销售额的增长。因为web服务器的跟踪程序能判断任何一笔销售的买主是从何处站点链接过来的,这是其它媒介无论如何也无法企及的优势所在。

尽管网络广告具有许多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目前在我国还存在着困扰其发展的局限性。因此,如何在极短暂的时间内设计出吸引访问者点击的Banner,就必须认真分析网络广告受众的认知规律,探索网络广告信息传递的最佳途径。

网络广告受众的认知模式分析

由于网络广告受众不是单一信息认知的被动接收者,而是对大量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动主体。网络广告设计师更应以网络受众为中心,将需要传达的商品信息翻译成词汇和画面,转换为具体的可视化传达符号,确保网络广告受众在接收信息时能正确理解和阐释信息。这是网络广告交互空间信息传递的主要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广告既要有传统媒体吸引网络受众注意力引发促销回应的功能,又不能向某些传统媒体那样遭到抵制与拒绝成为令人厌恶的垃圾信息。因此,网络广告应首先学会营销自己,利用视觉传达语言直观生动媒介整合力强的优势,通过内化——认同——依从的心理学原理来建构广告信息传递的认知模式。说服网络受众的有效途径有:通过营造氛围,使广告受众产生体验的真实性,形成广告信息传递的“内化”效果;通过视向引导,使广告受众产生浏览的情趣性,形成广告信息传递的“认同”效果;通过猎奇画面,使广告受众产生品味的独特性,形成广告信息传递的“依从”效果。

(一)通过营造氛围产生体验的真实性,形成广告信息传递的“内化”效果

网络媒体是目标受众存储相关知识、技能或经验,并相信它可以带来公正、客观信息的重要载体。因此,网络广告所传递的信息应是诚实、有道德、可信的。当目标受众认为该信息比较准确时,影响其信念、观点、态度和行为的“内化”就开始发生作用。如果接收方视同玩笑或当成“恶作剧”,就会对网络广告本身带来负面影响。

营造真实情景的有效办法是发挥网络互动性优势,创造一种支持和促进信息传播和信息认知的环境,从而使消费者在心理上产生内化的效果。网络广告如果仅仅是一幅图片(包括动画)被动地等待用户的点击,其交互性往往不够明显;一个企业网站,如果采用静态网页则更是体现不出其交互的功能。当我们通过电脑浏览一幅交互式网络广告或者一个多媒体形式的产品演示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击某个部分进行详细的研究,甚至可以改变各种图像的显示方式,可以选择不同的背景音乐,或者根据自己的指令组合为新的产品模型,这样才能显现出一定的交互性来。可见,交互性的主要特征是用户的实时参与。这种参与可以是有意识的询问、在一定程度上对原有顺序和内容的改变,也可以是随机的、无意识的点击等行为。交互的程度除了设定的程序之外,也与参与者的兴趣和方式有关。在互联网上,交互式广告、网络游戏、智能查询、在线实时服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交互性,因此,一般将交互性作为互联网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通过视向引导产生浏览的情趣性,形成广告信息传递的“认同”效果

如果说印刷技术造就了以“文字”为主的语言文化的时代,那么多媒体技术则奠定了以“图像”为主的视觉文化新时代的格局。各种网络广告通过对图文信息的视觉整合,推出令人赏心悦目的界面效果,给浏览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尤其是媒体本身超越时空限制与声光电功能的综合作用,不仅可以使浏览者身临其境地参与到各种电子商务事件之中,而且起到了传统媒介所无法企及的整合媒介效应。采用动画效果往往能使广告富有情趣性,在互动性游戏中留住受众的注意力。如能调动消费者对信息储存中与广告有关联的相似性、熟悉度和喜爱程度的记忆,就能更好的使消费者产生认同感。

通过情趣性的视向引导并不是直接告诉网络受众怎样去解决问题,而是要让这些受众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这种视向引导包括三个部分:引导受众完成对问题的界定和表征——引导受众寻找答案并提出假设——引导受众验证其认知结论。

(三)通过猎奇画面产生品味的独特性,形成广告信息传递的“依从”效果

当选择好的词语、标志、画面等媒介,透过色彩、图形及编排置入象征符号时,不仅可以将网络广告承载的信息更加方便地推介给网络受众接收并译解,而且还能培养网络受众品味其中蕴含的独特创意。因此,将交流、对话、沟通放在特定的网络环境中,往往能以快捷有效的方式迅速形成公众认同的广告形象。

同时,与众不同的广告创意再加上形象生动的猎奇场面,很容易触发消费者的联想激情,体会猎奇画面带给人的憧憬,形成能够说服自己和他人的依从反应,实现预定的促销目的。

在研究网络广告受众心理认知模式时,应充分运用网络广告视听效果的集成性和交互性特点,为网络广告创意放飞灵感,为网民受众构筑一个宽阔的信息认知平台。

网络广告的信息传递载体

笔者认为,我国网络广告的信息传递研究应进一步加速对网络广告设计价值的开发探

索,逐步朝着网站促销形象化,广告形式多样化和网页设计趣味化的趋势发展,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网络营销多元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网站促销形象化

通过Web站点构筑企业形象,已成为众多企业和传媒关注的焦点。WebSite是公司组织在网上虚拟的地址。一般由一页主页和许多网页构成。由于网络的交互性和灵活性特点,一个网站可以和任何网站连接,浏览者会不自觉地从一个网站跳到另一个网站。这就需要平面设计师在网络的海洋中树立独特的自身艺术形象,加强站点的形象识别系统,建立起页面与页面之间的统一感、美感与整体感,使网站具有相对独特的视觉吸引力。因此,一个网站应有统一的标志,外连图标和广告条等,其色彩也应相对统一,突出侧重点,运用独特的艺术效果来加深访问者对网页的印象。如:偏爱白色的苹果电脑公司,无论其包装还是网页都给人留下简洁而富现代感的视觉印象;而可口可乐仍用人们十分熟悉的字体标志和红色做网页,不必细看便可感知其品牌形象的魅力;国内的则以龙形图案和深红的标准色贯穿网站始终,其方便快捷的识别方式颇能博得浏览者的好感。

广告形式多样化

网幅图像广告(Banner)是以GIF或JPG等格式建立的图像文件。除用丰富的平面设计艺术语言来表现广告内容以外,同时还可使用java等语言使其产生交互性,用Shockwave等插件工具来增强视觉效果的艺术表现力。近年来网幅图像广告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如易趣在网胜科技投放的RichmediaBanner广告,当浏览者看到广告并将鼠标移至Banner上面时,javascript会自动打开下拉框,出现一个更大的广告页面,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直接点击相应的页面,它浓缩了易趣网首页的内容精华,形成新的迷你型易趣网站。

另类广告则指除网幅图像广告之外的其它网络广告。它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Browser/Server方式,主要抢占InternetExplorer并利用其内核,如菜单上的金山词霸;工具条上的网易Easebar;,在工具条下自生成frame的互联码;把页面分为一半信息一半广告的中文网址等。另一类是基于Client/Server方式的软件搭载广告,如免费PCtophoneIP电话,其广告已突破了传统的广告方式,更富亲和力。此外,还有其它的多媒体广告等。

网页设计趣味化

随着互联网宽带传输等技术问题的解决,以及有线网络和其它接入平台的应用,上网速度将越来越快,费用也会越来越低。因此,在制作网页的时候可以使用更多的特效、动画和让网友实时参与的互动技术,而不用过多去顾及网页文件的大小。形象生动的网页设计将成为吸引众多网民的“杀手锏”,也是网络设计师所面临的越来越激烈的丰富想象力和表现力的智慧竞争。耐克在其网站中大量使用Flash技术将游戏的形式与广告宣传结合起来,不仅吸引网友延长了在网站的逗留时间,也在不知不觉中渗透着其真正关注的营销目的。

中国曾用20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广告发展历程;而现在,中国又在奋力追赶日新月异的网络广告新潮流。我们清醒地看到,随着网络广告的迅速发展,对广告从业人员的艺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已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网络广告层面上所要考虑的问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多的则是复杂多变环境下的人文背景和信息承载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美]威廉·阿伦斯.著.丁俊杰.等译.《当代广告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

网络信息管理论文篇4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学习内容纷杂、主线不清

非计算机专业网络技术教学存在照搬计算机专业教学程式,忽视专业特点的现象。教材一味择权威、“高大全”,内容覆盖广,重、难点多,专业术语繁杂、抽象。教学目标制定盲目攀高,面向理论,缺少实践内容等问题。网络技术是一门交叉学科,涵盖、涉及的知识面广。若无选择、无着重点、无针对性,忽略教学目标与今后职业应用的关系,会造成学生望而却步,产生厌学情绪。更有甚者,许多内容未必用得到,势必造成教学内容丰富,学生所获实用知识甚少的尴尬局面。偏离了“着眼应用重视需求”这条教学目标主线。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实验拘于步骤

教学过程存在理论与实验分离的现象。单纯的理论传授使学生无感性认识,实验操作时无所适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潜能,削弱了学习兴趣。实验内容单调、重视步骤,缺乏理论与实验衔接,缺少实验内容与实际应用结合。理论与实验的分离遏制了网络技术教学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拘泥于步骤的实验方法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悖于“学生为中心”、“问题为中心”等先进的教学理念,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医学信管专业网络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缺少本专业教学模式、经验借鉴的情况下,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几年来,经过反复摸索、改革、实践,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针对信管专业教学得到了一些经验。

(一)教学目标主线定位明确

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紧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以提高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为教学目的,以专业需求为依据,强调实用性,实效性。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有的放矢、学以致用。教学目标确定基于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定位应考虑学生未来职场应用的需要,考虑所学内容能否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结合办学条件、性质、教授对象,认真分析、实践、总结,从章节到总体构成进行综合科学评价,得出符合自己专业的教学内容体系。内容体系要随信息化进程同步革新,这是个不断总结、研究、调整、实践、再总结周而往复的渐进过程。

(二)教学要突出应用,内容明晰

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确保教学效果最优化的基础,把握内容组成结构是决定教学基本内涵的重要环节,不能机械式照搬,更不能盲目模仿。网络技术由原理及应用两部分组成,前者侧重理论基础,后者是基于理论的设计、配置、开发应用等实践性内容。针对本专业特点,紧密结合应用需求,遵循确定的教学目标,充分对知识体系进行全面分析、认真设计,研究制定出课程的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排除轻视应用,注重理论,或迷信应用,忽视理论的现象。理论、实验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合理组织理论及实验内容,不能偏废。从实际应用需求着手,使学生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又拥有较强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依据内容体系结构,优化、精练教学内容,合理分配,科学取舍。制定出适合本专业教学目标,注重理论、实践密切结合的教学内容纲要。

(三)以应用为目的,培养科学思维,改革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改革教学方法,摒弃教条、照搬书本的陈旧教学模式。探索适合本专业学生接受能力、科学思维的教学手段。以启发、引导、师生互动为主要途径,采用适宜本课程教学的“问题为中心”、“任务驱动”等广为推崇的教学方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理论与实验交叉教学,解决理论、实践脱节问题。

网络技术理论、实验密不可分,两者平行且交融。理论是实验的基础,实验是加深对理论认识、应用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采用理论、实验交叉教学效果明显。所谓“交叉”指对某些内容理论、实验交互进行。该方法保证了理论与实验内容的有效衔接。对教学内容有目的、条理化组织,将理论与实践内容合理分配。对关键原理性内容教师现场演示讲解,学生同步操作,以实验事实说明理论原理。涉及到与理论相关联的应用实时进行操作验证,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掌握理论内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实践表明,交叉教学方法可充分提高有关教学内容的效果。合理采用模拟实验环境,可在有限课时内达到事半功倍。如,对TCP/IP体系各层实现原理,通过包捕获软件进行有关分析,理解报文的组成及协议层间的相互关系。再如,网络设计中,在模拟环境下用多种拓扑结构实现设定功能,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了解网络设计优化的概念等。

2.依内容特点,引“问题为中心”教学,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优势已日渐凸显,成革除传统教学弊端的手段之一。将课程所含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针对实际应用,以提出、分析、解决问题为线索,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提高专业科学思维意识。围绕教学知识点,对核心内容以问题构造情境。如,介绍TCP/IP体系结构内容时,用“tcp/ip协议的各层数据包结构及其关系”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进入学习过程,继而通过对数据包分析,引导学生发现IC-MP、OSFP等协议无传输层协议包,产生“为什么”的疑问。教师分析归纳、实验演示,学生同步操作,清楚了类似协议在网络层结束向上传输的缘由。明白了层间包结构的关系及构成。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参与其中,体现了学生的重要地位。对问题的处理,增加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习潜能,培养了学习兴趣。通过归纳分析,总结规律,培养了学生对网络技术的科学思维方法。

3.以“任务驱动法”营造应用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

对设计类型实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角,教师设计出体验实践的任务情境。如,基于实验总体目标,将内容划分成典型的单元“任务”,核心内容融入具体的案例和任务中,通过对“任务”的执行完成预定目标。该方法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彼此协作的能力。改变了传统实验单调、注重步骤的弊端,创建了以学施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局域网设计为例,教师结合综合案例,模拟企业级局域网作为基础项目,按逻辑划为单元任务。诸如,Ip子网、vlan设计;静态路由、动态路由区域设计;访问控制,基于网络层、传输层区域流量及安全限制;边界路由的NAT转换;汇聚设备上的DHCP配置等任务。学生围绕与现实情况类似的单元任务,以角色身份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完全情景化的虚拟环境。“身临其境”增加了任务感,通过分析解决面临的问题,加深了对网络设计过程的了解,开阔了视野,强化网络技术的应用技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将网络系统设计思想融入实验中,营造讨论、交流合作的氛围。学生面对实际应用案例,积极、主动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采用自己认为最佳的途径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单元“任务”的完成,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随着各个单元任务的完成,伴随接踵而来的成就感,更加提高了学习兴趣。最后,回首完成的所有任务,相当于一个较全面的网络设计项目,这时的成功喜悦是不言而喻的,这将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任务驱动”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协作的能力,开拓了主动创新的意识,培养了科学思维的良好习惯。

4.采用模拟仿真教学,增强实践应用能力。

针对网络设备相对短缺,硬件网络实验环境效率低下,学生缺少实践机会的状况,对部分实验采用模拟软件仿真教学方法。由于其对物理环境模拟的真实性,具有仿真程度高,使用过程方便,交互性好,对硬件要求低等优点,成为网络实验的重要手段。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方法的优化,充分提高了网络技术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在应用模拟环境的教学中,可即时模拟演示应用操作内容,学生同步进行实践,达到即学即用的效果。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式效率高,节省开支,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模拟仿真方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开创了课堂教学的新形式,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理论、实验难以交叉进行教学的难题。网络模拟仿真环境可以实现具有一定规模的真实网络环境,在此平台进行实验,可以满足大多数的实验需求。在网络设计实验中,它克服了网络物理环境下拓扑不易改动,实验用时过长、不够灵活等诸多缺点,大大提高了网络实验效率。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仿真模拟环境增强了学生应用动手能力,为学生进行网络实践,培养专业应用技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仿真模拟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实验教学新方法。力求营造出高效、良好的教学实验环境。结合“任务驱动”、“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使实验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由于模拟软件的易操作性、便利性,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在课外进行实践成为可能。有效开展课外教学实践,设定课外实训项目,增强学生对网络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模拟教学,我们对“教学环境职业化、教学环节情景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三、结语

网络信息管理论文篇5

1.1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普遍分布于不同地域的计算机内,只有通信电路互相连接才能确保资源的有效共享。计算机网络具备数据传播、远程数据处理、集中管理和分布式处理等不同的功效,其中以资源共享为主要目标。网络体系结构指的是计算机网络各部件间的不同功能和计算机默认通讯协议的有效集合,是计算机网络及其部件的精准定义以及完成以上不同功效所遵守的各种通讯协议的总称。

1.2计算中心主要业务流程现状分析

近年来,计算机中心的主要业务流程和任务是实现高校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对设备和人员的管理也是围绕保证高校计算机网络中心核心业务的顺利进行这一重点工作展开的。只有将计算机中心进行规范化、系统化与科学化管理,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计算机网络中心信息管理工作是对系统信息进行集成并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对其进行相关管理。这样一来,计算机网络中心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的建设,使各项网络信息管理工作有效进行,提高了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中心的工作效率,也使各项管理工作更加规范、科学。

2高校计算机中心信息管理集成系统网络结构与数据库的设计

2.1设计原则

高校计算机中心集成架构的设计原则是要始终坚持以现代科学管理为主,完善主流技术和设备,并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设计方式来对计算机网络中心集成架构系统进行有效管理。高校计算机网络中心系统涵盖的知识面十分广泛,对网络中心信息管理集成架构来说是一种综合管理技术,既反映当今先进的信息化水平,又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和融合性。这一架构可以有效确定计算机网络中心的业务水平是否达到合格的标准。只有将高校的管理特征、现状与高校计算机网络中心信息管理系统相结合才能保证管理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使每个阶段的管理需求得到合理满足。

2.2主要功能

高校计算机中心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架构分析以信息整合为实施基础,以有效地建立计算机中心数据库架构系统相关数据的整合和集中优化为主要工作内容。建立一个计算机中心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来作为存储所有计算机中心的公共数据信息,高校计算机中心信息管理集成架构工作能对高校管理工作做出系统科学的分析,并保证工作流程的合理性和高效性。

3高校计算机中心信息管理集成架构系统实施研究

高校计算机中心管理体制必须从组织成员的思想意识、组织结构、制度保障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

3.1优化组织结构

计算机中心只有合理安排学校冗余的下设部门,有效缩减计算机中心管理的容量,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使业务的衔接更加密切。只有优化各部门的管理方式,使之转变为岗位制管理,将分散的管理集中于一处,才能节约信息交互的时间,加快信息管理中心的反应速度。优化后的计算中心组织结构取消了教学部、技术部和培训部的部门设置,保留办公室;中心各项管理工作由办公室统一协调分派,按照机房的管理职能、技术职能设置机房管理岗和技术岗。高校计算机中心信息管理集成架构工作能对高校管理工作做出系统而科学的分析,并保证工作流程的合理性和高效率。组织结构优化后趋于扁平化,中心主任的角色由偏重于监督、控制转变为偏重支持、协助、信息交换和管理等方面,管理工作由各部门分散管理变为由办公室统一管理。

3.2制度保障

网络信息管理论文篇6

学校信息管理系统受到来自外部的攻击等恶意行为,部分系统在受到黑客等外部入侵或者攻击后,可能变为黑客利用的工具,然后再次攻击其它计算机。而学校信息系统的内部攻击主要是内部用户的不当行为,内部用户的尝试授权访问、探测预攻击等行为,如Satan扫描等都可能影响到校园网络的正常运行。1.4资源滥用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校园网中的一些内部用户滥用网络资源,如利用校园网下载商业资料等,这样就让大量校园信息资源被占用。同时一些用户会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情况下,在校园网络中传播不良信息,或者发送垃圾邮件,这些行为都增加了安全隐患。

2学校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防护体系模型

学校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建设属于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根据信息系统的实际需求,构建动态的安全防护体系调整策略。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过程不属于单纯的技术问题,也并非将技术与产品简单堆砌在一起,而是需要我们积极转变思想观念,综合策略、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进一步形成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学校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教学和学生,而大学生是网络中十分活跃的群体,因此,构建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结合P2DR模型,构建出了一个动态、多层次的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模型如图1所示。计算机系统中会出现很多新的漏洞,新的病毒以及黑客攻击手法也不断涌现,同时校园网络自身也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在构建好一个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后,网络管理者必须对该防护体系进行实时更新,并定期进行维护,以此保障该防范体系的稳定运行,进而保障校园网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防范体系中,将安全策略作为中心内容,而安全技术为该体系提供支持,安全管理是一种执行手段,并积极开展安全培训,提高用户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以此让安全防范体系得以不断完善。在这个信息安全防范体系中,安全策略是最为基础和核心的部分,它可以在检测、保护等过程中指导和规范文件。可以说该体系中所有活动的开展实施,都是在安全策略的架构下完成的。安全技术为信息安全的实现提供了支撑,其中涵盖了产品、工具和服务等内容。信息系统中常用的安全技术有入侵检测、漏洞扫描和系统防火墙等,这些技术手段是安全防范体系中较为直观的构成部分,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缺少了任何一项都有可能引发巨大的威胁。由于学校的资金等条件有限,在构建安全防范体系过程中,对于部分技术无法及时部署,这时候就需要以安全策略作为参考,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让所有的安全技术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3建设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目标与策略

3.1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目标

根据学校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综合考虑安全策略、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制定出一个动态的信息安全防范方案,并根据该方案构建安全、稳定、易于管理的数字化校园,保障学校信息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这就是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目标。具体来讲,就是首先提高学校主干网络的稳定性,以此保障校园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其次,不断完善学校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体制,运用有效的安全防护手段,严格控制访问并核实用户身份,确保信息的保密性和真实性。第三,避免校园网络中内部或者外部的攻击、破坏,维护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第四,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防护体系应该尽可能地为系统的各项应用提供便利,全网的身份认证应该统一,并对角色访问进行适当控制。第五,构建稳定、安全和操作性强的网络信息平台,为学校的管理、教学等活动提供支撑。

3.2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策略

结合相关的安全防范体系模型,我们可以从安全策略、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开展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工作。安全策略是建设工作的核心内容,所有的工作都应该以此为参考。在建设过程中,首先应该制定总体的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方针,然后构建网络信息安全防范体系,并在这个基础上制定相关的网络安全策略,如病毒防护、系统和数据安全等。在这个过程中为了确保安全策略的顺利实施,也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体制,并给出规范的操作流程。

4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总体架构

4.1划分安全区域

在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分层和分区防护是其较为基本的原则,要想保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完整性,应该综合考虑安全防护层次和区域这两个方面。根据校园信息管理系统的实际需求,可以把安全防护体系划分为5个安全区域(如下图2),然后根据每一个安全区域的具体特征,制定相关的安全防护策略。在每一个划分的安全区域中,其安全防护也可以分为物理、系统、应用和数据安全这5个层次。

4.2互联网边界和校园骨干网安全区域的架构

为了保障互联网边界和校园骨干网中数据的可靠传输,以及保障各项业务的正常运作,可以根据网络的实际需求,将双核心冗余结构应用于核心交换设备中,让核心交换设备与每一个汇聚交换设备实现双上联。将带宽管理设备、防火墙和链路负载均衡设备设置在互联网边界上,并在防火墙的隔离区设置域名解析和邮件服务等公共服务器。首先将防DDoS设备设置于外部网络中,以此避免校园网络以及内部用户受到外界攻击;将基于端口的地址转换应用于互联网的出口,这样外部用户就得不到真实的内部用户地址;在系统数据中心防火墙的隔离区放置公共服务器。

4.3校园数据中心安全区域的架构

根据学校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实际情况,以及信息系统各服务器之间的关系,可以将校园数据中心划分为多个安全子区域,如应用服务器外区和内区、公共服务器区和数据库服务区。其中公共服务器中有电子邮件、Web等重要服务器,因此需要配备2台以上档次相同的物理服务器,服务器的高性能主要通过系统的负载均衡设备来体现。在防火墙的隔离区设置校园托管服务器,以避免外部用户的访问。要想将校园数据中心网络和校园网连接起来,需要经过核心交换机中的虚拟防火墙,防火墙隔离区的公共服务器能够为外部网络提供服务,并可以保护网络免受外界攻击。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可以通过负载均衡设备来均衡负载,以此优化网络服务,并发挥安全冗余的作用;由IPS实现对网络攻击的阻断,防止超文本传输服务器在统一身份认证等过程中外部用户的访问。

5结语

网络信息管理论文篇7

现如今图书馆能利用网络通信技术从图书馆外寻取对自身有用的信息,给读者提供的不单单是图书馆自己收藏的文献信息,更加方便读者对馆外社会资源的使用。同时,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已经变成“资源建设”,非印刷型文献出现之后,图书馆不再沿袭以前那种大而全、小而全的收藏理念,而是将满足社会各方面的信息需求作为图书馆自身根本出发点,保障社会多方位信息需求,资料联合共享、联合协作、更加合理地进行图书馆布局,将彻底结束以前各自为政的传统收藏方式。

2管理方式的转变

2.1图书馆资源获取方式发生变化

以前图书馆获取资源是“采购”的形式,而下载资源获取形式变为“下载”,现在图书馆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改变,在网络时代下,文献资料不再是传统的加工和存储处理,被在网络数据库、网络查询系统上搜索、下载或订购等方式所取代。网络环境给图书馆资源共享带来了便利,使网上资源传递和使用成为可能。

2.2图书馆加工对象发生变化

图书馆的加工对象,传统上以文献为主,然而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中,图书馆的加工对象已转变为以多媒体为主,加工手段也相应发生变化。在传统图书馆的工作中,需要对文献进行著录、标引等工作,对文献信息进行加工、重组,生产出符合图书馆需要的书目资源。而在网络环境下,网络技术的发展革新了图书馆的工作流程,图书馆也从传统的身份定位转变为信息高速公路上的关节点,从为用户提供文献转变为提供信息,工作内容在加工文献生产书目资源的基础上扩展为加工、保管各种图像、影像等多媒体资源,信息加工的范围更大,加工深度更高,这种围绕信息和知识单元的加工模式为用户提供了更为丰富而有效的服务。

2.3图书馆的馆藏揭示报道方式发生变化

传统的图书馆馆藏揭示报道方式依赖于手工检索工具,近几十年来的知识爆炸大大增加了图书馆馆藏信息量,传统的手工方式便捷性差,人工成本过高,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图书馆工作的要求。数字图书馆等现代图书馆拥有极为丰富的多媒体信息资源,信息检索方式十分简单快捷,且准确高效,用户可以通过图书馆主页的搜索页借助关键词快速、准确地找到需要的资源,进而完成资源的下载和利用,大大提高了搜索、查阅资料的效率,极大地节省了用户的时间和精力,也降低了图书馆的成本和管理负担。

2.4图书馆的管理体制发生变化

传统的图书馆主要是线性的管理结构,其组织结构多是根据文献类别或处理工序建立的,例如采访、典藏、阅览等组织部门。然而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组织机构设立方式和管理机制已无法满足多样化、专业化的服务要求,图书馆必须改革管理体制,加速摆脱封闭、僵化的旧有体制,与时俱进,努力建立一个适应信息社会、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确保图书馆管理、运行的科学、高效,紧紧围绕读者为中心,构建现代化的图书馆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个性化程度。

3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变

3.1图书馆服务对象的转变

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对象受地域限制,而在网络环境下,现代图书馆是信息网络中的关节点,每个信息网络中的个人或单位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图书馆查取文献信息资源。因此,可以说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实现了传统的区域化到网络环境下的社会化的转变。

3.2图书馆馆员角色的转变

传统图书馆的馆员角色,是一种“前台”的身份和工作内容,然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比重不断下降,工作重心转变为广泛的提供丰富全面的信息,从最传统的文献加工、保存变为信息加工与利用,因此馆员身份也从“前台”变为“后台”人员,更重视向导作用和咨询服务以及系统管理维护。

3.3图书馆服务内容发生转变

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从简单的文献传递变成了知识的传递,传统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形式是为读者提供文献服务,其中包含检索服务、咨询参考、书刊外借、阅读指导服务等,而如今网络背景下读者的服务内容变得极其丰富多彩,联机数据库与电子出版物的出现,以及文献的数据化使读者所需服务的内容不仅仅是是传统的印刷馆藏,而逐步发展为具有多元化和电子化的信息服务。

3.4图书馆服务方式发生转变

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也由传统的以图书馆收藏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在网络背景下,服务方式的转变,充分说明图书馆从封闭的形式变成了开放的形式,这种被动变主动、静态变动态、单一变多元的服务转变,势必为当今图书馆运行带来新的生命。网络数据库等技术强化了图书馆的服务和信息开发意识,促进图书馆对自身资源进行深入开发和使用,促进图书馆工作人员与技术设备革新。

3.5图书馆服务手段发生转变

网络信息管理论文篇8

气象信息传输网络系统管理包括系统安全管理、系统运行制度管理、用户信息管理、网络支撑能力管理等内容。其中系统安全管理是重中之重。我区气象信息中心信息传输网络有三种网络结构形式:一是安全等级最高的内部局域网,各盟市台站及区局直属各单位几乎所有计算机都在该网上;二是以数字专线与有关政府机构构成的政务专网和通过不同授权等级共享的各级数据资源;三是通过宽带接入气象网站、供广大用户浏览的公众互联网。系统运行制度管理就是要提高气象信息传输网络系统的科学管理水平,建立相应管理信息系统,完善系统业务标准,统一规范局域网络。用户信息管理就是包括IP地址和域名在内的基础运行信息,对于用户的基本信息记录,包括姓名、所属机构、职位、职责权限和邮件地址确认等方面也是网络信息管理重点。保证信息源的稳定与有效,一方面要提高信息资源的防篡改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防止信息的泄露和不良信息的侵入。网络支撑能力管理就是提升网络系统水平,完善公共服务网络支撑能力,涉及到网络服务器的配置情况与信息服务、访问状态以及负载均衡等多方面与服务器相关的信息范畴。

二、气象信息传输网络系统安全防范问题

1.气象信息传输网络系统安全需求

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气象信息传输网络系统已成为气象业务的重要支撑,安全、快捷、高效和高度共享的省级信息传输网络系统是全面提高气象业务服务能力的关键。但网络系统遭受病毒侵袭、病毒软件破坏、网络故障等现象时有发生,还会出现配置良好的终端计算机却运行很慢或无法运行等故障。因此着力增强气象信息传输网络系统运行的实时监控能力,提高信息网络系统安全水平,建设规模适度的核心业务异地备份系统,提高抵御重大自然灾害和重大事件的能力,确保信息网络系统稳定运行,已成为信息网络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

2.气象信息传输网络系统安全防范

首先要从硬件上做好安全防范。建立互联网出口硬件防御装置,如硬件防火墙、网页防篡改系统等;局域网内部多层次防护,如网络管理软件、防病毒软件等;针对工作人员信息网络安全意识淡薄、应用程序存在漏洞及内网病毒难以防范等安全问题,要进一步加强气象信息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完善服务器、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等综合部署,有效避免病毒等入侵,从而保障计算机系统和局域网络等安全、可靠运行。其次要从软件上做好安全防范。周密的安全策略要求有严格制度的约束、规范的技术培训和机敏的安全防范意识的建立。因此制订网络安全管理守则、机房管理制度,做到权责分明、操作规范、流程清楚、保密严格的高安全、高可靠的动态管理是安全防范体系建立的首要条件。

3.气象信息传输网络系统安全保障

气象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需要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加密,防止数据和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扰或者窃取。因此,建立网络安全系统,对于保障气象信息网络传输系统至关重要。保障气象信息传输系统网络安全,第一建立网络安全组织,从制度上明确气象信息传输系统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第二选择具有实际意义的安全策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具体安全措施。如访问控制策略、信息加密策略、数据备份策略。第三对气象信息传输网络系统进行安全管理,加强对气象信息资源、密码系统、安全检测等系统的管理。因此,要想保证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气象信息传输中顺利应用,就必须建立网络安全系统。

三、结束语

网络信息管理论文篇9

(一)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需要加以外界的管理制约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都处于青春期,思想较为活跃,但是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当外界出现干扰而又没有人对其进行约束时,就很容易受到影响。网络信息丰富的内容,就会导致自制力较弱的学生没有办法正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对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对学习没有足够的积极性

高校应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其能够确立学习的目标高职学生因受到考试分数的影响,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院校以及专业,在学习上积极性以及主动性较为缺乏。此外,还有部分学生没有形成较强的主体意识,对自身的约束力不够,这就需要高校对此加强重视力度以及管理力度。

(三)有较强的个人主义心理

高校应针对此进行有效的管理因家庭环境原因,致使许多学生都养成了较为孤僻的性格,无法较好的融入于集体中,高校应针对此现象对学生积极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面临的网络信息时代挑战

(一)传播较快的网络信息是散步谣言的主要工具

因为网络信息传播速度比较快,且信息传播的范围比较广泛,不法分子利用这一特点,散发大量谣言。其中很多谣言对国家和社会安定产生了严重危害,尤其是“”等组织,利用网络将大量反动危害言论肆无忌惮的和传播。因为高职学生心理发展还未完善,评判是非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侵害。

(二)存贮较多信息的互联网,信息价值有待界定

网络信息数量比较大,涵盖了各方面的信息,信息质量难以保证,尤其是对高职学生而言,存在迷信、暴力、反动、、恐怖、凶杀等不良信息对其诱惑力较大,对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产生不利影响,甚至消磨学生意志,对其思想行为产生误导。甚至部分学生民主意识不强,价值观念薄弱,完全丧失了理想观念。

(三)信息交换具有虚拟性,容易误导

高职学生思想行为网络信息在交换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虚拟性,对高职学生来说,容易误导他们的行为。对那些意志不坚定以及道德认知和情感观念欠缺的学生,容易对他们的思想道德行为造成不良影响。网络信息虚拟性,会在学生心中形成很多“网络英雄”或“网络大神”,导致学生在虚拟的网络想象中难以自拔,对网络媒体之中那些根本不存在的英雄产生盲目崇拜心理,最终迷失了自我。

三、互联网时代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分析

网络信息管理论文篇10

关键词:高等学校 校园危机管理 网络媒体 应对策略

研究背景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数据表明,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网络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互联网实时性、交互性、匿名性的信息传播模式使得每一名公民都具备上网信息的能力,在这种网络环境下,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无不感受到来自网络的舆论压力。

高校作为最受全社会关注的机构之一,在中国网络舆论的高速发展、社会舆论环境日益复杂化的大背景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近年来,我国高校经常因各种管理和教学问题而被推上社会舆论的前沿,如高考招生的幕后交易行为、行政管理者的贪污事件、乱收费、师生行为不端等。2011年7月,人民网舆情监测室10件与高校有关的代表性“舆情热点事件”。按照“校方响应、信息透明、舆论形象”3个常规指标,以及“动态反应、问责、网络技巧”3个特殊指标,对这10件“舆情热点事件”中高校的应对、处置能力作出了评估。结果表明,相对党政机关和企业,高校对网络舆论的重视程度总体上看还明显不足,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有待提高,一些网络舆论危机事件还给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形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表明,今后高校加强对网络舆论的重视程度,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提高应对和解决网络危机的能力,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危机事件中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分析

通过对近几年发生的有关高校的网络危机事件进行分类和总结,研究者从中发现了—些基本特点和规律。

第一,高校的校园网络危机具有不同类型。整体来看,在网络环境下,高校网络危机可分为两大类:外生型和内生型。“外生型”校园网络危机主要指的是源自高校外部负面信息或突发事件,经过网络媒体的传播,造成较大影响力,继而对高校声誉和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构成威胁的事件。“内生型”校园网络危机则主要指的是一些校园常见危机事件,如校园意外事故、暴力犯罪、公共卫生、教学管理疏漏或过失等突发事件引起的危机事件,在传播过程中借助论坛、贴吧、微博等网络媒体形式,并在这些网络媒体的催化、放大作用下,引起较大舆论影响,最终形成的网络危机事件。

第二,校园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是影响事件发展的重要因素。从高校网络危机舆情的传播途径和演变流程来看,在高校危机事件的传播过程中,网络论坛、贴吧、社交网站、门户网站、搜索引擎、视频(播客)、博客、微博等成为网络舆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尤其是以2009年出现的微博为典型代表,“改变的是人际传播的基本路径和方式,整合了过去邮件、论坛、门户、即时通信、博客、视频网站、社交网站等各种传播方式。这种整合的实际功能是,你可以自由编辑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也可以自由你想的信息”。嘲在2011年天津音乐学院招生事件中,最早该信息的即是通过微博,随后通过论坛、社区、门户网站的大量转载和报道,该事件的搜索量和点击率迅速攀升。随后,《中国青年报》等传统媒体相继跟进报道(见图1),形成了新旧媒体联合报道的高潮,加大了事件传播的力度和范围。

第三,网络媒体在校园危机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具有多样性特点。从网络舆论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舆情事件、网民、网络、政府和社会环境是网络舆论生成危机的最主要诱发因素,这个同样适用于高校危机的生成。

1.危机信息传播的点火器。网络媒体所具有的自由信息和言论发表的空间,使得危机信息可在最短的时间内,与此同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网络舆论也会在最短时间内激发公众对危机事件的关注及议论。

2.危机信息传播的扩散器。当危机信息与网络媒体紧密联系到一起时,网络媒体所具有的优点会骤然转变为缺陷。当危机事件发生并在网络中被报道后,网民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发表对该事件的看法,这一行为具有极强的自发性和不可控性。而危机信息一旦进入网络传播这种快速、便捷、多样化的转播体系,便获得了加速扩散的通道,发展演变为危机事件。

3.危机信息传播的催化器。网络媒体还发挥着“催化器”作用,即网络舆论在危机事件解决的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网民意见数量的巨大和强度的集中会大大加强危机事件的处理速度。网络舆论正是从这个角度推动着危机事件的解决进程。

4.危机信息传播的灭火器。机构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与公众进行有效沟通,达到化解危机的目的。危机事件的当事人通过主动引导,使那些积极的、正向的舆论能够逐步扩大声势、广泛传播,形成新的舆论热点,同时使那些消极负面的信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害,进而达到逐步化解危机的目的。

高校校园网络危机管理的应对策略

高校在网络危机事件的管理中,既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媒体的作用,建立危机信息采集和预警体系,加强舆论引导,同时又要加快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提高学校在管理、教学和校园生活等方面的决策民主化和管理民主化程度。

1.建立高校危机信息采集和舆情监控机制,构筑网络危机预警体系。危机信息的传播,大都有一个在网络媒体上酝酿、发酵的过程。如果能在危机爆发前采取有效措施,将会给高校的危机管理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将网络信息采集和舆情监控纳入高校危机预警系统则可以快速收集危机信息,采取必要措施,化险为夷。

2.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加强网络舆论引导。高校应当通过网络议程设置,对积极的、正向的舆论积极引导,使其扩大声势,而对那些消极的、负向的舆论加以疏导,使其淡出舆论场。首先,高校危机预警系统一旦发现危机信号,高校应第一时间正面应对,消息或声明、说明真相,争取在舆论形成过程中获取主动权。其次,高校要因势利导,尽量满足公众对信息的渴求,通过动态的、有序的、全方位的信息,稳定公众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