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农业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10:12:40

创意农业论文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篇1

[摘要]江西处于中部不发达区域,经济相对落后,对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布局、人才战略研究较少,与发达地区相比,显得极其落后。江西省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开拓性的理论来引导,发挥经济文化的优势,以发展区域经济,为不发达区域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意产业寻求途径。

[关键词]区域经济创意产业区域文化

江西经济落后,处于不发达区域,但是因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等各种因素,为江西的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土壤。江西的经济文化等资源可按照地理区域划分,按区域构架创意产业基地建设。此外景德镇的陶瓷工业特色明显,赣州的客家文化与“希望在山”工程也构成了一条新型的生态产业链。在以经济文化为出发点的基础上,形成了构建适合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创意产业对策思考。

1.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建立创意产业基地。江西经济发展南北不平衡,为建立合理的创意产业中心,必须考虑创意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协调共生关系。作为本土创意产业,在其发展过程必须有滋生的土壤,提供一定的催生养料,制造业便是其中之一。制造业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对创意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可以把创意产业、创意人才、资源等因素有机的组织起来,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创意产业集群化一旦形成,为周边的企业乃至高校都能起到促进作用。在创意产业集群内,容易产生专业知识、创意技能、市场咨询等方面的积累效应,创意各企业在相互学习,合作,竞争中共同繁荣。集群内物质资源共享,则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产业集群还会强化创新动力,实现企业规模扩张。如在南昌、九江、新余等地构建创意产业链,为当地制造业服务。因此建立适合经济发展,与制造业协同共生的创意产业基地,将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以传统特色产业为平台,构建创意产业。江西的经济在全国发展中处于落后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缓慢,但历史的车轮为江西留下了许多的传统特色。其中就有江西千年的传统特色行业,比如景德镇陶瓷,本身就具有无可替代的品牌效应,知名度高,行业响亮的优势。以景德镇陶瓷艺术及工业构建一条特色创意产业链,将为传统特色行业打造一条现代商业路线。景德镇的工艺美术、雕塑以及陶瓷艺术等发展都相对比较成熟,但在工业陶瓷方面较为薄弱。陶瓷艺术涉及到相关的行业,可以带动地方文化艺术,以及经济的发展,可建立由陶瓷艺术设计与制造、雕塑创作、广告宣传、新产品开发甚至影视作品等具有现代创意的产业集群。除此外还有一些具有传统特色的行业,如时间较长的制茶,时间较短的有色金属行业等,由于具有蓬勃的生命力,由此产生的包装、形象策划、动漫、广告宣传、产品开发等都将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营养元素,构建一条合适创意产业链。

3.田园生态优势,打造绿色创意空间。江西是中国的一个农业大省,农业资源非常丰富,生态优势十分明显,大多数农用品都是绿色产品,备受消费者的青睐。江西在田园生态方面,注重发展“一村一品”,各地农产品特色多、品质优,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发展势头强劲,如安远和南丰的水果基地、永丰和高安的蔬菜基地、修水和婺源的茶叶基地跻身全国首批10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行列,永丰早辣椒、永修鳜鱼、英雄牛奶等企业的产品被认证为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一旦绿色产业链形成,在其产品企业进行市场拓展过程中,拓宽外销渠道,寻求广泛合作,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服务等软件设施就有用武之地。如若以此建立产业基地,在围绕产品市场转化过程的创意策划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生态旅游也是一大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江西旅游开发奠定了先天基础。

4.深挖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元素应用于创意产业中是十分常见。从2008北京奥运会的文化大餐到好莱坞的“功夫熊猫”、“木乃伊3”等影片随处都看传统文化的精髓,由此获得市场价值也是难以估量。可见不但国内人喜爱中国文化,国外对中国文化也大加褒奖,推崇之至。江西有几千年的人文历史,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其中有知名度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还有陶瓷文化、堪舆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红色文化辐射面比较广,主要在南昌、赣州、吉安等地,客家文化相对比较集中,主要在赣州。因此,根据区域构建具有文化特色的创意产业,可成立创意产业园,同时兼顾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创意产业群建立在红色及客家文化腹地能更好实现彼此间协同共生区域文化与创意产业上下游各个点的相互依存和协作,又可拉长产业链,使创意产品得到深度开发,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因此,挖潜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协同共生,最终要落实在载体和产业链上。

5.利用高校资源优势,发展创意人才。一般省会城市、市级城市都设有高校,许多高校都有相关创意专业,如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广告学、新闻传播学、数字媒体艺术、动画等专业。在构建产业基地过程中,将创意产业与设计教育创新结合,能充分发挥本土高校和科研所的专业优势,企业与高校、科研所等开展合作创造条件,支持企业在高校里面建立培训班,将本公司的员工送到培训班学习深造,以此来提高公司员工的素质,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成立创意产业研究所,开展专项研究,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培养优秀的创意人才,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合理有效的整合高校和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推动江西创意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山西;历史文化名村;修缮;复兴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2003年始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的,能比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保存文物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村,先后公布七批名录,山西共有96个村入选,集中在晋中南古村落群,数量居全国第一位。但山西历史文化名村在保护与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村落文化日渐衰竭,村民缺乏文化自信,对村落文化价值认识不足,导致没有人去保护、传承乡村文化,整个村落也破败不堪;传统手工艺濒临灭绝,非遗传承人断层,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艺术创意融合的人才极度缺乏,旅游文创产品单一且没有突出特色,整体村落缺乏激发村落活力与生机的方式;也存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折旧建新所导致的自建性破坏,没有很好地处理历史文化名村与周边资源有机融合所导致的扩张性破坏,过度追求商业利益而导致的开发性破坏等问题。因此,山西历史文化名村急需保护与修缮、复兴与再造。本文从完善村落管理工作机制、统筹古村保护与新村开发、整合规划周边资源、“微更新”与“慢行系统”古村设计、小众化旅游、乡村养老与分时度假产业融合等八个方面探究山西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复兴问题。

一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修缮

(一)建立和完善村落管理工作机制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的老建筑多数属于村民私人所有,村民既无力承担修缮所需的大量资金,也没有对老建筑保护与修缮的动力,致使不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成为空心村。虽有安徽西递古镇首创村民自治管理机制,以村办公司的形式自主经营;浙江慈城采用国有企业投资经营、政府参与协调管理的工作机制;但目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开发的主体是政府。一方面,中国大量古村落的老建筑均需要修缮,政府很难担负巨额资金;另一方面,多数宅院的所有权并没有改变,用国家公共资源修缮私人民宅,在现实中也很难开展。因而,在对历史文化名村进行复兴与再造的过程中,政府应重在顶层设计与规划,起到监督与服务的作用,在尊重村民自身的文化认知的基础上,借助各类企业或投资机构、民间组织或贤达人士来经营和发展古村落,处理好政府与企业、村民间的利益关系,保护与开发并重,通过“延续—发掘—创新”三步走的方式,妥善解决古村落生存与发展问题,使之融入周边乡镇经济发展中,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实现乡村复兴[1]。

(二)统筹古村保护和新村开发

因产权问题,政府或企业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开发与经营中举步维艰,在村落空间适当的情况下,部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可采取收回古民宅产权的形式,对古村落进行整体保护与开发;以绿化林区或小型带状公园等形式为空间分隔带,在历史文化名村周边建设现代化新村,在安置村民的同时,服务于古村的旅游业开发,提供完善的旅游业服务和休闲体验,传统与现代共存,统筹古村保护与新村开发。在历史文化名村转型发展、旅游开发过程中,要选取好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文化创意之间的契合点,确定历史文化名村的发展定位。保护古村原生态的文化遗产,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以此来吸引游客;统一规划新村布局与设施建设,为村民和游客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避免古村因过度商业化建设而破坏其古朴文化氛围[2]。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的皇城相府是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一代名相陈廷敬的故居;位于皇城相府南300米的郭峪村也有着内涵丰富的名人文化、规模宏大的明清古建筑群,保存有完好的明代民居40院,被誉为“中华民居之瑰宝”。整体保护皇城村与郭峪村,统筹开发新村,服务于5A级皇城相府生态文化旅游区,实现古村落的转型发展。

(三)整合规划历史文化名村周边资源

组织文物部门对村落古建筑、古街区进行详细调查,登记造册,掌握古村内每栋宅院的现状,聘请专业的设计单位,制订详细的保护与修缮方案。以村落祠堂、村口、戏台和其他文脉场所为典型的公共文化空间,设计村落文化标识,优化空间功能,建设乡村文化治理平台。依托古村落保存的具有区域特色或重大价值的资源,着重突出区域特色文化,建立生态博物馆,以点带面,动态保护当地文化遗产,传承和开发历史文化名村,让本地村民自觉产业深厚的文化认同[3]。充分利用古村周边的自然环境资源,开辟生态旅游园区。介休市张壁村“地上明堡、地下暗道”,是中国唯一具有军事、民用双重用途,罕见的古代袖珍城堡遗址,也是一个融多民族文化为一体、聚百家姓的千年古村落。整合张壁古堡与周边东宋壁、西宋壁、南庄、暇壁四个古村的资源,结合以华夏第一柏“秦柏”为中心的秦柏岭旅游景区资源,统一规划,整体开发,既保护传统古村落群整体风貌,又营造良好的生态旅游区。

二历史文化名村复兴与再造

(一)“微更新”与“慢行系统”古村设计

微更新是一种有温度的更新模式,基于地方性和个体诉求的微观建筑方略,强调人的基本需要[4]。慢行系统是指把步行、自行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主要交通方式,引导居民共同营造舒适、安全、便捷、清洁、宁静的交通和生活环境的一套系统[5]。借助微更新与慢行系统设计,完善村落空间功能布局,为都市游客舒缓身心压力,提供新的休闲体验。高平市的良户村、苏庄村、牛村、大周村和方村,介休市的张壁村、南庄村、洪山村与大靳村,阳泉市的小河村、大阳泉村与辛庄村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依托城郊历史文化名村,整合规划周边古村落,设计慢行系统,进行微更新,建设环城休憩带。既为市民提供休闲好去处,感受到在城市中体会不到的乡风、乡情与乡韵,凸显都市文化符号与乡村休闲品格,又能带动城郊乡村整体发展,凸显乡村文化品位和价值,树立村民的文化自信,最终还利于民,形成独特的“逸生活”城郊乡村生态创意景观。

(二)创新历史文化名村小众化旅游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观光园、摄影旅行、研学旅行、特色民宿等小众化旅游开发模式,辅以村落公共文化空间的重塑、景观节点设计、重点建筑改造、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环境绿化,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乡村文化旅游,促进历史文化名村的复兴。阳泉南庄村是中国抗战地道第一村,积极挖掘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内容,建设采摘园,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寿阳县宗艾镇依托万亩杏林独特资源,举办杏花文化旅游节,发展“旅游+文化+农林产业”的特色乡村旅游,打造生态农业观光园;阳城县皇城村的皇城相府生态文化旅游区由皇城相府景区、九女仙湖景区、生态农业观光园景区、小康新村景区四部分组成,文化积淀深厚,人文特色显著,自然风光优美,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碛口古镇是明清以来山西第一大商镇,素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镇内资源丰富,积淀深厚的晋商文化、奔腾不息的万里黄河、山峦起伏的黄土高原与以明清建筑为主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了以碛口古镇为中心的碛口风景名胜区。距离碛口古镇一公里的西湾村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史村,也是碛口风景名胜区的重要人文景点。西湾是碛口商贸经济辐射产生的生活和仓储型村落,是当时碛口巨商陈氏家族的生活区。西湾村由五条南北走向的竖巷分隔开来,寓意为金、木、水、火、土五行,代表着陈氏家族的五个支系;周边以高墙围护,形成一个庞大的城堡式空间。西湾民居都是窑洞式的明柱厦檐高屹台,依山就势,街街相通,巷巷相通,院院相通。李家山村的发现与声名远扬得益于我国现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在其写生后写道:李家山村从外面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但古老讲究的窑洞群景观犹如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世界难寻。吴冠中在李家山等地看了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创作《群虎图》;画家刘文西、戴希斌也曾到碛口采风,也惊叹李家山村的四合院窑洞民居与黄土高原特色。因此,依托碛口古镇风景区和西湾民居、李家山窑洞景观群,建设“艺术村”和特色民宿,发展研学旅行和摄影旅行。

(三)乡村养老与分时度假产业融合

将历史文化名村作为乡村养老服务设施优化配置的据点,结合自然资源发展适合城市老人的田园养老苑;抓住年轻人间歇性回村看望老人的生活规律,引入分时度假理念,将乡村养老与分时度假产业融合,以养老带动度假,探寻一种推动传统村落复兴的持续动力[6]。这种模式适合离城市比较近、自然景观优美的村落,发展康养旅游。大同市得胜堡村东靠饮马河,北面和东面群山环绕,河边有湿地,春夏秋冬四季风景各有千秋;得胜堡村背依古长城,完整留存着“三大街、六小巷”的基本格局,是山西省军事古堡型村落的典型代表。得胜堡与“塞外四堡”之首镇羌堡、全国最大的马市遗址市场堡、宏伟苍凉的得胜口以及丛草茂密的饮马河湿地形成“一口三堡”,构成丰富而独特的边塞文化。太原市店头村背依蒙山,南面龙山,四周山冈环绕,绿树成荫,村前有小河,背山面水,自然环境极为优越;店头古堡依山而建,现存建筑遗产丰富,构筑了与众不同的自然与人文融合的景观。

(四)文化创意街区建设

文化创意街区的核心要素包括物质设施、地域文化、生活氛围、商业氛围及创意元素,其本质是古村落遗产中的精华与当代生活、文化相融合,延续历史脉络,充实当代文化,也唤起公共参与和社会交流的意识,构建新型的互动生活模式。一个村落一个文化地标,无数个古村落形成华夏大地上的点点星火,从而创建创意中国乡村。文化创意街区的建设主要有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模式、文化观光旅游模式、民俗节庆模式和旅游综合体开发模式,不同的建设模式可营造不同的景观空间,使文化创意街区的呈现形式多样化,形成融工作、生活和商业于一体的“慢生活”文创街区。同时,依托历史文化名村的特色资源,加大休闲娱乐、餐饮及配套服务设施等体验功能区,提升文创街区的旅游品质。平遥县梁村、碛口镇西湾村、太谷县北洸村、盂县乌玉村、汾西县师家沟村、高平苏庄村和大周村、泽州东沟村、万荣阎景村等依托深邃富丽的“晋商宅院”发展大院文化街区,融入文化创意,更新历史文化街区,展示不同大院的文化品质和各晋商家族辉煌的发展史;“黄土旱塬农耕文明”晋中市后沟村、“中华铁城”上党区荫城镇、“长城边塞文化”大同安家皂村等开发特色主题文化街区;娘子关镇“军事驿站”石头城下董寨村依托其古街开发特色军事文化街区,传承娘子关跑马排春节习俗,弘扬下董寨村独特的关隘地域文化。

(五)节庆产业开发

“无庙不成村”,山西多数历史文化名村都有庙宇群,如大周村有“大小七十二全神庙”。庙会既承载着人们的信仰,也容纳了缤纷多姿的民俗文化。离石凤山庙会、介休洪山庙会、太原晋祠庙会、蒲县朝山会、岚县面供庙会、沁源菩提古寺庙会、晋城水陆院庙会、河曲海潮禅寺庙会等均入选山西省非遗民俗文化名录,庙会期间社火表演,演戏酬神、祈福。传统古庙会的现代复兴使传统节日超越了传统村社的地理文化边界,不仅满足了村落与村际间的生活需求,也借节日场域开拓更广的文化空间。保护传统节庆节日活动的原真性,村落文化空间的原真性,加强非遗活态传承,使民众与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开发现代节庆,打造旅游品牌。沁水县是人民艺术家赵树理的出生地,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沁水县以“千年古县如画沁水—赵树理文化旅游嘉年华”节事品牌为引擎,整合规划历史文化名村尉迟村、窦庄村、郭壁村、武安村、嘉峰村、西文兴村、湘峪村、上阁村留存的大量明清古堡古建筑群,以及历山国家森林公园、沁河文化等自然人文景观,发展沁水县全域旅游,形成了东有以三都古城为首的沁河流域明清古堡集群,中有集垂钓、露营、漂流为一体的张峰水库下游沁河自然景观带以及四山环绕、游园点缀的美丽县城,西有神奇秀美的历山景区的旅游发展大格局。此外,还有长治上党区荫城古镇开展“千年铁府万里荫城”文化旅游节,介休市洪山镇“乡村文化旅游节”,宗艾镇“杏花文化旅游节”,翼城县“史伯‘和’文化旅游节”等,借助这些现代节庆活动,打造当地旅游品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用文化让乡村振兴和时尚起来。

三结语

山西历史文化名村中的很多物质文化要素和非物质文化要素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不再被人们重视,以至于逐渐衰落甚至消失。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复兴与再造实际上是一次重新解读、设计古村落的过程,激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生机与活力,既满足当地人对现代生活的追求,又不让珍贵的历史见证从我们的记忆中消失,为乡村振兴插上文化与创意的翅膀,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业发展,协调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实现更大的文化价值和开发空间。

[参考文献]

[1]孙荣垆.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模式演变:以南岗古排“复兴”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20,(2):105.

[2]韦小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复兴[C]//民俗文化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4.

[3]余侃华.生活变迁视角下传统村落复兴路径及规划应对探究[J].现代城市研究,2021,(4):111.

[4]叶建平.传统村落微更新与社区复兴:粤北石塘的乡村振兴实践[J].城市发展研究,2018,(7):41.

[5]郑婉怡.景观体验视角下范家屯镇慢行系统规划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食品设备;3D模型库;本科毕业设计

工科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阶段的极其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的重要训练[1,2]。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涉及到大量的专业知识,从多年的从教经验看,学生最感头痛、最吃力、效率最低的其实还是工程图纸的绘制问题。传统图纸绘图一笔一画,一横一竖,面面俱到,细节多,工作量,学生畏难情绪较大,一般学生很少选作需要绘图的毕业设计。单从绘图制图角度考虑,不难看出教学过程中存在两大短板:(1)在传统教学中,教材的编排是以正投影为主线,强调的是平面投影图的绘制。这样出现的问题在于:三维向二维或二维向三维转化过程,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但非机械类学生只有一个学期共48课时的训练,离实际要求确实有一定距离。(2)三维造型在机械领域已经成为了非常主流的绘图模式,在制图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其他非机专业中,特别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由于安排的学时较少,或者领导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三维造型的学习和利用基本处于初级或空白的状态。如何突破现状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建立满足食品学科的3D模型,供学生在毕业论文根据实际需要直接调用,则既可以解决同学们在有限的学时内难以完成三维软件学习的难题,还可以使学生轻松、顺利毕业设计,可谓一举两得。本文拟结合食品工厂的实际应用,建立3D数据库。让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发挥空间想象能力,借助3D数据库,建立模拟食品工厂或复合机械,转化生成工程图纸。

1食品设备3D模型库的构建方法与程序

1.1食品设备。3D模型库的构建方法食品设备3D模型库实际就是通过三维建模构建一系列的食品机械设备。首先,当然是标准(通用)食品机械数据库的建立,采用经典三维软件主要为Autocadplant3D[3],建立各种通用设备,如各种罐、各种泵不同型号、不同尺寸的三维模型;其次,建立非通用设备标准零件的数据库,为非标设备的简单构建以及组合设备的设计提供集成模型块;另外,利用3D造型数据库并根据实际工厂的布置,构建图形化虚拟工厂,并结合三维软件操作命令,建立“一键式”转化生成工程图纸流程;借助3D打印机,打造教学或学生创意模型。最后,当然需要建立3D设备数据库使用规范和操作指南,以供更多的学生规范化使用模型库。1.2食品设备。3D模型库的构建程序具体构建三维模型库需要如下步骤:(1)根据食品加工过程中经常使用的14类设备,检索常用的尺寸和规格,分成若干小类,并建立简单易用的数据库。(2)对中各类设备,按不同规格(尺寸、压力、类型),利用三维软件绘制三维形象,建立具体的三维设备图形库。(3)食品工厂中涉及到少量非通用设备,市场上需要定制。本项目建立标准零件库,方便非通用设备的组装需要。(4)现代已经建立许多成熟的食品工厂。通过建立的3D设备模型数据库,搭建虚拟的食品工厂模型。并通过三维软件自带的“三维转二维”命令集,使3D图形转化生成二维工程图纸。同时,借助3D打印手段把3D图形转化生成实实在在的3D模型或同学们的创意、想法变成触手可及的实物。(5)三维数据库的推广使用,需要建立详细的使用说明和使用规范,为同学、老师的方便使用提供指南性文件。

2食品设备3D模型库在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硒代氨基酸生产行业目前仍有广阔的前景和发展的空间。本论文就硒结合蛋白的基本单元硒代胱氨酸的化学合成方法和设计工艺,研究一条日产30kg硒代胱氨酸的生产线,以满足巨大的硒蛋白补充剂生产需要。主要的工艺流程如图2:第一步:丝氨酸酯化生成丝氨酸乙酯:丝氨酸→混入二氯亚砜和乙醇→温度调至0℃→搅拌反应8小时→丝氨酸乙酯;第二步:丝氨酸乙酯→温度调至52℃蒸发乙醇和二氯亚砜→混入二氯亚砜→温度调至0℃→搅拌反应8小时→氯代丝氨酸乙酯;第三步:氯代丝氨酸乙酯→混入二硒化钠溶液和碱液→温度调至30℃→搅拌反应8小时→硒代胱氨酸乙酯;第四步:硒代胱氨酸乙酯→混入稀盐酸→温度调至80℃→反应2小时→硒代胱氨酸。硒代胱氨酸生产线在合成工艺的基础上,经物料以及热量的衡算、车间布局、设备选型、管路布置、经济分析等,获得设备尺寸和规格、管道及配件、成本费用、利润率、经营安全率等数据,然后进行车间布置。生产线车间拟分为三层:重型设备和动力设备放置在1层,如各类储料罐和泵;反应器和轻型设备放置在2层,如机械搅拌罐和碱罐;冷凝器和固体罐啧放置在3层。设备放置的位置要靠近楼层中心,同时留出工作人员通道,不拥挤、不堆叠,在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尽量整齐美观,借助AutocadPlant3D软件绘出了三维立体效果图如图3。借助“三维造型向二维图纸的转化”命令,实现工程图纸的快速制作,以首层车间的管道和设备布置为例,结果如图4所示。首层车间是整条硒代胱氨酸生产线的主要部分,大部分的储料罐和所有的泵都放置在一层。所有的泵都集中到一个区域,用扶手围起来隔开。与泵直接相连的储料罐在距离泵不远的位置,同时要保证排列整齐,布管时不产生交叉。整个车间放置7个储料罐和7个泵,泵与储料罐出料管嘴对齐,与墙壁之间保持1~2米的距离。

3总结

构建数量充分、内容丰富的工厂中的经常使用的三维设备以及通用零件数据库,以供学生在毕业论文中直接调出、插入使用,然后一步转化生成工程图纸,过程简单、方便、高效。本文以硒代胱氨酸的合成和制备为题进行实践和和探讨。实践结果说明可编辑的通用食品设备三维数据库的建立可以方便本科论文的撰写并提高本科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晓莉,倪志伟,刘志深,等.三维软件在农机类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2016,6(6):132-134.

[2]张源,胡自成,葛凤华,等.本科毕业设计中FLUENT软件相关课题可行性及问题探讨.课程教育研究,2015,8:28-29.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生态化;休闲娱乐;休闲农业生态园

近年来我国的各类生态园向多元化迅速发展,其中以生态型、经营型、福利型相结合的最为常见。本规划项目具有原本地域唯一性,独特性,资源禀赋、文化底蕴较为深厚,加之走马街镇“中国书画之乡”的影响力日趋扩大,前来走马街镇旅游度假的游人不断增多。可见,园区目标市场的消费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生态农业园建设也势在必行。这对于推动农村致富奔小康,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地方整体形象、推进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石门村雀鸣谷园区现状

该项目地处娄底市双峰县走马街镇新石门村红公冲,定位于双峰县会仙山脉“石门圣殿”南面山坳里,规划面积东起毛冲山、南至对镜山,北至大屋石山,西至新石门村中心路段,整个园区呈倒U型状,南北宽600米米,东西长900米,总面积112万平方米,约合1600亩。项目区东距双峰文化名镇走马街7公里;南距双峰与娄底交界重镇太平寺3公里,鹅公坪集市3公里,北距立新煤矿4公里,距双峰县城区26公里;距娄底市中心城区28公里;新修的娄双大道距项目区不足3公里。红公冲地处石门村偏南处,三面环山,中间为山脚洼地,总面积约1600亩,整个地型地貌为倒U字型,其中洼地总面积约260亩,自古以来未能开垦的荒坡荒地约200亩,占低洼土地面积的90%左右,能够勉强水、旱种植面积32亩,蓄水塘28亩,占低洼总土地面积的10%左右。这里生态优美,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与生森林资源丰富,群山起伏,空气清新,各种翠鸟在林间跳跃飞翔,鸣叫声彼此起伏,为这寂静的山谷平添了几分生气。

二、生态农业园区规划设计

(一)功能定位。园区总体定位以红山冲自然地貌及天然次生林为特色,依托会仙山昹原始风貎和“石门圣殿”的佛文化以及中国书画之乡的影响,以发展生态旅游为方向,以发展现代农业,全力推进园区特色种植、养殖及系列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及产品延伸,打造成有健康养生、养老、旅游、休闲、度假、垂钓、游览、运动、健身、休闲、度假、美食、果蔬采摘13大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生态园区。(二)设计原则。该项目规划设计严格遵循市场导向的基本规律,充分考虑红公冲原有农业生产的资源基础,因地制宜,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绿色为主基调的原则;坚持统筹兼顾、系统开发原则;坚持效益兼顾,注重可持续发展原则。(三)具体规划设计。本项目主要从毛冲山脚洼地顺南向西展开,地形呈长方形,东西宽约450米,南北长约600米,约24万平方米,区内地势由高向低延伸,起伏变换较为突出,区内土地肥沃,水草丰满,90%为荒坡地,生态环境优势明显,具有传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区内为无人区,四周易于封闭,不受周边环境影响,地势建设用地条件良好,适合生态园的建设和管理。具体开发区域为:一是精心打造雀鸣谷人工垂钓湖,要使碧绿的湖水与周边秀翠的林木、草地浑为一体,特别注重发挥雀鸣谷地下水源自动灌湖的独特优势,努力将其打造成娄底市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垂钓基地;二是围绕湖区周围的原始沃土层,按照绿色生态标准,分层级形成无公害蔬菜瓜果种植圈,为游客培育和生产无公害营养餐质,同时鼓励游客自摘、自采、自乐;三是充分利用种植圈外边高坡地无污染的原生态草地,形城独具湖南地方特色的小黄牛、黑山羊、安化柴鸡、小香猪,新西兰白兔和叙浦白鹅的立体型养殖圈,鼓励游客在柴鸡区自捡鸡蛋,养兔区自捕兔子等活动,绝对保彰餐桌上食材的质感和口感;四是在确保毛冲山原生态不受损坏的前提下,充过修建林间小道,八角亭、小木屋、吊脚楼、帐篷野营等形式,打造园区休闲区,让游客能在大山深处度过一个恬静的夜晩;五是要将园区接待中心建造成花园式园区,要通过绿叶树的种植、花廊花海培植、热带彩色观赏魚的养殖、夜景迷幻灯、凉亭、走廊、野处休息防晒伞的巧妙设置以及别墅独具特色的接待优势,让游客充分享受园区的温馨与舒适,接待中心园内主要建筑物周围平地及山坡绿化均釆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干道和园区辅助性建筑场所周围绿化则釆用观赏化、阔叶树为主,整个园区常绿树占总绿化树木的70%以上,落叶树占20%以上,确保园区四季常青;接待中心在搞好接待的同时,还要特别重视搞好舌尖上的雀呜谷,要根据当地美食特色,自主研发具有独特创意的菜肴、米酒、腊肉、烧鹅、烤香猪等创意品牌,真正将园区接待中心打造“绿色、安全、生态、美味”的主题形象。

三、结语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城乡联系日益密切,农村距城市的距离大为缩短,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利用节假日、双休日,暂别城市的喧嚣,回归大自然,返璞归真、度假休闲。因此休闲农业生态园建设不仅仅是满足农村居民的需要,也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乃至整个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雪乔,李玮婷.生态园之解读休闲农业发展新视角[J].农民致富之友,2013,08.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篇5

迄今为止,各职称系列(专业)仍沿袭传统的、滞后的职称论文规定,评价效果不甚理想;乃至评价机制本身的缺陷,所带来的导向偏差及其负面作用,已经直接影响到职称评审的质量和声誉,须予以认真反思。

职称论文规定,涵盖了所有职称系列(专业)中、高级职务,界面过大,层面过宽,不切实际。

国家制定并实施的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卫生技术、各类教师、经济专业等计29个职称系列(专业)。目前为止,会计、审计、统计、经济、卫生等专业中级职务任职资格,采取“以考代评”获得,论文条件被自然免除,其余的仍要求论文作为申报评审的必备条件之一。

评价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确需执行同一性、普遍性的评审标准,方可起到综合平衡的作用。但是,切不可忽视不同职称系列(专业)之间、即使同一职称系列(专业)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差异性、特殊性。

仅举科学研究人员与艺术专业人员为例。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自然科学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基础理论、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工作性质有较强的探索性、挑战性和创见性。其研究课题、水平能力、创新思维、应用价值、科研成果、业绩贡献等,通常以学术论文、论著等方式反映出来。对科研系列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尤其破格申报副研究员、研究员的对象,要求高水平、多篇数的专业论文,实不为过。但是,艺术专业职务(艺术等级)则不然。

它所囊括的编剧、作曲、导演、指挥、演员、演奏员、舞台美术设计、舞台技术、美术、文学创作、艺术管理、电影放映等,门类繁多,情形各异,问题复杂。岗位性质和特征,明显表现为实践性、经验性、创意性,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造诣、艺术风格、创作技巧等,主要靠实践历炼和长期积累,并得到社会、业内认可;更何况舞蹈演员等专业人才的峰值期,还受制于生理性等客观原因。艺术系列规定,凡申报评审艺术专业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须分别在省级以上、部级刊物上发表2、3篇本专业论文;破格申报演员、演奏员专业高级职务,应有2篇本专业论文在省级以上有关文艺刊物发表等,这些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

职称论文规定,助长了偏重的刊物级别、发表篇数、名次排序等攀高之风。

固然重要,但不能视同或等同科技成果本身。其道理很简单,如三峡水利工程、杂交水稻推广等都具有重大科学意义,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然而并非表现为大量的学术。

但是,各职称系列(专业)的论文要求,太偏重的刊物级别、发表时间、发表篇数、名次排序,太看重这些表层性、易见性的外在形式;对破格晋升对象更是层层加码、框框甚多,惟恐本职称系列(专业)“矮人一截”,有失体面。如,高校教师职务评审规定,凡破格晋升副教授职务,要求在正式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并收入论文集出版10篇以上论文,均应独立撰写或第一作者署名。教授职务本应体现教书、授业、育人。其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实验工作量的完成结果及其业绩表现,乃是核心的评审标准、重要的破格晋升条件。同样,卫生专业技术系列(专业)评审医师职务,应侧重于医师的临床医术、经验和医德。诸如体育教练员、工艺美术专业人员、翻译专业人员、广播电视播音人员等,也都属于类似情形。

重论文数量、重文凭“产地”,极易趋同概念化。即把“两文”硬件简单相加,导致了评审标准和评审质量的降低。盲目追求论文篇数的做法,忽略不计论文质量的结果,直接影响了论文的价值性和贡献率;“以量界定”而不是“以质取胜”的潜规则,间接影响到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的脱颖而出和建功立业。据业内人士坦言:目前,毫无价值或价值甚微的论文,发表得太“乱”、太“滥”,约估高达80%左右;反之,高“含金量”的一篇论文,可谓“以一抵十”。

职称论文规定,诱发了利益驱动,导致抄袭剽窃论文的行为和现象屡见不鲜。

由于论文在职称评审的总“盘子”

里占有主要“份额”,且评聘与待遇挂钩,一些人为了评上职称,既长“面子”,又多“票子”,受功利驱动,托人情、拉关系、雇“”;社会上甚至冒出专门炮制职称论文的“经销商”。

此外,论文造假竟然在原本“一方净土”的高校、科研等部门滋生蔓延,影响恶劣,令人遗憾而痛心!有的教师在网上下载论文,偷梁换柱,移花接木,旋即变成自己的;有的学者为了拼凑应急,居然把早期专著,肢解为若干篇系列等等。

论文造假还悄然波及到编教材、办讲座、评奖项等其他学术腐败。就连一些功成名就的专家学者也因公然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而东窗事发。据报刊披露,原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美籍华人学者杨杰,在博士点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申报材料中,把2004年发表于《肺癌》(LUNGCANCER)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列入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清单。经查办,杨杰被解除同济大学教授职务,将不再承担任何教学事务。可见,通过行政、经济、法律、道德等诸种手段,加大论文打假力度势在必行。

职称论文规定,催生了不当竞争、利益均沾,致使正确的价值观和学术观受到影响和破坏。

凡开展年度职称评审工作,各职称系列(专业)主管部门,都规定了申报材料要求和报送截止时间。论文要在哪一级刊物发表、什么时间发表、发表的篇数和字数能不能达到规定要求,这些都成了一些申报者伤透脑筋又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桩“心病”。特别在环节上,为了赶时间、抢速度,煞费苦心,各显神通,悄然演绎着一股不当竞争的“暗流”涌动。有关系或肯花钱的人,即使文章不佳,内容雷同,一年内可以在不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若干篇论文;而没有门路的人,也想方设法,四处活动,其情形不亚于政界上的“跑官要官”。

论文作者与出版单位之间,按照不成文的“契约”进行交易,“互利双赢”。一方为评职称而写论文,不但没有稿酬,反而“倒贴”,刊登一篇论文须花费500元至800元不等,且价位一路攀升,据媒体透露,有些医生,则让医药代表花钱搞定某些医学刊物;另一方“屈尊”谋利,有辱斯文,凭关系、分时间、定篇幅,异化为“交费论文”,有价值论文却被缓登、不登。

这些事实已是不争的、公开的“秘密”,群众多有烦言。知真、从善、爱美,乃学界人士孜孜以求的价值观和学术观,一旦被扭曲或长时间受到侵蚀和影响,若不及时遏制,将在知识领域造成更严重的学术腐败。

职称论文规定,涉及到的评价方式,过于陈旧、封闭,适应性差,灵活度不够。

目前,职称论文的评价方式有三种:即论文鉴定、论文评审和论文答辩。论文鉴定和论文评审长期沿用至今,形成普遍使用和基本手段的主流评价方式。

论文鉴定方式,要求送审者的代表作隐去姓名、单位等标识后,由相关系列部门负责送交两位专家进行鉴定,并按照规定时间及要求,写出定性评语,确定等级意见。专家观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鉴定结果大相径庭。提交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此外,论文鉴定费虚高不下,社会传闻颇有微词。

论文评审方式,一般由相应的专业组或评委会,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对申报者的论文进行审阅评议。鉴于专家鉴定意见,极易产生先入为主的“沉锚”心理效应,或被专家鉴定意见所左右,或专家鉴定意见替代了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意见。此外,高校、中小学、卫生系列等专业组或评委会,每年一次性集中评审对象多达七、八百人甚至上千人,在评审量大、时间要求紧、工作精力有限的情况下,论文评审过程中难免出现“前紧后松、外紧内松”的起伏波动。有的评审对象戏言:

“论文能否过关,一靠评委脾气,二靠个人运气”。

论文答辩方式,是改革职称评价机制的新举措,值得充分肯定和倡导。

但目前仅适用于破格晋升和“选优”对象;在论文答辩的实体和程序规定方面,缺少开放性,技术含量低,答辩时间太仓促等,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二、职称论文规定的改革

俗话说“矫枉不可过正,过犹反倒不及”。“叫停”职称论文规定,既不符合客观实际,也不利于深化职称改革。

的数量和质量,是代表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科学界定职称论文的适用范围,采取哪些有效的评价方式,扭转“为评职称而写论文”、“以职称论文多寡论大腕”的不良风气,使论文评价效果真正得到社会、业内认可。

职称论文规定,要适应不同职称系列(专业)、不同专业技术职务层次的特点和需要。就论文的实用性而言,哪些职称系列(专业)更适合它的要求呢?

目前29个职称系列(专业),按照专业技术岗位性质和职责任务,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类属于研究型。主要从事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图书、资料专业人员,文物、博物专业人员,出版专业人员。第二类属于研究专业型。既有较强的研究成分,又需要较丰富的专业经历;如,高等学校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经济专业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新闻专业人员、会计专业人员、统计专业人员、审计专业人员、律师、公证员。第三类属于专业技能型。岗位特质凸显实践性、经验性和技巧性;如,体育教练员、工艺美术专业人员、艺术专业人员、档案专业人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小学教师、技工学校教师、翻译专业人员、广播电视播音人员、海关专业人员、船舶技术人员、航空飞行技术人员。

一般意义上讲,研究型和研究专业型的职称系列及其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专业技能型的高层次人才,列入论文的适用范围和对象较为合适。

职称论文规定,要突出论文的价值性。换言之,求其精、患其滥。旨在激发、鼓励、支持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撰写大量新水平、高质量、有价值的论文;不能简单地、片面地强调论文数量、或没有发表、登载论文的刊物级别等,掩饰或取代论文质量;切忌忽视论文在部级或省级学术会议上宣读获奖,被引用、检索或被引用多次等相关要素;对极有价值的原创性论文,应予以特别优惠对待。

职称论文规定,要发挥与时俱进的引领功能。尊重论文主体,尊重智力成果,尊重科研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就;论文评价方式应当灵活多样,既有常规性,亦有超常规性,乃至为“自选动作”预留空间;多视角、全方位地公平、公正评价论文的实用性、价值性,激活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

基于上述分析和思考,按照分类管理、动态管理的原则,本文拟提出以下四种基本模式,改变以往那种“一刀切”、“齐步走”的做法和弊端。

模式之一:“以评为主”

研究型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所从事研究领域的某一方面应当有一定或全面的开创性研究。其知识积累,理论修养,熟悉并掌握国内外研究领域现状和发展趋势,创新业绩成果等,没有穿越时空隧道、耐得住寂寞的坚韧精神,是难以做到的。对申报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非但不能放宽论文条件,而且要适当提高评审标准。即规定任现职以来,应撰写并发表较高水平、较多篇数及字数要求的本专业论文,提交相关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

发表本专业论文的报刊目录等予以明确,便于人事部门进行资格预审。如,申报社会科学研究系列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须在《社会科学权威学术报刊目录》之列。

长期以来,部分系列主管部门要求论文代表作送审,此举事倍功半,不仅程序繁琐,费时耗资,且封闭性强,弊多利少。其做法应逐步淡出,适时取消。解决论文代表作的实用性、价值性的途经和方法之一,可以由若干名同行专家组成的论文鉴定小组,对论文进行梳理分类,集中审阅,形成合议性意见,提交相关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认定。

此外,有分正高的系列(专业),申报正高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对象数量少,评审标准高,作用影响大,论文质量仍以相关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为主。

模式之二:“以考代评”

研究专业型的专业技术人员,绝大多数专业性强,适用性广,分布面宽,在高层次人才队伍结构中所占比例较大,且系列排序多居较突出位置。

如果评价方式能贴近实际,针对性强,公信度高,解决好论文的实用性、价值性问题,将对职称评审工作产生很大影响和推动作用。

前述提及会计、审计、统计、经济、卫生等专业中级职务任职资格,采取“以考代评”获得,论文条件已自然免除;高级职务任职资格,实行“考评结合”机制。

由此推及,可以试行论文“以考代评”模式。即由省职改办会商有关系列主管部门,委托省人事考试机构,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论文或类似论文科目考试办法。如为应试者提供相关的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等,以进行论证和提出对策为主要内容,检测、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字写作水平。适用对象为高校教师、农业技术人员、新闻专业人员、律师、公证员,高级经济师、副主任医师(药、技、护),以及工程系列的建设工程、信息技术工程、工程技术等技术性、通用性较强的部分专业申报中、副高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论文考试成绩合格,作为评审条件之一;、论文代表作送审等相关规定和程序予以免除。

模式之三:“以辩代评”

专业技能型的专业技术人员,应重在实践经验、业务技能、艺术造诣、传艺带徒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以及特有的风格、影响和威望被同行认可程度。从岗位特质和人才特点看,申报评审中、副高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不宜设置的门槛。

不作为必备条件,并不意味着忽视或放弃对此类专业技术人员的逻辑思维和写作水平的要求,而是寻求切合实际的评价方式,客观而全面地反映他们的实际能力和水平。

中小学校教师培养了质量高、数量多的优秀生、特长生,撰写具有较高水平的教案分析报告、教研成果总结、有关素质教育或德育教育的经验总结;工艺美术人员结合设计、创作、参评作品,撰写具有一定水平的创作体会等凝结智慧与经验的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讲,与虽已发表但毫无价值的论文相比,“此地无声胜有声”。有关业务工作报告和经验总结,只须经所在单位或部门确认系本人独立撰写,即可作为专题答辩材料。

答辩工作由同行专家小组承担。

根据申报人所提供的专题答辩材料,以业绩成果、创新潜能、文章价值等为主要内容,开展互动式答辩和量化式测评,由同行专家小组讨论,形成答辩结果的书面意见,并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决定优劣取舍,相关专业组或评委会不再进行论文评审。

对专业技能型的专业技术人员,采取“以辩代评”模式,既能发现具有真知灼见的优秀人才,又能爱护、稳定和凝聚一大批真才实学、爱岗敬业的专业技术骨干。

鉴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信息资源不对称、人才结构不合理等实际情况,现阶段,“以辩代评”模式同样适合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如卫生系列(专业)申报评审副高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临床医师的病例分析报告,药、技、护人员的业务工作总结等,都可以作为专题答辩材料,由同行专家小组进行答辩认定。

模式之四:“辩评结合”

论文答辩反映动态性、直观性的特征;论文评审具有静态性、间接性的属性。因适用范围和对象不同,评价效果各有利弊。两者之间如何兼并包容,优势互补,值得探索与尝试。

“辩评结合”模式,即采取论文答辩与论文评审相结合的方法,从具体措施和优惠政策上,发现和选拔各类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适用于极有价值的论文和特定的评审对象。

众所周知,在科学研究、生产活动和管理实践过程中,创新是分层次的,改进和完善是一种创新,原始创新才称得上高层次创新。各职称系列(专业),凡申报副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任现职以来撰写有创见性、高水平的本专业论文,在省(部)级以上CN刊物发表;或在省(部)级以上专业技术学术会议上宣读获奖,被引用、检索或被引用多次,经同行专家小组专题论文答辩,达到高水平等级评价标准,即可提交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认定。确属极有价值的论文,可作为正常晋升或破格晋升的重要依据,论文数量不作硬性规定。公务员之家

为了推动行业建设,适应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发展的特殊需要,对特定的评审对象,也可以采取“辩评结合”模式。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现代管理是我国经济领域的5个重点行业。目前,致力于提高重点行业的运用研究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头戏”。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篇6

何为“场所精神”?从组织文化管理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场所精神”的本质是关于茶馆空间内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特殊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气质,在这种文化气质下人们会形成一种稳定的心理归属感和消费依赖感。作为现代中式茶馆空间设计的一种柔性化的软实力之表征,“场所精神”成为一种新的艺术设计时尚,其兴起的深层次动因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1消费者对于茶文化体验式消费的需求强烈。茶馆服务业属于典型的“消费驱动型”行业,因此现代中式茶馆无论是从硬件的装修、布局、设计上还是从软性的“场所精神”的塑造、服务品质的改善、管理水平的提升、营销传播的创新等方面来看都必须善于捕捉到主流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城市圈当中我国的“文化消费”开始兴起,其重要的表现一方面是在传统的文化消费对象上“教育消费比重增长迅速、书报杂志消费异军突起、文娱消费浪潮不断高涨、旅游消费持续升温、休闲消费成为时尚”,另一方面则是消费者对于外在的文化氛围的消费情趣趋于高涨。茶馆场域内的消费正是典型的“文化驱动”型的消费,尤其是随着现代中式茶馆纷纷走向高端竞争路线,而高端消费群体除了关注茶叶、茶水本身的品质,更为关注“场所精神”这种带有品牌号召力的文化消费因素。1.2现代中式茶馆的“供给侧”改革更为趋向于文化创意。从整个茶产业链条、茶价值链条角度来看,主要可以分为茶叶种植、茶叶生产、茶叶包装与物流、茶叶营销与服务等几个清晰的环节,茶馆相对来讲属于价值链较为顶端的环节,但是相比较于传统茶馆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休闲功能等),现代茶馆的社会功能更为多元化、更为突出消费群体的个性化、商务化、私密化、高端化等消费倾向,因此中式茶馆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核心要义就是在“供给侧”上要趋于现代社会群体的消费心理。而走向“文化创意”则是中式茶馆现代化的一种尝试,简单来说茶馆的“文化创意”激活是茶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表现形式和实现方式,代表着人们对于“茶文化资源”的消费,而非仅仅是对“茶叶茶水”本身的消费。因此,现代中式茶馆的“场所精神”便成为展现这种文化创意的一个窗口。1.3“场所精神”的复古化内涵切中了现代人的返璞归真情趣。当代学术界探索现代茶馆的“核心价值”和“精神要义”,绝大多数都是从我国传统的茶文化及其承载的价值哲学入手的,在人们看来当代我国快速变革的市场经济要远远超前于人们的社会心理的发展,因此,人们在这种现代化的过程中纷纷陷入了情绪焦虑和心理上的不适应,诸如职业焦虑、工作压力、职业倦怠、“人的异化”、情感困惑、高离婚率、隐私泄露等等均属此列。因此,人们渴望从传统的、复古的文化氛围(如禅宗提倡的“禅茶一味”、儒家思想提出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等)中寻找到心灵的栖息地和归属感。

2基于“场所精神”的中式茶馆空间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从企业竞争、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每一个茶馆只有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组织氛围,并且将自身的场所精神形成稳定的消费者依赖,才能将这种柔性的、软性的精神转化为自身的“软实力”,否则便是失败的设计。基于“场所精神”的中式茶馆空间设计应主要遵循这样两个原则:2.1审美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现代茶馆是典型的营利性、市场性的组织,因此茶馆的设计即便是围绕着特定的“场所精神”(如禅文化、和文化、书法文化、中西结合文化等)展开,也必须将茶馆设计的审美追求置于“实用性”的框架内,将满足茶馆的营业需求、利润需求、经济功能需求(归根到底都是消费者的主流需求)作为审美设计的首要原则。2.2可观赏性与可体验性相结合原则。我国茶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可欣赏(如茶艺、茶道、茶曲、茶乐、采茶戏等)、可品味(如茶叶、茶画、茶花等)、可审美(如茶园自然生态环境、茶哲学)、可顿悟(如儒家思想、禅宗思想、道家思想)、可体验(如采茶、制茶等)。对于当代中式茶馆的空间设计来讲,在追求特定的场所精神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当前我国茶文化消费的特点,在设计中增强人与茶馆互动的内容,将消费者与茶馆从物理接触到精神接触结合起来考虑,而不是纯粹追求一种“只可远观而不可体验”的设计理念。比如说,在对待茶馆内的仿古家具方面,家具本身既要有一定的艺术观赏性,又要允许消费者可以坐下来体验,从而彻底将开放性、包容性的场所精神打入消费者内心,而不是那种拒消费者于一米开外的设计思路。

3基于“场所精神”的中式茶馆空间设计策略例举

本文认为,“场所精神”代表的是现代中式茶馆以传统茶文化审美观为核心、以茶馆自身的组织文化为底蕴、以体现当代消费者主流社会心理为内涵的一种文化观念及其氛围表达元素的集合,基于“场所精神”的中式茶馆空间设计策略可以尝试这样几点:3.1多功能主题空间设计策略。与当代茶馆行业分化相适应的一个现象是茶馆消费者消费倾向的多元化、市场细分化、消费的个性化等。因此,我们建议现代茶馆的空间设计和布局要采用多功能主题的空间设计策略,按照茶馆的承载力和场所精神的基本定位,相对灵活地设计多个功能空间,每个空间设定不同的场所精神主题(如和谐主题、自然审美主题、市井文化主题等等),从而借助于这种多元化的场所精神来吸引尽可能不同消费偏好和价值审美的消费者群体来消费。3.2情感化设计策略。在艺术设计、工艺美术等的理论当中,“情感化设计”本身是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型的产物,代表的是茶馆空间设计朝着消费者驱动转变的一种产物。在这里,情感化设计的核心要义在于通过激发人的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和反思层次的情感体验来增加产品设计的生命力。对于讲究“场所精神”的茶馆空间设计来讲,情感化设计可以从物质器物层面上的茶文化符号(如历朝历代的茶具、知名的茶画、经典的茶文学作品或茶语、茶词等)进行布局,致力于营造出一种宾至如归、恍如隔世、返璞归真的文化意境。3.3绿色化设计策略。现代茶馆的“场所精神”应有的一个内涵即是“绿色设计”,即一种寻求人与茶馆良性互动、潜行修为的设计思想,因为现代人对于茶文化养生更为注重、更为关心生命的健康和质量。因此,茶馆的设计从硬件设施(如家具、茶具等)角度看,应当采用节能化、生态化、无污染化的材料进行布局和装修;在软件方面,更应当通过多媒体植入的绿色养生理念、健康生活理念等向消费者宣传现代绿色养生理念,致力于给消费者提供一个不错的养生平台,进而也就拓展了现代茶馆的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姜天喜.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6(6):30-32.

[2]张太原.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以北京为例[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1):102-110.

[3]龚永新.茶文化产业是这样提出来的———对茶文化产业内涵的揭示[J].广东茶业,2010(3):36-38.

[4]龚永新.略论新时期茶文化产业化趋势———由以虚为主向以实为主的茶文化产业发展[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2):61-63.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新工科;工程教育认证;计算机;毕业设计

1研究背景

作为“新工科”概念的首倡者之一,天津大学校长钟登华院士明确指出: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新工科”人才[1]。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颁布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最新版中也明确提出: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要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2]。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计算机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方,高等院校一方面固然需要主动探讨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方向,提前布局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更需亟待加快现有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进行转型升级,尤其是对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质量管控机制进行改革创新。作为需求量较大、开设院校最多的专业之一,国内部分高校已经开始了对计算机专业建设进行深层次改革的探索。如北方民族大学开展了“基于CDIO理念在民族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探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民族类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措施[3];沈阳工程学院开展了“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定位,提高了实践环节的培养要求[4]。

2现状分析

在2015年上半年,南京农业大学计算机系开始着手调查和梳理学生毕业设计的基本情况,查阅了数百份之前的毕业设计资料,召开了多次师生座谈会,发现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实际完成情况在定位、选题、设计、实现、评价等诸多环节都存在相当多的问题,突出表现在:2.1在思想上师生对毕业设计重视程度不够,走过场的现象时有发生毕业设计一般是学生在学校的最后一个学期开始做的,学生既要查找资料、确定设计题目,又要熟悉开发工具和开发方法,还要进行系统设计和功能调试,最后还需要撰写合格的毕业论文,都要独立完成。与此同时,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学生也要投入大量的精力用于找工作,在不同城市间四处奔波,部分用人单位还会要求先进行实习。时间保证不了,学生的精力也不能全部用在毕业设计上,因此,毕业设计的质量也会跟着受到影响。2.2选题重合、老旧现象突出,挑战性强的课题鲜有人问津从我系近几年的毕设选题情况来看,重合、老旧现象较为突出,而选题的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2.3软件工程学而不会的情况较为突出,缺乏正确的软件设计开发方法软件工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开课背后的想法就是希望学生在走入工作岗位之前,对软件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有个清醒和全面的认识,提高软件开发的科学性水平。但现实往往是,学生对与软件工程的开发思想领会不够,没有严格地使用软件工程的开发方法,导致了很多问题。2.4理论基础具备,但是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了这么多理论知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似乎成绩考得也还不错,但是一旦落实到实际问题,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2.5成绩评定标准不尽合理,激励机制缺乏作为大学四年的一个总结,很多同学对于考好最后一课还是有追求的。但在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做出评价时,部分答辩老师没有根据各评价准则逐项判断并给出相应的评价,部分抄袭甚至别人代做的毕业设计拿了较高的分数,而一些自己辛辛苦苦完成却存有瑕疵的却只在及格线附近徘徊,这难免就会造成评价结果的不精确,给同学感觉随意性较大。

3毕设管控机制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从2015年开始,每年召开一到两次的关于毕业设计工作的专题研讨会,要求全系教师全员参与,针对当年的毕业设计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力求通过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制度为保障、以技术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毕业设计质量管控新机制,既为后续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奠定基础,也为“新工科”建设理念的有效推行进行有益的探索。该机制运行近4年来,无论从教师还是学生两方面的反响情况来看,效果良好。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点:3.1“新工科”理念引领,树立结果导向的实践理念从2017年开始,在每年毕业生答辩完成后的一个星期内,举办一次“本届毕业设计汇报展暨下一届毕业设计动员大会”,从本年度毕业设计项目中优选出若干个工作量饱满、原创度高、创意较好的课题,邀请作者从立项的理由、设计的过程、最后的收获等几个部分面向全系学生展开汇报。这种活动一方面给毕业设计完成优秀的同学带来了较大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对下一届同学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活动交流氛围热烈,动员效果良好。在选题方面,改变了以往的教师出题———学生选题这一模式,突出学生主体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需求,结合领域特色来自主确定毕业设计的题目,指导老师只从宏观上进行把关。此外,还鼓励学生去相关单位实习,以便将毕业题目与实际需求有效结合,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达到学校、学生、企业、社会共赢的效果。3.2模式改革,构建全方位的质量监控体系将毕设划分为项目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导师初审、分组答辩等五个步骤,每个步骤占据毕业设计总分相应的比值,且之间环环相扣,一个步骤完成不好将导致无法进入下一步,进而影响到学生最终的毕设成绩。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发现,虽然学生的主动性很重要,但确实也存在部分老师和学生交流过少、把控不力的情况。基于此,系里要求,在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和指导教师在交流沟通的时候,要填写指导记录单,作为过程资料提交给答辩组审阅,从而实现了对毕业设计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此外,为了加大毕业设计的严肃性,本系还于2015年开始在全校率先开始试行二次答辩。即5月中旬左右组织第一次答辩,由指导教师审核并推荐达到要求的同学参加,第一次未参加或者未通过的学生,经指导教师同意后,参加6月中旬的第二次答辩,如仍未通过,则无法正常毕业。这项措施在给同学带来较大的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进一步促使他们端正毕业设计态度、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对于毕业设计不达标的同学也决不放低标准,以刚刚毕业的2018届为例,在118名学生中,共有14名同学二辩不通过导致无法拿到毕业证,比例达到12%,给了全系学生极大地震撼,也表明了我们坚决杜绝“水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坚强决心。3.3有出有入,强化师资队伍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校际、校企、校研间的合作和交流,与国睿公司、丰顿科技等农业领域知名企业多次展开研讨,聘请企业人员承担部分本科教学工作、实践指导工作,聘请企业参与到教师队伍建设指导中,定期选派教师参与企业工程培训、实训和交流,不断提高教师研究创新教育和指导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水平,为打造一支既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5,6]。3.4面向农业,突出毕设选题的领域特色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能够结合农业实际问题来构思自己的题目,如特定鱼类识别、农业传感网模拟、农产品价格预测、作物生长监测等,部分学生还利用自己的毕业设计成果谋划创业,从而真正体现了毕业设计在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3.5标准化毕业设计开发过程在评估历年选题情况基础上,将课题大致划分为信息系统构建、网络仿真建模、人工智能设计、特定算法改进、应用程序开发等五类,制定不同的标准,以适应具体情况需要[7,8]。3.6制定毕设激励机制,引导师生“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如果只是把毕业设计作为一项单纯的必修功课去完成的话,学生的动力是不大的。而只有当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能够获得外部的激励的时候,自身的潜能才有可能进一步被激发出来,产生令人生畏的能力[5]。因此,在毕设中我们积极鼓励师生创新,同时不以成败论英雄,学生如果选择有难度的课题,即使最终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指导老师给出证明之后,答辩时仍然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成绩,甚至向上推荐为校级乃至省级优秀毕业设计,这使得部分学生的创造性、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真正感受到了挑战的乐趣。

4结语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室内外景观;元素融合;现代茶饮空间;艺术设计;茶文化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更是从古代到近代、现代、当代世界上最重要的茶叶出口国家,同时我国的茶叶及其茶文化思想体系还是世界上最具典型意义的茶文化流派。作为中华茶文化在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传承物质载体,“现代茶饮空间”融传统性与现代性于一体,在文化归属感上可以为现代人提供一种精神审美需求的满足感。基于创新现代茶饮空间艺术设计的需求,我们在视觉传达设计中通过引入“室内外景观元素融合”这种思路,可以为当代的茶饮空间注入新的生命力。

1现代茶饮空间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

广义来说,茶馆产业属于服务业范畴,而传统的茶叶产业主要是属于农业范畴,两种产业尽管在产业内涵上有所差异,但是本质上都是对茶叶及其衍生业的服务进行消费的产业,符合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物质消费———文化消费”之发展路径。总起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茶饮空间的艺术设计呈现出这样几种趋势特质:1.1景观元素的生态性、体系性、融合性。在传统社会中,茶馆作为最主要的社会化公共茶饮空间,一度是作为民俗景观、特色文化景观而存在的,相关的布局和设计主要是注重室内的仿古气息之营造,兼具景观元素的实用性。而进入现代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后,我国各城市的茶饮空间艺术设计就“景观元素”而言则多了一些新的特征,主要的特征便是其景观元素的生态性、体系性和融合性。一般来说,艺术设计的景观元素主要包括“山水地形”、“绿地种植”、“园林建筑”、“设施小品”等几个主要的类型,而我们认为“景观元素”除了这些之外还包括了“意念理念”这种较为抽象的元素,例如我国传统的茶文化中的“禅宗审美观念”即是一种景观元素。改革开放以来,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现代人的消费水平、审美观念、生活节奏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代人对于茶饮空间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超越了单纯依靠某一种景观元素开展设计的审美标准,因此出现了借助于多样化的景观元素来表现的设计趋势。1.2景观元素运用手法的后现代主义化。在我国传统的茶饮空间设计当中,无论是茶馆、茶肆、茶坊还是茶楼等,相对而言都是属于“熟人社会”的产物,尽管前来饮茶的人物三教九流、杂七杂八,但是整体上属于熟人社会形态,因此与之相适应的景观元素之运用手法主要是拘泥于传统性、稳定性等加以考量。但是当前经过迅速的城市化进程,当代城市中的茶饮空间之城市功能早就发生了改变,在“陌生人”社会的参与下,现代茶饮空间更为注重商务、谈判、约会、交易、休闲等较为私密的功能发挥。因此,现代茶饮空间的艺术设计充分地借鉴了后现代主义提倡的碎片化、隐私化等特征,通过使用较为个性化的色彩调度等实现为消费者寻求精神安慰的一种消费目的。1.3景观元素设计的人文性突出。我国茶文化向来提倡“道德内涵”,注重通过茶文化的行为仪式、道德宣教、文化浸染等实现思想整合的目的。现代城市中的饮茶空间设计不仅仅注重其自身的娱乐休闲功能,还积极拓展自身的商务交际功能、文化消费功能等,通过在景观设计中引入当代较为知名的流行人文元素、国外人文元素以及传统文化中与德性、义利观等有关的人文元素等,烘托出了当代茶饮空间的人文内涵。

2室内外景观元素融合对现代茶饮空间设计的重要意义

在艺术设计领域,“视觉传达设计”指的是“一种通过图形、文字等视觉形象向接收者传达某种信息的平面或立体艺术设计形式”,其主要的艺术特征包括经济性、美观性等。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室内外景观元素的融合之于现代茶饮空间设计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2.1有利于迎合不同消费群体的审美观念。随着当代茶饮空间自身功能定位的转变,人们对于茶饮空间的消费观念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审美化取向,即不仅仅注重茶饮商品的本身水平、档次及价位等,而是对配套的茶饮服务、消费氛围、文化水准等更为在意,这是我国茶叶产业自觉地向文化消费转型的阶段性成果。因此,对于高端消费群体寻求的不同个性化审美观念来讲,只有大胆引入后现代主义的一些设计思想理念,将室内外景观元素进行一定比例的融合,才能更好地迎合消费群体的细分需求。2.2有利于促进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从广义上来看,茶文化创意产业是茶文化产业深化发展、拉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的一种自觉产物,在这种茶文化创意产业的视角下,现代茶饮空间并不是一种单纯的饮茶空间,还是一种文化创意空间抑或文化创意园区或集群空间。我国当代“茶馆设计第一人”刘宁长期致力于茶文化创意的艺术设计工作,在他的设计作品中,“盛唐古意文化创意园”便是当代一个知名的融创意设计中心、创意投资中心、茶文化艺术中心、茶文化养生体验中心、家居艺术馆等功能区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集散地。在设计思路上,“盛唐古意文化创意园”室内外不同景观元素的融合便为此提供了宝贵的文化创意灵感。

3室内外景观元素融合在现代茶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景观元素的融合并不等于不同景观元素的粗糙搭配或生搬硬套,而是因循着内在的艺术发展规律、人的审美情趣等进行融合的过程。基于对当前我国茶饮空间设计的趋势把握,以下几个策略值得我们尝试:3.1茶饮空间功能布局的有机互补性策略。艺术设计属于修饰,茶饮功能区则是主干,修饰要围绕着主干布局才能发挥自身的艺术优势。景观元素无论体现为绿色植物、山水地形还是家具道具、隔断等,都要基于其所在的茶饮空间功能布局开展融合。例如,茶饮空间的室外景观元素一般表现为绿植、招牌、门廊等,在现代城市生活中人们对于室外的主要消费心理是文化内涵突出、生态环境优美等,因此就要在这一功能区布置一定的自然景观元素、流行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景观元素等,以此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同时,在室内不同的茶饮空间功能区,要根据特定消费者群体对于消费目的的不同特点灵活融合景观元素,使其既具有自身的景观特性,又能与外在的不同空间形成互补性。3.2情感化融合设计策略。情感化设计理念是一种近几十年产生的设计思想,它是因应人们从“形式追随功能”到“形式追随情感”这种消费心理转变的产物。不同的视觉传达设计元素和景观元素对于调动人的情感具有不同的功能。例如,暖色调的情感元素无论是物质载体还是表现符号等,都给人一种沉稳、低调、内涵式、典雅的情感体验;而冷色调的情感元素则给人一种淡雅、清净、庄严的情感体验。在现代茶饮空间的景观元素融合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种情感化融合的基本理路。3.3自然生态与人文内涵相结合的设计策略。在中国茶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是一种最高的修养境界,因此外在的饮茶空间设计尤其注重人与自然的合二为一。现代饮茶空间的设计,在关于景观元素融合方面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要将自然生态与人文内涵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自然景观元素方面外部可以突出亭台楼榭、小桥流水、陶塑泥人等元素,室内则可以辅以相关的名人字画(如清明上河图)仿本、假山、绿植等,将人文内涵蕴藏于自然生态中。

4结语

当代茶饮空间设计的创新越来越依靠对于多种设计预算的综合运用,景观元素作为一种偏向于“装饰”的内容,其融合程度对茶饮空间的文化品位、艺术格调和自然美誉度等具有重要且直观的作用。随着当代茶饮空间功能定位多样化、专业化、精细化、国际化、开放化、私密化等特征越来越明显,茶饮空间的艺术设计将借助于室内外景观元素的巧妙融合实现一种突围。

参考文献

[1]冯信群,姚静.中国高等院校美术教材•环境艺术设计系列:景观元素[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2]任学丽.转型社会伦理秩序的重构———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J].长白学刊,2013(5):127-132.

[3]寇丹.世纪茶文化的碑石──读《中国茶文化经典》[J].农业考古,1999(4):65-65.

[4]胡思敏.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符号探究[J].艺术教育,2016(7):274-275.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篇9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装饰艺术设计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各种新的思维观念不断输出,装饰艺术中地域文化特色越来越明显。本文主要探讨将地域文化特色元素融入装饰艺术设计教学中,地域文化发展的新契机,并对装饰艺术设计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装饰艺术设计;地域文化;教学

在当今社会,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文化涵养和审美水平不断提升,装饰艺术设计要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所以设计师不仅要为大众创造舒适优质的生活环境,还要具有引领大众审美的责任,这对我们装饰艺术设计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装饰艺术设计不仅是自然物质形态的设计,而是在文化的沉积下产生了新的生命力的形态设计,它超越了装饰自身的价值,具有现代信息工程的意义。

一、将地域文化特色元素融入装饰艺术设计教学中

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各地域文化之间相互融合,这为设计事业的发展既带来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自我,将地域文化特色元素嵌入装饰艺术设计教学中。形成独居文化特色的装饰设计风格。目前,我国高校开设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逐渐增多,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如果高校培养人才没有针对性,没有顺应时代的发展,最终将会被淘汰。因此,将地域文化特色元素融入到装饰设计教学中,针对社会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积极探索出人才教学的新模式与创新理念,制定出符合时展的教学体系和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是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必然趋势。在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长期教学实践中,高教类艺术设计教材主要是以理论为主,实践实训内容相对较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实训项目和企业具体设计案列、生活中的文化活动没有太大的关联性,导致学生对装饰艺术设计没有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失去兴趣就没有学习和创作的激情。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在装饰艺术设计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元素极其重要,有利于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有利于将生活与设计的有机结合,创造出具有活力、优质的生活环境。

二、传承并赋予地域文化可持续发展新契机

将典型的地域文化特色元素应用到装饰艺术设计中,承载地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熏陶,传承特色的地域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类装饰艺术设计教学是传承地域文化的载体,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塑造成传播地域文化的载体,对于传承地域文化来说,其作用事半功倍。文化传承要有自己的方式方法,如果没有将地域文化特色元素融入装饰艺术设计教学中,装饰艺术设计就有了源泉和依托。校企密切合作是地域文化特色元素嵌入装饰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提升教师素质水平是地域文化特色元素导入实际教学的不懈动力,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是装饰艺术设计教学不断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在装饰艺术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元素,实现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美好愿景。

三、装饰艺术设计教学的丰富与拓展

(一)校企合作是装饰艺术设计教学的基石。积极开展与企业合作交流,必要的时候,可以与企业签订合作实训项目,研究企业中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实际装饰设计中的项目,以理论为基础,结合实际案列,优化教学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可以相应地编制实训指导书,总结经验。开展具体的企业实训基地,在实际装饰设计中学习经验教训,将地域文化融入实训教学中,在企业中开展真实的实训项目,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元素,是教学的一大特色。建立校企合作,可以为教师提供去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主动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企业看到自己的益处,才会将优秀的案例与教师交流经验,开展实训项目。装饰设计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实际存在的,人才流失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我们与企业合作,为企业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推荐大学生去合作企业就业,发挥学校的人才优势,达到双方合作共赢。校企资源共享,互利互惠,是装饰艺术设计教学拓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二)提升教师素质水平是装饰艺术设计教学的保障。在装饰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元素对教师素质水平有一定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课程任务要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有机会还可以去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并且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训指导,撰写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教师在不断的实践学习中提升自身素质水平,更加有利于课程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具有引领作用,只有教师的教学水平高,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引导学生将地域文化特色元素嵌入到装饰艺术设计中去,达到教学的真实效果。(三)提高学生素养是装饰艺术设计教学的根本目的。学生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地域文化熏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创作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装饰艺术设计作品。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人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体现教学的实际意义。学生在接受装饰艺术设计教学时,能够符合企业招收人才的基本准则,适应企业岗位工作,还可以应对企业的工作要求。所以,在装饰艺术教学中,提高学生专业素养是极其有必要的。

四、结语

艺术来源于生活,将地域文化特色元素融入装饰艺术设计教学中,是装饰设计发展的一大特色。通过探究装饰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地域文化特色元素的嵌入与效果,让学生学习地域文化特色元素,不自觉地传播特色地域文化,发扬地域文化的特色,在装饰艺术设计中融入地域特色为我们的艺术作品注入灵魂。在如今的艺术设计中,装饰艺术设计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们要充分发挥想象,在装饰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展现装饰艺术设计的独特风格,传播地域文化特色,让其发挥大胆想象,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为人们创造出更加和谐幸福的生活环境。

作者:熊洁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芳,陈红玲.建筑师对地域建筑文化的责任[J].小城镇建设,2004.

[2]朱晓光.软装饰材料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09.

[3]王千.浅谈软装饰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性[J].科技与生活,2010.

[4]张晓龙.论居室软装饰艺术设计[J].河北大学学报,2009.

[5]韩晨平.室内设计与社会风尚[J].装饰,2005.

第二篇: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中,让艺术设计还未成熟的理论不得不仓促迎合高速运转的经济时代,人才输送速度慢,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艺术设计教育改革这条路上我们需要课程设置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变革。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设置需要通过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原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需要革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善于引导,并鼓励学生的头脑风暴。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改革;课程设置;教学法法

在国内,艺术设计专业在迅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备受挑战,一方面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过于迅速,还在对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处于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另一方面,经济时代对拥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极为稀缺。在这种情况之下,国内一部分高等院校已经针对艺术设计专业进行了教学改革,为建立科学完备的教学系统而努力探索。

一、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在21世纪,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中,让艺术设计还未成熟的理论不得不仓促迎合高速运转的经济时代,人才输送速度慢,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经济时代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非常高,高速度高质量的输送人才,对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大难题。第一生源资源质量良莠不齐。随着高校扩招的的教育体制改革,大规模招生导致了学生质量的参差不齐。在社会上,更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文化课不好的学生,学艺术是一种走入高校的捷径,很多学生选择艺术设计专业不是兴趣或特长,而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在这种非兴趣的选择之下,导致学生专业素养低,缺乏创新精神,就业面变窄。第二高校课程设置不系统化。艺术设计专业涉及面广导致了高校课程设置的随意化,大部分学校都是立足于一种专业然后向其他专业横向延伸发展的,这种极具探索性的延伸,深度和广度由各大高校根据自身情况而定。大多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分为两个研究方向,其一是平面艺术设计,另一个是环境艺术设计。也有一些高校根据就业需求和自身特点,开设细分类的专业和特殊的课程。第三忽视传统文化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对艺术设计的影响更是久远,艺术设计需要专业知识和灵感,但这些灵感都来源于生活和文化根基,失去了文化的设计是没有灵魂的。大至儒家、道家、法家,小至一首词、一句诗,都会对艺术设计产生影响。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缺失让我们的学生们失去了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香港台湾的高校里,传统文化的课时所占比例相当大,课程也是射猎颇丰,例如中国艺术传统、中国文人书画、中国陶瓷玉器、中国古代青铜礼器等等,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紧密结合的观点。第四创造性思维课程的缺乏。在现行教育体制中,受隶属部门影响,很多高校在教育课程上有缺失,比如考入美术院校的学生在工艺与技术上的课程缺失,考入理工科高校的学生在美术基础理论上的缺失。我们的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课程的空缺。

二、设置创造性思维课程的研究

艺术设计专业并不是只有天分就可以成就人才,与其他学科一样,只要掌握了学习方法就可以少走弯路。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原理就是开设创造性思维课程的目的。培养学生在观察中不断思考、在观察中产生灵感、在观察中付诸行动。创造性思维课程的设置,最为重要的一部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观察的行为习惯和素描速写方式结合,将观察形象化,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转变为感受和体会,再将这种感受和体会具化为形象语言,在不断设置各种观察课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的观察成为习惯,自然形成了观察-思考-创新-实践的行为习惯,提高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第一步,是引导学生从“外形”观察开始。艺术设计的组成内容都是符号语言,这些符号语言组成了设计的内涵和外延。学生从观察“外形”中,收集设计内容,并将对“外形”的观察转变为语言描述,例如简单的几何图形,线条给人秩序感、规律感,圆形给人圆满,安全感。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符号语言外形变化的大小或变化节奏的强弱组成了不同的节奏变化。这种把观察而来的丰富感觉语言描述化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用速写的形式记录所观察物体外形的特性、类型、变化、变化节奏,进行比较和分类。让学生养成从身边事物研究外形语言的习惯,通过体会不同的物体从而产生不同的感觉和节奏。培养观察能力的第二步就是培养观察生活细节的能力。这个概念在艺术设计界早已被认可,但是在人人提倡观察细节的时代下,深入细节去体会易让人忽视的细节就非常宝贵。创意的细节大隐隐于市,未开发到的就是宝藏,没有平心静气的观察就不会看到变化着的事物,也就与生活中的细节失之交臂。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在创新意识的需要下,通过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借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思维方式,对掌握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新的思维加工组合而形成的的新的想法、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这种高等的思维能够让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也能从平凡中发现不凡,也会让枯燥变得生动。培养这种科学思维就要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抽象和具象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

艺术设计专业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偏重于知识理论、经典案例和经验的传授,这种整合的经验传授从一定层面上来讲缺失给学生很多指引,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他们依据这种经验产生了思维的惰性。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创新设计课题的设立应该是主旋律,不断运用创造性思维,不断深入探索才能发现其中乐趣,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配合性的普及优秀案例,让这些有趣又有高度审美感的设计作品刺激学生的创新欲望。二是善于判断思维误区。当学生的创造思维进入误区或死胡同时,教师就要果断叫停,或引导学生从另一维度上继续思考,当然,这需要教师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判断的能力。三是集体创造法则。很多人都认为群策群力的方法并不适用于艺术设计,其实不尽然,集体创造法则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性并相互激发灵感,能够在短时间内提出大量的构思。教师在运用此方法时要注意,不要对新的构想加以评论而局限思维,也不要设置思考空间,鼓励更多的思维萌发。

作者:马秋敏 单位: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唐鼎华.观察与思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9.

[2]李帆.创造性思维训练[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3]马林.思维能力的提升与自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1.

第三篇: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训练

“协同创新”是近年来中国科技界、企业界、高等教育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简言之,协同创新就是一种知识和技能的分享与组合创造机制。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师生之间可以共同完成项目,可以分工协作、攻坚克难,甚至可以利用日新月异的现代信息技术来构建资源共享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在笔者看来,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教师,“协同创新”都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和锻炼逐步提升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拓展训练应该纳入到人才培养计划,应该贯穿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始终。

一、充分交流、合理配对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师生协同创新能力拓展训练的前提

师生之间的交流充分与否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师生“协同创新”能力拓展训练能否有效开展的前提。在笔者看来,师生之间的交流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学生如此,教师亦然。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是渴望和专业老师进行充分交流的,只是由于对自身专业能力和学识水平的不自信、不放心,才无赖的选择对专业老师敬而远之。因此,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应该更主动,应该起主导作用。专业老师如果能够及时给那些怀揣梦想,但又缺乏自信的学生以鼓励、鼓舞,引导他们敞开心扉,这无疑是为他们开启了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门。专业教师应该改变与学生交流的方式,那就是由演讲者变为倾听者、鼓励者和参谋者,在和学生交流时鼓励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声,学生的思想认知可能会有缺陷,但情感往往是真挚的,所以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应多给予鼓励和肯定,并力求从中发现亮点。对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动手能力很强的学生往往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有所欠缺,想和别人交流,但又感觉语言难以表述自己的思想,其实还是缺乏足够的自信心,最后只能是用“作品”说话,用“作品”来找回自信。而那些交际能力很强,点子多的学生往往专业动手能力又有所欠缺,他们很欣赏专业动手能力强的同学,但是往往又会觉得那些专业动手能力强的同学脾气古怪、难以沟通。对于这种情况,笔者的做法是“创造机会,让他们结成对子,笔者也参与其中,大家共同去完成某个难度较高的项目”,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和“点子多”且“交际能力强”的学生交往中获取更多的灵感,“点子多”且“交际能力强”的学生在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的交往中也可以让自己的“点子”更贴近实际,而身处其中的专业老师也会从中寻找到更有效的师生“协同创新”的规律和方法。

二、立足地方、关注文创、教师主导、师生合作,这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师生“协同创新”能力的拓展训练的不二法门

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是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的,这些人才主要是要为地方经济文化服务的,对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而言,其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当地的文化创意产业服务。有鉴于此,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师生“协同创新”能力拓展训练的主要目标还是为了让学生在未来的职场中能够很好的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为地方的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具备发现、调动和利用身边资源的能力,具备创造性利用和分享新知识、新技术、新资源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与创新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一定要立足地方,一定要和当地的文化创意产业密切联系,最好直接参与到当地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中去,如何才能参与到当地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去,专业教师首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要能和当地文化创意产业建立广泛的联系和交流,要了解企业的需求,尤其是要了解当地文创企业对艺术设计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要懂得站在企业立场上思考问题,要善于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的项目中去,要能够和学生共同完成企业项目,权衡好学生和企业合作的关系,开创校企合作的多赢局面。笔者所任教的学校坐落于中国砚都肇庆,为了深入学习和掌握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端砚制作技艺,利用节假日走进端砚制作作坊,向当地工艺美术大师求教端砚设计与制作技巧,了解端砚的历史与文化,并在艺术设计类相关专业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端砚文化创意产业。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笔者已经从一名端砚文化的爱好者成长为端砚文化的实践者和传播者,笔者培养的学生中有些已经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端砚设计师。笔者和学生共同设计的端砚作品在各类大赛中屡获大奖,一些端砚设计作品还成功申请了外观设计专利,为当地的端砚文化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第三,“协同创新”能力的拓展训练要贯穿于专业实践教学的始终,是要借助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来做好“大练兵”,要坚持“项目导向”和“价值驱动”。“协调创新”能力的拓展训练要贯穿于专业实践教学的始终,“协调创新”能力的拓展训练最有效的方式是借助于具体的实践项目,这些实践项目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可以是虚拟项目,也可以是实际项目,可以是类设计大赛,也可以是课程作品汇报展。当然,学生最感兴趣的项目还是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承载着广大学生的美好梦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检验着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对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师生而言,相关专业课程的教与学最有效、最合理的方式就是“项目导向”和“价值驱动”。这些项目或是职业技能大赛项目(大广赛、学院奖、双年展等),或是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实际项目(互联网+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课程结束必须要有课程成果汇报展,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宣传报道,这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个很好的激励和督促。笔者所任教学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师生还跨界和本校网络营销专业师生进行合作,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把艺术设计类相关课程的设计作品到网上进行宣传和销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笔者所在的系部还专门成立了“创意设计研发中心”,把项目引进校园,师生之间密切合作,合理分工,共同完成项目,共同获利,共同实现各自的人身价值。

三、结语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渴望成功但又缺少足够的自信心,专业老师们应该把学生视为自己的事业伙伴,和学生充分交流,多给学生以鼓励,多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多为学生的前途着想,努力带领学生一起去寻找项目,并且能和学生目标一致地去完成这个项目,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大家彼此充分交流、合理分工、协同合作,这样师生之间的“教”与“学”都将找到支撑点,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彼此的协同创新能力都将获得显著提高。

作者:花仕旺 任宏霞 单位:广东理工学院艺术系

参考文献:

[1][美]布朗科赞尼克.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M].马壮寰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219-223.

[2]江发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浅见[A].李森.艺术设计教育文集[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73-76.

[3]张凌浩.跨专业合作的系统设计新思维[A].过伟敏.走向系统设计[C].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5:10-11.

第四篇: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

艺术院校教育阶段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掌握知识、世界观形成、养成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的重要时期。而目前我国高职艺术院校艺术设计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对高职艺术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不够重视、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落后等问题。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活动多样,组织管理复杂,与一般的基础课程教学有所不同。由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多数需要在宽敞的大场地内进行,与一般课程的课堂不同,学生分布比较分散,每个人的艺术设计创意和作品都不同,可能会涉及到多种艺术形式[1],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自己的艺术创作形式,这样的多种创作形式促进了师生之间互动的直接性,同时也增加了老师对课堂管理的复杂性。面对我国高职艺术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的现状,工作者要深入调查研究,采取适当措施改善优化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在提升学生素质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人才短缺的问题,尤其是艺术设计这一方面,我们住的房子是建筑设计艺术,房子的布局是在装饰设计艺术,服装属于服装艺术设计的范围,服饰图案也是由艺术家设计的,现在,连人们吃的饭菜都可以设计出精美的艺术形式。许多企业都在寻求高素质、高水平的艺术设计人才,高职艺术设计院校作为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在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和艺术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部分。艺术教学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在促进道德设计教学方面,在实践教学中艺术职业设计教学和道德设计教学可以进行有效结合,如以身炸碉堡的图画,把学生融入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不仅让学生了解历史,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第二,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促进智力发展,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感得到培养。在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把理性与直觉能力相结合,使学生们建立相互之间的沟通,也可以对学生起YiShuPingJian到很好的指导作用。第三,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可以在学生生理健康教学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艺术可以让人舒缓情绪,放松肌肉,消除很多消极的因素,增强体质。第四,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对促进劳动技术教学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实践使学生动手能力得到提升,在劳动中捕捉美,创造美。

二、创新创造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构建的方向和意义

根据社会发展对艺术人才的要求,高等职业设计教学的艺术教学模式应满足设计教学的需求。首先,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让学生通过市场这个平台得到更多的锻炼创新能力的机会,例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根据市场需求为准则,让学生通过这个平台的市场机会,获得更多的锻炼创新能力的机会,通过对个人职业能力的市场测试,对自己的学习确定方向,可以有针对性的工作,从而使高职艺术设计院校艺术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确保发展的正确方向,有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除了体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悟,艺术作品还可以表现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内心世界,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揣摩艺术作品来了解社会现实,关注现代生活。学生自主创新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形成学生独立的创新能力。在过程中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在造型、色彩、材料上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探索出自己的表现方法。当学生有问题时,不要直接告诉他们如何处理,要耐心启发和引导学生,层层分析,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要善于引导学生观看创作的过程,帮助学生把握智慧和创造性的灵感。艺术被喻为“正确的脑体操”,这种“体操”可以很好地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构建以培养创新创造能力为核心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

(一)以培养创新创造能力为核心的艺术设计教学目标和原则

1.以培养创新创造能力为核心的艺术设计教学目标。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需要把增强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掌握艺术设计常识和技能、体验创作中快乐兴奋的情感和培养面对挫折失败的心理素质等都作为高职艺术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的目标。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心理、情感、设计意识和技能等方面同时健康发展。其与单独某科文化课的区别在于,文化课只在课堂上传授某科单一的知识内容。2.以培养创新创造能力为核心的艺术设计教学原则。(1)民主化原则高职艺术设计教师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时应该遵循民主化的原则。当然,这里的民主化的自由并不是要求教师完全放松对学生的管理,对学生的学习进程不闻不问,而是要求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形式,让同学们能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中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既能优化教学模式,又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艺术化原则艺术化原则主要指学科知识与艺术思维在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的结合。目前,高等职业学校在进行艺术教学时过于强调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乏味繁琐,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够长时间的集中在艺术教学中。因此,高职艺术教师在进行艺术设计教学时应当注意对艺术内容和创新方法的讲解,对传统的艺术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确教学目标,正确树立教学目标,充分掌握教学进度,树立良好的美育思想。(3)个性化原则所谓“个性化原则”,其实就是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不同学生对艺术的不同理解进行针对性教学。教师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个性化教学的方法。高职艺术设计学生的性格以及素质参差不齐,有些活泼外向,有些内向安静,但性格是先天的因素,它的本质是很难改变的,在它和创造力之间的密切关系的基础上,教师应该确保教学形式的灵活发展,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应结合教学内容,面对不同群体的学生的发展方向,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即个性化的教学方案[2]。

(二)以培养创新创造能力为核心的艺术设计教学方法

1.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艺术设计院校的艺术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让学生精通某行业技能,所有的艺术设计教学工作都应围绕着这一点。笔者从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绘画艺术的实践能力,还要掌握素描、色彩及准确的透视能力,这两方面奠定了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良好的基础。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临摹能力,进而学习写生。这并不意味着有较强的实践能力[3],高职院校艺术设计课除教育讲座、理论课程等特殊情况外,多数课程都是自由进行的,并没有固定的场地要求。无论是设计原理、灵感来源、构思创作、创作过程还是细节修改等创造作品的内容过程都是需要由学生亲自动手的,教师只要在一旁帮助辅导学生就可以了。学生还可以在各类设计比赛项目中学习掌握更好的艺术设计技能技巧。因此说学生亲身参与设计实践也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的特点之一。2.提升学生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艺术设计教学的核心也是创新。教师的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创新能力的前提。此外,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一种关键性的、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氛围。教师在备课时收集与课程相关图片,使学生能够对素描、色彩、线条和构图等要素有直观的了解,以单纯的视觉感受和强调重点的形式,使学生获得开阔的视野,提高观察能力。对于优秀的作品,学生也会有兴趣学习。同时在表现手段或艺术思想等方面的创造和探索,也需要不断的发现和创新。

(三)以培养创新创造能力为核心的艺术设计教学评价的策略

高职艺术设计教学评价应该对学生具有指导意义。在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教学评价时,应该发挥教学评价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开放自己的视野,以实际生活为基石,在生活当中寻找新思路;学生需要经常参与设计或创作实践,很多学生没有方向和灵感就不知所措。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对学生需要更多的鼓励和耐心,让学生有信心和期待。特别是在对作品进行点评时,应站在欣赏和肯定的角度来评价优点和长处,同时要把问题明确化,让学生知道怎么改进。让学生把这些经验和收获应用到实际的写生中,把它变成自己的绘画能力。在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只有着眼于高职艺术设计院校的艺术教学改革,建立更加科学的教学评价方式,才能保证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的质量。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从艺术设计教学发展的角度来看,艺术设计教学的改革同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艺术设计教学的创新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生命的价值越来越高,这是受到美的影响和启迪,高职艺术设计院校必须加强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提高发现美、创造美的意识,遵循艺术的教学规律的同时,职业艺术设计教学的质量也关系到高职艺术设计院校学生在未来的就业问题。我们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不断拓展高职艺术设计学生的文化视野,把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变成学生成就理想的阶梯,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文静子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苏景玲.浅谈高职艺术设计设计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08):93-94.

[2]潘冬冬.论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职业,2014,(36):153.

[3]彭召兵.刍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艺术设计教学研究,2015,(05):127.

第五篇:农林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现状与思考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思想认识。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艺术设计专业也因此越来越受重视。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各大院校纷纷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地方农林院校亦不例外。本文分析了地方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现状,提出了优化地方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策略,希望能够为地方农林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发展添砖加瓦。

关键词:地方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教学思考

艺术设计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近年来,随着社会对艺术设计类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艺术设计专业也因此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地方农林院校在基于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开设了具备特色的地方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毋庸置疑的是,地方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发挥了自身的优势,也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特点,然而通过分析地方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现状却不难发现众多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地方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现状

(一)师资力量不达标

随着素质教育与全民教育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变“精英教育”为“大众教育”。高校内学生数量激增,对教育者的数量要求也越来越大。地方农林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并未经历漫长的时间,也因此,他们的艺术设计专业也并不是优势学科或重点专业。正因为此,学校方面并不愿意在发展艺术设计专业方面大量投入,资金不足、教师质量不佳等等问题严重的阻碍了地方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发展,更使得地方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培养出的艺术类人才难以契合社会发展需求。

(二)教学模式过于呆板

传统教育教学在我国盛行了千百年,时至今日,传统教育理念仍然桎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者在落实教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灌输”行为,在缺乏个性化的教育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虽然“记忆”了知识,却并没有掌握知识,更不懂得学以致用。地方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致力于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优质人才的目标也因此沦为纸上谈兵的空想。

(三)评价体系不尽合理

良好的教育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能够为教育者改进教学提供思路。然而由于地方农林院校并未制定特色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笼统的评价缺乏针对性,且基于客体评价的权重系数分配不合理,根本无法发挥出促进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发展、促进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发展的终极目标。

二、优化地方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策略

(一)打造优质的教师团队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要执行人,其素质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最终结果。因此,地方农林院校应有意识地加大对艺术设计专业投资的力度,要积极吸纳优质的艺术设计类人才,要用人才引进为途径,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其次,要积极做好已有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工作,利用各种途径帮助专业教师丰富教学经验,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要给青年教师一定的充电时间,丰富所授课程的教学内容,必要时,要对新入职教师进行异地进修,以确保随后的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要深刻认识到,人才引入难,人才的挽留更难。地方农林院校要充分认识优秀教育人才对院校发展的意义,要能够以人为本地落实教师管理,要为优秀人才提供发展的平台,要帮助人才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要让人才对所在单位产生依赖,进而愿意为其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二)改进基础的教学方式

首先,地方农林院校要一视同仁的对待艺术设计专业和其他重点专业,要基于人才需要制定培养计划,要打破传统的、以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手段的呆板的教学策略,积极探索和人才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一专多用的全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其次,改变地方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模式以及系统结构相对落后的现状,打破呆板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利用现代多媒体,互联网及智能手机等,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挖掘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全面的发展自身,最大程度地契合社会需求。

(三)创新教学评价方式

1.教学评价主要起到诊断作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教学作用。地方农林院校应该遵循素质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模式,做到教书育人,因材施教。做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变“基于专业技能的评价”为“综合性评价”。2.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我们不能以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个人。要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叫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因此,教育者要把每个学生都当成是独立的个体,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不确定性,用发展的思维评价学生的个体差异。3.评价主体多元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育评价应持有辩证的态度,打破“一家之言”的格局,转变为学生自评、家长评价、学生互评、企业参评、多个教师点评等多种评价方式。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教育评价模式应该是由教师做为主导、通过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的教学模式。评价主体多元化有助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对教师的教学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4.改目标评价为过程评价。评价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发展人才,实现人本理念,所以要积极摒弃过去以选拔、淘汰、排序为目的的结论性评价。评价结果可以被作为检测教学过程的信息反馈给相关的教师、学生、家长,但不应该被作为人事管理的工具。新的教育评价体系应该是教学相长,教师辅助学生学习的形式,教育评价可以作为教师改进教学方式的依据,也可以是学生弥补自身不足的参照。

三、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培养高素质专业型人才成为摆在各大高等院校面前的一大难题。为了满足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地方农林院校需要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创新,要尽可能地消除学生培养与学生就业之间的距离,只有全面提高了地方农林院校的教育质量,地方农林院校的发展才能够有所保障。地方农林院校才能够真正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艺术设计类人才。

作者:董 贺 付 萌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莉.地方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现状及改革研究[J].大众文艺,2016,13:212-214.

[2]朱书华.现状与效果思考与重构——议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评价[J].美与时代(上旬),2014,07:29-31.

[3]王娜.对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29:113-114.

[4]安静.地方本科院校环艺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读天下,2016,09:96+95.

第六篇: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质量分析

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内涵

为不断提高高校教育质量,逐步达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运而生。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有机地将影响高校教学质量产生的各种重要因子结合起来,而形成的能够有效保障以及稳步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机整体。[3]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内部保障和外部保障两个部分组成,内外两个保障体系可以对高校的整个教学系统进行严格的监督与控制,以达到并实现其预期目标。[4]其中,内部保障体系主要通过深入分析制约高校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研究教学质量形成的具体过程,从而负责高等学校内部的质量保障活动。

二、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现存的问题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阅读相关文献,得出当前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硬件条件不足

从校内教学设施方面来看,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创立之初,很多资源都与学校其它专业共享,完全属于自己的工作室、实训室(实训基地)、实验室、专用教室以及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数量非常有限。很多学校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模式虽然都明确提出了实践教学与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但往往口号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从校外实践教学场所方面来看,数量少、规模小、缺乏稳定性、质量不足,成为当前多数高校实习基地建设中的共同特点。从经费投入方面来看,由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各项开支一般要高于其它专业,因此当前多数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经费投入达不到国家相关要求,尤其在学生的实习经费和毕业设计(论文)经费投入方面,严重影响了其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软件条件有待加强

由于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建设时间一般较短,故其软件条件的建设上也存在不少问题。从师资队伍结构方面来看,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的年龄结构普遍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倒正态分布;职称结构普遍呈现“低多高少”现象,即初级职称教师所占比例较大,而普遍缺乏高职称教师,不利于学科梯队的形成;学历层次多呈现出高学历教师比例不足的普遍现象。从教学任务方面来看,由于建设时间段,招生指标增长过快,多数艺术设计类专业生师比的严重失调,导致教师教学任务普遍较重,再加之很多老教师在校外兼有第二职业,这就使得青年教师的教学任务更重,直接导致青年教师缺少精力去开展教学与科学研究,不利于教师队伍的成长以及结构的改善。

(三)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

理论教学是学生获取专业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的重要渠道,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环节,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5]艺术设计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既要重视艺术设计的理论教学,更要强化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仍然比较薄弱,主要表现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上不能很好地体现艺术设计类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与实训教材的欠缺、“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实验室与实训室等实验设备严重不足、实验指导教师数量明显不足、校外实训基地数量与质量不高、毕业设计(论文)环节要求不高等。

(四)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不完善

健全、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得以提高基本保障。[6]一般来说,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也具备常规性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如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师互相听课制度等,但在一些相应的配套制度方面往往显得欠缺,如学生评教制度、教师自我评价制度、同行评价制度、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以及社会反馈制度等方面。这其中,在学生评教方面,存在着学生评教得不到重视以及学生评教具有随意性与情绪化等问题;在教师面对自我评价方面,出于自我保护意识,很多教师往往以报喜不报忧的结果应付自评,使评价流于形式,达不到其真正的目的;在同行评价方面,由于受到面子关系、利益纠葛关系等人为因素的干扰,往往存在评价结果与事实情况不符的现象。另外,教学质量信息缺乏专门的反馈机构,反馈渠道不畅通、反馈滞后等现象也屡见不鲜。

三、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构建的实践

考虑到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构建中现存的缺陷,同时突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专业特色,结合蚌埠学院的办学定位与实际情况,并要注重其有效性与时效性,建立如图1所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

(一)教学实施前的保障系统

1.办学定位办学定位是指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客观环境、社会需求和发展潜力等所作出的角色选择,是办好学校的行动哲学。蚌埠学院坚持以工为主,注重多学科协调发展,确立“地方性、应用型、工程化”的办学定位,秉持“笃学、重行、修德、立才”的校训精神,坚持走内涵发展、开放办学、合作育人之路,为发展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图1: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结构图2.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按照其培养目标和规格,结合各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在其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下,实施人才教育的全过程。蚌埠学院艺术设计系坚持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工程化”的本科人才培养定位,按照“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强素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规格的变化,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省内外合作公司的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地方的资源优势,扩大合作口径,提升合作质量,以适应日益发展的艺术设计市场的变化,为地方及周边地区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3.办学基础设施投入办学基础设施投入是办好一所大学、一个专业的基本保障。没有先进、充足的办学条件,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很难得到保证。近年来,学院加大对系部的办学投入,同时安徽省支持本科高校发展能力计划和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计划500余万元用于艺术设计系专业实验室建设、模型制作、产品加工中心、CAD、交互设计等实验建设。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已有近1200平方米的实验教学中心,实验仪器设备总值400余万元,包括光色密度仪、数控加工中心车床、快速成型机、数控雕铣机、激光雕刻机、激光切割机、微型万能机床、拉坯机、吸塑机、扫描仪、投影机、彩色激光打印机、丝网印刷机、专业机房等一批先进的实验设备。同时不断加强图书及信息化建设,目前专业图书资料以每年2000册的速度递增。不断完善教学办公条件,定期对办公场所进行维修改造,增加教学行政办公设施,合理规划办公用房。4.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建立一支职称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能••够满足艺术设计专业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团队,是艺术设计系近年来的建设目标。(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师德建设为核心,不断内化师德师风教育,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通过制定教师岗位职责等形式,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并规范教师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将师德表现和教学秩序常规管理纳入教师各项考核范畴,建立表彰优秀教师的制度,扎实推进师德建设具体化、规范化。(2)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采取“走出去”的方式,每年选派1-2名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重点大学进修、学习,提高学术水平,同时每年组织青年教师外出听课、观摩2-3次,以及选派1-2名教师到共建单位从事设计实践工作,不断强化其实践能力,加强“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3)高度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培养。提供政策和必要条件,保障教师进行艺术创作的积极性,提高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以科研促教学,以艺术创作带动教学。(4)进一步抓好学术梯队建设。积极做好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进一步推进校级教学名师工程。通过自身的建设以及与企业的合作,艺术设计系已经培养了一批基础理论扎实、学术水平高、教学实践能力突出、艺术创作能力强的应用型、“双能”型学科专业教师和教学骨干。5.专业建设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艺术设计系在强化固有教学优势与教学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汲取国内外先进的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发挥专业优势,突出专业特色,提高办学层次,优化教师队伍专业结构,提升科研水平,激发艺术创作能力,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行业优秀设计人才,促进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为地方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的行业应用型人才。

(二)教学实施中的评价系统

1.课堂教学情况课堂教学情况主要从学院教学管理部门评价、教研室同行评价以及学生评价等三个方面去考核。(1)教学管理部门评价。教学管理部门的评价主要从教师职责、教学素质、教学效果三个指标着手。其中,教师职责指标主要考核教师是否积极承担教学任务,工作投入状态如何,责任心如何,教学工作量是否按照规定完成,备课是否认真,教案是否规范,每次备课内容是否有更新等;教学素质指标主要考核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与理解程度如何,教学语言使用是否合理,观点是否明确,基本概念是否准确,理论讲述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学科前沿性知识掌握情况,教科研情况以及与专业结合情况等;教学效果考核教师是否认真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是否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对教授内容的接受情况,教师是否进行课后总结等。(2)同行评价。教研室同行的评价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态度以及教学效果等四个方面进行。其中,教学内容要求基本概念明确,论证合理严谨,讲授内容重难点得当,容易理解,能将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带入课堂,理论结合实际,关注学生能力提高等;教学方式方法要求多样、生动,善于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思考和方法传授,开拓学生思路,以及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等;教学态度考核备课情况,是否能够做到敢于承担教学任务,热爱工作,教书育人,是否进行定期辅导和答疑、批改作业、改进教学方法等;教学效果主要观察课堂气氛,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内容的讲解是否达到或超越教学大纲要求,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等。(3)学生评价。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教学基本功情况、教学准备情况,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指标是学生评价的主要观测点。其中教书育人能力观测教师的教学责任心,为人师表情况和是否能指引学生摆正学习态度,能否做到因材施教等;教学基本功情况要求教师使用普通话授课,板书要求工整,课堂内容讲授要有逻辑性,条理要清晰,时间分配恰当等;教学准备要求教师对授课内容熟悉,阅读与学科有关的著作,运用良好的教学方法,备课充分,教案或课件简明、突出重难点等;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求教师讲授知识要做到重难、点突出,要能理论联系实际,内容充实、举例得当,作业能做到认真批改,要组织答疑解惑等;在教学方法方面,考核教师是否合理运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与方法,讲课是否通俗易懂,是否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等;教学管理指标考核教师是否遵守学院规章制度,按时上下课,课堂教学组织是否严密,管理是否严格等;教学效果主要观测学生对所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是否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提高等。2.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巩固和深化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蚌埠学院艺术设计系根据学校制度以及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际情况,按照拟订毕业实纲、制定实习计划、落实实习指导教师、开展实习动员大会、确定实习单位、开展实习检查与调研、处理实习中发生的各类问题、毕业实习考核与成绩评定、实习的总结工作等的步骤,完成整个实习的过程管理。在整个过程中,明确了带队指导教师、实习单位指导人员职责,以及对学生的要求,明确了实习经费的使用规定等,确保毕业实习工作的有序开展以及顺利完成。3.毕业设计(论文)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检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有关理论、技术等现实问题的实际能力,强化提高设计创作水准,使之初步掌握从事科研的方法,提高其综合设计创作能力。为保障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能够得以按质按量完成,蚌埠学院艺术设计系成立了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与部分高职称教师组成的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领导、监管全系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审核毕业设计选题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资格,检查毕业设计进展和中期质量,处理毕业设计中的疑难问题。整个毕业设计主要由指导教师的动员、指导教师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教师与学生完成设计(论文)题目的双向选择、论文开题、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学生撰写开题报告、指导教师审核开题报告、学生完成设计(论文)初稿、学生完成设计(论文)二稿、学生完成设计(论文)三稿、学生完成定稿并并打印纸质版及作品、指导教师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评阅工作、毕业设计(论文)小组答辩、毕业设计(论文)大组答辩、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装订归档工作等多个环节组成。同时,各个环节均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规范和要求,并明确了相应的时间节点及问责条例,以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加强毕业设计工作的过程管理。

(三)教学实施后的反馈系统

教学反馈系统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尤为关键且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7]教学实施后的反馈系统主要体现在学生科研获奖情况、毕业生的升学与就业情况、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等三个方面。1.学生科研获奖情况学生科研及获奖是一所学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效果的最直接反馈。近年来,蚌埠学院艺术设计系不断注重理论教学效果的提升,同时也更加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学生在大学二、三年级就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作品参加各项专业比赛及相关科研活动,这不仅激发与强化了学生对本专业的浓厚兴趣,而且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从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实践设计等多方面得到锻炼。近三年来,本专业学生共获得部级专业奖项2项、省级专业奖项46项(其中一等、二等、三等、优秀奖项分别为3项、11项、17项及15项)、院级专业奖项12项(其中一等、二等、三等、优秀奖项分别为3项、4项、3项及2项)、获市级专业奖项21项(其中一等、二等、三等、优秀奖项分别为2项、5项、6项及8项);成功申报并获批部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项;在省级以上期刊撰写并发表了15篇相关学术论文;获得各项实用新型专利、产品外观专利共计16件。2.毕业生的升学与就业情况毕业生的升学与就业情况是反映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蚌埠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始终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采取课堂理论教学紧贴学科前沿,课外实践教学紧扣社会生产实际,不断强化毕业生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近几年来,学生考研比例逐年上升,就业情况良好,除考研以外,本专业毕业生在本专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就业比例均达到95%以上。3.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蚌埠学院是安徽省皖北地区最早开办艺术类设计专业的院校,长期以来形成了立足艺术设计行业,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在皖北地区乃至全省及全国各发达省份均享有较好的声誉,许许多多的毕业生成为艺术设计及其相关行业的骨干,甚至领导者,他们在本专业及相关领域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并已形成了突出的群体优势。据企业反映,蚌埠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虽然不是重点大学毕业生,但在工作中肯吃苦、动手能力强,成为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重心已由普及“大众化”教育逐步转向注重教育质量和人才素质提高的领域。随着《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文件的颁布与实施,作为众多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争相开设的专业,艺术设计类专业只有根据市场发展动态,不断研究适应市场所需求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才能确保自己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与高等教育领中获得一席之地并有长足发展。

作者:王芳 单位:蚌埠学院

第七篇:高校艺术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分析

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都有自己历史传统深厚的特色文化,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据很重要的作用。除了经济利益,文化商品创意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还能够美化环境、提升民族整体素养等。另外,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如旅游业等的结合,还能够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利润空间,提升地区的竞争力。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影响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强调创意的概念,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是培养创意人才的场所,因此文创产业的发展与艺术设计教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文化产品的设计,企业形象的推广都离不开艺术设计专门人才的应用。而在现在的市场上,已很难找到没有文化含义的产品,很多商品的销售需要助文化的影响力,消费者也更乐于购买能够体现文化意义的消费商品。随着我们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新技术的应用,都越来越取决于文化发展的综合水平,文化创意产业日益深刻地融入市场经济的整体。因此高校的艺术教育应该与时具进,不能按照以往老旧的模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要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应该拓展文化创意设计的发展空间,增添创意产品的文化底蕴,延长创意产品的价值意义,同时从民族发展方面来讲,通过此研究实现文化元素形式的融入,符号和意蕴等的融入,最终将创意商品进行实践转化,才能够真正实现当前消费和时展的需求。高等学校除了培养实践性人才的同时,还要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创新思维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在高校内进行,如美国,日本等地多所大学都开设了于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来培养专门人才。

三、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性转折

艺术设计专业为市场输送专业的创新创意人才,而文化创意产业市场需要有创新能力的优质人才,因此实践转化的教学改革已成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讲述虽然重要,但学生没有实践,体会就不够深,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深入体会和理解理论知识的本质内涵,才能够更好地掌握各种艺术设计专业的技巧。同时艺术设计的成果必须能够参与社会实践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艺术设计闭门造车,无任何实践价值,则不能适应社会。为了能够达到实践性的真正实现,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与设计实践机构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合作基地,让学生真正参与实践项目的设计之中,做到实践设计,由学生动手完成实际课题项目,使学生在实际项目操作中学习到设计各方面知识。1.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工作室—实现转化教学根据市场调查,大多高校由于经费投入的不足,导致没有工作室和工作室建立欠缺的情况,使得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极大限制。但是实践能力又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重点,因此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努力建立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对创意人才的需求。此外,还可以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依托,以实践为核心,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在与企业共同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直接体验实践过程,又可以掌握最新的艺术设计业界动态,使课堂教学内容和艺术设计实践活动更加立体化,为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和实践能力提供丰富的平台。2.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近几年国家尤为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更是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在高等设计教育的专业领域中存在着一定的师资问题,即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大多来源于艺术类院校毕业的人才,很多教师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了教学系统之中,教师自身没有经历过社会实践,所以很多教师擅长理论知识传授,却都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和技能。因此,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则极为迫切。通过委派教师到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企业接受学习和培训,可以使教师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知识与技术,以及文创实践的过程,以提高教师的设计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服务的实践指导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更适应社会的实践型应用人才。实践性教学已经成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必然趋势,这种模式可以很好的保障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和补充,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更广的扩展。学生通过设计实践平台的磨练,能够把课堂所学的单一和零散的理论知识加以深入理解和消化体验,为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更快速发展注入强大的力量。

作者:王萍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第八篇: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路径探索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需要进行改革,这也是高校教学必然的发展趋势。首先需要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现状进行分析,从中探索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和方法,为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从而促进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完善和创新,顺应时展的潮流。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我国艺术类院校在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艺术设计类人才也不断涌现出来,随着我国社会一体化进程加快,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要求更加专业化和高级化,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面临当前我国新的发展趋势以及不断变化的外部形势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已经不能满足于当前社会及时展的需求,因此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需要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教学理念进行完善,为社会创造出专业技能型、创造性及复合型人才。文章中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进行探索,促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发展。

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专业基础类课程教学孤立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专业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出现偏离教学方向的现象,在教学中过度强调速写、色彩及素描等内容,发展基础课程的规律。在素描教学过程中,又只是片面追求空间关系、细节刻画及光影效果等,在色彩教学中重视色彩冷暖偏差和强弱对比,忽略了基础课程专业性,因此总体看来专业基础类课程教学是孤立的。

(二)专业教学与基础教学缺乏衔接

艺术设计专业中基础教学内容和课本的内容不能进行正确的衔接,在进行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强调基础课程与专业的关系,往往忽视了基础课程教学所特有的要求、目的与规律性,且过分重视艺术设计的专业要求,导致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类课程成为一门专业课程。

(三)专业教学与基础教学的发展不同步

艺术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符合时展趋势和发展潮流,并积极引领时代,超前发展。但从我国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不能符合当前我国时展的要求,对课程教材的内容调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专业基础教学过程中,后期主要是开设色彩、素描等人体写生,以及动画专业的人物、卡通造型的设计等诸多课程,专业教学和基础类教学发展不能同步,制约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一)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

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教学环境,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需要创新教育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课前,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现相关艺术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从而让学生对多个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充分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艺术角度对外部事物进行审视,使学生的思维模式脱离传统思维束缚[3]。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需要与当前我国艺术发展形式进行结合,对教学材料进行深入改革,对于现代艺术设计来说,需要对艺术材料运用进行全面掌握和深入了解,学校可以举办相关学术报告会,针对教学重要课题进行研讨,与课程内容进行紧密结合,并鼓励学生积极探讨,通过研讨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对知识进一步消化吸收,从而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其学习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是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的最终目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质上是设计和应用。在传统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误区,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授,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对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性没有产生正确的认识,从而导致学生对相关课程的开展存在忽视,在高年级专业课程开展后,学生难以融入到学习中去[4]。因此,教学重点是不仅需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通过知识学习形成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在日常生活或大自然中展开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表现手法和视觉语言,对各类事物进行大胆推测或尝试,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与学习空间,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进行有效结合,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拓展,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发现自身不足,从而提高学习针对性和学习主动性。

(三)大胆运用课题设计

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结合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对基础课程中的明暗、结构、构成、综合表达、装饰、语言等形式进行整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并将一些较为复杂和抽象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解,使课题教学具体化和简单化,并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在基础教学中,要引进主题设计理念,使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提高。在设计专业课程中,课题的内容应是多元化的,并需要进一步扩大课题的研究范围,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宽,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5]。与此同时,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还应积极汲取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结合西方艺术理念,从而构成现代化的构成理念,使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蕴含更多中国元素。教师还应广泛收集教学素材,相关技术人员需要加大开发教学软件,建立教学库,将课题的设计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使多种教学资源得到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总而言之,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是现代化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对专业艺术类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大,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需求增多,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使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衔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

作者:罗 帆 毛 铁 刘起平 单位: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艳.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艺术科技,2014(01):332.

[2]李纳璺,叶德辉.以创意为核心的艺术设计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12):149-150.

[3]王健.新时期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讨[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04):90-91.

创意农业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食品科学与工程;一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贺州学院是桂东北地区唯一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高校[1],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2012年获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2014年获广西新建本科学校转型发展首期试点专业群、2018年入选广西一流学科(培育)建设项目、2019年入选广西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年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2020年部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当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已经站在部级一流专业和省级一流学科的新起点,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通过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的建设,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提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行业和区域发展,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提升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2]。实践证明,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在脱离行业需求现状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难以培养出企业等社会单位需要的多样化人才。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关注较多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覆盖面,对如何结合各专业特点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探讨的较少,故无法实现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3]。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应用性、创新性很强的一类专业,通过深入探索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中充分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与途径,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一流专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贺州学院是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员和广西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校众创空间为国家备案众创空间,2018年进入高校团学创业教育工作指数华南区30强;2016年和2017年均进入《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全国本科高校300强。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学部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秉承学校“双创型”应用人才培养的宗旨,对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为了进一步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挥专业优势培养学生“四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促进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培养目标定位于立足广西,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培养能够适应现代食品工业和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运用食品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食品工程技术解决食品工程复杂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毕业除了需要达到最低160学分的总学分外,还要另外完成至少5学分的创新创业学分才能达到毕业要求。为打破课堂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分离,教学和科研资源的转化不足,无法带动学生创新创业的快速发展的状况,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融入到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内容融入专业教学的教学计划、内容、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革与管理等环节[4],不管是在在专业理论教育还是专业实践教育中都应充分嵌入创新创业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发展和需求的食品专业创新创业人才。

2多层次、递进式、贯穿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

使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进入第一课堂,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不断线,在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中均嵌入创新创业教育。大学一期间开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与就业指导I-II(通识教育课程)、入学教育(通识教育实践课程)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基础理论知识讲解及意识的培养。我院先后与广州市达瑞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贺州市正丰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贺州市华博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广西益谱检测枝术有限公司、广西桂林锐德检测认证技术有限公司、梧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广西三合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贺州市检验检测中心、正大食品(来宾)有限公司等地方及周边多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每年邀请1-2位行业专家进校开展讲座与创新创业经验分享会,充分利用食品相关企事业资源开展学生创新创业的“入门”理论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与就业指导I”课程主要是给学生起指引作用,重点是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思考,在学生心里面先播撒创新创业的种子,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兴趣与热情;“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与就业指导II”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从理论上充分了解“何为创业”“何为创新”“团队组成要求”等创新创业相关的系列概念,通过学习能对创新创业有更系统、全面的认知;同时,利用翻转课堂,充分跟学生互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挖掘学生的潜在动力与能力。以专业(核心/一流)课程为载体,把创新能力培养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进行本专业创新创业的“强化”能力教育,构建符合“重视基础、强化能力、崇尚创新”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大二开设认知实习(专业教育实践)、食品创新创业综合实训I-II(专业教育实践)、食品工艺学(专业核心课程)、果蔬贮运学(专业课程,区一流课程)、食品添加剂(专业课程,区一流课程),通过认知实习,让学生下沉到企业了解当前行业发展最新动态及企业生产管理运营模式,培养创业能力。我校可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使用的教学实验室面积约6000m2,仪器设备总值3000多万元,可借助已有的新道创新创业学院、广西康养食品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创新创业平台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如:借助我校用友新道VBSE创业基础教学平台进行线上教学开展“食品创新创业综合实训I”课程,重点激发与提升学生创业能力,教学内容涵盖了市场调研、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商业计划书组成及撰写要点、路演PPT制作要点及讲解技巧等,通过课程实训,使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的嵌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中;在开设“食品创新创业综合实训II”课程时,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省级科研平台开展创新类项目训练,重点挖掘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内容涵盖创新点的挖掘,创新方案设计,创新方案实施,创新研究成果展示等。在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食品加工综合实训基地、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基础上,结合校企合作平台开展创新创业的“实操”体验教育。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可承担创新创业训练、从业技能训练、产物分离、产品开发与试制、产品检测任务;利用果酒工厂生产教学系统、大型分析检测仪器仿真软件、果蔬加工仿真软件等虚拟仿真软件可模拟与食品相关工厂生产及管理,并开展一定的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通过快检技术实验室实现生产线的“加工-检测”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实训。大三开设“食品加工综合实训”“食品质量管理综合实训”“食品工厂课程设计”等专业实践课程,注重创新创业在实践课程教学中的嵌入,利用果酒中试生产线、果蔬饮料中试生产线,开设以果蔬加工、果蔬工艺、果蔬发酵、食品包装等单元操作作为基础的食品加工综合实训课,利用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进行食品质量管理综合实训课程的检测内容的授课;实训课程要求学生自主完成生产配方和工艺参数的设计,并研制开发地方特色果酒、果蔬饮料,学生需要完成上述系列的训练任务就需要充分调动并整合大一、大二所学的相关课程知识才能顺利完成,而在完成训练任务过程中,学生也就充分进行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操”体验。实训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创新创业训练并感受“身临其境”的机会,如:借用虚拟仿真平台开展“食品工厂课程设计”的创新创业类教学,效果显著;“食品加工综合实训”和“食品质量管理综合实训”课程可让学生全面体验和感受果酒、饮料企业的实际生产状况,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际生产的零对接,鼓励学生将专业技能和开展科研相结合,达到“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目标,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研创新活动中,帮助学生转化、孵化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成果,把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与企业产品、新技术应用纳入实践教学活动,解决企业生产中的难题,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大四期间主要引导学生在共同搭建的校企平台完成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协同培养企业急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每年有30余名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在共同创建的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毕业实习,在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过程中,创新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获得较大提升,同时完成了毕业设计(论文),协同为企业培养急需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鼓励多方位开展创新创业训练

通过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来推动老师和学生积极主动投身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学院在教师教学管理及学生教育管理上应做好相关宣传工作,不仅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理念和能力培养,对老师的培养也要重视[5]。学生方面,可以通过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手段对成功案例和典型事迹进行宣传,充分挖掘学生身边有关食品领域创新创业的典型事迹,对校友的成功案例进行深度报道,并邀请当事人参与面对面的分享会,达到增加学生创新创业的勇气与信心;加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宣传,以竞赛为载体,通过各类赛事活动,增进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了解和兴趣;每学期邀请1-2名相关企事业单位人员来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讲座活动;在四年大学期间至少为学生提供2-3次到企业参观、交流的机会;依托创新创业学院、产教融合等平台加大对学生的学科竞赛训练力度。教师方面,鼓励年轻教师多下企业,借助带队实习机会,深入企业开展学习调研,注重“校-校”“校-企”之间的交流学习,为在课堂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断输入“新鲜血液”;每年安排一线骨干教师参加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年度会议及相关学术会议,以加强教师队伍的创新创业能力及意识。我校针对学生及指导老师均制定了“互联网+”、挑战杯及各类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的奖励措施、学分置换管理办法等,并出台了“贺州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广西一流学科(培育)建设成果激励办法”,通过相关激励措施调动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多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及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多方位获得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进而挖掘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达到能力明显提高的效果。同时,学生在开展各方面的创新创业训练过程中,产出的一些科研成果又能很好的助推一流专业的建设。通过奖励政策的实施证明,近几年创新能力逐步提高,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申报(授权)国家专利、竞赛获奖等数量大幅度上升,且高水平、高质量、高奖项呈逐年递增的态势。近五年,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学生获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60项,其中“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部级银奖1项,区级金项1项、银奖5项、铜奖15项、最佳创意奖1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部级13项、区级13项,广西大学生食品学科创新创业大赛一、二、三等奖各4项,全国大学生食品工程虚拟仿真大赛5项,一带一路”高校食品教育科技联盟国际大学生创意大赛三等奖1项;学生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发表国际期刊论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15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8项。

4结论

通过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嵌入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获得了显著提升,完成了贺州学院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培养了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高质量食品类专业人才,有效促进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一流专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郭婷,陈振林,段振华,等.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加工综合实训”教学改革方法探讨[J].农产品加工,2018(11):91-93.

[2]雍莉莉,侯彦舟.内涵发展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6(24):51-53.

[3]洪福,赵丽洲,战颂.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基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9(6):112-116.

[4]那雪姣,刘云香.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18(24):235-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