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儒家思想范文10篇

时间:2023-09-25 18:10:23

传统儒家思想

传统儒家思想范文篇1

论文摘要:作为民族道德规范之本的儒家思想的内涵极其丰富,在儒家道德标准“仁”的影响之下,古代医家实践着“医乃仁术”的仁爱之心,形成了仁者爱人的传统医学道德。从儒家忠孝仁义等生活和道德准则出发,探讨医乃仁木、知医为孝、推己及人、重义轻利、以德待患等传统医德内涵,阐释传统医学以人为本的思想。

我国古代,诸子百家都论及并倡导伦理道德,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思想尤为重视伦理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古代文人的修身之道和追求目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医学自古以来就一直被认为是一门最具人文传统的学科,儒家道德思想对传统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儒家学说的中心思想,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主张仁义互助。这种思想反映在医药行业中,就产生了济世活人的观念。传统医学的目的是救治被病痛折磨的病人,保护人类健康。医生除了应具备治病救人的医术之外,还应当饱含治病救人的医学道德观念。因此,医德历来为医家所重视。本文从儒家的“忠孝仁义”等道德内容出发,结合传统医学道德的内涵,揭示儒家思想对传统医学道德内容的重要影响。

1.医乃仁术

“仁”是儒家最高道德标准,也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做人要做“仁爱之人”,要遵守忠孝仁义等道德准则。“医乃仁术”语出自明朝王绍隆的著作《医灯续焰》:“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

纵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备急千金要方》以及历代名家著作,他们无不实践着“医乃仁术”的观念。《黄帝内经》称医学为“圣人之术”体现了对医学这样一门高尚职业和行医者应具备高尚道德的认识。从医者应贯彻儒家“仁爱”思想,按儒家圣贤的教诲行医,治病救人。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记载病家十要“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言“医之为道,若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清代喻昌也曾在《医门法律》中称“医,仁术也”。所以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既要了解中国古代医学史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医学精神,更要领悟博大精深的传统医学“仁术”的精髓。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传统医学道德凭借医家的为人,自觉实践着医者的仁爱之心。孙思邀是实践“医乃仁术”的一代典范。《千金要方》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书中首篇所列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系统论述了医家必须具有的医德规范。他说作为一个医生在行医的过程中应态度认真、一丝不苟。所以一个真正的“大医”,必须做到“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丝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

“医乃仁术”之说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医儒一体。知儒理是对医生的基本要求,清代医学家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一书中,专门撰写“医道通治道论”从病因、病理、治则、治法和治疗中如何掌握攻补兼施的尺度,与儒家礼乐兵刑的治国方略紧密联系,详细论述了治国之术与治病之道相通之处,充分证明了医儒一体。同样儒家认为医学为“生生之具”,医学的目的是仁爱救人,是儒家实现仁爱爱人的重要途径,因此“医儒同道”。正如《灵枢·师传》所指出的,掌握医术,即可“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由此可见医儒同道,医出于儒。

2.知医为孝

在儒家的伦理道德体系中,孝道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提出了“百善孝为先”的做人根本。关于“孝”,《尔雅·释训》中的解释是“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老部》的解释是“孝,善事父母”。从这一观念出发,重视医药是必然的。习医术,既可以用来自保、尽孝,又可以推广用于救济世人,由此推断医术也是一门孝术。研习医术是服侍父母、尽孝行善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体现,故自古就右“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的古训。

《二程遗书》中言“病卧于床,委之庸医,比之不慈不孝。事亲者亦不可不知医。”正如《论语·里仁》中所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儒家提倡忠君孝亲的道德观,而以医药侍奉双亲,正是这种道德观的直接体现,因此学习医道是尽孝道的基础,不学医则无法尽孝。例如金代医学家张从正把自己的医学专著叫作《儒门事亲》,《四库全书提要》中说:“其曰《儒门事亲》者,以为惟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也。”同时儒家的“为子孝,为臣忠”的谆谆教诲,也是传统医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孙思邀在《备急千金要方序》中说:“君亲有急不能疗,非忠孝也。”在中国历史上,为了成为孝子而学医的人,也大有人在,如明代医学家王伦、唐代王煮、北齐的李元忠等。

历代名医从医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文人从医。在仕途不利的情况下萌发学医救人以表夙愿,因其具备了阅读医书与理性思考能力,阅读困难较小,易于培养医学兴趣;二是自己身患顽疾,久治不愈而寻求自救,在面临自己健康和生命受到威胁,强烈的求生欲望就容易激发学医兴趣;三是重要亲属患病或病死之后,由于特殊的情感激发了学医兴趣;四是出身于医学世家,自幼接受医学熏陶,为承家训而产生学医兴趣;五是一些具有特殊天赋者,因偶然的机缘表现出浓厚的医学兴趣。

其中第二、三、四种情况均出于儒家孝道的内容要求。如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记载“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捻,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东垣老人传》里记载金元医家李果走上学医之路是因为“母王氏寝疾,命里中数医拯之,温凉寒热,其说异同,百药备尝,以水济水,竟莫知为何证而毙。君痛悼不知医失其亲,有愿曰‘若遇良医,当力学以志吾过。’”金代医学家刘完素也因母病,三次延医不至不幸病逝,遂使之立志学医。这些都体现了儒家孝道观的精神实质认为忠臣孝子要时刻保证君父的身体健康就必须学习并精研医术。

由此可见,孝道在儒家的伦理道德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宋代著名政治家、诗人范仲淹“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千古名句,道出了医相从根本上是同宗的道理,这集中代表了古代医家的理念。据对《中医人物词典》收录的6200余位历代名医分析,有813人由儒转医,占13%,其中又有172人因“孝”的动机而习医,占弃儒行医者21%。

3.推己及人

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的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彼此互相关爱、真诚相待,即“仁者爱人”,“爱人”本身是情感的体现。同样,理想的医患关系也是如此所以,“医乃仁术,’即爱人之术。众多医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仁”,用“仁”规范自己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医疗行为,在医学实践中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理想。因此儒家的中心思想“仁”就成为了贯穿医德修养中的主线。在实施仁爱的过程中,仅仅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民论语·卫灵公》)是不够的;更多的要做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因此儒家教导人们的是“推已及人”、“将心比心”。孟子也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公孙丑上》)。儒医对待病患需同样怀有推己及人的观念,就是以仁爱之心行医济世,是施行仁术。于是就产生了济世活人的宗旨。即要想到自己贫病的痛苦,就应当去关心、帮助贫病之人,因而要施药救助,体现济世活人精神,也就是儒家“泛爱众”的医学体现。因此,在儒家的教诲和影响下,医家在“行仁术”、“施仁爱”的过程中,倾向于“推己及人”的思维模式,即“急病人之所急”,根据自己的感觉和理解去治疗病人,去实践“仁”的基本内涵。对于病患应该一视同仁,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家人一样。孙思邀在《大医精诚》中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蛋,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身心凄枪。勿避睑滋,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清代名医费伯雄在《费氏医书》中也说“我欲有疾,望医之相救者如何?我之父母妻子有疾,望医之相救者如何?易地以观则利心自淡矣!”

4.重义轻利

儒家处理义利关系的基本原则是重义轻利。孔子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强调君子应把“义”放在首位。儒家所推崇的重义轻利的观念,对古代医家产生深刻的影响。众多医家都亲身实践以医济世,舍利取义。

现在人们用“杏林春暖”这个成语来赞美医生的美德,它记载的是三国时期的医家董奉‘旧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奉每年货杏得谷,施以娠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岁二万余人”。这样的轻利义举也就成为了医家们争相效仿的典范。

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要求“凡大惬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利用医术索取钱财的人,历来为医家们所不齿。儒家所推崇的重义轻利的观念,倡导医家把良心作为道德的基础,从医者应有善良的心地,不可存私欲邪念,怀有救苦之心,淡薄名利,一心向善。同时还指出:“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记载病家十要强调“十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施药无二”。清《吴鞠通行医记》写道:“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为立德。”清代名医费伯雄说:“为救人而学医则可,为谋利而学医则不可。”表现了古代良医重义轻利、一心救民病苦的高尚品德。

5.以德待患

“仁”在儒家思想中是一个含义极其丰富的概念。广义的“仁”是一个全德之辞,几乎可以概括所有的德目;狭义的“仁”便是五常之一,是以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道德情感为主要内涵的道德规范。

中国传统道德中“以德为先”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古代医家接受仁德思想,由以德待人具体化为以德待患。所谓“大医精诚”、“医乃仁术”、“无德不医”的优良医风更是值得我们坚持和传承的。古代中医带徒学成出师时,师傅以灯、伞相赠,以示不分昼夜,风雨无阻,为“一心赴救”之意。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要求“凡病家延医,乃寄之以生死,理当敬重,慎勿轻藐”,急病人之所急,有“所召必往,寒暑雨雪不避也。”

传统儒家思想范文篇2

1.1儒家思想的渊源及其精髓

儒家思想是发端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核心思想,它不仅深深影响着中国,甚至影响着日本、韩国及其他亚洲国家,是东方文化的精髓,它对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意义深远。在明、清两代,儒家思想被朝廷奉为官学[2],民国之后儒家思想虽然受到西洋文化的冲击,但它仍是普通百姓信奉的核心价值观。儒家思想以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为核心内容,后由孟子和荀子继承并发展[3]。孔子在总结和概括了夏、商、周历代传统文化和思想精髓之后,创立了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用他自己的话说叫“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即引述他人的观点而不自己创作,信奉和尊崇古人。首先,儒家思想注重自身修养,也就是突出表现为一个“仁”字。“仁”至于百姓应为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尊重,和谐相处。“仁”至于君主则应仁政爱民,为政以德,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而无论君主还是百姓,皆应宽厚博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君臣之间应当“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其次,儒家思想是最早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系。孔子首先对“人性”进行了阐述,“性相近,习相远”是说人的本性生来具有共同特征,但在后天不同的生活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产生了人与人之间思想上的不同。这其中最重要的生活环境因素就是“教育”,孔子强调人要“好学不厌”以求人生至道。所谓“至道”即是成人之道,儒家思想中把成仁成圣的理想人格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

1.2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及其价值观

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反对封建统治和宗教神学体系的资产阶级思潮[4],其核心内容是反对过分强调神的至高无上,而是要求相信人的伟大力量,追求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薄伽丘认为:人类天生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5]。他的观点被视为是最早的人权宣言。可以说,人本主义思想是对中世界神学文化的批判而展开的人性回归的思想运动,但由于当时神学文化受到统治阶级的倡导,因此这种批判是变向进行的,它以大力弘扬人性与以人为本的思想来冲淡神学对人民们思想的束缚和禁锢。人本主义思想的传播对欧洲工业革命和商业资产阶级的兴起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是欧洲现代文明的重要里程碑。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剧作家,他的作品充分地宣扬了人本主义思想,歌颂仁爱、友谊和自由,时至今日,他的部分作品仍然是欧、美许多国家中学课本中的重要内容。这说明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对整个西方世界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1.3儒家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异同

儒家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思想都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主张以现实的人生为出发点构建社会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都以反对神学和玄学为出发点,强调人的现实世界高于一切,强调平等、博爱的大众理念。儒家思想在中国影响深远,是民族文化精神的精髓,在对待鬼神世界的态度上采取搁置和回避。同样西方人本主义思想也是西方文化的主流思想,它代表着新兴资产阶级的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而对神学的态度也采取了以大力弘扬人本主义思想来淡化神学。这些做法都有效地减弱了神学和玄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儒家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思想也存在许多不同。首先,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儒家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天人合一”,人要顺应自然,积极适应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比如中医理论就是这方面的最好诠释。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在强化人的欲望,要积极地改造自然,让自然服务于人。其次,儒家注重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而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则注重个人的自由、奋斗和权力,人权神圣不可侵犯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有事个人权利甚至高于国家利益。最后,儒家思想强调人性的善良,以人格与道德完美作为人生最大目标,强调克己复礼,独善其身。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则重视自然科学和理性,“知识就是力量”是最早的西方人本主义提出的理念。可以说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是西方社会自然科学和自然哲学发展的持久的原动力。

2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体育教育

2.1人格完善与全面发展是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体育教育的宗旨

全面发展是中国由来已久的教育理念,这包括身体、精神、智力、道德等多个方面。体育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始终是教育行政与大众理念中坚持不渝的重要内容。虽然正规化的体育教育是从民国时期西方体育传入中国之后才开始的,但形式上的西方体育并没有冲淡儒家思想对教育乃至体育教育的影响,那些现代体育运动项目进入学校后,其教育目标和组织形式中无不体现着儒家思想。“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正是儒家关于博爱与助人的精神写照,体育课中队列队形练习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中的整齐划一和老师的绝对权威演示着儒家思想中君臣关系的理想规范。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教育理念强调接受规则和人格完善,并认为一个人只有这样才能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和对社会有益的人。

2.2强调身体与精神的和谐统一是儒家体育教育的出发点

体育教育不仅要强健体魄,更要内实精神,身心和谐统一是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体育教育的最高目标。一方面,一些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被纳入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武术、太极拳等,这些项目本身就强调动作与意念的配合,旨在达到身心统一;另一方面,中国的体育教育始终贯穿着一种崇高的爱国精神的灌输,把体育运动与为国争光、为集体争荣誉作为体育运动的目标。某些中、小学中的传统体育项目学校更是肩负着为省队、国家队培养后备人才的重任,这无疑强化了体育的为国争光的责任情节。学校一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又把以班为单位的集体荣誉至于每一个运动员学生的肩上。所以说,儒家体育教育把身体塑造与精神陶冶合二为一,使得体育教育独具东方的色彩。

3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影响下的体育教育

3.1构建强健的体魄以突出个人力量的伟大

儒家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思想都突出地强调以人为本,但西方的人本表现在个人概念之上,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内容就可以看出,西方人努力塑造完美的人体艺术以突出人本身的完美与崇高。在其影响下,西方体育教育也把锻炼强健的身体作为体育运动的首要目标,肌肉锻炼和体能锻炼是欧、美中小学体育课的重要内容,它被视为体育教育的基本内容,其重要性远高于其他具体的体育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网球等等。这种体育教育的结构使得社会上无论男女老少都热衷于塑造体型的抗阻练习(bodybuild-ing),也催生了以肌肉练习为主要内容的健身俱乐部成为西方国家的一个重要体育产业。儒家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在关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有着根本的不同,儒家思想强调国家对于个人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国家强大了,个人才能安康幸福,国家衰败了,个人则必然流离失所,所谓“皮之不存,毛之焉附”。而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正好相反,他们强调个人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国家,只有每个人都强大,国家才能强大。因此,西方体育教育中在强化个性张扬,个人自由以及个人生命的重要性。西方国家不倡导舍己救人,在保护自己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才去救人。在体育教育中他们从不强调整齐划一,而是崇尚与众不同,强调个人在体育运动中的创造性。

3.2强调征服自然与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

现代西方流行的诸如登山、跳伞、漂流、高山滑雪等极具冒险性的运动已经逐步开始进入学校体育,或者以夏令营、冬令营形式广泛向中、小学渗透,并且其教育理念被学生及其家长普遍接受。西方体育教育把这种带有征服自然性质的运动活动视为塑造学生坚强个性和自强不息精神的最好途径,并将其纳入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计划中[6]。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突出人的能力是有其历史由来的,欧洲文艺复兴之前,西方人的思想被神学所束缚和控制,人被至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因此,冲破了神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之后,重获自由了的人类精神开始自由驰骋,体育运动恰好可以帮助人们实现精神领域的自我实现。通过体育运动人们可以充分表现自我的强健、胆量和能力,体育教育中也在积极鼓励学生自我表现,在体育运动中完善自己,展现与众不同的自己。

3.3倡导竞技精神与娱乐精神

竞技精神与娱乐精神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影响下体育人文精神的主旋律,竞技精神鼓励人们去积极竞争,同时在竞争中学会平等、协作、遵守规则;娱乐精神则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人的本性,即喜欢游戏与娱乐是人的天性,体育运动中常常需要非理性,也就是抛开运动促进健康的理性思维,在运动中寻求快乐,避免把运动当作任务来完成。娱乐精神使得西方体育最大程度地生活化了,体育运动深深植根于大众的生活,是体育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现象。西方人对体育人文价值的追求重于对体育功利价值的追求,这与娱乐化体育教育的影响不无关系。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充满了竞争,西方社会到处可见激烈的竞争,如何在竞争中战胜对手又不伤害对手,如何在竞争中与他人合作及利益共享,这是西方社会最看重的人的基本素质,或者深层次分析则涉及到人性的概念,如如何克服人性中的弱点,培养完善的人格。西方体育教育所倡导的竞争精神就是要通过体育运动情景来复制社会竞争状态并使之场景化、典型化,学生在这种场景下体验和学习正确的竞争。与此同时,在体育运动中的娱乐不仅仅是娱乐自己,同时也要娱乐同伴和对手,营造共同快乐的氛围。

4总结

传统儒家思想范文篇3

1传统儒家思想在现代酒店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如参天古木一般根部深植于中华大地,其中所包含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政思想、“民为邦本”的人本思想、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企业信念以及“和义取利”的价值观等管理理念,对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有一定参考和借鉴意义。我国酒店企业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历史,目前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管理方式和服务质量相较于以往也有了长足进步。但从现实情况上看,中国现代酒店管理仍有诸多亟待改进和调整之处。究其原因,这与中国酒店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多是简单照搬照抄自国外有一定关系。中国有自己所特有的文化传统与管理习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简单的移植自然无法结出甜美的果实。同时,中国在漫长悠久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厚重的传统文化,这些都是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是儒家思想,它虽然十分古老,但未必过时,这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智慧。酒店经营者应当认真挖掘、积极继承和努力发扬儒家思想中精华部分,使之为现代酒店管理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2传统儒家思想在现代酒店管理中的应用实践

儒家思想在中国延续、发展、完善了几千年,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凝聚成为支撑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思维定式和生活习惯的文化基石。要将儒家思想中民主、人本、进取、诚信等理念提取出来,这对于现代酒店经营管理,有积极的指导价值。

2.1服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所提倡的处世之道,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佳方略。只有为客户提供最佳服务,现代酒店才能生存和发展。酒店经营管理者必须强化员工的服务意识,提高对员工的服务水平。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管理者可以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优质服务的评价标准,引导员工更加深刻地理解何谓“宾至如归”、“顾客至上”,推己及人,使酒店服务质量真正地得到提升。

2.2人本:“民为邦本”的思想

员工是酒店的重要组成部分,酒店的经营理念、经营策略都要由员工具体实施。因此,酒店企业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信念,尊重员工的个性与发展、人格与尊严,真正做到“民为贵”,使企业成为员工真正的“家”。唯有如此,企业内部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上下一心、精诚团结、同舟共济,酒店企业才能有所发展。

2.3进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目前,我国酒店企业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的激烈竞争,生存与发展成为酒店企业经营者每天都要思考的课题。“狭路相逢勇者胜”,企业经营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酒店企业陷入挫折与困境,经营者应当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把挑战当做机遇,不断改善管理方式、调整经营策略,自立、自爱、自强,奋勇争先、不断进取,才能避免企业走向衰败,不断向前发展。

2.4诚信:“诚信为本”的企业信念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任何人都要讲信用,无信不立;企业经营之道也是如此,要维护、提高企业信誉这项无形资产。在酒店内部管理中,管理者要守信,“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做到言行一致,这样才能得到员工的信服和尊重,否则任何管理措施都很难实施;在企业经营方略中,酒店必须要坚持做到“诚信为本”,树立酒店品牌,维护酒店信誉,以争取众多客户的认可与肯定,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常青。

2.5义利:“和义取利”的价值观

企业是经济组织,追求经济利益是企业建立并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本保障。孔子虽然强调做人的最高准则“义”,但并不要求人完全摒弃对“利”的追求,只是要坚持做到“取之有道,用之有道”,具体来说就是要树立“见利思义”,“和义取利”的价值观,绝对切忌“见利忘义”,枉顾道德的约束与规范。儒家思想为酒店企业提供了追求利益提供了思想指导,酒店经营管理中,在对“义”的认可与维护基础上,要积极提高成本投入的使用率,努力扩大利润产出,为酒店经营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传统儒家思想范文篇4

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中学生的道德面貌还是以思想活跃、积极进取、健康向上为主流的。但在新旧体制、观念、道德不断撞击、混杂的过程中,尚未成熟的中学生们缺乏社会经验,对良莠不齐的社会现象分辨不明,常常因此表现出一些令人堪忧的道德现状及趋势。面对这一现实问题,虽然近些年对中学德育工作的投入不断加大,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我国中学德育所面临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看来,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德育工作在中学教育工作中地位不高。许多学校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忽视淡化了对学生个人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与考核,使中学德育陷入一种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久而久之,势必会导致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等方面日益变差,缺乏正义感、社会责任感和对国情、民情及法律的权威地位的认同感。二是中学德育内容、教学手段缺乏科学性。目前我国中学德育的目标设置大而空、内容枯燥,缺乏切实性。而过于理想化的目标内容下的德育活动对于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来讲,只能肤浅的理解它,并不能从内心认同它,也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再加上单调的、说教式的德育方法,导致教育成效不佳。三是中学教育外部环境纷繁复杂,给德育工作带来重重困难。一方面,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国内外环境比以往更加复杂,各种价值观念冲击着中学生尚未成熟的心灵。另一方面,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大众传媒和网络向学生们传播大量的复杂信息,而中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还不足以抵御网上不良信息的诱惑和侵害,加上他们好奇心旺盛、喜欢追求刺激,极易迷失自我甚至道德沦丧。

二、中学德育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儒家是由孔子于春秋末期创立的学术派别,居先秦至汉初“九流十家”之首(《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对于儒家思想,吴光先生在《21世纪的儒家思想定位》一文中有如下的理解:儒家思想是一种非宗教性的世俗文化。作为这种文化之核心部分的儒学,是由孔子创立并由历代大儒学家丰富和完善的,是以“仁”为本的东方式的道德人文主义哲学。而作为儒家思想中重要内容的儒家德育思想,则指的是儒家学者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系统理论、主张以及方法、原则等的总称,它形成了具有自身特征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自古就是德育思想体系的主干,它为我们开展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即使是在当今社会,儒家思想仍旧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将儒家思想应用到中学德育的实践中,符合中华民族的自身特点。当然我们应该认识到,儒家思想毕竟产生于封建等级社会,必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历史局限性。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对儒家思想加以批判地吸收,将经过提炼的正确的有价值的思想融入到中学德育中,使学生们熟悉、了解、掌握并最终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三、儒家思想对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启示

(一)利用优秀的儒家思想为当今中学德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第一,心怀国家、兼济天下。儒家思想把个人的成长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儒家精神逐渐成为近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真正源泉。将儒家思想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中学德育中,可以培育中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其明确自身的历史责任,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第二,刚毅自强,持之以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坚忍不拔的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儒家所积极倡导的人生理念。儒家思想的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能激励人们积极向上,是当前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为此,在中学生中必须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儒家思想中的自强不息的人生格调,着力培养他们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人格精神。第三,仁者爱人,注重礼孝“。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入则孝,出则梯”(《论语•学而》),“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指父母兄弟之间的血缘关系,强调仁爱思想由血缘亲情而生;二是“仁者爱人”,指血缘以外的社会的人与人关系,将爱传达给社会上的人,推己及人,把“仁”由血缘亲情之爱转化成人与人的一般关系的准则。在高速发展的今天,这种“仁爱”思想对于净化中学生的灵魂,净化社会风气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中学生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个人与集体、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第四,诚实守信、见利思义“。诚”“、信”作为做人做事的最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为历代思想家所重视,也是儒家一贯的主张。荀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荀子•不苟》)“。诚”就是表里如一,坚持原则,不掩过失。对于“信”,扬雄把它解释为“不食其言”(《法言•重黎》)。“义利观”更是儒家思想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义者正也”(《墨子•天志下》)“;义者,谓各处其宜也”(《管子•心术上》);所谓的“义”就是道义、信义,是人与人交往应遵循和追求的准则。“利”,即指功利、私利。“见得思义”,指每有所得都要考虑一下是否正当,是否是不“义”之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钱与道德之间的矛盾问题突现出来,指导中学生把握好义与利的辩证关系是十分必要而且迫切的事情。特别是在人生的价值取向上,应该让学生认识到,除了满足物质利益的需要外,还应该追求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境界,保持人格的尊严和价值。我们要汲取儒家思想的精华,教导中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忠恕宽惠的人,为中学生形成朴素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二)利用儒家思想进行中学德育的方法及途径

首先,身教示范。儒家的德育思想非常重视教师的躬行示范,强调道德榜样的作用,并且提出了一整套身教示范的思想。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德育教师要首先善于从儒家道德教育传统中吸取养份,加强自身建设,然后再言传身教地去建构学生的品德美、行为美。同时,学校也要不断推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规范化,对教师师德提出明确要求,通过教师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来促进中学德育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其次,启发教育。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在很长时间里,我们的许多德育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十分被动,这有悖于教学规律。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还处于发展的阶段,其道德修养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启发。因此在今后的德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启发诱导、旁征博引,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主动实践,这样才能使学生最终形成一定的观点和思想品德。其三,学思并重。儒家思想强调学与思相结合,提倡受教育者在道德修养上的自学与深思。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孟子提倡的“反省内求”就是“思”的具体运用,荀子在《性恶篇》中,更明确地提出“积学而不息”的口号。因此,当前在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在学习道德理论基础上,积极思考伦理道德规范的深刻内涵。另外,如何正确地对待错误、缺点也是道德教育中一个重要问题。孔子认为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犯错误是难免的,重要的是要勇于面对和改正错误“,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过而不改是谓过也”(《论语•卫灵公》)。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经常做自我反思,并与同学、老师、家长及时交流,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其四,注重实践。儒家传统道德教育特别强调通过身体力行,躬行实践达到知行统一。儒家学者认为道德品质的优劣是通过实践来衡量和反映的,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古今中外的教育经验也证明,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我国的德育要想取得成效,就必须将德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中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学习道德行为规范。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其从所参与的实践活动中体会个人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肯定自己的同时也能主动关心他人、家庭和社会,从而真正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作用。其五“,三位一体”。中学生的成长主要受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在开发与利用儒家思想的德育资源过程中,要努力把这三方资源结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互动机制。孝悌、慈爱、和睦、友善、尊老爱幼等儒家伦理观念都通过家庭的感染和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着中学生的。社区是中学生重要的生活场所,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实践场所,在社区中形成良好的风气和环境对中学生有深远的影响。新闻广播、文学影视和网络等这些大众传媒具有很强的辐射功能和极大的影响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以优秀的儒家文化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结语

传统儒家思想范文篇5

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些民间文学无疑给我国动漫事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题材。所以,中国动漫艺术在创作过程中会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艺术风格和类型就会趋向民族风、文化风,动漫的情节也会根据民间情景进行编排。动漫电影和民间文学有着密切关系,动漫作品题材的来源就是民间故事。例如:国产动画《花木兰》就是根据民间故事花木兰从军改编而来,动漫情节也和故事情节相似,也展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和打败匈奴人的英姿;又如国产动画《宝莲灯》,这部动画片是我国动漫艺术史上的巅峰之作,不仅国内外动漫行业的专家对其评价很高,而且这部影片也很受国内人们的喜欢和追捧。其故事情节也是完全跟民间传说相同,展示了沉香救母的艰辛,最后也是孝感动天,母亲获救。还有许多动漫作品也很有特色,都是根据民间故事改编,例如:《鹿铃》、《梁祝》等,可见,民间文学对动漫文化的发展影响很大,动漫艺术的许多优秀作品的题材都是取之于民间故事。如图1所示就是《鹿铃》中的动漫画面。图1《鹿铃》民间文学是动漫作品的主要题材,动漫作品尽管使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进行创作,但是其主题还是不脱离民间文学的内涵的,通过刻画人物特点来批判和揭露社会现象的,从而让影片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我国文学具有群体性、传承性和口头性等特点。这样就造成了民间文学有很强的集体主义精神,表达中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批判社会的丑陋现象,这些民间文学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所以,动漫艺术在创作作品时也是看中了民间文学的价值观,在动漫表现中也是加大了渲染力度,让动漫作品有很强的教育价值。

二、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一直是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对人们的行为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所以,其艺术创作也具有儒家气息,这与西方的动漫作品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以动漫作品的画面为例,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动漫电影中有很多空间变化图像和跳跃的画面,而我国动漫电影的画面自然,彰显艺术气息。又如,西方的经典动漫电影《猫和老鼠》,画面中猫和老鼠的动作很多,还有很多外力因素。而国产动漫电影《山水情》画面特点是凸显自然气韵,重在表达儒雅之风,这与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关,在动漫作品的创作中有着独特之色,给人们带来一种很深的意境。下图2就是《山水情》中的画面。图2《山水情》我国的动漫作品还有一些鲜明特点,例如,国产动漫在情节安排中会加入悲喜因素,但是却很少会有大喜、大悲情节,主要表达的还是美好的事物和精神,所以,动漫作品的结局还是会很圆满,让群众很满意。例如,下图3动漫大作《金猴降妖》就是很好的代表作。图3《金猴降妖》儒家思想是我国的文化发展产物,它一直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这就造成了许多文学作品和影视都与儒家思想有关,有很多作品就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这样动漫作品在进行创作中就不可避免的会借鉴表达儒家思想的文学作品,情节设置中有儒家思想内容也是非常正常和常见的。儒家思想并不就代表着老思想、旧思想,其坚持的精神也是值得新时代人们学习的。所以,艺术家利用儒家思想题材的文化作品进行动漫创作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我们从小学就学习过的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就是表达以貌取人是极其错误的,而创作者把这篇文章用水墨画的形式制作成动漫作品,可以形象的表达出事物的内在和外在的不同之处,也告诉了人们坚持就能成功的理论。在中国的动漫作品,其传达的思想与儒家传统文化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因为这样的传承关系使得我国的动漫事业从出现的那一天起就深深的打上了儒家文化的烙印。在这样的文化因素的影响之下我国的动漫艺术创作者探索出了一套我国独特的创作风风格,在作品中人物的对立是非常明显,通过强烈的对比将人物的善良凸现出来,暴露任务的凶恶,以此来教育示人。这样的思想文化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的动漫创作以弘扬传统的美德,积极的阐述真善美,让观众在观看作品的同时能够接受道德的宣扬,这是我国动漫作品艺术风格的重要特征。

三、民间艺术文化

对于一个民族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越悠久,沉淀的文化底蕴就越丰富。例如,我国就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在动漫艺术创作中就有很多艺术表现方式和手法,像皮影、年画、剪纸等都可以融入动漫作品中,这样可以丰富动漫作品的表现力,让动漫艺术表现的更加生动、形象。而对于创作者来说,如何把这多种表现形式更好的进行结合才是其研究的重点,只有真正的做到民间艺术和动漫艺术的融合,才能保证创作的动漫作品不与时代脱节,才能表达出新时代的特征。目前,我国从事动漫艺术创作的工作者都在进行研究和探索,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有所突破,让我国的动漫作品不仅具有民族特色,还不脱离时代特征。如剪纸,这是我国民间流传已久的一项手工艺术,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剪纸艺术是我国民俗发展、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传承下的重要产物之一,随着历史的发展最终形成的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剪纸艺术在我国不同的时期表现出的文化特色是不同的,因而对于历史考证研究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同时也是我国动漫事业所依托的重要文化元素。《猪八戒吃西瓜》就是我国剪纸动漫的开山之作,受到了极高的赞誉。剪纸动漫艺术形式只能在平面上表现,因此观众视觉上只能感受到正面与侧面,而动漫人物的动作及形态的变化都是通过皮影戏借鉴而来的,使得动漫人物可以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传统儒家思想范文篇6

关键词:法院文化;儒家思想;司法改革

法院应当注重汲取儒家传统文化精华,积极探索司法改革环境下的法院文化建设,将儒家思想融入到法院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以此推动司法改革的深入发展。本文就具有儒家特色的法院文化对司法改革的推动作用及相关法院文化构建作一初步探索。

一、儒家思想对当前法治的促进作用

(一)义利之辩。司法改革下的公平正义要求。儒家经典《论语》中,提出“君子以义为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强调社会价值的取向应当是公正、合乎道义的,这种严格的公正期望和义利之辨在当前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司法改革强调完善主审法官责任制,突出了法官办案的主体地位,法官拥有着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面对着种种利益纠葛,法官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应然职责,严守良知与法律,居中公正裁判,而儒家思想的“义利”对法官提出了相应的价值指引。[1](二)民本思想。司法改革下的司法为民本位。在儒家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民本思想资源。《尚书》,便有“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论述,阐述了重视民众基础地位,关注民众合理需求等方面的重要性,司法为民是法院工作的重要目标,也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要求,法院只有以实现好、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为民、便民、利民,才能赢得群众对司法的认同与支持。(三)礼之用,和为贵。司法改革下的矛盾化解机制。儒家文化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强调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进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在当前社会转型、改革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立案登记改革以及最高院调整一审民商事案件收案标准,基层法院面临的办案压力越来越重,法院应当利用儒家“和”文化将调解工作前伸后延,通过引导群众非诉讼方式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繁简分流,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上探索出新路径,既节省了司法资源又减少群众诉累,实现多种效果的的有机统一。(四)为政在人。司法改革下的队伍建设方向。司法改革背景下,法官员额制成为热点,如何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主审案件尤为关键,儒家文化经典为此指明了方向,《礼记中庸》中记载,“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强调社会治理首先要得到人才,选拔人才取决于自身的品德修养,品德修养取决于这个人是不是遵循正道、有无仁义之心,以此标准选拔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无疑是符合司法需求的。[2]同时儒家文化的“三省吾身”观念也进一步强调了个人要珍惜自己手中的权利,严格要求自己,养成清正廉洁意识,确保行为始终“不逾矩”,对法院干警依法依规进行审判执法来言也具有现实意义。

二、司法改革背景下儒家特色的法院文化建设构思

(一)以提高思想认识为先导。在组织学习上下足功夫,制定法院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时,明确儒家优秀文化的“定位、巩固、提升”三个阶段目标,结合法院文化定位,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坚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巩固儒家优秀文化阵地,着力提升传统儒家文化在法院文化中的影响力,细化法院文化建设的每一环节,打造具有儒家特色的法院文化。(二)以丰富文化内涵为中心。明确“公正、高效、诚信、人本、和谐、法治”富有儒家特色的法院文化体系,以培养“全科法官”为着力点,组织开展法院干警参加岗位培训、业务技能比赛等活动,适时进行岗位轮调,激发法官、助理的工作积极性,在提升司法能力上求得实效;以“诚信、人本”为工作手段,将儒家传统优秀文化“仁、义、礼、智、信”的理念融入到司法审判工作方式方法之中,在矛盾化解中求得实效,以“和谐、法治”为工作目标,积极发挥能动司法,在法院唱好握手言和的“和好歌”,深入基层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在司法为民上求得实效。(三)以夯实物质载体为基础。在法院打造儒家优秀文化景观,增强儒家文化的渗透力,实行法院、法庭文化一体化建设,形成内容相近又有所区别的整体文化。充分利用内部网站、外网、微博、微信等平台,多渠道、多方位打造展现儒家特色法院文化的新平台;创新活动载体,组织开展书法、摄影、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营造轻松和谐、催人奋进的人文环境;以儒家“德廉”思想为引领,开展廉洁道德讲堂、警示教育,在全院营造“崇廉尚廉”的廉政氛围。(四)以精品司法品牌为引领。在儒家思想继承创新方面下足功夫,以儒家文化切入点,以法院文化建设为着力点,以审判执行业务为关键点,将儒家法治理念贯穿于法院审判执行的各个环节,培养、选树具有儒家特色的法院审判模式、典型事例,推动各项审判执行工作上求创新、出亮点、树品牌,通过品牌来发挥儒家思想文化在司法改革中的言传身教作用。

总之,优秀的法院文化具有积极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在法院文化中,儒家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延续力和日益凸显的社会价值,为司法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汲取儒家思想精华,建设鲜明特色的法院文化体系,为法院各项工作全面有序开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利明.儒家文化对法治的影响[J].中国司法,2016.

传统儒家思想范文篇7

论文摘要:儒家思想对韩国影响深远,韩剧中包含很多儒家元素。而对韩剧细致研究就会发现,韩剧中的儒教倾向已经不再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至少在伦理观念、社会责任等方面出现了重大偏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化及时代的影响,以及社会主体审美心理的变更等原因。

众所周知,儒教在现代化程度颇高的韩国占据重要地位,儒教思想已融入韩国人的血液。自1960年以来,韩国为传承儒教,正式把儒教的道德伦理列人大、中、小学的教育科目。据统H-韩国有将近80%的人信奉儒教或受过儒教思想的熏陶。

一、近些年来,伴随着韩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韩国影视业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并使世界特别是东亚地区刮起了“韩流热风”。在韩国“文化立国”政策作用下,韩剧中的儒教成分日益扩大,无论是家庭伦理剧还是青春偶像剧都包含着丰富的儒教伦理内涵。以儒教文化为背景的韩国文化产业近几年喜获丰收。韩国影视界异军突起,《魔女幼熙》、《海豚湾恋人》、《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看了又看》、《蓝色生死恋》都明显的表现出儒教思想的倾向。近些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在研究韩剧时,也都认为儒教思想是韩剧的思想内核。

二、伦理是儒家思想的基础,按照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伦理体现为五种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妻。这五种社会关系并不是平行并列的。排在首位的是君臣关系,次之父子关系,再次为兄弟关系,最末为夫妻关系。如果君臣关系和父子关系出现冲突,亦即忠孝不能两全时,儒家要求牺牲父子关系而成全君臣之忠诚。如果夫妻关系影响到了君臣、父子、昆弟都是不被接受的。即便是和家族外人——朋友关系出现冲突,儒家思想也会尊重朋友而割舍夫妻。按照传统理念,为朋友可以两肋插刀,视朋友如手足,然而妻子只被看做一件可有可无的衣裳。这种意识即便是在现代中国也有所反映,不少影视作品正是讴歌这种舍弃小家成全大家的精神。在众多反腐反贪、革命历史、公安甚至爱情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往往会出现牺牲夫妻关系的情景,而这种舍弃是必须的,也是观众所认可的。但在韩剧中,这屡遭舍弃的夫妻关系,恰恰是最为看重的一环。在韩剧里面夫妻包括男女朋友的爱情是至高无上的,几乎所有的社会关系都服从这一关系。无论夫妻关系与其他四种关系出现如何冲突,被尊重的必然是夫妻关系。如韩剧《看了又看》,剧中的年轻一代都为了自己的幸福而努力追求。但他们无一例外的遭到上一代(父辈)的反对,更为严重的是,错综复杂的爱情竟然出现了严重违反伦理长幼的现象(朴基正要娶的妻子恰恰是他弟媳郑金珠的妹妹,这种婚姻关系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韩国都被视为乱伦,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家庭成员的称呼会显得格外混乱。例如,从郑金珠的角度,她既可以叫朴基正兄长,又可以叫他妹夫,而这两种称呼混淆长幼尊卑,造成了伦理的混乱)。然而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自己的幸福,直至家庭接受他们。这种爱情观念和儒家伦理观念针锋相对,但最终爱情战胜了一切。这种模式在韩剧中应用甚广,几乎毫无例外,男女之爱被视作最珍贵甚至是至高无上东西。

其次,社会理想、社会责任的隐退。众所周知,儒家思想十分强调社会责任。被视为儒家经典的《大学》中开篇即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里不难看出,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最高理想。“达则兼济天下”的意识十分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时至今日,为苍生社会尽责任的意识仍是中国影视中最多也是被视为最光荣最高尚的表现的内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深入人心。在这种态度影响下,中国的影视作品更多的反应人的社会责任以及社会理想。内圣外王是儒家的核心,直至今日仍被中国人广泛认可。然而,对比韩剧,很容易发现,儒家思想变成儒教后,逐渐成为一套具有宗教意味的礼仪形式。儒家思想在韩国不再具有崇高的社会理想,也不再要求更多的社会责任。内圣外王的终极目标变成了家庭行为规范。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影视作品韩国人都遵照儒教的行为规范,为人处事彬彬有礼,接人待物客客气气,然而这仅仅是行为规范,一套标准礼仪而已。儒家所宣扬的那种内圣外王的积极人世的理想已经消退。目前韩剧中,集中描写年轻人纯洁、浪漫的爱情剧(约占韩剧总份额的30%)与表现数代同堂的大家庭生活的家庭剧(约占韩剧总49-额的50%)构成了韩国当代题材电视剧的主体,而这其中体现社会理想的微乎其微。这和中国影视作品大相径庭,在中国影视作品中爱情更多是的被当作载体,负载了社会内涵;而韩剧爱情成为本体,爱情成为目的,社会意识几乎隐退,几乎完全变成“为了爱情而爱情”。

三、儒家文化的产地是中国,在传播至韩国的过程中,儒家思想几经转变迁移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有人甚至认为,韩国文化的发展就是同儒家文化斗争的过程。这种文化横向移植出现偏差是普遍现象。韩剧中体现的儒教思想已经发生了转变,不再是传统的儒家思想,这其中固然有文化传播过程出现的偏差。除此之外,发生此等变化的原因还有以下三种。首先,国家形态发生了变化。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尽管在现代社会,儒家思想重新进发出新的活力,然而不得不承认,儒家思想所依附的经济、政治基础已经不复存在,如果获得生存发展,必须变革、变通。这种变化,无论是在韩国还是在中国都存在。然而韩国受西方政治影响甚大,尤其是美国的政治思维及特点更明显。如对政府权力的限制,甚至广泛认为,政府就是一切麻烦的根源,因此韩国在权力分配上,政府受到限制,总统权利一步一步削弱。1997年金大中当上总统,对韩国进行全面的改革。用韩国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彻底改掉“恶法”。以前,总统是至高无上的,距离老百姓太远,尤其是军人独裁时期,总统好像皇上。而现在的法律规定:凡是总统享有的特权,不合理的、非民主的权利,都彻底废弃。在这种政治制度下,权力机关的政府不再是韩国人所向往所好奇的部门。尽管中国也是实行民主政治,然而对政府权力并未限制,政府作为人民的服务机关,其权利和责任仍然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很多时候,政府或是代表正义的官员成为老百姓的保护者,在影视剧中也被热情讴歌赞颂。无论是历史剧,还是革命剧,好的官员都被当作政府的化身,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中国的影视剧中,矛盾冲突的解决大部分依靠优秀的政府官员。而在韩国,由于政府权力的削弱,老百姓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国家机器的权力斗争。政府即不被视为人民的敌人也不被当成人民的保护者来对待,政府只负责一些基本事务的处理,不再被当成救星。因此,韩剧中很少有社会理想或者政治色彩的成分出现。然而这并不代表韩国人不关心政治,而是他们认为自己的利益就是政治,民生就是政治。

其次,现代文化的影响。在最近的两三个世纪里,传统文化遭受严重的质疑挑战,现代文化的诞生实际上就是建立在对传统反叛的基础上。现代文化、现代思维对韩国儒教的冲击是巨大的。韩国年轻一代不再坚持传统的价值观念,不再重复昨天的生活模式,他们比中国更广泛而又深刻地接受西方自由、反判、民主、多元化等思想。早在1999年,韩国祥明大学教授金经一就写过一本书《孔子死了,国家才能生存》,极为畅销。书中核心观点是,儒教的有效期在韩国已经结束,相对于“温故”,现在的韩国更倾向于“知新”。事实也正是如此,在韩国人看来,年轻人也不必循规蹈矩按照父辈的要求生活,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命运。儒家所遵守的传统被视为打倒的对象:国家没有君主,自然无需忠君;父母的意识被视为传统保守的思想,应当被嘲讽被背叛。年轻一代不必过多的考虑国家、家庭,他们更加重视的是自己的生存价值观。这突出表现为按自己的理想寻找事业以及爱情。韩剧《魔女幼熙》里的崔戊龙,天生味觉发达,后来考取了令人羡慕的医学院。虽然头脑聪明,但因为沉迷于学习料理,成绩下滑,在家休学了三年之后自动退学。他的志向是做一名优秀的西餐大厨,尽管父母得知后强烈要求他复学,但他却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了人生。其体现的精神正是现代哲学家康德、黑格尔所宣扬的“自由”、“自由意志”。这和儒家思想显然背道而驰。韩剧多是表现年轻一代的生活,极具活力的青年男女大都热烈地追求自己的生活,自由精神深人人心,儒家思想强加于他们的羁绊早被击破。

最后,审美心理的影响。新的时代更新了人们的审美心理。自金大中执政之后,市场成为影视作品的唯一指向标。拍完的片子,政府有关部门看一遍,看看对青少年是否合适,需不需要从色情、暴力方面来分级;而后一切交给市场。近些年来的收视率表明,韩国人更关心自己的生存。公务员之家

传统儒家思想范文篇8

[关键词]启蒙时期;儒家思想;传播;影响。

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儒家思想的核心为“仁”“义”“礼”“忠”

“孝”“知”。它历经孔孟哲学、西汉独尊儒术、宋朝程朱理学的发展过程。当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播基督教时,他们一方面把西方的文化和思想观念引入了中国,同时也把儒家思想带回了西方。儒家思想的传播对启蒙时期的西方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传入西方的背景条件。

儒家思想主观上并不具有基督教的普世性质,但它却通过基督教传教士的书信、著作和译作传到了西方。儒家思想在西方文化中的传播和接受并不是偶然的,它与西方的古希腊思想和基督教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相通,与当时西方的社会环境相契合,同时也反映了西方的人文理想和时代精神。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伦理道德与古希腊哲学中的伦理思想有共通之处。无论是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还是亚里士多德的“至善即幸福”都反映了古希腊哲学对道德伦理的重视。苏格拉底的哲学集中表现在“认识你自己”,主张建立人的哲学,发挥人的理智能力和道德本性,认为人的幸福与否取决于灵魂的好坏。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和孔子的思想学说相似,孔子因而被尊称为“中国的苏格拉底”。古希腊的伦理道德思想在西方文化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追求和拥有伦理道德成为许多人的理想。这种对伦理道德的重视同样体现在基督教文化中。

儒家思想和基督教都体现了对言行举止进行规范的道德标准。“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①“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儒家的道德标准推崇强烈的自律意识,即自己希望实现的目标也要帮助别人实现,而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而基督教特别是新教同样重视对言行准则的规范。其教义强调克制欲望,努力工作、勤俭节约,通过今世的善功来彰显上帝的恩泽、进而成为上帝的选民最终获得拯救。儒家思想的精髓“仁”与基督教文化的核心“爱”也有一定共通之处。“仁”的核心就是“爱”。

仁爱就是要关爱别人,从爱自己的家人推及到爱自己的朋友、左邻右舍。孔子关于“仁”的说法在《论语》中有较多论述。“仁者爱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克己复礼为仁”。基督教则提倡在神爱的基础上的博爱。在爱上帝的前提下,人们要爱自己的亲人、朋友、甚至于爱自己的敌人。

“爱是从神来的。凡有爱心的,都是由神而生,并且不认识神……神爱我们,差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亲爱的兄弟们,神既然是这么爱我们,我们也应当彼此相爱。”[1](P.275-276)与此同时,儒家思想反映了西方的人文理想和时代精神,为启蒙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欧洲当时处于封建君主专政和宗教神学统治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和思想家从儒家学说中看到了曙光,希望借用儒家思想和理念来解决时政的弊端,推行自己的主张和理想。儒家思想的传入客观上适应了当时欧洲社会反对封建世袭特权、倡导民众的自由和权力,呼唤资产阶级民主和理性的需要,并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和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

二、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

16世纪末至18世纪欧洲出现了大量介绍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著作和译作。作者和译者大都是在中国传教的传教士。这些著作和译作的出版一方面是为了使欧洲更好地了解中国及其文化,满足西方人对异域文化的好奇与探究之心,另一方面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人的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从而更好地传播基督教教义。

根据传教士利玛窦的日记整理编撰成的《利玛窦中国札记》向西方呈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和民族,同时对中国的儒教、佛教、道教都有评述。

利玛窦意识到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起到的思想统治和意识形态的作用,因此他推崇儒教、称颂孔子,把儒教称为文人的宗教:“凡做学问有了名气的人或从事学问研究的人,没有一个是再信任别的教派的”。[2](P.101)利玛窦对儒教的了解、介绍主观上是为了以一种中国信众更能接受的方式来传播基督教,客观上却对儒教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之后耶稣会士基尔歇所著的《中国图说》一书也提及了中国的儒释道三教。西班牙的多明我会传教士闵明我的《中华帝国纵览》的第三部分提及了孔子的政治和道德格言,第四部分辑录了孔子、孟子、荀子、老子、朱熹等历代先哲的言论。莱布尼茨和伏尔泰等著名思想家都曾阅读过此书,认为这本书对了解中国大有帮助。1687年,柏应理的《中国圣贤孔子》在巴黎出版。作为全面向欧洲介绍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此书一经问世便受到广泛的关注,其拉丁文本被翻译成法文和英文。这本书包括了对孔子及其学说的介绍,也包括《大学》《中庸》和《论语》的译文。《中国圣贤孔子》是欧洲人了解儒家思想的主要读物,莱布尼茨和孟德思鳩都曾阅读过此书。1709至1713年耶稣会士卫方济整理出版了《中国典籍六种》,收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孝经》

《小学》的拉丁文译文,从而首次将四书完整地介绍给欧洲读者,使欧洲读者对儒家思想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②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在知识分子、思想家和哲学家中引起了不同凡响。这种影响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其一,伦理道德思想。儒家思想与西方的古希腊思想和基督教文化在伦理道德的许多方面契合相通,并起到了有益的补充作用。因此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受到了众多西方人士的称颂。其二,政治体制方面,表现为对以儒家学说作为思想基础的政治体制的颂扬。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的和谐。更重要的是,以父权为基础的专制政体保障了社会的长治久安。其三,对民主政治的促进作用。儒家反对世袭制度,提倡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同时儒家思想的“民贵君轻”把“民”置于学说中心。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主应有君主的样子,实行德政、以德服人。这一主张与资产阶级追求平等和权力的民主政治学说相兼容。

作为欧洲研究中国名气最大的学者莱布尼茨认为中国具有很高的道德水平。“中国具有(在某些方面令人钦佩的)公共道德,并与哲学理论尤其自然神学相贯通”[3](P.72)“在实用哲学方面,也就是说,在道德戒律方面,在适用于现实生活和凡人的政治方面,他们肯定超过我们,尽管承认这一点令人脸红”[4](P.69-70)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鳩也曾赞颂中国人的道德水平:“中国人生活在一种最完善、最实用的道德之下,在世界的这部分地区,任何人都不具有这种道德”。[5](P.496)对儒家思想谈论和赞颂最多的当属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伏尔泰以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大力推崇和美化被称之为“欧洲的孔子”。他宣称,“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6](P.369)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6](P.369)伏尔泰根据中国元剧《赵氏孤儿》改编成的《中国孤儿》中,征服者成吉思汗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被征服者所折服,最终放下了屠刀。这个结局正是孔子道德情操的最好诠释。

以儒家学说为思想基础的中国政治体制得到众多启蒙思想家的推崇。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世界上管理最好的国家。他渴望稳定、和谐的理想社会,期盼仁慈开明的君主,并以中国的长治久安来论证中国体制的优良。在伏尔泰眼中,中国的政治体制最合乎理性,是因为它建立在父权社会的基础上。”儿女孝敬父母是国家的基础。在中国,父权从来没有削弱……一省一县的文官被称为父母官,而帝王则是一国的君父。这种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把这个幅员广阔的国家组成一个大家庭“。[7](P.216)在启蒙运动大潮中产生的”重农学派“理论也得益于中国的儒家思想。学派创始人魁奈主张农业为一国之本。中国的历代帝王都重视农业,而这一传统正源于孔子的儒家学说。在他的《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一书中,魁奈赞扬了中国的专制制度。他认为中国的专制制度是”合法“的专制主义,符合自然法、是自然秩序的体现。在魁奈眼中,中国的谏议制度和监察机构可以有效地限制皇帝的权利,因而是值得效仿的专制主义。

三、儒家学说对西方的民主政治也有促进作用。

”学而优则仕“的中国科举制度和用人制度得到了颂扬。这一人才选拔制度强调依靠品德、学识和才干而不是凭借出身和门第选拔人才,与西方尊重个人价值、提倡民众的权力和平等的精神是相通和一致的。魁奈也曾提及中国的教育制度和用人制度。”在中国没有世袭贵族,一个人的功绩与才能是他可能获取显贵地位的唯一标准……儿子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求学上,以此作为获取功名的唯一途径“。[8](P.44)对中国用人制度的颂扬揭示了当时的欧洲社会对封建贵族世袭制度的不满和抗议,反映了个人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和愿望。同时儒家的”民贵君轻“”民为邦本“思想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重要来源。启蒙运动和随后的法国大革命都体现了反对专制特权、争取民众权利和自由的精神。

尽管启蒙思想家并未去过中国,但他们通过传教士的著作和译作了解了儒家思想,并对这种异域思想大为赞赏。对儒家思想的接受和赞美反映了接受者基于自己的背景和需求所做的理解、加工和有选择性的接受。首先,对儒家思想的接受和赞美反映了启蒙思想家对稳定、和谐、开明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他们认为儒家提倡的道德思想不仅与古希腊思想和基督教在许多方面契合相通,而且有助于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安定。以道德为基础的”礼“规范了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的伦理秩序,规范了每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处事准则,由此避免了冲突和纷争。儒家倡导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治理国家,从而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其次,儒家思想反映了当时西方的人文理想和时代精神。17、18世纪孔子及其学说在欧洲风靡一时。在许多启蒙思想家眼中,孔子不仅教导人们如何做人,也教导人们如何治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成为许多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世袭专政的重要思想武器。启蒙思想家惊喜地在儒家思想中发现了与自己的想法相契合的学说与理念。儒家反对世袭制度的思想与启蒙时期反对封建专政和宗教神权,争取权利和自由的诉求和主张不谋而合。儒家思想的传入客观上适应了西方社会反对特权政治、倡导民众的自由和权力,呼唤资产阶级民主和理性的需要,并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和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和源泉。1945年,美国汉学家顾立雅出版了《孔子与中国之道》一书,对中国儒学在17—18世纪给予西方的影响做出了如下阐述。”在欧洲,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民主理想的发展中,孔子哲学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法国思想,它又间接地影响了美国民主的发展。“[9](P.5)结束语。

启蒙时期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思想和西方文化属于两种不同的思想和文化体系,但它们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共通之处。二者都是对人类的生命价值和世界的终极意义进行思考和探索的领域。双方都互有可借鉴之处。儒家思想的许多理念能救治西方文化的弊端,解决西方文化的危机。因此它在西方的传播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具有现当代意义。

注释:

①本文所有关于孔子的引述都出自张燕婴译注的《论语》。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②有关”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参阅了徐明龙著的《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

参考文献:

[1]圣经新约[M].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1996.

[2]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秦家懿编译。德国哲学家论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93.

[4]劳端纳。莱布尼茨”中国近事“序、评、译[M].火奴鲁鲁,1957.

[5]戴格拉夫编。孟德斯鳩的随想与随笔[M].巴黎,1991.

[6]伏尔泰。哲学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7]伏尔泰。风俗论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2000.

传统儒家思想范文篇9

[论文摘要]本文从我国法律文化学界历来存有的法律与儒礼之争出发,深入剖析了这两个概念在我国历史上的演进及相互影响,进而提出作者对这一问题的立场。

瞿同祖先生在其《中国法律之儒家化》一文中指出: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自汉代开端,而至魏晋南北朝已大体完成。梁治平先生则主张汉代以后儒法合流,但仍是礼支配法,即所谓“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笔者暂且将梁先生的主张定名为“儒礼法律化”。不管是“法律儒家化”还是“儒礼法律化”,均表现出中国传统法制深受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的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并巩固其政权,在法律制度上融合了儒家思想、法家思想的精华而塑造出一个独特的中国法律体制。在此,笔者并不想着力论证我国古代法律所蕴涵的儒家和法家思想,本文所要探讨的是隐藏在我国古代法制建构背后的儒家和法家的斗争史。

一、“儒礼法律化”解构

“法律”一词是舶来品,管子云:“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这里的“法律”虽然连用,仍不过是单字的集合。“法律”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合成词在汉语中出现,要追溯到十九世纪末的日本。“法律”与“法”、“律”其实很不相同,“法律”植根于西方国家的传统,早在古希腊时期,法律就被视为权利的保障。与权利义务相联系的“法律”,这在我国古代是看不到的,我国古代“法”、“律”以惩罚为唯一功能,陆贾语:“夫法令者所以诛恶。”是以为证。

那么,什么又是中国传统“法”的起源呢?礼,是也。

“礼”,最初指一种祭祀仪式。“礼”自产生后,其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人们长期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风俗习惯成为礼制的渊源,礼制在氏族社会后期及夏商西周时期已经具有了习惯法的性质,夏商西周之后,在保留习惯法性质的同时,礼制的许多内容转化为成文法中的条款。春秋战国将礼制成文法化后,儒家即开始着手阐述成文法化后的礼制礼义,并编撰成《礼记》,由此“礼”就成为儒家的主要思想。

自汉以来,儒法合流,“礼入于法”,“儒礼法律化”这一概念即说,虽“合流”,主次尚分明,“德主刑辅”、“明刑弼教”,仍强调礼对于法的支配,法对于礼的服从,故而有了“父子得相隐匿”、“列服制图于律首”、按照血缘亲疏定罪这样的例子。

笔者并不否认中国传统法律所蕴涵的儒学礼治思想,但“儒礼法律化”则一味地突出“礼”,而将“礼”作为中国传统法制的核心,法律只是礼的表现形式,这种观点恐怕有失偏颇了。

二、“法律儒家化”的导入

上文说到,自汉以来儒法合流,汉儒董仲舒以《春秋》大义为断讼依据,讲“原心定罪”,法律可以直探人心,礼“禁于将然之前”,法则是“禁于已然之后”。又有人云:此时的“法”不过是罚则,“礼”(伦理纲常)因为附了罚则就变成了法律。这样说来,“法律儒家化”不又混同于“儒礼法律化”了?

其实不然。笔者眼中的“法律儒家化”是动态的,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斗争史,是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碰撞的结果。

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主要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时期,天子失位,诸侯丧国,大夫专权,陪臣执国命,礼崩乐坏,“重人”思潮兴起,儒家主张为国以礼,为政在人,为政以德,为法以直,这正符合春秋社会变革的需要,因而春秋时期成了儒家思想的大舞台。到了战国,儒家这种以礼教民的治国方略须时久远难见成效,而法家以法治国,富民强国的方略功效立见,法家思想便逐渐取代儒学而成为战国群雄的首选,并进而为秦始皇所沿用。称汉代为儒法相争的时代毫不为过。汉高祖刘邦取天下后,作律九章,仍以法为重要的维持统治及社会秩序的工具,虽贾谊等上疏进言崇儒,仍未得采纳。后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儒学又重回正宗地位。魏晋以来至于唐,儒家思想始落实于法律,即礼法合流,法律儒家化。

法律儒家化的过程中不断穿插着儒家与法家、人治与法治、礼治与法治、礼与刑的较量。作为君王的两种统治工具,礼与法、礼与刑、儒与法相结合才能全面满足其统治需要,是而历史上儒与法的不断碰撞的结果就是儒法合一。此即是笔者眼中的法律儒家化。

参考文献

传统儒家思想范文篇10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儒家美学;思想;价值

我国当代环境艺术设计想在世界上占有更高的地位,如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就必须要有我国的艺术设计特色,而我国特色的核心之一就是儒家美学思想。儒家美学思想对艺术设计产生的影响,体现在人们对造物的价值观念形成,使得造物成为中国伦理哲学的物化表现。诞生于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始终与我国社会共存共兴。时至今日,没有被时代淘汰,主要是其吸优吐劣的自我升级能力。深刻了解儒家美学思想对中国现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更全面的挖掘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精华及其哲学根源,让儒家美学思想更好的为当代代环境艺术设计服务。

一、设计理论价值

1、“仁”是基础

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仁”,实质是追求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现代社会,“仁”是在思想上积极催人向善的因素。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儒家思想中的“仁”和“爱人”就是以人为本的有力支撑。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首先是在功能性、艺术性上要以人为基础,要服务于人。反之,设计师也无从谈起合理的设计理念。

2、“礼”是标准

儒家美学思想中的“礼”是维系封建社会秩序、共生和谐的道德规范与保障。“礼”的最终实质就是规矩、秩序和遵循的代名词。在我国古代艺术设计的发展中,“礼”以固有的数字、颜色、纹理、式样、陈设等形式展示在各个角落,维护着封建社会等级、秩序和宗法。“礼”作为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位置。设计理念由过去服务于封建法统的角度,而演变为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设计中的材质、数理、装饰样式等元素,达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作用。

3、“天人合一”是设计理念

中国最为古老的哲学命题之一就是“天人合一”,它不是哪一个固有思想流派的专利,但却是每一个思想流派不可回避理念。孔子提出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来论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最为完善,最为科学、最为合理、最具智慧的中国哲学思想。追求环保理念是环境艺术设计必然遵循的理念,而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理念正是讨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存在着对人本身和看待自然两个方面的要求。

二、设计实践价值

无论是中国古典风格、还是当代的新中式风格,都是利用中国元素中的图腾、花纹、色彩、陈设等外观装饰形式来营造环境艺术设计的外观表现。

1、“和”为贵

“和”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和”为贵是儒家美学思想最重要的核心理论之一,是中国最早形成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体现了儒家美学思想的平衡观念和内敛性格。儒家思想看待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内容实质关系的基本观点是世间万物和谐共生。这一理念一直伴随民族发展至今,一直全方位影响着社会。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应呈现出折中、平衡、内敛的主体趋势,这一趋势也应成为未来环境艺术设计的主流。

2、“天地人相参”

“天地人相参”集中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相处的观念,体现了人类中心论的同时,倡导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尊重和应对态度。儒家美学思想中人化自然的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长期存在,不仅在过去有其辉煌的历史,也会在未来散发出吸引人的光彩。当代环境艺术设计是建立在人生存活动的自然环境当中,应利用自然的同时顺应自然规律,这以理念不论在当代还是未来,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内圣外王”

儒家思想中的一个基本命题就是“内圣外王”,这是儒家思想中提倡强大自身,影响外界的方式,是对“修齐治平”思想的延伸和设想。然而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主要是指,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三、设计教育价值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源伟人,更是一个影响世界的教育祖师。所以儒家美学思想在中国从古至今的各个时期,对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儒家思想在当代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影响尤为重要。

1、克制“急功近利”

对环境艺术设计从业人员思想教育,应该符合儒家思想提出的“厚积薄发”的循序渐进理念,环境艺术设计的学习和实践和其他科学一样,不能速成与复制,需要脚踏实地,稳步前进。

2、消除“见利忘义”

儒家思想至高的道德、礼教、政权要求就是两个字:“忠”和“义”。在商品社会中,环境艺术设计是通过创造科学、艺术、合理的环境,来获得劳动报酬。这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在专业技术上应具备相应的高度,同时在职业操守上更要保持高要求。

3、塑造“职业精神”

儒家美学思想创造出中国的儒雅高尚“士”阶层、日本的忠勇忍义“武士”阶层、韩国的“贤人”阶层。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人员教育中,儒家思想强调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在思想上要有独立的人格、踏实的作风、诚信的态度和团队的合作精神。

四、结论

儒家美学思想是我国历史、民族心理的重要投影和重要潜流。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对未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设计理念、设计风格、对外影响和传播以及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等体现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作者:颜文明 单位: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志刚和谐社会与构建现代礼仪之邦[C].见:朱贻庭主编.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林出版社,2005.

[2]姜林祥薛君度儒学与社会现代化[C].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汤常鸣儒家文化对我国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三个价值[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4]梁思成建筑文萃[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5]李海清中国建筑现代转型[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