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思考

时间:2022-10-28 04:43:00

构建和谐社会思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把中央的要求部署与本地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实际,就如何建设和谐社会作探讨。

一、基本县情

**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州东南部,距省会昆明340公里,距州府蒙自67公里,与部级开放口岸河口紧紧相连,是通往东南亚、南亚各国的重要门户,也是历史上南方“古丝绸之路”的途经地。全县国土面积1906平方公里,辖6乡1镇,76个村民委员会,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694个自然村,895个村民小组。县内居住着苗、汉、彝、壮、瑶等17种民族。2006年全县总人口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9.6%,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62%,是一个典型的集“民族、边疆、山区、贫穷”于一体的云南省唯一的苗族自治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二、主要做法

构建和谐社会,对于**这样一个贫困县来说,“三农”问题,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农村的和谐稳定,是全县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为此,**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深化对县情的认识、进一步统一思想,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一)抓认识,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思想保障

干部群众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其思想如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为此,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干部群众中统一对构建和谐社会与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的认识,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改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只有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扫清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加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稳定的目的也是为了发展,只有发展好了社会才会和谐,建设和谐社会与加快发展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只有通过发展,才有可能缓解和逐步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另一方面,解决好发展中的难题,注意协调发展,才能使发展更加顺利、更加可持续、更加符合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经济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民主和完善法制,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也是为了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当今时代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为改革发展稳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确定了目标,提出了任务,为改革发展稳定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使改革发展稳定沿着一条更加健康、和谐的道路向前发展。**县委、县政府坚持科学发展,经过深化对县情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十一五发展思路:紧紧抓住昆河高速公路、泛亚铁路东线建设的机遇,依托昆明、河内国内外市场,实施“绿色经济强县、民族文化兴县、生态旅游富县”发展战略,努力建成生物药业加工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避暑度假休闲体验胜地,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抓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社会基础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和谐社会建设也就无从谈起。为促进社会稳定,**开展了建设“平安**”活动。一是化解各种矛盾。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主动下访,专门组建下访工作组,对企业改制、土地征用、城市拆迁等工作中存在的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全面排查和集中调处,使上访人数明显下降。二是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预警机制、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社会治安的防控机制等,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止重大案件的发生。三是拓宽民主渠道。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在出台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和改革措施时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做到“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的事大家办”。通过抓稳定,努力营造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安定的社会治安环境、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抓改革,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动力

建设和谐社会与继续深化改革并不是矛盾的,前者是目标,后者是手段。只有继续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当前的难点问题,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前提条件。也只有建设和谐社会,才能为继续深化改革提供稳定的环境,才能保证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顺利进行。为促进社会更加稳定,**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巩固提高“两基”、“普实”成果。2006年,实现在籍小学生免费上学,享受“二免一补”的中小学生达19746人,免除金额310.56万元,课程改革成效明显,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稳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出台了《**县林业要素市场建设实施方案》、《**县林业产权流转暂行办法》、《**县木材采伐运输加工经营管理暂行办法》等林业配套政策。完成了预定的林改确权外业工作,共确权93.8万亩,占应确权面的87.8%,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林业产业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以医防分离为重点的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实效,医疗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卫生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禁毒人民战争和防治艾滋病工作取得初步成效。顺利启动户籍制度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入,推行了“乡财乡用县监管”制度。积极支持金融机构改革。实施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和取缔港田车在县城营运行动,全县城乡环境卫生状况和交通秩序得到了明显改观,城镇面貌得到有效提升,居民生活环境大大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得到增强。

(四)抓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发展保障和谐,和谐促进发展。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注重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总抓手,突出重点,强力推进,有效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2006年来,通过开展“项目突破”活动,引进一批带动作用强、产业关联度高的优质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县通过立足本地特色和现有产业基础,坚持实施优势发展战略,紧紧围绕烤烟、生物制药、林产、水电、旅游几个产业,因地制宜,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积极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产业,大力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培育了一大批主导产业,有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产业支撑。2006年,完成烤烟种植6000亩,上缴烟叶13999.79担,实现烟业收入775.34万元,实现财政收入170.58万元。畜牧业产值达13200万元,经济收入为7560万元。以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大力打造百万亩绿色产业。培育大黄藤种苗60万株,推广种植大黄藤387亩、红豆杉1000亩、石斛80亩、八角4200亩、肉桂5854.7亩、竹子5000亩,桤木57202.6亩、杉木5000亩、膏桐2000亩。引进林产品深加工企业6家。建成水电站25座,总装机容量达138870千瓦,年发电量6.3亿千瓦时以上。完成了以中国云南九大连湖休闲度假区为主的生态旅游总规、详规、方案设计、专家咨询和评审工作,并在首届华人运动会上作了新闻,在宁波旅游洽谈会上进行推介。同时,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寻求集团公司开发模式经营,与中信公司签订了旅游资源开发《合作意向书》,中信公司预计投入4-5亿元人民币开发**大围山、滇越铁路人字桥以及九大连湖为主线的旅游资源,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把以上产业培植成为支柱产业,经过细化分解,形成了10个大项71个小项目,实行了县级领导挂钩联系重点项目制度,组成了5个县级督查组,对项目推进情况进行季度跟踪督查问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大幅度增加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2005年以来,全县共建设新农村示范点94个,涉及农户4856户、20808人,分别占全县农户总数和人口总数的16.7%和13.9%,总投资2170.1万元,其中县级自筹890.1万元,占41%。针对当前农村主要劳力外出务工,村寨脏乱差形象突出、“三清”任务繁重等现状,**县以开展“先教”活动为契机,在全县认真开展了城乡卫生整治活动,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反对封建迷信、移风易俗的风气进一步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进一步树立,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农民的精神面貌得到进一步改观。如今,全县已完工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面貌焕然一新,村容村貌不断改善,农村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农民安居乐业。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县签约各类经济合作项目21个,协议引资37512万元,到位资金21942万元;加快了民营经济发展,全县非公经济组织发展到3034户,注册资金13535万元,从业人员6374人,上缴税金942万元;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的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通过抓发展,使广大群众得到较多实惠,减少了利益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

三、取得的初步成效

近几年来,**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十分注重通过宏观引导与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来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社会的各种要素和关系逐步融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逐步提高。

(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不断增强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围绕加快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加快农业产业化、城镇化、林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6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12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12%;完成财政总收入565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32元,农民人均吃粮364公斤;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920万元,同比增长10%;完成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58000万元和26940万元。通过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全县初步形成了“畜牧、烤烟、水电、林果、中药材”五大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以红河阳光、和源、国安等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带动力逐步增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水利、交通、小城镇及中心村建设投入大、成效明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文化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二)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全社会创造力逐步增强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促进经济发展,转变政府职能的大事来抓,采取了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一些束缚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得到了化解。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拿出了强有力的领导和超常规的措施抓软环境建设,健全完善了软环境管理运作机制,外来投资额明显增加。在优化创业环境的同时,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突出做好人才工作,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一是创新了人才培育机制。按照人才培育目标与经济发展相统一,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基本思路,加快整合各类人才资源,努力提高人才培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工作中做到了“三个结合”:即人才培育与阵地建设、与盘活资源、与继续教育相结合。二是创新了人才引进机制。坚持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改善人才引进环境,搭建人才引进平台,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先后引进企业人才、教师、医生368名。三是创新了人才激励机制。做到了政治上关心、经济上关心、生活上关心,较好地营造了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四是创新人才服务机制。进一步优化人才培育、成长和引进的政策环境,消除一切不利于人才成长、人才流动和人才使用的体制性障碍,强化了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和通道建设。

(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公平与正义切实得到维护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加强弱势群体救助入手,全力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逐步缩小社会各阶层间的差距,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积极落实中央、省州扶持就业和再就业优惠措施,不断开辟新的就业岗位,认真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生活保障制度,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巩固和完善合作医疗制度,加大社保费征缴力度,扩大职工医疗、失业、养老保险覆盖面。2006年,全县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67人,新增城镇就业219人,通过各种渠道有组织地输出劳务人员10000多人。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认真兑现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失业保险金及失业人员医疗补助金,提高了离退休人员的生活待遇。坚持实施“民心工程”,解决了农村12741人和4352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建成农村沼气池1700口。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健康。扎实开展了防灾减灾工作。对农村特困群体,除给予一定政府救助外,还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开展捐赠。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共向特困户捐助各种物资折款90多万元。

(四)各类矛盾不断化解,社会呈现有序安定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来抓,积极为人民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化解矛盾纠纷,维护了社会稳定。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上,本着“可顺不可激、可解不可结、可散不可聚”的工作原则,坚持做到责任机制、工作举措、法律保障三个到位,使县制药厂职工上访等一批群体性事件得到较好解决,使一批国企的改制、事业单位改革、公路城市建设拆迁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全县社会政治保持了稳定。在信访工作上,通过强化领导,完善机制,健全制度,加强督办和专项治理,近几年,全县信访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基本实现了“群众情况反映在当地,问题解决在当地,人员稳定在当地”的局面。2006年,全县无刑事命案发生。“平安**”建设向纵深推进,“无毒县”成果进一步巩固。县信访局共受理群众信访问题仅180件次,比2004年下降31%。在具体工作中,主要抓住了二个重点:一是注重动态分析,深化矛盾排查,通过定期对信访问题分析,排查出矛盾集中点,重点对待,积极下访,及时排查;二是强化责任,落实“五制”。先后落实了首问责任制、回告督查制、重大信息报告制、包保责任制、责任追究制,促进信访问题处理制度化、规范化。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虽然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体制等深层次因素使然,一些制约社会和谐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亟待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共同研究解决。

(一)公民收入差距较大

由于农村人口比重居高不下,农村资源人均占有量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城乡二元格局仍未打破,城乡居民贫富差距的问题在我县突出存在。有钱人有宽大的住房和高档的汽车,银行有几万、几十万、上百万的存款,但真正为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捐款的很少,而农民群众、低收入家庭、低保家庭等每天都要算计着过日子,生病无力就医问题严峻。2006年,我县城镇职工年人均年收入为3977元,比农民人均纯收入1332元高出2645元,城镇职工年人均工资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倍。全县农村仍有6.69万人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处于温饱线。而且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一差距尚有继续扩大之势。

(二)不稳定因素较多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关键阶段,基层维稳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矛盾和问题相对集中。除敌对势力、邪恶势力、黑恶势力和违法犯罪分子的威胁外,在新旧体制交替转换的关键时期,利益的调整、观念的碰撞、政策的偏差,都可能引发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纠纷。这些矛盾和纠纷产生的根源、表现的形式、影响的程度等千差万别,而往往又相互交织、聚集合流,增加了其复杂性和处理难度。二是矛盾冲突的行为手段趋向偏激。现在大部分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普遍提高,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但部分群众只注重用政策法律来争取自己的利益,却不注重用政策法律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一些群众向政府反映情况,要求政府解决问题,不通过正常程序和渠道,不采取合法手段,而是采取偏激的方式,动不动就集体上访、请愿甚至闹事。三是群体性事件往往被一些不法势力所操纵。尽管我们当前面对的矛盾和问题较多,但本质上多属人民内部矛盾,处理起来应该说并不复杂。但一些落后势力、不法势力往往利用群众的偏激情绪,制造矛盾、激化矛盾,把一般问题复杂化、经济问题政治化、个人问题社会化,想借此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四是维稳工作的基层基础比较薄弱。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对集体的依赖程度大大减弱,农村基层组织对农民的组织管理能力也大大减弱,加之土地、山林纠纷不断增多且解决难度大。抢劫、盗窃时有发生,特别是入室盗窃、偷牛盗马和摩托车等问题已成为当前群众较为痛恨的社会公害。在城镇,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制深入推进,大量下岗失业人员由企业进入社区,而当前大部分社区组织还没有能力担负起对这部分人员的管理责任。同时,由于部分农村、城镇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干部维稳责任和能力不强,对矛盾隐患和事件苗头不敏感、不重视、不处置,常常导致矛盾和问题久拖不决、越闹越大,越级上访、群体上访明显增多。

(三)不公平现象明显

突出表现在收入分配不公和城乡公民权利差别过大两个方面。在收入分配上,存在着地区与地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大城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福利待遇高于中小城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垄断行业,如电力、烟草、电信等部门人员工资福利待遇明显高于其它部门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同一地区垂直部门人员工资福利待遇高于非垂直部门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如国税、地税、银行等部门人员工资福利待遇高于非垂直部门人员工资福利待遇。此外,单位内部还存在着分配不公的问题。机关事业单位高级人才和有突出贡献人员不能得到应有的报酬,其价值得不到较好认同和体现。突出表现在:城乡公民受教育、就业及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相差过远。农民工外出谋生存在着种种歧视,包括市场准入歧视、价格歧视、财富歧视、就业歧视、学历歧视等。农民工正当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如农民工在城市就业需要办理计生证等名目繁多的证件,工资拖欠现象依然存在,工伤、医疗等保险不到位,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需要额外交一笔不小的借读费等。

(四)发展相对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相对发展较缓慢,存在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三次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增收困难,贫困面依然很大;经济外向程度低,加快发展缺乏重大项目支撑;财源结构单一,财政增收后劲不足,全县债务过大,收支矛盾突出的问题。加之群众素质普遍不高,部分人不能自觉地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和公共卫生,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和脸难看、事难办现象。同时,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太慢,投入严重不足。特别在农村更为突出,农民看病难、看书报难、看电影难、看电视难,参与文化体育活动难等现象依然存在,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贫乏。目前**尚有20%的村收看不到电视节目,25%的村没有通电话。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严重滞后,设备落后,技术力量不足,服务水平差。

五、下一步工作措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工作的着力点必须放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上,进一步把经济搞上去;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和县委确定的发展目标任务,作为国家重点扶贫县,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

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相互协调。**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县内特有的天然气候是农业发展的基石,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集约化、产业化农业之路,夯实农业基础。县内特有的林业资源是林业发展的基础,我们要进一步对林产品进行深加工,改粗放型经营为集约型经营,变原料出口为产品直销,做好“林字文”。县内特有的水利资源是水电发展的基础,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水电发展的投入,坚持“以林养水,以水发电,以电兴工,以工富民”的发展思路,唱好“水电戏”。依托县内特有的旅游资源,进一步优化自然和人文环境,全力打造以九大连湖为主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激活旅游经济,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我们要尊重客观的社会与自然发展规律,做好人与自然、经济与资源的协调,确保生态平衡,坚持优化经济、美化环境,全力打造精品**、魅力**、和谐**。

(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大三个文明和谐发展力度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物质财富相对宽裕的基础之上,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抓住经济发展,做好发展这篇大文章。而要更好更快地发展,就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大三个文明和谐发展的力度。一是以农业生产为重点,抓紧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特色产业,如:大围山秀峰茶、妃子笑等特色农产品,切实抓好新农村建设;二是以生产性投入为重点,狠抓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三是以落实确定项目为重点,狠抓招商筹资工作;四是以深化林改为重点,扎实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五是以激活壮大工业为重点,切实抓好熊胆、大黄藤、红豆杉、铁皮石斛和肉桂等生物药业和以大理石为主的石材矿产资源开发,积极发展新型特色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增长;六是以和谐社会为重点,认真抓好安全生产、环境治理,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规范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加快民族文化和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快速发展。切实坚持各有中心、各有重点,以经济建设促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以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保经济建设,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相互发展。

(三)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切实解决群众困难和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各项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特别要认真扎实做好关系民生的各项工作。要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加就业岗位,进一步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努力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要巩固“两个确保”成果,逐步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把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各种困难,一定要真诚关心,努力加以解决。要始终把抓好安全生产、防止发生重特大事故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以煤矿生产、道路交通安全为重点,坚决落实责任追究制,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四)抢抓机遇,加快改革,全面促进社会和谐

今后,**要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机遇,积极向上级各部门、各单位争取优惠政策、扶持资金,为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在抢抓机遇的同时,我们要着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塑造政府良好形象,提高政府公信力。深化企业改革,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建设。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巩固税费改革成果,推进以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建立林业要素市场,加快林业产权流转,促进林业资源经营向资产经营转变。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为主的医疗体制改革。完善城市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城市供水、公交营运、垃圾处理等公用行业的经营权,逐步市场化运作,盘活用好公共资源。逐步推进城市经营性事业单位企业化、公益性事业单位社会化,促进城市经营市场化进程。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和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培育新型文化市场主体。要在和谐中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时,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一要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二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三要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要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坚持依法办事和严格按政策办事,认真解决好农村征地、城市改造拆迁、企业改制等工作中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把工作重点放在积极预防上,建立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认真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切实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四要坚持社会公平,积极扶持弱势群体,关心基层民众,进一步完善各类社会保障机制,努力消除贫富悬殊、消除两极分化,积极推进城镇建设进程,大力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妥善处理各类社会矛盾,确保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五要健全法制,有效发挥司法机关惩治犯罪、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要严厉惩治腐败,树立廉洁政党形象。要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驾护航。六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实,使城乡良性互动、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