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节约全力构建保障思考

时间:2022-10-16 06:07:00

耕地节约全力构建保障思考

自今年4月份市委、市政府部署开展“深入解放思想、推进科学发展”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市国土资源局紧密结合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学习讨论、深入剖析思想根源及危害,全力破解保障经济发展的用地难题,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绝不因为用地计划紧张而影响经济的发展,更不能因为工作不到位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一、明确思路,牢固确立保障科学发展新目标

当前,全市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各方面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从近几年的实践看,全市每年新增建设用地3万亩以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个数量还要增大,因此,国土资源部门不仅要确保3-5年的用地,而且必须考虑10年、甚至20年的用地需求;不仅要积极向上争取指标,而且必须挖掘潜力,盘活存量土地作为解决难题的主要途径;不仅要提供一定的增量建设用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而且要加大土地开发复垦力度,实现耕地动态平衡,为增加建设用地提供支撑。为此,该局明确提出每年保证供地不低于3万亩的目标,在坚持集约节约用地的前提下,保证全市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用地,保证中长期发展的重大项目用地不受影响。

二、围绕发展,积极实施优化服务新举措

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求为第一信号,以保障科学发展为第一责任,以党委政府和人民满意为第一目标。一是实行简政放权。该局规定:凡能在分局办结的就不再到市局层层审批;凡能在职能处室办结的就不再报局领导审批;凡能在一个处室办结的就不再由两个以上处室共同办理。实行简政放权、责任下移、权责对等、过错追究。二是严格实行接办分离。由过去以审批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确立窗口围绕服务对象转、处室围绕窗口转、领导围绕处室转的新的服务模式,增加窗口对后方办事效率的督查职能,有效避免不廉洁行为的发生。三是大力推进审批提速。对涉及到的20个审批服务事项,要求确保总体上提速30%以上,有些事项达到50%以上,其中成套住房分割发证、土地抵押登记,从20个工作日缩短为1个工作日。四是开展特色服务。对重特大项目和市委、市政府领导交办的审批、服务事项开辟绿色通道,特事特办,实行贴身服务、超前服务、预约服务和全天候服务。五是严格责任追究。进一步完善了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并联审批制、AB岗工作制。进一步加大责任追究的力度,凡是服务不力、造成后果的,将实行“伤筋动骨”的处罚,如超期办件的,至少扣一个月津补贴,情节严重的待岗学习直至降免职。

三、立足当前,全力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

一是合理使用省下达指标。今年省下达**市农用地计划指标6300亩,该局按照“两保一适当”的原则,即保大市区、保市经济开发区,适当安排各县(市)经营性用地,使有限的指标得到最科学合理的利用;二是大力争取城乡挂钩周转指标。计划在去年2230亩的基础上增加两倍,总量达到6700亩;三是积极争取点供项目指标。对总投资8亿元人民币和1亿美元的重大项目,主动与省对接,争取点供项目指标;四是尽早争取独立选址项目指标。将主动与交通、水利、建设等部门对接,将一些成型工程延伸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以外的项目,确保符合国家和省安排计划指标的要求,全力争取省以上独立选址项目指标。五是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今年盘活整合利用存量建设用地2万亩左右。同时,积极引导鼓励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通过工业用地招拍挂等措施,提高投资强度,提高国土部门的保障能力;六是全力争取奖励指标。积极创建土地执法模范县和搞好南北共建开发区建设,为争取奖励和挂钩指标创造条件。通过努力,重点保障省级开发区和重点镇的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用地。

四、着眼长远,全力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

按照跨越式、超常规、追赶型发展的要求,该局打破常规,超前谋划,主动作为,全力在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上求突破。一是科学合理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形成科学发展的引导机制。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为大市区、县城、省级开发区、重点中心镇发展留足空间。二是深入细致做好第二次土地调查,形成地籍支撑机制。在耕地总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确保全市规划建设用地预留地和可利用建设用地,为全市今后20年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空间。三是强势推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形成内部挖潜机制。通过收回、调整使用、复垦整合等措施,加大对批而未用、用而不足以及历史上形成的闲置土地的盘活力度。四是积极稳妥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形成集体建设用地的利用机制。探索流转的方法和途径,加快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运作的步伐,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五是大力实施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形成占补平衡机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确保每年争取异地调剂指标补偿资金不少于3亿元,变资源优势为资金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六是规范有序开展土地储备工作,形成土地调控机制。充分发挥土地储备“蓄水池”的作用,扩大土地储备范围,增加土地储备类型,优化土地储备结构,利用土地储备平台,调控土地供应量,为城市建设发展聚集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