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生产加工整治方案

时间:2022-09-07 05:01:00

食品生产加工整治方案

为切实做好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国务院令第503号)、《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和国家质检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工作的意见》(国质检食监〔*〕284号),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专项整治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监管、规范、引导、便民”为要求,按照“三个一批”分类整治原则,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集中整治,依法取缔一批无证、无照和质量卫生条件不达标的食品小作坊;临时准产一批地处偏远、传统工艺、群众需要、生产条件符合基本质量安全卫生条件要求的食品小作坊;扶持提升一批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具有传统特色优势的食品小作坊。确保到今年年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00%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小作坊100%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彻底解决县城以上城市、乡镇政府所在地和城乡结合部以内婴幼儿配方乳粉等16类食品无证照生产加工的问题。

二、整治重点

本次整治的对象是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以下简称小作坊),即具有固定的生产场所,固定从业人员较少,生产条件简单,从事传统低风险食品生产加工活动、没有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加工单位或个人。整治的重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点食品。国家确定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小麦粉、大米、酱油、醋、灭菌乳、巴氏杀菌乳、碳酸饮料、矿泉水、纯净水、方便面、饼干、冷冻饮品、白酒、葡萄酒和啤酒等16类食品;全省统一重点整治的“两豆”(豆制品、豆芽)、饮用水、白酒、食用油和方便食品等5类食品;黄酒、茶叶、炒货、糕点等*地方特色食品;各地在监督抽查中合格率相对偏低和群众投诉较多的食品。

(二)重点区域。农村和城乡结合部;食品生产比较集中的区域;无证无照经营问题较为突出的区域;食品质量违法事件发生较为频繁的区域。

(三)重点单位。近两年来,市级以上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累计两次以上不合格或曾出现过质量安全指标严重不合格的单位或个人;曾经有过违法行为被查处或被曝光的单位或个人;消费者投诉较多的单位或个人;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食品加工黑窝点。

(四)重点问题。主要查处不符合或不再符合法定条件、要求,继续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违法行为,以及生产、使用不符合保障人身健康安全标准的产品,特别是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滥用添加剂生产加工食品等违法行为。具体整治中,应重点关注以下问题:1.是否具有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2.是否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3.生产条件是否符合基本要求,是否在明显位置悬挂《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4.是否有产品标准,是否按标准组织生产;5.是否使用非食品原料、滥用食品添加剂;6.是否生产加工假冒伪劣食品。

三、工作措施

(一)明确标准,全面检查。

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各地应对小作坊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于城乡结合部以内的小作坊,在检查的同时,应通知其立即整改存在问题,告知其必须在一定的期限内,按有关规定补齐证照,并按国家实施食品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改进生产条件,申领食品生产许可证,进入无证查处期仍未能取得许可证的,应当关停。对城乡结合部以外边远地区按传统工艺生产加工的小作坊,应鼓励其积极创造条件申领食品生产许可证,暂不能达到国家食品市场准入生产许可要求的,根据当地群众的实际生活需求,在其作出质量承诺保证的前提下,允许其在一定销售范围内临时生产加工一段时间,但其生产加工条件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小作坊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设立条件,办理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

2.小作坊周围不应有烟尘、灰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及其他扩散性污染源。生产场所应有必要的防蝇、防鼠、防虫和清洁设施。盛装产品和原材料的包装物或容器应符合卫生要求。

3.小作坊必须具备基本的生产设备、工艺装备(各种工具)和相关辅助设备。所用的设备、工具材质必须符合要求,并定期清洗、消毒。

4.小作坊必须具备与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相适应的生产加工场所,车间生产工艺布局应当合理,各工序之间尽量避免交叉污染,生活区、生产加工区、营业区、原辅材料与成品库房应当有效分隔。

5.小作坊应当按照有效的产品标准组织生产,产品质量安全指标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6.小作坊所用的原材料、食品添加剂、食品加工助剂应当为合格产品。使用的原辅材料属于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必须选购获证企业的产品。生产用水必须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要求。

7.小作坊应当具有与食品生产加工相适应的熟练技术工人,从业人员必须持有效健康证上岗。

8.小作坊应制订并实施产品质量控制、产品质量检验工作措施和相关的工作制度,建立原辅材料购进与使用、产品生产与销售台账。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加工助剂的小作坊要建立购进与使用的单独台账,使原辅材料和产品质量能够做到溯源管理,严禁在食品中超量或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

(二)分类整治,扶优治劣。

整治工作坚持“打扶结合,分类监管,确保安全”的原则,在广泛宣传、全面检查、限期整改的基础上,根据“三个一批”的总体要求,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小作坊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针对不同的情况分别进行处理:

1.重拳出击,关停并转,坚决取缔一批。对于城乡结合部内未能在国家规定期限内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坚决予以关停。对于无证无照小作坊,证照不全小作坊,或虽有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但生产条件极差,经过限期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小作坊,各有关职能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有关规定,依据各自职责坚决予以查处取缔。

2.因地制宜,方便群众,临时准产一批。对城乡结合部以外边远地区、按传统工艺生产加工、因当地群众日常生活确有需要保留、符合食品生产加工基本条件要求的单位,实施有期限的小作坊临时准产。首先,由县级质监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制定生产加工小作坊临时准产产品目录,报县级政府同意、市级质监部门复核、省级质监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布。在确定目录后,县级质监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制订与产品目录相配套的基本生产加工条件规范和核查标准。其次,由乡镇政府在目录范围内,提出本乡镇需要临时保留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名单,经县级质监部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后审定,并组织核查组,按照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临时准产基本条件、相应产品基本生产加工条件规范和核查标准组织现场核查。第三,现场核查附合要求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名单,在报请当地县级政府批准后,由县级质监部门会同当地乡镇政府进行公告和定期公示,并发给由县级政府统一制式的临时准产证书,限定销售范围、注明有效期限,允许其在一定的时段、一定的销售半径内生产经营,并实施动态监管。临时准产证书有效期为一年,销售半径限定在本县(市、区)范围内。临时准产到期前一个月内,县级质监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及时组织复审。

3.扶优扶强,做大做强,重点扶持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基础、生产条件相对较好、产品质量相对稳定、有一定发展条件的小作坊,是满足群众日常生活需求的重要补充,只要其生产条件及工艺经过帮扶能够达到市场准入条件要求,且业主积极性较高,就可以采取加强监控、督促完善生产条件等过渡措施,帮助其合理布局生产工艺,不断完善和提高持续满足食品质量安全的生产条件,尽早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

(三)健全制度,长效监管。

1.实行小作坊社会公开承诺制度。承诺的主要内容包括不使用非食品用原料、不使用回收食品做原料、不滥用食品添加剂,产品不进入商场、超市销售,不超出承诺区域销售等。承诺应明示公开,接受政府和群众监督。

2.实行小作坊日常巡查制度。当地乡镇政府、县级质监等部门应对辖区内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严格实施日常巡查。重点巡查是否持续满足基本质量安全卫生条件、食品原辅料使用情况、添加物质使用情况、生产销售记录情况、自觉履行公开承诺情况等。

3.实行小作坊开业歇业申报制度。季节性生产、生产设备有较大改变及其它原因停产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重新开始生产或歇业时,必须向当地乡镇政府和当地质监等部门报告。

4.实行食品添加剂使用备案和原辅料溯源制度。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加工助剂必须到当地县(市、区)质监局备案。备案内容应该包括添加物质的种类、来源、使用情况等。使用的添加物质、原辅料应严格把关,生产记录应当完整,确保能够做到溯源管理。

5.实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县级以上质监等部门应对本地区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实施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产品检验的项目以确保食品质量安全为主。

6.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落实“三员四图”、“三进四定”、“两书一报告”制度,切实强化对小作坊的监管力度。

四、工作步骤

(一)全面启动阶段(*年9月15日到10月15日)。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制订小作坊整治工作方案和具体措施;积极宣传开展专项整治活动的重要意义,向社会公布相关食品生产许可、市场准入的审查细则和管理办法;组织普查建档和专项检查,督促小作坊办理相关证照;设立并公布举报电话,改进投诉举报处置工作,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专项整治活动。

(二)整治规范阶段(*年10月16日至12月15日)。

1.针对普查建档和专项检查中发现的各种问题,督促其在规定期限内及时整改。对于无营业执照、无卫生许可证的小作坊,责令其在2个月内完善条件,获取证照,逾期不能取证的,予以取缔。对有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而没有生产许可证的小作坊,城乡结合部以内的,质监部门应当严厉查处,并建议相关部门吊销证照、予以取缔;城乡结合部以外的,实行临时准产和公开承诺制度,但在*年12月底前仍不能达到食品生产加工基本条件要求的,应当予以取缔。

2.组织小作坊产品质量专项监督检查。对生产经营场所以及产品质量严重不合格的,坚决予以查处和曝光。

3.依法严厉打击无证无照生产经营、滥用食品添加剂及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等违法行为,坚决取缔黑窝点。

4.切实加强豆类制品小作坊的监督管理和专项整治,按照全省豆类制品专项整治会议要求和省质监局等六部门联合下发的文件要求,组织“二豆”专项整治。

5.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范和制度,加强日常监督,健全食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

(三)总结提高阶段(*年12月16日至12月30日)。

各地对本地区食品小作坊专项整治工作进行自查,并于12月20日前将自查结果报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市小作坊整治工作由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具体工作由办公室内设的食品及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产品整治组承担。各地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要对本地区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进一步增强对专项整治重要性的认识,统一领导本地区的专项整治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积极组织并支持有关执法监管部门开展工作,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和条件;同时,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专项整治工作协调机构,做到目标明确,组织落实,责任落实,措施落实。

(二)加大执法力度。坚持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相结合,将监管的重点和工作重心下移,加大对分散在城区、城乡结合部和集镇的各类食品小作坊的监管力度。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完善食品抽检与行政监督、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制度,对涉嫌犯罪的,有关行政执法部门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三)加强协调配合。实行政府总抓、部门负责、分段监管、联合整治的工作模式。其中,以初级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加工点划入农产品环节监管;食品生产加工点,包括厂店分开的食品生产加工点划入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管;前店后场现做现卖的食品加工点,以及厂店分开的食品销售门店划入食品流通环节监管;以餐饮为主的速食加工店划入餐饮消费环节监管。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配合,共同做好专项整治各项工作。要充分利用现有食品安全监管资源,提高行政执法的整体效能。凡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协办的案件,由受理单位负责,其它相关部门配合。积极推行联合执法和综合执法,确保专项整治工作有效开展。

(四)强化宣传教育。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内设的食品及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产品整治组,要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开展食品安全政策法规、安全常识以及本次专项整治活动的宣传教育,加强小作坊管理,及时抽查、检测、监督执法等信息,宣传专项整治成效。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保证消费者和社会舆论监督渠道的畅通,做好群众举报投诉的处理工作。各地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结合本地实际,确定宣传重点,大力宣传有关食品法律法规和专项整治举措。各级新闻单位要及时报道小作坊专项整治情况,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宣传名优企业和产品,有选择地曝光生产销售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