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育规划意见

时间:2022-02-14 09:16:00

文化体育规划意见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黄金时期。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六中全会,市委三届五次、八次、九次全委会和县委十二届十二次全委会精神,在2015年,把建设成为地区先进文化的区域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文化强县、东地区的文化高地。根据《市“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县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巩固完善公共文化阵地。

新建县文化中心,形成县文化聚集地:内容包括国家标准一级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心书城、国家一级公共图书馆。配备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车。新建县体育中心:内容包括县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体育宾馆。

充实完善镇街综合文化站内部设备,到2015年,街道综合文化站升级为街道文化中心,每个镇街建影剧院,至少建有一个特色文化广场,有条件的镇街要建成文化公园。

(二)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每个村(社区)有文化室和农家书屋,村(社区)文化室可以与农家书屋合二为一,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有室外活动场地。开通新华书店营业网点功能。每个村(居)民小组设1个文化中心户和图书借阅点。

(三)丰富充实文化阵地的内容。

保障各级文化单位的日常运行费、内容更新费、设备维护费和活动经费,确保基层文化阵地健康有序运行。村(社区)文化室配齐一套“唱读讲传”影像资料、红色经典影视剧光碟、《读点经典》小册子、模范典型人物宣传画、文化宣传橱窗、室外音响设备、一尊模范典型人物塑像。农村文化中心户配备一个阅报栏、一副乒乓球台、一个篮球架和一批书报刊。在村民小组、城镇小区每年建成100个城乡阅报栏。大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倡导全社会形成读书风尚,提高全民文化素质。逐年为农家书屋更新一定数量的出版物,逐步提高农家书屋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供应比例,争取上级数字农家书屋试点。

(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坚持保障基本文化权益与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有机结合,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1保障广大群众看电视、看电影、看书报、看演出和听广播、搞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开展面向基层群众、农村留守的老人儿童、进城农民工的文化关怀活动。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依托,每个村(社区)全年放映惠民电影12场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每学年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6场;每村每年观看1场以上文艺演出、1场以上展览,每个村(社区)每年自行组织1次以上群众文化和读书活动。抓好以直播卫星方式为主的有线电视未通达区域的较高水平的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

2全面推行公益性文化单位免费开放,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充分利用文化馆、图书馆、综合文化站和文化中心的硬件设施,抓好文化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公示制度。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将服务目标、内容、时间和程序,向社会公开并作出承诺。公益性文化场馆要因地制宜,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辅导服务,方便群众参与。

3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扶持政策的转变,采取政府补贴、财政扶持、项目委托等方式,鼓励文艺单位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扶持政策支持由“养人”向“养项目”转变,采取政府采购、财政补贴、项目委托等方式,鼓励文艺单位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建立对高雅艺术演出活动的票价补贴机制,鼓励影剧院等经营性文化场馆采取举办专场音乐会等方式推动高雅艺术的欣赏和普及。

4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要开展市民文化艺术普及和再教育活动,增加艺术表演节目、展览展品、影视节目、图书电子音像制品等服务产品的供给。

5坚持政府主导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有机结合,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允许社会力量通过委托、合作共建等方式,建设、管理和使用公共文化设施。鼓励新华书店依托农家书屋、各类便民店以及个体工商户,建立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发行网点或代销点,不断壮大农村出版物发行主渠道,培育农村出版物消费市场。

6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有机结合,全面深化送戏、送电影、送书刊、送故事、送展览到基层的“五送”活动,大力培育群众性文艺团队,鼓励群众创作和表演。

7深化校园公共文化服务,开展“三推”(推荐优秀歌曲、图书、影视作品)、“四进”(音乐、美术、戏剧、电影进校园)、“二净化”(净化荧屏声屏、网络文化)三大文化工程,充实学生精神文化生活。

(五)广泛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

以创建文化强县、文化先进单位为载体,丰富全民基层文化。紧紧围绕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重要节庆、重大事件开展主题文化活动。倡导户外文化生活,举办周末演出、周末展览、周末电影等周末文化活动。支持美术、书法、摄影等学会协会开展各类文化活动,鼓励在校学生、文艺工作者和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开展文化志愿服务。

(六)加大文物保护与利用力度。

培养文物保护人才、建立文物保护队伍,加强对全县九处省级和八处县级重点文物的保护,加大对路孔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市级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文化挖掘与保护。努力呈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溶合与提升。在做好重点文物保护的同时进一步发挥文物合理利用价值。积极申报部级文物保护重点单位。积极努力建设综合性历史博物馆,展示西部特有的历史文化。做大做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省、县级文物的“教育、科研、经济”三大功能。打造东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和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七)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完成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源的整理、编辑、出版工作,进一步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13以前,完成对各级项目的传承人的保护机制,落实各项经费,加强监督,确保传承任务的完成。

建立传习基地,包括学校、企业及作坊等。修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包括展示区,专题展示厅,动态展示区,传习所,表演区等,充分发挥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使用率,合理规划,为各种文化协会提供一定的工作场所和办公设备,解决艺术家、美术家、作家等创作的后顾之忧。设置部级项目研究所。

创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市级两处)包括夏布,折扇。2012年出版发行部级项目夏布、折扇宣传资料片。2012年出版发行部级项目夏布、折扇宣传图书。

(八)抢救保护古籍文献。

坚持“抢救第一、修复为主、整理发掘”的方针,以图书馆为主体,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妥善保护、合理利用古籍文献。积极开展珍贵古籍申报、评定工作。加大申报和评选重点古籍保护单位的力度。加大古籍普查力度,编制《中华古籍总目•卷•分卷》。

二、加强体育建设打造体育之城

(一)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坚持重点突出、群众喜爱、特色鲜明的原则,广泛开展以“登(山)、游(泳)、跑(步)、跳(绳、操、舞)、球类(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柔力球、网球、门球)、缠丝拳、太极拳(棍、剑、扇)”等六类运动为重点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力争到2012年底,人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达1.1平方米,实现群众锻炼有场地、活动有器材、体质有改善的目标。

1品果登山节。充分发挥清升、、、公园等健身登山步道的作用,积极组织、广泛发动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居民参与登山运动,使登山运动成为市民新时尚,逐步推广越野、山地自行车等户外运动。积极参加中国体育全国新年群众登高健身活动(会场)暨百万市民登山大联动,并举办元旦、五一等登山活动。

2清流水中游。充分利用濑溪河水域距离长、水面宽、水质优的优势,积极组织开展水上运动。规划建设县全民健身中心室内恒温游泳池,普及游泳知识,举办游泳培训班和游泳比赛,充分调动广大市民参与游泳运动的积极性,让游泳运动成为一种时尚健身运动。此外,每两年举办一次东龙舟赛邀请赛,每年举办一次全县性的游泳比赛,并结合市政府主办的铁人三项积分赛,每年举行一次县铁人三项选拔赛。

3长廊健步跑。充分发挥县城至路孔古镇沿河十里生态长廊健身功能,广泛开展长跑、健步走等多种形式的运动,使跑步成为群众日常健身习惯,树立“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的健康理念。在每年“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十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期间举办至少一次长跑活动或比赛;积极引导城区、农村中老年人积极参加健步走活动,让健步走成为他们健身的主要运动项目之一;同时要抓好学校学生冬春季长跑运动。

4健身绳操舞。充分利用各类广场、健身俱乐部和学校体育场地,广泛开展跳绳、健身操、广场健身舞等健身活动,在全社会营造浓郁的健身氛围。特别是以中小学生为重点,大力推动跳绳活动的广泛开展,并将跳绳纳入学生体育科教学、大课间操、课外活动和体育达标考试内容。积极组织各单位、社区、村社、家庭开展跳绳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全县性跳绳比赛。积极指导、组织市民参加健身操、广场健身舞等活动。

5海棠球类赛。广泛开展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柔力球、网球、门球等七大球类运动,使球类运动成为全民健身活动的主要运动项目之一。积极举办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门球、柔力球、网球比赛,将县开展基础好的球类比赛打造为品牌赛事,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举办市级、部级乃至国际级篮球、乒乓球和羽毛球等邀请赛,为球类运动的广泛开展起到示范作用。以中老年人为重点,开展健身球、柔力球、门球等比赛活动。

6缠丝太极展。充分发挥各体育运动协会的作用,积极组织、动员老中青各年龄段人群积极参与缠丝拳、太极拳(棍、剑、扇)健身活动,使缠丝拳、太极拳(棍、剑、扇)成为各年龄段都适合的健身运动。并定期举办缠丝拳、太极拳(棍、剑、扇)展示活动和比赛。并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广缠丝拳(棍),使缠丝拳(棍)成为走向全市及全国都知晓的拳种,着力打造特色体育项目,使成为名副其实的武术之乡。

(二)加快提升竞技体育水平。

力争通过2—3年努力,实现我县竞技体育成绩有所突破,竞技体育整体水平有新提升。

1打造重点运动项目和训练基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打造柔道、摔跤、武术、跆拳道、散打、举重、田径、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十项竞技体育项目。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出台《—2015年县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认定暂行办法》,到2015年命名8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并在经费、器材、场地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实施“金牌战略”,力争输送2—4名运动员代表市或国家参加部级、世界级比赛,争取在部级比赛中获得金牌,国际级比赛获得奖牌的优异成绩。

2大力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加强与市相关运动项目管理中心、高等体育院校和其他区县的人才交流合作。聘请优秀教练员到我县执教并按人才引进政策落实相应待遇,选送优秀运动员到市优秀运动队或部级优秀运动队训练,提升体育竞技和教练水平。

3深化“体教结合”。加大后备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对选送运动员在市运会、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得奖牌的单位实行分类奖励。放宽体育后备人才和优秀运动员入学、转学条件,制定特殊政策让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进入重点学校。鼓励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体育运动项目基地和人才培养。

三、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

(一)大力扶持原创和精品生产。

深入挖掘海棠文化、辛亥革命文化、移民客家文化、子庄文化、解放文化、“四宝”等文化的精髓,引导文艺工作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加强原创性作品的创作生产,努力使成为主旋律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重要基地。建设好文化阵地,争取“十二五”期间创办文学艺术类杂志、报纸。把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县路孔镇打造成著名写生基地和创作基地,扩大文化影响力。优化组合文艺生产要素,精心推出影视剧《填》,小说《棠城的晚春》等文艺作品,创作生产富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更好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鼓励区县及业余文艺工作者创作积极性。“十二五”期间,力争推出在全国有影响的影视剧1—2部、大型文学作品1—2部。

(二)精心打造特色文化活动项目。

继续做好舞蹈、金钱板、广场故事会、声乐、器乐、美术、书法、摄影等特色项目,并在全县和市级乃至全国推广,重点推出“何氏三圆琴”特色项目,在县内中小学推行“何氏三圆琴”兴趣活动班,把打造成闻名全国的“小提琴之乡”。

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一)调整文化产业结构。

加快调整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和所有制结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1.旅游文化方面:打造集故里文化街区、古城、路孔古镇等集生态旅游、景观长廊、历史文化于一体的海棠之“版清明上河图”,树立城市品位的文化地标。充分利用移民客家文化,把盘龙镇打造成移民客家文化传承之镇。

2.文化创意方面:在县工业园区内辟建文化创意产业园,折扇、陶器、夏布分别在保持原有核心传统技艺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创意和提升,将有潜质的企业迁入园区内。把培育成为东地区文化创意产业新基地。做大做强畜牧产品交易市场,通过年猪节、畜牧科技论坛等大型文化活动大力宣传猪品牌和猪文化,扩大猪在全市乃至全国的知名度,使之成为覆盖和的交易市场。建设“四宝”地方特色艺术研究所,重点研究地方艺术创意。

3广播影视方面: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打造广播、电视品牌栏目,扩大广播电视吸引力和影响力;遵循国家广电产业发展政策,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步伐,增强广电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社会和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积极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强互联网视听节目管理。

4出版发行方面:发展民营印刷包装企业,壮大印刷包装业;加大版权保护力度,保护原创作品,保护权利人的权益,保护文化创新精神。

5动漫游戏方面:积极引进动漫游戏企业,开发动漫游戏产品,启动我县动漫游戏业。

(二)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从整体上引导构建“一核、三片”的文化产业总体布局框架。“一核”即以、街道为中心,以“四宝”(夏布、折扇、陶器、猪)为龙头的文化核心区作为文化行业的承载主体;“三片”即以仁义、吴家、、盘龙为一片,带动夏布文化产业发展,以广顺、为一片,带动陶器文化产业发展,以路孔、峰高、双河、清升、清江为一片,带动猪文化为主的旅游业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深度合作,积极争取内江、泸州、构建三角文化产业带,推动成为东地区文化产业高地。

(三)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

积极申办市级文化产业园,将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园相结合,支撑园区和基地建设,扩大对“四宝”的宣传力度,发挥园区示范效应和拉动作用。

五、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一)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

重点培育广电、演艺等骨干文化团体。未来几年扶持200——300家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做大文化企业基数。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催生非公有文化企业蓬勃发展。鼓励新型文化消费,积极开拓大众性文化消费,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引导和扩大文化消费。

(二)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强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增强发展活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逐步建立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督、配套措施完善的人事管理体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建立绩效考评体系,改革内部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的分配制度。

(三)改革文化宏观管理体制。

利用规划、投入、准入、监管等手段,加强对文化发展的方向、总量、结构和质量的宏观调控,提高文化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按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装备配备基础标准,加强执法机构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职能作用,强化市场监管,加大“扫黄打非”力度,维护文化市场秩序和国家文化安全。

六、扩大文化开放交流贸易

(一)拓展文化交流渠道。

充分利用区县合作、友好城市、商业演出等三个平台,举办文化节、艺术节、各类论坛和各种展览等活动,推动文化走向全国。大力培育对外文化交流中介机构和文化经纪人,培育固定的演出基地和产品输出基地。加快文化“请进来”步伐,鼓励优秀艺术团体、个人等来渝演出。

(二)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

建立对外文化交流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名录,培育一批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重点培育金钱板等特色文化项目,深度包装夏布、折扇、陶器等等文化遗产项目。增强文化活动的影响力。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着力培养文化领军人物。

实施“杰出文化人才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扶持计划”,努力培养德艺双馨的本土文化领军人物。充分摸清家底,培养壮大有影响力的有特色的文化文艺人才资源,有针对性的进行政策和资金扶持,到2015年,力争形成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部级3人,市级18人,县级40人。文化领军人物4人。

把民间文化人才开发纳入人才培养工程,在人才政策和人才服务方面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充分发挥本县民间文化人才在丰富基层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对文艺社团、民间乐队、民间民俗传承人物的管理和指导,组织县内各文艺社团、民间乐队参与“唱读讲传”等健康文化活动。培养30名以上民间文化名人。

归总文学艺术各界名人,推选评出“近代文化十大名人”和“现代文化十大名人”,向乃至全国进行重点宣传,提高文化影响力。

(二)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理顺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充实我县宣传文化部门工作力量,按照六中全会《中共中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中指出的“配好配齐乡镇、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配齐基层队伍。支持农村“土才子”、民间艺人担当“文化义工”,鼓励老干部、老军人、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参与基层宣传文化工作。抓好业务培训辅导工作,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组织文化馆业务干部到街镇、学校、企事业单位培训辅导文学、声乐、戏曲、舞蹈、美术、书法、摄影等文化艺术骨干,充分调动文艺骨干的积极性,丰富活跃当地群众文化生活。

(三)建立完善人才培训和激励机制。

探索建立文化领军人物和高端人才特殊津贴制度。落实引进高端人才优惠政策。对在文学艺术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文化工作者给予表彰奖励,推动人才表彰的制度化、规范化。每年开展十佳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县优秀宣传文化干部评选表彰。

八、保障措施

(一)增加政府投入。

县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建立文化专项资金和基金,保障重大公共文化工程、重要公共文化活动、各级公共文化设施运行、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所需的资金。足额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从城市建设维护费中足额提取每平方米4元的社区文化建设费。按照常住人口每人每年3至5元标准,编列公共文化服务运行和活动经费。推行公共文化活动项目公开招标和政府采购,确保文化资金投入的合理使用。

(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

继续贯彻落实国家现行关于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文化企业技术创新,扶持转制文化企业发展,支持文化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对文化建设经费审计工作。文化建设用地纳入土地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优先安排,公共文化设施用地按划拨方式供地。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创新贷款融资模式、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可在国家允许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范围内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完善文化市场准入政策,保障非公有制企业在土地使用、技术创新、财税政策、融资服务、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三)推进科学化管理。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切实加强对社科理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创作、文化市场、网络传播等思想文化阵地的管理,抵御意识形态的渗透,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按照职责明确、方便群众、规范运行、富有实效的要求,把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理好、使用好,避免闲置浪费。借鉴市内外的先进管理方式、经济社会领域好的管理办法,推动管理步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高效化的轨道。

(四)实施科学考核。

制定《县文化强县考核指标体系》和完善《县文化建设重点项目任务考核办法》、《县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标准》,健全推动“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目标考核测评体系,并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目标考核,按年度进行分类考核、综合计分和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