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局土地利用总体计划

时间:2022-04-01 05:45:00

国土局土地利用总体计划

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央于“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提高土地利用率,占有耕地与开发、复垦挂钩的原则,以保护耕地为重点,严格控制占有耕地,统筹安排各业用地,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修订和实施工作”的要求,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洛阳市人民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洛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5—2010年)》进行了修编,以便从宏观上控制、组织和监督市域内土地开发、利用、保护和政治,促进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和管理,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本规划基期年为1996年,规划年为2010年,近期目标为2000年,并展望到2030年。

第一章区域概况

(一)基本情况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北依邙山,南望洛水,西有秦岭潼关之险,东有虎牢黑石之固。位于东经111°08′至112°59′,北纬33°39′至35°05′之间。东距郑州148公里,西距西安324公里,北隔黄河与济源市相邻,南连平顶山与于南阳。

洛阳市为省直辖市,下辖一市八县六区。即:偃师市、孟津县、新安县、宜阳县、伊川县、嵩县、栾川县、汝阳县、洛宁县以及吉利区、郊区和市区内的涧西、西工、老城、瀍河四区,市域总面积1.52万平方公里。

(二)自然条件

洛阳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季节转换明显。年平均气温14.7°C,年平均降水量607毫米。洛阳市地处豫西黄土丘陵区,为新生代形成的凹陷盆地。主要河流除黄河干流外,还有洛河、伊和、涧河、瀍河、北汝河、老灌河和白河等,分属于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

(三)自然资源

洛阳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其中钼矿储量居国内首位,铝土矿、白钨、黄铁矿、水泥灰岩、硅石、水晶、耐火粘土、白云炎等储量居全省前列,另外还拥有3个省级煤田。除自然资源外,洛阳市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据不完全统计,洛阳发现的古文化遗址有327处,现有古墓群500余座(群),大中小型石窟造像8处,碑刻、墓志2300余方、馆藏文物40多万件。洛阳出土文物数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一,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此外,以龙门石窟人文景观为主,与伊阙自然景观相结合的部级风景名胜区龙门几乎与洛阳齐名,每年都吸引着大批中外游客,而“甲天下”的洛阳牡丹及每年一度的洛阳牡丹花会更是名扬天下。

(四)社会经济状况

1996年全市总人口602.9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70.40万人,占总人口的78.02%,非农业人口132.50万人,占21.98%。城镇化水平为26.92%,高于全省17.11%平均水平。1996年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441个,集体企业1252个,其中乡办企业455个,其它类型的企业161个,形成了以重工业、建材、化工、机械电子、化学医药、轻纺、食品加工等门类的生产体系。199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89344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323492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2%,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1614153万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55.8%,第三产业国内总值955799万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33.0%。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493139.00公顷,粮食总产量1765590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54935公顷,其中棉花播种面积为6746.00公顷,棉花总产量3458吨;其它农作物播种面积19721.00公顷,其中蔬菜播种面积17569.00公顷,蔬菜总产量530923吨。

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97.20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托拉机1978台,小型拖拉机53800台,农用载重汽车7965辆。

1996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4338公里,国道有207、310、311,省道11条,县道78条,基本上达到了乡乡有公路,村村通汽车;境内铁路主干线二百多公里,车站29个,陇海与焦枝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随着陇海铁路的西延和“欧亚大陆桥”的贯通,洛阳市将成为全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之一;民用机场的建成通航,填补了洛阳市空中交通的空白,是本市形成了立体交叉、全方位的交通运输网络,为洛阳市联结香港和内陆城市开辟了新的通道。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情况

(一)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全市农用地1055320.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9.29%,其中耕地面积457666.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0.05%,主要分布在偃师、宜阳、洛宁和伊川;园地面积16315.3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7%,主要分布在偃师、孟津、栾川、嵩县、宜阳和洛宁六县;林地面积559930.65公顷,占土地面积的36.77%,集中分布在南部和西南部山区的栾川、嵩县和洛宁;牧草地面积仅14.48公顷,分布在郊区、偃师、新安和洛宁;水面面积21393.7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0%。建设用地130822.23公顷,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104332.9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85%;交通用地面积20304.1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3%;水利设施用地面积6185.1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41%。未利用地面积336840.3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3.12%。

(二)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据详查,1980年到1996年的16年间,全市耕地面积从489729.18公顷,减少到1996年的457666.45公顷,共减少32062.73公顷,平均每年减少2203.92公顷,而同期人口增加了116.6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7.29万人,人均耕地面积从1.51亩减少到1.13亩。今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乡的进一步建设,还要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人地矛盾将更加尖锐。

2、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生产效率低

由于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土地出产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1996年粮食平均单产仅3580公斤/公顷(合239公斤/亩);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83.28%;低产园占园地总面积的36.46%;低产林占林地总面积的25.67%;工矿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的土地利用效益更低。

3、山地丘陵地区生态脆弱,水土流失面积大

对荒山荒坡的过度开发,甚至毁林开荒,加剧了水土流失。据土地详查资料,全市15—25°的坡耕地有24492.67公顷,大于25°的坡耕地有3789.45公顷。境内伊河、瀍河、洛河北汝河和涧河流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水土流失现象,特别是伊河和洛河做为黄河下游最大的支流,关系到黄河的治理问题。据统计,全市水土流失面积1044400.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8.58%,已治理面积43500.00公顷,仅占应治理面积的4.17%。

4、乱占、滥用、浪费土地现象时有发生

(1)随着城镇人口增多,城镇规模增大,城区迅速向外扩展,四周大片耕地被占用。

(2)农村居民住宅用地急剧扩大,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尽合理,个别地方不经批准,擅自划定宅基地,部分村民视自留地、责任田为己有,私自盖房建屋,造成居民点膨胀发展。

(3)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未批先占、少批多占现象时有发生,个别工矿企业停止而土地闲置,造成土地浪费。

(三)土地利用潜力

1、农用地潜力

(1)全市现有中低产田378070.53公顷,规划期按每公顷增产粮食1500公斤,共可增产56710.58万公斤。

(2)全市现有低产林144127.00公顷,每公顷增加蓄积量按7.50m3计,共可增加到7613.60万公顷。

(3)低产园6140.00公顷,规划期每公顷产量按提高到1.24万公斤计,果品产量可以增加到7613.60万公斤。

(4)低产水面4333.00公顷,其中池塘水面167.00公顷,水库水面4167.00公顷,规划期池塘、水库水面每公顷产量按分别达到562.50公斤、389.85公斤计,共可增产171.84公斤。

2、建设用地潜力

1996年末全市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总规模为104332.94公顷,规划期内通过对城镇布局重新调整、提高容积率,农村居民点迁并、向集镇转移,工业用地置换,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1)城镇用地潜力

1996年末洛阳市城镇用地总规模为17377.60公顷,城镇住镇人口162.33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107.1平方米。规划期内如按人均100.00平方米计,可盘活存量土地1151.97公顷。

(2)村镇用地潜力

1996年末洛阳市村镇用地总规模为72387.87公顷,村镇人口440.57万人,人均村镇建设用地164.3平方米,大于国家规定的人均150平方米的最高标准。规划期内如按人均120平方米计,可盘活存量土地19517.25公顷。

(3)独立工矿用地潜力

1996年末洛阳市独立工矿用地为11756.74公顷,其中砖瓦窑用地2269.20公顷,工矿废弃地484.70公顷。规划期内通过对砖瓦窑和工矿废弃地的复垦和重新利用,可盘活存量土地1843.03公顷。

3、未利用地开发利用潜力

未利用地面积336840.38公顷,其中适宜开发为林地的16800.00公顷,园地的34900.00公顷,耕地的6400.00公顷,牧草地的244157公顷,养殖水面2060公顷。

第三章土地利用目标和基本方针

(一)基本方针

1、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2、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用地转用许可制度,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坚决制止一切破坏耕地及其生产能力的行为。

3、实行占用耕地与整理复垦、开发相挂钩原则,实现占补平衡,落实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4、采用定性、定量、定位、定序和定主相结合的方法,合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重点保证能源、化工、石油、建材、交通、水利等重点工程用地,优先安排国家、省级重点项目用地。

5、合理安排城乡结合部各业用地,严格控制城市外延扩张,推动城镇用地内部挖潜,鼓励农村居民点缩并和农村城镇化,以节约用地,退宅还田。

6、搞好山地丘陵的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二)土地利用目标

洛阳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是:贯彻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思想,落实上级下达的三项指令性指标;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合理调整土地结构与布局,优先安排农业用地,因地制宜发展园地、林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近期规划任务

(1)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切实保护耕地,到2000年耕地面积稳定在452763.50公顷以上。

(2)2000年园地面积增加到18830.80公顷。

(3)2000年林地面积增加到603379.54公顷,其中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33786公顷,森林覆盖率由目前的36.77%提高到39.62%。

(4)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到200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32547.55公顷,新增建设用地10222.62公顷,其中占用耕地控制在5891.87公顷以内。城市用地增加1609.22公顷,占用耕地1056.69公顷;

建制镇用地增加2254.27公顷,占用耕地737.16公顷;村镇用地增加427.22公顷,占用耕地285.80公顷;独立工矿用地增加558.79公顷,占用耕地391.92公顷;交通用地增加767.83公顷,占用耕地541.12公顷;水利用地增加4605.51公顷,占用耕地2879.18公顷。

(5)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力度。到2000年补充耕地总量达到4159.50公顷,其中土地整理复垦补充耕地2390.00公顷,土地开发补充耕地1768.60公顷。

(6)生态环境有所改善,退耕还林还水5855.93公顷,防治水土流失面积2000平方公里。

2、远期规划目标

(1)到2010年耕地面积控制在441733.33公顷以上。

(2)2010年园林面积增加到23539.41公顷。

(3)2010年林地增加到689979.33公顷,有林地所占比重达8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5.30%。

(4)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到201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37151.68公顷,新增建设用地23995.50公顷,其中占用耕地控制在13889.33公顷以内。城市用地增加4982.26公顷,占用耕地3256.27公顷;建制镇用地增加6967.69公顷,占用耕地2542.03公顷;村镇用地增加1082.39公顷,占用耕地714.13公顷;独立工矿用地增加3275.32公顷,占用耕地2739.62公顷;交通用地增加1677.1公顷,占用耕地1041.89公顷;水利用地增加6010.74公顷,占用耕地3595.39公顷。

(5)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加大复垦力度,适度开发后备资源。规划期内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补充耕地12466.67公顷。

(6)退耕还林还水17733.33公顷,防治水土流失面积5000平方公里,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3、2030年远景展望

随着近远期规划目标的完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全面进步,土地利用与管理将步入科学化、法制化轨道,土地利用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2011—2030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步降低。到2030年,人口接近高峰期,全市人口总量控制在846.95万人以内,城镇化水平达到50%。进一步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力度,耕地总量达到占补平衡。耕地总量力争达到43.80万公顷,人均0.77亩。大部分中低产田得到改造,耕地质量逐步提高。

开发宜园荒地,园地面积将达到3.0万公顷,形成各种名优特果品生产基地。果树品种大部分被更新,中低产园全部被改良,除能满足本市需要外,还能外调或出口,形成中国中西部重要的果品生产基地。

完成宜林地造林任务,基本消灭荒山,森林覆盖率将较大提高,生态环境将有很大改善。2010年以后,五大防护林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国家森林公园和各类自然保护区得到进一步充实,洛阳市将成为山青水秀的中西部旅游胜地。

城市用地在2010年后增幅减小,洛阳市将成为用地合理、用地效率高的现代化城市。随着社会的发展,洛阳市城市化水平2010年后将有较快的增长,但中心城市用地将保持稳定,而出现若干中小城市、卫星城市,用地需求有所增长,但不会对洛阳市土地资源造成大的威胁。

农村居民点用地在2010年后将大幅度缩小,土地整理任务加大。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将进入城市,农村人口在下世纪中叶将下降到40%以下,有60%的农村居民点通过土地整理转化为其他农用地或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可弥补因城镇发展形成的用地缺口。

随着工业园区的建成,工业都向园区集中,使工业用地更加集约,用地需求大大减少。

2010年后,随着现代化交通体系的初步形成,交通用地的需求将大大减少,2010年后的交通建设主要是乡村道路的改建和归并。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

1、农用地

1996年全市农用地面积1055320.67公顷,到2000年调整为1101092.83公顷,净增45772.16公顷;到2010年调整为1182895.03公顷,净增127574.36公顷。

(1)耕地

1996年耕地面积为457666.45公顷,规划期内调整如下:

到2000年,耕地调整为452763.50公顷,比现状净减少4902.95公顷。1997—2000年补充耕地4159.55公顷,其中整理复垦补充耕地2390.90公顷,开发补充耕地1768.60公顷;减少耕地9062.45公顷,其中城镇村及工矿建设占用2568.89公顷,交通建设占用541.12公顷,水利设施建设占用96.51公顷,退耕还林还水5855.93公顷。

到2010年,耕地调整为441733.13公顷,比现状净减少15933.32公顷。1997—2010年补充耕地12466.67公顷,其中整理复垦补充耕地7172.67公顷,,开发补充耕地5294.00公顷;减少耕地28400.00公顷,其中城镇村及工矿建设占用9252.05公顷,交通建设占地1041.89公顷,水利设施建设占用372.72公顷,退耕还林还水17733.33公顷。

规划期内耕地利用原则:占补挂钩;保持耕地面积的平衡与保持耕地质量的稳定和提高相统一;逐步提高耕地的利用率、产出率,

实施耕地利用的调整措施: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止水土流失和水土污染;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

(2)园地

1996年,园地面积为16315.36公顷。

到2000年,园地调整为18830.80公顷,比现状净增2515.44公顷。1997—2000年开发新增园地2889.91公顷;减少园地374.47公顷,其中城镇村及工矿建设占用101.06公顷,交通建设占用18.61公顷,水域淹没254.80公顷。

到2010年,园地调整为23539.41公顷,比现状净增7224.05公顷。1997—2010年开发新增园地7887.93公顷;减少园地663.88公顷,其中

城镇村及工矿建设占用333.23公顷,交通建设占用59.68公顷,水域淹没270.97公顷。

规划期内园地利用原则:稳定现有园地面积和布局,适度开发荒山荒滩调整园地内部结构,开发新品种,提高产量和质量,增加园地的经济效益。

实施园地利用的调控措施:适度开发荒山、荒滩,保证园地面积的稳步提加;园地的增加以后备资源的开发为主,禁止占用河谷川区的有志耕地。

(3)林地

1996年,林地面积为559930.65公顷。

到2000年,林地调整为603379.54公顷,比现状净增43444.89公顷,1997—2000年新增林地44264.01公顷,其中退耕还林3073.26公顷,开发41190.75公顷;减少林地815.12公顷,其中城镇村及工矿建设占用496.35公顷,交通建设占用71.31公顷,水利建设占用10.00公顷,水域淹没237.46公顷。

到2010年,林地调整为689979.03公顷,比现状净增130048.38公顷,1997—2010年新增林地131827.09公顷,其中退耕还林14510.66公顷,开发造林117316.43公顷;减少林地1778.71公顷,其中城镇村及工矿建设占用1202.71公顷,交通建设占用204.86公顷,水利建设占用及水域淹没371.14公顷。

规划期内林地利用原则:开发与保护相结合,防止水土流失,改造生态环境。

实施林地利用的调控措施:保护现有林地,禁止乱砍乱伐;积极营造“五大河流(黄、伊、洛、汝、涧)防护林体系”和“三大基地(毛白杨基地、日本落叶松油松基地、楸属楸叶桐基地)”建设,改善生态环境。

(4)牧草地

1996年,牧草地面积为14.48公顷。

到2000年牧草地调整为321.08公顷,1997--2000年,开发未利用土地为牧草地306.60公顷。

到2010年牧草地调整为890.48公顷,1997--2010年,开发未利用土地为牧草地876.00公顷。

规划期内牧草地利用原则:重视牧草地建设,改良草场,提高生产率。

实施牧草地利用的调控措施:保护现有有限的牧草地,利用未利用地开垦新的牧草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肉类食品需求的增加,要重视发展牧草和食草动物的饲养;改造牧草地质量,提高草质量,实现畜草平衡。

(5)水面

1996年水面用地2139373公顷。

到2000年水面调整为25797.47公顷,比现状净增4404.18公顷。1997—2000年修建小浪底水库新增水库水面4430.47公顷;减少水面26.29公顷,被各项建设占用。

到2010年水面调整为26752.98公顷,比现状净增5359.25公顷。1997—2010年修建小浪底水库新增水库水面5443.95公顷;减少水面84.70公顷,被各项建设占用。

规划期内水面利用原则:充分合理利用现有水面,做到保护水域和保护水资源相结合。

实施水面利用的调控措施:保证国家重点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用地;加大投入,该造中低产水面,提高水面的利用效率。

2、建设利用

1996年全市建设用地面积130822.23公顷,到2000年调整为132547.55公顷,净增1725.32公顷;到2010年调整为137151.68公顷,净增经329.45公顷。

(1)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1996年,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04332.94公顷。

到2000年,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调整为105293.30公顷,比现状净增906.36公顷。1997—2000年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新增4849.28公顷,其中中心城市用地新增1426.48公顷,县城用地新增1038.66公顷,建制镇用地新增1398.13公顷,村镇用地新增积极27.22公顷,独立工矿用地新增558.79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共减少3942.92公顷,其中交通建设占用35.54公顷,农村居民点向城镇转化1271.27公顷,水库淹没383.98公顷,整理复垦还耕2252.13公顷。

到2010年,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调整为109295.35公顷,比现状净增4962.41公顷。1997—2010年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新增16307.66公顷,其中中心城市用地新增4419.81公顷,县城用地新增2869.91公顷,建制镇用地新增4460.91公顷,村镇用地新增积极1082.39公顷,独立工矿用地新增3275.32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共减少11345.25公顷,其中交通建设占用106.58公顷,农村居民点向城镇转化4335.99公顷,水库淹没468.10公顷,整理复垦还耕6434.58公顷。

①中心城市用地

1996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8880.00公顷。

到2000年市区规模发展到10306.48公顷,1997—2000年市区建成区面积新增1426.48公顷,其中占用耕地935.36公顷。

到2010年市区规模发展到13299.81公顷。1997—2010年市区建成区面积新增4419.81公顷,其中占用耕地2890.60公顷。

②县城用地

1996年县城用地面积为5424.00公顷

到2000年县城用地规模发展到6462.66公顷,1997—2000年新增县城用地1038.66公顷,其中占用耕地490.74公顷。

到2010年县城用地规模发展到8293.91公顷,1997—2010年新增县城用地2869.91公顷,其中占用耕地1550.59公顷。

③建制镇用地

1996年建制镇用地为3073.60公顷

到2000年建制镇用地规模发展到4450.34公顷,1997—2000年新增建制镇用地1398.13公顷,其中占用耕地367.75公顷。

到2010年建制镇用地规模发展到7669.03公顷,1997—2010年新增建制镇用地4660.23公顷,其中占用耕地1357.11公顷。

④村镇用地

1996年村镇用地为72387.87公顷

到2000年村镇用地规模调整为69125.54公顷,比现状净减3262.33公顷。1997—2000年新增用地427.22公顷,其中占用耕地285.80公顷;村镇用地减少3689.55公顷,其中整理为耕地1199.70公顷。

到2010年村镇用地规模调整为63095.52公顷,比现状净减9290.35公顷。1997—2010年新增用地1082.39公顷,其中占用耕地714.13公顷;村镇用地减少10372.74公顷,其中整理为耕地3427.72公顷。

⑤独立工矿用地

1996年独立工矿用地为11756.74公顷

到2000年独立工矿用地规模调整为12083.55公顷,比现状净增326.81公顷。1997—2000年新增独立工矿用地558.79公顷,其中占用耕地489.24公顷;独立工矿用地减少231.98公顷,其中复垦为耕地191.14公顷。

到2010年独立工矿用地规模调整为14124.45公顷,比现状净增2302.54公顷。1997—2010年新增独立工矿用地3275.32公顷,其中占用耕地2739.62公顷;独立工矿用地减少972.78公顷,其中复垦为耕地546.03公顷。

规划期内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利用原则:以内部挖潜改造为主,外延扩大为辅,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严格控制城镇用地规模,合理安排重点建设项目用地。

实施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利用的调控措施:实行分阶段总量控制和分年度的计划控制;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增加容积率,缩并农村居民点;积极挖潜,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护环境,防止污染。

(2)交通用地

1996年交通用地面积为20304.19公顷

到2000年交通用地调整为20940.66公顷,比现状净增636.47公顷。1997—2000年新增交通用地767.83公顷,其中占用耕地541.12公顷,占用园地19.73公顷,占用林地71.31公顷,占用村庄用地35.54公顷,占用水面3.90公顷,占用未利用地96.23公顷;交通用地减少131.36公顷。

到2010年交通用地调整为21481.21公顷,比现状净增1177.02公顷。1997—2010年新增交通用地1677.10公顷,其中占用耕地1041.89公顷,占用园地56.68公顷,占用林地204.86公顷,占用村庄用地106.58公顷,占用水面6.33公顷,占用未利用地257.76公顷;减少500.08公顷,其中整理为耕地369.03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占用73.95公顷,水利建设占用及小浪底库区淹没57.10公顷。

规划期内交通用地利用原则:优先保障国家、省重点项目用地,合理安排一般交通项目用地。

实施交通用地利用的调控措施:优化设计选线,保证洛三等国家、省重点交通项目用地,农村和地方公路尽量少占耕地。

(2)水利设施用地

1996年水利设施用地为6185.10公顷

到2000年调整为6367.59公顷,比现状净增182.49公顷。

到2010年调整为6375.12公顷,比现状净增190.02公顷。

规划期内水利设施用地利用原则:保证重点工程用地,合理安排农田水利建设用地。

实施水利设施用地的调控措施:积极做好水利工程的用地安排,完善配套工程,特别保障城市供水和农田灌溉用水。

3、未利用土地

1996年未利用土地面积为336840.38公顷。

到2000年调整为289342.90公顷,比现状面积减少47497.48公顷,其中开发为耕地1768.60公顷,开发为园地2760.78公顷,开发为林地41389.26公顷,开发为牧草地306.60公顷,各项建设用地547.90公顷,水库淹没724.32公顷。

到2010年调整为202936.57公顷,比现状面积减少133903.81公顷,其中开发为耕地5294.00公顷,开发为园地7887.93公顷,开发为林地117316.43公顷,开发为牧草地876.00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发展占用1023.65公顷,交通发展占用257.76公顷,水利设施发展占用及水域淹没1248.04公顷。

规划期内未利用地利用原则:适度开发,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实施未利用地利用的调控措施:根据未利用土地的适宜性评价,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西部和西南部的大量荒山地植树种果,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指标

近期至2000年,规划期间补充耕地4159.50公顷,其中整理复垦补充耕地2390.90公顷,开发补充耕地1768.60公顷;规划期间减少耕地9062.45公顷,其中建设占用3206.52公顷,退耕还林还水5585.93公顷;规划期间净减耕地4902.95公顷。

远期至2010年,规划期间补充耕地12466.67公顷,其中整理复垦补充耕地7172.67公顷,土地开发补充耕地5294.00公顷;规划期间减少耕地28399.99公顷,其中建设占用10666.66公顷,退耕还林还水17733.33公顷;规划期间净减耕地15933.32公顷(详见附表二)。

第五章土地利用分区

土地利用分区采用地域分区与用途分区相结合。地域分区根据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土地利用方向的相对一致性,以相机极行政区域为基本单位进行划分,目的在于从宏观上指导和控制土地利用;土地用途分区则规定了各用地区土地的基本用途和管制规则。

(一)地域分区

1、东部陵谷川土地利用区(I)

(1)中心城市及城郊高效农业园亚区(I1)

本区位于洛阳市中部,地貌以川地为主,包括洛北、涧西、西工、廛河和郊区除龙门外的12个乡镇,土地总面积45289.49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97%,人口125.00万人,人均土地面积0.036公顷。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地减人增,且耕地质量下降,水土污染也较为严重;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农业结构不合理,适应不了日趋发展的市场需要。

体地利用的有利条件: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未农业反战提供了有利条件;交通便利,有利于对外交流;有较好的乡镇企业基础,有雄厚的科技力量。

土地利用的方向: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城市外延扩展;加大旧城区改造力度,挖潜建设用地内部潜力,合理规划新城区,提高土地利用度约度;建立以古城、李楼、安乐、关林等四个乡镇为主的高产、优质、高效粮食基地;建立以牡丹为主的花卉基地;建立以李楼、廛河、工农、古城为主的蔬菜基地。

(2)伊、洛、汝河耕地保护和土地整理亚区(I2)

该区位于洛阳市东部地区,地貌以丘陵、河谷、川地为主,包括偃师的城关镇、岳滩、南叶庄、佃庄、顾县、逐个、李村、庞村、翟贞、善化;孟津县的平乐;新安县的城关镇、铁门;伊川县的城关镇、平等、水寨、吕店、彭婆、白沙、白园;汝阳县的内埠、陶营、小店;宜阳县的城关镇乡、城关镇、丰李、赵堡、董王村、寻村;郊区的龙门等30个乡镇,土地总面积329020.6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1.61%,人口为205.40万人,人均土地面积0.16公顷。

土地利用存在问题:耕地少,粮食缺口大;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园林发展速度慢,土地利用不充分。

土地利用的有利条件:该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保水保肥能力较强,耕地比较肥沃,耕性良好,适于机械化生产;水资源较丰富,灌溉条件较好;交通便利.

该区土地利用的方向是:保护现有耕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用地;加大农田整理和村庄整理力度,增加耕地的有效利用面积,结合基本农田建设,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努力提高粮食产量;适度开发宜园荒地,发展果蔬生产。

2、石化工业及附属产业深加工区(II)

本区位于洛阳市的东北部,包括吉利区和孟津县的白鹤乡、会盟镇,土地总面积24420.06公顷,占全市总面积1.60%。人口15.88万人,人均土地面积0.16公顷。

体地利用存在的问题:耕地减少过快,人地矛盾加剧;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园林地面积所占比重太小,非农业用地面积过大,利用率低。

土地利用的有利条件:工业基础雄厚,现已初步形成以石化为主的工业基地;土地开发利用和农业垦殖历史悠久,土地肥沃;地处黄河沿岸,水资源丰富,能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要。

土地利用的方向:进一步加强石化基地建设,使吉利成为生产技术先进、产品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全国石化基地;开发黄河滩地,缓解耕地不足的矛盾,加快园林地发展速度。

3、黄河小浪底库区及风景旅游开发区(III)

该区位于洛阳市东北部,包括新安县的峡里乡、石井乡、西沃乡、仓头乡、北冶乡、石寺镇和孟津县的小浪底镇、黄鹿山乡、衡水镇,土地总面积60986.37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4.01%。人口22万人,人均土地0.28公顷。

土地使用存在的问题:耕地资源相对较少,水土流失严重。

土地利用的有利条件:土地后备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是一座具有防洪、减淤、灌溉、供水、发电等综合效益的特大型控制性工程,工程的建设,使本区有了广阔的水资源和新的旅游景点。

土地利用方向:配合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加快黄山绿化,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4、北中部丘陵林果开发与水土保持区(IV)

本区位于洛阳市北中部地区,地貌以丘陵为主,包括偃师市的佛光、府店、氓岭、大口、寇店、高龙、堠氏;孟津县的城关镇、送庄、朝阳、麻屯、常袋、王良;新安的磁涧、正村、五头、李村、城关、铁门、曹村;宜阳县的张坞、莲庄、小界、中河、石陵、盐珍、柳泉、汉城、高村、三乡;洛宁县的东宋、底张山低、赵村、陈关、河低、杨坡、王村;伊川县的葛寨、鸦岭、高山、明皋、江左、半坡、常川、洒后;嵩县的田湖、阎庄、大坪、城关、库区;汝阳县的三屯、蔡店、柏树、城关、上店、刘店等55个乡镇,土地总面积429080.8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28.17%。人口71.98万人,人均土地面积0.60公顷。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农业产出低而不稳;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坡耕地面积大,耕层较浅,养分含量低,田间交通不便,耕作半径大;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生产单一,林果业的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35%左右。

土地利用的有利条件:荒山荒坡面积大,气候暖和,光照充足,适宜林果生产。

土地利用的方向:保护现有耕地,搞好农田基本建设,防止水土流失,把控制水土流失作为提高抗灾能力的一项基本工作,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植树造林,封沟育林,实现农田林网化,形成以水土保护为主的防护林体系,同时加大坡改梯力度,控制地表径流,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尤其要对现有水利工程设施进行整修加固,完善水利设施管理制度,提高利用率;以种植业为基础,在保护耕地的同时,重视土壤陪肥,用养结合,提高土壤肥力,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林业,提高林果商品率。按照低山、丘陵低的特点,加快荒山荒坡荒沟绿化,选择优质品种,大力发展果园面积;合理布局土矿业用地,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尽量占用费耕地,防止和治理污染,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5、中南部低山综合开发与林地保护区(V)

该区位于洛阳市中南部,地貌以低山为主,包括宜阳县的穆册、上观、白杨、樊庄;洛宁县的马店、长水、涧口、罗岭、上戈、故县、下峪、关华;嵩县的何村、纸房、德亭、大章、旧县、饭坡、九店、黄庄;栾川县的白土、狮子庙、秋扒、潭头;汝阳县的竹园、十八盘、新村、付店、王坪等38个乡、土地总面积228190.8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498%,人口56.11万人,人均土地面积0.41公顷。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耕地少,粮食自给能力差;产业结构不合理,土地资源未充分利用;作物产量低而不稳。

土地利用的有利条件:该区山势较低,坡度较小,坡面宽广,土地资源丰富,各种干鲜果品、土地产品种类多、质量好、为该区发怄林果业提供了可靠基础。

该区土地利用的方向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量植树种草,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粮食自给能力,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果牧矿业。

6、南部中山矿产开发和生态保护区(VI)

该区位于洛阳市南部地区,地貌以中山为主。包括栾川的庙子、合峪、大清沟、三川、冷水、叫河、赤土店、栾川、石庙、陶湾、城关镇;嵩县的白河、车村、木植树等14个乡,土地总面积40599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6.66%。人口为106.53万人,人均土地面积0.38公顷。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森林资源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瘠薄,耕作粗放;耕地面积小,粮食单产低;农业资源没有充分利用。

土地利用的有利条件:该区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31%以上;动植物种类繁多,不少是我国的珍贵物种。

该区土地利用的方向是:搞好基本农田建设,提高粮食自给能力;充分利用林间、林下草场资源发展畜牧业;加快林业发展,建设林业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以采矿和土特产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以及相关第三产业,搞活经济。

(二)土地用途区分

为了优化配置各类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充分利用、切实保护全市现有耕地,协调好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的关系,按土地基本用途和利用管理措施的不同,分七个土地用途区。

1、农业用地区

(1)数量和分布

总面积45366.4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9.79%。农业用地区在全市范围内分布不均匀,西南部山区少,北中部丘陵、河谷川地多。

(2)管理规则:农业用地区内的其他用地,按规划转为农业生产及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用地;鼓励农业用地区内的农田转变用途。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国防等重点建设项目无法避开农业用地区内基本农田的,应经法定程序修改规划,并按《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严格审批用地;禁止占用农业用地取得基本农田建窑、建房、建坟或擅自挖菜、采石、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和挖鱼塘。

2、园地区

(1)数量和分布:总面积24587.49公顷,占土地中面积的1.61%。园地区在全市各县分布不均匀,西南部高山区较多,其中嵩县、洛宁、宜阳三县最多,分别为4944.04公顷、5190.89公顷、4106.38公顷;最少的为吉利区,只有3644.19公顷。

(2)管制规则:园地区内的土地主要用于种植园业及其服务设施使用,不得擅自转变用途;鼓励园地内影响种植园业生产的其他用地,调整到适宜的用地区;控制园地区内耕地改变用途。确需改变的,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审批;严禁各类建设占用名、特、优、新种植园用地。

3、林业用地区

(1)数量和分布:总面积691095、0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5.38%。林地在全市范围内分布不均匀,西南、东南部山区多,其中最多的为栾川、嵩县、洛宁,分别为205811.42公顷、197853.36公顷、113210.69公顷;最少的为吉利区,只有372.03公顷。

(2)管制规则:林业用地区内的土地主要供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及其服务设施使用,不得擅自转变用途;鼓励林业用地区内影响林业生产的其它用地,调整到适宜的用地区;控制林业用地内耕地改变用途。除改善生态环境、法律规定确需退耕还林外,其它耕地不得擅自改变用途;严禁各类建设占用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及其他各种防护林用地。

4、城镇建设用地区

(1)数量和分布

城镇建设用地区包括中心城市用地区和一般建制镇用地区两部分,总面积29262.6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92%。中心城市区指洛阳市市区规划范围内的建成区(不含吉利区),为河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1996年底洛阳市共有建制镇50个,根据城镇体系规划和各乡镇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等方面的资料,确定1997—2000年新设建制镇8个,2001—2010年新设建制镇20个。

(2)管制规则

城镇建设用地区内的土地主要用于城镇建设,严格执行城镇总体规划;城镇建设应当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和空闲地,确需扩大的,应当首先利用非耕地或劣质耕地;城镇建设用地区内的土地,在批准改变用途以前应当按原用途使用。废弃撂荒土地,能耕种的必须及时恢复耕种;保护改善城镇生态环境,禁止建设占用规划确定的永久性绿地、菜地和基本农田。

5、村镇建设用地区

(1)数量和分布

总面积63092.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14%,散布全市各县市,其中城郊区为2729.57公顷,吉利区628.85公顷,偃师5978.14公顷,孟津7292.12公顷,新安6992.74公顷。栾川3023.76公顷,嵩县6369.50公顷,汝阳5222.06公顷,宜阳9229.35公顷洛宁7845.95公顷,伊川7785.489公顷。

(2)管制规则

村镇建设用地区内的土地主要用于村镇居民住宅、乡镇村企、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来等建设,严格执行村镇规划;鼓励通过土地整理,将其它用地区内零散分布的村庄和乡镇建设;乡村建设用地区内的建设应当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和空闲地,确需扩大的,应当首先利用非耕地或劣质耕地。

6、独立工矿用地区

(1)数量和分布

总面积14124.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3%,散布于全市各地。

(2)管制规则

独立工矿用地区内的土地主要用于工矿生产建设及直接为工矿生产服务使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环的土地应当及时复垦,宜农土地应当优先复垦为耕地。鼓励其他零散分布的工矿企业向独立工矿用地区集中,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行业用地定额标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严禁擅自占用独立工矿用地区内的农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7、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区

(1)数量和分布

①龙门旅游区:规模面积313.00公顷,对龙门石窟进行加强保护,以巩固龙门旅游区顺全省的旅游中心地位。

②白马寺旅游区:规模面积43.00公顷,以白马寺为中心,统一规划周围景点,利用白马寺为我国“释源”、“祖庭”的地位和知名度,加快白马寺旅游区的保护性开发建设,使之成为我国著名的佛教活动研究与旅游中心。

③汉光武帝旅游区:规划面积45.00公顷,在原有人文景观基础上进行扩展,以汉光武帝为龙头,开发建设为主,修复完善为辅,形成辐射龙马负图寺、王铎书法艺术陈列馆和狄仁杰故居的旅游中心。

④国家森要公园:包括青要山国家公园(规划面积9540.00化顷)、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规划面积4714.00公顷),龙峪湾国家森要公园(规划面积4561公顷)、花果山国家森林公园(规划面积3322.00公顷),建立由市政府牵头和有关部门参加的管理委员会,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制止乱占滥建,改革投资体制,加快开发速度,使之成为全省乃全国的旅游、渡假胜地。

⑤自然保护用地区:包括熊耳山自然保护区(规划面积48947.00公顷)、水浪底自然保护区(规划面积60938.37公顷)、外方山自然保护区区(规划面积33026公顷)、伏牛山自然保护区(规划面积15300.00公顷),在现有保护区基础上,集中力量,以国营林场为主,连同就近部分集体林场,扩大和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拯救濒临灭绝的生物种源,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促进科研、生产、教学、卫生、旅游事业的发展。

(2)管制规则: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区内的土地必须从保护需要,严格执行保护区总体规划和有关法律法规;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区内影响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的其他用地,应按要求调整到适宜的用地区;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区内除与保护需要直接相关的建筑外,禁止其他各类建设;禁止开山炸石、取土制砖、修墓、乱砍滥伐、倾倒废物污水等破坏景观资源的行为。

第六章重点建设项目用地

安排好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是市级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必须统筹安排,科学确定。

(一)依据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规划;有关部门的专项规划;行业用地标准。

(二)原则

保障重点,兼顾;保护耕地,建设尽量占用非耕地的原则;按部门分列用地规划,具体项目一并列出,用地管理部门在批准时调剂使用的原则;对农业基础项目,只在农业用地中安排;总体规划与行业规划相衔接的原则。

(三)重点建设项目用地

1、交通

(1)1997—2000年新建洛三高速公路,全长39.7公里,1998年改建洛横路机场段,全长7.4公里,两项共占地380.63公顷,基中耕地304.27公顷,

(2)1999—2000年新建洛界高速公路,全长5.31公里,占地384.27公顷。其中耕地65.00公顷,非耕地319.27公顷。

(3)1996—2000年新建连霍主干线,全长40.50公里,占地180.00其中耕地126.00公顷。

(4)1996—1998年310国道改建,全长50.00公里,占地27.00公顷,其中占耕地18.90公顷。

(5)1998—1999年改建洛宁至三门峡公路,全长31.00公里,占地27.00公顷,其中占耕地20公顷。

(6)2000-2010年新建陇海铁路客运专列。

2、水利

(1)1997—2003年新建黄河水浪底水库、占地5734.10公顷,其中占耕地3222.70公顷。

(2)1997—2000年新安新建引黄工程,占地20公顷,其中占用耕地13.33公顷。

(3)1998—2010年新建小浪底南岸灌区及城市引水工程,占地120公顷,其中占用耕地72公顷。

3、能源

(1)1999—2000年新建龙门煤矿编桥矿井,占地10.00公顷,其中占用耕地6.0公顷。

(2)2000—2004年扩建首阳山电厂三期工程,占地30.00公顷,其中占用耕地24.00公顷。

(3)1999—2010年新建嵩县化肥厂综合利用热点联产项目,占地5.00公顷,其中耕地4.50公顷。

(5)2000—2001年新建栾川县金牛岭水电站,占地20.00公顷,其中耕地8公顷。

(6)1999—2001年新建汝阳县山元岭水电站,占地20.00公顷,其中耕地10公顷。

(7)1999—2001年新建洛宁禹门水反调节水库电站,占地17.00公顷,其中耕地9.35公顷。

(8)1997—2000年扩建伊川二电厂二期工程,占地61.83公顷,其中占耕地51.17公顷。

(9)1998—2000年新建宜阳坑口火电厂,占地10.87公顷,其中耕地9.78公顷。

(10)1997—2000年新建孟津火电厂,占地27.47公顷。

(11)1998—1999年新建孟津铁楼变电站,占地12.00公顷。

(12)1998—2000年新建伊川电力集团暴雨山煤矿,占地18.20公顷,其中耕地7.37公顷。

4、原材料

(1)1998—2000年扩建洛阳1830工程,占地30.00公顷,其中占用耕地25.70公顷。

(2)1998—1999年扩建洛阳聚丙烯厂,占地20.00公顷,其中占耕地17.85公顷。

(3)1998—1999年洛阳石化总厂新建已苯项目,占地180.00公顷,其中占耕地150.00公顷。

(4)1998—1999年新建年产2万吨苯酐项目,占地30公顷,其中占耕地23.50公顷。

(5)该扩建偃师6000吨土合成材料工程,占地15.00公顷,其中占耕地13公顷。

5、材料

(1)2000—2002年扩建洛阳耐细粉材料生产线,占地20.00公顷,其中占用耕地15.00公顷。

(2)1998—1999年扩建河南柴油机厂柴油机项目,占地30.00公顷,其中占耕地23.00公顷。

(3)1999—2000年洛阳发电设备厂扩建,占地20.00公顷,其中占耕地17公顷。

(4)2001—2003年中信重型机械公司机电产品出口基地扩建,占地10.00公顷,其中占耕地5.95公顷。

(5)1998—2000年新建涧西污水处理厂,占地15.70公顷,全部为耕地。

(6)1998—2000年小浪底风景旅游区开发,占地2000.00公顷。

第七章土地整理复垦与开发

(一)土地整理复垦与开发规划

1、土地整理

规划期内通过整理共补充耕地6626.64公顷。1997—2000年补充耕地2199.76公顷,其中村庄整理补充耕地1199.71公顷,农田整理补充耕地138.76公顷,打谷场整理补充耕地687.51公顷,闲散地整理补充耕地175.38公顷;2001—2010年补充耕地4426.88公顷,其中村庄整理补充耕地2228.01公顷,农田整理补充耕地599.33公顷,打谷场整理补充耕地1273.83公顷,闲散地整理补充耕地325.71公顷。

(2)重点项目

①村庄整理:主要对吉利区、孟津县、新安县、洛宁县等村庄人均用地面积大于200平方米的县进行重点整理,到规划期内未能实现退宅还田1261.67公顷。

②农田整理:全市共有中低产田346676.33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6.36%。在规划期内通过修渠、治水、排涝、施肥和改土等措施可改造全市中低产田的40%,通过对现有耕地进行整理,在提高耕地质量的同时,可增加耕地面积的523.07%公顷。

2、土地复垦

(1)规划方案

规划期内通过土地复垦共补充耕地546.03公顷。1997—2000年补充耕地191.14公顷,其中砖瓦窑复垦补充耕地160.38公顷,工矿废弃地复垦补充耕地30.76公顷;2001—2010年补充耕地354.89公顷,其中砖瓦窑复垦补充耕地297.81公顷,工矿废弃地复垦补充耕地57.08公顷。

(2)重点项目

主要是对全市已废弃和经济效益低的砖瓦窑和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

3、土地开发

(1)规划方案

规划期内通过开发共补充耕地5294.00公顷。1997—2000年补充耕地1768.80公顷,其中滩涂开发补充耕地759.80公顷,荒草地开发耕地861.37公顷,裸土地开发补充耕地147.43公顷;2001—2010年补充耕地3523.40公顷,其中滩涂开发补充耕地1413.92公顷,荒草地开发补充耕地1848.91公顷,裸土地开发补充耕地262.57公顷。

(2)重点项目

荒草地、滩涂:全市荒草地主要分布在栾川、嵩县、汝阳、宜阳、洛宁、伊川等县,面积都大于10000.00公顷,其中最多的洛宁县达51579.41公顷。滩涂主要分布在黄河、伊、洛等河两岸,主要分布在孟津、新安、吉利和洛宁,滩涂开发难度小,适宜性强,能作为多种用途,只全市的重点开发对象。在规划期内计划开垦荒草地10521.83公顷,开发滩涂8046.84公顷,2000年以前开发35%,2001—2010年开发65%。

规划期内通过整理、复垦和开发共补充耕地12466.67公顷,园地14856.09公顷,林地128081.60公顷,牧草地876.00公顷。

(2)管理措施

加强领导,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坚持开发、保护、治理、利用相结合,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注重效益;坚持“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制定各项鼓励措施;拓展渠道,加强管理,为土地整理复垦提供资金保障;依靠科技,提高整理复垦效率;加强部门配合,协调土地开发工作。

第八章基本农田保护

(一)基本农田保护的指导思想、原则、依据和范围

1、基本农田保护的指导思想

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以《土地管理法》和《农业法》确立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为宗旨,落实“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根据我国的土地管理特别是保护耕地必须是十分严格的要求,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确立土地用途管理制度。

2、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原则

基本农田保护区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为满足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且实行特定保护的耕地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应遵循下列原则:

(1)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原则。保护耕地和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关系到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是区域发展长远利益的需要。各区域人口分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必须在不同区域实行不同的保护数量指标和保护率,各地区都应该按统一下达的数量指标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正确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2)综合协调原则。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必须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对区域内的各类用地进行综合协调,统筹安排区域内的全部土地资源,正确处理好吃饭与建设的关系。

(3)双轨并行原则。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必须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将结合的双轨并行原则,基本农田保护的数量由省、市、县(市)、乡(镇)逐级下达,以乡(镇)行政辖区为基本核定单位。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实行由下对上逐级负责的保护方法。

3、基本农保护区划定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4、基本农田保护的范围

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有良好的水利和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中、低产田;蔬菜生产基地;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铁路、公路等交通沿线,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周边的耕地应当有优先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的需要退耕还林、还园的耕地,不应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二)基本农田保护的战略目标

根据上级分解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的数量指标和本市的基本情况,到2010年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确定为389000.00公顷,保护率为85.00%。

(三)基本农田保护的数量指标分解

在分析各县(市、区)耕地总量、人均耕地量、优质耕地数量基础上,根据市级和各县(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占用耕地情况,按全市控制的基本农田保护率向下分解。

各县(市、区)基本农田保护的数量指标见附表三。

(四)基本农田保护措施

1、依法保护基本农田

充分运用一切宣传工具,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的宣传教育。深入宣传《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意义和作用。

违反《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有关规定从重处罚。

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占用基本农田,超过批准数量占用基本农田的;无权批而非法批准,不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批准用地,或者违反法律规定的程序批准转用、占用、征用基本农田;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基本农田的。

2、强化行政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同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责任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的保护管理工作。乡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基本农田保护的需要,与下一级人民政府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与县级人民政府签订的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的要求,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

承包经营基本农田的,土地承包经营合同应当载明土地承包者对基本农田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对在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

3、建立规范的基本农田保护档案

固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经依法验收确认后,由县级人民政府在当地予以公告,设立基本农田保护区标志,编制基本农田保护图,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档案。

4、建立基本农田损失补偿制度

经批准占用的基本农田的,建设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履行耕地开垦义务;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缴纳耕地开垦费;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本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数量不减少。

5、建立基本农田地力保养和环境保护制度

利用基本农田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保持和培肥地力。国家提倡和鼓励农业生产者对其经营的基本农田施用有机肥料,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基本农田地力分等定级办法,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对基本农田地力分等定级,并建立档案;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延宕逐步建立基本农田地力和施肥效益长期定为监测网点,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基本农田地力变化状况报告以及相关的地方保护措施,并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施肥指导服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同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基本农田环境污染进行监测和评价,并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环境质量与发展趋势的报告;

向基本农田保护区提供肥料和作为肥料的城市垃圾、污泥的,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6、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监督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对本辖区内基本农田保护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

县级人民地方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行政区域内发生的破坏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的行为,有权责令纠正。

第九章各县(市、区)土地利用控制指标

根据全市土地利用调整指标和规划分区,结合各县(市、区)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资源潜力和经济发展目标,在与部门用地规划相衔接的基础上确定了全县(市、区)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指标。

(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原则

1、农用地

在保证各县(市、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及各项重点项目建设优先用地前提下,采取整理、复垦和开发技术措施,实现全市耕地总量平衡;在园地规划中,坚持集约利用和优化结构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向结合,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发展园地优势,合理安排果树用地。在规划期末全市园地发展为五个区域,即北部丘陵优质苹果区、西南部山区板栗核桃区、东南部山区社仲银杏区、中部丘陵仁用杏柿区、中心城近郊时令鲜果区;规划新增林地主要是开发荒草地和滩涂用地及退耕还林。全市林地发展的重点是①以五大山体和五大河流为背景,建立起森林防护林体系;②以栾川、宜阳、嵩县、洛宁等县为主,在各县(市、区)建立起用材林基地;③建立起伏牛山自然保护区、外方山自然保护区、熊耳山自然保护区、小浪底自然保护区、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五个自然保护区和新安清窑山森林公园、洛宁全包山森林公园、偃师牛心山森林公园、洛宁三官庙森林公园、嵩县王莽寨森林公园、嵩县杨山森林公园六个森林公园;规划期内全市牧草地的增加主要是开彩利用荒草地;保护和开发现有水面,随着小浪底的建成,要把小浪底水库建成养殖和旅游基地。

2、建设用地

规划期内,对全市各县(市、区)村镇占用地进行土地整理,内部挖潜,采取村镇集中缩并;适当增加和合理布局工矿用地;使全市各县(市、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在规划期末控制在109295.35公顷,坚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的原则,保证居民生活生产需要;农村道路用地原则上在规划期内不变或减少。全市在规划期内新(改)间洛三高速、洛界高速公路、连霍主干线洛阳段、310国道、洛横路及长短、洛宁至三门峡等公路;满足国家、省、市重点水利设施建设用地,农田水利建设要通过内部挖潜来解决。

3、未利用地

规划期内,在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下,对全市各县(市、区)的未利用地进行适度开发,尤其是荒草地。

(二)各类土地利用控制指标

根据以上原则,经过综合平衡,确定了各县(市、区)各类用地控制指标。

第十章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

(一)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原则

洛阳市城乡结合部包括郊区的红山乡、邙山镇、廛河乡、白马寺镇、安乐镇、古城乡、关林镇、龙门镇、孙旗屯乡和工农乡。为了控制城镇规模和防止结合部用地出现混乱,规划时应坚持以下原则:

1、与城市建设用地部门协同划定城市用地区界限,除个别不宜设在城市内部的建设项目外,一律不得超越此界限建设,以防止城市扩大。

2、城乡结合部的农用地,包括建设用地界限内近期尚不利用的土地,有的可划为永久保护的基本粮、菜田和园、林地,有的可划为定期保护的农业基地。

3、调整合并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居民点、乡镇企业和其他建设用地。对农村居民点,在建设用地区界限内或紧靠建设用地区的,尽可能和城市规划结合,其居民也应纳入城镇人口范畴。在建设用地外,土地利用应严格按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

(二)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方案

1997—2000年:城市发展共占用土地1426.48公顷,其中占用耕地935.36公顷,包括红山乡的92.47公顷,邙山镇的1169.16公顷,孙旗屯乡的175.85公顷,工农乡的22.78公顷,洛北乡的6.38公顷,廛河的128.47公顷,白马寺的94.79公顷,古城乡的147.16公顷,关林镇的94.30公顷,龙门镇的4.00公顷。

2001—2010年:城市发展共占用土地2993.33公顷,其中占用耕地2890.60公顷,包括红山乡的454.32公顷,邙山镇的450.00公顷,孙旗屯乡的145.00公顷,工农乡的56.65公顷,洛北乡的163.35公顷,廛河乡的150.00公顷,白马寺的49.99公顷,古城乡的194.93公顷,关林镇的194.00公顷,龙门镇的97.00公顷。

第十一章土地生态环境整治与保护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农业的发展,洛阳市出现了两类比较严重的土地生态问题,一是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而对土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多种生态效应;二是因为工业发展和人类生活所造成的污染,即土地污染问题。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必须加大对土地生态环境整治和保护的力度。

(一)土地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1、土地退化

洛阳市的土地退化主要是指水土流失,全市位于黄土高原东南边缘,水土流失严重,面积达5256.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4.51%,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山区的宜阳、汝阳、洛宁和新安。侵蚀模数一般为每平方公里每年2000—3000吨,最高可达5000—8000吨。水土流失不仅流失了水土,而且冲刷走表土层易溶解的物质、胶粒和细粒,使表土层中大量的有机物质和氮磷钾等营养物质随之流失,造成土壤偏瘠薄,土壤理化性状恶化,蓄水保摘能力下降。被冲走的泥沙破坏农田、淤塞水库河道和造成洪涝灾害等,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土地污染

土地污染主要是指由于现代的工农业生产活动使大量的工业“三废”物质和农药、化肥直接地进入水体和土壤,其中一些有毒害性的物质成分逐渐积累而引起土地质量下降的土地异变现象。洛阳市的土地污染主要是指工业污染和化肥农药污染两大类。

(1)工业污染

1996年全市工业废气排放量为670.7亿立方米,其中燃料燃烧排放519.6亿立方米,生产过程工艺废气排放151.1亿立方米。工业废气中污染物主要有SO2、NOx,烟尘和CO等;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9402.7万吨,其中COD含量6004吨。从区域来看,涧西区废水排放量最大,为2109.9万吨,其次为偃师市、益阳县和西工区。按行业分布,电力行业排放量最大,为1787万吨,其次是化工行业1686万吨。按河渠分布,洛河列第一,为3309万吨,伊河为1621万吨,大明渠1371万吨。废水排放量最大的单位是偃师市的首阳山电厂,年排放量1053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也较大,其中较多的依次为首阳山电厂、洛阳热电厂、新安电厂、偃师电厂、豫港电力有限公司、伊川电厂、一拖、洛钢和洛玻等。大量工业“三废”的排放,使这些地方的土地资源污染严重,破环了生态环境。

(2)化肥农药污染

洛阳市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市,每年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很大,造成土地污染,如过量硝态氮、有机磷、有机汞等,残留在土地中,对土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二)土地生态环境整治和保护

1、整治和保护的原则

(1)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

土地资源是一种自然—社会经济复合体,对于土地资源的治理,主要是针对土地资源的限制性因素、灾害性的自然危害和破坏性的人为活动所产生的不良后果而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土地治理工程必须体现系统整体性和综合性,必须贯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

(2)结合实际

土地综合和保护是相对于土地利用区域进行的,不同的区域,土地生态环境问题不同,因而整治和保护的任务不同,政治和保护的对策不同,在全面规划和综合整治的前提下,还需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到因地制宜,使规划和计划落到实处。

(3)综合整治和重点治理的原则

同以区域有可能存在的几种土地生态环境问题,不同区域土地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程度不同,这就要求在整治过程中,选准主要问题,选准有针对性地主要措施,使综合措施与主导措施相结合、综合整治与重点整治相结合,这样才可能获得最佳的土地整治和改造效果。

2、整治和保护

(1)水土流失防治

治理水土流失土地的措施主要有: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耕作技术。结合洛阳市实际,三方面措施同时并举,并且有机结合,进行综合治理。

工程技术:采取坡改梯、闸沟淤地、修塘堰坝和谷坊等。

生物技术:采取退耕还林和营造水土保持林。结合洛阳市实际,规划期内退耕还林4510.66公顷,营造水土宝华林11.7万公顷。

耕作技术:采取横坡耕作、沟垄式耕作和宽行密植耕作等耕作方式。

(2)工业污染防治

治理工业污染主要对土地污染过程的“源”、“流”和“物”三个环节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防治。

控制和消除土地污染远:采取工业向园区集中和改进工艺流程的方法减少污染源。规划期内新建了洛新工业园等数个工业园区。

净化污染流:建立污水处理厂和空气净化装置,对污水和废气进行处理,减少污染。规划期内新建涧西污水处理厂。

防治已污染的土地:采用生物降解等方法,对已污染土地进行整治。

(3)化肥农药污染防治

防治化肥农药污染主要采取减少污染源和用生物方法对已污染土地进行整治。减少污染源主要是减少劣质化肥农药和高残留有害物化肥农药的使用。多使用有机肥,既可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还可提高土壤对毒害性物质的吸附能力,同时还可增加土壤容量,提高土壤自净能力。

第十二章实施规划的措施

(一)法规措施

1、依法管理,合理用地。认真宣传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洛阳市有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办法。全市城乡土地的保护和整理、复垦与开发都要贯彻落实本《规划》,坚决制止违反规划,滥占乱用土地的现象发生。

2、运用现行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如《土地管理法》、《刑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法》、《水资源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结合其它有关部门开展工作,使规划管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法制轨道上来。

(二)行政措施

1、建立和实行土地用途控制制度。县(市、区)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根据上级规划的控制指标和规划用途,规定土地利用区,将主要控制指标具体落实到土地利用区上,为实施土地用途管制提供依据。

2、实行目标管理,规定奖惩政策。各级政府要把《规划》实施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年度考核,按《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签定目标责任书,对完成目标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和奖励;对违犯《规划》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批评和教育,情况严重的予以行政处分。

3、加强建设用地年度计划管理,严格执行各级政府下达的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对年度计划进行考核,杜绝随意滥用土地现象发生。

4、鼓励和推进土地整理、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造中低产田,整治闲散地和废弃地。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开发未利用地。

5、加强土地利用的环境管理,在建设项目土地利用规划审批方面,必须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凡是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不予批准立项。

(三)经济措施

1、培育完善地产市场,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制。积极推行和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农村居民建住宅,应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尽量使用原有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的地上已有的建筑物、构筑物,不得改建、扩建。国有企业改制中土地使用权的管理,通过规划为有计划的控制出让、转让作价入股提供条件,促进土地资产生值,使土地利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

2、制定保护耕地,集约利用土地的经济政策。在充分考虑耕地的社会价值和生态经济价值的基础上,进行耕地地价评估,确定耕地基准地价,作为指导耕地补偿奖惩标准,切实形成耕地保护的经济约束机制。非农业建设用地在耕地占用前,用地单位或个人必须开垦相当数量和质量的耕地;对无条件开垦的除须按规定向政府交纳耕地造地费之外,还应另征收占用耕地的高额补偿费,同时对破坏耕地地力和造成耕地环境污染的建设,还必须交纳恢复地力和治理耕地环境的费用。另外,增加对农业投入,优先安排农业投资,建设重点水利工程及配套田间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3、建立土地整理、复垦与开发资金制度。土地整理、复垦与开发是项投资较大的基础工程,要按政府的有关规定,将一定比例的土地收益专门用于建立土地整理、复垦与开发基金,确保耕地补充指标的完成。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有实力的企业,投入到土地开发领域,并将享受政府优惠政策。

(四)技术措施

1、加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规划期内的规划目标是通过年度计划完成。主要利用每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来及时掌握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检查规划目标执行情况,进而作为规划目标调整依据。

2、改进规划管理技术手段。根据现有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关资料与最新卫片、航片相结合,建立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建立后,由上级直接根据批准占用情况进行变更,并经常性地跟踪检查和反馈,避免乱占土地。

《规划》是实现土地利用宏观控制的主要手段,它涉及到各个地区和部门,各级政府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规划》的实施领导。各县(市、区)要以《规划》为依据,在搞好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的基础上,编制本县(市、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分阶段进行实施。要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列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目标管理责任,定期组织检查落实情况,针对存在的为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后,根据国民经济计划调整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完善和补充,但应按审批权限和修改程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