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计划

时间:2022-03-15 10:34:00

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计划

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关键在于确立农产品国际比较优势。农产品比较优势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是资源禀赋和农业科技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国际贸易发展早期,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基础是各国资源的差异,而在当代国际贸易中,农业科技水平高低成为确立农产品比较优势的核心因素。农产品品质须由科技来提高,质量安全须由科技来保障,生产成本须由科技来降低,产品品牌须由科技来打造。

本行动根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选择包括小麦、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甘蔗、柑橘、苹果、牛奶、牛羊肉和水产品等11种优势农产品,通过对每种优势农产品国内外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化趋势的分析预测,定位每种优势农产品目标市场,找出影响我国优势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各种技术因素,确定主攻方向,围绕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基于优势区域进行技术集成,使得自主创新与技术开发、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组装配套与中试、技术示范与推广、技术培训等科技工作,与优势产品一一对应、与优势区域一一对应、与目标市场一一对应、与解决的问题一一对应,从而构筑与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相配套、与新的农业产业体系相适宜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达到从根本上提升我国优势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目的。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实施区域优势农产品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的指导思想是: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围绕制约主要农产品比较优势形成和发挥的重大科技问题,以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为核心,研究和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以优势区域、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为重点,集成、示范和推广一批标准化节本增效配套技术,快速提高我国优势农产品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力抵御进口农产品的冲击,进一步扩大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为依据的原则。根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所确定的优势区域,站在国内外一体化大市场的制高点,找准优势农产品的主要目标市场及其主攻方向,逐一攻克每一优势区域的关键技术,形成一个区域一个产品一套技术,突破比较优势形成和发挥的技术“瓶颈”,立足打赢国内市场的“阵地战”,力争打好国际市场的“进攻战”,将优势区域做成优势产业带。

----坚持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国际竞争对手为比较,力求所研发的技术具有先进性。将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与常规技术密切结合,以现代科技武装和改造传统农业,以技术先进性提升产品竞争力。研究、示范、推广的技术以生产管用、农民易学、经济有效为出发点,有利于产品卖得出、卖得好,有利于农民增加收益。

----坚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的原则。要通过提高品种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强化优势农产品已有比较优势,稳住国内存量市场,抢占增量市场,积极扩大出口。与此同时还要针对我国农产品花色品种单一、出口市场单一、贸易风险较大的问题,谋划进一步创造更多技术优势,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

----坚持突出重点、系统整合的原则。优先研究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延伸产业链的关键技术,围绕关键技术进行配套集成,形成简便易行的标准化的成套实用技术。优先提高优势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以优势区域为着力点开展技术攻关,以优势区域为基地开展技术组装、示范和推广,以优势区域为对象开展技术培训和服务,推动科技资源向优势区域集中。

----坚持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在继续注重产中技术水平提升的同时,要加强产前和产后技术研究,延长优势产品产业链。提高龙头企业加工技术水平,提高生产基地产品的品质和商品一致性,打造名牌产品。组织农民专业协会开展技术示范和技术培训,在提高农民素质的同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三)发展目标

通过五年努力,要求:

1、攻克11种优势农产品在品质、成本、加工上的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在品质上取得突破、重要经济指标达到主要竞争国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品种。研制成功一批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显著改进加工工艺的关键技术,要求投入品用量减少20--30%,综合生产成本降低20--30%。

2、围绕关键技术,集成35套优势区域标准化优质节本安全的配套生产与加工技术,结合培训进行示范和推广。使35个优势区域生产的11种优势农产品,品质全面达到国家或农业部行业优质标准,生产成本降低10--15%。其中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生产的农产品,品质达到主要竞争国优质标准,生产成本降低15--20%。

3、农产品科技含量显著提高和农业科技水平明显提升。培育11种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形成35个世界知名的优势产业带,建立一批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创造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有力抵御进口农产品的冲击,进一步扩大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

二、行动方案

本行动根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设置11个优势农产品专题行动计划。每个专题行动计划,在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自主创新与技术开发、组装配套与中试、技术示范与推广、技术培训五个层次上进行科技布局和整体推进。

1、专用小麦

区域技术问题:我国将重点建设黄淮海优质专用强筋冬小麦、大兴安岭沿麓优质专用强筋春小麦和长江下游优质专用弱筋冬小麦优势区域产业带。这些区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做面包、面条、饼干和糕点的专用小麦品种缺乏,现有小麦品种出粉率和面粉色泽等磨粉品质普遍偏差,附加值低。品种产量虽然较高,但对肥水要求严格,水分和化肥平均利用效率仅为30%左右,生产中施肥量超过需肥量的40%,生产成本高。

主攻方向:以提高小麦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技术竞争力为核心,重点培育强筋和弱筋小麦新品种,研究开发节水节肥等资源高效利用的耕作栽培技术。

关键技术:(1)高附加值优质专用高效品种选育;(2)节本增效保护性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3)品质快速检测和深加工利用技术研究。

预期目标:培育优质高附加值、高产、高效的小麦品种20个,其中优质强筋面包面条小麦8个(北方冬麦区、东北春麦区),饼干糕点小麦2个(南方冬麦区),要求品质达到国外一、二级优质标准,产量与对照品种持平;高产(增产8%以上)高效广适型品种5个;兼抗广适性品种3个;育成饲用品种2个;N肥利用率提高10%左右,水分利用率从0.8--1公斤/m3提高到1.3--1.4公斤/m3。小麦价格提高0.1元/公斤或40元/亩,降低生产成本30元/亩左右;各项技术累计推广1.4亿亩;培训5000名农业技术与质检推广骨干及10万名农民。

2、高油大豆

区域技术问题:我国将重点建设东北大豆产业带。该区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品种含油量低,较国外大豆低1.0--1.5个百分点,仅为19--20%。产量低,我国大豆平均产量1720公斤/公顷,较世界平均公顷产量低570公斤,较美国、巴西、阿根廷平均每公顷产量低840--990公斤。斤粮成本高,斤粮成本为1.22元/公斤,较美国、巴西高0.14--0.16元/公斤。生产技术水平低,美国、巴西均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免耕栽培。

主攻方向:以提高含油量和单产为突破口,以推广高油高产品种和大面积机械化标准作业为保证,努力降低成本。同时,充分发挥我国非转基因、绿色无污染或有机大豆的优势,加速高油大豆品种和配套技术的推广。

关键技术:(1)高油品种的引进与选育;(2)高油、高产栽培技术的组装示范与推广;(3)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的推广;(4)无污染、绿色食品大豆生产技术的示范与推广;(5)大豆生产专家系统软件的开发应用。

预期目标:通过5年的努力,选育油分含量22--23%的大豆新品种5个,油分含量提高1--1.5个百分点,单产提高8--10%;亩增产10--15公斤;亩生产成本降低10--20元;各项技术累计推广4000万亩;培训技术人员和农民15万人次。

3、专用玉米

区域技术问题:我国将重点建设东北--内蒙古专用玉米优势区和黄淮海专用玉米优势区。我国玉米单产为4995公斤/公顷,比美国低40%;我国玉米品质不优、类型不专,收获期籽粒含水量高,籽粒容重多在630g/L以下,而美国、阿根廷等国家玉米籽粒色泽好、黄色素含量高,品质稳定;我国玉米生产成本每公斤0.88元,而美国不含补贴的生产成本为0.66元,我国单位产品的劳动力投入是美国的2.85倍,化肥投入是美国的1.8倍。

主攻方向:以提高玉米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技术竞争力为核心,在继续提高品种抗逆性和产量潜力的基础上,重点培育优质饲料专用、工业加工专用玉米新品种,研制和推广节本增效、资源高效利用的耕作栽培技术,集中发展东北和黄淮海专用玉米优势区。

关键技术:(1)筛选和培育优质专用玉米新品种;(2)研发少耕、节水耕作技术;(3)示范推广玉米专用长效复合肥;(4)研究低水分玉米生产技术;(5)研发玉米生产专家系统软件。

预期目标:选育抗逆优质玉米自交系5个,筛选和培育优质专用玉米杂交种15个;饲料玉米基本达到国标二级以上标准(容重685g/L,粗蛋白质9%);淀粉发酵工业用玉米达到国标二级以上标准(淀粉72%);产量比对照提高8%以上。研究推广少耕技术,每吨玉米降低机械成本20--30元;推广玉米专用长效复合肥,每吨玉米降低肥料投入成本30~40元;组装玉米品种与促早熟生产技术,使东北春玉米区收获期籽粒含水量降至28%以下;玉米产品安全性符合绿色食品A级标准;培训县、乡级农技人员和农民20万人次以上。

4、棉花

区域技术问题:我国棉花生产的三大区域是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棉花品质结构不适应,“三丝”含量高,一致性差;早熟性重视不够,纤维遗传品质差;病虫害危害严重,成本有待降低是制约生产的主要技术问题。

主攻方向:针对棉花质量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植棉效益低、市场竞争力弱、生产波动性大、进口多而出口少等问题,以改善棉花质量、增加优质高等级棉,提高效益,促进棉农增收和抑制进口、扩大出口为主攻方向。

关键技术:(1)棉花优质、抗黄萎病、抗虫新品种选育,杂交棉高产低成本制种技术开发,高抗黄萎病和高强力亲本引进和创新;(2)棉花优质高产高效栽培规范技术研究和示范,工厂化育苗机械化技术和专利产品开发,抗虫棉、杂交棉减氮补钾平衡施肥技术;(3)棉花栽培专家系统及其配套机具开发;(4)棉花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棉铃疫病控制和产品开发,抗虫棉次要虫害防治技术。

预期目标:培育出多抗、高强纤维,早熟优质,高产杂交棉,高产优质专用品种20个;棉花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移栽进入生产应用,节水节肥30%,单产提高15%--20%;纤维强度提高2--3cN/tex,优质棉、高等棉增加15%,出口商品品质提高1级,生产成本降低30元/亩,节本增效100--120元/亩;扩大棉花出口达到50万吨左右;国产抗虫棉种植面积2000万亩,杂交棉种植4000--4500万亩;培训棉农、基层领导、农技人员达到20万人次。

5、“双低”油菜

区域技术问题:我国将重点建设长江上游区、中游区和下游区3个“双低”油菜优势区。目前我国双低油菜面积仅占油菜总面积的60%左右。而我国芥酸含量<1%、且硫甙含量<30μmol/g的双低油菜品种很少,品种含油量不高。油菜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低,油菜主要病害的早期分子诊断及生物防治技术落后,多数双低品种的抗病性不强,施肥技术粗放,农药和肥料等生产资料投入较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为基本出发点,着力于改善品质、降低成本,提高多元化开发能力和双低油菜的产业化水平。

关键技术:(1)双低、高油、高产、多抗、营养高效利用型油菜新品种选育;(2)油菜品质速测技术(设备)的研究;(3)油菜优质、低耗、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研究。

预期目标:到2*年,长江流域双低油菜普及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双低化,商品菜籽芥酸和硫甙含量分别低于1%和18μmol/g(籽),并出口国外市场;育成新品种10个以上,双低指标与加拿大接轨、含油量提高2--3个百分点、单产提高15%以上;完成芥酸、硫甙速测仪的改造升级,研制成功油份、水份、蛋白质及脂肪酸组份的快速检测技术及设备;技术培训12万人次以上,技术普及率达到90%以上,年推广面积达到9000万亩以上,年节约劳动力投入50亿元;每亩节省化肥投入15%以上;菜籽精深加工增值达100%--200%以上。

6、甘蔗

区域技术问题:我国将重点建设桂中南、滇西南、粤西3个甘蔗优势产区。主要竞争国家甘蔗单产比我国高10--50%,平均产糖率高1.3--3.2个百分点,吨糖耗蔗量比我国节约0.96--2.10吨,公顷产糖量为我国的138.7--191.2%。世界甘蔗平均生产成本比我国低30%以上。

主攻方向:提高甘蔗单位面积产糖量和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是甘蔗技术提升的主攻方向。

关键技术:(1)高优多抗低耗多用途甘蔗良种的选育和引进;(2)健康种苗培殖技术研究;(3)宿根栽培技术;(4)节水栽培技术。

预期目标:糖料甘蔗良种的技术指标是丰产(90吨/公顷)、高糖(蔗糖分15.0%以上)、宿根年限3年以上,适应性广,具有抗旱、抗病特性;能源甘蔗良种的(包括能源专用和糖能兼用)的技术指标是丰产(生物量180吨/公顷,蔗茎单产130吨/公顷)、高可发酵糖含量23--25%以上,宿根年限3年以上,具有耐旱、抗病特性。南方主产区甘蔗单产提高到77.0吨/公顷,糖分达14.3%;吨蔗生产成本下降到95--100元,与泰国持平;吨糖生产成本下降到2487元,相当于世界原糖每磅6美分的水平。技术培训5万人次以上。

7、柑橘

区域技术问题:我国柑橘主要分布在长江上中游、赣南湘南桂北和浙南闽西粤东三大产区。目前我国柑橘生产的突出问题是无病毒苗木繁育体系尚未形成,品种成熟期过于集中,橙汁加工专用品种缺乏,检疫性病害危害较严重,无公害栽培的整套技术缺乏组装,以清洗、打蜡、分级、包装为一体的商品化处理技术和能力严重落后、橘瓣罐头生产效率低。

主攻方向:提升宽皮柑橘品质,拉开成熟期;积极发展优质脐橙鲜果和橙汁加工专用品种;开发和应用柑橘商品化处理技术和橘瓣罐头机械化生产技术。

关键技术:(1)不同成熟期柑橘品种、橙汁和橘瓣罐头专用品种的引进与选育;(2)无公害果品生产的技术体系的研发;(3)提高品质降低成本的关键技术研究;(4)以打蜡及机器视觉高速全面分级技术为核心的柑橘商品化处理技术;(5)低温浓缩橙汁加工技术和橘瓣罐头生产机械化技术研究。

预期目标:选育成熟期向两头延伸、鲜果供应时间延长3--4个月的柑橘品种3--5个;选育无核的蜜柑品种1--2个,提高我国宽皮橘的竞争力;选育出1--2个比较耐溃疡病的脐橙品系,并在疫区示范。建立适合我国的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和开发关键技术,开发宽皮橘提高品质的技术(体系),形成一套安全的脐橙等附加值较高的留树保鲜技术。弄清我国目前重要的病虫害的发生、成灾规律,并提出综合防治技术及规程。开发出2--3个柑橘活性成分的提取技术和工艺。通过引进成套设备,提高我国柑橘鲜果处理能力10个百分点。现场培训力争1000亩橘园有一个称职的专业技术人员,50亩有一个技术骨干。

8、苹果

区域技术问题:我国将重点发展渤海湾、西北黄土高原2个苹果优势产区。虽然我国苹果生产成本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5%,新西兰、美国、日本的41.3%、32.2%、28.7%,但我国苹果出口平均价仅是美、法的63.0%和59.5%。我国主栽品种单一、熟期结构不合理、加工品种少、自育品种能力弱,单产9.06吨/公顷,远低于意大利、美国、日本和韩国(分别为27.5吨/公顷、24.2吨/公顷、21.1吨/公顷和16.2吨/公顷)。我国优质果率约在35%左右,达到出口标准的高档果率不足5%,而美国、新西兰、日本等国的优质果率高达70%以上,可供出口的高档果率也在50%左右。国外苹果贮藏保鲜量占总产量的60%以上,是我国的3--4倍,采后商品化处理(清洗、打蜡、分级、包装)率几乎100%。

主攻方向:形成适合中国优势区域特点、适于不同国际市场目标的优质苹果品种群。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优质果率,提高苹果商品化处理技术水平和能力,扩大鲜销苹果的出口量。研发苹果鲜榨汁、苹果酒等加工新技术和新产品以及全程质量控制HACCP技术体系。

关键技术:(1)新品种的引进与选育;(2)无公害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3)苹果贮藏保鲜、采后商品化处理及深加工技术研究;(4)以打蜡及机器视觉高速全面分级技术为核心的苹果商品化处理技术开发;(5)鲜榨苹果汁非热杀菌和无菌冷灌装技术及鲜榨苹果汁生产全程质量控制HACCP技术体系研究。

预期目标:筛选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8--12个,其中鲜食早熟品种1--2个、中熟品种2--3个;晚熟(含中晚熟)品种3--4个,加工专用品种2--3个。完善以无公害为主的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确定主要栽培品种的适采时期和采收技术;开发2--3种苹果新型保鲜剂和3--4种无毒或低毒生物防腐制剂;开发3--5种无污染新型包装材料;建立苹果浓缩汁生产全程质量控制HACCP技术体系;研究开发苹果深加工新产品(如苹果酒、苹果水等)5--10个,取得创新技术5--8项,加工关键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技术培训每1000亩果园有一名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每100亩果园有一名技术骨干。

9、牛奶

区域技术问题:我国将重点发展东北、华北和京津沪3个牛奶优势产区。由于起步较晚,我国技术差距明显。表现在奶业产业化技术水平低,我国奶牛仍然以农户分散养殖为主,占养殖总量的80%,户均饲养规模为3--7头。奶牛繁育技术落后导致良种数量不足、单产很低,我国3头奶牛的产奶量才相当于以色列1头奶牛的产奶量。营养调控及饲料高效利用技术薄弱,牛羊配合精饲料不足4%。奶类加工制品技术单调,附加值不高。尚未建立国家奶业质量安全技术检测体系,不合格产品比例较高。

主攻方向:分为大城市郊区奶业技术的集成与示范、农区奶业技术的集成与示范两个部分。建设一批集良种、饲料饲养机械化、环境工程智能化、奶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自动化等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化奶业示范基地,达到安全、高效、优质的生产目的。

关键技术:(1)奶牛良种快速繁育关键技术;(2)奶牛营养需要与饲料安全高效利用技术;(3)乳品质量安全监测关键技术;(4)疾病快速诊断和防疫技术。

预期目标:建立以人工授精和MOET技术为核心的我国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和年提供优质奶牛胚胎2万枚的2个良种奶牛胚胎产业化繁育中心;提出1套荷斯坦奶牛不同产奶阶段的营养参数及饲养标准草案以及3--5种奶牛营养调控技术;自主培育优秀种公牛100头,获得改良奶牛100万头,一代改良牛年单产提高500--800千克;开发出新型安全补充料与饲料添加剂新产品4--6种;提出不同产奶阶段的饲料配方和饲喂工艺2套,生产精料配合饲料500万吨以上;推广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种植。开发出针对各种疾病的快速、高效、经济的诊断试剂盒4--6个。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奶产品质量和安全控制、检测标准及相应技术体系。建立5--7个奶业现代化生产核心示范区。示范区奶牛平均单产提高30%以上。原料奶生产年产值增加25--30亿元,乳品加工附加值增加20亿元以上。培训奶农10万人次。

10、牛羊肉

区域技术问题:我国牛肉集中在中原、东北2个优势产区,羊肉集中在中原、内蒙古中东部及河北北部、西北、西南4个优势产区。我国牛羊肉技术明显处于劣势。发达国家的肉牛业将品种选(培)育、年龄控制、营养与饲料配合技术、屠宰加工和品质监控、疫病控制及包装上市形成了一整套技术体系。在养羊业培育专门化早熟肉用和适于羔羊肉生产新品种,肥羔专业化和集约化生产,天然放牧草场改良和人工种草技术应用等方面逐步建立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肉羊生产体系,使肉羊业成为发展高效养羊业的主流。

主攻方向:在建立无规定疫病区等动物保护工程建设的配合下,技术研究以良种、饲料、肉品加工为主攻方向。

关键技术:(1)牛羊良种纯种快速扩繁和选育技术研究与开发;(2)牛羊营养调控与安全饲料生产技术研究;(3)牛羊肉快速成熟嫩化新方法(工艺)等产品加工技术研究。

预期目标:15--18月龄肉牛出栏体重达500--550千克;优质牛肉剪切力值3.6--4.0千克/平方厘米;肉牛良种覆盖率由35%提高到50%以上;肉羊出栏体重提高3--5千克;牛羊饲料成本降低15--20%;牛羊肉出口价格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培训专业养殖能手5万人次。

11、水产品

区域技术问题:我国将优先发展东南沿海优势出口水产品养殖带、黄渤海优势出口水产品养殖带和长江中下游优势出口河蟹养殖区。影响我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制约我国水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海洋资源衰退,捕捞产品中优质经济鱼类的产量大幅度降低;养殖产品不对路,我国淡水养殖主要品种为鲤、草、鲢鱼等,不适合国际主要水产品进口国消费者的习惯;我国水产品药残及污染物超标情况存在,产品质量不稳定,达不到发达国家对水产品质量的要求。

主攻方向:选择鳗鱼、对虾、贝类、罗非鱼、大黄鱼、河蟹及其他具出口潜力的优质养殖鱼类为重点,主攻水产品质量安全、提高优良苗种覆盖率、完善养殖生产配套基础条件、控制养殖病害、提高加工流通和渔业产业化水平。

关键技术:(1)优势出口水产养殖对象良种培育技术;(2)健康养殖体系及质量全程监控技术;(3)高效养殖饲料技术;(4)水产品加工及质量检测技术。

预期目标:优势出口水产品养殖良种覆盖率力争由现在70%提高到80%,水产品加工率由现在的40%提高到50%,六大养殖产品的出口量有较大的增长;重大养殖病害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水产品质量控制和保障体系健全。由此带动全国水产养殖良种覆盖率提高5个百分点,达55%,全国水产品加工率提高5个百分点,达35%,养殖水产品出口55万吨、21亿美元,年均递增分别达5%和7%。培训专业养殖人员5万人次。

三、保障措施

1、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本行动将设置11个专题行动计划,在35个优势区域实施,安排5个层次科技工作。根据市场应对急迫程度、生产问题表现程度、技术问题制约程度,将分期分批实施。2*--2005年首先实施高油大豆、专用小麦、专用玉米、棉花和牛奶5个专题行动计划,在12个区域内组织实施。2005--2*年相继实施"双低”油菜、柑橘、甘蔗、苹果、牛羊肉和水产品6个专题行动计划。

以优质品种、节本增效技术、产后处理及加工增值技术为重点,2*----2005年安排高油大豆、专用小麦、专用玉米、棉花和牛奶5个农产品,有针对性地引进品种和相关技术46项,自主培育优良新品种23个、关键技术25项,示范推广25项技术,培训省、县、乡、村农业技术员和农民65万人次。2005--2*年安排“双低”油菜、柑橘、甘蔗、苹果、牛羊肉和水产品6个农产品,引进品种和相关技术94项,自主培育优良新品种35个、关键技术25项,示范推广25项技术,培训省、县、乡、村农业技术员和农民65万人次。

2、加强管理、整体推进

加强科技行动统一领导。农业部成立科技行动领导小组,负责行动总体部署、资金统筹安排、实施主体确定,负责组织制定每一个专题行动计划方案,负责制定科学管理办法、选准关键技术项目、协调各类科技计划,负责跨省、跨部门技术力量的组织。

国家重点抓示范县。在每个优势区域内,选择2个县,建立提升优势农产品竞争力综合技术实验区,集中起研究、开发、转化和培训等方面的组织管理队伍、技术专家队伍、产业开发队伍,形成实验区内关键技术攻关田、组装技术示范片(场)、成套技术推广面相结合梯度推进的实施层次,并与龙头企业相结合。

以省为单位,建立由农业行政部门及领导、关键技术依托单位及责任专家、推广和培训部门组成的35个区域实施领导小组,2*--2005年先针对5种农产品和12个区域成立领导小组,负责优势区域内关键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自主创新与技术开发、组装配套与中试、技术示范与推广、技术培训五个方面方案的制定和协调,保障引进与吸收、创新与开发、组装与中试、示范与推广、培训等方面技术的同一性,负责标准化成套技术向实验示范区(场)外推广。

关键技术研究主体和示范县采用招标制确定。通过全国范围招标,选择具有技术优势的科研院所、农业大学、国家农作物(畜牧、水产)改良(繁育)中心及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实施关键技术引进吸收与自主创新。通过优势区域范围内招标,选择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大、生产环境好、产业化条件优、科技基础强的省和县,承担综合技术实验区(场)任务,当地科研单位、推广部门、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协会,与关键技术持有者紧密协作,进行技术组装配套、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工作。

3、整合科技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在注重发挥各部门已经投资的农业项目效益、积极吸收农业科技攻关、国家农业科技重大专项、863高新技术等方面科技成果的同时,集中农业部组织实施的“丰收计划”、“跨越计划”、“948计划”、“结构调整专项”、“原原种扩繁基地建设”、“种子工程建设”等现有项目资金,重点投向11种农产品和35个优势区域。

行动计划切实以构筑35个优势产业带为目标,发挥科技在优势农产品竞争力提升中的关键作用,配合各级政府围绕区域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做到突破一批“瓶颈”,组装一套技术,带动一地生产,做强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同时要求35个优势区域各级地方政府,倾斜安排地方农业科技项目和资金,配套支持行动计划。做到上下联动,集中力量办大事。

行动计划实施以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服务对象之一,以其生产基地为载体进行技术组装配套,使基地品种品质优质化、生产规程标准化、商品品质一致化、产后加工精细化,努力提高优质农产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知名度,扶持创立优质产地品牌和优质产品品牌。同时鼓励龙头企业增加科技投入,通过多种形式与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技术推广部门等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协作关系,共同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提高龙头企业自身科技创新能力。

4、切实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本行动计划涉及的11种农产品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安定,且科技成果主要体现社会效益,在积极调动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的同时,应强调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科技行动实施期为五年,中央财政重点用于科技能力建设、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吸收,同时兼顾技术示范推广和培训。地方应与中央按1:1配套,重点用于优势区域内技术示范、推广和培训。

5、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根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的生产力布局,在调整现有农业科技能力布局的同时,增补设备、扩充现有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与优势产区分中心、国家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的功能,着重建设尚急需的农作物改良分中心、苗木繁育基地、牛羊水产种源基地、原原种扩繁基地建设、优势农产品新品种和新技术示范基地,形成与优势农产品和优势区域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引导,使科技力量向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集中,使优势产区成为农业科技攻关、科技示范、科技推广、科技培训的主战场。

6、政策建议

鼓励和支持好品种、新技术持有者积极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正确应用知识产权武器,维护我国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的利益;加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的实施力度,保护和发挥我国非转基因农产品的竞争优势;继续实施国家品种后补助政策;通过提高补贴水平、职称评聘倾斜等措施,鼓励科技人员积极投身优势区域生产第一线;改革农业科技应用成果评价方法,建立以生产应用面和市场占有率为主导的评价体系;赋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承担农业科技项目国民待遇,吸引龙头企业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龙头企业创新能力和经营水平。

*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