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双线混融教学优化路径

时间:2022-10-11 16:32:36

高校双线混融教学优化路径

【摘要】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改革新使命,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高校传统教学模式,国内迎来了线上教育热潮。疫情的常态化使中国步入后疫情时代,高校“双线混融”教学逐渐深化;但在实践中仍面临着互联网技术“异化”危机、线上知识与线下知识衔接性弱、大学生学习效率与教学实效低等优化困境,亟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评价为重点,探究后疫情时代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的优化路径,为未来高等教育发展新业态提供新思路、开辟新境界。

【关键词】“双线混融”;高等教育;线上教育;后疫情时代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侵袭打破了高校“常规性”教学实践,国内掀起了“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热潮。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统计,从2020年春节后至5月8日前,全国有1454所高校采用线上教学,103万高校教师开设了107万门线上课程,总计1226万门次课程,参加线上学习的大学生共计1775万人,总计23亿人次[1]。线上教学的兴起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开辟了新视野,提出了“总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经验,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2]的新要求。当前,国内疫情常态化预示着中国逐渐步入后疫情时代,但后疫情时代并非意味着疫情完全消失、一切恢复如前的状况,而是疫情时起时伏,随时都可能小规模暴发,如从国外回流以及季节性发作,而且迁延时间较长,对各方面都产生深远影响的时代[3]。在后疫情时代,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逐渐成为可能;但在从“应急策略”转向“常态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着教学理念升级、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实效提升等优化困境,亟须结合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进一步探究其优化路径。

1概念厘清:“双线混融”教学的内涵界定

学界关于“双线混融”教学早有讨论,2015年有研究团队通过对多种学习理论及其教学策略进行比较研究,首次指出混合式教学是以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整合的教学模式[4]。2016年,中国教育部提出新时代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应“推动校际校内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5],但直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际,高校教学模式才呈现改革热潮。在疫情防控期间,中国高校教学以直播模式、MOOC模式以及混合模式为主,但这种混合模式呈现的是“双线交替”而不是“双线混融”[6]。与传统混合式教学不同的是,“双线混融”教学凸显了“网络”取向、“融合”取向以及“共生”取向[7]。通过对学界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高校“双线混融”教学主要指遵循教育规律,以融通思维为主线,以因材施教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媒介,强调双线“共存”“共融”“共生”,是实现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多种教学活动相互融通,多主体协同发力的高等教育新生态[8-10]。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已进入攻坚期,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开拓了高校教学实践的改革视野,预示着未来高等教育的演化趋势,为构建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提供了实践经验。

2问题透视: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的优化困境

高校线上教学虽在疫情防控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转向“双线混融”教学实践后仍面临着互联网技术异化危机、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衔接性弱、大学生学习效率与教学实效低等问题,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逐渐陷入优化困境。

2.1互联网技术的多重“异化”危机

“技术是一种使人异化的力量,它侵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部分。技术本身日趋自主化,使人类日益在技术的淫威之下无所作为”[11]。互联网技术与高校教学混融发展,使“日趋自主化”的互联网技术逐渐渗透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高校教师、大学生、平台规划者在技术运用中正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异化”反应。高校教师作为学科知识的生产者、使用者、传递者,在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备课、授课、反思时容易被互联网技术所裹挟,导致个人隐私泄露、知识产权侵害以及自我意识丧失。大学生既是教学对象,也是互联网技术的使用者,由于自身成熟度的不完全性使得“异化”反应尤为强烈,主要表现在沉迷互联网技术、认知范围受限制、自主意识被削弱等方面。同时,互联网技术平台作为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的主要媒介,平台规划者在进行数据分析与程序设计时容易陷入数据思维、表象思维以及功利思维,并且互联网规划领域仍隐藏着未受到社会伦理有效规范的“灰色地带”,随着数字经济发展、科技更迭加快、社会风气浮躁等多重刺激,不断冲击着平台规划者的伦理底线,将成为中国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安全隐患。高校教师、大学生以及平台规划者借由互联网技术呈现的“异化”联结,对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2.2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衔接性弱

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变更了高校传统教学生态,形成了远距离、弱交流的主体疏离环境,加剧了高校教师从线下教学转向线上教学的失衡性。在后疫情时代,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的平台机制、实践模型、价值导向尚未完善,高校教师的学科专业发展目标、方向、途径尚不明确,以及“双线混融”教学实践的数据化胜任力、混融性胜任力、专业度胜任力尚未达标。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呈现交互性而非单一性,忽视这一点的高校教师往往被引入两个极端:一方面,不借助互联网技术积极挖掘新鲜知识以激发学科内生动能,而单一地沿袭传统教材;另一方面,过于依赖互联网技术,难以科学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而忽视大学生内化知识的规律。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凭借其混合性与动态性,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甚至取代教师原本“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的教学模式[12]。当前,由于高校教师的培训内容陈旧、培训方式单一、培训机制僵化,以及高校教师数据化、网络化、信息化素养参差不齐,缺乏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资源相整合的能力,高校教师在“双线混融”教学实践中,面对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场域跨越,往往容易出现积极性减弱、心理预期低、教学适应弱等不良反应,进而对其环境适应性、教学专业度、学科胜任力提出了更高的实践要求。

2.3大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教学实效低

在信息化时代,面对教学主体间扁平的、非正式的、弱连接性的复杂关系[13],高校线上教学仅依托互联网教学平台进行单向信息传输,难以实现教学主体间的双向情感互动,教学系统内生命体的联结力薄弱:一方面,高校教师难以借助互联网教学平台准确判断学生的听课状况、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大学生在面对网络技术、数字环境、数据信息的多重刺激后,难以依靠自身意志实现自主学习,大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在高校“双线混融”教学系统内,教学生态系统内生命体疏离程度变高,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评价难度增加[14],部分高校难以精准把握教学需求,对开展高质量线上教学缺乏必要的硬件条件,往往只能依托第三方平台开展教学活动。据相关调查显示,第三方平台虽然呈现多样化,但是网络不稳定、平台拥堵且无法负荷大工作量的运行等问题不断显现,使得在线教学受阻或者效果不佳[15];同时,由于平台更新缓慢、设计滞后、系统僵化,难以满足高校教学实践、教学管理、教学反馈等日常需求。在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中,各高校大多把关注点聚焦于线上教学的系统维稳,缺乏对高校教师与大学生活动进度的精准化追踪、教学效果的精确化查询、心理适应的精细化调整,使高校教师的备课活动、授课活动、反思活动与大学生的预习要求、听课要求、考试要求难以实现适时对接,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效呈现出不稳定态势。

3实践意蕴: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的优化路径

在后疫情时代,深度激活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的生命力既离不开宏观层面的制度设计,也离不开微观层面的自主提升,亟须以升级技术“混融”理念、开展教师专业培训、强化平台反馈机制为着力点,结合时代特质进行系统优化。

3.1升级技术

“混融”理念、培育主体正确技术观教学理念的转化是教学实践变革的先导。“双线混融”教学理念是现代育人本位观的进化,“双线混融”教学理念并非“双线”简单相加,而是“双线”混合发展与创新融合,主张借助技术赋能推进高校教学的“课堂革命”,将高等教育与现代技术混融,以互联网为媒介搭建一体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强调将高校教学延伸至网络空间,实现社会实践与虚拟实践的深度对接,丰富高校教学形式。“必须是人而不是技术成为价值的最终根源,是人的最优发展而不是生产的最大限度发展成为一切规划的标准”[16]。化解互联网技术的多重“异化”危机离不开教师、学生、平台各主体升级技术“混融”理念、培育正确技术观。高校教师在探索技术“混融”理念的底层逻辑中,要“重新认识教学在育人中的价值,以及为培养怎样的人服务的问题”[17],不断提高自身关于数据隐私保护与知识产权侵害的意识,引导大学生形成发展思维与独立认知,善于借助社会综合治理规范大学生的技术行为,依托平台机制及时反馈教学体验,助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技术环境。平台规划者在及时接受高校教师及大学生的反馈意见后,结合时展需求与互联网技术特性有针对性地进行算法评估与程序设计,通过准确把握技术内在矛盾、健全技术多元评估体系、推动技术“混融”创新升级,以缓解互联网技术的多重“异化”危机。

3.2开展教师专业培训、推动教学资源整合化

“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育的有机结合”[18]。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改变了“线上教学+线下教学”的传统“加法思维”,进而发挥了多元主体“双线互动”的特有优势,以生成师生教学的“新型空间”[19],试图将虚拟空间纳入高校“混融”教学轨道,形成理论空间、实践空间、虚拟空间三位一体的强大合力,对高校教师的适应性、专业度、胜任力提出了更高的现实要求。在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中,建立特色、多元、个性的高校教师专业培训制度,更新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完善培训机制,扎根于校本特色开发培训资源,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开展技术探索,积极开发高校教师专业培训平台,建立高校教师多层次发展与评估体系,实现多平台教学资源的联动整合,致力于打造强大稳定的高校教学“后援军”。在高校教师专业培训平台上,借由云端系统实现教学资源的信息化整合、多端口操作以及跨平台传输,将高校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对接,提升了高校教师备课、授课、反思等教学环节的操作效率。多层次发展与评估体系的建立则为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个性规划,满足了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需求,提升了高校教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衔接性,推动了高校教学资源的深度融合,为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的推进提供源泉活水。

3.3强化平台反馈机制、提升教学评价科学性

教学评价是沟通教与学的情感纽带,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强化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20]。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借助技术赋能打造多维交互的智慧课堂,以最新传感技术为依托构建沉浸式高校教学评价体系,通过精准把握大学生在线课堂状态,实时推进教学评价的动态生成,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起手来,顺应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21]。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正是有效应对世界变局与世纪疫情所探索出的网络教育新生态。线上教学平台作为沟通教与学的桥梁,其完善性、适应性、稳定性是提升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的重要因素。在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中,各高校通过吸纳多主体的动态评价以丰富其评价指标,进一步完善师生动态反馈系统,不断强化平台反馈机制,进而生成具有校本特色的线上教学平台。高校教师作为线上教学平台的主要操作者,在授课前须做好课程调研、保证师生交流、准确把握学情,做到精准备课、精确授课、精细总结,通过结合校本线上教学平台的动态反馈,及时调整备课策略、授课方向以及反思重点,不断提升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的科学性。

4结束语

在后疫情时代,高校教学改革任重道远。高校“双线混融”教学是遵循高校教学规律的实践探索,是对高校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优势整合,是后疫情时代高校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当前,通过总结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的经验教训,结合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所面临的优化困境,系统推进高校“双线混融”教学实践在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模式优化,借助技术赋能构建起线上线下各主体协同发力、线上线下各优势混融共生的高校“双线混融”教学新实践,不断推进高校教学的时代变革,实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吴秀云 吴宇晴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