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设计色彩课程教学研究

时间:2022-09-26 16:39:36

高职设计色彩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在色彩设计课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借鉴意义,文章主要阐述在设计色彩课程上使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多样实物展览、多元化多角度鉴赏传统色彩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有效地开拓教学“第二课堂”。遵循课程思政育人的教育理念,使传统艺术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加强民族审美内化深度,以培养创新型应用设计人才。

关键词:设计色彩教学;民族审美;创新与传承

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迅速,有关设计类的课程也应该随着与时偕行,陈嘉全在《设计色彩基础》中指出:“要引入新观念、充实新内容,使色彩设计教学思想不断拓展,就必须突出设计专业自身的色彩设计特色”[1]。设计色彩课程不仅在教学理念上需要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皆需要更新,不同民族的文化意识不同,所以人们在特定的心理因素下形成了不同的审美。如,人们可以通过一定的图形、色彩、文字等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产品,让更多人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2]。为此,我们需要站到传统色彩的“肩膀”上去构建设计色彩课程,去认知传统艺术理念、领会传统色彩情感表达、创建民族审美素养。

1高职设计色彩课程概述

设计色彩是艺术设计专业群平台课,开设于第一学期,由四个模块组成:第一、二模块是理论知识和技法,第三、四模块主要是传统色彩提取搭配及在各方面的设计应用,把中西方传统色彩全方位融合教学中,让学生从感到再到运用的过程。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终身学习所具备的职业素养,秉承“强基础、多途径、重训练”,做到“教”与“做”融为一体,让“工艺”与“理念”有机结合,诠释“传承与创新”的工匠精神。课程融艺术、设计、审美为一体,旨在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2中西传统色彩在现代设计色彩教学中的重构与融合

2.1课程思路

三四两个模块都分别分成中国传统色彩设计和西方现代色彩设计两大任务,每个任务下由“走入”“感受”“体验”和“鉴赏”四部分组成,形成一种阶梯式、知技并存的教学模式。针对高职学生学情分析,教学环节三个基本过程,分别是:课前预习、课内展学、课后延学。课前,教师提前分析学习者、教学目标、教学环境等要素,设计教学任务,上传PPT、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料至学习通平台,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展与任务完成程度进行实时指导。课中,教师根据预习效果,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结合教学重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以案例分析、任务驱动、话题讨论、汇报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在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等多方评价上总结内容,加深知识的理解。课后,突破课堂时间的限制,通过学习通平台展示优秀作品,拓展任务,打造第二课堂,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技能的提升。

2.2教授内容步骤

在整个课程中贯穿传统民族文化,时时与思政相结合,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中西方色彩为主导,深刻认识民族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去切身感受、深入鉴赏、创作设计。2.2.1中国传统色彩设计通过走入、感受、体验、鉴赏四个环节学习深刻认识中国传统色彩的知识点,在走入环节,以中国红导入,认识传统色彩的概念,更是可以通过VR实训室,身临其境去走人中国故宫色彩。根据前一节走入传统色彩的学习,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必要性,通过对“传统画卷、服饰及传统园林建筑等载体,实物和模型展示,沉浸式感受传统色彩,讲解各个载体蕴含的传统色,以感受传统色彩为基础,将我国传统色彩元素导入到色彩设计作品中,意在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具备中国精神。如在课前布置任务,以中国传统画卷《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货郎图》《春闺倦读图》《张果老见明皇图》让学生搜集资料,认识古人设色精妙之处。以《清平乐》片头(见图1)和《只此青绿》(见图2)视频引入,了解中国传统色彩中青是生命之色,东方之色,是主流色彩。再者引入服饰色彩,抛出问题如:《汉书·律历志》中曾有这样的记载,“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郑玄注《周易》,则谓“玄衣纁裳”;《后汉书·舆服志下》说“郊祀之服皆以袀玄”,有什么缘由?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服装色彩审美意识影响,礼制束缚对古人服装色彩审美思想的影响;了解服饰色彩的由来,弘扬中国历史悠久的服饰和语言文化,拓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的思路。在园林色彩感受环节,通过参观实训室传统园林模型展,比较思考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中传统色彩区别和联系,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经过两个环节的学习后,设置课题,通过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并以多元化评价方式检验学生作业。2.2.2西方传统色彩设计西方传统色彩设计也是以走入、感受、体验、鉴赏设置教学环节,在走入教学上让学生了解西方色彩源头成因、西方色彩体系、西方色彩的审美。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与中国传统色彩作对比,讲解如何正确理解西方色彩,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西方色彩的相关知识,加强在设计这个传统色彩和西方色彩元素的渗透,更好应用于后续相关课程的艺术创作。在感受环节根据前一节走入西方色彩的学习,结合让东方和西方在交流中变得更美好要求,通过对“西方绘画、服饰及西方园林建筑等载体,实物和模型展示,沉浸式感受西方色彩,讲解各个载体蕴含的西方色彩,意在培养学生对文明差异化秉持着互学互鉴的态度。培养学生尊重文明的多样性,秉持互学互鉴、兼收并蓄的学习态度,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方式,让世界人民更好了解中国艺术,让中国人民更好了解世界艺术。在体验和鉴赏环节,让学生带着课题任务,结合中西传统色彩相关知识,通过“配色比拼”的方式,讲解如何提炼颜色并进行搭配,旨在帮助学生熟练地运用色彩提炼和色彩搭配方式,应用于后续相关课程的艺术创作。以及后续小组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总结、分析和汇报,全面检验学生对色彩相关知识的灵活运用情况,并拓展考核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现场表现能力。

3民族审美内化视域下设计色彩教学创新之处

3.1遵循思政育人“一根主脉”,有机融合艺术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

将思政因子融入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的具体内容中,利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色彩案例,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树立文化自信;对中西方优秀色彩作品案例比较分析,引出设计的“民族性”,引导学生能正确认识和欣赏中国本土文化,身临其境的解读中西方色彩的历史,剖析现状,构建基于对中西方色彩辩证思考的“文化自信”,振兴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家国情怀[3]。

3.2开拓“第二课堂”,拓展多样化的教学空间和成果形式

利用VR实训室、软装实训室、园林模型展示实训室场所以及等比例实物展示等直观展现中西色彩的特色,结合中西式室内空间的软装配色设计方案,与专业紧密结合。依托实训室和智慧教室教学环境,教学课堂有效地开展了实物展示、模型参观、VR情景再现等精准教学,高效地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3.3推进“三化改革”,全程贯穿教学过程

实现教学信息化教学手段常态化,本课程利用软件和App等信息化手段教学,如Sketchup软件、VR虚拟、“色采”App等,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收集相关数据;推进精细化教学,基于学习通等平台所收集的数据开展精准化的学情分析、目标分析、内容分析和教学干预;设计“配色大比拼”等项目竞争化,并设置“配色小能手”“最佳配色团队”荣誉奖励,营造竞争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3.4实施“四结合”多元化考评,提高色彩构成设计能力

教师通过综合考评学生全程表现,采用线上预习和拓展学习与线下实践作品展示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学生互评、校内教师评价、企业专家点评与社会人员评价相结合多元化考评方式,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见图3)。

4教学成效

4.1从“知道”到“感到”,实现中西色彩感知能力提升

依托实训室和智慧教室教学环境,有效地开展了实物展示、模型参观、VR情景再现等精准教学,高效地组织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学生能熟知中西色彩名称,能绘制出有情感的设计色彩作品,能采用中西方系列色彩设计室内空间,中西方色彩认知能力明显提升。

4.2从“唯一”到“多元”,实现综合发展型人才培养

通过“VR虚拟再现式实训、阶梯式任务驱动、协作式学习开展教学、精准化学习指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起团结协作的职业意识和能力,树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为具有较强职业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色彩搭配师和环境艺术设计师。

4.3从“独立”到“共生”,实现师生共同双向发展

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展,近三年,以教促赛,收获颇丰,在科研上师生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在竞赛上,学生踊跃参加,与课程相关竞赛获奖达三十多项。

5对课程教学结果的反思和改进

对标教学实施目标,达到预期效果。但反思教学实施过程,存在忽视色彩体系在设计实践中方法论的应用价值,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陷入临摹易、创作难的困境。小组合作式实践教学,有部分学生出现偷懒懈怠不良习惯。面对环境艺术设计和建筑室内设计两个不同专业授课,对不同专业学生差异化考虑还不够全面。在未来教学上的改进:一是精准设计教学资源。针对学生设计艰难,在后续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色彩理性逻辑的培养,更加强调应用性、创意性、系统性。二是进一步优化考核机制。出现参与度和信息化手段使用参差不一,教师有意识地发掘、针对性地反馈、适切性地引导。三是深度加强校企合作。联合企业开发教学导图,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设计色彩课程教学内容和训练。

6结语

基于需要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设计色彩课程教学需要重构组合,职业教育需要“长入”经济,“汇入”生活,“融入”文化,“渗入”人心,具民族化又具有现代化特点的色彩教育教学的教学方式也必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陈嘉全.设计色彩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2]刘付.中国传统色彩视角下视觉传达专业设计色彩课程教学研究[J].艺术大观,2022(11):118-120.

[3]曹琼晓.课程思政背景下《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改革初探[J].工业设计,2021,(03):44-45.

作者:刘国银 单位: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