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路径

时间:2022-09-06 11:54:24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路径

1引言

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已经取得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在城市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有很多危机并存,目前最突出的危机有三种。一是环境保护[1]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发展,城市的生态承载力超出其承受程度,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二是经济方面的危机,城市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城市经济的增长离不开生产力投入的加大,导[2]致大量不可再生资源消耗。三是社会危机,我国贫富差距仍然较大,城市居民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变得越来越低。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要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五位一体”的策略。随着公众对于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传统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正逐步向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要求相关人员不仅要重视城镇化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还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前提下推进城镇化发展。此外,随着互联网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可以借助高科技手段,对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预测分析,以保障生态城市规划合理,促进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城市概述

2.1生态城市的含义

关于生态城市,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对生态城市的定义也不一样,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化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应用科学技术手段协调城市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恢复城市生[3]态系统自我调节及发展功能。

2.2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

1)生态城市可以有效保障城镇居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生态平衡的破坏。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也在与时俱进,因此需要不断提高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于环境的重视程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从而为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打下坚实基础。2)在低碳环保的理念下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生态城市建设也需科学合理地应用绿色可持续资源。针对传统城市中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要引导其进行技术革新,优化产业生产结构,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同时对需要硬性排放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坚持采取“治理在前,排放在后”的生产原则。3)城市居民有良好的综合素养,能够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城市生态的可持续稳定发展。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大批农村居民涌入城市,文化、风俗及贫富差距导致了城市居民在城镇生活的安全感和归属感降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化,人际关系变得逐渐冷淡,增加了城镇居民生活与工作[4]的不安定性。因此,城市规划建设需要基于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之间居民的情感诉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肥沃的土壤”。

2.3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原则

1)以环保理念为规划基础在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首要原则是以环保理念为规划基础,转变传统的以经济发展为主体忽视环境保护的规划建设思路,坚持以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观为主要指导思想,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城镇化建设,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2)构建完善的生态平衡体系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传统的城市规划建设一般采用自上而下的建设体系,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更加重视经济发展,对生态平衡要求往往无法兼顾,不[5]利于现代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发展。因此,在现阶段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需要构建完善的生态平衡体系,提高城市规划人员的生态平衡理论知识水平,将社会主义低碳节能发展理念充分融入城市建设过程中,同时需要加大低碳节能理念的宣传力度,为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3现阶段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3.1城市规划建设与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不相符

现阶段的城市规划建设,一定程度上融合了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手段,但在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存在过于倾向经济效益、低碳环保意识薄弱、生态文明建设流于形式的情况。例如,在目前的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生态规划往往停留在对城市原本存在的绿色产业进行重新改造,没有进一步扩大绿色产业资源,仅是重新修建改变绿化带的造型或简单扩充绿化中心的范围。这种拘泥于形式的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方式,虽符合国家社会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基础要求,但无法满足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2生态文明建设破坏了城市的生态平衡

大多数城市采用相同的城市规划建设标准,缺乏个性化的建设方案,导致不同的城市千篇一律。由于地域以及历史文化的差异,不同城市存在差异化的风土人情以及地理地貌特征,统一的生态文明城市规划建设策略破坏了城市原本的生态平衡,导[6]致城市发展缺乏活力。从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角度来看,这种生态规划破坏了城市原本的历史文化发展模式,不利于城市人文历史以及风土人情的传承;从城市地理地貌保护的角度来看,这种规划模式破坏了城市本来的生态环境,模糊了地域差异性,导致城市发展缺乏个性,降低了城市发展旅游经济的可能性。

3.3缺乏健全的生态安全平衡体系

在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缺乏健全的生态安全平衡体系,虽然响应国家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号召,重视城市以及周边的环境保护,但忽视了城市居民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城市规划与生态建设中,缺乏对居民生态文明平衡意识的培养,不能很好地引导城市居民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以及提升人文素养,如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公民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尽可能低碳出行,保持文明用[7]语等等。生态城市居民无法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导致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城市规划与文明城市建设缺乏良好的统一协调发展策略,无法维持生态城市。

3.4基础设施建设无法为生态发展有效服务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基础,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保障城市规划有效落实,促进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然而,在现阶段的生态城市规划中,大多数无法有效应用城市现存的基础设施,导致城市的基础设施与生态城市建设无法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现存的基础设施影响生态城市的整体规划,使生态城市的建设缺乏完整性;同时,规划过程对城市现存的人文景观造成一定的破坏,并且在建成后缺乏对人文景观的恢复与拓展。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破了城市原有的生态平衡,延缓了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发展。

4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路径

4.1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城镇化背景下的生态城市规划需要尊重城市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运用节能环保的规划思维,结合不同城市的发展特色,构建完善的城市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体系不仅能有效加快生态城市的建设进程,而且[8]能保障城市在原有生态基础上实现长远发展。因此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城市的规划需要千城千面,基于城市的地理地貌以及风土人情进行差异化规划设计,以提升城市活力。

4.2构建绿色出行交通系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出行的代步工具也更加多样化,生态城市居民代步汽车使用率的提升导致了单位时间碳排放量的持续升高,温室效[9]应影响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构建完善便利的绿色出行交通系统可以有效促进生态城市稳定发展,推动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进程。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结合城市的发展状况,有效整合现有的交通资源,制定最贴合当前城市规划的绿色出行交通系统。

4.3建立低碳环保产业链

在生态城市的实际运营过程中,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一直是影响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践行低碳环保理念,坚持“治理在先,排放在后”的规划路径,鼓励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进行创新升级,提升生产与发展的技术含量,减少污染物排放,建立低碳环保产业链。

5结语

在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以环保理念为规划基础,以构建完整的生态平衡系统为方向,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城市。因此,亟待构建完善的生态文明体系,加大对城市以及周边湿地系统的保护力度,完善便利的绿色出行交通系统,建立系统的低碳环保产业链,合理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和密度,扩建城市绿地系统,促进生态城市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作者:杨敏 单位:山西省国土空间调查规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