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研究

时间:2022-08-19 11:46:46

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研究

摘要:高校在开展专业建设工作时,应充分考虑到专业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需求,通过科学的课程体系来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增强其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确保学生更快地适应工作。文章以高校美术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就业指导、实训条件及教学评价等角度剖析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不足,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供有效举措,以增强美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从而提升其实际就业率。

关键词:实践能力;教学评价;就业率;创新意识

高校在培养各个专业的大学生时,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而且还要重视其就业能力与实践能力,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优质人才。现代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应聘者的实践能力往往是企业的重点考察内容,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现从美术专业学生发展的角度切入,探讨高校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一、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高校美术专业需要培养兼具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并同时掌握美术学科基本理论与技能的人才。美术专业的学生通过对专业课的学习可以了解中外美术史、造型艺术的发展与历史,并借助美术批评原理来评价美术现象与美术作品。从能力培养方向来看,美术专业的学生还要具有造型能力与扎实牢固的基本功来进行美术创作。在新时期,高校在美术专业教育工作中应重点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要性可分为如下几点。

(一)有助于提升美术专业学生的美术素养

美术专业课程往往具有较强的体验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充分拓展思维。通过实践训练,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使其具备更好的人文素养。生活是学生进行艺术创作的源泉,学生可将其融入实际创作,获取更多支持创作的素材,并将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直接运用到实践中,实现对自身综合素养的有效培养。

(二)有助于增强美术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

美术学生在艺术创作中应展现创新精神与自身特色,实践与创新往往不可分割,如果只注重理论学习,很难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因此,美术专业的教师既要为学生讲解理论,还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创造力,获得创作灵感,并将创新意识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更具有时代性。

(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校美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将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如果实践培养不到位,学生没有提前适应社会,在就业阶段就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就业成功率也随之降低。而通过实践训练这一过渡性活动,学生能够了解到企业的工作环境,掌握处理工作问题的有效方法,待真正就业后,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其所在的岗位,并形成良好的就业心理品质。

二、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表现出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高校开设的美术专业应同时兼顾应用性与艺术性。随着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发生变化,许多高校的美术专业都确立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全新目标[1]。但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教师采用的教学理念还相对滞后,往往只关注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忽视了综合素质与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工作。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美术专业的教师没有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当前市场对美术人才的具体需求情况,致使学生在高校中学习的美术知识无法转化为自身竞争力。学生任职后往往还要结合工作内容重新学习知识,尤其是美术教育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与艺术设计这类专业的学生,这也是美术专业学生就业率难以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过于陈旧

在课程设置中,高校美术专业主要为学生开设专业基础课、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及专业实践课,具体包括“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素描速写”“中国画”“色彩基础”“透视与解剖”“视觉传达意识”“计算机美术基础”与“设计基础”等课程。尽管学生通过学习课程能够丰富美术专业的知识储备,提高艺术创作水平,但课程内容与日后就业活动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学生存在知识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弱的问题[2]。教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关注度比较低,而创新能力是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开设特色化课程,提升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在就业环节获得更大的优势。以当代艺术设计课程为例,许多教师在该课程中采用传统美术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却没有真正了解企业相关岗位对该课程的需求,未将技术与艺术有效结合,导致学生对一些全新技术成果缺乏了解,无法将技术运用到艺术设计中;另外,美术专业教师长期采用单一化的美术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没有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在教学环节缺乏自主性,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度降低,这种教学现状也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与日后的职业发展。

(三)实践教学与就业指导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

尽管高校为美术专业的学生安排了实践环节,但实践活动的时间被前期理论教学挤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也相对较低,学生无法真正地锻炼自身在美术、艺术创作与应用方面的实践能力。而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的实践空间也相对有限,学生仅凭借少量的社会实践与社团活动无法深入了解行业与市场,欠缺知识转化意识,致使知识转化能力不足,而且在校期间没能及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进入岗位后,对职业的适应性较差。由于高校的引导工作不到位,许多学生没有意识到实践能力对自身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在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比较差,没有把握锻炼机会。同时,高校也并未给学生安排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导致学生在就业环节存在诸多疑虑与困惑,有的学生甚至难以顺利就业。为应对社会生存与就业压力,学生往往会选择与专业方向相悖的其他职业,既浪费了教育资源,也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四)实训条件不完善

高校为美术专业的学生提供的实训基地条件相对较差,基地管理水平不高,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训需求,实训基地与美术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到位,导致实训基地的实效性不足,未能给学生提供实践发展的有效空间。导致实训基地建设水平过低的因素有很多:首先,经费不足是最为主要的问题,有的高校由于资金不足,没有给美术实训基地配备足够的设备,且现有的设备存在老化的问题,基地环境极差,而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国画修复、陶艺、雕塑与油画等均对实训基地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客观条件上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实训课程难以完成;其次,实训基地的管理人员多为高校美术专业的教师,缺少专门的实训人员,这就导致基地管理效率低,就业效果不佳。因此,高校要加大对美术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在美术专业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五)教学评价环节忽视学生实践能力

高校美术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评价这一环节并未对学生的实践与就业能力予以关注,往往只从艺术造诣与美术技法的角度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利于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作品与能力[3]。因此,教师要探寻如何将商业运作与艺术市场进行融合,指引学生将好的艺术作品转化为商业产品,使自己的作品既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商业价值,以此来弥补评价环节缺失就业指导作用的缺陷,同时也能更好地借助教学系统来支持美术专业的学生进行就业。

三、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举措

面对美术专业学生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就业指导、教学评价等方面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关注程度,有效补充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为日后就业做好能力方面的准备工作。

(一)调整美术专业教学理念

美术教师要根据市场、行业的发展与变化,更新教学理念,确立多元化的培养目标,以就业为教学导向,在日常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要通过实际行动来促进美术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提高美术教师资格的准入门槛。为了保障教学质量,可以提出“双师”证书等准入要求,优先录取在企业有过工作经验的教师,还可以给在校教师提供挂职锻炼的机会,帮助教师了解企业环境,做好专业教学的准备工作。根据企业对美术人才的具体需求,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考核体系,以此真正地衔接教学与就业两项活动。高校在为美术专业学生设置课程时,应考虑教育大众化发展需求,构建科学的教育层次结构。重点培养创新型与复合型人才,逐步消除学科壁垒,适当淡化美术专业之间的专业界限,引导学生明确拓宽专业知识面的重要性,主动地提升人文素养,借助特色化课程来强化学生的专业应变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从培养和提高美术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着手,摒弃一成不变的课程设置理念,针对不同学生的志向、兴趣、能力设置课程和教学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大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使其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就业能力和社会需求的差距,积极改变自身条件,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确定职业目标。在美术专业人才体系构建过程中,高校既要立足市场,还要顺应美术学科的发展规律,通过专业课程来全方位地引导学生增强综合研究与分析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创新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针对学生就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发展的需求,美术专业教师应创新当前的教学模式,使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能力提升课程之间形成合理的比例,更多地注重课程的实用性与综合性,正确处理专业中的艺术实践课程、教育实践课程、艺术技法课程与文化理论课程之间的关系,在艺术理论、创作技法的基础上,全面提升专业内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及思想品德。考虑到大部分美术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可以在原有的课程体系基础上,提高实践类课程所占的比例。当前,美术、艺术创作行业中的商业插画绘制、装饰装潢、动漫设计及环境艺术设计等职业均对从业者的实操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4]。因此,高校教师要辅助学生做好职业准备工作,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倾向美术设计类职业。高校应与相关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争取更多实践发展的机会,让学生从校园走入设计院、走入广告公司、走入材料公司,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职业实践环节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在实践过程中完善知识体系,实现对知识的消化与利用。在教学环节中,除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外。高校还可以为学生组织各种与美术技能与艺术创作相关的活动。通过校园社团,联合外部力量举办海报设计比赛、校园设计比赛等,并设置各种奖项,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从而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同时,高校在安排美术专业学生参与实习时,应为其选择合适的实习时间,不宜过早,也不应过晚。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前,应先做好理论学习的准备工作,然后前往相应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学会用知识辅助工作,总结工作中的问题。结束实习后再回学校继续进行学习,以此真正发挥出实习对自身专业成长的作用。

(三)落实就业指导工作

市场供求关系并非一成不变,高校要结合就业市场的具体发展情况来支持各个专业的学生进行就业。在美术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从“为就业”转变为“为发展”。大学生就业指导主要采用就业教育、择业咨询、帮助和引导毕业生进行自我评价、模拟求职训练、提供职业信息等。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都是以通识课程教育为主,将各专业放在一个课堂中,尤其是美术类专业的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将就业指导与学生的就业最佳时段相结合。针对这一现象,应从美术专业大学生入学后就开始进行全程化就业指导,实现以就业带动学业。美术专业学生个性鲜明、情感丰富,要根据其个性化特征,正确引导其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确定职业目标。为了使学生具备突出的竞争优势,高校可以直接参与到学生的就业环节,提供直接或者间接的支持。比如:开设简历设计比赛,让学生凭借专业优势,设计出专业化、个性化的简历,通过简历让求职企业对其形成良好的印象,从一众求职者中脱颖而出,从而提高求职成功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时,应从择业能力、交际能力、协作意识与适应能力等角度来完成培养任务;就业指导不应只局限于课程这一种形式,高校可以为包括美术专业在内的各个专业的学生建设专门的就业网站、创新创业公众号等,并向学生推送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政策,让学生了解就业信息,并根据就业信息做好正确判断;面对即将就业的毕业生,教师可以专门为其开设就业准备工作,讲解各种美术专业相关职业的求职事项与求职准备,同时通过分析各种求职案例,让学生学会冷静独立地思考,在就业中不畏惧竞争,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勇敢主动地参与竞争。

(四)调整美术专业教学评价体系

美术专业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美术专业的独有特点,如果只凭借一场考试或者一个作品来评价学生,很难客观与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5]。因此,教师应调整评价模式,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注重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更多地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美术作品、理论及行业的看法,这些观念与想法也应被纳入评价体系中;教师可围绕学生提出的观点进行追问,以此来判断学生对美术作品与创作行为的认识程度,还可以结合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在考察与检测学生时,教师要更多地增加职业化元素,在与学生交互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针对一些商业案例,分析其中的重难点问题及自己选择的设计方案,继而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四、结语

美术专业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较强,教师要将学生的专业优势转化为职业竞争优势,从而更好地参与就业,获得更多职业发展机会。当前,高校要积极转变专业建设理念,调整课程系统,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从而改善实训基地的环境条件,创新教学评价方法,为美术行业培养更多优质的综合型人才。

作者:靳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