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教学面临困境及改革路径

时间:2022-07-19 11:27:45

高职语文教学面临困境及改革路径

摘要:高职语文是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基于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优化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成为培养更多技术工匠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加强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作为切入点,阐述高职语文教学所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解决高职语文教学困境问题的具体改革路径,以此不断提升高职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改革;职业技能;工匠人才

高职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工匠型人才为主。高职语文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培养更多技术工匠型人才的背景下,如何提升高职语文教学质量成为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所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现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就高职语文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尝试提出解决对策,以此提升高职语文教学质量,助力高素质工匠型人才培养工作。

一、高职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高职语文是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在服务专业学习、奠定综合职业素养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和养成性作用。首先,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基本途径。语文学习是对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高职语文课程涵盖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通过学习语文知识可以潜移默化地学习到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例如通过学习我国古典诗词可以学习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其次,加强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手段。当前,我国技能人才培养不适应产业转型和技术进步要求、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剖析原因主要是高职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语文功底较为薄弱造成的[1]。高职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语言交流沟通能力的学科,基于高职教育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存在学习积极性不强等问题,导致学生的语文功底比较薄弱,缺乏与岗位相适应的能力。例如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但是在人际沟通方面存在较大的短板。通过加强语文教学工作可以提升语文课程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式,以此解决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最后,加强高职语文教学有助于优化高职教材质量,构建适应新时展的融媒体教材。2021年12月3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推动教材配套资源和数字教材建设,规范建设公共基础课程教材。加强职业院校中华传统文化、劳动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的教材供给[2],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语文教学是弘扬传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基于新教材编写工作的要求,高职院校要加强语文教学工作,结合当下人才培养要求主动调整语文教学策略、优化教学内容。

二、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所面临的困境

高职语文教学是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我国高职语文教学仍然遵循单一的教学模式,停留在“双基”层面,忽视与社会实践岗位的融合,导致学生的人文素养不高。通过深入分析高职语文教学所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课程标准不明确,难以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基于跨学科理念的不断渗透,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必须要打破传统的科学界限。但是当今高职课堂结构设计仍然是立足于整齐划一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而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需要依赖于不同的学情而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但是在当前环境下,高职课堂教学条件仍然是以大部分学生为主,而缺乏对学生差异性的充分考虑,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例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高职学生的语文素养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仍然采取的是“满堂灌”的授课模式,结果导致课堂教学既不能调动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满足优等生的学习需求,容易陷入无效课堂模式。

(二)教学内容陈旧,忽视与专业课程融合

教学内容是高职课堂实施的重要因素,是职业教育的关键元素。对照核心素养教育,高职教学内容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高职教学内容忽视与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在突出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核心素养背景下,高职课程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跨学科教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学科之间的融合性并不突出。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仍然是以语文课本知识为主,而忽视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效融合,导致语文课程的人文素养难以融入到职业素养体系中;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局限在短期人才培养上,而缺乏学生长远素养的培养。目前高职教学内容更多是围绕当前的知识体系,而没有有效结合未来发展趋势。最突出的现象就是在高职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及时引入社会最新的知识体系,导致学生不能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技术。

(三)教学主体地位失衡,课堂秩序难以把控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关键。高职学生思维较为分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规范课堂纪律,往往会采取约束性的举措,而此种授课模式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弱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3]。近年来,在职业教育改革的促使下,高职课程“满堂灌”的现象越来越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不代表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反而是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高职教学主体失衡现象表现为更为隐性的气息:一是教师过度放任学生,导致课堂教学失效。为了突出学生课堂的主体性,教师会采取“提问”的授课模式,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但是此种放任式的授课模式,反而会影响到课堂的教学质量;二是教师过于主导学生思维,容易引起学生反感。

(四)课程教学考核体系不完善,忽视职业素养考核

课堂评价是促进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但是如果课堂评价模式不合理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高职课堂教学评价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职业素养教育考核缺失。根据调查目前高职语文教学考核主要是以定量指标为主,而关于职业素养方面的考核比较少,导致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时将精力放在了传统为理论文化学习层面,而没有将语文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岗位中;二是高职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过度强调理论知识考核,而忽视学生实践技能评价。当前高职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仍然侧重理论成绩方面的考核,例如在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主要是采取笔试考试的方式进行检验,而没有考察学生应用语文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陷入“应试教育”模式思维。

三、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

基于高职语文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职院校要从以下路径入手,不断优化高职语文教学工作:

(一)明确高职语文课程标准,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基于跨学科理念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要结合职业教育改革要求,不断优化语文课程标准,以此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立足于区域人才培养要求优化高职语文教学课程标准。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区域人才为主的,高职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内涵。作为一门基础公共课程,高职语文课程标准需要围绕不同专业特点而建立。例如对于护理专业教学而言,语文课程标准必须要突出护理方面元素,强调关于护理内容的知识体系。而在建筑工程专业教学中则要强调语文课程中的工匠精神渗透,通过语文教学增强学生的质量控制意识;另一方面要明确高职语文课程的地位,发挥高职语文课程的实用性,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高职语文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处于弱化地位,尤其是语文知识体系的繁琐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因此高职院校要优化语文课程标准,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此不断建立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语文实用性的课程标准。另外高职语文课程必须聚焦社会热点,秉持“人文语文”思想,有机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世界人文思考等德育元素[4]。

(二)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构建“一主多体”的教学内容体系

当今,高职科学发展已经趋于跨学科、多种学科交融互动发展态势。教学内容是将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载体,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高职院校科学界限越来越模糊,学科之间的融合性成为核心素养教育的核心要素。所以高职课堂内容结构重构必须要遵循“一主多体、网状结构”的原则,将实现专业课程与非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高职语文课程属于公共课程,在教学内容设定上:一是要紧紧围绕专业课程,结合专业主干课。高职语文课程是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课程,为了切实增强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要寻求高职语文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融合的切入点,防止出现弱化语文课程的现象。不可否认高职语文课程内容博大驳杂、难度系数比较高,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感到枯燥,所以高职院校要结合不同专业特点而优化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高职语文的兴趣;二是以学生长远发展为主线,设置辅助性选修课。高职语文课程教学课时相对比较少,学生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为了满足学生的个人兴趣,高职要设置语文公共课,例如开设《民俗文化学》《网络文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等选修课程,以此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今后实践就业奠定基础。

(三)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激发学生内在创新力的课堂模式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主体,基于高职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教师过度放任学生的现象。高职院校必须立足于教学实际,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激发学生内在创新力的课堂模式:首先,高职院校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语文课堂的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在语文教学中存在教师占据课堂主体的问题,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思路要求学习,导致学生陷入机械性学习模式,违背了高职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因此为了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职语文教师必须要从自我做起,主动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肯定每个学生的长处。例如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不同学生的学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并且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以此增强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自信[5];其次,加强对语文课堂的约束性,合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高职语文教学而言,与其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不如让其学会正确学习的技能。实践证明,过于宽松的课堂氛围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实践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将课堂归还于学生,采取放任的姿态,结果导致学生陷入无效学习状态。因此高职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采取刚柔兼济的手段,结合不同的教学模式而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对于突出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模块可以采取自由讨论的授课模式,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形成自我认知能力。对于基础性专业知识则要采取相对约束性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加深对基础专业知识的熟知能力。

(四)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突出职业素养考核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主,传统的语文教学在育人目标、质量监控等方面与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存在潜在冲突。因此高职院校要对语文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进行重构:一是高职院校要建立过程性多元化考核模式。语文教学属于系统工程,需要将教学评价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例如在课前阶段要突出学生对语文预习内容的考核,通过课前测试考核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从而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而主动调整教学策略,以此构建高效的课程秩序。在课中实施阶段,要利用大数据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实时掌握。例如教师可以慕课平台的抢答模块对学生的作答进行自动分析,从而让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二是优化语文教学评价模式,突出职业素养考核。长期以来高职语文教学考核主要停留在理论考核阶段,而缺乏对语文素养的考核,导致学生陷入机械性学习状态。构建以职业素养为主导的教学评价模式是创新语文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其可以有效解决高职语文脱离专业课程的弊端,将语文知识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所以高职院校要对传统语文课程进行考核的基础上突出职业素养方面的考核,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动力。总之,高职语文课程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公共课程,基于培养更多技术工匠型人才要求,高职院校要摒弃“轻人文、重技能”的偏颇思想,明确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学功能和课程定位,做到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琴.高职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及改革路径探析[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4):147-148.

[2]吴亚军.“双创”教育环境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J].现代职业教育,2021(3):142-143.

[3]杨洁,肖和伟.职业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高职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案例设计思路[J].文教资料,2020(36):217-219.

[4]胡晓蓓.大数据背景下高职语文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策略和反思[J].山西青年,2018(4):151-152.

[5]谢秀亮.高职语文交互式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52):196-197.

作者:韩小健 单位:曹妃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