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师者解惑

时间:2022-06-13 15:02:5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师者解惑

[摘要]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课程和主要渠道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课,引导大学生乐学肯学、晓事明理、知行合一是衡量这门课程效果的标准。但从目前大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情和学风来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问题的关键是知与行联系不足。扭转这种学情和学风的关键因素在于任课教师,着力点在于教学过程中既要“传道”,更要“解惑”。教师思修课的解惑,是体现于导学和促进大学生对于这门课程乐学肯学、晓事明理、知行合一教学效果的解惑,也即需要给予大学生学习态度解惑、学习内容解惑、学习方法解惑、学以致用解惑。

[关键词]师者解惑论;学习态度解惑;学习内容解惑;学以致用解惑

思修课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素质培育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从目前大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情和学风看,知与行脱节问题的存在,其原因与不同方面的学习疑惑直接关联。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传道”,更要“解惑”,不忽视、不放过,如学习态度解惑、学习内容解惑、学习方法解惑、学以致用解惑。将大学生学习所存在的疑惑和教师的解惑过程作为焦点予以分析,既观照大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情和学风问题,亦注重高校任课教师提高职业素养。

一、以学习态度的解惑,形成大学生对思修课的乐学肯学

对待任何事情,人的主观态度都是兴趣、投入、收效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大学生对思修课程的学习态度决定了乐学肯学的程度和结果。

(一)大学生学习态度方面存在疑惑

大学生对待思修课在学习上的疑惑:混同其他课业,并非实实在在地与思想认同和立品修身相对号,导致将这门课程被当作积累学分的课业;觉着这门课程灌输的都是大规范、大道理;以自己的偏见来对待政治理论和法律法规,认为这门课程太理性,甚至个别学生以注重自我感受和舶来的不和谐音符为主。大学生对于这门课程学习态度上的疑惑很容易出现从众效应,在大学生中蔓延人云亦云的消极学习态度。

(二)端正大学生学习态度需要教师的解惑

学习态度对大学生思修课的表现和学习效果来说,起到的是先入为主的支配作用,正如“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对学习活动及其构成要素做出的综合评价及内在的反应倾向”[1],“端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的观点。[2]学习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待学习内容持有的认同倾向,或处于准备的状态,包括注意状态、情绪状态和意志状态。将学习态度具体到大学生对待思修课,可见学习态度不明确不端正集中表现于大学生能否乐学肯学。乐学是具有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目的的学习态度,肯学是具有认真学习、仔细揣摩、联系修身的学习态度。既然大学生对待这门课程的学习态度不足,任课教师就不能视而不见大学生对这门课程所表现出的消极学情和消极学风,而是必须以师者的责任和义务注意到大学生疑惑的存在,或预防在先地将导学功课做足,或在教学过程中主动积极地分析疑惑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给予解答,形成大学生群体间正确的学习态度。

二、以学习问题的解惑,形成大学生对思修课学习的晓事明理

任何学习活动都会是从未知走向已知、从模糊走向清晰、从片面走向全面、从低级走向高级、从愚昧走向科学探求的轨迹,其中包括了一个又一个学习疑惑和学习问题,也包括了对这些学习疑惑和学习问题的克服与解决过程。

(一)大学生在学习内容方面存在的疑惑

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显得空泛,学习领会思修课教学内容很容易出现疑惑。这些疑惑如:科学体系与具体问题的结合,尽管教师会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讲授方法,但学生听起来仍然会觉得枯燥抽象,不现实、不具体,在某一理论观点上存有疑惑;教学人际关系的概念、类型、原则和方法,学生会觉得理论是空洞教条的,人际关系是复杂多面的,况且人际关系的处理总会因人因事因心情因场景而异,难能得到统一;教学法律知识,学生虽然普遍具备法治观念,但对具体的法律法规的学习感到很有难度,法理难懂、法条难记,相关法规与法律的理解过程中出现一个又一个疑惑。

(二)需要教师化解大学生学习内容方面的疑惑

分析大学生对思修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疑惑,并非对教学内容正确与否、乐不乐于接纳、想不想学习,突出表现于师者的教法与学生对理论和现实、知识与修养能否贯通,也即师者传道解惑的不足是重要原因。正如已有研究者做出的分析:目前高校思修课教学中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精神是导致思修课教学面临困境的重要原因。[3]作为师者当如何解决大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疑惑?这里有三层意思:其一,增强师者执教的责任心。必须强调教师的教法绝不仅仅是教学手段问题,更是责任心问题,对学生的成长负责、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负责是教师必备的责任心。对于思修课教学内容给予大学生解惑来说,教师的责任心决定了教法的选择和应用。其二,增强教法的灵活度。任何教学内容的教法运用都不应该是僵化的、拘于一格的,思修课教学内容理论性强、理论体系严密的特点更决定了教法必须增强灵活性,使得教法能够多种结合、扬长避短、生动新鲜、引人入胜,使得学生的学习疑惑总能够被置放于恰当的教学方法中,在教师的指教下有效化解。其三,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紧密度。思修课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停留在大方向、大原则、大事件、大影响的层面,更要“接地气”“连草根”“碰热点”,给予大学生以视野更开阔、实践更具体、体验更真实的理论结合实际的感知和认知,这就对教师的授课能力提出了挑战。

三、以学以致用的解惑,形成大学生对思修课学习的知行合一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古人对读书的思考,同样适用于大学生学习思修课,要学到、思考到、明了到、做得到,乐学和肯学是前提,晓事明理是过程,学以致用是目的,大学生学习思修课的效果,说到底是要见诸知行合一的效果。

(一)大学生在学以致用方面存在的疑惑

大学生对思修课理论学以致用,即从理论学习到思品修养,能够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素质上来,但在学以致用这个结果上也是存有疑惑的。比如:认理不对己的疑惑,理论上清楚、认同,也能讲得头头是道,但在结合自己的行为表现上未能做到;似是而非的疑惑,在某种情况下并非明智;一时一事的疑惑,明明知道怎样是正确、怎样是错误的,什么样的情况应该反对、什么样的情况应该支持,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但具体事务中不能够认真对待,或是存有私弊,就会产生疑惑和动摇;不想做和不去做的疑惑,放松对自己的标准和要求,随性做人做事,或攀比他人,或时而出现情绪化的反应。

(二)需要教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惑

大学生思修课学习效果能不能见诸知行合一,与存在的疑惑有直接关系。教师必须担负起达成大学生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其解惑对策包括:其一,将知行合一的引导和解惑结合进行。譬如河北师范大学构建“行知课堂”,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经验。[4]其二,培育知行合一的教学环境。环境影响人,环境亦改造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需要学校和教师给予生态培育,从课堂教学环境到课后生活环境,从校园文化到寝室文化,从思政教师的引导到高校全员育人的教育氛围,从实践教学育人到育人平台打造,都要给予学生知行合一的有效引领,让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到处都显示出正能量的引领效应。其三,利用教师“传帮带”模式。“传帮带”模式是国人很熟悉的师父带徒弟的习技模式,将这一模式运用于大学生思修课的过程,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既强调和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理论传导,还要做知行合一的传帮带,也即把教师的以身示范作用摆进学生的知行合一中。不可否认,思修课教师知行合一的影响对于大学生是一面镜子,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出表率。

参考文献

[1]王晓英.当代大学生学习态度的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5.

[2]刘小平.当代大学生学习态度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4.

[3]欧阳辉纯.论高校《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求知导刊,2016(13):13-15.

[4]赵小兰,杨辉.构建“行知课堂”,实现师生共育———以河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2):91-94.

作者:林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