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篮球课教学运动教育模式分析

时间:2022-06-01 11:46:37

高校篮球课教学运动教育模式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教育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我国体育教学课程和项目逐渐向更具有趣味化和进度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教学方法的有效化以及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转变也极为显著。该文对高校运动体育教育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概念和基本框架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并在此基础上,以高校体育篮球艺术课程运动为实例进行深入探究,以期为未来我国高校在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借鉴与支撑。

关键词:高校篮球课;运动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实践与应用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当前我国篮球课程教学往往还坚持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教学的模式为主。该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篮球技能和知识能力的传授和传承,但事实上却也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可能性,压抑了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在进行一些较为复杂的篮球动作教学时,往往也可能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破坏,让学习热情消退。而作为新的教学模式,运动教育模式在经历十几年的教学研究过程中,通过结合游戏理论的方式,对团队学习和情景学习理论进行了补充,进而以教师为指导,通过设计和组织,实现了合作学习的目标[1]。运动教育模式的应用与深入探究是在探索更适合学生水平的教学方式,也是在实现对于传统教学思维的突破,是实现教学教育质量革新的重要尝试与实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多种途径之一。

1运动教育模式概述

1.1运动教育模式的重要内涵

运动教育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和文化价值内涵,在于高校运动教学应当赋予学生更为多元化的运动学习员和辅导员的角色,无论学生是否愿意担任学校运动队的教练、球员、裁判、计分员、计时员等角色,学生都希望自己能从运动竞赛中充分体会运动学习感和成就感,成为一位乐于投入运动的参与者。小组活动的团队组织应当釆用异质活动性的团队分组,并在尽可能保证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下,启发广大学生“服从”和“尊重”核心的团队理念,进而减少户外运动员和技术不佳的学生可能存在的对户外运动的各种恐惧感和陌生感,进而极大地增加其可能参与户外运动的机会。运动教育模式的课程目标和课程观念,如表1所示。作为当前运动教育模式的主要目标,如何提高学生自身的运动技能与身体能力的表现,并增加学生之间互动的可能性,才是运动教育的关键。为此需要培养学生对于运动习惯的养成,并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完成运动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自身的责任感与领导能力,进而解决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所存在问题[2]。此外,在运动学习和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去欣赏他人运动所带来的美感,并系统地学习比赛战术以及理解竞赛规则是运动教育模式的另一个目标。为此,需要着力培养学生对运动的积极性和参与感,进而才能够增强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最终达到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即将学生培养为一位能运动且能够欣赏运动的顶级运动人才[3]。

1.2运动教育模式的概念框架

运动教育模式的概念框架来自于生活及游戏理论,即通过对课程的生活化和游戏化设计,达到寓教于乐的间接目标,进而提升学生自身的体育运动技能。通过该教学模式,体育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教学活动,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此外,在参与到游戏化模式的团队比赛中时,学生还能够通过游戏复习所学知识,进而改善自身的比赛技巧,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最终成为一名合格且专业的运动参与者和倡导者。目前,运动教育的模式主要分为三大框架。首先,基本动作的练习。这一过程是帮助学生巩固自身技术能力和专业知识的重要环节,主要的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介绍,还包括对篮球运动相关知识的讲述以及实践过程中专业技能的展示和辅导工作。其次,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这一环节需要采取分组对抗和赛前演练的模式进行,即将学生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合理分组,并在对抗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赛前演练,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进攻与防守组织能力。最后,正式的比赛环节。教师需要通过正式比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对专业技术能力的掌握程度,进而了解学生自身的优劣势,以便于进一步推动运动模式教学。

1.3运动教育模式的基本目标

运动教育模式即是通过正式体育训练课程的教学设计,将团体运动员的技能训练融入团体运动生活的实际经验中,启发学生主动独立思考,以合理自由分配的组队原则,进行各类运动竞赛,培养学生对于运动的热情,进而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各类体育竞赛活动的积极意愿。除此之外,还需要通过小组比赛的课程练习模式,达到有效提升学生学习专注力的目的,同时凝聚起团队的向心力,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2运动教育模式在篮球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

运动教育模式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尝试,是实现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而想要将运动教育模式更好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便需要真正了解运动教育模式的关键所在,即了解运动教育模式的重要性和优劣势。

2.1为我国运动教育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有效的专业运动教育模式是把体育教学者的目标合理充分地融入体育教学中,是一种对在校学生进行集体运动技能教育的实践,因此实际操作性和实践性相对较强。除此之外,该运动教育模式的主要目标是调动学生对于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的热情,因此学校所设计的体育比赛项目需适当降低要求,以达到符合在校学生整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4]。该基本目标与当前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五大运动目标相互之间构成体系,既能够实现体育运动的全民参与,还可实现对运动体育技能的培养以及对学生身心健康的辅导工作,最终实现学生对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的提升。而真正围绕我国当前体育课程教育发展现状,解决该教育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便是尽快构建多元化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2.2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形式更具有多元性和多样性

运动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运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重要基础,运动人员参与的方式多元化,则已经是这个教育模式的显著发展特征。运动教育模式要求高校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不断通过变换各种角色——如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等参与到运动教学课程,进而培养了高校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技术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实现了高校学生和运动员的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5]。运动教育模式多元化的目标是让高校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中,进而使高校学生能够拥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体育行为。

2.3促进学生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运动教育模式的内核便是通过游戏化和生活化降低运动技能的要求和难度,进而保证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多样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自身适应能力的提升,最终实现学生实际运动能力的提高。其中,运动教育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形成社会发展心理学和适应能力的双重影响,主要表现是成功运动体验、体育学习动机的双重培养以及学生自尊、自信力的双重培养。在整个赛季过程中,与其他队队员之间的密切交流将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宣传培养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角色的自我扮演心理过程,实际上也是对一个社会主体角色的双向迁移的心理过程[6]。除此之外,由于不断加强学生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关系,运动教育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具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3结语

作为体育教学模式的重要革新与尝试,运动教育模式对传统教学思维的突破和革新作用极为显著,对学生个人体育能力的提升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将来,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正视运动教育模式的转变,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实现对学生体育能力和技巧的提升。

作者:李戈 孙润娟 单位:太原工业学院 山西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