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非洲猪瘟防控难题及对策

时间:2022-05-10 15:19:24

基层非洲猪瘟防控难题及对策

摘要:非洲猪瘟给我国的生猪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疫病暴发后致死率极高,使我国的生猪存栏量急剧下滑。对于该病目前尚未出现有效的治疗方法与安全有效的疫苗,在日常养殖过程中加强疫病防控成为降低该病发生率、减小经济损失的最为有效的办法。基层防控是预防该病的关键点,也是难点,本文就当前基层非洲猪瘟的防控现状以及在防控过程中出现的难题等,对基层如何进行非洲猪瘟的有效防控提出几点对策,以期为非洲猪瘟的基层防疫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洲猪瘟;基层防控难题;对策建议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畜牧产业大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对于各类畜牧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猪肉一直是我国大多数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肉类食物。自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暴发以来,给我国的生猪养殖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我国已经将该病列为一类动物性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也将其归为法定报告的疫病。由于没有非洲猪瘟的有效治疗方法,疫苗等防控手段也尚未成熟,因此做好生猪养殖过程中的疫病防控工作至关重要。基层动物疫病防控是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的最前线,也是关键环节。也就是说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基层,而防控的难点也在基层。本文根据当前基层非洲猪瘟防控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综合性分析,以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1非洲猪瘟的流行特点及防控现状

1.1流行特点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对猪易感,猪是该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该病具有急性、热性以及高度接触性的特点,生猪感染后会出现严重的网状内皮系统出血等症状,死亡率极高,可达100%。该病的传播途径多样,可以通过与患猪或者被病毒污染的器具等直接接触感染,也可以通过蚊虫等叮咬进行传播,还可以通过饲养人员或者车辆等携带传播,此外,厨余垃圾或者生猪运输等途径都能传播该病。该病的感染性非常强,并且发病急,病程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1.2防控现状

非洲猪瘟自2018年首次在我国出现,并且以极快的速度传播为全国性的大流行,随着国家、各大养殖企业与相关防疫部门的不断努力,疫情的防控形势整体上呈现可以控制的状态,当前主要为部分省份的零星区域、点状散发的情况。但我国生猪养殖以及相关产品具有较为频繁的区域调运特性,有个别地区非洲猪瘟防控难度较大,时有发生,而非洲猪瘟病毒也已经在我国造成大面积的污染与传播,在短时间内很难将非洲猪瘟净化,非常容易造成全国性的大流行。至今为止尚未发现非洲猪瘟的有效治疗药物和安全有效的疫苗,因此,非洲猪瘟的防控只有通过日常养殖过程中的常态化、制度化的模式才能有效降低该病对生猪养殖业所带来的危害[1]。

2基层非洲猪瘟的防控难题

2.1基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尚待完善

当前国内对于大型生猪养殖企业的监管力度还是比较大的,并且疫病监督体系也较为完善,但对于一些基层的养殖户,在监督系统方面还存在着监管疏失等问题。经过新一轮的兽医防疫机构改革后,有一部分的乡镇兽医站与农技中心或者林业服务中心等机构进行合并,成立了农业综合性服务中心,这就造成有些基层兽医防疫人员可能会身兼数职,不能全身心投入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当中,导致基层动物疫病防控的职能被削弱。还有部分县级的动物卫生监督与疫病防控机构不全,缺少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甚至有些乡镇根本不设置畜牧兽医防疫站或者动物卫生监督等机构。有些防疫机构由于经费不足等因素多聘用临时的工作人员,严重缺乏专业性,同时基础设备也十分老旧,不能进行配套的防疫监督功能。现今,在乡村等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中常见的现象,即人员老、弱,缺乏专业技术,专业素质普遍不高,防疫体系残缺不全,很难满足非洲猪瘟防控对监管措施的要求。

2.2基层生猪养殖的水平不高

近年来畜牧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规模化、集约化以及标准化的养殖模式逐步成为主流。但在国内部分地区,进行生猪散养的养殖户还占有较大的比例。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生猪存栏量达到5,000头及以上的规模化养殖企业非常少;生猪存栏量在1,000头左右的养殖场则多以家庭作坊式进行养殖,并且养殖的设施和设备较为老旧,饲养人员的技术也较为落后;而生猪存栏量在100头左右的养殖户则直接使用传统的房前屋后的养殖模式进行饲养[2],养殖准入门槛很低,基本没有相应的动物防疫设施,同时大多数的养殖户的饲养观念比较落后,仍然采用泔水喂猪,购入仔猪或种猪时不进行隔离,没有生物安全防控的意识,仅仅为了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养殖成本,缺乏对非洲猪瘟危害性的科学认识,这也成为基层非洲猪瘟疫病防控工作中最难监督管理的环节。

2.3饲料及餐厨余物的监管难度较大

非洲猪瘟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饲料、兽药以及餐厨余物等的滥用均可能造成非洲猪瘟的传播。为了取得经济利益,有些不法商贩会使用收购来的病死猪或者其相关制品、隐性感染无症状的屠宰猪的副产品等销售给一些小型的饲料加工厂或者小饲料作坊,这些被病原污染的制品一旦作为饲料原料进入饲料的加工过程中,一定会成为非洲猪瘟病毒的直接传染源,造成疫病暴发,虽然当前较为少见,但在偏僻的基层地区仍然存在。另一方面,就是由饲喂生猪餐厨余物而引发的非洲猪瘟,并且此类案例较多。据统计,2018年因饲喂生猪餐厨余物而引发的非洲猪瘟所占比重超过了30%,直到2019年后才有所降低[3]。由于餐厨余物富含大量的动物油脂性物质,可以令生猪快速的增肥,还可以大大降低生猪养殖的成本,因此在一些农村地区多会将餐厨余物作为食物饲喂。虽然在非洲猪瘟传入我国后,防疫部门大力禁止使用餐厨余物饲喂养殖猪,提倡统一将其无害化处理,但基层大多缺乏专门的餐厨余物处理场所以及相应的设施,也导致非洲猪瘟不能够被彻底的杀灭,加之很多农户的防疫观念较为薄弱,增加了非洲猪瘟病毒再次进入养殖环节的风险。

2.4流通环节监管难度大

我国的生猪流通规模较大,流通环节较多,包括生猪运输、生猪及其产品市场的监管等。首先在生猪运输的过程中,被污染的车辆、人员以及生猪等均可以导致病毒的传播与感染,在2019年的非洲猪瘟案例中由生猪运输导致的病例较多,合法引入生猪后也应进行及时的落地监管,防止出现漏洞,造成疫情扩大;其次是交易市场的监督管理仍然存在盲区,监管力度不够;此外,即是猪肉产品监管,包括屠宰后检疫过的冷鲜肉以及外地调入的冷冻肉等,均需进行严格的检疫,对检疫流程以及各方的配合均有较高的要求。

2.5生物安全无害化处理力度不够

病死猪以及被患猪污染过的器具、饲料以及排泄物等均会携带大量的非洲猪瘟病毒,如果未做好病死猪及其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工作,一旦被健康的生猪接触到即会被感染,尤其是患猪或者隐性带毒猪的粪污和尿液、污水等容易被养殖者忽略,通过人员接触或者清粪工具等进行传播。

3基层非洲猪瘟的防控的对策建议

3.1建立健全基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建立健全基层动物疫病的防控体系,科学合理的设置兽医防疫机构,要确保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兽医等防疫机构的职能不变,提高工作人员的相关待遇,合理设置编制等,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与素养,做好人才“留住”政策。其次,要及时更新动物防控所需的设施与设备,优化基层防控工作的资源配置,改善办公条件和环境、车辆配置以及信息化设备等,提高基层动物疫病防控的整体能效。此外,还应加强防疫队伍的建设,相应的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待遇,尽量保证每个乡镇能有3~5名专业的防疫工作人员,通过扩增编制,公招大学毕业生等增加新生力量,解决乡镇和村级防疫人员配置不平衡的问题[3]。

3.2提升基层养殖能力与水平

通过相关技术人员下乡等大力推广现代化、规模化的生猪养殖模式,并为农户提供科学、先进的养殖技术辅导,推进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进程。其次,乡镇的各兽医防疫部门还应进行大力的非洲猪瘟疫病知识的宣传与监管,引导养殖户熟悉非洲猪瘟的巨大危害以及引发动物疫病需要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等信息,提高养殖户改变传统的养殖观念,提高疫病防控意识,配合防疫人员的各项工作。另外,相关部门要加大对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扶持力度,帮助养殖户建造沼气池、雨污分流以及化粪、堆粪等相关设施,还可实现粪污的资源转化利用,增加经济效益,并且提高无公害化处理能力。

3.3严格监管饲料及餐厨余物处理

相关防疫部门应严格监管各饲料厂家以及餐厨余物的处理过程,加大对饲料生产过程的检查力度,统一回收餐厨余物,进行集中处理,严格控制未经过无害化处理的餐厨余物等进入养殖环节,成为疫病的传染源。尤其是对使用泔水等饲喂生猪的养殖户应严格查处并追责。

3.4加强流通监管

进一步加强我国生猪及其制品的整个流通环节的监管力度,从生猪流调、出栏屠宰检疫到肉品流入市场等过程进行严格的检疫制度,在流通关口应实行24h值班制,严禁出现检疫漏洞,并且做好流通车辆与人员的消毒、清洁工作,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4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非洲猪瘟病毒的流行特点,基层动物防控工作者合理安排疫病防控工作是最为有效的防疫手段,针对当前基层疫病防控中存在的难题,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应提高责任意识,加强疫病知识宣传与监管,建立健全相应的基础设施和规章制度,切实提高基层非洲猪瘟的防控能力。

参考文献:

[1]徐亚东,徐宝军.基层非洲猪瘟防控措施[J].畜牧业环境,2021(9):67.

[2]高生云,谭凤喜,何玉龙.基层非洲猪瘟防控难题及对策建议[J].畜牧兽医杂志,2021,40(5):98-99+101.

[3]程煜,万太军.基层非洲猪瘟防控效果影响因素分析[J].甘肃畜牧兽医,2021,51(3):24-28.

作者:韦秋兰 单位:广西柳州市柳江区三都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