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多元化钢琴教学模式

时间:2022-04-21 15:11:20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多元化钢琴教学模式

摘要: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担负着服务地方,培养高素质合格幼儿教师的责任。幼儿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综合实践能力,然而在实际岗位中,教师钢琴技能普遍较为薄弱,艺术综合能力不强。钢琴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核心课程,教师要不断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切实提升学生的钢琴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艺术综合能力,满足社会发展对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需求。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多元化教学模式

学前教育以发展幼儿的综合素养为目标,并加强了对艺术教育的重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这意味着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绘画、唱歌、弹琴、舞蹈等基础技能,且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特点,能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方式组织幼儿的艺术教育,这不是针对某一艺术学科的专业化需求,而是对幼儿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及艺术综合能力提出的要求。作为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了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紧跟社会发展明确培养目标,尤为关键。

一、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目标定位

以“指南”为向导,根据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方向,结合幼儿教师岗位的实际能力需求,明确了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是培养专业技能的表演型人才,而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核心,以提升学生综合音乐素养为主旨。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对音乐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乐感、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掌握钢琴弹奏的基础理论知识、弹奏技能及实用幼儿歌曲的即兴伴奏能力,能正确表达作品的内容和风格,能够满足作为幼儿教师组织各种艺术教育活动的技能需求。同时通过艺术实践,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艺术表现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

二、多元化钢琴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一)分层教学

钢琴课程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核心课程,也是技术性最强,最难掌握的课程,学时分配一般为4-5个学期,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深入及实践练习的日积月累,学生学习程度逐渐出现了参差不齐甚至是两极分化的现象,此时分层教学模式可有效保障集体教学的质量,做到因材施教。钢琴集体课程的分层教学体现在对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的分层,而不是机械地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内容的分层: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要保障充足的课时分配进行基础内容教学活动的实施,不能明确地对内容进行分层,会造成学生的懒惰心理对拓展知识排斥,要把分层教学渗透到各个知识点和教学环节当中,在对知识点进行讲解、示范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内容进行延伸与拓展。目标要求的分层:教学内容结束后的目标要求,不同于教学内容的“隐形分层”,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提出明确的层次划分。首先要求所有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能力和具体作业是哪些,对作业的不同层次要求有哪些,在完成了任务之后,可以继续拓展、提高的内容有哪些。通过层次教学,在把握基础知识与能力要求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了可提升的进步空间,让学生在每堂课的学习过后,对本节课的内容能有清晰的认识,把握知识重点,了解技术难点,在可发展的目标要求中,通过实践努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融合式教学

钢琴课程的融合式教学模式,体现在对相关艺术课程内容的融合,这是培养学生艺术思维,提高学生艺术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1.钢琴教学与音乐基础课程的融合钢琴教学过程中,融入音乐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在对音乐作品节奏节拍、曲式结构的分析中,通过理论知识点的巩固和复习,使学生在曲目学习和实践弹奏中,能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乐曲的韵律和风格。在伴奏编配的教学中,音乐理论知识更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只有对调式、和弦等理论知识有了足够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根据乐曲的不同风格,自主编配出恰当的、符合作品内涵的伴奏。2.钢琴教学与绘画课程的融合绘画是视觉的艺术,通过线条、色彩等艺术语言,展现故事画面、表达人物情感,而音乐则是听觉的艺术,通过声音来表达。在钢琴教学过程中,融入绘画课程内容,可以开拓学生的艺术思维,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例如,在作品弹奏的教学中,融入绘画艺术,乐曲作品通过其调式、旋律、律动等,向我们传达了怎样的情感,描述了怎样的场景,可以用什么样的画面去展现?是阴雨连绵、灰暗色彩的忧伤场景还是阳光普照,孩子们在花丛中玩耍的五彩斑斓的画面,用视觉画面反映听觉感官,给学生更直观的欣赏体验。在即兴伴奏教学中对和弦性质的讲解,融入色彩艺术,如大三和弦是明亮、艳丽的亮色调,稳定的、积极的,心情爽朗的感觉。对比来讲,小三和弦的色彩基调如同莫兰迪色一样暗淡、柔和,给人恬静的有些许忧郁的感受,两者都是协和和弦。而增三、减三等不协和和弦,则如同黑暗色系一般,给人一种紧张的、神秘的甚至是有些恐怖的感觉。通过感受和弦的“色彩”,加深了学生对不同性质和弦和声效果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在即兴伴奏编配中能结合作品的“色彩”更恰当地选择和弦[1]。绘画艺术与钢琴教学内容的融合,使音乐欣赏与视觉画面产生联觉,让学生能更直观、形象地感受音响“色彩”,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启发学生在实践弹奏中能重视对声音效果的辨别,更准确地展现作品。3.钢琴教学与舞蹈课程的融合舞蹈与音乐自始至终都是密不可分的,舞蹈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深刻展现了无形的音乐。舞蹈脱离音乐就仿佛丢失了灵魂,最早期的舞蹈也伴随着哼唱或简单的节拍击打。认知能力还较低的幼儿,在听到音乐后,也会不由地手舞足蹈,所以舞蹈课程与钢琴教学的融合,是一蹴而就的。在钢琴教学中,无论是在基础阶段对节奏、节拍的理论学习,还是后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和弹奏实践中,都可以融入舞蹈的课程内容,如运用舞蹈课堂的方法,为所学的音乐打拍,感受节拍律动,在把握了音乐作品风格和内涵后,组织学生讨论,作品适合编配哪些风格的舞蹈,适合运用在什么场景当中。或者,把在舞蹈课堂学习中,把握不好节拍位置的音乐作品,拿到钢琴教学中进行分析、讨论,促进学生对歌舞韵律进行理解[2]。艺术课程内容的相互融合,才能让学生逐步走入艺术的世界,感受艺术的语言,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及艺术思维,体会艺术的共通性,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实践能力。

(三)互动教学

互动教学模式,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促进师生间沟通、交流,及时得到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主性的有效方式。互动教学可以体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第二课堂”艺术实践的互动。1.师生互动钢琴教学作为艺术操作性课程具有极大的优势,师生互动可以灵活地应用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运用提问、讨论、示范、评价等各种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在导入环节中,埋下谜题,引发学生兴趣。在课堂讲授中,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从旧知识点的巩固提问,到关联性知识的启发提问,到音乐作品内涵的感知提问,到弹奏技术方法的疑难提问等,创造一个个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并通过与教师沟通、对话的方式,获取信息,掌握学习内容。课堂的实践环节,也是实现师生互动的最直接方式,教师可以在巡堂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学生有疑问的也可以直接请教教师。师生互动使双方以平等的方式,可以及时获取对方的信息,学生及时得到疑问解答,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从而灵活地把控教学内容和进度[3]。2.生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在课堂的作业展示、问题思考、小组讨论、实践操作及课下的互助练习。每堂课新内容展开之前,可以抽查几个学生进行作业展示,让学生听众进行点评,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并针对重点问题进行知识巩固与示范。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技能课程教学环境的灵活性,引导、带动学生间的小组讨论,并通过课上、课下的实践练习环节,建立作业小组,成员间相互监督,互评作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学生间的互助学习。3.“第二课堂”艺术实践互动艺术操作性课程,在培养审美情操、艺术素养的前提下,提高实操能力,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临场发挥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这就需要艺术实践的积累。在课下,定期举行阶段性作业展示、学科竞赛;组织钢琴兴趣小组;在学院组织的各项展演活动中,鼓励、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利用每次期末考试的机会,当作学科汇报,让学生互相观摩。通过“第二课堂”艺术实践互动,营造良好的实践学习氛围,使学生相互竞争,相互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钢琴技能水平[4]。

(四)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在经历的过程中去认知、理解、思考。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育的最根本目标,就是满足幼儿教师在实际组织教学中对音乐素养、钢琴技能、艺术综合能力的需要,那么具体是什么呢?体验式教学,便通过创造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自主发掘。体验式教学在钢琴课程的运用,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作为参与者的体验;作为实施者的体验。在课堂上,模拟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场景,让学生充当幼儿,作为参与者,跟随教师的引导,体验教学活动的氛围。反过来,充分利用钢琴课程学习的儿歌实践曲目,让个别学生作为幼儿教师,模拟课堂,自主发挥,设计教学并实施,亲身体验作为幼师,在组织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需要哪些知识、技能,如何合理运用与整合,出现哪些问题,发现自身的哪些不足。模拟课堂的组织时间不宜过长,5-10分钟,根据学生能力情况及钢琴学习的阶段,灵活调配[5]。通过体验式教学,可逐渐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和认同,激发兴趣,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切实了解钢琴技能在岗位工作中的实际应用,确立学科学习目标,从被动式接受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学生在不断体验学习中,逐渐提升钢琴技能水平及实践应用能力,找准自身定位,认识能力差距,化为学习动力,使钢琴教学紧跟职业需求,体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目标[6]。

三、多元化考核方式

钢琴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而单一的期末一次性弹奏考核,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要注重学习过程及艺术实践的考核,运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课堂作业展示

在每堂课开始教学之前,可以随机抽查学生进行上节课的作业展示,请其他学生进行点评、评分,然后教师点评,并根据学生展示情况,记录分数作为平时成绩。课堂作业展示,给学生提供了当众表演的艺术实践机会,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发挥能力,体现了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二)学生作业互评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大多为集体授课,而班级人数通常在30-60人不等,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不能完全了解所有学生的作业练习情况,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成员间互助学习、互相监督,同时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把每周的作业录制视频上传到班级群,并按照视频上传顺序,依次对前面视频的学生进行作业点评和评分,分享在班级群里,学生互评分数也记录在平时成绩当中。视频录制和作业互评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作业练习的重视度,提高了作业质量,锻炼了学生的音乐评价能力[7]。

(三)艺术实践考核

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情况,是锻炼、检验学生艺术综合能力的直接途径,可以对参与学科竞赛、展演等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学生的表现及参与度进行综合评分,作为平时成绩。

(四)阶段性、期末弹奏考核

钢琴课程教学一个学期的实践曲目较多,为了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分为阶段性、期末两次考试,并以抽签的方式,对重点曲目进行弹奏考核,取平均分作为考试成绩。由于曲目难度不一,两次抽签考核的整体情况,可以较准确地展现学生的实际弹奏能力,体现考核的公平性。学生课程成绩可以以一定的比例综合平时成绩、考试成绩两个部分作为最终成绩,从而较全面地体现学生的课程学习成果。

四、结束语

在信息资源如此丰富的社会环境中,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应根据学校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特点,运用多元化教学模式不断实践探索,不断教学改革,只要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满足职业发展需要,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就是最合适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王瑾,王华.试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的体验式教学[J].当代音乐,2019(08):53-54.

[2]朱雯雯.浅析互动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的有效运动[J].北方音乐,2019(12):220.

[3]杨楠,陈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模式探索[J].当代音乐,2018(04):47-48.

[4]平莉.把握专业领域,翻转教学模式-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技能课堂教学创新[J].戏剧之家,2018(10):33-35.

[5]陈欣,金国文.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参与教学模式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4(04):94-95.

[6]王莉娜.浅谈学前教育专业集体课教学模式的构建[J].论坛,2015(11):11-13.

[7]王四川.互动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教学新思维),2014(07):68-69.

作者:师帅 刘星雨 单位:河池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