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有效性教育策略3篇

时间:2022-05-15 11:46:00

高校体育有效性教育策略3篇

第一篇

1有效的高校体育教学设计

人们都知道,一节有效的体育课关键在于体育教学设计。高校体育教学设计是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重要蓝图,它更是体现了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以及教学组织方法与手段等具体的设想,是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高校体育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学习目标,就必须要对教学设计进行精细化的撰写和预设。大量实践证明,有效的教学设计能让大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体验到运动愉快感,还能让大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和收获健康的身体,培养他们终身体育思想观念。因此,高校体育课堂设计要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从而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1.1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教学方法的选用,都应从大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的现状出发,最大限度地挖掘其兴趣点和注意点,让他们在体育课中享受快乐和幸福。教师在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时,要尽量满足大学生个性差异和体育项目的兴趣点,比如,高校男生喜欢篮球、女生喜欢健美操和体育舞蹈等。这样才能保持他们的身心状态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并且在运动中获得快乐的体验。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从多种角度、多个层面激发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1.2选择好教学方法,提高有效体育教学质量

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设计时,要对大学生的兴趣点、身体素质情况、运动技能的水平、对体育认知的特点等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作为安排大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具体学习活动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能否简约和实用,能否促进体育课最终实现学习目标,能否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观念。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具体的、不同的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好合适的体育教学内容,同时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2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

人们知道,课堂是体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大学生获取体育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等的主要途径。因此,高校的体育教学仅依靠有效的教学设计还不够的,最为重要的是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作为一名高校体育教师,想要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上认真钻研,使有限时间的课堂教学效益达到最大化。基于以上分析,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2.1重视课堂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高校体育教师上课的开始,采用巧妙的、灵活的、创新的方式导入新课,会把大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到指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中,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身体参与到练习中的激情。创新、有趣、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紧扣大学生的心弦,让体育课堂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艺术性和生命力。体育教师要根据教学设计中的具体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等,灵活地设计导入的具体策略和方法。经常采用的导入方法有:问题导入法、情境导入法、对话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等。同时,我们可以将以上各种导入方法进行重新组合,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2有效地组织体育课堂教学

教与学的组织对策与方法在体育教学中非常重要,因为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只有良好的组织对策和方法才能有效达成体育学习目标。当然,高校体育教师如果具有高超的、灵活的教与学的组织技能,就能够始终集中和保持大学生对身体练习的学习注意力,使大学生自始至终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锻炼欲望。这样他们就能积极地投入到高密度、大强度的体育学习之中,并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有效达成学习目标。基于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并能运用一些教与学的组织对策与方法,让大学生在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进行体育游戏、学习运动技能、积极进行身体锻炼,并且做到收放自如、动静有序,有效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

3有效的体育教学评价

体育教学评价是实现高校体育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高效完成课程目标、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有效的体育教学评价必须具备以下功能。

3.1有效地反应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及时、准确的反应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首先,通过教学评价,体育教师能够比较准确的判断大学生实际的体能水平、技能水平,技能掌握与完成具体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反映出大学生体育学习、练习过程中规格的技术动作与自己掌握动作的差异,从而能够很好地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且能够快速的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其次,通过评价,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进行效果反应,比如,教学目标的预设是否合理、具体、有效,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科学、合理,针对教学内容所采用的教学组织方法与对策、学生的学习方法选用是否正确、有效等。

3.2有效的体育教学反馈

体育教学反馈信息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反馈,体育教师能够及时获取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学各个环节的大量信息,从而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动机、技能水平、情感态度等情况,能够进一步掌握好大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为灵活机动地调控教学进度做好准备。同时,有效的体育教学反馈能够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状态、技能水平和学习进步程度,进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素质,激发他们的运动愉快感和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3.3有效调控教学活动

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不断完善体育课堂,保障高效地实现学习目标,增进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等。在对评价对象进行鉴定和反应、获取反馈信息、激励师生运动等方面发挥的基础上,有效的调控体育教学活动,推动学习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完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形式高效运用等。

4小结

总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是高校体育有效教学三个重要因素。同时,这三个要素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只有将各个要素有机融合成一个整体,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综合功能,才能将高校体育课堂形成一个有效的合力,才能够发挥其体育教学的整体优势,进而能够达到有效、高效的体育教学效果,最终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

作者:周长江工作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1高校体育教育性别分化实施的必要性

由于大学生男女性别导致的身体差异,以及体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开展高校体育教育性别分化实施,既具有其教育教学发展的适应性,也具有大学生尤其是大学女生体育学习与开展需要的针对性。

1.1针对性项目教学需要

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项目中,无论是必修科目还是选修科目,其选用与教材内容的设置,一般都具有男女生共同适用性。这种项目的设置,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体规划、计划与科学开展,从高校内部的体制做好了保障。但由于高校女大学生绝大多数都已经是成年人,所以,应该根据其生理与其心理的成熟发展程度,针对性选用或设置教学项目,以满足对其保护性、体质提高性等教学目标。例如根据女性的生理周期,高校可以在女大学生特定的时段内,开展具有相对保护性的体育活动,以避免运动负荷过大、强度过高等体育项目造成的身体伤害。再如针对一些容易女性小腹与乳房等重要部位,造成挤压的体育教学项目,学校与教师要尽可能地选用其他项目替代,为他们以后的人生做出保护性的努力。

1.2女性隐私保护需要

随着体育的发展,一些体育项目逐渐向女性专职化方向发展,或者主要以女性为主,例如瑜伽、健美舞与拉拉队舞蹈等;还有些体育项目对女性服装有着严格的要求,例如体育舞蹈等。在这些项目的教学中,往往由于训练的需要女性穿着较少,甚至较为裸露。如何保护女大学生的隐私成为较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开展高校体育教育性别分化教学,显然是最佳的选择之一。在这种教学氛围中,既能让广大女生放开自己的心理戒备大胆地开展学习与训练,也相对自由地交流相互之间的心得,并相互以得体的方式去发现、指出与帮助改正相互之间存在的不足。另外,这种隐私保护也包括换衣服的过程,由于没有男性的存在,在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女生们就可以较为安全地换衣服。

2高校体育教育性别分化实施路径

根据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开展实践,性别分化实施路径,主要是立足在教学项目分化、场地运用分化和教师选用分化三个方面展开。

2.1高校体育教育教学项目设置性别分化

即根据教学项目对男女生之间要求的区别度来设置,对于性别要求不严格的则可以采用男女一起的教育教学方式,当前大部分项目都是采取这种方式。对于男女生之间标准区别较大的项目,显然采用性别分化实施是最为理想的教学方式。这种项目分化设置,从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实际来看,主要体现在一些选修项目上。例如上述1.2所谈到的瑜伽等,再如某些高校开设的游泳课,以及一些现代体育项目中女子专项体育项目等。通过分化设置,能直接地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与科研,为培养女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奠定基础。

2.2特定教学项目场地建设性别分化

既然是分化教学,相对而言就对教学项目的场地有着严格的要求。因而,场地分化建设就是成为分化实施的重要基础要件。在当前主要以女子游泳馆、健身房、舞蹈房等为主,这些场地与设施的建设,就是以女性身体及其心理规律为主要建设标准。即在确保场内活动人员性别纯洁性的前提下,也要确保各种设施、器材与其他辅助东西的功能专项帮助性,例如镜子的安装、卫生间的设置、各种训练用的脚手架配备等,都要体现出性别之间的差异。这种场地的性别分化建设,对男女生的体育学习都起到了适应性的推动作用,既避免了女生器材男生运用的“小材大用”,也避免了男生器材女生运用的大材小用,例如不同级别的杠铃与哑铃等。

2.3教师选用性别分化

教师的选用,也是性别分化实施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即在以性别为主要标准的情况下,根据教学项目的分化与场地分化实际情况,再按照教师所学习专业与专长等,对教师做出基本的选择。一般而言,选择的标准,以所任教学生标准为主,即女教师去教授女生,男教师则教男生。相对而言,女教师也可以去教授男大学生,但对男教师的教授女大学生的限制则相对严格些。尤其是,女生的生理期开展性别分化教学时,选择女教师显然能从个人切身感受上,更加细致地了解女生的情况,并根据特情对各种学习标准作出适应的调整,如强度的降低、动作幅度的减小,甚至针对极个别特殊情况的女生作出暂时停学的变通等。更重要的是,这种情况在女性之间便于交流,避免了性别差别之间的尴尬。同样,对于男生也是如此,例如针对那些患有泌尿系统疾病等情况的男生,与男教师之间则有着更多的直接沟通,且能得到男教师的理解,避免因为体育活动造成的不当性的二次伤害。

3高校体育教育性别分化实施注意事项

在设施过程中,无论是学校与教师,都照顾到男女生的共同感受,既要避免各种关爱与关注的落差过大,也要避免沟通性不足造成的误解等。因此,在设施中要掌握好几个原则:一是,必要性原则。即缺失有必要的才实施性别分化,不能全部实施,也不能一项都不实施。二是,实用性原则。即要以在性别分化的情况下,具有比不分化的情况下,更高的教学效率为准,不能为了性别而分化,只要是有利于教学的即可采用。三是,关怀性原则。即以关爱学生身心健康为主,既要避免性别歧视,也避免过度关怀。总之,立足在全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大局,开展科学的分化教学活动,既追求水涨船高的整体体育发展,也追求个别突出的人才培养。

4结语

高校体育教育性别分化实施,当前主要以满足女生学习的需要,通过为女大学生建立各种专用的场地、设施外,也在教学项目上作出了适当地调整。随着这种实践的深入开展与经验的积累,将会针对男生也采取相应地分化实施教学,以全面满足高校体育教学需要。同时,也要注意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结合起来,为培养更高级别的体育竞技人才打下基础。

作者:阿拉坦花工作单位:内蒙古赤峰学院体育学院

第三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校、二所大专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笔者通过查阅图书馆书籍、期刊,并通过搜索引擎查阅电子刊物,收集和整理了关于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吸纳了研究成果,并掌握了研究视角与思路,这为本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以研究主体为需要,制定问卷内容,并请教相关专家进行修正,信度与效度均符合要求。问卷发放500份,回收430份,有效问卷410份,有效率82%。其中男生占总数53%,女生占47%。

3.数理统计法

针对调查数据进行逻辑分析与数据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一)新课程教学下的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

1.大学生体育锻炼程度

结合当前研究现状和体育界对体育人群的界定,将业余时间,每周参加3次体育锻炼、每次锻炼2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持续锻炼时间10周以上作为区分有无体育锻炼习惯的依据。经过调查,具有体育锻炼行为的学生占总数的47%,参与但未达标准的占28%,非体育锻炼群体占25%。其中在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中男生占79%,女生占21%。非体育锻炼群体中男生占26%,女生占74%。可以看出,学生总体具有体育锻炼行为的比例并不高,而男生比例高于女生达58%,且在非体育锻炼群体中女生高于男生达48%,说明男生在体育锻炼方面优于女生,女生参与体育锻炼,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仅占少数。

2.体育锻炼项目

在体育锻炼项目方面,男生排在前三名的是篮球、足球和排球,女生排在前三名的是乒乓球、健美操和羽毛球,在项目选择上男生和女生有着明显的差异,男生喜欢以直接对抗性激烈为主的项目,女生则选择身体接触少的体育锻炼项目,说明大学课程开设的丰富性为大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提供了基础,也说明有的学生的体育爱好得到了一定满足。但是,调查发现:前我国高校体育课开设内容并没有解决好学生的体育需求问题。

3.体育价值取向

在体育价值取向方面,80%的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是为增强体质,娱乐身心68.2%,塑身健美56.2%,社交40%。体现出学生对于体育的价值认识呈现多元化,反映着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同时也看出学校体育课程为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多元的体育价值尚未在体育课上得到充分的满足,依然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课改。

(二)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因素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男生、女生都将体育兴趣作为影响体育锻炼习惯的首要因素。此外,体育场地器材所占的比重也较多,进行体育锻炼必备的物质基础不能少。在教学方法方面,高校体育教学与学生的需求仍然有较大的差距。教学方式的不适应一方面与教师自身的素质有关,教师缺乏继续进修的机会,使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状普遍存在,另一方面与学校重视程度不足有关,学校在教学与考核监督上缺乏全面的机制,整个教学环节存在形式化现象。在课外体育锻炼方面,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多数体现在学生能够在业余时间主动参与体育锻炼,而以协会组织的形式进行锻炼则体现着学生不仅能够参与体育锻炼,而且乐于共同享受体育。在体育教材方面,丰富且适应时代的体育教材并没有及时跟进,学生上课教授的体育内容依然是“老苏联”式的教学素材,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体育积极性。学生的需求就是体育教材改革的方向,新课程教学要想实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需要以学生体育兴趣为导向,构建多样化的体育校本教材,以适应本校学生对体育教材的需求。

(三)高校体育新课程教学如何提升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1.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学生主体

新课程教学改革要突出学生主体。高校体育教学要彻底深入学习“学生主体”思想,不能把这种思想仅停留在表面,要落实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备课上突出教学环节的设计,而且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主线,教师充分发挥辅助、指导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在课程教学纪律基础上能够充分感受到自由,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以利于下一步转化为体育锻炼习惯。

2.构建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大学生对于体育的需求多元化已成为趋势,如何满足大学生这一需求是摆在高校体育教学的一项课题。当前,我国高校中呈现中西体育相结合的局面,但是西方体育项目占据2/3江山,如何通过地方文化,结合高校实际,构建适合区域文化发展的校本课程是解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把区域家乡传统体育构建到学校中,通过简化形式、提出内容等方式让地域文化走入课堂,这对提高学生体育兴趣和满足学生多样化体育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

3.建立反馈机制,以需促改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大学中建立长期体系化的反馈机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反馈机制的反哺。反馈机制的建立一方面需要建立每个学生的体育档案,档案跟学生走完高校,并带入学生档案,这有利于不同教学老师了解每个学生情况,并采取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另一方面,需要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统筹规划和实施这一制度,既要把学生的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学中,也要把教师的教学信息反馈上来,对于相关问题集体讨论予以解决,这有利于避免因某位教师综合素质不高而导致教学难题迟迟难以解决的尴尬局面。(本文来自于《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杂志。《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邹春辉工作单位: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体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