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城市景观建设研究

时间:2022-10-08 08:58:59

生态文明城市景观建设研究

摘要:承德市基于山水城市理念,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并达到新水平,分析承德生态文明城市景观建设的制约因素,结合现状提出建议对策,以期将承德建设成为具有独特地域文化内涵、风貌的,宜居、宜游的山水园林城市。

关键词:山水城市;承德;生态文明;城市景观

山水城市理念是具有人文意识的城市发展模式,要求城市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才能体现出山水城市的意境。在城市绿地建设中,既要改善生态环境,又要兼顾人文历史传承,突出城市特有的地域特色和风貌。党的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承德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承德作为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自我加压、调高标尺,持续巩固放大生态优势,努力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承德市于2017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成为宜居、宜游的山水园林城市。

一、承德市基本概况

(一)地理位置

承德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全境地理坐标北纬40°12′~42°37′,东经115°54′~119°15′。行政区域面积39549平方公里,占省内总面积的21.19%。耕地面积553.46万亩,辖8县3区,总人口380.2万。西南与南分别和北京、天津接壤,背靠蒙辽,是连接冀辽蒙的重要交通枢纽,省内毗邻秦皇岛、唐山、张家口,交通便利。

(二)历史文化

承德史称“热河”,是清代夏宫所在地,是清帝为安抚、团结边疆少数民族而兴建的塞外政治中心,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帝取承受先祖德泽之义命名为“承德”。据考古发现,早在中原龙山文化时期承德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是红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多民族历史文化,尤其是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积淀深厚,至今仍保留着相当的契丹文化、蒙古文化、满族文化的意识形态和风俗习惯。承德是国家甲类开放城市,拥有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多项桂冠,先后被评为十大休闲特色城市、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2017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二、承德生态城市建设概况

2018年承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林地面积3417万亩,占全省的36.7%,森林覆盖率57.67%。境内有滦河、潮河、辽河、大凌河四大水系,年产水量37.6亿m³,坚守“水清”底线,多举并措,新增蓄水15亿m³,水资源调控率达40%以上,年向京津供水22亿m³,水资源环境位居河北省第一,有效保障了京津的饮水安全。承德大力推进一系列重大生态项目,目前已建成部级、省级自然保护区13个,新造林绿化63.79万亩,发展经济林28.3万亩,草原生态治理48万亩,与30年前相比,坝上沙化面积已经大幅减少36.8%,现已建成华北最绿的地方,被赞誉为“华北绿肺”。建设生态文明首次在党的十七大提出,承德市在河北省内11个地级市中率先提出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承德深入贯彻落实,强化顶层设计,树立生态优先理念,坚守“四条底线”,陆续出台了《承德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决定》等50多项重大改革措施。生态文明在报告中被提升为“千年大计”,承德把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继续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

三、承德生态文明城市景观建设中的现状分析

(一)山水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承德在特定时间里以发展经济为目标,合理利用、保护山水资源的意识不强,从自然资源中开发各种山水资源。例如采矿造成区域环境的空气污染,工业污水违规排放,造成河流污染超标、打破了河流的生态系统平衡,同时使城市水源受到污染、市民饮用水存在严重的隐患。在城市建设中相关部门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大面积的水体上,忽略了小面积的水域,在城市景观中没有合理的利用小面积水域美化环境的视觉效果,更主要的是轻视了其改善小气候、调蓄储蓄的功能。

(二)城市用地资源紧张

承德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依山傍水的山体水体环境,但平地资源稀缺直接导致建设用地不足,从而制约着城市的整体发展,39549平方公里的行政区域拥有383万人口,使得人均土地量极少,迫使城市逐渐向南发展,开山建楼、凿山开路的现象比较常见,造成城市绿地数量明显不足。例如市区内拥堵现象呈上升趋势,新华路、南营子大街、石洞子沟路等地段越来越拥挤,桃李街、广仁大街、环城南路、凤凰山大桥等路段在上下班高峰期异常拥堵。

(三)城市景观的设计水平和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近年来园林行业飞速发展,大量人员涌入园林队伍,导致设计团队和建设队伍设计水平参差不齐。表现在有的景观设计团队对承德的历史沿革、文化背景,发展方向等知之甚少,设计团队文化积累不足等因素,设计师常常把目光仅局限在给定设计范围内,没有或很少在意其设计任务与区域内的战略发展的关系及作用,很少从域内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计时强调时尚与新潮,忽略了该设计区域的景观应服务于全域内整体发展战略这一基本原则,对地域文化没有进行很好的深入挖掘和整理,设计的作品外观华丽,内涵不足,忽略了城市景观对地域文化的引入。

(四)前期城市规划失误致使承德市中心城区在

功能和城市景观上出现人为缺憾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庙建筑群不仅仅是在园林艺术的经典之作,而且在清代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政治作用和军事作用。在上世纪末期,承德市在避暑山庄附近修建了德汇大厦、热河大厦、居住小区等一批现代化的高层建筑,使避暑山庄的东、南方向陷入“混凝土丛林”的包围之中,严重影响到避暑山庄景观,使承德市老城区内本应充满浓郁北方少数民族风情城市景观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受到强大冲击,整体的城市景观出现不和谐音符(见图1)。究其原因,应该是当时的行政决策者和城市规划部门对城市发展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没有充分认识到打造“大避暑山庄”城市景观对承德发展的重要作用,因而出现了规划和决策上的失误。这种决策失误一旦实施,造成的结果则很难修正。

(五)部分行政部门监管存在盲区

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相关部门对一些新建的项目在景观方面疏于整体规划、管理和监控,这种现象重点反映在房地产业和民营企业附属绿地景观领域。建筑风格和景观完全以开发商个人的喜好为标准,许多地方的居住小区、娱乐场所热衷追求欧式建筑和西方园林景观,完全忽视了所在城市的地域文化背景,导致城市内洋房林立,山寨版的异域景观充斥其中,严重破坏了地域文化城市景观的整体性。例如,承德市凤凰御景小区的水景观设计了西方古典雕塑,形式上与周边的环境不融合,内容上与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毫不相关。

四、承德市生态文明城市景观建设的建议

(一)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并强化“生态文明城市

景观”的理念当前的城市规划,往往过多的重视了城市结构、产业布局、产业规模,人口规模等“硬实力”指标,对城市生态、城市景观文化内涵等“软实力”指标重视不足。具体体现在城市规划及其子项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对城市景观的规划深度不到位,没有对城市景观的文化内涵做全面科学的挖掘、梳理和规划;有时虽有规划,但在建设过程中,随着决策层人员的更替,对一些规划的内容的重视程度、执行力度和表现形式上有较大的随意性,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生产、轻环境”的现象,未能达到生产产值与环境保护、景观建设双赢的目标。建议从以下两方面引起重视:

1.保护生态,体现城市景观的山水特色

地形是城市的骨架,不同的地形赋予了城市景观特有的结构特征和景观构图,使得景观空间结构因此变得丰富多彩。承德市四周环山,平地资源稀缺,但起伏的自然地形,更容易使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很好地结合,形成丰富多彩的立体景观,组织园林空间也更加便捷和多样。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承德山水资源、在城市绿地中打造富有承德特色的绿地植物群落景观,更好地反映承德的自然风貌,充分发挥生态效益。承德矿石资源比较丰富,继续加大矿山整治修复力度,力求完成复垦披绿,维持生态平衡。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将水体的形式、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城市建设发展相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水体景观。

2.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城市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们使用时的各方面需求,搭建多种平台,让景观与人互动,传统与现代交流。人性化的设计,能让人更好地融入到景观里,人们身处其中,亲身体验,在充满地域文化氛围内熏陶,更好地让地域文化走进人们内心。经济技术生产力的发展和地域文化城市景观建设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影响到人们社会活动的方式与深度,提高了人们对所处环境的质量需求,也提高了人们改造环境的能力与水平;建设充满地域文化气息的环境条件,又能有效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生产力水平。

(二)立足承德特色,总体规划承德生态文明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建设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是一个相对庞大的系统工程,而承德市地域文化的内涵又千头万绪、包罗万象,要想把所有的地域文化全部在城市景观中表现出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在繁杂的地域文化理出头绪,使地域文化与景观建设有机融合,形成一个特色鲜明、既简明扼要,又相对完整的地域文化景观体系,是目前生态文明城市景观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建议在总体上把握大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要把承德市的地域文化梳理归纳为若干分支,结合其所属地的具体情况,按其脉络关系,重组为内容不同的相对独立版块,在不同的分区内分别表达。每个版块要主次分明、有重点、有陪衬。版块各自完整独立,版块之间彼此联系,互为补充。例如,避暑山庄及外八庙以清代皇家文化和佛教文化为景观主题,平泉市以契丹(辽)文化为景观主题,隆化县以烈士陵园为龙头打造红色文化景观,围场县突出以木兰秋狝为引领打造满、蒙民族文化景观等,使承德各县区的城市景观版块互相配合、互相强化,同时又各有侧重、相对完整。

(三)提高相关部门的行政职能

近年来承德在生态文明城市景观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此基础上建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总体规划上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和专业技术措施,对本区域内的文化进行挖掘和梳理,将提炼出来的地域文化内涵,以现代的美学观念,融入到生态文明城市景观建设中,给承德的城市景观注入灵魂和新的生命力,与此同时强化实施规章制度的监管职能,实行“绿色证章准入制度”,不仅在绿地数量上、更要在绿地质量上发挥行政部门宏观调控和检查监督的作用。

(四)城市景观建设实现“全局一盘棋”

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框架下,对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整改。利用旧城改造的契机,尽可能增加绿地面积,重视“垂直绿化”,对旧城区建筑的屋顶、墙面进行改造,结合旧城区特点和发展历程,打造富有文化内涵的城市绿地景观,从而改善旧城区的环境质量,突出山水城市特色;强化地域文化的文脉延续观念,对一些有内涵的建筑、街道、设施等景观元素,进行适当的保留与修缮,因为这是地域文化文脉延续的载体与实物见证,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失去,则难以复得;对于建设的新城区,要把景观建设植根于地域文化的沃土,正确处理好外来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传统与时尚的关系、历史与现代的关系,将地域文化城市景观和时代风貌紧密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走出“千城一面”的怪圈,迈入“以文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带动文化建设,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正确发展模式;对于新开发的居住区,应在城市规划的框架下,从建筑形式、景观风格上提出要求;对于机关、单位、厂矿等附属绿地的景观风格,要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服从全市整体景观效果。

(五)注重将地域文化内涵融入到生态文明城市

景观建设中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所在,是人类活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的精华。建议集中组织、充分利用现有的科研资源,分学科、分领域研究梳理地域文化资源,编制科学的绿地系统规划,例如聘请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学者,深入挖掘、梳理承德市的历史沿革、政治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意识形态,提炼出具有承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此基础上研究地域文化与景观结合的途径,将地域文化以特有的方式艺术地再现于城市景观中,使之重新融入人们生活,唤醒市民对以往的记忆,加强市民及游客的归属感,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促进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带动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城市景观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合作,市民全员参与。以政府的顶层设计为先决,健全的法规体系为依据,充足的资金保障为后盾。树立全民保护生态的意识,基于山水城市理念,体现承德市浓厚的人文历史底蕴,丰富山水审美情趣,突出地域特色,提高城市景观品位,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衣洁星.解析山水城市意象生成机制与要素[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0.

承德市政府工作报告[EB/OL].www.chengde.gov.cn/zhxw/2018-02/12/content_96152.htm.

百度百科[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9%B-F%E5%BE%B7/372735?fr=Aladdin.

赵鹏宇.承德市生态城市建设[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0.

承德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EB/OL].cd.hebei.com.cn/system/2018/01/15/018592201.shtml.

作者:袁丽伟 李佳琦 刘洋 刘树杰 单位:河北旅游职业学院